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下水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下水功能區劃是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中的重點也是亮點。
根據《全國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地下水功能區劃是地下水利用與保護工作的基礎平臺。按照《關于開展地下水功能區劃的通知》(水資源[2005]386號)文件的要求,全國開展了淺層地下水功能區劃工作,明確了淺層地下水的功能定位。對于深層承壓水,按照儲備為主的原則,不再劃分功能區。
以地下水主導功能為基礎,劃分全國地下水功能區;根據地下水功能區的主導功能,兼顧其他功能要求,確定各功能區維系供水安全的水位、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和水質保護目標。本次規劃在第二次水資源評價的基礎上,進行了淺層地下水功能區的劃分,按兩級劃分為三大區類。地下水功能區按兩級劃分。
一級功能區:地下水一級功能區劃分為開發區、保護區、保留區共3類,主要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和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體現國家對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總體部署。
二級功能區:在地下水一級功能區的框架內,根據地下水的主導功能,劃分為8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其中,開發區劃分為集中式供水水源區和分散式開發利用區共兩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保護區劃分為生態脆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下水水源涵養區共3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保留區劃分為不宜開采區、儲備區和應急水源區共3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地下水二級功能區主要協調地區之間、用水部門之間和不同地下水功能之間的關系。
我國淺層地下水功能區劃呈山丘區以保護區為主、平原區以開發區為主的顯著特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界線不能跨水資源二級區,基本規劃單元面積太小時,根據情況可進行適當歸并。
在地下水功能區劃工作的基礎上,水利部于2007年下發了《關于做好全國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辦規計函[2007]409號),要求編制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
1.2地下水功能區與地表水功能區的差異
流域綜合規劃修編涉及到各個方面,其中有水功能區和地下水功能區關系密切。
地下水功能區劃分是針對流域面上的地下水,是編制淺層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的基礎,規劃編制主要以地下水功能區為單元,根據其功能狀況,提出分區分類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規劃方案。
地下水功能區以流域的地下水資源量與可開采量和水質功能定義,水功能區劃分地表水水資源狀況來定義。
地下水功能區區劃采用水資源評價地表水資源評價的面積和分區一致,即采用流域全覆蓋的方式進行,包括不透水面積、水面面積及沙漠區面積等。水功能區以干流支流為主河段為單元,已經水利部的批復,待國務院批復。
水功能區劃分是針對流域干支流河流,指為滿足水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的需求,根據水資源的自然條件、功能要求、開發利用現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相應水域按其主導功能劃定并執行相應質量標準的特定區域。
依據同為水利部水資源不同的批文,分區不同:一級區為3類與4類,二級區8類與7類。
水利部水資源[2003]233號文“水功能區管理辦法”第三條:水功能區分為水功能一級區和水功能二級區。水功能一級區分為保護區、緩沖區、開發利用區和保留區4類。水功能二級區在水功能一級區劃定的開發利用區中劃分,分為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和排污控制區7類。
1.3地下水功能區需完善
如何與水功能區相互協調是地下水功能區需要面臨的問題。
其實所謂的水功能區實際是應該準確表達為: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等地表水體)大部分干流河段與主要支流水域相應質量標準的特定區域的水功能區。
水功能區是沿河道(湖泊)的一條線,地下水是河道外的流域片。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強烈的地區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換也強烈,重復利用量就越大。
無論地表水功能區與地下水功能區都與環保部門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地表水,在中國素有“九龍治水”之稱的多頭治水管理模式中,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是兩個重要的行業管理部門,而在水的管理權限中,最主要的就是水質和水量這兩大部分。治水的工作概括為:水利部門主要管水量,即水資源的利用;環保部門主要管水質,即水污染。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部門分割體制:“環保部門不下河,水利部門不上岸”。
管理體制設置上,充分發揮現有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的作用,建立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構的體制。
2009年3.22世界水日提出的口號是:“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钡叵滤坏┯捎陂_發和保護不當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凈能力極弱,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對人類及其活動造成危害。因此加強對珍貴的地下水資源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地下水功能區保留區中的應急水源區或儲備區也可歸于開發區,應急水源區應進行一些基礎設備的投資,真正起到應急的作用。
2005年11月松花江污染事件哈爾濱宣布停水4天時,為保證市民生活用水,哈爾濱市啟動應急預案,從黑龍江省內各市縣調水,由各區對口送水,大慶石油管理局鉆井總公司鉆井隊來到哈爾濱幫助在哈的大專院校、供水供熱企業新打約100口深水井,哈爾濱市啟動市區386口備用水源井。單一以松花江地表水為主的供水的哈爾濱市,2009年總庫容5.23億立方米常年一類水體的磨盤山水源地供水工程全線竣工通水,哈爾濱供水格局實現了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盤山水源的重大轉變,主城區市民即將全部飲用來自磨盤山的優質水。磨盤山供水工程滿負荷運轉后,哈爾濱市以松花江水為水源的各水廠將作為備用水源,城市供水將變為“一供一備”的格局,正符合國家關于城市多水源保障體系的要求。
2.深層承壓水與淺層水
2.1公報概念深層承壓水與淺層水
地下水資源量指地下水體(含水層重力水)的動態水量,用補給量或排泄量作為定量依據。“中國水資源公報編制技術大綱”中:地下水源供水量是指水井工程的開采量,按淺層水、深層水、微咸水分別統計。淺層水指與當地降水、地表水體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深層水指承壓地下水??矁壕墓┧坑嬋霚\層水中。混合開采井的開采量,根據當地情況按比例劃分為淺層淡水和深層承壓水,并在備注中說明。
由于水資源公報中的深層水根據各省區實際按照大致深度劃分,有的省區按100m或80m埋深,而內蒙古草原采用50m。因此,與本次深層承壓水概念上有較大區別,一些省區沒有統計或較少深層承壓水。各?。ㄗ灾螀^、直轄市)基于“水資源公報”成果上報的深層承壓水現狀實際開采量包含了部分易于補給更新的承壓水和巖溶水。
2.2本次規劃采用概念
本次將與當地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有直接水力聯系的潛水以及與潛水有密切水力聯系的承壓水統稱為淺層地下水,將埋藏相對較深、與當地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沒有直接水力聯系而難于補給的地下水稱為深層承壓水。
淺層地下水廣泛分布于我國山丘區和平原區,深層承壓水則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
為解決在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中深層承壓水實際開采量統計不準的問題,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對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的界定,并結合國土資源部的研究成果,對有關概念做進一步明確:淺層地下水包括潛水、易于補給和更新的承壓水,以及巖溶水;深層承壓水是指極難更新補給,基本不參與現代水循環的承壓水。
2.3極難更新的深層承壓水近似可以看做“礦藏水”
本次規劃采用2005年為現狀年依據2005年全國和流域以及各省區的地下水現狀供水量并對深層承壓水進行了調整。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專題:《深層承壓水量計算方法研究專題報告》認為深層承壓水除分布于松嫩平原、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地區外,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大盆地也存有深層承壓水。由于山前平原的中深層承壓水易于接受山前側滲補給,且多與潛水有較密切的水力聯系,松嫩高平原的中深層承壓水亦具有山前平原之特性,故兩類地貌區的地下水開采量均劃入淺層地下水。所以,僅在松嫩低平原、大盆地中部、華北平原的中東部平原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統計深層承壓水實際開采量。
