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城市設計經典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設計經典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設計經典理論

第1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關鍵詞】公共健康;城市設計;教學探索

1緣起:重大公共健康突發事件催生城市設計教學新視野

一場席卷全球的疫情讓“公共健康”概念出現在國人面前,而公共健康并非醫療衛生部門能夠完全解決,人居環境學科也應該有所擔當與作為。揚州大學建筑學專業在大四下學期開設了13周的城市設計專題。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初期,教學團隊開設了題為“基于公共健康的城市設計思維”的講座,學生們反響強烈,深刻感受到城市營建過程中公共健康的重要意義。教學團隊適時提出,基于公共健康促進的城市設計教學,是對既有城市設計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案例分析環節,引導學生深入經典著作與實踐,獲取不同建筑師、規劃師應對健康挑戰的先驅性探索;設計過程中,利用相關技術指引與導則引導學生構建促進公共健康的基礎城市設計策略。

2案例解析:融入公共健康觀念的城市設計實踐

2.1為健康而設計的田園城市。霍華德122年前提出的“理想城”影響深遠,其原版著作值得學生們深入體會其精髓。通過研讀《明日的田園城市》發現,被認為是現代城市規劃鼻祖的霍華德所提出的這座“理想城”,本質上是為了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而設計。導讀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學生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審視具體空間安排與其深層邏輯;另一方面,深入特定時間的社會背景,理解作者對工業革命的認識,以及他對公共健康的思考。2.2以城市美學改善巴黎公共健康。19世紀中葉,巴黎市中心擁擠不堪,塞納河沿岸有數量眾多重污染環境的工業,巴黎改造計劃的背景即在如此惡劣的城市環境中展開。該計劃拆除了大量舊建筑,開辟出數條林蔭大道;規范道路兩側建筑物的高度與形式,強調街景水平線的連續性;重視公共綠地建設,新規劃建設了數個大型公園,使之成為“城市之肺”;改造完成后,巴黎形成了單中心、放射狀交通網、主軸線與塞納河平行的城市格局。城市美學,實際上就是有關城市空間的藝術設計,包括城市中心干道、廣場、公共綠地、重要建筑物的布置。通過巴黎的改造案例告訴學生一個重要的城市設計原則———經過個別設計的公共建筑物畢竟有限,為了更為有效地運用這些建筑物,有必要集中地、有重點地美化一個地區的重要部分。在進行城市空間設計時,依據城市規模,應集中地、有重點地設計一條或幾條軸線干道,強調其與公共建筑、門戶地區的相互聯系。2.3關注通風的香港城市設計導則。2003年香港SARS疫情爆發,作為世界聞名的高密度城市,疫情對香港社會的危害遠比其他城市嚴重。此后香港政府開始重視城市建設中的通風問題,根據空氣流動的科學研究與評估成果制定了《城市設計指引》的“空間流通”專題(圖1)。借此案例,學生能夠獲取高密度城市為實現健康的通風環境,在城市總體布局與建筑群體不同層次可資借鑒的設計手法。

3策略構建:基于公共健康促進的城市設計方法

3.1采用小尺度街區與密路網模式。據調查,在街區連通程度更高且適宜步行的街區環境中,居民選擇步行作為出行方式的頻率更高。此次疫情也看到小尺度社區的優勢———有效減低了傳播的風險與防疫的難度。學生在充分理解小尺度街區與密路網模式空間特征的基礎上,提出長、寬在100~130m左右街區單元模塊(圖2),其中設有社區組團綠化提供休憩交流空間,街角設置口袋空間形成居民活動節點,社區相關配套布置在底層裙房。在此基礎上建構的基礎空間單元成為居民就近參與公共活動最頻繁的空間,也是市民日常活動的第一圈層。3.2設置多尺度通風廊道。通風廊道對于城市公共健康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相關研究已證實風道對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遏制作用;同時,通風廊道也有利于疏散街道峽谷與密集區域的污染物,防止污染的聚集。基于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在城市規劃方案階段預留多尺度的通風廊道:就總體布局而言,以主要盛行風方向開辟通風廊道,并結合慢行系統延展廊道,使空氣能夠有效地流入場地,從而驅散熱氣、廢氣和微塵,以及改善局部地區的微氣候。就群體布局而言,建筑群的高度朝著盛行風的方向逐級降低,利用高度輪廓帶來的氣壓差異去引動氣流,讓風透入建筑群(圖3);采用梯級式的平臺設計,將氣流從上空引導至地面的行人路。減少平臺的上蓋面積,在地面提供更多休憩與空氣通道(圖4)。3.3塑造界面、尺度友好的街道空間。友好的街道環境更有可能吸引居民進行步行或騎行等健康活動,目前的街道環境設計正在從工程性設計向整體空間環境設計轉變,從強調交通效能向促進街道與街區融合發展轉變(圖5)。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公共健康,結合街道環境在界面與尺度的主要控制要素(表1),引導學生進行街道空間的塑造。3.4提供多層級的公共空間體系。高品質的公共空間有利于人們參與不同類型的戶外活動,從而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設計過程中,引導學生解讀與應用凱文?林奇提出的,檢驗城市空間品質的基本指標———活力、感受、適宜性、可達性、管理。基于不同的尺度與功能需求,學生提出三個層次的公共空間體系。第一層級包括:中央綠色長廊—中央生態空間—中央商務區廣場;第二層次包括:線性濱水綠道—南部濱水公園。第三層次包括:鄰里開放空間通廊—鄰里公園(圖6)。

4結束語:教學思考與展望

通過本次的城市設計教學實踐探索,教師團隊形成了如下的思考與展望:(1)通過重讀經典理論與實踐的方式(而非追逐學術熱點),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案例分析。基于公共健康促進的城市設計并非一個新的課題,不同時空需要結合差異化的健康訴求進行城市設計實踐。例如巴黎改建計劃以街道軸線-廣場為核心的城市美化,是為了驅逐貧民窟,改善巴黎中心區的衛生環境。而香港城市設計導則的制定則源于高密度地區對傳染病疫情的憂慮。在這些經典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空間控制手段,已經成為今日城市設計的基本手法,而且,以重讀、再探經典的方式啟動設計,契合本科階段強調設計基本素養的培養目標。(2)通過成熟的,已經普遍運用的技術導則作為支撐,保證公共健康促進的城市設計策略構建。本次教學的難點是,在設計過程如何控制學生方案的走向。對此,教學團隊認為在引導學生提出某個相關策略時,需要技術方法的支撐。例如“設置多尺度通風廊道”方面,《香港城市設計指引》是一個可資借鑒的技術手冊;在“塑造友好的街道環境”方面,《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中的圖示化語言,能夠很好地被學生接受。相關技術導則或指引的運用,可控制學生方案在一個合理范圍內,不至于太過“天馬行空”。(3)在教學基本框架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例如某學生從增強交通方式可達性的角度,提出促進公共健康的規劃設計策略(圖7),試圖將公共空間設置在地鐵、公交等主要線路周邊;進行站點布置時,將辦公和居住建筑的入口朝向公共交通站點,方便快速到達公共空間;加大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接駁,在軌道站點附近布置公交樞紐站。(4)如今,口罩已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必備,不戴口罩出門似乎比不帶手機還不自在。可以說,人類的行為習慣被突如其來的重大健康事件徹底改變了。那么,城市設計觀念是否會隨之更新?當下14億中國人對公共健康議題的重視程度在歷史上都未曾有過,這種趨同的社會共識當然也會體現在城市設計觀念及其具體空間營建之中。通過這段時間的線上教學,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出發,教學團隊已初步構建了教學框架,但仍需要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以期在城市設計教育的維度回應“后疫情時代”的集體訴求。(文中自繪圖片源自揚州大學16級建筑學王潮、韓卓、王靖婷、羅智勇、莫合塔爾等同學的課程設計,特此感謝他們為本文作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

[3]李煜,朱文一.紐約城市公共健康空間設計導則及其對北京的啟示[J].世界建筑,2013(9):130-133.

第2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首先,以哈貝馬斯(Jurgen Harbermas)對公共領域的看法來厘清城市廣場作為公共空間的優勢與局限,進而折射出傳統中國與西方城市廣場空間的本質異同,以及近50年來中國廣場的意義。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探討近年來中國這些新興的廣場作為公共空間所面臨的問題,并進而提出突破困境的可能。從西方廣場的歷史發展來看,公共場所的本質目的是庇護社區,同時仲裁社會沖突。廣場是人們行使市民權、體驗歸屬感的地點。廣場有其特定功能:集會、閱兵、宗教儀典,但無論是參與者或旁觀者,都會認為該活動具有集體性,并且這種參與包括了機制安排的自由的可能。在某一層面上,廣場空間的公共性對權力機構具有反向的、制約的作用。

廣場的這些特質促使權力機構在一開始就希望能控制它在實質上的形式,廣場上設置了各種政府的象征元素,它是執法的舞臺和向群眾展示正義的場所,如西方古典廣場上象征的權柱(pelourinho)同時也是執行刑罰的鞭杖。一直到現在,公共地點一直是記錄政治與社會變遷的一塊畫布。對權力機構來說,光是擁有城市的駕御權,取代現有的社會秩序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留下歷史痕跡——在這個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與使用上體現出時代的更迭。

一公共領域與公共空間

要澄清現代市民在社會中公共空間的角色,必須首先討論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看法。這位近代德國最重要的思想家在《公共領域結構性轉變》一書中,針對18世紀布爾喬亞公共領域的出現、轉化與瓦解提供了社會歷史學的解釋。公共領域或公共空間的觀念是相對于“國家”與“社會”而提出來的:國家是處理公共事務的權力機構,社會是民間與私人活動的范圍,公共領域則介乎兩者之間,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地方。公民本著社會公共利益形成民意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并通過公共領域行使對國家的制衡權力,另一方面公共領域也提供場所讓市民互相溝通,經由理性討論對公共事務尋求共識。哈貝馬斯指出從君權體制下解放出來的西歐市民,在自由競爭與重視商業的市場經濟中發展出一種被制度所保障的公共討論空間:除了報刊媒體與社團所表現出的言論自由外,沙龍、咖啡館、城鎮廣場等都提供了批判性論述的公共空間,成為一種在私人利益與國家制度之間的中介領域。

不過,哈貝馬斯更進一步地指出先進資本國家的公共領域所經歷的結構性社會轉變與共同面臨的困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逐步加深的階級矛盾與利益沖突,公共領域成為不同階級與團體競逐利益、謀取妥協的領地,而不再是具自由意志的市民尋求理性共識的場所。國家面對社會的壓力而介入經濟事務與社會福利,令官僚體制膨脹并產生自身利益,公共領域、國家、社會的界限日趨含糊。國家、資本家與利益團體分別通過公共領域,以政策宣傳、廣告媒體與商品消費的操縱性手段制造虛擬的公共性,公共領域被政客與財團涉足、占領,19世紀布爾喬亞自由主義的公共論壇(public forum)的批判性淪為促銷后公共意見產品的工具。

第3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本次學術年會的主題是:“建筑如何使城市更美好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之后城市建筑創作價值取向的思辨”。會上作為主題性發言的內容有(按發言順序):“后(期)城市化與城市設計――后世博的城市思考”(盧濟威)、“世博會感悟――通過親歷世博之體會探討重大事件背后建筑與城市區域發展的關系”(汪孝安)、“城市歷史保護與建筑設計”(王景慧)、“城市建筑的詮釋與設計”(韓冬青)、“建筑創作提升城市空間價值”(戴志中)、“建筑的個性與表情化”(江兵)、“建筑設計的理性框架”(孫一民)、“建筑對位”(錢方)、“健康城市與健康建筑”(曹曉昕)、“建筑師的‘個體追求’與時代意義”(羅雋)。在自由論壇發言時,老、中、青委員和代表,結合實際,就美好城市、美好建筑的文化內涵,以及在建筑創作中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為城市更美好而創作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爭議和交流。

出席本次年會的還有全國各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建筑學院的院長、總建筑師、建筑師、專家學者:王小東、顧奇偉、趙萬民、景泉、李秉奇、何錦超、陶郅、范欣、周定友、余英、王曉東、王陜生、董明、徐全勝、楊洲、褚平、黃春風、劉海波、項志峰、吳雪嶺、唐文勝、紀偉東、劉玉龍、鄔志剛、夏健、余海、胡東祥、黎明、王舒展、楊明、張學鋒、孫守東等200多位委員和代表。與會人員還對重慶市重點工程項目進行了考察:江北嘴cBD、重慶大劇院(GMP}華東院)、重慶科技館(法國ASI重慶市設計院)、江北城基督教堂、天主教堂(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國泰藝術中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洪崖洞、解放碑GBD、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磁器口古鎮。

