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分子材料專業導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雙語課程;教材;互動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8-0-03
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外的另一種外國語言直接應用于非語言類課程教學,并使學生同步獲取外語與學科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1]。在世界科技水平迅猛發展的今天,教育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了解國際上前沿的科學發展資訊,提高專業技能,更好地把我們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教育部多次發文鼓勵雙語教學的開展。
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高校應積極推動以英語等外語進行的教學模式,明確要求各高等院校在3年內開設5%-10%的雙語教學課程[2]。
2007年教育部了《關于啟動2007年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號),提出從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設500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3]。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不僅包括雙語師資的培訓與培養、聘請國外教師和專家來華講學,還包括雙語教材的引進、雙語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優秀雙語教學課件的制作、雙語教學經驗的總結等等,其資助經費為每門課程10萬元。清華大學的《生物化學》、北京大學的《應用分析》、華中科技大學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武漢理工大學的《船舶輔機》等等高質量的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中國高等教育實際相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大學生英語和專業知識水平的雙語課程教學積累了經驗,對提高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對分子質量較高的化合物構成的材料,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塑料、橡膠等等,它與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同是科學技術發展、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材料。為了培養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高分子材料技術人才,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特開設了《聚合物形態與結構》等高分子材料類雙語課程,從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學兩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聚合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
本文從專業雙語課程與專業英語的關系、教材的選擇、中英文混合講授和互動式教學等方面介紹了《聚合物形態與結構》雙語課程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和認識。
一、專業雙語課程與專業英語
英語教學是貫穿整個大學本科的。通常,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是安排在學生完成了基礎英語課程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之后的,屬于英語教學的范疇。而隨后進行的專業雙語課程教學是屬于專業教學的范疇[4]。開設高分子材料類專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專業詞匯,培養學生閱讀專業技術英語文獻與撰寫科技英語論文的能力,其重難點在于大量的專業術語、名詞性詞組、合成新詞以及復雜的被動語態長句。高分子材料類雙語課程是將英語作為一種獲取高分子學科專業知識的工具來進行的專業學科的教學,其主要教學目的不是英語,而是專業知識的學習。
因此,專業英語課程是實現專業雙語課程教學的鋪墊和基石,專業的雙語教學是專業英語教學的延續和提高。
二、教材的選擇
教材的選擇對于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充分地掌握課程的精髓是至關重要的。原版英文教材有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先進的思維方式和研究動態,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材的編排上,原版的英文教材和經典的中文教材有很大區別。原版英文教材通常采用演繹的方法安排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興趣,然后再通過對問題的解答來講述專業知識[5]。而通常國內的中文教材是采用歸納的方法安排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強,條理清晰,學生容易理解。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了以原版英文教材為主,輔以經典的國內中文教材,使教學內容即符合教學大綱的深度和廣度,又能讓學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華。J.M.G.Cowie著的《Polymers:Chemistry & Physics of modern materials》一書共有17個章節,從高分子鏈構造、構型與構象,凝聚態結構,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離子聚合等方面對聚合物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內容深入淺出,結構安排合理,論述層次分明,圖表簡明清晰,是一本經典的高分子材料學科類教材,因此我們選擇該書作為《聚合物形態與結構》課程的英文教材。
同時,我們還選用了Joel R.Fried 著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George Ordian 編著的《Principle of polymerization》作為英文參考書。中文參考書我們選取了在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上編輯得很好的國內高分子學科經典教材: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潘祖仁主編的《高分子化學》和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何曼君等著的《高分子物理》。
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較長,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及時地出現在教材上,因此,為了讓學生掌握最新的聚合物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插入了近兩年權威期刊上如《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acromolecules》上相關文獻的內容,緊跟高分子學科發展前沿,結合教材上的基礎知識,講授文章的知識點和創新點,以達到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的目的,讓學生不僅學會從課本中獲取知識,還會主動地從網上獲取更多更新的專業資訊,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三、中英文混合講授
