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早產兒護理重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早產兒護理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早產兒護理重點

第1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通訊作者:胡玉華

【摘要】 目的 通過對早產兒護理,有效提高早產兒成活率。方法 對筆者所在醫院900例早產兒進行精心護理:保暖、喂養、預防感染等,觀察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900例早產兒患者中,861例早產兒健康出院,出院時均能自己吮奶,正常體溫,體質量在2300 g以上,無并發癥,無營養缺乏性疾病;29例因孕周小、體質量輕,出生時伴有窒息,經積極搶救無效死亡。結論 對早產兒實施及時有效的護理,可降低早產兒死亡率,提高其日后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早產兒; 護理體會

從出生到滿28 d內的嬰兒稱新生兒,它是胎兒的延續,又是人類發育的基礎階段。足月兒(full term baby)是指胎齡滿37周至未滿42周(260~293 d)的新生兒。早產兒(preterm baby)是指胎齡滿28周至未滿37周(196~259 d)的新生兒,其中第37周的早產兒因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兒,故又稱過渡足月兒[1]。早產兒因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各種合并癥,死亡率較高,因此,對早產兒應精心治療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早產兒900例,其中男522例,女378例,體重1350~3100 g,孕周為30~36.3周,平均住院31 d。

1.2 方法 全部早產兒均采用綜合治療,如糾正酸中毒及出凝血障礙、補充血容量等,重點加強保暖、喂養、防治感染和硬腫癥等方面的措施。所有早產兒均放于暖箱內,根據早產兒的具體情況決定放置時間的長短。對有頻繁呼吸暫停、明顯發紺者,應用呼吸機;對不能吸吮者,給予胃管喂養;對已有硬腫癥者,除給予吸氧、保暖等措施外,給予濕潤燒傷膏按摩。

2 結果

全部患兒平均住院日為31 d,861例早產兒健康出院,出院時均能自己吮奶,能保持正常體溫,體質量在2300 g以上,無并發癥,無營養缺乏性疾病;29例因孕周小,體質量輕,出生時伴有窒息,經積極搶救無效死亡。

3 討論

不同齡的早產兒其成熟度亦不同,胎齡越小,成熟度越差,早產兒是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2]。因此,對早產兒的特點應有全面的足夠的認識,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精湛的技術,配合醫生,保證各項治療的順利進行。

3.1 保暖 早產兒中樞神經發育不成熟,體溫調節功能差,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改變。故外界環境應恒定不宜波動過大,體重小于2000 g者,應盡早置嬰兒培養箱保暖[3]。培養箱的溫度應根據胎齡、體重、體溫設定。密切觀察嬰兒的反應、面色,尤其是體溫的變化,發生一過性體溫過高時,可給予溫水沐浴、松包裹等物理降溫,補充足夠的水分。

3.2 測體溫 每日測體溫6次,如果體溫低于35 ℃或高于37.5 ℃者,則每隔2小時測1次,對體溫過低者應加強保暖。體溫過高者需查明原因,如穿衣過多、蓋被太厚、室溫過高等應及時予以糾正[4]。

3.3 疼痛的護理 打針、抽血或吸痰等的操作可引起早產兒疼痛,疼痛使早產兒哭鬧、煩躁不安,增加家屬的焦慮。侵入性護理操作使患病新生兒經常、反復經歷疼痛刺激,對新生兒科造成一系列近期及遠期不良影響,如生理反應、激素和代謝水平變化、食欲減退、痛覺改變、認知行為改變等[5]。因此應充分認識到防治早產兒疼痛的意義,各種操作動作應輕柔,態度和藹,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侵擾性的操作治療,如果需要,應采取一定的措施,盡量減少對孩子的疼痛刺激,操作時,應給予肢體支持使其形成屈曲,盡量減少對肢體的捆綁。

3.4 喂養方法 首選母乳,如無母乳,可給予早產兒配方奶。吸吮無力者可用滴管喂養,無吞咽反射者予以鼻飼,喂奶后,輕拍其背部,抬高肩部,防止誤吸。鼻飼前應檢查確定胃管在胃內,注射器向胃內打奶時,應緩慢注入,每周更換胃管。

3.5 預防感染 早產兒抵抗力低下,易發生感染,故對消毒隔離的要求高,醫護人員必須身體健康;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接觸早產兒前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劑對手進行消毒,嚴格執行家屬探視制度,預防交叉感染;每日給病室通風、消毒;地面每日濕拖2次;嬰兒培養箱固定專用,每周更換1次,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嬰兒培養箱內外1次和更換嬰兒培養箱水槽中水;早產兒用的布類物品、衣物應高壓消毒,嬰兒用品,如眼藥水、粉撲、油膏、沐浴液、浴巾、喂奶用品等均專用[6]。

關于早產兒的護理,筆者體會首要的是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在護理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四勤”,即勤觀察、勤測量、勤詢問、勤解釋,齊心協力,使早產兒存活率進一步提高。

參 考 文 獻

[1] 余章斌,韓樹萍,徐業芹,等.早產兒皮膚接觸護理臨床效果的薈萃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8,43(8):681-686.

[2] 柯淑蘭,萬光明.階段性護理干預對早產兒生存質量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21):53-54.

[3] 湯華玉,李蓉瑩.早產兒高危因素及預防措施.中國醫藥科學,2011,2:39-40.

[4] 葉杰清,鄭聰霞.發育支持性護理對早產兒生長影響的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44-45.

[5] 李慧珠,陳銀花.早產兒健康促進的護理干預研究.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5(6):67-69.

