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家庭急救技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急救技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庭急救技能

第1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家庭功能與家庭負擔,并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為提高整體護理水平提供數據支持。方法:采用家庭關懷度指數量表(APGAR量表)和家庭負擔會談量表(FBS量表)對60例腎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進行測量和分析并給予護理干預。結果:家庭功能良好、輕度障礙、嚴重障礙者分別占66.7%、20%、13.3%。APGAR評分中親密度得分最高,合作度得分最低。FBS問卷得分中家庭經濟負擔得分最高,家庭成員軀體健康得分最低。家庭負擔總分與家庭功能呈顯著負相關。結論: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治療給患者家庭帶來多維度的影響,造成家庭功能障礙,導致家庭負擔增加。提示我們在工作中,積極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護理干預,提高家庭功能減輕經濟負擔。

【關鍵詞】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 家庭功能; 家庭負擔; 護理干預

慢性腎功能不全,是指各種原因造成的慢性進行性腎實質損害, 需長期反復透析 ,這不僅對患者本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威脅,而且進一步破壞了整個家庭的健康格局,造成家庭功能的紊亂。家庭系統的紊亂又會反作用于患者,影響患者的疾病應對能力和健康修復。個人的健康狀況、疾病的發生及預后與家庭功能有著密切關系[1]。本研究探討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家庭功能與家庭負擔狀況,住院治療對家庭功 能與家庭負擔的影響, 為護理人員識別患者及其家屬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問題提供依據,提示醫護人員不僅對患者本人進行干預,還應關注患者的家庭,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整體護理。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以我科 2009年9月~2010年9月60例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為研究對象, 以患者家屬為調查對象。人選標準:與患者共同生活,可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年齡大于18周歲,受教育程度小學以上能夠理解問卷和量表的內容;愿意配合調查者。患者一般資料 ;男 32例,女 28例。年齡16~60歲。自費者 48例, 醫保28例。家屬一般資料: 男 30例, 女 30例。年齡1 8~60歲。與患者的關系:子女20例, 配偶 20例,兄弟姐妹 20例。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1)家庭功能方面的內容。采用smilIcstein編制的家庭關懷度指數量表(APGAR量表)進行調查,量表包括適應度、合作度、成長度、情感度與親密度5個方面。每項問題包括 3個答案,“ 經常這樣”得 2分,“有時這樣”得 1 分,“幾乎沒有”得 0分。將5個問題得分相加,7分至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4至6分表示家庭功能輕度障礙,小于或等于3分表示家庭功能嚴重障礙;(2)家庭負擔方面的內容。采用Pai等人編制的家庭負擔會談量表(Famiiy Burden Scaleof D isease,FBS )[2]進行調查,量表包括6個因子共2 4個條目:家庭經濟負擔( 6個條目)、家庭日常活動( 5個條目) 、家庭休閑娛樂活動( 4個條目) 、家庭關系( 5個條目)、家庭成員軀體健康( 2個條目) 和家庭成員心理健康( 2個條目) 。每個條目均采用0~2分3級評分。0分為沒有影響,1分為中度影響,2分為嚴重影響。得分越高表示家庭負擔越重。大于0分為陽性回答。

1.2.2 研究方法:本研究由專人按入選標準隨機選取入組病例,采用統一指導語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取得同意和合作,問卷當場完成收回。共調查患者家屬 60例,回收問卷59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33%。

1.3 統計學方法:資料經設置變量后全部輸入計算機,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60例患者家庭功能狀況及APGAR得分情況:APGAR調查結果顯示,40例(66.7%) 家庭功能良好,12例(200%) 家庭功能出現輕度障礙,35例(13.3%) 家庭功能嚴重障礙。APGAR總分為(7.59±2.72) 分,5個因子中親密度得分最高為(1.75±0.51) 分,其次為適應度得分為(1.62±067) 分,合作度得分最低為(1.28±0.81)分。

2.2 患者FBS狀況及 6個方面陽性回答率情況:

FBs 總分為(1.16±0.31) 分,6個方面的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家庭經濟負擔為(1.58±0.38) 分、家庭娛樂活動為(1 .41±0.54 ) 分、家庭日常生活為(1.33±0.53)分、家庭成 員心理健康為(0.73±0.74) 分、家庭關系為(0 .645±0.52) 分、 家庭成員軀體健康為(0.61±0.853) 分。陽性回答率結果顯示, 家庭經濟負擔為 96.67%,(58/60) 家庭日常活動為95.42%,(57/60)家庭娛樂活動為92.08%,(55/60)家庭關系為7 4.17%,(45/60)家庭成員心理健康為53.33%,(32/60)家庭成員軀體健康為49.17%。(29/60)

2.3 不同性別、付費方式、文化程度、患者FBS得分比較 ( x±s,分),表1。

3 討論

3.1 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家庭功能狀況:家庭醫學理論認為,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會受到生活壓力事件的影響,并產生適應不良等家庭功能障礙和相關的健康問題[3]。本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的60個家庭中,雖然大多數家庭功能良好,但20.0%(12/60)的家庭功能已經存在輕度障礙,13.3%(8/60) 的家庭功能嚴重障礙。這一結果提示,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析不僅影響患者本人的生理、 心理健康,也給患者家庭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并對家庭的合作度即家庭成員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也對家庭的健康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3]。

3.2 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家庭負擔狀況 及相關因素

3.2.1 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單位,家庭的價值、期望、危機等會影響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態,反之,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態也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成員患病會造成沉重的家庭負擔[1]。家庭負擔是指患者因患病給家庭造成的問題、困難和不良影響,是疾病負擔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負擔是普遍的、復雜的、多維的,任何疾病對于患者及其家庭都是負性生活事件,可能對家庭的各個層面產生影響[4-7]。由于負擔的存在,打亂了成員之間原有的相互關系,使家庭成員承擔過多的義務和責任,其社會活動受到限制,并因此產生不滿[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家庭負擔涉及多個方面,其中在家庭經濟負擔、家庭日常活動和家庭娛樂活動三個方面影響相對較大,陽性回答率均在90%以上。

3.2.2 本研究表明,腎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性別、付費方式、文化程度等因素分別在不同維度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負擔。男性一般是家庭的支柱故男性患者對家庭經濟造成的負擔較女性患者顯著,農村患者人均收入低,對家庭成員造成的主觀負擔超過城鎮家庭。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從容的面對疾病事件及其后果,從而使患病對其家庭成員造成的心理負擔影響降低,同時患者家屬的文化程度較高,患病對家庭的整體負擔也較低。

3.3 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家庭負擔與家庭功能的相關性分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家庭負擔總分與家庭功能呈顯著負相關。提示家庭功能良好的家庭,其家庭成員之間的家庭關系、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表現較好,應對家庭事件的能力較強。同時,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可以促進家庭功能的改善,這兩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3.4 護理干預

3.4.1 由于腎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大部分時間需要在家護理,因此家庭功能顯的特別重要。護理人員在護理患者的同時, 需要注意患者家庭功能的改變及患者對家庭成員關心的需求,針對出現的問題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促進家庭功能健康發展,為患者創造一個愉悅、安逸的家庭環境,。

3.4.2 對待患者要一視同仁,減輕患者及家屬的擔心和后顧之憂,減少家庭帶給患者的負面影響,形成良性循環,以利于患者盡快康復。

3.4.3 在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的同時, 做好患者的飲食護理尤為重要,合理飲食可以延緩并發癥的發生,避免加透,減少經濟負擔。

總之,慢性腎功能不全不僅對患者本人產生很大影響,同時對家人也會有多方面的影響,導致家庭功能紊亂和家庭負擔增加。護理人員在護理患者時,要進一步強化整體護理觀念,對存在家庭功能障礙的家庭進行疏導,去除家庭內不良刺激,減輕住院治療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希望政府部門對這些特殊家庭給予更多的經濟支持,通過多方努力,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促進每個家庭健康發展,使他們能夠到正規醫院進行血液透析,防止傳染病的傳染與傳播。

參考文獻

[1] 呂繁, 曾 光, 鐘天倫, 等. 傷害家庭負擔評價的方法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 22(4):244-248

[2]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 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97,156

[3] 顧諼,呂繁主編.全科醫學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5:45-47

[4] Murray-Swank AB,Lucksted A,Medoff DR, et al.Religiosity,psychocial adjustment,and subjective burden of persons who care for those with mental illness[J].Psychiatr Serv,2006,57(3):361-365

[5] Kris AE,Cherlin EJ,Prigreson H,et al.Length of hospice enrollment and subsequent depression in family caregivers:13-month follow-up stydy[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6,14(3):264-269

[6] Gavois H,Paulsson G, Fridlund B.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 suppour in families with a member suffering form severe mental illness : a grounded theory model[J].Scand J Caring Sci,2006,20(1):102-109

第2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關鍵詞】 家庭特征;適應,心理學;因素分析,統計學;兒童;農村 人口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 17(2007)07-0631-03

Family Func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Its Influenc ing Factors/ LIANG Jing, ZHAO Yu-fang, TAN Li. Southwest University, Ch ongqing(4007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 demic achievements and family func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in the countryside,and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men tal health. Method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1 125 studen ts were chosen from 6 middle schools in Chongqing.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 ACESⅡ-CV and personal interview. Results The way which the c hildren left in countryside connect with their parents affected their academic a chievements a lot. Parents going out, fostering pattern, th e way they contact their parents and the contact frequency were important influe ncing factors to family function.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existed betw ee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family function (except the adaptability of cu rrent living family), the degree of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can positiv ely predict that of their current living family and learning as well. Co nclusion The family function of the children left in the countryside d eserves to be cared about. Parents, the current family and school should pay mor e attention to form sound family function for the children.