水利部公報編制組在2009年7月中國水資源公報編制匯總協調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水資源公報編制有關技術問題”要求注意公報與相關成果,特別是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比較分析和協調,確定淺層、深層承壓地下水供水量的最新概念:淺層地下水包括潛水、易于補給和更新的承壓水,以及巖溶水;山丘盆地、山前平原、松嫩高平原。深層承壓水是指極難更新補給,基本不參與水循環的承壓水。僅統計松嫩低平原、大盆地中部、華北平原中東部、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等。
“中國水資源公報”的深層承壓水新概念實施,需等本次規劃批復后正式行文。
本次規劃經過多次匯總后確定采用極難更新的地下水作為深層承壓水。
由于省區長期應用的概念與這次的無法很快統一,因此,部分省區仍保留原深層承壓水的概念,比如河南省涉及四大流域,但省上已經批復規劃。
深層承壓水讓省區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當地大氣降水、地表水體沒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地質歷史時期累積形成的地下水資源量,含水系統中不可再生和恢復的、不能持續利用的水量,“極難更新的深層地下承壓水”儲存資源可以解釋為埋藏較深的類似于礦藏的這類水,當然“礦藏水”不能完全理解為深層承壓水,較容易理解。
我國礦藏水開采量占總儲量比例不大。深層承壓水既然是“礦藏水”,也像煤炭一樣一次性資源,作為戰略儲備不難理解。作者也傾向于既然是礦藏也是可以適量開采的,比如污染嚴重地區解決飲水安全,以及特殊行業的用途。
3.功能區保護指標
3.1開采量、水質和水位
根據地下水的功能要求、現狀情況、水資源配置方案以及未來利用保護的需要與可能,合理確定各功能區的地下水保護目標,包括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總量控制目標即目標開采量、維系供水安全的水質保護目標以及維持良好生態環境的合理生態水位控制目標。
功能區保護指標:水質、開采量和水位三類。
水質要根據主導功能的水質要求,嚴格控制,避免地下水水質惡化。
地下水開采量以可開采量和開采區地下水補給條件來合理確定,實現區域地下水的采補平衡。
地下水水位要根據地下水功能區生態與環境保護目標的要求,合理確定。
地下水保護指標,加強保護、控制目標不低于現狀;地下水超采區治理采取三方面措施:節約、替換、增源;加強節水,減少和控制地下水開采量替代水源建設。對于地下水超采量通過水資源配置替換為地表水,壓縮地下水開采。增加地下水補給量,提高地下水的可開采量。
3.2水質保護目標
水質類別按照I、II、III、IV、V填報,選擇功能區代表性井的水質平均狀況作為功能區水質狀況;如集中供水水源區按照開采井的水質濃度數據平均確定,分散式開發利用區按照典型井的平均水質代表功能區水質。
以集中式供水水源區保護目標為例加以說明水質標準:具有生活供水功能,水質標準不低于Ⅲ類水的標準值,現狀水質優于Ⅲ類水時,以現狀水質作為控制目標;工業供水功能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區,以現狀水質為控制目標。
集中式生活水源區根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地下水礦化度不大于1g/L;集中式工業用水區地下水水質不劣于IV類水;分散式農業用水區地下水水質不劣于V類水。
水質要求不發生地下水污染或發生惡化,影響到功能區的正常使用功能。針對不同地區,依據地下水水質狀況和污染源治理情況,提出不同階段地下水開發利用與資源量保護的規劃目標。在水質目標控制中未受污染的區域保持水質現狀,經過改水、替換、調水補源等措施提高水質;受到污染的區域治理保護達到原來的水質狀況。
3.2開采量控制方案與水位目標
地下水開發利用量要求以可開采量和開采區地下水補給條件來合理確定,目的是實現開發利用區的地下水采補平衡,實現地下水的良性循環;地下水水位是維持地下水生態環境功能的重要指標,不能太低,也不宜過高,要根據各功能區的實際保護目標要求,合理確定??砷_采量根據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進行核定。
水量標準:年均開采量不大于可開采量。
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的框架內,不同水平年的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方案。按照分區規劃、有壓有增的原則,超采區壓采量是規劃的難點重點。
集中式供水水源區大部分為城市工業和生活供水,在當地地表水、跨流域調水、再生水利用等方面有相對良好的水資源條件,故未來以壓采為重點。
除了淺層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方案外,還要進行深層承壓水開采量控制方案。規劃報告中列出了重點地區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方案:黃淮海平原(由海河一般平原、淮河一般平原及黃河下游平原)、黃河中上游能源基地(山西、陜北、寧夏和內蒙鄂爾多斯高原是我國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長三角地區(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泰州四地市和浙江杭嘉湖地區以及上海市)、東北平原(東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中下游平原)、西北內陸河(西起帕米爾高原國境線,東至大興安嶺,北起國境線,南迄岡底斯山分水嶺)。
地下水水位由于全國無法統一統計最后采用以埋深來代替,并且應有一個高低數據,即一個區間值;超采區一般壓采,“退出開采”,中心埋深回升;鹽漬化如寧蒙河套及黃河下游沿岸的引黃灌區需要抽取地下水來降低水位,保持一定的埋深;荒漠化地區依據植被的生存要求,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埋深。如華北深層承壓水水位埋深一般不應大于50米,胡楊林地的地下水埋深條件是保持不大于8m的埋深等。
4.重復水量(巖溶水、傍河井、泉水等)
4.1地下水分類與開采概念
本次規劃中的地下水是指賦存于地面以下巖土空隙中的飽和重力水。根據我國各地區地下水含水層介質、埋藏條件的不同,可將地下水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按照埋藏條件,可將地下水劃分為潛水、承壓水兩種類型。
根據含水層介質的不同,可將地下水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共3種類型。地下水指埋藏在地下孔隙、裂隙、溶洞等含水層介質中儲存運移的水體。
巖溶水主要賦存在碳酸鹽巖的溶洞和裂隙中,南方巖溶主要以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的形式發育,如貴州、廣西等地是南方巖溶較發育的省份。北方寒武或奧陶系巖溶水則多呈現溶隙特點,出水量大,開采條件好,水質優良,是一些城市的重要水源,如河北和山西的太行山一帶和山東部分地區巖溶水分布較廣泛。
地下水開采:采用抽水設備取用地下水稱為地下水開采;包括溶洞甚至地下暗河、坎兒井、傍河井、泉水出露的使用等實際是地表水的利用,與此關系密切的還包括礦井水的利用。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越高,地表水與地下水利用中交換越劇烈,重復利用水量就越多。
4.2巖溶水等地下與地表重復利用水量
對部分比較明確的重復利用水量如巖溶水等,在評價中沒有涉及本次規劃允許部分省區保留。傍河井開采如關中渭河以及鄭州黃河大堤內外的自來水井群等,其利用的實際是地表水量。
西南喀斯特巖溶發育強烈的中心區域,地表涵養水源能力較弱,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工程性缺水問題十分突出。巖溶山區由于地表和地下形成的雙重空間結構,巖溶地下水較豐富,巖溶大泉及地下暗河是貴州巖溶地下水賦存的主要形式,打深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巖溶水利用采用泉水出露后修建集水設施。
貴州省大約利用量為28億m3,全國近60億重復利用水量。
4.3提高水資源耗水率與污水重復利用水量
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2007年全國總用水(供水)量5819億m3,用水消耗總量3022億m3,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2%,廢污水排放總量750億t;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總供水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為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4%,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4%。供水與耗水相差近2800億m3、提高其他水源如污水資源化、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量和用水耗水率,將有近1000億m3潛力,減少大量新鮮水資源量的使用。
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類。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處理再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利用。污水處理再利用量是指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的污水回用量,不包括工業企業內部廢污水處理的重復利用量。中水又稱再生水、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經凈化處理,水質改善后達到國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非飲用水。如果能將這些廢污水通過處理轉化為中水無疑將是一塊巨大的資源。提高污水處理率,增加污水利用量,污水資源化邁入進行大量使用階段。
5.規劃保障措施
5.1工程措施
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的主要措施包括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涵養與修復、城鄉供水保障和地下水監測工程。除供水措施屬于利用外,其他措施都屬于保護方面的內容。
超采治理是本次規劃的重點。超采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壓縮地下水開采量,使地下水系統逐步通過自然修復,實現地下水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和相關生態系統的修復。
