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

第1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著名大學先后開啟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相繼啟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美國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特點是在技術產業化需求驅動建立起來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前沿特征。各個學校的本科教育課程雖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課程設置上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關注領域課程、設計課程、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等六類。不同學校本科課程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設置上,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點開設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并培養學生在相應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實踐能力。這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點。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發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術類專業和力學專業,進而逐漸形成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后來,一些醫學院校在醫學物理和醫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于是在我國基本上形成了這樣兩種類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上述兩類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發展模式各具側重,遵循了共同的學科基礎,在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應用層面上有顯著特點。相對來說,工科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注重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功能拓展,醫科院校則注重醫學與工程結合、工程技術在醫學中的綜合應用。

1.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思路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種交叉學科,交叉的學科基礎及其融合的緊密程度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水平,交叉的學科發展推動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并且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領域變得十分廣泛,而且處在不斷發展之中。

1.1 學科發展軌跡

在中國,基于電子信息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醫學儀器、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處理、生物醫學信息計算分析、生物醫學成像及圖像處理分析、生物醫學系統建模與仿真、臨床治療與康復的工程優化方法、手術規劃圖像仿真以及圖像導引手術及放療優化等;有基于力學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流體力學、生物固體力學、運動生物力學、計算生物力學和微觀尺度的細胞生物力學等;基于化學材料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學、組織工程與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學效應等。

1.2 學科發展特點

作為交叉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其發展的關鍵在于交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構建一種良好的交叉結構,對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的交叉學科的描述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交叉學科如同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起連接橋梁,如果在河兩岸沒有堅實的基礎,橋是無法建立好的,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一座建立在兩個不同學科之間的橋來說,它的發展要求具有堅實的交叉學科基礎和交叉學科緊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構建良好的交叉結構,需要選取具有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撐的主干學科進行交叉,凝練學科方向,不能大而全,過于寬泛。

目前,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應該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重點發展方向。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能有力推動醫療產業的發展。醫療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是現代醫療器械產業中的主流產品,在產業發展中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其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經濟技術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產業化驅動也是學科發展的一種動力,也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卺t療衛生健康事業的需求和生命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應大力促進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方法的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個學科的發展水平。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的應用。一流的學術研究不但能提升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能開拓學科縱深發展,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增強學科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學術研究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將確保學科建設的發展動力和趨勢以及學科發展的活力。

交叉學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學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減小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學科的特異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應用理論研究和理論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開展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究。理論應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借助理工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是理論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應用研究是應用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驅動型和應用驅動型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學術研究的兩種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學具有良好的理論創新基礎和強大的交叉的學科背景,開展理論驅動型研究具有自身優勢。醫學院校具有豐富的醫學資源,面臨著大量需要應用理工知識解決的醫學問題,開展應用驅動型研究,將很好地實現與醫學的應用融合,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有力推進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各自的學術優勢將有利于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發展,從而增強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實現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

1.3 學科體系

作為一級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包含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且該體系離不開所交叉的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的支撐,此外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既要有學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續發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這樣學科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醫療衛生、生物科學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術理論問題及基礎應用開展學術研究。實現良好的學術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2.大數據時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

守正創新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bigdata),或稱海量數據,是指由于數據容量太龐大和數據來源過于復雜,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工具軟件對其內容進行獲取、管理、存儲、檢索、共享、傳輸、挖掘和分析處理的數據集。大數據具有“4V”特征:①數據容量(volume)大;②數據種類(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③動態變化快,如各種動態數據,非平穩數據,時效性要求高;④科學價值(value)大,盡管目前利用率低,卻常常蘊藏著新知識和重要特征價值或具有重要預測價值。大數據是需要新的分析處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蘊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體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涌現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發生源,這種源源不斷的生物醫學大數據的檢測、處理與分析,將給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模式識別、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將帶動大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大數據廣泛涉及人類醫療衛生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臨床醫療、基礎醫學、公共衛生、醫藥研發、臨床工程、心里、行為與情緒、人類遺傳學與組學、基因和蛋白質組學、遠程醫療、健康網絡信息等,可謂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生物醫學大數據中蘊藏了種種有科學價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數據挖掘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生物醫學大數據進行關聯和融合計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醫學大數據中的信息關聯和特征關聯和數據空間映射關聯,既能為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診斷和治療康復提供系統化的全新的認識,有利于深入疾病機理研究分析,開展個性化診療。還可以通過整合系統生物學與臨床數據,更準確地預測個體患病風險和預后,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和治療。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所面臨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主要包括多模態醫學影像數據、多種類醫學信號數據以及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數據。生物醫學大數據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領域內有著廣泛深遠的應用前景,從三個方面應用將推動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

