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揚州古運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運河,一條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的河,盡管經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洗禮,卻依然是那么閃耀動人。
我從小就生活在在美麗的古城里,聽著這清脆的揚州小調,看著這波光粼粼的運河水長大。小的時候,媽媽總會拉著我的手,在運河邊上散步,微風輕輕地拂過我的臉頰,就像媽媽的手一樣。春天一到,岸邊纖細的柳枝隨風飄蕩,仿佛是春姑娘在跳起動人的舞蹈,偶爾還可以看到三五棵盛開的桃樹,那朵朵開放的桃花開得那么燦爛,就像娃娃的臉,我想她應該也是被這如詩如畫的運河美景陶醉了。
此時此刻,我又怎能相信爸媽所描繪的這條古運河曾經的過去,不過,在我有限的記憶里還是看到了她的變化,經過了幾年的精心整治,古運河確實越變越美了。從渡江橋或是徐凝門橋上望過去,依舊是翠綠的楊柳,粉紅的桃花,吹到臉上依舊還是那徐徐的春風,可這次,我的感受似乎有所不同了,古運河更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河邊栽種著五顏六色的花,紅的,黃的,粉的,把古運河裝扮得婀娜多姿,那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楊柳樹,仿佛是少女烏黑秀麗的長發。我不由得贊嘆:“啊!多美的古運河,多美的運河景色”。
古運河蜿蜒穿過揚州城, 從儀征市沿寧通高速向東行駛40km就來到了古運河大橋,從橋上俯視古運河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河面.
我們下了橋,走上了河邊人行道.站在河邊往河底看,游魚水藻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每當天氣晴朗時,藍天、白云、綠樹、紅花都倒映河水中宛如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圖畫.
河岸兩邊到處是綠茵茵的草坪,各色鮮花爭奇斗艷,兩岸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還有許多假山、長廊、噴泉等,真令人賞心悅目?
晚上,岸上臨水的霓虹燈齊放光彩,倒映在古運河中,猶如仙境一般.橫跨在河面上的一座座大橋,遠看成了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兩邊一幢幢新建的高樓大廈流光溢彩,向人們訴說揚州美麗與繁榮.
古運河兩岸已成為揚州的風光帶,如今已成揚州人民、外地游客和國際有人觀光休閑的好去處.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我相信未來的揚州的古運河會更加美好.
沿著文昌大道一路朝東,見著了泰州路,朝北就是東大街的路口。這兒坐落了褐色的石牌坊,仰面望去,上書小篆大字:東關古渡。看牌坊是近年才修葺的,字為何為小篆?要納悶時,忽然想起了一個“邗”字。早在春秋,揚州便屬于邗國所轄,邗國是周的附屬國。現揚州還有邗江這一行政區??磥?,用小篆書寫記載這個城市的歷史發端。
站在牌坊后,朝古運河下放眼,百米的河道,對岸有兩只烏篷船在岸上歇息,看色彩是有些年頭了。我站的腳下便是船塢或者碼頭,有掛錨鏈石墩,每隔十米一尊,有四五尊的樣子,猜想著當年最多也就停四五條船,若是龍船,也就是這一艘了。古運河的水緩緩的看不出有流動的影子,當煬帝先生大腹便便由龍船上走下,又會有多少安靜和祥和啊,其實用了波瀾不驚倒是很合乎天子游歷時的氣氛。兩岸的倒柳在陽光的酷熱中依然婆娑著倩影,是在輕撫著陽光還是撫慰著暖風?安靜,是此刻我對古運河的感受,人們都習慣了喧嘩,喧嘩中的古運河所以也就顯得十分的安靜。碼頭上幾米就有航標燈,若是幾百年前或者更早些,橘紅的燈火還有闌珊的神秘,還有三月的楊柳胭花,秦淮河上燈影的閃爍,還有歌者的清麗和遠遠飄來女子嬉笑的銀鈴,那是一種什么景色?
這些,都在陽光中消失了。因為我從酷熱中走過,清醒地走入東關的城門。腳下是五代、唐、南宋的基石,他們如今在玻璃的籠罩下,一層疊著一層,年代越久越是在底層,今天的我走在了他們的上面,慢慢地走著,不同的是昔日的厚實的地磚換做了木質的地板,地板由幾柱木樁支撐著,踏上去有了懸空的感覺,走著走著便感覺出搖搖欲墜的心跳。因為我和諸多的我們,在歷史的上面享受豐厚的積淀,不知道多少年以后還會積淀出什么。
東關大街是揚州的景致,街不算寬,鋪子很多,現代的人在古舊的房子里做買賣,有的開起了餐廳,曲徑通幽,翠綠纏繞,小徑宛若引領的女子將我引到了灶壁間,立刻的自卑感涌動神經,極快復出貌似悠然的去處。
揚州,繁華和讓人愜意的地方,還有著歷史的變遷佐證。揚州的名字似乎在昨天的春秋叫做“邗”之后,秦漢又作為廣陵、江都諸多的稱謂,唐又改揚州兩次,真正作為名城也是在唐,將揚州作為東都。這又念起了煬帝,運河讓揚州成為跨入江南的門戶和樞紐。不然怎么將丹陽(南京)都城與揚州并列?