5.2管理措施
地下水資源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法制建設、制度建設、能力建設、機制和體制等方面內容。
編制《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和《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并完善地下水功能區劃。
地下水功能區劃應列入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中,作為地下水利用和保護的重要管理依據,賦予地下水功能區應有的法律地位。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分區分類指導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涵養。建立分區地下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制度,完善地下水取水許可管理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5.3跨流域調水將修復地下水環境
根據本次規劃結果,2020年,全國將從跨流域調水工程中,利用118億m3的水量來支持地下水超采治理,壓縮相應的地下水開采量,其中2014年東、中南水北調工程是海河和淮河流域直接受水區,替代的水量也最多,近70億m3。西北地區利用跨流域調水進行地下水治理的替代水量達29億m3。
作者通過對黃河流域1919年至2008年天然徑流量滑動平均分析將在2013年后將結束自1986年以來較長時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現一個平水年時期,也將對水資源利用緊張有所緩解。
污水資源化的全面使用,結合跨流域調水使相關地區壓采與環境修復成了可能,因此,2015年將是北方地下水利用一個一級“拐點”。
5.4規劃實施極大提高地下水綜合管理水平
在本次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基礎上,制定并實施地下水保護的實施方案,落實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的有關措施,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在地下水利用與保護實施方案中,要建立監測和評估制度,建立適應性管理為原則的動態機制,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地下水功能區的劃分與實施,以集中水源地與重點地區控制方案為管理重點,建立監測監督有效體系,對每個地下水水源地的總量、水位、水質動態管理,甚至對重要地區的地下含水層的管理,以及充分發揮廣大用水戶或自律協會的節水管水自覺性,規劃實施必將使我國地下水綜合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緊追世界先進管理水平。
5.5建議
本次規劃堅持大原則下省區保留差異性,遺留問題留待今后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建議2015年作為基準年進行規劃的修訂,并且提前到該年之前開始工作避免規劃中基準年變動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特點;防治措施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致使地下水質量逐漸惡化。了解地下水的污染特點及治理措施的復雜性,以便增強人們對地下水污染及治理的難度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一、地下水污染的概念
所謂地下水污染,就是在人為影響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發生不利于人類生活或生產的變化。地下水污染相對與地下水環境背景值或對照值而言。所謂地下水環境背景值是指地下水未受污染的情況下其所含化學成分的濃度值,它反映了天然狀態下地下水環境自身原有的化學成分。如果無法取得地下水環境背景值時,人們引用了對照值的概念,通常將所在區域內歷史記錄最早的地下水水質統計值或所在區域內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地下水水質統計值作為對照值。
二、地下水污染的特點
地下水污染與地表水污染不同。污染物質進入地下水及其進入地下水后其運動速度相當緩慢,若不進行長期的、專門的監測,很不容易發現,但在發現時,其污染已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地下水由于循環交替緩慢,即使排除污染源,已經進入地下水的污染物質將在含水層中長期滯留,污染范圍不斷擴大。如要使其自然凈化,將需要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年。如要人工處理,將付出巨大的人工、經濟代價。同時還必須有一定的技術和條件。因此,地下水一旦污染,將會造成巨大的污染事故,無法預料的后果。
三、地下水的污染途徑
地下水的污染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分為四種形式,一是徑流型污染。它是污染物通過地下徑流進入含水層,污染物通過巖溶孔道進入含水層即是此類型。二是越流型污染。它是通過越流的方式從已受污染的含水層轉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層,地下水的開采改變了越流方向,是已受污染的潛水轉移到未受污染的承壓水即是此類型。三是連續滲入型污染。污染物隨水不斷滲入含水層,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廢水池、廢水渠、滲坑、滲井和受污染的地表水連續滲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即是此類型。四是間歇入滲型污染。大氣降水或其它灌溉水是污染物周期性地滲入含水層造成地下水污染。固廢存放不當在淋濾作用下,淋濾液下滲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就是此類型。
四、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環境監測部門要在地下水污染的嚴重區、易發區建立專門的地下水監測機構及設施,進行長期的專業的跟蹤監測。一旦發現地下水污染,立即報告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措施,查清污染來源及途徑,采取補救措施。對于那些極易引起地下水污染的行業,要建立完善的工程防治措施。在實際過程中,具體措施我認為有以下幾項:
1、地下水分層開采
開采多層地下水是,各含水層水質差異較大的,應當分開采;在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區域,禁止已污染含水層和未污染含水層的混合開采;進行勘探的活動時,必須采取防護措施,防治串層,造成地下水污染。
2、工程防滲措施
工程防滲措施是為了防止建設項目產生的廢水、污水和固廢淋濾水滲入地下而必須采取的防范措施。防滲采用的材料包括黏土、瀝青、水泥砼、聚乙烯膜和油氈等。生活垃圾填埋場、工業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填埋場、廢棄物填埋場、固體廢物填埋、尾礦填埋、廢渣填埋、尾礦山防滲的固廢危廢填埋項目。不同的工程項目,具有不同的工程防滲要求。
3、污染物的清除及阻隔措施
關鍵詞: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物運移
地下水污染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風險評估在地下水環境保護治理領域的衍生概念?;诒Wo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考慮,以地下水質量標準和風險評估的健康基準值為基礎,客觀、科學地量化評估地下水污染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地下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地下水原有物質進入地下水后可能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治理和恢復都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應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下水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1、地下水暴露量的計算
該研究在進行場地地下水健康風險計算中主要考慮的暴露路徑為人體直接飲用途徑,運用地下水飲用途徑暴露量計算公式對污染物在場地地下水中的暴露劑量進行計算,可得到地下水飲用途徑污染物暴露劑量。
ADD=(1)
式中,ADD為經口暴露劑量;CW為水中污染物濃度;IR為人的飲水率;EF為暴露頻率;ED為暴露持續時間;BW為人的體重;AT為平均暴露時間。
2、場地地下水健康風險計算
根據石油類污染物對人類的不同毒性特點,可將地下水健康風險分為致癌風險和非致癌風險。致癌風險即對人體造成致癌效應的風險,一般認為沒有劑量閾值,只要有微量存在,即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根據美國國家環保局(EPA)推薦值可知,當致癌風險值大于10-6時,表示污染物致癌風險超過可接受水平;非致癌風險則指對人體造成非致癌效應的風險,一般認為有劑量閾值,低于閾值則認為不會產生不利于人體健康的影響。當非致癌風險值大于1時,表示污染物非致癌風險超過可接受水平。對于一種污染物質,可能既具有致癌風險,又具有非致癌風險,這時應分別對其計算致癌風險及非致癌風險。
地下水污染物的致癌風險模型計算:
R 1 =ADD×SF(2)
式中,R1為致癌風險(無量綱);SF為致癌斜率因子;ADD為致癌污染物地下水飲用暴露量。其中,當R1值大于10-6時,表示污染物致癌風險超過可接受水平,需要進行修復。
地下水污染物的非致癌風險模型計算:
R2=(3)
式中,R2為非致癌風險(無量綱);RfD為經口攝入污染物參考劑量;ADD為非致癌污染物地下水飲用暴露量。其中,當R2值大于1時,表示污染物非致癌風險超過可接受水平,需要進行修復。
二、實例研究
評價區位于工業園區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8'―119°40',北緯45°26’―45°27'。地貌屬山前沖洪積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地層上部為第四系沖洪積、風積細砂及沙礫石層,下部為凝灰質膠結的沙礫層。所在含水層為松散巖類孔隙與基巖風化帶孔隙裂隙潛水含水層(組),含水層巖性為含礫粉細砂、礫石、凝灰巖等,厚度25―35m,水位埋深2―5m,導水系數(T)59.81―259.2m2/d,滲透系數(K)3.15―8.64m/d。通過上述分析,模擬評價區的水文地質概念模型可以概劃成非均質、各向同性、二維非穩定流地下水流系統。
