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居家養老優缺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公私合營;養老模式;社會資本;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C913.7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養老院“公私合營”運營模式的可行性探究――以上海市為例
收錄日期:2014年5月6日
我國現在正面臨“未富先老”的尷尬局面,社會養老形勢十分緊迫。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8億。民辦機構目前在獲得少量資助的情況下自主運行、自負盈虧,即使是政府的補貼也不易拿到。還有在上海,養老機構幾乎全是民辦非企業單位。所謂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創辦的從事非盈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非盈利性決定了養老院是個“不掙錢的行當”,而社會資本是以盈利為導向的,這就要在制度上進行改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家的養老事業。
我國敬老院的運行現狀矛盾突出,亟待積極探索出新型的敬老院運行模式。公辦難進門檻高,民辦太貴養老負擔重,這讓社會養老的剛需群體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養老資源。公辦敬老院雖然是福利性機構,但他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維持,在護理人員配備和硬件設施的配備方面都將給國家財政帶來極大的壓力而且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民辦敬老院更是問題重重,雖然它有著活躍廣泛的資金來源,但國家在資金、政策上對民辦養老院的扶持有所欠缺,這使得民辦敬老院的養老條件參差不齊。
一、敬老院“公私合營”理論構想解釋與條件分析
(一)“公私合營”的理論構想分析。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性質主要是以公辦、私辦和私辦公助為主,但這遠遠不能緩解社會養老的壓力。“公私合營”的設想是基于對現有養老模式的整合,增加國家的養老專項投入,更多的讓利給私有資本成分,讓更多的社會私有資本進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擴大社會養老容量,減輕國家的養老負擔,同時提高社會的養老質量。形成國家專項資金支持,私有資本增加投入,個人適量負擔的三位一體的社會養老模式。“公私合營”的目的也就是在于國家讓利,平衡私辦敬老院的利益格局,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擴大社會養老容量,以達到國家減輕財政養老負擔,私有資本合理盈利,養老人群享受更多更好養老資源的三贏格局。
“公私合營”就是在國家養老壓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將養老事業推向市場化和產業化,讓市場起基礎性作用,有效調節資源的配置,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攬肩負沉重的財政負擔。“公私合營”的實現還需要政府在政策設計上,法律保障方面以及稅負上合理規劃,平衡好各方利益。
(二)上海市實現“公私合營”的條件分析
1、上海市老齡化現狀。上海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最早和最嚴重的地區,在1979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已達到10.2%,65歲以上人口占7.15%,比全國提前2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在上海顯得尤為突出。人口老齡化將對勞動力供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負擔等諸方面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就目前上海養老模式而言是無法滿足社會養老需求的,上海地方財政也負擔不起這樣沉重的養老壓力。擴大上海的社會養老容量,改革社會養老模式勢在必行。
2、上海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較為充分,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經濟發展活躍。上海同時作為全國的金融中心,社會資本流通快速,有較好的融資環境。上海每10元GDP中,有6元是服務業創造的。上海市統計局將正式對外宣布,2012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線,由此看出上海市的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可以有力地支撐養老事業的發展。
上海市有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壓力,但同時有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優勢,基于這兩個主要的因素為上海的養老體制改革和養老模式選擇提供了基礎。
二、上海市敬老機構發展現狀
(一)上海市老年人口規模。截至2012年,上海市戶籍人口1,426.93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萬人,占總人口的25.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萬人,占總人口的17.2%,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69.13萬人,占總人口的11.9%。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67.03萬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總人口的4.7%,100歲及以上老人1,251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969人。
