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飲食文化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中華飲食文化 審美 旅游 相關性 湖湘
隨著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的頒布,我國旅游業引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而近年來,我國旅游產品大多數仍集中于觀光、度假型,但隨著旅游者需求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旅游活動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漸增加。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旅游開發將成為未來幾年我國旅游業的開發重點。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是文化寶庫當中的瑰寶之一;中華飲食又與法國飲食和土耳其飲食并稱為世界三大飲食體系。因此,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不僅有益于豐富我國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也在一定層面上利于提升我國旅游業的國際影響力。
一、中華飲食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吃”往往被擺在首要位置。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中華飲食文化在當下旅游活動中不僅能為游客帶來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彰顯與弘揚的良好平臺。飲食文化與旅游的進一步結合,一方面使得傳統飲食文化在旅游活動中得到更多的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飲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品位。二者有機融合,將發揮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的優勢效應,真正實現傳統文化與旅游經濟協同發展的和諧局面。
當前,我國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多數還停留在以味覺體驗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夠全面反映飲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內在底蘊。中華飲食文化通過數千年的發展,不僅具有取材豐富、烹飪技法發達的直觀特點,更重要的是藝術、哲學、醫藥、宗教等傳統文化在飲食文化領域均有所體現。在食物形象、飲食環境、器具、風俗等方面,中華飲食均呈現出了豐富的美學特征,而這一系列審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動尤其是旅游審美活動當中最為寶貴的資源。因此,我們應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各類審美元素,使飲食文化和旅游經濟得到真正的互動發展。
二、中華飲食文化審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們通過“色、香、味”來品鑒一道菜式,以此評判菜肴的整體水平,這便是通常意義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飲食審美。古人在飲食上很重視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論語•鄉黨》中曾有“色惡不食”一語 。這里的“色”可理解為是菜肴給與人的視覺體驗,包含色澤及造型之美。傳統飲食通過借助各類食材的天然色澤及質地,運用不同裝點與烹飪技法將菜點以工藝品一般呈獻給食客。“香”是菜肴付諸人的嗅覺器官后給人的一類審美體驗。中華菜肴香氣類型豐富,它同“色”一樣,能提前為人們帶來飲食的美感。“味”則是一道菜肴關鍵審美要素之一,中華飲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礎上,輔以各類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熱方法最終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們運用視覺、嗅覺以及味覺的綜合感官,最終完成對菜肴的體驗過程,從中體會飲食之美,這也就是認同范圍較廣的對于飲食的基本審美過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藝術是中華飲食獨有的美學元素之一。人們對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澤和香氣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來,中國菜的命名都經過反復推敲,甚至與文學、民俗等傳統文化聯系緊密,這是中華飲食相對其他國家飲食所特有的。我國菜名除通過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墻、龍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時,還菜譜整體的寓意和關聯性,如同詩文中字、句、篇的關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們在享受饕餮的同時領悟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3.器具之美
中國菜肴在餐具的選擇使用上十分考究,人們把使用和欣賞各式器皿作為容器的菜點視為享受。古人講究不同類型的食物與不同材質的器皿予以搭配,顏色、款式等也頗有講究。菜肴的分量與盛器的大小協調、菜肴形式與盛器的形狀適應也有相應的原則,甚至菜肴的身價也應與盛器的貴賤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為中國古人對于飲食文化的審美對象之一,飲食器具的審美也是傳統飲食美學傳承到現在較為完整的領域。
4.環境之美
優雅和諧、陶情怡性的格調是傳統飲食環境的標準。人們認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靜之景下飲宴能為飲食整體過程帶來更多愉悅之美。另一種則是人造的飲食環境,人們從建筑、裝飾風格、燈光布景等方面創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飲氛圍,為食客打造一種飲食的意境之美。
5.禮儀之美
中國向來被稱作“禮儀之邦”,中國人也向來將進餐之時視為交朋會友的絕好機會。這也就使得中國的餐飲禮儀更為豐富和廣博。中華飲食禮儀不僅僅講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強調人們在觥籌交錯時的言行和儀態。人們甚至將“禮”上升到“情”的層面,將這種禮儀與人的交流和溝通聯系起來,使得餐飲的社會功能更為豐富,飲食文化中的禮儀之美也隨之顯現。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為“適當與和諧”之意。在中華飲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過程中無所不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和諧理念。基于養生學的五行說與五色五味的調和、基于太極說的食物陰陽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學觀念的飲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國最早的飲食文獻《禮記•內側》的相關記載 ,均充分反映了中華“和”文化的美學特征。
此外,中華飲食文化與繪畫、雕塑、樂舞乃至詩詞等多個藝術領域融會貫通,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力體現。所以,一定程度上說,對于中華飲食文化的審美過程也是一次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全面體驗的過程。
三、關于湖湘飲食文化美學特征的旅游資源開發
當下我國的文化旅游市場仍較多處于游客的文化參與性和體驗性不強的初級階段,真正成熟的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甚少。因此,我們應通過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程度,進而推動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旅游發展。而對處于底蘊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為表的飲食文化也應作為湖湘地區旅游開發的重點,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設想:
1.將湖湘飲食文化的美學元素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目前我國的文化旅游或者飲食旅游多數停留在對于菜肴的單一體驗性階段,我們應全面挖掘中華傳統飲食的其他美學元素在旅游活動中的應用,從而豐富飲食文化旅游活動的內涵。在旅游產品設計中充分考慮飲食文化的特點,將涉及各個傳統文化領域的不同美學元素分別采取有針對性的開發措施,真正做到將文化作為首要資源進行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湘菜向來以其豐富鮮艷的色澤、鮮香咸辣的口感著稱,而湘菜體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構成,以長沙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為發源地的農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區為主的民間特色菜。這令湘菜光鮮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幾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說把現有的對湘菜菜肴的體驗式消費和旅游進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結合起來,將打造出文化韻味濃厚又富有創造力的飲食旅游資源。例如曾出現的以“湘菜博物館”和“長沙窯”作為品牌推介的新式創意菜館,他們套用博物館布展的方式通過少量的歷史資料陳列以及特色飲食器皿等的展示,為游客打造了一個極富有文化氣息又不失新意的飲食場所,與此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飲食審美體驗,是值得借鑒的。
2.細分湖湘飲食文化旅游市場,打造不同審美主題的旅游產品
通過之前對飲食文化美學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飲食文化對于傳統文化有較高的融合度,文化內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這一方面顯示出飲食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勢,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點較難把握。因此,為了實現飲食文化旅游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應進行一定程度的市場細分,從而有針對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滿足其差異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審美特征和其他傳統文化的交融度分別設計重點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學、建筑藝術、藥膳養生等不同類型的產品。