(1)開展多模態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影像學科的發展從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準,未來的趨勢是看得早。只有看得準和看得早才有利于臨床早期干預,提高治療預期。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在影像診斷、手術計劃、圖像導引、遠程醫療和病程跟蹤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模型和數值計算方法,挖掘多模態影像數據的特征數據和特征關聯,將會提供強有力的影像診斷分析手段,極大地推動影像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科學價值。

(2)開展多種類醫學信號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信號大多直接產生于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信號,能在不同層面上表達生理和病理相關機制特征。融合多種醫學信號的大數據計算分析,能對生理病理過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闡釋,不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狀態特征和過程特征,而且能實現個體健康監測和管理??梢院芎玫亻_展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進系統化的醫學應用研究。實現強大的多種醫學信號數據的特征挖掘及特征關聯計算分析。大數據挖掘能夠增加準確度和發現弱關聯的能力,能更好地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本質。

(3)開展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蚪M學、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的不斷發展涌現了海量的需要計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數據,已進入計算系統生物學的時代。開展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拓展組學研究及不同組學間的關聯研究。從環境交互、個體生活方式、心里行為等暴露組學,至細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組學、表觀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基因蛋白質調控網絡,再到人類健康和疾病狀態的表型組學等不同層面不同方向上實現大規模的關聯計算分析,可以全面闡述生命過程機制,挖掘生命過程特征及關聯特征。

3.結論

第2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問題;對策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自上世紀70年代創建以來,發展相當迅猛,其學科定位、產業效益和發展前景越來越得到社會認同和重視。截止目前,全國約90余所高校設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其中醫學院校約13所。如何充分發揮醫學教學資源優勢,積極探索適合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教育培養模式,建設具有鮮明醫學院校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是醫學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1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點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運用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原理與方法,從工程學的角度研究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揭示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研究和開發用于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裝置、系統和工程技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是理工類學科與生物醫學學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邊緣性學科,所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具有“覆蓋廣、交叉深、發展快、變化多”等其他學科不具有的特點。

2 當前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情況

1)招生情況

我校2010年4月申報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順利畢業,到2015年本專業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專業課程

生物化學、人體解剖生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導論、C語言、電工學、信息技術、模擬電子技術、機械制圖和AutoCAD、數字電子技術、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臨床醫學概論、信號與系統、醫學影像技術學、醫學檢驗儀器、醫學圖像處理、醫學影像學、醫學傳感器、醫學影像原理與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原理與設計、醫用激光儀器、放射物理原理與腫瘤治療技術等。

3)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適合從事醫院設備的操作、管理和維護,在醫學設備經營公司從事經營管理和技術服務,以及在相關的研究機構、生產企業從事產品的輔助開發、制造和技術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的問題分析

醫學院校具有很深厚的醫學大背景,具備豐富的醫學類學科教學資源和優越的臨床設備實踐條件等優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和臨床醫學能緊密結合,但同時因學科體系不完善、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專業實驗室建設投資大等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的高效快速發展。

1)理工學科體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醫學院校,王牌專業當然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醫學類專業,而工科專業都相當“年輕”。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科涵蓋面非常廣,幾乎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如果用“學科頻譜”來描述學科涵蓋面寬度,生物醫學工程無疑是88個一級學科中“頻譜寬度”最寬的學科。我們學校盡管針對醫學類專業的學生一直有開設了醫用物理、醫用高等數學等基礎學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動化、電子等重要工程學科的有力支撐,這些支撐學科的缺少會導致相應課程設置不完善以及綜合性實踐訓練平臺缺乏,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工程類課程,得不到系統扎實的工程技術訓練,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整體實現。

