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智能制造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能制造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智能制造方案

第1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關鍵詞:淄博至東營鐵路 擴能改造 方案研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zibo to dongying railway traffic volume forecast, 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planning and present situation technical conditions, main research discusses how to transform,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scheme. Its research ideas and capacity of existing commonly used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the similar projects for reference, also can be the overall and circuit design personnel design reference.

Keywords: zibo to dongying railway reconstruction plan research capacity

中圖分類號:U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項目概況

1.1項目的地理位置和徑路

本項目位于山東省淄博、東營、濱州市境內。本線是區域內鐵路客貨運輸主要通道,是連通膠濟、德龍煙兩大干線的聯絡線。

1.2研究年度

近期2020年,遠期2030年。

1.3既有鐵路概況

淄東線自膠濟鐵路淄博站引出向北經博興站至東營市,于1970年建成通車。淄東線既有線全長約89.4km,鐵路等級為國鐵III級,正線數目為單線,限制坡度6‰,內燃牽引,機車類型DF4/DF4C,牽引質量4000t,到發線有效長度850m,最小曲線半徑300m,閉塞類型半自動。

現狀客運僅開行了2對旅客列車,旅行時間分別為1.95h和3h,旅行速度分別為45.5km/h和30.3km/h,客車運行速度低。淄博至東營客流密度為49萬人,其中管內客流38萬人。

1.4研究年度運量預測

結合現狀完成運量、區域產業布局及綜合交通發展分析,預測本項目承擔的客貨流密度匯總如下表所示。

淄博至東營鐵路近遠期預測客貨運量匯總表 單位:對、104t 表1

2既有鐵路存在的問題

既有淄博至東營鐵路等級較低,主要技術標準不高,各段牽引質量和機型都尚未完全統一,運輸組織效率較低,區間通過能力利用率已達76.3%。隨著客貨運量的逐年增長,既有淄東線已不能滿足沿線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根據預測客貨運量與現狀能力的適應情況,如維持既有現狀,淄博~曹王、曹王~博興、博興~龍居、龍居~東營各段能力均無法滿足近、遠期客貨運輸的要求,因此本線亟需進行擴能改造。

3 研究思路及對策

依據本項目功能定位及初步預測的近、遠期客貨流密度,既有線擴能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采取技術組織措施挖潛、提高牽引動力、改變信聯閉設備。技術組織措施主要是加強運營組織,挖掘既有設備潛力,充分發揮既有設備效率。由于本線能力缺口較大,采取技術組織措施不足以彌補其能力的缺口,需采取技術改造措施。根據本線技術條件和車流特點及其在路網中的地位,結合研究年度相關路網情況,研究了加站、電氣化、延長到發線有效長、增建二線以及以上措施組合擴能同時并適當提高速度的方案。

4 擴能方案研究及適應性分析

4.1 既有單線擴能改造方案研究

4.1.1 既有單線內燃擴能改造方案

維持既有標準,增加車站方案:本線最大站間距為博興~純化站19.170km,其次為純化~史口站間距為18.982km,分別在K50+300增加陳戶中間站;在K69+100增加方家莊中間站,淄博~東營的平圖能力可增加至36對/日,近期需要能力為67對/日,能力缺口為31對/日,因此維持既有標準、增加車站方案提高能力有限,還需采取其它措施。

增加車站,并延長到發線至1050m方案:增加2個站,并延長車站到發線有效長至1050m,貨物列車需采用DF4C雙機牽引,牽引定數提高到5000t,貨物列車需要對數因為牽引定數的提高而減少,但近期淄博~東營需要能力仍然高達49對/日,能力缺口為13對/日,本方案仍不能滿足運輸的需求。

4.1.2既有單線電化擴能改造方案

增加車站方案:現狀電化后,增加陳戶、方家莊兩個中間站,設計平圖能力提高至39對/日,但近期需要能力為67對/日,能力缺口為28對/日,現狀電化并加站方案不能滿足運輸的需求。

加站并延長到發線至1050m方案:根據相關路網的技術標準,本線兩端銜接的線路牽引質量均為5000t,作為兩線聯絡作用的本線,在進行擴能改造時,通過延長到發線至1050m后也可以開行牽引質量為5000t的重載列車,將更加方便兩線的聯絡。經分析,電氣化并增加陳戶、方家莊兩個中間站、延長到發線至1050m后,經檢算,淄博~曹王段能力不足,近、遠期能力缺口分別為4對/日、18對/日,能力缺口較大;曹王~東營段段可以滿足要求,因此,本改造方案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全線能力不足的問題。

4.1.3改變閉塞方式為單線自動閉塞

在采用上述擴能方案的基礎上,將半自動閉塞改為單線自動閉塞,可將輸送能力提高10%~15%左右,也不能滿足近期運輸需求。

4.1.4 既有單線提速擴能方案

淄東線是德龍煙鐵路和膠濟鐵路的聯絡線,考慮到目標時速160km/h與所連接的德龍煙鐵路和膠濟鐵路速度相適應,符合路網規劃和運量要求,因此按目標時速160km/h進行既有線改造。

既有線提速改造線路分淄博至杜科、杜科至東營兩段考慮。淄博至杜科段:該段線路長約2.2km,維持既有線路平、縱面。杜科至東營段:該段線路長約87.2km,按設計時速160km/h標準,對該段曲線半徑小于1600m的地段進行改造,該段曲線半徑小于1600m共計18個,改線長度共14.4km,既有線利用率為83.89%。提速改造后,淄博至東營段運行時分可縮短至40.7min。

4.2部分雙線提速擴能方案

通過前述分析,除了淄博~曹王段外,曹王~東營段能力已可滿足要求且有一定的富余。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全線的能力瓶頸,考慮將淄博~曹王段增建二線。經分析,淄博~曹王段區間復線后,平圖能力提高到了165對/日,能力滿足要求,且有富余。

5 建設方案推薦意見及結論

第2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關鍵詞】 腦卒中;規范化康復方案;認知功能;運動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87

腦卒中早期的急救和護理對于減少患者死亡率、避免和減輕后遺癥的發生、恢復其正常活動十分重要。肢體偏癱、認知、言語及吞咽功能障礙為卒中早期發生的主要功能障礙[1], 這些障礙伴隨的一些并發癥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阻礙, 病情較嚴重的, 將會對患者以后的各種身體技能及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 同時給患者的家庭也帶來較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 是患者發生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 在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急救時, 同樣應當對認知、運動等功能進行密切關注和監測, 及時實施針a對性的康復護理方式改善患者相應功能, 使并發癥降低。本院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就診的腦卒中患者, 嚴格采取規范化康復方案進行康復治療, 取得滿意結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診的82例腦卒中患者, 納入標準:腦卒中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3], 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 患者均為初次發病, 具有穩定的生命體征;研究對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自愿參加研究且存在較好家庭支持。排除標準:蛛網膜下腔出血或進展性腦卒中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和其余腦部器質性病變; 存在顱腦外傷、腦腫瘤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將8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卒中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方法規范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訓練方案進行康復訓練, 觀察組根據腦卒中早期規范化康復方案進行康復訓練, 具體包括:①入院1~4周:護理人員首先配合主治醫生進行臨床急救措施, 并向家屬宣傳相關康復知識, 例如宣講腦卒中早期康復內容, 宣講相關注意點, 并指導家屬正確的康復護理措施, 如癱瘓肢體關節的被動活動、臥床擺放、按時翻身、調節呼吸、輕拍患者背部排出痰液等, 根據患者評定情況進行相應的神經促通技術等;②入院5~8周, 進行相應的神經促通技術, 指導患者進行具體的康復訓練, 如坐位、坐位平衡、站立、站立平衡、單腿站立、行走和上下樓梯練習等來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2次/d, 每次訓練持續0.5 h左右, 5次/周;康復治療期間, 針對性鍛煉患者自己進行進食、穿衣、梳洗等自我照顧的能力, 2次/d, 每次訓練持續0.5 h左右, 5次/周;康復指導通過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完成, 同時指導患者的家人及護工如何正確的幫助患者進行訓練;一些患者如果在康復治療時返回社區進行, 則康復治療師應當每周對患者康復訓練進行指導, 在幫助患者訓練的期間同時指導患者的家屬相關的康復訓練內容, 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盡可能完成剩余的康復訓練內容;③第8周后(患者出院):在患者出院時應將疾病相關康復要點囑咐于患者, 對患者及家屬的相關聯系方式做詳盡記錄, 保證每隔2周對患者做1次回訪, 回訪方式盡量采取電腦或手機視頻的方法, 或患者回院進行交流, 監督并指導患者按照方案的順序及內容進行康復訓練。