對于湖湘飲食文化的細分產品構建,我們擁有的優勢資源較多,諸如以長沙官窯為代表的飲食器皿、以中原文化為背景的飲食習俗等等。對于這些不同元素的飲食文化資源,我們應加深對其的認識,進而有針對性的予以開發和挖掘。 只有這樣,才能使游客能夠充分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魅力,達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亞洲面積最大的酒樓――西湖樓的案例。創辦靈感來源于北京故宮的長沙西湖樓占地達到88畝,設有108個包房,l0個零店大廳,營業面積達3.2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4000人就餐。通過打造宮廷御膳區、特色小吃區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區進行不同的演藝活動以及通過不同的裝潢風格營造豐富的餐飲環境和氛圍。餐廳將中華飲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飲食文化為出發點,通過生動的用餐情境為消費者和游客創造多元性的文化體驗。飲食文化的環境之美、禮儀之美皆一一呈現。同時,該酒樓的選址和營銷也充分考慮到與其他都市旅游資源的配套與銜接,真正實現了從飲食文化角度充實旅游資源和產品內涵的目的。
3.豐富飲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紅色旅游等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質
現階段我國飲食文化旅游不論著重哪一方面的審美體驗,均局限在觀光型為主、參與性為輔的階段。換言之,即便是以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旅游,也保持著走馬觀花式的對于各類與飲食相關的遺跡游覽,輔之以較為粗糙的菜式品嘗和環境復制模式。而隨著旅游活動的多元化發展,飲食文化的各種特點可以采取多重體驗性活動予以呈現。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南品質也令瀟湘大地向來不缺少偉人的誕生,因此在這片土地上紅色旅游和歷史名人遺跡游是旅游業的重要角色之一。與此同時,享譽全國的“毛家菜”和“譚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見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獨特資源。為此,我們可以將現有的又是旅游資源與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與名人的品牌效益結合,將飲食歷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動結合。例如在韶山等紅色旅游較為發達地區以“毛家菜”為主要載體,打造一些旅游產品,不僅是真正意義上的飲食產品,更重要的是富有歷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質的同飲食相關的旅游線路和活動,依次真正意義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動的品質。
四、結語
中華飲食文化憑借著其與多門中華傳統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備了其他傳統文化不可比擬的多元審美元素,這使得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產品的設計有了更為廣泛的開拓空間和發展余地。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利用我國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資源,尤其是其涉獵各文化領域的美學特征,大力發展飲食文化旅游,使其成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從而促進傳統文化與旅游經濟的協同發展。
同時,在湖湘傳統飲食文化的沿襲同湖南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和創新的和諧融合下,通過采取富有創意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打造新型飲食旅游設施與場所、進一步細分傳統文化旅游市場以及利用現有優勢充分結合湖湘飲食的文化底蘊等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式,以湘菜為代表的湖湘飲食文化旅游開發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趙榮光 謝定源: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
[2]張建忠:論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J].長治學院學報.2009,1:9-11
[3]張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國飲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4]胡愛娟:飲食文化與現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5]吳澎: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章海榮:旅游美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微課是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討了微課的定義,分析了《飲食文化概論》課程微課教學資源建設的具體實踐過程,為職業教育微課教學資源建設提供建議。
關鍵詞:
微課;資源建設;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指出:“職業教育信息化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是教育信息化需要著重加強的薄弱環節”,而微課資源建設正是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牽頭主持,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子庫——烹飪工藝與營養傳承與創新”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在杭州啟動。依托良好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庫中《飲食文化概論》子項目成功落戶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子項目團隊從微課的定義開始,開啟了《飲食文化概論》微課教學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二、微課
微課,即“微課程”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的DavidPenrose,而在國內,則是由廣東的胡鐵生老師首先提出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他認為,“微課程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而焦建利教授強調,微課程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黎加厚教授則是認為,“微課程”是時間在10分鐘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其內容既包括教師講授教學內容的微視頻,還包括教師給學生設計的學習單,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盡管學者們對微課的定義有著不同表述,但是對于微課的特征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一是微課的以微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以形式短小為特點;二是微課的內容圍繞某一具體的知識點進行設計,以內容精悍為特色。以微型化資源為基本需求,微課資源給學習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識載體與學習情境。加快微課資源建設,對推動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意義重大。
三、資源建設的定位
《飲食文化概論》是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微課教學資源建設定位于“輔教輔學”的功能。輔教是指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微課資源靈活地組織教學,實現教學目標。輔學是指包括在校學生、校外社會學習者在內的具有學習意愿、具備基本學習條件的學習者,都能夠通過微課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滿足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從業人員職前、職后的學習需求,提高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我國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四、資源建設的原則
作為職業教育國家教學資源庫的子項目,按照“輔教輔學”的功能定位,遵循資源庫“資源碎片化、課程結構化、設計系統化”的建設原則,通過碎片化的資源,構建結構化的課程和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強化《飲食文化概論》微課資源的應用與共享。
五、資源建設的的具體實踐
