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動物的多樣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龜是保護動物。
國際上,海龜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在中國,海龜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因此海龜是保護動物。
因為海龜的肉、甲還有卵具有藥用還有食用價值,所以長期以來都遭到濫捕濫殺,致使海龜的數量急劇下降,再加上各地海域環境質量呈下降趨勢,海龜的生存環境也衰退了,所以海龜才會變成保護動物。
為了保護海龜,要在各地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教育,讓人們認識到保護海龜資源的重要性,也要加強漁政管理,禁止捕殺海龜跟挖掘龜卵,還要加強環境保護,為保護野生動物出一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1自然保護區概況
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位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阿拉套山中東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邊界中方一側。地理位置為E81°43′09″~82°33′18″,N45°07′43″~45°23′15″。東西長66km,南北寬25km,面積為31400hm2。2000-0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批準建立了自治區(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寒溫帶原始狀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特有、珍稀物種。保護區基本上無人類活動,生態系統仍處于自然原始狀態。是中國為數極少的邊界保護區之一,具有極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處在亞歐大陸腹地,是西伯利亞、地中海、中亞、亞洲中部幾大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地貌特征主要表現為階梯狀隆起,海拔高度為310m~3670m之間,具有大陸性寒溫帶寒冷氣候特征,野生動植物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梯度格局。年平均氣溫8•2℃~1•1℃,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冬季有明顯逆溫層存在。保護區水資源補給來源主要是降水、地下水和季節性融雪。保護區有2個湖泊,主要河流為保爾德河,降水量100mm~600mm。海拔3500m以上的山區終年積雪。土壤類型山地灰褐色森林土為主。植被可以劃分為6個植被型、13個植被亞型和34個主要群系。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81科513屬1676種,大型真菌143種,野生近緣植物188種。
野生動物按動物地理區劃應屬古北界中亞亞界中的天山亞區北天山山地省和蒙新區的準噶爾盆地省。動物組成以北方型為主,中亞型次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種類應屬中亞北鯢(Ranodonsibiricus)、賽加羚羊(Saigatatarica)、北山羊(Capraibex)、雪豹(Pan-therauncia)和棕熊(Ursusarctos),這些物種均具有重要價值。分布有陸棲脊椎動物64科221種,昆蟲420種,分屬14目96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6種,二級保護動物30種。被列入國際貿易公約瀕危野生動物附錄Ⅰ的3種,列入附錄Ⅱ的有19種,列入附錄Ⅲ的有1種。列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二級保護的脊椎動物14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7種;二級保護動物7種。夏爾希里地區整個環境質量保存著天然的“本底”性。據測定,其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的一類區所要求的一級標準。
2研究方法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評價是通過對多個指標來進行的。應用層次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法,對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
2.1指標的選擇根據自然保護區生態質量評價的原則和指標體系確立的原則要求,結合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確立了一套較為系統完整的自然保護區生態評價指標體系。選取自然性、多樣性、稀有性、代表性、面積適宜性、人類干擾、穩定性7項指標體系,并將每個指標分為4個等級,分別賦以相應分值(見表1)。
2.2構造判斷矩陣
2.3權重計重與排序各結構層中的相對權重,采用方根法求解C的舊一化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直到滿足一致性檢驗,所求的特征向量就是各因子的權重排序。Mi=∑ni=1Cij(i,j=1,2,……n)(3)-Wi=nMi,Wi=Wi/∑ni=1-Wi(4)
2•4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是建立在每2個要素比較評分的基礎上,如果2個評分具有客觀上的一致性,那么判斷矩陣必具有完全的一致性。這里一致性檢驗的實質就是對經過專家判斷思考給出標度的矩陣進行滿意程度的驗證。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
3生態質量評價結果
3.1單項指標評價結果
根據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研究及表1中所確定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各指標的賦分標準得出單項指標評價結果。1)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哈邊界,基本上沒有人為經濟活動,核心區未受人類影響,基本處于原始狀態,植被種類繁多,自然生境完好,具有典型的原始性。自然性賦分7分。2)保護區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物種較豐富,有維管素植物1676種(高等植物約1800種),是我國重要的物種天然基因庫。多樣性賦分5分。3)保護區內有列入IUCN紅色目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和中國物種紅色目錄的極為瀕危物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6種,二級保護動物30種。稀有性賦分7分。4)保護區植被在我國北方寒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一個代表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構成了類型多樣、層次分明、協調有序的生態系統,這在干旱區各類生態系統中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賦分7分。5)保護區面積31400hm2,核心區面積13510hm2,占43%,保護區面積能夠滿足有效維持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保護區特有、珍惜物種的繁殖、棲息、覓食、遷徙的需求。面積適宜性賦分7分。6)保護區內無居民,無人為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自然保護區幾乎不構成威脅。人類干擾賦分7分。7)保護區主要或關鍵性物種不需特殊生境,生活與繁殖能力一般。穩定性賦分5分。
3.2綜合評價結果
將指標層各元素對目標層做出相對重要性判斷(見表2)。按公式(5)~(8)計算出,CR=0•0917<0•1。所以Wi中的權重可以應用。各指標的權重分別為自然性0•1905;多樣性0•1680;稀有性0•2021;代表性0•0457;面積適宜性0•0672;人類干擾0•1243;穩定性0•2018。綜合評價指數S為89•39分。一般地講自然保護區的評價值分布在20~100分之間,可以分為5個等級(見表3)。評價對象的評價值越大,其保護的優先程度就越高。
《數學課程標準》雖然沒有像《語文課程標準》那樣把“人文性”作為課程的性質和重要功能來定義,但它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就強調了數學教學的全面性與綜合性。小學數學作為小學生最主要的知識和信息來源之一,知識教學并不是其全部內容,思想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教育也應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68-69頁“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例4: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丹頂鶴,2001年全世界約有2000只,我國占其中的 ,其他國家約有多少只?
