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眩暈癥急救處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一氧化碳;中毒;急診
一氧化碳屬于窒息性氣體,無色、無味、無臭,對呼吸道無刺激不溶于水。當人吸入一氧化碳后,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性質穩定的碳氧血紅蛋白,造成組織缺氧,產生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傷甚至危及生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近年來我國衛生部們和政府部門一直研究的問題之一[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醫院應急性搶救的組織和管理提出的要求更高。我科通過不斷完善成批中毒患者就診應急預案,并不斷總結經驗,制定相應護理對策,使其在成批中毒患者就診時發揮重大作用,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15年1月1日我科接診7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原因是吃火鍋過程中被飯店老板發現意識不清,該7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木僵、表情淡漠表現,其中1例患者有大小便失禁表現。
1.2臨床表現 主要為缺氧,其嚴重程度與HbCO的飽和度呈比例關系。輕者有頭痛、無力、眩暈、勞動時呼吸困難,HbCO飽和度達10%~20%。癥狀加重,患者口唇呈櫻桃紅色,可有惡心、嘔吐、意識模糊、虛脫或昏迷,HbCO飽和度達30%~40%。重者呈深昏迷,伴有高熱、四肢肌張力增強和陣發性或強直性痙攣,HbCO飽和度>50%。患者多有腦水腫、肺水腫、心肌損害、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可造成死亡。某些患者的胸部和四肢皮膚可出現水皰和紅腫,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經營養障礙所致。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于昏迷蘇醒后,經2~30d的假愈期,會再度昏迷,并出現癡呆木僵型精神病、震顫麻痹綜合征、感覺運動障礙或周圍神經病等精神神經后發癥,又稱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遲發腦病。長期接觸低濃度CO,可有頭痛、眩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
1.2.1輕型 中毒時間短,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為10%~20%。表現為中毒的早期癥狀,頭痛眩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甚至出現短暫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鮮空氣,脫離中毒環境后,癥狀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遺癥。
1.2.2中型 中毒時間稍長,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占30%~40%,在輕型癥狀的基礎上,可出現虛脫或昏迷。皮膚和黏膜呈現煤氣中毒特有的櫻桃紅色。如搶救及時,可迅速清醒,數天內完全恢復,一般無后遺癥狀。
1.2.3重型 發現時間過晚,吸入煤氣過多,或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常在50%以上,患者呈現深度昏迷,各種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壓下降,呼吸急促,會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時間越長,預后越嚴重,常留有癡呆、記憶力和理解力減退、肢體癱瘓等后遺癥。
2 啟動應急預案
2.1及時上報 分診護士接到120電話通知后,及時上報醫務科、護理部、急診科主任及護士長、保衛科等,同時報告醫務科通知檢驗科、藥房、收費處及相關科室做好配合工作。按照領導指示及時開展工作,按照人數啟動科內應急預案,做到訓練有素,有條不紊。
2.2物品、環境、急救儀器準備 安排成批中毒患者集中管理,做好人員、物資、藥品、器械等準備,對參加救護人員進行分組并明確各自任務。若患者基數多,急救儀器、設備、物品等不能滿足需要,及時上報醫院總值班協調解決。
2.3接診 我科將診治區域從空間布局上分為三大區域:紅區、黃區和綠區,紅區為急診搶救室,黃區為急診觀察室,綠區為急診患者診療區。分診護士根據我科分區分級管理模式將患者分配到紅區就診,因不清楚患者姓名,分診護士用簡易標識將患者編號并登記后由門班護士送往急診搶救室。
2.4救治 根據患者人數、病情、醫務人員層級成立三個搶救小組,每組均有醫生、護士組成,小組長為當班醫生,實行醫護一體化,為患者優先檢查、治療,做到先搶救后交費。
3 結果
通過啟動成批中毒患者就診應急預案,開通綠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快速就診,妥善安置,及時救治護理,該7例患者在入院后均已蘇醒并康復出院,無1例死亡。
4 體會
4.1貫徹落實應急預案,提高搶救成功率。應急預案是指在風險分析和評估的基礎上,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或者事故,事先制定的應對處理方案或者措施[2]。應急預案是為應對突發事件而制定的相關計劃或方案,是管理科學的一種前沿方法[3]。制定強有力的應急預案,成批患者就診時醫護人員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開通綠色通道,使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護理,提高搶救成功率。
4.2定時組織醫護務人員應急預案演練,提高醫護人員急救水平。科主任及護士長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成批患者就診應急演練。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形式,組織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演練[4]。加強培訓,在對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培訓的同時,加強對成批患者就診就診培訓。
4.3應用情景教學法,提高醫護人員急救知識和應急能力。情景教學法是通過情景的設置為目標,依據制定的教學綱要和內容,采取直觀、形象和互動的表達方法,讓參與者能夠根據設定的特定情景,進一步深入了解教學內容的知識,加強對實踐操作的直觀理解,根據情景下的參與,思考和解決問題,充分展現了依托情景來教學的方法[5]。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情景教學法進行實戰演習,使醫護人員熟知成批患者就診應急預案,同時對自身在搶救中的責任明確,配合默契,各項措施落實及時到位,使搶救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4.4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救治成批中毒患者能力。患者康復出院后,科主任、護士長及時組織醫護人員總結不足,分享經驗,制定改進措施,探討和研究更加有效的成批患者就診救護方案,合理配置救護資源,優化救護流程,提高我科有序、高效、安全地救護成批中毒患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季萍萍,沈秀琴.成批傷員的急救護理[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9):108-109.
