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因組學概論范文

基因組學概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因組學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因組學概論

第1篇:基因組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生物化學 改革 考核多元化 多媒體 實驗設計

1.引言

生物化學是利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門科學。生物化學內容涉及氨基酸和蛋白質化學、核酸和核苷酸、酶化學、維生素與輔酶、激素及其作用機理、糖類及其代謝、脂類代謝、氨基酸代謝、DNA的復制與修復、RNA的代謝、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與修飾、DNA重組技術、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等,教學內容龐雜、抽象、晦澀、難度較大。隨著人們借助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手段,從基因水平全面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作用,使生物化學發展更加快速,更加多元化。基于上述因素,生物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傳統的生物化學教學內容龐雜,學生負擔過重,學到的只是死的書本知識。我們將教學內容進行徹底的整合和更新,增加了生物化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如人類基因組計劃與DNA測序,基因工程技術,生物芯片,轉基因動物及其產品的安全性,基因組信息研究方法與成果,基因組學及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等。此外針對生物化學是我校生物制藥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我們增加了醫藥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生物安全,蛋白質藥物,基因藥物,細胞藥物等內容,以達到拓寬基礎,開闊視野,加強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能力培養。

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教師應改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注重教育多樣化,不再單一地使用語言、課本、板書、掛圖等教學手段。例如在講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環、脂肪酸的β氧化及生物合成、核苷酸代謝等代謝過程時,一些教師常常將整個化學反應式羅列在黑板上,這樣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致使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學蛋白質結構、核酸結構、蛋白質生物合成、DNA半不連續復制這部分內容時,為讓學生有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眼、耳、腦多渠道接受,使這部分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具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容易記憶。另外對于條件不允許的實驗,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使學生了解實驗過程,例如證明DNA是生命遺傳物質的噬菌體實驗和肺炎球菌實驗。但教師應注意控制課堂節奏,不要連續播放文字和圖片,而不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否則會造成走馬觀花,欲速則不達的后果。

演示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寓教于樂,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測定酪蛋白等電點,學生通過觀察不同pH值溶液中酪蛋白的溶解度,很容易觀察出沉淀最多的緩沖液的pH值即為酪蛋白的等電點。此外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核酸的含量,離子交換拄層析法分離氨基酸等,通過現場演示,都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記憶深刻。

教師應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組織學生參加課堂教學實踐,讓他們從事教學工作,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發揮教材的情趣性因素。

運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手段,可激發學生好奇求知欲望,形成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組織學生開展研討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布置一些例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對人類疾病基因研究有著哪些重要貢獻等的題目,讓學生借助Internet、多媒體、文獻檢索等進行自主學習。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的個體差異,采取個別輔導、小組活動、有指導的個人學習等。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不單純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師上課時精神煥發,情緒飽滿,學生也會以高度的注意力、熱烈而緊張的情緒投入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循循善誘、啟發指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正確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

4.實驗教學改革

實驗教學是生物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使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研究性和創新性,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所以應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免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薄弱,不符合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我們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想象創造。如酶特性實驗,學生自己制定實驗研究方案,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假設及依據、研究方法、實驗內容與過程,利用唾液淀粉酶驗證酶活性受溫度,pH值,激活劑和抑制劑的影響,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和分析。這樣改變了過去學生只管按教師給的操作步驟做,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生親自設計實驗,從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說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5.考核形式多元化

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學習,提高教學質量。事實證明僅憑一紙卷面成績就決定學生全部的水平和能力是不科學的,必然會產生填鴨式教學的應試主導思想,學生們形成應付式的心態,重記憶,輕思考,臨考前背一背。應將考核重點轉到學生的技能上來,除了常規性閉卷筆試外,教師還應利用一些測驗、作業、寫論文、做實驗、課堂表現、口試等定期對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評估,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競賽,將競賽成績列入總分,將死記硬背知識的考核分量降低,注重學生的平時成績,讓學生在平時學習的時候就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種全面考查學生得到的成績更加公平合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結語

生物化學課程是一門發展較快的學科,在諸多方面需要進行改革探索,教師應多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多學習,以適應學科發展并滿足學生汲取新知識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熙泰,于自然,李翠鳳.現代生物化學,2005.

[2]閻隆飛,張玉麟.分子生物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

[3]李再資.生物化學工程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朱玉賢,李毅.現代分子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郭勇.生物制藥技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6]宋思揚,樓士林.生物技術概論.科學出版社,2003.