關鍵詞:生態;文化;城市水系;治理
1引言
大運河揚州段是有明確文獻記載的中國大運河中開鑿時間最早、沿用時間最長的運河之一,是大運河的發祥地和樞紐城市。揚州城池的變遷、城市水系的沿革變化,形成了復雜的大運河水域或水系。境內河湖廣布,“水城共生”是其獨特的城市形態。江河之水孕育了揚州的文明,托起了揚州數度繁華。水也影響了揚州人的生活方式,城內河道縱橫交錯,水網密布,房舍多濱水而建、臨水而筑,可謂“千戶人家盡枕河、萬戶商埠向水開”,就連星羅棋布的宅第園林也是“無水不成園”。水與揚州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是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的。
2揚州水系現狀
現今的揚州既有過境的長江、大運河,還有境內的淮河入江水道(廖家溝)及古運河,這些大小河流在揚州城縱橫交錯。但隨著揚州城市經濟建設的加速發展,人口的日益增加,多數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少數河道甚至已斷流。
城市水系的破壞與污染,導致了揚州生態環境的惡化,影響了揚州的城市形象和美譽度,制約了城市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威脅到大運河及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揚州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城市水環境的保護。到目前為止,揚州先后投入30多億元對城市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包括瘦西湖活水工程、瘦西湖水上游覽線拓展工程、古運河綜合治理工程、內河綜合整治工程等。通過建設水景觀,弘揚水文化,在局部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形象。
3水環境綜合治理框架
城市水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且河道整治的速度遠遠滯后于城市發展的速度,加之水系不活,局部地段截污不力,部分河道治理后缺乏相應的長效管理機制,這些因素仍然制約著市區水環境質量的提升。
揚州作為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應站在高起點上,用生態理水的理念來規劃治理城市水環境。根據城市水網布局,溝通內外水系,使揚州水網恢復縱橫貫通;實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質;治理水系周邊環境,營造城市生態化水系景觀,最終形成以江、湖、河為構架,“城水相依、水系相連、天人和諧、水清城綠”的水系網絡。
3.1溝通城市內、外水系,形成“兩外一內”相互貫通的水網
揚州有長江、淮河外江流經,擁有流域面積較大、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外江水系。同時,中心城區水道密布,形成局部的、成網狀的內河水系。對內、外水系實施清淤、整治,修復水網河流生態,使其合理對接,形成互相貫通的循環水網,既可提高城市內部的雨洪調蓄能力,又可以實現引外江水源入城,為通盤考慮區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3.2建設污水處理廠,切斷城河污染源
建設高標準污水處理廠,完善市區污水截流管網系統,健全網絡,同時實施雨污分流,確保工業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市區河道,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消除影響水系質量的外部因素。
3.3疏河道、砌駁岸,修繕歷史建筑,配植花草樹木
按照生態理水的原則,運用城市水環境治理的生態技術,加強河道生態修復,減少河床硬化,市區河道治理盡可能做到岸體平緩,采用通道式的多洞結構,以利于水生生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加強水生、濕生植物、生態景觀建筑的運用,保護城市天然植被,以滿足生態園林城市的生物多樣性要求。同時,充分挖掘水文化,建設具有揚州古城文化內涵的濱水景觀帶,形成濱水景觀網絡。通過城市水環境的全面治理,達到有效提高水環境質量的目的,以彰顯“水城”特色。
4水系統治理的生態化保護、修復措施
4.1根據水系功能采取不同保護修復措施
在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框架內,依據不同水系的功能和性質進行適宜的保護和修復,治理時充分挖掘其蘊藏的文化內涵,依托不同的文化積淀及周邊居民生活習俗來體現其個性的景觀。揚州水系依其性質可劃分為以下四類。
4.1.1通航河道:長江、大運河
長江是過境河流,揚州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和重要水源保護地,按工程要求,加強江邊灘地等濕地資源的保護,加強區域內河流污染的防治,營造清潔的水環境,為山東、天津等北方地區輸送潔凈的水資源作出貢獻。
揚州段運河是大運河的重要節點之一。運河孕育了揚州城,千年的運河是揚州繁華的重要支撐,運河遺存水系在治理時注重保護歷史風貌、文化特色和周邊的歷史遺存,突出古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使城市特有的運河文化得以延續和發揚。并結合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造運河文化公園,弘揚運河文化,將揚州段的京杭大運河打造成一條集運輸、生態、景觀于一體的生態長廊。
4.1.2集景式水上游覽通道
溝通古運河至瘦西湖間的水系:古運河――古邗溝――漕河――二道河――瘦西湖――宋夾城河――小運河。將沿線南門遺址、吳道臺、盧氏鹽商住宅、大王廟、唐城遺址、宋大城遺址、觀音山、大明寺等景點串連起來,形成兩條新的“揚州水陸風情游”旅游線路,讓游客飽覽揚州名園勝跡和歷代城池變遷。
4.1.3城區內河水系
“鄰里漾船過,車馬少于船”是水城揚州的生動寫照。遍布城區的40多條、100km的大小河道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揚州對城區的大小內河水系進行全面梳理、統一規劃、環境整治、綠化美化。通過實施嚴格的河道保護,采取清淤疏浚、植被綠化、控排截污、溝通水系等措施,有效改善河道水質,暢通城市“血脈”;堅持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沿河建設水景廣場、親水平臺、濱河步道和園藝雕塑等服務設施,為城市居民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
