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

第1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關鍵詞:重商主義;自由主義經濟;

中圖分類號:D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020-02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一門國際關系分支學科,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探討的是財富和貧困問題,以及誰能從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體系中得到什么的問題。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集大成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一種“對國際政治學和經濟學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與此同時又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性質解釋為“研究全球經濟及技術之間相互依賴的發展同國家所構成的國際政治體系的持續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總之,國際政治經濟學就是將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聯系起來,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研究國際關系的學科。

一、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流派

在國際政治經濟化和世界經濟政治化的發展趨勢下,對國際問題的研究將經濟學與政治學相互聯系起來已經成為一大潮流,其主要目標就是研究國家、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在國際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國家和市場在國際領域的相互影響。但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三大理論流派即重商主義、經濟自由主義和在將經濟學和政治學聯系起來分析國際問題時,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一)重商主義

1.重商主義者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主要主張

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重商主義認為經濟從屬于政治。強調單一民族國家的利益,國際利益決定經濟活動。由于深受政治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重商主義者將國際經濟看作是一種零和游戲。沖突是必然的即爭奪經濟資源是國際體系的內在性質,認為國家是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主要行為者和分析對象。

2.重商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兩個階段

早期重商主義產生于15~16世紀,被稱為古典重商主義。他們吸收了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等人的思想,認為“正式的權威如果不能節制自我利益的追求其結果必然是殘酷的‘自然狀態’。因此,必須借用公共權威將個人利益轉換為普遍的社會利益”。古典重商主義主張政府應該控制國家的經濟,以便損害和削弱對手的實力,增強本國的實力。

晚期重商主義盛行于19世紀,這一時期的重商主義強調從國家安全角度來論述貿易保護的必要性。將政治經濟力量看作是一種保護國家生存的方式,外國競爭會對國內市場構成威脅。在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方面更加注重國家安全。

早晚期重商主義的差別反映了商業資本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義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與確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重商主義的政策、理論在歷史上曾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產生方式的建立與發展。

總之,正如羅伯特?吉爾平在《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所概括的:重商主義的優點首先在于它將國家視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行為體和經濟發展的工具;其次,它深切關注國家安全和政治利益在組織與處理國際經濟關系中的重要性;最后,認識到市場必須運行到一個充滿社會和國家競爭的世界體系中。其弱點在于把國際經濟活動看作是一種不變的零和游戲,缺乏一種令人滿意的關于國內社會、國家和外交政策的理論、強調保護主義。

(二)自由主義經濟

1.自由主義經濟的概述

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要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國家間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它的理論主要來源于亞當?斯密開創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凱恩斯的政治經濟思想。自由主義經濟認為在經濟事務中的中心角色應當是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個人;人類的繁榮有賴于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擴張,而且這種擴張不會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之內,它會超越國界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擴張。經濟自由主義之父―亞當?斯密相信,即使政府不施加干預,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市場也會自然而然的擴張。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個人在追求其經濟利益時是理性的,當其把這種理性運用到市場之中時,所有的參與者都會獲益,因此通過市場運行的“經濟交換是一種正和游戲。市場將使個人、家庭和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國家間以及個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是一個互利性的合作領域”。

2.自由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亞當?斯密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他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集中闡述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反對任何形式對市場經濟的干預,保護私人產權,要求實行放任的自由經濟。同樣是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亞當?斯密認為市場規律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能有效地調節經濟運行。從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涵可以看出其國際政治經濟觀:經濟自由主義相信貿易與經濟合作是實現和平的兩大基礎,因為在分工貿易之下,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互惠共贏的,是一種正和的游戲;是相互依賴的,共存的關系。

第二階段是以凱恩斯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又可以稱為凱恩斯主義。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反對古典經濟學把生產放在第一位的傳統思想,認為消費是第一位的,一切生產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消費。凱恩斯認為靠市場自發調節很難恢復經濟,于是他一反傳統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張政府要積極地干預經濟。他認為“市場經濟能夠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同時也具有潛在的風險、不確定性和無知”。在此情況下,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來規范市場經濟,實現市場經濟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3.自由主義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影響

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在思想上與國際關系中的理性主義思想是一致的。他們都承認國際無政府狀態,但國際政治經濟學更重視有序的國際交往;“強調國際關系中各國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觀和共同規范對國際社會存在所具有的聚合作用和由此帶來的和諧性”。自由主義理論是從經濟上闡述人是理性的這一思想,其核心是比較優勢法則。因此認為國家間通過加深經濟交往,會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能促使各國在經濟競爭中尋求政策的協調,良化競爭。這種協調可以通過一定的制度來加以促進,如當今世界世貿組織等。因此,自由主義者認為在改造傳統的權力政治特性或者解決特定的國際沖突時,市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國際經濟交往可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國家間的新型關系,因此發展國家間的經濟交往是實現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徑。這種經濟決定政治或改造政治的觀點是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最重要的本質。

(三)政治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概述

以政治經濟學對國際關系進行研究一直是國際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其理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盡管馬克思沒有對國際層面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關系進行過系統的表述,但他的思想中也具有一定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成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對剩余價值的無限制追求。同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隨著商品和資本的輸出,世界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會形成一種不平等的依賴關系,長期會形成世界范圍階級的聯系和發展了世界性階級對抗的政治結構。因此他們主張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經濟內容所決定的。

2.代表主張

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他的起點是“世界體系”概念。世界體系以彼此相互依賴的某種政治結構和某種經濟結構為特征。他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劃分為一個具有核心區、區和半區的等級結構之上。核心區擁有先進且復雜的經濟活動,具有成規模的市場工業和復雜精細的農業,而且這里的經濟活動都掌控在資產階級手中;區處于等級結構的最底層,這里主要是原材料的生產場地,工業基礎薄弱,并且一切經濟活動都掌控在來自核心區的資本家手中;半區在經濟上混合,擁有相對比較先進的工業技術,處于核心區和區的中間地帶??梢姡Y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一種基本運作不平等的交換過程。經濟剩余從區轉移到核心區;利潤從區低工資、低利潤的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核心區高收入、高利潤的生產者手中。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強國有能力要求弱國繼續這種不平等的交換關系。在世界范圍內就表現為資本主義國家核心區對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剩余價值的占有。沃勒斯坦在分析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時,將經濟置于首要地位,政治次之。沃勒斯坦的論述給分析增添了色彩。

總之,的基本觀點是經濟是社會階級之間,尤其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和不平等的根源。政治在很大程度上由社會經濟環境決定。經濟居于主導地位,政治處于支配地位。國際政治經濟學關注資本主義的擴張史以及這一過程所引發的階級之間與國家之間的斗爭。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會導致國家之間和社會階級之間的新危機與新沖突。在者看來,國際政治經濟的歷史可以被看成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史。

二、結語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近年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對于解決當今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沖突,實現全球和平發展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通過對重商主義、經濟自由主義、進行的簡要論述,筆者認為三大理論的分野在于:在政治與經濟關系上誰是決定性的,分析的對象是國家、個人還是階級,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本質特征是什么。用下圖可以明確表示。

參考文獻:

[1]蘇珊?斯特蘭奇.國家與市場[M].楊宇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2]倪世軍.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3]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楊宇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4]羅伯特?杰克遜,喬格?索倫森.國際關系理論與方法[M].吳勇,宋德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第2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研究對象;職業發展前景

【前言】隨著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要求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人才具備極強的綜合人文素養。經濟學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學科,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新經濟時代無論在經濟建設方面、生產生活方面都將發揮極大的作用。若想在祖國的建設大業中貢獻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對經濟學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筆者針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職業發展前景”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經濟學概述

(一)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economics)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針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人類為謀求進步所從事種種生產經營活動的特殊本質,以及經濟活動中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做出的學術研究。經濟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得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實踐,如:生產、交換、配置、消費等。經濟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經濟規律和經濟關系中進行,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長時間的經濟活動實踐中產生的交錯復雜的關系的總和,在各類經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發揮最大功能的是生產關系[1]。

(二)經濟學發展歷程

經濟學是與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相生相伴的一門科學。人類文明發展到奴隸社會階段,經濟活動開始產生,這一時期古希臘開始出現經濟學萌芽,以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主要代表,針對經濟學開始進行系統分析,如色諾芬的《經濟論》、亞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換理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等。伴隨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產生,這一時期經濟學出現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針對農業生產進行經濟討論,政治經濟學理論成熟;歷史的車輪繼續前行,19世紀末期開始,資本主義經濟學開始發展,這一時期,經濟學更加注重對經濟現象的討論和分析,經濟學逐漸脫離政治成為獨立的知識理論體系,20世紀鐘聲敲響之際,經濟學完全取代了政治經濟學,成為了獨立學科。一路走來,經濟學可謂凝結了無數智慧和汗水,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了杰出力量。