(二)上海市養老機構的社會容量。全市的養老機構共計631家(據2012年統計數據),其中政府辦301家,社會辦330家。床位數共計105,215張(其中2012年新增5,891張),比上年增加3.3%,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9%。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全市共計313家,服務人數共計1.10萬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區助老服務社全市共計231個,服務人數共計27.20萬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人數為12.60萬人,比上年減少5.3%。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全市共計492個,比上年增加42個,受益人數5.40萬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活動室全市共計6,093家,使用面積達171.89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化老年活動室5,028家。據數據來看,從絕對量上來說并不少,但相對于上海市人口基數以及有養老需求的老齡人口基數來說還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三)上海市養老機構發展狀況分析。在全市的養老機構當中據2012年統計數據來看,社辦養老機構超過了公辦機構,但這兩類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甚至同類型的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體到硬件設施、服務標準、資金配套、政策配套以及區域分布和區域整體差異等諸多方面。
就公辦養老機構而言,整體水平相對較好,無論是在硬件設施、服務標準還是資金、政策配套上,但公辦的養老機構進入門檻較高,數量極其有限,同時政府負擔較重。社辦養老機構這幾年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養老壓力,但社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水平差異卻很大,特別是在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同時在規模和區域分布及區域水平方面也極不均衡。據筆者在曹路鎮政華敬老院(社辦)、高行老年中心(公辦)等5家養老機構進行實地抽樣調查以后,發現社辦和公辦養老機構在硬件設施上,服務水平等方面確實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對振華敬老院負責人進行采訪時,負責人說敬老院并不是一個賺錢的行當有一定的風險,在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務上有很多現實的困難,據該負責人說,公辦養老院和社辦養老院收養的老人在自身身體狀況,家庭背景和個人社會階層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社辦收養的多是一些條件較弱的。這個敬老院主要靠投資人的附屬產業支撐,國家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也不夠,這就讓大量的社會資本不愿進入這個行當。然而,對于公辦的養老院來說情況就要好很多,在設施、服務和國家政策、財政支持等方面都明顯好于社辦養老機構。
三、上海市養老模式的選擇因素分析
(一)目前的養老模式結構
1、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是以家庭作為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撫慰的一種養老方式。家庭養老作為中國的傳統養老模式,在社會倫理和老人意愿等方面擁有較大優勢,特別是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是最優的選擇,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享受天倫之樂,能得到子女的及時照料,穩定的人際關系拓寬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選擇內容。在傳統意義上來講,家庭養老無疑是老人們的第一選擇。
2、社會養老。社會養老是一種老人的經濟供養和生活照料主要靠社會來完成的一種養老方式。老年人的養老資金靠社會支持,例如老人的退休金,國家的社會保障,各類企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等;生活護理主要依靠社會的養老機構,例如養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社會養老是一種集中養老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中許多傳統的養老客觀因素在發生著改變,社會養老成為主要的養老模式之一。
3、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介于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養老模式,它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方式,老人通常在家中居住,由社區或者國家組織服務機構包括生活、醫療、娛樂場所等方面為老人提供特定時間或者短期的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是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有效整合。
(二)三類主要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1、家庭養老是一種最優的養老方式,老人在經濟和生活以及精神慰藉上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還有中國人口的代際更替等問題,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421”家庭模式已成為普遍現象;再加之中國的經濟發展地域不均衡問題,在東部地區人們的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較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大量的年輕勞動力東遷,無論是在東西部這些因素的出現,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空巢”老人現象,老人得不到及時的照料,出現了很多社會倫理問題,因此家庭養老的客觀保障條件在漸漸缺失。
