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性關節炎的康復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全膝關節置換術;肌力訓練;膝關節功能;影響
隨著人工假體技術研究的進步, 全膝關節置換(TKR)在臨床廣泛應用, 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對病變關節疼痛有明顯緩解作用, 并改善膝關節功能, 糾正關節畸形, 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其中, 全面整體的肌力訓練是保障預后的關鍵[1]。本次研究選擇相關病例, 就術后肌力訓練對膝關節功能的影響展開探討, 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共選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行全膝關節置換的患者200例作研究對象, 男43例, 女157例, 年齡58~74歲, 平均年齡(66.3±2.2)歲。術前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24例, 骨性關節炎176例。右膝置換154例, 左膝置換46例。患者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 并排除機體其他系統嚴重疾患者。
1. 2 方法 行系統康復訓練, 如術后第1天行踝泵運動, 指導患者作患肢關節跖屈及前屈運動;術后第2天行患肢繩肌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 拔除引流管后行膝關節屈伸訓練(主、動)等基礎上, 在不使患膝關節腫脹、疼痛的前提下, 加強肌力訓練。協助患者取仰位, 在對患膝關節伸屈功能訓練有素抽時, 指導直腿抬高訓練, 不要求過高, 但在空中停留時間需在10 s左右。可予以一定助力, 并漸延長在空中停留時間和增多訓練次數。可行負向阻力練習, 即先協助患者抬高患者肢至90°, 再將腿緩慢放下, 股四頭肌會完成自動收縮動力;后行終末伸膝訓練、漸進抗阻力伸屈訓練及坐位伸屈膝訓練等。此外, 可行基本交互反射治療, 指導患者坐于床側, 醫生于患者對面, 指導患者屈膝, 醫生對患者小腿后側用手輕壓, 在壓力作用下, 繩肌易有張力性收縮產生, 而股四頭肌處于伸長或松弛狀態。訓練患者繩肌及股四頭肌時, 需對大腿固定, 以促使肌肉用力。上述肌力訓練方案1次/d, 30 min/次, 依據患者情況合理安排休息, 術后1周, 可指導行步態及行走功能訓練。
1. 3 觀察指標 應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百分評分系統(HSS)、美國膝關節外科學會膝關節評分法(KSS)評估治療前后患膝功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P
2 結果
患者均康復出院, 與治療前KSS、HSS評分比較, 治療后評分顯著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200例患者治療前后KSS、HSS評分比較( x-±s, 分)
治療時間 KSS HSS
治療前 43.2±8.9 41.7±11.4
治療后 89.5±12.7a 82.7±16.5a
注:與治療前比較, aP
3 討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 患者膝關節水腫、疼痛、活動受限, 常致繩肌、股四頭肌出現程度不等的肌力下降、肌肉萎縮, 其間力量失衡[2]。置換手術的實施還使患者膝關節周圍組織損傷、膝關節交叉韌帶缺失, 使關節周圍肌肉力量進一步削弱, 關節穩定性破壞。肌力水平對恢復關節功能、維持關節穩定性、防止假體松動、減輕關節負載均意義重大。半月板、骨性結構及附屬韌帶共同作用, 保持膝關節動態和靜態穩定性, 但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 關節周圍正常組織對其穩定性其決定作用, 同時, 交叉韌帶對膝關節支持作用喪失, 這可能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3]。對康復訓練方法合理選擇, 是改善預后的關鍵。術后早期即開展肌力訓練如繩肌、股四頭肌、臀肌等長收縮訓練等, 后依據患者具體情況, 增加訓練強度、頻率及給予抗阻練力, 促使膝周肌力功能恢復正常。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增加, 明顯提高了膝關節功能的穩定性, 使膝關節假體間壓力減少, 對人工關節造成的磨損降低, 延長關節假體使用期限, 早期行肌力訓練, 對下肢血液循環也具有促進作用, 避免深靜脈血栓發生。
綜上所述, 加強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肌力訓練, 可促使膝關節功能盡快恢復, 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進而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馮彥,唐建華,陳亞麗.平衡訓練對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 28(11): 1060-1062.
[2] 張穎,袁紅,曹建剛,等.等速肌力訓練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髕骨軌跡異常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1, 33(4): 294-297.
[關鍵詞] 骨關節炎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248.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185-02
骨關節炎(OA)多發于中老年人,是骨科常見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1]。近年來,由于對老年骨關節疾病的護理缺乏重視,因此老年患者骨與關節急慢性損傷后所采取的各種治療往往因醫護不當、貽誤病機并發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僵直、褥瘡等。如果僅靠藥物、理療、透明質酸鈉關節內注射,關節鏡手術后不進行康復訓練及并發癥的預防,則達不到應有的療效。功能鍛煉和規范護理是患者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現回顧性分析我院骨關節炎的護理經歷,以作總結。
1 研究對象 本組3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最大71歲,最小53歲,平均61歲。本組病例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放射學分級采用kellgren和Lawrence的分級標準。
2 護理對策
2.1 入院宣教 入院后熱情接待病人,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規章制度及主管醫師、護士,安排滿意的房間,盡量滿足合理需要,盡快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
2.2 基礎護理 按常規測量生命征;指導患者正確服用鎮痛劑;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副反應;協助生活護理,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富營養的飲食(如:瘦肉、魚、糙米、全麥食品、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暢。保持患者住院期間的舒適感。
2.3 手術治療的護理 ①術前護理:協助醫生做好術前檢查。訓練患者床上排尿排便,預防術后尿潴留和便秘。教會患者床上肢體關節活動,對有合并癥的患者,術前全面了解病史,配合醫生進行調整治療[1]。②術后護理: 1)沖洗管及引流管的護理:保持低位引流,患者術畢回病房,將沖洗液掛于輸液架上,引流袋掛在床沿,使其低于肢體水平,以便于引流。在放出引流液更換引流袋時,嚴格無菌操作,引流袋不得高于肢體水平,以免袋內液體逆流引起感染。2)保持局部敷料清潔干燥,如有滲濕及時更換。術后每4h測量體溫1次。沖洗后,患者體溫應逐漸減退,如持續高熱,應報告醫生,進行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抗生素。
2.4 中醫治療的護理 根據中醫辨證,腎虛血瘀型患者適當增加動物肝臟、豆類、蝦皮、奶類、枸杞等補益肝腎、富含鈣質的食物[2];濕熱痹阻型患者適當增加苦瓜、馬齒莧、絲瓜等清熱解毒食品以緩解局部發熱、疼痛;寒濕阻滯型患者適當增加羊肉、狗肉、豬肝、帶魚等御寒食物。另適當食用含碘高的海帶等海產品以增加人體產熱功能,緩解關節寒濕癥狀。另外可以采用中藥熏蒸療法,熏蒸室每日定時開窗通風兩次,每次30分鐘,紫外線消毒1次,每次30分鐘。床罩每周更換1次,中單每人1個,防止交叉感染。
2.5 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行大腿肌肉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先等長訓練一個月,接著再等張訓練一個月。等長訓練方法:采用直腿抬高法,如仰臥時將大腿伸直抬起,保持腳跟距離床面15cm,堅持15-20s,放下休息,再抬起,反復訓練。以20次為一組,每天早晚各一組。等張訓練方法:使用股四頭肌等張訓練椅。患者坐于股四頭肌訓練椅上,雙腳自然下垂于訓練椅的腳錘后,然后患肢用力使腳錘一并抬起,并堅持15-20s,放下休息,再抬起。20次為一組,每天早晚各一組[3]。
2.6 心理護理 OA是困擾老年患者的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其康復治療需要一個長期而且緩慢的過程。患者往往急于求成,期望通過手術或藥物快速解決問題,但同時又顧慮重重,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悲觀、抑郁等不良晴緒波動。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中應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洋細向患者講解該病的發生原因、機制、治療方案、技術水平及預后情況,以及該病治療的特點、優點、過程、治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在心理上對個人情況進行疏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積極配合各個階段的治療。
3 結果
3.1 愈合標準 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4],臨床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在0°-135°。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無腫脹,偶爾活動時疼痛,行走無疼痛,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在0°-135°,不影響工作和生活。好轉:癥狀改善,行走仍有輕度疼痛,上下樓稍感不便,關節活動受限。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 本組結果 本組30例,經術后精心治療和護理,治愈14例;顯效10例;好轉6例;無效0例。均達到了快速控制感染、消除癥狀、恢復功能的目的,無并發癥發生。
4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簡稱OA)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主要病變的慢性關節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及肥胖患者[5]。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反復關節疼痛,關節活動時有摩擦音及疼痛,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加重,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我們在治療患者膝痛的同時,提出急需解決的護理問題:①如何保護膝關節的最大功能?②怎樣進行功能鍛煉?并查找文獻資料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并加以實施。膝關節的保護措施:避免膝關節過度活動及勞損,特別是雙下肢劇烈運動者(如舞蹈演員、運動員、搬運工等)更要注意勞逸結合,防止因過度用力造成組織損傷。過于肥胖者,要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熱量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范圍之內,減輕關節上的壓力和磨損程度。老年人可以適當補充鈣質、維生素D等與骨代謝關節密切的藥物,同時從事適度的體育鍛煉,以減慢骨組織的衰老和退行性改變進程。制定鍛煉計劃:防止做大運動量的鍛煉,如跑步、跳高、跳遠,可做0.5h的室處散步。堅持做股四頭肌(大腿前面肌肉)主動收縮,每天4-5次,每次10-20下。仰臥屈膝屈髖做蹬自行車樣動作,每天2-3次,每次50下。不負重做下蹲和起立運動,連續30-50下,每天2-3次,切忌做膝關節的半屈位旋轉動作,防止半板損傷。
