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設施農業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部門多頭管理,扶持政策滯后
一是設施農業涉及到園藝、花卉、畜牧、水產等多個部門,存在多頭管理情況;二是扶持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投入渠道少,制約了設施農業的協調有序發展。
設施裝備簡易,專業人員缺乏
一是隨著近幾年昆明市大棚溫室規模的迅速擴張,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滯后,設備比較簡易,環境控制能力差,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二是專業設施農業技術人員缺乏,設施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已經成為瓶頸。
缺乏設施標準,配套技術滯后
一是設施農業選型用材復雜、環節多、建設周期長、技術范疇廣,目前云南省沒有統一的設施農業建設標準和規范,給實際操作帶來諸多不便,現有技術標準和規范有待于進一步摸索實踐;二是新技術成果的引進試驗和推廣應用尚處于較低的層次,設施農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不高。
專業組織薄弱,設施產業不強
一是昆明市設施農業專業化組織作用相對較弱,設施農業的龍頭企業少,輻射帶動能力較差,經營方式仍以個體農戶為主。農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單家獨戶土地散小,標準化設施大棚建設一次性投入大,單家獨戶的農民投入有限(70%~80%用戶承擔),沒有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招商項目的參與,解決不了投入和連片問題,小農經濟的生產和經營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二是由于農民受科技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制約,缺乏必要的經營理念和經營能力,市場信息不靈,生產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較好地完成對設施農業及其裝備的技術應用和運行管理,造成收益不穩定,抗風險能力不強,經濟效益不能得到真正體現,造成設施農業產業化水平低。
昆明市推進設施農業的思路和發展原則
總體思路
圍繞生產基地,形成設施規模
圍繞建成亞洲花都、外銷出口蔬菜生產基地兩大目標,以提質增效為核心,通過園區突破設施建設,快速形成設施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的格局。
發展設施品種,打造“昆花”和“昆菜” 名片
圍繞開發外向型優勢品種和高原特色品種,形成設施鮮切花、種球種苗、特色蔬菜的多元化格局,實施品牌戰略和國際化戰略,做大做強“昆花”和“昆菜”的名片。
依靠科技資源,突破重點環節
昆明市應該依靠科技,整合資源,在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物流貿易、園區建設、專業設施等方面重點突破。
發展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建設
根據昆明市區域優勢、基礎條件、作物品種的特性,充分考慮最佳設施類型適宜區及其功能布局,有重點地選擇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堅持效益優先,著力提高設施種植的綜合生產能力以及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有序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突出優勢產區,發展特色設施
圍繞昆明市花卉、蔬菜、煙草等重點優勢產業園區,確定設施類型和配套設施裝備,推廣先進設施技術和標準化生產,統籌育種、栽培、裝備、管理等多方面的力量,打造特色園藝設施,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市場引導,輔以政府扶持
堅持市場引導和政府扶持相結合,以解決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采取企業為主體,農民共同參與,以龍頭企業帶動設施花卉、設施蔬菜和設施種苗等的種植,提高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和生態化水平,推進昆明市設施農業建設的發展。
昆明市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對策和措施
規劃設施發展,引導資金投入
一是針對不同類別設施農業的發展,科學規劃昆明市設施農業的發展戰略,制定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的對策和措施。二是建立資金服務體系,引導政府補助、農民投入和企業投資有機地結合,采取補助、貼息、引資、自籌等多種辦法,投資設施農業,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科學管理建設,加大人員培訓
一是設施建設管理單位應該科學管理建設,做到“四個確保”,即確保任務落實到位、確保建設質量到位、確保技術保障到位、確保配套服務到位。二是分期、分批對農戶進行設施農業科技知識及現代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管理水平,充分發揮設施的經濟效益。
制定設施標準,打造特色花菜
一是制定適合昆明市的設施農業產業政策和建設標準,按照工程建設項目立項管理,科學合理制定實施細則,加強設施農業標準化建設。二是昆明的設施農業建設必然要有自身特色:遠郊縣建設一批特色品種的設施模式,使其標準化、規范化,向“特菜”、“特花”等精品農業發展;近郊縣將種植、養殖與旅游觀光結合,圍繞農業觀光園、生態科技園區,建設一批集農業生產、旅游、觀光和休閑為一體的生態餐廳。
探索經營模式,提高設施產業
一是圍繞農業園區建設進行項目實施,通過制定相應優惠扶持政策,引導拉動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的投入,探索 “公司+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經營模式。二是加強對專業合作社的發動、引導、服務工作,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的龍頭企業及生產大戶,服務于設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環節,提高設施農業產業化水平, 打造品牌戰略和特色農產品戰略,解決設施園藝產品的市場問題。
關鍵詞: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改善
中圖分類號:S3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19
現代設施農業是為了保障植物生長環境采取一些現代設施對其局部范圍內的溫度和氣象進行改進,從而為植物的生長奠定良好生態環境。現代設施農業是目前國際上最受歡迎的農業技術,其不僅能夠保障農作物的生存環境,還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滿足人們對農業的需求。當前我國現代設施農業技術主要分為果樹、蔬菜、花卉3個類型。不同的植物其生長環境需求不同,對設施農業保溫技術的需求性也存在差異性。因此,高效、合理的保溫栽培技術是保障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關鍵。
1 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
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主要是利用墻體和供熱系統對農作物進行保溫處理,在現有采光面的基礎上利用的遮蓋物和內部供熱調節系統對室內的溫度進行控制。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是智能化溫室系統,近幾年隨著現代技術的逐漸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也逐漸得到了完善,從而傳統的管道加熱方式逐漸成了太陽能恒溫保溫技術、薄膜保溫栽培技術。此外,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技術還在傳統的溫度保溫系統上增加了溫室通風、溫室排潮、溫室排水等系統,從而共同實現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g。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的產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經濟價值的提升創新了技術手段,拓展了發展空間。
2 薄膜保溫栽培技術在現代設施農業中的應用
2.1 薄膜保溫栽培技術
薄膜保溫栽培技術是目前我國現代設施農業中最常用的一項保溫措施,其在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利用薄膜的高透光率、高保溫性、高抗水性、高抗張力等特征進行薄膜大棚的搭建,從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在空間內進行各種農作物的培養。薄膜保溫栽培技術從研發至今經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已經逐漸趨于成熟,成為我國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薄膜技術中使用的薄膜為塑料薄膜,其存在不同的顏色和型號,適合不同地區和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現代設施農業。薄膜保溫栽培技術進一步實現了夏季作物冬天成熟的技術,解決了作物反季不能種植的現象,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2.2 薄膜保溫栽培技術的應用
本文針對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的的實際應用進行分析,選用了最為常用的薄膜保溫栽培技術,選取現代設施農業水果種植為例,對其具體的應用進行分析。本次分析中選擇的是黑白薄膜,其中黑薄膜的厚度為0.2mm,白薄膜的厚度為0.5mm,采取黑白薄膜交替共同使用的方式進行薄膜保溫栽培技術的應用分析。
選擇實驗葡萄進行實驗,在地面構建葡萄架,高3m,葡萄架與葡萄架之間行間距為0.3m,葡萄株的間距為0.3m,所設定的葡萄種植壟高0.3m,壟寬0.5m,薄膜大棚內設定室內通風系統,采用大棚進行實際應用分析。
根據黑白天氣候的轉變以及外界溫度和陽光照射強度的改變進行薄膜的選擇和鋪蓋。當大棚的外界溫度下降10℃時,分別設定白膜保溫技術、黑膜保溫技術、黑白膜混用保溫技術3種方式進行保溫栽培。此外,在每一個保溫技術中分為全覆蓋、1/4覆蓋、半覆蓋、3/4覆蓋4種方式,每天進行室內溫度測量、室內土壤溫度測量,從而分析薄膜保溫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
2.3 應用效果分析
本次從現代設施農業保溫栽培技術的應用結果上發現,不同的薄膜覆蓋方式即薄膜技術的應用上存在差異性。也就是說薄膜技術在現代設施農業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外在因素對其進行選擇。本次實驗應用中不同方式的總體棚內差異性較低。但是,對其土壤溫度測量上發現根據陽光照射強度的不同選擇黑白膜交替,3/4覆蓋室內的土壤溫度最接近葡萄生長所需的土壤溫度。因此,在現代設施農業中應用薄膜保溫栽培技術宜采用內黑膜外白膜的方式進行植物薄膜保溫栽培。