1.組建項目研究團隊,有分工有合作。微課教學資源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是教師個人可以簡單完成的,需要團隊協作。《飲食文化概論》項目組成員,既有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又有行業專家技能大師給予指導把關,也有教輔人員負責素材收集,聯絡推廣等工作。團隊成員明確分工,通力合作。2.制定資源細化表,明確建設內容。通過對其他高校《飲食文化概論》課程開設情況的調研,聽取行業對該課程建設的意見,項目團隊最終將該課程的內容設計為導論、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塊,并制定出資源細化表,羅列出該課程基本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對課程資源建設的主要內容進行選擇和量化。具體到需要建設哪些資源內容,需要建設多少數量。比如多少個微教案、多少個微課件、多少個微視頻、多少個微練習,多少個圖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設計時,就盡可能的做到資源碎片化,并將資源碎片化體現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傳輸的全過程。3.依托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支持。不可否認,一線教師通過手機、錄屏軟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視頻,但作為國家教學資源庫的子項目,在資源質量上有著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質量的微課還須依賴于專業的攝像設備和視頻編輯人員。專業人員解決專業問題。這樣,教師也能更好的將精力投入到教學設計中,專業人員也能運用技術手段將教師的教學設計盡可能地現實化,并在微課拍攝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比如拍攝時主講老師的著裝、語速、眼神方向,肢體動作等等,都會影響微視頻最終的呈現效果。4.精心設計微課,完善配套資源。微課質量并不由視頻質量作為唯一衡量標準。它更多的,還是主要取決于微課選題,教學設計和教師的授課效果。微課選題是微課設計的首要步驟,根據資源碎片化的原則,選取內容充實,富有代表性,能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某一個知識點。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習對象、教學環節等進行分析,編寫微課腳本,處理相關圖片、文本、音視頻等多媒體教學素材,根據知識點類型選擇恰當微課呈現形式,完成微課的視頻錄制,同時完善相關配套的微課教學資源。《飲食文化概論》的微課類型主要有理論講授型和實踐演示型兩種。理論講授型,如五味調和等知識點,可采用百家講壇式,緑幕摳屏式的方法錄制,實踐演示型,如茶道等知識點,可采用實訓實操式的方法錄制。5.做好平臺維護,及時上傳資源。一個好的微課還需要有一個與之配套的微課網絡應用平臺,以便于向社會大眾推廣。智慧職教是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建設成果面向全社會共享的指定平臺。子項目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好智慧職教平臺維護,在前期要完成課程結構的搭建,課程封面、課程簡介、教學團隊介紹的制作等工作。對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課教學資源,也要及時上傳平臺,測試資源在平臺上的使用效果,進行反饋和改善。
六、反思與建議
1.資源建設需要遵守技術規范。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資源庫項目的建設和應用,規范資源開發行為,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教學研究與資源建設委員會、職業教育數字化學習中心組織專門的課題組,制定了資源庫系列技術規范,供資源庫建設團隊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依循和參考。因此,各子項目團隊在資源建設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技術規范,優化資源開發質量,提高資源共享效率,促進資源庫項目與其他各級各類資源開發項目的銜接互通,推動優質資源的廣泛共建共享。2.資源建設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子庫——烹飪工藝與營養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共有包括《飲食文化概論》在內的22個子項目。在微課資源建設過程中,各子項目團隊之間要多進行溝通交流,尤其資源建設經驗較少的子項目團隊,應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課程的子項目團隊請教學習,在吸收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入新思路,尋求創新。各子項目團隊之間也應互通有無,共享建設資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復勞動,也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3.資源建設需要邊建設邊應用。微課資源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已經制作出的微課資源,教師可以前期通過微信、QQ等社交平臺,應用到課程教學之中,一是可以對微課資源建設進行宣傳推廣,讓學生接受新的學習方式,二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及時調整后續資源建設。學生是日后微課資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過前期的使用測試,也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豐富資源。如由學生做出題人,通過學習微課視頻,提出關于本節微課知識點的測試題,教師可以擇優將這些測試題充實到微課的習題庫資源中。
七、結語
微課資源建設既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遇到的新挑戰,也是職業教育綜合素質人才培養面臨的新要求。對學生而言,微課教學資源的建設助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移動學習,終生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滿足學生職前、職后的學習需要。對教師而言,微課的建設過程不僅是對教學資源的開發,也是教師對課程體系、知識點的再梳理,對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的再思考。對高職院校而言,微課資源的建設工作也將引領高校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等方面的深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2013,(4):10-12.
[2]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2013,(4):13-14.
[3]王新國,秦智偉,張永強.高校微課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4,(6):59-61.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飲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頭等大事。如果說早期人類不懂用火也不知耕種的茹毛飲血的飲食不是文化,那么何為飲食文化?關于飲食文化的界定存在諸多不同說法,趙榮光、謝定源在《飲食文化概論》一書從宏觀上給出了一個范圍,認為“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1]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而“飲食狀況是一個地區社會文化及地理氣候自然資源經濟條件的綜合反映,飲食結構的變化是社會生活生產變化最明顯的指[2]標。”受獨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廣西飲食中的食材豐富多樣,從而顯現出廣西的飲食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突出的地域特色。而南寧市作為廣西的首府城市,是廣西飲食文化的代表地,自然具備廣西飲食文化的共性特點,也必定有區別于廣西其他市縣的特征。此次問卷調查把著重點定在廣西大學學生對南寧飲食文化的認識情況的研究上,目的就在于一方面可以方便抽樣調查廣西大學在校學生對于南寧飲食文化事項的基本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同學們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發展的認識。筆者認為,此次問卷調查的重要意義在于首先讓同學們對南寧飲食文化有個新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考察了同學們對于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能力;其次可以擴展同學們的思維,對一些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再次則是引發同學們對廣西民族民俗文化探索的興趣,為宣傳和傳承廣西的民族民俗文化建言獻策。
2問卷設計和編制
2.1問卷選題的設計第一,被調查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包括被調查學生的年級、專業、性別、民族、家鄉、月伙食費、校外用餐次數等基本情況。第二,被調查學生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的認識情況:包括對“飲食文化”概念的理解,對南寧菜的認識程度及形成原因,最能代表南寧的美食,南寧的節慶食俗及相關傳說,南寧的飲食商圈的了解等內容。第三,被調查學生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發展的認識情況:包括飲食文化發展過程的制約因素,對傳統飲食文化的保護措施和建議,宣傳南寧飲食文化的活動,對學校是否開設飲食文化相關課程的看法,獲知南寧飲食文化信息的途徑等內容。
2.2調查對象受訪者包括廣西大學從大一到大四本科階段的學生以及部分研究生共80名,主要考慮是方便調查,并且廣西大學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南寧市乃至整個廣西地區是具有代表性的。
2.3研究方法由于接近放假在校學生減少,很多同學在緊張復習備考階段,不太可能進行網上答卷,為了了解廣西大學學生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的認識,筆者一人利用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在學校的宿舍、食堂、階梯教室、體育場等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同學當面進行匿名答卷,當場回收。然后通過SPSS等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得出相關研究結論,從而提高研究的實效性、實證性。問卷內容以封閉式問題為主,也結合了開放式問題。
3結果分析
整個調查共發放80份問卷,回收80份,回收率是100%,問卷全部為有效問卷。本次被調查的男生女生恰好各40名,各占被調查人數的50%。其中,大一新生為19名(23.8%),大二為9名(11.3%),大三為14名(17.5%),大四為12名(15%),研究生為26名(32.5%)。根據生源地劃分,其中南寧本地為9名(11.3%),廣西其他地方為40名(50%),非廣西地區為31名(38.8%)。本文主要是把南寧本地學生與廣西其他地方學生以及非廣西地區學生的指標作對比,筆者從南寧飲食情況、南寧飲食習俗、南寧飲食商圈以及南寧飲食文化傳播與保護四個方面總結出廣西大學學生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的認識,具體的數據分析如下:
3.1對南寧美食情況了解程度為了便于下文的內容的闡述,我們可以看一下在地方飲食中的興趣傾向(見表1)通過列表可以看到,傾向于味道吸引的最多,達72.5%,選取飲食背后的風土人情居第二,緊隨其后的是傾向飲食的整體樣式和制作流程,而還有1.3%選擇還有其它吸引點,可以作為日后的訪談內容,值得繼續挖掘。為了探究同學們對于把飲食情況作為一種現象來看待進而分析其原因的能力,提出的“南寧飲食特點形成的原因”一題可見表2數據。通過圖示,我們可以看到在被調查的學生中考慮到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占63%,考慮到食材特點方面占33.8%,由此可以看出同學們能夠較準確地從自然條件角度出發來思考南寧地方性飲食特點的成因;考慮到社會因素包括認為歷史承襲原因的占55%,認為是外來飲食融合的原因占32.5%,認為是由于本地人喜好形成的占了半數,由此得出除了從自然因素角度考慮,被調查學生還能通過南寧的實際歷史條件、社會交流、及人為角度出發來思考;還有認為選項外的其它因素的占到2.5%,這就為下一步訪談工作提供了素材。其次我們可以再來看南寧的美食知名程度。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看法不一(見表3)由圖示可知,在南寧本地同學中有56%認為南寧美食不太有名,同樣認為不太有名的在廣西其他地市和非廣西地區的同學分別有55%和48.4%。比較突出的是,在非廣西地區的同學中有38.7%不清楚其知名度,在廣西其他地市的同學中這一項數值達到15%,但仍有5%的同學認為南寧美食是遠近馳名的。總體觀之南寧美食知名度在學生群體中還不算高,特別是除南寧本地同學外,其他同學對南寧美食并沒有十分了解和接受。為了激發同學們的答卷積極性,筆者設計了關于南寧飲食中兩個截然相反的開放式問題。在“最吸引你的南寧本地美食”一題中被調查者普遍反映強烈,結果表明粉類制品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占到47.5%的比重,其中直接填寫“老友粉”的占到被調查學生的30%,可見老友粉以它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同學。其它的答案五花八門,例如酸嘢、檸檬鴨、水果等,所占比率低,基本在1.3%。而另一題“南寧飲食中最奇葩或最不能讓你接受的”的調查結果表明還是有5%的同學不能接受老友粉,并且對于南寧的食酸習慣也不是很看好,比較突出的是不能接受酸筍和酸嘢這兩種特色酸制品的比例分別是2.5%和7.5%,認為“太酸”的也占了3.75%,其中還出現了一個令人捧腹的用網絡熱詞寫的答案——臭臭噠,可見是表示對南寧飲食中某些口味的委婉拒絕。而在這兩題開放式問題中也有部分被調查同學表現出包容態度,給出的答案為“沒有”,前一題認為“沒有”的占30%,后一題認為“沒有”的占25%。
3.2對南寧飲食習俗的了解情況南寧的節慶飲食習俗跟廣西其他地市差別不大,比如春節包粽子、吃白切雞,清明節吃五色糯米飯,七月十四吃鴨子和糍粑等屬于最常見的。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在南寧本地同學中對南寧節慶食俗非常了解的占其總數的33%,比較了解但不全面的占到56%,說明南寧本地同學還比較關注和了解南寧的節慶食俗。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在非廣西地區的同學中,只有3.2%的比率選擇比較了解,另一方面在非廣西地區的同學中有48.4%的不清楚南寧的節慶食俗。而大部分同學選擇只是一般了解,因為沒經歷過。這也說明在學生群體中,地方性的食俗相對本地學生影響較大,而對外地學生影響不大,所以外地的同學們了解也不深入。在飲食文化傳說方面,“粉”是南寧飲食文化的重要線索,諸如老友粉被賦予老友相聚的內涵,桂林米粉起源傳說可追溯到秦始皇南征,“粉利”在過年的餐桌上象征著大吉大利等逐步發展成一種“粉文化”。被調查學生對于南寧的米粉傳說故事的了解情況如下:在被調查學生中,“非常了解,有過調查”的只占了3.8%,“比較了解”的占21.3%,“略有聽聞”的占了30%,“完全沒聽說過”的比率最高,達到45%。由此可以得出,同學們對于南寧飲食習俗的傳說、軼聞不算太了解,關注度比較低。因此,可以推測出在一定程度上南寧的飲食文化對于同學們的影響力并不是很大。
3.3對于南寧的飲食商圈的了解情況南寧的飲食商圈發展得十分迅速,餐廳聚集量大且人流量較多的如朝陽廣場、萬象城、新萬達等幾個地方。小吃街的存在也是南寧飲食文化得以發展的一個基礎,如中山路、建政路以及距離本校最近的農院路等小吃街匯集了一些南寧地道的美食。對南寧飲食商圈了解程度的調查結果表明,有12.5%的同學非常了解,去過不同餐廳就餐,這些同學大多數是在校外就餐次數多的,有37.5%的同學認為比較了解,有41.3%的同學不太了解南寧的飲食商圈,極少光顧那些餐廳,8.8%的同學不清楚南寧飲食商圈的發展情況,因為這一部分同學沒有嘗試過。從數據另一個側面反映,南寧商業廣場的餐廳對在校大學生的宣傳還不夠,或者由于距離遠、用餐消費水平高等原因導致超過半數的同學不太了解或完全不知道南寧的主要飲食商圈。如果說因為價格等原因主導了大學生的消費去向,那么小吃街相比那些商業廣場的飲食消費就要低很多,也更吸引大學生前往。關于同學們對小吃街的印象筆者做了統計,認為南寧小吃街的美食“種類豐富,味道俱佳”的比率為35%,認為“種類重復,味道一般”的占43.8%,反映出南寧小吃街的美食缺少一定特色,因此小吃街的商販也應該從食客的角度多開發些更有特色的小吃來爭取商機。認為“沒啥好吃的,不能叫小吃一條街”的占13.8%,這也屬于小吃種類重復而衍生的問題,還有20%的同學從環境和食品質量角度考慮,認為南寧小吃街普遍存在雜亂無章,衛生堪憂的問題。
3.4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的傳播與保護現狀的了解南寧飲食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速度是十分可觀的,因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甚至普通民眾開始把關注目光投射到飲食文化上,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來支持和維護飲食文化的發展。在這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和漏洞,那么在校大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如何,這是一道多選題,通過調查結果表明,最大的制約因素在于衛生環境,認為需要改善的占57.5%,說明通過大學生這一消費群體看到大眾對于食品安全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個較大的制約因素在于缺乏品牌的樹立和宣傳,這部分比例為55%。針對餐館規范程度不高和餐飲業從業人員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因素考慮的各占41.3%和43.8%。還有28.8%的認為就餐地理位置布局不合理,22.5%的認為價格定制不合理。總體反映大學生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發展存在的衛生、品牌、價格以及地理位置等問題有自己的反思和意見。對于南寧飲食文化的保護,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把飲食類項目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就是其中之一。但目前在廣西被列入飲食文化遺產項目還不是很多,屬于南寧本地的也就更少,那么在這前提下考察同學們對于非物質遺產的關注度,筆者提出“南寧本地美食中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選)一題中,正確答案的設定是前三項“老友粉”、“橫縣大棕”和“揚美豆豉”,后邊還有“粉餃”、“白切雞”、“檸檬鴨”、“酸嘢”等迷惑選項。被調查學生中沒有全部選對的,選擇了“老友粉”的占56%,選“橫縣大棕”的占25%,選“揚美豆豉”的占22.5%,選“粉餃”的占15%,選“白切雞”的占25%,選“檸檬鴨”的占23.8%,選“酸嘢”的占25%。一組組數據說明,絕大部分大學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太了解也不太關注的,作為文化的傳承一代沒有盡到認識和保護的責任,很多同學是基于聽聞和日常接觸到的食物來做判斷而已。關于有利于飲食文化宣傳的活動選擇上,選擇“旅游美食文化節”的最多,占到被調查學生的87.5%,可見大學生要進行飲食文化的宣傳還是要落實到實際的親身體驗,才能激發興趣,以便“現身說法”。其次有6.3%的選擇“博物館活動”,5%的同學選擇“課堂講座”,僅有1.3%的同學選擇“書籍報刊閱覽”。可見只有少部分同學傾向于通過展覽活動和講授渠道來參與飲食文化宣傳。飲食文化的傳播跟同學們關系較為密切的還有課程設置問題上,經過調查得知同學們對于學校是否有必要開設飲食文化課程的看法是:認為設置成為專業課非常有必要的占27.5%,說明同學們開始把飲食文化納入到自身學習文化過程中,認可飲食文化在文化發展中重要地位。有58.8%的同學認為可以作為選修課,因為授課內容會吸引人,可見同學們對于有趣味性的、貼近生活的學科較有傾向。還有13.8%的同學認為沒必要,認為只是個人研究喜好,說明這部分同學并不希望把興趣愛好作為課程來學習,形成課程后為了成績會背負有一定的壓力。文化宣傳和保護也得益于信息的獲得,在科技日益發達,信息傳播手段和途徑多樣化的時代,作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在校大學生,其信息溝通方式自然更多,但究竟同學們以何種形式為主獲取關于飲食文化的信息,通過調查得知,通過微信、QQ、微博等網絡媒介途徑獲取信息的占72.5%,說明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世界以便更快捷地獲取信息,進而進行宣傳。而通過家人朋友講述的也不少,占了47%,但也說明同學缺乏主動性去了解。通過傳統途徑閱讀書籍報刊和收發廣告宣傳單的分別占3.75%和26.3%,由此可見傳統的途徑信息更新較慢,也比較分散,導致文化信息傳播也慢,所以大學生選擇率低。而通過親身體驗獲取信息的占45%,由此可見,同學們還是希望自身的實踐來獲取新知。
4結論
餐飲禮儀 飲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新標準將英語學習分為三個階段,九個級別,在不同階段的課程目標總體描述中,都特別強調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的培養。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特別是在各國密切往來的今天,通曉中西餐飲文化上的差異在現實中的應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飲禮儀在教材中的應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請她的朋友們一起為她慶祝生日。由于所邀請朋友的國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禮儀就特別講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可見,中國人特別講究禮。如果邀請的是中國人,則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買單的人.主座是指距離門口最遠的正中央位置。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傳統的習慣都是圓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沒有座次的差別。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于使用餐具為佳。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