參考文獻
[1] 周晶,楊征.骨關節炎的概述及護理干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08,23(2):148-149.
[2] 張雅雙.骨關節炎的預防及護理的健康宣教[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8,6(1):33.
[3] 張玉華.輸液式沖洗治療化膿性骨關節炎的護理[J].山東醫藥,20
08,48(43):108.
[關鍵詞]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康復訓練;施行意義
[中圖分類號] R27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1(b)-0192-03
隨著交通、建筑等行業的不斷發展,膝關節周圍骨折的不良事件不斷增多[1]。膝關節周圍骨折主要有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手術是治療該類骨折的主要方式[2]。臨床上通常以復位、固定以及功能鍛煉為原則來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其中良好的復位和固定能為患者骨折愈合創造良好的條件,而功能鍛煉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選取本院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的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式及施行意義,取得一定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患者82例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1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25~73歲,平均(48.62±9.83)歲;骨折部位:16例股骨髁上骨折,15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對照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26~70歲,平均(48.39±9.17)歲;骨折部位:17例股骨髁上骨折,14例髕骨骨折,10例脛骨平臺骨折。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康復方法,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并根據患者身體恢復情況予以患者康復指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肌肉鍛煉。研究組患者應用早期綜合康復訓練方法,其內容主要如下。
1.2.1術前康復護理 ①心理康復護理: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復位、固定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方法,耐心地解答患者的問題,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護理人員重點向患者講解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早期康復訓練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激發患者主觀能動性,爭取患者主動配合進行康復鍛煉。②術前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骨折相關的知識,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并著重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并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或現場演練的方式講解相關步驟,保證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相關訓練技巧。
1.2.2術后康復護理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康復鍛煉,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和活動量,且囑咐患者不可屈膝、下蹲,盡可能地鍛煉肌肉和關節。①被動訓練:護理人員予以關節被動訓練,術后1~2 d,進行關節屈伸被動運動,屈伸角度為30°,每天訓練1 h左右,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患者身體狀況,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屈伸角度。②主動訓練:術后1~2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踝關節屈伸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3~6 d,護理人員將患者膝關節墊30 cm左右,指導患者進行伸直膝關節訓練,鍛煉50~100次/d;術后6~8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坐位,進行直腿抬高、膝關節伸屈訓練,鍛煉100~200次/d;術后9~10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屈膝屈髖訓練,鍛煉100次/d;術后1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抱小腿中下部屈曲訓練,鍛煉100~150次/d。③恢復期康復指導: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如果骨折線相對模糊,骨折位置對位正確,則形成骨痂、拆除外固定后進行康復訓練。如果患者膝關節存在較嚴重粘連情況,則予以理療,并進行伸屈牽引膝關節的訓練。給患者應用關節松動術,向外、向內側推動髕骨關節,上下推動髕骨,脛關節內旋、外旋、前后及側向滑動,術后予以冰敷以減輕炎癥。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主動屈伸受累關節,并逐漸增大屈伸角度和鍛煉次數。④心理指導:護理人員主動詢問患者康復訓練情況,傾聽患者主訴,耐心地解釋相關問題,并告知患者堅持進行康復訓練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充分利用健康肢體完成康復鍛煉。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讓患者家屬了解康復訓練對患者身體康復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家屬多支持、鼓勵患者,從旁監督、協助患者努力完成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術后第3個月進行隨訪,采用膝關節活動范圍(ROM)、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評價患者膝關節情況。膝關節ROM是指膝關節活動時可到達的最大弧度,用量角器進行測量。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標準主要包括跛行、支撐、交鎖、不穩定、疼痛、腫脹、爬樓梯、下蹲8個內容,滿分100分,分數越低,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差。兩組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如下。優:患者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范圍≥91°;良: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為61°~90°;一般:患者臨床癥狀減輕,關節活動范圍為31°~60°;較差: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關節活動范圍≤3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組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的比較
研究組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組成結構,對運動的要求較高,且膝關節骨折通常導致膝關節結構及其周圍組織受損[4]。因此,許多患者行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存在膝關節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軟組織腫脹、壓痛等癥狀,使得患者生活、工作受到嚴重影響[5]。相關研究指出,術后早期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骨折處愈合,能避免骨痂硬化持續升值,可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6]。有學者指出術后1周是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最佳康復訓練時期[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膝關節ROM、Lysholm評分存在較大差異(P
綜上所述,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志林,李景進.中藥熏洗法配合常規術后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3, 41(5):116-118.
[2]潘艷,周玲,胡三蓮,等.圖譜法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519-521.
[3]張英霞,德琳.兔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時機選擇研究[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5,21(1):44-46.
[4]張麗紅,孟立芳.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7):3054-3056.
[5]單志文,徐建華,劉會娟,等.穴位按摩配合訓練器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康復訓練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5,37(4):602-603.
[6]李肖媚.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訓練研究[J].吉林醫學,2013,34(27):5561-5561.
[7]田艷玲,邵雯君,肖艷波,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8):747-748.
[8]周水利.中西醫綜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9):132-134.
[9]肖星明.\談康復訓練在膝關節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8):4292-4293.
[10]趙曉梅.早期功能訓練指導預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膝關節僵硬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2):209-210.
[11]陳紅明.功能康復鍛煉在膝關節周圍骨折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5):93-94.