3 結語
根據本文的分析能夠看出保溫栽培技術是現代設施農業的關鍵技術,其在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中具有維持現代設施農業溫度和氣象條件的作用。薄膜保溫栽培技術是目前國際上相對較為成熟和先進的一項技術手段,薄膜保溫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為現代設施農業提供技術支持,保障現代設施農業的正常發展,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農業;協整檢驗;農業基礎設施
1引言
“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碳足跡”、“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的提出,旨在改善人類當前的高碳發展模式。低碳農業是相對于“高碳農業”而言的。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概念要比廣義的生態農業還要更廣泛,不僅包含了生態農業倡導的低化肥、少農藥、高效的農業生產,還指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對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使用增加的同時,更注重農業的整體能耗與排放的降低。
對于低碳農業的影響因素有許多學者進行過研究。師帥等(2013)基于黑龍江省近20年的數據進行協整分析,結果表明化肥、農藥和農膜的投入是增加農業生產碳排放的主因。姚延婷等(2010)認為農村用電量、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柴油量、化肥施用量等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鄭恒(2010)分析我國溫室氣體現狀后得出幾個結論:化肥過量使用導致溫室其他排放增多;化石能源高消耗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農業碳排放量與化肥施用量、能源消費顯著相關。漆雁斌(2010)通過計量回歸得出,農業碳排放與能源消耗、化肥施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有著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可以看出農業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就是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農用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但對于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對于農業碳排放的研究尚不足,本文將以農業基礎設施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對低碳農業的影響。
2農業基礎設施對低碳農業作用機制
農業基礎設施是低碳農業發展的基礎與前提。農村教育文化等項目的建設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從而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道路交通等項目的發展有利于加強農村與外界社會的聯系和交流,會促使農村傳統觀念改變(鞠晴江,2006)。政府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有效的農業防災、救災體系,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利于提高低碳農業的綜合生產力,增強農業發展的活力,實現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韋寧衛,2011)。
農業基礎設施分為物質基礎設施與社會基礎設施兩大類,前者是農業生產活動中必需的,但沒有直接參與生產活動的一些物質條件,如農用灌溉、公共水利設施、發電站、道路、運輸設施等,可以改善生產條件,抵抗逆境;后者是為農業生產更好的進行而提供服務的一些非物質或社會條件,如教育機構、土壤保持機構等,側重于提供農業生產所需的社會條件。
3農業物質基礎設施對低碳農業的影響
農業物質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電力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三大方面,它對于農業的生產活動有重要意義。
3.1農田水利基礎設施
農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碳,其主要來源于以各種形式進入土壤的有機物料,特別是農作物殘體,如秸稈、糞肥、綠肥等。影響其含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土壤中的水分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在干濕交替的季節里,土壤團聚體會崩潰,使得其體內受到保護的有機碳暴露出來,致使土壤呼吸強度在極短的時間內大幅度提高,消耗大量的有機碳。而在干燥或干旱的情況下,土壤微生物會因失水而大量死亡,這也會影響到有機碳的分解速率,改變其含量。降雨后,土壤微生物數量激增,活性增強,激發了土壤的呼吸強度,分解土壤有機碳增加(Orchard V A,Cook F J,1983;陳勝全、李凌皓、韓興國,2003),而降雨對土壤呼吸速率的影響因土壤溫度狀況而異(Singh J S,Gupta S R,1977)。農田水利設施的任務就是灌溉與排水,人為的改變土壤水分狀況,它主要包括田間灌排工程、灌區、灌區抗旱水源工程、水庫、塘壩、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泵站等。因此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可以影響到土壤有機碳的含量。
3.2能源基礎設施
現階段能源的使用主要是指消耗化石能源,這一過程會排放大量的CO2,是一個高碳產業,而新型能源的發展與使用又是現階段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切入點。因此,能源消耗是中國節能減排的重點,也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為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能源消耗也是農業碳排放的主要源頭之一,實現低碳農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對它的改革。
3.3交通運輸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業一直是低碳經濟關注的重點,汽車數量的急劇增加加劇了溫室氣體濃度的增長,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我國農村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村的交通運輸也成為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有公路、鐵路、水路,這些對于農產品的運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時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由于我國土地資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水平的40%,因此必須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選擇既能滿足需求,又能節約資源、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同時,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助于加強農村與外界的溝通與聯系,從而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與生產技能,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4模型選取與說明
本文將采用協整檢驗分析農業基礎設施與低碳農業之間有無長期穩定的關系。協整指的是多個非平穩經濟變量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主要研究一些非平穩的經濟時間序列存在的長期均衡問題,步驟如下。
4.1平穩性檢驗
在對經濟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時,首先必須進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即要求該時間序列數據的隨機過程的特征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之所以要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就是要克服“偽回歸”現象。
假設一個回歸模型為Yt=0+1Xt1+u1,如果1=1,則該時間序列Yt存在一個單位根,這時就 被稱為單位根過程。對兩式兩邊減去后,得到如下結論:
其中,這時檢驗就1=1變為檢驗β=0是否成立,檢驗β=0是否成立的過程即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其基本假設為:
原假設:Hβ=0,存在單位根;備擇假設:H0:QUOTEβ
如果得到的ADF統計量大于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則接受原假設,表明存在單位根,序列是非平穩的,反之亦然。
4.2 協整檢驗
對于時間序列的協整檢驗,常用的有兩種方法,一個是E-G兩步法,由恩格爾和葛蘭杰共同提出,另一個是由為Johansan提出的極大似然法。協整關系檢驗最常用的方法是EG兩步法,其過程如下:
第一步是對時間序列Yt的分量序列進行靜態回歸,公式表示為βTYt=ut,其中{ut}為隨機誤差序列。利用觀測數據,通過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擬合,得到殘差序列。然后,檢驗殘差序列的平穩性,即利用ADF檢驗殘差序列是否平穩。若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則可以確定時間序列Yt的分量序列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第二步,為進一步考察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的短期波動對長期影響的關系,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ECM。
4.3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是農業設施建設對低碳農業的影響,指標的選取如表1。
表1指標與數據
年份1單位耕種面積農業
碳排放Y1有效灌溉
面積X11農用柴油消
耗量X21鄉道
