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一年級語文示范課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校的工作是圍繞教育局工作精神開展的。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小學不讓一名學生掉隊,抓好后三分之一學生的工作,國學經典進校園,建立家長學校,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全面開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東豐縣未來公民素質”這一宗旨。我校在中心校的正確領導下,制訂了捆綁式的工作方案: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把家長學校、國學經典進校園、在教改中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的工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融為一體來抓。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凡是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事情我們都無條件的借鑒、學習和采納。是的,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文華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對學校的立德樹人教育起著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提高未來東豐公民素質的特殊背景下,傳承中華美德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全面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還能教會學生養成刻苦讀書的習慣,對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后三分之一學生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幫助。
我校根據中心校下發的國學經典工作計劃,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有條不紊的開展此項工作。首先由學生誦讀《經典》開始,低年級學生誦讀《正蒙寶典》,中年級誦讀《學庸論語》,高年級誦讀《老子莊子選》讓學生利用晨讀時間和在家里時間,按照老師布置的任務去完成。而且每個班級在上課前必須誦讀一段經典,這樣我校的學生已經養成了每天都自覺的學習國學經典的良好習慣。
英國著名學者洛克說過“習慣一旦形成,用不著記憶就能很容易很自然的發生作用”。
學習國學經典貴在踐行,我校要求傳統美德必須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去。具體是這樣做的,各班級把《弟子規》踐行檔案和良好行為習慣檔案粘貼上墻。檔案中有二十件小事兒,要求學生每天做到其中一件或者多件善事,由家長每天打電話或者親筆寫紙條告知老師。而且檔案中還有個人體會,學生一個月寫一次感受。我校又制定了《弟子規》踐行擂臺賽,每周對學生所做的小事兒進行匯總。每月對踐行結果進行評比、表獎。即一天一匯報、一周一總結、一月一評比。“不積細流無以至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個人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在孩提時代從一點一滴的善事做起,正所謂的“不以善小而不為”。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這種如春蠶啃桑似的教育使學生整體素質提高了。那時還是一年級的學生劉知源在全鎮的《弟子規》踐行演講比賽上獲得了一等獎。內容講述的都是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他的哥哥是位腦癱患兒,一切都不能自理,劉知源學了《弟子規 》后,放學回家主動幫助父母照顧哥哥,給哥哥洗腳、喂飯等力所能及的活。不喜歡學習回家就迷戀網絡的五年級學生所正宇,現在已經戒掉了壞習慣,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并幫父母做些家務了,學習成績由原來的及格邊緣,到現在的三科成績均在80分以上,他身上還有一個最大閃光點就是機靈,勤勞,只要他看見校園內有雜物總是能迅速地撿起來。現在的六年級學生高原在我校時是位“小霸王”,通過學習了《弟子規》后一舉改掉了壞習慣,并能熱心的關心、幫助同學,在五年級的全鎮統考中榮獲第一名,如今他還是個非常優秀的運動員,在縣田徑運動會上屢獲佳績,他變了,變成了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讓國學經典在“家長學校”課上升華。