[12]Yau DT,Chung RC,Pang MY,et al.Knee muscle strength and visual acu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odifiable predictors of falls in patient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a prospective study[J].Calcif Tissue Int,2013,92(3):287-295.
[13]Meyer C,Szalay G,Alt V,et al.Triple fracture dur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revis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4,22(11):2662-2664.
[14]Gilbert A,Li CS,Sancheti P,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knee osteoarthritis:india-based knee osteoarthritis evaluation (iKare):a study protocol[J].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2013,23(2-3):93-104.
關鍵詞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 本體感覺康復訓練 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4.1; R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13-0013-04
Clinical dia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JIANG Congyu**, WU Y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which can cause shoulder pai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how to make correct dia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to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athogenesis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it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propriocep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habilitation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又稱肩峰下撞擊綜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是引起肩部疼痛的常見疾病之一。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概念最早由Neer[1]于1972年提出,主要是指肩關節在上舉、外展活動中由于解剖結構或動力學的原因,肩峰下組織反復發生撞擊,導致肩峰下滑囊炎癥、肩袖組織退變,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癥狀的綜合征[2]。喜愛和從事頻繁地肩關節上舉并外展、內收、刃等上肢過頂運動項目的人群是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高發人群,有報告稱排球運動員的患病率為13.6%,游泳運動員罹患肩關節撞擊綜合征(即俗稱的“游泳肩”)的幾率更高,達47%[3]。
近年來,隨著對本體感覺障礙在影響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發病機制方面認識的不斷提高以及認識到本體感覺在維持關節功能穩定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本體感覺訓練成為肩關節撞擊綜合征康復治療的有效方法并在臨床實踐中受到重視。如何在不影響運動員正常訓練的前提下通過有效手段達到康復治療及預防的目的、使預防和康復治療的三級康復預防理念在運動員運動訓練過程中推廣是目前運動及康復醫學關注與研究的重點。本文就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和康復治療等作一概要介紹。
1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斷
有關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發病機制,長期以來存在各種解釋。Neer[1]根據解剖觀察認為,肩峰下間隙狹窄可能是肩關節撞擊發生的主要原因,即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發病與肩峰形態異常有關,彎曲狀或鉤狀肩峰、肩峰下有骨贅等[4]容易引起岡上肌腱撕裂而造成肩關節撞擊。喙肩弓退變更易引起關節囊、肩袖與喙肩弓之間發生反復的摩擦,反復的肩關節外展等活動可使喙肩穹與肱骨頭之間發生磨損與撞擊,因此肩峰下骨贅和喙肩韌帶的退變既可能是引起肩峰下間隙狹窄的原因,也可能是肩關節撞擊的結果,而肌腱鈣化、肱骨頭不穩、肩峰骨化、肩鎖關節退變以及盂肱關節囊后壁攣縮或粘連等造成的肩峰下滑囊韌帶組織的擠壓則可能是導致繼發性肩關節撞擊的重要原因。肩峰下間隙變窄和(或)其內容物體積增大常導致肩關節撞擊發生[5],此共識已成為施行肩峰下間隙減壓術治療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重要依據。
目前,較多研究證實,肩關節功能性不穩與肩關節撞擊綜合征之間關系密切,長期頻繁的肩上舉等過頂活動會造成肩袖使用過度,反復的肩關節外展、前屈等活動也會導致喙肩弓和肩峰發生碰撞,而反復、微小的撞擊和拉伸損傷容易造成肩關節靜、動力穩定結構的損害,使肩關節周圍組織功能性失穩。當肱骨頭輕度前上移位后即可造成肩峰下間隙狹窄,發生關節囊、肩袖和喙峰弓之間的反復摩擦,導致繼發性肩關節撞擊[6-7],并引起肩袖炎癥、退變,甚至撕裂[7]。肩關節功能性失穩、撞擊和肩袖損傷之間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加重癥狀。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和體檢,同時應結合輔助檢查以作綜合分析、判斷。由于肩上舉時肩袖受肩峰壓迫,因此肩痛是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最常見主要癥狀。Wülker等[8]提出了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5項診斷標準,認為滿足其中3項即可明確診斷:①肩峰前外緣壓痛;②上肢外展時疼痛弧征陽性;③與被動活動時相比,肩關節主動活動時的疼痛明顯;④Neer撞擊試驗結果為陽性;⑤肩峰骨贅、肩袖部分或全層撕裂。此外,B超、X光或磁共振成像檢查可幫助明確病因,以便盡早對癥治療。
2 本體感覺及其反饋機制與肩關節功能性不穩、撞擊損傷的關系
本體感覺主要通過分布于關節囊、韌帶、肌腱、肌肉、皮膚、關節軟骨和其他一些關節內結構中的力學感受器以及游離神經末梢實現對軀體空間位置、姿勢、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向等感覺的傳導,是關節運動覺和位置覺的一種特殊感覺形式,主要包括[9]:①關節位置的靜態感知能力和關節運動的動態(對關節運動或加速度)感知能力,主要反映了本體感覺的傳入活動能力;②反射回應和肌張力調節回路的傳出,這是本體感覺傳出活動的能力反映。
運動中,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的長度和張力的改變會引起組織本體感覺感受器(如高爾基小體、環層小體等)的興奮,傳入中樞提供關節的運動位置和組織形變信息,并與來自視覺、前庭感受器的信號在中樞進行整合,通過反射性神經―肌肉反饋機制正確判斷肢體的空間位置并對運動進行快速調節,由中樞發出傳出運動反應(神經肌肉控制),以保持適當的肌張力、協調拮抗肌和協同肌的舒縮,從而使機體運動對環境的改變產生及時和恰當的反應[10],因此運動的協調狀態與關節的功能性穩定維持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
神經―肌肉反饋可分為由低級到高級的3個運動控制水平:脊髓反射、腦干活動和認知處理。在關節被置于施加力學負荷的條件下,反射性肌肉穩定性通過脊髓反射受到刺激[11];腦干活動主要接受關節力學感受器、前庭中心和視覺信息的傳入,保持姿勢和身體的平衡;認知處理涉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最高水平(運動皮層、基底神經節、小腦),可按照中樞命令產生隨意運動并進行重復,這種身置和運動的認知能力可使身體在沒有連續意識的支配下完成不同的運動。
肩關節的功能性穩定受靜力性和動力性限制結構的約束,肩關節周圍組織與本體感覺系統的交互作用對維持關節的精確運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對“游泳肩”患者,內旋位劃水周期容易引起肩胛下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等疲勞,加重肩袖肌群負擔,使肩袖、肱骨和肩胛骨的肌力平衡失穩,同時盂肱關節前向松弛和肩胛骨等周圍組織的穩定性降低,造成肱骨頭前上向移位而易發生反復撞擊,導致肩關節本體感受性下降,最終影響運動成績及表現[12-13]。
本體感覺信息傳入后形成的神經―肌肉反饋機制對維持關節的功能性穩定十分重要。已有研究報告,肩關節不穩患者往往同時存在本體感覺的缺失[14-15]。Gross等[16]的研究證實,關節本體感覺沖動傳入的降低會導致反射性的關節不穩和姿勢反射能力的降低,大大增加關節撞擊損傷的可能性。本體感覺反饋機制減退導致的關節功能性不穩可引起關節的微觀損傷和再損傷,由此進一步加重本體感覺功能障礙,從而影響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和控制能力,并會增加再撞擊損傷的易感性,形成肩關節失穩、撞擊和損傷的惡性循環。