4.2水環境生態治理的具體措施
每條水系雖各有特色,但都包括河床、駁岸、濱河綠化,沿岸基本都有歷史遺存建筑、民居等,因此治理水環境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保護與修復,以形成和諧統一的水環境人文生態景觀(圖1)。
4.2.1維護河床生態系統
河道與河床是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治理時以提高河流自凈能力、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對淤積不通的河道要進行疏通清淤,恢復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滿足行洪、蓄水、航運、水生動植物生存等要求,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利用河道寬窄交替,深潭淺灘交錯,急流緩流并存的特點,在現有水生植物的基礎上、增補大量的水生植物(如水蔥,野茨菰、野生茭白,菖蒲、水生鳶尾、蘆葦等),散點礁石,放養適量魚蝦,構建多條動、植物及微生物的食物鏈,創造能保持水質穩定的小生態圈。
4.2.2構筑駁岸生態景觀
堤岸護坡是城市濱水景觀的基礎。駁岸充分考慮了河道類型和地域特點,因地制宜,運用石頭等原生態材料,配置綠化,兼顧親水平臺和臨水建筑小品,營造多樣豐富的岸線景觀,構筑岸邊水生動物棲息繁衍的場所及環境,使之與堤岸上鳥類、昆蟲類動物的覓食繁衍場所形成生態性和功能性兼顧的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
根據內外環河流的差異,堤岸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外環河作為水上交通要道,其駁岸長期經受著河水的沖刷,植被不易生長,但全用混凝土既單一又不利各種動物、微生物的生存。在治理時改變以往直立式的駁岸,采用“生態航道”模式,增加具有層次感的階梯平臺,使其不僅有平面效果,還有凹凸有致的立體效果;在斜坡面、堤頂等處,根據地形、地貌進行綠化和園林景觀設計,營造生態護坡。在確保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保留航道兩側天然的蘆葦,使其成為河道中一個景觀。
內河一般都較為狹長,兩邊多為居民住宅,堤岸面積有限,主要是采用立體式石砌生態護岸技術,叢植黃馨、金鐘花、迎春、野薔薇等藤本植物遮擋固化的石駁岸,點植桃花、木芙蓉、夾竹桃等花灌木,同時配植柳樹、楓揚、刺槐、楝樹等鄉土樹種形成優美的天際線,營建濱水生態景觀。
河堤駁岸上種植各式各樣的綠化植物。按照植物的耐水性,由近及遠栽種在駁岸上。如垂柳、楓楊、烏桕等親水樹種,草坪采用耐瘠薄和踐踏的馬尼拉草皮,其耐寒性和抗旱能力都很強,且病蟲害很少,觀賞價值也高。
通過恢復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可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提高抗洪強度,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把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
4.2.3營建濱河綠化風光帶生態景觀
濱河綠化帶是城市水生態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生態系統生產力、水體保護、岸堤穩定、氣候調節、環境美化和旅游發展均具有重要的價值。一些河道的很多原生態植被已被破壞,生態結構較為脆弱,基本呈現為“夏綠冬枯”的植物景觀,在修復、營建時,主要以植物造景為主,在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合理配置植物、小品等,形成群落穩定、季相豐富,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和諧有序,且能互益的生態系統,使自然美與人工美高度融合,達到生態上具有科學性、布局上具有藝術性、功能上具有保健性的景觀效果。
濱河綠化帶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對于處在揚州城市居民區附近的內河,如邗溝、漕河、二道河等,規劃設計首先考慮為附近城市居民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在河道風光帶公共綠地空間中,臨水面安排適量的小型廣場、水上廊橋、觀景廊架、親水平臺、河濱散步道、河濱自行車道、設置較舒適的座椅,以此形成“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景、因水成園”的構架,拓展水岸的藝術空間,讓市民、游人與水親密接觸,滿足人們對親水性的要求。整治后的古邗溝、漕河、二道河、宋夾城河等都已成為廣受市民和游客喜愛的休憩空間。
4.2.4保護、修繕沿河兩岸歷史人文景觀
揚州是歷史名城,又是文化古城。許多特色建筑散落在尋常街巷、河網兩岸。如在運河城區段就有普哈丁墓、大王廟、長生寺、盧氏鹽商住宅、吳道臺府邸等建筑和景點,在漕河岸邊有宋高麗驛館遺址、乾隆皇帝御舟通過的迎恩橋等,在二道河有來鶴橋、綠楊城郭、影園遺址等景點……在城市水系整治中,充分挖掘、利用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保護、修繕現有的歷史人文景觀,并將它們與河濱景觀相融為一體,共同構成宜居、宜游、獨具魅力的景觀。
2014年7月綠色科技第7期5結語
城市水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艱巨而細致的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將古城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的一些問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彰顯城市特色,達到水上揚州與文化揚州相得益彰、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章廣明.城市濱水區域景觀生態優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2] 潘宏圖.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的生態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5.