X3199011.2523 147403.111087.81218760199111.2712 147822.111076.11248480199211.2892 148590.111158.81296830199311.2741 148727.911314.71359500199411.2804 148759.111354.31386920199511.2520 149281.611405.01428600199611.2402 150381.611485.31463500199711.2426 151238.511507.51496520199811.2241 152295.611574.61536320199911.2931 153158.411819.51584630200011.3060 153820.311902.71623500200111.3539 154249.411922.81814000200211.3633 154354.912020.81865635200311.3570 154014.211887.91893800200411.3635 154478.411959.91945180200511.3700 155029.312023.11981430200611.2523 155750.511087.81987600200711.2712 156518.311076.11998400200811.2892 158471.711158.811011100200911.2741 159261.411314.711019390201011.2804 160347.711354.311054826
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1)Y是單位耕種面積的農業碳排放,即農業碳排放與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
(2)有效灌溉面積,在一般情況下,有效灌溉面積應等于灌溉工程或設備已經配備,能夠進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澆地面積之和,它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應該是正相關關系,因此本文選用的是有效灌溉面積來反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對低碳農業的影響。
(3)鄉道,道路的發展程度是衡量交通運輸是發展的重要指標,農村道路主要有鄉道與村道,但由于村道在2006年才開始統計,因此本文只選用鄉道來反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對低碳農業的影響。
(4)農用柴油消耗量,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最多的能源是柴油,因此本文選用農村用電量應電力基礎設施對低碳農業的影響。以上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公路水路交通統計》。
5模型檢驗與結果
5.1單位根檢驗
首先對各個變量取自然對數以使數據趨勢線性化和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同時其回歸系數又代表了彈性的意義。結果如表2。
表2單位根檢驗
變量1檢驗類型(c,t,k)1ADF檢驗1結論lnY1(c,t,3)1-1.1897651非平穩lnX11(c,t,3)10.2615581非平穩lnX21(c,t,3)13.0842281非平穩lnX31(c,t,3)1-1.3402781非平穩D (lnY)1(c,t,3)1-2.9787441平穩*D (lnX1)1(c,t,3)1-4.6598211平穩***D (lnX2)1(c,t,3)1-3.8285211平穩**D (lnX3)1(c,t,3)1-2.7689601平穩*
注:D表示一階差分,D(變量,2)表示二階差分。***表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表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表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
由表2可以看出,變量lnY、lnX1、lnX2的ADF統計量均大于10%臨界值,因此它們均是非平穩時間序列變量,但lnX3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在經過一階差分后,D(LnY)、D(lnX1)、D(lnX2)、D(lnX3)的ADF統計量均小于10%臨界值,不存在單位根,即序列是平穩的,即為一階單整,因此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條件,可以檢驗lnY及主要相關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5.2協整檢驗與協整方程
先對變量做靜態回歸,即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把所有變量引入方程,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
表3回歸分析結果
變量1系數1系數標準差1t統計量1概率C1-0.16908110.36523313.23562810.0071Lnx110.43479410.22685511.91662010.0794Lnx21-0.22639410.0615791-3.67646310.0032Lnx310.33691610.09932213.39217510.0053R210.8139211因變量均值10.555928調整后的R210.7674021因變量標準差10.027554回歸標準差10.0132891赤池信息量1-5.591441殘差平方和10.0021191施瓦茲信息量1-5.398294對數似然比148.731531F統計量117.49627DW統計量11.8749881F統計量的概率10.000112
由表3可以得出回歸方程:
lnY=043lnX1-023lnX2+034lnX3-017
由表3可知,模型的 為0813921,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樣本回歸方程的代表性較強。DW值為187,在2的附近,說明模型中不存在自相關問題。從表3中可以看出lnX2和lnX3的回歸系數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的顯著性檢驗,而lnX1的回歸系數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有效灌溉面積、農用柴油量每增加1%,單位耕種面積的碳排放就增加43%、34%;每增加鄉道1%,單位耕種面積的碳排放就減少23%。對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即采用ADF檢驗殘差序列是否存在單位根。見表4。
表4殘差序列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變量1ADF1ADF臨界值檢驗值11%15%110%1平穩性e1-4.0795731-4.1219901-3.1449201-2.7137511平穩**
注:e表示回歸模型的殘差序列,**表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
上述結果表明,lnY和lnX1、lnX2、lnX3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
5.3誤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通過上述協整分析,得出我國單位耕地面積碳排放與灌溉面積、鄉道、農用柴油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要想知道對于它們之間的短期動態均衡關系就必須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誤差修正模型考慮了長期均衡關系以及短期調節作用。根據以上分析,以lnY的一階差分D(lnY)為因變量,lnX1的一階差分,D(lnX1)、lnX2的一階差分D(lnX2)、lnX3的一階差分D(lnX3)、滯后一起的誤差修正項e(-1)為自變量,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見表5。
表5誤差修正模型回歸分析結果
變量1系數1系數標準差1t統計量1概率C1-0.02175210.0253621-0.85766110.4112DLnx110.23171110.63457910.36514110.7226DLnx21-0.02082410.0609281-0.34178810.7396DLnx310.25075510.17111111.46545210.1735E(-1)1-0.96944910.2811991-3.44755910.0063R210.9093861因變量均值10.003101調整后的R210.4531401因變量標準差10.017299回歸標準差10.0127931赤池信息量1-5.618705殘差平方和10.0016361施瓦茲信息量1-5.382689對數似然比147.140291F統計量13.900173DW統計量11.8498901F統計量的概率10.036802
得到的誤差修正模型為:
D(lnY)=-0021752+0231711D(lnX1)-0020824D(lnX2)+0250755;D(lnX3)-0969449e(-1)。
由表5可以得知,為0909386,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樣本回歸方程的代表性強。DW值為1849890,在2的附近,說明不存在自相關問題。DlnX1、DlnX2、DlnX3均沒有通過檢驗,誤差項e(-1)的估計系數為-0969449,體現了對偏離的修正,上一期偏離越遠,本期修正量越大,即系統存在誤差修正機制。
6結語
(1)單位播種面積的農業碳排放與有效灌溉面積、農用柴油消耗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且為正相關。究其原因可能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修建使得土壤水分狀況變化劇烈,不有利于土壤有機碳的固定。農用柴油的消耗本身就是一個高碳的過程,因此消耗量越大,單位播種面積的碳排放越多。鄉道的修建使得農產品可以迅速進入市場,降低了貯藏時間,減少了碳排放,并且便利的交通使農民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增強了低碳意識。
(2)單位播種面積的農業碳排放與鄉道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且呈負相關。這可能是因為鄉道的修建使得農產品可以迅速進入市場,降低了貯藏時間,減少了碳排放,并且便利的交通使農民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增強了低碳意識。
鄉道、農用柴油量之間沒有明顯的短期動態均衡關系。這可能是因為農業基礎設施修建包含了技術進步的因素與農村固定投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科技進步產生的實際效應傳導到低碳農業上需要一定的時間。而農村固定投資在一定時期內不會發生變化,也導致了農業基礎設施與碳排放之間沒有顯著的短期動態均衡。
參考文獻:
[1] 師帥,陳紅,池佳.基于協整分析的黑龍江省低碳農業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13(158):81~85.
[1] 姚延婷,陳萬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及低碳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48~51.
[2] 漆雁斌,陳衛洪.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農村經濟,2010(2) 19~23.
[3] 鄭恒,李躍.低碳農業發展模式分析[J].農村經濟問題,2011(6):26~29.
[4] 鞠晴江.基礎設施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3):113~116.