3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常規康復治療及訓練方法
對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因、肩袖的撕裂程度、骨性異常和肩關節運動水平等因素[17]制定正確的常規保守或手術治療方案,在發病早期根據患者的職業、癥狀嚴重程度和運動水平等情況首先給予保守治療并至少持續3個月、通常半年左右。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保守治療需在肩關節休息的前提下進行,常以口服或局部外用消炎鎮痛藥物緩解疼痛,但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時需注意其副作用。中醫推拿、針灸等治療也有一定的療效。物理治療方法有高頻電療、超聲波治療、半導體激光照射治療等,安全性好且能促進炎癥、水腫消退,臨床上多選用超短波、超聲波等治療。超聲波作用于人體組織具有明顯的機械、溫熱和理化效應,小劑量時有鎮痛、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刺激結締組織增生等作用,中劑量時有軟化瘢痕、松解粘連、解除肌肉痙攣等作用。超聲波對藥物耦合劑透過皮膚或黏膜而被吸收也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當使用雙氯芬酸鈉乳膠劑作為超聲波治療的耦合劑時,既可消炎鎮痛,又能加強超聲波的治療效果。此外,對肩峰下間隙注射糖皮質激素能在短期內有效緩解疼痛和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但臨床上一般不主張用于年輕運動員,以避免因局部組織代謝改變而導致患者在進行爆發力運動時發生肌腱斷裂。
肌力訓練是肩關節撞擊綜合征保守治療的重要手段,通過肌力訓練重建肩部肌肉力量的平衡對維持肩關節的正常解剖位置、改善肩關節動力性失穩具有重要作用。Morrison等[18]認為,通過肌力訓練可加強肱骨壓抑肌力(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將肱骨頭壓低數毫米,同時可增加肩袖與肩峰下緣的間隙,從而防止肩關節撞擊損傷的發生。
目前,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的確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雖然常規保守治療、包括外用或內服藥物以及康復訓練和傳統理療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肩關節疼痛和改善肩關節功能,但單一治療的效不明顯,聯合治療的療效也不令人滿意,聯合治療的應用仍需得到更多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Morrison等[19]的研究顯示,616例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經接受保守治療(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并進行肌肉等長、等張收縮鍛煉)27個月,結果療效滿意率為67%;另有172例(28%)患者因保守治療療效較差而隨后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療效明顯。因此,臨床上對經嚴格的保守治療仍無法減輕疼痛的Ⅱ、Ⅲ期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可考慮施行手術治療,其中微創的關節鏡下肩峰下間隙減壓術是目前較常采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其以去除撞擊因素為目的,為肩袖創造較大空間,從而增加肱骨頭在肩峰下間隙中的活動度,減輕上臂上舉疼痛。不過,對關節鏡下肩峰下間隙減壓術治療的療效,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爭議[20]。
4 肩關節本體感覺康復訓練方法
對肩關節本體感覺的研究為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本體感覺康復訓練重建肩關節本體感覺對提高肩關節穩定性、改善肩關節功能等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本體感覺康復訓練具有改善關節穩定性的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21-25]。許多學者認為,本體感覺康復訓練可改善肩關節功能性不穩患者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21-26]。Lephart等[27]的研究顯示,在對關節損傷的康復治療中,本體感覺的盡早重建對促進關節穩定性和關節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可能是神經―肌肉反饋機制部分、甚至完全恢復的重要保障。
本體感覺的重建以結合3個運動控制水平恢復的康復訓練進行,使運動功能水平,包括關節位置覺和運動覺、關節動力性穩定、反射性神經肌肉控制、功能性特殊活動等得以恢復。Lephart等[28]認為,結合3種運動控制水平恢復的康復訓練必須以刺激關節和肌肉感受器為目標,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難度,以鼓勵最大刺激傳入各中樞水平,從而恢復關節感覺意識、重建神經―肌肉反射性穩定并阻止運動損傷的再發生,最大程度地恢復本體感覺和神經肌肉控制能力。
Kennedy等[29]J為,脊髓水平的運動控制主要表現在關節受到異常應力時會反射性地提高關節的穩定性。Tyldesley等[30]認為,反射性關節穩定性的刺激重點在于關節位置突然改變時的訓練,以促進神經肌肉的反射性控制;同時,可通過睜眼和閉眼條件下的平衡和姿勢訓練或從有意識到無意識的最大限刺激關節位置運動來實現腦干水平的運動功能訓練,特別是關節活動范圍終末時的訓練。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是對軀置覺和運動覺的認知水平訓練方法,其通過重復運動并使之貯存為中樞指令,從而提高在沒有連續意識參考下重復完成同一運動的功能水平。
目前,關節本體感覺康復訓練已有效地用于運動員損傷預防和康復治療[22-24,31-32],其中使用較多的本體感覺重建手段主要包括――
1)使用關節護具[33] 使用關節護具增強關節本體感覺功能被認為是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34]。Perlau等[35]評估了彈性繃帶對54例22 ~ 40歲的無肩關節撞擊綜合征癥狀者的作用,結果證實使用彈性繃帶可使本體感覺提高25%;當肩關節活動度減退超過5%時,使用彈性繃帶可使本體感覺提高66%。
2)肌力訓練[33] 一些研究顯示,大部分本體感覺的恢復需進行特殊的肌力訓練,正常的肩部肌肉力量的平衡不僅對維持關節動力性穩定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可增強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韌性和關節面軟骨細胞對機械應力的敏感性,提高本體感受器的易感性[36]。臨床上常用的肌力訓練方法有等張練習、開鏈運動、閉鏈運動和增強式訓練。不過,以往的肌力訓練主要著重于維持關節活動度和增強肌肉力量,因此只能部分恢復本體感覺。
3)PNF[33] PNF主要利用運動覺、姿勢覺和視覺刺激等,通過肌肉牽張、關節牽引和擠壓等刺激本體感受器,改善神經肌肉反應,進而誘發易化弱肌群的反復收縮,提高運動控制能力,增加關節穩定性。研究發現,PNF是提高關節活動度及力量的有效方法[37],通過動員肩胛下肌等關節軟組織可明顯改善肩關節外展、外旋以及上舉、過頭運動等時的功能障礙[38]。劉曉林等[39]的研究顯示,聯合PNF進行N繩肌快速收縮的功能性訓練可明顯提高膝骨關節炎患者關節的本體感覺。
4)其他康復訓練方法[33] 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通過逐漸加大電流強度使肌肉收縮,促進中樞傳入大量的本體運動和皮膚感覺信息,幫助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平衡功能訓練包括負重訓練等[40],主要通過單腿站立位的靜、動態平衡功能訓練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此外,如何在康復治療的早期即實現本體感覺的恢復是臨床康復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McKeon等[41]完成的一項系統回顧性分析顯示,進行預防性的本體感覺訓練可有效減少習慣性關節損傷,而在急性關節損傷恢復期進行6周持續性的本體感覺訓練可在隨后1年內有效降低關節再損傷的發生率。Wester等[42]和Holme等[43]通過研究還發現,本體感覺訓練具有一定的累積效應,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其改善關節穩定性的作用會愈加顯著。基于本體感覺訓練具有促進關節穩定性和關節整體功能恢復的肯定作用,因此可以且應該將其貫徹于以關節不穩為主要發病原因的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治療過程的始終,對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可起到三級預防作用。
參考文獻
[1] Neer CS 2nd. Anterior acromioplasty for the chronic impingement syndrome in the shoulder: a preliminary report[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2, 54(1): 41-50.
[2] Neer CS 2nd. Impingement lesions [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3(173): 70-77.
[3] Stocker D, Pink M, Jobe FW. Comparison of shoulder injury in collegiate- and master’s-level swimmers [J]. Clin J Sport Med, 1995, 5(1): 4-8.