【Key words】 Family characteristics;Adaptation,psychological;F 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家庭作為個體生活的主要環境之一,不僅為個體的發展提供物質上的保障,還提供重要 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在諸多家庭因素中,功能性因素(父母監督、親子關系或親密度等)對個 體的適應狀況有直接預測作用[1]。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在青少年心理發展中 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省是農民工輸出的大省,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留守兒童作為社會轉型時期的新問題,已 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思想道德、行為 觀念、人格塑造、人際關系上都存在一些偏差,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本研究旨在通過實地調查和心理測量,考察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的關 系及其影響因素,為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預測和控制留守兒童心理和行為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重慶市梁平縣農村中學6所,根據分層抽樣的原則,對選取 的6所中學初一至初三學生1 217名發放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 125份,其中留守兒童586名, 非留守兒童539名;男生586名,女生539名。被試平均年齡(14.32±1.09)歲。

父母外出情況分父母雙方均外出和單方外出2種情況;寄養方式分隔代撫養(孩子與祖父母或 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寄養(孩子與親戚或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和獨立生活3種情況;與父母 聯系頻率分高(每天1次或每周2次以上)、中(每周1次或2周1次以上)、低(每月1次或更少)3 種。

1.2 研究工具 采用費立鵬等[2]改編、修訂的,由Olson等1982年 編制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2]。該量表主要評價家庭親密 度和適應性2個方面的功能。親密度即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適應性即家庭體系隨家庭 環境和不同發展階段而改變的適應能力。該研究從留守兒童與父母組成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 性(親密度1、適應性1)和留守兒童與現在所生活的家庭的親密性和適應性(親密度2、適應性 2)2個方面的觀察,共3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1.3 調查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由研究者本人以及研究者的同 伴進行測試,并當場收回問卷。

1.4 統計分析 研究所收集的數據由SPSS 1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 結果

2.1 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見表1。

2.2 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狀況的多因素分析 對兒童來說,父母是家庭最重要 的成員,因此,與父母相關的因素可能會影響家庭功能狀況,兒童自身的年級和性別也可能 影響其對家庭功能的感知。對留守兒童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父 母外出情況、當前的生活方式、與父母聯系的頻率是影響留守兒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重 要因素。見表2。表1 584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分布

基本情況人數構成比/%父母外出情況 均外出40869.6 父或母一方外出17830.4生活方式 隔代撫養38866.3 寄養12721.7 獨立生活7112.0聯系方式 電話55995.4 書信口信274.6聯系頻率 高12321.0 中38365.3 低8012.7

2.2.1 父母外出情況對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影響 結果顯示:單親外出務工 留守兒童與現在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親密度2、適應度2)均顯著高于雙親均外出務工的留 守兒童。研究表明,兒童與父母組成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度顯著高于任何其他家庭。見表3 。

2.2.2 當前生活方式對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影響 結果顯示:留守兒童與當 前生活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高低依次為隔代撫養組>獨立生活組>寄養組,其中隔代撫養組 在適應性2(t=2.831,P<0.01)和親密度2(t=3.152,P<0.01)的得分均顯 著高于寄養組。見表4。

2.2.3 聯系頻率對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影響 方差分析顯示,不同聯系頻率 留守兒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依次為低>中>高。

多重比較表明,與父母聯系頻率高的留守兒童在親密度2和適應性2的得分均顯著低于聯系頻 率中(t2=-5.22,P=0.001;t1=-4.28,P=0.003)和低(t2= -6.41,P=0.003;t1=-5.14,P=0.009)的留守兒童。即兒童與在外務工的父 母聯系頻率越高,與所寄養的親密度就越低,對寄養家庭的適應性也越差。見表5。

2.4 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及滿意度 對“你對目前所生活家庭的看法,希望有 哪些改進?”的回答,有34%的兒童對現在的家庭狀況表示較滿意;62%的兒童希望家庭成員 間加強溝通和交流,希望父母對自己更民主;54%的兒童希望能得到家庭成員更多的支持, 對自己正確做法加以肯定。在“請用簡單語句描述你理想中的家庭”一題中,留守兒童詞語 頻率使用較高的是“和睦”、“幸福”、“團結”、“民主”。

對留守兒童的訪談的結果表明:大多數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務工表示理解,希望家里的經濟 狀況越來越好,并表示因為父母在外辛苦工作,自己會更努力地學習;有部分孩子有跟隨父 母到打工地生活的愿望,不愿自己單獨留在家鄉。當被問及對個人留守生活的評價時,多數 兒童表示雖然不愿過留守生活,但并不認為留守生活對自己只有消極影響和痛苦記憶。

3 討論

3.1 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現,父母雙方外出家庭的家庭功 能顯著低于單親外出的家庭,即留守兒童與寄養家庭的親密度和適應性顯著低于與自己父母 組成的家庭,哪怕只有父母一方在家,親密度和適應性也顯著高于寄養家庭。隔代撫養組的 留守兒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明顯高于寄養組,這是因為祖父母、外祖父母通常對孫子、孫 女倍加疼愛,且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把照顧這些兒童當作自己的職責;而親戚或者父母的朋友 由于自家也有兒女,或是工作、務農繁忙,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對被寄養的孩子有所忽視。 這也可能與兒童自身的感受有關,生活在親戚家或父母的朋友家所感受到的是他人家庭的完 整;相對之下,會產生嚴重的“寄人籬下”感受,從而導致對所寄養家庭成員的心理對立。 并且 這2種方式,監護人更多是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很難做到對正步入青年期、心理上 發生巨大變化的孩子的深層關心,這是值得引起重視的。另外發現,與父母聯系頻率適度, 則他們的親密度和適應性越高。當父母與孩子保持適當頻率的聯系,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 的關心和重視,這對建立和維系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留守兒童與父母 的親密度、適應性越高,與當前生活家庭的親密度、適應性越高,表明與父母生活的親密度 和適應性對留守兒童當前生活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有關,但前者如何影響后者,還有待進 一步研究。

3.2 學習成績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發現,留守兒童成績與家庭功能(除與當 前家庭的適應性)均呈顯著正相關。回歸分析表明,留守兒童人際信任度及與父母生活的適 應性對其成績有直接的正向預測作用,即家庭適應性和人際信任度越高,其成績也越好。此 外,明顯影響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因素還有與父母的聯系方式及其聯系頻率的交互作用。通 過電話與父母聯系的留守兒童成績顯著優于用書信、別人口信等聯系的兒童。電話聯系是言 語的直接溝通,有利于信息的直接傳達,父母與子女的充分交流和獲得及時有效的反饋,影 響力大;而書信和別人口信等方式都是間接溝通,信息容易流失,影響力低于口語溝通。

訪談發現,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期望值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有很大影響。有的兒童表示父母雖然 在外務工,但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仍然要求很嚴格,自己為了不想讓辛苦在外的父母失望,學 習用功等。還有一些兒童表示父母在外務工后,相比以前對自己的成績關心減少了。

4 參考文獻

[1] SHEK DANIEL TL.Family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 tment,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 dvantage.J Genetic Psychol,2006,163(4):497-500.