二、經濟學研究對象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廣泛、涉及領域多元化的學科,伴隨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呈現動態趨勢,若想了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須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下筆者針對經濟學產生根源和經濟學形式劃分兩個方面闡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基于經濟學根源

經濟學是在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科學,人類在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必然應用相應的資源,經濟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所以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的欲望之間出現了矛盾,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指導,這種矛盾將是不可調和的。經濟學的產生可謂為上述矛盾開出一劑良方。針對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經濟學將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和生產機會作為研究核心。同時,資源稀缺性為經濟學帶來了四大研究課題:第一,在經濟活動中需要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第二,利用多少勞動力、多少成本、什么樣的技術進行生產?第三,生產出的產品將會去向何處?第四,在該項生產中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經濟價值?根據經濟學產生的根源,以上四大問題是其主要研究對象[2]。

(二)基于經濟學標準

經濟學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為不用的部分,如:按照時間標準可以將經濟學劃分為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按照應用的標準會出現政治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但是最為權威的劃分方式是按照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進行區分,按照這一標準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和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兩部分。宏觀經濟學將國民經濟總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經濟變量的總量是怎么決定與變動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總結為“觀林而不觀木”,即學科術語中的“bird's eye”。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研究對象,是針對個體經濟單位行為及經濟變量的個量是怎么決定和變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歸納為“觀木而不觀林”,即學科術語中的“worm's eye”[3]。

三、經濟學職業發展前景

伴隨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發展,經濟學已經成為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學科。因此,經濟學的職業發展前景廣闊。首先,研究經濟學能夠掌握金融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在具有商業性質的銀行系統進行發展,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亦可將職業生涯規劃方向著眼于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第二,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狀況,所以就業范疇可以拓展為各類具有經濟性質的行政單位,如財政、審計、海關等部門。第三,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研究經濟學之后可以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方面工作。總而言之,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濟學在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相當可觀。

綜上所述,文章首先對經濟學的定義和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然后針對論點系統分析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最后根據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發展形勢,分析了經濟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前景。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能夠引發莘莘學子對經濟學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經濟學原理和知識,能夠應用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們日常生活實踐中遇到的經濟問題,全面提高自身綜合人文素養,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經濟學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邱海平,張宇,鄭吉偉,等.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展報告(2011年)[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12(01):3-65.

[2]周靖祥.改造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度探析研究與評價之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3):90-107.

第3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關鍵詞:科學性;中國經濟學;經邦濟世

經濟學被譽為社會科學門類中的皇冠,其在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上更接近于自然科學,尤其接近于作為科學典范的牛頓物理學的研究范式。在20世紀初,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并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凱恩斯的《通論》和后續宏觀經濟學的發展以及阿羅、德布魯、薩繆爾森等人的綜合性工作開創了利用數學工具來進行經濟研究的新境界,主流經濟學在數理建模、計量經濟等迅速完善的工具的輔助下突飛猛進。經濟學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燦若明珠,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開設更使經濟學成為一門接近于自然科學的學科。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學與西方在理論經濟學、實證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相差甚遠,經過30年來的學術交流、學術引進等活動逐漸逼近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前沿。

在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上,需要注意兩方面問題。一是關于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所應當具有的作用和地位的認識問題;二是中國的經濟學的發展和定位問題。

經濟學在萌芽之初的作用十分狹隘,在古希臘時期的根本意義主要集中于貴族和平民家庭的經營問題上,后來發展為城邦經濟的研究,直到國家成型才開始將政治作為基本出發點來研究“政治經濟”。真正的政治經濟學實際是從18世紀中期的法國重農學派興起才開始的。從“政治經濟學”的字面表述可以看出,經濟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政治意義上的智慧和知識,而政府在進行決策的時候采取的策略更接近于藝術,而非科學。1932年,羅賓斯對經濟學的定義使得科學性在經濟學研究中的要求以數學表述的形式確定下來,數理建模逐漸成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關于學科的科學性曾經產生過許多經濟學哲學、方面的探討和爭論,經濟學是否應當向自然科學的科學標準靠攏的問題到今天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牛頓物理學作為研究程序和范式方面的科學典范作為一個極端,其他學科在科學性方面并沒有呈現出一致性,相反卻表現出對牛頓物理學的不同程度的偏離。如果牛頓物理學作為最“硬”(solid)的科學學科,那么其他學科認為具有一定程度的“軟”(soft)科學的性質,如生物學、經濟學,而人文與藝術作為另一個極端則表現出最“軟”的性質。這種學科體系是由于各學科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的不同造成的,生物學由于其研究的不可逆轉性和在種群范圍內的不可試驗性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軟科學性,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個人以及由個人組成的各種規模、范圍的團體以至社會的經濟活動,更加上現實中經濟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政治活動的聯系又造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經濟學相對于生物學也表現出軟科學的性質。這些特點決定了經濟學研究不可能照搬牛頓物理學的機械論觀點,將個人作為社會機器中的齒輪來研究。如果強行采用純科學(pure science)的標準來要求經濟學研究,那么經濟學在精確性和現實性之間的天平將過度偏向前者以至于失掉了對現實經濟的解釋力。

我們對經濟學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根本目的是為了理解現實世界,發現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進而擴展人類的活動范圍、增加有效率的活動手段,最終減少人類生活面臨的不確定性、提高生活質量。因此,無論哪個學科的知識創造和積累都必須立足于現實經驗,即使學科本身具有非常高的演繹性,在對人類生活的意義上也必須與現實經驗相合,否則在學科發展歷史上便不可能具有立足之地。

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必須滿足這個要求,即將經濟理論和各種實證的經濟研究與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現實相結合。中國正處于轉軌時期,對這樣一個龐大且相對欠發達的經濟體而言,“經濟”二字所涵指的“經邦濟世”的意義正是合適的。

現階段,中國的經濟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兩方面,一是傳統的客觀價值論的政治經濟學,二是以西方主流經濟學為主的主觀價值論經濟學,其中后者的迅速引進和人才的大規模培養、引進逐漸成為國內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然而,比較主流經濟學研究在中西之間的差異可以看出,中國的主流經濟學研究相對單調,更多偏向于技術和文獻導向,而西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觀機制方面,以機制設計、評價和問題的發現、分析為主,技術和文獻的研究為輔。此外,西方經濟學界除了主流經濟學之外還有幾種重要的經濟學流派,如奧地利學派等注重思辨的政治經濟學派,演化經濟學派等注重學科融合的新經濟學流派等,這為主流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新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現階段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將中國經濟學發展方向從技術和文獻導向轉為問題導向是對中國經濟學界的必然要求。僅僅從技術應用和文獻總結方面進行的經濟學研究無法對中國經濟改革的現實提供支持和指導,只有從中國經濟現實經驗出發,考慮中國的特定經濟、政治制度環境來進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義的成果。

從經濟理論的一般性而言,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經濟學理論大部分建立在一般均衡框架內,以價格體系的均衡作為核心來分析資源的效率配置,并對相應福利水平進行測度。近年來動態分析方法的盛行雖然將時間和不確定性的因素加入進來,但并沒有對原有經濟學理論體系進行拓展,只能看作是在原有分析框架內進行的數理模型的創新?,F在的主流經濟學理論核心依然是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這對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應用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價格的“雙軌制”改革,努力進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但從總體上來看,經濟活動中有許多關鍵價格依然處于管制之下,且缺乏明確、透明的價格管制規則。對基礎價格的擾亂導致整個價格體系的大范圍不確定性,是主流經濟理論應用上面臨的最大阻礙。因此,中國經濟問題必須在轉型經濟特定環境中進行研究,對微觀問題以及以微觀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問題分析必須要將特定的制度約束作為理論分析的假設條件。這對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契機。

西方主流經濟學雖然在二戰之后發展很快,在技術工具和分析方法上也進行了大范圍的創新,但從整體上來說仍不成熟。經濟學研究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多元的,數理模型、計量實證等不過是其中的一種。國內對數據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相對于西方發達經濟體而言存在大量的不足,完全依靠精確性標準來進行研究不僅得不出建設性的結論,而且有可能得出與現實相悖的認識導致錯誤決策?,F實中數據來源的準確性、可信性等存在問題,而現代經濟過程中政府、企業等經濟相關主體對數據又存在很大的需求。在此壓力下,國內經驗統計數據方面的建設必定會有所發展。換個角度來看,如何在數據不足或不可獲得的情況下進行經濟學研究又為中國經濟問題研究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壓力和動力。國外文獻對中國經濟的研究上已經出現了許多嘗試性的方法創新,而國內在這方面的發展則相對落后。

21世紀初的10年,世界經濟增長極發生轉變,新興經濟體國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全球經濟將進入“雙速增長”時期。相對于其他轉型經濟體而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績效尤為突出,這也使得中國經濟成為全世界經濟體中十分特別的研究對象。中央政府發起的改革開放以及地方政府自主進行的大規模經濟試驗是轉型過程中最突出的特點;中國廣闊的疆域、久遠的歷史和龐大的人口也使得中國不同地域的經濟活動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經濟體曾經表現出如此的復雜性,也從來沒有一個經濟體經歷過如此大范圍的有意識的經濟試驗。對于經濟學整個學科的發展而言,這也是少有的實驗機會。

