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關鍵詞:典籍 翻譯 文化傳播

1.漢語文化傳播的契機

3.典籍翻譯的現狀

世界文化交流本該是雙向的輸人與輸出,交流的雙方是互為主客體,以雙方各自對對方的需要為基礎,以雙方各自對這種需要的意識為前提。然而,過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這樣。統計數字表明,我國大約有3.5萬種古典書籍,但時至今日翻譯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黃中習,2007)。21世紀不僅是東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紀,而且應當是從“以西方文化為主流”轉向“以東方文化為主流”的世紀。馬祖毅、劉重德、楚至大、許淵沖、黃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國、卓振英和黃國文等國內學者的有關著作與譯著豐富了典籍翻譯這一尚未完全開發的領域。然而,典籍翻譯依然是我國文化傳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從總體來說,還沒有有計劃地、系統地、全面地通過我國自己的譯者向國外的讀者譯介。

第2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為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高校應用型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能夠適應新的形式發展的要求,才能提高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需要結合地方高校與國際人才的需要,將國外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引進地方高校的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中,結合國外對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需要和我國“一帶一路”的戰略,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施國際就業的方式,加強國際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為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提供人力資源。

 

一、積極實施“走出去”的人才培養方式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的高校人才培養方式正在發生改變,以國際上的人才需求作為發展目標,在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實施戰略合作的過程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文化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只有轉變思路,結合國家的發展需要,將國際上的人才需要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制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目標服務,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才能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音樂文化作為對外合作與交流的一種手段,是促進國家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途徑,河南作為中原文化的代表,更應該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將我國的優秀音樂文化傳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就需要河南地方高校及時轉變音樂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國外需要的音樂舞蹈專業人才與高校的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在一起,積極實施音樂舞蹈教育的“走出去”戰略,將中原地區的音樂舞蹈文化教育與國外先進的音樂舞蹈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改變傳統的音樂舞蹈專業教育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培養目標,將國外音樂舞蹈文化的理論知識、實踐知識與國內的音樂舞蹈知識融合于一體,制定適合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提高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地方高校可以邀請國外的音樂專家到校擔任客座教授,為高校學生講授國外音樂舞蹈知識,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輔導,幫助學生了解國外音樂文化的發展,提高學生對外國音樂舞蹈知識的應用能力。

 

同時,我國也可以選派比較優秀的教師到國外學習,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將國外的音樂舞蹈文化知識帶回國內,對國內的學生進行培養,進而滿足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需求。也可以派遣學生到國外留學,學習國外先進的音樂舞蹈文化,綜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河南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通過實施“走出去”的人才培養模式,擴大音樂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夠將國外的文化引入到地方音樂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中,也能夠促進河南與國外音樂文化的交流。

 

二、合理的設置音樂舞蹈專業課程,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河南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結合國際和地方產業發展的需要,結合國家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制定適合音樂舞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河南地方高校需要培養能夠適合“一帶一路”戰略發展需要的人才,為河南在“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提供多種人才。在河南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需要將國外的音樂文化引進到國內,在高校內開設國外音樂文化的欣賞,音樂基礎知識,同時還要能夠開設音樂節目的編排和創作課程,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途徑。因此,在河南與“一帶一路”國家交流的過程中,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結合國外的音樂舞蹈文化知識,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使得學生的發展能夠滿足國外音樂舞蹈專業文化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因材施教,重點培養學生的國外音樂舞蹈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河南在與國外進行文化交流時的人才需求。將“一帶一路”國家的音樂舞蹈文化應用到音樂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國外音樂舞蹈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本地音樂文化的應用能力,將河南地方高校的音樂課程與國外音樂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創編新的音樂舞蹈文化節目,改變傳統的音樂舞蹈專業的課程教學模式。

 

在音樂舞蹈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制定合適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計劃,逐步對學生的實踐技能進行培養,將“一帶一路”國家的音樂舞蹈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一門國外的音樂舞蹈專業知識,才能完成相應的課程學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合適的國外音樂舞蹈文化進行學習,加強學生對外國音樂舞蹈文化的理解。學生學習外國的音樂舞蹈文化,不僅是為了理解,而是通過理解進而能夠對國外音樂舞蹈文化進行改造,創編出新的音樂舞蹈節目。在內容上不僅包涵國內傳統的音樂舞蹈文化,同時還將國外的音樂舞蹈文化融入到節目中,提高音樂舞蹈節目的觀賞性,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國外音樂舞蹈文化。這就需要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某一種國外的語言、音樂舞蹈文化,才能高效地創編出新的音樂舞蹈節目,進而達到把中國音樂舞蹈文化向國外傳遞的目的,增強我國音樂舞蹈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提升我國音樂舞蹈文化在國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當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熟悉國外音樂舞蹈文化的表演方法,在創作新的音樂節目時,要注重中國音樂文化表演技巧與國外音樂文化技巧的融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擴大我國音樂文化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宣傳,進而能夠提高我國地方高校音樂文化的影響力。

 

三、加強國際院校之間的協同合作,共享音樂教學資源

 

加強國際院校之間的協同與合作,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也是擴大河南地方高校與“一帶一路”國家教育進行音樂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河南地方高校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高校音樂舞蹈專業各有優勢和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音樂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師與學生對國外音樂舞蹈的應用于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地方高校與“一帶一路”國家高校之間的合作,實現音樂教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能夠將國外的音樂舞蹈文化引進我國地方高校,供學生進行學習,同時,也能夠將河南地方的音樂舞蹈文化輸送到“一帶一路”國家。

 

這不僅能夠提高我國音樂舞蹈文化的影響力,還能擴大河南地方音樂舞蹈文化的利用效率,實現彼此之間的合作共贏,改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音樂舞蹈文化的創新能力,通過也方便高校的學生充分利用國外的音樂舞蹈文化資源,創編出具有國際氣息的音樂舞蹈節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地方高校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通過校際協同可以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共同建設校園音樂舞蹈文化的發展,圍繞共同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國際人才需要的目標,提高河南地方高校音樂人才的培養能力,實現多元合作和共謀發展的愿望,形成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機制。共同開發國際之間院校合作的課程可以實現教學互通和學習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的人才培養效率。教學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河南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國外的各個學校的優秀的音樂舞蹈專業教育教學資源,有利于促進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校際之間的合作能力。

 

在地方高校音樂舞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可以制定共同的音樂舞蹈人才培養目標,讓學生共同參與到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中。在河南地方高校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高校之間,互派留學生,合作培養人才,采用多元化的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提高學生的培養效率。通過國際院校之間的協同合作,改變現有的音樂舞蹈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實現共同培育高端人才的目標,以滿足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需要。當然在與國際院校之間合作的過程中,需要河南地方高校積極探索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將“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才需要與人才培養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重點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師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針對地方高校在人才方面培養存在的問題,采取強強聯合的人才培養途徑,促進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效率。