例5:人的心臟跳動次數隨年齡而變化。青少年每分鐘約跳75次,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 。嬰兒每分鐘心跳多少次?
教學中,我們大多數教師習慣從數理邏輯來看待這一教學內容(例4、例5),關注的是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進而探究例題的不同解答方法,對比解題方法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實現對“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題型的概括和認知。優秀的老師可能在算法多樣性上做得更好,除教材中的算術方法還有列方程解答、用按比例分配解答等。但往往被我們忽視的問題是例4和例5所蘊涵的人文性內容,例4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保護自然、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現實性教育課題;例5給予我們初步的關于“心跳的生理知識”,我們也可以深入了解和認識更多的有關心跳的知識。由于傳統的學科本位思想定勢的影響,使這些寶貴的教學素材往往失去其人文教育功能。
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下面摘取幾個片段供大家批評指導。
一、例4教學片段。
1.出示信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丹頂鶴,2001年全世界約有2000只,我國占其中的 。
提出問題:①從以上信息中你有何感想?②你能根據以上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2.匯報交流:對①學生談出了許多感想,下面僅選幾例。
曹琛緒:野生丹頂鶴太少了,我們必須趕緊想辦法保護,想辦法多繁殖。
金龐:一級保護動物還有“國寶”大熊貓、揚子鱷、金絲猴、東北虎……
徐藝丹:野生丹頂鶴雖然太少,但我國占其中的 ,我們太幸運了。
孫明輝:我們首先要保護好環境,野生丹頂鶴少就是由于它的生長環境受破壞造成的,愛護動物要從保護環境開始……
吳燕國:我們不僅要保護這些珍稀動物,還要保護我們身邊常見的小動物,(師問:為什么?)因為珍稀動物開始也是很多的,就是由于保護不好才成稀有動物的,我們身邊的小動物如果保護不好,將來也可能會成為稀有動物(全班鼓掌)。
3.教師小結:通過例4的學習我們不僅掌握了“求比一個數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同學們還談到了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你想了解更多的“動物知識”你們有什么好的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辦法,請你課后繼續探究,這也是我們本月份的一項“調查與實踐作業”。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原羚的屁股上的毛是白色心形的,因此羌塘當地俗稱“白屁股”。成體肩高60-65厘米,體重在10-16千克左右。雄性有角。藏原羚生活在開闊的平原、山嶺以及地勢平緩的山谷地帶。主要生境是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一般多集小群生活,數量不等,幾只或十幾只的群體較為常見,但在夏季也有單只活動的個體,而冬季往往結成數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巖羊(英文名Blue Sheep; 拉丁名Pseudois nayaur)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雄性體重60~75千克,雌性35-45千克。雄性體型略比雌性大。雌雄都有角,雄性角大于雌性。雙角呈“V”形向上然后向外伸展彎曲。角上有年輪,可以估計年齡。身側有一條褐色條紋,腹面及四肢內側為白色,四肢的前面為黑色。巖羊分布廣泛,從海拔1200米的荒漠山區到5300米的寒冷山坡上,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影。巖羊喜歡在沒有樹木的山坡上活動,附近多有懸崖峭壁以便躲避危險。
盤羊(英文名 Tibetan Argali; 拉丁名Ovis ammon)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屬于盤羊的一個亞種。成年個體肩高100~120厘米,體重60-110千克左右。雄性平均肩高118厘米,平均體重105千克。雌性肩高104-112厘米,估計平均體重68千克。通體被毛粗而短,唯頸部披毛較長。胸、腹部,四肢內側和下部及臀部均呈污白色。前肢前面毛色深暗于其他各處,尾背色調與體背相同。通常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雌雄均有角雄性角特別大,雌羊角形簡單,角體也明顯較雄羊短細。絕大多數盤羊生活在地勢高、起伏較小的山嶺上和山脈上部的坡上。和其他有蹄類相比,它們對干擾的敏感性較高。
雪豹(英文名Snow Leopard; 拉丁名Uncia uncia)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成年個體體長110~130厘米;尾長80~90厘米,體重30~60公斤。全身灰白色,布滿黑斑。頭部黑斑小而密,背部、體側及四肢外緣形成不規則的黑環。它前掌比較發達,因為其是一種崖生性動物,前肢主要用于攀爬。行蹤詭秘,常于夜間活動。
棕熊(英文名Brown Bear; 拉丁名Ursus arctospruinosus)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成年個體體重可達300-780千克。棕熊(Ursus arctospruinosus)是棕熊的亞種之一。針對該亞種的研究目前較少,所以該亞種的實際重量范圍并不清楚。棕熊粗密的被毛有著不同的顏色,例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有些棕熊被毛的毛尖顏色偏淺,甚至近乎銀白,這讓它們的身上看上去披了一層銀灰。根據當地政府的記錄,棕熊已經成為野生動物肇事最為嚴重的物種。
狼(英文名Wolf; 拉丁名Canis lupus)
自治區二級保護動物。肩高60-100厘米,體重32-62千克。根據野外觀察,羌塘的狼一般在夏季的5-6月換毛,越冬的灰色毛自然褪下,新生的略帶黃色的毛露出。狼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但近年來在羌塘見到的狼基本上是獨居或兩三只一群,很少有大的狼群。
赤狐(英文名Red Fox; 拉丁名Vulpes vulpes)
