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

第1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關鍵詞: 核心素養 英語學科 課堂教學

近年來,學界積極開展了對英語教育核心價值的思辨。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簡稱,具體包括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六個方面。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有著各自的特征和側重,在這一目標下,如何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語教學論體系,以指導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并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便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英語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英語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獲得的相關英語學科的基礎知識、技能、情感、觀念和品質等。由此可見,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教師在對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同時要關注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從情感上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隨著英語課程的不斷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為特征的新課程對英語課程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何通過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廣大英語教師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

語言能力是指借助語言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這一能力是作為語言學科的英語課程所應具備的第一種能力,也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個維度。聽、說、讀、寫是四種經典的語言技能。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習者面對各種圖表、數據等形式的資料越來越多,如何通過“看”獲得第一手和最新的信息成為英語語言技能的又一獨立元素。聽、說、讀、看、寫不僅是語言技能,還是理解并獲得語言意義的基本方式。語言能力要求學習者整合這些語言技能并經由語境與語篇等傳遞意義,進行人際交流。

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比較好動、好玩,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教授新知識。要實現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首先就要合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中涉及核心素養的內容,針對教材中具體的語言知識,采取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對學生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币还澱n上,新的知識如果能夠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求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么對于整個學習過程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呈現新知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樣的教學媒體,把新知與學生感興趣的音頻、視頻等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成功的課堂教學營造一個好的氛圍。

另外,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中,小組合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正確處理與小組成員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學習狀態下可達到傳統課堂無法實現的獨特效果,在固定的小組中,學習者可以自由地交談,探索性地交流彼此的想法,無須就意見分歧而辯解,無需對不認同的觀點假裝認同,學習者可用“或許”這樣的詞語表達不確定的看法或嘗試提出新的思路。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的特點,采用自然、真實和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情境體驗,以便讓學生在場景中運用語言知識,從而獲得更高的語言技能。

二、課堂教學問題邏輯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素養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尤為重要的一種,也是最貼近學生核心素養個體個性發展的一個維度。思維品質的提出與深化課程改革,與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緊密相關。思維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以辨析、分類、概括、推斷、分析等方式呈現并體現其在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點。思維品質的提出打破了學科教學知識單向度的取向,這一概念首次在核心素養體系中作為一個獨立的維度列出,表明這一品質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美國教育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不是只有單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種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人H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個人內在智能八種。各種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卻又不是獨立的。在對學生進行思維引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還要關注學生的心情、情感及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這門學科的過程中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不會對英語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而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學習,學習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高。

基于這樣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問題引領。所謂的問題引領主要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可以采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評價問題的方式進行。由于英語是一門外國語言學科,學生對于英語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特點不是很了解,導致對英語的學習出現死記硬背的現象,不利于對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對學生提問的時候,如果學生回答不上來,教師不應直接說出問題的答案,而是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步一步讓學生回答,當學生無法回答的時候,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示,學生跟著教師的啟示回答出問題。這樣學生在了解和學習的過程中,英語思維品質的核心素養不斷提高。

三、課堂教學活動情景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素養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包括知識、觀念、態度和行為的品質。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尤其強調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對文化意識進行滲入式培養。通過知識獲取、內涵比較、異同分析、精華吸納等手段,學習者應在自尊、自信、自強的價值觀引領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理解運用外來異域文化,從而順利完成跨文化溝通。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運用情境浸潤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取英語知識,并拓寬他們的語言空間,讓他們更熱愛學習英語。在課堂教學中,頻繁的重復練習是英語學習的必要環節,也是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克星。學生在感觸新知時積累的興趣極易被枯燥的、機械的語言操練壓抑。此時教師如果能夠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利用新知進行交際活動,那么,不但不會降低學生原有的興趣,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興趣持續穩定。正如布魯姆所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p>

另外,在課堂上創造與外國友人交流的機會,也是培養文化意識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由于英語與漢語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無論教師英語教學水平多高,學生依然學習的是中國式的英語,對學生核心英語素養的培養不利。針對此種情況,為了使學生學到地道的英語,充分了解英語文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與外國友人交流的機會。交流的內容可以涉及家鄉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等,學生在了解外國友人家鄉的風俗文化的同時,會對西方國家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而這是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學生與外國友人交流結束后,教師應該與學生一同進行總結,總結的內容主要就是學生在與外國友人交流的過程中學到的語言知識及文化,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自身的英語核心素養不斷提高,有助于促進學生英語學習上的更大進步。

四、課堂教學評價多元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素養

學習能力指學習者應主動拓寬英語學習渠道,積極運用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品質。學習能力與學生核心素養緊密相關。作為21世紀的學習者,我們面臨的不再是拘泥于以書本、教室、傳授為核心主體的教育情境,社會的深度變革帶來了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能力對英語學習越來越具有影響力,這種學習能力體現在對這一學科能保持學習興趣、有明確學習目標、能有效獲取學習資源并選擇適當策略通過監控、反思、調整、評價等方式進行合理的學習。