2.進餐時的禮儀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準備為交流學生舉辦一場歡迎晚會,他們開展了以下的對話: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這兩個來自中國的孩子,還是充分考慮到中外飲食習慣的差異的。這里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餐具的選擇上:中國人使用筷子。中國人自古以來大部分以農耕為主,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真實寫照。中國人強調以“和”為貴,反對侵略和攻擊。中國人使用筷子時溫文爾雅,很少出現戳、扎等不雅動作,在餐桌上對待食物的態度是親和的、溫柔的。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英國人則使用刀叉進餐,這是因為西方很多國家其祖先為狩獵民族,飲食以肉類為主,為了能在殘酷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善于捕獵,富于進攻性。在使用刀叉過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飲食觀念不同在教材中的應用
飲食觀念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營養價值和味道上的差別。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此一文化特征,亦體現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如韭黃炒肉絲、肉片炒蒜苗、腐竹燜肉、芹菜炒豆腐干等。這“和合”觀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體現。比如,Millie說“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譯即為“我有時候中午吃魚拌飯和一個蘋果”。可見,中國的飲食習慣還是以和為主,強調味道。所以中國有很多關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濃、淡等,但同時卻又忽視了營養。
西方人對于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注意加強中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中國文化與使用英語國家文化的比較,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逐步培養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餐飲禮儀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間的和諧。社交禮儀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社交禮教有利于強化學生文明行為,提高文明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趙連友.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
關鍵詞:禁忌;餐桌 ;禮儀;中西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受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影響較深。經過調查后,我們發現被調查者對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當一部分人對此不了解。大家對有些禁忌了解比較深,但是卻很少有人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淵源,對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強。我們將從上菜順序這一方面系統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禮儀并探究其根源,加深大家對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的了解。
一、問卷的數據分析
通過對問卷進行發放、分析數據,采訪被調查者,我們了解到大家對中西方餐桌禮儀禁忌的認識很局限,并且只有極少數人對其后的文化背景進行過探析。下面是我們分析問卷的詳細情況,通過分析問卷,我們可以得出被調查者中大二的較多,占有效百分比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為11.2%。被調查者中英語類所占比例為52.4%,非英語類占47.6%,英語類和非英語類所占比例幾乎相當。通過這些問卷的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對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當一部分人對此不了解。但除此之外,大家對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徑較多:有從課堂、書籍、社交等途徑獲得的,但是大家從網絡和娛樂生活獲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訪者多數認為我們的課題對平時的影響比較大,在某些場合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具體分析問卷得出,大家對于極少數禁忌了解比較深,但是卻很少有幾個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淵源,對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強。因此,我們系統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禮儀并究其根源,這一方面使得大家對其了解能夠加深,另一方面豐富我們的課外生活。我們將主要從中西文化餐桌的上菜順序這個方面的對比和背景進行分析研究。
二、正 文
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主要由入席離席、餐具使用與擺放、上菜順序及品酒四個方面組成。上菜程序作為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西飲食習慣差異的體現,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體現。
1.西餐點菜及上菜順序
“西餐菜單上有四或五大分類,其分別是開胃菜、湯、沙拉、海鮮、肉類、點心等。”菜單應先決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魚,開胃菜就選擇肉類,在口味上就比較富有變化。
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
1)頭盤,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開胃品的內容一般有冷頭盤和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焗蝸牛等。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量少,質量較高。
2)湯,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
3)副菜,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通常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品都稱為副菜。“西餐吃魚菜肴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韃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4)主菜,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肉類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豬、小牛仔等各個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禽類菜肴的原料取自雞、鴨、鵝,通常將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歸入禽類菜肴,主要的調味汁有黃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類菜肴,蔬菜類菜肴可以安排在肉類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類菜肴同時上桌,所以可以算為一道菜,或稱為一種配菜。蔬菜類菜肴在西餐中稱為沙拉。和主菜同時服務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紅柿、黃瓜、蘆筍等制作。還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條。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類菜肴一同擺放在餐盤中上桌,稱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中餐的出菜順序
1)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最具代表性的是涼拌海蟄皮、皮蛋等。
2)有時冷盤之后,接著出四種熱盤。常見的是炒蝦、炒雞肉等。不過,熱盤多半被省略。
3)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后,又稱為大件、大菜,多于適當實際上桌。如菜單上注明有“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4)“主菜的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3]在豪華的餐宴上,主菜有時多達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種烹調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順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濃膩交互搭配,或干燒、湯類列為原則,最后通常以湯作為結束。
5)點心指主菜結束后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
6)最后則是水果。上菜的順序不僅體現了中西飲食習慣的差異,更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三、結語
餐桌文化文化作為中西方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自然不容小覷。通過上菜順序這方面的比較,有助于我們了解到中西方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禁忌及其淵源,并將其進行對比,有助于我們課題的探究,便于中西學者的日常交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林美泳,吳曉芳,吳家銘.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2009(16)
[3]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2009(18).
