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建筑風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建筑 室內 裝飾風格 糅合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1-0311-01
對于東方與西方,各界人士及各專業領域都有不同的界定與劃分。在室內設計與裝飾行業來看,早些時期,中國的裝飾風格比較沉穩,以中國古典風格為主,講究氣勢恢弘、華麗壯觀,給人以威嚴之感,造型對稱,色彩濃郁,材料多以木為主,裝飾圖案則多龍、鳳、云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愈加頻繁,人們更多的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以至于在現在多見的裝飾藝術中總是能夠看到多種文化的糅合,我們常常在一處裝飾中采用多種風格進行描繪,而形成了現在普遍流行的現代簡約風格、新宮廷主義風格、新中式風格等等。
一、明清時期的北京四合院
提起中國傳統建筑,首先想到的便是北京四合院,它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明王朝建立后,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為維持封建秩序,明王朝對各階層人士的居住建筑有著嚴格規定,使得北京城市結構產生了豐富的變化。從史料中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以四合住宅模式為主。
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承襲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風格,對四合院也有著全面的繼承。
所謂四合院,是指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稱它為四盒房。明清的四合院以大中型為主,主要供官僚、地主居住,以中軸線貫通,南北縱軸線為中心,東西軸線為輔助,建筑東西對稱,而處于中軸線上的建筑是整座四合院的主要建筑,即最高權利象征。中軸線兩邊的建筑無論是在構成上還是在體量上均呈對稱之勢。院落有二、三重乃至多重,有房有院,有大門有二門,有游廊、客廳、照壁、庫房、廚房,甚至園林和車馬房。
四合院采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方式,多以磚木構成,是木結構建筑的典型代表。內部裝飾繁雜,雕飾、裝修、裝飾,都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蝙蝠、壽字、月季花都是常見的裝飾紋樣。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四合院是中華民族居住文化的代表。
二、民國時期的小洋樓
民國家居裝飾的歷史雖然很短,但由于歐洲的巴洛克和洛可可以及維多利亞風格的傳入,中西合璧達到一個頂峰時期。建筑漸漸被西式的洋房洋樓取代。家具方面,紅木書桌書櫥、布藝沙發、架子睡床和片睡床、床邊柜、大衣柜等迅速得到國人的青睞。玻璃也在當時的裝飾中占據重要地位。當時的租借地中多數的洋房都設有面積較大的起居室,集休閑、會客等多種功能于一身。而為增加其氣派,彰顯主人之大家風范,起居室內往往陳列有高大而功能齊全的柜子,這些陳列柜樣式多變,但都安裝有玻璃。家具雖也有雕花,但相較于明清時期的吉祥紋,更多的則是西歐豐滿的垂花幔紋、渦卷紋和夾穗紋等。
1、起居室
民國時期,許多洋房的房間都空間寬敞高挑,各房間都建有面積較大的玻璃窗,將采光功能發揮至極致。尤其以起居室最為突出。民國時期的起居室寬敞明亮,白色漆墻,實木地板上面多鋪設織花地毯,窗簾樣式繁多,但材質多為厚重的絨布。室內多擺設有布藝沙發及茶幾、陳列柜、鋼琴、壁爐酒柜,也有的設有書桌椅,甚至娛樂設施。集休閑娛樂與會客于一體。
2、書房
民國時期的書房已完全不同于明清時期的書房。明清時期,書房內還設有供休憩的臥房,兼有臥室的功能。而到民國時期,臥室功能已經完全被取消,書房只是用于寫作讀書兼做會客。而書房的裝飾風格已經具有明顯的歐式家庭色彩,家具只有書柜、書桌椅、小組沙發配有圓幾或小方幾等。頂棚多為白漆原頂,僅有吊燈和吊扇,再無其它裝飾。
3、臥室
民國時期,由于西式洋房建筑的出現,臥室的家居裝飾風格及陳設用途也發生了新的轉變,開始出現了歐式家居的新風格。其中變化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是片床、梳妝臺及穿衣鏡的出現,家具上雕花精美,做工考究。
總體而言,民國時期的室內裝飾帶有濃郁的歐洲風格,布置講究,井然有序,符合現代人的居住要求。
三、現代裝飾風格
20世紀20年代前后,歐洲一批先進的設計家、建筑家形成一個強力集團,推動所謂的新建筑運動,這場運動的內容非常龐雜,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新的材料的運用;新的形式,以及功能主義傾向,從而把千年以來的設計為權貴服務的立場和原則打破了,也把幾千年以來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磚瓦的傳統打破了。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的交流,文化的交融,東方與西方在建筑與裝飾風格上的差異越來越小,人們不再拘泥于本土的裝飾風格,而是愈加的喜歡將一些異域風情融入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我們驚嘆于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奢華,美式、法式田園的舒適溫馨,現代風格的簡約、前衛或者后現代主義的雅致、干練,同樣也折服于中式傳統風格的深邃、沉穩。可是我們不再專注于一種風格,而是更加喜歡將多種風格特色進行糅合,因而才有了像新中式風格這樣集古、今、中、外多種裝飾特色于一體的裝飾風格。
在現代居室設計中,裝飾性或者文化內涵已經不再居于首位,人們更多的是追求一種舒適感,包括身體與心靈。不論是辦公還是居住,人們都渴望是在一個舒適,放松的環境中進行,這個空間環境既要滿足物質需求,更需要達到精神的要求。比起以往,人們更加懂得在忙碌中享受生活,尋找安逸。一個好的空間環境,不應該被某一種風格約束,不應該墨守成規的被框起來,我們該走向一個環保、綠色與舒適,肯定裝飾,多風格、多元化的新階段。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在裝飾語言上更關注新材料的特質表現和技術構造細節,而在設計上更強調作品與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關系。
四、結語
中國文化的兼容性,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從實際出發,很據自身的情況加以吸收和創造,使之更好的融入本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從建筑裝飾風格上看,從東漢時期的中國塔,到唐代以后的清真寺建筑群樣式,再到清乾隆時期的圓明園,直至今時的各種現代建筑及室內裝飾風格,等等。應該說,中國是相當注意引進、吸收外來優秀建筑風格和設計手法的。
參考文獻
[1] 董曉琦,北京工業大學:《四合院建筑保護與改造更新方式方法研究》,5頁,碩士論文,2004.5.
