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城市設計分析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設計分析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設計分析方法

第1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1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是對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對土地的性質研究后對之作出的綜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樣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綠地,哪些應保持其現狀。

城市的美,不僅僅意味著應有一些美麗的公園、優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個環境乃至細部都應是美的。這些內容構成了城市風景的所有東西,都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題材。景觀設計除了必須滿足其適當的功能外,還應符合客觀的美學原則,即形式美原則。

規劃師、建筑師、道路工程師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須表現精巧的美,但又必須組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畫面,即它們聯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觀。例如,上海浦東的陸家嘴上,在南京東路縱軸線延長線上建成的亞洲第一高度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觀,不是簡單的A+B=AB,它等于X,這是一種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間的延伸與定位。

城市的景觀應反映城市的性質與規模。城市規劃工作在確定城市規模與性質后,其景觀設計就應反映城市的性質。如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觀組織中透著濃郁的古都氣息;首都北京的長安街政治氣氛濃重;杭州作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氣脈相聯、自然景物與人文環境融洽。

城市景觀,還應反映城市各物質要素之間功能分區與布局。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各地不斷出現了工業城市、工業區,一些現代化的廠房、高爐、水塔、碼頭等建筑物、構筑物和設施,就成為這類城市的景觀。

原有的城市景觀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類型,都是景觀設計的創作之源。

2城市景觀形成要素

人們對一個特殊的景觀或整個城市的印象,不僅僅來源于視覺,對城市的印象,還來源于自身的回憶、經驗、周圍的人群等等,每個人在自己的環境中建立起關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聯系的形象,但一個城市的基本形象則是他同時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個建筑物都會影響城市景觀的細部,并可能影響到城市整個形象的整體。人們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圖象由人們所看到的許多東西的綜合。

構成城市景觀的基本要素有路、區、邊緣、標志、中心點五種:

路:一個城市有主要道路網和較小的區級路網。一個建筑有幾條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網是城市間的通道。路的圖象主要是連續性和方向性,因此應構成簡單的系統,起點和終點要明確。路旁的建筑和空間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礎,有助于對距離的判斷。

區:它是較大范圍的城市地區,一個區應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與其他區有明顯的區別。城市由不同的區構成,如居住區、商業區、高等學校教學區、郊區等等。但有時它們的性質是混合的,沒有明顯的界限。

邊緣:區與區之間的界限是邊緣。有的區可能完全沒有邊緣,而是逐漸混入另一區。邊緣應能從遠處望見,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條綠化地帶、河岸、山峰、高層建筑等都能形成邊緣。

標志:是城市中令人產生印象的突出景觀。有些標志很大,能在很遠的地方看到,如電視塔、摩天樓;有些標志很小,只能在近處看到,如街鐘、噴泉、雕塑。標志是形成城市圖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個區獲得統一。一個好的標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協調環境的因素。

中心點:中心點也可看作是標志的另一種類型。標志是明顯的視覺目標,而中心點是人們活動的中心。空間四周的墻、鋪地、植物、地形、照明燈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連貫性,決定了人們對中心點圖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區、邊緣、標志和中心點是城市圖象的骨架,它們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城市的景觀,在城市規劃時,應創造出新的、鮮明的景觀,以激起人們對整個城市的想象。

3城市遠景和輪廓線的作用

每個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遠景景觀。進入和離開城市的景觀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點,需要保護一些有價值的城市景觀,或采取某種手法,去平衡這些景觀。

城市的輪廓線是城市生命的體現,如上海的外灘建筑群輪廓線,同時也是城市潛在的藝術形象,城市輪廓線是城市的遠景,是唯一的。對每一幢可能改變城市輪廓線的建筑都應研究它與城市的整體關系,特別是遠離市中心的一幢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輪廓線得到改進。

遠景和輪廓線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燈光,富有戲劇性的燈光以及黎明和黃昏的朦朧的陽光提高了城市的藝術感染力。

4城市各類中心的景觀設計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內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區,因此就存在著各類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為:城市中心、市民廣場。城市的景觀設計與這兩類中心的景觀設計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觀設計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業、文化和娛樂中心的區域,是表現城市有價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這里,人們對這個城市個性的認識得到強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據城市規劃決定的,因為中心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觀能否產生良好的視覺印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從市中心有什么遠景可以眺望?怎樣使人去觀看重要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與重要的特征的地點之間有什么視覺聯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觀中應有重要作用?能賦予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因素是什么?對這樣一些問題在城市中心景觀設計中,都應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點之間有什么視覺聯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觀中應有重要作用?能賦予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因素是什么?對這樣一些問題在城市中心景觀設計中,都應作出回答。

4.2市民廣場的景觀設計

市民廣場具有多樣性,它是指由各種用途的道路、停車場、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帶。由建筑組成的空間形式有三種:(1)市民集合的主要廣場,它一般與市政廳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結合;(2)娛樂建筑的空間,如影劇院、賓館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廣場;(3)購物的空間,如商業街、商業區和市場以及辦公建筑所圍成的空間。

市民廣場上的公共建筑物對廣場景觀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處理的重點,應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強調個別建筑物的立面;作為紀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應是一個視線焦點,是可以被人們欣賞的主要景觀。

第2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材料;測試分析;JiTT教學模式;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2

S著科學生產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意識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不能夠滿足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目前已經開發出大量的教學模式,其中以Just in Time Teaching(JiTT)、Peer Instruction(PI)和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這三種教學模式得到較廣泛推廣應用。《材料測試分析方法》是普通高等院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門必修的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材料測試分析方法原理(涉及抽象的理論知識),熟悉基本實驗儀器設備(包含很多大型儀器設備),故該門課程是理論與實踐聯系比較緊密的一門課程。如何更好地講授該門課程,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動手實踐能力,對于任課教師是一個挑戰。本文以JiTT教學模式作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如何解決目前這個難點。

1JiTT教學模式內涵

JiTT的英文全稱是Just-in-Time Teaching,翻譯成中文是“及時教學”或“適時教學”,這個概念產生于二十世紀末的美國。這是在網絡環境下,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配合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如今互聯網高度發展的背景下得到廣泛應用。

JiTT教學模式實施的目標:

(1) 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改進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

(2) 提供豐富的課程閱讀材料;

(3) 通過預先給定的問題、案例、設計項目等預習內容,促進學習的主動性;

(4) 通過精心準備授課教案,有效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教學。

JiTT教學模式本質是在課外作業與課堂教學之間建立一個動態的反饋回路。包含內容如下:課前(教師準備教學內容和預習作業),JiTT網頁(內容豐富,易溝通),反饋作業(教師獲得學生預習作業),課堂教學組成(部分講座,實驗課,課堂上學生活動)。