第4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作為西方經濟學歷史主義流派奠基者的李斯特經濟學具有鮮明的“國別利益屬性”。這一屬性尤其表現在李斯特所主張的“國家貿易保護政策”當中。那么,李斯特為什么要提出這一區別于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這一主張今天還有沒有意義?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是一個尤其需要加以辨析的重要問題。

一、李斯特“保護貿易”思想的起源

首先,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的形成,與他多年旅居美國有關。李斯特在美期間,正值美國保護貿易推行的,他目睹了保護貿易不但沒有妨礙美國經濟發展,反而促成了它的財富增進的事實。當時,美、德境況頗為類似,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相同,同受英國“谷物法”限制,農工產品無法向英國自由輸出。美國既然為建立和扶植工業而實行“保護政策”卓有成效,德國也應加以仿效,這樣才能最終趕上工業先進國。因此,我們可以說,李斯特“保護貿易”的主張,首先得自于他對美國經濟經驗的觀察。

其次,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奠基于他的“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理論”。 他曾兩次提出貿易制度要和一國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論斷。一次是他在總結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時提出,對于一個在各方面條件都具備的國家來說,可以而且必須按照自己的發展程度來改進它們的制度。改良的第一階段,是對比較先進的國家實行自由貿易,以此為手段使自己擺脫未開化狀態,在農業上求得發展;第二階段,是用商業限制政策(即貿易保護政策)促進工業、漁業、海運事業和國外貿易的發展;最后階段,是當財富和力量已達到最高程度以后,再恢復自由貿易制度,在國內外市場上進行無限制的競爭。他還說,當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在第一階段,德國、美國在第二階段,英國在第三階段。

另一次論述經濟發展階段問題時,他更明確地說:“從經濟方面看來,國家必須經過如下發展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時期?!辈⒄J為,只有處于第五時期的先進國家可以實行自由貿易,因為它不害怕和別人競爭;而處在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和農業時期的國家,也需要自由貿易,以便用自己的剩余農產品換取別國工業品,以促進本國經濟繁榮,加速向高一級的發展階段轉化。只有處于農工時期的國家,如德國和美國才需要保護關稅,以免受先進國家競爭。

再次,從不保護貿易的反例論證保護貿易的必要。李斯特曾向人們分析了后發展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國際交往中沒有保護的尷尬境地。當時英國經濟最發達,因而自由貿易是最適合英國的,英國人會把他的剩余資本用來在他認為法規制度、資源狀況都比較合適的國家和地區去發展自由貿易,以至整個英國最后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工業帝國。在這樣的形勢下,那些落后國家的命運如何呢?“在這樣的形勢下,法國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將遭到同樣的命運,最上品的酒要供應英國世界,只有最下等的劣酒才能留給自己,法國最多只能干些小型女帽業那類營生。德國到那時看來對英國世界沒有什么別的可以貢獻,只有一些兒童玩具、木制的鐘、哲學書籍等類,或者還可以有一支補充隊伍,他們為了替英國人服務,擴大英國的工商業優勢,傳播英國的文學和語言,犧牲自己,長途跋涉到亞洲或非洲沙漠地帶,就在那里淪落一生。到那個時候,屬于這個英國世界的人民想到或談到德國人或法國人時,就像我們想到或談到亞洲各國人的那副神氣—樣,這個轉變是不需要多少世紀的?!北M管后來的情況并不像李斯特所預測的那樣(可能正是實行了保護政策的結果),但李斯特的理論完全是符合邏輯的,是有理論震撼力的,看一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就國際貿易展開的激烈爭論,我們就能感受到它的現實震撼力。

二、李斯特關于“保護貿易”的方法

首先,李斯特并不主張無條件的貿易保護制度。他的保護關稅政策也并非一般地反對自由貿易,實行閉關自守,而只是把它當作一種保護本國工業發展的手段。因此,他對保護關稅作了多方面限制:對那些與國計民生有頭等意義的工業部門和新興工業部門,要給予重點保護,如紡織業;對一般工業進口,可規定不同稅率對輸入加以限制;對奢侈品工業,只給予最低限度的保護,而對于一切復雜機器的輸入應予免稅或征收很輕的稅。對于保護時期,也要作適當規定。如被保護的工業經過保護以后能與外國競爭,甚至價格低于進口品,就不用保護了;如果保護了幾十年仍扶植不起來的工業,就不必再保護;對于那些沒有強大競爭者的工業,即使本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也不要保護。他還認為,隨著本國經濟的發展,應逐步降低進口稅率。如仍實行高關稅,就會對國家有害,因為它限制了本國工廠主與外國的競爭,會助長他們的惰性。應當認為,這些觀點和主張是很有見地的,是對外貿易理論和政策史上的光輝篇章。

其次,在對外主張保護關稅的同時,李斯特在國內商業政策方面主張必須廢除關卡,統一稅則,實行自由貿易。因為不在國內各邦之間實行自由交往,便沒有統一的德國。但是,他認為在對內實行自由貿易時,也有必要由國家作適當的政策干預,并認為經濟越發展,國家在立法和執政方面對經濟干預越不可少。這表明,李斯特對國家在建立健康的市場經濟秩序方面必須發揮作用這一問題,已有較深刻的認識。

在李斯特看來,不僅要建立統一市場,促進國內商品流通,讓優勝劣汰機制發揮作用,而且要建立法制社會,創造吸引外資的條件。他說:“歷史告訴我們,技術和商業是會從一個城市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的。他們在本土受到了迫害、壓制,就會逃避到別的城市,別的國家,在那里尋求自由、安全和支持?!瓱o論何處,驅逐它們的總是理性的缺乏和專制虐政,吸引它們的總是自由精神。假使不是由于歐洲大陸各國政府的愚昧無知,英國就很難達到掌握工業優勢的地位。就我們德國所處的地位來說,與其抱著守株待兔的態度,靜候著別國由于政策失當,把他們的工業驅逐出境,使這些工業不得不流亡到我們這里來尋找避難所,不如不要等待這樣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而主動提供對工業有利的條件,邀請他們到我們這里安家落戶,這樣作不是要聰明得多嗎?”

三、對李斯特“保護主義”經濟學的基本評價

綜合看來,李斯特的經濟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發展經濟學,他的著作是經濟發展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對此,歷史學派經濟學家和一些經濟學說史研究者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英文版編者序中指出,“此書所論及的問題在李斯特逝世以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直到20世紀下半葉,那些關心促進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的人仍然可以從李斯特的學說中尋求到啟示。李斯特真正無愧于自己名望的是,他是一個預言家,他預見到了‘所有不發達國家的抱負’,而不是一個貿易保護主義的辯護士。”

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英譯者序的作者勞埃德在19世紀末指出,“把敘述四十年以前情況特別有關的一本書放在今天讀者面前,這似乎是一個時代錯誤。但是李斯特所闡述的一些原理,它的主要特征固然與某一個時期相適應,然而也同樣與另一個時期相適應;……”

第5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說史 課程特點 教學效果

《經濟學說史》是經濟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研究經濟學說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學習本課程,能明了西方經濟學說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了解今天流行的西方經濟理論和政策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過去經濟學說的發展,吸收以往經濟研究中的科學成果和經驗教訓,創立適應現代要求的新的經濟學說,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梢?,該課程的開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從我國各高校該課程的教學實際來看,大多數學生反映該課程學習存在困難,學習缺乏興趣,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擬從《經濟學說史》課程本身的特點出發,提出提高教學效果的建議。

一、《經濟學說史》課程的特點

1.歷史跨度大,涉及人物多

《經濟學說史》課程內容涵蓋了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起至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說止的西方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年代跨過幾十個世紀,涉及眾多的經濟學派和經濟學家。

2.經濟理論繁雜

《經濟學說史》課程以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派的主要經濟思想和理論為主要學習內容。其中包括重商主義學派、重農主義學派、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空想社會主義學派、經濟學派、邊際效用學派、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多個不同的經濟學派,經濟理論繁雜。

3.歷史性強、階級性突出

經濟學說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和演變的,各個時期的經濟學說,無一不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的某種反映,都帶有時代的烙印和特征。所以,經濟學說是具有歷史性的。

自從奴隸社會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階級社會,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分裂為經濟利益對立的不同階級。由于經濟學說研究的對象直接涉及到各個階級的經濟利益,所以,在階級社會中,各種經濟學說和經濟理論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