[7]袁運開.現代自然科學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吳慶余.基礎生命科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李元.基因工程藥物.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第2篇:基因組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問題對策

一、生物技術概論

生物技術是現代生物學發展及其與相關學科交差融和的產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組技術為中心的基因工程,還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細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領域。生物技術,可視為一種運用生物體來制造產品的科學與技術,雖然生物技術這項專有名詞是在七十年代才開始正式出現,但生物技術應用卻可追溯至遠古時代。例如,神農氏嘗百草是中國歷史上利用植物在醫藥應用上的最早記載,足見生物技術觀念與應用早已存在人類日常生活之中。

為加快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始終把生物技術列為國家重大科技計劃,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發投入,同時鼓勵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獲得了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新基因,新表達系統、生物工程、藥物進入了創制階段,建立了一系列關鍵平臺技術,動植物轉基因技術已經成熟,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經進入了商業化的發展,有數十種基因藥物已經進入了實用化階段。

另外,通過對高產、優質、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新型藥物、疫苗和基因治療,蛋白質工程三大主題的研究開發,以增產糧食為戰略重點和發展生物技術藥物產業為突破口,為生物高技術產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在遺傳工程農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首先,生物技術生產發展快速,涉足領域不斷深入。我國生物技術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銷售產值已經達到200億元人民幣,平均增長33.58%。同時,生物技術產業涉及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并且還再繼續擴展深入。

其次,生物技術產業取得了重大成就。世界上出現了一批影響未來的重大技術:人類基因組學或蛋白質組學、干細胞技術與組織工程、生物信息學、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生物芯片或蛋白芯片或組織芯片、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反義核酸技術、單抗技術等對現代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最后,生物技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由于生物技術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企業,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另外,生物技術產業格局從治病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質量的健康產業過渡。兼并重組愈演愈烈,大企業愈來愈大,協作型競爭已經成為當今生物技術產業的主流;、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自主知識產權過少,產業化能力很低。目前,我國在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所需的重要儀器、設備、試劑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生物技術產業的技術與裝備還相當欠缺。目前我國尚不具備自主研制和生產并占有國際市場的能力。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和其他的發達國家的生物技術產業比較起來,我們的技術還很低,并且很多的研究成果都還是在實驗室,還沒有走出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大門。如何加快將開發研究出來的生物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高產業化能力,是當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要充分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投入嚴重不足,并且投入渠道單一。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產業,因此,資金短缺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加大生產技術投資力度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銀行貸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風險資金市場,尋找各種資金渠道。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目前,我國企業資本融通渠道只有創業者個人出資,上市公司、民營企業投資,政府的風險投資,國家科技部的中小企業擔保基金,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五種。其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投資因為上面所說的缺乏對無形資產的認識和認可,導致他們常常希望在所投資的企業中依靠他們所提供的有形資本來控股,嚴重地打擊了創業者的積極性。

最后,產業化人才缺乏,研發與產業化脫節。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由于研究開發人員培養周期長,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滯留在國外,國內缺乏優秀人才,尤其缺少技術兼經營型人才。此外,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于理論研究,產業化人才相對缺乏,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中,常出現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難以產業化,或產業化成本很高而無經濟價值。

四、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對策

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體制。發展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必須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同時運用政府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的調節手段,盤活我國技術、設備與設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優勢系統有效地集成。必須同時調動國家、地方和企業以及科技人員的內動力和凝聚力,須下決心解決部門地方條塊分割、低水平重復的頑癥。為此,建議國家適時成立全國性的組織管理機構,對全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指導,從而做到整體協調、避免多頭指揮和政出多門,實現決策、協調和實施系統的統一、簡便和高效。

其次,進行戰略布局調整,加強企業隊伍建設。根據目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及產業發展情況,結合現有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可選擇技術力量比較雄厚、投資環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術產業基礎的地方作為生物技術產業化基地,給予更為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扶持政策。培養專門的企業人才,成立專門的開發生產企業或機構。就生物技術來說,我國已經有了很大成績,但是在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四個環節中,研究和開發環節還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需要下力氣建立一只強大的研究,開發隊伍。

再次,以市場為主導,重點突破。努力開拓生物技術產品市場,開發和生產符合生物技術市場需求的產品。生物技術市場對生物技術產品的需求將會極大的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世界生物技術都在迅猛發展,但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研究重點和方向。就以我們中國來說,中國的生物技術最有權威的是植物細胞工程育種、植物快繁和脫毒苗生產等植物生物技術上。發揮我國的優勢,保持技術的最前沿,可以大大的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領域。