 

四、結束語

 

在“一帶一路”大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是進行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河南地方高校在音樂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需要,將綜合型、應用型、專業型的人才培養融入到地方高校音樂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培養學生能夠適應國外音樂舞蹈教育的能力,能夠將國外的音樂舞蹈文化與國內的音樂舞蹈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促進河南音樂舞蹈文化與“一帶一路”國家音樂舞蹈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第3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 失語 文化導入 跨文化交流

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和吸收,當今已成為多元文化的時代,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中。多元文化是與單一文化相對而言的,指在某一區域或階層中同時有多種文化存在,這些文化相互獨立同時又有著聯系。在我國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教學,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還能有效地促進母語文化與英語之間的雙向交流。然而,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問題嚴重,迫切需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迷失及具體表現

(一)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迷失

目前,人們已經意識到學習文化與學習語言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所以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對英美文化進行學習。人們也不再爭論在學習英語時是否需要學習英語文化,而是討論如何學習英語文化、教師應該怎樣教。然而,近年來,西方文化在我國非常盛行,尤其是在校園中。學生們已經開始適應吃快餐的生活,過西方的節日,喜歡說唱音樂。學生作為年輕人,對西洋事物感興趣并沒錯,這也是因為他們學習英語時接觸到了西方文化。然而,如果讓學生使用英語來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介紹時,他們卻啞口無言。我國之所以要對廣大的學生進行英語教學,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國與國際之間進行更好的交流,一方面能夠學習世界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用英語這門世界語言將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風俗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所以,英語教學是為了雙向交流。然而,當前許多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英語文化時,能夠說出一口流利的英文,能用英文侃侃而談,但是當外國人對我國文化感興趣時,他們卻無法表達本國文化,這不僅讓外國朋友感到非常吃驚,同時也讓國人感到擔憂。英語教學本要進行跨國交流、雙向文化交流,但是當前的情況卻是單向交流,這也表明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在英語教學中,對目的語文化的關注較多,而忽視了母語文化。

(二)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具體表現

1.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孤立

在學習英語時,語言知識往往會發生遷移,發生正遷移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而如果發生負遷移,則會阻礙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升。在學習英語前,我國的學生基本上都能夠使用母語進行交流。所以,英語交際能力的獲得必然受到母語交際能力的影響。而人類交際的手段都是相同的,所以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能夠促進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是英語知識發生正遷移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往往沒有關注這種正遷移的作用,而把重點放在了英語與漢語交際模式的差異上,在此進行研究必定會產生負遷移,導致母語正遷移的影響效果逐漸喪失。即便是英語與漢語文化相異,但是其中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從一些俗語中就能看出來這些共性,如:“花錢如流水”英語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血濃于水”英語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英語與漢語之間還是有較多相似地方的,可以此為突破點,打破英語與漢語之間缺乏往來的現象,把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避免中國文化受到孤立。

2.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

在英語教學中,由于教材中的內容有限、教學方法需要改變等問題,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學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產生崇洋思想,日益嚴重。與英語文化受到的特殊待遇不同,在英語課堂中,漢語文化卻受到冷落,沒有獲得與英語文化平等的地位。所以,學生在生活中往往談論著國外的文化,而對我國自身的文化卻了解不多。如果說我們之前在國際交流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交流障礙是由于對西方文化的不了解,但是如今當我們在英語教育中大量融入西方文化后,中國文化的含量幾乎空白。在國際交流中,這種負面的影響作用更為嚴重。前國家副主席曾經對我國英語教學中的漢語文化缺失感到痛心,他說我們的學生無法用英語表達一個“早飯吃了什么的”簡單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知道用英語如何表達“包子”“油條”“稀飯”等。而當外國人想要詢問儒教文化時,我們的學生卻是空有滿腹經綸,但就是不能正確表達,有時候甚至都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譯名。如此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那么,弘揚中國文化、推廣中國文化的任務就更無從談起。所以,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缺失的現象必須引起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改變外語教育的錯誤觀念,要堅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目前,比較可喜的是廣大英語教師以及英語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中國文化缺失的問題,并且都積極尋找對策,開始著手解決該問題。

二、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意義

(一)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保障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語言的力量,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正是由于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在教學中,對比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點能夠加深對二者共性的認識,這也利于英語學習。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將英語的語言基本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并非通過英語學習重新對漢語文化進行認識。學習英語的學生基本上已經對漢語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在學習英語時,通過英語對各種文化進行的理解都是以漢語文化的理解為基礎。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可借助自身對漢語以及漢語文化的理解,促進對英語的理解;可增加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降低負遷移,提升英語交際能力。所以,在英語學習中融入母語文化,也是英語語言學的需要。

(二)培養國際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

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種錯誤觀點,認為只要能夠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了解英語文化環境,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具備了國際交流能力,就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后的這些年來,英語作為一種強勢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巨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無意識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年學生,追捧先進科技,熱衷西方文化,甚至產生了西方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卻對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沒有任何興趣。國際交流是雙向的交流,是文化的互相傳遞。交流的雙方都應該對彼此的文化和風俗有所了解,充分尊重對方的文化,在這樣的基礎上,跨文化交流才能夠正常進行。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英語教學中一直非常注重和培養的,然而在教學中,如果僅僅重視了英語文化的教育而忽視了母語文化,那么在跨文化交流當中只能進行單向交流,而這種交流也并非真正的雙向跨文化交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在強調英語文化學習的同時,也要融入漢語文化。另外,在英語學習中加入漢語文化的學習,學生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加深,也能夠與西方文化形成對比,發現其中的差異,無意間就提升了跨文化交流意識,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如果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只關注到了西方文化的輸入,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學習,會造成學生在使用英語時不能夠表達出中國文化,或者表達效果較差,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就會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加入對中國文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平等、互利的跨國文化交流的要求。

(三)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的要求

學英語不僅要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同時也要學會用英語將我國的文化傳播到國外,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要求,不僅在于在跨國交流中能夠雙向交流,更在于能夠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向世界進行傳播。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把西方文化學習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嘗試使用英語表達我國的燦爛文化,將我國文化傳播出去。然而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英語學習者在表達西方文化時比較流暢,而表達中國文化時,一方面是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一方面就是了解中國文化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所以向外推廣中國文化也就更加困難。正是由于這種情況,所以必須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滲透中國文化,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我意識,避免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之后產生崇洋的思想。同時,廣大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要注重培養使用英語表達我國文化的能力,做到用熟練的英語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如果我們國人都不能夠用英語向世界展現我國的文化,又怎能讓世界來了解我國文化?