第2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關鍵詞】 早產兒; 早期腸內營養

近年來,早產兒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對早產兒的急救成為臨床重點研究課題,其中早產兒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衡量預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早產兒給予科學的腸內營養是保證患兒生長發育安全的物質基礎,若出現營養障礙則會引起一系列嚴重并發癥,威脅早產兒的生命安全,為此盡快給予腸內營養,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1]。為此本文將探究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胎齡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胎齡

1.2 方法

1.2.1 加奶策略 對出生后存活下來病情較為穩定的早產兒,在出生后的12 h內給予鼻胃管間歇推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病情較不穩定新生兒,于出生后延遲24~48 h給予喂養。以母乳喂養為主,配方奶為輔,根據新生兒的具體的胎齡和體重按時進行喂養,對體重1300~1500 g的新生兒,每天給予總奶液量18 ml/(kg·d);對體重1500~2000 g的新生兒,每天給予總奶液量36 ml/(kg·d)[2]。若新生兒在喂養1周后,無腹脹、奶液潴留等并發癥,則在在往后的喂養中,每天增加奶量15~20 ml/(kg·d),直至達到150 ml/(kg·d)。

1.2.2 喂奶耐受性觀察 喂養期間應觀察新生兒的胃部殘余奶量,在每次喂奶前,對新生兒用注射器抽吸,檢查胃部有無奶液潴留發生,若潴留奶量低于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可將潴留奶液再次注回胃部,并對新生兒給予預期每次的給奶量;若留奶量超過上次喂奶量的一半,應減量喂奶,或停止喂養1次。在對胃部抽吸的過程中,若發現有血液等異常情況,應停止喂奶,并排查病因,對癥處理[3]。同時也應觀察新生兒有無腹脹,測量時固定早產兒腹部某一部位和測量時間,若腹圍增加1.5 cm時,或腹脹有張力則需要適當減小喂奶量,對排便困難的新生兒,可用溫度適宜的鹽水灌腸。觀察有無呼吸暫停,排查呼吸暫停與喂養有無關系。為避免出現胃食管反流,應取俯臥頭高腳低,并適當減少喂養量和喂養次數。密切觀察新生兒的血糖、喂奶量、排泄量、體重變化[4]。

1.2.3 護理 早產兒以俯臥為主,適當采取仰臥位交替。通過俯臥尖山胃潴留、降低腹脹、預防胃食管反流,促進呼吸器官發育,平穩呼吸和心率等益處。同時,應將頭部抬高30°,頭高腳低更好地預防胃食管反流[5]。

1.2.4 胃管管理護理 早產兒在長時間的腸內營養支持中,早期喂養階段需要一定時期的胃管喂養,為此應做好胃管管理護理。早產兒常會自主將不固定的胃管拉出,因此常會反復插胃管,增加插管感染機會。為此應加固胃管,采用彈性膠布于鼻唇溝處固定胃管,并在每次胃管喂養之后,用1 ml的溫開水清理口腔和胃管,以免因胃管造成感染[6]。

1.2.5 腹部按摩 喂奶30 min后,醫護人員手指并攏,掌心輕輕觸摸新生兒的腹部,以肚臍部為中心,順時針按摩,腹部按摩時給予適當壓力,保持緩慢勻速運動,4次/d,5~10 min/次。通過對新生兒腹部按摩,增強腸道激素分泌,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胃腸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7]。

2 結果

60例早產兒中,1周內拔管直接正常哺乳有28例,2周內18例,3周內9例,死亡5例,存活率91.67%,死亡率8.33%。存活新生兒喂養耐受性好,出院時體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平均體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癥得以明顯改善,且未發生其他并發癥,平均住院天數(15.36±2.3)d;死亡新生兒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肺出血死亡。

3 討論

早產兒出生后的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新生兒較差,應給予早產兒特殊護理,其中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衡量預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喂養措施對早產兒生長發育有諸多優勢,使胃腸道直接接受營養,以此穩定內環境,增強腸道組織細胞發育,促進分泌胃腸黏膜酶,提高胃腸道結構和消化功能成熟,從而及早建立經口喂養。而且通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還可減輕腸黏膜萎縮,降低腸道通透性,提高抵抗力,有利于膽紅素在糞便排泄中排出,預防內毒素位移[8]。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最好選擇母乳喂養,母乳喂養含有適合早產兒多種氨基酸,加速胃排空,且有利于早產兒器官和神經組織的發育,增強早產兒的免疫功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9]。

早產兒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易發生胃食管反流、胃潴留等喂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吸入性肺炎、低血糖等情況發生。這些喂養并發癥多與喂養方式不當、早產兒吞咽反射遲鈍或不全,及排泄膽紅素的功能低下所致[10]。為此,在對早產兒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時,應對早產兒及早給予母乳喂養,給予最佳喂養護理,增加喂奶耐受性,并做好胃管管理護理,預防感染,同時給予腹部按摩,增強腸道激素分泌,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胃腸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11]。

本文研究中,60例早產兒經過積極的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存活55例(91.67%),死亡5例(8.33%)。存活新生兒喂養耐受性好,出院時體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平均體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癥得以明顯改善,且未發生其他并發癥,平均住院天數(15.36±2.3)d;死亡新生兒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肺出血死亡。早產兒的搶救存活率與有效的監護呈正比,其中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量預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制定合理的腸內營養支持方案,給予相應護理,使早產兒得到最佳的營養支持,以此改善早產兒遠期預后效果,穩定生長,提高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陳湘紅,楊春柳.腸內聯合腸外營養治療早產兒的療效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1,6(17):347.