[2] 趙倩.圖說北京四合院.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12.
[關鍵詞] 建筑工程 風險管理 管理措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對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及風險管理的要求也逐漸的提高,建筑工程由于自身投資多,工期長的特點,使得建筑工程自身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因而是一個可能存在高風險的工程項目,因此,加強對建筑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不僅有利于保證建筑工程項目質量,確保工程順利,實時完成,而且也是增大企業效益,適應當前建筑市場要求的必然措施。
一、建筑工程項目主要風險因素
建筑工程項目從立項到完工的整個過程都是在事先規化好的條件下進行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項目中的任何一個條件都可能發生改變,這些無法確定卻又潛在的各個因素就是風險因素,而建筑工程項目主要遇到的風險因素有:
1. 進度風險。 進度風險指的是由于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最終造成項目工程施工拖延,未能及時按照工期完成。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可能影響到施工進度的風險因素如下:①技術風險,由于設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過硬,使得設計出的建筑圖紙達不到施工要求,最后還需重新修改設計圖紙,此外,部分施工企業因未完成設計圖紙,從而只能采用邊施工邊設計的方法,最終均會影響工程進度;②計劃風險,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的核心是目標,項目的計劃制定必須以該目標為根本依據,只有符合總目標要求的計劃才是合理可靠的計劃,不合理的計劃及未考慮工程中意外情況的計劃均會造成工程的經濟損失,形成計劃風險,繼而影響工程的進度,造成進度風險。
2. 費用風險。 造成建筑工程項目費用風險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①設計變更,在建筑工程建設項目過程中,由于業主要求或其它原因,經常會出現工程變更的情況,此時就會造成工程量的改變,增加了建筑工程項目的開銷,形成費用風險;②經濟因素,由于經濟突發事件所引起的費用增加而帶來的風險,常見的如:通貨膨脹,匯率改變,地方保護主義等。③成本預算錯誤,由于預算人員疏忽或是項目歷史數據及信息收集不齊,均可能導致工程項目發生費用風險。
3.管理風險。 影響管理風險出現與否的因素有:①管理機構的健全與否。若企業的組織及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上下級配合脫節,則發生管理風險的可能性較大。②合同的管理及履行。若合同的管理不完善,則容易出現條款遺漏,表達不正確等問題,同時,施工未按合同履行,雙方責任不明,這些問題均會造成管理風險的發生。
二、建筑工程項目的風險處理措施
在建筑工程項目的運營過程中,由于有了項目的風險清單,因此可根據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控制風險的發生及影響,盡可能的減小風險帶來的損失,通常采取的措施如下:
1.風險回避。 風險回避是指為了避免風險的發生,采取一定的措施中斷或阻止風險源的發展或是采取遠離風險源的行為,風險回避是一種拒絕承擔風險的處理措施。如在河邊建設建筑可能會有洪水風險的發生,故可以另謀場地,從而避免洪水風險的發生。
2.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指的當風險避無可避時,采取一定的手段預防及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如承包商無力繼續實施工程時,將工程拖下去,只會給業主造成更大的損失,此時,業主即可撤換承包商,以減少項目損失。
3.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指在風險發生時將風險造成的部分損失轉移給可承擔風險的個人或組織,風險轉移并不等同于轉嫁損失,對于業主或承包商無法控制的風險,第三方則有可能控制或是較易承擔風險帶來的后果,常見的風險轉移方式如購買保險及轉讓技術等。
三、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應貫穿于項目管理的整個過程,因此,對建筑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可分為項目前期,招投標階段,施工階段及竣工階段四個方面,具體如下:
1.建筑工程項目前期階段風險管理。 在項目的設計籌化時期,必須要考慮行業風險,市場風險,政策及法律法規變更風險,在此時期必須對該項目的可行性進行技術論證,科學的確定項目目標,及選擇合適的建設場地,同時,認真審核建筑設計圖,防止設計圖紙不合理或變更而引起的風險發生。
2.建筑工程招投標階段風險管理。 由業主的角度來看,在此階段可采取的風險管理措施有:委托信譽良好的項目咨詢企業編制科學的工期及工程量清單,準確計算工程量,合理編制項目計劃清晰描述項目目標及工程內容,選擇合適的合同計價方式,招標的范圍要標示清楚,規范招標過程,選擇優質且聲譽較好的承包商。
3.建筑工程施工階段風險管理。 加強對施工圖紙的會審工作,盡量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工程變更,加強對承包商資質的審查及監督,嚴控工程質量及工程進度,加強合同管理,對施工現場的工程異況進行嚴密的登記,以確保對現場的實時監控。
4.建筑工程竣工階段風險管理。竣工階段是工程項目的最終階段,此時必須對項目工程進行驗收及鑒定,此時風險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有:確定竣工資料的真實及準確性,規范工程驗收工作流程,認真核對項目投資及成本開銷。
隨著人們對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不斷重視,我國的風險管理水平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理論還很不完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因此,如何不斷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實際工程情況,形成適用于各工程的風險管理體系,已經成為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西方建筑設計風格中國文化 建筑藝術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強的情況下,不僅僅是經濟的全球化的進程在不斷地深化,包括文化在內的眾多元素也在不斷的被融合。這其中就包括了建筑設計風格。中西建筑風格的不同,從本質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國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國文化重道德和藝術,西方則較重視科學與宗教;中國文化重融合、統攝且講究并存與一體性,西方則重不同時代或多種流派的獨特精神,等等。文化傳統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風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