2010年3月5日建筑理論與創作學組的學術年會探討了世博建筑文化與當代設計理念,在上海世博會前夕聚焦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和建筑設計。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閉幕,2010年11月27日廣州亞運會閉幕。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中國大城市相繼成功舉辦了系列重大活動,國際性的活動帶動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在加大城市關注度的同時也提升了建筑創作的活力。2011年5月7目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建筑理論與創作學組學術年會在重慶召開,主題定為“建筑如何使城市更美好――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之后城市建筑創作價值取向的思辨”。建筑理論與創作學組一如既往的保持了高度的敏銳性,持續將建筑創作與城市問題結合在一起,建筑的創作伴隨著城市的生長,一年一度的學組年會通過一次次的學術研討也見證了城市與建筑歷史的進程。

對建筑與城市之間關系的探討由來以久,城市中建筑創作的質量已成為熱點問題中的焦點。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北京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也都分別提出了對于城市的美好愿景。城市的品質、特色都離不開建筑創作的質量。近年來城市大型活動帶來了對“建筑個性”的過度追求和盲目跟風,在很多地方給城市的歷史文脈、空間格局、整體風貌乃至市民生活都留下了難以彌補的遺憾,究其原因,是復雜的和多方面的。作為在“城市畫面”上動筆的建筑師來說,最為缺少的也是最容易忽視的,恐怕還是對城市這個復雜有機體及其相關理論深入系統的學習和深刻體察。本文摘選幾位嘉賓的發言,按照現象一理論一實踐的框架與讀者分享與會嘉賓的觀點。

現象

1.孫一民:建筑設計的理性框架(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經過奧運、世博、亞運之后,大型盛會遺產很多,建筑方面的遺產我們也應該反過來想想,哪些東西在影響著我們,在怎樣影響著我們。

我最熟悉的是體育建筑,第一屆奧運會的舉辦場地體現了奧林匹克運動精神最早的啟示,它幾乎就是一個構筑物,主體是運動員、觀眾,建筑是退后的。1960年奧運會的羅馬場館是建筑史里面的經典之作,那時候感覺建筑不過分,很經典。到了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西方基本上把現代奧運走到了死胡同,最奢華的奧運其實是從西方世界開始的,奧運建筑是在奧運會結束將近20年后才完成的,蒙特利爾為了奧運會背負的負稅也是一、二十年才還清的,這其中還不包括年輕人的流失。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美國人吸取西方關于大型活動的社會經驗之后,一種完全不同的解決辦法。新聞媒體非常輕蔑當時的主場,因為它的樣子歪歪扭扭的,一直像沒完工的樣子。在當時來看大部分觀眾還是露天的,按照現在體育場的要求,屋蓋覆蓋率遠遠達不到。更令人驚訝的是,奧運會之后一年主場建筑的半壁江山就消失了。這是因為從最初就將它未來的功能定位在棒球場的格局,主場很大部分都是裝配的,奧運會結束后的柱子留下來,拆卸一部分就成為一個棒球主場了。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到西方社會對大型盛會是什么樣的態度。

這幾年連續大型事件驅動,我感覺到更多的是沉重,從這里發現很多大型公共建筑設計的盲目性。很多核心城市舉辦完大型活動,其他城市跟著以同樣的方式拷貝這樣的建設模式,決策、策劃基本上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越來越主觀了,建設初期的論證也非常缺乏,直接導致最后標準不當。大家參與評標時經常會發現,尤其大型公共建筑,所有參賽單位沒有一個貼近標書要求的,即使超標了都還要繼續評,明明是二級城市體育中心,卻做出一套豪華設施。現在體育建筑為主的大型設計里面,越來越不談結構本身,越來越忽略功能,大家談的是表皮和概念。

說到建設標準,1999年廣州九運會體育場的規模是8萬座,2001年正式公布的投資在15億左右,當時已經是天價體育場了。兩年之后“鳥巢”招標,規模同樣是8萬座,標準是40億。我一直沒機會看到關于造價40億的8萬座體育場的可行性研究和策劃報告。從奧運會開始前到現在,每年到8,9月份看到“鳥巢”、“水立方”的使用情況,2008年前后是最好的。去年“鳥巢”BOT單位已經轉換成政府作為主體了,賽后使用還需要繼續投入,到目前為止收入主要靠活動門票,很難經營下去。最近有學生做論文去北京也做了調研,北京奧運投資新建的12個場館里最好用,最平穩轉入賽后運營的還是那四所高校館,當時造價最低,平均起來

2億,相當于“水立方”1/5的價格,“水立方”現在做無限期關閉改造,數據拿不出來,也不知道再投入多少才能再使用。廣州市1987年全運會建設天河體育場(6萬座),2001年建奧林匹克體育場(8萬座),越秀山體育場(2萬座),黃埔區體育場(2萬座),再加上廣州的10所大學平均每個大學還有兩個體育場,也就是說在這個島上有接近30多個體育場。亞運會的時候,又繼續在上面建設自行車比賽館,所有決策過程中。不能一句話全推給行政領導,專業人士有沒有推波助瀾7我相信是有的。

最近這幾年體育館建筑發展為1.8萬~2萬座的規模,經常談到NBA1.8萬座的標準,NBA是什么概念7幾乎大部分NBA的老板都是同時有冰球隊的,據說NBA的創始是因為冰球老板覺得自己的場館到了夏天的時候沒用,所以大家聯合起來搞成職業籃球賽,這是最早的起源。這幾年我國建這種標準的場館,原來只有2個,首都體育館和上海大舞臺,奧運的時候新建了五棵松體育館和國家體育館,同樣也是1.8萬座的,這樣一來北京市有三個體育館是1.8萬座。活動從哪里來?美國洛杉磯湖人隊主場所在的體育館是2萬座的,同時作為快船隊的主場,兩個隊的主場,一個館一年開250場比賽。對于美國來說1.8萬座的場館一天轉換兩個功能,下午打籃球,比賽結束馬上把活動地板拆掉換成冰球館,晚上就可以用了。現在中國NBA標準的場館各個城市都有,重慶、大連、沈陽等等,不知道比賽從哪里來?NBA季前賽在中國舉辦兩場,廣州、上海、北京都舉行過,但是沒有誰家能年年辦的。CBA北京只有一個首鋼隊,從來不去這種場館比賽,CBA平時比賽超不過3000名觀眾,而國內最集中CBA球隊的地區是東莞,有兩支球隊,主場是4000座的體育館。因此我不知道現在類似建NBA標準體育館這樣的決策到底從哪里來?

廣州這次亞運會在水邊舉行,大家在電視屏幕上可以看到很漂亮的城市關系。但實際上這個設施同樣是一個問題,最初這個方案就是臨建設施,但是最后做來做去從臨建轉向固定化,投入相當大,這套設施加上舞美,總投入接近“鳥巢”的造價,拆與不拆都難。

建筑師到底是做什么的?這是很古老的話題。我們一直習慣于做設計,但這幾年從策劃、可行性研究到決策,尤其對大型公共建筑來說又多了設計咨詢,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建筑過程,建筑師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只談設計的習慣?創作談多了,在有些領域會受到影響。比如我們在學校談到學科建設、高校建設時,只談創作,認為和文學院和藝術學院是一樣的,這代表國家科技投入到建筑專業少了,事實上這兩年這個問題很嚴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里,建筑設計方向題目越來越小,建筑學科在萎縮。相比之下,土木工程已經變成大的學組,可以做十年一個階段重大課題學科群的研究。而我們連重點課題建筑設計都沒有,這樣的學科狀況長久下去是很危險的。我想建筑師一是要關心自身所在學科的發展,二是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其實在做策劃和決策時,建筑師的角色在過程中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個作用很重要,我們大部分人關注的只是設計層面,對推波助瀾的作用關心得少。對于相當多的大型公共建筑來說,每個階段都能感受到很多資源浪費,這往往是監理不夠、咨詢不夠。現在的建筑師有機會做大尺度的建筑,如果再沒有基本的理性框架的話,會是怎樣的狀態?尤其在今天非常浮躁的社會大背景下,能否堅持一點科學理性對每個建筑師的工作影響是很大的,說得直白一點,過分盲目對形態的控制,過分依賴所謂計算機參數化、各種程序,有一天肯定要吃虧的,最重要的是,無論多少,堅持一點理性精神。

2.曹曉昕:健康城市與健康建筑(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院副總建筑師)

現在談健康建筑都是要低碳、減排,今天我想談談衡量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從一個故事談起。前些日子因為工作原因去宋莊,藝術家楊夢圓有一套宅子,自己有地,會種菜,用最好的土。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菜,上午澆一次下午澆一次,精心栽培。但是這種真正意義上健康的菜種出來的結果和他想象的有非常大的差異。他所認為健康的圓白菜或者我以前認為健康的圓白菜應該像菜市場里那種長得很圓,包裹得非常緊。如果沒有這次談話,大家去菜市場買菜一定挑選這樣的圓白菜。但實際按照很好的肥料、很好的水、很好澆灌出來的圓白菜并不是那么圓,并不是那么緊,而是非常疏松的。根據每天陽光的不同,圓白菜有可能長成歪的。結果他跑去問附近真正的職業農民,你們的圓白菜怎么種成這么圓、這么緊?農民告訴他我們做了技術處理,噴了一些相對的藥,藥是否對萊和人有害,我也沒有時間詳細論證。至少來講,真正健康自然生長的圓白菜不是我們想象的這樣的形式的圓白菜。另一個菜農告訴他,我自己吃的菜都不是緊的,都不是圓的,都是自然生長的,是從視覺判斷來講相對不好的菜。這件事給我特別大的振動,我們認為的健康,我們認為的好的形式,是不是對于事物是非常好、非常健康的形式呢?那次和藝術家的談話,讓我終身難忘。

農民說市場需要緊的圓的圓白菜,才噴藥和做技術處理,我就聯想到建筑設計。我們有很多非常時尚、流行,包括扎哈,哈迪德這樣的國際明星建筑師做得非常好賣的形式,是否在做建筑設計時給建筑“噴藥”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呢?我從圓白菜身上聯想到非常深刻的問題。我承認視覺是認知城市和建筑非常主要的方式,這種認識成為建筑的標準是否健康呢?這是我們需要探討的。

未來的城市可能是五彩斑斕甚至于向高空發展,各種各樣想象中的未來科技,像飛碟一樣,流線、參數化設計的樓,會充滿整個城市。參數化設計我自己是肯定的,它為建筑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否提供這種可能性的同時,建筑趨勢就一定要往這方面發展呢?我持有特別否定的態度。這對中國面臨大面積城市建設來說是有害的,為什么這么講呢?因為在歐洲或者西方所面臨的建筑問題,它只是一個點的問題,最后是修補的過程。因為整個城市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它只是做一些點的補充。在中國面臨大量的居住、就業以及大面積城市化的問題,是面的建筑和點的建設規模,我們想的手段或者面對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在大量居住的實際問題還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談所謂參數化設計,甚至于作為一種潮流,每次投標都有大量的人模仿這樣的事情,對于建筑學的發展不一定有好處。在這里請建筑師們能夠更為清醒看待中國的建設問題。各個領域的實踐都證明了,包括核能等其他方面高技術都是雙刃劍,控制不好的話,往往會因為對技術狂熱的追求傷及自身。現在有了科技的手段,建筑可以做一些更強的視覺模仿,或者把人的想象、象征性延展到最大,這是否是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呢?所有的建筑師都會在做項目時面臨這樣的問題。真正

的建筑師應該深入到社會生活,用建筑表達社會和支撐社會。

剛才孫一民老師說得特別好,一個項目當不為人或者為事情活動服務的話,這樣的建筑是不健康的,1.8萬座的體育館實際上脫離了我們的社會系統,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建筑有理由判斷是不健康的建筑,任何主義應當使人成為事件的中心而不是建筑本身。

健康建筑需要健康的價值觀,這是建筑的倫理問題,因為提到倫理問題,就會有社會倫理作為某種介入點介入。在我看來,什么是更為健康的價值觀呢?無論是城市還是建筑,應該充滿了包容、寬容以及體現個體的尊嚴,這實際上是更為健康的價值觀。