[3] 杜良平.生態河道構建體系及其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
[4] 陳明曦,陳芳清,劉德富.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構建城市河道生態護岸[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
關鍵詞: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助航標志;提升設計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7公里,貫穿江蘇全省南北8個地級市,在江蘇境內長達687公里。京杭運河江蘇段是京杭運河中等級最高、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狀況最好和航運利用率最高的區段,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江蘇作為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省份,將在現有航運發展基礎上,推進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航運裝備技術水平、推進綜合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提升航運服務品質,建設生態友好、暢通高效的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正是其中之一。示范區建設將重點實施京杭運河揚州古運河口至邵伯船閘段等4個示范段建設,對各示范段開展沿線通航助航標志標牌標準化配置等工作。揚州邵伯湖區段助航標志配布提升設計是蘇北運河綠色航運示范區建設的具體工作之一,本次通過分析航道現狀,科學合理的提升助航標志布設,改善航道通行條件,提升航道通過能力,保障航道正常、安全運營,力爭將大運河打造成高品位、高顏值、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生態長廊。
1.航道現狀
蘇北運河揚州邵伯湖區段航道是指揚州古運河口起至邵伯船閘下游引航道處約11公里的航道。該段航道為穿邵伯湖區航道,是結合湖區水流、天然水深等實際狀況在湖區緩流區開辟的內河經濟航道,航道中心線在邵伯船閘下游停泊區處斜穿湖區上行,中心線走向從湖區左側調整至偏右側近岸,航道底寬不少于70m。航道在邵伯湖區與淮河入江水道重合,每年7、8月份汛期時,航道內流速較大,部分航段存在較大的橫流,給過往的航行船舶帶來了嚴重安全隱患,特別是汪家窯處,被船民稱為“老虎口”、“鬼見愁”,每逢汛期航道、海事部門都要在邵伯湖設置管控點。目前,揚州邵伯湖區航道設置航標11座(其中示位標3座,橫流標2座,側面標6座)、橋涵標2處、航道標牌6塊?,F場部分圖片見圖1。
2.設計原則
本段航道生態環境較好,可充分展示航運文化和綠色發展理念,助航標志的提升設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優先考慮航標標體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目前新型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以下簡稱新材料)航標是蘇北航務管理處針對運河航標管理開發研究的新成果,生命同期可達20年以上,不僅終生色質鮮艷、免維護,而且調整移位輕巧方便,不易損壞,已在全國推廣應用,是當今公認的最先進的新材料、新工藝航標之一。(2)積極推進航標智能信息化。航標燈是船舶夜間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航標燈的智能化、多功能化則是實現運河航標現代化、信息化建設的前提條件。(3)目前本航段原有橫流標均為岸標,存在著標示橫流位置不準確的問題??紤]湖區航道的特點,采用新研發的多功能浮標提升橫流標效能,可以對航道內的流速、流量情況實時監測和傳輸,可及時為汛期航道管控提供數據支撐,從而保證本航段的船舶航行安全。(4)對航道沿線2座橋梁的航標進行提升改造。將原點光源的橋孔燈、橋柱燈等改造升級為面光源;在通航孔增設示寬標,示寬標均設置在航道中心線兩側計70m寬位置處;增設倒水尺。橋孔燈、橋柱燈、示寬標志夜間均可發光,在航道上、下游側均需設置;示寬標志1處為通航孔左、右側各設置1個菱形標志。(5)橋梁的上下游增設橋區標。(6)根據本航段特點增設沿岸標。(7)實現湖區航標同步閃,航道的界限(通航水域輪廓)更加明顯,船舶對航標信號識別更加快捷和輕松。(8)增設發光航道標牌,以更加有效的發揮其指導作用。發光標牌考慮以太陽能光源為主,以市電為輔。
3.提升設計方案