1、數學模型的建立
評價范圍內水流狀態符合達西定律,利用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單元法進行數值求解。本次模擬把包含模擬評價區的矩形區域在二維平面上剖分成125×125=15625個網格單元,其中模擬評價計算區6607個單元,共6個區。
2、模型的識別和驗證
模型的識別與檢驗過程是整個模擬中極為重要的一步,通常要經過反復修改參數和調整某些源匯項的過程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擬合效果。模型的識別與檢驗過程采用的方法稱為試估――校正法,屬于反求參數法。通過反復調整參數和均衡量,識別水文地質條件,確定模型的結構、參數和均衡要素。最終確定了各個分區的水文地質參數如表1所示。
表 1 模擬評價區含水層參數
識別后的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
分區編號 參數值 分區編號 參數值
滲透系數(m/d) 給水度 滲透系數(m/d) 給水度
1 6.8 0.25 4 4.5 0.15
2 4.5 0.15 5 3.5 0.18
3 6 0.2 6 7.5 0.2
3、溶質運移影響因素及模擬時間段的確定
根據污染源特點,本次污染物預測評價過程不考慮污染物在含水層中的吸附、揮發、生物化學反應,只考慮運移過程中的對流、彌散作用。模擬時段確定為自泄漏時間點起30年,共計10950天,設定滲漏時間起點為2011年1月。
4、污染物質的確定
大修渣成分復雜,并非只有一種污染物,而是存在一種主要污染物和多種次要污染物,根據大修渣取樣進行的相關浸出試驗結果,確定大修渣主要污染物為氟,濃度為300mg/L。
5、模擬結果分析
1)非正常工況無防滲措施情景預測
根據評價區污染物濃度大小,對氟污染物進行預測分析,特征污染物氟的污染羽在彌散、對流綜合水動力作用下,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出污染場地并向下游運移,污染羽的面積逐漸增加,濃度由于水流的稀釋在逐漸降低。100d后,影響范圍為91721m2,超標范圍64166m2,最大運移距離239.9m,最大超標倍數約93.4倍(對應的濃度為93.4mg/L);1000d后,影響范圍為468101m2,超標范圍243355m2,最大運移距離713.8m,最大超標倍數約17.1倍(對應的濃度為17.1mg/L);10000d后,污染羽的最大濃度為0.12mg/L,遠遠小于限值,所以不存在超標現象,但存在影響范圍,面積為311649m2,預測結果詳見表2。
表 2 地下水中氟污染預測結果
污染年限 影響范圍(m2) 超標范圍(m2) 最大運移距離(m) 最大超標倍數 最大濃度mg/L
100天 91721 64166 239.9 93.4 93.4
1000天 468101 243355 713.8 17.1 17.1
10000天 311649 - 829.4 - 0.12
2)非正常工況有防滲措施情景預測
有防滲措施,污染物僅通過防滲層破損點滲漏,進入地下水的污染物總量急劇減少,濃度將大大少于無防滲措施下的濃度。根據無防滲措施的預測結果來看,在非正常工況采取防滲措施時,下游廠區邊界地下水污染物濃度變化差異顯著,各污染物達到穩定濃度的值遠小于檢測下限。地下水污染程度明顯減弱,均未超出檢測下限。
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污染場地砂卵礫石層能對污染物起到一定的吸附和凈化作用,但由于其滲透性很大,在污染物濃度超標很大的情況下不能有效地吸附,超標的污染物會隨地下水向下游運移。在有防滲膜的前提下,污染物的擴散、遷移路徑被有效地阻滯,當污染物擴散至砂卵礫石層及其下部地層時,濃度已明顯減小,水平擴散范圍及侵入深度也明顯減小,因此不會對污染場地下游區域地下水水質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克三。地下水污染及其監測治理問題[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9
關鍵詞 地下水庫;可行性;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V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0-0135-02
1 地下水庫
考慮國內學者對地下水庫概念的理解,李旺林[1]給出地下水庫概念:地下水庫是利用天然地下儲水空間興建的具有攔蓄、調節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種特殊的水庫。
依據國內外地下水庫建設及工程實踐,可把地下水庫分為有壩、無壩和混合地下水庫[2]。
地下水庫的組成一般包括以下部分[3]:
1)由天然儲水構造組成的地下水庫庫區;
2)攔截地下徑流的地下壩;
3)地表攔水和引滲工程;
4)地下水開采工程。
2 區域概況
某流域所在地區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供水量不足,一遇旱年旱季庫塘干枯,農業無水可用、工業停產,用水緊張是該區當前生產發展的最大問題,嚴重制約該地區經濟發展,解決供水危機迫在眉睫。
造成該區供水緊缺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工、農業用水蓄水量大,地表、地下水開采水平低,加之無地下徑流攔蓄調節工程調蓄導致缺水;第二是地表水資源豐富但缺乏建庫條件,導致大量河川徑流入海,無法利用而缺水。
該流域回流總面積22.975km2,其中水庫流域20.85km2,并且無較大的河流流經此區,因此水資源相對短缺。
由表1可知,地表開采利用量僅及多年平均開采量十分之一,僅及特枯年補給量的三分之一強。由此可知其區域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極低,可開采潛力大。
理論計算,區域地下水年補給總量在115.4(95%)~565.6(20%)萬立米/年,開采量在219.5萬立米/年。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除枯水年地下水處于超采狀態外,一般干旱年均不出現超采,而其旱季缺水是地下水可開采量不足造成的,故建庫攔蓄有一定條件。
綜上所述,本區缺水關鍵原因是用水量大,其次是開采水平低造成。因此解決缺水關鍵是提高開采水平,即提高水資源開發水平和提高水的利用率,搞好節水工作,是目前緩解供水危機的唯一出路。因此修建地下水庫實屬必要。
3 可行性分析
地下水庫的建設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問題,需要具備各項基本條件[4]。
3.1氣候特征、降水與水質
滿足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水源是建設地下水庫的先決條件[5]。
該流域地區屬暖濕帶季風海洋濕潤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49.2mm,降雨較豐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系數在0.4~0.5之間,地下水入滲補給系數在0.2~0.3之間。由于低山丘陵面積大(占80%),加之無地表攔蓄工程興建條件,其年徑流90%以上以棄水形式排泄入海,故而導致缺水。
對流域水質取樣分析,其水質良好,符合生活、生產用水標準,適于建庫。但建庫后預防污染是一項重要任務,因為地下水庫中的水一旦受到污染,治理起來難度很大[6]。
3.2 水文地質條件
3.2.1流域巖性及地形
流域內巖性單一,出露巖層主要為中生代燕山期中細?;◢弾r及黑云母花崗巖,走向西南~東北。
區內地形為低山、丘陵、平原三種,其中低山占53.8%;丘陵占22.9%;平原占20%。低山區基巖為半風化微風化花崗巖,丘陵區為強風化花崗巖形成成土母質,平原區由殘積、坡積、洪積、沖積的亞砂、中粗砂含礫與中粗砂卵礫石互層構成。
流域區巖性單一,流域閉合,地上與地下分水嶺一致。加之第四季含水巖層厚度較大,是理想的地下建庫區。
3.2.2地下水儲水條件
影響地下水庫儲水條件的因素有很多[7],如巖性,構造和自然條件等,下面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庫區周邊邊界條件。庫區除其東北為平原區外,其北、西、南三面均為低丘陵環繞,形成天然分水嶺。又因巖性為單一的弱透水或不透水的花崗巖,庫區周邊隔水性好,是理想的建庫條件區。
其次是庫區基底條件。庫區下游除上部有較厚的第四季河卵石層含水層外,其基底仍為弱透水或不透水的花崗巖。因此庫底不存在滲漏問題。雖有兩條斷層橫穿大壩,但因出現在弱透水層,只要建壩時灌漿堵漏處理,庫區基本無漏水問題。
最后是庫區儲水層結構。庫區平原是本次建庫的儲水區。區內共有三個含水巖組:庫區表層為亞砂質沙壤土,此層以下為中粗砂含礫石層,最下層是粗砂卵礫石層,松散無結構,透水性好,具有一定含水性。后兩層是主要含水層,其厚度平均約12m~13m。
3.2.3壩址工程地質條件
第一,壩址工程地質條件。本區第四季含水層厚度平均14.05m,共分為亞砂砂壤土組、中粗砂含礫卵石層和中粗砂卵礫石層三組,其下部為強風化花崗巖含水巖組,強風化層以下為半風化、微風化花崗巖,不富水,結構完整堅硬。壩址區基巖在兩端河邊臺地以強風化層出露,均厚約2m~3m,在河床區壩段深埋地下。故建壩應穿透該層,將板墻與較完整基巖接觸,插入微風化層0.5m~1.0m。
第二,壩址工程地質評價。本區既有斷層通過,又有較厚第四季中粗砂夾礫卵石含水層。滲漏、穩定性和震動液化問題是工程地質評價的核心問題。
1)依據鉆孔勘探及斷層區基巖壓水試驗,其吸水率在0.2L/min·m·m~0.4L/min·m·m之間。其K值在2×10-4cm/s~5×10-4cm/s之間,滲透性不強,并且裂隙不多,稍加灌漿處理即可堵漏。
2)河床區河卵石及礫石層為中等密實,壩體墻體在灌漿過程中由于水泥漿與周圍砂礫石層形成充填膠結連結結構,形成一體,因而其穩定性和震動液化問題不大。
4 結論
該流域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供水量不足,嚴重影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分析可知,造成缺水的重要原因是水資源的開采不足,因此建庫蓄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是必要的。并且該地區的氣候特征還有水文地質條件也適合修建地下水庫。
修建地下水庫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該地區還應加強該地下水庫的環境和效益的評價分析,加強地下水庫監測規劃工作,加快地下水庫建設,做好已建地下水庫的優化管理[8]和庫區水污染防治工作,防止地面沉降等環境問題的出現。
參考文獻
[1]李旺林,束龍倉,等.地下水庫的概念和設計理論[J].水利學報,2006,37(5):613-618.