最后,加大政府投資,完善建立產業政策扶持

通過與研究開發機構建立廣泛聯系,并有力地引導企業介入,密切生物技術產業上下游的結合,有效地使單一技術向產業進行技術轉移和輻射,從而加速具有商業前景的技術和產品盡快形成商品化和產業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護和鼓勵生物技術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通過制定法律加強合作研究、鼓勵發明創新和促進技術轉移。還可以通過融資渠道來實現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扶持,其中包括撥款或資助,大公司出資、成立基金會、貸款、風險投資等。政府直接投資的變化是調整研發投入結構,提高民用研究與發展投入,特別是民用高技術開發投入,以提高經濟競爭力。投入的重點是風險大、民間投資有困難的重大長期研究課題。另外,政府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扶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促進合作研究開發。政府可以將國有研發成果下放,鼓勵產、學、研合作。

參考文獻:

[1]林桂蕓關于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第3篇:基因組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 血液病學 學科 進展

一、福建省血液病專業和福建省醫學會血液病學分會的發展史

福建省醫學會血液病學分會是福建省血液病臨床和實驗研究工作者的群眾性學術團體。我省血液病學專業早在五十年代就在當時的福建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開展,是全國較早開展血液病學研究的省份之一,當時臨床研究主要是常見血液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療。基礎研究“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的研究曾獲1978年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成果獎。1978年我省的“三尖杉酯堿治療白血病的研究”獲全國科技大會成果獎。同年福建省血液病研究室成立,掛靠在當時的福建省人民醫院和三明地區第一醫院。研究室于1988年7月經省編制委員會批準,擴大升為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

1987年10月在龍巖市召開福建省第四次血液病學術會議,成立了福建省醫學會血液病學分會,并已分別于1991年、1998年、2004年進行換屆改選,歷任主任委員為:葉德富、黃淑樺、陳元仲、胡建達,呂聯煌教授為名譽主任委員。分會創建以來,400篇以上,主編和參編20多部專著、教材和參考書。有70項左右科研及教學成果獲國家、部省及省廳級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級科技成果獎3項。目前分會共有45名委員。

分會掛靠單位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研究所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應用型研究所,是福建醫科大學內科學(血液病學)博士點和重點學科,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點學科,福建省科技廳的優先發展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廳和福建省衛生廳的重點學科,又是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目前全所有醫、護、技等專業技術人員75人,其中,教授7人,國家級專家3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8人,有博士學位9人,碩士學位11人。研究所所長是呂聯煌教授。

研究所分臨床病房、臨床血液實驗室和基因工程實驗室等三部分。臨床部分為協和醫院第十二、十三兩個病區,共有病床109張,包括骨髓移植病床6張,還有全日制血液病專科門診。臨床血液實驗室有血細胞形態室、血液生化室、止血血栓室、流式細胞室等4個實驗室。基因工程實驗室有基因診斷室、基因測序室、DNA/RNA合成室、核酸純化室、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室、細胞庫、無菌級動物實驗室等。研究所是全省血液病的診療和教學科研中心,為來自省內、外的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貧血、出血及其他血液病病人提供醫療服務,并為省內、外醫院培養血液病專業技術人才。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⑴血液病診療規范化及個體化研究;⑵血液腫瘤的轉錄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基因治療研究;⑶細胞因子與造血調控的研究;⑷植物有效成份抗白血病活性的研究;⑸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除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外,我省部分地市級醫院也成立血液病研究機構,如三明市血液病研究所,泉州市第一醫院血液病研究室,漳州市立醫院血液病研究室等。目前各地市級以上醫院均有血液病專科醫生和專業病床,部分縣級醫院有血液病專科醫生。泉州市還成立了泉州市醫學會下的血液病專業委員會。

二、近年來福建省血液病學學科進展

下面就我省血液病學科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進展概述如下:

(一)臨床研究

1.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是一種骨髓增殖性疾病,傳統治療方法主要有化療和放射治療,副作用大。由呂聯煌教授主持下應用三尖杉酯堿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有很好的療效。五項指標(完全緩解率、達完全緩解中數時間,完全緩解持續時間、復發率、復發時間)全面對比,這種新療法優于目前國內外治療該病的其他療法,具有療效好、見效快、價格廉、副作用小、不誘發白血病等優點,是國際首創的,較理想的一種新療法。研究論著在中華內科雜志發表[1],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重視。法國醫學雜志轉載論文摘要,法國、美國等外國專家來信索取研究資料,美國醫生來信聯系有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病人因治療效果不佳,希望來中國住我院采用三尖杉酯堿治療。本研究成果已在國內推廣應用,許多醫療單位應用后同樣取得很好的療效,獲得明顯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該成果榮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再生障礙性貧血(AA)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造血系統“重癥”之一,近年,國內、國外學者對AA的認識較傳統觀念有了明顯進步,眾多研究表明細胞免疫異常是AA發病機制中的主要環節。免疫抑制治療是AA的主要治療方法。該類治療主要包括抗淋巴細胞球蛋白/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LG/ATG)、環孢霉素(CSA)、腎上腺皮質激素類、大劑量靜脈人血丙種球蛋白、環磷酰胺及異基因骨髓移植前的預處理等。我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將ATG/ALG用于治療SAA,現已成為AA(特別是SAA)主要的免疫治療手段。該類制劑治療AA的機制主要是抑制或破壞T淋巴細胞。ATG/ALG多不單用,可與CSA、雄激素、造血刺激因子合用。聯合方案有效率可高達50--60%左右,并有取代干細胞移植趨勢。