中文和英文在授課過程中的比例一直是雙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6]。《聚合物形態與結構》雙語課程教學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形態以及物理、化學性能,為開發和設計新型高分子材料打下基礎。由于學生對于很多專業英語術語感到生疏,因此,如果教師從課件到板書再到講述全部采用英文,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將很容易不自覺地集中到對這些生僻單詞的理解上,從而本末倒置,忽略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降低了學習專業知識的效率。同時,如果漢語過多地出現在教學過程中,那么學生將很難脫離母語環境,達不到培養學生用英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在首次授課時復習專業英語課程中的一些基礎知識,介紹一些在高分子學科專業英語中常用的單位、常數、詞綴、詞根以及高聚物的名稱。例如:通過對macro-+molecule(分子)macromolecule(高分子),poly-+ethylene(乙烯)polyethylene(聚乙烯),hydro-(水)+-philic(親……的)hydro philic(親水的),nucleo-(核)+-phile(親……)nucleophile(親核試劑)等詞匯的學習來復習詞法。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二)在每次課臨近結束時把下節課最重要的專業詞匯用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提前預習。例如,在講述《逐步聚合》這一章內容之前先將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逐步聚合),polycondensation(縮聚),functional group(官能團),functionality(官能度)等重要單詞列出,授課時加以強調,并進一步地解釋逐步聚合的反應機理。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授課時不受到生僻單詞的影響,還能讓學生在課前對講課內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掌握授課的重點,加深印象。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將圖、表、視頻資料和文字相結合,用英文和中文雙語講解最重要和最難理解的詞匯、物質的結構和知識要點。如圖1所示,在講授自由基聚合鏈引發反應的時候,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授課內容。
(四)在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講課的同時,適量的傳統板書可以避免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疲勞,還能有效地調節課堂節奏,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傳統板書在專業雙語課程教學中的作用。通常,學生在學習公式推理較多的章節時容易覺得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只用多媒體課件將整個推導過程展現給學生,學生將很難及時跟上教師的分析和推導過程。因此,在講授高聚物的分子量、高分子溶液的熱力學性質等章節時,不妨采用英文的傳統板書來進行公式的推導和演算,再加以中文強調重要步驟的講授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四、互動式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合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和教師一起營造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簡單易行,適時地提出“Why?”,“What is……”,“How to……”和“What do you think?”等問句,鼓勵學生用英文回答,不僅可以起到提醒學生主動思考的作用,還能讓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據此調節課程的進度。
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主題演講和撰寫小論文是國外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中很普遍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聚合物形態與結構》雙語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將2-3個學生分為一組,讓他們在給定的范圍內自己選擇論述主題,擬定小論文的題目,撰寫論文。論文的內容很廣泛,論文的格式要求和正式出版的文獻一樣,由摘要、背景介紹、論述、結論和參考文獻等幾個基本部分組成。教師在課程結束后留出一部分時間,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像老師一樣站在講臺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板書來講述自己的論文。演講完成后,教師或其他學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論文和演講完成的情況將作為平時成績最重要的依據,而平時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30%。論文的合作撰寫點燃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了他們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主題演講的開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培養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另外,演講的主題囊括了從聚合物發展歷史,聚合新方法到聚合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工業上的應用等等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論文和演講相結合的方式也為本科生大四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畢業答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email、qq群以及教學博客也是增進師生間互動的重要工具[7]。這些新穎的交流方式很容易被學生接受,為師生間課后交流(特別是羞于當面問問題的學生)提供了便利,讓教師能隨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和對該課程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地調整教案和教學方式。
五、結束語
專業課的雙語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性[8],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等方面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我國雙語教學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的經驗和認識還比較不足,希望能開展更多的校際交流和國際交流活動,讓雙語教學水平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較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齊民華.地方高校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雙語教學的思考[J].廣東化工,2011,38(4):237-238.
[2]王小伍.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幾個關鍵因素[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1(9):157-159.
[3]張琳琪.“高分子科學技術導論”雙語課程教學初探[J].科技信息,2010,(25):12-13.
[4]陳冬純.論專業英語教學與專業“雙語”教學――走出雙語教學的誤區[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6):30-33.
[5]高瓊芝,王正輝.《高分子化學》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04,31(8):56-57.
[6]劉國生.推進雙語教學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24(7):121-125.
[7]喻湘華,鄢國平,李亮,等.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化工時刊,2011,25(3):68-70.