三、英語教學中輸入中國文化的措施

(一)在教材中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英語教材對英語學習者具有引導作用,也是英語學習者的重要學習依據。但是,英語教材內容的設計長期以來只關注到了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教材中幾乎沒有對中國文化進行引薦的內容。當前的英語教材當中,所有的課文幾乎都是圍繞著英語國家文化而展開的,只有極少部分的文章會略微提及中國文化,造成教學中缺少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課程內容,而此方面的英文資料又比較欠缺。長此以往,英語學習者對如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接觸得較少,這就造成了無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所以,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單一性以及片面性的局面,讓英語教材中能夠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英語教材中要增加更多的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要涉及多個方面,如文學、藝術、歷史等,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融入教材中,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譯本獲得,也可以通過中國文化的相關英語文章獲得。這樣,通過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加入,將傳授文化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學習統一在一起,讓學生掌握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作用。英語教師一方面承擔著英語教學的任務,另一方面身上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英語教師必須加強對自身母語文化的了解,使用英語來傳承中國文化。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學習中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流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兩點作用:一是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引導作用很明顯。教師向學生介紹英語語言文化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將中國文化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既要領會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時還要學會如何使用英語正確地表達中國文化。教師要將漢語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展示出來,充分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且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自主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教師在向學生推薦優秀英文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中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英譯版,這樣學才能了解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能夠提升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培養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另外,雜志、報紙、電影等多種媒體都是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中國文化表達方式的學習中。

四、結語

我國進行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英語能夠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時弘揚我國文化。但在當今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問題非常嚴重,英語學習者往往能夠使用英語表達英語語言文化,但是卻無法表達出中國文化,這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所以,必須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教會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同時還促進了平等的跨文化交流,也實現了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逄晶,付建軍.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 彭小紅,車艷.英語教學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懷化學院學報,2007(9).

[5] 沈春蕾.影響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要素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4).

[6] 王紅成.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試驗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

[7] 王紅成.元認知策略指導下的寫作教學試驗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4(3).

[8] 楊倩.跨文化交際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對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6).

[9] 張軍.高校聯盟研究國內外現狀綜述及其對江蘇地區公辦本科高校聯盟的啟示[J].語文學刊,2013(15).

第4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關鍵詞:互借詞 接觸語言學 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212-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以及社會集團之間的交往不僅注重政治經濟的交往,也更加注重了文化上的往來。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頻繁的文化往來使得語言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變得尤為突出。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和溝通的工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隨著社會、文化的接觸與交流,相互不斷滲透、影響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移民雜居等都會帶來不同社會群體的接觸。各種不同的接觸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語言的接觸,而語言接觸中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詞語的借用。每一種語言都有一定數量的借詞,英語和漢語也不例外。

1 借詞的界定

在我國“借詞”作為“外來詞”的等義形式,是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詞”的確立才開始使用的。“借詞”是指“直接從外語引進的詞,或者通過翻譯一個概念或模仿一個概念,取自另一種語言的詞”。

借詞可以分為廣義借詞和狹義借詞。廣義借詞包括語內借詞和語際借詞。語內借詞指兩種方言之間或者方言與標準語之間的詞匯互借,如現代漢語中的“炒魷魚”(粵語),英語中的“vixen”雌狐(倫敦南部方言);語際借詞包括境內兄弟民族語言間的相互借詞以及通過國際交流形式與境外異族之間的相互借詞,如漢語中的“哈巴狗”,借自蒙古語;英語中的“banana”則借自西班牙語。狹義借詞通常指國際間不同語言的詞匯互借現象。

這里所指的借詞指的是有英語借入漢語的詞語和由漢語借入英語的詞語,包括已經被英語和漢語主要詞典收錄的詞語和到目前為止尚未被英語和漢語主要詞典收錄但是已被英語和漢語主要媒體和互聯網經常使用的詞語。

2 借詞的特征

2.1 英語中的漢語借詞

(1)完全歸化為英語詞匯的漢語借詞使用頻率很高,使用范圍很廣。

China、 silk、tea、Confucius等已經完全歸化為英語詞匯的借詞,無論是在口語還是書面語中,和地道的英語詞匯一樣,被世界各地說英語的人們廣泛使用。它們進入英語的時間較長,其讀音和拼寫都發生很大變化;同時,在成為英語詞匯之前,有的已經受到其他印歐語言的“改造”,也即是說,它們并非直接進入英語的。它們早已融入英語詞庫,人們認為這類詞是詞匯庫中原來就具有的,并不會認為他們是借詞。這些借詞在現代英語中使用頻繁,通過復合法、詞綴法等構詞方法拓展了自己的表意功能。

(2)一些漢語借詞沒有詞性和詞義變化,但使用頻率較高,使用范圍較廣。

typhoon、tofu、hutong等進入英語已經有相當的時間,但從語音及拼寫來看,還可以辨明其漢語詞源。這些詞由于已經長久的在英語中使用,為英語使用者熟悉,盡管它們在詞義和詞性上幾乎沒有變化,但已經成為英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部分音譯借詞與相應的意譯借詞意義略有不同。

chowmain、jiaozi、kungfu、qigong等,這些詞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原汁原味地使用漢語語音,這樣其所指的意義比較明確,能夠較容易地對英美人介紹中國語言、文化特色。但是對于那些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們來說,如果離開特定的語境,這些人還是很難理解。其實,很多音譯詞都有其相應的意譯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比較容易接受意譯詞,但意譯詞所指的意義和音譯借詞卻不盡相同,比如漢語中的“餃子”,雖然在英語中也有表示類似“餃子”這種食物的詞,如“dumpling”,但“dumpling”是“湯團;團子”,與“餃子”不盡相同,在意義上仍有差異。

2.2 漢語中的英語借詞

(1)大量的英語借詞進入漢語詞匯。

人們對新引進的英語借詞充滿了新奇感,而許多借詞所闡述的事物都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這種新奇感會隨著使用這些新借詞的人的日益增加而逐漸淡化。一些借詞之所以能被全民所接受而躋身于漢語基本詞匯之列,是因為它們所表示的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譬如“手機”、“計算機”、“咖啡”、“面包”等。一些借詞為某一個地區的人們所普遍使用,成為漢語方言詞,如“士多(store)”“貼士(tip)”“曲奇(cookie)”等。

(2)“洋”味語用色彩濃厚。

服裝、食品、化妝品、文化用品等商品名稱的音譯借詞濫用,說明“崇洋”心理和求新求異心理使然的商家目的是為了用洋名博得顧客的信賴,其結果是取得語用“洋”味,造成“神秘的”、“先進的”語用色彩。許多音譯詞在逐漸沉淀的過程中轉化為民族樂于接受的意譯或音意兼譯借詞。