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成年個體體重4.6-5.3千克,體型比藏狐大。雌雄個體不易分辨。它的毛呈現紅褐色,四肢、耳背和頂端白色,尾巴是暗灰色至黑色,個體間存在差異。赤狐比較喜歡在山地活動。
藏狐(英文名Tibetan Sand Fox; 拉丁名Vulpes ferrilata)
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成年個體體重在3-4.5千克左右。背部和身側呈黃紅色至淺紅褐色,腹部紅色。頸部、大腿和臀部呈灰色,尾巴深灰色,尾端龐大的白色。四肢亦較赤狐略短。藏狐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平原上,常活動于灌叢草原、高原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上。
猞猁(英文名Lynx; 拉丁名Lynx lynx)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重18-32千克,體長90-130厘米。身體粗壯,四肢較長,尾極短粗,尾尖呈鈍圓。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長著聳立的黑色筆毛。如果失去筆毛就會影響它的聽力。猞猁的兩性特征區別不大,雄性猞猁比雌性猞猁身材稍微大一點,體重也稍微重一點(1-2公斤)。
兔猻(英文名Pallas’ Cat; 拉丁名Felis manul)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重2—3千克,身體粗壯而短,耳短而寬,呈鈍圓形,兩耳距離較遠。尾毛蓬松,顯得格外肥胖。尾巴粗圓,長度約為20~30厘米,上面有多條黑色的細紋,尾巴的尖端長毛為黑色。全身被毛極密而軟,絨毛豐厚如同氈子一般,尤其是腹部的毛很長,為背毛長度的一倍多。
尊敬的廣大市民: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員,是大自然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社會全面持續可協調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歷史以來,我縣是一個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由于錯誤觀念的誤導,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不強。非法捕獵、販賣、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損害了資溪的文明形象,與當今世界倡導的綠色消費、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黨的十提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貫徹落實好黨的十精神,提高全縣人民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為建設生態、文明、幸福資溪作出積極貢獻。為此,我們鄭重的向全縣人民發出倡議:
從現在起,在全縣范圍內發起保護拒吃野生動物的全民行動,并長期堅持下去!
堅決反對落后、野蠻、殘酷的消費陋習,提倡健康、環保、文明的生活消費方式!
堅決不捕殺野生保護動物!
堅決不吃野生保護動物!
堅決不參與非法買賣野生保護動物!
勇敢舉報違反保護野生動物法規的行為!
讓我們的鄭重承諾傳播到全社會,落實到每一個人。
范文二
親愛的同志們:
現在我國的一些野生動物正面臨著滅絕,他們面臨著很多災難,人們的捕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自然災害他們現在很危險,我倡議:我們要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自然資源。保護野生動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不僅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我國是一個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但是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人為破壞,致使我國野生動物的數量、分布范圍正日益縮小,許多種類已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近幾年,濫食野生動物的現象屢禁不止,使得許多已經處于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的處境更加艱難。
我們不但要自己做到保護動物,還要不斷的提醒身邊的人要保護動物,因為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請大家想一想,我們這個世界,如果沒了動物,我們人類會怎樣?如果沒有動物,我們的生活會怎樣?或許是無聊,或許人們會挨餓,但是無論會怎樣,對人來說,沒有了動物,人們將會和動物們一樣,活不下去的!
大家不要忘記,人類雖然比其他動物聰明,但我們也是動物。如果有人像我們殘害動物一樣殘害我們的話,我們將會怎樣?
我們不應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結果,只會讓人類自己受傷!
親愛的同志們,讓我們一起保護動物,創造一個更美麗的生物圈,讓瀕臨滅絕的動物們有一個最后的家!
范文三
親愛的市民:
你們好!
鳥類和野生動物是人類親密的朋友,也是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保護鳥類和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每年4月1日7日是宜昌市愛鳥周,保護鳥類和野生動物是我們每個市民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此,我們向全體市民朋友們發出倡議:
主動學習鳥類和野生動物的保護知識,積極宣傳愛護鳥類和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多植樹、種草、養花,愛護一草一木,保護綠地和濕地,制止環境污染,保護好鳥類和野生動物的自然棲息地,為鳥類和野生動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的空間和生態環境,讓人類與鳥類、野生動物共享大自然;提醒自己的家人不傷害、捕殺和經營販賣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不掏鳥窩,不撿鳥蛋,不籠養野生鳥類和野生動物。