關鍵詞:金屬材料工程;應用型本科;培養方案
高等院校是培養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質量很大程度上受培養方案設計科學性、合理性、質量及培養過程監控的影響。如何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質量,就擺在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這需要我們去思考、分析、探索并付諸實踐。
結合我校“以學生為本,為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如何讓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有質量,有科學性、合理性呢?為此,我們在國內外相近專業培養方案概況、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市場對人才素質需求等方面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探討并得出了有益的思考。
一、國外大學培養方案分析
國外專業設置與我國的專業設置情況有所不同,與我國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相近專業名稱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相當于我國的一級學科專業,而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屬于三級學科專業。首先以被調研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以及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等部分國外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為對象,深入分析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結構、內容、學分要求等特點,從而探索并改革我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所調研的學科專業具有范圍大的特點,未被細化,該專業包括材料化學、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等三級學科專業。因學科專業沒有設置具體方向,所以其課程內容范圍寬廣,涉及專業知識面寬。
威斯康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如表一所示,通過該表主要分析其課程之間、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聯。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基礎課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它們之間關聯度較大,有不分家之說,是學科基礎的基礎,更是專業基礎的基礎。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類課程,是專業課程的理論模塊,注重材料的結構、組織與性能間關系的原理或理論知識。材料性能取決于其組成結構,如原子、分子、離子等。材料的研發設計、生產或制備影響材料性能,只有了解其內部組成結構,才知道應用數理化相關知識分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規律,才懂得用材料科學與工程相關方法手段對材料改進結構、改變性能、加工、成形和應用。這類專業基礎課包括材料科學(固體中材料的結構和屬性關系、材料科學)、固體相變學、材料相變學、材料力學。專業課程包括材料設計類、材料加工類、材料性能學類。材料設計類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導論、材料體系、設計項目規劃學。材料加工類包括宏處理材料、材料微加工、固體(塑性)變形。材料性能學包括材料的電學、光學和磁學性能。材料選修課包括材料體系設計、各類材料學,這類課程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個人發展而選修,主要培養個人專業特長、創造性以及研究能力。工程類課程包括工程導論、工程應用統計學、工程基礎等,主要培養具有材料工程理念或觀念,強調材料工程設計、組織、管理、經營、質量控制等。
通過培養方案中各學期課程安排,可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各學期學分分布比較均衡,各學期負擔不重,學習壓力不大,這有利于學生可持續學習,不會打疲勞戰。
(2)反映了知識、能力培養過程,其特點是課程安排與其間的銜接先后有序且緊密,課程內容復雜程度由低到高,內容由淺入深。先學基礎課,接著是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限選課,最后材料體系設計與材料工程項目設計綜合。
(3)注重個性發展,依學生興趣選修課程,激發其創新能力,這主要通過選修課程實現,包括科學類選修課,如化學類、物理類、土壤、生物類,自由選修課。
(4)注重人文社會素質的培養,主要依據文學研究類選修課程。
(5)注重交際能力培養,主要依據基礎交際、專業技術寫作課程。
(6)注重工程觀念或理念培養,通過工程導論、工程應用統計學、工程基礎選修課的學習。
(7)注重培養學生國際視野,通過走進跨國工廠或國際學校鍛煉或實習環節來實現。
二、國內大學培養方案分析
國內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因學校定位不同會導致各高校在人才培養側重點不同。現以吉林大學、上海大學、
常州大學等三所高校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為例分析其
特點。
通過高校培養方案可以分析出各課程之間、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
課程依據其性質可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普通教育課)、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專業教育)課程等三類。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思想政治、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體育、軍事理論。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含工程圖學等機械設計制造類課、電工電子類課、計算機軟硬件類課及材料科學類課。專業(專業教育)課程包括表面工程、復合材料、凝固和組織控制、功能材料、粉末冶金、熱處理、腐蝕與保護、焊接等方向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課。
如同國外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一樣,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同樣也要注重各類及各門課程之間的知識聯系。因此,各門課程的安排要符合學生認識規律,也要符合科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并應用之學習與掌握專業(學科)基礎理論,從而為發現金屬材料工程中某一領域的科學技術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服務。
三、分析與思考
通過分析歸納與總結,可以將國內外的近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課程歸類并將其所占理論總學分的比重進行統計,結果如表二所示。
從表二中可以分析得出以下思考:
(1)理論總學分與國外相比,國內大學理論總學分因大學定位不同而差異較大,常州大學的與國外的相近,而985、211類的大學達200學分甚至300學分。理論總學分不同,對應學時數量也會不同,總學分多,則總課時量也多。然而總學分多,則表現為各學期學分平均量也多(國外每學期平均約16學分,國內三所大學每學期
平均約為25、38.9、18學分),周課時量也多。學生學習負擔及壓力大,致使學生疲勞應對修滿學分,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個性發展,也不利于充分培養課余時間思考與創造性思維。
(2)科學類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三類課,國外三所大學這類課所占比重約為23.4%~26.6%,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程所占比重約為18.8%~15.9%,但是數學與化學兩類課程所占比重差異非常大。
(3)工程基礎與專業(學科)基礎類課程,國外三所大學這類課所占比重約為36.%~32.9%,而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的比重約為37.8%~34.3%,由此說明這類課程的差異不明顯。
(4)專業類課程,國外三所大學此類課程所占比重約為3%~18.8%,而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的比重約為9.9%~12%,這表明專業方向或特色課程因設置情況而發生變化,專業方向或特色越明顯,則專業課所占比重越少,如威斯康星大學的專業課主要限定在專業特定某方向。