自1840年開始,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建筑轉入近代時期,開始了近代化及現代化的進程。但在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過程中,在城市近代化的過程中,中國走過的道路是扭曲的。
閉鎖的國門是被資本主義列強用炮艦和鴉片沖開的。中國的開放是被動的開放。外來的、誘發中國啟動現代化的沖擊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擊的。租界的設立、通商口岸的開辟、港灣租借地、鐵路附屬地的圈占,都是通過不平等條條約來實施的。這些城市或地區,作為中國控化的前沿和聚點,引發其城市轉型、建筑轉型的外來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和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活動息息相關。在近代化過程中攪拌著殖民化。因此近代中國建筑的發展,自然深深受制于這種二元結構的影響,導致發展的不平衡型。主要體現現在沒有取得全方位的現代化轉型,明顯呈現出新舊兩大建筑體系并存的局面。如民國時期的仿羅馬風建筑石鼓路天主堂,西方古典的原中央大學建筑群,還有歐洲鄉村別墅式的原星漢別墅(Former Xinghan Villa)。
西方建筑在中國的明清時期就已經出現過,但那時基本上是局限于教堂式的少許建筑。那時的中國人對西方建筑的看法就像法國傳教士王致誠(Jean Denis Attiret)所說的:“歐洲的住宅和高大建筑在他們看來是可怕的。我們的街道被他們看成是在大山之間鑿開的路。我們的房屋他們認為像是遠處看的穿了窟窿的懸崖,多少有點像是野獸的洞穴或是熊窩……”。中西建筑交流的最大成果應是圓明園的落成,從此西方建筑成為中國建筑一道奇異的風景。
任何一個具有創新性的設計風格的出現必將帶來一種跟風效應,這無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風格也好,還是17世紀的哥特式風格也好,一旦有一種獨特的設計風格的出現,必定會引導一大批建筑設計師跟風學習,因此我們很容易發現,在歐洲某一個時期會有許多相似的設計風格的建筑的出現,而這種跟風效應不僅會導致某一段時期內的特定風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當然最主要還是集中于教堂的建設中,而且也讓眾多設計師有了一個互相交流和探討的話題,由于大家都是在沿著同一種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來對教堂或者其他見準進行設計,因此大家可以互相就某一種建筑設計的風格進行探討和交流,這樣的互相交流和學習經驗可以有助于設計師在保證了整個建筑的觀賞性的同時,也能保證建筑在建造過程以及未來使用中的安全性,并且通過同行間不斷的溝通和交流,不斷地將某一種建筑風格進行發展和改造,最終創造出另一種新的建筑設計風格。而這樣一種特色在當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體現的最為明顯也最具代表性。
達薩在《巴洛克建筑風格:1600-1750年的建筑藝術》,中寫到巴洛克時期(1600-1750年)是歐洲豪華、浮夸建筑藝術的創造階段。建筑師們在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前輩處獲取靈感的同時,也通過規劃、柱形、圖案、空間、光線、材料和幻覺裝飾等手段創造新穎效果。從教堂到修道院,從宮殿到城堡,從別墅到花園,從皇家廣場到公共建筑物,無一不體現出從地方傳統和藝術家想象中汲取的各種風格的概貌。這些藝術家有貝爾南、波羅米尼、皮埃爾?德?科爾托納、芒薩爾、勒梅西耶、菲舍爾、馮?埃拉克等。從大西洋到波羅的海,由羅馬、都靈、巴黎和維也納傳出的種種流派名稱有時相互矛盾:巴洛克風格,古典風格,洛可可風格。弗雷德里克?達薩在對這一切進行闡述之后,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說來說去,究竟什么是巴洛克風格?“巴洛克”是一種歐洲藝術風格,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于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該詞來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是一種不規則的珍珠。意大利語(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變形等解釋。
建筑設計風格是指建筑設計中在內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態構成、藝術處理和手法運用等方面所顯示的獨創和完美的意境。建筑設計的風格按建筑方式而言,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建筑風格來分主要包括哥特式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風格、洛可可建筑風格、木條式建筑風格、園林風格、概念式風格。不同的建筑風格的建筑給人的感覺也是千差萬別,但是從不同建筑風格中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一種歷史傳承與彼此間的差異性。
關健詞: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發展;運用
中圖分類號:J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4-000-01
一、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主要內涵
哥德式建筑(英語:Gothic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筑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發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多以流暢的線條,瑰麗的圖案,精致的雕刻等為主要設計手法,從而打造出一種頗受歡迎的建筑。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哥特式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羅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繼承了羅曼式建筑的很多特點。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炫耀財富、追求新奇、趨向自然、賦予建筑實體和空間以動態為主要特征,打破建筑、雕刻和繪畫的界限,使他們互相滲透,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從教堂到修道院,從宮殿到城堡,從別墅到花園,從皇家廣場到公共建筑物,無一不體現出從地方傳統和藝術家想象中汲取的各種風格的概貌。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種莊嚴隆重、剛勁有力卻又充滿歡樂的興致勃勃的氣氛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主要代表為凡爾賽宮到圣保羅大教堂等
二、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在我國的歷史發展