[2]劉吉夫,張盼娟,陳志芬,等.我國自然災害類應急預案評價方法研究(I):完備性評價[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2):5-11.
[3]朱以芳,余詠,王線妮,等.建立應急預案演練在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雜志,2007,24(1):82.
關鍵詞:星狀神經節;椎動脈;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社會進步,人們伏案工作時間增加等,其發病率日趨上升,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發病率約占25%[1]。主要臨床表現為出現惡心嘔吐、陣發性眩暈、耳鳴,甚至伴有視力、平衡能力減退等一系列癥狀,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學習生活。目前該病主要通過理療、中藥口服或靜滴藥物改善血管活性等方式進行治療,近年來星狀神經節阻滯術(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疼痛領域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于2015年1月~10月對隨機選取的40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取星狀神經節阻滯術治療,療效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80例病例均為住院患者,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年齡25~57歲,平均(37.44±5.32)歲;病程2個月~10年,平均(3.26±0.49)年,對照組40例,年齡26~54歲,平均(38.80±5.35)歲;病程2.5個月~11年,平均(3.58±0.43)年,兩組在年齡、病程及病情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有猝倒發作史、伴有頸性眩暈者;②旋頸試驗陽性者;③影像學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者;④伴有交感癥狀者。
1.3排除標準 ①眼源性耳源性眩暈、神經官能癥者、因腦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引起的眩暈者;②頸椎其他病變者,如頸椎骨折、脫位、腫瘤、結核等;③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的神經根型頸椎病者;下肢行走困難、腳有踩棉花感脊髓型頸椎病者等。
1.4方法 兩組均予以基礎治療:頸部予以本院自制芙蓉傷痛膏外敷,配合微波照射30min,對照組配合靜滴生理鹽水250ml+丁咯地爾0.2g,1次/d,1個療程包含10次;治療組予以SGB。阻滯方法:患者仰臥于治療床,頭部稍轉向對側,肩下墊一薄枕,頸部稍伸展,張口呼吸,頸部放松。取氣管旁入路,以胸鎖關節上3cm,正中線外側1.5cm,環狀軟骨同一水平處為穿刺點。常規絡合碘消毒,鋪巾。左手拇指觸及頸總動脈后,將其推向外側,拇指尖抵C6椎橫突確定位置,用7號針頭垂直進針,觸及骨質后,退針0.2~0.5cm,囑患者勿咳嗽或吞咽,回抽確認無血后注入藥物1%利多卡因注7ml+維生素B12注 2ml,拔針后棉球深壓針孔5min,平臥觀察30min,若同側出現霍納綜合征即為成功,1次/d,雙側交替進行,10次為1個療程[2-3]。
1.5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療程全部結束后2w后進行療效觀察。療效標準:痊愈,眩暈感消失,頸部活動正常,能進行正常工作;顯效,眩暈感基本消失,頸部活動基本正常,頸部長時間單一動作活動時可誘發輕微眩暈,可進行一般日常工作;有效,眩暈減輕,頸部活動稍受限,劇烈活動可再次誘發眩暈,影響正常工作;無效,眩暈無改善,無法進行正常工作;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2w回訪,治療組痊愈率80%,明顯高于對照組47.5%,存在顯著差異(P
3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多認為是頸椎失穩、鉤椎關節增生、小關節松弛移位等因素刺激椎動脈,導致椎動脈痙攣、局部壓迫狹窄;或由于椎動脈血管彈性減小,椎間盤脫水退化等出現椎間隙狹窄以及頸椎椎體骨質疏松丟失椎體高度等,導致椎動脈局部節段扭曲,致使通過椎動脈血流量減少,流速減慢而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表現為惡心嘔吐、陣發性眩暈、耳鳴、視力平衡能力減退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星狀神經節是第一胸交感神經與下頜交感神經融合而成,呈啞鈴狀。其前側有迷走神經、喉返神經及頸總動脈、頸內靜脈、頸靜脈鞘等,前外側有前斜角肌和結締組織,后內側有頸長肌,后外側有臂叢神經,下部有胸膜。星狀神經節是支配頭頸部、肩部和上肢部的主要交感神經節,其中包括纏繞于大腦后動脈、椎-基底動脈的交感神經叢。現代研究表明,星狀神經節阻滯可抑制交感神經的過度興奮,抑制交感神經功能亢進,緩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導致的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障礙,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血液循環,使其支配區內血管擴張,使頸總動脈及椎動脈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改善頭部組織血流供應。另外星狀神經節阻滯可通過下丘腦機制,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具有調節功能,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最終達到改善患者惡心嘔吐、陣發性眩暈、耳鳴、視力平衡能力減退等癥狀的目的[4-6]。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2w回訪,治療組痊愈率80%,明顯高于對照組47.5%,存在顯著差異(P
綜上所述,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確切,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但星狀神經節的解剖毗鄰和生理功能復雜,而該技術對術者的穿刺定位、穿刺技術要求較高,操作失誤易導致嚴重并發癥,需由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的醫務人員在擁有急救措施的場所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1]趙定麟.現代骨科學(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056-1058.