[4]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
[5]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談中西文化【J】。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專業代碼
專業 名稱
10月22日(星期六)
10月23日(星期日)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020115 經濟學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0141 發展經濟學 00138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00015 英語(二) 00139 西方經濟學 00142 計量經濟學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43 經濟思想史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40 國際經濟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119 餐飲
管理 00989 國外飲食文化(選考) 00986 中國飲食文化 00987 餐飲美學(選考)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988 食品營養學(選考) 00990 宴會設計(選考)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985 餐飲經濟學導論 020120 金融
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054 管理學原理(選考) 00055 企業會計學(選考) 00015 英語(二)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選考) 00181 廣告學(一) (選考) 00183 消費經濟學(選考)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0226 商務
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054 管理學原理(選考) 00055 企業會計學(選考) 00015 英語(二)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選考) 00181 廣告學(一) (選考) 00183 消費經濟學(選考)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0229 物流
管理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選考)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選考)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選考) 02628 管理經濟學(選考) 00152 組織行為學(選考) 05374 物流企業財務管理(選考) 00055 企業會計學(選考)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選考) 00151 企業經營戰略(選考) 00147 人力資源管理(一)(選考) 020232 勞動和社會保障 00147 人力資源管理(一) 03325 勞動關系學 03322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00015 英語(二) 03323 勞動經濟學 03327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與監督 03328 公共管理(**加試) 00034 社會學概論(**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3326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 020282 采購與供應管理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03616 采購戰術與運營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5374 物流企業財務管理 020314 銷售
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企業會計學(**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181 廣告學(一)(**加試)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83 消費經濟學(**加試) 020320 中小企業經營管理 00151 企業經營戰略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153 質量管理(一)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54 企業管理咨詢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0109 監所
管理 00928 罪犯勞動改造學 00261 行政法學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12561 矯正原理與實務 00934 中國監獄史(**加試) 00933 罪犯改造心理學 00935 西方監獄制度概論(**加試) 00243 民事訴訟法學(**加試)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0401 公安
面向社會開考專業(本科)
27 B020204會計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0149
00058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市場營銷學 00159
00150
00160 高級財務會計
金融理論與實務
審計學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28 B020208市場營銷 00186 國際商務談判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00150 企業會計學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98
00183 國際市場營銷學
消費經濟學 29 C030106法律 00230
05678
00249 合同法
金融法(選)
國際私法 00262
00227
00257 法律文書寫作
公司法
票據法(選) 05680
00263
00246
00258
婚姻家庭法
外國法制史(選)
國際經濟法概論
保險法(選)
00233
00169
00228 稅法(選)
房地產法(選)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30 B020115經濟學 00143 經濟思想史 00142 計量經濟學 00138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31 B030302行政管理學 00320
00067
00318 領導科學
財務管理學(加)
公共政策 00319 行政組織理論 00144
00321
00315
00316 企業管理概論(加)
中國文化概論(選)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 00322
00312 中國行政史(選)
政治學概論(選) 32 C050105漢語言文學 00540
00812
外國文學史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選) 00814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選) 00820
00538
00321
00539 漢字學概論(選)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中國文化概論(選)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541
00815 語言學概論
西方文論選讀(選) 33 C050201英語語言文學 00600 高級英語 00836
00830
00837 英語科技文選(選)
現代語言學(選)
旅游英語選讀(選) 00833
00838
00094 外語教學法(選)
語言與文化(選)
外貿函電(選) 00839
00603
00840 第二外語(俄語)(選)
英語寫作
第二外語(日語)(選) 34 B080702計算機及應用 02331
04747 數據結構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37
02197
04735 C++程序設計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33 軟件工程 35 B020102統計 00056 國民經濟核算與綜合統計分析 00058
00054 市場營銷學
管理學原理 00055
00057 企業會計學
統計應用軟件 00053
00059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投入產出分析 36 B020104財稅 00067
00069 財務管理學
國際稅收 00058
00054 市場營銷學
管理學原理 00070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 00053
00071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社會保障概論 37 B020106金融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058
00054
00076 市場營銷學
管理學原理
國際金融 00078
00077 銀行會計學
金融市場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38 B020110國際貿易 00100 國際運輸與保險 00101 外經貿經營與管理 00055
00102 企業會計學
世界市場行情 00099
00098
00097 涉外經濟法
國際市場營銷學
外貿英語寫作 39 B020202工商企業管理 00067
00153 財務管理學
質量管理(一) 00054
00149 管理學原理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54
00150 企業管理咨詢
金融理論與實務
40 B040108教育學 00464
06159 中外教育簡史
教育社會學(加) 00451
00469
00471 教育經濟學(加)
教育學原理
認知心理(選) 00465
00472
00449
00466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比較教育(選)
教育管理原理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467
00456
00453 課程與教學論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教育法學 41 B050410美術教育 00688 設計概論(加) 00745 中國畫論 00744 美術鑒賞 00743 雕塑 42 C050305新聞學 00662
00529
00643 新聞事業管理(加)
文學概論(一)(加)