清朝年間由于天主教耶酥會文化頑強滲透,同時由于二次的失敗,國內主流文化的價值體系崩潰,國人通過從西方文化中尋找文化填補支撐,我國建筑風格也參與了從傳統向近代變化、過渡、演變的過程。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建筑在清初期和中葉參與了這個演變過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建筑主要見于天主教堂,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由于清朝皇帝乾隆皇帝的長春園西洋樓軟定,同時因巴洛克式建筑風格追求新奇、趨向自然、賦予建筑實體和空間以動態的特征,見于公共建筑,禮堂、銀行、洋式商店等。
(一)中國式的哥特式建筑
1.廣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建于1863年歷時25年完成。2.上海徐家匯天主堂建于1905年歷時5年完成。3.47濟南洪家樓天主教堂建于1901年歷時約5年完成。4.寧波江北天主教堂建于1872年。5.北京西什庫教堂建于1703年6.天津望海樓教堂建于1869年7.武漢漢口古德寺建于1877年。
(二)中國式的巴洛克式建筑
1.長春園西洋樓建于初清及清中葉1747-1760乾隆命傳意大利教士朗世寧、法國王致誠、蔣有仁設計建造。2.澳門大三巴教堂殘跡建于1602年。3.上海董家渡天主教堂。4.北京瑞蚨祥綢布莊建于1900年。5.道外區紅十字醫院建于1916年。6.四川大邑劉式莊園。
由于的原因,國人追逐洋風風潮之下,同時采用自身易接受的精神文化,吸取其精華部分,融合近代的傳統建筑技藝,約1910前后相繼在上海、廣州、哈爾濱、武漢等大城市,不同程度在商業建筑、銀行摻入了巴洛克元素,同時造就了一批訓練有素的建筑師。
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建筑于約在17世紀傳入我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逐步消失。
三、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在我國的當代的運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產成為我國支柱產業,建筑風格的多元化,同時人們不斷日益增加的物資文化需求,回望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中世紀人文風貌,與當代科學邏輯的完美融合,隨之也就產生了形成了獨樹一幟歐式風格的建筑,表達了一個當代歷史時期的文化和藝術的最高水平。為人們提供了浪漫、華麗、高貴、情調、情趣的人文享受。
在全國各地都有歐式風格的公寓、別墅、商業樓、公共建筑。僅就杭州作為筆者熟悉的居住地來說明。
1.天陽云筑以法式宮廷園林為主調。2.擎天半島純石材干掛以下沉式水岸觀景步道、哥特式親水鐵藝圍欄、精致碎石鋪地,重現英倫泰晤士河畔的水街風情。3.龍湖香醍溪岸托斯卡納建筑建筑立面凹凸有致,由海外高級匠師純手工完成外墻粉刷及文化石鋪裝。覆蓋的暖黃色、質感豐厚的STUCCO(多紋理、多色彩的原漿型質感涂料)。4.錢江西溪和景建筑劃分為基層、中部墻體及上部屋頂三部分,總體呈現典雅的建筑風格;石材立面:建筑外立面采用高檔天然石材。5.九龍倉碧璽文藝復興意大利風格,擁有全石材雕塑大氣的地標大門――“凱旋門”,設計中還包含南北景觀主軸廣場、眾樂園、四季花園三大主題景觀區。6.玉榕莊英式聯墅外立面多采用粗磚,高檔石材,裝飾性煙囪;法式聯墅原版移植廊柱。
綜上說述,不同程度融入了哥特式風格中的直升的線形及色彩以及巴洛克皇家園林藝術等元素的運用,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體現。
四、對于哥特式建筑風格與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在我國的當代的運用的進一步探討和設想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要有長遠的目光,當今也要有利于百年后的富有特色的民居如國內的徽派建筑等。從地域、生態環境、建筑形態細節、繪畫、雕塑與傳統雕刻工藝完美結合的百年建筑。
1.天然生態環境:在農村的自然資源豐富區域。
2.形式:采用莊園式、組團式的高端園區形式。
3.建筑設計理念:不僅滿足居住還將繪畫、雕塑融合一體,表現當代人們生活的精神風貌,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神建筑體。
4.同時又具有現代化、富有高科技含量的環保的建筑。
五、結束語
新古典主義風格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帶著對古典美學的無限推崇,曾一度成為影響歐洲乃至世界建筑發展的復古思潮。
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在西方的發展
新古典主義在歐洲建筑領域的第一次提出,是針對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來。在歐洲“人本主義”思想的宣揚下,以及對古希臘羅馬建筑文化中理性美學的考古研究下作出的對巴洛克與洛可可矯揉繁瑣的裝飾風格的反抗。其在歐洲的第二次發展是在20世紀50年代現代主義思潮功能至上的工業化時代時,作為對抗冷漠的“國際式”風格的有力武器。
其在創作手法上并沒有完全的遵循古典主義法則,而是極力追求嚴謹柱式和簡潔裝飾等一系列的古典主義精神。如在建筑的形體處理上繼承古典主義完美的比例、遵循軸線與對稱、采用古典主義的三段式構圖以及古希臘羅馬的經典柱式等。在裝飾上選取古典主義的一些象征符號,并用簡潔的設計手法將其與現代主義的新材料新技術進行重組,既作為裝飾又起到一定的隱喻效果。
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建筑史上的新古典主義受國外思潮的影響也曾有兩次大的發展。第一次是在1840年之后隨殖民文化的輸入而傳入國內。加之在國外受學院派熏陶的中國建筑師大部分已學成歸國,其對新古典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二次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漸多樣化。與現代主義風格單一的“方盒子”建筑相比,精致典雅的歐式風格更能滿足此時國內大眾的心理需求,因此,作為“歐陸風”代表之一的新古典主義在中國得以再次發展。
從新古典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發展來看,此時的建筑師們都是對古典主義風格有相當正規的認識,其優秀的新古典主義建筑作品不僅讓國人接觸到了國外優秀的建筑藝術,也給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建筑界以新的美學認識。
從新古典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發展來看,它是國內建筑界對西方建筑藝術進行的一次自發探索過程,其設計作品將西方的古典建筑語言引入國內的現代建筑中,對中國的建筑藝術發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也對部分城市的肌理建設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對中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啟發
