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骨折后的康復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折后的康復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骨折后的康復方法

第1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橈神經損傷;康復治療技術;電針;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246.6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10(a)-151-02

橈神經為臂叢神經后束,沿肱骨后下行,在肱骨中下段緊貼肱骨干,從后外方繞向前方,在橈骨頸前內方進入前臂。由于橈神經在此段行程中,其損傷的具體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差異較大。當損傷在高位(腋部)時,肘關節、腕關節、掌指關節皆不能伸直,手呈“垂腕狀”。若損傷在前臂中1/3以下,往往只有伸指功能障礙而無垂腕。損傷在腕關節以下時則基本無屈伸不利現象,僅見手背橈側、虎口部處感覺障礙。這種因外傷所致的橈神經損傷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橈神經的功能將難以恢復,一些患者不得不實施肌腱移位功能重建等手術治療。我科2005年1月~2010年5月應用電針、中頻電治療、紅外線照射、按摩及康復功能訓練等康復方法綜合治療橈神經損傷,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橈神經損傷患者中,男15例,女3例,年齡20~46歲,平均32歲;上肢骨折行清創切開內固定術者4例,上肢骨折經整復后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者6例,上肢有擠壓傷以及位置不當的壓迫而無骨折者8例;1例肌電圖提示橈神經完全性損傷,其余17例提示為中、重度損傷,病程最短3 d,最長1個半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神經病學》2版,①外傷史;②垂腕、伸指障礙、手背橈側及虎口處感覺障礙;③肌電圖明確提示橈神經損傷。

1.3 方法

1.3.1 電針取穴:肩、肩前、臂、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關、大陵、陽溪、合谷、八邪,均取患側穴位,避開瘢痕所在穴位。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用1寸毫針快速進針,平補平瀉,得氣后,上臂選取1穴,下臂、手部選取1穴,每次3~4對,分別接上G6805-2A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采用疏密波型,頻率10次/min,強度調至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0~30 min,每天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3 d。

1.3.2 其他康復治療方法中頻電治療采用北京祥云佳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電腦中頻電療儀,電療處方選取神經損傷方,治療電極板置于橈神經損傷部位的上下端,強度調至以患者耐受為度;紅外線照射以受傷部位為主;按摩及康復訓練以揉、按、拿、捏、拍打手法為主,手法輕重結合,并配合肘、腕、指關節的被動牽伸運動及肌力部分恢復后的諸關節屈伸、拇指外展等主動運動。諸方法治療時間同電針治療時間。藥物可用甲鈷胺(彌可保)、尼莫地平、復合維生素B等。

1.4 療效標準

參照《廣東省常見病基本診療規范》相關標準。痊愈:垂腕完全消失,手臂運動和感覺基本恢復,患肢日常生活自理,功能完全獨立,肌電圖檢查正常范圍;好轉:垂腕基本消失,手臂運動和感覺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肢日常生活部分自理,肌電圖檢查有改善;垂腕無明顯改善,手臂運動和感覺無改善,患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肌電圖檢查無改善。

2 結果

18例患者中,痊愈17例,占94.44%;好轉1例,占5.56%;總有效率為100.00%。痊愈患者治療時間均在3個月以內,好轉患者經5個月治療,手臂運動和感覺功能已明顯改善,但因肱骨骨折延遲愈合,而轉上級醫院繼續治療。

3 討論

橈神經主要是運動纖維,在上肢周圍神經中,橈神經最易遭受外傷,而導致手臂的運動功能障礙。肱骨干骨折、腋杖壓迫、上肢置于外展位的手術、橈骨頸骨骨折及大量骨痂生成等都可損傷橈神經,但其損傷多數為肱骨干骨折所引起[1]。雖然臨床過程中,肱骨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的處理固然重要,但選擇適當的非手術綜合治療方法,不但可減少手術的創傷及醫源性損傷,而且有利于橈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2]。電刺激能延緩肌肉萎縮進程,減輕肌重丟失,縮短肌肉運動單位電活動及自發性肌肉收縮活動出現的時間,加速軸突再生的速度,縮短肌肉失神經支配時間,改進肌肉獲得神經再支配后運動功能恢復的質量。電針可加強對穴位的刺激,提高針刺的局部效果,發揮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3]。電腦中頻電刺激為表面電刺激,配合電針刺入肌肉組織中的電刺激,加強了電刺激多層面的作用,更有利于電流的作用,從而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以及感覺功能的恢復,并保持骨骼肌質量,防止骨骼肌失神經萎縮。紅外線照射損傷部位可擴張血管,改善神經和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及組織營養,加強局部的組織代謝和神經營養。按摩可改善手臂血液循環,松解組織粘連,解除神經嵌壓,保持肌肉質量,防止肌肉萎縮,迎接神經再支配。康復訓練可加快肌力恢復,增強肌力,促進手臂耐力、協調性等運動功能的恢復[4-5]。綜合上述電針等康復方法治療橈神經損傷,加快了橈神經的功能恢復,顯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及協同作用優勢。

[參考文獻]

[1]蘇培群,陳庭芝.橈神經損傷62例治療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5):59-61.

[2]尹兆吉,孫玉偉,劉新,等.肱骨干骨折合并橈神經損傷36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09,47(2):19.

[3]肖桂榮,郝華,趙秋玲,等.電針并功能訓練治療上肢周圍神經不完全損傷[J].中國針灸,2007,27(5):329-332.

[4]田德虎,米立新,趙鋒.周圍神經損傷的物理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3):239-240.

第2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摘 要 康復訓練是在人體損傷后所進行的身體上的活動,它有利于恢復并且改善各項身體功能,除了非常嚴重的損傷之外,一般的損傷都可以進行或多或少的身體鍛煉。本文以安徽師范大學學生胡某為例,對其進行運動康復訓練,用合理的康復訓練與功能恢復手段,盡最大可能盡快地通過身體活動使該同學的肌肉、韌帶、關節及整個機體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并通過傷后的康復訓練,探析胡某踝關節損傷的原因與機理。

關鍵詞 踝關節 骨折 運動康復

一、前言

康復訓練是在人體損傷后所進行的身體上的活動,它有利于恢復并且改善各項身體功能,除了非常嚴重的損傷之外,一般的損傷都可以進行或多或少的身體鍛煉。合理的、有目的的身體訓練對于傷口的快速愈合和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有著良好的作用,當然我們還要防止停訓綜合癥,個人在長時間的體育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各種條件反射性聯系,一旦突然停止訓練就有可能遭到破壞,并且產生嚴重的機能紊亂現象,如失眠多夢、腸胃不舒服等。在受傷以后進行合理的康復練習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改良受傷部位組織的新陳代謝和能量代謝,并且加快損傷部位的傷口愈合。通過運動康復練習,不僅使人體能量代謝接衡狀態,還可以防止體重增加,大大縮短受傷痊愈所需要的時間。

胡某是因在下樓時不慎將腳扭傷,后送往醫院進行處理,體X線顯示該學生為右足舟骨,股骨粉碎性骨折,斷骨對位對線差,骨折線模糊,余右足跖恥骨未見明顯骨折征象,關節面及關節間隙顯示正常。總體印象為右足舟骨,股骨粉碎性骨折。本文以胡某為例,對其進行運動康復訓練,用合理的康復訓練與功能恢復手段,盡最大可 能、盡快地通 過身體活動使該同學的肌 肉、韌 帶、關節及整個機體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并通過傷后的康復訓練,使該同學機體能量代謝趨于平衡,防止體重的增加,縮短傷愈后恢復鍛煉所需的時間。

二、本運動康復方案的總體設計

從長時間的康復效果來看,很少鍛煉的人肌肉萎縮和關節退化的速度更快,鍛煉則能有效減緩萎縮和退化的速度。這就提示我們:簡單的身體活動并不能阻止人體氧化和退化的進程。

(一)踝關節傷后急性期

目的:把疼痛、腫脹、和發炎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縮短恢復的時間。

方法:RICE。休息(R)冰敷(I)壓迫(C)抬高(E)。

時機:受傷后立刻開始。

(二)康復早期(術后1-3周)

目的:控制疼痛和腫脹,防止肌肉的萎縮。

方法:靜力性練習,大腿關節活動度的練習

時機:一般從傷后當天到3周的時間段,視損傷的具體情況而定。

(三)康復中期(術后4-6周)

目的:恢復肌肉的張力,協調肌肉間平衡支配能力,為患肢負重做好充分準備。

方法:肌肉耐力練習,PNF

時機:治療后第四周開始。

(四)康復后期恢復階段(術后6-12周)