[2] 林格芳,湯淑斌.早產兒早期不同營養方式對出院時體重影響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4(13):362.

[3] 韋艷姬.早產兒胃腸喂養異常原因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14(8):203.

[4] 丁宗一,劉喜紅.2010版早產兒腸內營養支持建議和早產兒營養需求建議介紹[J].中華兒科雜志,2010,9(10):154.

[5] 劉加云.早期建立胃腸內營養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存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08,12(13):314.

[6] 馬云紅,黃潔.早期護理干預對早產兒胃腸功能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1,2(3):236.

[7] 賀曉萍,蔡小紅,馬云紅.早期護理干預對早產兒胃腸功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專科版),2009,7(16):358.

[8] 孫云.早產兒胃腸內喂養的護理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11,5(8):126.

[9] 陳林.早產兒早期微量喂養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8(16):167.

[10] 韓林林.不同對早產兒發生胃食管返流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7,10(14):365.

第3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1評定標準

(1)滿意:患兒在住院期間,未發現并發癥,機體發育良好,院外隨訪中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發育良好,生長發育指標正常;(2)較滿意:患兒在住院期間,未發現并發癥,機體發育良好,院外隨訪中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發育正常,生長發育指標偏低;(3)不滿意:患兒在住院期間,出現并發癥,機體發育緩慢,院外隨訪中,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發育緩慢,生長發育指標偏低。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討論

早產兒作為特殊的護理群體,如果管理不科學、稍有不慎就會容易發生早產兒并發癥,給患兒造成終身遺憾。在管理中,尤其要注重呼吸管理和喂養管理,以及預防并發癥。早產兒呼吸中樞未發育成熟,對呼吸調節能力差,易導致呼吸淺快,伴有不規則呼吸或呼吸暫停。由于早產緣故,患兒咳嗽反射弱,對呼吸道的黏液無力排除,容易造成呼吸窘迫綜合征或肺不張[1]。所以在管理中,要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對有呼吸窘迫患兒要進行吸氧。在喂養中,由于患兒消化功能弱,要多次、微量喂養,如果患兒吮吸能力差,可使用鼻飼,在喂養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有無發紺、有無腹脹、吐奶現象。此外,一天一次測重,當體重過低時,給予腸道外營養支持。在基本管理的基礎上,合理加用中醫的護理方法。祖國醫學認為:艾葉有溫經通絡、驅寒散瘀的作用。用艾葉煎水浸浴,可使早產兒盡快復溫;金銀花清熱解毒,對多種病原菌有殺滅和抑制的功效。用金銀花水進行口腔護理,可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口腔炎;茶籽油有消炎、生肌、潤膚的作用,用茶籽油涂擦皮膚可預防早產兒皮膚炎及濕疹;甘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2]。現代醫學認為: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可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早產兒對毒素的耐受能力,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

第4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討早產兒轉運途中的護理。方法 通過轉運系統將基層醫院早產兒轉運至我院NICU 治療, 包括現場處理、途中監護。結果 轉運早產兒267例, 258例治愈好轉出院, 放棄治療7例,死亡2例。結論 宮內轉運、加強轉運途中監護與護理,是降低早產兒病死率、改善預后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早產兒;轉運;監護;護理

新生兒轉運(neonatal transport NT)是新生兒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環[1],我科NICU 2001—2008年共轉運危重新生兒549例,其中早產兒267例,占48.6%。為更好地發揮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NETS)的職能,本文將重點探討早產兒途中監護與護理,從而降低早產兒病死率與致殘率。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轉運早產兒267例,其中超低出生體重兒12例,極低出生體重兒23例;生后6h轉運的87例,12h轉運的58例,24h轉運的101例,均于生后3天內轉運。

2 方法

2.1 轉運設備及人員 用新生兒轉運暖箱、簡易呼吸機、監護儀、微量血糖儀、微量輸液泵、氧氣瓶、自制急救箱(內含嬰兒復蘇氣囊、新生兒喉鏡、各種型號的氣管導管、各種急救藥品、輸液器、注射器、頭皮針或靜脈留置套管針、膠帶等)。救護車上配備有吸痰器及備用氧氣人員由一名新生兒科專科醫師(有多年從事新生兒臨床工作經驗者)、新生兒科重癥監護室專職護士及司機組成一個轉運小組,隨時待命。轉運范圍由深圳市政府規定的我院的轉運范圍。

2.2 轉運方法 轉運的全程注意預防低體溫、低血糖、低氧血癥、低血壓。

2.2.1 轉運前 新生兒科有24h值班座機及手提電話,接到電話后, 問清地址,目前各項生命體征是否穩定,需要另外備用的藥物。然后啟動轉運系統, 并與轉出醫院和患兒家長保持隨時聯系, 到達后立即詢問病情及治療情況,轉診醫師應迅速判斷患兒病情,根據患兒病情采取相應搶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鎮靜、糾酸、擴容、降低顱內壓,必要時氣管插管等,建立兩個以上靜脈通道備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內容物,監測血糖,患兒病情相對穩定后,向家長及當地醫師解釋病情及轉運路途中的風險,簽署轉運同意書,將患兒轉移到轉運車上。患兒在進入轉運途中之前穩定病情的工作至關重要,要求準備工作扎實到位,不能抱任何僥幸心理。