表現性評價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評價文化?!氨憩F性評價指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來表現學習目標掌握情況的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主要的方式包括九種:觀察、角色扮演、事件任務、訪談、小論文、日志、方案策劃、學習記錄和成長檔案袋。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習的過程,有助于考查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及激發其學習情趣,應該與傳統的標準紙筆測驗一樣,成為學校評價學生學業成就的主要評價方式。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作業設計是很重要的環節。經過一系列的課堂教學,要知道效果如何,作業是重要途徑。應當看到它還是聯系課內與課外的紐帶,承擔著復習和預習的重任。多重的作用要求作業設計多元化,例如作業設計的形式除了老師給學生設計,還可以是課代表給其他學生設計,小組長為組員設計,同桌相互設計等。作業內容可以是各種書面練習,也可以是一次交際活動,一件教具的制作,一項朗讀或背誦的任務,甚至是一些資料的收集。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順應時展要求的體現。隨著英語課程的不斷改革,教學任務已逐漸圍繞“立德樹人”和“學科核心素養”展開。英語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教學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品德,懂得對自己的言行進行約束,成為具有綜合素養的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麗.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6(15):42.

[2]陳艷君,劉德軍.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本土英語教學理論建構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6(03):50-57.

[3]黃麗燕.以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實踐探索[J].英語學習,2016(01):32.

[4]錢峰,劉萍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多元目標英語”探究[J].江蘇教育,2016(13):7-10.

[5]王.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山西教育(教學),2015(07):58-59.

[6]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6-7.

[7]姚惠娟.核心素養:指向“語用與情感”的作業設計[J].新課程(綜合版),2016(03):32-33.

第2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3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幫助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求高中各學科課程要提出學科核心素養,將教育教學的行為統一到育人目標上來,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

目前,大家認為,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含有以下方面:人們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變化的過程中,運用探究的手段,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能建立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理解化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贊賞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能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化學過程對自然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權衡利弊,勇于承擔責任,積極參與有關化學問題的社會決策。

“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是蘇教版必修《化學1》專題2的第二單元教學內容,本課按照目前關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重新審視了教材,挖掘其學科核心素養價值,以這部分教學內容為載體,進行了精心設計,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學設計

1. 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指導思想分析

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形成。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課堂教學,應該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從重視學科知識的傳授、灌輸轉向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和指導,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在探究體驗中、學習反思中獲得化學核心知識,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2)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一節典型的物質性質的課,也是學生進入高中后第一次完整地學習一種鹽。教材并沒有把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逐條呈現,而是通過兩個“活動與探究”(“碳酸鈉的性質”、“區別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實驗方案設計”)來引導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升化學學科素養。

(3)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初步學習了碳酸鈉與酸的反應,了解了檢驗溶液酸堿性的常用方法,但對與碳酸鈉關系十分密切的碳酸氫鈉的性質了解甚少。因此,教學時可以用實驗探究、對比的方法理解兩者性質之間的異同。

2.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展示、實驗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二者性質的差異是結構不同所致,并能歸納總結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和相互轉化。

(2)學會研究物質的一般思路與方法。特別是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對比中,學會全面地認識和分析事物,體驗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用途,感受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使命感。

3. 教學重難點

基于上述分析,把教學重點確定為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鑒別,教學難點設計為對照實驗方案的設計。

4. 教學過程及點評

教學環節1 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資料1中,侯氏制堿法制得的“堿”是什么物質?

[生]是純堿,化學成分是碳酸鈉。

[師]讓我們一起走近碳酸鈉。

[師]實物展示。請根據資料2和初中所學知識,推測碳酸鈉化學性質,并運用桌面上的藥品和儀器進行驗證(藥品:水、0.1mol/L稀鹽酸、石灰水、氯化鈣溶液、酚酞試液、0.1mol/L碳酸鈉溶液、0.1mol/L碳酸氫鈉溶液等,儀器:試管、滴管等)。

[生]討論,制定實驗方案,猜測實驗現象,進行探究驗證。在四支試管里各加入0.1mol/LNa2CO3溶液2毫升左右,然后依次滴加幾滴酚酞試液、氯化鈣溶液、石灰水、稀鹽酸,觀察現象。主動交流實驗現象和結論。

[板書]

碳酸鈉的化學性質

一、化學性質

1、與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

2、與某些堿反應:Na2CO3+Ca(OH)2■CaCO3+2NaOH

3、 與某些鹽反應:Na2CO3+BaCl2■BaCO3+2NaCl

?u析:通過科學家侯德榜先生實業救國的事跡引課,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和無私的愛國情操,引發學生對“堿”的好奇心和重視,讓學生認識化學學習的社會價值。

后面讓學生根據初中所學,大膽預測碳酸鈉的化學性質,設計實驗對自己的預測進行驗證,得出結論,發展學生尋找證據進行分析推理的化學學科素養。

教學環節2 分析比較,深入探究

[生]認真閱讀資料,仔細觀察碳酸氫鈉樣品,產生了以下疑問:為什么在資料中碳酸氫鈉可作為食品制作中的膨松劑,而碳酸鈉不能?兩者性質差異有哪些?

[師]順勢引導。請大家根據碳酸鈉的化學性質來設計實驗,對比觀察兩者的性質差異。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實驗對比才更有科學性?