[4] Pujadas GM.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symdrome.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J]. J Bone Joint Surg, 1970, 52-A: 1261-1262.
[5] 張芳. 肩部撞擊綜合征的發生機制和影像學表現[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8, 24(6): 823-825.
[6] Bigliani LU, Levine WN. Current concepts review. Subacromial impingment syndrome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7, 79(12): 1854-1868.
[7] Ludewig PM, Cook TM. Translations of the humerus in persons with shoulder impingement symptoms [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2, 32(6): 248-259.
[8] Wülker N, Mansat M, Fu FH. Shoulder surgery: an illustrated textbook [M]. London: Martin Dunitz Publishers Ltd., 2001: 66-73.
[9] Collier MB, McAuley JP, Szuszczewicz ES, et al. Proprioceptive deficits are comparable before unicondylar a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ies, but greater in the more symptomatic knee of the patient [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423): 138-143.
[10] Krogsgaard MR, Dyhre-Poulsen P, Fischer-Rasmussen T. Cruciate ligament reflexes [J]. J Electromyogr Kinesiol, 2002, 12(3): 177-182.
[11] Guanche C, Knatt T, Solomonow M, et al.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the capsule and the shoulder muscle [J]. Am J Sport Med, 1995, 23(3): 301-306.
[12] Pieper HG, Quack G, Krahl H. Impingement of the rotator cuff in athletes caused by instability of the shoulder joint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1993, 1(2): 97-99.
[13] Bak K. Nontraumatic glenohumeral instability and coracoacromial impingement in swimmers [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996, 6(3): 132-144.
[14] Jerosch J, Steinbeck J, Clahsen H, et al. Func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s in active stabiliz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1993, 1(3-4): 152-158.
[15] Forwell LA, Carnahan H. Proprioception during manual aiming in individuals with shoulder instability and controls[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1996, 23(2): 111-119.
[16] Gross MT. Effects of recurrent lateral ankle sprains on active and passive judgement of joint position [J]. Phys Ther, 1987, 67(10): 1505-1509.
[17] Husby T, Haugstvedt JR, Brandt M, et al. Open versus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34 patients followed for 8 years [J]. Acta Orthop Scand, 2003, 74(4): 408-414.
[18] Morrison DS, Greenbaum BS, Einborn A. Shoulder impingement [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0, 31(2): 285-293.
[19] Morrison DS, Frogameni AD, Woodworth P.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7, 79(5): 732-737.
[20] Budoff JE, Nirschl RP, Guidi EJ, et al. Débridement of partialthickness tears of the rotator cuff without acromioplasty. Long-term follow-up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8, 80(5): 733-748.
[21] Lephart SM, Perrin DH, Fu F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in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nsufficient athlete [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1992, 16(4): 174-181.
[22] 周敬杰, 明, 張秀芳, 等. 本體感覺功能訓練對粘連性肩關節囊炎關節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 中國康復, 2015, 30(5): 372-373.
[23] 劉金權, 黃崇俠, 朱偉亮, 等. 原發性凍結肩關節鏡下關節囊松解術后康復訓練[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5, 28(8): 1116-1117.
[24] 湯從智, 夏揚, 馬明, 等. 本體感覺訓練對肩袖損傷關節鏡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35(3): 407-410.
[25] 周游飛, 王德強, 薄智慧, 等. 腦卒中后肩關節本體感覺障礙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6, 31(7): 805-808.
[26] Wilk KE, Meister K, Andrews JR.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overhead throwing athlete [J]. Am J Sports Med, 2002, 30(1): 136-151.
[27] Lephart SM, Henry TJ.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open and closed kinetic chain rehabilitation for the upper extremity [J]. J Sport Rehab, 1996, 5(1): 71-87.
[28] Lephart SM, Henry TJ.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for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y [J]. Orthop Clin North Am, 1995, 26(3): 579-592.
[29] Kennedy JC, Alexander IJ, Hayes KC. Nerve supply of the human knee and its functional importance [J]. Am J Sports Med, 1982, 10(6): 329-335.
[30] Tyldesley B, Grieve JI. Muscles, nerves, and movement: kinesiology in daily living [M].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9: 268-284.
[31] Lephart SM, Pincivero DM, Giraldo JL, et al. The role of proprioception in the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ic injuries [J]. Am J Sports Med, 1997, 25(1): 130-137.
[32] Mandelbaum BR, Silvers HJ, Watanabe D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neuromuscular and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program in prevent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female athletes: 2-year follow-up [J]. Am J Sports Med, 2005, 33(7): 1003-1010.
[33] 姜撓瘢 李驥耀, 張鵬, 等. 本體感覺訓練治療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研究進展[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13, 32(7): 637-645.
[34] Birmingham TB, Kramer JF, Kirkley A, et al. Knee bracing for 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effects on proprioception and postural control [J]. Rheumatology(Oxford), 2001, 40(3): 285-289.
[35] Perlau R, Frank C, Fick G. The affect of elastic bandages on human knee proprioception in the uninjured population [J]. Am J Sports Med, 1995, 23(2): 251-255.
[36] 江海燕, 于法景. 膝關節常見運動創傷術后康復方案――總論(下)[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02, 21(5): 527-532.
[37] Rees SS, Murphy AJ, Watsford ML, et al. Effects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tretching on stiffness and force-produc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kle in active women [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7, 21(2): 572-577.
[38] Godges JJ, Mattson-Bell M, Thorpe D, et al.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with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on glenohumeral external rotation and overhead reach [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3, 33(12): 713-718.
[39] 劉曉林, 李建華, 陳健爾. 老年性退行性膝關節炎患者膝關節本體感覺重建[J]. 浙江實用醫學, 2002, 7(3): 144, 150.
[40] Diracoglu D, Aydin R, Baskent A, et al. Effects of kinesthesia and balance exercises in knee osteoarthritis[J]. J Clin Rheumatol, 2005, 11(6): 303-310.
[41] McKeon PO, Hertel J. Systematic review of postural control and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part II: is balance training clinically effective? [J]. J Athl Train, 2008, 43(3): 305-315.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68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a)-134-03
Perioperative care of patients underwent hip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LUO Jiyue
Gaotanyan Southwest Hospital of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experience of hip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HJRS), in order to improve skills of nursing personnel. Methods: Perioperative care measure of 57 cases of patients underwent HJR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Preoperative care (preoperative health assessment, psychological care, preoperative adaptability exercise and routin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are (disease observation, basic car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uidance, guidance of precaution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were included in perioperative care measure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afe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hospital after recovery. Conclusion: Correct rehabilitation care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success in HJRS. Overall perioperative care of HJR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uffer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JRS success and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life quality.