目的:做患肢部分負重功能活動,并逐漸增加負重量,至術后12周離拐完全負重行走。

方法:肌肉力量練習,關節活動度練習等

時機:骨痂已基本形成,骨折已基本穩定下來,恢復狀況良好。

三、運動康復方案的實施

(一)踝關節傷后急性期

保護患肢,避免二次傷害,在踝關節損傷的急性期間注意制動,休息、冰敷、用彈力繃帶加壓、抬高患肢,盡量將小腿和踝關節抬起高過心臟水平。主要是進行動態的休息,同時止血與降低發炎的概率,并減少腫脹,立即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二)康復早期(術后1-3周)

早期的康復內容主要為活動足趾練習、大腿肌肉群練習、抬腿練習,練習以3-5組為宜,練習頻率為每周5次以上。在練習時要注意量力而行,感到有任何的不適就要立即停止練習。

活動足趾:用力、緩慢、盡可能大范圍地活動足趾。但絕對不可引起踝關節活動。15個/組,每天做5組。建議練習前用熱水泡腳20-30分,用來提高肌肉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的效果,對于促進循環、消退腫脹具有重要意義。

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練習: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練習時大于10次/每日。

開始嘗試抬腿: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M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3組/日,在練習過程中有可能因石膏托過重無法完成,盡力而為。要根據損傷的特點,在石膏固定期間未經醫生許可只能進行上述練習,否則盲目的活動很可能造成二次損傷。

在這一時期也可以進行改善踝關節的活動度練習,在受傷早期一周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做簡單的踝關節活動度練習,但是不要進行內外翻練習。如果活動度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也會上升。所以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況下,可以試著進行練習。建議每天做5組,每組做15個左右的活動足趾練習,并且要逐步進行合適的腿部肌肉收縮,使血液循環更加流暢,更有利于受傷部位腫漲的消退。一周左右,受傷部位的發炎癥狀開始消退,局部的疼痛開始舒緩。

評估:全身機能狀況正常,骨折處感覺疼痛,雖然下肢肌力下降,但經過這一時期的練習傷口愈合良好,疼痛減輕。

(三)康復中期(術后4-6周)

中期主要以橡皮帶進行輔助練習,對受傷部位進行背屈、跖屈、內翻、外翻練習。

橡皮帶足背屈:雙膝伸直坐于地板。將橡皮帶系成一個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另一端固定于足背,將腳尖對抗橡皮帶阻??向身體方向,然后慢慢返回。30秒/次,休息10秒,5次/組,3組/日。

橡皮帶跖屈:雙膝伸直坐于地板。將橡皮帶中部固定于足底雙手握緊兩端,將腳尖對抗橡皮帶阻?伸直,然后慢慢返回30秒/次,休息10秒,5次/組,3組/日。

橡皮帶內翻:坐于地板,訓練腿伸直,另一腿彎曲。將橡皮帶系成一個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將練習腳放于圈內,將踝關節對抗阻?向內翻,然后慢慢返回。保持膝關節穩定,?要旋轉腿部完成動作。30秒/次,休息5秒,5次/組,3組/日。

橡皮帶外翻:坐于地板,訓練腿伸直,另一腿彎曲。將橡皮帶系成一個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將練習腳放于圈內,將踝關節對抗阻?向外翻,然后慢慢返回。保持膝關節穩定,?要旋轉腿部完成動作。30秒/次,休息5秒,5次/組,3組/日。

隨著疼痛及腫脹的緩解,就可以開始此階段得康復練習。通過之前的固定制定方案,此時損傷的韌帶基本趨于穩定,開始向愈合階段進行,輕微的應力牽拉不至于加重。腫脹和疼痛控制后,可以開始一些簡單內外翻訓練。但是不要使損傷部過度用力和牽拉。這一階段也要防止肌肉的萎縮,并恢復肌肉的張力,還要努力協調肌肉間平衡支配的能力,為患肢負重做好充分準備。

評估:腳著地時,踝關節,骨折處感覺疼痛,可走路200米左右。局部尚有腫脹,壓痛,走路跛行。

(四)康復后期恢復階段(術后6-12周)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康復練習,受傷部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后期還要進行等張和等長肌肉練習。

等張練習方法:肌肉長度縮短張力不變的收縮訓練,稱為等張練習。 每次訓練選取踝關節的肌肉應以最大重量進行3至4組的練習,負荷標準是以能重復的最多次數(RM)來 表示。顯然,RM越小,重量越大。用次數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練法最能增長力量,等張訓練后需要較長的時間休息恢復。

比如胡某做的提踵練習,開始動作是,使后腳跟低于支撐腳踩的臺階,支撐腳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盡可能高的提起腳后跟,放低身體回到準備的姿勢,這就完成了1次重復,盡量雙腳提踵逐漸過渡到單腳提踵。2分/次,休息5秒,5次/組,4組/日。

等長練習方法:等長練習是指在肌肉兩端固定或超負荷的情況下進行肌肉收縮的一種訓練方式。收縮時肌肉的長度不能縮短,只能產生張力。比如胡永靜同學做的扶墻后蹬練習,手扶墻,身體與墻成一定的角度,用力蹬地,體會蹬地的動作。每次練習選取踝關節的肌肉應反復進行練習1-5次/組,然后休息2-3分鐘,5組/日。

此期間骨折的部位傷口痊愈的還不足夠堅固,所以練習及訓練應該循序漸進,不能勉強或者盲目冒進。并且要強化肌力以保證踝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并應注意安全,絕對避免再次受傷。

在這一時期,骨痂已經基本上形成,骨折部位已經趨于穩定。在加強踝關節康復練習的同時,還要使踝關節部位一部分承受重量。這有利于骨折部位的傷口愈合,還防止骨質疏松,更有有利于踝關節肌肉力量的恢復。在練習中受傷的部位要逐漸加大負重力度,至術后12周完全負重。

在恢復正常運動之前,要保證關節活動度至少恢復到了80%-90%,而且能夠完成以上所述的訓練。可以做一些固定自行車、跑臺以及游泳以恢復心肺功能。但是要根據損傷處疼痛耐受度來選擇。訓練時建議配帶護具或者肌內貼保護至少6個月,直到本體感覺和肌力等完全恢復。

跑步一定要選擇平坦路面,不建議在斜坡、草地或者不平的路面,容易增加再受風險。跑步練習直線跑,但是可以增加曲線的行走。建議穿著舒適厚底的運動鞋。跑步速度緩慢增加,之后可以增加加速跑。

評估:不再跛行,腫脹消除,無痛感。右腿肌力基本恢復,踝關節ROM及耐力素質恢復,恢復運動能力,基本可進行正常行走,慢跑等活動。

(五)注意事項

1.最重要的是功能鍛煉。所謂的功能鍛煉就是在骨折允許的情況下,對骨折的肢體、關節進行足量的活動,必要的時候需要讓骨折的地方承受一定量的力量,骨折的地方承受的力量是骨折能不能愈合以及愈合是否良好的關鍵。

2.不同時期的骨折需要的鍛煉不同,不充足的鍛煉,可能會導致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過于劇烈的鍛煉可能會出現鋼板斷裂、再次骨折、骨折變形等。

3.至于飲食方面,要提供足夠骨折愈合的營養物質,不挑食、偏食,那么營養一般來說是充足的。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喝高鈣奶,適當曬曬太陽,少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

4.藥物對于骨折愈合應該輔助作用,沒有炎癥的話,“消炎藥”不適合,中醫和西醫都有不少關于骨折愈合的促進藥物,可以選擇1-2種,沒必要吃太多,骨折的愈合是個長期的過程,拔苗助長不見得是好事。

四、建議

運動康復是在相對系統的基礎上,對患者踝關節損傷的不同時期,實施系統的、有針對性的運動康復方案。運動康復的過程比較漫長,中間也會有實施不到位的地方,經過不斷實踐和改進,三個時間段的康復訓練使同學胡某和我受益匪淺。

(一)踝關節骨折后運動康復治療可最大限度地防止關節粘連,改善肢體功能,減輕患者痛苦。

(二)建議從各個方向強化踝關節肌肉。

(三)運動損傷治療的康復訓練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四)為?預防踝關節的再次受傷,我們需要加強肌肉??以及本體感受和?經肌肉性控制。

(五)當感到任何?適時,請停止練習并向醫生咨詢。

參考文獻:

[1] 布拉德?沃克.運動損傷解剖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1.