2.2.2 轉運途中措施 密切觀察患兒病情,監測呼吸、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暖箱保暖(且未到達目的地前均預先將暖箱預熱,箱溫根據患兒出生體重、體溫、出生時間調整),靜脈輸液維持正常血糖,保持呼吸道通暢,適當放寬吸氧指征,大多數采用鼻導管吸氧,必要時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兒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插管時對于氣管插管套管外部的固定相當牢固, 故無一例在途中發生插管滑脫或發生氣漏的。早產兒相對較易發生顱內出血,減少途中顛簸尤其重要:患兒取仰臥位,用安全帶固定患兒身體;轉運暖箱應與救護車縱軸方向一致,以減少汽車運行時對患兒頭部血流的影響;鳥巢式護理增加患兒的安全感并減少震動;加強急救車輛的減震功能;在急救車輛上安裝軌道固定轉運溫箱。到達前隨時與NICU病房聯系,做好相應的準備。

2.2.3 轉運后 到達目的地后直接進入NICU,監護呼吸、心率、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監測血糖,值班醫師據病情及時采取積極有效地治療措施。轉運人員做好轉運記錄,總結本例轉運工作。

3 結果

轉運早產兒267例, 258例治愈好轉出院, 放棄治療7例,死亡2例。

4 討論

早產兒轉運的穩定性更能代表NETS的水平[2],為提高早產兒轉運的穩定性我們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基層醫院的早期現場救護是轉運成功的基礎,及時對符合條件的早產兒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防治早產兒肺透明膜病;建立靜脈通道;維持正常血氧、血壓及血糖;轉運前置入胃管抽空胃內容物以防嘔吐。早產兒易受顛簸和溫度變化的影響,預熱溫箱,予保溫箱保暖;轉運暖箱應與救護車縱軸方向一致;鳥巢式護理增加患兒的安全感并減少震動;加強急救車輛的減震功能;在急救車輛上安裝軌道固定轉運溫箱。靜脈通道輸入葡萄糖維持正常血糖;監護呼吸、心率、血氧及血壓。轉運是從屬于現代醫學的醫療保健行為,轉運的目的是使患兒得到急需的醫療救助和保健服務,轉運過程要求做到快速、及時、安全、有效。生后轉運是以早產兒的需要為前提轉向上級醫院得到更好的治療。宮內轉運使孕婦和胎兒得到良好的監護,有效地控制母體的疾病,推遲和減少早產,在分娩時為孕婦和新生兒提供最優的醫療服務,降低孕婦和圍產兒的病死率。我院轉運危重新生兒中早產兒的比例大,提示應加強早產兒的管理水平,當早產難以避免時,有條件者應進行宮內轉運,以贏得時間,開展宮內轉運是減少早產兒轉運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早產兒較正常足月兒生活能力低下,后遺癥的可能性增加,加之早產兒住院費用昂貴、住院時間長,應對早產兒父母的焦慮、緊張、束手無策等不良反應從轉運途中即開始做好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為更好地開展轉運工作我們采取下列措施:(1)舉辦危重新生兒急救技術新進展學習班,學習危重新生兒急救技術和轉運工作要求;(2)加強對基層新生兒科醫生的培訓及定期來我科進修,早期準確地搶救治療對降低新生兒病死率及改善預后非常重要。(3)將轉運患兒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基層醫院,提高了基層醫護人員的診治水平,進一步增加了搶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兒病死率及致殘率。(4)醫院行政部門需由專人負責,溝通各方面的工作如醫院與轉運人員、與當地基層醫院及患兒家長的溝通等,同時也需要不斷完善各種搶救及轉運設備。(5)提倡宮內轉運,可以減少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宮內窘迫和生后窒息、腦損傷等的發生率,同時也確保了高危產婦的及時搶救。(6)將病情穩定、住院時間較長的早產兒、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反向轉運回基層醫院,反向轉運提高了基層醫院新生兒疾病的診療水平,又提高了NICU 床位使用率, 也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值得推廣[3]。

參考文獻

1 張燕萍. 危重新生兒轉運系統探討.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8,17(29):4599-4600.

第5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們選擇了我院2004年6月~2010年6月的胎齡28~34周,體重在1300~2000g的早產兒6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在性別,胎齡,體重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1.2 喂養方法 對照組單純給予間斷鼻胃管喂養;觀察組在每次間斷鼻胃管喂養前,吸吮無孔橡皮10min,每天7~8次,共2周(對于不能經口喂養的早產兒,采用鼻胃管喂養時,給予其吸吮無孔橡皮,每天3次,每次10~20min。患兒能經口喂養且熱量達到機體需要時即可停止實施此方法)。

1.3 監測指標 記錄嘔吐、腹脹、胃潴留、消化道出血等指標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獲取數據,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統計軟件完成數據統計,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作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見表)觀察組腹脹、胃潴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胃腸功能紊亂發生率比較(n,%)

3 討論

3.1 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的存活率和生存質量將成為我國新生兒醫學在21世紀重點攻克的目標之一,而喂養方法是直接影響到早產兒的存活率乃至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早產兒吸吮吞咽及其協調功能較差,臨床上常采用鼻胃管喂養(INGF)。此法雖然滿足了早產兒營養和生長發育的需求,但畢竟是一種非生理的喂養方法,而且使早產兒吸吮的機會受限。給早產兒無孔橡皮進行非營養性吸吮,有助于早產兒胃腸道激素的增加而使早產兒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漸增強[1]。

3.2 早產兒胃腸道功能不成熟,易發生胃腸道功能紊亂,如腹脹、胃潴留、嘔吐等,出現喂養不耐受。采用非營養性吸吮給早產兒造成視覺感覺的刺激,興奮迷走神經刺激胃腸道G細胞釋放胃泌素還能促進胃蠕動和胃黏膜生長[2],加速胃排空,促進胎糞的排泄,減少胃食道反流等并發癥的發生。

3.3 早產兒有效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36周才能成熟,在此之前出生的早產兒喂養可能引起誤吸或呼吸暫停,所以一般需要管飼法喂養。由管飼過渡到經口喂養需要依靠吸吮功能的成熟,非營養性吸吮可訓練吸吮和吞咽反射及其協調能力,促進胃排空,有利于早產兒胃腸功能的成熟[3]。喂養耐受性增加,減少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發病率。促進由管飼向經口喂養的過渡,減少鼻胃管的留置時間,從而使早產兒盡快建立經口喂養,縮短早產兒的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等.實用新生兒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95.