[5] 韋寧衛.促進低碳農業發展與財稅政策扶持研究[J].會計之友,2011(10):89~91.
[6] Orchard V A,Cook F J.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and soil moisture[J].Soil Biol Biochem,1983(15):447~453.
關鍵詞:溫室;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11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Facility Agriculture
JIA Bao-hong, QIAN Chun-yang, SONG Zhi-wen, WANG Jian-chun, LYV Xiong-jie, LI Feng-ju, LIU Shao-wei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ain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OT bottleneck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applied research lacks is the key factor. Facilit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research to combin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mainly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ata accumul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suitable appli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for making a fool of Internet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crop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greenhouse; facility agricul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農業物聯網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的具體應用。它利用各類感知設備,采集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以及動植物本體的相關信息,通過無線傳感器網絡、移動通信無線網和互聯網傳輸,最后通過智能化操作終端,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過程監控、科學決策和實時服務[1]。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已經涉及水產養殖與畜牧業、種植業、農產品加工、運輸與流通等農業領域。由于設施農業是在人為可控環境保護設施下的農業生產,更有利于物聯網技術助力設施農業實現精準高效,因此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成效最為顯著,前景十分廣闊。
1 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設施農業的歷史及現狀
發達國家設施農業物聯網發展較快,20世紀后期就已經有基于網絡化、分布式的溫室環境控制系統研發的報道,這與他們先進的生產管理水平密切相關。英國研發出用于儲藏室或花園溫室的入侵警報系統和霜凍系統、通風加熱控制系統、遠程無線灑水系統等系列無線設備;日本研究開發出“Open Plannet,OP”雙向遠程監控系統,利用基于以太網的嵌入式網絡技術實現了溫室環境和視頻的實時動態監控[2]。荷蘭向花卉培育者提供植物生長控制系統,可以實現復雜環境下溫室植物的個性化追蹤管理。在美國,20%的精細農業都應用感知技術,在農業生產信息獲取、生產管理、輔助決策、智能實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加州研發出的“草莓培育物聯網系統”能夠實時監測植物的生長狀況,根據土壤和環境空氣的動態變化,自動啟動施肥澆水或溫度調節等智能設施。近年來,隨著一些發達國家大面積推廣精細化、自動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監測,并針對作物生長需要進行生長環境、農業機械的自動控制,使得物聯網技術可以無縫接入,應用環境較為完善[3]。著名的系統有英國開發的農業管理與決策選擇系統、美國的作物決策管理系統等[1]。有此作保證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智能決策與控制。這其中,歐美發達國家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農業知識處理與應用系統開發方面,他們通過集成大量知識和農業生產流通第一線數據,來為品種選擇、土壤營養診斷、水肥管理、病蟲害診斷、農產品加工、流通等農業生產全過程提供信息化服務。
我國物聯網的研究幾乎與國外發達國家同步進行,在農業上的研究應用領域也較為廣泛。2011 年,農業部了《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包括北京市設施農業在內的三大國家級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開始啟動, 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3個省市被農業部列為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點[4],我國農業物聯網發展駛入快車道。迄今全國已有8個省(區、市)(另外還有黑龍江、內蒙古、新疆)承擔的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和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先后啟動實施,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帶動了各地農業物聯網的發展。
成績較為突出的如:北京市重點開展了農業物聯網在農業用水管理、環境調控、設施農業等方面的應用示范,開發了與農業技術結合的墑情監測系統,為政府決策、農戶技術指導、公眾消費和設施蔬菜生產管理提供了便利,實現了設施農業環境監測和農業用水精細管理[5]。江蘇省則開發了基于物聯網的智能農業管理平臺,側重對設施農業、豬舍生產環境進行監控,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農業設施的自動化管理,并逐漸開始進行規模推廣[6]。天津市建成了國際先進的農業物聯網平臺,實施了農業生產經營物聯網智能化控制與管理工程。應用種植業設施環境信息監測、智能化控制與管理等物聯網技術,建設了總面積逾667 hm2的核心試驗基地,開展了約1 000棟節能溫室的示范應用。此外,國內許多企業也加入到農業物聯網研發行列,如北京昆侖海岸傳感技術有限公司、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上海順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在開發產品的同時,還提出了設施農業物聯網體系解決方案來構建設施農業智能控制系統,以適應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生產需要 [7]。
2 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應用的發展瓶頸
雖然農業物聯網技術在我國設施農業中的應用成效較為顯著,但農業物聯網是項復雜的工程,在我國總體上尚處于試驗階段,目前主要在示范型農業、科研溫室等系統中有所應用,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還需要一定時間。促進農業物聯網蓬勃持續發展,必須面對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問題。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物聯網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3個方面。
一是優質農業專用傳感器的缺乏。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說:“目前我國農用傳感器種類不到世界的10%,國產化率低、缺乏市場規模效應。在覆蓋面、適用性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4]。”而且,國內產農用傳感器良莠混雜,質量參差不齊,性能不夠穩定,使得監測數據不夠準確,又沒有權威的評價標準,因此農業生產者很難信賴物聯網設備。
二是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僅一次性資金投入大,需要長期更新維護,而且回報周期長。目前,我國仍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下,對于普通農民來講,物聯網設備價格偏高[4],過于“高大上”,很難大面積推廣。只有規模經營或者高效種養殖業才更有利于物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是應用研究缺乏,急需“接地氣”的生產應用參數及軟件產品研發。目前國內農業物聯網的市場需求仍然是以設備采購、網絡接入為主,在設施農業生產上還主要停留在監測與初步分析環節,沒有真正意義實現科學決策和智能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對數據分析及其生產應用的研究不夠重視。
綜合分析三方面問題,首先對于設備問題,我國的企業、科研機構普遍較為重視,相信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大批低成本、低功耗、性能好的各類農業傳感器很快會在市場上涌現。其次對于資金問題,當前還是政府投入引導為主,隨著設備成本的降低,政府補貼的實施(據報道,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建立農業信息補貼制度,加快推動將農業物聯網相關產品和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4]),將會引入電信運營商、企業、科研單位、高校等社會力量的加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導、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維護市場化的格局。因此,制約農業物聯網技術在我國推廣應用的最大瓶頸無疑是采集數據如何應用,物聯網如何為農業生產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即如何打破“拿上來一大堆數據,卻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窘況。重視“應用層”這個頂層設計,以應用為導向來做研發,是農業物聯網發展到今天必須引起重視的核心原則和目標。
3 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研究方向
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研究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確立研究方向要結合生產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可以重點從5個方面研究入手。一是注重數據的積累與分析,通過分析各類型數據發現農業生產規律,建立設施作物水肥管理模型、病蟲害發生預警模型等,用于指導生產;二是研究成本低、效果佳、面向不同作物栽培的各種類型設施的應用模式,包括研究設施內網絡節點的布控、設備系統的集成等;三是開發適用于當地設施生產實際、擴展性好、操作簡便的物聯網管理軟件,結合專家模型的嵌入,成為農民身邊的技術管家;四是以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研究為基礎,制訂操作性強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標準,如針對不同設施蔬菜種植制定物聯網栽培管理應用標準、蔬菜環境監測系統集成規范等,便于推廣應用;五是加強作物生理生態信息的監測與研究,從長遠來看,研究作物生理生長模型是提高設施作物生產潛力的根本和核心技術,有必要及早開始規劃并實施[8-9]。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設備將會日臻成熟,但要大規模推廣應用,得到市場的認可,還必須與各地區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不能操之過急。要優先從基礎好、規模化程度高、產值高的行業入手,但更為關鍵的是要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加強應用層面的把控與研究,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物聯網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余欣榮.物聯網 改變農業、農民、農村的新力量 農業物聯網知識讀本[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3-64.