[2] 黎萬友.運動骨創傷學[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

第3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中藥熏洗;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595-02

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的階段,因為患者的膝關節處除了因為骨折滲出造成了粘連之外,還會因為其周圍的皮膚和肌肉以及肌腱韌帶的損傷出現膝關節的功能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患者會出現局部的皮膚麻木、腫脹、肌肉酸痛以及關節不利等臨床癥狀,在骨折術后一般臨床治療的重點是進行功能鍛煉[1],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實驗表明進行中藥熏洗可有效幫助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73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對部分患者在常規功能訓練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取得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73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和對照組36例。其中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最大的61歲,最小的20歲;髕骨骨折9例,股骨髁間骨折7例,股骨髁上骨折6例,脛骨平臺骨折8例,復合骨折7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21歲;髕骨骨折8例,股骨髁間骨折6例,股骨髁上骨折6例,脛骨平臺骨折9例,復合骨折7例。兩組患者在數量、性別、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膝關節功能恢復訓練;觀察組在常規功能訓練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一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康復情況。具體中藥熏洗的方法為在手術后的第七天,使用紅花15克,川芎15克,桂枝15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20克,五加皮20克,雞血藤20克,川續斷20克,桑寄生20克倒入盆中[2],先在5000毫升的清水中浸泡半個小時后,再煮沸半個小時,等藥水的溫度降到50攝氏度到70攝氏度時,將患者的患肢洗凈后置于熏洗盆上方,用一個浴巾將盆以及患者的肢體圍住,以使藥液的蒸汽可以充分熏蒸化患處,如果在熏洗中患者覺的太熱,可將浴巾揭開部分釋放熱量或者適當抬高患肢,等溫度降到38攝氏度到40攝氏度時,使用小毛巾蘸上藥液熱敷。每次熏洗20到30分鐘,每天早晚兩次,連續治療一個月。

1.3 效果評價標準[3]:①效果優:患者手術后一個月,患者的腫脹和疼痛消失,患者關節的活動范圍大于120度,伸直為0度。②效果良:患者手術后一個月,患者的腫脹和疼痛基本消失,患者關節的活動范圍在90度到120度之間,伸直受限小于10度。③效果可:患者手術后一個月,患者的腫脹和疼痛有所減輕,患者關節的活動范圍在30度到90度之間,伸直受限大于10度或者膝關節的活動幅度較手術前增加30度以上。④效果差:患者手術后一個月,患者的腫脹和疼痛以及膝關節功能沒有改善。效果優良率:(效果優病例數+效果良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觀察組效果優15例,效果良18例,效果可4例,效果差0例,效果優良率89.19%;對照組效果優5例,效果良17例,效果可10例,效果差4例,效果優良率61.11%。兩組患者在效果優良率上具有顯著性差異,(X2=11.58,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使用中藥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后患者的膝關節進行熏洗,可以起到舒筋活絡,疏導腠理,流通氣血和活血止痛以及改善膝關節局部的血液循環,并促進新陳代謝,起到松解粘連的作用,可使患者的皮膚、肌肉得到舒展,進而使關節功能有所恢復[4]。中藥熏洗治療可以緩解患者骨折后的發生的不良癥狀,既有效發揮了中藥活血化瘀的作用,也發揮了進行熏洗治療滲透性好的功效,從而可以取得比較良好的效果。并且進行中藥熏洗的操作十分簡便,也便于進行臨床觀察,顯著的減輕了患者的疾病痛苦,改善了患者的肌力和耐力以及關節的活動度,有效防止出現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情況,最大限度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73例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對部分患者在常規功能訓練基礎上配合中藥熏洗,取得比較理想的臨床效果,觀察組效果優15例,效果良18例,效果可4例,效果差0例,效果優良率89.1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綜上所述,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患者進行中藥熏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值得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宏,陳優民,吳守群.CPM配合中藥熏洗促進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J].江西中醫藥,2005,36(9):37-38.

[2] 萬春友,金鴻賓,夏群,等.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功能康復[J].中國骨腫瘤骨病,2004,3(5):288-291.

第4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地震傷員;早期康復;膝關節;功能恢復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earthquak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Methods 37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knee joint dysfun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1(caused by earthquake)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 two(caused by common trauma)were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ist.Another ten patients(caused by common trauma)without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were served as control group.After one month,the motion of joint of three groups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motion of knee joint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1 or groups 2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 and the motion of knee joint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1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groups 2.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in earthquak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Early consistent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patients'disability extent to a maximum limit.

【Key words】 Injured victims of earthquake;Early Rehabilitation;Knee Joint;Recovery of function

汶川地震18 d后,有30名震災傷員經一線救治后轉入117醫院愛心病房接受進一步治療。30名傷員均為多發性創傷,其中22例伴下肢骨折,存在不同程度的創面感染和肌肉、關節運動功能障礙。在積極為其進行綜合康復治療的同時,對其中12例下肢骨折術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干預療效與普通病房中介入和未介入康復干預的同類患者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創傷康復的進一步展開提供臨床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設定3個觀察組,均排除膝骨性關節炎、膝關節腫瘤、類風濕、痛風、結核等疾病。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康復1組(地震傷后康復干預)該組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齡(45.3±3.1)歲,病程28 d,患膝關節活動度(29.60±9.8)°。其中股骨中段骨折1例,股骨下段骨折5例,股骨髁上骨折1例,股骨平臺骨折合并股骨上段骨折5例。

1.1.2康復2組(普通傷后康復干預)該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43.3±1.3)歲,病程(10.5±3.7)d,患膝關節活動度(27.60±8.7)°。其中股骨中段骨折6例,股骨下段骨折4例,股骨髁上骨折3例,股骨平臺骨折2例。

1.1.3對照組(普通傷后未行康復干預)該組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齡(44.1±2.8)歲,病程(25.4±5.3)d,患膝關節活動度(31.12±10.3)°。其中股骨中段骨折2例,股骨下段骨折2例,股骨髁上骨折2例,股骨平臺骨折合并股骨上段骨折4例。

1.2方法

1.2.1功能訓練對照組:未行有效康復治療,只在醫生要求下自行活動關節或由家屬助其輕度活動,50 min/次,2次/d(早晚)。康復1組: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膝關節的功能康復訓練配合音頻電治療,1次/d。具體方法為①CPM治療:采取仰臥位,在患肢膝關節無痛范圍內進行活動,以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大治療范圍,30 min/次。②關節松動術:先通過分離牽引、滑動等手法,做膝關節的附屬運動,再做生理運動,30 min/次。③肌力訓練:股四頭肌肌力小于Ⅲ級者進行等長收縮,每次收縮6~8 s,放松,再收縮;股四頭肌肌力達到Ⅲ級以上者,進行漸進抗阻訓練,30 min/次。④音頻電治療:患者仰臥位,電極板為4 cm×5 cm,膝關節對置(膝內有固定者,則在膝關節下進行治療),頻率為2 000 Hz,強度以患者耐受為限,20 min/次。康復2組:骨折后經對位、對線、固定等處理,生命體征平穩后立即介入康復治療,康復方法同康復1組。

1.2.2心理干預針對兩組康復患者的心理特點和個體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心理干預,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對照組未進行心理干預。

1.2.3治療時間3組均治療1個月,治療前后測量患者受累膝關節的活動度,治療結束后即刻進行療效評定。

1.3療效評定標準參照膝關節功能評價標準[1]進行療效評定。痊愈:關節活動度(ROM)>120°,肌力正常,腫脹疼痛基本消失,日常生活不受限;顯效:ROM為90°~120°,肌力Ⅳ級左右,腫脹疼痛明顯減輕,日常活動稍受限;好轉:ROM為60°~90°,肌力Ⅱ級左右,腫脹疼痛輕度減少,日常活動部分受限;無效:ROM為30°~60°,腫脹疼痛減輕不明顯,日常活動受限。

1.4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1)3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分別進行療效評定。發現兩組康復患者的療效均優于對照組(表1)。

3討論

1)地震傷的特點為:①患者被埋時間長,易造成多部位大面積擠壓傷。②建筑物撞擊,開放性骨折多,創面大,污染嚴重。③因得不到及時處置,傷口暴露時間長,繼發感染多,由此而造成了傷情的復雜性和難治性,也向創傷康復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2]。本文地震傷員盡管受傷時間較長且傷情復雜,多數還經過二次手術處理,但經積極的康復干預,均取得較好的療效(表1~2)。提示