2、社會養老作為目前一種普遍的養老方式,在促進社會養老事業發展的同時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以上海市為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資金投入不足,社會需求覆蓋面較小;(2)養老機構養老成本較高,大部分老年人負擔不起;(3)行業標準不一,服務水平參差不齊;(4)缺少歸屬感和精神慰藉。
社會養老雖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但就目前中國的社會狀況而言是一種現實的選擇,無論是對個人、家庭和國家而言,這種養老方式要不斷地發展,擴寬它的發展渠道。
3、居家養老是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一種折中,是平衡各方利弊的一種養老方式。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理想的養老方式,但其中也有一些不現實的因素,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養老成本大大增加,特別是在人力成本上。一方面居家養老并沒有減輕贍養老人者的負擔,也沒有減輕老人的養老支出;另一方面卻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就目前上海的人力成本而言一老一小的撫養成本是最高的,保姆的工資居高不下,養老護工特別是居家養老工資也較高。居家養老是一種雙重成本的養老方式,對于大部分的家庭來說是不太現實的。
目前,三種主要的養老模式各有各的優缺點,但就國情和上海市的市情來看,家庭養老由于“421”的家庭現狀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居家養老雖然能多方面照顧到,但大大增加了養老成本,對于個人、社區和政府而言都是一個較大的負擔。所以,社會養老是一個結合國情和個體實際情況而言都要大力發展的養老模式,但擴充社會養老的社會容量,提高社會養老的服務水平,改革養老體制是一個不得不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四、養老院“公私合營”體制可行性分析
(一)進一步發展社會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對于像上海這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來說,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居家養老等養老模式的選擇就好比私家車、公交車、出租車對于城市公共交通的關系;相對來說公交運輸條件較差,但卻是成本較低,容量最大的公共交通運輸方式,對解決一個城市的公共運輸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社會養老對于上海市來說就好比公交車運輸,需要大力的發展。上海市的家庭結構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家庭結構多是“421”,子女在資金、時間上來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具有現實的困難,不可能大面積的普及,甚至以后還會出現一定量的丁克家庭;居家養老的成本較高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因此社會養老雖然有諸多弊端,但是目前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的有效方式。
(二)上海市發展社會養老需要解決的問題
1、擴充社會養老機構的容量。
2、平衡好公辦和私辦養老機構的關系,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養老院的等級劃分。
3、協調國家財政和社會私有資本在養老機構中的配比問題,增加社會私有資本在社會養老機構中的比例。
4、以政府為主導,配套好私有資本進入養老事業的軟件;從制度、政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減免以及法律保障等,讓私有資本進入養老事業有一個完善的投資環境。
(三)養老院“公私合營”可行性總結。針對上海市的實際情況,在結合市情、本市老齡現狀和養老現狀,再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投資環境等方面綜合考慮,上海市在進行養老機構“公私合營”的探索上,有現實需要,具備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和良好的社會氛圍。養老機構“公私合營”的探索即政府不再大包大攬,承受較大的社會養老壓力和財政壓力,讓利給社會資本,從財政稅收上,財政專項支付上,養老制度和企業準入方面給予優惠政策,讓養老事業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行當,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機構,最終形成國家減輕養老壓力、個人適當承擔、社會資本有利可圖的三贏局面。達到這個目的的途徑就是政府釋放政策紅利,只有政策才能辦到,例如進行“公私合營”的有益政策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1]上海市老年學學會網站.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
【關鍵詞】民營資本;社區養老;非營利;可行途徑
社區養老服務自20世紀80年代提出以來,學術研究雖未取得突破進展,但也越來越得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認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作用和地位會逐漸弱化,社區養老的地位將得到突出。如何更好地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構建一個公平有效的社區養老模式,正是本文將要探討的問題。在當前形勢下,吸納民營資本進入社區養老服務領域十分必要,民營資本投資社區養老服務領域能提升我國養老服務建設水平,促進民生改善;能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通過總結我們的調研結果,我們發現民營資本進入社區養老服務領域一般分為兩種:非營利性質和營利性質。
一、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及其利弊