CSA是用于AA的另一種免疫抑制劑。CSA與ATG/ALG在AA治療上有互補作用,故聯用效佳。單用CSA加雄激素合用治療AA也有相當的療效,但起效慢。

除上述藥物治療外,我們也開展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AA,一些病人獲得痊愈,但開展例數尚少。

3.急性白血病(AL)

白血病病因仍不明確。對白血病病因學的研究,我省的呂聯煌教授領導的課題組首次發現我國有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流行區及其傳染方式[2],為防止這種致命的白血病病毒流行在全國蔓延擴大做出了貢獻,基因測序研究首次發現我國HTLV-1與國外報導不同,這一發現對了解HTLV-1感染源有重大意義,并有助于了解世界HTLV-1流行及分布特點,成果獲199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及1998年萍科技獎二等獎。

由于白血病細胞起源、分化和生物學行為不同,構成了白血病的異質性,因此急性白血病的全面、正確分型是準確、及時治療的前提。隨著免疫學與生物學的進展及應用,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技術也有很大發展,國際血液病學家及血液病理學家于2001年3月在里昂會議上建議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的WHO分類法,就是應用MICM方法力求反映疾病本質,成為國際上一種新的分類標準[3]。

為了與國際接軌,近年來省內也漸開展MICM分型方法,但目前尚待進一步完善中,已開展白血病融合基因檢測,用于臨床診斷。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治療主要是聯合化療、誘導分化、造血干細胞移植、免疫化療、基因靶向治療等。我們在臨床上對AML誘導治療一般采用標準誘導方案DA(3+7)或IA(3+7),≤60歲AML患者,CR可達75%~80%,OS約為30%;≥60歲AML CR率為40%~55%,OS為10%~15%,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為了提高CR率,我們也進行臨床試驗研究,如蒽環類藥增量,加大阿糖胞苷量,或加用其他化療藥物如VP-16、VM26、氟達拉賓、拓撲替康等,同時還可用預激方法(G-CSF、GM-CSF)促使白血病細胞進入細胞分裂周期等。 緩解后化療對<60歲的AML患者有明顯療效。對于中危患者可用3~4個大劑量阿糖胞苷后進行異基因干細胞移植。對于高危AML患者在CR后應立即進行異基因干細胞移植。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AML中的一種亞型,臨床以出凝血異常導致的出血為特征,血象常表現為白細胞不高,骨髓中顆粒增多的異常早幼粒細胞增多,細胞遺傳學檢查有特異性改變,分子生物學可以檢測到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維甲酸受體a(PML-RARa)融合基因。近十多年來對APL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隨著從臨床到基礎、從基礎到臨床的不斷反復,化療、維甲酸、砷劑、新研發的分子靶向性藥物成為APL治療的4個里程碑,使得APL成為僅通過藥物即可能達到治愈的惡性血液病,同時分化誘導治療的成功也為其他腫瘤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4]。在臨床上我們常規使用ATRA聯合亞砷酸治療APL,CR率大于90%,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仿。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一組生物學和預后不同的異質性疾病。近年來在分子生物學上的進展為臨床上根據細胞遺傳學特征更為準確地識別預后不同的ALL,并根據其危險度調整治療策略,使治療更加個體化和高效低毒。

我省成人ALL最常用的誘導緩解方案包括長春新堿、潑尼松、蒽環類、L-門冬酰胺酶和環磷酰胺(CTX)等。CR率達到80%~85%,中位緩解時間約為18個月,用地塞米松(DX)替代潑尼松,表現出更強的抗白血病活性和腦脊液中更高的藥物水平。上述聯合用藥方案已經能夠獲得相當高的緩解率,但強烈的誘導緩解可能會對疾病緩解時間和長期生存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在T-ALL加用Ara-C和CTX,在成熟B-ALL分次應用CTX和用大劑量甲氨喋呤(MTX)等。