1. 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4、8周時采取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及生活質量采用卒中影響量表(SIS)對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進行對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治療4、8周后, 觀察組患者的認知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治療4、8周后, 觀察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IS評分比較 治療4、8周后,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 其不僅致殘率高, 也是導致患者發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現階段已經是在腫瘤、心血管病之后的導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認知功能障礙是該病主要的并發癥之一, 發生率高達患者總數的50%[4], 現階段還未明確該并發癥的發病原因, 可能因腦卒中患者大腦皮層及皮層下腦細胞出現變性等病理性改變, 導致認知功能出現障礙[5], 腦卒中患者發生的認知及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的康復及正常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同時也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較大的負擔。

規范化康復方案能夠較好的改良我國目前的康復模式。因腦卒中患者各功能器官恢復往往需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康復訓練, 而我國現階段專門康復機構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腦卒中患者的需要, 患者出院后, 由于患者及家屬缺乏相應專業知識, 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的治療基本上就宣告停止, 所以指導患者家屬及護工科學的康復知識及操作也十分重要, 使陪護人員的監督和協助功能充分發揮, 使康復治療貫穿在患者的整個日常生活和活動中。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4、8周后, 觀察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腦卒中早期規范化康復方案可以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麗. 腦卒中后便秘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及其干預研究.南方醫科大學, 2013.

[2] 許年珍, 朱奕, 王彤, 等. 腦卒中早期康復護理方案對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作用. 江蘇醫藥, 2010, 36(14):1618-1620.

[3] 張娟. 中西醫結合康復方案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3.

[4] 商敏, 王玉鳳, 楊鳳梅, 等. 系統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認知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23):6551-6553.

第3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涌現,并與先進制造技術加速融合的今天,智能制造成為國家重大政策和戰略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而作為政策落地實踐主體的傳統制造企業也在尋求依托智能制造國家戰略實現自身業務的轉型升級。

企業方面,濰柴動力、九江石化、海爾集團、蒙牛乳業等企業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陜鼓動力、沈陽機床、中國商飛、青島紅領、長虹集團等企業積極開展智能制造模式創新。

與此同時,在今年的兩會上,身處制造業前線的與會代表也根據親身的調查研究和業務實踐對“智能制造”的實施建言獻策。

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表示,他們正在探索以海爾COSMO平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的模式,這個平臺是中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面向智能制造的中國版的工業互聯網。希望中國成為世界智能制造第三極。在這個平臺上,海爾的制造能力會與全球的資源結合起來,構建三個方面的市場,形成互聯工廠的服務、大規模定制、大數據服務、網絡化協同制造,以及智能智慧服務、檢測與認證等8個大平臺的服務板塊,成為支持大規模定制的互聯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平臺。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表示,數據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驅動,要以大數據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落地。針對我國工業軟件發展水平、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率、軟硬一體化的智能制造整體方案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的問題,他建議,一是要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撐軟件的核心技術,打造智能制造生態圈;二是要統籌規劃工業云平臺,推動建設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三是要依托大型制造企業建立大數據創客中心,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四是要培育壯大一批世界級的IT龍頭企業,構建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落地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撐。

第4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而是要求一整套數字化的系統解決方案

2013年9月投產以來,西門子成都工廠每年都要接待幾千名的參觀者。在這個樣板數字工廠里,生產線上繁忙依舊,只有少數幾名工人對著數字化看板在操作。一個總共480人的工廠,成果不可小覷:每10秒生產一件產品;缺陷率少于百萬分之十;同一條生產線能混合生產100多種產品…… 西門子成都工廠內景

這背后,是從訂單、財務、產品設計到生產、物流和質量管理的全數字化管理,軟件和硬件實現了互聯互通,而整個生產線都運行在同一個數據平臺Teamcenter上。

“通過這個系統平臺,從產品設計,到處理訂單、進行排產,再與底層自動化、生產制造聯動起來了。”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門子)執行副總裁、數字化工廠集團總經理王海濱告訴《t望東方周刊》。

而這也是一個簡化版的“硬件+軟件”的智能制造體系的模型。

從自動化到工業4.0再到智能制造,在概念變化的背后,反映了中國制造業本身訴求的轉變。

“現在談智能制造升級轉型,許多中國企業已不滿足于買幾個機器人、幾臺自動化設備了,而是要求一整套數字化的系統解決方案。”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總裁曲道奎告訴《t望東方周刊》。

軟件系統是關鍵

有人說,軟件才是先進工業的未來。

這使得一些做設備起家的公司,正在往“硬件設備+軟件系統”這種方向轉型。

曲道奎告訴本刊記者,大約從2013年開始,新松就開始整合自己的倉儲系統、物流系統、智能制造生產線等三部分,通過軟件平臺實現系統化管理。

“只做機器人或者智能設備,這種競爭力變得越來越弱。未來誰能打通產業鏈,誰能提供整體的系統解決方案,才是競爭的關鍵。”曲道奎說。

而北京蘭光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光)也正將主營業務由設備物聯網轉向MES系統(制造執行系統)。

“近年來,我們收到了不少客戶的反饋,在執行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相比于硬件設備來說,他們在生產計劃、生產調度、協同生產等流程管理方面的問題更加突出,所以我們開始投入更多資金和資源進行軟件系統的研發。”蘭光總經理朱鐸先告訴《t望東方周刊》。

這種面向間層的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溝通了上層的計劃管理系統與底層的工業控制系統,提高了生產效率。

“比如青島海爾模具工廠。蘭光系統上線前是靠人工錄入及核對設備情況,從計劃到開工平均準備用時得1小時,而系統上線后實現了程序自動修改、刀具參數自動傳輸、準備工作現場反饋同步展示等功能,準備用時縮短為半小時,機床利用率提高到75%的高水平。”朱鐸先介紹說。

知名跨國公司在這方面更是耕耘已久。

西門子的傳統業務是制造現場的全集成自動化,后來則研發了溝通生產制造部門和產品設計部門的MES系統SIMATIC IT,并且通過收購不同領域的工業軟件公司,拓展數字化企業軟件組合。