2JiTT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2.1信息科學技術的應用

如今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生產發展的各個領域,高等學校在互聯網技術應用推廣上理應走在社會的前沿,JiTT教學模式是整合互聯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如在前文提到的JiTT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建立了學生與教師之間一個互動的平臺。平臺解決了教師與學生溝通之間存在的時空局限性難題,學生能夠及時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同學溝通,教師亦能夠在平臺上進行一對多不限時間地點的有效交流。運用好這個平臺,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互聯網技術能力,教師不再僅僅是制作個多媒體課件放在互聯網上,供學生下載學習使用。教師需掌握一定的網頁制作技術,能夠根據自己教授課程的特點,對課程教學網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一個良好的JiTT課程網頁,需要教師能夠制作適合課程的可視化的素材,供學生學習使用。建立個好的JiTT課程教學平臺,需要教師運用多種信息科學技術付出大量工作進行構建,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2.2建立動態平衡教學體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把自己的思維與認知統統傳授給學生,沒有顧及到學生的思想和對事物的認知狀態。在JiTT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及時收集學生的課前預習反饋信息――調整授課內容與方式,這是個動態的教學過程,要求教師建立個動態的教學內容體系。

在這個教學體系中,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對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索的過程,首先教師要吃透授課內容及其外延知識,為即將講授的課程精心準備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在閱讀材料時采用批判性思維進行。閱讀材料后,學生要回答幾個基本概念的認知問題,這是對閱讀的反饋。第二,教師及時調整授課重點及難易程度精心準備授課課件。教師根據學生反饋信息,尋找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學生的視野及探索知識的角度調整授課的重點,這是對教師的考驗,是與傳統授課顯著區別的地方。這種模式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特別設置一些環節將學生融入到課堂授課討論中。例如,可以將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認知摘錄下來,大家一起討論學習。第三,授課之后根據授課情況及時將新資源補充到網頁。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及時與同學進行輔導溝通。在教學中,課下老師經常被學生圍住,共同探討課堂上沒有消化解決的問題,這樣還有一部分同學來不及與老師溝通,只有等下一次課才能與老師溝通。根據JiTT教學模式的要求,在授課之后教師可以及時與學生進行頻繁簡短的溝通,解決學生聽課之后困惑。學生在課下任何時候都可以在網上留言,尋求教師及同學的幫助。在教師或者其他同學看到留言后,隨時可以就留言問題進行探討交流。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教學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形成了一個師生能夠及時互動,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效果及時更改教學側重點的動態教學模式。

3JiTT教學模式下《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建設的內容與設計

3.1《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的授課模式在《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知識傳授過程中,更多的注重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在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模式的同時,往往改革形式,而沒有在具體內容上進行本質的改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的組織結構分析測試方法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新的理論和測試分析手段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的授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課程要求。面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背景下,對《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授課模式進行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必然的趨勢。

3.2《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JiTT教學模式的優化設計

3.2.1構建動態課程教學大綱

對《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進行JiTT教學模式優化設計,首先要重新審視教學大綱,在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組織上進行完善,才能夠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活動進行深入的、全面細致的指導。基于JiTT教學模式,根據學情調整《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的進度與教學內容,使教學資源最大化,幫助W生打好材料測試分析理論的基本功底,掌握更多的材料測試分析的技能。以學生為中心,以將課程設置的更有參與性為目標,對本課程教學大綱進行深入調整。按照JiTT教學模式在授課方式、知識點分類管理、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要求、學生分類管理上等方面進行調整,并制定考核目標。

3.2.2JiTT模式下《材料測試分析方法》教學案例設計

《材料測試分析方法》一般開設在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課程的第6或者第7學期,每周2-4學時。在這個學習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材料結構性能的基礎知識,對材料分析測試的對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每周1-2次的教學可以給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前預習,為JiTT教學模式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下面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進行實例探討。

(1)JiTT網頁平臺課前預習內容,學生進行預習反饋。在這個環節,教師提供閱讀資料、材料思考題等。針對本門課程,閱讀資料包括基本理論涉及的科學家簡介、材料分析測試設備的發展歷程和先進測試分析方法的科學技術實際應用等材料。這些資料有助于學生了解檢測方法的基本理論,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在傳統課堂里講授需要占用課上較多的時間,影響了理論知識的授課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測試分析方法的科學技術應用應挑選一些貼近生活,能夠接觸有感性認知的例子。比如X-ray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實際案例。此處可以以在醫院身體檢查、飛機場安全檢查、工業探傷等為例。

在設計材料思考題時要注意對事物復雜認知及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在舉出X-ray技術的各種實際應用案例后,思考題可以設計為“為什么在電影電視中經常看到美國在進行安檢時要求脫皮鞋與解皮帶,這與X-ray有何聯系?”這個思考題可以幫助學生以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提高創新意識,從而進行研究型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課前完成了相應材料的閱讀,完成了材料思考題,并在規定的時間提交思考題作業以及其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網絡反饋給了教師。

(2)教師根據收集到的反饋意見作出相應的教學調整。教師及時查看整理學生提交反饋意見,了解學生對即將教授的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問題。例如教師在思考題上加入了這樣的問題:

閱讀材料后對X-ray了解多少?

A.理解基本理論;

B.理解基本概念;

C.理解儀器基本功能;

D.基本沒有看懂。

根據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選取切合實際的教學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重點。

3.3積極轉變教學評價方式

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在傳統教學中往往單純依靠最后一次期末考試決定,有些教師也加入了平時作業、課堂測驗等成績,但只是治標不治本。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積極主動學習,激發其學習興趣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傳統教學中,平時作業學生沒有作對,

教師不會給予好的評價。在JiTT教學中,學生經過努力反饋了很多信息(盡管不是完全正確),教師會給予相應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4結束語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未知材料晶體結構分析、微觀形貌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化學成分組成等是《材料測試分析方法》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認知復雜事物的能力,本文探討的JiTT教學模式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這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Chung S.Improving student collaboration and engagement in project-based courses: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 active learning methods[J].Journal of Computing Sciences in Colleges,2014,30(1):101102.

[2]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19.

[3]田雪晴,黃致新,李麗莎.JiTT和PI模式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初步整合研究[J].物理通報,2015,(11):1519.

[4]劉晶晶.大學化學教學中運用JiTT教學模式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008.

[5]王曉丹.JiTT模式與美國文學教學的跨文化意識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5):164166.

[6]Formica S P,Easley J L,Spraker M C.Transforming common-sense beliefs into Newtonian thinking through JustInTime Teaching[J].Physical Review Special Topics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2010, 6(2):020106.

[7]Bailey T,Forbes J.Justintime teaching for CS0[J].ACM SIGCSE Bulletin,2005,37(1):366370.

[8]Marrs K A,Novak G.Justintime teaching in biology:creating an active learner classroom using the internet[J].Cell Biology Education,2004,3(1):4961.

[9]Simkins S,Maier M.Using justintime teaching techniques in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cours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4, 22(4):444456.

[10]Gavrin A,Watt J X,Marrs K,et al.Justintime teaching (JITT):Using the web to enhance classroom learning[J].Computers in education journal,2004,14(2):5160.

[11]Marrs K A,Blake R E,Gavrin A D.Use of warm up exercises in justintime teaching to determine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misconceptions in biology,chemistry,and physics[J].J CollSci Teach,2003,33:4247.

[12]Teo HT.JustinTime Teaching Visual Instruction for Cohort base Interactive Learning For Engineering Course[J].GSTF Journal on Education(JEd),2015,3(1):14.