[2]Rastogi S,Tripathi S.Cardiac arrest following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performed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J].Anaesthesia,2010,65(10):1042.
[3]中華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疼痛學分冊[M3].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97.
[4]盧光,陶蔚,朱宏偉,等.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慢性疼痛的臨床體會[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6):393-396.
【關鍵詞】社區服務站;高血壓急癥;急救
【中圖分類號】R544.1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420-02
高血壓急癥是短時期內(數小時或數天)血壓重度升高,舒張壓>130mmHg和(或)收縮壓>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組織如心臟、腦、腎臟、眼底、大動脈的嚴重功能障礙或不可逆性損害,及時正確處理高血壓急癥十分重要,可在短時間內使病情緩解,預防進行性或不可逆性靶器官損害,降低死亡率[1]。而發病多在院外,開展科學的院前急救工作,是基層醫院面臨的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2009.3~2011.1我院急救接診高血壓急癥患者24例,符合高血壓急癥的診斷標準[2]。男14例,女10例,年齡42-76平均57歲,病程4-20年,平均12年,診斷高血壓危象4例,住院后經檢查確診高血壓腦病12例,高血壓出血1例,高血壓腦梗塞7例,伴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等癥狀。
1.2 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平臥或側臥水銀式血壓計測試血壓測右肱動脈并實施血壓監管、常規心電圖檢查;0.9%生理鹽水500ml﹢10mg硝酸甘油持續靜脈滴入以每分鐘10ug速率靜滴,據血壓變化調節硝酸甘油的入量,使血壓在數分鐘內下降20%,考慮有顱內高壓的病人給予20%甘露醇150ml快速靜滴處理。
2 結果
24例病例血壓控制在160~180/100~110mmHg,無一例院外死亡。2例腦梗塞病人血壓降到160/100mmHg以下后由神志清楚轉為嗜睡,及時減少硝酸甘油入量后清醒,收入院的病例接受了規范治療,考慮大面積腦梗塞及腦出血的病人經家屬同意在醫護人員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直接轉上級醫院。
3 討論
高血壓急癥發生率占高血壓患者的5%左右。基層醫院條件差,藥品配備種類單一,但常常是第一時間接診處理高血壓急癥,治療高血壓急癥的當務之急,是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在數分鐘至1小時內將血壓降至安全范圍,使衰竭的臟器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復。但又不宜使血壓下降過快或過度,以避免引起心、腦、腎的灌注不足。目前認為,1小時內使平均血壓迅速下降但不超過原平均動脈壓的25﹪,即可緩解危急狀態,并可避免血壓驟降超過靶器官血流自我調節極限導致器官供血不足而出現嚴重并發癥[3]。硝酸甘油主要擴張靜脈和選擇性擴張冠狀動脈與周圍小動脈,靜脈滴注即刻起效,停藥后數分鐘作用消失,其作用強度呈劑量相關性,常見不良反應有頭痛、眩暈、面部潮紅、心動過速等,這種起效快、持續時間短及降壓幅度與劑量大小有關的特性,非常適用于高血壓急癥的治療。本組24例均使用硝酸甘油據血壓檢測結果調整入量,使血壓在數分鐘內控制在160~180/100~110mmHg,且在醫護人員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轉入院或轉入上級醫院,是院前救治高血壓急癥的恰當有效的處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馬愛群,主編.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 165-172.