(5)交際類課包括寫作、交流等課程,國外比較重視此類課,所占比重約3.1%~3.9%,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程體現得不多。由此表明,學生的寫作與交流交際能力及各種表達能力在培養過程中也不能忽視,應該在這方面促進與提高。
(6)人文學類課程,國外此類課所占比重約為11.7%~12.5%,而國內這方面課比較欠缺,文學修養類素質培養在國內三所大學的培養方案中表現不足。然而思想政治類課程是我們非常重視的,約占8%~11.1%,培養思想政治素質,是學生應具備的素質之一。這兩種素質如何有機結合,值得我們好好思量。
(7)英語、計算機、體育、軍事等類的課程,國內大學優勢較明顯,約占16.4%~22.8%,尤其是體育、計算機、英語三門課程所占學分比重較大。英語是美英等國的母語,也是國際交流的必備素質之一,課程安排非常重要。如何有效提高英語學習,如何有效提高英語利用,如何發揮英語工具的作用等等一些課題,值得我們深思。
(8)其他類
包括個性發展或興趣類型課程,是大綱規定專業課程外的一類課程。國外所占比重約為3.9%~4.7%,國內所占比重約為4.2%~9.3%,在個性發展或興趣類課程相差不大,國內某些方面有優勢。但是,國內在國際視野培養方面存在不足,我們仍要加大與國際高校或跨國工廠間合作交流,以有利于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注:倫敦帝國大學培養方案只有總學分要求,課程學分情況不詳)
四、結論
綜合上述調研分析與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對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所具備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等要全盤考量,使其具有數學、化學、物理、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特色、國際視野、交際、人文、思想政治、英語、身體素質等方面素質與能力。
(2)培養方案中總學分要求可適當減少,以促使各學期學分分布均衡且學習負擔不太重。
(3)課程類型設置方面可適當增加,使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強,促使其綜合素質的提高。課程知識間關聯性強,要突出重點知識、能力等的培養,以達到各種素質的養成。
(4)課程體系方面,國內培養方案存在一些不足或有待改進之處:有待加強學分比重的課程包括數學與化學類、工程基礎類、交際類、人文類課程;繼續保持(最好能優化)英語、計算機、思想政治、體育、自由選修等方面課程所占學分;適當精減學分或突出專業特色學分的課程,應當在辦學過程中凝練專業優勢,進而突出各校的專業特色。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綱領性文件,所有教學、監督、管理等圍繞它開展活動,高等院校在制訂該方案時充分結合專業特點與人才應具備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素質體系斟酌知識要素、組成及其關系,通過上述分析與思考,以便我們在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改革與實踐中借鑒,在人才培養道路上少走彎路。上述結論有不妥之處,還請讀者不吝賜教。
基金項目:廈門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JG201013)。
[關鍵詞]課程標準 塑料模具設計 專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8-0043-02
塑料模具設計為我校高分子材料專業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綜合性與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技術課程。目前,該課程大多采用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教學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經驗和技能。一般情況下任課教師也同時作為考核者,教考合一,影響對學習效果評價的公正性。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該課程也引入了很多新的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互動教學、案例式、項目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往往側重于“教什么”和“怎么教”,但對“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涉及不深。教學是否成功應主要依據學生的學習效果來判斷。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僅僅依靠一張試卷的成績和籠統的平時表現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如何結合高等教育特點,融入一定的實踐性、應用性及創新性,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對本門課程進行了“基于標準的”教學改革(standards-based education reform)。
一、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入手改革課程
傳統教學中,課程內容由教師主要依據統一的素材如教材、文獻資料等來組織教學。教師的任務就是用講授法準確無誤地傳遞這些知識,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不斷熟悉、記憶這些知識。這種教學實施過程中,主要特征體現在:教師的水平決定著教學質量,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專業基礎和接受能力差異。往往在最終考核的時候,同學之間的學習效果差距非常大。
為改變這種情況,使每位同學都能從課程中獲得專業素養的提高,我們嘗試從“教學標準”入手,提高學習結果的重要性。要求教師整體思考目標、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提高教學實施的有效性。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就是教學目標源于課程標準、評估設計先于教學設計、指向學生學習結果的質量,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規定的學習結果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改進教學等一系列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意識到: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必須學會什么?能做什么?標準達成中應有怎樣的質量表現?這些問題對于教師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的設計
良好的教學標準不應該依賴于具體的教師、大綱或教材,而更應該是具體的學生學習質量和效果,也是我們每個專業教師應該達到的教學要求。
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其中關鍵點是具有“設計中等復雜程度塑料模具的理論和實踐能力”,這即為我們設計標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設計了詳細的課程標準,如表1和表2所示。整個標準涵蓋的范圍如圖1所示。
表1所示為教師隊伍標準,規范了一個可以達到目標的教學團隊。
表1.教學團隊標準
具體的單元知識教學標準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單元教學標準示例
三、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建立以教學受體目標標準為導向的動態教學體系,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講課、實訓、大綱、教材等固定教學手段、完全根據學生素質、用人單位要求、模具動態前沿來建立動態的教學體系,為達到這個目的,教師需要隨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并及時調整教學手段,在學生沒有達到要求時,應該提供額外的補充教學。這樣,經過課程學習,學生方可達到與學習標準的完全統一。
學生學習效果的呈現,最終體現在是否能夠運用教師所指導的學習方法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是否能夠做到舉一反三。我們進行的“基于課程標準教學”的教學改革,進行細化課程標準,確定課程內容,進行預設評估設計,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提高專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
表3.不同教學實施方法的對比
四、結束語