第3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在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下,現代建設工程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規模越來越大,高度和形態越來越復雜。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建筑技術的日益更新,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現代的建設工程不僅越來越高,而且越來越追求美觀、新奇,于是建筑的形態越來越復雜。其次,結構復雜,功能越來越多。面臨當下城市進步的越來越快,為了給市民們提供餐飲、洗浴、購物等一體化的服務,使得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多,建筑工程設計越來越復雜,這樣不僅增加了建筑設計的難度,而且建筑工程的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多。最后,面積越來越大,功能危險系數變大。現代的建筑促進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不僅形態也越來越怪異,而且建筑的地理位置也越來越特殊,有的臨近海岸、有的在隧道邊,而且功能也越來越豐富。

2現代建設工程的消防安全危險

面對當下城市現代建設工程的發展趨勢,必須要對當下的消防安全問題進行一個科學合理的分析,具體來說,對于消防安全來說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火災的危險系數不斷加大。面對當下現代建筑的功能越來越復雜,形態各異的發展趨勢,給消防安全帶來了較大的危險。由于在建筑中空間的利用越來越緊湊,使得消防安全設施的安裝及配備越來越困難,可以說,建筑的越繁瑣,火災的安全隱患就越大,而且較多的大型建筑涉及到各種服務,集各個功能于一體,如果有一些危險系數較大的企業類型,更是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一旦發生消防安全事故,救援難度加大。雖然防火工作一直提,但是難免有些工作人員的防火意識出現松懈,這樣就可能引發火災,一旦發生,如果建筑工程的復雜,內部結構不能有效區分、辨別,這樣就增加了救援的困難,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3加強現代建設工程消防安全的有效舉措

為了加強當下我國城市建設工程的消防安全工作,必須要采取有效的舉措,減少消防隱患,一旦出現事故應把危害降到最低,所以,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有效地嘗試和探索努力:第一,加強對消防設備的更新和維護,確保消防設備的齊全。為了確保現代建筑工程不出現消防問題,或者是一旦出現火災能夠把危害降到最低,應該加強對建筑中消防設備的更新和配備,確保現代建筑工程的消防設備符合消防安全標準。一旦出現火災能夠利用現代消防設備進行及時的滅火和搶救。第二,加強當代人的消防安全意識,進行消防安全的演練。為了充分提高當代人的消防意識,必須要提高用火的安全性,通過進行消防培訓,讓群眾了解消防栓等消防設備的正常使用方法,提高人們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這樣才能夠有效減少火災,提高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第三,建立一整套的消防安全預案,進行逃離演練。為了提高現代市民的人身安全,一定要加強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但是一旦發生火災,群眾們也應該知道逃離的最佳方法和途徑,因此,物業一定要制定一個消防的安全預案,尤其是進行逃離演練,讓群眾知曉逃離的方法,這樣就可以確保在出現問題時,群眾能夠自發的維護自身安全,安全的進行撤離。第四,建筑設計一定要科學、安全。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一定要在建設中確保建設的設計符合規定,避免建筑不合理,造成逃生空間小等問題,這樣就會造成安全隱患,一旦出現事故,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為了確保工程設計的科學合理,尤其是逃離通道的設置等,一定要經過反復的論證,確保工程設計符合消防設計的要求,確保工程質量達到消防安全標準。

4結語

面對當下我國城市建筑設計工程的發展趨勢,了解到我國城市建設的越來越復雜、結構復雜、功能多樣化的趨勢增加了消防的安全隱患,因此,為了提高我國的消防安全,提高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必須要加強對消防安全的維護工作。可以通過設置消防安全預案、進行消防演練、讓群眾知曉逃離路線等方式,提高消防安全,確保不出現任何的火災,減少火災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害。

作者:陳 琳 單位: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房產登記交易中心

參考文獻:

[1]潘俊臣.淺析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現狀及監管對策[J].江西化工,2016(5):159~160.

[2]黃奕強.淺談當前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J].城市建筑,2015(20):159.

第4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論文摘 要:社會學專業定性研究方法這門課程在整個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中處于邊緣位置,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偏見和誤解,同時也存在教學材料不足和優秀師資缺乏的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課程體系設置、提高教師在實踐環節的教學水平和創造更為合理的考核方式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1]。定量研究則是指在研究過程中運用調查、測量、統計等量化手段來收集資料,并對收集到的資料作量化的處理、檢驗和分析。長期以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一直是兩種比較對立的研究范式,二者的爭論由來已久,在這個爭論和較量過程中,定量研究因其與數學和統計方法的接近,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而定性研究則因為具有較多的個人色彩,被認為是非科學的研究范式。近些年來,雖然定量與定性之爭不像以前那么明顯和直接,許多研究者也試圖在研究中吸取兩種方法各自的優點,將兩種方法進行整合,但事實上與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還是處于一種劣勢。

雖然定量研究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還是處于一種比較主流的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例如:定量研究從設計到實施以及最后的完成耗費時間較長,一旦開始實施以后不容易更改、收集到的資料比較表面、不適合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究社會現象背后更為深層次的東西等,而定量研究的這些缺陷正好是定性研究的長處。社會學作為一個以人類社會以及人的社會行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其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定量研究比較表面化和標準化的研究方法在很多時候并不適用。因此,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引入和使用定性研究方法非常必要,對于社會學專業的本科生來講,了解并深入學習這一方法對以后的繼續深造和就業非常有益。

一、定性研究方法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本人長期教學研究過程中,發現社會學中定性研究方法課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重定量輕定性的傳統以及方法論層面的缺失

從目前全國設有社會學專業高校的社會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在有關社會學研究方法方面,大都開設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雖然有部分的學校在本科階段也開設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但將定性研究方法獨立作為一門課程開設的高校還是少數。從《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門課的結構和內容來看,基本上沿用的是實證主義傳統,而且,在通用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教材中,對于定量研究方法也缺乏系統地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研究方法”的梳理,從一開始的課程講授就進入具體的研究方法層面,這對于第一次接觸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學生來講,相當于“強制性”地灌輸定量研究的思維,學生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研究”并不清楚,只是被動地將其當做社會學研究的“科學的”和“唯一的”方法進行接受。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兩個后果:第一,導致很多學生認為社會學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等到接觸定性研究時,定量研究的思維已經在他們頭腦是扎下根,經常用定量的思維來對定性研究進行思考,并對定性研究進行評判。如在指導學生做定性研究時,經常會有學生詢問個案的“代表性”“普遍性”“如何抽樣”等問題,這都是典型的定量研究的思維;第二,學生難以從根本上或理念上對方法體系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提到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學生總是將二者從一些具體的操作層面進行簡單比較,例如,學生經常會說“定性研究就是訪談、觀察,定性研究可以用作定量研究前期的探索”,定量研究就是“設計問卷、做調查,調查進入到正式階段,用的是定量研究”。實際上,這兩種研究范式的最大區別不在于技術層面,而是理念層面,例如:訪談和觀察作為兩種具體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中都是可以使用的,區別在于使用的時候研究者個人的立場,如果不能從根本上理解這兩種范式的區別,則很難在使用時將其合理應用。