[2]郭香芝,劉秀芳,梁秀英.非營養性吸吮和腹部撫觸對早產兒胃腸蠕動功能的影響[J].實用護理雜志,2002,10(7):34.

[3]張玉俠,高麗艷,撫觸療法及非營養性吸吮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中國新生兒雜志,2007,22(6):366-367.

第6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干預對提高早產兒智能發育的促進作用。方法:80例早產兒完全隨機分為干預組和未干預組,另選40名正常足月兒作為正常對照。干預組由醫務人員和家長配合,根據鮑秀蘭教授主編《 0―3歲早期干預大綱》 進行干預和指導。未干預組和對照組只給予常規保健指導。由專人對三組嬰兒定期隨訪,并于4個月時對這些嬰兒進行發育商測試。結果:早產兒干預組與正常對照組發育商無明顯差異(P>0.05),且這兩組發育商均明顯高于早產兒未干預組(P

【關鍵詞】早期干預;早產兒;智能發育

【中圖分類號】R7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104-01

早產兒定義為胎齡小于37周滿【259天】出生的新生兒,不論其出生體重。我國早產兒的發生率約為5%~6.4 %[1]。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NICU和生命支持技術的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逐年提高,但早產兒是一個脆弱的群體,包括不良神經行為預后在內的多種疾患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兒童[2]。因此,對早產兒的治療除了藥物等常規方法外,早期干預也相當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2009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的早產兒80例,足月兒40例。早產兒胎齡在28~37周,出生體重在1200~2500g,足月兒為產科出生、兒保門診隨訪的正常足月兒。隨機將80例早產兒分為干預組40例、非干預組40例。上述早產兒性別、孕周、頭圍、Apgar評分、出生體重、母親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病情、住院天數等因素之間,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 。

1.2 方法:三組均采用相同的育兒護理和指導,進行新生兒常規治療,如保暖、防感染、保持生命體征平穩、保持內環境穩定、防貧血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早開奶,保證熱量入量等。

干預組:干預組先征得家長的同意與配合,從出生后生命體征穩定后即開始早期干預,干預方法根據鮑秀蘭教授主編《 0~3歲早期干預大綱》進行[3]。①聽力刺激:父母有意識地每天多次與小兒交流,放優美音樂和悅耳的鈴聲給小兒聽。② 視覺刺激:用顏色鮮艷的紅球掛在嬰兒床頭,每天多次逗引早產兒注意或讓早產兒看人臉。③ 觸覺刺激:被動屈曲患兒肢體、穴位按摩,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和游泳等。同步指導各階段運動發育訓練,運動訓練的重點:2~3個月豎頭,4~5個月翻身,手拿玩具,6~7個月坐,8~9個月爬,10~12個月扶站、走路。以上內容均對家長進行正規培訓,并督促家長執行,干預過程根據早產兒月齡和發育狀況的不同,實施不同的干預方案。未干預組和正常足月兒對照組除常規治療未予早期干預。

干預組、未干預組和對照組均由專人定期進行體格發育和智能運動發育評估。并于4個月時采用兒研所研發的0~6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診斷量表評定發育商。內容包括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5個功能區的不同項目。根據5個功能區得分,計算兒童智齡和發育商。通過計算兒童發育商(DQ),即智齡5個功能區得分之和/5,發育商(智齡/實際月齡)×100,兒童發育商評定標準,DQ>85為正常,DQ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7.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結果

早產兒干預組、早產兒未干預組和正常對照組三組嬰兒4個月時的發育商平均值分別為91.55±5.29、87.05±6.33和92.72±5.90,早產兒未干預組的發育商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

表1 三組嬰兒的發育商結果比較(x±s)

注:,與早產兒未預組比較,P0.05。

早產兒干預組4個月時的發育商38例正常(95%),2例異常(5%),而未干預組4個月時的發育商30例正常(75%),10例異常(25%),二者間有明顯差異(P

表2 早產兒干預組和未干預組智能結構的比較(%,n)

3討論

孕期后3個月是胎兒神經細胞髓鞘形成的重要時期,早產兒過早離開母體,髓鞘發育不成熟,細胞間多突觸間聯系僅初步形成,使神經系統發育受阻,因此早產兒智能運動發育落后率較足月兒更高。而且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易受缺血或感染等各種有害因素影響,大腦容易受到損傷[4]。已知0~2 歲是大腦發育最迅速和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是接受各種外界刺激的敏感期,且大腦早期具備良好的代償性和重組能力,年齡越小,代償和重組能力越強。在早產兒生命初期,大腦發育不成熟,早期給予視、聽、觸等正性多樣化刺激,可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促進突觸發育,改善腦功能,加快腦發育速度,使大腦得到充分發育。大腦發育最主要的條件就是適宜而豐富的環境刺激,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大腦的微結構和大腦的性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使兒童智力潛能得到極大的發揮,早期持續干預能為大腦提供良好的刺激,最大程度地發揮腦細胞的可塑性和代償的潛能[5]。早期干預正是利用這一特點,提供環境中的良性刺激,使早產兒大腦潛能得以充分開發,還可使受損的大腦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復。