理論

1.盧濟威:后期城市化與城市設計(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

(1)世界城市化發展的歷程

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和流動的過程,是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的過程,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從工業革命開始全球的城市化發展不斷加速。到現今,全球城市化已近50%,就是說整個地球已有一半人住在城市,所以學術界認為21世紀是城市世紀。

雖然各國和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不一致,但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美國學者諾瑟姆(Rav M.Northam)提出“城市化過程曲線理論”。城市化過程呈現早期發展慢,中期快,晚期又緩慢,甚至停止的特點。當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到達50~60%時發展就會減速。

發展的規律顯示,城市化水平處在50%~60%的前后,不僅發展速度變化,而且發展特征也變了。城市化50%以前,以城市擴張和新城建設為主,以后以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設并重,且隨時間推移,舊城更新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城市化50%以前,城市發展是粗放型的,以后以環境品質優化為主。由于城市發展的特征變化,也會引起城市規劃與設計理念的變化。我們可以將城市化水平進入50%或50%~60%之后稱為后期城市化階段。

北美和歐洲等西方先進國家率先進入后期城市化階段,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城市化水平就達到60%,20世紀80年代達到70%,世紀末普遍達到80%,德、英、澳等國甚至到85%。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滯后,但1980年以后開始加速,城市數目從1980年的223個到1998年的640個,18年城市數增加了近二倍:20世紀90年代開發區成為這時期城鎮化的主要形式,僅1992年到1993年,全國一年間縣級以上開發區就達6000個,占地面積超過當時城市建設用地的總面積。1998年的城市化水平達到30.4%,2010年達47%,預計2013年達50%,2020年達60%,很快就會進入后期城市化階段。

(2)西方后期城市化的城市建設模式和設計理念

二戰之后西方國家經歷了治理戰爭創傷以后,經濟空前發展,在進行城市郊區化和新城建設的同時,大量地進行城市更新、市中心復興、貧民區改造等,同時以提升環境質量為目標的步行區、城市廣場和濱水區建設等也不斷發展。

西方后期城市化是建立在以下兩個背景發展起來的:其一:是西方從工業時代向后工業時代轉變的過程,工業時代的機械決定論哲學觀向后工業時代的系統論、復雜系統哲學觀轉化。機械決定論反映在城市發展模式上的是功能分區、汽車交通至上,反映在規劃理論上就是現代主義規劃。其二是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發生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危機,相繼于1972年出版了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等有關生態問題的著作,19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指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成為人類一個迫切任務”,1981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e Development)理念,即,我們今天的發展應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引起城市發展和規劃對生態問題、抑制氣候變暖等問題的強烈關注。

西方國家為了適應后期城市化的發展,在半個世紀中,城市環境建設和規劃設計理念也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和變化。

①從20世紀中葉開始,在城市建設方面經歷了三大運動

舊城更新運動。歷史保護運動和步行化運動,都是適應后期城市化的需要,對全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②美國戰后為了優化土地利用、提升居住條件、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復興城市中心,包括對貧民區改造等進行了一系列城市建設,更新過程碰到很多問題,規劃、設計師們習慣地運用現代主義、適合在新城建設的方法,進行大拆大建。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區、嚴重破壞原有的城市肌理,從而傷害了城市的活力,在社會界和專業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爭論,1962年加拿大學者簡,雅各布斯(Jare Jacobs)發表了《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克里斯多弗,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發表了《城市并非樹形》等著作,對現代主義規劃思想進行了激烈的批判。相繼在規劃界形成了建立在對現代主義批判基礎上的后現代主義規劃思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探索,在北美出現的《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期望從批判中尋求新的理念,從破轉向立,具有代表意義,而且影響到世界范圍。新城市主義針對城市社會發展過程暴露的問題,系統地調整和建立城市建設和設計理念,提出:從郊區化轉向區域城市,從城市蔓延轉向緊湊發展;從社會隔離轉向鄰里回歸;從功能分區轉向功能空間混合,從依靠私人汽車轉向TOD模式等。

③這時期的歐洲,在城市的人性化、步行化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同時,提出從“城市更新”向“城市復興”轉變的理念,以延續其悠久的歷史文化。

④為了適應后期城市化城市建設模式發展的轉變,現代城市設計作為一種手段受到廣泛的重視,美國哈佛大學于1960年開設了城市設計學位課程,并于1967年由喬納森?巴奈特(JonathenBarnett)創建了全美第一個城市設計機構――城市設計工作小組。日本,橫濱規劃局于1968年由田村明提出“城市創造”理論,1971年成立日本第一個城市設計專門的城市設計組織,1980年發表了“城市設計宣言”。英國,1979年由皇家規劃師協會組織了一個擁有40余名規劃師,建筑師的“城市設計小組”(UDG),并于1987年發表了“城市設計議程”。現代城市設計是后期城市化發展的需要。

(3)轉變中的我國城市建設模式和設計理念

我國即將進入后期城市化發展階段,其城市建設和設計理念也應跟隨著轉變,歸納起來主要向生態城市、人性化城市和活力城市發展。生態城市是城市與自然關系的可持續追求:人性化城市是城市以人為本的追求:活力城市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競爭力的追求。

①生態城市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的緊湊城市轉變,由平面型向立體基面的立體化城市轉變,由孤立運用地下空間向地下城市化轉變:由勻質城市向公交樞紐集聚化轉變;由硬質城市向綠色城市轉變。

②人性化城市由靜態歷史文化保護向新舊共生動態歷史文化延續轉變:由汽車主導向機動化背景下的步行城市轉變;由適應汽車視覺大尺度城市向適應體驗和交往的親和城市轉變。

③活力城市:由簡單的功能分區向空間交混的活力城市轉變;由單純景觀城市向景觀與活力共生的行為城市轉變;由城市要素分離向要素整合的有機城市轉變。

我國有城市設計發展的土壤因為我國土地公有制,現在還在高速建設過程;再有政府對城市建設的主導作用。當前我國的城市設計還存在著若干誤區,包括形態模式化,認為城市設計是控規加景觀設計;理念與城市形態不對應等。城市發展理念世界各國有共同性,但因為時空的差異不會完全一致,我們應該探索中國特色的城市建設和設計理念,在實踐中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共同努力。

2.韓冬青:城市建筑的形態詮釋與設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秩序依然是中國當代城市環境建構的基本目標。建筑師作為城市物質空間環境設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有必要對城市物質空間形態達成科學的整體的理解,并進而探索能積極融入健康的城市環境秩序的設計策略與方法。

物質空間形態分析包括三種取向,即形態描述、形態成因和形態詮釋。形態描述以環境形態的局部和整體關系及其歷史演變的客觀呈現為目的。結構分析、要素分析、認知分析和歷時演變構成描述性分析的基本框架。形態成因從建成環境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聯性揭示現實形態現象背后的復雜動因,它以“人――社會――環境”組成的復合認識標準為架構。形態詮釋是對物質空間形態的主觀理解和推斷。它以人對環境的能動作用作為理性基礎,具有明顯的主觀投射特征。形態的專業化描述和詮釋必須借助于圖示或圖解。形態詮釋是形態設計的重要基礎。以下10組詞中,前7者主要用于理解和詮釋環境秩序的形態特征,后3者則是對設計思維的策略提示。

(1)梯級:“建筑――地塊――街區――地段――城市”自下而上構成了認識和把握城市物質空間環境的不同梯級。建筑師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判斷其設計對不同環境梯級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尤其要建立地塊、街區層面上的城市公共空間意識。

(2)結構:結構是把握環境總體內部秩序關系的重要線索。城市環境形態的基本結構具有多重復合的特征,自然結構、路徑結構和人工斑塊結構相互作用,構成了物質空間形態的基本架構。

(3)類型:城市的物質空間環境由具體的物質元素經由系統的結構形成。這些物質元素(如建筑物)具有各自的類型特征。對類型品質的判斷和類型整體特征的呈現是城市中大量的背景建筑的主要評價標準。類型方法提供了揭示建筑與歷史記憶、地域特征和行為模式相關聯的內涵特征的技術支持。類型與結構相互支持。

(4)幾何幾何特性是城市中不同斑塊特性的重要表征,地塊和街區的邊界及其內部物質空間元素的方向秩序的建立是獲取環境秩序的重要手段。

(5)密度:密度也是城市斑塊特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密度與人的步行過程及城市體驗相聯系,是塑造宜人空間的關鍵策略。

(6)尺度:尺度總是基于人(人群)和運動速度而言,是城市斑塊三維特性的重要表征。在當代,尺度的多層級特征日趨顯著。

(7)范式與變形:范式經由歷史經驗的積淀而獲得。范式的選擇取決于與設計目標的對應性和與現實場地及背景的適應性。在范式轉化為具體形態結構的過程中,現實條件、資源約束和開發意圖等各種主客觀因素成為結構調適的修正性因素,這一過程實質是一種拓撲變形過程。

(8)分層與疊合,復雜系統可以被理解為參與其建構的各單項子系統的空間復合現象。根據分類原則將各單項系統分解為層,用以觀察其自身的量、形、質,進而通過相互疊加研究各子系統之間的交互影響及組織關系。

(9)鑲嵌與縫補

如果把城市作為一種基底,那么建筑設計則可被視為一種鑲嵌式的形態干預策略。這種設計策略以對既有環境秩序的總體價值的肯定為基本前提。

(10)隱匿與重塑如果將既有環境與新的添加物或自然與人工視作兩元關系,那么在既有環境中添加新的元素,隱匿是一種以弱逞強的策略。而當代地形學理論支撐的景觀都市主義理想則意在使人工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回到一元。

3.王景慧:城市歷史保護與建筑設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委員會主任)

城市中的建設活動應當保護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今天談一談建筑設計與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法律為《文物保護法》,《城市規劃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他們共同構成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其中分為三個保護層次:文物古跡――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歷史街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鎮:歷史古城――歷史文化名城。三個層次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從點到面擴大了保護范圍,關鍵的意義是根據它們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

(1)文物古跡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保護單位在修繕、保養、遷移以及使用時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得損毀、改正、添建或者拆除。要原址,原狀、原物保存全部歷史信息。在這個層次上建筑師可能遇到的有文物復建和名勝重建。當前,對文物環境的破壞有高層建筑的遮擋,也有以保護為初衷的大廣場,改變文物的尺度感,還有不恰當的美化,破壞了歷史的環境風貌。《國際文物古跡保護及修復的》(威尼斯)規定:古跡不僅包括單個建筑,還包括它們處的環境,一般不得遷移:修復要以歷史真實和可靠文獻為依據,修補要和整體和諧又要有所區別,不可以假亂真:要保護古跡在各個時期的疊加物。對遺址要保護其完整性,用正確的方式清理開放而不應重建。“歷史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具有相同的性質,所不同的是出于更好處理保護利用的關系而采取兩種保護方法。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原則上,歷史建筑要按歷史信息的含量來確定保護的部位和利用的強度,保存信息、延年益壽、科學利用。在保存外觀的基礎上,內部可以很好地改造利用,這方面建筑師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具體的方法可以設想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根據有價值歷史信息存在的部位決定更新利用的部位,根據歷史信息要素的保存程度決定干預的程度,分別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另一種思路是分析歸納類型的共性,提出保存的要點。以部位分可以包括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結構。室內裝修、室內設備等,以類型區別可以包括鄉土

建筑、城市民居、近現代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名人故居等。

(2)歷史街區:歷史文化街區

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制定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規定,保護歷史遺存的真實性,維護風貌的完整性,維持功能的延續性。采取政府主導、居民參與的方式改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

國際上歷史街區保護的概念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二戰以后經濟復蘇,大批人口擁入城市,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作法是拆毀舊區,拓寬道路,建設高樓。但是不久人們發現這樣做的結果是城鎮歷史的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意識到,除了保護文物建筑之外,還應保存一些典型的歷史街區,以顯示城鎮歷史的印記。

最早立法保護歷史街區的是法國,1962年頒布了《馬爾羅法》。該法將有價值的歷史街區劃定為”歷史保護區”,保護區內的建筑物不得拆除,維修要經過“國家建筑師”的指導,并可以得到國家的資助。

英國在1967年頒布《城市文明法》,規定要保護有特殊建筑藝術價值和歷史特征的地區,主要考慮的是其“群體價值”,包括戶外空間、街道形式以至古樹等。法令也規定保護區內的建筑不得拆除,新建,改建要有詳細方案報批,還規定不鼓勵在這類地區搞再開發。