[Key words] Hip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髖關節置換術或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用人造髖關節置換所有或部分髖關節以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一種修復手術[1]。目前髖關節置換術最常用于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此外還可用于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或關節炎、髖關節疼痛、髖關節修復術后關節不穩、部分髖部骨折以及髖關節腫瘤等。有研究顯示,人工髖關節置換是老年股骨頸骨折等髖關節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經過置換的髖關節功能可通過后期的功能鍛煉得到較大程度的恢復。不僅如此,髖關節置換術還可適當調整雙下肢長度,對一些特殊類型的下肢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2]。適當的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包括術前充分準備、全面評估術前情況、積極控制術前并發癥、術后積極觀察護理等可使原有疾病在圍術期得到較好控制,從而保證手術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研究對2008年9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髖關節置換術患者57例的圍手術期護理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9月~2010年8月我院共收治髖關節置換術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年齡55~79歲,平均64歲;行半髖置換術41例,全髖置換術16例,均為單側。
1.2 方法
1.2.1 術前護理
1.2.1.1 術前健康評估及處理
患者術前的全身健康狀況對手術是否成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因此,對所有將要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應術前進行系統的健康評估。術前1 d,巡回護士到病房查看病歷,詢問主管醫生及護士,了解患者狀況及醫師的術中要求;到病房查看患者,向患者說明探訪目的,介紹手術環境,入手術室的注意事項,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患者有時不知道自己合并有其他疾病,因此,除了專科檢查外,術前還應對患者的全身各系統狀況進行仔細檢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合并的其他系統疾病。術前評估及處理原則盡可能使患者機體各重要器官功能保持正常,提高手術耐受力,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
1.2.1.2 術前心理準備
一般情況下,患者入院后對即將施行的手術以及手術預期目標不太了解,對手術既盼望又懼怕。護理人員應關心、安慰患者,在患者入住病房后熱情接待,盡可能明確地向其說明病房的環境、制度、責任醫師及護士等情況,讓患者盡早熟悉環境,消除恐懼心理。此外,術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本科室此類手術成功的先例,適當告知患者手術前后的護理計劃,取得患者信賴,使其樹立與醫護人員積極配合戰勝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家屬等親朋好友共同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也可通過病友間的相互溝通,讓手術成功的患者現身說法,以增強患者手術成功的信心。
1.2.1.3 術前適應性鍛煉
1.2.1.3.1 牽引護理 術前行股骨牽引可以改善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松弛肌肉,利于術中操作和術后髖關節穩定。對于牽引者必須做好牽引護理,保持有效牽引位置,注意皮膚護理,預防壓瘡。
1.2.1.3.2 指導 為防術后假體脫位,患者術后需要保持正確的。該信息應由護理人員在術前充分告知患者,讓患者明白術后需保持平臥或半臥位,避免側臥,手術的髖關節屈曲
1.2.1.3.3 床上排便訓練 由于術后前3 d患者活動不便,可能需要在床上進行大小便,因此,術前對患者進行此方面的訓練是有必要的。特別是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多為老年,腸道運動能力和恢復能力均較差,更應及早指導患者術前在床上進行大小便訓練,并且為避免術后患肢內旋、內收和臀部過度抬高,應在患者身下合適的位置放置便盆。
1.2.1.3.4 功能鍛煉指導 術前功能鍛煉指導對患者術后的恢復有明顯幫助,其主要目的是讓患者了解鍛煉的內容,核心是提高患肢肌力,特別是對于因骨折而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前更應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由于我院收治的髖關節置換多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故術前不宜進行過量的鍛煉。我院髖關節置換患者的術前功能鍛煉包括股四頭肌收縮訓練和直腿抬高訓練。股四頭肌收縮訓練:患者平躺,逐漸提高腿部肌肉的緊張性,到雙腿肌張力最大時保持10 s,然后放松15 s,隨后繼續發力,每次訓練循環20~30輪,每天訓練2~3次。直腿抬高訓練:患者平躺,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屈,將足跟抬離床面15~20 cm,停頓10 s,放松10 s,每次訓練循環20~30輪,每天訓練2~3次。
1.2.1.4 術前準備
根據醫囑完善術前檢查,備齊報告,備血,手術部位備皮;遵醫囑行藥敏試驗,并于術前及術中給予有效抗生素各1次;術前禁食12 h,禁飲4 h,術日晨留置尿管。
1.2.2 術后護理
1.2.2.1 術后常規護理
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注意傷口滲血,保持尿管通暢并囑其多喝水,預防墜積性肺炎,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動作,保持全身皮膚清潔、干燥,預防壓瘡。
1.2.2.2 患肢護理
①囑患者采取術前指導的肢置,術肢取中立位,外展15°~30°,用皮帶牽引制動,有條件者可著防旋鞋。②術后48 h是最易出現血流不暢致肢體壞死的時間,此時護理人員應定期密切觀察術肢的末梢血運情況,一旦發現術肢皮膚出現發紺、皮膚溫度下降以及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的情況均應及時匯報并處理。③術區引流管的放置可幫助醫護人員了解置換的關節區域術后恢復情況,護理人員應在術后定期觀察并記錄引流量及引流液的性狀。正常術后引流量為50~250 ml/d,引流液為淡紅色,若引流量超過300 ml/d或引流液呈鮮紅色則提示術區有較大滲血或滲液,應及時明確病因并予以處理。若置換術后24 h內引流量小于50 ml可考慮將引流管拔除。④術后2~3 d對術區進行X線檢查,了解人工關節的位置等情況。
1.2.2.3 術后康復指導
術后早期鍛煉的目的在于改善術肢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術肢肌肉的力量,預防肌腱及關節囊粘連和攣縮,盡早恢復關節和肢體的功能。有報道顯示,在保證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于術后第1天開始康復訓練的恢復效果優于10天后開始鍛煉的效果[3]。因此,護理人員要使患者明白加強康復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并指導患者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體現在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與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4個方面,且每個環節開始訓練的時間各不相同,其中,肌力訓練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最重要的部分[4]。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的指導內容包括:指導患者在床上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術后2~3 d可練習未固定關節的活動;術后1周可坐起,并逐漸增加屈伸活動范圍,并可做外展和外旋動作;術后2周后可坐床邊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術后4~6周后可持雙拐下床做不負重活動。股四頭肌收縮的練習方法:囑患者伸直膝關節,做直腿抬高練習,當患者做出動作時,下肢雖未抬起,但大腿肌肉已收縮。
1.2.3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髖關節置換術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有感染、髖關節脫位、深靜脈栓塞等。多數術后并發癥可以通過術后適當的護理得到預防。
1.2.3.1 預防感染的護理
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和髖關節感染,發生率為3%~8%,部分人群可達10%[5]。局部感染是造成髖關節置換術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護理人員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傷口有無紅、腫、熱、痛等局部感染癥狀并即時監測患者體溫,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換藥時注意無菌操作,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切口感染。由于患者術后臥床久、活動少,易發生呼吸道感染,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咳嗽、咳痰。對上呼吸道分泌物較黏稠者,使用霧化吸入藥物降低其分泌物黏稠度,并口服祛痰藥,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鼓勵患者早期坐起及下床活動,有益于控制合并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情變化及預防肺炎的發生。術后足量二聯使用抗生素5~7 d,加強患者營養和功能鍛煉,增強患者體質。
1.2.3.2 預防假體脫位的護理
假體脫位是全髖置換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反復脫位可使患者喪失生活能力。假體翻修被認為是治療全髖置換術后假體反復脫位的標準方法。為了預防假體脫位,術后護理人員應囑患者保持術肢中立位,盡量避免過久的側臥,如需翻身時則只可選擇向健側臥位,上身翻動的同時應安排人員配合托住術肢,切忌僅牽拉術肢一處而抬高術肢,術肢運動時也需盡量保持屈髖和屈膝位,可在患者兩膝間墊一軟枕以防止術肢內旋。
1.2.3.3 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張瑞芳等[6]報道,術后1~4 d最易發生深靜脈血栓。護理人員應在此期間注意觀察患者術肢是否出現色澤改變、水腫、淺靜脈怒張或肌肉深壓痛等征象,并對術肢肌肉給予適當的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2 結果
本研究57患者全部安全度過圍術期,手術成功,住院13~29 d,未發生嚴重并發癥,全部康復出院。
3 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的髖關節盡早且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圍術期護理是影響手術療效的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數逐漸增多,但髖關節置換術后易產生并發癥,從而影響手術的成功率,預防性的護理可避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
[參考文獻]
[1] 羅宇文,蔣衛平.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7):1061-1064.