本研究提示,對早產兒給予早期聽、視、觸刺激和運動發育訓練干預,可以明顯提高早產兒4個月時發育商。另有研究顯示[6],觀察組智能發育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逐漸提高,1歲和2歲時CDCC智能檢測觀察組MDI和PDI均比對照組高。這說明給予早產兒持續有效的早期干預,對促進早產兒的智能發育是有顯著效果的。

總之,對早產兒進行早期干預能明顯提高早產兒的智能發育,減少后遺癥的發生,新生兒專業醫師、護士及患兒家屬應該共同努力,對早產兒早期進行聽、視、觸刺激和運動發育訓練干預,并結合實際情況注意個體化原則,以改善早產兒的遠期智力發育。

參考文獻

[1]金漢珍, 黃德珉, 官希吉. 實用新生兒學[M]. 第3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193.

[2] 張國慶, 邵肖梅, 陸春梅, 等NICU出院早產兒1歲時神經發育預后及干預依從性對其的影響[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07, 9(3):193-197.

[3] 鮑秀蘭,孫熟英, 虞人杰, 等. 塑造最佳的人生開端―新生兒行為與0~3 歲潛能開發指南[M]. 北京: 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 202-233.

[4] 許嘉玲, 柯丹紅,李聯僑, 等.早期干預對早產兒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J].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06, 21(6):332-335.

第7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濟源市轄區范圍內有產科的醫院、鄉鎮醫院及有產科的大型廠礦醫院(包括II級醫院5家、鄉鎮醫院12家、廠礦醫院4家)2001~2005年在各產科出生的新生兒及婦產科、小兒科死亡的463例圍產兒。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圍產期診斷標準,即出生時體重≥1000g或孕滿28周到產后7天為圍產期標準,作為本次調查對象。統計圍產期人數、死胎數、死產數和出生后7天以內死亡的新生兒數,計算出圍產兒死亡率,再詳細核查圍產兒死亡的診斷標準的審評級別,分析死亡因素。

結 果

5年間圍產兒出生數23 672例,死亡463例,圍產兒死亡率19.56‰,各年度圍產兒死亡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結果可知,早產是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畸形、臍帶因素,各占圍產兒死亡總數的24.2%、23.76%、22.68%,呈遞減趨勢。

討 論

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圍產兒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世界范圍內圍產兒死亡率發達國家已達到7‰~10‰以下,我國圍產兒死亡率為26.7%,調查結果顯示我市圍產兒死亡率為19.56‰。

從圍產兒死亡原因順位及構成比看,早產、畸形、臍帶因素及窒息是主要因素。

本組中早產兒死亡率為4.73‰,占新生兒死亡的24.2%,降低圍產兒死亡率首先要預防早產的發生。本組早產112例死亡原因分析:早產多以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壓疾病、輕、重度子癇前期、胎膜早破、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為主。早產兒死亡原因主要為肺部疾患,其余依次為顱內出血、肺透明膜病、吸入性肺炎、窒息、硬腫癥。因此防治早產要從病因著手,首先做好孕期保健,篩查出高危妊娠,嚴格按高危妊娠進行管理,發現難以避免的早產要在產前24小時內應用地塞米松促進胎肺成熟;產后注意早產兒護理及保暖,嚴密監護,尤其多胎妊娠更應精心診療及護理。

本組中畸形死亡占圍產兒死亡的23.76%,其中神經管畸形(無腦兒、腦積水、脊柱裂)38例,占畸形死亡34.5%,降低畸形發生率也是降低圍產兒死亡率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近年來婚前醫學檢查采取自愿的原則,導致我市的婚前醫學檢查幾乎瀕臨流產的境地,婚前檢查率明顯降低。所以加強婚前醫學檢查的宣傳工作,禁止近親結婚、做好早孕宣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年來,給育齡婦女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的發生,孕中期超聲檢查,對先天畸形盡可能做到早發現、及時處理,妊娠期應避免各種與遺傳有關的不良環境因素及疾病影響,避免宮內感染所致先天畸形常見的病原體感染;開展遺傳咨詢,必要時行羊水染色體監測。

第8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摘要】 目的 了解掌握新生兒醫院內感染現狀,探討新生兒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干預措施效果,為降低醫院感染率提供依據。 方法

對我院新生兒科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的1864例新生兒的所有臨床資料和病歷特點進行回顧性調查與分析。 結果

1864例新生兒中,醫院內感染95例,感染率5.1%,早產兒發生率最高,占7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為主,占56.8%。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有創操作、廣泛應用抗生素、住院時間長是住院新生兒病人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結論 重視危險因素,對危險因素進行有重點的綜合控制,加強細菌學監測,強調手衛生,增強醫務人員防控醫院感染的意識,加強對院內感染的預防,加強管理和防范,落實各項制度和措施,對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至關重要。