(3)語體色彩不同。

英語借詞的引入途徑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借詞的時候,我們必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同時要考慮說話的場合、交談的對象、談話的話題、交流的方式等因素。那些進入漢語詞匯而又具有中性色彩的借詞可以被稱為全民詞匯,能被運用到不同場景及各種文體。那些為某一行業所了解的借詞,在使用時根據不同行業的對象進行選擇。而受到地域的限制的地方色彩較濃的借詞,在使用時就要充分考慮地域的特點了。說話者的身份也會影響借詞的使用。

(4)修辭效用獨特。

英語借詞在現代漢語中具有很強的修辭色彩,它們大多可以仿用、活用,自由靈活,與一般的喊一次會相比,它們可以使語言表達變得更加含蓄更加委婉。網絡語言中的借詞則往往表現出幽默、詼諧、諷刺等情感和態度,如將“modem”音譯為“貓”,顯得幽默詼諧,形象可愛。

3 英漢詞語互借對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它能反映文化,而文化同時也能造就語言,二者密不可分,詞匯是文化的最直接反映,正因為如此英漢詞語的互借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

3.1 文化交流的媒介―― 英漢詞語互借

中英兩種文化或者說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種類、媒介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文學藝術是文化交流的直接媒介。漢語的奧運會(Olympic Games)、丁克家庭(DINKS)和英語中的yangko(秧歌)、kowtow(磕頭)等借詞顯示了各民族間文化傳播的情景。漢語的百事可樂(Pepsi-cola)和英語的triangle chain debt(三角債)、bird’s nest(燕窩)等,表明了貿易可以促成詞語的大量借用;坦克(tank)、雷達(radar)等,表明了戰爭也可以促成詞語借用和文化交流。

3.2 跨文化交際的必然結果―― 英漢詞語互借

英漢詞語互借是跨文化交際的必然結果。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說明飲食文化是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基礎。飲食文化在各國的文化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種語言中都有一些伴隨其他語言的飲食文化而來的借詞,如自助餐(buffet)、熱狗(hotdog)、麥當勞(McDonald’s)等。

3.3 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英漢詞語互借

英漢詞語在相互借用的同時,不但能豐富自己的文化,還能吸收對方文化的知識,促進

文化多樣性。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而不同文化之間也有共同點,不同文化間想要進行交流,需要通過語言來實現,使語言之間能夠接觸。文化上的借用主要通過詞匯來實現,而語言接觸最常見的就是詞匯的借用―― 從對方語言里借用詞匯使自己的語言更加豐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也使得語言的發展日益壯大。這些借詞詞語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的對外宣傳和交流的越加頻繁,使得大量的表達中國獨特事物的英語詞匯不斷出現。同時,大量的漢語詞匯也進入英語詞語中,特別是一些中國英語已經被詞典所收錄,比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這些漢語詞匯在充實英語語言的同時,也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也是傳播我們華夏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

3.4 促進語言文化生活化和鮮活化―― 英漢詞語互借

在豐富了雙方語言文化的表現形式的同時,英漢詞語互借使語言文化更加生活化和鮮活化。現在人們熟知的可口可樂的英語詞匯Coca Cola是一種汽水的意思,但漢語借用是用“可口可樂”音譯,說明這種汽水既可口,喝過以后更快樂,有了不同的味道。而可口可樂最早的翻譯則是“口渴口蠟”,那時候可口可樂的銷量一直不好,當然了,誰會喝這種喝完以后像“蠟”似的飲料呢,以致可口可樂曾一度退出中國市場,直到可口可樂回歸中國市場,采用了現行的音譯方式,可口可樂的銷量一直不錯。所以,正是在一次次外來文化心理的沖擊下,英漢語言文化不斷吐故納新,吸收外來文化并加以消化,才始終保持著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大量英語借詞的不斷涌現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讓我們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對借詞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了解借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可以促進民族間的相互交流,也能促進自身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陶岳煉.英漢互借詞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2] 蔡基剛.英漢詞匯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 康立新.英語詞匯與大學流行文化[J].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5):150.

第5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傳播;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

“魚是否知道自己是濕的?”這是文化、媒介評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魚的生存是由水決定的,只有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魚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處境。這個例子對于人和大眾媒介來說是同一個道理。媒介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至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覺不到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媒介向我們傳遞信息,給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興高采烈,讓我們煩惱困惑。媒介改變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文化意識,侮辱我們的理智。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變為“地球村”的今天,大眾媒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改變傳統文化邊界,拓展文化空間的過程中,推進著跨文化傳播,進行著文化的整合,同時也攜帶著政治與資本的力量,推行著文化霸權主義。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種文化正是由于不斷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更新、豐富和發展。

現在越來越活躍和頻繁的跨文化傳播使我們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了新鮮內容,校園媒介也開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學生們穿的是“韓國風”和“歐美風”帶來的、款式多樣的、休閑時尚的衣服;戴的是“韓國風”吹來韻有著光亮色彩的、能展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細幽雅的飾品;我們的手機彩鈴是現在最流行的韓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墻上貼的是安在旭、Rain、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影星的巨幅海報;手機、鑰匙或書包上掛的是“冬日戀歌”的插圖或Rain、輩勇俊等英俊韓星的小型照片;課余休閑時,我們在網上看韓國最新的浪漫愛情劇或美國現在最受歡迎的連續劇;我們模仿韓劇男女主角的流行發型和發色,現在我們最想去的城市是漢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時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鮮內容,喜歡模仿別人的東西、適應性強、價值觀和審美觀靈活的、代表一個時代的現代大學生正在成為吸收跨文化傳播養分的主力軍。我們的各類文化意識也隨著跨文化傳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體說來,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服飾文化意識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國在秦漢時期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織品通過貿易進入歐洲,促使西歐人廣泛地了解東方的古老文明。從此東方文化開始影響歐洲中世紀人們的服飾。中國織物光澤華麗的外觀、豪華的金銀線刺繡與歐洲人對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紀,隨著西方和東方貿易的不斷加強,形成了歐洲人熱烈追求東方服飾的熱潮,女裝衣服的領、袖、衣邊均出現模仿繡花的形式。因此,中國袍裝和裝飾對后來的西歐服裝的演變和更新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可見,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的跨文化傳播對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的。而現在,“歐美流”和“韓流”在中國迅速蔓延,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充滿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現代大學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衣服疊放在箱子里,成為追逐“歐美版”“韓版”潮流的主力軍。