1 臨床資料
我科10例患者安置了永久人工心臟起搏器,年齡在45~70歲。其中,3例患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2例患病竇;5例患病竇伴有快-慢綜合征;應用的起搏器均為國外進口,10例患者均獲手術成功。
2 術前準備
2.1 向患者家屬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過程、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簽寫同意手術書。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消除其思想顧慮及緊張情緒,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2.2 檢查各種搶救設備,備齊急救藥物。
2.3 給患者備皮,術前四小時禁水、禁食;排空大小便,建立靜脈通道。
2.4 術前常規做好碘過敏試驗并記錄。
2.5 術前半小時肌注安定。連同病歷、砂袋等推至導管室。
3 術后護理
3.1 術后將患者安置在早已準備好的心臟監護病房,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心血管護士行床旁監護。給予吸氧,囑患者平臥或略向左側臥位,不要翻動以免導管電極移位。永久起搏者2~3日后可以起床或半臥位,但仍不能進行較大的活動和手術側手臂過度上抬、后展,防止電極脫位。
3.2 術后24h要用砂袋壓迫傷口處,以防出血。每日局部換藥一次,一周后隔日換藥一次,防止傷口感染,換藥時要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熱、痛及滲出物,每4h測體溫一次。
3.3 心電監護數目,了解起搏功能,并注意觀察脈搏、呼吸、心率、心律及血壓等情況。
3.4 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胸痛或左上腹痛之主訴,早期發現心臟穿孔之并發癥。
3.5 對每個安置起搏器的患者每天都要測脈搏數次,以便確定起搏器的預計心率是否處于正常范圍,一旦發現變化立即通知醫師處理。
3.6 發生任何新的癥狀或體征,如胸痛、昏厥發作、眩暈或感染等,均應及時與醫師聯系。
3.7 密切觀察起搏器運轉情況,如起搏頻率、起搏導線折斷等,并及時做好記錄,有異常及時處理。
4 出院指導
4.1 病人出院一定要隨身攜帶一張簽字卡。標有患者的姓名,安置起搏器的日期,安置起搏器醫師的姓名或出院后隨訪醫師的姓名,安置起搏器的醫療單位名稱,起搏器的種類和型號及起搏形式,制造廠家的名稱和醫療總結,包括使用的藥物等,此卡在病人發生病情突變時,以備急用。
4.2 注意活動的場所及活動強度,避免參加劇烈活動、進入高磁場環境以及接觸電壓超過220V的電器,因以上因素均可導致起搏脈沖停止或改變程序。
新西蘭懷卡托大學的蜂蜜研究小組負責人指出,蜂蜜能夠為較小的傷口消毒,并有助于傷口快速愈合。蜂蜜含有一種特殊的酶成分和抗氧化劑,它們能夠有效減輕局部紅腫。高粘稠度的蜂蜜還能在傷口表面形成一種保護層,有效防止傷口受到再次感染。從某種意義上講,蜂蜜比創可貼的療效更顯著!
鼻子不通?揉按印堂
最快,最便捷也是最省錢的治療鼻子不通的方法是什么?請聽好:用舌頭抵住上牙膛,然后用一根手指擠壓眉毛中間的印堂。這樣可以使你的鼻子里通向嘴的通道前后搖擺,這個動作可以緩解鼻子充血,20秒鐘之后,阻塞的鼻子就通暢啦。
心跳異常?吹吹手指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醫務急救專家本利說:“心跳異常,應該首先抑制神經過敏,有節奏地吹吹手指。主管心跳節奏的迷走神經,通常被呼吸所控制。這種方法可以使你的心跳回歸正常。”試一試吧!