結合該段航道助航標志現狀布局及船舶航行需求,本次提升設計擬配布助航標志28處,具體包括:1座示位標,7座側面標(其中水中浮標5座),橫流標2座(水中標),沿岸標2座,橋涵標(橋孔燈及橋柱燈)4處,示寬標志2處,倒水尺提示標志4處,發光航道標牌5塊和發光指向牌1塊。自下游向上游具體配布方案如下:(1)拆除古運河口的2#示位標(6m高),拆除茱萸灣風景區(壁虎河口)的原4#側面標、5#橫流標。(2)3#示位標現為古典塔型地標燈塔,另行專項設計。(3)在航道左側壁虎河口處增設4#橫流標1座(水中標),采用多功能浮標。具體在原4#側面標與寧啟鐵路橋通航孔左側橋柱燈連線上,偏壁虎河口處設置。(4)在4#橫流標的對面,航道右岸設置5#沿岸標1座。具體在新設置的4#橫流標的航道對岸(右岸)直立式護岸上設置。該段航道從邵伯船閘下游斜穿進入湖區后,航槽調整為近右岸,增設沿岸標后,可以及時引導航行船舶靠近右岸航行,特別是汛期時,船舶近右岸航行,可以大大降低航行船舶受橫流影響失去控制,進而被沖進壁虎河等泄洪通道的危險。(5)寧啟鐵路大橋(系桿拱橋)、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橋(變截面連續梁橋)兩側橋體上設置橋涵標(橋孔燈及橋柱燈)。(6)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橋上、下游航道左側各設置7-1#、7-2#和6-1#、6-2#水中浮鼓2座(橋區浮標,直徑3.0m,白色,上下游各2座),拆除原6#、7#側面標(6m高,水中燈樁)。該橋只有一孔通航,加之該處水面寬闊,航行船舶從遠處較難分辨出橋梁的通航與不通航孔。尤其是汛期,由于存在較大的流速,航行船舶下行時航速較快。航道上、下游一定范圍內增加設置橋區標后,可以及時有效的引導航行船舶提前調整航向,有效保障船舶和橋梁安全。(7)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橋兩側橋體上設置橋梁示寬標志,共計2處。(8)在7#側面標的對面,航道右岸,增加設置7-3#沿岸標1座(岸標)。(9)7-3#沿岸標附近設沿岸航行提示牌1塊,內容為“進入泄洪水域、請沿右岸航行”,提示牌尺寸為5370×3400(mm)(長度×高度)。(10)更換8#側面標(左標,水中燈樁)、9#側面標(右標,水中燈樁)采用新材料柱形標體,標體高度不變(H=6m),配套新的燈器及遙測遙控裝置,航標承臺增加設置不銹鋼欄桿。(11)8、9#側面標之間,航道右側,增加設置8-1#側面浮標1座(直徑3.0m浮鼓,紅色)。(12)暫保留10#側面標不變。該標為左岸側面標(白色),在邵伯船閘停泊區南端的墩式結構上,結構受限暫無法更換標體。(13)在梁家港燈塔附近設置能見度監測儀1臺,收集能見度數據控制湖區標同步閃。(14)拆除原11#橫流標(水中標,右標),更新為多功能浮標1座。(15)增設11-1#示位標(岸標)1座,即梁家港燈塔。該燈塔在邵伯船閘下游引航道之間的島頭、原11#橫流標南側。梁家港燈塔將成為該地的地標性燈塔,兼做旅游公園,該燈塔另專項設計。(16)拆除原有倒水尺標志,根據船員的建議及管理部門的經驗,倒水尺設置位置全部調整在通航孔的右側橋墩內側,共計4處。(17)拆除本航段沿線所有航道標牌2塊。(18)在寧啟鐵路橋上游航道右岸設置橋梁信息提示牌1塊,內容為“橋梁凈寬70米,注意航行安全”。另把原有棧橋改造為親水平臺,并在該親水平臺上設置航道宣傳牌1塊,內容為“保護運河、愛護運河”。按照靠右行駛設置橋梁上游200~500m之間,共計2處。航道標牌版面尺寸均采用5370×3400(mm)(長度×高度)。(19)在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橋上下游各設置橋梁信息提示牌1塊,內容為“橋梁凈寬70米,注意航行安全”。設置在橋梁上下游200~500m之間。(20)船舶上行進入邵伯三線船閘前設置發光指向牌,分別指向一線船閘,二線船閘和三線船閘。采用面光源發光,共計1處。指向牌均采用5720×3900(mm)(長度×高度)。
4.結語
日前,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我國建筑平均壽命只有30年,這個數字和人們對建筑壽命的理解大相徑庭。如果不是碰上戰火和地震,很多古代木質結構的建筑都能保留數百年,在科技如此發達的和平年代,鋼筋混泥土結構的建筑卻只能“活”30年。除了上海閔行蓮花河畔的“樓倒倒”,我們身邊好像并未出現30年樓齡的房屋大批“自然死亡”。
也許擔心人們不理解仇部長的講話,揚州市國土資源局很默契地拿出了一紙拆遷令,以“提高城市的品位”為由,對僅新建7年的兩個小區進行拆遷,以此為“30年建筑壽命”做出了補充說明。
這讓人們恍然大悟,原來,中國房子短命的主要原因是“非正常死亡”,而且通常不是死于“自殺”,而是“他殺”。不過想想也正常,蓋了拆、拆了蓋,此舉不僅可以讓地方政府的國民生產總值(不讓說GDP了)翻倍增長,還可以讓一塊土地反復交易,在房價一路上漲的背景下,多交易一次就能多帶來一次土地財政收入,這種“利國利民”的事多做做又何妨呢?
近些年來,地方政府熱衷于通過賣地增加收入。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地方的本級財政收入為32581億元,而中國指數研究院的《2009年中國土地出讓金年終盤點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土地出讓金總額達15000億元,收入規模幾乎達到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而且,土地出讓金被列為“預算外收入”,地方政府對其使用權的自由度遠高于“預算內”的財政收入。這種局面,勢必導致地方政府錢不夠花就在土地上想辦法,而那些土地資源不充裕的地區,就只能在“被占著的地”上打主意,由此便引出了上述揚州的例子。
也許揚州古運河南岸的居民至今沒想明白,為什么購房7年后好不容易等到房產升值,卻反而要遭到驅趕?難道因為政府認為房子不夠有品位,居民們就無權在自己的房子里住下去嗎?如果這樣的話,就算搬到新的地方,哪天政府的品位變了,是否又要再被拆遷呢?