【關鍵詞】 新生兒 醫院感染 預防

醫院內感染是所有NICU面臨的主要問題,已構成對住院新生兒的嚴重威脅。美國兒科疾病預防網的調查表明,NICU和PICU中的院內感染率高于國家CDC公布的平均水平,說明兒科病人的易感性。發生醫院內感染給不僅增加患兒的痛苦,影響新生兒救治,嚴重時危及患兒的生命,給預后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為此,衛生部非常重視,并把院內感染發生率列為醫院分級標準之一。為了解新生兒院內感染現狀和特點,我們對95例發生院感新生兒的病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1864例新生兒均為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新生兒,男1083例,女781例,早產兒342例,低出生體重兒336例,平均胎齡35周,平均體重2200g,院內感染發生的平均住院時間為9天。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95例院內感染患兒的病歷逐一查閱并按統一表格登記,院內感染診斷由專門培訓過的各病區負責人把關,并參照衛生部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中的診斷標準。統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院內感染發生率:1864例新生兒中,醫院內感染95例,感染率5.1%。

2.2 院內感染與疾病種類關系:早產兒發生率最高,為68例,構成比占71.6%,胎齡越小,體重越低,發生率越高。機械通氣時間長,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患兒,發生率越高。住院時間越長的患兒,醫院感染率越高。由此可見,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有創操作、廣泛應用抗生素、住院時間長是住院新生兒病人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2.3 院內感染部位:肺部感染31例,上呼吸道感染23例,皮膚軟組織感染17例(包括尿布皮炎11例,膿皰疹6例),口腔感染(口腔皰疹、鵝口瘡)12例,腸炎6例, 敗血癥3例,結膜炎2例,臍炎1例。

2.4 感染與預后 :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致原發病加重的14例, 4例轉上級醫院住院治療,2例放棄治療。

3 討論

3.1 早產兒是易感人群,是重點關注的對象。要做好圍生期保健,降低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的出生率。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院感發生率越高。

早產兒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統不成熟,中性粒細胞的質和量存在缺陷,吞噬功能不足,補體缺陷,抵抗力低下,對微生物的易感性高,極易受到細菌的感染和侵犯。另外早產兒一般住院時間較長,醫院感染率相對較高,因為醫院是各種病原微生物較為集中和較易流行場所,所以住院時間長,受感染機會越多。

3.2 強化無菌觀念,減少不必要的有創操作。在我院新生兒科,主要的有創操作包括胃管留置、氣管插管和不定時吸痰。胃管留置容易使胃內細菌沿胃管壁逆行上移至咽,再進入下呼吸道,鼻飼喂養后胃管內的食物或多或少殘留在管壁上,形成小培養基,導致細菌繁殖和感染;氣管插管和吸痰可把鼻腔、喉部的細菌帶到器官繼而發生肺部感染或血源性感染。而且,各種導管的固定,常常會使用許多膠布,膠布的使用會損傷皮膚,使皮膚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而導致全身感染。所以,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流程,規范無菌技術,在接觸患兒前均應洗手、消毒或帶一次性手套,動作輕柔。積極治療原發病,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早拔出氣管插管,改用無創輔助通氣過渡至完全撤機。做好NICU消毒隔離,呼吸機管道要嚴格消毒滅菌,加強呼吸道管理,根據呼吸道分泌物情況定期氣道濕化、翻身拍背吸痰防止堵管。注意導管的維護,加強皮膚護理,以碘伏或70%乙醇消毒導管部位的皮膚,使用符合規定的合格醫療用品。正確使用或盡量減少膠布的使用,我科使用3M高通透透明敷帖可減少患兒的局部皮膚因敷帖造成的過敏、濕疹和炎癥。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臨床使用抗菌藥物,一方面可以有效治療感染,但另一方面又可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細菌耐藥菌株的進一步增多及二重感染,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所以,應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嚴格抗生素應用指征,減少使用廣譜抗生素,對合并感染宜選用高效、有針對性的一種抗生素治療,盡量避免經驗性、盲目性用藥。我院使用益生菌對調節腸道菌群有一定作用,例如蠟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源首)、雙歧三聯活菌(培菲康)等。益生菌可直接補充人體正常生理細菌,調整腸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腸道中致病菌,減少腸源性毒素的產生,增加腸道黏膜對細菌及其產物的屏障作用,激發機體免疫力,起到保護性免疫作用。

3.4 加強新生兒護理。新生兒病區必須由責任心強、具有專業知識及熟練護理技能的護理人員擔任護理工作,要科學地掌握新生兒的生理特點,在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中,重視每一個細小環節提高護理質量。嬰兒使用的醫療護理用品如被服、毛巾、尿片等必須是一嬰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使用,嬰兒洗澡水應為流動水。預防鵝口瘡的關鍵在于嚴格消毒,護理嬰兒時注意衛生,避免濫用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奶瓶、奶嘴要經過沸水消毒,每天用制霉菌素、蘇打水等涂抹口腔。預防紅臀,主要是保護臀部皮膚,注意尿布的清潔衛生,必須使用符合衛生要求的合格一次性尿片。要勤換尿布,尿濕后立刻更換干凈的。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洗凈臀部,并用柔軟的小毛巾吸干,然后涂上一薄層煮沸消毒(須放涼)的植物油或清魚肝油保護皮膚。新生兒膿皰疹也重在預防,應勤洗澡、更衣,衣服應柔軟,吸濕性強,透氣良好,注意皮膚護理。

3.5

應嚴格限制探視制度和加強消毒隔離。病室內一般不準家屬陪伴,非本區工作人員不得入內,病室入口處設置洗手設施和更衣室,任何人入室前應嚴格洗手、消毒、更衣。限制陪客,減少探視,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間,禁止探視。有健全的清潔消毒制度,定期大掃除和空氣消毒,每日病室通風2次,每次1小時。聽診器、治療用物(如壓舌板、氧氣管、胃管、輸液管、頭皮針)均應嚴格消毒。定期作治療室、病室及配奶間的空氣細菌培養。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兒應及時進行隔離,并應有專人護理,護理后工作人員要泡手消毒。出院后,其床、保溫箱等應行終末消毒。患有皮膚化膿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員,應暫調離新生兒病區,停止與嬰兒接觸。