日本在1975年修訂《文化財保存法》,劃定“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區內一切新建、擴建、改建及改變地形地貌、砍伐樹木等活動要經過批準。城市規劃部門要做保護規劃,列出要保護的傳統建筑和構成歷史風貌其他要素的清單。制定保護整修的計劃,改善基礎設施,作好消防安全、交通停車、旅游展示等方面工作。

1987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通過了保護城鎮的古老中心區和其他保存著歷史風貌地區的《華盛頓》。在這里,保護的內容與《威尼斯》不一樣,重點關注的是地段空間格局、地段與周圍環境的空間關系,還特別強調保持該地段歷史上的功能和作用。文件要求居民積極參與,精心建設和改善地段內的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保護工作必須成為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組成部分。

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原則:①保護歷史的真實性,要保存真正的歷史原物,對歷史建筑進行搶救、維護、修整,不可將仿古造假當成保護的手段。②維護風貌的完整性,不但要保護歷史建筑,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包括道路、街巷、院墻、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③維持生活的延續性,這里的居民要繼續按自己的意愿生產、生活,要維持原有社會功能,促進地區經濟活力。不可將原有居民大量外遷,成為專供參觀的旅游景點。

當前的不當做法,一是企業操辦,追求回報,拆平房建高樓,毀掉歷史文化街區:二是“人房分離”,全部遷民,房屋再建,外觀相似,物是人非:三是拆真造假,搞仿古一條街。《保護條例》規定,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應當區分不同情況實行分類保護。具體做法已屬“文物保護單位”的,按《文物保護法》的要求保護、修繕,保存著歷史風貌的”歷史建筑”,應當保持原有的外觀形象,依原狀維修,室內可以按現代生活的要求進行改建,增加必要的設施,不要拆除重建:外觀與歷史風貌相協調的新建筑,可以保留或整飾;與歷史風貌相沖突的新建筑,應該進行改造,有條件時減層或拆除:構成歷史風貌的其他環境要素,保護與整治。

(3)歷史古城:歷史文化名城

《保護條例》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城市、鎮、村莊,可以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①保存文物特別豐富,②歷史建筑集中成片;③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④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或者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者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者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還應當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在實際工作中,應仔細地認定保護對象應屬哪個層次,采取相應的方法十分重要。屬于文物保護單位的,要“原物保護”,保護全部歷史信息:屬于歷史文化街區的,要保護外觀整體的風貌,不必強求所有建筑的“原汁原味”,可稱“原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中非文物古跡、非歷史地段的大片地方,可以有新的建設,但要延續傳統格局和風貌特色,可稱“風貌保護”。所謂延續風貌不是一定要仿古,建筑師有很大的創作空間。中國的建筑師對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設計方法自20世紀以來做了不懈探索,經過了從形似到神似的過程,包括有外觀仿建、部件提示、抽象造型,最后到追求一種民族建筑傳統的精神印象,有許多成功的作品,現在的建筑師應該借鑒、發展,再有新的創造。

實踐

1.汪孝安:建筑綜合體與都市區域發展(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近些年來單一功能的建筑常常被大型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建筑綜合體所取代,如辦公、酒店和商業綜合體、交通樞紐型綜合體、會展建筑綜合體、文化娛樂綜合體等等。這些建筑綜合體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建筑規模龐大,業態組合靈活,不但具有較強的自身發展活力,而且對于周邊區域的發展也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在新的城市區域發展進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城市格局的調整,交通系統的完善,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均促成了建筑綜合體的發展,以上海地區為例,這些綜合體已成為都市各區域的活力核心,帶動了各自區域富有特色的發展。而世博會的選址和一軸四館永久性場館及虹橋交通樞紐等的建設,則揭開了上海新一輪城市發展的序幕。

虹橋交通樞紐的建成,已經帶動了虹橋地區的整體發展,依托虹橋樞紐交通強大的輻射效應,位于一側的虹橋商務區的商務組團和商業組團的建設也已經啟動。

世博園區選址對于上海城市總體發展的帶動作用已經顯現,5.28km2范圍,270多家企業以及18000戶居民搬遷,推動了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區的南向發展。世博核心區一軸四館永久性場館,世博軸的建筑面積達到28萬m2,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和文化中心建筑面積也均在13萬m2~16m2左右,就其建設規模和影響力而言,已具有城市綜合體的顯著特征。世博軸作為世博期間園區八個出入口中最主要的出入口,承擔了23%的進園人流,極端高峰日通過世博軸的入園人數達到16萬人次,而世博后則將作為后世博區域開發的中心商業軸線,帶動周邊地區的商業發展:世博中心其國際會議中心的定位,全方位服務于世博會的籌備和舉辦,世博期間用作為新聞中心,各個國家館日活動和演出的禮儀場所,并為會后的使用打下

了良好的基礎。世博中心2 600會堂,1000mm2大型國際會議廳,4800m2宴會廳,7200m2多功能大廳等等復合型的功能配置使本區域的國際高端會議的定位得以充分體現;世博文化中心在方案推進的決策過程中功能定位發生了巨大變化,場館由4000座調整為18000座,并從單一的劇場重新定位為多功能的綜合體業態,逐步形成了“文化娛樂集聚區”的全新建設理念。一座基于世博會中及會后長遠的使用需求,凸顯文化內涵,融觀演、體育、娛樂、商業和觀光于一體的面向大眾的復合型文化建筑綜合體。立足長遠的務實的功能定位原則,成為本屆世博會永久性場館的重要決策依據之一,建筑師參與了功能調整策劃的全過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為文化娛樂綜合體,國際上也有類似的成功案例,如1999年建成的美國洛杉磯的史泰博中心,將洛杉磯市中心由商業和工業中心轉變為娛樂中心,其地產價值在5年間增長了300%,并持續增長,全面運營后創造了3100個工作崗位;又如英國倫敦的The O2,利用原來的千年穹頂進行綜合改造。其在2007年開張伊始,就創下了多個演藝史上的紀錄,吸引了世界一流演藝活動造訪倫敦,推動了倫敦東部格林尼洽半島的開發,同時也是成功申辦2012夏季奧運會的關鍵所在,全面運營后創造了3430個工作崗位。

世博永久性場館滿足世博會功能的建設目標應當已很明確并已付諸實施,但從這些場館的規劃、建筑功能定位的角度去觀察,還是能明顯地感受到規劃者和決策者對于園區后續利用與都市區域整體發展的理性思考和長遠的目光,比如總體規劃的“國際文化商務交流中心”的園區定位、大規模濱江公園綠帶的建設;中國館、主題館未來的展會功能,世博軸的交通商業綜合體、世博中心的多功能會議中心定位等,都體現了立足長遠的功能定位和決策的原則。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引入未來管理運營方參與場館的定位決策和功能細化或直接主持工程的建設,也是本屆世博會永久性場館建設的一大特點。如世博文化中心,早在方案調整階段,就已經開始醞釀成立場館的管理公司,并確立了“文化娛樂集聚區”的定位原則,這種具有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潛力的文化綜合體項目的建設,已經為后世博期間的區域發展埋下了伏筆,是場館在世博會后平穩過渡到常態管理并發揮都市區域核心功能以帶動園區的整體開發,實現都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后世博規劃中顯示,未來世博園區將規劃形成“五區一帶”,包括文化博覽區、城市最佳實踐區、國際社區、會展及其商務區、后灘拓展區及濱江生態休閑景觀帶。世博會效應所帶來的浦西濱江從南外灘至徐匯岸線區域開發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半年以后的世博園區――重新開門迎客的中國館依舊觀者如云;世博文化中心更名為梅賽德斯一奔馳文化中心,并在世博會后實現了無縫過渡,直接進入商業演出和運營:原非永久性場館部分保留的討論仍在進行中,世博期間受到觀眾歡迎的場館如沙特館等,據說準備重新開門迎客,世博核心區功能完善的前期程序也已經開始啟動……

盡管世博會后的園區從表面看仍顯得有點蕭條,但卻似乎能從中感受到管理者對于黃浦江沿線有限資源開發的謹慎態度,相信經過深思熟慮的后世博有著值得期待的未來。

2.錢方:建筑對位(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北京、上海、廣州幾個大的建筑事件對中國建筑發展影響很大,我是來自西南院的建筑師,成都與這些大事件都不相關,西南院在中國城市建設的大環境中處于冷靜客觀的態度中,我想提供給大家一點不同的視野。過去城市化的發展從總體看,其形成過程是歷時性的。以上海浦西為例,在發展過程中它是以市場因素來決定,慢慢逐漸形成的。它所反映出來的很強烈的特征是市場的活力與城市的聚集效應比較充分。近現代,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其形成過程更多地體現了共時性特征。“共時性”城市化的進程多為政府主導行為的建設,體現在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要求中。這種發展特征獲得的結果,從上海浦東來看,GDP拉動比較顯著,但從城市聚集效應和生活活力來看,相對則較弱。所以我們提倡城市設計應“上承下行”,上承即通過城市設計與規劃管理的結合,讓規劃思想落地:下行為建筑設計很好地執行與延續城市設計的理念。

這其中涉及到上對下的限制約束,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的關系是彈性與動態的:城市設計約束、不引導建筑設計,建筑設計成果也是對城市設計的響應不驗證;而建筑設計通過在內部優化形成獨樹一幟的商業空間,將多個城市片段緊密連接在一起,使得建筑設計響應了城市設計的限定,同時又強化了建筑的個性,實現建筑設計與城市設計的“對位”,更增強了該區域的活力。成都的生活是慢生活,成都被網友評為最悠閑的城市,他的這種自在的生活方式,即以無需對自然資源的過多索取而獲得較高精神滿足的生活方式,它是符合生態學原則的生活理念,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作為一個建筑師,真正好的設計是貼近生活的,能夠理解生活的設計。

下面通過在成都市南部新區建設內的兩個實踐來談談體會和反思。成都市高新區核心的定位是商務科技和軟件園,在設計過程中始終貫徹以城市設計為主導進行開發和推動,城市設計是動態的控制過程。第一個案例是高新區內的金融城總部商務區,原先是成都市的行政中心,現在轉換為金融機構的辦公中心,我們對原來地塊進行局部的調整,通過插入兩個超高層修正原有的業態。這個區域的城市設計的基本理念是有一個U型的通道,大尺度的城市界面、車行道在外。內部主要活動區域以block(區塊/街區)的形態進行小尺度建設。原來的U型通道只有12m寬,現根據業態和容積率的控制將空間界面退讓調整為120m。這個區域的定位是不應當都建成城市標志建筑,而應當是有背景建筑和突出的建筑,為了避免城市鐘擺式運動,我們向規劃局建議引入多元的業態。第二個案例是天府軟件園,處于高新區南區,是一個軟件孵化園。成都高新區在全國雖然不是走在最靠前的,但是經過我們大家這些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排到了全國第四的位置。一期的城市設計是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來完成的,后期我們參與建設,整體的建筑造價并不高,但卻是不缺乏個性的背景建設。

通過這些實踐我們得到一些反思,一是以個人或少數人價值為標準的設計有上升的趨勢;二是重形態、輕業態與交通問題;三是某些區域空間尺度人性化不足;四是配套市場化不足,日常生活活力不足。這些問題僅靠建筑師來控制、實現還是有難度的,與市場和政府主導的政策方向做好結合是很重要的環節。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實現這樣一個理想:一個好的建筑設計,不是以個人喜好標準為目的的設計,應該是對城市生活有深刻感悟而求解的過程。

第4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關鍵詞:雅各布斯;人本主義思想;城市規劃理論

Abstract: This paper attribut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book 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some problems through to explain my personal reading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Life and D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This book, derived from some experience.Key words: Jacobs; humanistic thought; urban planning theory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在建筑學的閱讀經典中,多次看到《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1]這本書,最近有幸得此書,心里非常的興奮。閱讀經典是建筑規劃師的必修課,我心中有些惶恐。數月以來我一直也沒完成這篇文章,我認為,不是隨便了解一本或者幾本關于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經典理論著作之后就能有所覺悟,寫出很好的文章這絕非易事。我只想把自己看書過程中,得到的一些心得記錄下來。