二、提高《經濟學說史》課程教學效果的建議

1.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第一,編制“經濟學分段表”,梳理教學內容。目前我國的《經濟學說史》教材不少,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篇幅大,內容龐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陷入大量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中,搞不清先后,分不清主次,辨不明重點,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通過編制“經濟學分段表”, 把重要人物、重要觀點、重要事件納入其中,使學生對經濟學說的發展脈絡有清晰的認識。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把經濟學說的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古典經濟學階段,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濟思想,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經濟思想,以及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第二階段是古典經濟學階段,包括從18世紀下半期亞當斯密經濟學,經過19世紀初期李嘉圖和薩伊等人的經濟學,直到19世紀中期的約翰.穆勒的經濟學,他們是產業革命前夕到第一次產業革命完成和初期發展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經濟學說。第三階段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包括始于19世紀70年代初期的邊際革命,到該世紀90年代出現的馬歇爾經濟學,這種經濟學的支配地位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末期。第四階段是當代經濟學階段,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出現,標志著這個階段的開始。

第二,遵循“以一為主,聯系背景,平行兼顧”原則,介紹經濟學派。在西方經濟學發展歷史中,經濟學派層出不窮,這些經濟學派存續時間長短不一,影響力大小不同,代表人物眾寡懸殊。但事實證明,無論哪個學派,其各個成員的觀點雖基本一致,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須遵循“以一為主,聯系背景,平行兼顧”的原則,才能使學生對這一學派全面了解并且印象深刻,記憶持久。所謂“以一為主”就是找出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對他的經濟學說作重點介紹;“聯系背景”就是在認識這一經濟學派的時候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平行兼顧”就是在了解主要代表人物的經濟學說的基礎上兼顧介紹其他經濟學家的學說,并把它們與主要代表人物的經濟學說比較著講,對他們的理論的繼承和批判關系進行分析。

第三,綜合運用“歷史分析法、經濟分析法、階級分析法”,對經濟學說和經濟學家作出客觀評價。經濟學說的產生和發展總是跟經濟學家們所處的歷史條件緊密相關,一定的歷史條件賦予當時的經濟學家進行理論研究的任務,也為他們的經濟學說打上歷史的烙印。因此,我們在評價經濟學說時,要運用歷史分析法,把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系起來考察,才能對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而運用經濟分析法則要求我們在評價每一個歷史人物或他的經濟思想時要跟他的社會經濟根源聯系起來。另外,由于經濟學說具有強烈的階級性,因此,在評價經濟學說時,還要運用階級分析法,要看他是代表什么階級說話的,在這個階級的立場上,他的理論有沒有合理的地方。綜合地運用這三種方法,才能對經濟學說和經濟學家作出客觀的評價。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一,課前學習法。布置學生在課前將各個經濟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及重大相關歷史事件進行查閱、分析、提出問題,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概括。課前學習法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第6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1 城市形態相關理論回顧

1.1 城市歷史研究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學者培根(Baken, 1976)、吉爾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姆森(Ramussen, 1969)和斯喬伯格(Sjoberg, 1960)等對傳統城市研究作出了主要貢獻。他們的著作除了詳盡的描述了西方城市歷史形態演變過程之外,亦討論了引起其變化的原因。如斯喬伯格在《工業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敘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離,隨著城市的出現與發展,人類最終出離了原初的狀態。城市的發展同時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復雜的能滿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質環境,人們從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許多學者所認為,城市是人類歷史上繼農業生產之后的第二個意義重大的創造?!眰鹘y中國城市同樣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董鑒泓, 1982; 賀業鋸, 1985; Sit, 1995;Wu; 1993; Xu, 2000)。兩種城市形態思想影響了傳統中國的城市格局,第一是《周禮》(西周)的最后一章“考工記”,其中所強調的“圍合城墻”、“南北軸線”、“宮城居中”和“對稱布局”反映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中國傳統的倫理與哲學思想。第二是《管子》(周和西漢),這部古典地理著作倡導自然的哲學,人類的居住環境應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在城市建設中,人們可以利用環境條件達到理想的居住目的。“理性”和“自然”的原則反映在《周禮》和《管子》中,互相補充構成了獨特的中國傳統城市形態理論,并且影響了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這些思想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中占有顯著的位置。盡管上述城市歷史理論著作較少直接提及傳統經驗對現代城市建設的意義,但是它們已經并將會繼續對現代學術及實踐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1.2 市鎮規劃分析(town plan analysis)

古典市鎮規劃分析起源于歐洲中部,以德國的斯盧特(Schlter, 1899)為代表的“形態基因”研究(Morphogenesis)是其最早的理論基礎。“形態基因”在康澤恩(M.R.G.Conzen, 1960)的著作中被進一步發展,通過分析歐洲中世紀城鎮,規劃設計元素被劃分為街道和由他們構成的交通網絡;用地單元(plots)和由它們集合成的街區;以及建筑物及其平面安排。依靠創立并運用以下概念方法:“規劃單元”(plan unit)、“形態周期”(environmental period)、“形態區域”(environmental regions)、“形態框架”(morphological frame)、“地塊循環”(plot redevelopment cycles)和“城鎮邊緣帶”(fringe belts),康澤恩的研究在英國形成了康澤恩學派。在上述的概念方法中,“城鎮邊緣帶”的影響最為廣泛,這一概念指城鎮邊緣由混合用地構成的動態帶型區域,其存在是城鎮歷史發展的普遍現象,對這一“不穩定”區域的研究有助于對城鎮發展演變的理解,并進一步為規劃管理提供建議??禎啥鲗Τ鞘行螒B研究的貢獻可概括為五點:(1)建立了基本的市鎮規劃分析體系;(2)第一次在英文地理文獻中使用完全的過程演變的方法;(3)確立以獨立的基本地塊為研究單位;(4)使用詳細的地圖配合實地調研和文獻分析的研究方法;(5)發展了城鎮景觀的概念(Whitehand, 1987)。1980年代初成立于英國伯明翰大學地理系的城市形態研究組(Urban Morphololgy Research Group),繼承和發展了康澤恩的思想,是目前這一領域最為活躍的學術組織之一(詳見:bham.ac.uk/geography/umrg/umrg.html)。近年來,他們的影響已逐漸由歐谷凱 城市形態的理論洲擴展到了整個西方的城市研究學術領域。盡管市鎮規劃分析研究發展出許多分支,例如對建立城市“規劃控制”和“發展管理”原則的應用,但它對舊城保護實踐的意義依然最為重要。

1.3 城市功能結構理論(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

形成于美國的形態理論有兩個主要分支:第一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被稱作文化形態研究的伯克利學派,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民居聚落而非城市;第二是形成于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芝加哥學派,這一學派運用折衷社會經濟學理論強調城市用地分析。在社會學家伯吉斯(Burgess, 1925)創立了同心圓理論的基礎上,霍伊特(Hoyt, 1939)發展出扇形區理論,哈里斯(Harris, 1925)和尤曼(Ullman, 1945)發展出多核心城市理論。20世紀50、60年代以后,他們及其追隨者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城市功能結構理論作為城市形態研究的一部分是因為它關注城市用地,而規劃和建筑設計僅被視為城市用地的載體。另外,相對于解釋城市內部不同功能分布的城市功能結構理論,克里斯托爾(Christall)的“中心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分析了城市之間的空間及規模關系。城市功能結構理論反映了從社會經濟學角度研究城市用地發展關系的城市形態方法。

1.4 政治經濟學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在這里廣義的包括宏觀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方法。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在建筑環境(built environment)與商品生產過程之間建立了聯系。這一領域的代表學者哈維(Harvey, 1985)分析了城市景觀形成與變化和資本主義發展動力之間的矛盾關系,再此基礎之上建立了“資本循環”(capital circuits)理論,他指出城市景觀變化過程中蘊涵了資本置換的事方法實。鮑爾(Ball, 1986)推進了這一思想,發展出“建筑供給結構”(structure of building provision)模型,他討論了建筑生產過程中的相關社會元素,其中包括發展商、規劃管理和服務對象的動力作用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更進一步,諾克斯(Knox, 1991)在研究中指出“建筑供給結構”包括更為廣泛的范圍,通過對美國城市景觀的分析,諾克斯證明了社會文化因素與經濟因素同等重要并影響著城市環境的形成過程。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強調建筑環境產生和變化與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密切相關,在這一過程中資本是主要作用因素,同時城市發展的組織形式及相關社會機構所起的作用亦是研究的焦點(Wu, 1998)。