(二)學生對定性研究存在誤解

作為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自具有自己的規范和程序。從規范性和程序性來看,定量研究似乎更為“科學”,從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概念操作化、設計問卷、實地調查、資料處理到最后報告的形成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方法需要遵循,這種標準化的方式使得定量研究在形式上與自然科學更為相近,因而容易獲得研究者特別是初學者的認同。而定性研究從形式上來看好像并沒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規范,在研究開始和研究過程中也沒有嚴格的一定要怎樣做、一定不能怎樣做的規定性要求,在研究成果的表達上,形式也非常多樣,導致許多學生認為做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學術訓練,把靈活當成隨意和隨便,對定性研究的認識也是表面的和膚淺的,通常,學生們認為定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準備與學習,從自己的習慣出發,去現場走走看看、聊聊問問,回來后把資料整理一下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是定性研究。事實上,正是因為定性研究的靈活性,它對研究者的要求更高,首先,定性研究對研究者個人特質的要求比定量研究要多,因為定性研究是將個人作為研究工具的,定性研究中的研究者如同定量研究中的問卷、量表等工具,問卷和量表可以無限次的試用、修改直至比較完善,從理論上來講,定量研究的工具如果設計合理的話,是能夠如實地反映社會客觀現實的,而定性研究中的工具——研究者本人卻是無法隨意改變的,研究者的個人性格、看待他人的立場、洞察力、與人交往能力等這些特質并不是通過短時期的學習或學術訓練能夠改變的,因而一個合格的定性研究者的培養需要更長的時間。其次,定性研究是以整體論為方法論基礎的[2],要求從系統的角度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整個過程,而這種能力也不是簡單的課程訓練和課堂學習所能培養出來的。第三,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定性研究沒有規定性的要求,但它同樣也是有規范和程序的,從定性研究的產生來看,它有著自己的哲學基礎,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講,它有著基本的規范要求,這種要求相比定量研究來講更加難以達到。

(三)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教學材料欠缺

跟定性研究教學相關的資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教材與教輔類的。近些年,國內關于定性研究方法的著作漸漸多了起來,一些學者編輯出版了一些可以用作定性研究方法教材的著作,代表性的有陳向明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文軍和蔣逸民的《質性研究概論》、李曉鳳和佘雙好的《質性研究方法》、范明林、吳軍的《質性研究》、陸益龍的《定性社會研究方法》,除了國內的著作外,目前關于定性研究的還有許多國外譯本,最有代表性的是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萬卷方法“系列叢書中有關定性研究的,主要有鄧津、林肯主編,風笑天等翻譯的《定性研究》四卷本,赫伯特·J.魯賓(Herbert J.Rubin)、艾琳·S.魯賓(Irene S.Rubin)著《質性訪談方法:聆聽與提問的藝術》、(澳)利亞姆帕特唐、艾子著,鄭顯蘭等譯的《質性研究方法健康及相關專業研究指南》、(德國)伍威·弗里克(Uwe Flick)著,孫進譯的《質性研究導引》、 (美)艾爾維森(Alvesson,M.),(美)舍爾德貝里(Skoldberg,K.)著,陳仁仁譯的《質性研究的理論視角:一種反身性的方法論》等。在這些著作中,除了陳向明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出版比較早外,其他都是近三、四年出版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定性研究方法開始在國內學術界逐漸獲得重視。第二,對定性研究方法進行討論的文章。雖然這部分文獻并不直接用于課堂教學,但學者們就方法本身所做的討論有助于厘清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討論的基礎上促進這一方法的進步和完善,這方面的文獻早期的有謝林平《實證社會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分歧及其融合》(嶺南學刊,1997.1)、陳向明的《社會科學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中國社會科學,1996.6)、《質性研究中的“局內人”與“局外人”》(社會學研究,1997.6)、侯龍龍的《質的研究還是新聞采訪》(社會學研究,2001.1),近幾年,關于定性研究的文獻有王錫苓的《質性研究如何建構理論》(蘭州大學學報,2004.5)、劉博的《質性研究中的關系資源利用與身份介入差異——基于個案研究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論思考》(青年研究,2009.6)、王熙的《質性研究中的多重研究關系和倫理“雷區”——一位行動研究者的自反性思考》、菲爾·卡爾斯貝肯和任玥的《批判的質性研究方法論與行動取向》(北京大學教育評估,2010.10)、蔣逸民的《作為一種新的質性研究方法的層創方法》和《自我民族志:質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浙江社會科學,2010.5,2011.4)、鄭慶杰的《“主體間性——干預行動框架”:質性研究的反思譜系》(社會,2011.3)等,從上述這些文獻可以看出,早期的定性研究文章多集中于在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中為定性研究尋找位置,定性研究方法如何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區別等方面,而近期文獻所關注的主題則多集中于定性研究方法體系內部,關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在技術層面如何更好地改進這一方法,這種變化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定性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并進一步向著更深入的層次發展。第三,定性研究的案例。雖然從研究成果來看,能夠查閱到的運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成果不在少數,但這些成果并不都適合用作教學案例。定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的,因此,研究者的身份、立場、研究者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反省等對研究結果的呈現非常重要,不同的定性研究者對同一對象進行研究可能得出的結論是截然不同的,而在現有的很多用定性研究方法做出的有關成果中,研究者很少將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個人身份、立場、所思所想詳細呈現,讀者所能看到的只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互動之后所達成的結果,這使得我們無法了解整個研究過程及結論達成的過程是怎樣的。而一個能用于教學的優秀案例需要的不僅僅是研究結果,也需要包括從選題到研究的詳細經過,尤其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立場,這導致優秀定性研究的案例比較難以獲得。

(四)定性研究方法教師缺乏

從目前社會學專業的師資隊伍情況來看,從事教學的大都是博士或碩士畢業后直接進入教學領域,雖然他們在讀學位期間也有過方法的訓練,并且也可能有一些從事定性研究的實際經驗,但大多都還限于從書本到書本,尤其是在定量研究占主流的情況下,很多人在學習期間接受的都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訓練,這種定量思維不可避免地會被帶入教學過程。定性研究教學除了要求教師有基本的專業知識儲備,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自身有過大量實地研究的經驗,而這對于教學科研任務繁重的一線教師來講是比較缺乏的。

二、提高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教學效果的途徑

(一)加入方法論的有關內容

方法論是方法體系的基礎環節,無論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教學,都應該在講授具體方法之前對學生進行方法論的介紹,很多研究者或從事實際教學的人認為方法論屬于哲學層次,對于實際進行科學研究的人來講,不需要學習這些東西。事實上,如果不能夠了解某種方法背后所蘊含的哲學基礎,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這一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可能能夠做到依葫蘆畫瓢,但當情況出現了新變化時,就不能夠創造性地進行應對,對于定性研究這種比較靈活的研究方法來講更是如此。當然,在講授方法論的有關內容時,并不需要非常系統地對方法論進行完整地講授,但至少要拿出一定的課時數簡要地介紹定性研究方法背后所蘊含的哲學基礎、理論來源、演進邏輯等,讓學生不僅知道如何具體地操作某一方法,而且也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對根本性的東西有了理解,才可以避免空洞地從技術層面上爭論究竟哪種方法更好。