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經是為自由撰稿人,助理編輯。在建筑師丈夫的影響下,她逐漸關注城市問題,并以女新聞記者特有的洞察力和視角,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和街道。雅各布斯曾發表過很多文章,1961年,在洛克菲勒基金的支持下,《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得以出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從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引發思考,集中批判美國城市的實際問題,平民化但切實有效,可以總結出以下四方面特點:第一,該書并無高深的理論和專業性的論述,而是運用極其細膩的生活化語言,表述通俗易懂,易為大眾接受;第二,書中嚴厲批判當時美國城市建設中的諸多問題,觀點鮮明,一針見血;第三,書中展現大量基于城市表象的直感體驗,引用許多市民經常接觸的媒體(報紙、雜志)資料,例證鮮活,平易近人;第四,文字犀利且夸張,煽動性極強,顯現出新聞記者特有的寫作風格。

1、城市規劃理論的貢獻

人本思想的體現是雅各布斯認為城市是人們生活的場所。雅各布斯對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情有獨鐘。“一條城市街道要想應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時候能確保安全,就像那些很成功的城市街區那樣,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在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必須要界線分明,不能像郊區的住宅區那樣混合在一起。第二,必須要有一些眼睛盯著街道,這些眼睛屬于我們稱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街邊的樓房具有應付陌生人、確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務,它們必須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護的眼睛。第三,人行道上必須總有行人,這樣既可以增添看著街面的眼睛的數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從樓里往街上看。沒有人會喜歡坐在門廊里或從窗子里往外看空蕩蕩的大街。幾乎沒有人會這么做。相反,很多人常常會通過觀看街上的活動自娛自樂。”

另外,雅各布斯認同城市的多樣性[2]。雅各布斯認為“多樣性是城市的本質”。指出產生多樣性的四個條件:首要功用相混合,街區要短小,要保留一定的老建筑,要具有一定的密度。 同時雅各布斯提出“城市芭蕾”是對多樣性的贊同。雅各布斯是通過大量的生活中的現象描述,進行表現的。

再者,雅各布斯將城市看做是復雜的有機系統。認識到物質空間背后各種相互作用的人文因素,決定著城市發展。比較反對柯布西耶提出的光明城市(輻射城市Radiant City) [3]為模型的集中式機械理性主義規劃,反對把規劃看做是一項工程技術,簡單地進行物質形體設計。

雅各布斯認為大城市是多樣性的發動機,是各種新思想和新企業的孵化器。特別是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大城市為它們的生存提供了機會。大城市擁有眾多人口,人們有各自不同的興趣、品位、需求。這樣千姿百態,紛繁多樣的城市生活正是雅各布斯所青睞的。

雅各布斯其實還無情地批判以霍華德的田園城市[4]為原型的分散主義理論,把芒福德的思想,認為是逃避主義[2]。”他們不盡力為快速增長的人口解決住宅,卻想著重新分布靜態人口。并認為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規劃目標:在田園城市的模型中,任何細節都要在開始時就得到控制,這是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并且會使得城市喪失活力。另外,分散式的城鎮群只會把城市搞得越來越大,無法真正控制。

雅各布斯的著作措辭強烈,煽動性強。雖然某些部分有所偏見,但其影響范圍較廣。它取得了出版發行上的驕人業績,在普通大眾中產生強烈共鳴。同時,這本書批判性論點對規劃界產生很大振動。直到今天,一些著名院校,如MIT、哈佛大學等的相關專業仍將這本書列為學生必讀書目[5] 。

2、時代和個人觀點的局限性

雅各布斯雖然也提倡系統地看待城市。但是雅各布斯比較注重大城市內部的有機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城市與周邊環境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來說,她心目中的大城市是被孤立的,因此是片面的思維方式。

雅各布斯具有鮮明的人文關懷,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們對自然的需求。一方面,她認為在周邊用地功能多樣的前提下,綠地公園、開放空間并不會比街道營造出更為出色的城市生活空間。在她的描述中,公園成為犯罪猖獗的區域,而街道才是孩子們最好的游樂場所。盡管她承認位置合理的綠地會是很好場所,但是她認為這樣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見。另一方面,雅各布斯不承認綠地對于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發揮的作用。她極端地認為“一定量的綠地并不會比同樣大小面積的街道更能為城市增加更多的空氣”。應當承認,綠地建設不應無限度削減街道面積,但是這并不能成為抹殺綠地生態作用的理由。

她認為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是機械地靜態地看待城市發展,更反對國際主義無所不摧的瘋狂舉動,堅信城市舊區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良好地運作下去[6]。但是她提出的舊城發展計劃沒有得到人們真正的理解,結果與她的初衷大相徑庭。雅各布在書中把城市發展的病弊全部歸咎與城市規劃工作者對于田園城市理論以及國際主義的盲目崇拜,回避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其實,普通城市規劃工作者在城市發展規劃過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小。

她特別地反對大型超市、高度集中購物中心、房地產公司以及金融公司等新興的企業,除了當時這些事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外,還有非常強烈的個人感情因素:多年的老鄰居面臨失業,老街區面臨拆遷。但時隔多年以后,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大型的企業集團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角和動力,幾乎現在的每一個國家都無法回避這些現象。

格林威治村是否為一個難得遇到的特例。美國的公共住宅、大型高速公路項目和城市建設這些大型項目對政府而言是過于龐大和復雜。政府無力應對城市快速的新陳代謝,事實上,幾乎就在雅各布斯寫《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的同時,這些由政府主導的計劃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原因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就反映出來,這也是城市令人苦惱的地方。而這些問題在中國同樣存在,并因特殊國情我們正處于規模與速度都令人驚異的城市化時代。

3、結語

在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受到很大的啟發。當今我國城市發展比較迅速,城市建設過程與美國的相似,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問題。城市快速擴張致使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大規模拆舊建新和單一功能的街區導致城市喪失活力,不斷擴大的道路尺度為汽車橫行提供了平臺,如火如荼的城市美化運動忽視了普通百姓的需求。而且,我國還面臨著美國不曾面對的挑戰和威脅:與美國相比,我國城市普遍歷史悠久、積淀豐厚。另一方面,在更為先進工程技術的支持下,城市建設速度與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不可同日而語。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不及時糾正目前的誤區,我國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將走不少彎路,我國城市的前景將不堪設想。希望可以從這本書上借取以下經驗:

第一,關注人性,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城市本就是人生活的場所,滿足人的需求應作為規劃建設的首要出發點。象征權力的軸線,空曠無人的廣場或草坪、寬闊無車的“景觀”大道,這些毫無實際功用的景觀時至今日還在我國城鎮建設中作怪,它們實際上是設計者錯誤價值觀的體現。

第二,尊重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生態文明逐步取代工業文明的今天,為了短期經濟利益而肆意破壞自然資源的做法理應為城市領導者和建設者所唾棄。然而,幾乎所有中國城鎮的脫貧致富都遵循著對環境“先破壞,后補救”的模式。這不僅危及自然健康,而且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隱患。國外近兩年發生的幾次災難已經給人類敲了警鐘。

第三,系統地理解城市機體。城市是復雜的巨系統.大量不確定的偶然因素影響著城市的發展過程。因此,任何單一目標的理性方法,工程技術都無法規劃和控制城市。割裂城市機理――機械的功能分區是荒唐的;將城市當做建筑的放大――簡單的物質空間規劃是幼稚的;追求城市終極目標――理想的藍圖規劃更是錯誤的。正確的規劃不應簡單地控制城市,而應該引導城市發展,并適應于多變的發展過程。規劃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協調多方利益的妥協與辯護過程[7]。

第四,重視城市與區域的聯系。缺少周邊鄉村和小城鎮的支持,作為區域中心的城市不可能健康發展。因此,城鎮體系的協調發展是保持區域活力和城市持續繁榮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 [加拿大]簡?雅各布斯,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 [美]劉易斯?芒福德,宋俊嶺,倪文彥譯,城市發展史― ―起源,演變和前景,北

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 [法]勒?柯布西埃,陳志華譯,走向新建筑,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英]埃比尼澤?霍華德,金經元譯,明日的田園城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 方可、章巖,《美國大城市生與死》之魅力緣何經久不衰[J1],國外城市規劃,1999(4)

【6】 [英]尼格爾?泰勒,李白玉、陳貞譯,1945年后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流變,北京,中

第5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關鍵詞:舊城改建;文化遺產保護;空間整合;文化傳承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the "isolated island" phenomenon and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the city's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is to control the related elements of urban space research, Xi'an city as a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 intensive distributi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how and urban residents living space natural fusion and symbiosis i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passed on to study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oncept introduced to the Xi'an old city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by Xian Dong Guan area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area of urban space, in-depth analysis to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riented spatial integration method, thus put forward the road of chronic pedestrian system, heritage space and public space fusion penetration and auxiliary space integration using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to inherit regional cultur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old specialty and contextual continuation.

Key words:reconstruction of the old city ;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 spatial integration ; cultural heritage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6)-05-58(7)

改革開放 30 多年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的開發建設使得城市空間利用出現了效率低下、記憶斷層的現象。中國的城市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城市特色”危機。城市空間承載了城市發展的物質層面和社會層面,反映著城市的文化底蘊,而對于歷史城市而言,現代化發展的快速沖擊導致了地域特色的消減以及城市發展文脈的缺失,城市中的文化遺產逐漸成為了老城區中的“孤島”。西安作為中國四大歷史文化片區中周原文化的傳承城市,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區的建設用地已經完全覆蓋在唐長安城遺址之上(圖 1)。近年來快速的建設以及不當的利用方式,更是加劇了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城市建設的矛盾,如何以空間整合為手段去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城市規劃設計,尋求二者在 城市建設中的平衡,對于實現歷史城市中文化遺產資源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文化遺產空間整合理念的引入

近年來,我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以及城市空間整合的研究工作有了較大的進展。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是以具體的文化遺產資源為對象,諸如大遺址、建筑遺產、歷史街區等,研究其文化內涵以及保護技術居多,城市空間整合對象則較為廣泛,包括城市群、城市中的要素、特殊城市空間等。而對于以文化遺產資源為導向的歷史城市的空間整合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的城市空間整合的研究,正在從宏觀層面逐漸轉向微觀層面。從國內研究來看,東南大學董衛教授和他的團隊對于歷史空間的整合已經有了較為開拓性的研究,在對歷史城市文化遺產資源分析的基礎上,引入了歷史網絡整合的思想;重慶大學李和平教授對歷史地段與城市整體發展的整合機制也進行了相關研究,探索了歷史地段與社會、經濟、文化、空間多元因素的耦合路徑。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空間整合試圖打破將遺產看作“靜止的歷史陳列物”、“歷史與現代矛盾體”的對立狀態,改變傳統孤立保護的思維,提出了與城市整體相融合共生的城市設計新思路。

“空間規劃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方面,雖然空間沒有實體的形態,但它是構成整個城市一片區域形態基本骨架的核心。”文化遺產則是空間得以活化的靈魂。基于這種觀念,文化遺產空間可以理解為城市空間的子系統,該系統是城市文化特色得以體現,避免出現“千城一面”現象的重要支撐。國外城市規劃大師凱文?林奇在其經典著作《城市意象》中,也認為“與歷史的關聯對城市標志物的產生也能對城市起到有力的強化作用。”通過城市空間資源、要素、形態的整合,歷史城市的文脈得以更好的傳承。因此,以“西安市東關片區”為研究對象,從其歷史演變、現存問題等背景入手,以文化遺產資源空間系統重塑的理念進行城市設計,力圖為歷史城市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提供依據和借鑒。

2 西安東關片區歷史演變及現狀問題分析

2.1 西安東關片區歷史演變

2.1.1 唐代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玄宗時期為唐朝的興盛時期,在該時期興慶宮建成,唐長安城是唐朝長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地區的罔極寺、大唐東市都形成于該時期。而唐長安城中位于“大唐東市”之北的安興坊和勝業坊,唐時兩坊內王宅分布較多,其舊址就位于現今東關一帶。

2.1.2 明清時期功能格局的形成

明初,西安城市整體向東拓展,在該時期形成了四個關城,其中以東關城修建最早,在當時具有較大的規模,四個關城的修建旨在保衛城門,具有一定軍事防御作用。由于當時城門是進出城市的主要通道,東關城也具有宗教以及商業的功能。清代,西安形成了城西區南北院門周邊商業區和城東區東關商業區鼎立的格局。西安在該時期城東側修建了滿城與南城,對城市交通形成了一定阻礙,使得當時城市形成了兩區的格局,滿城生活區域與東關地區由長樂門直接連接,使得東關地區的商業進入了繁榮期。東關地區在清末成為最大的藥材、山貨集散地,并伴有其他不同的業態的出現,當時規模較大的商業會館“山西會館”就位于該地區。