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多為“公助民辦”或“公建民營”的日間托老站/所。公助民辦是指“各級政府和公有制單位已經辦成的公有制性質的養老機構,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進行改制、改組和創新,與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門脫鉤,交給民間組織或社會力量去管理和運作,政府部門不再插手”。公建民營是指“新建養老服務機構,由政府出資,招標社會組織或服務團體進行經營或管理,政府只起行政行政監督的作用”。在這些社區托老站中,政府負責托老站的建設,包括房屋建設和基本設施配備,基本建設費用由當地政府一次性承擔。在托老站的運營過程中,政府視情況給予財政補貼。托老站日常的運營和服務費用則由民營資本擔負,服務人員的工資和培訓費用等也包括在內。這種形式的托老所不以營利為目的,它們的服務收費非常低,提供的是無償或低償的服務。服務對象覆蓋到社區內的所有老年人。顯而易見,對于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站來說,它有著自己的優勢。(1)提高了社區老年人的幸福指數。由于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內的老年人支付較少的服務費用就能享受社區托老站提供的服務,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實惠,對于社區內的“三無”和“低保”老人而言,更是解決了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因此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數。(2)體現了社會公平。無償或低償社區養老服務的最大受益者是社區內的貧窮老年人,他們作為社會弱勢群體中的弱勢者,可以得到良好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現了社會公平,也有利于社會安定。(3)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社區的托老站由民營資本運營,政府只在宏觀上進行監督和評估,政府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負擔,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解決更迫切的社會公共問題。(4)弘揚了志愿精神。社區養老服務中的人力資源缺口一直存在,同時由于非營利性質的社區養老托老站無足夠的資金聘請更多更專業的服務人員,為解決這一問題,運營者多會號召社會人士和大學生來社區做志愿活動。這樣既參加了社區的活力為老年人帶來歡聲笑語,也弘揚了奉獻社會關愛他人的志愿者精神。(5)順應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趨勢。西方學者的福利多元主義觀點強調給予民間組織或者是非營利組織更多機會來提供公共服務。我國民政部等11個部委在《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中也提出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要求。社會福利社會化已逐步成為一種趨勢,非營利社區托老站的發展正是順應社會福利社會化的表現。
雖然優勢明顯,非營利組織提供社區養老服務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1)資金不足。雖然各級政府對老齡事業大力支持,而且積極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投資建設養老服務機構,也伴有相關的鼓勵政策出臺,但由于成本過高,這些公建民營的社區托老站普遍面臨運營壓力,生存艱難。加上政府的補貼資金有限且很難落實,非營利性質的社區養老服務運行得更是難上加難。(2)服務水平較低。資金方面的困擾使托老站無法及時更新設備、無法聘請更專業的服務人員。調研發現,托老站服務人員多為40~50歲的下崗工人或農村務工人員,“缺乏專業而規范的訓練,且托老站本身的機制不完善,因而無法提供全面的一條龍配套服務”。(3)過于依賴政府。非營利性質的托老站在政府政策指導下,不以營利為目的,這使它對政府形成較強的資源依賴性,政府的財政撥款成為了其主要的資金來源。(4)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無有效的激勵機制就無法吸引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這個領域。由于不以營利為目的,非營利性質的社區托老站利潤點非常低,且沒有嚴格的社區養老規范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很難廣泛的吸納民營資本進入社區養老領域。
二、營利性企業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及其利弊
營利性質的社區養老服務多為民辦民營,多為養老服務事業集團的項目之一,也即以企業的形式來舉辦養老事業。它的服務對象為經濟條件優越的老年人,多為退休干部和退休國企工人,或者是子女經濟殷實的老年人。老人每月需繳納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養老服務費用才能享受到這些社區養老服務,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依服務費用的高低而定。
營利性質的社區養老機構有著自己的優缺點。(1)利潤高。這種形式的養老服務費用較高,由于中國目前嚴峻的老齡化趨勢,養老的市場需求大,以市場化方式運行的托老站可獲得高額利潤。(2)服務水平高。高額利潤使得營利性質的社區托老站可以提供吃喝玩樂醫住行一條龍服務,聘請年輕、專業的護理人員。服務人員的年齡結構相對于第一種形式的養老服務來說年輕很多,均齡為30歲左右,更有精力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3)效率高。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區托老站,采用市場化的運營方式,講求效率,同時員工的工資也與其服務效率、質量掛鉤,能促進員工的積極性,提高辦事效率。(4)部分緩解政府財政負擔。這類社區托老站解決了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同樣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購買這種養老服務的老年人一般是自己付費或者是其子女承擔付費的責任,政府無需為其提供資金或者補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營利性質的社區托老站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1)覆蓋面較窄。由于這種以市場化方式運營的托老站收費昂貴,經濟條件處于低水平的老年人,尤其是“三無”和“五保”老人,完全無法承擔高額服務費,它服務的對象只可能覆蓋到經濟條件寬裕的老年人。(2)不利于體現社會公平。營利性質的社區養老服務站只針對付高額服務費的老年人展開服務,其他老人無條件享受較高水平的服務,這對他們來說不具公平性。