本文探索了在高等教育的專業課程中實施教學標準的問題,通過這一標準實施使得該課程的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教學標準的實施不是限制教師的行為,也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給教師一種目標感,為教學確立一條質量基線。在提高教學實施效果后,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仍然具有自由的實施空間。
[ 參 考 文 獻 ]
[1] 馮喜英.從基于教科書的教學到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1,(8).
[2] 崔允.課程實施的新取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J].教學研究,2009,(1).
[3] 單美賢,秦軍,霍曉峰.研究性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以《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為個案[J].現代教育技術,2009,(7).
關鍵詞: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選修課;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張露露(1975-),女,湖南邵陽人,三峽大學機械與材料學院,副教授;楊學林(1973-),男,湖北均縣人,三峽大學機械與材料學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0-0080-02
無機非金屬材料是與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并列的三大材料之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也是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和電子等高技術領域的重要支撐。目前,它正朝著多元化、復合化、功能化、結構—功能一體化方向發展。按照教育部“拓寬基礎,淡化專業意識,擴大專業口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結合三峽大學“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金屬材料工程專業開設了“無機非金屬材料”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這對于拓展學生專業知識、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無機非金屬材料”課程主要介紹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組成、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系,介紹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的制備工藝、組織結構特征、性能特點及其應用,以及無機非金屬基復合材料和功能無機非金屬材料等研究現狀及其發展方向。該課程基礎性、系統性和實用性較強。它作為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上不同于其作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金屬材料工程專業開設“無機非金屬材料”課程作為選修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完成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初步了解和認識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基本理論知識、成型加工方法及其應用領域,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及必要的理論基礎,深化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拓展學科知識面。由于課程內容豐富,涉及化學、物理、材料學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又緊跟材料科學發展的前沿,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理解并掌握其內容具有一定難度,因此,這對教學提出了較高要求。本文主要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就如何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進行了探討,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一、優選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無機非金屬材料方面的教材很多,如戴金輝等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概論》、盧安賢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導論》、陳照峰等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王培銘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等,這些教材側重點各不相同。根據該課程的選修課性質,按照專業知識面廣、難易程度適中、實用性強的原則,三峽大學選用了戴金輝等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概論》作為該門課程的主要教材。該教材主要介紹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的結構、性能以及制備工藝,并扼要地介紹這幾種材料的最新發展動態,[1]它吸取了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精華,內容深廣度適中,敘述深入淺出,適用性強,較適合作為三峽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選修課教材。同時,為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無機非金屬材料的認識和了解,學校還指定了盧安賢編寫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導論》作為輔助教材。為完善教學內容,還將陳照峰等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王培銘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學》等教材作為教學參考書。
鑒于專業選修課教學內容彈性較大,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注重學科知識的拓展和深化以及知識的更新,除講授教材內容外,還有意識地結合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當前科技發展動態、學校無機非金屬材料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進行講解和介紹,不斷充實和優化教學內容。例如,在講授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四種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時,筆者一般首先介紹該材料的發展歷史和現狀,以增加學生對該材料的初步認識和了解,然后講授書本上的相關理論知識;又如,在講授無機非金屬基復合材料時,筆者介紹了目前比較熱門的新能源材料,并談及了一些自己在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情況。這些相關教學內容的補充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識,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專業選修課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教學不同于必修課,它不僅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調學習方法、科研方法的引導,而且更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無機非金屬材料”課程的專業選修課性質及其理論性強、內容枯燥、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點難度較大等特點,筆者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運用了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學生自主學習、任務趨動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1.