我們認為其中的蹊蹺在于:盡管你的房產升值了,可這和政府并沒啥關系,但是,如果政府把你的房子按市價收購回來并拆掉,將騰退出的土地進行拍賣,其價值也許遠遠高于收購房屋的成本,一買一賣之間,政府不但能從中直接賺取差價,還能抬高周邊土地價值間接獲益,倘若政府拆遷的成本再低于市面上二手房價格,這個買賣就更合算了。
以北京市海淀區東升鄉的地價為例,該地區2010年1月份的二手房均價約每平方米22000元左右,但該地區土地樓面地價在3月份的拍賣中達到了每平方米28308元,高過現房價格28%,相當于面粉價格比面包貴。這顯然不合邏輯,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極端點的假設來理解:如果有人以每平方米22000元價格購買了該地區的一個二手房小區,然后把它全部推掉重建,加上4000元的建筑成本,每平方米總價不過26000元,比拍賣中的樓面地價還便宜2308元。
為什么沒有開發商這么做,而必須要購買政府手里的土地,或者通過政府出面拆遷來獲得土地呢?其原因在于我國目前的土地產權制度。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土地產權歸國家所有,人們購買私有產權的房屋,只是購買了所占土地70年的使用權和地上建筑的所有權,而且,土地使用權和地面建筑所有權難以分割,一旦房子不存在了,土地使用權可能就需要政府來重新安排。如果你購買了土地70年的使用權,但上面建的房子不幸30年就“壽終正寢”了,那么你是否有權在原有土地上重新蓋樓再用40年,就是一件難說的事了。
一個城市能不能成為國內外旅游者心目中的首選目的地,除了人們所熟知的一些物理條件外,能不能被旅游者所讀懂,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角度。
旅游界盛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據說,克林頓訪華時,中國官方向其推薦了杭州和桂林作為訪華期間的候選游覽城市。如何選擇,克林頓一直猶豫不決。其隨從參謀道:據說杭州的特色是有個低矮小山圍繞的湖,湖邊發生過一些中國古代的愛情悲劇。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據說是中國最美的山水景觀,其中有一座山長得像大象鼻子??肆诸D心想憂傷的愛情故事不聽也罷,桂林山水聽起來倒是別有興趣。于是,杭州就這樣失去了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示風采的大好機會。
雖然這僅是一則幽默的笑談,卻也映射了一個道理:對東方人具有無限魅力的杭州西湖風景和歷史文化底蘊,對西方人卻不過意味著普通的湖山景色而已(筆者曾經親耳聽到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國旅游營銷教授用“West Lake is just a lake”這樣的話來評價西湖!)。這就是為什么在杭州旅游,很少看到西湖旁邊有高鼻子、藍眼睛的西方人在流連忘返,而在意大利的古城羅馬,大街小巷穿梭著的,卻是一隊隊來自世界各地的絡繹不絕的游客的根本原因。
細思量,讀懂杭州確實不易。作為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地面上已經很難再找到當時宋都的建筑物和成規模的舊都景觀了。以一湖碧水和半圍青山著稱的西湖山水,很多中國人,包括一部分東亞人,從孩提時候就知道西湖,從詩詞里閱讀,從美文里朗誦,從傳說中幻想。任何一個接受過教育的國人,無論來自哪里,到了西湖都會有一種熟悉感,懂得越多,越是覺得有超越山水的美。西湖,除卻青黛山水,她的山容水意盡是人文。
然而試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樣的千古名句,斷橋相遇、梁?;疬@樣凄美的東方愛情故事,或許相對容易讓日韓等深受中華文化圈影響的亞洲游客明白,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向西方游客―下子解釋清楚。
人們習慣上把自己認為最美的事物展現給別人看,而忽略了東西方觀賞角度的不同,忽略了文化差異和不同旅游產品的可閱讀度不同。因此,在開發旅游產品的時候,要從面對的市場需求著眼,提供細分市場能夠方便閱讀的產品。杭州其實不乏這樣潛質的旅游資源。
杭州因湖而名,因河而興。這個河,就是隋代開始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也是后來的京杭大運河。在大運河的演變史上,“京”一直在變,大運河的“形”一直在變,這個“杭”卻是千古永亙。如果一味按照慣勢,僅從國內游客市場著眼,人們就會忽略了杭州作為“南北大運河永恒的終點”在旅游上的更深含義。元代時,來自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沿著大運河旅行,并將杭州描繪成“天堂之城”。馬可波羅在西方世界的廣泛知名度,使得杭州大運河的開發更具有國際號召力。
杭州,作為運河終點,南北的思想、民俗、藝術、戲曲、宗教在這里交會、傳播,留給老杭州人最美好的回憶?!敖簇溍撞醇Z幫,爭賽金龍四大王。臺下又觀蜂擁至,亂彈新調唱灘黃。”(清?魏標《七律》)就是這樣一種運河邊美好熱鬧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杭州人注視西湖的時候,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其他城市,很早就開始發掘、打造運河旅游產品:無錫,是中國最早開啟古運河旅游市場的城市,曾是外賓們熱衷的“東方神秘之旅”,揚州,借接待過法國總統希拉克的名聲,推出了“古運河希拉克之旅”:蘇州,據二二年統計資料,接待的中外游客超過四千萬人次,古運河旅游占了相當的比例,成為蘇州的旅游熱線之一。