幾年前,在年輕人中間興起美國黑人的“街舞熱”,在我們校園則引起穿HIP—HOP服飾的浪潮。在校園里,無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寬大的休閑T恤、肥大的褲子和滑板鞋。幾年來,隨著韓劇越來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園里,身旁飄過的、一身精致時尚韓版服裝打扮的個性男女越來越多。韓劇給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劇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淚下的煽情劇情外,還有男女主角青春亮麗的各色服飾。現在“韓國風”征服了無數年輕人,讓歐美時尚成功的亞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個性,即不像西方服飾那么開放、又沒有東方服飾那么的過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細節處理,簡約而含蓄、大方,經典又不失時尚、樸實,閑適中透露出高雅,適合各種場合穿著的休閑、舒適的韓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輕松、無拘束的浪漫休閑心態的,還在校園學習生活又渴望時尚個性的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因此,風靡流行的韓服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的首選。

大學生們也喜歡佩戴韓劇里出現過的各種各樣的首飾,喜歡金黃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韓版發型,還喜歡像韓劇中的女主角一樣著鮮艷的眼影,抹光澤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見,跨文化傳播使大學生的服飾文化意識更多樣化、個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對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

飲食文化,從本質上說,不是指這個人和那個人在餐飲上應該做出哪種選擇,它指的是隱藏在人們心里的東西;如共同的歷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礎;指的是人們在這個方面連續重復的群體實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為了生存,曾發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種烹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種符號傳播給別人。也正是因為這些飲食文化的傳播,人類積累了豐富的飲食習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跨文化交流對各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更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及飲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長盛不衰,是因為,不僅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傳播交流,同時又積極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文化。

從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大眾傳播媒,跨文化傳播和交流不斷地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斷地更新我們的飲食文化意識。在古代漫長的歲月中,商業貿易傳播和宗教傳播是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而現在各大眾傳播媒介也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2002年筆者剛進大學的時候,同學們中間去肯德雞、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廳就餐的情況不是很普遍。但隨著烏魯木齊西式餐廳的增多,西式食品價格也隨之下降,在校園里,學生去裝修豪華、優雅的肯德雞、德克士、西餅屋等西式餐廳消費成了一種時尚。在各種節日里,同學們很喜歡去環境舒適、給我們新鮮感的西式餐廳,享受給我們帶來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隨著“韓流”熱在中國的出現,各式各樣韓國料理的美味也飄到了我們的身邊。像西餐很快成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樣,不久,韓餐也將成為我們飲食文化意識的另一個新內容。

三、對節日文化意識的影響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種節日。如圣誕節是西方人的最大節El,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最主要節日。隨著各民族和各國之間跨文化交流和大眾媒介的跨文化傳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節日不同程度地融進了我們的節日文化。特別是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等典型的西方國家的節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輕大學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誕節,不論是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還是其他學院的學生,都會用圣誕樹和圣誕禮物把教室和宿舍裝飾得非常漂亮,門和玻璃上貼著“MerryChrist.mas”的貼紙,并相互發短信來慶祝。情人節是追求和向往浪漫愛情的現代大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則是我們向父母表達孝心的重妻節日。總之,這些典型的西方節日已成為大學生節日文化意識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對休閑娛樂文化意識的影響

年輕人都特別重視娛樂活動。尤其是在校園重重的學習壓力下,在做不完的作業之中忙來忙去的大學生,特別渴望參與輕松愉快的娛樂活動。幾年前,校園里主要盛行的娛樂活動是去操場打球,在安靜的樹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說,晚上則去操場沿著跑道跑兩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學校搞的各類晚會。

第6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關鍵詞] 翻譯實踐;歸化;異化;探討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7-103-1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植根于文化,文化影響著語言。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跨越語言鴻溝,從而使翻譯中的問題迎刃而解。自從有了語言,有了交流的需要,翻譯就應運而生。翻譯作為人們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主要手段,是一種詞匯的雙向流動,必須要考慮到東西方的思維差異和文化差異。異化與歸化作為主要的翻譯策略一直是翻譯界討論的焦點問題。“歸化”與“異化”的說法已經突破了語言本身的束縛,“將語言層次的討論延續升格至文化、詩學和政治層面。”本文旨在從翻譯實踐中探究歸化與異化理論的具體應用。

一、兩種翻譯理論:歸化及異化

(一)歸化理論

奈達從圣經翻譯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最貼近的自然對等”的“歸化”理論并提出了“功能對等”和“讀者反映論”的觀點。“歸化(domestication)”主張譯文應該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 也可以說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他認為“譯文基本上應是源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讀者反映應該是譯者最主要的考慮因素。面對持“異化”翻譯觀點的學者提出的質疑, “歸化”論認為“把源語的語言規范強加給目的語,一般來說是不現實的;同樣,試圖把源語文化的體系強加給目的語文化也是危險的。”歸化翻譯以刪除原語文化特征的方式來避免文化沖突。

(二)異化理論

“異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保留原文的語言與文化差異,以原文作者為中心,要求譯者向原文作者靠攏。異化論的代表人物是韋努蒂。他提出翻譯“目的是要發展一種翻譯和實踐,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從而突出文本在語言和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他主張在翻譯中不要消除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是要將源文化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讓讀者在最大程度上體會到“異國風情”。同時也要相信讀者有能力通過“異化”的翻譯了解從源語文化移植到目的語中的內容。

二、歸化與異化理論的具體運用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主要來源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包括地理、政治及經濟環境,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同時,也是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說,東方以佛教、道教為主,而西方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因此在翻譯佛祖、上帝一類的詞匯時就要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

英語諺語是深深的植根于人們的生活當中的,是人們智慧的體現和文化的反映。由于東西方相似的經歷和意識,我們可以在很多諺語當中找到相似的表達方式和思想意圖。例如:“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翻譯為人多好辦事。“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翻譯為趁熱打鐵。但是絕大多數的諺語需要通過歸化或異化的翻譯方法來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歸化翻譯以傳達諺語內容為主要出發點,可以舍棄原本的一些容易造成誤解的比喻或是和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讓讀者可以更好的理解諺語的真正意義。例如:在翻譯 “Every Jack has his Jill.” 時如果按照異化的方法翻譯為“每個杰克都有他的吉爾。”那么讀者將會不知所云。這時,我們就需要了解杰克和吉爾在英語文化中的真正意義,采取歸化的翻譯方法,在目的語中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杰克和吉爾泛指男人與女人,所以翻譯為“人各有偶。”更為恰當。在翻譯 “Speak of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時如果將 “devil” 一詞翻譯為 “魔鬼 ”, 那么整個諺語的意思和感彩都發生了變化,這時,翻譯為“說曹操,曹操到。”更為恰當。類似的例子還有將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翻譯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但是,我們要注意了解“異域風情”是我們翻譯諺語的主要目的,諺語是我們了解西方地域文化,人文風情,宗教習俗的重要途徑。因此保留原語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和濃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翻譯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例如,在翻譯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時,我們可以采用異化翻譯為“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還可以歸化翻譯為“十賒不如一現。”但是歸化譯法中舍棄掉了原文生動的形象,雖然也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可是卻無法保留諺語的味道,失去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總之,歸化和異化沒有絕對的優劣高低之分,兩者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前者主要以目的語為出發點,以讀者的感受與理解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后者主要以源語為出發點,以將異國風情介紹給讀者為主要目的。翻譯策略的選擇要結合翻譯的目的,類型,具體的實例和語言環境,以求最大程度的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殿興.信達雅與翻譯準確性的標準[A].見:羅新章.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第7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認同文明成果困惑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取向既有積極的一面,又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筆者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大學生產生文化認同困惑的原因,以求尋得有效實用的解決對策,這也是引導大學生正確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抵制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關鍵。