鞏固治療包括改良的誘導緩解方案,序貫的鞏固治療方案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目前的治療策略傾向于根據亞型和疾病危險分組調整鞏固治療方案,我們也參考國外強烈的化療方案HyperCVAD,分次給予CTX、大劑量Ara-C和MTX。

HLA匹配的相關供者的干細胞移植(SCT)已經被應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成人ALL。在CR1后用HLA相配的異基因SCT治療的生存率約為50%。

Ph+ALL發生率與年齡顯著相關,在ALL中總的發生率為20%~30%,隨年齡增長發生率增高,盡管60%的病例能獲得CR,但大多數病例會復發,其5年的DFS低于10%~20%。伊馬替尼是一種選擇性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于治療Ph+ALL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我們應用伊馬替尼治療復發和耐藥的Ph+ALL,能使其獲得血液學或骨髓反應,但其持續時間較短,很快發生繼發耐藥,這反映了其單藥治療的局限性,必須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以克服耐藥。

對于難治復發的白血病患者,我們吸收、應用國際上先進方案FLAG、CAG、B-NHL86等治療方法,白細胞去除術搶救高白細胞性急性白血病,也取得一些療效。

4.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自從被描述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之久,但治療進展十分緩慢,中位存活期3-4年。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創的異基因骨髓移植使CML患者有了治愈的可能。上世紀八十年代干擾素的應用是第一個可使少數CML慢性期患者獲得遺傳學緩解的藥物,但該藥對CML進展期無效,亦不能 防止急變且患者須長期接受注射,易受多種副作用困擾,耐受性差。直至上世紀末特異性、靶向性治療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的問世,才為CML的治療開創了新紀元[5],超過三分之二的慢性期患者和少數加速期患者有獲得完全遺傳學緩解甚或主要分子生物學緩解的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特別是使急變期患者轉變為慢性期,獲得機會去做異基因干細胞移植而長期生存。現在伊馬替尼已在我省廣泛應用于慢粒治療,取得明顯效果。也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而治愈。

5.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B淋巴細胞腫瘤。根據WHO的定義,CLL與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同屬一種疾病,是SLL的白血病表現形式。過去所謂的T-CLL現歸屬于T細胞幼淋巴細胞白血病。在我國,CLL僅占白血病的4.6%。

CLL的分期對判斷患者的預后和決定何時開始治療有重大意義。Rai分期法和Binet分期法根據淋巴結、肝脾腫大情況和紅細胞、血小板的減少程度將CLL作了分析,指導臨床治療,沿用多年。但是,僅依靠臨床表現的分期,不能準確預測哪些低危患者的疾病將會進展。據文獻報告,ZAP-70(Zeta鏈相關蛋白-70)和CD38等檢查結果有助于預測疾病活動程度。從今年開始,我省對慢淋病人進行ZAP-70和CD38檢測,以指導治療。

治療方案的選擇:首選治療方案以嘌呤類似物為主,如氟達拉濱、氟達拉濱+美羅華等;也可選用經典的瘤可寧+強的松或COP及干擾素治療。

6.惡性淋巴瘤

我國報告的惡性淋巴瘤絕大多數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HL不足10%。在NHL中,中高度惡性淋巴瘤所占比例又高達80%以上。由于淋巴瘤中存在TCR和IgH基因重排,PCR可以區別反應性增生淋巴結病還是惡性淋巴瘤。淋巴瘤分型也因此由病理、免疫發展到核型和分子病理學分型的階段。治療上除應用傳統的化、放療外,還采用氟達拉濱、針對CD20靶向免疫治療藥物-美羅華等新療法[6],提高療效。自體骨髓移植和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淋巴瘤,不僅使許多病例延長了生存期,而且使其中部分病例獲得治愈。對于療效的監測,我們也應用最先進的PET-CT影像學技術定期隨訪病變情況。

7.多發性骨髓瘤(MM)

多發性骨髓瘤是漿細胞的惡性腫瘤。如不進行治療,進展期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為6個月。常規化療的治療有效率為40%~60%,完全緩解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超過3年。約25%的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存活10年的MM不到5%。對于新診斷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我們采取MP,VAD加沙利度胺等方案治療,相當部分的病人病情控制穩定。近幾年來隨著對MM生物學特性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新的治療思路,著眼于MM細胞內信號通路,骨髓微環境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涌現出一批新的靶向藥物如蛋白酶抑制劑萬珂,與傳統化療以及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治療手段的聯合極大地提高了MM治療的有效率,特別是CR率,但在我省只有個別病例使用,尚待更多的臨床療效觀察。