關鍵詞:保護區 生物多樣性 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S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0-136-02
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境內,東起合浦縣山口鎮英羅港,西至沙田鎮海域,海岸線全長43km。保護區(109′30″~109′00″E和109′30″~ 109′30″;21′00″~21′00″N)面積350km2,其中核心區面積132km2,實驗區面積108km2,緩沖區面積110km2。1986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自治區級儒艮自然保護區,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經濟持續發展,過度捕撈、環境污染和棲息地破壞等,使北部灣的海洋生物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儒艮和中華白海豚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兩種國家Ⅰ級保護海洋哺乳動物,儒艮保護區水域同時有這兩種國家Ⅰ級保護珍稀海洋哺乳動物的分布,在國內獨有,說明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保護區海域還有海龜、中華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文昌魚(Branchiostoma belcheri)等其它珍稀海洋生物物種及種類繁多的游泳類生物(如魚類、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等)。可見掌握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現狀,制定科學保護措施尤為重要。
1 儒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現狀
1.1 儒艮資源現狀
據記載,1958-1962年,合浦縣沙田公社曾多次組織專業隊圍捕儒艮,5年間共捕獲儒艮216頭。1976年上海自然博物館、復旦大學等科研單位,在當地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曾組織科研性的捕捉活動,當年共捕獲儒艮23頭。1977年禁捕。過度捕殺對沙田儒艮種群造成了巨大傷害,也導致種群無法恢復,而長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80年代末至至今,保護區周邊地方政府大力開發海洋資源,加之保護區周邊漁業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毀滅性地破杯,海草生態系統破壞嚴重。1997 年11 月王丕烈、董金海、王敏干和當年曾捕過儒艮的富有經驗的老漁民在合浦沙田儒艮保護區內進行調查時, 發現3頭儒艮從鐵山港3號燈標向營盤方向游去。2000年以后仍發現死亡個體與發現活體記錄,甚至2004年仍有記錄。王丕烈等(2007)認為沙田仍有儒艮存在,并親眼見過儒艮。
1.2 中華白海豚現狀
參考2011-2012年在儒艮保護區及周邊海域綜合調查結果,經過照相識別法計算儒艮保護區及其周邊海域有中華白海豚113頭,綜合Popan模型和發現曲線模擬法,保護區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在90-120頭左右。比較2003-2004年調查結果,中華白海豚大幅度增加,且以青少年為主,中華白海豚的分布傾向于東移,主要集中在草潭以西5km左右和沙田西南5km處。
1.3 北部灣江豚現狀
2011-2012年在儒艮保護區及周邊海域綜合調查結果,發現江豚6次,平均群大小為2.17頭,5次在2頭以下,僅一次達到6頭。江豚主要分布在沙田西南側水域。江豚主要分布于中華白海豚的地帶,距岸更遠。江豚和中華白海豚數量有所增加,與環境變化截然相反,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1.4 中國鱟和圓尾鱟資源
儒艮國家級保護區及鄰近海域分布有中國鱟及圓尾鱟,圓尾鱟個體數量稍多于中國鱟。成體中國鱟發現很少,絕大多數中國鱟為亞成體,個體大小比圓尾鱟稍大。大量的亞成體被捕獲,是中國鱟和圓尾鱟的種群數量衰減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量的流刺網等網具的應用,導致鱟被大量捕捉上岸,曬干后來做飼料、肥料,或用于提取甲殼素。
1.5 文昌魚資源
合浦儒艮國家級保護區海域調查9個樣點中3個采樣點泥樣共采獲17條文昌魚。鑒定結果是白氏文昌魚(Branchiostoma belcheri)。采樣點的白氏文昌魚平均密度為5.44尾/m2,和其它文昌魚產地的文昌魚密度相比,儒艮國家級保護區海域文昌魚數量明顯偏少。近些年來,由于文昌魚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文昌魚數量急劇減少,物種的生存遭到了嚴重的威脅。目前,文昌魚種群數量已經處于瀕危境地,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6 軟體動物資源
儒艮國家級保護區及其鄰近海域有軟體動物215種,隸屬于13目65科130屬。其中瓣鰓綱7目30科73屬117種,簾蛤目種類最多,腹足綱3目32科53屬88種,其中腹足目種類最多,頭足綱3目3科4屬10種。儒艮國家級保護區及其鄰近海域軟體動物所屬目、科、屬、種占北部灣北部軟體動物所屬目、科、屬及種的比例分別為6.85%、69.89%、59.90%及50.23%,由此可見,儒艮國家級保護區及其鄰近海域軟體動物是北部灣軟體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1.7 蝦蟹類動物資源
儒艮國家級保護區及其鄰近海域有蝦蟹類93種,隸屬于2目19科46屬。主要經濟蝦類有:長毛對蝦、墨吉對蝦、寬溝對蝦、日本對蝦、刀額新對蝦、近緣新對蝦、中型新對蝦、沙棲新對蝦、須赤蝦、門司赤蝦、中華管鞭蝦、高脊管鞭蝦、短溝對蝦、斑節對蝦、周氏新對蝦、鷹爪蝦、巴貝島赤蝦、中國赤蝦、音響赤蝦、吐露赤蝦、細巧仿對蝦、哈氏仿對蝦、亨氏仿對蝦、刀額仿對蝦、角突仿對蝦、缺刻仿對蝦、中華仿對蝦、中國毛蝦、日本毛蝦、紅毛蝦、脊尾白蝦、鮮明鼓蝦、刺螯鼓蝦、日本鼓蝦等。主要經濟蟹類主要有:銳齒、日本、遠海梭子蟹、三疣梭子蟹、紅星梭子蟹、擁劍梭子蟹、鋸緣青蟹等。其中以三疣梭子蟹及遠海梭子蟹產量最大,是保護區及鄰近海域最重要的經濟蟹類。
1.8 魚類資源