第3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作為取代傳統家用配電箱的家庭能源中心裝置是一種配電箱與無線傳感技術相結合的產品,包括帶漏電保護的智能空氣斷路器、智能雙向交互網關、電源模塊、ONU設備。通過搭載RF433、Wi-Fi等無線模塊,實現家庭用電量總計量、分路計量、遠程總控、遠程分路控制等智能功能,并將監測信息及時匯報給服務系統,實現與用戶的互動。目前該裝置在天津中新生態城居民區安裝應用,實現了居民用電安全化、智能化。

【關鍵詞】家庭能源中心 智能空氣斷路器 智能網關 家庭安防

1 引言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用電結構的改變,居民側用電量大幅上升,電力供應面臨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智能電網用電環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通過調整終端用戶的用電行為,提高電能利用效率,實現智能需求響應,提高電網運行效率,因此普通居民用戶側的電能使用數據統計和電能管理就尤為重要。

目前傳統家庭配電箱不具備通信功能,主要用于對家庭用電的整體保護:當家庭中某一路用電異常時,配電箱只能切斷該路用電,既不能及時將故障信息的反饋給用戶,也無法實現遠程控制。為了進一步掌握家庭中各線路健康狀況、家庭中整體用電實時數據等信息,研制了具備RF433、Wi-Fi等無線模塊家庭能源中心裝置,一方面可替代傳統配電箱以獲取居民側更細顆粒度的用電數據,為電網負荷預測提供數據依據;另一方面居民可及時通過配套的“智生活”APP了家庭用電運行狀態、遠程控制家庭用電,查看家庭安防,并根據用電通知設定、調整用電行為。

2 總體設計思路

家庭能源中心裝置是一種配電箱與智慧家庭終端相結合的產品,包括具備通信功能的智能空氣斷路器、智能雙向交互網關、電源模塊、路由器、ONU設備。該裝置通過搭載RF433、Wi-Fi等無線模塊,實現家庭用電量總計量、分路計量、遠程總控、遠程分路控制等智能功能,并將監測信息及時匯報給服務平臺,服務平臺通過配套的“智生活”APP第一時間通知用戶,實現家庭配電箱與智慧家庭的有機結合。如圖1所示。

2.1 具備通信功能的智能空氣斷路器

具有多種通信方式和計量功能的智能空氣斷路器包括用電信息采集單元、單片機控制單元、數據存儲單元、RS485接口電路、掉電監測單元、漏電保護單元、電源電路及相關接口電路,該智能空氣斷路器具備常規智能空氣斷路器的功能外,還支持用電信息采集與存儲、RS485通信。

如圖2所示,智能空氣斷路器內部采用高效開關電源方案實現AC-DC,較大程度上降低自身功耗,可通過RS485總線與外部設備實現通信。用電信息采集單元可采集接入線路的電壓、電流、功率、功率因數、電量等用電信息,數據存儲單元能夠存儲接入線路最近一個月內的功率和電量信息,也可以存儲所接入線路最近一個月內的異常狀態信息。智能空氣斷路器的用電信息和異常報警信息可以通過RS485總線連接智能網關設備,智能網關通過網口連接路由器,然后上傳數據到后臺服務器,并可通過服務器推送到 “智生活”APP,使用戶實時了解家庭各線路的用電情況。

2.2 智能網關

具備RS485(與智能斷路器通信)、微功率RF433無線通信(與智能家居設備通信)、網口路由通信(與互聯網連接通信)等功能,針對與智能電能表通信額外增加了ESAM安全芯片保障信息通信的安全。

2.3 路由器

具備Wi-Fi通信功能,與智能網關通過網口通信,通過ONU設備實現與外網通信,將家庭能源中心裝置采集信息上傳給智慧家庭平臺,智慧家庭平臺將信息通過WIFI傳遞給用戶手機“智生活”APP。

3 裝置功能

基于RF433、Wi-Fi等無線通信技術的家庭能源中心,實現了家庭用電綜合故障及各支路用電監控、智能家庭安防、家庭能效分析等功能。

3.1 家庭綜合故障及用電監控模功能

家庭能源中心裝置綜合故障監控模塊能夠實現對家庭用電綜合故障的監控和跳閘保護,具備分路計量、過壓、過流、過載、漏電保護、防雷保護和通信接入等功能,通過手機客戶端“智生活”APP,用戶可查詢當前耗電情況、告警信息、各用電設備耗電情況、異常報警通知、定期提醒等,可遠程對用電監控模塊實現跳閘保護控制,如圖3所示。

3.1.1 漏電檢測或者漏電保護功能

通過零序互感器實時檢測線路中的漏電電流變化情況,芯片對漏電電流進行判斷,達到或超過漏電保護值輸出脫扣命令,通過脫扣線圈使產品脫扣,從而分斷線路,同時把故障信息通過通訊傳輸給上位機。

3.1.2 過載保護功能、短路保護功能

開關采用2P微型斷路器,其中增加了對N極的分斷隔離。當開關出現過載或者短路保護而分閘,需要手工合閘。

短路保護通過機械實現,不通過電子部分。通過電流互感器檢測到超過20倍額定電流就判定為斷路故障;

過載和瞬時保護采用電子保護,芯片通過電流互感器檢測回路電流,進行判斷,達到保護值,輸出命令給線圈進行脫扣,從而分斷電路。同時把故障信息通過通訊傳輸給上位機。

3.1.3 觸點溫度測量功能

實時檢測觸點附近的溫度變化情況,避免產品因長期過熱而損壞。可以通過通訊傳輸給上位機,視發熱情況,由上位機作出判定或處理。

3.1.4 具備計量功能

具備采集電壓、電流、有功功率等功能。

3.2 智能家庭安防功能

家庭能源中心裝置的安防功能為家庭側安防提供了完整的保障方案,通過家庭能源中心的網關設備與家庭安防中心控制器通信,采集家庭安防設備如:門磁、紅外感應、燃氣感應、煙霧感應和緊急按鈕等安防設備的信息上傳給智能家庭服務平臺,平臺通過Wi-Fi將家庭安防設備傳遞給用戶手機端實現對家中情況的實時監測,并在有異常情況發生時,發送報警信息到用戶的手機中。家庭安防分別有安防報警、報警記錄、視頻監控3個功能模塊,如圖4所示。

3.3 家庭能效分析

家庭能源中心裝置的“智生活”APP,能夠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多能源數據分析功能:

行為分析:分析用戶用電行為,為用戶安全、經濟用電提供參考意見;狀態分析:分析用戶用電狀態,從而有效掌握各個房間的用電狀況,提供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電器類別:識別電器類別,合理安排節能;故障分析:分析家庭用電故障,提供故障指導,提高用電安全性。

根據長期的用電數據采集,結合季節、人數、工作時間等因素,可以得出用電平均水平,在用電管理上可以設置電量使用額度,滿足家庭的基本用電需求,減少家庭用電支出。

4 應用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設的生態城市。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實現居民用電信息互動100%覆蓋;實現生態城100%常住居民家庭智能化建設。在季景蘭庭、萬科錦廬、萬通生態城新新家園、遠雄蘭苑、吉寶沁風御庭、首創康橋郡等8個小區,選取10戶裝配智慧家庭能源中心裝置,取代傳統家用配電箱。

通過家庭能源中心裝置在中新生態城的應用推廣,實現家庭用電峰谷差下降,改變居民的用能方式,增加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大大提升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僅讓用戶參與到能效管理環節,得到更優質、安全、可靠的用能服務,同時,為用戶提供了許多增值服務,極大的滿足了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質。

5 總結

本文在分析了傳統家用配電箱的問題后,提出了一種配電箱與無線傳感技術相結合的產品:家庭能源中心裝置。該裝置能夠實現家庭綜合故障及用電監控、智能家庭安防、家庭能效分析等功能,目前該裝置在天津中新生態城居民區安裝應用,實現了居民用電安全化、智能化,滿足了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用戶側電力能源應用和服務水平,變革電力能源消費形式。

參考文獻

[1]張延宇,曾鵬,臧傳治.智能電網環境下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研究綜述[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4,42(18).

[2]何永秀,王冰,熊威,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居民智能用電行為分析與互動機制設計[J].電網技術,2012(36).

[3]楊景彬.互聯網與智能家居[J].機電工程技術,2016(Z2).

[4]郝為民,蔡青友.智能用電信息化服務在居民住宅中的應用[J].電信科學,2010(12A).

[5]邵鵬飛,王矗張寶儒.面向移動互聯網的智能家居系統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2(02).

[6]童曉渝,房秉毅,張云勇.物聯網智能家居發展分析[J].移動通信,2010(09).

[7]郭穩濤,何怡剛.智能家居遠程監控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1(09).