王海濱觀察到,智能制造已經不僅是指發生在傳統生產制造環節的自動化,而是探討產品研發流程、企業供應鏈采購流程、質量管理流程乃至排產流程的自動化。

“從研發到制造管理再到生產制造等環節,過去都是割裂的,現在要通過數據的互動聯系起來,融為一體,才能實現進一步自動化,甚至智能化。”王海濱說。

實現這種智能化,在他看來,首先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產品、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數字化呈現,再由企業自身歸納梳理流程背后的邏輯關系,寫成自動化程序,最后把所有數據放在統一的數據平臺上,完成數字工廠的數據互動。

目前,西門子的這套理念已經落地,著名的德國安貝格工廠和其位于中國成都的姊妹工廠,背后運行的就是“硬件+軟件”模式。 2016年4月22日,中國家電品牌海爾在俄羅斯投資興建的冰箱制造基地正式投產運營

“二八”市場

然而,王海濱也觀察到,智能制造的實現并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提供的基礎自動化的部分占據數字化工廠集團業務量的80%,軟件只占了20%。”王海濱告訴本刊記者。

令人欣喜的是,在航空工業、汽車工業、船舶制造等行業,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硬件+軟件”的智能制造體系的輪廓。而這些行業,都屬于離散工業。

“這主要是因為離散工業中產品和制造過程的互動更易進行――系統可以讀取到一個零件的條形碼進而利用信息進行下一步生產安排,因此更易實現工業智能化。”王海濱解釋說。

在朱鐸先看來,離散工業的MES系統,是中國工業軟件走向世界的唯一機會。

“其他的工業軟件發展已經很成熟了,但離散行業信息化起步更晚一些,針對其的MES系統也沒有特別成熟的產品,并且它對行業背景知識的要求很高,中國公司參與的機會更大。”他說。

蘭光在近年內保持了銷售額的高速增長,這也讓朱鐸先感受到工業軟件的春天快到了。他注意到,中國MES軟件公司及產品近兩年“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了”,目前市場上最少不下幾十家,他認為MES公司的增速僅次于機器人行業。

“這里面,有做了十多年的公司,也有剛剛殺入行業的新興公司;既有做信息化起家的,也有做自動化跨界的,更有做條碼等硬件的;即便是做工業軟件的,也有各種公司,更有以前與這個行業無關直接跳進來的。”朱鐸先說。

當然,這樣火熱的市場有時也讓人無所適從。比如一些公司一味用低價沖擊市場,但卻根本無法完成項目要求,也破壞了整個行業的名聲。

“現在的問題在于,一方面一些客戶存在著盲目崇拜國外產品的偏見;另一方面工業軟件是高附加價的產品,具有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更需要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才能促進工業軟件行業的良性發展。”朱鐸先說。

云平臺的想象力

而在智能制造的軟件體系中,云平臺則提供了另一條路徑。

不管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開發的Predix平臺,還是西門子MindSphere云平臺,巨頭們的眼光都瞄向了工業物聯網云――把機器上的相關數據匯集到云上形成大數據,進而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和預測,誕生更多價值。

工業云平臺的這一思路,被諸多業內人士看作是智能制造的下一個競爭高地。

“西門子可以做數據挖掘,設備制造商也可以對設備進行分析,使用這個設備的用戶同樣可以從中獲得價值,我們還提供接口給各式各樣App開發者進行數據挖掘,以最大化大數據的價值。”王海濱說。

他舉例說,購物中心的升降梯可能多達上百臺,這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業主的電梯運維部門或電梯制造商就可以通過數據分析預測趨勢并預先維護,其成本是遠遠小于它故障后的維修。而一些服務公司也可以根據專業知識降低運維電梯的成本,進而產生新的基于云上大數據的不同業務和商業模式。

而做應用軟件,則是中國公司的特長。

一個事實是,在云平臺應用層面,涌現出越來越多中國公司的身影:機智云、氦氪、司南等創業公司,就提供物聯網云平臺服務,讓智能硬件能被更迅速地開發,幫助企業并發揮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真正價值。

機智云創始人黃灼告訴《t望東方周刊》,云平臺上集中的物聯網設備數據,除了可以遠程控制外,還可以幫助客戶實現監管、報警、收費等智能決策,為客戶提供從生產到售后的整個全生命周期的運營管理優化。

“我們提供軟件和服務,更多與設備端相連。比如我們的平臺可以服務于商用酒店熱水器供應商,提高節能效率;也可以給一些有設備租賃業務的客戶,幫助他們更好地監管租賃設備的運行情況,確保正常生產服務,并及時收款結算。”黃灼說。

他記得曾經有人說過,軟件正在吃掉整個世界,在他看來,這正在發生:“現在的軟件開發提倡敏捷開發、快速迭代,這與傳統硬件開發講求穩定性、可靠性的思維方式并不一樣,會有更多實現空間。思維的碰撞會激發出更多火花,可以說,我們才剛剛開始。”

國家行動

對于西門子這樣的跨國公司而言,更關心的話題是數字工廠實踐中產生的焦點問題――比如工業通訊標準和信息安全。

“來自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環節的數據要打通交互,采用哪種通訊標準?這對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決策之一。此外,企業的數字化數據模型建立后,很大部分的專業知識、工藝流程、圖紙等等都數據化了,那么這個數據的信息安全是非常關鍵的。”王海濱說。

曲道奎也認為信息安全在智能制造中非常重要,但除了產品技術層面的含義,他更看重信息安全的戰略意義。

“這已不僅僅是一個產品和技術的競爭,它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數字化工廠的這種物物相連模式,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有沒有安全漏洞?在特殊時期能不能安全進行生產?這是非常重要、需要考慮的問題。”曲道奎說。

2016年12月,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組織相關單位和專家,公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其中明確提出,要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規劃》還提出,要加快標準制(修)訂,在制造業各個領域全面推廣。到2020年,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制(修)訂智能制造國家標準200項以上,建設試驗驗證平臺100個以上,公共服務平臺50個以上。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在京成立,該聯盟由工信部副部長辛斌擔任指導委員會主任,工信部原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曲道奎任聯盟第一屆輪值主席。新松、華為、百度、中國電信、阿里云、曙光、海爾、長虹等企業都加入了該聯盟。

“聯盟的理事長單位由智能制造系統集成領域不同類型的龍頭企業擔任,理事長單位之間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將帶動行業發展。下一步,聯盟內部將以產、學、研、用聯合體或產業鏈聯合體等形式開展跨領域、跨行業協作,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曲道奎說。

第5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在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整合邁向數字化、智能化制造的進程中,“工業4.0”已成為引發商業模式創新甚至商業革命,催生新興業態的發酵劑。

“工業4.0”納入“兩化融合”路線圖

在2011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理念被首次提出。它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并由此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代表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通過制造新秩序的重新建立,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可以看出,“工業4.0”與我國力推的“兩化融合”戰略具有很高的共通性,兩化融合是工業4.0實現的基礎,中國版的工業4.0某種程度上即等同于兩化深度融合。專家指出,互聯網正在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智能化,并將取代傳統的機械和人工生產模式。

工業4.0以生產流程為基礎,融合“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實質是聚焦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的高度集成,聯動整個制造產業價值鏈,幫助制造企業提升運營效益,化解生產成本攀升的壓力,并以工業智能化推動生產力躍升。

在德國智能工廠典范西門子安貝格工廠,“工業4.0”產生的運作績效非常顯著。分解生產管理指標會發現,在交期承諾上,安貝格已實現100%小量客制化訂單以及100%訂單24小時內交貨;在不擴廠、不加人的基礎上,安貝格的生產量提高了8倍,良率高達99.9988%,而同時,安貝格的庫存水平接近于0。