儒艮國家級保護區及其鄰近海域有魚類178種,隸屬于14目61科114屬,分別屬于暖水性和暖溫性。其中暖水性種有147種,占總數的82.59%,占絕對優勢;暖溫性種只有31種,占17.41%。儒艮國家級保護區中鱸形目魚類達97種,隸屬于33科60屬。保護區魚類所科、屬、種占北部灣魚類科、屬、種的比例分別為54.46%、42.07%及36.93%。漁船的作業方式主要是拖網,還有少量流刺網。石頭埠每年的漁獲量約570-1548噸,沙田鎮年漁獲量大約為5532.6-13680噸。儒艮保護區及周邊海域最大漁獲量達到了北部灣東北部海域最大可捕量的近1/4,說明儒艮國家級保護區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現象相當嚴重。
2 儒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
儒艮保護區及周邊水域是儒艮、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等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而且也是魚類、貝類和蟹類等重要水生生物的繁殖場和索餌地。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對這些生物產生了威脅。
2.1 電拖網漁船作業
經統計,沙田鎮約有284條船,其中電拖網漁船約137條,超過總捕獲量的50%,除此之外,石頭埠、營盤等地漁船也在儒艮保護區附近海域作業,暫以合浦縣漁船總數為參考,共約1388條船,其中拖網約545條,這些船多數在儒艮保護區附近海域活動。
電拖網作業特別是突然性的通電,有可能直接傷害到海洋哺乳動物。而更多的是對食物資源的破壞,電拖網漁船所經之處,無論大多在的魚均將全部死亡。失去食物資源對海洋哺乳動物來說非常不利,中華白海豚適宜的棲息地越來越少。
2.2 過度捕撈
近年來,儒艮保護區附近海區作業力度增大,長期的過度捕撈和底拖網的盛行對資源和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引起一些常見的經濟魚類資源衰退,底層和近底層的優質魚類逐漸被小型的底層魚類所代替,許多種類的地理分布范圍縮小,且種類數和資源量下降。
漁船數量增加過多,片面追求產量,不計后果的枯竭式捕撈是導致漁業資源衰退的最主要的原因。由于長期的濫捕與亂捕,儒艮國家級保護區海域內漁業資源已經嚴重衰退。主要表現為漁獲物小型化、低齡化、低質化,傳統名優魚類資源急劇減少,漁獲物主要為小型、近岸及內灣性物種。一些漁民休漁期捕撈幼魚和休漁期過后漁船報復性的捕撈使得漁業資源得不到有效的恢復,也是導致漁業資源衰退的一個原因。
2.3 掠奪式的灘涂作業
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沿岸主要為沙灘和泥沙灘,灘涂平緩,每天退潮后,灘涂上作業漁民非常多,作業方式有挖螺、挖殺蟲、電蝦、圍網和灘涂放養等等。目前這些灘涂均為附近漁民占領,各家自占一塊,劃定為自留地,甚至有人在保護區沿岸灘涂上養螺和養大蠔,螺樁和蠔樁占據了大面積的灘涂,灘涂養殖和過度的灘涂作業嚴重破壞了生境,造成海草床破壞。
2.4 沿岸經濟發展,排污量增大
目前沙田的沙田港正在建設中,沙田煤運碼頭和鐵山港沿岸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口的急劇增加,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排人鐵山港海域,使海洋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含重金屬如Cu、Zn、Pb、Cd和有機氯等污染是引起海洋生物死亡的一大原因。
2.5 其他破壞性的因素
炸魚的本來目標是魚類資源,但哺乳動物如中華白海豚和江豚以魚為食,被誤炸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水體富營養化也嚴重影響保護區海域的漁業資源,自2009年以來,暖冬都會導致保護區沿岸海域滸苔瘋長,導致海洋生物缺氧死亡。在保護區調查發現有多頭個體背部受傷的中華白海豚,疑是螺旋槳所為,因此,航運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也比較突出。
3 儒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
3.1 加大生態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
保護區管理部門聯合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公益性廣告、板報、展板等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消除宣傳上的誤區和盲點,讓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救護的基本常識,真正樹立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
3.2 取締非法漁業方式
儒艮保護區應積極與政府和漁業部門匯報,建議取締電拖網作業。在未取締之前,向漁民宣傳,避免突然性的通電,對海洋哺乳動物造成電傷。應對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經常出現的水域實行限數管理,嚴格控制拖網漁船的數量和作業時間。
保護區管理部門應積極與當地海監、漁政部門進行配合和協作,加強對沿岸漁業生產的管理和魚類資源保護。對保護區及附近水域中的一些非法漁業活動,如電捕魚、炸魚及毒魚等破壞性漁業方式,應進行嚴格禁止。通過各種手段有計劃地逐步調整重要經濟魚類的捕撈量,把捕撈量控制在種群增長量的水平以內。嚴格限制保護區沿岸水域的定置網具,限制拖網漁業,提倡漁具、漁法改革。進一步加強對休漁期的有效管理等,逐步取消保護區內,特別是核心區內的捕撈、養殖和其它人為干擾活動。
3.3 嚴格生物多樣性管理和執法
漁政、漁監、水產、海洋、海警等部門應當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能與職責,嚴格灘涂管理,嚴格非法漁業活動管理,嚴格禁漁期監管,保護區要積極聯合涉海部門聯合執法。
儒艮保護區應盡快完善保護區管理辦法的立法,確保有法可依。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協作協作,對資源產地、集貿市場、飯店餐館、運輸環節的監督檢查,對非法捕殺、經營、倒賣、販運、走私國家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以及污染破壞棲息地的違法行為,發生一起,查處一起。保護區應積極建立有獎舉報制度,成立群眾聯防組織,建立社區共管局面,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網絡,堅決打擊各種破壞和危害水生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鄧超冰.北部灣儒艮及海洋生物多樣性[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 王丕烈,孫建運.儒艮在中國近海的分布[J].獸類學報,1986,6(2):175-181.