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未來,他們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思想活躍,但缺乏社會閱歷,一方面自覺不自覺地汲取各種文化的汁液,另一方面又對紛繁蕪雜、良莠不齊的各種文化產生困惑無所適從感。因此,了解和分析當前大學生的文化認同狀況及其成因,對于引導他們積極學習和正確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自覺鑒別和抵制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文化認同的現狀

文化認同是指特定個體或群體將某一文化系統(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內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并自覺以此系統的標準來評價事物、規范行為的過程為準確把握當前大學生在文化認同方面的具體態勢,們以問卷、一對一的深度訪談等形式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調查。樣本取自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所高校,隨機抽取文、理、工、管、醫、農等學科各級大學生(含研究生)共計120人。從訪談的統計結來看,當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化有一定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強的文化認同和主動學習吸收的傾向。81.3%的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容,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實現人生目標等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然而,當前大學生在文化認同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

1.對中西方“傳統、現代”等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后產生認同困惑。當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虛無感和失落感,一方面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產品(電影、音樂、書籍、網絡)等越來越泛濫。學生們舉例說:“中國的春節、七夕、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傳統的節日,已經沒有什么味道,相反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感恩節、圣誕節則被商家炒作得日盛一日。很多同學似乎對西方的節情有獨鐘,對圣誕老人熟悉得很,而對中國的灶王老爺卻無所知。”現在的大學生從小受到的就是傳統文化的教育,被教育要助人為樂,要尊敬師長,要愛護公物……但是在大學里似乎沒有人再正式提了,也沒有人對學生們進行系統的正面教育。大學生們了解文化的途徑主要是電影、網絡之類,但這些途徑并沒有真實地反映出文化的真正內涵。在面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的選擇上,大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還有許多尚未被澄清的誤解,因此,常處于兩難的困境并產生文化的認同困惑。

2.對中西方“民主、法制”等制度文化進行比較后產生認同困惑。大學生對涉及民主、法制等具有政治含義的深層次文化的理解還處于表面化階段,滿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望文生義、憑空臆斷。47.5%的學生認為“西方是民主、法制的社會,而中國是專制、集權的社會。西方人違規,哪怕是總統,也有人監督、制裁,而我國違規犯罪只是老百姓才繩之以法,而有錢人,有權人都可以用各種方法逃避。”還有31%的學生認為“西方的議會制度就是比中國的人大民主,西方言論自由、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言論、游行,而中國就不行”。一些同學在訪談中反映:由于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西方是資本主義制度,這兩種制度對比而言,書上說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然而現實中,他們了解到資主義國家物質文明比社會主義國家要發達得多,于是產內心困惑。有的學生直言不諱地宣稱,“最大的影響能是讓我成為了一名憤青,很多時候常常產生一種憤嫉俗而又無能為力的感覺”。這些看法既反映出學生們民主與法制等制度文化建設的關注,同時也說明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制度文化。3.對中西“價值觀、人生觀”等價值文化進行比較后,產生認同困惑。傳統文化的教育要求學生“無私奉獻”、“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但由于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個人主義嚴重、具有很強的功利心,在群己觀念上發生了向個人本位和利己主義的偏移,凡事從自我利益出發,以交換的原則處理個人與集體、自我與他人的關系。42%的學生把理想、信念與個人的奮斗目標混為一談,認為個人的成功就是理想的實現對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并把它視為是刻板的說教或偉人的語錄。他們崇尚金錢至上觀,把金錢看成衡量個人的價值尺度,把掙大錢、當官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認為現在好好學習,努力考研,就是為了今后找個好工作。19.2%的學生盲目崇洋,以怪為美,追求腐化的生活方式,醉心于低級、庸俗的所謂“藝術品”。在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引導下,加上中西方價值觀的沖突,大學生們在很多時候內心世界充滿著迷惘與困惑,處于彷徨之中無法找到人生的方向,不明白生命的意義。

二、大學生文化認同困惑的成因分析

大學生處在新舊觀念更迭、中西文化交流與沖突、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社會競爭加劇的時代,面對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感到茫然并產生以上文化認同困惑,是有其內在的深層次的原因的,這其中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

1.大學生辨別能力尚待提高。我們訪談的學生中95.7%的學生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未受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一直在寧靜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然而大學生固有的認知特點,使他們對新事物懷有極強的好奇心,西方價值觀中包含著的我們傳統價值觀中沒有的新觀念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但是,在對文化的吸收過程中,他們缺乏文化選擇和文化辨別能力,不能對中西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合理篩選,以推進自身文化整合。一方面,他們生活閱歷有限,在談論、評價、思考問題時往往帶有幻想的色彩,不切合實際,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另一方面,他們的思想觀念尚未成型,缺乏辯證分析、冷靜處理與自覺抵制的能力,對于各種文化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支言片語的階段,對新理論感興趣但缺乏深入了解,愛好廣泛但龐雜而不系統。而且他們成長于各種觀念相互碰撞的時期:國外各種文化和理論蜂擁而入,各色各類期刊雜志、叢書、文庫層出不窮,形成文化大雜燴。面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他們往往手足無措,對健康、先進的文化和錯誤、沒落的文化不加辨別,生吞活剝地隨意套用新概念、新術語,這使得西方文化中的存在主義意志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甚至種種宗教思想,得以在大學生中廣為流傳。