將德國提出的“工業4.0”理念納入中國“兩化融合”路線圖,消除其水土不服的弊端,無疑更符合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模式。

互聯網重新定義制造產業

有專家曾指出:“互聯網進一步向制造環節滲透,并徹底改變制造業。過去的制造只是一個環節,但隨著互聯網和工業的融合加劇,它的含義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從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到營銷、服務,構成了閉環,從而徹底改變了工業的生產模式。”

伴隨著“工業4.0”浪潮而來的產業互聯網時代,迫使制造業必須重新思考經營戰略與商業模式,如制造服務化、定制化。

未來的一切產業市場脈動都將扭轉到以消費者為中心,這意味著就連最為傳統的制造產業也必須接近顧客才能迅速地響應市場。

如今,在C2B(Customer to Business)和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模式下,消費者在制造廠商自有的營銷平臺上直接下單的情境已不再只是腦海中的畫面而已。個性化訂制、按需制造、眾包眾設、異地協同設計、微電商等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的創新應用模式不斷涌現,“與用戶交互、讓用戶吐槽、最終由用戶定義”對制造業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徹底的顛覆。

對制造業而言,能否為客戶量身訂制服務解決方案,逐漸成為企業能否成功,甚至能否存活的關鍵因素。

正如《風口:把握產業互聯網帶來的創業新機會》一書中所言,通過與產業上下游族群“合謀”,企業的生產及研發方式得以改變;通過物流智能化、去中間環節化,企業的物流及銷售方式得以創新;通過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資本獲取方式也變得不同。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正在改變企業價值的創造方式。

建構“工業4.0”驅動變革模型

作為“工業4.0”的兩大主題之一,智能生產是當前相當一部分已用先進的自動化設備武裝車間的制造企業非常關注的議題。

自動化并不等同于智能化。應用了自動化設備,建立了無人化工廠,企業就實現了工業4.0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互聯工廠的探索實踐中,實現智能化生產,走向智能互聯,創造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是必須恪守的核心。

從工業1.0、2.0、3.0,再到工業4.0,作為服務本土制造業時間最久的ERP廠商,30余年來始終關注中國制造產業的變遷,同時擁有超過5萬家的龐大制造客戶群體。

在企業信息化領域深耕多年的鼎捷軟件認為,在ERP、APS、MES等軟件系統支撐下,在自動化設備的基礎上實現智能化生產,將會帶給制造企業更為智慧的運作,催生更大的生產效益。

據鼎捷軟件總裁葉子禎介紹,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沙錐模型”原理,將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重點策略劃分為不同層次,并對應“工業4.0”理念中的不同驅動變革的類型,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

從最開始階段的追求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率,進階到互聯網時代要求的高速度,再到產業領先企業探索創新商業模式,企業必須首先準確定位自身所處發展階段的關鍵策略,再找到與“工業4.0”的對接點,才能借用對應的解決方案,準確跨入“工業4.0”的追逐戰中。而這也是鼎捷軟件現在及未來將要協助制造企業伙伴實現的目標。

在追求“低成本、高質量”的策略指引下,企業可以通過機器自動化轉變人工生產實現,這樣的策略定位對應“工業4.0”的“智能工廠”驅動類型,可采用設備自動化(FA)的系列解決方案。在實現了設備自動化后,這類企業就具備了智能化的能力。

定位在“高效率、高速度”策略的企業,對應“工業4.0”的“智能生產”驅動類型,在這個階段,ERP等軟件應用成為核心,它能與智能工廠的自動化設備串接起來,很好地連接制造執行系統。

而在最高層次的創新策略階段,對應“工業4.0”的“智能互聯”驅動類型,在這個階段,“隨需而至,隨需而制”是核心訴求點。通過互聯網的連接,企業實現縱向、橫向的全面整合,形成從研發到銷售再到售后服務的完整價值鏈閉環。同時,隨著轉型為大規模定制化生產,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從B2C轉向C2B。

“智能生產是鼎捷最擅長的領域,也是過去30年一直在鉆研的領域。而為了幫助處于不同策略階段的企業抓住工業4.0的契機,鼎捷的商業模式會相應的向上(智能互聯)和向下(智能工廠)延伸,為企業提供創新的價值服務。”葉子禎認為,轉型喊了那么多年,這一次對企業而言,真的不一樣。

共創智能制造生態圈

在面向“智能工廠”的商業模式拓展上,鼎捷已積極行動,并有所舉措。近期,鼎捷與研華科技的戰略合作塵埃落定,這意味著鼎捷為企業提供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將貫穿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及智能互聯三大驅動環節,未來交付給用戶的將是全周期、一體化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作為全球智能系統產業的領導廠商,研華科技在中國臺灣上市多年,其分支機構分布在全球21個國家、92個主要城市,擁有超過7000名員工,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系統集成、硬件、軟件、以客戶為中心的設計服務和全球物流支持等產品與服務。在設備自動化領域,研華科技更擁有覆蓋運動控制、機器視覺、人機界面、工控運算平臺、PAC運算平臺、數據采集及電機驅動等多個種類的豐富產品系列。

此次戰略同盟的達成,鼎捷可借助發達的物理信息系統(CPS),彌補自身在物聯網層級解決方案的不足,提供給客戶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態圈。而研華科技將會借助鼎捷ERP、ERPII等全系解決方案,彌補其在“工業4.0”智能制造頂層架構中信息化能力上的不足。

在鼎捷與研華這樣的外部智能系統廠商共同構建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中,生產線的物料將會被快速的標識為信息產品,并通過CPS系統快速在物聯網中進行交互,同時將信息提交給MES系統和頂層的ERP、PLM等與生產計劃、物流、能耗和經營相關的系統。最后指令通過頂層的智能互聯網端快速下達,從而實現無人化的敏捷生產,并達到資源利用及生產效能的最大化。

精進管理 實現更智能的生產運作

必須看到,現階段的制造企業僅僅有自動化的設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為冷冰冰的機器加上更多的手,更多的眼,更發達的腦,實現“智動化”,才是成為“工業4.0”時代互聯工廠的核心。

對此,葉子禎舉了一個案例,一家企業利用自動化設備的運行,將生產到儲運環節所需的時間大大縮短,可以提升總體運營效益的31%。而通過管理自動化,企業可進一步將從研發到訂單達交到生產排程到采購備料的制造前置端所需時間再次縮短,還可繼續提升總體效益的31%,從而使得對價值鏈的整體優化效益達62%。

可見,設備自動化與管理智能化的疊加,在提升制造現場作業效能的同時,將進一步提升企業內外部協同運營管理效能,為制造企業帶來更為智慧的運作,催生更大的生產效益。

在“智能生產”這一深耕了30余年的領域,鼎捷將智能生產劃分為生產管理智能化、產品開發智能化、供應鏈管理智能化、售后服務智能化、財務服務智能化和經營管理智能化6大主議題,其下又分解成眾多子議題。針對每個主議題及關聯的子議題,鼎捷都設計了對應的“4.0成熟模型”,從LV1-LV4,代表了自動化和智能化水準從低到高。

比如,針對生產管理智能化議題,鼎捷從流程自動化和管理智能化兩個維度,設定了LV1準確掌握產出-LV2實時掌握進度-LV3實時監控異常-LV4自適應調控這一成熟模型,鼎捷將協助企業在這一模型中定位現狀(處于何層級),并提供如何進階到下一層次的產品與服務,以幫助企業從全人工的傳統作業進入全自動的智能化作業。