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各種異域風格的建筑在國內爭奇斗艷不足為奇,除了滿足大眾求新求異的市場需求外,作為城市設計者的我們更應該從這些多樣的設計風格中歸納總結,以挖掘出有利于本民族建筑發展的道路。新古典主義在中國的兩次發展,有其進步意義,更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其所復興的是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參照的是西方古典主義時期的建筑語言,挖掘的是西方傳統的人文內涵,將新古典主義的這些特征照搬到中國的建筑設計中,在觀念維度上只能作為一種審美情趣而存在,是很難長久的發展下去的。中西方建筑文化本身是依附于不同社會環境下而產生的兩種藝術方式,其發展道路的不同,導致其所形成的美學特征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首先,從審美層次分析,西方古典建筑更多的是注重比例、尺度等外在層次的形式美,它是在西方自然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對數理和諧的挖掘,追求物理性的建筑審美。而中國傳統建筑更多的是通過外在的形式去暗示內在的某種精神內核,通過數與禮的和諧去追求情與理的統一,以達到人文性的審美追求。
第二,在建筑空間形態上,西方古典建筑以豎向單體建筑的造型美為主,建筑空間追求可被量化感知的幾何形態,通過超人的尺度以達到神的高度。中國傳統建筑更多的是以橫向群體院落組合見長,建筑尺度以人為本,著意于意境的營造,將時間的概念引入建筑,力求獲得空間的無限開放性。
第三,從建筑裝飾藝術上看,西方建筑裝飾多直觀具象的石刻花葉圖形。中國傳統建筑則形成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的木雕裝飾。
在深刻了解了上述差異后,回望中國傳統建筑,首先從建筑布局的指導思想上看,中國傳統建筑的平面布局,都具有相對明確的軸線組織規律,又在“天人合一”的指導下多與自然和諧統一,內外共融,這恰巧也是現代綠色建筑設計的核心,研究與繼承此類具有積極意義的觀念形態,不僅是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更有益于中國未來建筑的發展;其次從建筑細部上看,中國傳統建筑也有臺基、屋身與大屋頂的特定美學劃分,特別是有著建筑第五立面之稱的屋頂形式,以及特色鮮明的斗拱、雀替、藻井等中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建筑元素,不僅起著結構和裝飾作用,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的象征,這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建筑哲學觀念以及大量的符合自身審美文化的傳統建筑語匯將是我們進行建筑創作的堅實基礎。
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載體,不管是對本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還是對國外優秀建筑文化的吸收,都應植根于本土化的基礎上用理性的態度去進行挖掘與創新。只有通過不斷的提煉創新并與現代建筑技術完美結合,才能挖掘出一條具有中式傳統建筑語匯的“地域性新古典主義”道路。
關鍵詞:風景園林;西安;風格;分析;評論
Abstract: Architecture from the Royal Garden, Xi'an as an early country have been brilliant garden, but not handed down. After the Millennium Garden facing the populace once again, we have to re-examine the Xi'an Garden, discuss its styl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Xi'an; style; analysis; review
中圖分類號:TU986.3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中國園林起源于西安皇家①,秦宮漢苑,堪為中國建筑宮苑之極品。秦代蘭池宮的蘭池水景,漢代建章宮的“一池三山”格局,奠定了中國山水園發展的基礎。但是現在提到中國園林人們只知道江南園林或北京皇家園林。歷經千年滄桑,今天西安園林是什么情況?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在此對其風格做初步探索分析。園林風格由植物和園林建筑兩方面形成。
1、西安園林植物景觀特點
園林植物受環境氣候限制,因此植物景觀最能體現園林的地域特征。西安所處的陜西關中地區②位于我國南北分界線的北側,南依秦嶺、北靠黃土高原,地勢相對較低。冬季南下的西伯利亞冷空氣被黃土高原阻隔大幅度衰減,秦嶺平均海拔約2000米、可阻擋空氣南北對流。這使得關中平原比同緯度的我國其他地區溫潤而少風。因而這里既有眾多的北方植物、又可以引種栽植許多南方植物,是北方園林露地栽培植物品種最多的地區。北方園林較稀缺的多種常綠闊葉樹都可以在這里正常生長。常綠闊葉樹中已作為園林主體植物的喬木有大葉女貞(Ligustrumlucidum)、廣玉蘭(Magnoliagrandiflora)、棕櫚(Trachycarpusfortunei)、枇杷(Eriobotryajaponic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石楠(Photiniaserrulata)及多種竹子;藤灌木有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海桐(Pittosporumtobira)、鳳尾蘭(Yuccagloriosa)及火棘屬(Pyracantha)、衛矛屬(Euonymus)多種植物;在園林中少量點綴的有日本女貞(Ligustrumjaponicum)、蚊母(Distyliumracemosum)等。南北植物交匯、季相分明、四季有綠是西安園林的植物景觀特點。
2、西安園林建筑風格
建筑的地域風格取決于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
2.1 自然環境對西安園林建筑的影響自然環境對民居影響較大。平民建房考慮財力、要使建筑成本最小化必須就地取材。關中地區黃土廣厚,民居多以土坯或黏土磚為墻體材料,感覺厚實淳樸;氣候是影響民居造型的另一重要因素,關中民居屬北方類型,但由于風比較小、屋檐伸出多、屋脊稍高,沒有華北民居那樣的拱形屋面帶來的圓滑感。民居風格間接地影響了西安園林的建筑風格,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園林最早出現在皇家,皇家建筑不受財力限制,因而自然環境對皇家建筑影響較小。因為園林建筑是皇家建筑的一部分,民間園林建筑是皇家建筑的衍生物。所以自然環境對園林建筑的直接影響也較小。自然環境對園林建筑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當地建材資源,如造園用的山石、江南以太湖石為主、嶺南以英石為主、西安地區則以秦嶺石為主。秦嶺石廣布于秦嶺河溝、經水流長期沖刷形狀渾圓、質感光潔,近年在西安園林中被廣泛應用,已成為西安園林一大亮點。
2.2 歷史文化對西安園林建筑的影響園林建筑屬于皇家建筑范疇,而皇家建筑風格主要由歷史文化決定、由皇族的性格風俗決定(如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在明朝時為矩形,到清嘉靖時改為圓形,這與清朝皇族帽子造型風格相近)。西安早期園林建筑也由當時皇族風俗文化決定。以西安為都城的朝代主要有周、秦、漢、唐。周朝的已無從考證,但周人先祖精于農耕,性格應該粗中有細。秦人先祖是牧馬部落,性格彪悍,后來移居關中與周人后代融為一體。周人和秦人都發跡于關中西部——西岐和雍城(今寶雞市的岐山、鳳翔一帶),他們都曾在此經營發展數百年。由此可推斷周秦兩個朝代的皇族文化有諸多共同之處。體現在建筑物造型上是粗獷、簡潔、得體。緊接的西漢沿襲了秦朝體制和文化。唐代的經濟文化更加發達,建筑更加考究,相比秦漢建筑略顯華貴。外來文化對西安園林建筑也有影響,如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文化曾影響西安,今天在西安地區的綠地公園中偶爾還可以看到具有西域特征的石雕,見圖6。再如、近代我國江南園林對西安很有影響,在西安及周邊城市有許多亭、橋、山、水都是模仿江南園林建造的。今天影響西安園林的外來文化主要是歐美文化,一些新建的城市廣場有明顯的幾何流線氣息。日本次之,在大雁塔附近有少量日本園林。