地震傷的康復介入有利于骨折及受損組織愈合,對于提高傷員的臨床療效,防治臥床傷員的并發癥和功能障礙,減少致殘率,提高和恢復傷員的活動和參與能力十分重要。

2)研究發現開始康復的時間對下肢骨折患者的術后療效影響顯著。骨折后1個月是進行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患者一般預后良好,基本能恢復膝關節功能,而骨折4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者則大多數療效欠佳,只能恢復部分運動功能[3]。術后早期的運動訓練可以促進機體血液及淋巴液回流,減緩關節內、外肌肉組織的粘連、攣縮,預防關節活動功能障礙,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本文資料顯示普通傷員(康復2組)早期(傷后10 d)的康復介入,療效明顯優于地震傷后1個月(康復1組)的傷員(表2)。因此對于康復患者來說,“時間就是功能”。

3)地震傷員以多發性骨折為多,尤其合并下肢骨折為常見。由于長時間關節制動對患者關節活動功能具有顯著負性影響,可造成關節軟骨營養障礙,滑液囊干涸粘連、關節腔狹窄而導致關節粘連[4-5]。持續被動的關節運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和代謝水平,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的損傷修復,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后引起的疼痛,防止關節組織粘連,對膝關節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關節松動術可以恢復關節內部結構的正常位置或無痛性位置,維持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延展性和韌性,以減輕疼痛,維持可用的關節內活動以改善關節活動受限程度[6]。股四頭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可促進關節周圍靜脈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進關節液流通,控制水腫,防止關節攣縮,緩解肌肉萎縮,促進髕骨的滑動及關節功能恢復。音頻電治療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性滲出和水腫吸收,緩解痙攣,消炎消腫,減輕疼痛,避免瘢痕形成對關節功能的影響。

4)及時的心理干預是創傷康復治療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針對傷員特有的緊張、驚恐及懼怕疼痛等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干預和治療,可使傷殘人員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康復治療,取得療效最大化。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的干預性治療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的作用,并可減輕骨折所引起的各種并發癥,有效改善和促進患肢功能。而災后的早期、持續康復介入,可有效地減輕傷員的殘疾程度,提高生活質量,使之重返家庭,重返社會。

參考文獻

[1]容國安,龍耀斌.綜合康復治療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1):43-44.

[2]代小舟.醫院震災應急管理及實踐[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6):6.

[3]尹青,武繼祥,劉宏亮,等.綜合康復治療骨折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5):304-306.

[4]馮和林,張英澤,李增炎,等.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早期功能訓練的臨床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1):54-56.

[5]GerichT,BoschU,SshmidtE,elal. Kneejoint prosthe-sis implantation after fractures ofTheheadofthetibia.Intemediate term results ofacohortanalysis[J]. Unfallchiturg, 2001,104(5):414.

第5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外固定架;T型鋼板;橈骨遠端骨折

橈骨遠端骨折非常常見,約占平時骨折的1/10。多見于老年婦女,青壯年發生均為外傷暴力較大者,骨折發生在橈骨遠端2~3cm范圍內,常伴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1]。目前對于橈骨遠端骨折治療,常規的治療方法是通過骨折端牽引進行閉合復位, 然后用石膏、夾板外固定,一般能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2-5]。但對于涉及關節面的橈骨遠端骨折,由此其多屬于不穩定性骨折,關節面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而采取常規的治療方法在治療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因此,對于涉及關節面的橈骨遠端骨折多采取手術治療方式,以保證骨折愈合及腕關節功能的恢復[6-7]。隨著手術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內固定手術治療涉及關節面的橈骨遠端骨折逐漸被臨床所接受且廣泛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涉及關節面的96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經X線片檢查確定為FrykmanⅢ-Ⅷ型骨折。其中男42例,女54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3.8±6.8)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6例,高空墜傷46例,重物致傷14例。手術均經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嚴重骨折、內臟嚴重疾患、嚴重意識障礙及骨結核等其他并發癥患者。將96例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外固定架進行治療,觀察組給予T型鋼板進行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外固定架進行治療。在第2掌骨中部和基底部與掌骨垂直,與手背成45左右角度擰入2枚掌骨外固定釘,再在骨折近端骨折線3cm左右的橈骨骨干上擰入另外2枚固定螺釘,安裝外固定架,骨折斷端得以顯露后,進行必要的清理后,牽引下進行復位,使用克氏針進行臨時的固定,將橈骨高度、掌傾角及尺偏角等進行一一恢復,滿意后鎖緊外固定架螺釘。觀察組組給予T型鋼板進行治療。在患者臂叢進行麻醉后,取平臥位。于掌側Henry切口縱行切開皮膚,在皮下自橈側腕屈肌腱的橈側進入后,L行切開部分旋前方肌可使得修復方便。骨折斷端得以顯露后,進行必要的清理后,牽引下進行復位,使用克氏針進行臨時的固定,將橈骨高度、掌傾角及尺偏角等進行一一恢復。復位滿意后, 植入斜T型解剖鋼板, 遠端用松質骨螺釘固定牢固,將鋼板緊貼橈骨用螺釘固定, 取出內固定的克氏針。術后48h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組術后ld可進行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的活動,術后3d開始腕關節屈伸鍛煉,術后1w后開始腕關節主動活動。

1.3觀察指標

1.3.1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康復開始治療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并進行比較。

1.3.2對兩組患者的術后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評定標準:①優:腕關節無疼痛,活動不受限,功能完全恢復正常;②良:腕關節偶爾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功能接近正常;③可:腕關節經常疼痛,活動輕度受限,有一定的功能障礙;④差:腕關節持續疼痛,活動受限,伴有部分的功能障礙。優良率=(療效優的例數+療效良的例數)/總例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且用t檢驗進行分析,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康復治療開始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的康復治療開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優良率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72.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的患者,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活動受限。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狀和槍刺樣畸形,尺橈骨莖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試驗陽性。屈曲型骨折畸形與伸直型相反[8-10]。

T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的入路方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掌側入路。由于其手術損傷小,橈骨遠端骨腱鞘結構不受影響,不需要經橈側腕屈肌肌腱尺側,因此對正中神經不會造成牽拉以至于損傷。手術操作過程中并不需要進入關節,因此對掌側的韌帶不會造成損害,從而有利于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復位效果好。可盡早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功能恢復快[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涉及關節面的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T型鋼板治療方法在康復治療開始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臨床療效方面優于外固定架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Tosti R, Ilyas AM.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pronator quadratus repair following volar plate 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2013,38(9):1678-1684.

[2]黃俊明,張光明,王建煒,等.不同手術方法治療AO分型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比較[J].廣東醫學,2012,33(13):1927-1929.

[3]劉寧,趙承斌.陳舊性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4):299-301.

[4]楊能,何愛詠.橈骨遠端骨折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2,16(1):73-75.

[5]Gertraud Gradl,Nadja Mielsch,Martina Wendt,et al.Intramedullary nail versus volar plate fixation of ex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Two yea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Injury,2014,45(1):S3-S8.

[6]馬立峰,于浩淼,楊穩,等.橈骨遠端骨折對腕關節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4):559-561.

[7]田治標,俞益火.橈骨遠端骨折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8):2475-2476.

[8]陳海東,王培民,范競.橈骨遠端骨折外固定治療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0(6):941-944.

[9]肖紅強,劉艷玲,邱海波,等.外固定支架結合克氏針治療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35例報告[J].中外醫療,2013,32(18):88.