[生]在相同的反應條件下比較!如相同反應物的濃度、狀態等。同時,提出了以下3個探究實驗方案:

[探究實驗1]水溶液的酸堿性

在試管里加入0.1mol/LNaHCO3溶液2毫升,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與前面現象進行對照,比較溶液的酸堿性。觀察現象。填寫表1。

[探究實驗2]與鹽、堿反應

向盛有2mL0.1mol/LNaHCO3溶液的試管中先滴加1mL0.01mol/LCaCl2溶液,觀察現象。再向其中逐滴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現象。與前面實驗比較,填寫表2。

[板書]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探究實驗3]與酸的反應

向盛有體積均為2mL、濃度均為0.1mol/L 的Na2CO3、NaHCO3溶液的兩支試管中,同時加入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足量)。觀察現象。填寫表3。

[板書]NaHCO3+HCl■NaCl+H2O+CO2

[生]通過實驗對照,得出結論:Na2CO3、NaHCO3性質大體相似,但是在某些反應上又有差別。如同濃度時,Na2CO3溶液的堿性強于NaHCO3溶液,但NaHCO3溶液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大于同濃度的Na2CO3溶液。又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兩者性質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生]大家積極思考,有同學提出了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

[師]對!那我們來一起分析它們在組成結構上有什么異同?完成表4。

[生] 清楚地發現:兩者性質差異的原因就在HCO3-、CO32-方面。

[師]資料3中說,碳酸氫鈉作為食品制作過程中的膨松劑。請你猜想碳酸鈉、碳酸氫鈉哪一種受熱更易分解?

[生]肯定是碳酸氫鈉受熱更易分解,而且分解時會有氣體產生。

[師]讓實驗來說話。

[探究實驗4]熱穩定性

[師]采用(圖1)裝置,應該如何放置兩種固體,才能證明碳酸鈉的熱穩定性較碳酸氫鈉更好?

[生]大試管中盛的是Na2CO3固體,小試管中盛的是NaHCO3固體。大試管的導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B試管中,小試管的導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A試管中。如果A試管中的石灰水變渾濁而B試管中的石灰水沒變渾濁,則可證明。

[師]演示實驗,點燃酒精燈,先預熱,再集中加熱。

[生]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填寫表5。

[板書]2NaHCO3■Na2CO3+H2O+CO2

[師]根據資料4,推測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可能會有固體析出。

[探究實驗5]飽和Na2CO3溶液與CO2的反應

[演示] 向一瓶充滿CO2氣體的軟塑料礦泉水瓶中,倒入10毫升左右的飽和Na2CO3溶液,旋?o蓋子,快速振蕩一會兒。

[生]觀察現象:礦泉水瓶變癟,澄清的碳酸鈉溶液變渾濁。

[板書]Na2CO3+CO2+H2O■2NaHCO3

[師生共同分析]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小,這是析出沉淀的主要原因,而從方程式來看,106g碳酸鈉反應將生成碳酸氫鈉168g,生成的碳酸氫鈉多了且反應消耗了水,也會導致碳酸氫鈉析出。

評析:根據實驗現象的異同,引導學生分析碳酸鈉、碳酸氫鈉組成結構的異同,進而尋找證據進行推理,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課堂上精心設計對比實驗進行探究,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觀念。

教學環節3 總結提升,鞏固觀念

[師]碳酸鈉與碳酸氫鈉關系密切,請大家根據本堂課內容說說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

[生] 歸納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途徑(略),形成物質間有條件的轉化觀念。

[投影]碳酸鈉、碳酸氫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環節4 解決問題,拓展應用

[投影]問題解決:

[生]交流討論(略)

[課后作業]

查詢侯氏制堿法的工業流程圖,分析涉及的原理。

評析:通過幾個有“生活味”的問題解決,提升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化學應用觀。也體現了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化學教學,是一種能使學生主動獲取化學知識、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教學策略。

三、幾點反思

1.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讓學生明白所學化學知識的價值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這也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讓學生“想學”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的價值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的價值,可以是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科技領域的應用,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可以是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在化學科學發展中的應用;還可以是向學生展示所學化學知識在化學及其相關學科學習中的應用[2]。高中化學課程中之所以安排“碳酸鈉性質與應用”教學內容,就是因為鈉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應用。本節課以侯德榜的愛國事跡為引課,以“為什么碳酸氫鈉可作為食品制作過程中的膨松劑?”“Na2CO3、NaHCO3均可與胃酸反應,為何不選用Na2CO3作抗酸藥?”等應用性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了知識的價值,明白了“為什么學”的問題,有效地調動了自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化學學科素養。

2.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要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提高能力、發展素養

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進行教學。教學中提供相應的儀器藥品,讓學生自己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主動對比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性質與應用,將知識融入推測、驗證、探究和歸納的過程中,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規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體驗化學研究的過程中發展了學科素養。

3.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科學地處理教材內容

第3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關鍵詞】英語新課程標準 英語教學 學科素養

一、引言

英語教學應如何順應課改的要求,將新課標的理念和教學接軌,在教學中著眼學生的人性、人格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呢?筆者嘗試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這個問題提出個人的拙見。

二、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途徑

結合教學經驗,筆者認為以下四個“I”和四個“H”,是有效提高小學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途徑。

1.著重教學活動四個“I”,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 Individual(個性化的)

―To think or do things in their own ways,rather than imitating other people.

(與其模仿他人,不如展示自己的獨特)

(2)Imagination(想象力)

―To make the students’ imagination run wild.(放飛W生的想象).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適當地放飛思維與想象,有利于學生創造獨特、新穎的新形象。

(3) Interactive(互動的)

―To have the students to talk or discuss in groups,so that they can learn or influence each other. (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互相影響互相學習)

我經常運用外語相互式積極學習法(interactive learning),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自然的互動環境。通過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學會與人交往。

(4) Inspiring(激勵的/啟發靈感的)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eel strongly interested and enthusiastic.