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海拔2300多米的娘娘山山頂臺地上,有一片珍貴的沼澤濕地,2012年8月剛被貴州省林業部門發現。
娘娘山位于貴州省西部六盤水市轄區的盤縣和水城縣交界處,沼澤濕地涉及盤縣的普古鄉以及水城縣的順場鄉、龍場鄉和花嘎鄉。娘娘山沼澤濕地主要由蘚類沼澤、草本沼澤、灌叢沼澤、森林沼澤等組成,其中,蘚類沼澤276.6 公頃、草本沼澤12.2公頃、灌叢沼澤62.3公頃、森林沼澤701.8公頃,總面積1025.9公頃。
娘娘山沼澤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有5個植被型組、10個植被(亞)型、34個群系,各類植物物種140種。蘚類沼澤主要優勢物種是金發蘚和泥炭蘚。草本沼澤包括莎草型濕地植被型、禾草型濕地植被型以及雜草類濕地植被型,優勢植物包括水莎草、燈心草等。灌叢沼澤由常綠闊葉灌叢濕地植被型、落葉闊葉灌叢濕地植被型組成,優勢物種有馬纓杜鵑、云南含笑、箭竹等。森林沼澤主要由亞高山溫性針葉林和亞熱帶山地暖性針葉林組成,優勢物種包括柳杉、華山松、杉木等。
豐富的植被為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生境和食物來源,孕育了豐富的動物多樣性。娘娘山沼澤分布有哺乳動物26種,包括國家ⅱ級保護動物藏酋猴、穿山甲等。兩棲爬行動物29種,包括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級王錦蛇、紫灰錦蛇等。土著魚類29種,包括葉結魚、昆明裂腹魚和灰裂腹魚等中國特有種。鳥類共計107種,包括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近危級別以上的暗色鴉雀和滇,以及黑耳鳶、雀鷹、紅隼等國家ⅱ類保護鳥類7種。
娘娘沼澤濕地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碳匯功能,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育價值。泥炭蘚沼澤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可吸蓄其自身重量20倍~25倍的水分。而娘娘山沼澤發育于喀斯特地區的高原山地,其涵養的大量水資源為周邊社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娘娘山沼澤地處北盤江流域、珠江上游,大面積沼澤成為維護珠江流域水生態安全的重要生態屏障。另外,娘娘山泥炭蘚也是重要的成碳植物,對于區域溫室氣體調節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關鍵詞】博斯騰湖 生態資源 保護對策
1 、 博斯騰湖濕地生態資源現狀
1.1 博斯騰湖濕地植被資源
1.1.1 浮游植物
現階段,博斯騰湖濕地地區的在生浮游植物的種類,最多達到了7門,共計113種。其中,涵蓋了綠藻和藍藻門,以及一些硅藻門的藻類,共三種優勢類群體。其他的可以分為甲藻門、裸藻們等等。
1.1.2 水生維管束植物
博斯騰湖濕地地區,有挺水生植物,共9中,其沉水植物,分無8種;浮葉植物,分為3種。這些植物一般常見的為:蘆葦、香蒲、蓮、水蔥等。挺水植物在通常狀況下,所分布的范圍比較廣泛,且數量居多。其余的種類中,例如:荊三棱、水蔥等。它們目前的數量就非常的稀少。
1.2 博斯騰湖濕地動物資源
博斯騰湖濕地,其中的動物資源,涵蓋了浮游動物、底棲和魚類以及哺乳動物。
1.2.1 浮游動物
博斯騰湖濕地,浮游生物共計147種之多,其中原生動物就占據64種,輪蟲64種,犄角類18種。橈族僅1種。
1.2.2 底棲動物 底棲動物目前對于博斯騰湖濕地來說,是相對比較貧乏的,生物量比較少。底棲動物包含7個種屬,種類在四季的變化中,并不是非常明顯。其主要的種類,包括寡毛類2種,水生昆蟲2種,軟體動物3種。
1.2.3 魚類 現階段,博斯騰湖濕地共有魚類多達32種。其中包括,6目11科,種類主要包括:鯉魚、鰱魚以及鯽魚等等。目前,針對漁業其捕撈量每年已經超過了3000噸,主要是大湖區的魚量,小湖區的魚產量僅僅是總數的8%左右。
1.2.4 鳥類 博斯騰湖,湖濱濕地的鳥類共有34余種,主要的種類,包括大天鵝、黑鸛等。水禽和游禽主要占大多數,并且很多的時候有后鳥,在博斯騰湖區域中,黑鸛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2.5 哺乳動物
博斯騰湖濕地,哺乳動物可以分為兩個類別,野生動物、飼養動物。其中,野生動物主要有:刺猬、野兔、蝙蝠等。飼養動物主要有牦牛、奶牛、馬等。此外,還包括野生爬行類和兩棲類的動物,例如蛇、壁虎以及蜥蜴等。
1.3 水資源
博斯騰湖地表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源自周邊的河流。焉耆盆地地區中,開都河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能夠常年對博斯騰湖補給的河流。共有10余條的大小河流流入博斯騰湖,其中徑流量大于1×108m3的河流有:開都河、黃河溝、清水河,博斯騰湖的主要水源需要依靠這些河流,這些河流占地表水資源的96%以上之多,使博斯騰湖的水資源變得十分充足。博斯騰湖濕地的面積的大小,由湖水量的變化,變的頗為敏感,湖水流量較少的時候,湖面面積會縮小,實地面積也會隨之減少,所以水量直接導致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變化,使該地區生物的多樣性同樣受到相應的威脅。因此,湖水量的變化使整個濕地地區的生態環境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1.4 泥炭資源
博斯騰湖也是我國現階段,較為大型的泥炭田分布區域。泥炭也是博斯騰湖的主要礦產資源,主要產量,分布在黃水灣和小湖區。根據統計泥炭資源面積,約為3×104hm2,平均厚度達到1m,儲量約2.9×108t。
1.5 旅游資源
遠離城市的喧囂, 將自己融入自然,這已成為現代人們的休閑時尚。風光艷麗的博斯騰湖,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旁邊上,自古就有“瀚海明珠”的稱號,并且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目前設立為景點,其中包含博湖縣的大河口旅游區、落霞灣旅游區,以及和碩縣的西海海濱浴場―金沙灘等,景色怡人,讓人難忘。
2 、 博斯騰湖濕地生態資源保護與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濕地面積萎縮,自然生物群落衰退
相關數據顯示,博斯騰湖蘆葦濕地面積已由1958年的558km2下降到2009年的410 km2,面積下降大約26.5%。目前,小葦和毛葦占67%,中葦占23%,而大蘆葦僅占5%。蘆葦生物量由1969年的40.0×104t減少到2002年的20.0×104t,減少了50%。由此可見,與20世紀60年代相比,博斯騰湖濕地的蘆葦面積以及生物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品質也在下降。
2.2 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博斯騰湖早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受到水位的變化以及水質的惡化,還有人為的破壞,等這些諸多因素的影響,迫使湖泊濕地的生態環境,發生著持續的退化。一些具體表現有:蘆葦濕地面積正在不斷的縮小,蘆葦的長勢情況也很不好。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同樣面臨著危險,很多珍惜保護物種瀕臨滅絕,鳥類資源也同樣的匱乏,天鵝等珍惜的鳥類品種,目前已經很少可以被發現,一些魚類的種群結構也目前趨向與單一狀態。90年代后,縱使對濕地地區采取了些列的封閉式保護措施,雖然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和60年代相比,蘆葦的產量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現階段,濕地地區的生態環境還未得以全面性的恢復,依賴湖泊濕地生存的動植物,還是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2.3 湖泊水質惡化