做屈伸二頭肌運動能夠治療近視
很少有人的近視是由于遺傳造成的,美國華盛頓的驗光師理查德說:“近視通常是由于你長時間地盯著一個點而引發的。”換句話說,就是你盯著電腦屏幕的時間太長了。所以,馬上改變你的用眼習慣吧。每次用眼一個小時后,就應該閉起眼睛,拉緊你的身體,做深呼吸,幾秒鐘之后,呼氣,同時放松全身肌肉。繃緊和拉伸肌肉,比如經常做二頭肌的活動,可以使你身體的其他部位肌肉放松并休息,包括眼肌哦。
越恐慌越勿深呼吸
很多人一緊張就會深呼吸,用來保持平靜。事實上,對于恐慌癥患者而言,深呼吸不是一個好主意。恐慌癥是一種由突然且頻發的恐懼感引發的病癥,伴有心率過快,手心出汗和呼吸過度等癥狀。患者深呼吸會引發眩暈和麻木癥狀,并感到窒息。“二氧化碳檢測儀輔助呼吸療法”能更有效地改變患者呼吸頻率,緩解短期恐慌癥狀和過度呼吸癥狀。
大腦杏仁體大小決定你的朋友有多少
美國東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測量了58名志愿者大腦中杏仁體的大小,發現杏仁體在大腦記憶他人的面容,名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腦許多部位都是越用越發達,杏仁體越大的人,通常具有更大的社交圈子,兩者之間關系非常密切哦。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305-02
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者為產后出血。產后出血來勢洶涌,如搶救不及時,可直接危及產婦的生命,是導致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所以防治產后出血是產科醫護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以我科住院的128例產后出血達1000毫升以上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我們對產后出血的預防、監測、護理的對策、方法和體會,以便更好地貫徹實施“降消”項目、暢通“綠色通道”。
1護理診斷與出血比例
出血原因:子宮收縮乏力96例(占75%);胎盤因素16例(占12.5%);軟產道損傷12例(占9.37%);凝血功能障礙2例(占1.56%):子宮破裂2例(占1.56%);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98例(占76.5%):治愈126例(占98%):轉上級醫院治療2例(占1.56%)。
2產后出血的護理
2.1產前、產時監護
2.1.1產前應定期檢查,加強健康教育,對社會成員進行有關高危妊娠因素及產前保健的宣教工作,提高孕婦的孕期保健意識,了解孕期相關知識,教會孕婦自我監測技能(自測胎動、識別胎動異常、掌握產檢時間、預產期等)。盡可能提高孕產婦自身保健素質和技能,我們醫務工作者要特別注意識別高危因素,對高危孕婦加強管理,定期隨訪并記錄。
2.1.2產時監護
2.1.2.1第一產程要密切注意觀察產程、胎心、宮縮變化,定期肛查,了解宮口擴張和胎先露下降的位置,用產程圖描述監測產程進展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產程延緩和停滯,如需手術助產或剖宮產時做好一切術前準備和預防產后出血的準備,使用催產素要專人守護,認真仔細觀察滴速和胎心、宮縮情況。
2.1.2.2第二產程要注意胎心變化及科學接生,特別注意保護會陰,防止軟產道損傷,胎兒娩出后立即監測陰道出血量,采用容積法收集出血量。
2.1.2.3第三產程注意識別胎盤剝離征象,避免過早粗暴地揉擠子宮或牽拉臍帶,正確協助胎盤娩出,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胎盤娩出后認真檢查軟產道有無裂傷,及時縫合。
2.1.2.4準確收集測量產后出血量,如2小時陰道出血量超過200毫升,應積極查找原因,并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面色、全身情況,檢查宮底和陰道流血,要掌握和識別產婦大出血發生休克的一些癥狀,如口渴、打哈欠、眩暈、惡心、嘔吐、煩躁不安、胸悶、呼吸急促、冷汗、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
2.2產后出血的搶救
2.2.1引起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其余的為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和凝血功能障礙等。
2.2.2止血時徒手按摩子宮底,刺激子宮收縮,使子宮壁血竇閉合,方法是:左手在恥骨聯合上緣按壓將子宮上推,右手于子宮底部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作均勻有節律的按摩。協助醫師完善各項檢查,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2.2.3出血停止,休克糾正后,應安慰產婦安靜休息,鼓勵并協助產婦進食,同時密切觀察產婦的血壓、脈搏、宮底高度,宮復情況和陰道流血量,產房觀察2小時后無異常可回病房。
2.2.4返回母嬰同室病房后,護理人員應督促產婦及時排空膀胱,以防脹大的膀胱影響子宮收縮,協助指導母乳喂養,說明母乳喂養的優點,產褥期囑產婦保持外陰清潔、預防感染、糾正貧血、加強營養、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有益于產后康復、嬰兒成長。
3 討論
3.1產婦出血所占百分比
3.1.1本組資料由于胎盤因素而引起的出血占12.5%,多由院外轉入。在第三產程,如果胎盤剝離不完全,一部分與子宮壁分離,其它部分尚未剝離,或大部分排出而有小部分未能排出,滯留于子宮腔內,影響子宮收縮而出血不止,也有可能部分胎盤和子宮壁粘連,或植入子宮壁內,不能自然分離,而已剝離部分出血,出血量往往很大。
3.1.2本組資料軟產道損傷裂傷占9.37%。分娩過程中產道撕裂,也可發生大量出血,常見于胎兒過大、急產或手術產時均可使產道發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傷,嚴重時可發生大出血。如實行會陰側切,不注意止血,也可導致出血過多。