(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庇袀€名人也曾說過:“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進行教學就像捶打一塊冰冷的生鐵”。

2.踐行四個“H”,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1)Humanity(人文)

學習環境人文化,構建和諧課堂。

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內涵之一。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新課改的靈魂是要挖掘、發揮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師生之間應該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與對話,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情實感的、鮮活的知識,并獲得人格的陶冶和健全。在教學過程中,我每次都試圖努力營造一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

(2)Harmony(和諧/融洽)

―To hav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和諧關系) with the students,so we won’t get harm.(不會受到傷害)

(3)Horizon(眼界)

―To broaden(開闊) the students’ horizon(視野),enlarge their vocabulary (擴大詞匯量),so that they can learn more things besides the knowledge from the textbooks.

(4) Humor(幽默)

―To be humorous can help us win the students’ hearts.(幽默可以迷倒眾生)

美國教學研究專家赫修特在《教學藝術》中,把幽默規定為一位優秀教師所必備的品質和能力之一。幽默是教師思想、學識、閱歷、經驗、智慧和靈感的結晶。

3.深入鉆研英語教材,挖掘隱含的素養因素。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遠大的目標、濃厚的興趣、愉悅達觀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高素質的人才。例如:當學到詞組:walk the dog

(遛狗) 時,我告誡學生在戶外遛狗的時候要清理狗狗的“便便”,因為沒有人喜歡這樣的“狗屎運”;當學到“throw

(扔)”的時候,我指出高空砸物的危險性,因為沒有人想要這樣的“頭等獎”;學到教make a lot of money(賺大錢)時,我講述了另外一些表達:make handsome money(賺大錢),make easy/dirty money(發橫財).以此教育學生誠實做人:Don’t make easy/dirty (骯臟的)money. Make decent(正當的) money;當學到到“angry”和“worry”的時候,教育孩子們在生氣或者擔心的時候,該用什么方式去發泄怒氣,該如何緩解壓力,如何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當學到“喬布斯”的故事的時候,我教育學生要學習喬布斯的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但也要學會如何“keep healthy(保持健康)”;當學到詞組wait in line(排隊)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則關于明星鹿晗的新聞:鹿晗在微博上一張在上海與一個路邊郵筒合影的照片。

4.開展多樣活動,搭建素養培養平臺。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發現通過組織看英文電影、每日名言、創編英文“三字經”、“唱英文歌”等多層面的活動方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獲得一定學習成就,進而獲得素養的熏陶。

(1)傳統文化課。為了教育學生該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我專門上了兩節校級公開課,分別講述關于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和paper-cutting(剪紙)的歷史,并讓學生當場包粽子和剪紙,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藝。

(2)看英文電影。我經常利用托管課給學生看英文電影。如我給學生看了《里約大冒險》,教育學生要保護動物和大自然,剛好符合了六年級下冊U4的內容:We have only one earth(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3)每日名言。我讓學生在黑板上每天更新一句英文名言或警句,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們學知識也學做人。

(4)創編英文“三字經”。我指導學生學習林克媽媽編寫的《英文三字經》,利用早讀的時間教學生讀這些有趣的“三字經”。然后讓孩子們自創“英文三字經”,培養了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創造能力。

(5)唱英文歌。我經常教學生唱課外英文歌,特別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歌曲。例如:我曾教學生唱邁克爾?杰克遜的Heal the world(拯救地球),這首歌被譽為“世界上最動聽的歌曲”,是一首呼喚世界和平的歌曲。

三、結語

筆者結合多年的英語經驗,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深刻地體會到:如果我們真正將學生的素養的培養與英語教學有效融合,讓學生享受中英兩種文化的雙重熏陶。既強調語言知識的習得,又注意素養的有機滲透,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就達到了真正培養學生素養的目的了。

第4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一、跨學科背景下“時空觀念”的內涵

除地理學科外,哲學領域、物理學領域以及藝術領域都提到時空觀念,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不僅與地理學科有關聯,還與其他更多的學科有聯系。

人類從古代就開始認識時間與空間的性質,最早是在哲學領域認識時間和空間,隨著科學的發展,分離出物理學科的時空觀,主要探討“時間與空間是什么”,把時空當成客觀的存在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也推動了人類認識的進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實了辯證唯物論基本原理,即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物質運動、空間和時間具有不可分離的相互聯系。哲學中的時空觀主要是講“人與時空的關系”,強調時間與空間不僅僅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馬克思揭示了時間的實踐本質,他所關注的時間不再是脫離人的實踐活動的時間,而是屬人的時間,在實踐中看待空間,他把社會空間與自然空間區分開來,認為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所以,與地理學科相比,歷史學科的空間更強調社會空間。

二、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時空觀念”

歷史時空觀念應該是最基本的歷史意識,講的是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作為指導,“在時間與空間中認識人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把時空當成不斷運動中的客觀存在,而不是神秘的永恒;另一方面,充分認識人類是在實踐活動中認識、改造時間與空間并與之構成關系。這樣一來,“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這一核心素養的解釋才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具體而言有兩點:

一是要理解歷史中的時間有著雙向互動關系。歷史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有著雙向互動關系,不僅過去決定未來,未來也同樣決定過去,即人們現在關注的熱點與視角決定我們如何理解過去。由于實踐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 因而社會時間也會隨著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以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為例,法國社會學家格?普?阿波斯托爾在20世紀70年代曾這樣評價:“當今物質生產力三年內的變化,相當于二十世紀初三十年內的變化,牛頓以前時代三百年內的變化,石器時代三千年內的變化?!睍r間因素在人類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節約勞動時間,實際上等于創造人類爭取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二是要理解歷史中時間與空間的互相轉化。哲學認為,由于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觀察時間與空間,所以時間與空間的互相轉化成為可能。比如說,人類實踐活動經過世代積累,不會因為個體的消亡而中斷人類的進步。世代傳遞的不只是人類的工具,還包括人類的思想、知識、經驗和價值等,這是人類所特有的進化方式。人類實踐活動的成果在時間上凝固下來,轉化為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反過來,空間的歷程也構成了時間。

馬克思認為,人類實踐活動每一次提高,都是對原來空間的突破,使實踐活動空間不斷擴大。例如,1840年的爆發,當英軍遠渡重洋來到珠江口時,這場戰爭就不是簡單的位移而發生的中英之間的空間關系,同時也是處在不同文明階段的兩國之間的戰爭,是時間之爭。所以,我們無法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古代軍事理論來分析失敗的原因,因為這不僅僅是兩軍對壘,也不僅僅是兩國交戰,同時還是兩種文明的沖突。

那么,如何把歷史教學中關于時間和空間的知識立意教學推進到“時空觀念”素養立意教學?

例如,有學生問到,“三國中的吳國是什么時候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是哪一年?”這個看上去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但是:

從知識層面來講,教材中關于“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和“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這兩個史事的敘述,并不能回答學生對于歷史時空的困惑。

從能力層面來講,這里涉及到“吳國建立的標志是什么”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標志是什么”兩個問題。“吳國”到底是“王國”還是“帝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到底是指的形成(公元208年赤壁之戰),還是三家疆域的基本確定(公元222年夷陵之戰),抑或是三個獨立帝王的并存(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從素養層面來講,學生可以通過這個點的學習與判斷,理解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其價值不由它本身決定(比如三國鼎立形成的三個標志性事件),更多地是由它所在時空結構來決定(比如三國之間關系的變化)。而且這種價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時空本身在變動(時人觀察三國局勢,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成為重要的歷史拐點),觀察時空的視角在變動(我們今天在判定三國局勢變動時到底持何種態度?是忠奸觀?壓迫與反抗觀還是復雜局勢中的發展觀?),歷史事件的價值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落點

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在教學中落實,我依舊以“時空觀念”這一學科核心素養為例,進一步思考核心素養的教學落點。

1.什么樣的教學活癰有利于“時空觀念”的培養?

實際上,上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很多課堂教學的改革已經從知識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養立意。其中,情境教學被許多歷史老師運用到歷史課堂上來。恰當的情境創設有助于學生神入歷史,回到歷史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時空中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例如上海交大附中彭禹老師上《新航路開辟》一課時,采用了歐洲從古代到近代不同時期的地圖,包括托勒密世界地圖、中世紀T―O地圖以及新航路開辟期間的地圖等。在不斷變化的地圖所營造的歷史情境中,學生看到了歐洲人觀念的變化,逐漸清晰的海岸線展示了歐洲人探險的足跡,學生體會到了歷史發展的“有漸無頓”,看到了歐洲人終于從那個混沌的中世紀走向了近世―這種“走進”,不是像有的教師說的那樣,文藝復興一夜之間就改變了中世紀的黑暗。

也有的歷史教師嘗試帶著學生回到歷史中去,去體驗歷史中的人和事。廣東李月霞老師在情境教學中有許多可貴的踐(見表1)。

2.什么樣的知識更有利于“時空觀念”的培養?

在教學中到底是知識立意、能力立意還是素養立意,這個目標觀決定了教師把哪些內容看成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并以此為教學的支點。從素養立意來看,豐富的歷史教學內容中,每一段歷史都有一個或多個啟示,可以培養多方面的素養,有的啟示是獨特的,有的啟示是共通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閱讀、學情以及課程目標,恰當地培養學生的素養。

例如,廣東東莞易翔老師在上高三《明清史》復習課時,經歷了三個層次的教學設計,第一次設計是立足于“感受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边@是一個典型的知識立意的教學,讓學生再次重溫明清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大事及特征;第二次設計立足于“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把握明清時期所處的位置,以此梳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脈絡,并比較同時期中西方歷史發展的不同走向。”這次教學設計突顯了能力立意,把明清放在更長、更寬的時空里去認識;第三次設計立足于“學生從縱向和橫向角度自主地對明清時期的‘近代因素’做出評價。”引導學生在史學界關于明清階段特征“封建社會末期說”、“近代說”、“帝制農商社會說”基礎上,自己評判明清的歷史地位并進行論證。第三次教學設計中,學生能夠建立自己的時空觀念并對之進行歷史解釋,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歷史價值觀,是一個明確的素養立意的教學設計。

3.什么樣的課堂目標更有利于“時空觀念”的培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一線教師重新理解課程目標、構建教學目標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

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倡建立課堂核心目標,即在宏觀的教育目標體系中,綜合三維目標框架與核心素養視野,構建起一節課的教學核心目標,使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找到落點(見圖1)。

如果用這個模型圖對上文中高三復習課《明清史》一課進行分析,本課的核心目標在目標體系中的定位如圖2所示:

在核心素養視野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歷史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當下我們的思考可能具有時段性,因為有些問題與困惑在實踐中會逐步得到解決,同時,也因為時空結構發生了變化,原來存在的問題也將不復存在,但是,思考在當下,依然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超越經驗、走向理性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高定彝.時空觀念的嬗變[J].哲學動態, 1989(2):50-5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47卷.532.