2.3西安園林建筑風格特點周秦皇族的性格風俗奠定了西安地區園林建筑風格的框架。早期只是為了滿足游獵期間臨時棲居的需要,園林建筑比較簡單。到了隋唐、山水畫意境引入造園活動,使園林建筑更側重于觀賞性,因而唐代園林建筑的色彩更加豐富、屋面輪廓線多有彎曲。這滿足了繁榮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觀、卻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簡潔自然的大氣。唐代以后西安地區不再做國都,原有的宮苑等園林建筑由于戰亂和地震等原因全部毀滅消失。今天西安城區存留下來的蕞古老建筑物可能是唐代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從唐朝到民國、西安基本無園林可言,正規園林在西安的重新出現的標志是1922年在唐“承天門”遺址上修建蓮湖公園以及五年后修建的革命公園。當時尚沒有自我風格意識,公園中古建筑沿用明清樣式、山水布局采用江南園林手法。1958年在唐興慶宮遺址上修建興慶公園才重建了沉香亭和花萼相輝樓等少量唐代園林建筑。西安園林真正復興是在20世紀末,城市園林大量修建。源于西方的城市廣場園林由于其實用性和滿足時代的功能性在西安廣泛普及,已經成為城市基礎設施。但這并沒有淹沒西安園林的自我意識,西安園林在共性中逐漸確定了以秦漢建筑與唐代建筑為自己的風格特征。2005年建成的豐慶公園、大唐芙蓉園都是以仿唐建筑為主題。2008年建成的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及正著手建設的唐大明宮遺址公園等大型園林都堅持了唐代建筑風格。目前正在籌建的繞漢長安城遺址公園設計方案則秉承漢代建筑風格。其他小體量的秦漢風格建筑在西安及周邊城市也隨處可見。這種秦漢風格精髓還延伸到一些現代化的園林建筑。秦漢建筑與唐建筑外觀雖略有不同,但共同特征是以直線條為主,簡潔流暢、自然大方。可以確定秦漢及唐建筑風格將成為西安園林建筑的主流風格。
3、結束語
西安園林具有我國南北交匯的植物景觀;經過周邊文化長期滲透影響和現代西方文化、日本文化強烈沖擊,西安園林呈現出多元文化。但是西安園林在發展中沒有迷失自我,其主體風格仍有別于我國其他地區。近年來凡經官方或正規專業設計單位之手的大型園林建筑都堅持了鮮明的主題風格,即以唐代皇家風格為主、兼有秦漢神韻。
參考資料
[關鍵詞]當代別墅設計 新東方主義 文化 自然
別墅在中國古代指供游玩休養的園林房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指在郊區或風景區建造的供休養用的園林住宅,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筑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別墅。但是,中國當代的別墅設計起步比較晚,并且剛一出現就受到西方各種建筑派系的強烈沖擊,因此在市場內部比較混亂。中國的別墅設計界在經歷了對國外建筑理論的混合和改造之后,開始出現了“新東方主義”等本土化的建筑風格。中國傳統的居住方式與人們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內核一脈相承,因此重新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別墅的室外院落空間、室內生活空間及其外部環境等因素都必須有效整合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別墅的建筑材料、色彩、技術及構造等因素也都應考慮在內。總而言之,“中式別墅”是對東方建筑本位的藝術思考,具有強大的建筑藝術生命力和廣闊的市場需求。
一、 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出現的背景
當代中國別墅起步和發展之初受到西方建筑流派的強烈沖擊,人們對歐式建筑和別墅的追求導致了中國別墅設計界對羅馬風、歐陸風等建筑體系和風格的盲目模仿和抄襲,使得我國建筑界市場內部極其混亂。中國別墅界市場在經歷了對西方建筑的模仿、改造和混合之后,出現了回歸中國傳統的本土化趨向。回歸的根本原因在于國人在居住精神上的覺醒,“新東方主義”風格實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是隨著社會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出現的,是國人文化方式和精神內核的承載的表現,更能喚起人們對傳統的回憶和歸屬感。
此外,當今別墅市場的客戶群也面臨轉型,從第一代文化程度比較低的富豪逐步向文化程度和素養比較高的中產階級轉型。這些中產階級大多有著在國外留學和生活的經歷,他們更加追求理性、追求生活和文化品位,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本土精神也更加緬懷和珍惜,因此,極大刺激了中國別墅設計界“新東方主義”等風格的產生和發展。“新東方主義”不是純粹的古典,是對“新古典主義”的一種否定而不是復興,而是在“新古典主義”之后另尋出路的一種有力探索,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藝術生命力。
二、 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的內涵和基本特點
1、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的內涵。“新東方主義”別墅建筑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藝術融合方式,有機融合了西方的現代精神與東方的審美情緒,同時又涵蓋了建筑設計師的創造力。“新東方主義”建筑潮流是華夏文明歷史逐步推進的反映,它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回歸,體現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中庸精神。中國倡導“天人合一”的境界,對其居住環境自然也存在一種潛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人們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更追求一種和諧的精神空間。
中式建筑的功能在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的今天已經得到全面提升,不僅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更融入了社交功能及商務辦公功能等特殊功能,可以說,住宅已逐漸成為人們身份地位和思想品味的象征。中西方文化不同,對美的認知自然也不相同,在現代建筑學及當代別墅設計理念當中自然存在差異,東方的意識形態更能夠喚發國人對傳統的認可和回歸。當今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必須通過合理有效的途徑,實現傳統經典與時代意識的完美平衡,使民族特色與現代化相融合,使地方特色與時代感相融合,使傳統與創新相融合,使東方的意識形態與西方的現代意識相融合,順應時代生活潮流和文化傳統,不斷推進當今別墅設計的創新和發展。