公關心理學(加) 00659 新聞攝影 00661
00321
00182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中國文化概論
公共關系學 00660
00312 外國新聞事業史
政治學概論 43 B050104秘書學 00320 領導科學 00261 行政法學 00321
00528 中國文化概論
管理信息的收集與處理(加) 00312
00526 政治學概論
秘書參謀職能概論 44 B040107教育管理 00454
06159 教育預測與規劃
教育社會學(加) 00451
00458 教育經濟學
中小學教育管理 00449
00465
00466 教育管理原理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加)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加) 00456
00453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教育法學 45 B040102學前教育 00409
00401
00403 美育基礎(加)
學前比較教育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00883
00881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0399 學前游戲論 00467
00885 課程與教學論
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46 C030108律師 00230
05678
00249 合同法
金融法(加)
國際私法 00993
00227 法院與檢察院組織制度
公司法(加) 00229
00924
00247
00246 證據法學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國際法
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33
00228
00925 稅法(加)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公證與基層法律服務實務(選) 47 B080307機電一體化工程 02245
02194
02199 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工程經濟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200
02202
02197 現代設計方法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41
02238 工業用微型計算機
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 48 B100702護理學 03006
03007
03201 護理管理學
急救護理學(加)
護理學導論 03008
03009 護理學研究
精神障礙護理學 00182
03005 公共關系學
護理教育導論 03010
03011
04436 婦產科護理學(二)
兒科護理學(二)(加)
康復護理學(加) 49 B020121調查與分析
00058
00142 市場營銷學
計量經濟學(加)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50 B020119餐飲管理 00989 國外飲食文化(選) 00986 中國飲食文化 00182
00987 公共關系學(加)
餐飲美學(選)
51 B020232勞動和社會保障 00147
03323 人力資源管理(一)
勞動經濟學 03325 勞動關系學 03322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03326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 52 B080709計算機網絡 02331
04747 數據結構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4749
04741 網絡工程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35
02379
04751 數據庫系統原理
計算機網絡管理
計算機網絡安全 03142 互聯網及其應用 53 B082208計算機信息管理 02142
00910
02323 數據結構導論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
操作系統概論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37
04735 C++程序設計
數據庫系統原理 04757
03173 信息系統開發與管理
軟件開發工具 54 B020229物流管理 05374
00147 物流企業財務管理(選)
人力資源管理(一)(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選) 55 B040125義務教育
(初中語文方向) 09291 初中語文課程與教學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09292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與反思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56 B040125義務教育
(初中數學方向) 09294 初中數學課程與教學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09295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與反思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57 B040125義務教育
(初中英語方向) 09297 初中英語課程與教學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09298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初中英語教學實踐與反思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58 B040125義務教育
(小學教育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00456
09335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義務教育班級管理
合作開考專業
59 A030103監所管理
(專科) 00241 警察管理學 00236
00852 監獄學基礎理論
勞教管理學 00237 勞教學基礎理論 00917 民法原理與實務 60 C030403公安管理
(基礎科段) 00359 保衛學 00361
00354
00245 公安法規
公安學基礎理論
刑法學 00356 公安管理學 00358 刑事偵查學 61 C030401公安管理
(本科段) 00372 公安信息學 00235 犯罪學(一) 00860 公安行政訴訟(加) 00373 涉外警務概論 62 B030109監所管理
(獨本) 00928 罪犯勞動改造學 00932
00918 獄內偵查學
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一)(加) 00924
00935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西方監獄制度概論(加) 00933 罪犯改造心理學
本表說明:1、本表公布后,若報名前有所調整,請按有關通知執行。
【關鍵詞】 鱔魚 營養 食療
每年四月之端午節前后,鱔魚上市,購買嘗鮮者甚多。鱔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如此,他還以那特殊的藥用價值為人們所關注。
鱔魚,亦稱‘黃鱔’。廣東叫長魚。魚綱,合鰓科。體細長(24-50厘米)如蛇。黃褐色、全身布滿黑色小斑點。頭大、口大唇厚、眼小。左右鰓孔連成一個,位于腹面。體無鱗。無偶鰭,背鰭和臀鰭均退化,僅留底下的皮褶,無軟刺,有大刺一根,都與尾鰭相聯合。尾鰭尖細。棲息池塘、小河、湖泊、溝渠及稻田中,白晝喜藏于泥質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石隙中,夜出覓食,以昆蟲、蛙類、小魚等動物為食。a卵期6-8月。分布較廣,除西北、西南外,全國各地均有,是我國最普通的淡水食用魚類之一。
市場上常見的鱔魚有青黃兩種,黃者俗名黃鱔,青者宿命藤鱔。除此之外還有白鱔。白鱔較黃鱔粗大,色白,表皮有絨毛,但不常見。鱔魚具有性轉化的特征,即在性成熟之前為雌性,產卵后變雄性。據食物營養分析,每2兩鱔魚(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灰分1克,鈣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
作為一種烹飪原料,鱔魚在我國南北各方均為名菜之一。制法雖各有千秋,但都有獨到之處。如有名的無錫脆鱔,南京的燉生敲等。鱔魚的使用方法繁多,可作為冷菜、甜菜、熱菜,做餡。如燒鱔糊,紅燒鱔魚,四川炸鱔魚,廣東燒盤龍,紅燒鱔段等。在刀法上可切絲、塊、丁、條、段。
像許多食物一樣,鱔魚不僅是我們餐桌上的佳},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治療疾病的作用,鱔魚也是其中的一例。他的皮、骨、血、頭,均可供藥用。有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治癆傷、風寒濕痹、產后淋瀝、下痢膿血、痔瘺之功效。
據我國醫藥書籍介紹,治內痔出血:鱔魚煮食(《便民食療》)。治久痢虛癥,便膿血:黃鱔魚1條,紅糖3錢(炒)。將鱔魚去肚雜,以新瓦焙枯,和糖研末,開水吞服(《云南中藥驗方》)。治小腸癰:鱔魚頭,燒灰酒服用有效(《集成方》)。治婦人乳結硬疼痛:取鱔魚皮燒灰,搗細羅為散,空心以暖酒調下一錢服之(《圣惠方》)。治淋巴結核:取鱔魚骨燒灰,香油調涂流火(《本經逢原》)。
在民間,用鱔魚血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口臉歪斜有著奇特的療效。將鱔魚放在清水中養6-8小時,用時用消過毒的剪刀將其尾巴剪短斷,讓鮮血滴進耳中,側臥20-40分鐘。滴血前,需先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將患耳洗凈,擦干。
死鱔是不能吃的。因為鱔魚死后,體內產生毒素,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此外凡病屬虛熱者也不宜食。
保管鱔魚的方法,除經常換水外,常見的辦法是將鮮活泥鰍與鱔魚放在一起飼養。泥鰍在水中鉆動,能使水中的氧氣增加,這樣可以減少鱔魚的死亡。
參考文獻:
[1]《烹調技術》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關鍵詞】“模塊式教學”;《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運用
一、“模塊式教學”的內涵