[2]林學鈺.論地下水庫開發利用中的幾個問題[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84,2:113-121.
[3]趙天石.關于地下水庫幾個問題的探討[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02,5:65-67.
[4]孫曉明,王衛東,等.環渤海地區地下水庫開發利用前景[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7,30(1):54-61.
[5]徐建國,衛政潤,等.環渤海山東地區地下水庫建設條件分析[J].地質調查與研究,2004,27(3):197-202.
[6]杜新強,廖資生,等.地下水庫調蓄水資源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178-180.
[關鍵字] 地下水資源 開采 環境地質 影響
[中圖分類號] P6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3-2
水,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我們要保護水資源。為此,對地下水資源開采對環境地質產生的影響的探討有其必要性。
1 目前我國地下水開采現狀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地下水出現短暫性缺水等狀況,主要是在華北地區,少數南方地區,還有一個嚴重性問題是水體污染,目前的地下水情況局勢非常嚴重,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全國地下水開采比例具體如圖1所示。
2 我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
2.1 地下水資源評價技術
(1)案例分析:以華北平原為例,地下水流數值模擬水文地質參數參考值如表1:
(2)評價基本原則:要緊密配合地下水資源量的評價工作,確保工作目標、評價對象以及結論和決策意見的一致性;在評價中充分考慮以往的工作基礎,充分利用以往的相關成果,要重視和遵守各種水質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3)評價方法:首先,地下水脆弱性評價。主要涉及到的公式如下:
式中:Q綜合潛力-地下水綜合潛力(億 m3/a);Q開采潛力-地下水開采潛力(億 m3/a);Q利用潛力-地下水利用潛力(億 m3/a);Q開采盈余-地下水開采盈余量(億 m3/a);Q可擴大開-地下水可擴大的開采資源量(億 m3/a);Q開資-開采層的開采資源量(億 m3/a);Q開采-開采層的開采量(億 m3/a);M綜合-地下水綜合潛力模數(萬 m3/km2·a);F-面積(km2)。
通過地下潛力的分析,對地下水的開發利用應進行限制,并同時調整國民經濟規劃。
2.2 地下水資源開采對環境地質產生的影響
根據以上調查發現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可能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大體有以下方面:
(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所造成的,持續的地面沉降,不僅改變了區域地貌形態和地表水的自然排泄條件,造成洪澇災害頻發,還將造成局部農田低洼,常年積水,造成了對農業的潛在威脅。這是因為地下水水位大幅急速下降,以至整個地勢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進而引發的地面沉降、塌陷。
(2)環境惡化
過度開采地下水,會使得河流,湖泊水量減少,形成干涸等災害;減少泉流量,而泉流量減少則破壞了古建筑物與文物的保護,甚至因泉水枯竭使古井和旅游景點失去了應有的旅游價值;水井枯竭,單井用水量減少造成水井報廢,或掉泵,含沙量增加,使設備維修費與耗電量增加;影響植被生長;影響水土保持,造成水土流失;破壞房屋、公路、鐵路、橋梁、水利、市政公用設施、礦山等工程建筑物開裂、傾斜、倒塌、埋沒,造成人與牲畜傷亡,使地下水水質惡化。
(3)海水入侵
超采地下水,除會引發地面沉降,河流,湖泊水量減少形成干涸等災害以外,還要造成大量的海水入侵,海水倒灌污染純凈水源。
3 防治措施
3.1 強化保護水資源意識
節約用水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強化人們保護水資源意識,如努力創建節水型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大力普及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另外,要做到開源與節流并重,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
3.2 加強地下水管理
要進一步完善節水管理的法規體系,在貫徹實施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管理,提高城市供水價格,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應盡快研究污水回用問題,關閉自備井,同時,要加強節約用水的技術進步,提高我國節約用水的科技水平,要進一步加大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工作的宣傳力度。
3.3 強化立法執法
國家和政府要實行計劃用水,厲行節約用水的措施,加大水資源立法執法,真正做到惜水、愛水、節水,從個人做起,堅持把節約用水放在首位。另外,要做到依法管水,科學用水,自覺節水,強化我國節約用水管理,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全理開采地下水資源。
另外,相關管理機構不能推脫責任,把地下水資源開采列入相關規劃中,避免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如我國一些地區許多次把水資源利用列入相關規劃中,并且對地下水的開采利用有嚴格保護的規定,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相當嚴格,進而有效地保證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3.4 合理開發水資源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做到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水污染問題,要處理好水的循環利用,最后要注重水的來源開發。也就是水質、水量、水源。尤其是我國作為一個缺水國家,而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節約用水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在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已成為當地普遍關注的問題,發展節水農業,種植用水少的農作物,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這些都是控制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的主要措施。
從水量平衡原理論述,實現一個地區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第一,要考慮"三水"的轉化;第二,對于地下水,一個地區的開采量=補給增量+排泄減量+開采漏斗內的儲存量;第三,對于地表水,可利用量基本上=入境水量-出境水量其他還有一些細節問題要考慮。
3.5 加強監測管理
合理開采地下水,加強監測地下水資源利用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要通過嚴格的監測與管理,做到不盲目開采,另外,除了合理開采地下水之外,地下水人工回灌和優化工程設計是控制地面沉降的好辦法,人工回灌就是將水源通過泵機組交換熱量后,再注入到地下含水層中去。這樣做既可保持含水層水頭壓力,防止地面沉降,而且水源水經過熱泵機組后,只是交換了熱量,水質幾乎沒發生變化,不會引起地下水污染。對地下水開采實行動態控制,打破條塊分割,實現地下水開采協調管理,優化地下水的開采布局。
4 強化水資源開采管理
4.1 嚴格控制是下水開采系數
在地下水開采過程中,要制定地下水開采系數,并且嚴格按照這個系數執行。所謂地下水開采系數是用于地下水潛力評價的一個標準,對地下水潛力的評估一般采用"開采程度"的概念,以采補平衡為基礎,即:地下水開采系數=地下水開采量/可開采資源量 如果開采系數為1,說明達到平衡,這一地區的地下水潛力為零。根據這一概念,一般認為開采系數小于0.3為潛力巨大地區,開采系數大于1.2為嚴重超采區,通過對地下水開采系數的控制,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
4.2 加強水資源綜合管理
在水資源綜合治理過程中,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執行:首先,以預防為主,加強管理,加強供水水源地保護。保護作為供水水源的地下水免受污染,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進行城市規劃時,應將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居民點、廠礦企業布置在遠離含水層補給區的下游方向;另外,要綜合防治地下水污染,鑒于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相當困難,防治工作的重點是控制污染源,有效地切斷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的途徑。第三,開展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調查評價及編制評價圖冊,建設地下水環境管理示范區,選擇少數地區,作為地下水環境管理示范區進行長期的建設。
4.3做好調查研究
水文站要觀測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的水文、氣象資料,強化自己基層水文機構職能和作用,通過收集實測資料,提供探索基本水文規律的資料,滿足水資源評價、水文計算、水文情報、水文預報和水文科學研究的需要,并且根據資料,制定合理的管理計劃,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地下水開采量,一方面,既可以從源頭上控制水資源的管理和污染防治,另一方面,還可以對我國的地形變及水位、水質動態進行全面的監測,進而保證水文地質工作的有效進行。
4.4 強化危機意識
要清楚地認識到水資源危機,針對目前地下水過度開采的狀況,制定一些可行性的保護地下水資源的措施,由于地下水污染,往往是逐漸深入的,難及時發現,需要處理好工業污水 農業污水 生活污水,如對一些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要實行限期治理;抓好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以過度開采對地下水的危害,杜絕城市新污染源的產生,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地下水處理的項目。