關鍵詞:潤揚濕地公園;概況;保護對策;江蘇揚州
揚州市潤揚濕地公園是揚州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態揚州、園林揚州和森林城市的一項集生態保護、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青少年野營訓練為一體的綜合性人文項目。該公園地處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古鎮境內,南瀕長江,與歷史文化名城鎮江隔江相望;西接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及大橋北接線(揚州西北繞城高速公路),距南京87.5km;東臨古運河,古運河在此與長江交匯;北連江蘇沿江高等級公路,距揚州市區13km。該風景區擁有優越的區域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濕地景觀、秀美的自然山水風光、濃厚的歷史古鎮文化及最佳的揚州城市發展機遇。
1濕地公園概況
1.1自然地理條件
潤揚濕地公園地處暖溫帶的南端,位于東經119°42′、北緯32°25′,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上明顯帶有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特點。年平均溫度14.8℃,最低溫在1月,平均溫度1.1℃,最高溫在7月,平均溫度27.5℃。年降雨量1 000mm,雨量分布不均勻,多集中在6~9月。目前,該公園所在的瓜洲鎮鎮域面積46.18km2,人口5.8萬人,轄11個行政村、3個社會居委會,駐鎮企事業單位36家。潤揚濕地公園項目所在地為長江沖積平原,水網交錯,地勢平坦,略呈北高南低狀,地面標高為2.4~4.2m,大部分為3.2~3.3m,系全新長江沙洲與河漫灘物質堆積并岸而成,組成物質為表層褐黃色亞黏土,上層分別為灰黃色輕亞黏土,深層夾粉砂土和夾薄層淤泥亞黏土。瓜洲鎮附近的長江屬長江鎮揚河段,由于該河段地處江海交匯的特殊地帶,受構造邊界條件和潮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成為長江下游河床演變最大的河段之一。春秋戰國以前該處為喇叭形的古長江口,秦漢以來江面逐漸收縮,河口向東海迅速推進,江面由原來的“四十六里”縮窄至目前的狀況,最寬處僅2~3km。
1.2社會經濟狀況
瓜洲工業歷史悠久,手工業源遠流長。早在唐大歷十年(公元775年)轉運史劉顯就在瓜洲沿河一線置廠造船,冶銅業、冶鐵業、釀酒業也很有名。解放后工業發展較快,瓜洲“三鐵”(鐵鏈、鐵鍋、鐵鐮)曾經名聞全國,并在國際上榮獲大獎。瓜洲鎮經濟實力逐年增強,目前瓜洲鎮工業形成了以電線電纜、紡織、服裝、機械加工為龍頭的產業群;農業形成了以花木種植、觀賞魚養殖和蔬菜種植業為龍頭一批生產基地;服務業以維揚美食、長江四鮮和揚州“三把刀”為主體商貿業市場繁榮,購物方便。
1.3林業建設情況
瓜洲集鎮面貌逐年改善。近年來,累計投入近億元實施“碧水工程”、“綠化工程”、“通達工程”,鎮區面貌煥然一新,全民創業的濃烈氛圍正在形成。其濕地景觀要素只有水體和逾6.67hm2花木苗圃基地。從現生長樹種看,絕大多數是特別耐水濕的樹種,如落雨杉、水杉、楊樹和柳樹等,樹齡超過20年以上,也有近幾年栽植的女貞、香樟等。
2保護與建設對策
2.1積極恢復內陸濕地
對公園內水系進行全面梳理、恢復濕地[1,2]。即對濕地公園內已經堵塞的河、汊及湖進行疏通,對已經種植的地塊實施恢復。對原有濕地進行淤泥清理,在濕地之間開挖水溝,在水溝與道路交匯處修建涵洞,保證濕地的水系暢通。
2.2保護濕地公園內物種
公園總面積47hm2,區內的湖泊、河流等合占景區總面積的37%左右,其中湖規模較大,且具備水環境和濕地生態的優勢,如湛藍的湖泊、寬闊的水域、浩蕩的蘆葦帶、茂密的綠化、竹林密生的湖灘島嶼以及特有的濕地生態環境與江南水鄉的民俗文化等。公園內動植物比較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有鳥類30余種、哺乳類動物9種、兩棲類動物4種、魚類13種、甲殼類 3種、昆蟲類14種;植物種類共23科61屬98種。應在保持原生態基礎上,對于這些物種加以保護,確保其在原基礎上有所增加[3]。
2.3濕地公園生態環境改造
濕地公園的森林覆蓋率35%左右,林帶區樹木茂密、花草豐盛、異石林立,保留了原始森林的自然生態景觀。林帶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兼有針闊混交林、青岡純林、油桐純林成片分布,林木蒼郁古樸,四季景象分明。從保持自然特色和形成統一景觀出發,以保持生態平衡、保存物種資源為目的,按照生態需求配植樹木,形成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建設濕地生態林[4]。人工造林主要為馬尾松飛播純林、華山松、柏木等,與桃園、李園、梨園等人工水果園林互為呼應,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觀。
3參考文獻
[1] 馬昭璽.加強濕地公園建設管理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平臺[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4):33-35.