8.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一組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獲得性克隆性疾患,其特征性病理改變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細胞發育異常和無效造血,其基本臨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細胞有發育異常的形態學表現和外周血中血細胞減少,轉變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危險性很高。2001年,WHO頒布造血組織和淋巴組織腫瘤新的分類方案中將MDS的診斷分型與1982年FAB標準相比做了一些修訂,特別是將MDS和AML骨髓原始細胞的分界降低為0.20,取消了RAEB-t亞型。MDS的治療對于大多數病程平穩,主要表現頑固性血細胞減少,而基本上沒有惡性表征的患者,治療目標應是提高血細胞數量和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我們在臨床上主要采用小劑量阿糖胞苷等的誘導分化治療和支持治療。

9.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免疫介導的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臨床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約占出血性疾病總數的30%。ITP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治療上主要采用免疫療法。治療的目的是使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提高到安全水平,防止嚴重出血,降低病死率;而不是使患者的血小板計數達到正常。潑尼松仍是ITP一線治療藥物,大劑量地塞米松也在臨床取得滿意的效果。應用大劑量地塞米松時,應注意檢測血壓、血糖的變化,并注意預防感染,保護胃粘膜。大劑量靜脈用丙種球蛋白也在臨床上用于搶救重型ITP患者。

10.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進展

自上世紀60年代造血干細胞移植應用于臨床開始,移植技術不斷進步,日趨成熟,亦更為安全有效,已經成為治愈各型白血病、淋巴瘤等惡性血液病及再障、某些實體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部分遺傳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中有近85%是同胞全相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應用最多也是最為成熟的異基因移植方式。單倍型HSCT和非清髓HSCT在臨床上也有開展。

我省首例造血干細胞移植于1990年由福建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開展,當時對一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青年行自體骨髓移植成功,之后福州總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省腫瘤醫院,泉州市第一醫院,三明市第一醫院,龍巖市第一醫院,廈門市第一醫院相繼開展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在此基礎上也迅速開展。1996年,福建省腫瘤醫院首先開展外周血干細胞采集,并開展自體外周血干細胞治療實體瘤。2000年,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與福建省腫瘤醫院合作,開展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此例移植后至今仍然在工作崗位上。此后在福州總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泉州市第一醫院、廈門市中山醫院、漳州市醫院均相繼開展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病種覆蓋急慢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2002年,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開展我省首例非親緣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之后非親緣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相繼在廈門市中山醫院和泉州市第一醫院開展。2004年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開展供者淋巴細胞輸注治療骨髓移植后復發的白血病的研究。

我省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例數超過150例,除應用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外,還包括風濕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例數超過120例,非親緣造血干細胞移植18例。我省也積極參與中華骨髓庫的資料登記,已外送非親緣造血干細胞21例。龍巖市第一醫院開展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取得良好療效。

(二)基礎研究

1.基因治療研究:主要開2個主要方面的研究,即核酸藥物及免疫基因治療。重點開展抗癌基因新藥反義核酸的研究,設計和研制成功抗癌基因新藥Bcl-2反義核酸,藥效學研究發現它對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裸鼠移植瘤有良好的療效,單獨應用時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生長,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時,能逆轉腫瘤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提高治療效果。并進行ASODN臨床前的藥效學、藥代動力學及毒理學實驗,是國內最早開展抗癌基因藥物反義核酸的研究單位之一,"Bcl-2反義硫代磷酸寡脫氧核苷酸對白血病細胞系基因治療的系列研究"獲2000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RNA干擾(RNAi)是1998年以來發現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基因阻斷高新技術,小干擾RNA(siRNA)代替反義核酸進行轉錄后基因沉默,已經應用到基因功能和基因治療研究中。我科在開展反義核酸研究的基礎上,正在開展siRNA的設計、研制和抗腫瘤效應研究。同時開展抗bcr/abl融合基因核酶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基因治療及自體骨髓凈化研究,有望用于CML自體骨髓移植的體外凈化,并對野生型p53基因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凋亡的機制進行研究。

基因免疫治療方面的研究有基因瘤苗治療淋巴瘤和白喉毒素真核表達載體構建及其對B細胞惡性腫瘤的選擇性殺傷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實驗結果,成功地構建了含Igκ輕鏈基因啟動子/增強子抗百咳毒素A鏈基因的真核表達載體,轉染表達Igκ輕鏈腫瘤細胞(CA46細胞),發現其能特異性抑制CA46細胞增殖。還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制備GM-CSF和B7.1基因修飾的淋巴瘤細胞瘤苗,它能有效地激發親本小鼠抗淋巴瘤免疫反應,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有望用于清除淋巴瘤微小殘留病。以上這些研究總體居國內先進水平,有些為國內率先開展、報告。