[2] 王裕民,張鐵良,于建華.全髖關節置換術及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隨訪結果比較[J].中華骨科雜志,2002,10(4):204-206.
[3] 方漢萍,杜杏利,郭風勁.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不同時間開始康復訓練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6-19.
[4] 趙秀芝.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1):108-109.
[5] 盧世璧,王繼芳(主譯).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9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76-418.
關鍵詞:膝關節鏡手術 臨床護理 康復指導
After 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technique clinical nursing and recovery instruction
Chen Xiaoling
Abstract:Objective:The observation 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future trouble situation,discusses its clinical nurs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recovery line of conduct.Methods:Carries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patient clinical material.Conclusion:The clinical statistical data obtains passes through scientific system clinical nursing and the recovery instruction,after the patient technique knee joint can obtain restores effectively.
Keywords:Knee joint mirror 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Recovery i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120-01
本文選取我院2009年1月―12月進行的膝關節鏡手術患者進行相關分析,通過加強對膝關節鏡手術術后臨床護理與康復指導,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選擇我院2009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膝關節鏡手術患者,患者手術類型包括“診斷性關節鏡、游離體摘除、部分內側半月板切除、骨性關節炎的關節清理術、滑膜次全切除、髕內側滑膜皺璧切除、髕下脂肪墊切除、髕骨外側支持帶松解、脛骨平臺骨折復位固定術、前交叉韌帶撕脫骨折再固定術”等。
1.2 方法。
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問題特點等問題制定相應表格,依據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并進行相應的治療與護理。計錄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
2 結果
在該期間內共279例進行膝關節鏡手術患者,術后有4例軟骨損傷,3例關節粘連,3例關節血腫,4例關節積液,2例鹽水滲漏,2例切口滲液。全部患者都未出現關節、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大神經、大血管的損傷問題[1]。全部患者手術前后至出院進行系統康復訓練,出院后門診定期復查或康復治療。
3 討論
3.1 患者手術后的臨床護理。
3.1.1 患者手術后的基礎護理。
患者手術后應該去枕平臥,在術后6小時內需禁食,6小時以后嚴格按照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合理的飲食。醫護人員應該為患者抬高患肢15―20CM并在患者膝下墊一軟枕,以保證患者的膝關節最大程度接近伸直位,達到有效減輕患者患肢腫脹的效果。手術后為防止患者關節內出血與積液情況的發生應該將患者的患肢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醫護人員應隨時密切檢查患者患肢的腫脹、患者足趾末梢循環、皮膚色澤、足背動脈搏動等情況,以防止因包扎過于緊導致患者出現血液循環的障礙。一旦出現患者提出患肢腫脹且無法直腿抬高時應提高要警惕并及時聯系主治醫師進行檢查,防止出現關節內血腫問題的發生。[2]
3.1.2 患者手術后的感染護理。
手術后的感染是屬于關節鏡手術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有效護理措施包括:①應每日在無菌環境中換一次藥來保持患者創口敷料清潔干燥,一旦出現敷料滲血、滲液情況及時更換。②患者一旦因關節內積血導致關節腫脹明顯的問題,應進行關節穿刺排為患者排出積血,彈力繃帶可在術后5天停用。③醫護人員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與疼痛狀況,患者手術后如果體溫超過了38.5℃且傷口出伴隨針刺樣疼痛則應立即通知主治醫師進行檢查其血常規與細菌培養,并使用敏感抗菌素,以有效控制感染癥狀。④患者手術后應安置于專用病房,醫護人員需要將患者所處室溫應控制在20-25℃之間,室內需要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凈化室內空氣,以減少感染發生率。
3.2 患者手術后的早期康復訓練指導。
患者手術后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最及時有效的防治膝關節出現肌肉萎縮的不良狀況,幫助患者維持其膝關節的穩定的同時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的功能,以達到提高關節鏡手術的治療效果。醫護人員應該為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與意義,指導患者及時有效的進行輕度功能鍛煉來增強耐受性,以不疲勞為準則。包括“術后24小時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繩肌聯合收縮、術后第二天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每天3次踝關節跖屈與背伸及足趾運動”等等。患者手術3天后可以指導并要求患者使用CPM機練習其膝關節的屈伸,從30°開始進行每次30分鐘、一天2到3次均可的練習,練習的時間與角度嚴格依據患者自身的耐受度進行遞增[3]。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鼓勵,幫助患者克服怕痛的心理,在患者正確掌握訓練方法之前需要護士人員在旁協助輔導。患者的訓練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避免患者因康復心切而進行劇烈引起新的損傷。此外患者在飲食過程中需要增加營養來為自身體制增強抵抗力,同時要密切注意膝關節的保暖情況,有效避免外傷與過度勞累的發生防止給膝關節帶來負擔。告戒患者在手術后6到8周的時間內盡量避免蹲坐的運動,也不要進行跑步等運動。一般患者要完全恢復需要6個月的時間,患者出院后要繼續加強其股四頭肌等長期收縮運動及膝關節屈伸活動,醫護人員可以建議患者進行散步、游泳、騎自行車等適量運動。醫護人員在患者出院后應定期電話回訪,為患者進行指導訓練[4],一旦患者在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與鍛煉活動中出現膝部明顯腫痛或絞鎖等異常情況則應及時回醫院進行復診。
參考文獻
[1] 張建軍.膝關節鏡手術并發癥臨床分析 [J].中國實用醫藥.2009.(34)
[2] 徐志宏;陳東陽;邱旭升;蔣青.1582例膝關節鏡手術意外及并發癥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06)
【關鍵詞】 脊柱炎,強直性;髖關節置換術;護理;康復指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以中軸關節和肌腱韌帶附著點的慢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中60%左右伴有髖關節受累,致使髖關節功能障礙,久之使髖關節骨性強直,造成終身殘廢[1]。髖關節損害嚴重影響AS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受限,生活質量下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預防和矯治AS髖關節損害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簡單方便,手術時間短等優點,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在AS髖關節置換術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在實踐中體會到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及術后康復指導的重要意義,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AS患者83例,男54例,女29例;年齡23~55歲;全髖關節置換術21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62例,均為骨水泥型。手術時間為入院后4~9 d;術后住院時間10~19 d。83例患者均無切口感染、無皮膚壞死、無深靜脈血栓形成、無假體脫位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傷口均在Ⅰ期愈合。術后評估,優良76例,優良率占91.57%。
2 護理及康復指導