(二)合理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方法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將方法應用于具體的科學研究,僅僅從理論上對定性研究方法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大量的課時是用于實踐訓練的。從定性研究方法這門課程來講,在設計教學體系時要緊緊圍繞其教學目標,加大實踐環節,具體來講,可以從課堂理論學習、案例教學、小規模研究訓練、實地參加研究項目、研究匯報等多個模塊進行,尤其要改變一般課程滿堂灌的授課方式。

(三)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水平

提高定性研究方法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第一,搜集實踐教學環節中所需要的優秀案例,不僅從社會學領域中,還包括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其他學科,如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民族學、醫學等其他領域中的案例,從中梳理出適合社會學的案例用于教學或課堂討論。第二,突破定性研究教學過程中理論講授和實踐操作相脫節的現狀,一方面,現任教師可以通過多參與實地研究增加自己在實際操作方面的經驗積累,使授課教師本人成為既懂理論又能指導實踐的全面型教師,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如果這種局面一時難以改變的話,也可以通過外聘一些相關領域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兼職或做專題講座以彌補現有教師在這些方面的不足,如一些NGO或政府有關部門的一線工作人員,他們均有著豐富的從事實際工作的實踐經驗。第三,拓展現有的社會學實踐基地,可以與相關的政府、非政府組織建立聯系,為學生提供課程訓練和實習的現實空間,這種真實場景可以避免人為設計場景過于理想化的不足。第四,吸收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為學生提供將課堂所學研究方法應用于科研的實踐機會。

(四)設計合理的課程考核指標

單一通過試卷進行考試的方法不太適合定性研究方法這門課程,要合理、全面、科學地測定學生對定性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需要融合多種考核形式,可以從試卷、課堂表現、課程訓練和參與實踐情況幾個方面來綜合進行,這樣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避免平時不主動、考前突擊背書的死記硬背的應付式學習,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將這門課程從各個層面有一個全方位的掌握,能夠真正地將這一工具應用于實際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教育科學出

版社,2006.

第5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缺陷;改進方法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受到政府以及社區群眾的廣泛關注,但是目前我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存在許多的問題,亟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改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質量。

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城市社區衛生中醫師隊伍管理存在問題。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城市社區衛生中醫師隊伍管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社區衛生中醫師對社區服務功能定位的認識不健全,并不能全心全意的為社區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社區醫師流失,導致這種現象的問題有許多,主要包括業務發展空間、工作負荷、薪資嗲與、崗位編制等;在展開醫療衛生服務是,并沒有經過專題訓練,導致服務質量相對較差;社區中醫師展開項目相對較少,綜合服務能力相對較低。

2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流程管理存在問題。目前,許多城市社區的衛生服務機構尚不完善,一些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沒有自己的特色,衛生服務不切合實際、不到位、不及時;一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組織管理難度大,衛生服務項目落實過程中人手不足,傳達的時間長,準備工作偏差,沒有經驗豐富的健康教育專家開設健康講座,導致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沒有實際價值,社區百姓不愿意接受提供的衛生服務。

3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職業道德不到位。在實際的工作中,社區衛生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不高,工作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因循守舊、循規蹈矩、滿足現狀,導致服務質量相對較低。想要做好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提高衛生服務質量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二、改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缺陷的辦法

1提高管理者對服務與競爭服務特性的認識程度。通過提高管理者對服務與競爭服務特性的認識程度,通過充分的了解國家的政策,不斷的更新知識結構,分析自身存在的優勢和劣勢,通過調查社區衛生服務的市場,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各種信息,健全監督、投訴機制,通過全面、及時的了解社區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有效的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然后根據衛生服務的實際效果,不斷的調整衛生服務策略,有針對性、有目的的制定適合自身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戰略規劃,進而提升社區衛生服務的質量。

2建立衛生服務運行機制。通過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灌輸企業文化與服務目標與標準,強化對員工職業道德的培養,以此提高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和服務流程,健全衛生服務運行機制以及考核獎懲機制,加強內部營銷,理順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關系,保證衛生服務營銷宣傳中的承諾更加準確現實,并盡可能的提供營銷中所承諾的服務,為實現承諾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以此不斷的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質量。

3強化業務培訓,提高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素質。通過合理授權,明確社區衛生服務的各項工作(其中包括慢性疾病管理、重點人群管理、健康教育、義診、巡診、醫療等)的指標,將所有工作進行標準化、制度化的管理,有效的激發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衛生服務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不斷的提高所有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此外,還應該強化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風險教育,例如通過分析醫療糾紛等負性事件,提高所有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

4社區健康干預。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的工作具有需要專業知識面廣、醫護對象多元化、工作內容繁瑣等特點,需要衛生服務工作人員具有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應該謹慎工作,重視服務細節,根據醫療對象的實際需求,例如社區老年人睡眠不好、記憶力減退、心悸等狀況;兒童感冒、發燒等常見病癥,衛生服務工作人員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干預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增強社區醫院和居民的聯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質量,以此保證社區居民的身體健康。

5做好衛生服務記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和醫院服務工作具有一定的差異,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更加貼近居民的生活,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通過記錄病歷書、護理記錄、用藥狀況、疾病診斷、危重監護、執行醫囑記錄等醫療文件,例如對肺結核患者家庭進行訪視,詳細的收集居民的客觀資料和主觀資料,并將家訪的資料進行整理,整理的內容包括現存健康問題、協商內容、反應、檢查結果等,完成家訪后書寫一門完整的居民家庭報告。這樣當社區居民需要上門衛生服務時,衛生服務工作人員通過查閱居民家庭報告,能夠比較準確的了解用戶的病史,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居民的問題,顯著的提高衛生服務質量。

三、結束語

總之,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能夠提高社區居民健康知識的掌握率,保證居民的身體健康,改善社區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城市設計導則;空間形態;控制

城市設計導則又稱為城市設計指引或城市設計準則,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對于城市設計導則都有不少定義,總體來說,城市設計導則是對城市設計分析以及比較后的結果,經過了全面評價和確認。城市設計導則是控制城市設計的重要方法,也是將城市設計落實的工具,所以應該包括那些抽象化的文字條款來表述城市設計構想和意圖,同時也應該有相對具體的具象技術性語言和圖片。這樣的話城市設計導則才能更好地發揮出自身對于設計者的設計行為所起到引導和控制作用,為后續的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工作的指導依據發揮出更高的成效。

1城市設計導則的相關內容

1.1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在現代城市設計中,城市設計導則的目標已經不單單是形成、改善并更新城市個體環境了,而是建立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并且具有層次的目標框架,它建立在社會各種建設需求之間,代表著公眾的期望和價值取向,并以此為基礎來指導充滿了創造性的城市設計實踐。城市設計的目標和功能作用發生了改變,所以設計師以及城市管理人員也應該將目光投向更多的領域,不僅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美學控制中,還包括城市的空間形態活力、經濟開發利益等。城市設計導則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操作手段,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擴展,來努力實現城市設計目標。