第6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髕骨骨折;康復訓練;依從性;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8(b)-184-02

髕骨骨折是外傷中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傷后除了實施有用的外科治療,正確系統的提高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和康復指導對關節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本科于2008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髕骨骨折50例,開展了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措施,并與2008年4月以前入院的48例患者進行比較,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8例患者中男72例,女26例,年齡15~63歲,平均41.6歲。其中破損性骨折67例,橫行骨折31例,均為單發性。急診手術23例,擇期手術75例。2008年4月~2010年5月的50例患者由于功能訓練,大多數患者肌力達4~5級,關節活動度達80°~100°,恢復了無痛和理想的關節活動度,設為康復組。2008年4月以前入院的48例患者為常規組,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組術后護理措施

常規組行常規康復護理,即術后行常規護理,教會患者做股四頭肌收縮,要求每小時做80~100次,每天活動4~6 h,術后臥床2周,臥床期間行常規鍛煉。

1.2.2 康復組術后護理措施

1.2.2.1 心理康復指導患者心理康復是提高鍛煉依從性的有效途徑,把心理康復作為技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技能康復。術后患者常因傷口疼痛、擔心過早活動影響傷口愈合及關節功能恢復不良。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增強信心,以促進康復。術前運用合理情緒治療,在術后康復鍛煉中運用全身松弛療法、行為療法、鼓勵和暗示療法,可降低患者焦慮狀態,緩解鍛煉時的緊張情緒,同時抑制皮質下中樞疼痛神經元的活動,降低其興奮性,使疼痛的閾值提高,從而緩解疼痛,提高療效[1]。早起適當活動有助于靜脈和淋巴反流,阻止液體返流到細胞外間隙,故能促使傷口周圍膠原愈合,減輕疼痛,并使傷口無水腫和滲出。這些均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早起恢復。使患者掌握不同時期康復訓練的內容、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從而調動患者的依從性。護士除講解有關疾病康復的內容外,還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心理學知識及時發現與康復有關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和教育,消除其焦慮或抑郁情緒,保證患者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功能鍛煉。

1.2.2.2術后1周護理術后l周內,局部組織創傷未愈合,患肢腫脹疼痛,痛苦,可應用超短波、紅外線、低中頻電療等物理體例以利消腫。術后第2天即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先在護士的指導下鍛煉健側,然后患者按照自己的感受鍛煉患側[1]。臥位鍛煉股四頭肌的示例:仰臥位,兩腿伸直,恰當抬高3~5 s,再慢慢放下,依次鍛煉,一般為500次/d。坐位鍛煉股四頭肌的示例:患側小腿繃沙袋鍛煉(重量為1.5~2.0 kg)。開始鍛煉時時先協助托起患側小腿,然后移開雙手,囑患者連結患腿抬高3~5 s,再輕輕放下。一般為每小時5 min。防止髕骨與關節面粘連。

1.2.2.3 術后2~4周護理拆除石膏托,骨痂已慢慢生成。可指導患者鍛煉肢體重力增強肌力和關節勾當度。囑患者坐床邊,小腿下垂,做膝屈伸活動,循序漸進,以自動屈伸為主,輔以恰當被動活動。加重肌肉的按摩,并慢慢在踝部上懸重,用指推活髕法防止髕骨與關節面粘連。術后4周開始負重鍛煉。

1.2.2.4術后7周護理第7周可棄拐行走。若是呈現痛苦悲傷或不適感,可恰當推遲負重時間[2]。進行功能鍛煉要按照患者體質及前一段功能鍛煉的情況,進行評估打分,逐漸增加鍛煉強度幅度并慎防摔傷其他部位的骨折。

1.3 療效評定

采用Lysholm Ⅱ評分對關節鏡手術治療前后關節功能評分,根據陸氏療效評定標準分4級:優為關節功能正常,無疼痛;良為膝關節活動接近正常,無疼痛;中為膝關節屈曲受限,但大于90°;差為膝關節屈曲不足90°,疼痛,跛行下蹲困難。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7周末Lysholm Ⅱ評分,常規組為(86.6±0.5)分,康復組為(92.7±6.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7,P<0.05)。兩組患者下肢功能計劃完成量比較,康復組顯著優于常規組。具體見表1。

3 討論

髕骨為膝關節的籽骨,能起到呵護膝關節,增強股四頭肌肌力,伸直膝關節的作用,尤其對膝關節伸直的最后15°~30°規模更為主要。髕骨骨折是關節內骨折,應貫徹解剖復位、增強內固定及早期功能鍛煉的原則,以盡快恢復關節面平整,削減髕股關節炎的發生。髕骨骨折術后早期行髕骨推移和按摩,能促使腫脹消退,預防關節粘連和避免肌肉纖維化。股四頭肌的自動收縮促進血液輪循環更有利于消腫,避免肌肉萎縮,為膝關節的屈伸和下床活動打好基礎。護理人員實施科學、系統的康復指導,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依從性,自覺自動地配合康復鍛煉。康復組應用此套康復方案鍛煉后,術后7周末Harris功能評分與對照組比較t=3.6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且有84%的患者術后恢復達到優等,而且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因此該結果證明了提高術后患者康復訓練的依從性能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手術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張偉明,陸廷仁,王穎.心理治療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2005,20(6):354-355.

[2]林世紅.舒適護理在心臟手術病人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現代護理,2008,14(6):201-202.

[3]朱海燕,王繼紅.骨科患者抑郁狀態及護理對策[J].中國傷殘醫學,2006,14(3):72.

[4]王艷.心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焦慮及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8,14(3):23-25.

[5]孫玉姣,崔翠英,張銀.循證護理在老年難治性壓瘡護理中的臨床實踐[J].現代護理,2006,12(2):173-174.

[6]張顯文,柳暉,陳武鵬,等.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對燒傷后膝關節創面愈合和功能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1,25(18):39-45.

第7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肱骨;內上髁;骨折;治療;體會

肱骨內上髁骨折是肘部損傷中最常見的一種,多見于青少年,幼兒少見。約占肘關節骨折的10%,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與肱骨外髁骨折,占肘部損傷的第3位。我院2000~2007年共收治此類患者128例,根據其不同骨折類型分別采取手法治療和手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128例,根據其移位程度分為Ⅱ度45例、Ⅲ度38例、Ⅳ度45例。其中,男86例,女42例;左76例,右52例;年齡7~14歲,平均10.5歲。其中,所有Ⅱ度骨折均采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Ⅲ度、Ⅳ度骨折均先行手法整復,夾板繃帶固定,其中,有10例Ⅲ度骨折患者手法整復失敗,于骨折后7d采取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

1.2治療方法

1.2.1手術方法及固定采用全身麻醉。患兒取仰臥位,患肢置于胸前或外展于手術臺側臺上。取肘關節內側以骨折為中心的縱切口,長6~8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即可顯露骨折端。清除積血及骨折斷端間嵌入的軟組織,探查骨塊移位方向及大小。如骨塊較大接近尺神經時,應給予游離,妥善保護尺神經。屈肘,前臂旋前,用巾鉗夾住骨塊向上牽拉復位,骨折復位后,用2枚克氏針交叉固定,尺神經常規予以前移,并用周圍組織縫合保護。克氏針針尾留在皮外,沖洗切口,逐層縫合切口。術后功能位長臂石膏后托外固定,4周后拔出克氏針,拆除石膏,功能鍛煉。

1.2.2整復方法及固定術者及助手均站于患側,助手的兩手扶持上臂,術者左手固定肘關節,右手握持患手掌指關節處,用力使肘、腕、掌指關節過伸,同時在助手的對抗牽引下,使前臂極度旋后、外展,致使前臂屈肌極度緊張,這樣屈肌牽拉骨折塊,使之向內離開肱骨滑車下方,然后整復肘關節,即可在肱骨內上髁觸及活動的骨塊,被動屈伸肘關節,見無屈伸功能障礙。一般整復成功后內上髁骨塊穩定,骨擦感明顯減輕。將肘關節屈肘90°前臂旋前位固定,內上髁處加一中心凹陷的圓墊,固定過程中及時調整繃帶的松緊度,以保證固定的可靠。4周后去除外固定,加強功能訓練,并用本院自制的中藥熏洗(主要成分有艾葉、青椒、透骨草、紅花、威靈仙、麻黃)。

2結果

優:肘關節屈伸活動范圍120°以上(屈曲≥120°~伸直為0°);良:肘關節屈伸活動范圍達90°,有輕度疼痛或其他不適;劣:肘關節屈伸活動范圍為30°。本組結果,優110例,良18例,劣0例。

3討論

3.1骨折特點

肱骨內上髁骨化中心在8歲左右出現,18~20歲時與肱骨干融合,前臂屈肌腱抵止在內上髁前面,肘關節內側副韌帶也止于此。其受傷機制常為肘關節的外翻勞損,通過屈肌群對內上髁產生牽拉。分離移位的肱骨內上髁骨骺容易與滑車和尺骨鷹嘴的二次骨化中心相混淆。其中,Ⅳ度骨折易誤診為單純的肘關節脫位,以致復位后轉變為Ⅲ度骨折。兒童骨折較成人骨折愈合快,遺留的關節功能障礙較少,但臨床上時常可以看到由于選擇治療方法不當造成的關節功能障礙,所以,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而早期及全程的康復訓練指導同樣不可忽視。