[2] 張唯,劉婧.設施農業種植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科技廣場,2012(1):238-241.
[3] 唐珂.國外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6):700-707.
[4] 喬金亮.物聯網如何和農業更好結合[N].經濟日報,2013-11-5(13).
[5] 許世衛.我國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6):686-692.
[6] 劉家玉,周林杰,荀廣連等.基于物聯網的智能農業管理系統研究與設計――以江蘇省農業物聯網平臺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5):377-380.
[7] 李作偉.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中應用的調查研究[D].鄭州:河南科技大學,2012.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我國存在著很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在這些地區進行農業生產時灌溉非常必要,但是,在灌溉過程中也會導致一些問題出現,主要的問題就是土壤次生鹽堿化的出現,因此,在灌溉過程中排水也非常重要。在鹽堿化比較嚴重的地區,對灌溉和排水都要進行重視。在一些濕潤以及濕潤地區,降水量非常大,因此,農田水利的主要作用就是排水,但是,降水過程很難實現合理的分布,在降水量較多的地區補充性灌溉也非常的必要,農田水利的主要作用就是灌溉和排水。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要進行重視。
一、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問題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對于農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作為農村經濟發展重要保障的農村水利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的農村水利基礎建設仍比較滯后,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了農村水利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1、規劃散亂,難于管理
最初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或者防洪排澇的需求,從而進行小區域、局部的建設,而未統籌考慮流域或行政單位的總體情況,缺乏整體規劃或全局布置,使水利項目出現點多、面廣、線長、施工地點分散等特點,給管理和運行造成不少麻煩。
2、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現有的部分水利工程修建年代久遠,經長時間的運行,滲漏、淤積、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嚴重,很多已成為病險工程,運行效率極其低下,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且存在安全隱患;再者,工程設計要求低、配套設施跟不上,使得灌溉保證率較低,灌溉系數低,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工程很難發揮最大效益。再加上農民群眾局限在使用主體上,沒有成為工程管理的主角,由此,類似水庫出險、提防坍塌、河道淤積、渠道滲漏、泵站老化、飲用水工程癱瘓等問題層出不窮,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
3、項目建設監督不到位
項目建設不規范,監督不到位,質量不高。水利工程籌劃階段,設計方案沒有經過深入的調研研究,缺乏科學性,沒有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可行性。施工過程中,材料的選取貪圖便宜,沒嚴格按照工程標準選取,就地取材方便省事。同時缺乏規范的監管體系,多數水利工程實行自建自監,基層水利部門沒有發揮質量監控的作用,由于當地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有限,很少有先進的監測設備、儀器,更缺乏監測人才,工程質量因而得不到保證。尤其對小型工程施工質量的監控多停留在目測上,憑直觀印象下結論,在實施質量監控活動時沒有強有力的說服力。
二、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事出有因,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追根溯源,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意識不高,各級各部門重視程度不夠,服務群眾的宗旨意識淡化,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經濟發展上,抓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不夠,群眾參與水利建設的熱情不高;二是投入機制不靈,水利項目審批監管不嚴,財政雖然每年建設資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落實到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上的資金微乎其微,鄉鎮財政無力對水利設施進行投入,群眾投入難以自行組織自籌自建,加之民間資金無法大量進入,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三是管理體制不優,農村水利設施量多面廣,但管理仍然是計劃經濟的模式,較大型灌區都由市級層面管理為主,且屬于公益性質,政府責任大,而鎮、村、組管理力度欠缺,群眾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較差;四是打擊處理不力,各級各有關部門對水利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對打擊處理水利違法案件上缺乏合力,沒有形成懲戒機制。
三、加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保障農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解決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已成為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對癥下藥,攻克難關。
1、做好統一規劃建設
農村水利的建設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規劃的質量。一個好的規劃,可以為政府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付諸實施后也能充分發揮工程效益。相關水利部門和人員要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在進一步查清區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和評價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農村水利規劃,提出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的總體布局及實施方案。規劃一旦形成,要嚴格組織實施,通過落實規劃,逐步解決當前農村水利存在瓶頸問題,各主管部門應從農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逐步規范完善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按照標準化建設的整體思路,結合當前農村水利面臨的形勢,在與有關部門充分協商溝通的基礎上,編制重點工程規劃,對項目和投資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包裝、統一報批、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新模式。
2、完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
深化各項改革,積極創新農村水利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各個水利相關的管理部門,需要以身作則,明確自身的責任,進行有效的檢查水利工程安全運行跟相關的管理養護工作。各級相關的管理單位,要按照實際的法律法規,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工程產權所有者或人要在充分考慮用水群眾利益的基礎上,選擇有利的經營形式,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
3、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覆蓋范圍在不斷擴大,涵蓋的內容也在增多,因此需要相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政府不僅需要加大相關預算,還應當充分發揮引導職能,吸引社會資金融入到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來,鼓勵當地的先進企業和個人為家鄉建設盡綿薄之力。保持現有農村水利建設項目資金渠道,擴大項目資金投資范圍,把農村中小型水利工程項目也納入項目預算。農村水利建設項目還要實行嚴格的項目審查、立項、規劃預算和規范項目實施管理制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需的巨額投資,無論靠國家、集體或農民個人的單方面努力都是難以承擔,必須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為主、農民投入為輔、其他渠道投入為補”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機制。
4、加強農村水利隊伍建設
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基層干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農村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采取招聘等方式引進專業人才,補充新鮮血液,逐步改變水利專業隊伍人才短缺的現狀。要充實和穩定鄉鎮水管人員隊伍,鄉鎮水利站已核定的在編人員,其人頭經費要納入財政預算,并按規定繳納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各類保險。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水利類專業建設。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于水利改革發展第一線,加大基層水利職工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大力實施和推進水利人才戰略,建設好水利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經營人才三支隊伍,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能力強,能打硬仗的水利隊伍。
5、不斷強化組織保障
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組織領導,把水利發展與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指導,統籌安排,周密部署,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水利建設責任體系,把水利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要高度重視加強農用田水利基礎設施與管理工作,成立專門的班子,加強組織領導。要提高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把完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結束語
盡管建立完善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但只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水利規劃,科學的水利管理,就能夠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構筑一道堅固的防護墻。我們相信,在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和民眾的支持下,農村水利建設定能全面出擊,各個擊破。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必將大刀闊斧,走進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馮廣志.小型農村水利改革思路[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08):123.