[3]余章寶.馬克思社會時空觀探微[J].學術月刊, 1998(5):20-25.

[4]格?普?阿波斯托爾著,陸象淦,劉開銘譯.當代資本主義[M].北京:三聯書店,1979:34-35.

[5]劉 奔.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社會時一空特性初探[J].哲學研究,1991(10).

[6]張華.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 .

第5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1

當前中外教育特別重視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指本學科給予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在解決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或能力;是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化學學科要培養學生運用探究的手段,在探究中尋找證據進行推理,學會透過宏觀現象審視變化的微觀本質,同時還要關注學習化學的社會意義,這些都是在發展學生與化學學科相關的核心認識、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即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

本文將就“分子和原子”第二課時的教學來介紹本人在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教學背景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

從本章節開始,學生認識物質的視角將從宏觀轉向微觀,并將對微觀世界進行一系列探究活動,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本部分內容重在揭示化學變化中分子、原子是如何變化的。通過實例分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的不同情況,從而揭示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通過兩個典型的化學反應,分析得出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

2.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質的性質、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小學自然和初中物理也學習了物質的三態變化、物質熱脹冷縮等和分子、原子部分相關的知識,這為學習新知識做了知識鋪墊。分子是初中學生接觸到的微觀粒子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比較缺乏理性認識。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探究和微觀動畫展示,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通過分子模型的組建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從而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2. 能夠運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日?,F象,能夠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3. 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逐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4. 知道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可分的,而原子卻是不可分的。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辯證統一的觀點來思考問題的思想方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逐步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認識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能夠運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 難點: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分類。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解析

教學環節1:從分子的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設計意圖:先由學生熟悉的水的蒸發過程入手,再以前一單元剛學過的過氧化氫的分解為例,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小組合作,畫一畫變化前后的微觀模型,讓學生感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的不同表現,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分析如下。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水的蒸發和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兩個宏觀現象,學生通過畫微觀示意圖了解變化的本質,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不變,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改變,變成別的物質的分子。培養學生學會從微觀的角度看物質,用微粒的變化分析物質的變化。

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在講解水的蒸發的過程時使用了動畫模擬水分子變化前后的狀態,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并且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但是分子的數目不會增減。

教學環節2:分子與物質化學性質的關系

演示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分析淀粉變藍的本質原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分析如下。

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利用學生在生物中學到的淀粉遇碘變藍的知識設計了對比實驗,體現了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尋找證據進行推理:通過對比實驗的設計,讓學生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碘酒和碘蒸氣都能使淀粉變藍,從而證明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幫助學生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學生看到的是宏觀的實驗現象,淀粉遇到碘酒和碘蒸氣都變成了藍色,引導學生分析微觀本質,碘酒和碘蒸氣中都含有相同的碘分子,使淀粉變藍的是碘分子。

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碘蒸氣是有毒的,為了減少碘蒸氣進入空氣中,我們在實驗中用饅頭塞住燒瓶的瓶口,并且盡量縮短加熱的時間,體現了環保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環節3:分子與原子的聯系

設計意圖:分子和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觀粒子很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們通過各種分子模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分子原子的存在,以及在變化中的表現。在此過程中,充分實現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具體分析如下。

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對中學生來說,分子和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我們只能借助多種分子模型,使學生具體的、可感的理解分子的構成,在此基礎上,認識現象背后的一般規律,學生的抽象思?S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分組活動,給學生兩個過氧化氫分子模型,演示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水和氧氣的變化過程,學生通過演示自然理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教學環節4:從分子的角度理解物質的分類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物質分類的知識入手,并結合微觀圖片,透視分類的本質,只含一種分子的物質是純凈物,含有不同分子的物質是混合物。

五、教學反思

1. 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要依托教學內容,并基于?W情進行改造,讓學科的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呈現方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本節內容中“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這一知識,教材中并沒有相應的實驗,學生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我們可以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設計簡單的實驗,并通過觀察、想象、類比等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在此過程中可有效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以及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通過整合,增刪,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有新的提高。

第6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一、激發興趣,創設情景,讓學生思想興奮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與教材內容相似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讓學生的精力一開始就全力地投入到課堂中來。如上《從小要守法》一課,課前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沒有法律的世界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題一提出,學生情緒高漲起來,會說出了許多可能。然后又提問:為什么現在社會這樣有序呢?從而提示出守法的重要性和本節課的目的。通過 “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學生能很快地對本節知識產生深厚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的欲望。