2.1.3 抗戰時期難民涌入及商業的逐漸衰敗

西安城市在抗戰時期流入了大量難民,因地理位置靠近火車站,東關地區成了大部分難民的居住區,此時的難民帶來了織布、漂染等工藝,東關地區成為當時西京城內工業較為集中的區域,隴海鐵路的貫通使得鐵路沿線的商業逐漸繁榮,東關地區的商業受到影響,加之十年抗戰的長期戰亂,該地區逐漸失去往日繁榮。

2.1.4 建國以來逐漸形成舊城居民生活舊區

建國之后,東關的商業有所恢復,這時期東關經歷了中國建國以來的普遍發展歷程,從互助組、合作社到公私合營。直到如今,東關已經在歷史與現代的碰撞之下發展成為集歷史遺存、新建住區、舊城住區、商業、教育、宗教等功能的舊城歷史地段。

2.2 西安東關長樂坊片區現存問題

2.2.1 城市用地碎片化

西安東關長樂坊片區位于西安城墻東門外的環城東路東側,在西安市第四次總體規劃中,該地段被定位為教育、文化及商貿中心。其現狀用地分割較為零碎,除去分散在地塊中的少量文物古跡用地、教育用地、及沿街少量的商業用地等功能之外,其余多為居住用地(圖3)。居住用地的大量分布以及用地功能的碎片式嵌入使得該片區功能的融合以及拓展得到一定程度限制。

2.2.2 道路系統擁堵

如圖 4 所示,該片區位于西安舊城區城墻的東門外,與東門直接相連的東關正街是連接西安東西向交通的重要樞紐,其干路交匯處也是高峰期主要的擁堵節點。與此同時,興慶路作為西安二環以內重要的南北向交通重要干道,連接著城市中三個地段內重要的片區(長樂坊片區、興慶宮片區以及西安交通大學教學區),交通狀況也常超出負荷。地塊內的道路狀況較為復雜,與主干道的連接道路主要是橫貫東西向的炮房街與長樂坊街道,道路狀況較差且支路中仍有斷頭路的存在,人車混行使得地塊內部道路通行狀況混亂,各類通行方式的匯集使得片區內道路系統面臨通行壓力(圖 5)。

2.2.3 文化遺產資源與周邊居住環境的割裂

東關長樂坊片區分布著大量的文化遺產資源以及承載西安歷史文化的老街巷(如圖 6),這些傳承文化的資源在城市的發展中逐漸與周邊居住環境割裂,如同斑塊鑲嵌在城市肌理之中,呈現出“碎片化、孤島化”的危機,其價值并未得到體現,從而削弱了其原本的歷史文化氛圍。此外,居民對于城市文化的認同對歷史城市的文化遺產保護有著關鍵作用,居民的文化認同感的缺失,也使得遺產空間與居住空間出現分離的現象,無法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2.2.4 公共空間的斷裂與缺失

公共空間與城市中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應該是聯系一定地域范圍內居民活動的紐帶,并且應當同時承載與體現城市文化功能。東關長樂坊片區在不斷的自我更新過程中,由于新建住宅以及大量的人口聚集,出現公共空間的數量與質量的不足。公共空間之間缺乏聯系,居民的活動多在路邊,“片斷化”公共空間來源于地段內存在著的道路交通與停車場對公共空間的“蠶食”(圖8)。

2.2.5 基礎設施不完善

東關長樂坊片區由于建筑質量參差不齊,其現狀建設情況較為復雜,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的現象。其現狀問題諸如缺乏開敞的空間,停車與人行混雜以及居住基礎環境的惡化,都是影響該片區發展的限制因素。然而,東關地區由于還未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仍然留存著老西安居民的濃厚生活氣息。因此,基礎設施改善的需求是該片區生活空間可持續的重要因素。

3 以文化遺產資源為導向的空間整合策略

東關長樂坊片區是以居住及宗教文化為主要功能的地段,在歷史城市中心區的定位之下,其居住環境與文化特色的傳承,需要通過新的城市設計理念去實現。片區之中的遺產空間與居民的行為空間的聯系與滲透,是該片區的空間整合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對該片區進行以文化遺產資源為導向的空間整合需要以實體要素為基礎,這些實體要素通過道路系統相連接,并通過居民的行為活動將實體要素融合成為空間要素,這些空間要素通過地上與地下的空間整合成為區域空間要素,形成網絡狀的連續、統一的整體(如圖 9)。因此,可以通過對道路空間的整合、公共空間與遺產空間滲透以及地下空間合理利用三個層面進行策略研究。

3.1 道路交通空間的整合

作為城市的中心區,東關長樂坊片區的功能會影響整個城市市域范圍,其交通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整個城市空間的發展進行考慮。應以城市道路為骨架,片區內部巷道為輔助,在延續原有城市空間的肌理與尺度基礎上疏通道路網絡。將南北向環城東路段穿越式交通引入地下,增加地面步行通道的完整與連接。保留基地內的罔極寺、八仙宮等建筑遺產與特色老宅成為多個節點,通過片區分布著老街巷的連接,向外輻射成為多個文化遺產空間片區,通過片區之間的居民行為活動空間即步行道路,連接構建片區內慢通系統(如圖10),將原有道路各類通行方式混雜的方式進行有機分散。

3.2 公共空間與遺產空間系統的相互滲透

東關長樂坊片區公共空間是居民活動的行為空間,與文化遺產組成的遺產空間一起成為公共行為發生空間,兩者的交叉和滲透使得城市空間具有整體性與連續流動性,提升了遺產空間公共性,從而達到居民活動場所營造的目的。 片區中遺產空間具備公共空間節點的形態構成要求,即片狀、面狀的空間,并且是片區內連續居住空間發生變化的地方,具有傳承文化氛圍、活化空間的潛質。因此,公共空間改造需要利用利用遺產空間將原本破碎的公共空間縫合,建立新的空間連接,解決文化遺產的碎片式分布及與周圍環境割裂的問題。對該地區的公共空間進行功能上的整合,形成以文化傳承和居民生活彼此獨立又相互融合的新的公共空間系統,實現失落的遺產空間與具有活力的居民生活空間的相互催化與共生。此外,由于唐長安城已經完全疊壓于西安舊城區之下,存在于地下的遺產,諸如里坊以及其中的歷史故事,可以通過地面公共空間的標識、城市家具等形式與公共空間滲透與結合,達到城市空間的活化作用(圖12)。

3.3 輔空間的整合與利用

由于位于舊城區中靠近主城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東關長樂坊片區具有人口密度大、用地緊張、環境質量差的問題,在規劃設計時需要從二維的空間觀向三維空間觀轉化,立體化的設計思維可以通過輔空間的合理利用來實現。將地下空間進行豎向的分層(如圖12),將商業文化、地下停車、市政防災等功能分層設置于地下,并且進行一體化的整合,可以合理解決地面停車導致的公共空間被道路的蠶食現象,增加地面綠化,完善城市空間功能。 除此之外,遺產空間應該植入城市的功能,在保護其原真性的同時,以輔導向的結合傳統的居民生活營造易于識別與記憶的輔空間。

4 小結

具有文化遺存的舊城地區,對于一個城市而言,是文化傳承的精髓所在。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對存在于城市空間中的遺產空間的發展進行探索。舊城中未被劃入保護區的遺產空間以及居住文化特色,其價值易于被人們忽視。

東關長樂坊地區作為老西安傳統文化的延續,見證了歷史發展過程之中城市的興衰,也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如今,由于空間的雜亂與落后的基礎設施,片區內文化遺產的存在岌岌可危,而由于片區內具有濃厚的居住生活氣息,傳統的拆舊建新并不能很好的使其文化與居住氛圍得以傳承。

通過對東關長樂坊片區城市設計的研究,提出了遺產空間與城市生活空間協同發展的策略,以期對今后歷史城市中文化遺存較多、居住氛圍濃厚的歷史地段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生命力的延續提供整體性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湯雪璇,董衛.城市歷史文化空間網絡的建構――以寧波老城為例[J].規劃廣角,2009,(1), 85-91.

[2] 李和平, 肖競, 胡禹域. 碎片式歷史地段與城市整體發展耦合機制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 2014,(09):62-68.

[3]張松,王駿.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關于城市遺產保護的探索與思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4]朱士光.古都西安?西安的歷史變遷與發展[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5]孔孝云,董衛.歷史城市中心區的演變過程及其空間整合研究――以杭州市武林廣場及周邊地區概念性城市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06,(12),42-45.

[6]彭小莉. 城市公共空間的整合設計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學, 2007.

第6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關鍵詞:濱水建筑;濱水空間;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item foreshore water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tudi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hore water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Proposed that the viewpoint of waterfront building a series of change development, elaborated waterfront constructs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urn of expression of space as well as constitutes to adapt to the modern city to change the request of development day by day.

.Keywords: cultural awareness; ecological awareness; university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G2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理論與分析

1.1濱水建筑的定義

濱水建筑作為一種類型建筑,是以濱水地貌特征與建筑體塊構成之間的關系為研究設計對象時進行劃分的,它是水體界面周邊建筑各種內外空間的總稱。濱水建筑與濱水區關系緊密,濱水區是以水體為主要構成部分,并且涵蓋了被水域環境影響的陸領部分,濱水區是人類活動較為密集的,豐富的場所空間,并且在現代城市中,環境優良的濱水區可以對整座城市帶來積極的正面影響。它是一個特定的空間地段,特別是各種水體如溪、河、江、海洋旁邊的土地。根據毗鄰水體性質不同分為河濱、湖濱和海濱。濱水建筑的概念也由此引申而來,指處于濱水區內,并與之產生關系,發生相互影響的建筑。

1.2濱水建筑空間的分析

從諸多見建成的濱水建筑中,我們不難發現:相比常規的濱水建筑而言,親水過度空間的比重明顯加強。筆者認為這是大多數建筑師在項目設計中,重視了以“人、建筑”和“水體”中心的交流活動的結果。

在新建成的濱水建筑中,建筑師采用多種空間相結合的設計手法來增加交流活動場所:有的結合臨水交通空間(見圖1),采取擴大綠化水平空間、局部放大走道等處理手法來增加;有的結合共享室外空間,采取立體化臨水界面、設置濱水小品、放大豎向高差等處理手法來增加;也有的直接整體架空濱水底層作為全開放的公共活動平臺,加強建筑與水體內外的部的相互交流。

2濱水建筑設計內因:城市發展帶來的濱水空間的變化

2.1濱水建筑的發展變化

在原始封建社會中,由于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較為落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作用甚少,依賴,順從自然環境變化,所以此時期的濱水區環境質量良好,江河地區成為人類行為活動的主體地段,而沿河而建,依水而成的濱水建筑為人們的各種活動提供實體庇護,與人們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在工業社會里,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開始,濱水區為了滿足工業化社會的各種要求,被改造成各種工業區,碼頭區,這導致濱水空間獨立功能單一。人類社會經濟取得繁榮的代價是良好的濱水自然環境被破壞,水體質量逐漸下降。到了工業社會中后期,交通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公路,鐵路,航空等運輸方式超過并代替所有的水運方式,曾經喧囂一時的碼頭、港口開始日益冷清,逐漸衰敗,缺乏維護管理,漸漸無人問津。濱水區被破舊簡陋的倉庫廠房占據,成為市民不愿接近也無法接觸親近的地段。在這一時期濱水區的總體開發呈現功利化傾向,以工業建筑為主體的濱水建筑使人和濱水環境開始疏遠。

現代社會,濱水區建筑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濱水自然環境隨著人們意識的理性回歸得到逐步改善,而濱水用地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和熱點。大量商業建筑,居住建筑往往愿意沿河依江而建,建筑風格多樣,造型優美,建筑質量逐步得到提高,這使得濱水建筑又重新參與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形成了濱水 環境理性回歸的意識形態。

2.2濱水建筑的影響

濱水建筑及其周邊過度空間充當著臨水界面的照看者和監管者角色。當建筑與水體保持良好的交通、視覺聯系時,水體所帶來優美的濱水風光能夠給予人以積極的心理暗示,并吸引著人們前來欣賞。良好的視野導向關系,若臨水空間場所中出現什么狀況,周圍的人可以立即察覺,并迅速作出反應。若濱水建筑關系及鄰里關系混亂,會導致臨水空間整體環境質量下降,大幅降低人們活動行為的觀感體驗。交通和視野的阻攔,使人產生遙不可及的感覺,并且會讓濱水建筑空間成為缺乏管理,滋生犯罪的場所。