1.5 環境行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

喬爾(Gehl, 2000),林奇(Lynch, 1958),拉波波特(Rapoport, 1990)和賴特(Whyte, 1980)等的研究建立了人類行為與物質環境關系的理論,他們的探索包括人類如何感知特定的環境并且產生行為反應,進而如何在設計實踐中利用這些規律。在這些研究中客觀科學的方法代替了舊的個人直觀的行為研究傳統,他們的理論著作改變了現代規劃與設計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在林奇的一系列研究中,“心智地圖”(mental maps)的方法被用來反映個人對環境的感知,通過使用“節點”、“路徑”、“地標”和“區域”作為基本元素來分析環境心理趨向。他同時使用“可識別性”來描述環境特質,好的建筑環境使居民感覺舒適,親切。林奇強調好的城市形態還應包括:活力與多樣性(包括生物與生態)、交通易達性(開放空間、社會服務及工作)、控制(接近人體的空間體量)、感覺(可識別性)、靈活性和社會平等一系列要素。拉波波特(Rapoport, 1990)、洛贊諾(Lozano, 1990)和特蘭塞克(Trancik, 1986) 討論了人對特定建筑環境的行為反應,分析了現代城市問題多出于“逆城市”和“逆人”的作用力?;谶@個觀點,他們建議城市發展演變應與當地生活方式及文化需求相適應,強調設計應與環境相協調,即“環境行為”的方法。

1.6 建筑學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

在大量的形態理論研究中,由建筑師與城市設計師發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對理解城市形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其中最為突出的包括類型學(typological studies)與文脈研究(contextual studies)。類型學起源于意大利與法國,意大利建筑師瑪拉托利(Mara tori)、坎尼吉亞(Canniggia)和羅賽(Rossi)奠定了類型學的基礎。根據羅賽(Rossi, 1982)的解釋,類型是普遍的,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學領域,類型同樣是一個文化因素,從而使它可以在建筑與城市分析中被廣泛使用。由于類型學關注于建筑和開敞空間的類型分類,解釋城市形態并建議未來發展方向。類型學的方法在歐洲建筑設計及城市景觀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文脈研究著重于對物質環境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分析,其目的是在不同的地域條件下創造有意義的環境空間。文脈研究在艾普亞德(Appleyard, 1981)、卡勒恩(Cullen, 1961)、克雷爾(Krier, 1984)、羅(Rowe, 1978)和賽尼特(Sennett, 1990)著作中被廣泛討論。其中最有影響的概念是卡勒恩的“市鎮景觀”(townscape),這一概念的建立基于兩點假設,一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感覺規律可以被認知,二是這些規律可以被應用于組織市鎮景觀元素,從而反過來影響人的感受。通過分析“系列視線”(serialvision)、“場所”(place)和“內容”(content)。卡勒恩指出,英國1950、1960年代的“創造嶄新、現代和完美”的大規模城市更新建設和富有多樣性特質的城市肌理(包括顏色、質感、規模和個性)相比較,后一種更有價值和值得倡導。這一思想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城市快速發展的現實同樣有深刻的啟發作用。

1.7 空間形態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

這一理論認為城市由基本空間元素組成,它們構成了不同的開放與圍合空間和各種交通走廊等,空間形態研究從不同規模層次分析城市的基礎幾何元素,其目的是試圖描述和定量化這些基本元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臻g形態研究起源于1950年代由馬奇和馬?。∕arch,Martin, 1972)在英國劍橋大學創立的“城市形態與用地研究中心”。隨后各種不同概念被發展用以定義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Mitchell, 1990),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空間語法”(space syntax,詳見:spacesyntax.com),這一概念可以被定義為描述、解釋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間結構的技術方法。這一方法不僅強調分析空間集合的幾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蘊涵其間的社會與人類學意義(Hillier, 1983)。以上討論的城市形態理論提供了廣泛的方法來剖析城市物質環境,盡管它們有重合之處,但根據所側重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的不同,相關的理論概括起來可以被分為三類:一是“形態分析”(environmental analysis),包括城市歷史研究、市鎮規劃分析,建筑學的方法和空間形態研究?!靶螒B分析”依靠從二維到三維的城市地圖、規劃與建筑設計和城市實體研究,其目的是解釋城市現象和剖析其中隱含的規劃管理、建筑師、業主和各種相關專業人員在城市形態變化中的作用及責任。二是環境行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它關注于人的主觀意愿和人的行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過程包括實地觀察、問卷調查及相關人員的訪問;三是“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它關注政治與經濟因素和相關的社會組織在“城市過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2 城市形態與城市規劃及城市設計

西方現代城市規劃起源于建筑師與社會學家尋找理想的城市形態以醫治“城市病”的烏托邦和物質形象的思想。在過去的20多年中,西方城市發展的實踐要求規劃師更多的關注于“政策規劃”、“發展影響評估”、“發展管理”、“社會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師的職責似乎完全脫離了物質環境。然而,物質環境在規劃學科中,無論過去與現在都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如霍治(Hodge, 1998)指出:“大量的規劃工作依然圍繞著兩個中心,一是計劃新建項目對現狀環境影響的評估,二是組成物質環境的不同功能和活動部分的空間協調?!背鞘行螒B研究的價值在于它在城市動態變化的過程中適當安排新的結構元素的能力,如“形態分析”已成為提高城市“發展管理”和“設計控制”等規劃實踐的重要工具,評價規劃工作的優劣在某種意義上是指得到規劃許可的城市發展的結果?;谶@一觀點,城市形態的方法對輔助與充實規劃實踐有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和“城市交通”研究是當前西方規劃學科的熱點課題,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與城市形態的關系日益得到重視。具體的規劃概念如密集式城市發展(compactcity或neo traditional development)和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要求創造較高建筑密度,混合用地,發展步行和公交系統和一系列新的設計原則。作為物質參照的城市形態是“可持續發展”及“城市交通”等規劃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完善和理性的城市形態研究應得到充分的重視。城市形態研究的意義同時存在于它與城市設計的關系,盡管城市設計概念自出現到現在的30多年來,還未形成一個全面共識的定義,但是,城市設計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在實踐層面上的認識,可以描述為是由建筑學、城市規劃和景觀建筑學參與的,給予環境以特定形式的活動。其中的活動指利用現有條件,創造新的結構元素,用于提高缺乏統一與整體性的城市環境(Schurch, 1999)。城市形態的目標是理解城市結構形成過程與文化、社會經濟及政治的作用力的關系,城市形態與城市設計的同構關系,不僅表現在文字描述上,同時反映在設計實踐中,所以系統的城市形態研究可用于加強和整合城市設計的理論基礎。

3 城市形態的方法與理論研究框架

根據諾克斯(Knox, 1994)的“城市化過程”(urbanization as a process)理論,城市化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社會、經濟、人口、政治、文化、生產技術和環境變化過程所推動。城市化的直接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于日益擴大的城鎮區域內,同時,城市化還導致了其它的一些結谷凱 城市形態的理論果,如城市體系、城市用地、社會結構、建筑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特定的社會系統,如政府政策、法律體系、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關注到變化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作出一系列的反應繼而影響初始的動力因素,這一過程最終形成了一個動態變化的循環體系。諾克斯的分析利用廣義的政治經濟學作為“城市化過程”理論的基礎。作為城市化的一個結果,城市形態的變化明確的反映了城市化過程?;谝陨嫌懻摚俺鞘行螒B作為城市化的結果”(urban form as an outcome of urbanization)這一模型,使物質的城市形態,抽象的政治經濟因素和城市規劃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從而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并可以被廣泛應用的方法來分析城市形態變化的動力及過程機制。在這一模型中“形態分析”與“環境行為研究”的概念與方法被強調作為主要的物質環境分析工具。形態分析關注于和城市相關的客觀物質、圖形及文字資料,環境行為研究強調城市居民和專業及行政管理人員的主觀意愿的調查分析,方法它們互相補充,從不同的視角檢視研究對象,從而使城市形態的研究更為理性與客觀。復雜性(complexity)與不確定性(uncertainty)理論在這一研究框架中被同時強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是西方社會科學中新興的邊緣學科,其主要思想是分析和探索各種系統表現出的混亂、非連續性和難于控制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復雜性是主要因素。事物所具有的復雜特性挑戰了研究分析與規劃決策過程。充分認識到復雜性這一因素并不能使工作過程變得容易,但它可以使決策者有充分的準備,從而應對由復雜性產生的不確定性。對于不確定性的清晰認識可以幫助尋找適合的分析方法??死锼固股–hristensen, 1985)在研究中指出,解決問題的過程取決于目標與方法的不確定程度,當人們對目標和如何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形成共識,確定性較高,分析與決策過程可以依賴科學與理性的步驟去完成;當人們同意目標的方向,但不知如何達到它,分析與決策是一個學習過程;當人們不確定要達到的目的,但有許多可選擇的方法,分析與決策成為一個討論過程;最后,如果人們同時不能對目標與方法達成共識,分析與決策成為在混亂中尋找秩序的過程。認識到不同類型的不確定性,可以對問題的特性作出判斷,從而找出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概括而言,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滲透于整個城市發展過程中,它們應成為形態研究框架的一部分。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由傳統的單一計劃經濟為主體轉型為多種經濟形式共同存在。其中的轉型性經濟因素(transitionale conomy)、缺乏穩定性的發展政策和領導主觀意愿構成了分析決策過程的復雜性因素。在相對有限的可借鑒經驗的條件下,缺乏明確的目標與工作方法往往同時成為城市發展規劃中的問題,對不確定性的充分認識對提高中國城市研究有特別的現實意義。