二、開啟學生智力,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和掌握知識

學生一旦有了興趣,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正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黃金時期,老師及時抓住時機,圍繞目標進行精要的講解,將課文所要講述的道理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領悟,不時地進行點撥。如上《從小要守法》時,教師可扼要講解文中兩個正反意義的故事,提出守法的道理,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就“學法、守法、知法、護法”四者的關系進行探索、討論,就易混淆的“知法、學法”關系進行點撥,讓學生自已很好地掌握知識,這樣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知識也輕松地掌握了。

三、拓寬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懂得了道理后,還應讓學生去發掘知識的內涵,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去積極探索,大膽提出總理,解決問題,如教完《從小要守法》后,讓學生討論一下今后對守法和護法的看法,其中有個學生就提出了“還要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觀點,這種觀點就是學生對知識吸收的一個“質”的飛躍,教師適時地進行表揚,使其他學生也深受鼓舞。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了鍛煉,也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第7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關鍵詞:核心素養;新常態;小學;英語閱讀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和現狀

伴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英語迎來了“核心素養”的時代。英語,作為未來世界公民在跨文化場合下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我們亦有必要從核心素養的理念出發,重新審視英語教育的本質,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即英語教育應將學生的成長置于首位,幫助其形成包括學習力、思考力、溝通力、創造力、人文力等在內的21世紀核心技能及素養。

在此背景下,英語課堂迫切呼疽雜鎘煤褪涑鑫驅動的,基于真實情境的,促進學生形成英語思維的足量的語言輸入。開展英語閱讀教學,無疑是較為理想的途徑之一。 但是,目前國內英語閱讀教學開展的現狀是起步晚、實踐少、手段和資源相對短缺,教師雖然已意識到需摒棄傳統的“灌輸式”“存儲式”的記單詞、背語法、生硬互譯為主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但是關于如何以英語閱讀促教學創新的理念、目標、原則、流程、方法、資源配備等信息嚴重不足。

二、英語的閱讀核心素養可分為三個層次

閱讀是英語教學中最受重視的一個課型,同時閱讀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尤為重要。

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薔在梳理當前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在課程改革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提出的新要求下,英語閱讀教育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授,也是對個體品格、思維方式、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 《英語課程標準》專家組成員、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魯子問教授也強調我們教師必須要“遠離無目的的教學”(FOR WHAT WE TEACH)!如果目標本身有所失真的話,那么未來構建核心素養的途徑也會出現問題。 基于此,我認為,英語的閱讀核心素養可分為三個層次:

1.對文本符號進行意義的解碼和建構

即學生搜集、理解基礎信息。這一階段是基礎,支撐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素養是語言知識。

2.通過推理來理解語言背后的真實意義

學生需要做出思維判斷,從作者說話的立場出發來推理話語中真實表達的意義。這一階段支撐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素養是思維技能。思維技能具體表現為歸類能力、序列感培養、邏輯關系和因果關系分析等。

3.通過思維判斷文本閱讀中真正有效的信息

學生需要將信息與自身認知結構相關聯,進行思維理解。這一階段支撐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素養是社會常識。

三、英語閱讀核心素養的主要培養途徑

教師在不同素養培養過程中應該予以學生不同的引導途徑。

1.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范式,包括語言應用的生活場景

Hello! (How do you do?) 你好! 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你好嗎?我很好。謝謝,你呢?Good morning / afternoon/evening/night.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晚安。Excuse me。(sorry. I’m sorry) 打攪一下(對不起/不好意思)Thank you! 謝謝你!You are welcome. 不用謝。How are you today? 今天還好嗎?Nice to meet you. 見到你很高興。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子啊?It’s time for class. 該上課了。

2.深入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

在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會經歷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基礎知識層面。這個對每個同學來說都不難,也是非常顯性,容易展示出來的。新接觸的概念,多看幾眼就能夠記在心里;新學到的定理,做了幾道練習題就可以熟練運用了。第二個層面,是技巧和能力層面。相對于基礎知識來說,能力和技巧的培養周期長,而且,相對隱形,能力高低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出來的,往往需要通過不停地練習和鞏固。第三個層面,比基礎知識和技巧更深入的是模型和思維層面。對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的了解,我發現他們有同樣的優點,就是特別擅長預習和總結。預習幫助他們快速地提前熟悉課堂上所講的基礎知識,從中領悟到解題的技巧,而過后的總結把所掌握的知識點關聯起來,把研究的技巧沉淀下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具備核心素養的認知框架,即培養學生對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維技能的敏銳度

比如我在進行PEP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A部分 Read and write閱讀教學時,因為本單元的核心話題為“四季”。本單元所學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想共鳴。在滲透鞏固學習本單元重點單詞spring,summer,autumn,winter等詞的同時更可以利用細節的刻畫引發學生思考,潛移默化的對青少年進行情感教育,學生在之前的閱讀課中不斷接觸跳讀,尋讀以及細節閱讀等閱讀策略,本單元依然是對學生進行以上幾個閱讀技能的訓練,所以學生還是有一定的基礎,難點在于對詩歌中一些語言的理解。所以,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應在課程標準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指導下展開。

四、結語

教師只有建立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框架的認知基礎,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價值,從而為學生提供語言和思維范式,才能真正幫助學生發展語言和思維的核心能力。

我們教師在未來的英語教學實踐中如何將語言交流目標、思維認知目標和社會文化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個教學活動中將是我們落實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