2.1 心理護理 AS髖關節人工置換術,屬于較大的手術,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因此,患者入院后,要熱情接待患者,并及時有針對性地與患者交流溝通,消除其疑惑及恐懼心理。術前讓患者了解AS髖關節損害的嚴重性及長期臥床并發癥的可能性,耐心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方法及優點;講解此類手術的成功案例,使患者對病情及治療過程有所了解;制訂周密的手術計劃和術后護理計劃,使患者配合手術前后的治療及護理,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術前準備 術前根據醫囑常規準備、備皮、皮試,給患者做好各項術前檢查;按醫囑給術前用藥,術前導尿并留置尿管,術前12 h禁食,4 h禁飲。術前要求患者做適應性鍛煉,主要是直腿抬高鍛煉。具體方法:患者平臥床上,下肢伸直盡量抬高,然后放下,如此反復進行,鍛煉股四頭肌收縮力量,為術后恢復打下良好基礎。另外,還要訓練和適應床上解便,以適應術后床上大小便[2-3]。
2.3 術后護理
2.3.1 基礎護理
2.3.1.1 觀察生命體征 每小時測BP、P、R各
1次;術后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按麻醉護理常規進行,保持呼吸道通暢;嚴密觀察術區切口滲出及敷料包扎情況,做好護理記錄;患者清醒后有無疼痛,遵醫囑應用止痛劑。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2.3.1.2 護理 術后6 h患者仰臥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功能位),避免翻身;兩肢之間用硬的三角形枕固定,穿防旋鞋;必要翻身時要整個身體轉動,不要只動上身;搬動患者或使用便盆時,要將患者整個骨盆及患肢托起,避免髖關節極度屈曲內收、內旋,以免脫位。
2.3.1.3 引流護理 術后切口常規置負壓引流,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脫落,以防切口積血和血腫形成;同時注意觀察引流液性質、色、量、引流速度,做好記錄;一般引流24~48 h,引流量明顯減少后即可拔管。留置尿管保持通暢,及時記錄尿液顏色及尿量。
2.3.2 并發癥的預防護理
2.3.2.1 預防壓瘡發生 由于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及采取被迫,極易引起壓瘡。在患肢制動期間,定時將整個髖部托起,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的壓迫,并按摩受壓部位,2 h1次;還可以采用氣墊等緩解皮膚壓力。皮牽引時要注意牽引皮膚的受壓情況。保持床面平整干燥,無渣屑。
2.3.2.2 防止呼吸道泌尿系感染 術后保持呼吸道順暢,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早半臥位,加強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咳痰,可輕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不易咯出者可做霧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日定時通風。導尿期間每日進行膀胱沖洗和集尿袋更換,會每日清洗1~
2次;定時夾閉尿管,用碘伏消毒尿道口每日2次,一般1~2 d即可拔除尿管;囑患者多飲水,以增加尿量,達到沖洗膀胱、尿道及防止泌尿道結石的目的;按醫囑正確按時使用抗生素。
2.3.2.3 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深靜脈血栓形成可造成下肢血供障礙,引起患肢腫脹、疼痛、靜脈曲張等,嚴重者引起肺栓塞可危及患者生命。預防方法是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進行主、被動屈伸活動及股四頭肌等張力收縮以及促進靜脈回流,每日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及足背動脈波動情況。對深靜脈血栓風險較高以及有家族史的患者,按醫囑預防性應用抗凝藥物治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以糾正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
2.3.2.4 防止假體關節脫位 術后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可有效防止髖關節脫位;術后搬動患者時采用多人搬運法;如果患者出現患側髖部劇烈疼痛和髖部畸形及雙下肢長短不一時可能出現關節脫位,及時通知醫生并給予對癥處理。
2.3.3 飲食護理 患者在麻醉完全清醒后且咳嗽有力時,可盡早飲水、進食;當日可進流食,以后逐漸過渡到半流食和普食。應多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蔬菜、水果等,以增加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
2.4 肢體康復鍛煉 加強與患者溝通和交流,指導患者術后正確鍛煉。肢體康復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既可以防止肢體肌肉失用萎縮、關節僵硬,也可防止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
2.4.1 手術當天 術后給予平臥位,雙膝及足尖向上,翻身時患側始終保持外展中立位。當生命體征穩定,盡早采用半坐位,囑患者開始進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和脛前肌組肌肉主動收縮,加速靜脈回流。
2.4.2 術后第1天 教患者正確下床、上床、邁步,可用助行器指導患者下床行走。加強雙下肢肌力鍛煉,可進行抗阻內收肌和抗阻外展等長肌力訓練。同時給予患者心理支持,患者投入的熱情越高,恢復越快。
2.4.3 術后第2~3天 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同時加強踝關節的背屈、跖屈和股四頭肌訓練。可配合臀肌收縮運動:患者臥位伸直腿,上肢舒適的放在兩側,收縮臀部肌肉;同時配合上肢肌力練習,逐步增大活動量。
2.4.4 術后第4~14天 主要是加強肌力鍛煉、轉移及關節活動度訓練。可配合屈髖、屈膝運動,方法:患者仰臥位,醫護人員用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起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行屈髖、屈膝運動。抬臀運動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支撐身體,抬高臀部。步行練習。
2.4.5 術后第2~3周 除以上訓練外,加強屈髖、外展、外旋運動。訓練方法一定要正確,防止關節脫位,循序漸進,以離床訓練為主。使患者出院時髖關節屈曲達70°~90°,外展15°,外旋10°。教會患者用雙拐行走。在術后康復中,應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3個原則,除了患肢鍛煉,同時注意健肢、上肢主動活動。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以免發生不應有的損傷。
2.5 出院宣教
2.5.1 指導 取平臥位或半臥位,術后6~8周以內不宜久坐及術側側臥位。術后3周內屈髖小于45°,以后根據病情逐漸增加屈髖度,但不可大于90°;不可交叉雙腿和踝,不要坐矮椅或沙發,不要屈膝而坐,保持雙膝關節低于或等于髖部;不下蹲,不爬陡坡。
2.5.2 功能活動指導 術后3周內可用助行器、拐杖行走,患肢逐漸負重,應堅持雙拐-單拐-棄拐原則。一般2個月后可棄拐行走,3個月后可完全負重。之后可進行簡單活動,如散步等;上下樓時,上樓健側在前,下樓患側在前;完全康復后可進行游泳、騎車、打保齡球、跳舞等活動。避免做對人工髖關節產生過度壓力造成磨損的活動,如快跑、跳躍、滑冰、打網球等。總之,在進行一切活動時,均應減少對患髖的負重。
2.5.3 日常活動指導 不要彎腰撿東西,不要突然轉身或伸手取身后的物品,不要穿系帶的鞋。在穿褲和穿襪時應在伸髖屈膝位,吃飯時宜把飯碗放在面前,廁所坐便不宜過低;乘車時臀部位置向前坐,身體向后靠,腿盡量前伸;加強營養,戒煙酒,避免體重過度增加。注意預防并及時控制感染。
2.5.4 定期復診 由于AS是全身性疾病,出院后應仍堅持全身治療,髖關節功能以家庭康復為主,但要定期復查。實行醫院、患者、家庭“三維一體”的治療模式,力求患者在身體、精神、社會3方面都能回歸健康[4]。家庭治療和康復期間若有髖部疼痛或活動后嚴重不適,或者全身病情反復,應隨時復診。
3 體 會
髖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矯形外科發展進步較快的領域之一,具有解除疼痛、糾正畸形的效果,能使患者重獲髖關節生理功能[5],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AS髖關節損害的患者要求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越來越多。由于AS患者除有疼痛外還存在活動功能障礙,因此具有對手術的恐懼和術后療效擔憂等心理障礙,此時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術后的密切觀察記錄、認真細致地各項護理,乃是配合手術治療的關鍵。 隨著手術技能的提高,術后功能康復日益顯得重要。術后的早期鍛煉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力量,有利于關節穩定,預防肌腱及關節囊粘連和攣縮,軟化瘢痕,恢復關節和肢體的功能[6];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日常活動,避免髖關節的損害;出院后以家庭治療康復為主,定期復診。總之,細心地護理和術后正確的康復指導是AS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保障。
4 參考文獻
[1]王承德,沈丕安,胡蔭奇.實用中醫風濕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93.
[2]關淑霞.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及康復指導[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20):125.
[3]秦彥彬.淺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22):126-127.
[4]李堅,李滿意.婁玉鈐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