1.2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特點

首先城市設計導則要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一份優秀的城市設計導則對于自身表達的分寸肯定是掌握得非常到位的,不至于過于詳細讓設計師感覺有很大拘束,難以發揮自身的創造力,也不會過于抽象和概略,讓設計師找不到重點而無從下手。城市設計的研究對象是城市的空間環境,包括街道、廣場、高度、色彩等眾多因素,這些因素之間也在相互聯系和作用,所以城市設計導則的實際出發點是形成良好的城市整體環境,需要把握的是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而非某個具體的要素。在城市設計導則出現的初期對于城市空間環境的各種要素規定過于嚴格,連道路寬度、沿街屋頂的坡度等都有詳細的尺寸樣式,并強制人們執行,這種嚴格的控制使得城市設計風格單一且乏味,在今后漫長的發展中,城市設計導則逐漸轉為對總體空間環境進行宏觀控制,而不再去控制那些構件尺寸等,建筑師擺脫了繁瑣的束縛后,也有更大的空間去進行創作。

其次是績效管制和規定管制,其中績效管制主要是告訴設計者“該如何達到目標”以及“為什么要達到這個目標”,具體的設計以及達到該目標的途徑并不嚴格控制;而規定管制則相對具體,為了達到控制目的往往使用限定具體對象的形式或是具體手段的方式,比如對某建筑物的高度、色彩和材質等進行規定。績效管制和規定管制往往會同時出現在一份城市設計導則中,所以績效管制為“導”,它為項目開發規劃出一個設計范圍并提供指引,而規定管制為“則”,它對重要元素進行強化,避免出現不合理的設計元素。

2城市設計導則對空間形態的控制

2.1空間形態的控制對象

⑴建筑物要素

建筑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實體單元,建筑的形態對于城市結構肌理形態景觀特征的影響是最大的,反之,城市的不斷發展也會給建筑帶來影響,城市的變遷會使建筑物的性質發生改變,城市的人口密度的增減和改變會對建筑的規模以及集合方式帶來影響,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同會對建筑的空間構成等產生影響。我們可以從各種微觀角度來更深入的了解城市,比如建筑類型、布局規劃、形態特征、高度、色彩、材質等,讓城市更加適合人類的需要,因為城市設計就是將不同的物體進行聯合產生新的設計,所以我們需要考慮的不單是設計這個物體本身,還有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

⑵開放空間要素

城市開放空間的概念和范圍是較為廣泛的,在國內外也有不同的定義,不過在城市設計導則中關注的主要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間,比如街道、廣場、建筑之間的空地、公共綠地等等,導則對這些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規劃,進行功能布局、形態設計、尺寸控制和系統組織等一系列的規范,形成城市開放空間的設計準則。

2.2空間形態的控制依據

⑴審美需求

傳統的城市設計對于審美經驗較為看重,強調城市的建筑和空間視覺質量,而現代城市涉及的范圍已經擴展了許多,像文化、政治和經濟等眾多內容都已融于其中,但是不變的是其美學屬性。很多歷史城市的城市設計導則會控制周邊建筑物的高度,以便新建的建筑物不會破壞原有的歷史風貌,通過保存歷史場景的方式來延續歷史感和歸屬感,這就是從審美角度出發的控制方式。同時在按照審美需求進行城市設計時要注意普通大眾的喜好,而不是只考慮設計師自己的品味。

⑵空間體驗

建筑和城市從形態構成上來說都具有兩個要素,即實體和空間,只有將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了,才能實現城市設計的目標,處理好建筑物和城市之間的關系以及城市和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積極城市空間的創造,在城市設計中我們要盡量創造積極的城市空間,比如那些內容豐富、有安全感并且氣候適宜的地方,對于那些難以完全避免的消極空間比如機動車道等,我們可以進行合理的規劃或是借助交通政策等來讓道路設置更為合理,對于那些可以避免的消極空間則更可以依靠城市設計導則的規范控制作用來消除。其次是重視城市建筑的尺度關系,在城市格局中各種建筑都存在著自身的尺度模數,如果某一區域內的建筑物尺度模數較為接近,那么城市肌理較為細致,反之亦然。為了保持城市肌理的和諧,在實際操作中會用容積率與建筑物最大高度管制相配合。

⑶功能需要

城市設計不僅要為居民創造宜人的城市空間,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最重要的是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符合城市發展的需要。首先要滿足土地的價值訴求,在不損害城市后續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城市設計來提高其利用價值,比如立體化利用土地,通過復合開發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和土地混合使用等等,都可以讓土地價值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次是考慮使用這也就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令人感到舒適的城市公共空間才是成功的,在現代城市設計導則中要考慮到這個方面。

結束語:

在城市設計中,審美需求、功能需求以及空間體驗這三種需求往往是混合交雜在一起的,但是最終都是為了創造出更加環境優美、結構合理的城市空間環境,城市設計導則正是運用綜合管理手段對城市空間環境中的相關因素進行共同控制,從而完成城市空間形態環境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韋希. 城市設計導則的控制系統研究――武夷新區城市設計導則的思考[J]. 四川建材,2014,02:78-80.

第7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城市濱水景觀;環境因素;景觀設計

1 概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是指在城市化進程建設過程中,城市政府著重于城市環境建設,結合西方先進的設計理論和我國實際的設計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進行城市美化建設。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體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濱水區域建設具有較大的綜合價值,主要包括生態價值、實用功能價值和景觀價值。

2 我國濱水景觀設計面臨的問題

2.1 缺失生態文化要素

現階段,我國的濱水景觀設計存在較大的失誤,許多景觀都采取硬質鋪地,破壞了已有的生態系統物種,且未考慮資源循環利用和城市生態系統,破壞了城市濱水景觀的生態平衡。同時,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過于追求平面效果,過度依賴西方的景觀設計理論,破壞了城市內部的文化命脈,無法體現城市特色。

2.2 設計缺乏公眾參與

目前,我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缺乏公眾的參與或者參與度不夠。設計師設計缺乏不同人群的調研,設計思想具有個體性,這使得在設計初期就出現偏差。同時,方案完成后,設計師并沒有調查研究景觀使用者的具體體驗。這些情況都會使得濱水景觀設計無法滿足公眾需要,無法實現城市景觀的功能。

2.3 缺乏小水系設計精品

我國現階段眾多小水系濱水景觀比較簡單,只能滿足防洪需要,并未實現景觀的功能,不滿足唯美的設計宗旨。因此,設計人員結合防洪功能和親水性設計,充分考慮實際景觀的地理條件,將景觀平臺設計立體化,滿足水位動態變化的要求,最終滿足防洪需要,為人們提供唯美的景觀。

3 改善現階段濱水景觀設計的對策

3.1 以生態、共享為原則

濱水景觀是內陸城市和水體的交匯處。設計人員在設計濱水景觀設計時,注重發揮水域的邊緣效應,結合多樣的物種設計出唯美的景觀。在實現防洪的基礎之上,盡量維護場地原有的生態物種和自然風貌,改良場地景觀以滿足城市居民的審美需要。此外,設計者融合組織設計場地水質和城市水質,有效保證水系系統的穩定性和系統性。最后,設計者需要在設計濱水景觀中,借鑒國外先進的景觀設計理論,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以生態和共享為準則,設計出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濱水景觀。