關鍵詞:農業基礎設施 財政供給 DEA
一、引言
所謂農業基礎設施一般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用材林生產基礎和防護林建設,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和氣象基礎設施等。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總量投入是不足的,農業基礎設施面臨著設施老化或設施缺位等問題,我國農村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落后。近年,中央政府對“三農”的重視越來越多,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三農”投入累計近3萬億元,年均增幅超過23%。“十二五”計劃中仍然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著眼于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現狀,本文將考察環鄱陽湖經濟圈的農業基礎設施財政供給效率。
二、環鄱陽湖經濟區農業基礎設施供給現狀分析
環顧版圖,能納入國家戰略意義上的經濟區劃屈指可數。環鄱陽湖經濟區即“環鄱陽湖生態經濟規劃區”,是江西省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范圍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重點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旅游業。雖然環鄱陽湖經濟區內的縣市是江西省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但是由于江西省的總體經濟水平落后于其他較發達省份,而本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財政供給效率較低,因而該經濟區農業基礎設施供給現狀水平仍有待提高。
第一,從全省來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且投入總量不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顯示,江西全年鄉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917.2萬元,其中農業投資完成額120.6萬元,基礎設施投資完成額318.6萬元。這項數據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3447.3萬元、263.6萬元、734.7萬元;中部地區平均為:3275.4萬元、345.6萬元、871.0萬元;安徽省為2757.8萬元、204.3萬元、710.6萬元;湖北省為3619.7萬元、463.7萬元、1044.4萬元;云南省農業投資完成額為150.7萬元,基礎設施投資完成額為343.1萬元。可見,江西與全國和中部地區的差距相當大,甚至低于部分西部省份。
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存在不完善之處。環鄱陽湖經濟區共涉及到38個縣,這38個縣的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普遍存在著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緩慢等問題;并且由于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使得許多農業基礎設施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現有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多始建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時期,農田水利工程設計規劃期不長、標準不高、規模不大、科學性不充分,現在大多滲漏嚴重,大部分基礎設施都是“超齡作業”、“超期服役”,蓄水能力下降,輸水效益低下。農業科技推廣呈現“人走、線斷、網破”的局面。各地普遍反映,目前農技推廣存在人員素質低,技術裝備落后,推廣手段陳舊,經費緊張等問題,影響了技術推廣普及。
第三,同全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一樣,不但投資渠道單一(基本來自于財政投資),并且財政投資效率不高。過去,在“二元化”發展模式和體制下,形成了城鄉有別的差異性基礎設施供給體制和基本制度。這種供給制度主要表現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主要由財政預算安排,而農村所需的基礎設施政府提供較少,許多方面主要由農村基層負責提供,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落在了村委會的頭上。近年來,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增加較快。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總量仍然不足,從投資的結構看,仍偏重于大江大河的治理,直接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的投資比重偏低。由于目前大部分的投入來自財政,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對農村基礎設施財政供給狀況不同,尤其是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力度和方向上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而導致各地區農村基礎設施財政供給效率出現差異。因此,下文將對環鄱陽湖經濟區的農業基礎設施財政供給效率進行對比分析,提出改進建議,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環鄱陽湖經濟區農業基礎設施財政供給效率。
三、基于DEA方法的實證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 )的方法主要采用數學規劃方法,利用觀察到的樣本數據,對具有多個輸入、多個輸出的相同類型的被考察對象即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簡稱DMU)進行相對有效性或效率評價。本文擬采用DEA方法從幾個主要的輸入輸出指標出發,評價農業基礎設施財政供給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因此需要用到C2R、BC2 模型。
(一)DEA原理和方法
1、C2R模型:規模報酬不變
假設有t 個被評價的同類部分,稱為決策單元DMU,每個決策單元均有m 個投入變量和n 個產出變量。其中xij 表示第j 個DMU 對第i 種輸入的投入量,xij >0;yrj 表示第j 個DMU 對第r 種輸出的產出量,yrj >0;vi表示第i 種輸入的一種度量;ur表示第r 中輸出的一種度量,i=1,2,…,m;r=1,2,…,n。xij、yrj為已知數據,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得到,vi、ur為變量。每一個DMU 都有相應的效率評價指數。
其中Xj=(X1j,...Xmj)T,Yj=(Y1j,...,Ynj)T,j=1,2,...,t。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天津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3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現代農業發展中一種重要的經營組織形式,對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1-5]。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地位和農民主體地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的方向,預示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業市場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6-8]。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文件提出,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和經營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是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最貼近農民的經營性組織。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迅速擴大服務的覆蓋面積,縮短服務與農民的距離,有助于及時有效地解決基層生產問題。因此,提升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對于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天津市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歷程
天津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萌發于20世紀90年代,大體上經歷了4個階段[8-9]:第一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的萌發階段,組織形式多以農民自發聯合形成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主要從事技術交流和生產環節的服務活動,第二階段是2001—2003年的正式起步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納入了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各類合作組織由技術合作型向技術經濟合作型升級,除了從事技術合作之外,還為成員提供生產資料供應、市場信息、產品銷售、農產品貯藏及運輸等項服務。第三階段是2004—2007年6月底的積極發展階段,登記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章程、制度逐步規范,組織規模和服務帶動能力日漸提高。第四階段是2007年7月1日以后,天津市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推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注冊登記成立合作社的熱情高漲。至此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的高速發展軌道。可以看出,天津市農民合作社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由初期的自發松散逐漸向規范有序發展。
2 天津市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現狀
近幾年,在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天津市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繼續予以了積極的推進。 2005 年,天津市政府批轉了市農委等八部門《關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制定了《關于加強我市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培育發展和登記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經營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問題的通知》,這些意見與管理辦法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本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正確的方向快速發展。據市工商局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10月底,天津市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 949戶,出資總額86.7億元,入社成員總數達9萬余人。
2.1 服務覆蓋領域日趨擴大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工商登記注冊的合作社達1 800家,比2007年增長1 455個,年均新發展500個。從行業分布看,合作社覆蓋了農業領域的各個行業:種植業合作社864家,占48%;畜牧業合作社522家,占29%;水產業合作社140家,占7.8%;林果業合作社94家,占5.2%;農機合作社135家,占7.5%;土地流轉、植保、沼氣服務、手工制作等其他合作社45家,占2.5%。從合作區域看,合作社的生產基地、服務范圍乃至成員已由本村、鎮逐步向外部擴展,很大一部分合作社已經擴展到外省市。
2.2 服務帶動能力顯著增強
一方面,合作社從向成員提供附加值較低、單一環節的生產服務逐步向高效益、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方向轉變。2010年底,全市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861家,占48%;倉儲、運銷、加工等較高層次服務為主的合作社345家,19.4%;生產服務為主的合作社594家,只占33%;各類合作社為農戶銷售產品26.4億元,為農戶購入投入品9.8億元。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成員數量、服務農戶數、以及產品與投入品占比3個方面的均明顯增強。2010年底社均成員數量34人,較2007年增長70%;社均帶動非成員農戶數量116人,較2007年增長40%;銷售的產品和提供的投入品占農戶需求量的比例逐年增長,2010年全市平均占比60%,比2007年增長20個百分點。
2.3 服務內容不斷創新
一是提供專業化生產服務。合作社圍繞本地的主導產業、優勢產品組織農民進行專業化生產,帶動了“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2010年底,全市合作社共帶動農戶21萬戶,平均每個合作社帶動農戶144戶,戶數最多的達到1 100戶。二是探索提升市場競爭力新模式。通過發揮合作社的組織載體優勢,對內組織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對外統一質量、價格,提高了應對市場和技術壁壘的能力。2010年底,有65個合作社建立了產品質量追溯制度,76個合作社實行了依標生產,農產品“三品”認證232個,擁有注冊商標191個。三是構建新型農村微型金融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內部成員間組織開展資金互助服務,投資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會,以互助會為平臺調劑社員間的資金余缺,探索入股有收益、用款有費用、閑散資金得利益、急需資金得方便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擔風險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機制。四是創建農民增收的新模式。合作社通過盈余分配、股金分紅,以及提高產品產量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據調查,2010年,全市合作社獲取盈余4.9億元,按交易量向成員返還盈余3.1億元,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比不入社的農戶戶均直接從合作社獲得分配收入1 200元。
2.4 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合作社的結構和功能與京滬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天津市全國示范合作社僅有5家,遠低于京滬水平(兩市均為12家),市級合作社僅占6.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缺乏科學管理制度、技術人才、合作機制,致使農資統購、技術指導、金融保險、產后加工等服務開展不暢。
合作社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與農民需求間存在一定偏差。隨著現代農業的加速推進,農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要由單純的生產服務向技術、資金、信息、營銷、金融、保險等綜合拓展[10]。但目前合作社的功能仍偏重于生產服務,農業科技服務、農業信息服務、金融與保險服務、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的服務相對薄弱。
3 提升天津市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對策建議
3.1 規范合作組織建設
出臺《天津市農業合作組織發展促進條例》,制定合作組織以及合作組織聯盟的管理辦法、示范章程,鼓勵并規范營銷、儲運、金融等服務型合作組織的發展,推進內部規章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生產記錄制度的建立,以及探索利益機制(資本股份合作、產品購銷合作、生產技術合作、效益考核合作)和淘汰機制的確立。
3.2 加大政策扶持
解決辦公休憩、農產品銷售、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儲運等非農建設用地;設立合作組織發展專項資金,在合作組織的建立、運行、提供社會化服務、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財政扶持,對合作組織提供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給予稅費優惠。
3.3 增強綜合服務能力
一是增強科技服務能力。圍繞農業科技服務能力提升專項主要任務的開展,在健全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同時,政府通過政策指導、項目支持、減免稅收等途徑,引導合作社積極參與基層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二是增強信息服務能力。扶持合作社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庫建設,開展合作社信息能力培訓工作,將合作社吸納入現代農業信息采集和體系。三是增強營銷能力。財政支持合作社開展儲運加工、產品銷售、物流配送服務,鼓勵大型企業、學校、飯店、黨政機關、超市等直接與合作社之間建立訂單農業。
參考文獻:
[1] 魏平.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 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J].當代農機,2012,258(1):70-72.