2.社會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之中,由于新的體制正在構建中,而舊的體制沒有完全破除,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生活態度出現了暫時的混亂與茫然。尤其是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改革引發社會各領域的嬗變與整合,給社會各階層帶來了強烈的刺激,也給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帶來巨大影響。首先市場經濟自身的盲目性、自發性特點和等價交換原則以及競爭規律容易使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傾向得到強化,使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膨脹,進而使大學生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理想淡化,漠視未來,把極端個人主義看作是自己成功的必由之路。其次,經濟利益的多元化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多樣化和復雜化,經濟主體在建立新的利益格局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利益上的摩擦,使得社會矛盾和沖突增多。貧富差距的拉大、弱勢群體的不公正待遇、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等,都讓大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困惑,讓他們轉而對包括政治制度在內的西方文化產生巨大的心理訴求和強烈的文化認同。而且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又大大刺激強化了學生們的功利意識使大學校園里講實惠、講實利的風氣盛行,他們更加關注經濟因素作用的發揮,而忽視文化因素的作用。3.西方文化的強力沖擊。現代文化交流中以西方文化單向流動為主的交流態勢加劇了大學生對中西方文化認同的內心沖突。文化交流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西方文化往往憑借發達的科學技術和占有優勢的交流工具,使中西文化交流成為西方文化向中方的單向流動從文化交流的內容上看,西方世界傳播到我國的,除科學技術之外,還有大量的體現資產階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思想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資本主義文化壟斷傾向的出現,是西方資產階級為追求商業價值,傾銷文化產品的需要,同時也是他們的政治需要。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過:“我們掌握現代科學發展的全部巨大資源可供使用。這使我們有力量與地球另一邊的人取得聯系從而發揮影響,就像我們一度能夠容易地同臨村里的人取得聯系一樣,我們必須使用這股力量來宣傳我們的自由。”可見,西方資本主義利用交流工具進行單向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文化壟斷宣傳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向其它國家施加文化影響。在這種畸形的單向交流過程中,大學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意識中某些時髦理論的影響,使他們應傳統文化認同上產生困惑。

4.網絡傳媒的無序失控。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傳媒以其獨特的開放性、平等性、主動性、無政府性和自由性呈獻在廣大學生面前,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了解、掌握和吸收各種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互聯網使全世界成了一個由網絡連在一起的地球村,世界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交融于網中,敞開于世人面前,我國傳統文化同樣卷入交織著交流與沖突的旋渦之中。但網絡世界是按照刺激消費和滿足欲望的原則虛擬出來非真實的生活形態,一系列的各種文化影像通過強大的傳媒手段源源不斷地沖擊大學生的視聽,使大學生不僅受到媒介介紹的那些膚淺的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化的影響,而且還經常被大量的人為虛擬的文化假象所包圍。其結果是缺乏辨別能力的大學生很容易被俘獲,無序失控的網絡文化消蝕了他們對國家、民族、理性、真理、正義、價值尊嚴等傳統文化問題的深度思考,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淺的表層理解上。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反科學、偽科學的文化也出現在網上,一些低級趣味的甚至黃色腐朽的文化時而充斥網上,也誘使大學生對社會產生虛幻的認同,道德價值判斷混亂。

參考文獻:

[1]劉獻君.大學之思與大學之治[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2]段喜春,常金奎.大學生社會實踐要建立和完善四大機制[J].文教資料,2005,(32).

第8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文化傳播 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Exploration

CHEN Wenzh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peopl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s often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 In advocating the basi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ethods cultural world,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na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discuss,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need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innova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elaborat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novation

1 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后,人類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世界格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隨著交通、通信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愈發頻繁,溝通與交流的暢通性不斷提高,人類生產生活開始步入新的時代。自動化、網絡化、溝通互動化等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在這一進程中,跨文化交際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文化與經濟也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這種環境形勢下,對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進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2 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探索過程中的問題

2.1 風俗習慣的文化差異

首先是動物象征方面的差異,以“狗”這種動物來為例,其雖被視為人類的朋友,象征忠誠,但是在漢語中大多含有貶義的意思,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屁不通等。而在英語文化中,以狗做成的語句多為褒義,如“a luck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正是其象征的含義不同,使得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文化差異。

其次是色彩喜好習俗上的差異,了解和掌握其他國家的顏色在語言中的深層含義,有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也有助于文化的傳播。例如,在英語中,帶有Green的詞組有著不同的含義,green goods(新鮮貨)、a green old age(老當益壯),而在漢語中,綠色則表示欣欣向榮的意思,是春天的象征。因此,在進行文化交際或文化傳播過程中,只要尊重各民族對顏色的愛憎,就能進行很好的交流。

最后是數字的差異,很多國家認為單數是吉利的,而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13這個數字被視為兇數,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這一現象,如電梯13層被12A代替,劇院、飛機、火車等沒有第13排座位。反之,我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數字,很多人結婚或者其他喜慶日子時,都會選擇這樣的日期,人們認為雙數表示好兆頭,追求和渴望好事成雙、雙喜臨門。

2.2 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思維的特點在于其整體性,重視綜合的傾向,而西方思維的特點在于其實際性,注重分析的傾向。中國哲學不能將認識客體置于主體的對立面去觀察、分析,只有與客體的交融共存中來體會它的存在,感受其生命,領悟其精神。這種重視群體存在的思維就是中國人的整體思維方式。對于西方文化而言,其不僅關注社會群體自身與社會在運行時其社會與個體之間存在的對立,也承認不同個體之間都會存在利益上的沖突,因此要努力保護個人處于社會當中的權益地位,這是西方人的個體性思維方式。

2.3 價值觀念存在差異

價值觀念其本質屬于社會意識的一種,處于文化最深層部位,它能夠有效明確社會、群體以及個人多要采取的交往原則、行為動作以及生活狀態。諸多學者將其當作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然而,若沒有真正懂得價值觀之間存在何種差異,那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何為跨文化交際。由于價值觀存在差異,則會產生文化之間的差異,例如教育子女、家庭觀念、個人隱私以及學習目的等方面的差異。只有有效消除上述價值觀,才能構建一個無歧視的多種族文化群體的和諧社會。

3 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方法創新

3.1 平等尊重,化解沖突

各民族都存在文化差異,且其起源地理、語言、自然條件以及人種等存在緊密聯系,主要以其民族本身的環境、條件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除了以地域性質、生存空間為主要表現,還表現于時代所需物質不同以及發展水平不一。具體來說,文化就是歷史與現實的融合,其雖不是有形的實體,但是卻隨處可見。文化是民族的一種精神,規范著人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的審美情趣,昭示著社會的價值取向。

對于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性,應該要保持尊重、平等、友好交流以及接納等,這樣才能沖破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阻礙,從而進一步促進文化間的相互傳播,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跨文化交流。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應正視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以對話和尊重他人為基礎,強化文化傳播的無優劣、無界線,增強尊重意識。

3.2 主動適應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語言習慣

在開展跨文化交際時,應該要主動去了解其他民族的主觀文化,從而將自身主要文化的重要性予以淡化,明確各個文化間所存在的不同,將文化交流時所存在的障礙予以排除,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與優化,對于不足之處及時予以改正。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接觸其他民族的人和語言文化的機會越來越多。在交流了解過程中,要遵循原則,將相同之處予以保留,對于不同之處則要求共存。