2、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的基本特點
(1)“新東方主義”散發著回歸與傳承精神。“新東方主義”實質就是東方主義的漸進發展,體現的仍然是一種東方主義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新東方主義”更強調與時代契合的商務外交功能,是當今時代帶有文化本底的精神空間。兼具傳統和現代的細膩風韻是“新東方主義”建筑風格的完美體現,注重對細節處理的嚴謹考究,追求東方建筑的精良工藝。當代的別墅設計不僅僅要考慮其居住性能,因為對中國人而言,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人類情感與精神的寄托。
(2)“新東方主義”代表著藝術的融合。“新東方主義”代表著一種未來文化和藝術的融合趨勢,它立足于現代都市社會,將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是兼具東方文化特質與西方現代精神的有機整體,是將各式各樣懷舊和比較傳統的材質與元素,用一種現代時尚的形式表現出來,即將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的審美情趣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有效創造出新東方主義風格中的追憶過去和珍視現在的雙重審美情趣。
三、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國人對別墅的理解存在偏差。我國當代別墅設計起步較晚,在起步之初又深受外國建筑派系的沖擊,從而使得國人對別墅的理解產生了偏差,認為別墅就是“洋房”的代名詞,別墅應有的建筑地域性被忽略,從根本上割裂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別墅建筑的關系。這是當代別墅設計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當代別墅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的運用使得別墅向東方意義回歸,而國人對別墅理解的偏差不利于“新東方主義”風格在別墅設計過程中的運用和推廣。
2、別墅建筑設計中的表達問題。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就是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這涉及到別墅建筑的設計要素和構成要素等多個方面,主要體現于別墅的室內生活空間、室外院落空間以及外部環境等的設計上,建筑的材料、色彩、技術和構造等因素都是需要考慮的方面。別墅室內設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有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使別墅的室內空間布局能夠充分滿足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習慣;在色彩與建構等方面也要有效處理好地域環境和傳統精神文化的關系,創造歸屬感;而在材料和構造設計方面則要盡可能地利用適宜的技術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四、當代別墅設計中的“新東方主義”風格的創新和發展策略
1、多方面樹立國人民族自信心和歸屬感。“中式別墅”出現的根源是市場需求,“新東方主義”風格的別墅設計同樣也是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一步步前進。由此可見,市場是推動“新東方主義”風格別墅設計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只有多方面的樹立民族自信心,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的宣傳,才能廣泛地提升國人對中式別墅的認知,對中式風格的別墅產生一種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創造出更加廣泛的市場需求,推動“新東方主義”風格別墅的發展。國人居住信心的回歸是市場需求擴大的根源,只有讓國人深入了解了東西方建筑和文化的不同居住本質,對真身傳統文化和居住形式重新理性的加以選擇和審視,才能促進“新東方主義”風格別墅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古德寺;建筑元素;建筑風格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3-0050-01
首先撞進了我的眼簾的是充滿異域風情的歌特式建筑的金頂。第一眼看到古德寺,很難說它究竟是什么風格。屋頂林立的佛塔更帶有緬甸,印度那邊的建筑風格;而底層走廊醒目的尖形拱和圓花窗卻是西歐典型的哥特式風格的影響。前方三角楣上造型奇特的連拱廊更是極具個性。最為難得的是,這多種風格的融合,看起來竟然是如此和諧的一個整體,而且所用的材料都保持當時原貌,是我目前見過的武漢市中最為精致,也是最原味的一座建筑。
一、建筑異域風格的淵源
古德寺是漢傳佛教全國唯一方緬甸阿難陀寺建筑形式而建的寺廟,屬于印度帕納瓦建筑風格的群塔型寺廟。她不僅具有濃厚的南印度及東南亞的南傳佛教文化特色,還有一些哥特式教堂風格,在近現代興建的漢傳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寺廟創建于1877年,至1921年秋擴建時才開始修建現在的圓通寶殿。
據考證,古德寺圓通寶殿是國內佛教叢林中唯一僅存,獨具強烈異域風情的佛寺建筑。其圓通寶殿極具印緬佛寺之神韻,其平面有著中國古典建筑“間”的形制和古希臘神廟的柱廊特征,立面造型則呈現出哥特式教堂和伊斯蘭清真寺建筑的風采。
二、環境及布局
歷史上,古德寺坐東朝西, 占地萬多平方米, 建筑面積多平方米, 總體布局還是漢傳佛教三進院落式展開的, 但單體建筑形式卻與中國式廟堂風格迥異。在寺廟的西面有一條小溪, 門傍溪面南, 環境清幽。如此妙境在短短幾十年間卻屢遭劫難, 破壞嚴重。目前, 古德寺湮沒于一片雜亂無章的民房群中, 需穿過長長的肝陌巷道才可到達周圍環境與之極不協調。
經過修復的天王殿,仍很簡陋。經天王殿,穿過院落,便是全寺的核心建筑――圓通寶殿。此殿仿照緬甸阿難陀寺建造,為漢傳佛教唯一、世界僅存兩座此類風格的佛教建筑之一。仿緬甸“阿難陀寺”之說關于古德寺圓通寶殿系仿緬甸“阿難陀寺”建筑風格之說,始見于“武漢通覽”,后從“佛學大辭典”及武漢檔案館所藏“古德寺傳”中得到印證。通覽中的表述是:“古德寺的大雄寶殿(即現在的圓通寶殿),是依照緬甸‘阿難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
三、建筑細部設計元素分析
多元建筑風格薈萃的圓通寶殿,是古德寺最具特色的建筑,亦是古德寺建筑之精華所在。它除了具有群塔型印緬佛寺的典型特征外,還雜糅了許多其它的建筑風格及元素:
(一)圓通寶殿主入口
圓通寶殿的主入口門廊是后來仿原建筑重建的,呈三角形分兩層朝后向上遞收,與上部中心高聳山花造型形成三個層次。貝葉形花飾相拼的火焰門楣,為印度佛教建筑的裝飾符號。上部的山花邊沿飾以精細秀美的雕花,正中心為一個哥特式玫瑰花窗。門廊后山花造型的兩側設有裝飾壁柱,柱頭上方飾有緬甸南方地域特色極濃的佛教裝飾紋樣,有前文中提到的獅子頭部、大象頭部、金翅鳥王等保護神。
(二)殿頂