[2] 苑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具有獨特的組織優勢[J].中國合作經濟,2011,295(10):10-11.
[3] 苑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J].農村經濟,2011,339(1):3-5.
[4] 曾福生,李小卉.農村合作組織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導力量[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5):390-392.
[5] 黨德宣,林何鶯,王引斌,等.山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問題初探[J].山西農業科學,2011(S):483-487.
[6] 楊良山,邵作仁.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3,330(3):233-238.
[7] 趙美玲,馬明沖.我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現狀與路徑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3,212(2):111-115.
[8] 樂永海,陳華,農業社會化服務渠道選擇及其滿意度研究——基于新疆地區紅棗產業種植農戶的調查數據[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6):63-69.
【關鍵詞】:電大 現代園藝設施課程建設思考
中圖分類號:S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核心領域和實質環節。《現代園藝設施》是電大農科園藝專業(專科)的一門主要課程,筆者從2000年開始一直從事電大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現代園藝設施》課程的教學輔導,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現行農科園藝專業《現代園藝設施》課程有必要重建,以更加適應園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1 園藝專業培養目標
中央電大園藝專業(專科)教學計劃中“培養目標及規格”為:本專業為農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從事園藝生產技術指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
2 現行《現代園藝設施》課程內容及存在的問題
2.1 現行《現代園藝設施》課程內容 目前該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園藝工程設施、環境調節控制設備、信息傳遞設備、材料和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技術四個部分,內容涉及園藝學、環境調節學、機械學和建筑學等學科領域。
2.2 現行《現代園藝設施》課程存在的問題
2.2.1 與專業培養目標差異較大《現代園藝設施》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園藝設施的發展、設施場地選擇與布局、建筑投資計劃的制定、溫室大棚及主要構筑物的建設與計算、環境調節設備的建設、無土栽培裝置及掌握建筑識圖的知識”,培養的是“設施”設計人員,而不是“能從事園藝生產技術指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脫離了培養目標。
2.2.2 不符合生產實際需要 目前我國設施園藝生產中缺乏的是園藝生產技術人才、溫室管理人才,而不是設施設計施工人才,從現代園藝設施課程內容來看,與設施園藝生產實際差距較大。
2.2.3 課程內容難度大現行課程內容跨學科(園藝學、光學、熱學、電學、信息、自動控制、結構力學、建筑學等)多,由于學生沒有相應的學科基礎知識,學習難度非常大,根本掌握不了所學知識。
2.2.4實踐教學無法實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實踐教學來實現,而《現代園藝設施》實踐教學在基層教學中幾乎無法實施。
3 課程建設的原則
從電大人才培養模式和性質上來看,園藝專業屬高等職業教育范疇,在課程建設上應遵循以下原則:
3.1 實現培養目標
根據培養目標解析出該專業所需的職業能力,由職業能力分解出各項技能,圍繞各項技能進行課程建設,課程建設的目的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
3.2 符合生產實際
課程開發與決策,必須以廣泛的社會和生產調查為依據,把生產實際的需求和該專業的發展趨勢結合起來進行合理的課程開發,在課程建設中全面體現出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最大限度的適應生產需求。目前在我國西北地區園藝產業并不發達,大型溫室的經濟效益不十分明顯,生產中需要的是設施條件下的環境調控及作物栽培技術而不是設施的設計與施工。
3.2實用性
實用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課程建設與教學中是以技術應用為目標,這一點對園藝專業尤為重要。因此在課程建設上要圍繞這一點來做文章,課程設置具有實用性,學生學習目標才能明確,才能學以致用。
4《現代園藝設施》課程建設思路
4.1 更改課程名稱
為了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使課程設置更科學、更合理,改《現代園藝設施》為《設施園藝學》,二者是兩門不同的課程。“園藝設施”是研究學習“設施”的設計與施工、重在“設施”,而“設施園藝”是研究學習在設施條件下環境調控及園藝植物的生產技術,重在“園藝技術”,這雖是詞語順序顛倒,但意義相去甚遠。
4.2 課程內容建設
4.2.1 “緒論”,介紹國內外設施園藝新進展、新成果和新趨勢。
4.2.2 “作物生理生態”,介紹設施環境下作物生理生態。
4.2.3 “園藝栽培設施的類型、結構與性能”,重點介紹當地園藝生產實際中應用的設施類型、結構和性能。
4.2.4 “覆蓋材料”,重點講授常用及先進的覆蓋材料和廢棄覆蓋物處理。
4.2.5“設施環境的變化規律及其調控技術”,重點講授設施條件下的溫度、濕度及光照調控技術。
4.2.6“設施條件下園藝植物栽培技術”,重點介紹 “園藝作物設施栽培技術”,內容需精練。
4.2.7 “設施育苗技術”,重點介紹電熱育苗的操作技術;蔬菜作物嫁接的方法及嫁接苗的管理技術,穴盤育苗技術。
4.2.8 “設施園藝新技術”,主要介紹設施作物的營養液土耕栽培和太空農業等新內容。
4.3 明確實踐教學內容
設施園藝學實踐教學主要內容應包括:
4.3.1 園藝植物育苗技術
4.3.2 芽苗菜的生產
4.3.3 電熱溫床的設置
4.3.4 園藝設施的類型和結構、應用講解
4.4 合理選用教材
設施園藝學教材選用有兩個途徑,長遠看由中央電大組織有關專家編寫,編寫組由全日制高校教師、電大教師(包括基層)、園藝專家構成,忌由單一全日制高校教師編寫,以免脫離電大教育實際;臨時過渡可選用用已成教材,如《設施園藝學》(21世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通用教材,主編:胡繁榮,2003年1月1日出版)。
4.5 改進教學方法
面授輔導應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4.5.1 直觀式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感受直觀,易理解和接受。
4.5.2 啟發式教學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通過認真思考、綜合分析,獲得答案的學習情景。從而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學習。
4.5.3 多媒體教學在保留傳統授課方式優點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從平面到立體,由單純文字到圖文并茂,拓展教學空間,增加教學信息,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4.5.4 實踐教學對本地區的各類園藝設施進行調查,充分利用田間實驗課和校外參觀實習,應用理論與實驗操作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實際技能,也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5 小結
以上是本人對電大園藝專業《現代園藝設施》課程建設的一點思考,觀點、思路不一定正確,但作為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園藝專業的一名課程輔導教師,有責任把自己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的積累與看法寫出來,與同行進行探討,以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中央電大園藝專業教學計劃,2002
【2】 現代園藝設施,鄒志榮,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2.1.