3.2治療方法的選擇

多數學者認為內上髁骨折切開復位的指征為:內上髁嚴重移位(超過5mm和旋轉90°)或外翻牽拉時肘關節不穩。據此,筆者認為Ⅱ度骨折應常規選擇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根據經驗,Ⅱ度骨折因其肘關節穩定,加之屈肌群的牽拉,骨折塊移位后,手法復位很難使其再次回到原始位置,而骨折塊移位后易引起纖維愈合,并導致尺神經損傷和激惹,因此,對于Ⅱ度骨折,常規治療方法是切開復位。而對于Ⅲ度和Ⅳ度骨折,在整復過程中,如果操作得當,由于屈肌群的牽拉,會使移位的骨折塊回到原始位置,并保持相對穩定,如果整復后骨折塊不穩定,仍存在手術指征,應盡早選擇切開復位,避免反復整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3.3手術及注意事項

雖然橫切口的瘢痕在外觀上較好,但稍靠后的縱切口能使尺神經得到較好的暴露。關節內血腫必須清除,因其可能導致異位骨化。有學者認為,術前有輕度或中度尺神經壓迫癥狀的患者,可能存在顯著的軟組織腫脹和神經挫傷,對神經通道進行減壓和神經松解,常能使癥狀改善。筆者認為,術中應細致游離尺神經,并常規進行尺神經前移,減少尺神經損傷和激惹的發生;骨折片應用兩根克氏針固定,以減少旋轉的機會。

3.4整復及固定注意事項

整復中手法要輕柔準確,以防引起其他骨折及暴力對周圍軟組織損傷的加重。復位時首先極度過伸腕及各掌指關節,以便前臂屈肌極度緊張,使屈肌腱止點附著的骨折塊向內離開肱骨滑車下方,避免骨折塊嵌插于關節間隙而變為Ⅲ度骨折。在復位過程中,正中神經可能被夾入滑車-尺骨關節,為減少這種少見的損傷,有學者建議在肘關節屈曲位作前臂輕柔的牽引。復位前不應預先讓肘關節過伸。固定是保證骨折復位后穩定性的關鍵,固定時注意防止壓迫性肱骨內上髁壓瘡和繃帶過緊所致的肢體血液循環障礙,過緊的繃帶還會壓迫尺神經出現尺神經癥狀。

3.5早期肘關節鍛煉和康復指導

早期功能鍛煉及全程康復指導對患兒肢體的全面康復非常重要。骨折早期局部的軟組織損傷嚴重,出血、滲出較多,造成明顯的腫脹,適當的各手指自主伸屈活動有利于血腫的吸收、肢體的早期消腫,促進血液循環的建立。骨折兩周左右,應主動練習肱二頭肌收縮和腕關節伸屈活動,不僅可以防止粘連,還能防止肌肉的萎縮、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骨折臨床愈合去除外固定后,應進一步加強功能練習,配以局部熱敷和我院自制的洗藥熏洗可利于肘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OgdenJA.Skeletalinjuryinchild[M].Philadelphia:Lea&Febiger,1982.

第8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康復護理;踝關節骨折;功能訓練

作者單位:519000珠海,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骨二科(吳振嬋 賴家盈),

普外四科(楊朝霞),骨一科(呂衛華 江美齊)

踝關節骨折是人體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之一,約占全身骨折總數的 3.92%[1]。根據骨折情況不同,治療方法各異。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是踝關節骨折 Lauge- Hansen分型中最常見的一種,在踝關節骨折中占半數以上[2],處理不當易導致踝關節功能障礙,臨床上采用手術方法治療。本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通過對50例Ⅲ度和 Ⅳ度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早期手術治療,術后配合科學、系統性的功能訓練,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術后的康復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19~76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1例,扭傷13例,墜傷12例,重物砸傷4例。閉合性骨折41例,開放性骨折9例,其中嚴重粉碎性骨折、骨質疏松患者6例。傷后就診時間半小時~4 d。住院時間:4~173 d。

2 手術方法簡介

手術內固定時間為受傷后 4 h~13 d。在椎管內麻醉下,對于腓骨骨折通常使用鋼板做內固定,對于內踝骨折,常規選用松質骨加壓螺絲釘,但當內、外踝骨折為撕脫骨折、或骨塊小,或粉碎嚴重及骨質疏松者選擇張力帶方法。后踝骨折常規以松質骨加壓螺絲釘固定。術中同時修復內踝部損傷的三角韌帶及下脛腓韌帶,其中6例用松質骨加壓螺絲釘固定下脛腓聯合。其中19例骨折粉碎嚴重、骨質疏松者、內固定欠堅固的、內踝部無骨折僅行三角韌帶修復的,術后應用石膏輔助外固定。

3 術后康復護理

3.1 心理康復護理 術后康復護理的進行,要以心理康復做為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能康復,而外傷后患者及家屬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常見的心理反應階段分為震驚期、否認期、抑郁期、反對獨立期及適應期[3]。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的心理反應主要是后三期的表現。其中值得護理人員注意的是,在抑郁期和反對獨立期,患者心理情緒可能不穩定,特別是合并有其他嚴重外傷的,因此,在康復護理中要注意觀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引起不良心理的原因,做到換位思考,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及心理上的支持。

本組病例中,有2例年輕患者對功能鍛煉極不重視,責任護士反復說明,耐心指導無效,經電話通知家屬來院協助教育及主管醫生開導后,能配合;2例分別合并有顱腦外傷、肋骨骨折胸腔損傷的患者出現抑郁、依賴性強的表現,表現為:害怕內固定松動引起骨折再移位或傷口疼痛,而不敢主動訓練,拒絕協助被動活動或哭泣。經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配合止痛對癥處理,做好功能訓練各方面的宣教,讓患者了解術后功能訓練的方法、意義、注意事項等之后,能以積極心態,主動參與到機能的康復訓練中。“鼓勵、表揚”是培養積極情緒的心理康復方法之一,對訓練中不成功的動作不可指責,而要耐心的指導,對訓練中笨拙的動作,不得急躁,而應鼓勵。對每一細微的進步成績都應及時給予肯定。才能消除或減輕患者的心理障礙,打消顧慮,增加信心。從而使患者獲得良好的康復。

3.2 患肢功能康復護理 關節內骨折經過一段時期外固定后,可使關節內外組織粘連攣縮及肌肉萎縮,致使關節活動障礙,所以關節內骨折還要強調早期功能鍛煉[4]。早期功能鍛煉,有促進功能恢復的作用,且對進入關節面的骨折端有“模造塑形”作用[5]。因此,筆者在患者手術復位固定第2天經攝X線復查,無早期功能鍛煉禁忌,如手術復位內固定不良、嚴重粉碎或移位的骨折等情況。即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在主治醫師指導下,根據患者的體質差異、手術手術情況,擬定功能訓練計劃,制定具體的量化指標,由初級責任護士負責,高級責任護士定期檢查、全程指導或協助進行。

3.2.1 第1階段(術后第3天~2周) 于術后第3天,踝關節腫脹無加重,損傷反應開始消退時,即可開始康復訓練[6]。以患者主動訓練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減輕局部水腫。石膏固定期間,進行趾間關節、跖趾關節、膝關節的活動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訓練。限制踝關節跖屈,禁止內外翻和內外旋活動,以免影響骨折處穩定。要求每天至少進行3~4次,每次訓練總時間≥10 min,其中股四頭肌訓練要求每組動作收縮5~10 s,放松5~10 s,從每次做25組開始,逐漸增加至每次50~100組。本組病例有4例為嚴重粉碎性骨折,而推遲2~3周進行早期功能訓練,其余患者均按要求進行訓練。

3.2.2 第2階段(術后第3~5周) 本組46例患者于術后3~5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其余4例患者因骨折粉碎嚴重、年老性骨質疏松推遲至第6~8周拆除石膏,開始進行非負重功能訓練。調查發現,在事先無醫務人員告知的情況下,約有76%的患者認為踝部骨折拆了石膏就表示為可下床逐步活動。有一例患者于拆石膏固定后即下床部分負重上側所,引起踝關節疼痛腫脹,重新予小腿支具固定制動一周。因此,在石膏拆除后,要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引導,避免患者因可操之過急,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在此階段的早期,進行直腿抬高訓練:臥位或坐位,伸直膝關節將肢體抬高離開床面,持續5~10 s,每次做20~30 組,重復練習。由護士協助患者進行踝關節的訓練,具體操作如下:被動訓練時間為3~7 d,3~5次/d。患者平臥于床上或坐于床上,護士一手固定踝關節,虎口正向患者的足背;另一手經足底握持足部,拇指固定于足背。踝關節做被動伸屈運動,訓練約5~10 min/次,活動的力度、頻率及幅度由小到大。動作應平穩、緩和,不應引起明顯疼痛及肌肉痙攣,不可使用暴力引起新的損傷與骨化性肌炎[7]。同時可教會患者或家屬具體的操作方法,說明注意事項,鼓勵患者或家屬參與功能訓練,以增強其積極性。此階段,鼓勵患者每日坐輪椅進行戶外活動1~2 h,進行陽光浴,以利于骨折愈合。