轉型C2B 邁向場景時代的智能互聯

在實現了“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兩大主題后,訴求創新商業模式的制造企業將開始構建產業互聯網下的“智能互聯”情境,從B2C轉型C2B,這也成為“工業4.0”驅動類型中的頂層架構。

廣州一家名為“尚品宅配”的家居企業,憑借其獨特的C2B+O2O定制模式,在受房地產行業低迷影響而增長乏力的家具行業,仍能夠實現60%的年復合增長,僅廣州的一家體驗店在2014年就實現了2億元營業額。

憑借大數據的設計體系加上柔性的供應鏈,尚品宅配保證了高周轉、低庫存的核心競爭力,這也使得其可以滿足消費者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并高效、快速的完成復雜的家具定制。

可見,以C2B模式為核心的“智能互聯”離不開“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的雙重支撐。“定制”和“規模化”,從來是站在現代消費的兩端,勢不兩立。前者是一個高端消費的代名詞,后者則往往意味著平價、大眾和標準化。但“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的實現,為兩者間的串聯提供了可能,“工業4.0”意味著大規模定制化時代的真正到來。

為了協助已走在產業轉型前沿的制造企業實現“智能互聯”,鼎捷面對“工業4. 0”與“互聯網+”共同構成的Prosumer新場景時代,從微企互聯聚合到全渠道零售,同時整合智能制造,融合成跨界合作生態系統。

“簡單來說,以消費者為中心,輻射到消費者的朋友圈、家庭、工作,圍繞衣食住行各方面,通過全渠道零售,直接面對生產工廠。”葉子禎總裁介紹道。

這個生態系統被鼎捷解讀為“企業互聯的三環一線”,其中“一線”代表了從人工生產作業到智能化生產作業的管理精進過程,“三環”則指制造業的供應鏈環、流通零售的銷售鏈環、微企的互聯網環,并向外拓展到協同設計、協同服務、協同供應、協同生產、協同商業、協同物流等幾朵協同云。

鼎捷將“三環一線”的生態系統架構在自身的服務云平臺上,在“一線”的層面協助企業持續精進管理,實現智能生產;在“三環”的層面提供信息服務、運營服務,協助企業形成自己的生意運作。這也將全面改變企業的研發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配送模式,協助企業構成智能互聯網。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遠遠落后于歐美,追趕需要時間和超乎常人的堅忍。

如果說“工業4.0”是德國在面對美國的信息產業和中國的制造成本雙重侵襲下,試圖摸索未來工業生產的途徑、重建產業優勢的戰略選擇。

那么,融入“兩化融合”精神的“工業4.0”路線圖,則代表了中國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

第6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在2016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長飛用展板+實物+沙盤的形式,展示了完整的產品系列和相關多元化的成果,整個展臺顯得簡潔大方。長飛戰略中心戰略與市場部經理周欽敏表示,今年長飛以集團整體形象參加展會,展示了包括超低損耗光纖、特種光纖、數據中心綜合布線等方面的最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顯然長飛幾乎將旗下一條光通信產鏈都搬到了展會現場。

下一代通信光纖受捧

當前正處于通信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網絡發展對光纖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長飛公司未雨綢繆,在幾年前就啟動了下一代通信光纖的研發,本次展會,集中亮相了長飛公司在通信光纖領域的最新成果。

在光纖方面,長飛公司集中亮相了下一代通信光纖:超低衰減大有效面積G.654光纖、寬帶多模光纖、多芯光纖、少模光纖。其中,遠貝?超低衰減大有效面積G.654光纖為400G及以上系統提供了光纖解決方案,已經用于中國聯通哈密-巴里坤和濟南-青島干線建設,即將用于中國移動北京-南京干線建設。超貝?寬帶多模光纖在850nm-950nm波段范圍內都具有高帶寬,采用短波長波分復用(SWDM)技術,單根光纖可以進行100G傳輸,在高速數據中心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特種光纖方面,長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光纖陀螺組合是前不久剛剛發射升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姿態控制系統的關鍵儀表,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偏光纖便來自長飛公司。在此次展會上,長飛就展示了旗下全系列特種光纖產品。

做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光纖光纜這條產業鏈上,長飛向上和向下都進行了延伸和布局。向上,長飛去年在湖北潛江開工建設了長飛全資光纖和光纖預制棒項目以及四氯化硅原材料合資項目;向下,長飛公司正在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商大步邁進。

在本屆展會上,長飛公司展示了數據中心、隱形纜室內布線、分布式基站布線、農村光網、基于全光網的智慧園區等解決方案。

長飛公司iCONEC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為順應全球特別是中國市場的大數據、云計算、高帶寬的全新網絡基礎鏈路需求大趨勢,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其中最核心的是多模光纖。

據了解,當前運營商數據業務快速增長,特別是數據中心內部存儲器、服務器之間數據交換量得到快速提升,而多模光纖恰恰是數據中心內部使用量較大的產品之一,占比至少達到50%。為此,長飛公司副總裁閆長d表示,該公司在多模光纖、數據中心布線等產品和業務都進行了布局。

長飛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王瑞春表示,該公司對多模光纖產品的研發和生產C具有較長的時間,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先后推出了OM1、OM2、OM3、OM4多模光纖,而為了應對當前數據中心高速增長的需求,未來長飛還將推出更多采用SWDM技術的新型多模光纖產品。

隨著4G建設的推進,通信光纜和設備不斷地向用戶側延伸,遠端基站,通信機房、用戶接入等的設備供電成為棘手問題。光電混合纜直流遠供方案有利于網絡中電源設備的集中建設、運維,可同時實現高效電能與光信號的共纜傳輸,并且降低建設與運維成本、提升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長飛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已有所布局。在本屆展會上,長飛展示了基于全光網的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據了解,該方案通過綠色云平臺實現園區業務和管理智能化,由下及上打造了端、管、云的全面網絡構架,以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作為服務,為企業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個性化、專業化互聯網服務。

創新背后的技術支撐

長飛公司在本屆展會上所展示的產品僅僅是其冰山一角,還有很多是無法用展板簡單的展現出來的,比如背后支撐這些產品的技術。

在光纖預制棒產品方面,長飛主要采用有利于精確控制光纖預制棒折射率剖面的PCVD工藝。經過二十多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長飛公司不僅全面掌握了PCVD核心技術,還自主研發了更大尺寸的預制棒及相關制造裝備。同時,通過引進其他制造工藝和PCVD工藝有效結合,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光纖預制棒的競爭優勢。

就在通信展開幕之前,長飛公司還與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網絡技術研究部主任王光全表示,雙方的合作將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第一個方面,雙方將合作研發光纖光纜產品,特別是面向下一代光通信網絡的G.654E光纖產品的研發。第二個方面,則是面向5G、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新的方向和領域。

隨著NB-IoT的成熟,中國聯通將會提供更便捷的管道服務于制造企業,周欽敏表示,這將是長飛與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未來合作的契合點,其中中國聯通將提供物聯網管道,長飛公司將提供物聯網等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

第7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目前,造船業國際先進水平正在從工業3.0向4.0過渡,而我國大部分船企仍處于2.0階段,造船效率僅是日韓水平的30%。從2010年起,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造船指標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列。但隨著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國造船業將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表示,在與國際一流強手競爭中建設海洋強國,需要緊緊抓住智能制造的新機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以創新驅動,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融合,將智造技術的開發應用作為持續快速發展的倍增器。