【關鍵詞】地下水,建筑結構,設計,危害,探討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中,地基設計是最為重要的部分,地基的穩定將直接關系到后續施工中整個建筑的工程質量。但是,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會因為地質地貌的差異,土質,地下水的水位,升降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影響,而使得建筑結構的設計變得更加艱難。地下水的浮力,壓力會在建筑水位升降中,對整個建筑結構產生強大的反力作用。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中,要研究地下水的蘊藏情況,埋藏條件,存在情形和周圍地質的關系,要重視地表水對施工的抗浮影響,潛水的工程抗浮,結構支撐于地基的抗傾穩定驗算等的主要地下水等多方面的因素,探究地下水對建筑結構設計的危害,在此基礎上做出科學合理的設計,對保證整個工程的順利進行,保證施工的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筑結構設計和地基基礎設計簡述
1.建筑結構設計概念和重要性
建筑結構設計就是在遵守建筑結構設計規范的基礎上,在綜合考慮到建筑功能,并對施工地點的地質水文條件做出準確勘探的條件下,對建筑結構的梁柱,地基等承重構件做出科學合理規劃的過程。
2,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時候,必須勘察其地質條件,據建筑的用途和地質條件,確定抗震等級,并綜合考慮到各種建筑構件的科學組合,避免組合上的缺陷,同時,要對建筑結構構件的承載力和相關的極限狀態做出驗算,保證整個建筑結構的承載在極限范圍內部??茖W合理的建筑結構設計,不僅僅是后續施工的基礎,更對整個工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將直接關系都工程的質量和成本控制。因此,找出影響建筑結構設計的因素,并作出科學合理的控制措施,是整個工程順利進行的關鍵。
三,地下水對工程建筑的危害探究
1.地下水水位變化對建筑工程的危害
地下水的水位一般會受到降水,季節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水位的升降,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會對整個建筑結構的設計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首先,當水位上升的時候,不僅僅會造成地震沙土液化速度加快,規模擴大,更會使得建筑結構下的巖土發生斷裂,變形扭曲,滑坡,崩塌等多種地質災害,嚴重降低了整個建筑結構中基礎地基的承載能力,不利于整個建筑結構的穩定,不利于整個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增強。其次,地下水的過大下降,常常誘發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對巖土體、建筑物的穩定性和人類自身的居住環境造成很大威脅。最后,地下水的凍脹也會對建筑結構的設計產生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當凍脹的地下水升溫使得水浸濕和軟化巖土時候,會使得地基土質的強度會大幅度降低,使得建筑物的沉降幅度變大,地基容易發生很大幅度的變形,造成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差。
2.地下水會對建筑物的建筑構件造成很大的侵蝕性。地下水會對建筑構件中的混泥土,可溶性石材,和建筑主體中的管道,金屬構件等造成很大的腐蝕和侵蝕,不僅僅會加快各種構件的老化,壽命縮短,更大幅度降低了整個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剛度。
3.地下水的水力狀態容易發生改變,會使得在飽和的砂型土質的建筑結構設計變得更為艱難。當水力發生變化時候,土質的效應力大幅度降低,容易形成流砂,使得建筑結構下的土體發展流動,造成地表地基的坍塌,威脅建筑結構的穩定。
四,地下水對建筑結構設計的受力影響
1,地下水對地基基礎設計中應力計算的影響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最關鍵是要確保地基的穩定,進行地基設計時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精確計算出自重應力和附加應力。在計算地基任意深度的自應重力時候,要以地下水位為分界線,地下水上面的土質,一般采用的是土質的自重應力。如果地基位于地下水的下面,那么,地基在水下的砂性土需要綜合考慮到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如果還是粘性土質則變得更為復雜,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一般認為,如果在地下水下面的粘性土質的液性指數不小于零,那么,此時土質會是一種流動的狀態,每個土質顆粒之間有很多自水,這種情況下,土體便受到了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因此,在進行地下水位之下的自重應力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分析確定是否需要將地下水的浮力納入其中。如果液性指數在零之下,那么土質會保持在固體的狀態,土質就不會受到地下水的浮力,在實踐操作中,一般都會按照不利的狀態來進行綜合考慮分析。
2.地下水對天然地基承載力的影響
在建筑結構地基的設計中,要做好天然地基承載力的計算,地下水對地基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一般而言,都會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位于地下水位之下的土質,會很容易失去表觀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多半是由毛細管和弱結合水所形成的,當失去凝聚力的時候,會使得土質的凝聚力大幅度降低。其二,當受到地下水的浮力時候,土質將會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自身的凝聚力,也因此會使得建筑結構設計中地基的的綜合承載力變弱。在實際建筑結構設計中,都會假設地下水水位上下的土質強度都是一樣的,只是單一的考慮到地下水的浮力對土質的承載力產生的影響,當建筑結構設計的地基持力層在地下水位下面,而且不具有透水性,那么,不管基底上層的土質是否具有透水性,都統一使用保護重度,當地基的持力層具有透水性的時候,可以將有效重度納入范圍。
五,抗浮設計方案與具體措施
除箱形基礎和內部無柱的地下構筑物外,采用片筏基礎的地下室的結構一般難以滿足整體抗浮的剛度和強度要求,故將地下室劃分為若干結構單元進行抗浮驗算是合理的,抗浮設計需結合結構單元抗浮驗算的結果選擇或調整結構抗浮方案及措施??垢》桨讣按胧┯校?/p>
1.主體工程采用樁(挖孑L樁除外)基礎時,單層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用樁協助抗浮,因為受地下水變化的影響,該樁可能抗拔也有可能承壓。
2.主體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時,單層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采用加大恒載(如覆土)抗浮,或將單層地下室和裙房及裙房地下室的結構處理成垂直荷載作用下的子框架結構支承于主體結構上,由主體結構協助抗浮。后者需修正原設計對應于子框架的梁柱內力與配筋和主體結構中支承子框架的節點的梁柱端的內力和配筋,修正的原則是取二次設計中承載力大的配筋和截面。主體結構離支承子框架節點較遠的梁柱端內力受影響較小,一般可以不必修正。
3.抗浮錨樁協助抗浮??垢″^樁的結構設計方法基本上同錨桿,適用范圍比較大。常用于大空間、大面積的單層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及地下構筑物抗浮,當水壓力較大時,用分布抗浮錨樁無梁地下室底板的方案易于設計且比較經濟。
4.地下罐體的抗浮設計應注意其基礎或基墩在地下水的影響下可能受壓也可能受拉,要做兩個方向受力的強度驗算。
5.在必要時要做抗撥樁或抗浮錨樁的撥和壓的雙向受力驗算,承壓驗算宜考慮樁土協同工作,樁主要起抗傾斜作用,注意抗浮驗算單元應與協助抗浮的方案吻合,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室外抗浮覆土要扣除地下水的浮力,懸挑出室外的地下室底板可以適當考慮上面覆土的內摩擦角按倒梯形截面計算抗浮力,抗拔樁和抗浮錨盡量布置在柱、墻下或對稱布置在柱下,共同形成基礎梁的支座,可以使抗拔樁和抗浮錨樁的受力均勻。當基礎梁的剛度較小時,要避免跨中抗梁的內力計算,因基礎梁的豎向位移剛度從柱下至跨中各點不相同,所以布置在基礎梁跨中的抗拔樁和抗浮錨樁對基礎梁跨中是新約束,應注意計算簡圖的處理,調整基礎梁的配筋,工程地質勘查應考慮協助抗浮的抗拔樁和抗浮錨樁的布置方案對樁長的影響。
六,結束語
建筑結構的設計關系到整個建筑工程的后續施工,關系到整個建筑工程的工程進度,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質量的保證。加強地下水對建筑結構設計影響的研究,找出地下水浮力對地下室和建筑物結構施工設計的重要影響方式,和發生原因,有助于建筑結構設計的科學化和合理化。地下水是建筑結構設計中無可避免的載體,水壓力和地下水的浮力都會優先于地基對建筑物的結構產生反力作用,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中,要對地下水這一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做出深入研究,這是保護地基穩定的關鍵環節。同時,通過探究發現,地下水主要還是通過影響到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基礎設計的受力,主要是建筑結構的自應重力和建筑結構的承載力,要從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浮力上面加以改善和修正,盡力保證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保證工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曉堅 地下水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探討 [期刊論文] 《廣東科技》 -2010年8期