作者簡介

王婷婷(1985-),女,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智能電網。

作者單位

第4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關鍵詞】

院外急救;救護知識;培訓普及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2009年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09337)

作者單位:434020荊州,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生產、交通、生活中發生的意外傷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長。疾病、創傷、中毒、溺水、電擊、窒息等都是導致心跳呼吸驟停的常見原因。在醫學上4~6 min是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1],怎樣有效地開展現場救護,挽救生命,減輕傷殘不僅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是在第一現場的每個人的重要使命。農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勢群體,增強農民院外急救知識與技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2010年10月我校急救護理教師調查了荊州市市郊農民對院外急救常識的知曉情況,并對當地農民進行了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培訓[2],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荊州市市郊農民100名,性別不限。

1.2 調查方法

我們自行設計農民救護常識知曉的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農村隨機走訪調查共100名農民。由急救護理教師帶領學生發放調查表,要求農民對10個項目進行演示或回答,學生單獨填寫問卷,每個項目正確計1分,綜合評分總分為10分,當時收回。發出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培訓內容與方法

通過調查走訪,根據當地農民文化知識水平及對急救知識的知曉程度,我們反復討論,確定救護手冊的編寫內容,《家庭救護常識》的內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脈搏的測量。③胸外心臟按壓。④止血。⑤異物卡喉的救護。⑥淹溺的救護。⑦醉酒的救護。⑧煤氣中毒的救護。⑨發燒的救護。⑩鼻出血的救護。

按照我們確定的編寫內容編寫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護常識》。首先將《家庭救護常識》制作多媒體課件,以便培訓使用。根據農民的認知規律,其培訓的方法如下:我們向農民對常見疾病的初步判斷、常見救護技術的操作及預防護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統地講解,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和急救個案,生動形象的向農民講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復蘇術、創傷急救技術等急救知識,同時通過對多功能復蘇模擬人進行現場家庭急救操作演練,并與農民以邊操作邊講解邊指導的互動方式,鼓勵居民進行現場實操,以發現居民技能掌握不準之處,及時給予糾正。具體的做法是:第一,根據不同訓練內容,設置相應情景,提出問題,要求初步了解相關急救流程;第二,老師借助圖文并茂多媒體的課件[3],先講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再分步示教,同時要求農民跟著老師一步步訓練;第三,老師根據農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點評,并進一步規范其操作方法;農民自行繼續練習,以獲得更多的體驗,進一步熟練操作技能,從而掌握相應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節假日,我們帶領經過培訓的學生到農村發放我們編寫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護常識》,以幫助農民更好地掌握現場急救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到農村辦墻報,宣傳救護知識,以便農民掌握救護常識的重要性和對救護常識的知曉。

1.4 統計學方法 對培訓前后農民掌握現場急救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情況進行前后知曉率比較分析。

2 調查結果

2.1 一般情況

100名農民中,年齡30~72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6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4名。

2.2 救護知識水平

2.2.1 農民院外救護常識調查結果,見表1。

2.2.3 農民院外救護知識水平影響因素,見表2。

3 討論

3.1 培訓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急救意識和急救技能的掌握 表1結果顯示,培訓后,院外救護常識知曉的人員增多,甚至達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 因此,通過普及院外急救知識和技能,讓更多的農民樹立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識,掌握現場急救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現場能立即進行自救和互救,為搶救患者贏得寶貴的第一時間,在緊急情況下盡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術社會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3.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有利于院外救護常識的普及與宣傳 表2結果顯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因文化基礎知識好,接受能力強,所以在救護常識的普及過程中,掌握院外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效果顯著;而60歲以上的農民因年齡偏大,文化基礎知識差,反應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過程中,掌握院外救護知識和技能的效果不顯著,因此,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很有必要[4]。

3.3 院外救護常識的普及與宣傳是社會的需要 高校教師應具有社會服務能力,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是每個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急救護理教師具備普及院外救護常識的普及與宣傳的條件和資格,服務急救行業,是社會的需要,責無旁貸。為更好的服務社會,急救護理教師要隨時了解國際急救知識急救技能的最新標準和信息[5]。

3.4 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赴農村進行院外救護知識普及與宣傳,增長了見識,提高了人際溝通能力,更進一步掌握了院外救護操作技能,為將來走向臨床,適應社會打下了基礎。同時,學生急救水平的提高,為今后我國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軍,為全面提高公眾急救水平,進一步推進了民眾急救知識的普及[6]。

參 考 文 獻

[1] 敖薪.急救護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2] 諸葛海鴻,周偉,苗素芹.對患者家屬普及院前急救常識的效果觀察.護理學報,2009,16(12A):26-28.

[3] 蒲曉煜,席淑華.社區服務人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現狀及培訓需求調查分析.護理研究,2010,24(4):960-961.

[4] 王力俠,屠明君,楊東松,等.對社區居民院前急救知識知曉現況的研究.中國廠礦醫學,2007,20(3):306-307.

第5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關鍵詞:非醫學專業;現場急救知識

現場急救又稱院前急救,它是急診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院內急救、重癥監護密切相關,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搶救急危重癥或意外傷害事故往往發生在途中、工作場所、家庭等醫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現場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醫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現場第一目擊者如能在醫生趕到之前,及時有效地進行現場急救,對維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損傷、減輕患者痛苦,為進一步診治創造條件,就能提高搶救成功率,使傷殘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過了解非醫學類大學生急救知識能力和需求狀況,為普及和提高大學生現場急救知識和能力提供依據。我們于2013年12月,對我院非醫學類專業2013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13級非醫學類專業進行整群抽樣,抽取預科107名、漢語言文學127名、法學院103名(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工作、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3個院系共337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據研究目的,查閱相關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一般資料、急救相關知識兩部分。

1.2.1.1調查資料包括研究對象的專業、年齡、性別、家庭居住地、120電話知曉時間、急救知識主要來源、大學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識、你是否希望獲得急救知識培訓、希望獲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識。

1.2.1.2急救相關知識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識、心肺復蘇術、意外事故急救。具體有撥打120的正確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氣中毒急救等常見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計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識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復蘇術20%,分值超過總分值的70%表示處于較好水平。

1.2.2收集問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時向參加研究的患者講解量表的填寫規則、注意事項,要求研究對象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內容填寫,不需要進行交談或通過網絡查詢,填寫時間為30min之內,填寫完畢,收回并當場檢查,如有漏填,請研究對象補全,問卷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當場發放并收回。發放問卷337份,收回有效問卷337份,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分析收集的問卷經雙人輸入Excell數據庫中,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標準差、多元線性回歸,以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337名大學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齡18~24歲,平均(19.42±1.06)歲;預科107名,占31.8%,法學院103名,占30.8%,文傳學院127名,占37.7%;98名來自城鎮,占29.1%,239名來自農村,占70.9%。父親職業:教師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離退休22名,占6.5%;農民173名,占51.3%;個體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親職業:教師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離退休20名,占5.9%;農民185,占54.9%;個體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醫療急救機構聯系知曉時間:小學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學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對急救知識的興趣問卷調查顯示,急救知識主要來自學校老師(70.90%)、父母(28.80%)、電視(0.3%);有34.4%的學生非常渴望進行急救知識的培訓,57.3%的學生認為一般,5.6%認為無所謂,2.7%的學生完全沒興趣;8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識,14.8%認為看個人興趣,1.2%認為沒必要;13.9%學生希望了解運動性損傷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復蘇,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損傷。

2.3急救知識得分大學生急救知識處于較低水平,應該加強培訓教育,急救知識得分,急救基本知識(22.30±5.87),意外事故損傷急救(25.50±7.63),心肺復蘇(5.85±2.26)。

2.4急救知識影響因素分別以急救基本知識、意外事故損傷急救、心肺復蘇術得分為因變量,研究對象的專業、年齡、性別、家庭居住地、120電話知曉時間、急救知識主要來源、大學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識、你是否希望獲得急救知識培訓、希望獲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識為自變量并賦值,見表1,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規定顯著性水平P<0.05,建立3個獨立的模型,結果顯示急救基本知識的影響因素包括母親職業、大學生是否應該了解急救知識、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識培訓、你希望獲得哪些方面的急救知識,見表2。

3討論

3.1大學生急救知識偏低大學生急救基本知識、心肺復蘇術、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總分值的70%,處于較低水平,與以往調查結果一致。急救知識偏低已是一個公認的問題,很多高校或學者均在嘗試采取恰當的方式提高大學生急救知識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識來源主要為學校老師(70.90%),其次為父母(28.80%),電視(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張軍根對26所高校調查顯示,15所學校在近4年內沒有開展急救技能培訓,不能開展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師資和沒有經費[1]。因此可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及學生需求,選明確培訓內容,細化考核標準,邀請臨床相關醫生或紅十字會對學生進行培訓,可采用軍訓培訓模式、體育課培訓模式、朋輩教育模式等,培養學生對急救知識學習興趣,提高急救意識及知識技能[2]。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恰當的引導可以讓孩子充分認識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僅一個孩子,父母對于孩子意外事故發生的預防尤為重視,所以很多急救知識也來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學校為主,父母為輔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學生的急救意識,掌握基本急救知識,讓他們能夠在危急時刻自救或他救,減輕意外帶來的傷害。