2.開展細胞因子與造血調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①血小板反應蛋白(TSP)以及類肝素物質對巨核細胞生長的作用及其機制;②正常血細胞分化各階段及各個類型白血病細胞的細胞因子及其受體表達的研究;③急性白血病TGFβ1水平的變化及意義;④外源性TGFβ1、wt-p53、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調控白血病細胞因子和受體以及bcl-2、c-myc、端粒酶活性表達及其與白血病細胞分化、凋亡的關系;⑤TGFβ1、TNFα、反義寡脫氧核苷酸對白血病細胞凋亡和造血干細胞體外擴增的影響。取得如下結果:①在國際上首次發現TSP是巨核細胞生成的負調控因子并發現其功能基團,類肝素物質-藻酸雙酯鈉對CFU-MK的形成具有刺激作用;②CD34+造血干細胞表達多種正性細胞因子及受體,隨著細胞分化成熟,正性細胞因子表達逐漸減少,而負性細胞因子TGFβ1、TNFα則持續存在;③白血病細胞亦可同時表達多種正性細胞因子,但作為最強的負性細胞因子TGFβ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達水平低于正常人,急性白血病緩解后,TGFβ1水平恢復正常,復發患者其TGFβ1水平又趨降低,并發現原代急性白血病細胞存在TGFβ1Ⅱ型受體異構體。說明白血病細胞存在正、負細胞因子失衡;④全反式維甲酸、wt-p53、三氧化二砷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凋亡過程中,伴有內源性TGFβ1、TNFα表達上調,bcl-2、c-myc表達下調,端粒酶活性下降,而反義TGFβ1、TNFα寡脫氧核苷酸能夠阻斷細胞凋亡的發生,并使bcl-2表達水平恢復,提示內源性TGFβ1、TNFα是促進白細胞分化的內在動力。⑤TGFβ1、TNFα反義寡脫氧核苷酸可提高CD34+造血干細胞數量和CFU-GEMM集落數,提示阻斷內源性TGFβ1、TNFα可能是造血干細胞體外擴增的有效途徑之一。

上述研究成果多為國際上首先報道,豐富了造血及白血病的基礎理論知識,系列研究在《Br. J. Hematol》[7]、《J Lab Clin Med》等刊物上,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

3.開展植物有效成分治療白血病的研究:這方面有較好基礎,是國內最早開展三尖杉酯堿治療白血病研究的單位之一,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并設計以三尖杉酯堿為主的HOAP方案治療急性白血病,還在國際上首創三尖杉酯堿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新療法,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我們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雷公藤內酯醇治療白血病的實驗、臨床研究以及姜黃素治療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雷公藤內脂醇與多種抗癌藥物具有協同作用,能逆轉白血病細胞的耐藥性,其抗癌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白血病細胞bcl-2的表達并激活Caspase-3而發揮作用。它還可通過下調Ras/Raf/MEK/Erk途徑的信號傳導,最終減少轉錄因子c-Jun的含量而抑制細胞的增殖。在相關實驗研究基礎上,首次進行雷公藤內酯醇(國產抗腫瘤一類新藥)Ⅰ~Ⅱ期臨床研究,發現該藥具有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有望成為一種抗白血病的新藥。本學科還通過從天然植物姜黃中提取姜黃素,研究姜黃素對慢粒細胞系K562細胞的抗癌活性及其對酪氨酸激酶的影響,結果表明姜黃素可特異性下降P210蛋白的表達,抑制其激活的Ras信號途徑,從而抑制細胞增殖;引起國內外的關注,其中"姜黃素的抗癌活性及其對癌細胞周期與信號轉導的影響"獲得由歐洲腫瘤學會、中國癌癥研究基金會聯合頒發的2001'DEBIO-CCRF中國獎,相關研究還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中國專利1項。此外,進行姜黃素對HL60細胞及CA46細胞的抗癌活性研究,發現姜黃素能通過下調c-myc、bcl-2、突變型P53及上調Fas的表達而抑制HL60細胞和CA46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目前正在擴大姜黃素對惡性血液病治療的實驗研究,如對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U266的作用,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其對骨髓瘤細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并誘導細胞凋亡,其機制目前正在研究中。由于姜黃素對正常細胞毒性低,因而是一種很有開發前景的抗白血病新藥,該研究課題獲國家教育部資助,并是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目前我們還研究該藥抗白血病的分子機制,上述研究已產生或將產生明顯經濟及社會效益。