3.1.3本組資料凝血機制障礙占1.56%。產婦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礙,如果產婦患有全身出血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產后出血;重癥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產后出血,臨床不多見,但后果嚴重。
3.1.4本組資料產科的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亦常引起產后大出血,DIC常發生于胎盤早剝、妊高癥、子宮內死胎滯留、羊水栓塞等。如有上述疾病,我們應考慮到有發生產后出血的可能,應預先做好搶救準備。
3.1.5全身性因素:產婦精神過度緊張,臨產后過多使用鎮靜劑、麻醉劑、產程過長或難產、產婦體力衰竭、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3.2充分做好產前、產時的準備
我們產科護士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嚴謹的科學態度,審慎、獨慎地認真細致的做好病情觀察,注意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宮底高度、陰道流血量:必須掌握各種急救常規,急救技術和各種急救設備、儀器的使用,才能確保搶救的成功。子宮收縮乏力引起出血的特征是宮縮時出血量少,松弛時出血量多;開始先在宮腔或朋道內貯溜,以后流出暗紅色或有凝塊,出現急性失血性休克時出現口渴、打哈欠、眩暈、惡心、嘔吐、煩躁不安、胸悶、呼吸急促、出冷、面色蒼白、脈細弱、血壓下降。對小量持續性出血也不可忽視。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是從1961年Novotny和Alvis[1]開始的,開展至今已經有近五十年的歷史。Rosen[2]曾宣稱: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將眼底病的診斷方法從主觀觀察轉變為一種客觀的科學鑒定。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對眼底病的治療選擇、療效觀察、預后判斷等方面發揮著獨有的作用。
熒光素是一種最富有熒光特性的化合物,與背景反差明顯,無毒性,不參與機體代謝,也不與組織牢固結合。熒光造影所用者為其鈉鹽,人體注射熒光素后,大部分通過腎臟隨小便排出體外,其余經膽道排出。熒光素靜脈內注射,一般副作用發生率很低,多數認為對人體無害,故也用于兒童、嬰兒及孕婦。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不良反應多發生在靜脈推注后20~30 s鐘之內,只是一種暫時現象,很快會消失,極少向嚴重發展。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各不相同,惡心發生率5%左右,嘔吐發生率0.3%~0.4%[3,4]。梁樹今、廖菊生等[1]報道為1%~15%,李鳳云、周明敏等[5]報道為5.31%,魏廣川、孫偉[6]報道為7.06%。其他不良反應發生較少。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應按嚴重程度劃分為輕、中、重度。其中,輕度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眩暈、心慌、打噴嚏,這種反應短暫,通常持續幾秒鐘到幾分鐘,一般不需要處理,暫停檢查后矚患者放松休息即可。中度主要表現為暈厥、蕁麻疹、血栓性靜脈炎、發熱,對于暈厥患者需要急診處理,平臥休息,靜脈推注阿托品及快速補液治療;急性蕁麻疹可以給一些抗過敏藥物,如苯海拉明肌注或一次口服強的松20 mg;血栓性靜脈炎予抬高患肢,局部給予熱敷、理療,口服消炎痛治療。重度反應主要表現喉水腫、支氣管痙攣、循環休克、心臟停博、呼吸停止等,對重度過敏性休克患者,予靜脈注射地塞米松,肌肉注射腎上腺素、安定、異丙嗪,靜脈滴注生理鹽水加維生素C,抗過敏、鎮靜、解痙、升壓、抗休克處理[7,8]。
熒光素鈉是造影劑中的常用藥物,但靜脈注射后可能會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其發生機制和免疫機制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血管迷走神經反應,藥物介導的超敏反應,組織胺釋放引起的非過敏反應,焦慮引起的,藥物中的雜質或某些成分,瞳孔散大直接引起的交感神經反應[9]。盡管有不良反應發生,但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仍然是十分安全且有效的檢查手段,為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造影前詳細詢問病史,對于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50/90 mm Hg以下,有嚴重心、腎、肝病患者盡量不做;②有明確過敏史盡量不做;③有過敏體質的患者,造影前給予一次劑量的抗過敏藥;④造影前向患者充分的解釋,說明熒光素鈉的安全性,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⑤精神緊張的、年齡偏大的患者,注射藥物的速度適當放慢;⑥在注射藥物前要嚴格檢查藥物的質量,避免因藥物不純而產生不必要的反應;⑦靜脈穿刺準確防止藥物外滲。此外造影室內還應配備各種急救藥物和急救措施,以便萬一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時,不致貽誤病情。而且檢查前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亦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參 考 文 獻
[1] 梁樹今,廖菊生,高育英.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釋義.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8.
[2] Roson.Fluorescence Photography of the eye.Butterworth.London,1969.
[3] Ryan ST,Retina.Fourth edition,voluⅡ.mosby.Philedephia,2006:880-886.