3.2選擇恰當方式,加強意外損傷急救培訓本研究結果顯示,8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識,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損傷。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活潑好動,意外傷害的發生概率較高,在網絡、媒體、學校等宣傳下,學生自身也越來越認識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識對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過有效的途徑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調查中以往調查顯示,僅34.4%的學生非常渴望進行急救知識的培訓,57.3%的學生認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大學生對認為急救知識需要相關的專業背景,僅僅幾次培訓課,學生沒有信心在危急關頭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因此,學校應該采取恰當的培訓方式,選取學生感興趣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進行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同時還要嚴格考核標準,增加參與培訓學生的信心,樹立嚴謹的急救意識。

3.3急救知識影響因素母親職業是急救知識得分的影響因素,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更細致、全面,會把自己從電視、他人等途徑得知的急救知識反復告知孩子,不同職業的母親,可能獲知途徑或知識更多,對孩子相關知識的指導也更多。大學生是否應該了解急救知識、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識培訓均是急救知識影響因素,且呈負相關,即認為大學生非常應該了解急救知識,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識培訓者的急救得分較低。近年來,意外事故在大學生中頻發,事故面前的無助與焦急,讓學生意識到自身急救知識的缺乏,希望通過有效的途徑,對于自身缺乏的知識進行學習。

總之,大學生急救知識有待提高,而學生對于此方面的知識也有很強烈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社會、學校和家庭應該針對學生這一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學生急救知識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自身素質。

作者:向希等

    參考文獻: 

第6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關鍵詞:警務現場急救;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264-02

警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在警務活動中,遇到突發的危重急癥病人幾率大,群體內部的自救、互救也時有需要。新時期警察將面臨更多嚴峻形勢考驗,且往往警察又是“第一目擊者”,擔負著處理交通事故、火災、水災、地震以及惡性事故和恐怖襲擊的重要任務,是提高城市安全救助水平不可缺少的力量,也是院前急救最有效的補充。因此,為達到救助他人和自救的目的,迫切要求警察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能。但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警務現場急救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重視度不夠,基礎不一。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只重視對青少年的應試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視了生命教育,缺乏對青少年的人文關懷,缺乏對學生進行生命起源、性別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訓練等生命發展的指導。成長于這種環境中的青少年很難有一種人文的自覺,思考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公安院校的學生也不例外。在這種外部氛圍的影響下,雖然教學初衷良好,開設這門使學生受益終生的課程,但有些學生并不買賬,沒有從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必然影響授課效果。再者,學生年輕,大多少不更事,對現場急救知識的認知匱乏,尤其對警察的職業風險的認識不足。他們現有的現場急救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互聯網、廣播電視、報刊雜志、親友交談等途徑,但普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有組織的專門現場急救知識教育和培訓,零散的知識、模糊的記憶、脫離實踐操作的理論造成大學生在遭遇突發災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癥時的應急、應變能力以及防范能力、救護能力都偏低。當然,個別學生由于自身保護意識較強,抑或興趣使然、家庭因素等對急救知識關注度高,能力超強。

2.專項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目前,警察急救訓練科目已被公安部列入《公安系統人民警察實戰基礎訓練大綱》和《公安系統人民警察實戰基礎訓練教程》,據統計,該專項訓練占所有警務實戰技能訓練總量的六分之一。公安院校既是“共和國警官”的搖籃,又是警務實戰訓練基地和公安民警警銜晉升培訓基地,往往建有現代化的室內外射擊場館、實戰訓練場館,但警務現場急救的實訓場館建設似乎稍顯遜色。警務現場急救教學有大量的實訓要求,目前由于資金投入原因,配發急救用品及器材不充足,實訓場所也存在不足的問題。

二、解決對策

1.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興趣,促進對現場急救知識的掌握。另外警務現場急救的教學,雖然課時量不大,但卻要求教師有大量的知識儲備,能隨時應對學生的提問。如徒手心肺復蘇中人工呼吸是采取口對口或口對鼻的方式進行,而這樣的接觸有可能增加疾病傳播的危險,會不會感染艾滋病?再如燒燙傷現場急救處理的錯誤方法——在燙傷部位涂抹大醬的民間土法存在什么問題?(大醬的制作過程需要發酵,而發酵必須有微生物支持,如此操作會導致燙傷創面的感染發炎。正確的現場急救方法是先將受傷部位進行冷處理,如用涼水沖洗或浸沒二十到三十分鐘,再涂抹燙傷膏。我在教學中還查找了相關資料,向學生介紹兩個實用的偏方:一個是取一只洗凈的蚯蚓,放置于一干凈的小瓶子中,在蚯蚓表面撒上適量的白糖,將其覆蓋,糖要沒過蚯蚓,將瓶蓋蓋好。數天后,化成水,蚯蚓只剩一條皮,將皮挑出。用該水涂抹燙傷處,很快止痛,皮膚復原。另一個是可以用雞蛋油治燙傷。我試用以后,3天果然痊愈,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這個方法是:取煮熟的雞蛋黃兩個用筷子攪碎,放入鐵鍋內,用文火焙,等蛋黃快發煳的時候用小勺擠油,焙油時火不要太旺,要及時擠油,不然蛋黃就焦了,放入小瓶里待用。每天抹2次,3天以后即痊愈。)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曾說:“生活的味道越濃,教育的意義就越大,堅持下去就會產生奇跡。”在實踐中體現教學回歸生活的課程理念,將生活引入教學,讓學生貼近生活,這才更能詮釋現場急救的意義。

2.警務現場急救涵蓋的內容比較豐富,交通事故、火災、水災、地震、臺風、海嘯、洪澇、滑坡、崩塌、泥石流、颶風、龍卷風、沙塵暴、雷擊、冰雹、雪災、海難、空難、礦難、化工廠毒氣泄漏、核輻射事故、火山噴發、森林火災、海洋災害、危重急癥、中毒、觸電、溺水等等的自救和互救。我們配合教學可以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如和當地120急救中心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見習體驗。請當地消防官兵做客課堂,講述他們的現場急救親身經歷,演習滅火器的使用,與學生互動。而這種交流能更真切地讓學生體會到現場急救在實踐中是需要多方人員參與的共識,如重大交通事故現場出現大型運輸車輛駕駛室嚴重變形,車門打不開,受傷人員被困;建筑工地工人因意外出現螺紋鋼穿胸事件等都需消防官兵用專業的液壓剪、切割機處理,而后120專業醫務人員才得以施展,進行急救工作。

3.借鑒國外、香港地區警察培訓的先進經驗,鼓勵學生考取《急救員證書》。一旦獲取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頒發的此證書,就意味著現場急救合法化,取得了國際通用的救護資質。隨著奧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在我國的舉行,我們的學生可以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更好地協助政府應對突發意外事件,使我們的城市更加安全,社會更加和諧。如此也必將造就和培訓一大批志愿者和急救員,為我國急救事業貢獻力量。

4.警務現場急救納入公安教育和警察培訓的必修課是警務改革的重要成果,加大資金投入,必將使警察這一特殊職業群體成為現場救護的中堅力量,更有效地參與各類危機事件的應對。

警務現場急救培訓以及自我練習應當貫穿于整個警察職業生涯,讓每位學生認識到沒有急救技能和必備知識就無法很好地履行其職責,不能做一個合格的人民警察;讓每位學生都不斷對自己的急救技能進行評估,不斷發現問題,提升知識儲備,提高實際操作技能;讓每位學生都能熟練地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運、人工呼吸和心臟復蘇等基本的現場急救知識和能力,切實為提高新時期警察戰斗力,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理念,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鄒曉平,顧雪坤,徐亞清,等.大學生現場急救能力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9,(2):4-6.

[2]羅亮.論開展警察現場急救技能培訓的必要性[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3):114-116.

[3]韓梅榮.關于實施警察現場救助培訓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3,(2):26-27.

第7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在院前急救患者家屬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500例院前急救中的患者家屬在院前急救現場根據患者心理及病情對家屬進行急救技能指導及心理安慰。結果護理干預后患者家屬院前急救常識提高,減少護患糾紛,可提高急救醫療服務系統到達前的搶救水平。結論院前對急救患者家屬進行護理干預是保證急救工作順利進行的一項措施,應推廣應用于臨床工作中。

【關鍵詞】患者家屬;院前急救;護理干預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

LU Ren-y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pplication valu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care in family members. Methods: In scene of pre-hosptial emergency, total 2500 family members were received guidance about emergency skills and psychological comforting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 and psychologyl. Results: The emergency knowledge were improved and awareness between of nurses and patients were reduc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and it also improved the success in rescuesbefore theemergency care system arrival. Conclusion: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family members in pre-hosptial emergency will hlep to carry out emergency measures smoothly.