一、建立水權交易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有效配置水資源的作用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已成為世界第一用水大國,水資源短缺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克服用水危機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水法》規定的節約用水制度對緩解我國水資源匱乏的局面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它畢竟是一種導向性的軟約束,對水資源的培植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和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 ,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趨利性”是其本質,缺乏強有力的軟約束制度很難要求他們為社會去犧牲個人利益。因此,筆者認為,利用“經濟人”的趨利本性,建立水權交易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是合理高效配置水資源的有效途徑。然而,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對此持否定態度;但現實中卻在悄悄進行,所以建立水權交易制度勢在必行。
(一)科學界定我國《水法》中水資源的概念
《水法》對水資源概念沒有作科學的定義,只是對水資源的存在范圍作了規定?!端ā芬幎ǎ罕痉ㄋQ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此規定不是對水資源概念的作科學定義,它沒有反映水資源的本質特征—存于自然載體無人類勞動介入的純天然性。僅以水資源存在的大致范圍來界定水資源的概念顯然是不科學的和不周延的,因為存于地表的除了自然資源水外,還有產品水(包括人造水)。盡管產品水來源于自然資源水,在物理性質上與之毫無區別,但由于它包含人類勞動,已不再屬于自然資源的范疇,而是勞動產品。如果以現行《水法》關于水資源的概念去界定現存于地表的各種水體的權屬必然出現錯誤和矛盾。如“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你家游泳池的水屬于地表水,所以你家游泳池的屬于國家所有。顯然,這個邏輯結論是錯誤的。因為,你家游泳池的水是你花錢買來的產品水,怎么變成了國家所有呢?結論錯誤的原因在于該命題的大前提是錯誤的,即“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因此,筆者認為,《水法》對于水資源的定義應修改為:“本法所稱水資源,即自然資源水,是指存在于自然載體處于自然狀態可供利用的淡水。包括地表自然資源水和地下自然資源水”
【關鍵詞】地下水資源;評價;開采潛力
在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潛力分析工作中,要貫徹落實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解決以往地下水開采過程存在的問題,憑借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來增強地下水資源開采的效果并提高其水平,另外還需要合理計算出補給量和地下徑流流入量等,整合不同的因素,提高地下水資源開發的效果,滿足當地經濟的發展要求。
1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潛力的概述
為了使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規劃建設效果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明確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規劃建設的特點,為后續工作的科學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地下水資源評價和開采潛力基本理論包含的是在生態性思想,在規劃時需要做好宏觀性的布局,通過地理和氣候的不同資源融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首先,在生態性生態理論分析工作中,需要優化自然發展的布局,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時還需要營造更加舒適且安全的居住環境。其次,在后續工作中需要考慮公共利益方面的因素,核心目標主要是指將生態建設作為主要的出發點,完善智慧生態發展模式滿足各個利益主體方面的生存要求,并且還要保證資源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在公共理論分析中要強調和諧相處的原則,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良好的生活模式,全面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并且防控好地下水中的污染問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1]。
2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規劃中的影響因素
2.1城市生態環境的限制性
在進行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規劃中,要考慮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后續工作科學實施奠定堅實基礎,但是在當前水環境中,還存在諸多限制性的因素,影響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從當前城市發展情況來看,環境因素的限制非常突出,例如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或者是水資源污染的問題,使智慧城市建設無法穩步進行。同時一些城市在發展時并沒有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必要性,在實際規劃時并沒有考慮區域特點以及生態系統本身的限制性,無法滿足生態城市發展的要求及標準。
2.2基礎設施的限制
隨著我國當前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用水需求在不斷增加,這為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規劃建設帶來諸多的限制,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建設為了提高整體的建設價值,需要完善實際的規劃方案,并且構建智慧用水體系,緩解城市當前的壓力,為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2]。但是在當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影響因素,比如技術落后和能源消耗較高的問題,影響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建設效果的提高。并且一些傳統的行業也會對城市建設帶來一定的影響,使智慧城市生態建設工作無法有序進行。
3地下水評價及開發潛力的構建體系
3.1以人為本
為了使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規劃建設效果能夠得到全面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在實際規劃建設時,要充分發揮城市本身生態性的規劃建設價值,明確主要建設方案,為后續建設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強調社會責任意識,在地下水資源開發時,需要針對人們的責任意識和行為舉止,強化人們的文明理念,充分滿足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要求,避免出現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3]。其次,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提高創新的程度,以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建設的要求為主要的出發點,通過信息化的建設明確生態城市的發展理念,充分滿足當前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建設的要求以及標準,在這一背景下要全面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積極推動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建設的穩定進行。
3.2規劃頂層設計方案
在規劃頂層設計方案時需要統籌智慧化城市的發展機制,為了保證各項方案執行的有效性,需要根據時展的方向建立更科學的監督機制,凝聚社會中的各種力量,從而有效全面地提高社會生態城市頂層設計的有效性。項目管理時需要準備以往的規劃思路,按照信息化的建設要求及標準強調生態城市的建設職能,并且還需要準備以往信息化建設項目中的不足,以保證各個項目審核和驗收的有效性,同時還需要明確生態建設的引導規劃。要統一規劃信息化時代下城市生產和地下水之間的關系,從而使智慧城市生態建設工作能夠具備合理性的特征。在城市內部可以建立試點機構,在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規劃時,要以試點為主要的基礎作為推廣核心,按照區域性的工作原則進行試點的分類,以此帶動示范效應。滿足頂層設計的要求以及標準,掌握核心的價值,增強后續的設計效果。
3.3生態化的建設方案
在生態化方案建立時,需要滿足城市當前的生態發展要求和城市當前的戰略發展規劃,做好不同因素的協調,以生態理念為主要的核心來增強整體的規劃設計效果。首先需要提升人們對于生態城市的認知。地下水資源開發時需要以人文建設理念為主,確定生態環境的基本構成要素,做好實際的宣傳,從而使人們能夠加強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提高人們對城市的滿意度。與此同時,在以往城市建設時,將工作重點放在工業產業中,并沒有考慮工業對周邊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加大了環境的損壞力度,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困擾,應當合理地規劃好城市的設計方案,將人性化理念應用到不同的工作環節中,以此推動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的穩步創新以及前進。與此同時,還需要解決以往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考慮各個行業在發現時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加大對周邊生態環境的監測力度。推廣智慧技術,做好智能化業務的處理,并且優化內部的管理網絡,提高整體的發展水平。
3.4調整規劃期限和層次的矛盾