3.6 強調手衛生,切斷傳播途徑。NICU空間狹小,危重病人多,醫務人員相對不足,工作負擔重,需要洗手最頻繁的NICU工作人員洗手依從性差。手衛生,這是防控醫院感染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旦手衛生差,病菌通過醫務人員的手接觸傳播,極易造成感染暴發流行。所以,要提高處于醫療第一線醫務人員的責任感,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強調洗手、戴手套和手部消毒,重視洗手設施,正確洗手,互相監督,養成自覺遵守、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醫護人員有感冒者,禁止入內,以免發生交叉感染。還要教育新生兒的陪護、父母、探視者等在接觸新生兒前注意洗手或手消毒。

3.7 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和防控工作。要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的組織機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配備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加強醫院感染的監測與監督,加強醫務人員防控醫院感染的意識,加強臨床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防控知識的培訓和醫德醫風教育,對突發感染事件要有高度警惕和快速反應,一旦發現疑似院感病例,不能抱僥幸心理,要按照國家法規的要求向感染管理部門及時進行報告,并采取相應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醫院感染的暴發。

參考文獻

第9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

資料與方法

1999年8月~2008年8月患病新生兒1268例,早產兒198例,足月兒1043例,過期產兒27例,死亡96例,死亡率7.57%。新生兒死亡病例96例,男58例,女38例。有胎齡記錄者82例,其中早產36例,足月52例,過期產8例。死亡時間:入院后24小時內死亡39例,7天內死亡45例,28天內死亡12例;生后24小時內死亡42例,7天內死亡39例,28天內死亡15例。

結果

死亡原因:常見死亡原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早產、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肺出血、新生兒畸形、新生兒肺透明病等。

死亡與日齡的關系:不同日齡死因也不相同,24小時內死亡42例,死因主要為新生兒窒息,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43.8%);24小時~7天內死亡39例,死因主要為早產、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重度硬腫癥、新生兒肺出血、新生兒畸形(40.6%);7~28天內死亡39例,死因主要為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等(15.6%)。

死亡與胎齡的關系:本組資料顯示,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早產兒胎齡為26+5周~36+6周,死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重度硬腫癥、新生兒肺透明病、新生兒畸形等。足月兒胎齡為37+1周~42周,死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肺出血、新生兒畸形等。過期產兒胎齡為42+1周~43+5周,死因依次為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肺出血等。

主要死亡疾病:新生兒窒息、早產兒、新生兒肺炎、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癥等。

討論

本組資料中住院新生兒的病死率達7.57%,分析原因可能為本組資料均為病理狀態下的新生兒,且我院醫療條件差或患者就醫不及時,使患者病情加重,所以死亡率較高。降低圍生期新生兒死亡是衡量一個國家醫療水平的重要標志[1],而窒息、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2]。經過本組資料統計,窒息性因素是新生兒第一位的死因,以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最多見;其次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且多于1周內死亡。新生兒窒息大多是宮內缺氧的延續或母體并發癥的后果,因此必須解決宮內缺氧的早期診斷和防治,及早識別難產、及時選擇最佳分娩方式、防止新生兒產時窒息,估計分娩會發生危險時,兒科醫師應提前到場,做好搶救新生兒的準備,實行產、兒科合作,新法復蘇的良好局面,減輕窒息及并發癥的發生,從而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

早產占第二位。本組資料顯示,胎齡越小,產重越低,新生兒肺透明病、顱內出血等的發病率越高,新生兒的死亡率越高。防止早產是防止新生兒死亡的重要措施。早產兒由于呼吸中樞及肺發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等因素,易并發肺透明膜病、顱內出血和感染等。

感染性病因占第三位,以感染性肺炎和新生兒敗血癥為最多見,因此,重點應加強新生兒期防止感染措施。新生兒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死亡率更高。主要的死亡疾病中以肺出血和顱內出血占絕大部分,但是在早產兒中,肺透明膜病的發病率在逐年減少,可能與早期給予促胎肺成熟和保胎等早期干預有關。

因畸形而死亡的新生兒也不少,以心臟先天性畸形最多見,其次為神經系統畸形。因此加強產前檢查和孕期保健,及早發現處理畸形兒極為重要。因產科因素引起的新生兒死亡也不少見,如臍帶打結、胎盤早剝、子宮破裂、重度妊高征等。因此,定期產前檢查、普及孕期保健和自我檢查、及時發現異常,盡早就醫非常重要。本組資料中不論24小時內還是7天內,最多見的死亡原因仍是窒息性因素。因此,積極開展孕婦學校,宣傳孕期保健,加強產前檢查、早期干預,防治早產,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發病率和病死率,使用規范的窒息復蘇手法,不斷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技術,同時加強新生兒護理,積極防治感染,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對提高新生兒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日韩亚洲中文图片小说|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av无码|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a| 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 | 男女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av一本久道久久波多野结衣| 丝袜无码专区人妻视频|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av|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欧美深性狂猛ⅹxxx深喉| 成熟女人牲交片20分钟|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性色19p|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毛片|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国内无遮码无码|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破外女真实出血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精品激情| 亚洲精品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av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夜夜春夜夜爽试看视频| 97午夜理论片在线影院| 久久熟女五十路|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精品久久| 欧美笫一页|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波多野结衣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