4 結語

在城市化過程理論的體系內,形態分析與環境行為研究被強調作為主要城市形態分析工具。其中的形態分析,雖然包括廣泛的方法與技術,但對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方案的分析是其基本要求。不可否認,規劃設計方案只是整個規劃過程的一部分,完整有效的規劃依賴于管理、控制和實施等各個環節,但規劃設計方案記錄了社會價值觀念、人們的主觀意愿和環境管理方法。沒有作為形態基礎的規劃設計方案,大規模的規劃是無法實現的。好的城市形態決不是僅僅基于美學原則的標準,它更依賴于活動其間的人的感受與評價。得到人們欣賞并積極評估的城市環境是真正有價值并應得到廣泛的倡導與維護?;诃h境行為研究發展出的一系列方法包括問卷調查、相關人員的訪問和實地觀察,這些工作過程不僅重視專業和行政管理人員的意見,其中更關注普通居民及流動人口的意向,通過數據記錄與分析,最終將其反饋到規劃設計、政策制定及具體管理行為中。19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城市化過程,這一過程包括了一系列巨大的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重構。同世界其它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形態的變化,從動力機制到實體環境都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其復雜性與多樣性對城市形態的理論研究具有特殊的價值。雖然國內階段性的城市形態研究已不斷出現,然而系統與全面的分析,尤其是方法論的研究還有待提高。本文關于這一課題的思考,目的在于希望從大量的相關文獻中理出一個簡單與明晰的脈絡,并適用于實際案例的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良輝,鄢澤兵。解讀城市形態的三個分支理論——讀《Good City Form》有感[J].山西建筑,2004,(18)。

[2] 歐陽勇鋒,張延龍,蔣穎。關于城市形態模式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4,(5)。

第7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在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和實踐中,反思既是一個基本的理論概念和范疇,也是一個有效的實用技藝和武器。它不僅使之與以前的社會學區別開來,而且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分析框架和理論特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反思性是布迪厄社會理論的“出類拔萃的單一特征”。

在中國的古藉中,反思一詞與反省、反躬的含義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諸已,如反躬自問。在《禮記 樂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述,“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這樣的反思主要用于個人的修身養性。

在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廣。洛克曾經使用過反思概念,把對意識的內在活動的觀察稱作內省經驗。在黑格爾那里,反思更占據了其哲學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識,專指思想本身進行的反復思索,即思想的自我運動。到了近代,倡導反思性觀念,提出“反思社會學”的學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現象學和闡釋學的,有民族方法學或常人方法學的,還有其他“后現代”形式的。但在反思的主體、反思的對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與布迪厄有著明顯的差別。

從反思的主體來看,與僅僅把個人(“私人”或“主我”)作為反思主體的其他學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歸自身”,既把個人作為反思的主體,又認為反思社會學是一項集體事業(第44頁),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經驗主體的范圍,而要延申到科學的組織結構和認知結構,因而,“反思的主體最終必然是要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科學場域”(第48頁)。

從反思的對象來看,與反思的主體相對應,“反思社會學的基本對象不是個別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會無意識和學術無意識”(第44頁)。因為,每一個社會科學家不僅受到他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即社會出身和社會標志)的影響,而且為其在學術場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時,每個人都帶有天生的唯智主義偏見,這種偏見一方面會使學者在構建自己的研究對象時,不自覺地將其與對象的關系投射到對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學究式的謬誤”之中,對深深嵌入我們對世界的思考的事實中的、內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經驗研究的實際操作中的預設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論的邏輯代替和否定實踐的邏輯。因此,布迪厄的反思要求和引導社會科學家去認識那些“支配了他們的深入骨髓的特定的決定因素”(第54頁),對作為文化生產者的社會科學家進行分析,對社會學工作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特定形式進行反思。

從反思的目的來看,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不是要破壞社會學的認識論保障,而是要鞏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觀性,而是要擴大社會科學知識的范圍,增強它的可靠性。這充分表現在布迪厄的反思在社會科學進步中所起的作用上。

首先,反思能夠增強科學的自主性。社會科學實踐要使自己不受任何粗暴無禮的干預和潛移默化的左右,避免成為社會力量的玩偶,就要增強和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叭绻嬖谥慌蚕淼姆此夹允侄?,能被集體性地掌握和運用,這本身就是爭取自主性的一種強大武器”(第198頁)。當然,要保持自主性,不僅要有自主性的社會條件,而且要有自主性的科學資本(包括各種防御、建構、論辯的手段,以及得到認可的科學權威)。不過,社會學的特殊性質總是使其受到外來需求壓力的支配,在社會場域內,總有很多人自以為擁有對社會世界與生俱來的知識,擁有天賦的科學;在科學場域內,總是存在著一些受異治性支配的兜售常識的人,所有這些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也起著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用。反思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這些人,但卻可以減少他們的危害。

其次,反思能夠推動科學的進步和知識的增長。社會學進步的重要障礙是,錯誤地認為自己有能力探究人類的所有實踐,包括象科學、哲學、法學、藝術等實踐,因而具有“元”科學的性質;社會學家這門職業,其無意識的動機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門力圖成為“元”科學的職業。布迪厄認為,社會學的“元”科學性質,“始終應當是針對它自身來說的”,它必須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對自己進行反思,確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對自己立場的了解。這樣就能消除由于無反思所引發的各種偏見,努力探尋各種機制的知識,一方面推動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進一步改善反思的條件。

再次,反思能夠祛除幻象,使知識份子獲得更大的自由。知識份子往往自以為有知識而自視高明,認為自己全無幻覺,尤其是對自己全無幻覺。其實,由于社會決定機制無所不在,由于符號性的支配和對社會世界的信念式理解,知識份子同樣存在著偏見和幻覺,不僅有對社會世界的幻覺,而且有對自己的幻覺。與此密切相關,知識份子喜歡獨立思考,喜歡從個性解放中尋求自由,卻忘記了“知識份子自由”背后存在的一種政治學。布迪厄認為,對于個人來說,無意識與決定論是彼此契合的,同樣,知識份子的集體無意識是其與支配性的社會政治力量間契合關系的特殊表現(第208頁)。將反思社會學用于自身,可以產生更多的知識,發展自覺意識,擴大自由空間,從而把各種歷史可能性都包容在理性所及的范圍之內,有助于知識份子走出他們的幻覺;同時可以使知識份子確定和識別自由的真正所在,即明白在哪些場所自己切實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在哪些場所并沒有什么自由,從而減少在自由問題上的盲目性。

從以上概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它是反自戀癥式的,既不是訴諸內心,談論自身,自我欣嘗、自我陶醉,也不是尋求知識份子的時代精神,它把自身作為研究對象,是要對社會學家和塑造社會學家的世界進行反思;它對社會學的反思,是要對人們面對的誘惑和自己陷入的誘惑進行剖析。第二,它不是“認識中心論”或“科學家群體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實踐中心。在反思的引導下,社會學家不僅會關注任何“實踐性”的事物,而且會重視理論實踐的技藝和方法,學會把高度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實踐上完全可行的科學操作。因此,布迪厄的反思理論不僅是一種有關理論實踐的理論,而且將其納入實踐理論的核心,在發現理論邏輯的同時,也發現了實踐的邏輯。

要進行反思,首先就要消除對反思的抵觸情緒。布迪厄認為,對反思產生抵觸的真正根源更多是社會性的,而非認識論的,因為,反思是對個(人)性神圣性的正面抨擊,是對知識份子的自我觀念(即把自己看作是不受社會因素限定的、“自由漂移的”、被賦予某種符號尊嚴的人物)的直接批判,是對知識份子所陷入的種種幻覺的無情揭示。其次要提倡理解和容忍。在學術的討論和思想的交流中,人們關心的往往不是彼此理解,而是超過和壓倒對方,反思社會學是一種領會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手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容忍以往不能容忍的事情。最近,在討論學術反思時,也強調了這一文化自覺的思想,并將其概括為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跨文化的“席明納”—文化價值再思考之二”,載《讀書》1997年第10期)。再次要使反思性在培訓、對話和批評性評價機制中制度化,真正培養和樹立起反思性的科學慣習。

從布迪厄反思社會學的啟迪中,我們需要而且可以對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反思。這對于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和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其他近代科學一樣,經濟學也是“西學”。但是,在中華古代文化中,也不乏經濟學的傳統和精神。到了近代,西學東漸以后,中國的一些知識份子開始學習西學,會通中西,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分析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本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農村經濟學派,南開經濟研究所等,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到了本世紀50-70年代,隨著政治的變遷,中國的經濟學脫離和拋棄了西學的主流,而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正統地位。隨著對西方經濟學的全盤否定和徹底拋棄,經濟學的中國傳統也逐漸丟失。改革開放以后,現代經濟學又回到了中國。由于經濟實踐的巨大需求,經濟學在中國成為顯學,經濟學家也成為時代的寵兒。先天不足,后天失調同時出現在中國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身上,使得中國經濟學陷入危機之中。然而,對此有清醒認識和足夠自覺者不多,筆者也是糊里糊涂,漸有所悟。