調整規劃期限和層次矛盾在實際規劃時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以往的發展現狀做好資源的整合以及管理,防止規劃方面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解決期限和層次方面的矛盾。首先要強化規劃期限的銜接點,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要將當前設備發展主要的工作重點進行強化和發展,從而增強專項規劃的支撐效果。同時還需要開展過渡空間的規劃評估,根據當前新形勢下的需要完成后續的修改以及編制,調整好規劃時間不一致的問題。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要鼓勵和支持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的對接,滿足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要求以及標準,同時還需要建立更加深層次的發展模式,以地下水空間為主要指導,為后續發展規劃提供重要的基礎。其次要發揮年度計劃的紐帶作用,開展更加科學的調試,在規劃完成之后要明確時間表,制定相應的路線,將重點任務分解到不同的工作中,利用年度計劃進行規劃實施,加強對發展規劃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主要目標的全面分析。在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解決方面要制定完善的年度計劃銜接表,共享相對應的信息,使年度計劃可以更加保質保量地完成。另外還需要妥善處理好劃分層次性之間的差異,全面落實過渡空間規劃內容,根據發展戰略要求優化整體的空間結構,以重大生產力布局為主,做好統一的規劃和調整,為后續專項規劃提供必要性的支持。并且按照詳細規劃的要求進行相互的銜接,避免出現獨立性等問題。
3.5提高規劃的協調性
為了使規劃協同效果能夠得到全面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發展規劃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的要求,加強監測以及評估將動態化監測預警,落實到實際中實現不同資源之間的協同,同時還需要在內部建立信息共享,將信息共享和聯動作為主要的項目內容,推動發展規劃總結評價、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開采評價之間的相互聯動,為后續工作科學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還需要發展規劃督導評估的作用,建立督導評估的共享機制,及時發現在規劃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建議,根據最終的結果制定下一階段的規劃內容,并且制定層次性的考核模式,全面監督領導干部的執行情況,從而使發展規劃能夠更加科學地進行。首先,在進行地下水資源開采潛力分析的工作中要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避免出現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而影響人們的正常用水。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以及規章制度,在各個地區中進行已有問題的深入性分析以及思考,從而增強整體的管理效果。其次,在一些地區中,由于自然生態環境非常復雜,在地質條件方面存在差異性的特征,因此在實施工作中需要根據地下水的污染情況,落實好不同的責任分區,建立不同的保護區。例如在一級保護區中要嚴禁污染物的排放,在保護區中設置相對應的安全防護欄,防止當地畜牧對保護區造成一定的影響。在保護區中要安排這些人員負責日常的監督以及管理,及時發現一些違規的行為,提出更加科學的管理措施,從而保證保護區域內的水源安全。最后,在二級保護區中要嚴格限制農村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制定更加詳細的污染減排計劃,做好科學的控制,不斷完善相對應的管理模式。
4結語
在進行地下水資源評價和開采潛力研究工作中,需要通過科學的規劃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要,整合不同的調查結果和主要的資料,做好區域內部水資源規劃和使用模式的科學劃分,避免出現水資源浪費等問題,并且按照不同的指標,建立完善的水資源利用評價體系,全面提高整體的開采能力,搭建適合地下水開發的工作體系,通過集中式的管理來增強地下水的利用效果,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凌敏華,陳萬賀.地下水資源對新疆經濟社會支撐作用的定量評價[J].水資源保護,2021,37(2):49-54.
[2]粟曉玲,姜田亮,牛紀蘋.生態干旱的概念及研究進展[J].水資源保護,2021,37(4):15-21.
[關鍵詞]地下水模型 地下水環評 應用
[中圖分類號] P641.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7-427-1
1適用于地下水環評中的數學模型
就目前地下水環評工作的開展現狀來看,對于相關的數學模型的應用可以說是非常成熟了,例如GMS、FE-FLOW、Visual MODFLOW以及PMWIN等。這些模型不僅具有較強的功能,而且還能夠實現外部數據的可視化,因此在地下水環評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1地下水模型的建設思路
圖1給出的是河流淺層地下水概念模型,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出,構成地下水模擬系統的要素有很多,例如,含水層、河流和水庫、潛水蒸發排泄以及大氣降雨之后入滲等,且每個要素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所以,模型的建設需要以這些要素為核心,從而確保模型系統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與此同時,整個地下水模型又包含了多種成分對象,例如,透水層對象、網格單元對象、算法對象和含水層對象,每一個對象都是組成模型的一個部分,因此,用戶在對每一個對象進行建立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對這些對象進行詳細、系統的描述,然后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建模,這一過程便是地下水模型的建設思路。
1.2地下水模型的計算方法
就目前地下水模型的分類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二維模型和三維模型。每一個類型都有其各自的計算方法,其中,二維模型的計算方程為:
δ/δz(k1hδh/δz)+ε(x、y、t)=μδh/δt
h1=θ(x、y、t)=h0
式中,h、k1、ε(x、y、t)和θ(x、y、t)分別表示的是潛水位水頭、潛水含水層垂向滲透系數、x、y點在t時刻的垂直水量變化和x、y點在t時刻的軸水量。而相對于二維模型來說,三維模型涵蓋的內容較多,與之相應的計算方法也要相對復雜一些,計算方程如下:
δ/δx(Kxxδh/δx)+δ/δy(Kyyδh/δy)+δ/δz(Kzzδh/δz)-W=Ssδh/δt
式中,Kxx、Kyy和Kzz是X、Y、Z軸方向的水利傳導系數,h、W、Ss則分別為勢能水頭、單位體積的過水流量和單位釋水系數或單位儲水量。t則為時間。
2地下水模型在地下水環評中的應用
目前,地下水模型在地下水環評工作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了,其所發揮的作用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就目前地下水環評工作中地下水模型的應用現狀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4個階段。
2.1明確預測范圍,布設預測點
在確定好預測范圍之后,根據實際情況對預測點的布設位置和數量進行確定,確保能夠通過對預測點的測量,將地下水環境的影響充分體現出來。預測點確定之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對預測時期進行選擇,通常情況下,應該以生產運行階段為主,如有特殊要求,則應該污染物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兩種情況進行預測。最后在此基礎上將各項參數進行簡化,構建科學合理的地下水預測模型。
2.2對含水層的參數值和水位預測模型進行確定和選擇
通常情況下,在開展地下水環評工作的時候,所涉及的參數值類型有很多,例如滲透系數、釋水系數、導水系數以及給水度等。對于這些參數值的確定,應該通過對以往水文地質勘查資料的分析中獲取,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評價區最新的勘查成果資料來進行確定,如果評價區內不具備可供使用的參數值,那么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對具備代表性的機、民井的相關實驗,獲取相應的參數值。而對于含水層結構、邊界條件比較復雜,又有較長時間的監測數據時,可以采用數理統計模型。
2.3利用地下水模型進行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
此階段的工作涉及到的內容較多,首先,工作人員要根據水資源的計算和預測結果,在遵循相應原則的基礎上,對地下水開發和利用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同時要對水資源衰減、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水文地質問題的發生情況進行充分掌握與了解,對于這些問題的具體分析,可以采用預測水位與初始水位比較的方法來進行評價,最后根據地下水環評的總體要求和模型的具體目標,進行多方案模擬,以此來達到地下水環境評價的最終目的。
2.4確定最終的評價結果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開展,地下水環評工作也會得出一個初步的結果,對于該結果,工作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查看其是否能夠滿足預定的地下水環境質量要求,同時,還要對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的正、負影響的性質、范圍、特征以及完善環保措施的建議和對策等進行準確說明,以此來進一步促進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如何從根本上提升地下水環評的工作質量也成為了相關部門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從本文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地下水模型的應用在地下水環評工作開展中具有重要意義,間接影響著評價的結果,因此,在未來的時間里,地下水環評人員應該結合當前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對地下水模型進行合理運用,為促進資源環境和經濟的綜合決策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