3.2 迎合水系城市規劃建設

現階段,我國的濱水城市主要以水發展,城市規劃人員必須以水系設計為主,具體地規劃設計城市。同時,城市設計人員必須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為城市添彩,給市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此外,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和規劃時,充分把握建筑整體輪廓線與周圍山水的呼應,重點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層高,嚴格控制濱水岸線和建筑物的距離,使水體和城市內陸渾然一體,最終為促進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3.3 建立并健全評價機制

對濱水景觀的評價是城市濱水景觀設計至關重要個環節。主要以主觀評價的介入為主,增加公眾對濱水景觀設計的參與度,通過綜合性評價了解公眾和濱水景觀之間的價值需要,將此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依據。而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從心理模式具體劃分為滿意度評價、喜愛度評價和景觀舒適評價;從認知模式具體劃分為濱水景觀意象評價、空間使用方式評價和景觀審美評價。

3.4 注重景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景觀環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環境、人文景觀和人工設施3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因素,設計者可以詳細分析具體區域的設計因素,充分展現濱水城市特色和發展。針對人工設施因素,主要注重設計具有合適的尺度和親水性,體現城市水系文化脈絡,通過開發水上活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營造文化水體風景線。

4 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濱水景觀已經成為城市特色的具體體現,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文化脈絡。因而,城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相關濱水景觀的設計,設計者注重景觀環境因素的影響,以生態和唯美為設計準則,迎合水系城市建設規劃,建立并健全我國的景觀評價機制,實現城市整體景觀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 徐夢龍.淺析城市濱水景觀設計與文化元素的關系――以上海市南 翔鎮橫瀝河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15(12)

第8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園林設計 園林空間 營造 色彩時至今日,全球化傾向愈演愈烈,在這種全球經濟趨同的背景之下,保持自身傳統設計和地域要求之外,更是對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施工理念提出了新認識,這種問題也是當今園林設計中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隨著建筑事業和施工技術的日趨進步,在國際化的影響之下建筑風格也發生了轉變,以園林設計和園林空間營造為基礎的設計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目前建筑工程項目的核心環節。

一、園林設計概述

園林設計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美觀的居住空間,其在設計中通常都是以自然特征為基礎,以環境空間設計為核心來構成的自然空間。但是,這種工作卻又不是對自然一般的仿造,而是以借助自然為基礎,效仿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園林空間出于自然也高于自然。

1、園林設計概念

園林設計是建筑工程項目中,采用藝術和技術手段對施工中所涉及到的自然、建筑和人類活動等關系進行歸納和總結才,從而構建和諧完美、生態良好和景色如畫的建筑空間,使得其中各項環節都能夠達到一致和統一要求。

2、設計理念

在我國,園林設計是一項傳統而又新穎的話題,其工作開展與我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關,主要是體現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也充分的展示出了工作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已經和含義。就現有園林設計分析,我國古代園林眾多,尤其是以蘇州園林為主的傳統園林,其在設計中是通過多種不同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從整體上分析卻是一種始終貫徹著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理念。

二、園林設計的基本原則

園林設計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工作,是集環境藝術、自然藝術、建筑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模式,其在工作中涉及到建筑物、生物、社會等多個不同的學科,既是這諸多學科的應用基礎,也是綜合創造的體現形式。在園林設計工作中,由于其本身是有點、線、面、立體和色彩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因此在設計工作中如何將這些要素有效的組織起來,從而創造出優美的園林空間。目前,園林設計工作中要想達到這一要求,就需要我們在設計工作中充分的按照現有的設計標準進行工作,遵循應有的設計原則和標準。

1.統一與變化原則

在園林設計工作中,統一原則意味著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和整體之間要能過達成一致,使得各個元素之間都能夠形成彼此關聯和協調的要求。而變化則說明了在園林設計工作中,各個構建和元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其卻又是一個整體上統一的態勢和發展要求。這種設計原則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其相互交叉、局部變化的模式,但是其前提是必須要統一而有合理,避免了設計工作中出現整體單調和乏味現象,同時在設計工作中以為的強調變化則很容易造成整個工作的雜亂無章和毫無秩序。

2. 對比和相似

由于園林設計工作中所涉及到的要素眾多,其中各要素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形態、色彩和質感方面,從而給人產生強烈的形態感情。是個性設計發揮的基礎,主要表現在量的太小、多少,方向的前后、左右,層次的高低、錯落,形狀的曲直、圓潤,色彩的明喑、冷暖。材料的光滑粗糙、輕重等方面,設計中要權衡對比與相似的關系。恰當地利用組景的各要素.使物盡其用,個體為整體服務。

3. 均衡

均衡是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整體之間平衡。

3.1 對稱均衡

對稱均衡是簡單的、靜止的,具有莊嚴、寧靜的特點。對稱有三種:一是以一根軸為對稱軸的兩側對稱,即軸對稱。二是以個點為中心的中心對稱。三是按一定的角度旋轉后的對稱為旋轉對稱。對稱均衡是規整的構成形式,有著明顯的秩序性,是達到統一的常用手法。

3.2 不對稱均衡

不對稱均衡則是復雜的、動感的.這和形式的對稱沒有明顯的對稱軸和對稱中心。但是它具有相對穩定的構圖重心,不對稱均衡的形式自由、多樣、構圖活潑自然、富于變化。我國的百典園林中太多采用這種形式筑山、理水、布置庭院。

三、園林空間的營造

1. 無形空間環境的營造

無形空間環境的營造首先在立意。立意可通過匾額、楹聯、詩文等形式。點染出園林空間的豐富意境.體現出園林空間營造中對社會環境建立的要求。

中國古典風景園林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比較重視“意”,即園林所表達的情感與意義。它強調運用多種園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筑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應所產生的天、地、人和諧統一的美學境界。這一風景園林的設計方法對中國古典園林與現代城市設計產生的影響體現在設計的立意與布局上,無論是中國古代城市設計,還是現代城市設計,都以“經營位置”為主要原則,空間及各種設計要素的相互關系成為設計的最基本和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另外,園林設計中香味、聲音等的巧妙安排,也可形成一種特殊的氛圍。無論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暗香浮動月黃昏”,還是“鳥鳴山更幽”。都為景物增添了許多情趣。

2. 有形空間環境的營造

有形空間環境的營造就是針對場地中一系列客觀的、通常是相互矛盾的現狀資源。提出一個空間解決方案。一個合理、巧妙的園林設計。首先要抓住原場地中那些真正本質的、內在的、特別是文化性的東西,將它在設計中表現出來,以一種傾向性和具有普遍性的運動規律。反映出有形的空間序列和無形的時間性,使它們體現各自的特性。

作為公共活動場所,園林空間組織多采用序列關系。以達到合理地組織人流,進行有序活動的目的。景觀序列的特性是景觀的連續性、流動性和節奏性。園林設計者通過暗示、引導、夸張等處理手法。使人們在三維空間的環境中活動時,不斷被引向某一方向或某一空間,游人的觀賞路線應與景物展開、融合的細微變化相一致,通過連續而又不斷變化的視覺和心理體驗。獲得美的感受。設計精美的花壇、石柱或由高大喬木等要素形成的框景、漏景都能起到引導和暗示的作用。