【Key words】 Family member; Pre-hosptial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180-01

在院前急救中家屬90%都在患者身邊,掌握患者發病時的第一時間資料,因此醫務人員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較患者更多、更直接。患者家屬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態度和行為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及醫護人員的救護效率,是影響患者疾病轉歸的重要因素。使患者家屬接受急救教育,使急救技能從醫護人員的專業領域擴大為廣大公民的共同責任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1]。為此,總結我科2010年1月~8月間對院前急救患者家屬進行護理干預并取得滿意效果而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所有院前急救中的患者家屬2500例。有以下情況之一者除外:無家屬陪同的;不合作的患者及家屬;無名氏。

1.2 方法:在院前急救現場根據患者心理及病情對家屬進行急救技能指導及心理安慰,回院后采用自制的問卷調查法進行問答式填調查表,并進行回訪。

2 培訓內容及院前急救患者家屬的心理分析

2.1 培訓內容怎樣撥打120;針對100%患者家屬對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有著強烈的需求,根據具體患者病情針對性培訓,如:腦出血、肺部疾病、創傷、心梗疾病的急救等。心跳呼吸驟停時如何實施心肺復蘇術,氣道梗阻的自救互救,小兒高熱的現場急救。

2.2院前急救患者家屬的心理分析

2.2.1 不信任的心理:在現場急救時,對患者家屬提出的問題不予理睬或者是含糊不清等,使患者家屬沒有安全感[2]。未能與之有效溝通,造成信息差,這是造成醫患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患者家屬求助要求盲目:患者發病急,患者家屬要求出診迅速,搶救效率高,收費低,希望已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花費達到治療效果。自費項目導致爭議增加,急救車車費不屬于醫保范圍,需市民個人承擔,無法報銷,成為患者和家屬格外關注的問題,因為無法實現轉投訴醫護人員。很顯然,這樣的承諾我們有時是不能完全予以保證的[3]。

2.2.3 逆反心理 120出診到達出診地點時,患者已死亡,醫護人員只對患者做出死亡診斷,直接收取出診費用,使患者家屬產生逆反心理,忽略了患者家屬希望盡一切力量搶救患者的心理感受,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醫患矛盾。

3 結果

依據調查表分析院前急救中2500例患者家屬護理干預前后的結果,具體見表1。

表1 2500例護理干預前后結果比較表

5 討論

院前急救工作繁忙而緊張,護患關系建立的時間短,要求高,矛盾多,在救治患者的同時針對院前急救中不同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進護理干預,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主動配合搶救工作,提高搶救成功率,在院前急救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危重患者,實行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為搶救患者生命爭分奪秒。先治療后拿藥,先住院后交款,保證患者及時得到救治。使護理工作從只重視搶救工作的完成轉變為更重視患者及家屬的需求,有效地促進了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發展,提升了患者家屬對院前急救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明顯降低。特別是應對家屬進行適當的死亡教育。由于患者突然死亡,患者家屬難以接受這個事實,護士應理解患者家屬的心情,對家屬表示巨大的同情,安慰、幫助死者家屬盡早接受親人已死的事實[4]使其認識到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觀規律[5]。避免患者家屬由于悲傷過度而誘發原有的疾病,如:心臟病等,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患者家屬情緒過激而激化矛盾。

患者家屬自救意識及能力的培養,患者家屬院前急救知識的普及應適應患者家屬這一群體的特點有: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大部分無醫學知識基礎;針對其特點,培訓重點是簡明易懂、容易操作、實用有效為原則,最重要的是掌握操作技能。為專業院前急救醫護搶救贏得寶貴時間。針對性對患者家屬做好急救健康教育,病情較重的患者報120急救后住院期間能得到系統的健康宣教,而非重癥患者或由于經濟問題,只在門診輸液治療,因此未能得到很好的健康指導。在院前急救過程中,針對患者的病情,學會應用溝通技巧對患者家屬及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急救健康教育,讓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的疾病并幫助患者監測病情、飲食、鍛煉等,以便患者病情變化而120未到前對患者采取及時、正確的現場急救措施,可以為進一步的醫院救治爭取時間,創造條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急救患者生命、減輕傷殘和降低醫療費用,明顯提高病人遠期生活質量[6]。

總之,由于患者及家屬之間的矛盾,可導致患者情緒不穩定,患者家屬不配合救治,使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影響患者疾病的轉歸。所以協調、處理好患者與患者家屬之間的矛盾。積極的社會支持是對患者必不可少的心理治療手段,被認為是個體對抗應激的一種外部資源,家庭和社會的關心無疑是一副良藥[7]。護理人員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家庭支持系統的功能,讓患者家屬主動支持,配合醫院做好患者心理治療工作,使患者從不良的心理狀態下解脫出來,保持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陳敏生.生命救助[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1-2.

[2] 何麗亞。少數民族手術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現代護理,2007,13(30):2885-2886。

[3] 韓揚揚,嚴謹。護患關系影響因素分析,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12)26。

[4] 施永興,龐連智。讓生命享受最后一縷陽光――臨終關懷百題[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66-69。

[5] 何平,茍小華。ICU臨終病人及家屬的護理[J]。天津護理,2001,9(6):304。

第8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aid knowledge mastering status and needs situation of fitness coach in Shaanxi Provinc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and data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are used. Investigation is carried out to the coaches and fitness members of the fitness club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tness club of Shaanxi Province has paid not enough attention on movement injury first aid; fitness coaches do not master enough movement injury first aid knowledge; related first aid knowledge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is insufficien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關鍵詞: 陜西省;健身教練;急救知識;運動損傷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fitness coach;first aid;sports injury

中圖分類號:G81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4-0285-03

0 引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審美與健康意識不斷增強,花錢塑身和花錢買健康的觀念也不斷增強。我國健身事業的發展使得健身教練員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健身者對于健身教練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

健身過程中由于運動方式不合理,運動姿勢方法的錯誤,運動過度等原因,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不重視運動損傷的急救,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急救措施,就可能加重損傷的程度,輕者影響學習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殘疾甚至危及生命,嚴重的妨礙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健身教練員對于運動損傷的發生原因、發病規律、預防措施、運動損傷的急救、治療方法和康復手段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幫助傷者及時的、有效的急救,為治療贏得寶貴的搶救時機,提高搶救成功率。急救知識的掌握已成為健身教練員基本的要求之一[3]。

美國的健身指導者從初級的健身教練員到最高級的運動計劃指導者都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考核機制,有的只需要基礎的理論和相關技能,有的不僅要求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而且能有效的制定實施預防疾病、恢復機能的運動計劃的能力,還要求具備其他資格所要求的技術和能力,以及與其他指導者或參與者有效合作的能力。許多資格的有效期為2年,并需要取得15個以上的繼續教育的學分才能繼續擁有這一資格[4]。

本文通過對陜西省練員有關運動損傷急救知識掌握情況、態度和行為的進行了調查分析,旨在促進陜西健身培訓市場以及健身教練職業的規范發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陜西省西安市大中型經營性健身健美俱樂部的健身教練員為研究對象,抽取陜西省多個健身俱樂部健身教練共500人對健身教練員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調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平臺,收集和查閱大量有關運動損傷急救的相關信息。

1.2.2 訪談法 通過對體育和醫學相關專業的教授,健身俱樂部管理者,健身教練員以及健身俱樂部健身者的訪談,了解收集大量健身教練員和健身者,在健身過程中遇到的各類運動損傷情況和健身教練員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掌握相關情況。

1.2.3 問卷調查法 在參閱大量文獻和面訪有關社會學、管理學、群眾體育專家的基礎上,設計了能反映研究問題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471份,回收率為94.2%,其中有效問卷437份,有效率為

87.4%。 )

1.2.4 數據統計法 使用excel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使用spss11.0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信效度檢驗,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健身教練基本情況調查

2.1.1 健身教練員文化程度比例分析 如今,健身市場已經開始不斷規范,健身指導員證書已成為大多數健身俱樂部招聘健身教練時必須要求的證件[5]。在我國健身教練員擁有的專業指導證書有CBBA國家健身指導員證書,包括國家三級健身指導員、國家二級健身指導員、國家一級健身指導員、國家高級健身指導員、國家榮譽健身指導員;AFAA美國有氧體適能協會認證的專業健身指導員資格;ISSA國際運動科學協會認證的高級私人健身教練資格;IFA國際健身協會有氧訓練師認證;AASFP亞洲體適能專業人員學院認證;國內健身教練由國家體育總局認證等[5]。

西安市健身教練員文化程度適中,其中研究生12人,占人數的2.70%;本科239人,占人數的54.7%;專科128人,占人數的29.3%;大專以下58人,占人數的13.3%。在此次調查人員中,其中有73.6%的健身教練有專業的健身指導員證書。健身教練在考取健身指導員證書時相關的培訓機構都會對報考者進行簡單的運動損傷方面知識的