2012年7月,我們在河南鄭州調研走訪過一些營利性質的養老機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愛馨養老集團。它成立于1999年3月,是一家專業從事社會化養老的為老服務機構,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建立和完善了以機構養老為基礎、社區居家養老為依托、互動養老為延伸的大服務體系。在社區養老方面,該集團建立了養老社區,老人及其子女入住其內,當子女工作忙碌時,老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向服務臺申請日間服務,包括家政服務、送餐上門、陪同看病等多種服務。當然,這些服務的費用比較高。一般經濟狀況的家庭難以負擔。社區內各項服務設施相當完備,有銀齡創意博物館銀齡禮堂等。老人們既可以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又可以享受高水平的養老服務,安享幸福晚年。入住的老人們家庭經濟條件都很優越。
三、大力支持非營利性民營資本進入社區養老服務領域的可行途徑
筆者認為,養老事業是一項公共服務事業,可以鼓勵以市場化的方式運營,但不能以營利為目的,養老事業應該更多地體現社會公平。所以,非營利性質的社區養老服務應當得到大力推廣,同時也應當鼓勵非營利組織進入社區養老服務領域。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引導、鼓勵民營資本更多的進入社區養老領域,解決資金和服務人員缺口問題,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更好更優的服務。
(1)采取差別收費的方式制收取一定的養老服務費用。在目前情況下,社區養老的公益性和效益性之間存在矛盾。一方面,從其性質而言,社區養老應當以公益性為主。另一方面,社區養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之上,沒有資金無法正常運轉。為正確處理公益性與效益性的關系,可以采取差別計費制。目前,政府規定非營利性質的托老站只能以無償或低償的方式提供服務,資金困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每個人的財產狀況、養老需求都處在不同的層次上。可運用科學財產評估方法評估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財產狀況,從低到高劃分為3~5個等級,每個等級收取不同的服務費用,服務費用具體金額則根據托老站日常運營具體所需經費來定。當然,低收入、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應享受無償服務。這樣既能解決資金問題,又能體現社會公平。(2)增加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數量。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通過購買社工服務的方式為社區托老站提供具有專業技術和知識的服務人員,社工具有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必須的專業知識,是社區不可缺少的人才,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社區配備更多的專業人才,既能對社區起到激勵作用,又能解決社區養老服務人力資源的缺口問題,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但是當前,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數量相當少。政府購買服務為民營資本節約了運營成本,對民營資本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而政府可以增加購買社工服務的數量。(3)落實政府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政府的財政補貼要落到實處,幫助緩解資金緊張問題;另一方面“在土地供應、貸款融資、政府補貼、稅費減免、供水、供電、供熱等方面制訂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對向社區托老站捐資的組織和個人進行稅收優惠,將民間組織的稅收法律納入到整個稅收系統,吸引更多的民營資本和非營利組織進入社區養老服務領域。(4)鼓勵加強校社合作。德國的養老職業教育可以給我們啟示:學校負責頒發理論課程合格證書,企業(養老機構)負責半大實踐課程證書;學校校長兼任養老機構院長,養老機構院長兼任學校校長。在中國要做到高校校長和社區領導的兼任還不太具有現實性,但是加強校社合作卻是可行的。社區可以作為高校的志愿基地和相關專業的實習基地,比如:開設護理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的院系可以將社區作為學生實踐的基地。一方面大量的實踐機會使得學生得到鍛煉;另一方面又可以“依托高校對下崗職工和農村務工人員進行專業的養老服務培訓”,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更為周到的服務,“是一種雙贏的行為”。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民營資本需要支付的員工工資成本。
參 考 文 獻
[1]陳婁妍瀛.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的社會化探索[D].上海交通大學.2008
[2]靳潤奇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河北省社區養老研究[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3(5)
[3]駱玉婷.論發展社區養老的優勢和方向[J].中國證券期貨.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