3.濱水建筑的建設

3.1 國外濱水建筑實踐

悉尼的杰克遜港灣,現已成為濱水地段設計的經典案例之一,其原本是古老的歷史港灣建筑,由于規模的擴大和相應的功能發展要求,港灣于上個世紀期間陸續進行改建。在改建的過程中,不僅僅充分考慮了留存保護古建筑的原貌,并通過設計手法賦予其新的功能意義。現在,它已成為一個成功的旅游中心,該地段標志性建筑為悉尼歌劇院,其它各項設計都圍繞這一主題,充分展現了濱水建筑的親水化,地域化的特點。

3.2國內濱水建筑實踐

張家界“濱水空間的有機聯系,山水結合”

(1)明確定位,展示地域特色:在張家界明確定位為最具有宜人自然風景和文化韻味的國際旅游精品城市的前提下,根據此理念理性發展展示出張家界濱水空間的特色。以湘西地域文化為背景,在設計中重點塑造符合張家界自身特色,良好的濱水空間整體形象。

(2)在合乎尺度理性控制的背景下,顯山露水;位于山體以及濱水空間周邊的建筑,其高度應該嚴加限制,使之符合城市山體,水體整體效果,營造出良好的城市景觀。對現有影響城市濱水景觀的建筑應逐步進行整改,對未來的各類建筑建設應從規劃上予以有效控制,避免山體和水體的景色風光被拒之于城市之外,使張家界山水城市的地域化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示。

(3)有機更新,提升品位:在對于老城區的改建上,應考慮到老城區原有的城市肌理關系,而不是生硬拆掉老舊的房子,按山水城市的理念重新設計。應維護好城區傳統中原有建筑。豐富老城區使用功能,復合上新的山水城市設計理念,使之成為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休閑服務區域。

(5)宜人濱河,宜居城市:充分利用澧水兩岸的濱水空間,創造親水空間,使城市空間更加靈動,成為生態宜居城市。

3.3 結論

綜上所述.濱水建筑與居民濱水生活關系經歷了貼近-疏離-回歸貼近的過程,我國60多年的發展歷程,現階段的城市建設正處于理性回歸的時期。需要好好認識到濱水建筑的價值,讓其回歸城市,回歸社會,重新表達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一個關系到公共大眾生活領域的問題,只有滿足人們生活物質和精神要求,才能最終建成得到公眾支持的濱水建筑與環境,并賦予城市社會以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建筑設計與外部環境》.張建濤.劉韶軍.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2 《城市濱水區設計與開發》.張庭偉.馮暉.彭治權.上海張庭偉.馮暉.彭治權.同濟大學出版社張庭偉.馮暉.彭治權.2002.

第7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關鍵詞:烏魯木齊;公共交通;候車設施

城市公共交通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早在農業時期公共交通主要是人力或畜力。工業化時期尤其是公共汽車的大量使用之后,公共交通有了很大發展。但這一階段早期公共交通設施較為簡易,主要包括:候車亭、緣石、地面鋪裝、座椅、站名牌。進入20世紀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完善,不僅包括公共汽車,還包括地鐵、輕軌、出租汽車、公共電車、輪渡、纜車、索道等等。公共交通設施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設施功能不僅多樣化、人性化,在有些歷史文化名城甚至出現了能夠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的候車設施。

一、烏魯木齊城市概況

烏魯木齊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交通中心。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北道重鎮,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中心,現居住著漢、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等47個民族,城市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質,造就了烏魯木齊“多元文化共存,是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民族匯集在一起形成開放、大度、融合具有純樸精神的混血特質”。①

二、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烏魯木齊市公共交通發展較為單一,主要是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城市線型結構、新城建設、機動車數量激增等。

(1)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缺乏人性化: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存在候車站點座椅利用率很低,站牌設計沒有標出車輛的行駛方向,候車站點沒有安全阻攔裝置存在安全隱患,沒有針對弱勢群體設置的無障礙設施。

(2)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形象比較單一: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在造型、色彩、材質上的設計與其它城市基本雷同,缺乏新意。

(3)城市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缺乏地方文化特色: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設施設計缺乏地方文化特色,不能反映烏魯木齊市多元文化的內涵。

此外,通過實地調查還發現,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在不同路段的設施設置在布局上存在雜亂,不合理等現象。在客流量較大,比較繁榮的市中心區域候車設施設置較為齊全,但在客流量小、老城區區域候車設施較為簡易,上世紀80年代的交通設施還存在。

三、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展望

“每個地區、城市的地理環境、歷史文脈、宗教、民族民俗文化等,往往通過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設計潛移默化地表達流漏露出來”。②結合筆者觀點認為,烏魯木齊市城市公共交通設施設計應該跟上時展的步伐,結合烏魯木齊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提煉城市文化元素創新城市公共交通設施設計,以此達到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可以彰顯烏魯木齊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又能滿足現代候車人群多樣化的功能性需求。

1.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能夠反映城市和地域特色

城市之間的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不能照搬,沒有特色,應當結合當地文化和風俗進行設計。比如蘇州的公共交通候車亭設計,就是為了適應城市的園林氣氛,建成仿古樣式,既滿足候車功能需求,又有古代園林建筑特征,使整個城市賦有園林的氣息。同樣的道理,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也應反映出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來表達城市隱形的精神與意境,體現城市文脈的歷史性和延續性。

2.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設施設計注重藝術性

依據卡特琳•格魯《藝術介入空間》一書,可知藝術可以通過多種不同方式介入我們所生活的都市空間。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可以作為公共藝術的載體,成為人與人、人與環境互動的媒介,為城市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此外,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要注重其形態的藝術性,將形式美原則中的均衡與對比、節奏與韻律、對比與調和、比例與穩定、重復與漸變等合理運用于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設施的設計中,美化城市環境、提升烏魯木齊城市綜合實力。

3.試以烏魯木齊二道橋區域候車站點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為例

首先,二道橋區域歷史文化背景分析

烏魯木齊“二道橋”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修建的一座橫跨烏魯木齊河支流的木橋,當年的二道橋子位于現在解放南路的南關。它東與南市巷交叉、西和天池路交叉,是南關連接南北交通的要道,是當時的外貿市場和商業中心之一,還是烏魯木齊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常有維吾爾族老人坐在那乘涼、閑聊,有時候,一些民間樂手們在此邊唱邊彈起“熱瓦浦”,給這一帶增添了民族情調。③現如今,二道橋區域已經成為旅游購物勝地。該區域內國際大巴扎商業區的建立,是在烏市“民族風情一條街”的整體規劃要求下設計的,集中體現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成為烏魯木齊城市建筑的藝術經典和城市文化的一面旗幟。

其次,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相關元素的提取

烏魯木齊二道橋區域內的建筑,除了保留自己獨特的伊斯蘭建筑文化外,還在建筑中留露出古希臘、羅馬、西亞以及中國中原文化和現代建筑設計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與內地城市建筑文化迥異的地域民族風情。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設施便可從該區域內建筑文化中吸取相關設計的元素。

最后,將提取的文化元素轉化為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元素

烏魯木齊二道橋區域城市公共交通設施設計造型、色彩、材料的應用等方面,可以從其周邊建筑的形態、建筑的色彩、建筑裝飾符號、及材料方面進行合理轉化,并為烏魯木齊城市公共交通設施設計打下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

綜上所述,烏魯木齊市是一座充滿地域特色的城市。不同民族的群眾共同促進著烏魯木齊市向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烏魯木齊城市現存的公共交通設施,已經跟不上時展的潮流,而能夠體現烏魯木齊城市地域特色的公共交通候車設施設計將是烏魯木齊城市的發展目標,不但能夠滿足候車人群的功能性需求,還可以彰顯烏魯木齊城市文化特色。

注釋:

①韓曉麗.烏魯木齊城市化進程中的公共藝術研究[D]新疆師

范大學,2008

②譚巍.公共設施設計[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8.(1)P26

③劉蔭楠.烏魯木齊掌故(一)(二)(三)[M].新疆:新疆

人民出版社,2001.12.

參考文獻:

[1]韓曉麗.烏魯木齊城市化進程中的公共藝術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8

[2]譚巍.公共設施設計[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8.(1)P26

[3]烏魯木齊政府網/

[4]劉蔭楠.烏魯木齊掌故(一)(二)(三)[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12.

第8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關鍵詞:地鐵出入口建筑形象、建筑藝術

從1863年倫敦第一條地鐵線路開通至今,地鐵建設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個城市建成了地鐵。地鐵以其快速、便捷、安全、大運量等特點逐步取代地面常規交通工具成為大型城市客運的骨干。地鐵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同時也是宣傳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它融入了文化和藝術內涵,成為一個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用凱文?林奇的城市設計理論來講,如果將地鐵線網比作城市的“街道”,地鐵車站就是城市的“節點”,而地鐵站出入口則是這個節點的關鍵組成部分。地鐵站出入口一方面起到輸送客流,為地鐵爭取最大的客流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地鐵車站出入口的設計和規劃對城市的建筑布局、文化宣傳、地價的變化以及遠期的城市規劃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國內外許多城市的地鐵出入口建筑與時代建筑藝術相融合呈現出豐富的表現力。這對處于起步階段的西安地鐵建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19世紀的地鐵出入口

19世紀中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倫敦比當時任何城市發展得都要快。在這座龐大的商貿中心,當數以千計的新房屋、商店、辦公樓和工廠為日益膨脹的勞動大軍而建造起來時,城市交通瀕臨癱瘓。人們需要更加便捷、快速并且能適應狹窄路面的交通工具。 在1843年英國人皮爾遜為倫敦市設計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鐵系統,由于種種原因,10年后,英國議會才批準在法林頓和主教路之間修一條長不足6公里的地鐵。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地鐵初具規模。1863年1月“大都會地區鐵路”正式開始營業。

自1863年倫敦地鐵的建設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在倫敦地鐵修建的第一階段中,由于當時地鐵站出入口的建設并沒有完全遵從于僅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是融合了建筑藝術與工程學的精髓,使該時期倫敦地鐵出入口成為富有維多利亞時代特征的城市標記。(如圖1)用磚墻、玻璃與鋼結構延續表達古典主義建筑語匯,并形成了設計風格連貫的地鐵建筑思想,對之后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地鐵建筑設計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隨著建筑藝術的不斷變更,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會時期,法國建筑師埃克托?吉馬爾將當時風行的“新藝術”建筑風格融入地鐵站出入口設計中。(如圖2)以新的施工技術,靈活運用鑄鐵與毛玻璃這兩種極具時代特征的材料,作為地鐵出入口的主體。用曲線植物攀爬的形式進行細部裝飾,再配以扭曲且優美的文字呈現出輕巧、堅固、光亮透明的藝術美感,成為20世紀初巴黎地鐵的象征。

這種風格的地鐵站出入口先后建造了一百四十多座,儼然已經是巴黎“新藝術”文化的重要遺產之一,同時開創了“地鐵建筑”的先河,也是地鐵建筑的經典之作。

同一時期,維也納“分離派”代表人物瓦格納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分離派”藝術特征的地鐵出入口(如圖3)。該地鐵出入口用結構與材料主導建筑造型,以鋼鐵為主的金屬骨架,忠實呈現極具秩序的建筑結構,因為金屬的延展性與可塑性,形成一種獨特“聯結”的美感效果。其次運用“面”與“線”的設計手法,將大理石白墻結合外露支撐的綠色鋼架形成具有德國語系國家傳統民居“木筋墻”的鄉土感覺。加之獨特的金黃色向日葵圖案和簡化了的“巴洛克”裝飾元素形成一種從功能與結構中產生的凈化表現力的新風格。

二、20世紀的地鐵出入口

20世紀30年代各大城市開始興建地鐵,而莫斯科地鐵是這一時期的佼佼者。1935年莫斯科第一條地鐵線通車,其規模、長度和運行速度都十分驚人,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地鐵站的藝術表現。(如圖4)它秉承“社會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指導原則,由權威引發復古風潮。其巨大的空間尺度,復古豪華的室內裝飾,紀念性革命性的雕塑繪畫,無論從建筑空間還是到細部裝飾都散發著集權的高傲,儼然將“權利美學”做到極致。