培訓[6]。

2.1.2 健身教練員專業比例分析 在437名調查的教練中,體育專業的人數居多,少部分是舞蹈專業,有13名教練是醫學專業,其它專業在健身教練人數中也占有了相當大的比例。具體見表1。

2.1.3 健身教練員專職與兼職性質分析 在437位被調查的健身教練員中,兼職教練的比例遠大于專職教練,僅有39.1%是專職的,61.9%的都是兼職的,兼職教練員中大部分是體育專業的學生。

2.2 急救知識的掌握情況

2.2.1 健身教練獲取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途徑 現今,信息十分發達,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各類信息都十分便捷,健身教練員獲取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渠道也很多、很方便,在此次調研中,職業培訓、學校教育、書籍雜志是目前健身教練獲取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主要途徑,其中獲取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途徑依次是職業培訓、學校教育、書籍雜志、網絡媒體、家庭教育[7](見表2)。

2.2.2 健身教練員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知曉情況 目前,我國一些認定機構對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培訓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培訓與考查,沒有進行運動損傷實踐的培訓與考查。培訓時間太短,一般在7-15天左右,學生不能充分掌握知識,在現實的工作和實踐中會遇到很多困難。

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總共有321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3.5%;未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共11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6.5%。參加過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實施過現場運動損傷急救的人數占27.1%(表3)。

本次調查問卷對于調查運動損傷急救知識掌握情況的問題共有7個,調查內容包括經常出現的幾個運動損傷,包括扭傷的處理、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急程度、止血方法、心肺復蘇順序、心肺復蘇吹氣與按壓比例、休克時刻刺激的穴位的7個調查內容,在運動損傷中,關節韌帶扭傷、肌肉拉傷為法傷頻率最高的兩項損傷,所以扭傷的處理是運動損傷最基本的急救處理之一,此次調查中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為212人,所占比例為66.0%;未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為56人,所占比例為48.3%。

急性出血達全身血量的20%傷員就會出現頭暈、口渴、面色蒼白、全身乏力等一系列急性貧血的癥狀,如果出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30%就會危及生命。因此在運動損傷或其他意外引起的急性出血,有時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須進行急救止血。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包扎方法、急性出血的危機程度、止血方法運動損傷急救知識掌握的情況如下,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分別為175人、127人、153人,所占比例分別為54.5%、39.6%、47.7%;未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為47人、39人、43人,所占比例分別為40.5%、33.6%、37.1%。

某些意外情況下,如觸電、溺水、一氧化碳或某些藥物中毒、嚴重創傷和大出血引起的呼吸、心跳停止后,造成血液循環停止,腦細胞對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環停止4-6分鐘后大腦即發生嚴重損害,甚至不能恢復,所以必須爭分奪秒進行心肺復蘇,通過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按壓使血液循環得以恢復,從而搶救生命。通過對健身教練員心肺復蘇順序及吹起按壓比例來了解其對心肺復蘇的掌握情況。調查資料顯示,對于心肺復蘇順序,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為134人,所占比例為41.7%,未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為35所占比例為30.2%;對于心肺復蘇吹氣與按壓比例則了解的人更少,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為120人,所占比例為37.3%,未參加過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培訓的答對的人數僅為26人,所占比例僅為22.2%。

2.2.3 健身俱樂部及健身教練員對急救知識的重視程度 據調查資料顯示,23.7%的健身教練員所在俱樂部有專門的急救中心或專業的急救人員;93.2%的健身教練員認為健身俱樂部有必要設立專門的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員;91.7%的健身教練員認為運動損傷的急救是健身教練員必備的技能。

通過對健身俱樂部健身者的訪談,了解到健身者對于運動損傷十分的在意,但是他們自己對于運動損傷的知識也十分的匱乏,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只能聽從醫生、健身教練員或他人的指導,參與訪談的健身者都認為健身教練員都應具備全面的運動損傷知識及其急救知識,健身俱樂部應該設立專門的急救中心,健身俱樂部急救中心的設立也是其選擇健身俱樂部的重要因素。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健身教練員急救意識較強,急救知識掌握不全面,實踐能力較差 調查中,參加過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健身教練員為73.6%,實施過運動損傷急救的教練員為27.1%,健身教練員對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知曉情況普遍偏低,大部分教練員對急救技能不了解,很多問題回答也不夠完整,只知道些表淺的東西。參加過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急救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這些表明了在健身教練員中開展運動損傷急救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醒我們應加強對健身教練員有計劃、有目的進行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教育和急救技能的培訓,零散的知識滿足不了運動損傷現場急救的需要。

3.1.2 規范健身教練員認證機構的管理及加強對運動損傷知識的培訓與考核

①調查結果顯示健身教練員中擁有健身相關的專業指導證書的占73.6%,參加過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急救知識的知曉率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的教練員。但健身教練員的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知曉率還是明顯偏低,而且實施過現場運動損傷急救的人數僅占27.1%,認為運動損傷的急救是健身教練員必備的技能的健身教練員占91.7%。

②我國現階段對健身教練員的要求比較低,并且沒有嚴格、權威的資格認定機構,現有的資格認定機構沒有權威的、專業的技能知識較高的老師以及嚴格的考核制度,對于健身教練員的認證沒有有效期,健身俱樂部對于健身教練員的要求也比較低,體育運動鍛煉者對體育運動的知識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的太少,對健身教練員的概念比較

模糊。

3.1.3 健身教練員獲得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途徑 由 表2可知,健身教練員從學校教育獲得急救知識的占44.7%,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單一,不夠多元化,而且健身教練員對報刊書籍、網絡等方式的急救知識宣傳更易接受,因此陜西省健身俱樂部等相關部門可多采用多方法并用的方式,在健身俱樂部廣泛進行運動損傷的預防和急救知識的宣傳。

3.1.4 健身俱樂部對運動損傷急救的重視程度 健身俱樂部對于健身教練的基本要求都不高,大部分的健身教練員只要擁有健身指導員證書就可以上崗,而在上崗前對于運動損傷急救的知識并沒有或很少考察,對于具體的現場急救措施更是沒有考察。在健身俱樂部中設立專門的急救中心或專業的急救人員只是很少一部分,這也說明了健身俱樂部對于運動損傷急救的不重視。在健身俱樂部中設立專門急救中心或急救人員可以為體育鍛煉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體育鍛煉者的健康,為體育健身者提供良好的健身場所。

3.2 建議

3.2.1 完善相關的體育管理部門和健身教練員認定機構的管理機制 ①設立完善的健身俱樂部管理機制,規范健身俱樂部聘用健身教練員的要求,對健身俱樂部的場地、設施、人員、配套設施等進行具體要求,在聘用健身教練員之前對健身教練員運動損傷急救知識進行詳細的考查,尤其是實踐考查。②相關管理部門對健身教練員的認定機構的資格審查、培訓人員的權威性、課程的設置、考核內容的難度級別、一次認證的有效期等作出全面具體的規定,定期對已認定的健身教練員進行有效認證。

3.2.2 健身教練員運動損傷急救知識全面的提高 健身教練員認定機構對健身教練員運動損傷急救知識進行全面詳細的培訓及嚴格的考核,尤其是對于運動損傷現場急救的實踐方面的培訓和考核,全面提高健身教練員對運動損傷急救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明霞.我院學生急救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當代醫學,2011,12:001.

[2]姚鴻恩主編.體育保健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3]李建國,呂樹庭,董新光.社會體育[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4]陳建化,劉有為,程瑞玲等.公眾急救知識普及性培訓方法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4):2785-2786.

[5]謝美蓮,高麗,吳瑛.國外公眾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模式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1,18(1A):23.

[6]任真年.心肺腦復蘇概述[J].實用醫藥雜志,2002,19(3):322-234.

[7]何夢喬鐘,后德,毛仁忠.實用急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8-9.