[4] Albert D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phthalmology.Second edition VolumⅢ.W.B.Saunders Company.Philedephia,2000:1834.
[5] 李鳳云,周明敏,王平寶,等.眼底熒光血管造影熒光素鈉不良反應的觀察.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2,20(11):875-876.
[6] 魏廣川,孫偉.眼底熒光血管造影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6(2):636-637.
[7] Yannuzzi LA,Rohrer LT.劉軼凡,摘譯.熒光血管造影并發癥調查.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1987,5:292-294.
一、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誘因有哪些?
1. 生活用煤不裝煙筒,或者裝了煙筒,煙筒卻堵塞、漏氣,使室內一氧化碳濃度增高;
2. 室內用炭火鍋涮肉、燒烤用餐,而門窗緊閉,通風不良,容易造成一氧化碳停留時間過長;
3. 火災現場會產生大量一氧化碳;
4. 冬天在門窗緊閉的小車內連續發動汽車,產生大量含一氧化碳的廢氣;
5. 煤氣熱水器安裝使用不當。
二、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癥狀?
一氧化碳中毒依吸入空氣中所含一氧化碳的濃度、中毒時間的長短,常分三型:
1. 輕型:中毒時間短,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為10%~20%。表現為中毒的早期癥狀,頭痛、眩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甚至出現短暫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鮮空氣,脫離中毒環境后,癥狀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遺癥。
2. 中型:中毒時間稍長,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占30%~40%,在輕型癥狀的基礎上,可出現多汗、煩躁、走路不穩、膚色蒼白、意識模糊、困倦乏力、虛脫或昏迷等癥狀,皮膚和黏膜呈現一氧化碳中毒特有的櫻桃紅色。如搶救及時,可迅速清醒,數天內完全恢復,一般無后遺癥狀。
3. 重型:發現時間過晚,吸入一氧化碳過多,或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現深度昏迷,各種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發冷,血壓下降,呼吸急促,會很快死亡。一般昏迷時間越長危險越大,常留有癡呆、記憶力和理解力減退、肢體癱瘓等后遺癥。
三、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
1. 應盡快讓患者離開中毒環境,轉移至戶外開闊通風處,并立即打開門窗,使空氣流通。在保證中毒環境空氣流通前,禁止使用易產生明火、電火花的設備,如電燈、電話、手機、電視、燃氣灶、手電筒、蠟燭等,防止發生爆炸事故。
2. 松解中毒者衣扣,保持中毒者呼吸道通暢,清除其口鼻分泌物,保證患者有充分的氧氣可吸入。
3. 患者應安靜休息,避免活動加重心、肺負擔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4. 對神志不清的中毒病人,必須盡快抬出中毒環境,在最短的時間內,檢查病人呼吸、脈搏、血壓情況,根據這些情況進行緊急處理。
5. 若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
6. 病情穩定后,盡快將病人護送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即使患者中毒程度較輕已脫離危險,也應盡快到醫院檢查,進行注射葡萄糖、維生素C、吸氧等治療,以減少后遺癥危險。切記:避免因一時脫離危險而麻痹大意,不去醫院診治,導致出現記憶力衰退、癡呆等嚴重后遺癥。
四、有關一氧化碳中毒的3個誤區
1.臭渣子味就是煤氣味。一些劣質煤炭燃燒時有股臭味,會引起人的頭疼頭暈。而一氧化碳氣體是無色無味的,是碳不完全燃燒生成的。有些人認為屋里沒有臭渣子味兒就不會中毒,這是完全錯誤的。
2.在爐邊放盆清水可預防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不溶于水的,要想預防中毒,關鍵是門窗不要關得太嚴,煙囪要保持透氣良好。
3.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醒了就沒事了。有一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深度昏迷,大小便失禁。經醫院積極搶救,兩天后患者神志恢復,要求出院,醫生再三挽留都無濟于事。后來,這位患者不僅遺留了頭疼、頭暈的毛病,記憶力嚴重減退,還出現哭鬧無常、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精神癥狀,家屬對患者早出院的事感到后悔莫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必須經醫院的系統治療后方可出院,有并發癥或后遺癥者出院后應口服藥物或進行其他對癥治療,重度中毒患者需一兩年才能完全治愈。
五、家庭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重要措施
1. 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狀況。點火爐后殘留物形成煤渣易堵塞煙道,要定期清理和檢查煙道,保持煙道結構嚴密、通風良好。
2. 注意熱水器、煤氣爐等正確的使用和保養方法,并隨時注意是否呈完全燃燒狀態。
3. 煤氣爐應放在不燃燒材料上面,周圍切勿放置易燃品。
4. 自動點火的煤氣爐在連續未點燃時,應稍等片刻,讓已流出的煤氣飄散后再點火。