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被廣泛引入各高校的教學當中。它集圖、文、聲、動畫于一體,能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具體化,將枯燥的內容生動化,并容納較大信息量,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新意,教學效率高,效果明顯。[2]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在講臺上的“表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實現師生間的互動。“無機非金屬材料學”課程涉及知識面廣、理論性強、內容枯燥,為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筆者針對各部分教學內容進行精心構思,采用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方面制作了圖文并茂的相應課件,另一方面也注重傳統教學方式中教態和教學語言的運用。通過教師親切生動的講授和大量課件的展示,增加了學生對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注重案例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無機非金屬材料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盡可能地通過講授實際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梯度功能材料時,筆者介紹了越王勾踐劍,通過圖片展示和對越王勾踐劍結構的分析,既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智慧,又加深了學生對梯度功能材料的認識和理解;又如,在講授水泥材料時筆者例舉了伊朗為應對美國現有的穿地炸彈,已研制出既可抵御鉆地炸彈,也可抵御地震的世界最強混凝土——“智能混凝土”,這一案例讓學生更加深切體會到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工業活力和軍事力量。這些案例的講解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研興趣。
3.增強互動教學,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根據選修課性質,課堂教學采用啟發式講授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既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堂上,筆者常常向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展開討論。這種互動教學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在講授玻璃的定義時,筆者首先提出“有機玻璃、金屬玻璃是玻璃嗎?”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各抒己見,然后通過定義講解,使學生找到正確答案,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種互動教學使學生對定義理解更加透徹,記憶更加深刻,教學效果好。
4.提倡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隨著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充分引導學生運用新技術獲取知識和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利用圖書館或網絡資源查閱一定數量的文獻,并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才能完成任務。這種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將為學生今后走上科研或生產崗位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提倡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還可彌補課堂教學內容的有限性,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如在學習特種玻璃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即合理設計一款或多款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未來玻璃。接到任務后,學生大膽想象,設計出了30多種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未來玻璃,如破碎后能自動粘合的記憶玻璃、光強和顏色能隨人體內電流和電磁波而變的情緒玻璃、不開窗即可自動換氣的凈化空氣玻璃等,這些作品充分展現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能力。又如,在學習完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這四種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后,筆者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任意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制作課件,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和講解,再由學生展開互評。這次教學活動既鍛煉了學生查閱文獻和綜述文獻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達溝通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獲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三、注重教學效果,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環節作為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專業選修課的考核一般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3]傳統的閉卷考核形式,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多,學生復習吃力,容易讓學生造成思想負擔,給學生學習帶來壓力,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采用課程論文形式進行考核,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學生中容易出現利用網絡資源抄襲的現象,無法真正反映出教學效果。“無機非金屬材料”課程作為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側重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鑒于該課程的選修課性質和內容多、知識面廣、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點難度較大等實際情況,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也進行了相應改革,采取了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過程性考核成績占該課程成績的30%,考核內容主要包括課堂表現、出勤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等;終結性考核占70%,具體采用開卷考試形式進行。這種考核方式既可以較客觀地反映學生對課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也可以較真實地反映學生參與這門課程的學習態度和科研創新思維能力,從而真正體現出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無機非金屬材料”課程作為一門內容多、知識面廣、關注學科前沿的專業選修課,隨著新材料及其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教學內容還需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也有待于進一步改進,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從而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出緊跟時代步伐的“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材料類高級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戴金輝,葛兆明.無機非金屬材料概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