從理論的反思來看,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我們既需要對經濟學以及立足于此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反思,也需要對現代經濟學進行反思,還需要對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進行梳理和闡釋。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解決經濟學的本土化,建立中國的經濟學,以便對中國的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解釋,不對所有這些作出認真的反思,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經濟學是一個博大的體系,從其把生產力(即人與物的關系)和生產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都納入自己的理論框架,并注重于生產關系的分析來看,就體現著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和精神,而與注重于研究人與物關系的新古典經濟學有別。但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勞動價值論,是一種典型的客觀價值論,強調的是成本和供給,而對分配和需求在其中的作用有所忽視。其對主觀價值論的批判不僅加劇了主觀和客觀、精神和物質的二元對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即否定了價值是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經濟學的成就和失誤都與此有關。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馬克思關于哲學不只是解釋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經濟學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銳利武器,就使哲學和經濟學面臨著巨大需求壓力的支配,為其發展設置了巨大的障礙。其實,社會科學改造世界的作用都是間接的,正如布迪厄所說,“符號權力通過陳述某個被給予之物來構成它,通過影響世界的表象來影響世界”(第158頁)。馬克思經濟學既然是科學而不是信仰,就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一是要學習,二是要反思,三是要質疑,四是要超越。

立足于馬克思經濟學之上的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成一體。雖然其理論邏輯在主要方面能夠貫徹到底,但其假設前提卻是與現實相背離的。傳統經濟學的最大失誤在于它并沒有繼承馬克思經濟學的思想精華,而是發展了它的某些片面之處。然而,它終究影響了我們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至今仍然是很多學者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官方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因此,簡單地將其拋在一邊是不行的,必須對其作出一番認真的批判和清理,才能進一步明確中國經濟學的前進方向。

現代經濟學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和演進的,我們對它不曾作過認真的、科學的反思,而是采取了全盤吸收和全盤否定的錯誤態度和作法,不得不自食其果。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先于我們進入現代化進程,其經濟理論也處于一種強勢地位。這就使得人們易于采取一種急功近利的作法來對待。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展,因而把握不了它的真髓精義,不是拾起了它的皮毛,就是揀到了它的糟粕,更無法用其解釋和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F代經濟學派別林立,每一學派都有自己的特殊角度和獨到的貢獻,也有自己的片面性,就是目前處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其完全信息、完全競爭的假定與現實經濟生活相去甚遠,其片面性也更加明顯。但是,各個學派之間爭論、批評和交流,也促進了它的不斷發展。因此,對現代經濟學的反思要從尊重和理解出發,在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博采各家之長,破除門戶之見,作好創造性解讀和批判性吸收工作。

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濟學傳統和精神的反思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這就需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而又深刻的把握和理解。目前經濟學界的同仁,國學基礎普遍很差,通古博今者了了,有的抱著民族虛無主義態度,也有的取民族優越主義作法,使得中國經濟學的探索和發展脫離了自己的土壤。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需要的是科學的重新闡釋,作好創造性地轉化工作,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學的寶貴資源和前進的基礎。

總之,要做好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反思,需要一代會通中西、會通古今、會通文理的專家學者,需要對我們的教育來一番根本的改造。

經濟學理論的反思本身就是經濟學學術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與經濟學實踐的反思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在經濟學理論上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在經濟學家的學術實踐中找到它的根源。

對經濟學家學術實踐的反思,首先需要對中國經濟學家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狀況有一個恰當而清醒的認識。隨著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中心,中國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行動的自由度似乎很大,有的成為某個政府部門的顧問,有的成為某家公司的高參,今天這里請去開會,明天那里邀去座談,經濟學家的自我感覺也不錯。其實非也,這只是經濟學家的一種錯覺。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與其他科學工作者的狀況無實質差異。從歷史上來看,學問特別是社會科學學問,主要是有閑階級酒足飯飽之后用以消遣的事情,其繁榮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今天,如果僅靠工資生活,經濟學家也許離貧困線并不太遠,很多人在思考學問的同時,不得不為生計籌謀。很多人其所以不得不去從事那么多的社會應酬,也與此有關。如果不能過上一種體面安定的生活,對于大多數學者來說,學問之事也許有些太奢侈了。另一方面,社會又對經濟學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包括政治宣傳、政策咨詢、經營策劃等),似乎經濟學家都可以提供現成的答案;經濟學家意咨氣使,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似乎思想可以自由騁馳,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這一切就造成了經濟學家個人的無意識和學術的無意識。無論研究對象的構建,還是理論結論的提出,上述的一切都會滲入其中,發揮作用,因此,經濟學家的真正自由是非常有限的,這也許還不是一個造就大學問家的時代。經濟學家需要對自己生活的社會條件作出認真的反思,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行動自由。

其次,要對經濟學的科學場域進行反思。目前,中國社會科學的科學場域是一個比較混雜的場域,只要是在報刊上發表了某種討論經濟問題的文章的人,似乎都成了經濟學家,而官方和業界的一些人士也紛紛謀求一個學者的頭銜。因而,在經濟學的科學場域內,同樣也是假冒偽劣充斥。隨著改革的推進,民間研究機構的出現,中國經濟學界打破了原來的一統天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科學場域和子場域,開始形成一種競爭的態勢。這對中國經濟學的發展無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學術批評和學術評價的制度和規則尚未完全建立,沒有有效的評價、激勵、篩選、淘汰機制,學者們的學術實踐和行為不僅會有很多失范之處,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制衡和自覺。各個子場域之間的競爭,學者們在學術場域內的相互爭斗,不僅與在社會場域中的地位有關,而且也為其在學術場域中的地位所決定,因為很多事情都與經濟學家的利害相關,使其難以自拔。再加上經濟學帝國主義和中國經濟學的顯學地位,不僅影響到經濟學家的內部交流和溝通,而且造成了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緊張關系。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教育上的失誤,很多經濟學家知識領域狹小,專業訓練和功力很差,很難出現會通中西、會通古今、會通文理的權威和大家。

第8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公共政策;應用經濟學;城市化;經濟發展

一、城市經濟學的誕生

就歷史而言,城市經濟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只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后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后,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西方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二、城市經濟學的性質

城市經濟學是發展中的經濟學。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系列實際問題,但傳統經濟理論面對這些城市問題卻束手無策。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點、區域發展的中心,更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紐帶。與此同時,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也日趨復雜和深化,使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區域、城市管理、城市經營、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

城市經濟學是綜合性邊緣學科。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城市系統,重點是城市經濟系統,而城市經濟系統是多層次的,它包括微觀城市經濟系統、宏觀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經濟管理系統,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城市經濟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是一門邊界寬廣的學科。它是把許多的部門經濟學應用到城市經濟系統之內,并對其內涵和外延加以豐富和發展所形成的綜合性學科。

城市經濟學是公共經濟學。世界范圍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城市公共經濟關系顯得更為復雜和重要,公共經濟對企業經濟的促進和制約作用已經日益明顯。城市經濟學以其獨特的視角,“不僅從企業角度出發,而且,更多的是從城市和區域經濟整體運行盛壅塑 皇出發研究經濟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投入產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構成了城市經濟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城市經濟學重點研究城市公共經濟的地位、作用、內容體系,提出調控的方法和公共經濟政策,如通過對城市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文化設施、公共福利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問題的研究,為政府配置公共經濟資源,提高公共經濟效益提供理論和決策依據。因此,城市經濟學是完全不同于企業經濟學的治市經濟學,是市長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城市經濟管理是城市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經濟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業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國民經濟管理為內容的宏觀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將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城市管理職能也大大地豐富了傳統管理學職能的內涵,所以,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也是應用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并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

三、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筆者認為,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與“個性化研究”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這與網絡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的創新與突破。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躍。

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不足,城市經濟理論基本觀點的表述存在不規范,城市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部分分離。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薄弱環節。對城市化問題、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不足,對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不足。

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局的城市經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運行的規律性研究及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范疇、結構等問題,創建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范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范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規范相關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上,我們應融會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域的生產系上層建筑、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析的內生變量,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發揮。

我們要研究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后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進行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與城鎮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鑒;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值。

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筑與公共建筑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

筆者認為,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可羅列以下三點:

一是,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

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

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的產業文化觀念;剖析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途徑。

第9篇: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教育;供給;需求;投資;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2-0240-03