農田排水和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污水,是對博斯騰湖產生污染的主要來源,根據統計,目前現有25條排水聚到的污水,會直接流入湖區,其中,最大的湖區就有7個,排入小湖區的污水渠道有8個,排入黃水區的污水渠道10個。每年農田排放量為2.2×108m3,并且帶入的污染物,就單是鹽量就為46×104t之多,這些都是導致博斯騰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由此之外,因為大量的工業排放還有生活污水的排放,它們通過排水渠道,最后流入博斯騰湖,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還有一些有機污染物,同樣會導致博斯騰湖的水質受到一定的污染。
3、博斯騰湖濕地生態資源保護對策
博斯騰湖湖泊濕地,其在生態環境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并且還帶有凈化水質的功能。為使博斯騰湖濕地生態系統,能夠得以良性的循環,為了加強濕地的保護,提出以下對策:
3.1劃定博斯騰湖濕地不宜開發區域,設立生態保護帶。根據濕地地區生物的多樣性以及水系的分布現狀等對博斯騰湖做出不同區域的劃分,除了不宜開發的區域,還要對濕地進行有限度的開發與利用,減少生態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將濕地中帶有生物多樣性的地區規劃到重點生態保護帶,以便阻隔人類活動對野生動植物生活活動的影響。
3.2加大廢水處理力度,確保湖泊生態環境的恢復。博斯騰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周邊廢水超標的排放。所以,要禁止在博斯騰湖周邊開設工礦企業,或者嚴禁博斯騰湖作為排放污水地區。各部門也必須按照國家的相關要求,對工業廢水和水污染做出相關治理方案。確保湖水的水質得以改善,使博斯騰湖的生態環境能夠很好的恢復。
3.3維護濕地生態環境。在葦田濕地,不可以亂用農藥和化肥,要通過對水源養分的把控,以及有機肥料保持,使葦田的養分能夠平衡,做好病蟲妨害、生態調控工作。
3.4在濕地地區中,除了蘆葦除外,還有一些動植物的資源,以及一些國家珍惜保護物種。這樣就需要對博斯騰湖制定相關保護條例。禁止在濕地保護地區或者是周邊開設度假區、賓館飯店、以及人造景點,并且制定相關處罰條例。
3.5適當進行人工育葦,使濕地能夠慢慢恢復。長時間以來,蘆葦被人們視為可自生自滅的野生資源,并且采取了掠奪式的利用,只是采割,并不采取管理措施,產生只產不投的現象,導致了葦區面積縮小,產量下降的局面。所以,要保護好現有的葦區,加強人工管理,并且要劃定相關地區,禁止放牧,采割。與此同時,還要對蘆葦人工培育〔3〕,擴大葦區面積。針對現有的濕地地區,要進行封閉和保護,避免周邊破壞的現象發生。
(1.第二林業監測規劃院,烏蘭浩特137400;2.林業監測規劃院,呼和浩特010020)
摘 要:文章敘述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資源現狀,濕地保護措施。
關鍵詞 :濕地資源;現狀;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簡介:李賀新(1984 -),男,內蒙古烏蘭浩特市人,林業助理工程師。
1 保護區概況
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興安盟扎賚特旗南部。地理坐標:北緯46°04’07”~46°24’57”,東經122°45’48”~123°10’18”。保護區總面積94830.Ohm2,其中:核心區面積20750.5hm2,緩沖區面積25692.5hm2,實驗區面積48387.Ohm2。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①保護該區域內鳥類賴以生存的草原和濕地生態系統,并使其結構功能得以正常發揮;②保護濕地野生動植物,特別是大鴇(Otis tarda)、丹頂鶴(Crus japonensis)、白鸛(Ciconiacuconia)等珍稀鳥類;③濕地湖泊、沼澤及棲息鳥類科研、動物救護、鳥類、植被監測等。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唯一以保護大鴇為主的保護區。
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于1996年扎賚特旗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旗縣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經人民政府批準晉升為自區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定名為“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 保護區濕地資源
2.1 濕地面積與類型
保護區位于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區(濕地區編碼1530047),2010年濕地調查保護區濕地斑塊數量為24個,濕地面積21713.2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2.90%。濕地類包括湖泊濕地(面積2516.2hm2)、沼澤濕地(面積16849.7hm2)和人工濕地(面積2347.3hm2);濕地型主要包括永久性淡水湖(面積l30.0hm2)、永久性堿水湖(面積2355.9hm2)、季節性淡水湖(面積30.3hm2)、草本沼澤(面積4362.7hm2)、沼澤化草甸(面積12487.Ohm2)、庫塘(面積2325.8hm2)和運河、輸水河(面積21 .5hm2)。
2.2 濕地自然環境要素
保護區主要地貌類型為湖積平原;植被類型為中溫帶禾草型濕地植被型、雜草類鹽生草甸;平均海拔130~230m;主要土壤類型為沼澤土、草甸土和鹽土。保護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溫度4.8℃,溫度變化范圍在4.6~4.8℃之間;≥0℃活動積溫3143℃。年均降水量360.3mm,變化范圍在360.3~370mm之間;年均蒸發量1804.9mm,變化范圍在1794.1~1864.9mm之間。
2.3 濕地水環境要素
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其水源為綜合補給(主要包括大氣降水、人工補給與地表徑流),枯水位133m,豐水位136m,平水位134m,最大水深3.0m,平均水深1.0m。
保護區地表水PH值8.0,弱堿性;礦化度0.5g/L,淡水;透明度0.5m,渾濁;總氮0.30mg/L、總磷0.023mg/L、化學需氧量60mg/L。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磷,據《GB3838-2002》水質級別為Ⅲ類。
保護區地下水PH值8.0,弱堿性;礦化度0.9g/L,淡水;據《GB/T 14848-93》水質級別屬Ⅲ類。
2.4 濕地主要動物種群