與緬甸阿難陀寺屋頂相比, 圓通寶殿中部屋頂起拱不是十分明顯, 但有幾分神似, 仍屬塔林風格殿頂現有九座密宗形式的佛塔, 中央五塔排列呈金剛寶座塔的九宮間隔式布局, 五塔中心對稱,象征了以大日如來佛為中心的五方佛金剛界分為五部, 各方有一佛分主。四角的佛塔, 象征著大乘佛教供奉的四大菩薩即文殊、普資、觀世音、大勢至四菩薩。另外, 這種九塔模式還象征著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式的佛國世界。須彌山是梵文的音譯, 亦譯為“ 妙高” 、“ 積善”等為神山圣地之意, 原為印度神話中的名山。佛教以須彌山象征梵境佛國世界山頂上為帝釋天,四面山腰為四大天王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鐵圍山、成海、四大部洲等。中央的主塔象征世界中心須彌山, 四角的小塔及最的佛塔象征須彌山的九峰。殿頂各塔周圍沿女兒墻有個蓮花墩源自中國的傳統望柱, 離憊“ 國之四維, 天回地方”。殿頂原在每四個蓮花方墩前樹立的一尊菩薩像表現的是佛教漢化后創造的二十四諸天菩薩像目前已毀。
海口的騎樓建筑基本保留了初期的樣子。海口騎樓建筑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作為近代留學回來的海南精英活動的主要場所,具有豐富的人文色彩。南洋僑民的愛國義舉、僑商家族的興衰等事跡都在這里流傳。這些騎樓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濃縮了海南海口僑鄉文化的歷史。所有這些都體現著海口騎樓建筑文化的內在價值,所以,海口騎樓建筑具有重要的地位,成為海口在一些建設中的文化名片。
二、海口騎樓建筑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
1.傳統建筑與歐式建筑風格的完美融合
海口的騎樓建筑在中國傳統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碰撞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海南地域風格的獨特建筑形式。海口的騎樓建筑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其一,傳統中式。這種騎樓最早源于廣東、福建地區,現在已經不多見了。騎樓建筑的底層往往是商鋪;上層墻上什么都沒有,除了幾扇窗戶;屋面則是挑檐;里面基本上沒有什么裝飾,即使有也只是在檐口下有一些傳統的線腳。其二,歐亞融合的仿哥特式。這種騎樓就是典型的融合了中式和西洋建筑風格的建筑。其三,歐亞融合的仿巴洛克式。這種騎樓的建筑形式與仿哥特式基本一致,只是在女兒墻的設計方面有一點不同。這種騎樓將女兒墻進行突出處理,從而形成一片片巴洛克式的山墻。其四,海口南洋式。這種建筑在海口騎樓歐亞融合的建筑樣式中顯得比較獨特且具有創造性,它與其他兩種歐亞融合建筑的區別主要在于檐口以上的女兒墻。海口南洋式騎樓的女兒墻在仿巴洛克式或者仿哥特式的基礎上,開了一個個圓形或者長圓形的洞口。由于海口是一個沿海城市,經常遭遇臺風,這種洞口主要的作用就是減小風給建筑帶來的負荷。這也是海口騎樓建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而做的一種改動,使得海口的騎樓建筑具有了濃厚的地域特征。
2.不同風格的裝飾元素體現不同的特色
(1)海口騎樓建筑裝飾的部位海口騎樓建筑的裝飾元素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輝映。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側重于平面裝飾,利用圖案的拼貼和組合達到裝飾的目的,而西方的建筑裝飾主要是立體裝飾,側重于塑造整體的形態。海口騎樓建筑裝飾的部位主要有:其一,窗。海口騎樓建筑的窗的造型比較豐富多樣,窗與窗之間的連接依靠各種精美的壁柱,其連接形式也多種多樣,不過都注重協調性與整體構圖的統一性。壁柱之外的窗間墻和窗之間的裝飾元素,可因業主個人的喜好加入一些中西式花紋、浮雕等。其二,陽臺。海口騎樓建筑的陽臺主要是為了方便住戶的生活,同時也豐富了騎樓沿街的景致。騎樓陽臺的構圖方式主要有兩種:垂直向構圖和水平向構圖。其三,柱式。柱子主要的作用是承重,不過在海口騎樓建筑中,柱子有時候不是用來承重的,而是僅僅作為一種裝飾設置在騎樓的入口處,用來界定走廊的空間。柱式基本可以分為三類:梁柱式、券柱式和壁柱式。其四,欄板(腰線)。腰線是指建筑墻面上的水平橫線,是建筑裝飾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在騎樓建筑中,欄板常常起到腰線的作用。海口騎樓建筑內的欄板式樣也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為牌匾式、寶瓶欄桿式、鏤空水泥預制板等。其五,女兒墻。女兒墻由灰塑、短柱、欄桿以及個性圖案構成,結構形式一般采用橫向三段等分,中間是重點裝飾的部位,所以中間部分的圖案較多,多為幾何圖案,如弧形、三角、圓等,而左右兩側基本上是寶瓶形式的欄板和欄桿。女兒墻按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鏤空水泥預制板式女兒墻、帶風洞式女兒墻、中部異形山花式女兒墻、寶瓶欄桿式女兒墻。女兒墻按元素特征分可以分為特殊式、西式、復合式。西式的女兒墻主要表現為洛可可和巴洛克兩種,復合式體現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特點,而特殊式的女兒墻就在造型上不講究章法,各個形態風格迥異。(2)海口騎樓建筑裝飾風格海口的騎樓建筑從總體上說主要呈現的是中西合璧的歐亞融合風格,在墻體裝飾上也主要采用了仿哥特式、仿巴洛克式以及中國傳統古典主義風格。海口的騎樓街道中,中山路、得勝沙路以及博愛北路主要采用仿巴洛克式;新華北路以及振東街的墻體裝飾以仿哥特式為主;解放東路以及水巷口路的墻體裝飾更多的是采用中國傳統古典主義風格。海口的騎樓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以及西洋建筑文化的融合,但是也具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海口騎樓建筑的裝飾藝術也是如此,在經過地方本土化后,更加具有海南的地域特色。如,現存海口最早的騎樓街——振東街,它的騎樓建筑上的一些裝飾花紋,如振東街62號前山花的貝殼造型,就是海洋裝飾符號的代表;博愛北路43號的山花,好像一個船頭的造型,而中間的柱子似一個桅桿,其上面畫了一個瓶子,寓意為“平安至上”,這對于以海上貿易為主的海南人來說,是一個吉利的預兆。在海口騎樓建筑的墻面裝飾中,還有許多反映祈福文化的中國傳統圖案,如中國結、八仙圖、蓮花座、八卦圖、花鳥圖等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圖案裝飾。中國傳統圖案在海口騎樓建筑上的運用是比較廣泛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3.不同的結構和細節裝飾
在海口那些布滿騎樓的街道上,十字路口比較多,基本上每隔幾十米就會有一個,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于改善行人的流動,還使街道的景觀更加豐富。在結構上,海口騎樓建筑的外觀相對比較統一,大都是以垂直構圖設計而建的。但是如果將每座騎樓建筑拿出來單獨看的話,則有很大的差別,外觀上從屋頂到砥柱明顯融入了西方古典文化的特點,而它的內部結構又顯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窗戶的式樣上,既有典型的中式花窗,又有西式的圓形拱式窗等多種樣式,其玻璃基本采用的是歐洲教堂常常用到的花玻璃式樣。海口騎樓建筑比較注重視覺效果,如一些穹雕、磚雕等裝飾,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讓人眼前一亮。在邊紋裝飾上,海口騎樓建筑以西式的邊花紋樣為主,中式傳統的邊花反倒比較少。在整個建筑色彩的搭配方面,海口騎樓建筑不是很注重,大部分以粉刷裝飾為主,雖然簡單,但又不乏韻律,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