5. 注意檢查連接煤氣爐的橡皮管是否松脫、老化、破裂,開關是否有異常。
6. 應避免使用潮濕的煤,因其燃燒不充分,會產生一氧化碳。
【摘要】目的 觀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復活動對病情的影響。方法 對無并發癥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住院24小時后,有并發癥的AMI病人在病情穩定后進行二周早期康復治療。康復活動以步行為主。結果 程序結束時左室射血分數(LVEF)>50%者康復組52例(67%),對照組28例(37%),兩組差異顯著(P
【關鍵詞】心肌梗死;早期康復;護理措施;臨床觀察
急性心肌梗死是影響人類健康及生命的急危重癥之一,傳統的觀念是絕對臥床,長期靜臥。目前國內外對心肌梗死的早期康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我們參照大量國內外資料,結合我院和病人的情況,制定了二周康復程序,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收住院的AMI病人154例,均系臨床心電圖及血清酶學檢查確診,符合WHO的AMI診斷標準的病人,除嚴重肺部疾病,神經、運動等系統疾病,心肌梗死已喪失勞動及生活自理能力者。隨機分為早期康復組和對照組。早期康復組78例(男72例,女6例),平均年齡(63±12)歲。對照組76例(男68例、女8例),平均年齡62±11歲。組間年齡、性別、梗死部位、心律失常、killp心功能分級、低血壓狀態的發生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對早期康復組中伴有各種并發癥的病人,經治療控制病情后開始康復運動。對照組病人藥物治療同早期康復組,臥床休息半個月以上,出院前僅在室內活動。
1.2 方法早期康復治療程序見表1。
1.3 康復運動的監護和指導病人入院后立即為之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進入康復運動程序的最佳時機[2]。介紹康復運動程序及其保證措施,解除病人緊張、恐懼的心理。病人的康復治療過程中有醫護人員伴隨,配備了急救藥品及搶救器材。運動中對血壓、心率、心電進行嚴密監護,觀察運動中心絞痛、呼吸困難、心律失常情況,當出現下述情況時暫停康復運動:(1)心前區不適、疼痛、氣短或心悸;(2)心率>休息心率+20,或>110次/分;(3)收縮壓較休息水平上升≥30mmHg(1mmHg=0.1333kpa),或下降≥20mmHg;(4)出現眩暈、頭昏等腦缺血癥狀;(5)心電圖ST段缺血型下降≥0.2mV,或較安靜時下移≥0.1mV、ST段上升≥0.2mV;(6)出現嚴重心律失常;(7)自覺疲勞。定時觀察、記錄運動中、后的血壓、心率及其相關指標,并告之次日的活動[3]。
1.4 觀察指標早期康復組病人在出院前、對照組病人在住院第三周行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室射血分數(LVEF),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電圖檢查進行對比。同時對梗死后心絞痛、再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墜積性肺炎、住院期間死亡率、住院天數、出院時生活自理能力進行比較。
1.5 統計學處理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處理,P
2 結 果
2.1 早期康復組76組完成二周康復程序,2例因梗死后反復心絞痛而終止運動。其他患者根據病情均不同程度完成二周康復治療,出院時達到生活自理。
2.2 早期康復組LVEF≥50%者多于對照組,室性心律失常、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 論
AMI患者的早期康復運動在國外已開展多年。近年來我國的現代心臟康復醫學也有一定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早期康復病人,我們重視了健康教育、心理治療及護理,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有利于康復程序的完成和出院時達到生活自理[4]。
在實行早期康復治療過程中,需嚴密地進行血壓、心電監護,備好搶救器材及藥品,并有醫護人員陪同。要指導病人正確運動,及時了解運動中的異常情況,并及時處理,決定減量運動或停止運動。康復運動要個體化,應根據病情輕重、年齡、性別、運動能力、個人愛好等情況開出適合病人個體的運動處方。AMI早期,運動量小,對老年病人重在參與,不能過分強調運動強度,一定要量力而行,因為步行是心臟康復最簡單、安全的運動[5]。康復組在出院前LVEF高于對照組,室性心律失常、墜積性肺炎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P
二組對比,深靜脈血栓形成在統計學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可能為病例數較少,且病人均接受抗凝治療的結果。早期康復組住院天數較對照組明顯縮短,無死亡發生,說明二周早期康復治療對無并發癥及有并發癥的AMI治療是有益的、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劉江生.康復心臟病學.第1版.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57-278.
[2] 戴若竹.兩周康復程序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傳導阻滯患者中的應用.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1998,7(1):12.
[3] 王朝琿,阮滿珍,程龍獻,等.二周康復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治療中的可行性.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1999,8(1):5.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