[2]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DD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第8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關鍵詞:教材;情景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2-0012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知識與技能(理解與表達)、過程與方法(語用與語感)、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與文化)三個維度,三個維度相互關聯、相互依存。2013版Go for it 教材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為中心”的思想,重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通過創設語境,設計貼近時展,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本文基于此指導思想,借助一節公開課案例闡述如何依托文本教材,創設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一、立足教材,穿針引線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與手段。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具有時代特點的語言材料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創設真實的語境。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結合學生實際,善于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加以適當的取舍和調整。設計生動活潑、互動性較強、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的語言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為創造高效課堂奠定扎實基礎。

1. 研

Go for it教材中每個單元內容的設計采用分層結構和循環遞進的方式,Section A部分側重于基本教學內容,包括詞匯、語法結構和語言功能等內容,主要以聽力輸入和口語輸出為教學形式,以體驗和感知語言為學習目標。八年級下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單元主要以地理知識為話題,談論自然與地理,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了解我國和世界的有關“自然地理之最”的知識,認讀和表達表示度量結構的較大數字,進一步拓展運用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用法。

2. 導

為了掃除Section A 1a數字朗讀障礙,筆者在設計本節課時以曾經創造過許多世界之最的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為導入點,以相關的電影背景為依托。學生通過觀看最新3D版泰坦尼克號宣傳片,激發學習的熱情,喚起原有舊知――形容詞最高級的用法。以It’s one of the most film.半開放式句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形容詞談論對電影的總體看法,最后教師呈現It’s one of the most amazing film.引入新單詞amazing的教學。通過提問How wide /long is the ship?并配以圖文形式呈現28 meters wide,260 meters long.學生能直接朗讀出這些數字和度量單位,從學生的課堂活動表現可見學生對簡單兩位數和三位數的數字認讀較熟悉。

(1)How many people were dead on the ship?

A. 2,300 B. 1,500 C. 1,850

(2)How much did it cost to make the film?($)

考慮到語言學習的持續性和漸進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引入大數字的認讀。由于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中等以下學生對這些大數字的認讀有一定難度,筆者設計以選擇題形式的兩個問題供學生作答,降低學習的難度。

二、創設情境,體驗情景

在學習金字塔理論中,學生通過體驗性學習的成效遠高于被動型學習。因此,體驗性是新課程學習方式的突出特點,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它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即:強調身體性參與;重視直接經驗;重視感性因素。本單元以欣賞自然風光為話題,因此筆者創設以旅游為主的情境教學。

1. 佳影最院――觀看電影泰坦尼克號,學生討論選擇Which is the best cinema in the city?并解釋自己選擇的理由,學生從tickets, films, seats等方面進行論述:It has the tickets/films/seats.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再次復習使用了形容詞最高級的用法。

第9篇: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范文

一、農村中學生語文素養現狀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多數初中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往往只重?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和方法,而忽視了對他們核心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遍不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擅長口語交際

大部分農村初中生在口語交際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探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點是部分學生羞怯、膽小,無論在課堂中還是生活中都不太擅長表現自己;第二點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會使用較多的口頭禪和方言,導致學生口語中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

2.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下,往往是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昏昏欲睡。之所以出現上述狀況,是源于教師在課堂中未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他們的學習興趣不高。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中未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也導致他們對課堂教學缺乏興趣。

3.語文知識面狹窄

現在的農村中學生在課余時間往往不會去讀書,因此,語文知識積累較為貧乏,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詩篇尚且熟悉之外,其他則知之甚少;再加上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農村初中生都成為留守兒童。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對孩子疏于教導和管理,更別說為他們買課外書了,這就導致他們的語文知識面較為狹窄;與城鎮學生相比,農村初中生家庭中擁有電腦的家庭較少,更別說利用電腦去學習語文知識和開闊眼界了。這些因素均導致農村初中生語文知識面較為狹窄。

二、農村中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對策與實踐

1.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還要提高其運用能力,口語交際就是語文運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針對農村學生口語交際薄弱的這一現狀,就需要農村初中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方面是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通過語言、微笑等方式來激勵學生踴躍發言,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中由原來的沉默寡言變得敢說和愛說,當然,這種說并不是要說一些閑話,而是要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對于自己在學習中的疑問也敢于向同學或老師請教;第二方面是教師首先應以身作則,以普通話來進行教學,為學生語言規范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口語水平;第三方面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以簡練的語言來進行語文授課,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采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水平雖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與城鎮學校相比,無論是硬件設施基礎、學生的學習能力、師資水平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這種情形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切勿埋怨,而是要看到農村中有一些資源是城市所不具備的,根據現有的資源來進行語文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青山、綠樹、小河、古井等都是農村特有的資源,教師在上寫作課時,不妨將課堂放在大自然中,讓他們寫身邊景、身邊事,讓他們在寫作時,有話可寫,通過寫作提高他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

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情景創設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語文能力,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語文的學習品格。

3.擴充學生的知識

相關熱門標簽
免费观看美女裸体网站|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天堂AV无码大芭蕉伊人AVapp| av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 久久无码免费的a毛片大全| 美腿丝袜av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人妻在线观看| 内射欧美老妇wbb|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色欲| 欧美激情性爱片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美女黄| 四虎影库在线永久影院免费观看|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免费一区啪啪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另类第一页|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日本不卡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蜜臀 |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视频| 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 大胸美女又黄w网站|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蜜桃| 亚洲av影片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站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