其他正在研究的植物單體成份還有大黃素等,同樣也有類似的抗白血病效應。

4.開展骨髓凈化的實驗研究:系統研究了烷化溶血磷脂(ALP)對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的凈化作用,采用ALP和Bcl-2反義核苷酸提高凈化療效。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自體骨髓移植效果差的問題,研究了CML自體樹突狀細胞活化的骨髓細胞凈化CML骨髓,結果表明對Ph陽性CML有肯定的凈化效果。還在國際上首先研究光敏劑ZnPc-PDT對正常造血細胞的影響及對白血病細胞的殺傷作用,同時對模擬緩解骨髓中K562細胞的凈化作用也作了研究,并在體外研究其凈化效果及對HL60細胞的體內殺傷作用,進而聯合ZnPc-PDT與免疫瘤苗治療小鼠淋巴瘤。研究表明ZnPc-PDT具有體內外抗血液腫瘤細胞的作用,對體外實驗時正常MNC中摻入的K562細胞及體內實驗時骨髓移植物中摻入的EL9611細胞有較好的凈化作用,與免疫瘤苗聯合發揮顯著的抗淋巴瘤效應,為ZnPc-PDT應用于治療血液腫瘤臨床提供了實驗依據。在惡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療方面,采用供者淋巴細胞輸注聯合小劑量化療治療骨髓移植后復發的白血病,觀察到一定的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深入開展白血病的過繼免疫治療打下基礎。應用烷化溶血磷酯反義技術、樹突狀細胞及信號傳導阻滯劑用于白血病骨髓凈化的研究已經得取了階段性成果,并繼續深入研究中。

三、教學及學術交流

分會積極培養高層次人才,掛靠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創建基因工程實驗室,引進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儀器設備,開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使學科具備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國內領先和國際水平,1982年成為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碩士點,1990年成為福建醫科大學第一個臨床醫學博士點,2001年經國家批準為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已培養博士生40名,碩士生77名。

分會在積極培養高層次人才同時,不忘為我省培養年輕醫師,組織培養全省各級進修、輪轉及通科培訓人員。承擔福建醫科大學醫療系、口腔系、檢驗系、預防醫學系、高護系、麻醉系、影像學系、美容、衛管、全科等各專業本科、醫專班以及成人教育班的診斷學、內科學、臨床醫學概論、臨床血液學及實驗血液學的教學工作,包括上大課、實驗課,同時還承擔醫學系、檢驗系的臨床見習教學及實習指導任務。認真抓好教學工作,經常進行教學查房、專科講座、技能操作培訓,為實習及見習同學創造良好環境。

分會積極組織開展省內、國內及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外專家舉行專題講座,分會委員參加國際血液病學術會議,赴國外學術機構進修學習。為提高學科專業技術水平與促進學科發展,定期開展全省血液病學術交流活動,疑難病例討論會,至今共召開了十一次全省血液病學學術會議,承辦了3次全國性血液病學學術研討會。

雖然分會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成績和進展,但與國內外先進機構相比還有相當差距,今后更要努力加快工作,發揮優勢,爭取趕上國內外先進水平。

參考文獻:

[1]呂聯煌,等.三尖杉酯堿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中華內科雜志1984,23:413.

[2]呂聯煌,等.福建省沿海地區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小流行區的發現.中華血液學雜志1989,10:225.

[3]Cheson BD,et al.Revis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for diagnosis,standardization of response criteria,treatment outcomes,an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therapeutic tria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Clin Oncol2003;21:4642.

[4]Tallman MS,et 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acute promylocy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1997,337:1021.

[5]Savage DG,et al.Imatinib mesylate: a new oral targeted therapy. N Engl J Med 2002,346:683.

[6]Czuczman MS,et al.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grade B-cell lymphoma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himeric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CHOP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1999,17:268.

[7]Yuanzhong Chen, et al. Interleukin-3 is an autocrine growth factor of human megakaryoblasts ,the DAMI and MEG-01 cells. Br J Haematol 1994,88:481.

課題組成員:

1.胡建達: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長

2.楊鳳娥: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主任醫師

3..陳元仲: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福建醫科大學校長,協和醫院院長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页|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视频一区|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91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播放| 毛片一级精油按摩无码| 天堂在线中文|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变态丝袜| 亚洲色图综合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丰满伦子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在线观看| 狠狠狠狠888|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无线乱码新区 | 国产精品无码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高清乱码又大又圆| 亚洲精品不卡无码福利在线观看 |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伦在线视频|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又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国产三级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久久欧美国产伦子伦精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 免费特级毛片|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久道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