到了20世紀60年代,多元化的建筑設計思潮同樣影響了地鐵出入口建筑設計。例如在密斯?范德羅提倡的“少即是多”的國際主義建筑思潮影響下許多城市面貌區域大同,包括地鐵站也都是一些充滿“現代感”的建筑物。其主要特點有:玻璃與鋼架的廣泛運用,通透的建筑空間和自然采光,標準化模式化的建設準則。這些大量的“現代化”出入口體現當時對高技派、科技感的訴求。

然而在該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十分另類的設計作品,例如1968年在法蘭克福建設的波肯海曼?瓦特站地鐵出入口。它完全突破傳統,(如圖5)其出入口仿佛是一輛從地下竄出地面的列車,打破了靜態的建筑形式,形成一座動態感極強的地鐵出入口建筑,散發出強烈的“后現代”戲劇效果。

這座建筑不僅在視覺上表現其獨特性,還帶來了一系列連聯想與回味。看到它似乎能聽到地鐵沖出地面的撞擊聲,或是聯想到打破沉悶、拒絕黑暗等心理感受。波肯海曼?瓦特站的獨特形式也是詮釋“后現代”建筑理念的優秀作品。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班牙畢爾巴鄂市啟動了“城市復興計劃”,而第一個項目就是建設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系統。地鐵站設計者是世界著名的英國建筑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他承擔了市內29個地鐵站的設計,這些地鐵站以帶有福斯特自身標志的單詞“Fosteritos”為統一的標識。(如圖6)其出入口被設計成鋼拱夾著弧形透明的玻璃罩子,如同從地下脫殼的蠶蛹一般,翹首在鬧市的街邊,用盡可能少的地上空間吸引著往來的人群。

除了畢爾巴鄂地鐵出入口之外,建于90年代末的,位于德國奧博豪森市魯爾工業區的地鐵系統也值得關注。其中最為矚目的是Neue Mitte站地鐵出入口(如圖7)。該站是一座較大的交通樞紐站,集合了地鐵、汽車和火車,其建筑外形由鋼管、鋼梁和板材穿插而成,無序的組合,夸張的手法集合了沖突與混沌。這種夸張的造型還包含一種隱喻,即并不是將過去的一切都拋棄,而是以更新的方式在發展中賦予各種城市要素以新的生命和意義。這座小建筑與許多直率地表現建造技術的高技派作品相比,似乎沖破了“唯物”的范疇,進而將建造技術作為一種創作的手段,去表達文化上的觀念和意義。設計師的構思還清楚地說明了方案是依據仿生學,從海貍窩和雀巢這種貌似無序,實為具有必然性的支架組織體系中提取的,并用非理性的手法詮釋出來。

這座由德國本土建筑師設計建造的具有明顯“解構”主義特征的出入口建筑,表現出社會對多元文化的認同。

三、21世紀的地鐵出入口

進入21世紀之后,地鐵出入口不僅具備了實用與美觀的特征,更注重先進技術和材料的運用。例如于2000年底全線通車的東京地鐵第12號線“大江戶線”,被認為是東京最美的一條地鐵線。在風格迥異的的35座地鐵出入口中,最引人注意的當屬渡邊誠的“飯田橋站”。

設計師將“誘導城市”設計理念引入其中,認為現代城市不該是硬性規劃建成的,而應以誘導的方式順勢滋生發展的。他將地鐵線網理解為城市地下的根莖。地鐵就像生物般在東京這個大都市的地下蔓延生長.并且會發芽、開花以及調節周邊環境。因此該站自一層剪票口至地下6層每個單元的形態都不重復,有如攀緣植物一般蜿蜒伸展。同時還運用人工智能軟件設計出外形好似花瓣(又稱“風翼”)的地鐵出入口,而在這些結構的背后隱藏著通風與空調設施,是地鐵的呼吸器。“風翼”的尺寸、厚度、高度是通過智能軟件對其風壓、應力、凈空等參數計算得出的[]。在智能軟件的技術支持下,設計師把建筑參數評價結果反饋到程序之中,再經由程序不斷的修正和反復的評價。使建筑形式的生成逐漸趨向于設計師的標準。

這座將建筑藝術、技術融合在一起的地鐵出入口成為21世紀東京地鐵的新地標。充分運用先進技術與材料是未來地鐵建筑設計的一條新思路。

中國地鐵建設已有半個世紀,在此期間不乏優秀的地鐵建筑作品。例如北京地鐵4號線。該線由南至北串聯了“郊、城、院、園”四大典型城市空間,用園林“對景”的意象作為出發點,提取中國古代建筑元素并用現代手法詮釋,出入口外形由口部的正方體向端部山墻過渡,體現時尚感與的傳統感的并存,以“空間支撐體系”形成獨特的菱形外觀。菱形網格如同“城市畫框”將本區域最具特色的景觀納入其中,并通過不同透明度的玻璃景窗進一步勾勒。同時注重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灰色的金屬板和石材,呼應北京的傳統色調。出入口方型外觀也能與歷史保護區中的古代建筑相互融合。在美觀與實用兼顧的同時,用標準化、預制化的鋼結構,建造具有古典園林韻味的出入口,充分體現現代建造邏輯,可滿足快速,批量建設的要求。

無論從建筑形態還是從文化表達上來講,北京地鐵四號線都做得很到位,是國內地鐵出入口建筑優秀的范例

四、結語

地鐵與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其出入口不僅滿足大眾對交通建筑的功能需求,還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變化發展。從19世紀厚重的磚石結構到如今玻璃、鋼結構、智能材料的運用,形式由“厚、實、重”逐漸變為“薄、透、輕”。在出入口建筑形象上越來越注重建筑藝術的表達,將功能與藝術緊密結合,使地鐵出入口成為建筑藝術、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一方面增加市民的城市認同感,另一方面也為藝術與文化的宣傳提供更多可能。

參考文獻:

[1] 楊子葆,《世界經典城鐵建筑》[M],2006,三聯書店

[2] 肯尼斯?鮑威爾,《倫敦地鐵――銀禧延長線》[M],2008,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第9篇:城市設計經典理論范文

關鍵詞:園林設計; 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們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品質的園林景觀設計不僅可以給人帶來一種心靈上的享受,而且它也是一個城市人文素養的綜合反映,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然而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要找到既能讓群眾滿意,又能成為城市經典的作品并不多,向兄弟城市取經“造城”的,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雷同感,一味模仿西方“造城”的,給人一種缺少中國味的陌生感。取經、學習本應是一種經驗的有益補充,而不能實行完全的拿來主義,這樣不僅忽視了各地的氣候特征和人文環境,更加忽視了我國原有景觀設計的深厚文化底蘊,造成的結果是自己傳統的別具特色的建筑和景觀設計被破壞,而新建筑、新景觀的雷同、重復,一味標榜洋文化,反而成了“四不像”,更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成為城市經典作品。

二、園林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設計中未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居住小區景觀環境的設計關鍵在于能否給居民提供一個方便的居住環境,能否給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人性空間。目前我國許多居住小區的綠化未能做到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很多樓盤用綠地作隔離帶,雖增加了綠化率,但忽視了人們步行的便捷性,原來較短的路程繞行很遠;有的居住小區綠化設計很少考慮無障礙設計,忽視殘疾人的行動方式,給殘疾人的出行帶來不便;有的居住小區沒有充分考慮居住對象的年齡階段,沒有為老人和幼兒開辟專用活動場地等。有些住宅小區的綠化甚至為防止人們進入綠地,用圍欄包圍草坪、花壇、綠地景觀,致使綠地不能很好地發揮其休閑娛樂功能,造成居民心理上的不適感。而積極、成功的住區環境能夠鼓勵、吸引人們在戶外逗留,增加鄰居、住戶之間的相遇和交談機會,增強住區的凝聚力和活力。

2、人工景觀過多,綠色生態理念未能貫徹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有的小區規劃中提出“生態”的口號卻流于空泛,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在一些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中,并沒有從因地制宜、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角度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設計。現實設計中常常忽略原有環境中有價值的資源,如水體、生物種類、地形地貌、景觀等,不論原基址自然條件如何,一律先填溝堆山,將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一概抹去,代之以全新的布置,使得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綠化成為規劃建筑師建筑設計的形象點綴。

3、水景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未予重視,室外環境小品設計缺乏藝術個性

某些居住小區許多水景由于缺水而成為旱景,水景只是一種擺設,甚至破壞了居住區的環境質量;某些居住小區許多水景水質惡化,水體在日常使用中,疏于管理,以致渾濁不堪,甚至發出難聞的氣味,嚴重破壞住區景觀效果。某些居住小區室外環境小品地方性、藝術性不強,情感依附性欠缺,忽視本土文化、照搬、照抄嚴重。

三、對風景園林設計的建議

1、科學合理的行政管理

作為領導者和決策者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進行合理的行政指導,即使沒有專業的素養,也應該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度,克服浮躁和盲目的工作作風。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土地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增強城市生態功能,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居住環境。

2、堅持公眾的合理參與

園林設計總的目的是為全民服務的,積極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公眾才是真真切切的使用者,風景園林設計合理與否,直接影響的是公眾的生活質量問題,公眾參與能集思廣益,使決策更加科學更具有可操作性,設計者只有讓公眾參與,傾聽公眾的要求和愿望,真正滿足公眾的需要,只要有公眾對領導者和設計者進行合

理的制約和監督,如果能形成這種模式,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綜合平衡各種使用者的關系,能有效的克服片面性。

3、面對現實,將傳統與現代園林設計有機結合

傳統自然寫意式園林設計,經過幾年的演變和發展,人們對其形式和含義已經高度認同,而現代園林設計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時展的必然產物,傳統與現代相距很大,如果要將二者很好的融合,實屬不易。但是如果二者相互借鑒,用現代的方式改造傳統設計,現代園林設計積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現代園林設計的素材,增加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使二者有機融合,最終開發出高質量的園林作品。

4、規劃設計過程互動化

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居住區景觀,應該在設計時,注意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景觀基本上是建筑設計領域的事,又往往由園林綠化的設計師來完成綠化植物的配景,這種模式雖然能發揮專業化的優勢,但若得不到溝通就會割裂建筑、景觀、園藝的密切關系,帶來建筑與景觀設計上的不協調。美國設計紐約中央公園的“景觀之父”阿姆斯德1957年首倡“景觀建筑”概念,此后,景觀建筑成為專業的研究對象。近年來,境外事務所參與居住區規劃設計時也帶來這一概念。其最大特點就是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之初即對居住區整體風格進行策劃與構思,對居住區的環境景觀作專題研究,提出景觀的概念規劃,這樣從一開始就把握住硬質景觀的設計要點。具體的設計中,景觀設計師、建筑工程師、開發商要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使景觀設計的風格能融化在居住區整體設計之中。因此景觀設計應是發展商、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動的過程。

5、景觀體現人性化設計

人性化景觀設計必須呼應居住區設計整體風格的主題,硬質景觀要同綠化等軟質景觀相協調。不同居住區設計風格將產生不同的景觀配置效果,現代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手法,地方風格的住宅則適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舞臺的造園思路和手法。當然,城市設計和園林設計的一般規律諸如對景、軸線、節點、路徑、視覺走廊、空間的開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時,人性化景觀設計要根據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組織空間。

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點,是整個景觀設計中的精彩所在。這些點元素經過相互交織的道路、鋪地等線性元素貫穿起來,點線景觀元素使得居住區的空間變得有序。在居住區的入口或中心等地段,線與線的交織與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居住區中景觀匯聚的。在現代居住區規劃中,必須將人與景觀有機融合,從而構筑全新的空間網絡: 親綠空間、親地空間、親水空間、親子空間。

材料的選用是居住區人性化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應盡量使用當地較為常見的材料,體現當地的自然特色。人性化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距甚遠,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居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域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

人性化設計中要體現居住區環境景觀的均好性,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人們都能夠享受這些優美環境,共享居住區的環境資源,從而創造安靜溫馨、優美、安全的居住環境。滿足居民審美需求的多元化,突出傳統文脈的延續性,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梁曼麗. 淺談園林的設計方法和技巧[J]. 廣東科技. 2006(10)

奇米影视第四色首页|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下载|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级无|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图片在线人成|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久久久性色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色播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一级无码国产精品毛片| 26uuu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性黑人极品hd| 69av在线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中国免费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99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夜聊软件|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 熟妇的奶头又大又长奶水视频| av熟女一区二区久久| 成人爽a毛片免费|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国产91在线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综合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yy50|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国产精品大屁股白浆久久 |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