我校每學期至少上兩次以上“家長學校”課,課前三十分鐘都是家長與班主任交流孩子的近期表現、或是雙方交換有關孩子教育的意見。我校有專門的老師在上課,有專門的“家長學校”課教案。開始時組織全體家長觀看孝親片、勵志片、勤奮片等等,內容涉及到古代的傳統美德事例和當代的孝親事件。有時還組織學生當場給在座的親人們洗腳,同時播放背景音樂《母親》或者是《父親》。場面感人至深,使學生們體驗到”孝”的真諦。接著是向家長傳授國學經典知識,講述我們的老祖宗是怎樣教兒育女的。比如孟母三遷、岳母教子等等。讓家長們認識到國學的魅力,這樣家庭與學校才能合力教育好孩子。經過幾次開課后,家長越來越關心學校和學生,老師的工作事半功倍,效果非常的好。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校號召全體老師誦讀《國學經典》并且制定了相關考核辦法。我們的教師每天針對自己所學經典內容要收集相關文獻資料,并做好學習筆記。這樣經過每天的知識積累老師的傳統文化內涵儲備與日俱增,經典知識含量日漸豐富。老師們對于大部分的經典詞都能夠向學生闡釋。 在我校榮譽并不是老師追求的唯一,但通過此次學習活動看到了老師們的進取心和責任的擔當意識,也看到了學生們在我校學習國學有豐富的資源和保障。
國學經典分為古代經典和現代經典,古代經典要傳承,與時俱進的現代經典更要宏揚。于是我校開展了向榜樣學精神向專家學方法的讀書系列活動。為了增加老師的文化底蘊提高業務素質,我們學校積極響應號召,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學習了《李鎮西》教育讀本和《揚長教育》讀本。揚長大師馮凝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對如何抓好“后三分之一”和培養未來良好公民素質息息相關。我校教師把對選擇教學工作的自豪感和在工作中象蠟燭般的奉獻精神、以及對從事多年工作辛勤育出的遍地桃李和對自己未來的中國夢都在中心校編輯的《耕耘驕傲》、《播撒愛心》、《感受成功》、《收獲夢想》和《打造生本課堂,讓“后三分之一”學生在國學經典踐行中健康成長》、《愛伴我成長》、《讀書伴我行》、《唱響東豐精神》、《一路前行》九本書中體現。老師們能夠虛心學習他人之長、能不斷執筆寫作的繼續學習之風便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悠久文化正是由一代代這樣的人續寫和傳承。
當國學經典被安排到校本課中時,我們全體老師多次共同研究、探討,“如何能把國學經典知識生動地講出來,并且與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接軌,能培養學生向善、向上的正能量、鍛煉某種能力”這是目標。付出就有回報,我們初步探索出了國學經典課的雛形,張桂林老師的,一課經過中心校領導的層層篩選,并且在于小華校長的點撥下,代表我鎮參加了五校教研。張老師把一個二年級而且只有七名學生的課上的生動活潑、精彩至極,可以說開創了村小就如何能上好國學經典課的先河。課堂的內容設計緊緊圍繞新課標理念,本課既讓學生學到了古代孝敬父母的言行知識,又培養了二年級學生能寫一段完整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中學生們展示了精彩的小品節目,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學懂了知識。翟宇超是他們班典型的“后三分之一”學生,張老師那種不棄不舍的精神再現了教師的高尚品德。課堂上張老師用鼓勵、表揚等方法來挖掘翟宇超的智能,努力的去尋找他身上的閃光點,如今他對學習充滿樂趣和自信,有成功感!是的,張老師不但做到了“不讓一名學生掉隊”,還說出了“我要讓這七名孩子都考上大學”壯語!當年的失子之痛并未壓倒她,現在嗷嗷待哺的女兒,都沒有阻擋她對工作的執著追求,她把全部的愛都傾灑在教學上了,把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了,這不就是我們當今所尋覓的師德模范嗎?這不就是傳統美德的再現么?《入則孝》一課震撼了前來參與教研的五校領導和教師!從那以后她的國學經典課在拉拉河領跑在先。尤其是她的《三字經》課、上的爐火純青,課中精彩不斷,絕對稱得上“經典”。
傳統美德教育在我校開展得如火如荼,國學經典課上的精彩紛呈。前來我校光臨指導的有各級領導和專家,他們是教育專家、縣教育局關工委的賈泰生主任,縣關工委的王克成主任和陳玉福、王德斌、李賀斌副主任,他們曾多次蒞臨指導。東豐電視臺的記者還多次專門為我校就開展傳統美德教育進行了節目專訪。原市政協主席、現市關工委主任董繼紅,教育局書記趙志才都對我校的國學經典課進行過指導。更令人鼓舞的是縣政協副主席、教育局長梁德才在百忙之中前來我校聽課指導。觀摩過的領導都感慨萬千,正如領導們說的那樣,“在萬福小學學習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快樂的、幸福的”。為了把國學經典的教學方法發揚光大,中心校組織全鎮的優秀教師到我校觀看國學經典現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