近年來,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順勢呈“井噴”式發展,以安徽省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為例,2008年成立的“安徽省行知聯盟”14所應用本科高校中就有13所為新建本科院校。其實,應用型本科教育應該是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從外部環境或內部條件來分析,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現象與問題:諸如教育經費來源單一,辦學基本條件急需改進;人才培養類同化,不能滿足多樣化的人才需求,教育供求結構性失衡現象嚴重;校企合作不真,產教研結合不實,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不足;等等。應對教育發展過程的諸多挑戰,是學界的責任與義務。近幾十年來,如何科學地發展教育?如何更好地推到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自然受到了教育學界的重視,也引起了經濟學界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不少。

一、國外有關研究

關于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研究,相比而言,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早在六十多年前,西方學界就已經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關聯性進行學術爭論:一是以巴洛夫為代表的人力資源學派,認為可以通過政府的人力預測,主動培養人才以促進經濟發展;二是以福斯特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職業教育不能主動供應人才引領經濟發展,只能被動地反映經濟發展的需求。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新的產業部門不斷產生,而新興產業部門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等職業素質提出更高的資格要求,因此,更高層次教育的經濟意義越來越凸顯。在此期間,以舒爾茨(1990)[1]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在對個人收入和國民經濟分析后,得出了“教育不單是一種消費,更是一種投資活動,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的經濟效益”的結論。隨后,在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西方產生了教育經濟學,于是,不少學者從經濟的角度、運用經濟學理論與方法來研究諸如教育成本與收益、教育資源投入與產出等教育問題,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近年來,有學者們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理性而系統地分析了韓國高等教育的擴張歷程,總結出高度依賴私人資本、政府高度管制、高等教育的等級結構等是韓國高等教育快速擴張的成功經驗。研究后指出:政府支持未必是高等教育擴張的主要動力,開放的辦學模式、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資(主要是個人教育投資)及其良好的教育回報才是韓國高等教育擴張的動力[2]。這些理論成果或典型經驗,對于我國“十三五”期間乃至未來更長時期科學地發展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國內有關研究

教育經濟學經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近20年的逐步發展,已經成為了一門學科。相對于西方研究,我國學界對教育的經濟學研究稍晚一些,到20世紀80年代,相關研究才結出成果。厲以寧(1984)[3]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投資的經濟效果等,認為教育不僅是一個社會學范疇,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范疇。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學界對教育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全面展開,主要研究有: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與經濟關系研究;二是教育投資短缺問題及教育經費效益問題研究;三是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問}研究,等等。進入21世紀以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關于高等教育經濟學理論研究也越來越多,正趨向完善、走向成熟。如:王培根(2004)[4]運用了經濟學理論、方法和計量模式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高等教育的需求、供給、成本、投資及其收益等問題是該學者主要研究對象,結合經濟現象與教育問題,該學者力圖尋求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以便于解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如何有效配置等問題。至于如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正如舒爾茨曾指出:“教育遠不是一種消費活動?!备且环N投資活動。可見,我國關于教育的經濟學研究,從萌芽期、初創期,現已經進入發展期,相關研究成果近年來層出不窮。

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提出在我國僅有十多年的歷史,關于應用型本科教育研究是當前一個新的熱點課題。十多年來,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所取得一定進展,但總體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有關研究主要是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出對策。研究成果也集中在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研究、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界定、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屬性與特征研究、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路徑等教育教學問題研究,等等。其中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現狀及其問題和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較多,如《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研究》[5]、《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6],等等。這些研究大都是從教育學的視角,研究內容或方法大同小異。

三、經濟學角度有關研究

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高等教育(包括應用型本科教育)問題,研究涉及面較窄,相關文獻資料也較少。有關成果主要體現在:

1.高等教育的供給與需求問題研究。高等教育的經濟學研究自然離不開對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問題的研究,高等教育的供給與需求是高等教育經濟學分析的兩個要素,是經濟學分析的微觀基礎。(1)有關教育供給研究。研究高等教育的供給問題有不少成果:有學者們首先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界定高等教育供給這一概念,在此前提下,分析了影響高等教育供給的諸多因素,即教育資源、規模、師資、教育需求和外部政策等是影響高等教育供給的六大重要因素[7];也有學者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供給現狀及其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存在供給量相對不足、供給結構不合理、供給分布不平衡等問題,難能可貴的是,該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堅持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并重的應對原則[8];等等。(2)有關教育需求研究。有學者在對個人的高等教育服務需求結構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盲目性現象,認為,我國個人的高等教育服務需求結構需要優化,并提出了個人對高等教育服務需要形成理性的有效需求的建議[9]。(3)有關教育供求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研究。有學者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其特點,對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給進行經濟學分析,該學者探討的高等教育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的如何形成問題,有很好的研究價值,提出的“加強宏觀調整促使現代高等教育供需平衡”主張是一個現實針對性較強的建議[10]。實際上,高等教育的供給和需求一直是矛盾的統一體,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矛盾?;饷堋崿F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發展,是當前學者們的心聲,是學界的共識。在我國教育的供求關系中,教育結構性矛盾問題較為凸顯,不同類別教育供求不均衡、不同層次的教育供求不均衡,可以預見,在今后一段時期,關于如何調節教育供求結構性矛盾、引導高等教育理性的需求與有效供給,是一個亟待學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2.關于投資與就業效應的研究。教育投資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實際上我國的教育投資長期不足,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更是如此。有學者采用比較靜態方法和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有關教育投資的兩個問題:一是當前中國產業轉型時期人力資本投資現狀;二是產業轉型對人力資本教育投資的要求[11]?!耙苑諡樽谥?,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笔墙逃棵鞔_了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方針。“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已是我國現政府的教育戰略部署。研究高等教育特別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投資與就業效應問題對指導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于2008年,就有學者研究了家庭高等教育投資與大學生就業回報問題[12]。還有學者基于匹配模型理論分析了引進政府的教育支出和公共投資支出對勞動就業效應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政府的教育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例與就業之間呈倒“U”關系[13]??梢?,投資促進就業,就業引致投資,可以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的良性循環的互動模式,能影響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這是學者們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之一。

綜上所述,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突破性進步已經帶動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其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發展研究,學界也在爭論中開始了一般性探討,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生源市場和人才市場研究,等等。當前,伴隨著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長足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逐步成為又一個研究熱點,相比而言,應用型本科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最為緊密,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經濟學分析的研究意義較大,更值得學界去研究。近年來,研究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經濟學意義已經有學者們獵及,正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如《應用型本科教育社會需求導向論》、《基于需求導向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等等。以上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成果表明:其一,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類型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其二,如何處理好應用型本科學院教育教學與實際需要、市場就業的關系?它們是制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兩個“瓶頸”問題。

總之,綜述以上相關研究成果,旨在借鑒大家智慧,總結成功經驗,發現不足,力圖創新。不難發現,這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現象描述多、本質揭示少,深度不夠;單學科研究多、跨學科少,系統性不強;教育學的視角研究多、經濟學的視角研究少,動態分析欠缺。研究成果大多從教育學的視角描述諸如教育需求、教育的投資等某一問題或某種現象,進而提出幾點意見或建議,等等。目前,從經濟學的角度、跨學科動態研究應用型本科教育確實相對滯后和貧乏,專門針對安徽省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經濟學研究極少。這正是《基于供求理論模型的安徽省應用型本科教育投資與就業研究》項目的價值所在,值得去研究。在下一步研究中,就是要借鑒學者們的智慧,試圖彌補先期研究成果的某些不足,力求有所突破與創新,因此,本課題組計劃以安徽省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例,基于一個供求理論模型,把供給、需求、投資、就業等四個教育要素按照整體性、有序性和結構優化原則結合起來研究,從而為高等教育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結構等提供理論基礎。這應該是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美]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M].商務印書館,1990.

[2]Sunwoong Kim,韓夢潔.韓國高等教育擴張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3,(6).

[3]厲以寧.教育經濟學[M].北京出版社,1984.

[4]王培根.高等教育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5]胡少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

[6]崔瑞麗.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碩士論文,天津工業大學,2012.

[7]申培軒,陳世俊.論高等教育供給及其影響因素[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2).

[8]張瓏秀.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1,(2).

[9]申燕玲.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個人需求結構優化[D].華中科技大學,2007.

[10]陳鑫.現代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的經濟學分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27(3).

[11]周曉蒙.產業轉型視角下人力資本高等教育投資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5).

[12]邱美鳳.高等教育投資與大學生就業回報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13]王文甫.公共教育支出對勞動就業效應的理論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0,(5).

The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search Status Review

YANG Zhu

(Anhu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t,Hefei,Anhui 230002,China)

久久久2019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边做奶水狂喷| 宅宅少妇无码| 日韩伦人妻无码| 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精|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日本人与黑人做爰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av| 九九99久久精品午夜剧场免费 | gv天堂gv无码男同在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欧美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国产36精品色熟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天堂| 人妻 日韩 欧美 综合 制服|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5|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按摩| 少妇裸体性生交| 在线永久看片免费的视频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131mm少妇做爰视频| 一出一进一爽一粗一大视频| 欧美a在线播放| 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 亚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丁香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专区|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毛片卡|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