3.2.3 第3階段(術后第6~12周) 第6周,可開始平緩進行踝關節內外翻及旋轉活動,開始幅度不可過大,以不加重關節疼痛為度。切忌突然用力內外翻或旋轉活動,并繼續加強前期的訓練。可開始扶雙拐下床非負重功能鍛煉。本組46例患者于第6~8周開始進行負重練習,4例患者因合并有股骨骨折或骨盆骨折而推遲至術后第10~12周。根據患者骨折的情況、體質情況及手術情況等,與主管醫生進行綜合評估后進行個別性指導。指導患者先坐于床旁或椅子上,患肢屈膝下垂使足平放到地,適當用力,力量由輕到重,循序漸進,以不感到疼痛為宜;時間由10~15 min/次,增至20~30 min/次,3~5次/d,一周后練習下蹲,經扶雙拐進行輕負重(1/3負重力量),短距離步行鍛煉,逐步到半負重,可于病區內步行活動。12周后經攝X線復查后可逐漸棄拐行走。

4 結果

本組50例中,48例傷口Ⅰ期愈合,2例傷口感染。其中41例得到隨訪,失訪9例。隨訪時間為5個月~3.8年,最短為5個月,平均1.7年。筆者選擇MAZUR等[8]制定的踝關節癥狀與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結果:優:21例,良18例,可2例,優良率95.2%。對本組病例按術后2~3周、出院前兩次進行康復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分別為:94%和98%。

5 討論

手術內固定治療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內固定物的日新月異,而康復護理作為骨折術后治療護理的重要內容,給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康復期心理反應的特點及病情,加強醫護合作及患者、家屬的溝通配合,開展全程、系統性的心理和機能康復護理對促進患者機能早日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走向正常生活起著橋梁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743.

[2] 宋興建,劉淑萍.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中下脛腓聯合的治療.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6):594-595.

[3] 李樹貞,趙曦光.康復護理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37.

[4] 陳少明,趙慶,唐宇星,等. 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 58 例手術治療體會.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7):212-2103.

[5] 任蔚虹,王惠琴.臨床骨科護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169.

[6] 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284.

第9篇:骨折后的康復方法范文

[關鍵詞] 康復;功能鍛煉;三踝骨折;中藥熏洗

[中圖分類號] R274.9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8(c)-0095-04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of TCM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external fixator operation of the trimalleolar fracture

GUAN Yike1 CHENG Yongzhong2 HOU Wangyang2 CHEN Cheng2 ZHAO Jiyang2 CHEN Yanfei2 CHENG Hao2 WEN Jianmin2 CAI Jingyi2

1.Civil Aviation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700, China; 2.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TCM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by appl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to treat the trimalleolar fracture that had treated by external fixator operation. Methods 4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imalleolar fractu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or admitted to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from December 2008 to January 2011 were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with 2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after operation,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urely functional exercise. SPSS 18.0 software was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rank sum test and AOF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so as to explor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all groups. Results Through regular follow-up for patients, at postoperative half year, the good rate of AOFAS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0.91%, and 81.82%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postoperative 1 year, the good rate of AOFAS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45%, and 90.91%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CM fumigation cooperated with functional exerc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ocal pain after the external operation of trimalleolar fracture and it is advantageous to the swelling subside. Thus, it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Trimalleolar fracture; TCM fumigation

中醫骨傷科臨床上應用外固定器治療三踝骨折有著獨特的優勢,在廣泛應用的同時,術后康復治療對手術質量及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有著重要的影響。本研究選取2008年12月~2011年1月就診于望京醫院并使用中醫外固定治療的三踝骨折患者44例,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2例,術后分別予以中藥熏洗配合功能鍛煉和單純功能鍛煉指導患者的康復,以探討適宜踝關節骨折術后康復的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選取樣本44例,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22例,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踝關節骨折的診斷標準[1],并排除踝關節骨與關節病變、滑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時剔除精神病者、懷孕期婦女、對金屬過敏者等。在臨床診斷上所有患者的踝部外傷史明確;患者踝部腫脹疼痛明顯,患肢呈現內翻或外翻畸形,踝關節局部軟組織壓痛感明顯,皮下有瘀斑,可捫及骨擦音,并且伴有活動功能障礙;X線片示:三踝(內、外、后)骨折,可以伴距骨脫位或者下脛腓聯合分離。試驗組男11例,女11例;年齡17~75歲,平均42.5歲;根據Lauge-Hansen分類:18例屬于旋后外旋型Ⅳ度損傷,1例為旋前背曲型Ⅲ度損傷,3例為旋前外展型Ⅲ度損傷,各型所占比例分別為81.8%、4.5%、13.6%;依據成永忠等[2]建立三踝骨折獨立分型,Ⅰa型6例,Ⅰb型4例,Ⅱa型6例,Ⅱb型2例,Ⅲa型2例,Ⅲb型2例,各型所占比例分別為27.3%、18.2%、27.3%、9.1%、9.1%、9.1%。對照組男13例,女9例;年齡17~69歲,平均39.8歲;根據Lauge-Hansen分類:旋后外旋型Ⅳ度損傷17例,2例為旋前背曲型Ⅲ度損傷,3例為旋前外展型Ⅲ度損傷,各型所占比例分別為77%、9.1%、13.6%;三踝骨折獨立分型可細分為Ⅰa型5例,Ⅰb型5例,Ⅱa型6例,Ⅱb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各型所占比例分別為22.7%、22.7%、27.2%、4.5%、13.6%、9.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三踝骨折復位及外固定架固定固定術操作要點為:手術時患者呈仰臥位狀態,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方式,遵循先整體后局部,首先手法復位后再按照器械輔助治療的原則糾正骨折移位,患者的踝關節固定為背伸中立位,采用外固定器(泰州市五研醫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按照文獻[3]報道的外固定器治療三踝骨折時穿針方式進行穿針。術后常規針孔碘伏換藥,無菌紗布覆蓋針孔,出現紅腫、滲液等感染征象時應用抗生素以對抗治療,改善癥狀。同時避風寒,忌煙酒,慎情志防止骨折愈合遲緩,運用中藥辨證施治針對骨折的三期恢復特點促進愈合。

1.2.1 試驗組的康復治療

1.2.1.1 術后相關的中藥熏洗治療 術后中藥泡方:川牛膝15 g、紅花10 g、獨活15 g、川椒12 g、羌活15 g、川芎15 g、荊芥15 g、路路通15 g、伸筋草15 g、川萆15 g、桂枝15 g、枳殼10 g、防風15 g、透骨草15 g、海桐皮25 g、木通20 g,用法:首先將上述藥物加水4000 mL左右浸泡半小時,然后進行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煎15 min后再倒入盆中或可加熱足浴盆。患者的踝關節放在盆上熏蒸,先在藥液上方熏蒸患足,然后待水溫下降到55℃左右,將傷踝浸沒于藥液中,并將藥液溫度維持在50~55℃之間。每天1次,每次1劑,1劑25 min左右。術后6周患者踝關節具有了一定的穩定性,骨折創口與手術切口已基本愈合。故中藥熏洗在其后開始,12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配合功能鍛煉。