第9篇:家庭急救技能范文

【關鍵詞】 脊柱損傷;院前急救;護理

作者單位:519000 珠海市急救指揮中心 脊柱創傷約占全身創傷的0.3%~1.5%,其中約20%合并有脊髓損傷[1],現場處理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病情的發展與轉歸,院前急救與護理過程中,稍不小心,還可給傷員造成無法逆轉的“二次損傷”[2]。有效地保護脊柱,對脊柱損傷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急救與護理,可有效防止繼發損傷,對降低致殘率及改善預后具有重大意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7例,男33例,女14例;年齡21~53歲。受傷方式:高空墜落致傷17例(2例死亡),交通事故致傷21例(1例死亡),房屋倒塌3例(死亡1例),重物壓傷6例。其中頸椎骨折12例,腰椎骨折35例。

1.2 臨床表現7例頸椎骨折患者有頭頸痛,活動受限,需用手扶住頭部,還有不同程度的眩暈、惡心、嘔吐癥狀,其中有1例患者右側肢體肌力下降,右上肢Ⅱ級,右下肢Ⅰ級。35例腰椎骨折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腰部局部疼痛,翻身困難,不能站立,感覺腰部軟弱無力,其中19例有一側肢體乏力。

1.3 院前急救措施 發現重點病情,以搶救生命為主。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復合傷,建立靜脈通道,保證呼吸道暢通,脊柱制動,記錄運動感覺評分。懷疑有脊柱損傷的,全部用可透X光的脊柱板進行固定,懷疑頸椎損傷的患者用頸托固定,平穩搬運和轉送。

1.4 效果 本組47例患者中,出診到達現場時間6~25 min,平均12 min。有4例傷者在救護車到達現場時已經死亡,5例傷者經現場檢查已發生癱瘓,38例傷者安全送到醫院,未發現有二次損傷和癥狀加重。

2 院前急救與護理

2.1 傷情評估。到達急救現場切勿立刻搬動患者,確認現場環境安全后,首先進行傷情評估,護理人員立即配合醫生按程序對傷情作出初步判斷。由于現場條件所限,無法做相應的輔助檢查,判斷脊柱損傷主要根據患者癥狀與體征,清醒患者可根據主訴頸、腰疼痛、以及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等進行初步判斷。首先檢查呼吸道是否通暢,呼吸頻率、節律、血壓、脈搏、意識、肢體感覺運動情況。然后再檢查是否有內脊柱、脊髓損傷及其他合并癥,凡懷疑有脊椎、脊髓損傷者一律按脊椎骨折處理。

2.2 清理呼吸道的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立即采用托下頜法打開氣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凝血塊,保持通暢,松開衣領,避免氣管受壓。若出現呼吸表淺,頻率減慢,胸悶加重或不能自主呼吸的情況,則提示高位頸脊髓損傷,膈肌麻痹,應盡早氣管插管,用呼吸機維持輔助呼吸。

2.3 正確調整及搬運。最好由三至四名醫務人員進行配合操作完成的調整。由一名醫務人員固定頭部并負責發出指令,其他兩名醫務人員聽從指令,按“原木滾動”的原則將患者調整為仰臥位,保證在操作過程中患者的頭、頸、胸、腰、腹在同一軸向。然后根據以下步驟進行操作:①上頸托。由一名醫務人員將一只手的中指放在患者的胸正中央胸骨處,引導另一名醫務人員將患者的頭部向頭頂方向略做牽引,慢慢轉動頭部至正中位置,使患者的頭、頸、胸、腰、腹處在同一軸向。然后對傷者進行初步檢查,確定頸部無傷口后,上頸托固定。②檢查全身受傷情況。由一名醫務人員始終固定患者頭部,另一名醫務人員分別檢查頭部、胸部、腹科、骨盆、四肢。③將患者移至脊柱板上。始終由一名醫務人員負責固定患者頭部,保持患者的頭、頸、胸、腰、腹在同一軸向,由固定頭部的醫務人員并發出翻轉患者指令,患者身體成側臥狀態時,由一名醫務人員檢查確定脊柱和背部有無損傷,然可上脊柱板,將患者轉回仰臥,操作過程中注意三人動作協調一致。然后調整患者位置,上頭部固定器,用約束帶將患者固定在脊柱板上。④搬運患者。4個人站在擔架的4個角上,由醫生發出指令后同時抬起患者,平穩整體搬運[3]。

2.4 現場急救。脊柱損傷的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較重,特別是頸椎損傷伴有高位頸髓損傷可致呼吸、心跳抑制,本組病例中2名患者出現呼吸抑制,立即行氣管插管。3名患者合并創傷性休克,給予抗休克治療。對一些開放性損傷出血者,可用壓迫止血,迅速建立2組靜脈通路,妥善固定輸液裝置,防止脫落。應遵醫囑及時藥物治療。按醫囑靜脈滴注20%甘露醇以脫水、消腫。另外,可根據情況運用糖皮質激素和6542。

2.5 護理 ①做好心理護理。脊柱脊髓損傷患者大多是青壯年,突各其來意外傷害給自身和家庭造成殘酷的打擊,隨之而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故心理護理更顯重要[4]。患者會出現恐懼、焦慮、緊張不安等心理反應,甚至出現輕生念頭,放棄治療。我們要關心安慰患者,對意識清醒的患者簡要的介紹一下病情及注意事項,消除其緊張情緒,取得患者及家屬信任,使其積極配合搬運。并介紹成功病例,鼓勵其以積極態度面對人生、勇敢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保證安全送達醫院。②上脊柱板前后,嚴格保持患者的頭、頸、胸、腰、腹在同一軸向。合并顱腦損傷的患者煩躁不安,按醫囑應用安定肌肉注射。③加強途中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者面部表情,清醒患者,詢問有何不適,以了解傷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④途中保持呼吸道通暢,有痰液的及時吸出,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通氣狀態,行氣管插管的途中做好相應的護理。

3 討論

3.1 正確的固定和搬運是關鍵。脊柱損傷患者如果搬運方法不正確,可引發二次損傷,導致或引發加重脊髓損傷和壓迫,從而使患者癱瘓甚至死亡。因此,院前急救及護理過程中,正確的搬運法尤為重要。首先,急救中心接到疑似脊柱損傷的患者報警電話時,調度人員應該先告訴目擊者不能隨意搬動患者。避免目擊者采取盲目、不正確的搬運,可能導致新的意外損傷。其次,急救人員在出診途中還應通過電話與報診者取得聯系,再次強調現場人員不能隨意搬動患者,若現場條件惡劣急需搬移患者,應電話指導現場人員正確搬運以免造成新的損傷。救護車到達現場后,院前急救醫務人員應有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觀察力、預見性及一定的分析能力,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迅速作出判斷,首先對危及生命的情況如呼吸心跳驟停、呼吸抑制、休克情況迅速進行相應的搶救處理。然后將患者擺放正確、合理固定、最后進行平穩安全的轉運。

3.2 轉運途中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感覺、反射等,尤其是呼吸,注意頻率的改變,是胸式呼吸還是腹式呼吸等,以及時掌握病情的動態信息[5],準確判斷受傷部位,還要注意大小便情況。

3.3 加強心理護理。脊柱脊髓損傷患者大多是青壯年,突各其來意外傷害給自身和家庭造成殘酷的打擊,隨之而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必然會現恐懼、焦慮、緊張不安等心理反應,甚至現輕生念頭,放棄治療。我們要關心安慰清醒的患者和患者家屬,介紹成功病歷,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減輕其恐懼心理,增強自信心,積極配合治療,鼓勵其以積極態度面對人生。保證安全送達醫院。

3.4 堅持對急診醫務人員定期進行急救知識培訓。可由急救中心牽頭,組織相應培訓班,提高院前急救人員的急救意識和急救水平,除要加強調度人員的急救知識技能進行系統培訓外,主要培訓隨車出診的醫務人員熟練掌握脊柱損傷患者的固定搬運以及其他各項院前急救技能,定期進行急救基礎知識和技術操作技能的考核和突擊演練,以督促學習,鞏固知識,從而確保院前急救中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3.5 作好社會公眾的普及急救培訓工作。由于我國的公眾急救培訓尚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公眾人員缺少基本急救醫學知識,需大力普及急救常識和基本技能培訓[7],特別是加強特殊人群如警察、教師、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員、物管人員的培訓。指導家屬或現場第一目擊者正確搬運患者,可減少致殘率及死亡率。

參 考 文 獻

[1] 周曉峰,司紅苗, 226例脊柱外傷院前急救存在問題及對策,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3).

[2] 呂愛紅,吳志敏,孟丹丹.脊髓損傷的院前急救護理.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6).

[3] 徐曉,周曉宏,何智勇.脊柱板應用于脊柱損傷的院前急救. 川北醫學院學報,2011,26(1).

[4] 尹燦麗.淺談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的護理.中國醫學創新,2010,27(27).

[5] 李靜.脊髓損傷患者早期急救和護理.哈爾濱醫藥,2007,27(4).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暖暖视频日本| 亚洲日本va99在线| 极品美女销魂一区二区三|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解开人妻的裙子猛烈进入| 伊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人妻av无码专区|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国产高清白浆|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乱人偷精品人妻a片| 国产女奸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精品三级网站| 精选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三区在线成人av|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 正在播放老肥熟妇露脸| 日韩欧美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亚洲午夜av久久久精品影院色戒| 国产日本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九九热无码免贵| 午夜天堂av天堂久久久| 黄色不卡视频|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性强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综合五月网| 最新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