“模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感知神經學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職業教育開始引進“模塊”的概念,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模塊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我國職教界總結出了相對適合我國國情的“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所謂“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就是從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根據正規全日制職業教育的培養要求,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養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進而培養其合格的專門職業能力。具體來說,模塊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是:模塊教學是一種基礎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應用到初級教學、中級教學以及高級教學當中,模塊教學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與外在的環境變化,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并進行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從而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塊;再根據各教學模塊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采用相應的考核方式組織教學。
二、“模塊式教學”的主要特點
1、具有靈活性。模塊教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知識,可以是幾個單元的組合,也可以是一本書的整合。從小的方面說,可以是一節課、一個小的學習點。大的模塊由小模塊組成,大的模塊可以組成更大的模塊,一環套一環。這樣的設計便于教學,也便于學生反饋。學生由學期末的反饋變成模塊的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進展,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
2、強化針對性。模塊式教學打破了傳統的、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便于教學管理與教學組織,教學組織上,以往設置某一門課程,內容多,針對性不強,而且課時少,講授內容的選擇主要由教師個人進行處理,而由于教師個體本身的局限性,很難處理得恰當,而在模塊中,知識點是同類的,它有很好的共性,這樣便于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構建知識模塊和應用模塊,突破原有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化針對性。
3、突出主體性。模塊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模塊教學始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師生的角色發生重大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引領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學習者、自主建構者、積極行動者。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需要學習什么,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境,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要把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也要避免教師撒手不管的錯誤傾向。
三、“模塊式教學”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的運用
(一)“專題研究”模塊
在實際授課中,一些教師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淵源、經濟基礎、發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更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職業院校的學生本來文化基礎就薄弱,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純粹講述一遍,學生不會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差。
鑒于此,筆者結合幾年來的實踐教學,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與興趣點,在講授本門課程時設置“專題研究”模塊,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的課時安排來設置教學內容。每個專業每周開設2課時《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人文藝術類專業可每周開設4個課時,一個學期共計36個或者72課時,大約每4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比如,筆者在給旅游系學生講授此門課程時,共設置了9個模塊:“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中國傳統美德”、“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飲食文化”、“中國茶文化”、“中國服飾文化”、“湖湘文化”等。幾年教學實踐,學生對這種專題的教學方式感興趣,學習積極性較高,認為不僅能增長見識、豐富知識,而且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考試導游證都有幫助。
(二)“實踐活動”模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要創新教學方式,除了專題設置教學模塊外,還要注重實踐活動,設置“實踐活動”模塊,這是以往教學方式中少見的,需要教師用心設計。筆者通過實踐教學,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式:“課堂討論、制作PPT、實地考察”等。第一,課堂討論。在具體教學中,在上完一個專題后,要求學生對所學專題內容進行討論,比如,在講授“中國傳統美德”這個專題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課前收集目前中國道德模范、道德缺失的資料,課堂討論時分組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并提出本組的觀點看法,教師再對各組表現情況評分。這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在搜集資料、課堂討論中加深了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認識。.第二,制作PPT。如,可要求學生用PPT展示自己家鄉文化,并上講臺與全班同學一起欣賞討論。這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也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文化,增加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加深對同學的了解,也可以學習制作PPT,鍛煉學生獨立收集材料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針對旅游系學生時,教師要求學生以導游身份來介紹自己家鄉文化,有學生從自己家鄉的歷史源流、文化古跡、飲食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講解,教師和學生仿佛置身在旅游中,真正做到了在“學中做,做中學”。第三,實地考察。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典籍記載的傳統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筆者在教學同時擔任了班主任,在開展班級活動時,組織學生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天心閣等歷史遺跡。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借助文物側重講解了“帛畫”、“青銅器”、“簡牘”等特色文化,學生進一步了解到了湖湘文化的歷史源流,對文化古跡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三)“課外感知”模塊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課堂遠遠不夠。需要學生課外多看、多閱讀,通過閱讀經典,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學習文化經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首先,閱讀優秀書籍。具體可以通過“每月一書”等活動(閱讀感悟――分析交流――宣講交流)來操作。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琳瑯滿目,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指導、推薦合適的書籍,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可選擇通俗易懂的“名人傳記”、“中華上下五千年”、“在北大聽講座”、“易中天讀史(全四冊)”、“曾仕強講易經”等等。第二,利用網絡媒介。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網絡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交流,指引學生學習。現在的精品課程、網絡課程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臺。教師也可推薦中國傳統文化的好的視頻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如,探索發現欄目的《中國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百家講壇的中國傳統文化專題講座等。第三,通過課外活動感知。據筆者了解,很多高職院校都有社團節、藝術節,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這些平臺開展書法展、國畫展、道德講堂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養。
作者簡介:高連鳳(1980-),湖南長沙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間文學、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宋展云.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研究性教學[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1.
[2]朱啟國.模塊式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