保護區目前共發現鳥類17目46科31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類13種:大鴇(Otis tarda)、白鸛(Ciconia ciconia)、東方白鸛(C.boyciana)、黑鸛(Ciconia nigra)、白頭鶴(Crus manaca Temminck)、丹頂鶴(Crus japonensis)、白鶴(Grus leucogernus)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類47種:赤頸鸊鷉(Podiceps giisegena)、角鸊鷉(Podiceps auritus)、白鸚(Threskiomis aethiopicus)、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鵝(Cygnus cygnus)、小天鵝(C.columvianu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鴛鴦(Aix galericulate)、灰鶴(Grus grus)、 白枕鶴(Grus uipio)、蓑羽鶴(Anthropoidea virgo)、小杓鷸(Numenius borealisminutus)等。優勢種為豆雁(Anser fabali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灰雁(A.anser)、綠頭鴨(Anasp_latyrhynchos)等。常見的種類有丹頂鶴(Crusjaponensis)、白枕鶴(Crus uipio)、蓑羽鶴(Anthropoideavirgo)、豆雁(Anser fabalis)、白額雁(Anser albifrons)、灰雁( A.anser)、大天鵝(Cygnus cygnus)、小天鵝(C.columvianus)、綠翅鴨(A.crecca)、羅紋鴨(A.falcata)、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等。保護區目前固定觀測站觀測記錄到豆雁(Anser fabalis)約3500只、白額雁(Anser albifrons)約2000只、灰雁(A.anser)約3500只、小天鵝(C.columvianus)約700只、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約1000只、斑嘴鴨(Anaspoecilorhyncha)約800只、紅頭潛鴨(Aythya verina)約1000只、白骨頂(Fulica atra)約500只、鳳頭麥雞(Vanellus vanellus)約500只等。
魚類約3目9科43種。其中,以鯉形目鯉科為主。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魚(Cyprinus carpio)、鯽魚(Carassius auratus)、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魚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白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魚(Astichthys nobrlis)、泥鰍(Misgumus anguillcaudatus)、花鰍(Cobitis taenia)、鯰魚(Silurus asotus)、狗魚(Esox reicherti)等。
哺乳類5目10科26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黃羊(Pmcapra gutturose)、水獺(Lutra lutra Linnaeus)等。
兩柄類1目3科5種。常見種包括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花背蟾蜍(Bufo raddei).無斑雨蛙(Hyla arborea Linnaeus)、黑斑蛙(Rananigroomaculata Hallowell)、中國林蛙(R.chensinensis)等。
爬行類2目3科7種。常見種包括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麗斑麻蜥(Eremiasargus)、黃脊游蛇(Calamaria spinalis)、白條錦蛇(Elaphe dione)、紅點錦蛇(E.rufodorsata)、虎班游蛇(Rhabdophis tigrine)等。
2.5 濕地主要植物種群
保護區內目前共發現植物253種。2010年濕地調查記錄到濕生植物11科15屬16種,主要優勢種包括:長芒野稗(Echinochloa candata)、鵝絨萎陵菜(Potentilla anserica)、北車前(Plantago media)、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披堿草(E.dahuricus Nevski)、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蒼耳(Xanthiumsibiricum)、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蔓委陵菜(Potenolla flagellaris)、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小香蒲(Typha mini)等。
主要植被群系有:長芒野稗草甸(Echinochloacaudata)群系、鵝絨萎陵菜草甸(Potentilla anserica)群系、蘆葦沼澤(Phragmites australis)群系等。
3 濕地受威脅狀況
保護區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生產經營模式滯后。受傳統的畜牧業,農業等影響,造成草場超載、土地沙化退化及過度圍墾、捕撈、采集等人類活動干擾和泥沙淤積等方面的威脅。保護區內土地被利用數量較大,對保護區環境有一定影響。同時,也受氣候干旱影響,如湖泊、沼澤等濕地干涸和縮小,至保護區鳥類減少,個別地段植被長勢不佳,出現了由過去的密、高、粗逐年向稀、矮、細方向退化的現象。綜合受威脅等級為輕度威脅。
4 濕地保護措施
濕地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以及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水防旱、調節氣候、促淤造陸等重要生態功能。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森林之肺”。保護好濕地,對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生態、社會意義。
提高保護濕地管理水平,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條例及自治區有關法規、規定,嚴格依法辦事,嚴厲打擊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行為。定期舉辦濕地保護培訓班及濕地保護宣傳,普及人民群眾對濕地的認識,為加快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濕地保護與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屬于社會公益事業,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持,起到主導、示范作用。要加大人工濕地建設的投入,并通過政策引導,動員社會的力量加入到人工濕地的建設中來。要抓住機遇,爭取國家更多的濕地工程建設項目,促進濕地保護事業。
加大科研的投入,深入開展濕地科學研究,特別是在濕地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加強濕地監測工作,研究其物種多樣性及種群變化規律,人為干擾對濕地的影響,為更好地保護濕地,提供科學依據。
濕地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合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正確處理和協調各部門、各利益主體之間關系,白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對于濕地管理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