“所謂空間感的定義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頂平面單獨或共同組合成的具有實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圍圍合”。僅以植物為例。植物可以以其不同種類、形狀、高度組成空間的任何一個平面。在園林設計中以建筑體現功能。以植物為主造園并輔助劃分環境空間,以園林構造物點綴其間烘托氣氛,利用大小、虛實、疏密、明暗、曲直、動靜的對比手法,通過巧妙的借景、障景、圍合、隔斷等手段,設計出尺度、形態、圍合程度不近相同的空間,充分表現園林設計的豐富內容和意境。這其間,林緣的晃動、樹木的枝杈以及草地的起伏變化,都是構成空間的元素。

第9篇:城市設計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 城市設計 寬窄巷子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0導語: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之間的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落群以及兼具藝術與文化底蘊的花園洋樓組成。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遺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風格在南方的“孤本”。在當今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較好地處理歷史與發展的關系,此案給了好的范例。

1.寬窄巷子改造工程

1.1歷史背景

1682年,成都駐防八旗軍,清政府修建只供八旗兵及其家屬們居住的“滿城”。成都的滿城始建于1718年,以將軍衙門為中心,南起君平街和小南街,北抵八寶街和小北街,東至東城根街,西及同仁路,面積約十里。俯看滿城,它的主要街道的布局極像一條巨大的蜈蚣,其中,寬巷子窄巷子就是長順街這條蜈蚣東向的兩只腳,當時被分別稱為“興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國初年,才被“寬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1.2寬窄巷子改造工程

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時代的影響與摧殘,寬窄巷子殘破不已。2003年下半年,寬窄巷子歷史文化區改造動工。核心區內本著“只遷不拆”的實施原則,即采用產權買斷、調換等方式,獲取該區域內所有房屋產權,并外遷原所有人和使用人。該區域內近 40%的建筑將要保留,對它們將采取修繕的方式,按照原有的特征進行修復,并完善內部設施。

2008年6月,改造工程竣工。改造后的寬巷子、窄巷子,其舊有的單一居住功能向以“文化、商業、旅游”為核心的功能轉變,設置一些區域展示古老藝術和文化,如蜀繡、蜀錦、竹編及漆器藝等;修建了一些特色的紀念館、舊時的畫館、文館、茶館、戲館等,并且邀請一些頂級藝術家以及文化名人來這里從事創作。院落文化共分為三個主題。寬巷子是“閑生活”區,窄巷子是“慢生活”區,井巷子是“新生活”區。

2.城市設計分析

2.1 建筑形態

寬窄巷子的建筑整體為清代民居風格:深宅大院,黃楊木雕花門窗精巧雅致,古香古色,有的宅院樓梯是花梨木的。建筑物大都控制在1層,少數兩層,有天井,為的是保持原址的風格風貌。即便是洋樓或中西合璧風格的院落,也是盡可能恢復當年的建筑風韻。

寬巷子中的宅院“愷廬”,整個宅門的造形既瀟灑又不失莊嚴。解放前夕的“愷廬”是劉文輝部下、川西電臺臺長陳希和的私宅。

寬巷子37號現是九一堂,是寬窄巷子內最有形式感的餐廳,戲劇化的裝飾充滿老式的華麗感五進院落的古建筑群,以第三進院中央戲臺為核心,南北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縱跨寬、窄兩巷,面積近1200平方米。

窄巷子27號為一幢兩層小洋樓。 聳立的洋樓與拱起的窗戶,慵懶的下午茶時光是窄巷子慢生活的一個典范。

所有建筑組合出的整體風格統一,青灰色調,引人懷念。“整舊如舊”的改造原則維持和恢復了清式民居四合院落群以及兼具藝術與文化底蘊的花園洋樓組群,讓原本破舊的街區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2.2 土地使用

寬窄巷子的核心保護區域容積率控制在1.1-1.2,周邊協調區域容積率控制在1.5-2.0。巷子兩旁的建筑基本改善和恢復至原有尺度做商用,整體開發強度較低,保持了歷史街區的文化氛圍。

2.3空間整合

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巷子平行,東西文化廣場的景觀節點聚散人流,改造后的寬窄巷子軸線清晰,辨識度相當高。周邊風貌協調區軸線的明確與疏通增強了內部空間的流通性。

由于改造前就有對建筑高度的控制,因此,保護區與周邊的城市建筑的天際線視圖差異度極高,突出了歷史保護區的傳統地位;而巷子內的建筑整體高度變化又統一,主要三條巷子D/H比值在1-2,視野開闊度較好同時能近距離欣賞建筑細部;相接的過道D/H比在0.25-0.5,空間封閉感強,讓人追憶過去;這樣的空間變化帶來無窮的游覽樂趣。

2.4 步行街

寬窄巷子由3條步行街組成,且中間用通道連通,實現了人氣、商氣的互動。在寬窄巷子兩端分別設置了東廣場和西廣場。步行街長約400米,寬巷子以6-7米居多,窄巷子4米,街巷距離適宜聚集人氣。

2.5道路交通與停車

寬窄巷子地上建筑面積33000m2,地下停車場11000m2。在舊址上改建出新的地下空間。

2.6保護與改造

建筑風貌分類 分類描述 保護措施

一 保護完好的歷史建筑,總共7243m2 保護

二 部分構件破壞的歷史建筑;格局模糊,但重要構件完好,共2206m2 保護,改善

三 較大損壞 恢復

四 質量一般的傳統風貌現代建筑 整治

五 影響風貌的現代建筑 更新

六 違章搭建建筑

2.7 節點與標志

主要入口及節點,設置了青磚設計感的標志,引人注目;特色懷舊文化墻引人入勝,各式各樣的店標為其注入了更多樂趣。

3.結語

寬窄巷子改造工程在建筑上保留了傳統四川民居的特色,同時融合外來文化影響形成的民居結構形態和特點,在功能上恢復了少城作為成都城市文化商業母體的原始功能。里面的一磚一瓦,每個院落的格局,都體現其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典范。

城市要發展,就會有新的建筑產生,文脈可以讓我們不時從傳統化、地方化、民間化的內容和形式中找到自己文化的亮點。其實,在當今發展的大城市大都市里,傳統的生活形態從來沒有消亡,文脈與重構給予它們的只是合理的變化和延續,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思索與啟示。

參考文獻:

性强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男男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蜜桃臀| 亚洲 无码 制服 丝袜 自拍| www.亚洲天堂.com|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青青草欧美|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20分钟|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美女裸体跪姿扒开屁股无内裤 |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ⅴa片软件竹菊|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看片| 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 最新精品国产|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无码国模|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少妇放荡的呻吟干柴烈火免费视频| 免费国产99久久久香蕉|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久热在线中文字幕色999舞 | 双腿张开被9个男人调教|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蜜臀av| 色综合色狠狠天天综合色|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午夜福禁果tⅴ 日本久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激烈的性高湖波多野结衣 | 久久婷婷是五月综合色狠狠 |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激情综合丁香五月| 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麻豆|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91在线|中文|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国产三级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