自制機器人“上崗”焊接造船

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研制的我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舶制造多功能室焊接機器人,已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順利通過“試用期”,正式“上崗”焊接造船。該機器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國外壟斷,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該種先進技術裝備的國家。

據介紹,通過配備多種焊接機器人替代人工作業,船廠的車間也越發“智慧”。一線員工只要在信息化電子終端操作機上使用條形碼數據采集技術,就可以實時跟蹤制造情況、采集數據和信息等。

如今,走進中船重工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的數字化生產車間可以看到,一線員工只要在信息化電子終端操作機上,使用條形碼數據采集技術就可以準確獲得消耗品使用信息、動態實時跟蹤分段制造情況、實時采集現場質量檢驗數據和生產安全與設備信息等。該項目建成了國內首個船舶分段建造數字化車間,通過配備多種焊接機器人替代分段焊接人工作業,使分段制造接近日韓先進船舶企業水平,分段建造效率提高30%,車間能耗降低10.8%,設備有效利用率提高30%。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鏈條協同

近年來,中船重工搶抓智能制造新機遇,大力實施智能制造技術在船舶和海洋裝備制造業的應用研究,引領船舶行業變革,推動我國向海洋強國邁進。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杜剛表示, 船舶行業具有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的離散制造特點,要求生產作業系統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智能。杜剛說:“就船舶行業而言,我們認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鏈條協同,即從設計開始,到工藝生成,到物資供應系統,到制造車間,到測試和最終交付。”

圍繞全鏈條協同,中船重工采取“總體規劃、分布實施”的策略,通過廠所合作、研用結合的模式,實現了我國船舶智能制造裝備國產化和柔性制造新模式;建成了國內先進的高技術船舶分段制造數字化車間,使我國船舶中間產品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及系統解決方案水平步入了國際先進行列;驗收通過了3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打破了國外智能制造技術壟斷,有力支撐了造船效率和效益。

除了集團內的轉型升級,中船重工還為傳統船舶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引領我國船舶行業變革。據介紹,中船重工以智能信息系統、智能工業機器人、機器人智能工作站等高端定制化的智能制造產品,面向船舶行業內的船舶制造、船舶動力、船舶配套以及部分非船制造型企業,開展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院所等項目建設,解決傳統船舶制造企業對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急迫需求。

下一步,中船重工將實施四項工程,建設一個中心,構建兩個體系。四項工程是指船舶重工研發制造一體化協同平臺建設工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工程、船舶重工試點示范推進工程、船舶行業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建設工程;一個中心是指大數據中心;兩個體系是指制造+服務體系和船舶重工智能制造人才體系。預計到“十三五”末,中船重工將實現生產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研發周期縮短15%。

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隨著智能制造裝備發展深度和廣度的日益提升,中船重工初步形成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體系。但要實現制造環節互聯互通,消除“語言障礙”,推進跨行業、跨領域的智能制造標準化建設勢在必行。

該集團公司根據業務涵蓋船舶與海洋裝備設計、建造、試驗、保障全過程的特點,將面向船舶復雜系統的集成優化設計、一體化并行協同研制、造船模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全生命周期超大規模的系統工程管理,依托第七一四研究所抓總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同時整合全集團力量,構建起由總體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協同標準、專業標準組成的標準框架體系,并建立起標準體系的動態完善機制,逐步為智能制造形成強有力的標準支撐。

目前,中船重工制定了集團公司裝備制造2025計劃,按照計劃,到2018年,中船重工將建設7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突破共性關鍵技術;提升數字化設計工具、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普及率和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藝、智能制造裝備、智能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發、設計、制造、測試、仿真、管理一體化協同平臺,形成開放共享的網絡數據系統;基于業務流的產品數據管理平臺、三維設計軟件等基礎軟件或系統達到高度統一,初步形成數字化基礎體系;形成可自定義的標準智能工廠。

相關鏈接

中船重工智能制造產業園正式開工

近日,中船重工智能制造產業園在重慶市永川區正式開工。同時,中船重工與永川區簽訂了深化合作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高端動力、智能裝備、生產性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軍工科技和地方經濟深度融合。

第8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困擾一:物料管理。在客戶要報價時,印刷企業往往難以精確測算生產成本。如果不對物料損耗、耗材回收、廢品補料等信息進行有效監控,生產成本很難進行準確評估。

困擾二:設備管理。一單活兒生產周期一個半月,到底多少設備才夠用?有沒有設備在閑置呢?能不能縮短周期?如果不掌控設備的生產能力,不監控設備狀態,不做技術改進,就很難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印刷企業管理者對于設備缺乏數字化管理,對設備的使用效率判斷缺乏數據。

困擾三:人員管理。人員績效考核耗時費力,到底需要多少人?如果不準確統計員工每月考勤、每班合格產量,就無法得出準確的績效考核結果。如果沒有考核結果,就無法評定員工是否要培訓,就無法判斷是否需要增減人員。另外,國內書刊印刷企業生產季節性明顯,一年兩季教輔教材印刷,平時生產任務并不多,但是到了學生開學旺季,生產任務集中增加,使得書刊印企急需大量臨時工,但是印刷廠勞動強度大,對知識文化要求不高,而增加了招工難度,臨時工流動性強、敬業度較低、管理難度大,再加上用工成本連年增加,用工難也是印刷企業管理者的痛點之一。

困擾四:倉儲管理。物料都放在哪了?庫存與在制品到底有多少?還需要準備多少?如果不對物料與庫位進行編碼,并作有序管理,尋找就只能如大海撈針般的困難。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費力費工效率低,造成普遍的浪費。

困擾五:生產管理,工單管理,流程管理。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計劃下發,生產工單下發,生產報表統計匯總都是通過人工參與、分發和處理,生產周期長、效率低下。從印刷到印后到物流,各個環節都是孤立的,孤立的“島”靠人工低效的管理連接起來。

北人成功推出智能系統解決方案

針對目前印刷企業所面臨的以上困擾,10月26日,北人集團以“智能引領未來”為主題在北京召開了2016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演示會。會上,北人集團公司針對印廠生產中的設備、人員、物料、能源、質量、流程等問題,推出了智能印廠解決方案。據了解,未來的智能印廠能夠幫助印廠實現設備高效運營,完成設備數字化升級;印后工序自動化,減少人工,提高效率;能源管理綠色化,建設綠色環保的新型印刷基地;管理系統信息化,實現生產管理智能化;服務網絡化,全方位個性化定制服務。在如今的印刷寒冬里,該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廣大印刷企業提質增效、節能減排、解決發展痛點,一經推出,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談到推出智能印廠解決方案的初衷,北人集團總經理陳邦設表示:“我們的客戶都飽受以上種種的發展和經營困擾,客戶和市場需要更好的能夠提高效率的方案,我們也需要給客戶提供更好服務的機會。如果要讓客戶買新設備,那舊設備怎么辦?買新設備的錢從哪里來?單純地購置設備并不能解決客戶根本性的問題,所以我們幫助客戶升級改造原有設備,再加上自動化輔機和軟件,就可以讓印廠解決目前發展痛點。”