[2] 田葆華.保護“地球之腎”——張掖傾力打造黑河國家濕地公園[J].甘肅林業,2009(6):17-18.
一、挖掘本土特有的教育資源,豐富科學教育的內容
1、在自然景觀中探尋科學
揚州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界處,擁有獨特的地域風貌和歷史文化底蘊,蘊含著無窮的教育資源。揚州古城四季分明、人杰地靈,老師們注意隨著季節和節氣的變化,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需要帶孩子去了解揚州的名勝古跡,欣賞家鄉千姿百態的景象。大自然不僅能開闊幼兒的眼界,也能開闊幼兒的思想和心靈,在使他們認識和適應自然的同時,也陶冶其情操,培養其美感,豐富其想像,使幼兒萌生出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在歷史文化中感受科學
我們深入調研幼兒園周邊的教育資源,選擇了瘦西湖、蜀崗風景區、古運河風光帶、四大名園、雙博館等場所作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基地。早春三月組織孩子外出踏青遠足,在感受春的氣息的同時觀賞揚城不同時期的古建筑:蓮花橋、大虹橋、二十四橋,引導幼兒用眼睛看一看橋的外形、用手摸一摸橋上的花紋、在橋上走一走,感受歷史的變遷。在雙博館內,孩子們了解到“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的流程、揚州的漆器玉器、造紙術……孩子們在老師的講解下看的目不轉睛,同時親自感受和操作,興趣盎然。金秋十月,師生們相聚在美麗的古運河畔共賞秋景、感受葉韻。家長們帶著自己的寶貝們在古運河風光帶收集各種樣式的樹葉,用粘、剪、畫相結合的方法,巧用各種樹葉制作各種圖形的“樹葉畫”,充分發揮孩子們的聰明才智,既培養了孩子從小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動腦制作能力。
3、在現代場館中體驗科學
我們根據主題教學的安排,有目的地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需要的場館作為園外科學教育拓展的基地,帶領孩子們近到揚州城里的“西江生態園”、“世界動物之窗”、“草莓園”、“氣象局”、 “少兒圖書館”等科學教育基地;特別是在“西江生態園親子游”活動中,從來沒有和蔬菜朋友親密接觸過的孩子們走進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蔬菜大棚興奮不已。孩子們好奇地參觀了蔬菜展覽館,了解和認識了許多不常見的蔬菜,如:紅葉甜菜,黃葉甜菜,墻栽韭菜,柱栽生菜等,用記錄的方式與其進行進一步的互動。家長學校指導家長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的時間全家遠赴上海的科技館、野生動物園、常州的恐龍園、南京的海底世界等等場館,帶孩子們在一座座神奇的科學殿堂里,通過互動體驗的方式遨游科學世界,感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親身體驗中親近科學,從小栽下了熱愛科學的種子。
4.在園際互動中彰顯科學
我園挖掘自身特色、積極創建“科學特色園”、彰顯科學特色,作為市科學研討小組、區科學特色聯盟園的成員,在市、區級幼教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各種觀摩、座談、研討等活動,共享了科學教育資源,增進了聯盟園彼此的溝通和了解,促進幼兒園特色建設科學、快速、均衡發展。同時,我園積極和附近的科技特色學校沙口小學結隊,組織大班的孩子們觀摩哥哥姐姐們的航模表演、欣賞科技小制作、參觀實驗室等等活動,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精彩的表演和科技小制作,不時地發出感嘆聲和歡呼聲。從孩子們專注的眼神、投入的神情、愉悅的身姿可以感受到,科學的種子、探索的欲望已經深深扎根孩子幼小的心靈,并將帶著他們在科學的海洋中快樂翱翔。正是通過園際、校際之間的互動活動,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借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實現優秀科學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互補,讓孩子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推動專業化發展。
二、合理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形成科學教育的合力
1、家園互相溝通,提高家長科教的意識
在開學之初,我們向家長發放幼兒科學素質教育家長問卷調查表500余份,了解幼兒家庭“科學教育”的現狀以及家長所從事的工作和職業特點,為挖掘和利用家長科學教育資源提供有力依據。幼兒園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幼教專家講座、召開家長會家委會、幼兒園網站在線經驗交流、教師上門家訪等形式,搭建教師與家長之間互相交流科教信息、經驗的平臺,向家長宣傳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及作用。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幫助家長正確把握科學教育的指導策略,豐富家長與幼兒進行親子科學探索活動的經驗,提高家長的科學啟蒙教育能力,家園共同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精神以及好奇探究等科學品質。
2、家長走進課堂,分享科學教育的快樂
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學資源,更是兒童的教育者,因此家長不僅要配合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更應該經常參與具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與教師一起研討對兒童發展最有利的教學方案。幼兒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需要,邀請家長入園共同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同時幼兒園根據家長所從事的工作和職業特點,聘請了一些家長為“園外輔導員”,他們分別有氣象局的天氣預報員、發電廠的工程師、動物園的飼養員等等。家長走進課堂做“老師”,他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游戲互動的形式,把一些科學道理、一些自然現象、一些疑難問題,解釋得更加深入、清楚和明白??萍加H子活動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也給家長和孩子們搭建了溝通理解的平臺,增加了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
3、親子社會實踐,拓展科學探索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