所謂的農業水利標識牌就是依據文字、圖形以及的符號等,并依靠多種物質載體來實現農業水利工程信息傳送的牌子。目前,我國的水利工程在高速的發展中,其在社會經濟中所占據的比例也在加重,而且作用也日漸突出,其中農業水利工程在新農村建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同時也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針對農業水利工程管理標識牌實施有效的設計,可以更好的幫助人們識別農業水利工程的類型,以更好的推動農業水利的發展。
一、農業水利標識牌(AWCS)的類別和管理的具體內容
1、標識牌類別
目前我國對管理標識牌的設計在城市交通、風景旅游區等方面都已發展的較為成熟,而在水利工程中,特別是農業水利這一塊的管理標識牌設計的相關研究卻相對較少.各地關于農業水利管理標識的設計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其五花八門難以管理。這就需要合理的對標識牌進行管理,管理中的重點內容就是先要對標識牌實施分類。
AWCS的構成元素主要有文字、數字符號以及圖形等,要想使得AWCS能夠得到更為合理的設計,就需要針對AWCS進行有效的分類處理,從而可以為后續的各項設計工作開展的奠定扎實的基礎。水利管理標識不僅要能夠凸顯出水利工程的整體布局形式,同時,也要能夠凸顯出工程所涵蓋的基本信息,并且要能夠充分的體現出該區域所需要注意的事項等,依據這一點就可以了解到,針對水利管理標識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按照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展示牌以及樹立工程標識牌的選定。
2、標識牌管理具體內容
2.1物資原材料的標識由物資部門進行。
2.2物資質量狀況的標識分為“合格”、“不合格”、“待判定”。
2.3物資部門必須對標識、標牌等經常進行檢查、整理,防止混亂。一旦出現標識模糊不清或損壞,應及時糾正。如有丟失或無法確認的應重檢另標,防止錯用混用。
2.4物資部門應向外協隊伍書面交代物資標識的管理實施要求,并對其進行監督、檢查,確保物資標識的準確性。
2.5對有可追溯要求的物資應以《材料驗收記錄》、《進料記錄》、“材質證”或“出廠合格證”、《檢驗/試驗報告》等質量記錄作為物資質量狀態的標識并妥善保存。
二、AWCS的具體設計措施
1、AWCS設計需要堅持的原則
在對AWCS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嚴格的堅持規范化的原則,在展開設計的時候,需要從規范、科學的角度出發,確保標識牌的內容與實際的要求向符合,不能夠憑借主觀意識進行設計,否則將會使得標識牌中的內容出現混亂的情況,無法形成統一的設計標準。
其次,就是要嚴格的堅持系統化的原則。針對與AWCS相似的標識牌設計來說,需要確保標識牌的材質、顏色以及規格等不變,而且不同的標識牌無論表現的內容有多么的不同,其風格也需要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夠使得不同區域的標識牌呈現出和諧的局面。
再次,堅持人性化的原則。在針對AWCS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將人作為考察的重點,將人的觀念作為核心,在充分考慮實際狀況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特色,使得標識牌能夠對當前的農業水利工程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反應,保障受眾能夠直觀的理解標識牌的內容。在標識牌中,內容一定要確保具有簡潔性和通俗性,保障標識牌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最后,就是要嚴格的堅持生態化的原則。在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的同時,還需要堅持生態化的原則,使得標識牌能夠與自然相融合。在設計AWCS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其與自然環境相融合,能夠遵循自然原則實現自然景觀的合理設計,以最大限度的提升AWCS所具備的生態水平。
以自然風貌、自然資源為基礎,把景觀生態學原理導人設計中,提高AWCS系統與天然景觀的共生程度不能在安裝過程中導致原有的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得不償失。
2、版面布置
根據AwCS的主要面向群體為農村百姓群眾,因此不能照搬照套城市標識設計的文字模式,在文字內容上應盡量體現通俗易懂,容易識別的原則,且最大程度減少使用英文等外文的頻率。
2.1字體符號的設計
在對AWCS字號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清楚的了解版面的尺寸要求,現階段,針對AWCS字體字號進行研究還有著一定的限制,就相關的文獻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文字的字體在不同的位置會有著一定的不同,其中,主標題的字體大小應該為60磅,次標題的字體大小應該為48磅,正文字體應該為24磅。就相關人員的研究表明,標準的字體應該為中文黑體字,然后才是宋體。中英文字體大小的比例應為3:1:翁小云等引經常用到的有黑體、宋體、楷體等常用字體,應盡量減少使用裝飾性強、粗細變化太大的字體,要據標識牌大小和作用考慮字號的大小,但字號以不超過3種為宜:李宏等指出文字高度一般為標識牌牌面寬度的0,024倍。
2.2字數
對AWCS字數的研究主要針對介紹類標識牌,此類研究更為少見筆者參照文獻中對一般標識牌的字數設置,得出AWCS中介紹類標識牌如項目區簡介、灌區簡介等牌子字數的設計標準:鐘永德等l7l指出介紹文字的主標題為6~8字,次標題字數不超過25字,正文最多字數為150~200字,多使用短句,每句字數控制在10~15字
2.3材料選擇
大型的項目區標識牌選材的時候要考慮它的抗風、防曬、防水(防銹)和美觀等,防銹好的材料主要有不銹鋼和電解板,冷軋板烤漆之后也沒有問題標識牌的抗風能力取決于所用材料的厚度,尺寸越大的牌子用的材料越厚,預埋也要相對做的大一些,但要避免太笨重,越大越沉在運輸和安裝過程中越費力費時。對于小尺寸的標識牌,主要考慮它的實用性、美觀性和經濟性。陳磊等認為要考慮耐用性、便利性、安全性和易維護性等因素,盡可能選用自然材料或與自然相近的人造環保材料;王進修認為不僅要考慮材料本身特點與視覺效果,還要考慮風景區地理環境、面積大小、景觀、標識牌數量等因素。
三、結束語
AWCS作為農業水利工程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了現有工程設施正常的發揮作用與保護以及民眾對農業水利工程設施的認同感因此,當前我國應努力將AWCS的設計制作制訂相應的標準規范,為全國的相關領域設計工作提供理論支持,促進農業水利事業的發展,從而為我國美麗鄉村與和諧鄉村的建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