1.2.1.2 功能鍛煉 術后功能鍛煉,首先抬高患肢利于腫脹的消退,等麻藥作用消失后開始行患足足趾及患側膝關節屈伸活動及功能鍛煉。為防止出現相關聯的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功能鍛煉必須貫穿整個恢復過程中。骨折在恢復的不同時期必須結合骨折端穩定性和軟組織的腫脹等情況循序漸進的進行功能鍛煉:①術后即開始鍛煉股四頭肌,附帶進行髕骨的被動活動以及患肢趾關節的主動伸或屈活動,每次15 min左右,每天3次,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和軟組織腫脹消退。②術后4~7 d,隨著患者踝部軟組織腫脹的消退,開始指導患者進行髖、膝關節功能鍛煉,對橫斷型或短斜型骨折的患者,進行每天10次的叩足跟練習,或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蹬床縱向鍛煉,可以加速骨折愈合。③術后3周,指導患者在攜帶外固定器并依靠雙拐下地的情況下進行部分負重行走功能鍛煉,早期因外固定器本身具有重量患者在下地功能鍛煉時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必須在其他人攙扶下進行杵拐鍛煉。1個月到1個半月后根據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拆除外固定器。外固定架拆除后的功能鍛煉:①伸展訓練:a.初階動作:患者直腿端坐,在腳掌根部套上對折后的毛巾。將毛巾拉伸致使踝關節呈背伸位,繃直伸展腓腸肌,每次堅持3~5 s。b.高階動作:患者能站立時,雙手扶墻,兩足趾朝前,足跟不離地,始終伸直受傷腿,屈曲正常腿的膝關節的同時使受傷腿的腓腸肌繃直,每次堅持3~5 s。此項不拘于次數和頻率,重在每次訓練的質量,以患者腓腸肌不過度疲勞為限度。②力量訓練:踝關節的穩定性須在強力的腿部肌肉和相關韌帶協調下實現。a.脛骨外側肌訓練:初階動作:受傷腿平放于地面,外側倚住障礙物,用力向外側推受傷足持續3 s。高階動作:患者端坐位,受傷腿的膝蓋和受傷腿側的足平放在一直線上,把毛巾套放置于受傷腿的外側,將其另一側系于障礙物上,并向外側拉毛巾牽拉受傷足持續3 s。b.脛骨內側肌訓練:初階動作:受傷肢平放于地面,兩足向內側用力推擠持續3 s。高階動作:患者坐位,保持患肢的膝和足在一直線上,將毛巾套在受傷足內側,毛巾另一端固定,患足用力向內側拉毛巾。c.脛骨前肌訓練:初階動作:兩叉放置,正常足在上,向下壓同時翹起受傷足(即足跟不離地)持續3 s。高階動作:患者呈端坐位,將毛巾套系在受傷足足背,并向軀干方向拉伸。根據患者情況,每天每項練習20遍左右,1次/d。③平衡訓練:(當患者站立不再感到疼痛時,可開始本項訓練)每天練習6次以上,保持受傷足平衡20 s左右。動作a:雙眼睜開,雙臂平舉。動作b:雙眼睜開,雙臂交叉。動作c:雙眼閉上,雙臂平舉。動作d:雙眼閉上,雙臂交叉。評判鍛煉的標準:每個動作能堅持半分鐘,即可進行下個動作的練習。開始時患者雙足站立,慢慢過渡到單足站立。

1.2.2 對照組的康復治療

對照組患者的康復治療選用單純的功能鍛煉,具體方法同上。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術后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評分先經正態性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時采用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參照早期臨床癥狀及中晚期AOFAS評分標準[4]評定(總分為100分,結果評定:優:90~100分;良:75~

表1 兩組AOFAS評分結果分布(例)

3 討論

3.1 三踝骨折的治療

踝關節作為人體全身的負重關節,復雜的結構和特殊的功能決定了其成為人體最易受到損傷的關節之一。有鑒于此,踝關節損傷中三踝骨折的損傷機制也很復雜。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正確指導的康復方法,都會極易引發相應的創傷性關節炎,并可能會遺留嚴重并發癥。踝關節作為人體全身的負重關節,復雜的結構和特殊的功能決定了其成為人體最易受到損傷的關節之一。其中三踝骨折因創傷機制復雜,涉及廣,如果手術治療后恢復不良將嚴重影響踝關節功能。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石膏夾板等外固定技術,但往往很難達到良好的解剖復位效果,隨著肢體腫脹的消退,骨折再次移位也很易發生,出現骨折畸形愈合或骨折愈合后關節功能嚴重受影響;現代興起的鋼板內固定技術雖可達到良好的解剖復位,但對骨折端血運和軟組織損傷破壞太大,對患者身體而言也意味著第2次打擊,增加了手術風險,術后愈合緩慢,易發生不良的并發癥。近年來,在應用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架治療三踝骨折中,望京醫院的溫建民教授、成永忠副教授等進行了許多探索與嘗試,在總結大量臨床資料的基礎上研制出了專門用于踝關節骨折脫位的外固定架,并開展了大量的相關研究。用已建立的三踝骨折獨立分型指導三踝骨折的治療及術后護理康復,取得了初步進展[5]。

3.2 中藥熏洗療法的作用機制

三踝骨折雖然經過行之有效的早期手術治療,但因瘀血日久,必然導致血運不暢。所謂不通則痛,氣滯血瘀又會誘發疼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后遺癥。故應用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絡的傳統中藥熏洗[6-8]來進行術后護理不失為一種重要的外治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有邪者,漬形為汗。”在后期骨折的治療中,活血通絡特別適合[9-12]。故本研究在中藥熏洗方劑中,選擇川牛膝入下焦、紅花活血,川芎行氣祛瘀,三藥為君;獨活、羌活、桂枝、路路通、伸筋草、海桐皮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為臣;木通、川萆懈等利水消腫、通利關節,全方共奏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功效。中藥作用于踝關節局部,滲透皮膚,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無菌性炎癥和瘀血吸收,促進韌帶及軟組織損傷的修復,從而減少踝關節關節損傷后的并發癥,有利于踝關節功能的早日康復,適宜的熏洗溫度可以促進中藥有效成分更好地吸收,故此療法對術后長期疼痛的患者或關節活動不利者具有明顯療效。

3.3 功能鍛煉的作用機制

專業化的指導并及時有效的術后功能鍛煉有助于軟組織腫脹的消除,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防止深部靜脈血栓形成[13-16],同時可預防關節僵硬、肌肉組織萎縮或粘連以及骨質疏松等并發癥。對手術效果、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骨折愈合過程中,功能鍛煉帶來的各種應力[17-18](肌肉收縮力、肢體重力和地面的壓力)都可以促進骨折的愈合。骨折端受肌肉收縮、重力等垂直壓應力的刺激,使骨折端間隙縮小,刺激成骨細胞生長;功能鍛煉過程中,肌肉收縮可發揮“泵”的作用,促進靜脈回流,靜脈回流通暢使骨折端血運供應充足,這都可以促進骨折愈合。故功能鍛煉對三踝踝骨折的患者也尤為適宜。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 成永忠,溫建民,馬少云,等.三踝骨折的獨立分型[J].中國骨傷,2005,18(8):483-486.

[3] 趙繼陽,成永忠,溫建民,等.基于筋束骨理論的旋前-外旋型三踝骨折有限元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3):328-329.

[4] 成永忠,趙繼陽,溫建民,等.正骨手法配合三維骨科牽引固定架固定治療三踝骨折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40-42.

[5] 成永忠,溫建民,馬少云,等.手法在外固定器治療三踝骨折脫位中的應用[J].中醫骨傷,2004,18(4):22.

[6] 成永忠,溫建民,常得有,等.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療三踝骨折內踝頂針應變生物力學測試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9,17(5):1-3.

[7] 成永忠,溫建民,洪軍,等.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療三踝骨折后踝頂針的生物力學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10):764-765,777.

[8] 成永忠,溫建民,王雷,等.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療三踝骨折外踝頂針生物力學研究[J].中醫正骨,2010,22(3):3-5.

[9] 溫建民,成永忠,趙勇,等.外固定器治療三踝骨折伴脫位[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4,15(6):28-29.

[10] 王春明,孫紹裘.中藥熏洗配合功能鍛煉對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功能的影響[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2):59-60.

[11] 張雨,戴閩,范紅先,等.踝關節骨折術后踝關節功能的康復治療[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4):42-45.

[12] 沈敏.早期功能鍛煉對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作用探討[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86-87.

[13] Kitaoka H,Alexander I,Adelaar R,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 and lesser toes [J]. Foot Ankle,1994,15(7):349-353.

[14] 葉兆貴.中醫正骨療法配合中藥治療三踝骨折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11):897-898.

[15] 高峰.活血化瘀藥物在骨折患者早期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4):44-45.

[16] 武永娟.骨折術后中醫藥活血化瘀藥物的運用對骨折愈合及遠期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8):20-22.

[17] 程錦珍,邱雪,周仲輝,等.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應用體會[J].當代醫學,2012,18(9):11-12.

国产明星视频愉拍在线|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小说| 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欧美a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少妇av|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超碰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 国产精品毛片app| 欧美熟妇喷潮xxxx|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亚洲精品777| 国内精品少妇高潮在线看男男| 午夜影院91| аⅴ天堂中文在线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 婷婷俺也去俺也去官网| 成人无码h真人在线网站|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国产永久视频| 国产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 女人与拘做受全过程免费视频 | 亚洲色av天天天天天天| 国产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无套内射视频6| 日本不卡一区| 蜜桃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a在线免费| 免费大学生国产在线观看p| 国产真人做爰毛片视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