隨著印刷市場的不斷變幻,北人集團也在近幾年走上了轉型之路。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接觸客戶和深入研討,北人集團制定“十三五”戰略時確定了“聚焦出版和包裝兩大市場”的發展方向,致力于從過去單純的設備供應商轉變成為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務商。在這樣大戰略的設計下,北人明確了任務:規劃設計智能工廠解決方案。

提出了任務,那么,第一件事就是升級原來的印刷機。為什么要升級原有印刷機呢?陳邦設給出了答案:“我們整體的解決方案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對接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實現人機對話,過去生產ERP和生產設備之間沒辦法連接,說明生產設備的智能化水平還不夠,需要提高生產設備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這樣從機器上獲取很多數據,通過MES系統(生產制造執行系統)向機器傳輸數據,機器也可以反饋數據。所以第一個內容我們要升級印刷裝備,同時開發研制自動化輔機。”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和投入,北人集團攻克研發難關,去國外先進印廠考察學習,把國外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拿回來消化吸收,不斷地與客戶對接,終于成功推出書刊智能印刷工廠解決方案并向業內人士現場演示。陳邦設表示,北人在智能工廠方面不僅是重視,而是真刀真槍配給了資源。“為了讓我們這兩方面的工作能夠有序推進,從組織上給予了保障,在陜西北人成立了面向包裝的事業部,專門開展包裝領域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的研究工作;而在北京成立了智能系統分公司,組織了精兵強將專攻書刊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從這些方面來看,北人對于這件事情的態度是很堅定的。另外,北人今年在北京建立了一個面對出版的智能工廠研發和演示中心。未來也將在陜西建立面對包裝的智能工廠研發和演示中心。“北人在研發中心對升級后的印刷設備,開發出來的自動化輔機、MES軟件、自動化倉儲物流系統等進行不斷地完善和調試。通過向客戶演示能夠反饋客戶的改進意見和建議,讓我們的方案發揮更好的作用。以往我們去印廠,更多地是與客戶討論設備如何,而如今我們在客戶那里,談的都是怎樣提升整個印刷廠的狀態。經過我們近兩年的實踐,結果告訴我們,客戶非常樂于接受提升效率和管理的方案。”

此次面向出版行業推出的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以減少人工、精益管理、節能減排為目標。針對不同規模和生產能力的印刷企業量身定做個性化技術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部都要實現數字化管理,包括生產運行數字化、設備管理數字化、采購倉儲數字化、物流銷售數字化。而智能工廠正是建立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服務,最終達到最優生產、無人干預、效益最佳、動態平衡的目標。但陳邦設指出,智能印刷工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逐步探索和逐步完善。印刷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不僅僅是生產改造而是管理改造,這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部分一個環節逐步實現的,不能一蹴而就。

北人未來要做兩件事

如今,北人向業內展示了階段性成果,但前方的轉型之路仍然漫長,北人下一步要做哪些事情呢?陳邦設表示,北人未來要做兩件事。

“一是我們必須將需要研發的產品加大技術投入、加快速度實現,因為明年我們要讓這個項目在市場上落地生根。另外,根據客戶需求,模塊化導入,分步實施,分別在不同的客戶廠建立書刊和包裝智能示范基地,帶動中國印刷業的發展。包裝示范基地方面,我們已經與江蘇的一家客戶簽約,我們幫助他們規劃新工廠的物流、整個裝備布局,以達到最佳配置和最高效率,提供升級過的裝備、自動化輔機等。而關于書刊智能示范基地,現在有很多客戶正在洽談之中。我們非常有信心,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困難不在于客戶,在于我們自身,要抓緊時間完善方案、升級產品、驗證軟件。”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我們需要打造一支滿足市場需求的營銷團隊。過去銷售經理拜訪客戶時只需要把設備介紹清楚,現在銷售經理要給客戶整體解決方案,不光要了解設備,還要了解客戶的印刷生產過程和工藝特征,能夠迅速與客戶對接,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方案。接下來我們還需要項目管理的人才,從工廠設計開始到裝備調試、系統調試,到最后系統運行這一系列環節都要了如指掌。現在客戶需求大而且非常急迫,所以快速打造一支滿足客戶要求的營銷團隊是北人要做的第二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北人圍繞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工業機器人等先進技術,不斷提高主導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控制水平,并使服務產品更易于接入,推動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從印刷設備制造商轉變為系統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務商,實現從提供單一印刷設備向提供綠色、高效、數字化、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的重大轉型,打造了印刷出版新模式。除此之外,陳邦設還表示,北人也成為了資源的整合者,這些資源如何能夠有效管理、合理搭配,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需要北人的團隊發揮聰明才智滿足客戶需求。未來北人需要從技術研發、方案完善、隊伍打造和新的經營模式探討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演示會的三個意義

目前印刷裝備制造企業都不太景氣,作為發展至今已60多年的老國企,北人集團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能夠敢為人先,立于行業潮頭,投入如此之大,并且在一年多時間內將想法變成了現實,在業內是一件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10月26日會后,京城機電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書記任亞光、總經理王國華、總工杜旭東帶領團隊來到北人集團智能工廠演示中心參觀過后,給予了非常肯定的意見。任董事長表示:“北人在‘十三五’戰略的落地方面,抓得很緊、很有成效。并不是把智能化、‘互聯網+’掛在嘴邊,而是真抓實干。”王國華總經理也給予了肯定,他認為:“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是非常正確的方向。北人在這個背景下,結合目標市場,特別是書刊市場和包裝市場的需求,打造在這個領域中非常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研發出了這么多能夠切實解決客戶困惑的方案,我感到特別高興。”

不僅上級領導對于北人如今的轉型成果表示肯定,眾多印刷企業也紛紛表達了與北人進一步合作的強烈意愿。陳邦設興奮地說:“10月26日會議以后,客戶反響非常強烈。各地新華印刷廠紛紛帶領團隊來到我們的演示中心,他們表示,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是未來印刷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途徑,參觀演示也是讓大家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提升認識水平的重要舉措。”

對于北人來說,10月26日召開的會議是公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義。陳邦設認為,此次會議對于北人有3個重要意義:

第一,此次會議擴大了北人品牌的影響力,豐富了北人品牌的內涵。北人是中國印刷裝備行業的排頭兵、領導者。以往大家對北人品牌的理解是設備制造商。而陳邦設在10月26日的會議上表示,北人愿意成為印刷行業的“保姆”去服務行業。如今的北人品牌內涵完全不一樣。“曾經有人質疑,在全球印刷裝備制造業寒冬的環境下,北人還做不做印刷機?這次會議很響亮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北人不但要做,還要做行業的領導者。不但要做領導者,還要引領和影響到中國印刷業的發展。我們這些想法也在會議上得到了普遍的好評。”

第二,此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北人未來的發展方向。盡管“十三五”的戰略已經明確了聚焦包裝和出版兩個領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是北人基于對市場的分析判斷所做出的決定。而通過這次演示會上行業的反饋,大家有著非常強烈的合作意愿,讓北人篤定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這更加促使北人團隊拿出更好的方案和更快地響應。陳邦設感慨道:“一個企業如果找不好方向,就會迷失在市場的浪潮里;如果找錯了方向,就會很快地倒下去;只有找對了方向,企業才會很快地發展。所以,我們很相信一句話: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第9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外行人看熱鬧,業內人士看趨勢。在今年展出的新科技新產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2015年的科技之風勁吹“智能化”。