3.3 更新觀念,自我完善

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于本民族所流傳的傳統習俗、語言文化等都要予以保留,不可摒棄。但是從時代創新性角度而言,由于時代不斷發展,傳統文化也應該做出改變,予以俱進,以順應時展要求,不斷創新與發展。近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普通話打招呼語“吃了嗎?”就呈現出漸弱的趨勢,逐漸被“你好!”“您好!”所代替,這就是漢民族人在對外交往中吸收異族文化而創新的一種新的文化選擇。

人類文化與人的物質精神需求相聯系,其是人超越自我本性的集中體現。從文化層面來看,文化傳播是文化進步的具體表現,也是發揚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主體形式。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的適應能力。不同國家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非語言行為等方面均有存在差異,俗話說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全球化將成為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自我,更新觀念,只有適應時展的特點,重視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并在這一過程中保持良好的主觀心態,把握良好的交際技巧和傳播方法,才能享受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帶來的益處和樂趣。

4 結語

綜上所述,各民族之間因多種因素的差異,才形成文化文明的差異,其是導致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沖突的主要原因。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這種沖突將逐漸減弱,直至徹底消除。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文化傳播活動中,應充分認識和了解其他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轉變自身主觀文化意識,強化對異族文化的學習和掌握,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化解沖突,從而保證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王革,李玲.淺析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J].教育教學論壇,2014(4).

[2] 鐘玲俐.透視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身份與移情的辯證關系[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第9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范文

摘 要:臺灣與大陸雖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兩岸至今仍然處于分裂的狀態。值得慶幸的是,在愛好和平與統一的廣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的發展也取得了相當矚目的成績。因此,我們要珍惜兩岸交流得來不易的良好發展局面,更要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早日實現。

關鍵詞:淺析;兩岸關系;發展;統一

臺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嶼,位于中國大陸的東南端,與大陸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臺灣海峽兩岸目前的分離狀態,是歷史的沿革,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國人無不殷切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兩岸關系歷經風雨坎坷,并處于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應該以全民族的發展為大局,以更遠大的目光、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系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兩岸交流的現狀

(一)文化交融

臺灣與大陸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文化交流在兩岸交流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目前,兩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斷深化,特別是藝術、學術的交流都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通過交流,人們更加認識到兩岸對于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共同基礎。兩岸有共同的語言、藝術和民俗的文化形式,兩岸都使用共同的語言和文字,有普通話和方言之別,漢字有繁體字與簡體字之別,又有臺灣通用拼音與大陸漢語拼音之別,但這些只是大同小異,都同屬漢語系。

(二)經濟雙贏

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始終是兩岸關系發展最重要的領域。這些年,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襲的時候,兩岸同胞攜手并肩、共同應對挑戰。大陸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臺灣方面也允許大陸企業到臺灣投資。這標志著兩岸由單向投資走向了雙向投資,這是兩岸經濟往來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

(三)政治改善

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對話本著“先易后難、先經濟后政治”的原則,是一種積極且務實的態度。但是,兩岸的政治對話,是一個無法逃避的話題。因為最終解決兩岸的問題,便是破解最難的政治問題。兩岸的政治對話,是兩岸、乃至全世界都矚目的話題,我國的總書記就曾多次提出雙方要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積極地創造條件。

(四)其他往來

其他如人員往來、郵電交通以及科技、體育、學術、新聞等方面,大陸亦持積極態度,采取了相應措施,鼓勵發展兩岸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政府還授權成立了民間團體同臺灣有關的民間團體建立密切聯系,維護兩岸人民的合法權益,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

二、今后兩岸交流的發展方向

(一)兩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交流現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兩岸交流,但同時我們還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對此,書記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出了四點意見,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和反對“”分裂活動決不妥協,這啟示我們一定要在這樣的大方針下大力發展兩岸的各項交流。

(二)兩岸交流發展的重點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內容十分廣泛,就其重點而言,應包括如下幾點。

一是兩岸經濟貿易的合作與整合是維持和平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缺乏經濟上合作的經濟利益,兩岸發展就不會有長久的和平發展。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是經濟與大陸政策的重要內容,他想要比照歐盟模式,使生產要素在兩岸間無障礙運轉,使兩岸能夠人員自由通行、資本順暢流通、租稅相互協調、市場由單一轉向多元,實現兩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長、共同獲利。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既符合臺灣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也迎合了島內民眾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國大陸對臺政策,有助于促進兩岸經貿關系迅速進入“高速增長期”和“黃金發展期”。

二是政治互信的建立與政治關系的改善。兩岸沒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沒有在互信基礎上的政治關系的改善,就無法建立兩岸和平結構。海基與海協兩會運作恢復常態,協商對話將成為政治交流的主要管道。重啟兩岸協商對話,是緩和的重要里程碑。兩會復談內外環境總體有利、各項條件也已經準備充分,但真正談起來仍然不會一帆風順,談判進程將是曲折的、復雜的。特別是臺灣領導面對島內政治現實,出于對“臺灣主體意識”、“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等因素考慮,短期內難以推動兩岸政治領域的協商與合作。

三是文化領域的全面交流,共同發展中華文明。兩岸都應該致力于共同塑造一個健康沃壤發展兩岸文化,并以此作為重建兩岸關系的基石。只有在中國大陸吸引臺灣的情形下,統合才可能發生,而這只有在中國是繁榮且民主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兩岸經貿關系已是全球化生產鏈中的重要一環,這種分工關系如果能夠有更規范的制度,兩岸互補互利、各取所需,雙方往來的風險就可大幅度降低,更可以在全球生產分工上占有更樞紐的的位置。與此同時,激活文化的論壇式對話與互動,尤為穩定兩岸形勢的重要途徑。

兩岸關系發展至今,這過程中間時而冷凍,時而回暖。總的來說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即使有分裂勢力的阻撓,我們也要做最大努力促進兩岸發展和平推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看到一個統一的祖國,一個包括的完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元聰. 的歷史、現狀與展望[D].群問天地.2011(07)

av在线手机播放| 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高h喷水荡肉爽文np肉色学校| 777米奇影院狠狠色| 人妻少妇边接电话边娇喘|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久久99一本色道亚洲精品|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女女同性黄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六九堂| 国产精品人妻|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yy50|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人视频| 免费无码av片流白浆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的视频, 国产网红无码福利在线播放 |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av寂寞骚妇|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图片区小说区另类春色|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亚洲AV无码未成人网站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色大成网站| 思思久99在热线女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蜜一区二区| 色yey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