從寶馬的三星Gear專屬應用到索尼的運動健康手環,從高通的智能手表到英特爾智能耳機,幾乎每個巨頭都在不遺余力地展示智能化可穿戴設備的最新成果,盡管這些產品的實際市場價值仍然有限,但透過這些產品,我們可以從中探尋智能產品背后的軟硬件技術創新。

以智能之名玩跨界

“全新個人計算體驗、智能互聯設備的崛起,還有可穿戴設備革命,正在重新定義消費者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科再奇(Brian Krzanich)表示。

在今年的CES展上,英特爾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動計算創新加快進入全新領域的技術成果和計劃:英特爾Curie模塊,一個用于可穿戴解決方案、紐扣大小的硬件產品;英特爾實感(Intel RealSense)攝像頭在機器人、多旋翼無人機以及3D沉浸式體驗方面的新應用。

可穿戴技術的增長為英特爾開辟了新的創新戰場。科再奇披露了英特爾Curie模塊的相關計劃,這個微型硬件產品采用了英特爾為可穿戴設備推出的第一個專用系統芯片(SoC)。該模塊包含有英特爾 Quark SE 系統芯片、藍牙低功耗無線電、傳感器和充電電池,預計在2015年下半年出貨。

Curie模塊可以為各種設備提供高效且智能的可穿戴解決方案,從戒指、箱包、手鐲、吊墜、健身追蹤器到紐扣,幾乎無所不包。這款紐扣大小、高度集成的硬件模塊,集成了低功耗藍牙通信功能和運動傳感器。 從尺寸和靈活性的角度來說,這個模塊中集成元件的整合完全不同于英特爾以往產品,讓客戶得以開發電池續航時間更長的小型設備。它特別適于需要“時刻在線”的應用,例如社交提醒和體育運動。作為全新設計的產品,這款系統芯片能效極高。借助英特爾Quark內核以及集成的專用傳感器中樞處理器,利用紐扣電池,它就可以提供很長的續航時間。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新設備事業部總經理Mike Bell表示:“2014年,我們與一系列時尚、健身及生活方式品牌聯合推出了多款產品和計劃,共同建設強大的可穿戴生態系統。”

科再奇宣布將與產品設計與運動眼鏡品牌Oakley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展開合作。

Oakley是羅薩奧蒂卡集團(Luxottica Group)與英特爾合作的首個品牌,旨在利用智能技術打造優質、高檔的運動眼鏡產品。Oakley首席執行官Colin Baden在科再奇發表演講時應邀上臺,介紹了兩家公司正在攜手開發的將于今年晚些時候上市的一款旨在提升運動員成績的智能產品。

除了英特爾,早先在PC時代的標志性企業也開始投入了跨界的行列。

觸控和傳感器制造商Synaptics給聯想和惠普等許多知名筆記本生電腦產商設計生產觸控板和指點桿,但是隨著科技行業的發展,Synaptics也開始嘗試切入到符合時代潮流的移動手持設備創新當中。

Synaptics公司首席執行官Rick Bergman:“作為移動和PC觸控、顯示及生物識別解決方案供應商,我們展示的最新技術能夠幫助合作伙伴抓住汽車和游戲市場出現的新商機。在本屆CES消費電子產品展上,Synaptics展示面向消費類設備市場的智能顯示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因不久前收購RSP而得到了改進。”

除了商用產品,Synaptics還將展示幾款最新概念原型機,這些概念原型機將人機界面應用范圍擴大到了更多領域。

Synaptics將面向移動設備、PC和汽車應用的最新概念原型機,這些概念原型機將加速Natural ID用于更多設備,從而將生物識別和身份驗證解決方案的應用推進到更高水平;智能顯示技術在系統級解決方案中整合了觸控和顯示驅動器,可實現更薄、更亮和更具創新性的顯示器,同時還顯著簡化了OEM的供應鏈;創新性觸控技術現在可以放入駕駛員座椅中;Synaptics汽車中央控制臺解決方案采用了壓力敏感型觸控技術、眼球跟蹤、靠近檢測以及其他功能,將提升駕駛員體驗,同時提高安全性,并最大限度減少精力分散。

創新從未止步

今年的CES上,各種高清智能電視獨領。在越來越注重產品設計的時代,窄邊設計、超薄液晶屏成為電視廠商追求極致的一個方向。

“當側光式LED首次進入市場時,顯示器行業最初想采用玻璃制成的導光板。”康寧高性能顯示和先進玻璃創新部總經理兼副總裁John Bayne表示,“但玻璃的傳輸性能尚未被接受,因此面板制造商才選擇了塑料。”

雖然塑料的傳輸能力足夠強,但作為導光板仍有其局限性。它缺乏硬度,這制約了面板制造商開發更薄的電視機的能力。作為補償,面板制造商應用了額外的結構部件,從而增加了常規的側光式液晶電視的重量和體積。此外,由于塑料與濕氣接觸會膨脹,制造商還需要增加電視機外部框架區(即屏幕邊框)的尺寸。

康寧開發了Iris玻璃,將其用做側光式液晶電視中的導光板(LGP)。所有液晶顯示器都需要背光源才能生成圖像。導光板是背光源組件的一個組成部分,用于在電視內分配和引導LED光源。Iris玻璃基板能顯著減少液晶顯示屏電視機的厚度,使它像智能手機一樣薄。 Iris玻璃的主要創新之處在于其出色的傳輸性能,可形成明亮的畫面,從而證明玻璃是一種可行的導光板材料。

Iris玻璃的硬度是塑料的36倍,這使面板制造商能夠設計出厚度小于10毫米的電視。Iris玻璃的熱膨脹系數比塑料低90%,可實現更為時尚的窄邊框設計。

與康寧將其主業做向極致的方向不同,聯想在本屆CES上的表現是長袖善舞。

“在平板上的手寫識別一直是個難題,聯想將讓這種情況一去不復返。用于Windows系統的WRITEit可輕松識別并將復雜的手寫文字轉化為文本。”“The Best of CES2015 ”獎項評選人則表示。

本屆CES上,聯想云服務業務集團旗下的手寫軟件WRITEit與內容傳輸類應用SHAREit(茄子快傳)在“The Best of CES2015 ”評選中分別榮膺“最佳軟件/應用”與“最佳移動應用獎”。

作為聯想云DOit應用組件中的一員,WRITEit將明顯改善用戶在觸屏設備上的書寫體驗。WRITEit可在安裝Windows 8的觸屏產品上使用。WRITEit全面支持在Windows 8系統下的手寫輸入,允許用戶在Windows內置或者第三方軟件的文本框內寫入內容,無論是Web瀏覽器、搜索框、電子郵件或者其他應用。在使用WRITEit的過程中,用戶書寫的內容將實時、原位置的進行文本轉換。同時,用戶書寫文字的大小和位置不受文本框限制,只要起筆的接觸點在文本框內即可。此外,WRITEit還能利用光學字符識別來檢測用戶輸入的內容,為用戶推薦最接近的聯想字符與詞匯。據悉,該款應用將在2015年春季正式。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动漫|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网欧美|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播放| 蜜芽尤物原创AV在线播放|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 | 人妻少妇456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亚洲成vr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毛片 | 精美人妻与无码人妻|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图片| 尤物av无码色av无码| av天堂资源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老熟妇| 国产中文aⅴ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区| 乱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国产精品秘入口18禁麻豆免会员 | 国产农村一国产农村无码毛片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久视频免费精品6| 日本又色又爽又黄的a片吻戏| 成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被搞高潮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AV乱码毛片在线播放| 成品人视频ww入口|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五月天激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