2)復合型師資嚴重缺乏。要實現培養醫工結合與交叉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目標,首先要建設一支醫工結合與交叉的復合型師資隊伍。在我校,具有醫學教育背景的教師資源比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師卻不多,既懂醫學又懂工程技術,能將工程技術與醫學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的復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師資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師隊伍知識結構普遍不夠合理,與各相關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弱,這些現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3)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生物醫學工程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知名度不高,社會、家長、學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醫學工程是個怎樣的行業,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專業如:生物工程、醫學工程、生物技術等專業名稱混淆,導致第一志愿填報的學生寥寥無幾,第一志愿填報醫學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更是幾乎為零。統計我校幾年來招生情況可見,幾乎所有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生都是調劑生,也就是入學時專業思想就不太穩定。加之其專業知識覆蓋面廣,涉及領域跨度大,專業知識體系復雜,專業課程內容在各學科之間交叉頻繁,本科學生對本專業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夠的信心和學習熱情;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所學知識普遍存在“寬瓜不精”,“廣而不細”等問題,相比醫學影像技術學專業,就業時處于劣勢;部分學生由于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導致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專業思想不夠牢固,甚至影響到專業整體的學習風氣。

4 對策初探

醫學院校要緊扣醫工結合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學科交叉綜合培養、工程技術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素質培養,加強學科之間的有科學融合,深化教學改革,加大教學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醫學院校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具有醫學院校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提升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1)積極探索與理工院校聯合培養的教育模式。綜合性大學與醫學院校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科建設方面優勢互補、劣勢互存。綜合性大學具有完善的理工類學科體系,工科師資隊伍力量比較強,基礎課程比較成熟,實踐教學條件平臺比較完善,在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完善的培養體系和成熟的培養經驗,但缺乏醫學類學科教學資源和臨床實踐條件,缺乏與臨床需求緊密結合的先決條件。因此,醫學院校要在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與理工院校聯合培養的教育模式,實現優勢互補。校校聯合培養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育人質量。

2)積極探索與知名醫療企業聯合培養的教育培養模式,實現產學研相結合。與醫療企業聯合培養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擴大專業的影響力,同時優化教學體系,解決學生實習就業等問題。學校有諸多附屬醫院,為醫療企業提供更多的產品使用方,同時為企業輸送專業人才。是一個雙贏的合作培養模式。另外,通過實施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醫學院校可強化與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的聯系和溝通,充分發揮產學研各方主體優勢,有效解決師資力量不強、支撐學科不完善、創新能力培養不扎實等瓶頸問題。實踐證明,實施產學研結合,是生物醫學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經驗,也是培養高素質生物醫學工程技術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醫學院校應樹立研究與產業化并舉的教育培養理念,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培養模式。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最佳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8-2009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期。

第3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理工類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教育,主要體現于理學、工學及二者有機結合的特色和優勢,如理工類院校在數學、生物、材料、機械、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組織工程等學科,具有堅實的教學基礎、豐富的教學經驗、良好的教學資源與條件。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及醫學中的重要問題,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教育與發展的宗旨,因此,利用理工科院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培養能利用工程學手段,解決人類生命及健康問題的研究和應用型人才,是理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教學資源與條件的不同,理工科院校與醫科院校、綜合性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亦相異。理工科院校側重于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包括數學、物理、電子、機械、生物等學科;熟悉醫學電子儀器、生物醫學信息、計算機、生物材料等相關學科專業知識;善于利用工程學方法與手段,解決專業相關領域的問題。培養目標具有準確的定位與時代性,即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優勢,體現其在工程學科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根據學科的交叉性與涉及領域的廣泛性,密切跟蹤學科的發展與社會需求變化,從而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高級專業科技人才。

根據教學與科研條件、研究方向的不同,國內理工類院校關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既具有上述共性,又各有側重與特色。如清華大學提出旨在培養能將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物理、化學、數學和其它工程學原理,應用于研究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能利用工程技術方法解決疾病預防、診治及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等的高級專業人才;浙江大學則明確培養具有生命科學、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及信息科學等理論知識、醫學知識和工程技術緊密結合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能在生物醫學電子、醫療儀器、計算機技術、信息產業等部門從事研究、開發、教學及管理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東南大學強調以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學、化學和材料學為知識基礎,使學生具備開展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科學研究及應用開發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具備寬闊視野、思維活躍的精英人才和領軍人才;上海交通大學依托其強大且基礎雄厚的工科和醫學背景,重點培養在生物、醫學和工程技術領域中具有開展交叉研究能力的有創新精神的,能應用物理、化學、材料、電子信息和工程等領域的技術解決生命科學問題的創新型交叉學科人才。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具備生命科學與光、電、計算機等信息科學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科學研究能力,能在醫療器械、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等產業部門從事研究、開發、教學及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始于從碩士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我校于1993年獲生物力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將生物力學碩士點(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與生物電子學碩士點(電子與信息學院)整合為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并開始正式招收碩士生,2002年招收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2004成立生物醫學工程系,2006年獲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根據我校生物、電子、材料等學科在科研教學方面的多年積累的與優勢,結合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發展與需求,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目標,按要求掌握的知識與具體的能力確定為:

目標1(扎實的基礎知識):培養掌握扎實的專業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包括生物醫學、電子技術、信息科學、計算機技術、生物材料、生物信息等相關學科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復合型高級科技人才。

目標2(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創造性地利用生物醫學與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研究開發能力,以服務于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目標3(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溝通和合作能力,學會按分工要求在團隊中從事具體工作,完成指定任務,進行組織協調,進而能夠具備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領導能力。

目標4(工程系統認知能力):讓學生認識生物醫學工程的多學科交叉特性,從系統的角度認識與領會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核心與特點。要求從工程系統的角度,運用多種工程技術手段與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目標5(專業的社會影響評價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理解生物醫學工程對人們日常生活、人類健康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目標6(全球意識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在全球化的環境里保持清晰意識,積極跟蹤新理論方法、技術的發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認識與把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現狀與發展。

目標7(終身學習能力):生物醫學工程畢業生在職業生涯中,需要根據學科、行業發展與崗位要求,不斷更新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并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綜觀理工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既反映了各校的學科優勢、特色與定位,又具明顯的共性,即強調學科的交叉復合特性,培養能將工程技術和醫學、生物等基礎理論相結合,解決人類生命健康中的問題、提高生活質量的綜合性人才,尤其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理工類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特色

在專業特色建設方面,各高校依托各自的學科建設與教學資源優勢,逐漸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如清華大學持之以恒地進行教學建設與改革,形成了"注重質量,強調實踐,緊密結合科研"的教學特色,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2006年被評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浙江大學則強調系統掌握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電子技術、儀器技術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多學科交叉應用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國家級生物醫學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點;東南大學從1988年開始與南京醫科大學合作,進行7年制工醫雙學位人才培養,2000年開始進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七年制)本碩連讀人才培養。2007年建立醫工結合生物醫學工程長學制創新人才培養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8年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形成了工醫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并形成了生物醫學電子學和現代生物技術兩個重要的特色方向;上海交通大學則充分利用附屬醫院的臨床資源,建立與基礎課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實踐訓練,培養動手操作與創新研發能力,大力推進醫工(理)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自1997年起系統地開展了生物醫學光子學特色方向本科教學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谏镝t學工程學科的特點,借鑒國內外最新教學成果,建立了一套具有生物醫學光子學特色方向的本科教學體系。2011年開始招收“醫療器械”卓越工程師實驗班,按照全新的教育大綱和創新的實驗模式培養面向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領軍型人才。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經過近10年的本科教育實踐,以電子技術為基礎,以生物醫學電子儀器與生物醫學信息為主,兼顧生物醫學材料、分子生物學及生物信息學,基本形成了多學科方向交叉的知識體系。尤其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廣東地區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優勢與市場需求,著力培養具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基本素養、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的復合型高級技術和專業管理人才。近年來,積極與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領域領軍企業、醫療、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人才的改革,如自2009年開始,華南理工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成立了華南理工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并開設基因組科學創新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部分優秀學生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即有機會進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從事生命學科的學習與科學研究;2011年,華南理工大學攜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共建“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英才班”,實行“2.5+1.5”的培養模式,“英才班”將根據學生所屬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和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的專業培養要求,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和科學研究相結合。此外,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與深圳邁瑞電子有限公司、汕頭超聲儀器研究所、廣州總院、南方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廣州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等單位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為學生的實踐、實習提供優越的資源和條件,同時,為學生的就業不斷開拓新的渠道;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學生即有機會加入“學生研究計劃SRP(StudentResearchProject)”,參與老師指導的科研實踐,進入實驗室與研究生共同學習研究。學習、研究期間,取得優異成績或成果的學生,推薦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近年來進行各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有益探索與實踐,進一步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顯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強化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意識,確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觀念,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于四個方面:(1)工程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戰略;(2)加強與工業界的密切合作;(2)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4)注重工程人才培養國際化。近年來,各高校都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實踐,主要包括(1)重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大類培養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學實行按院系招生、學生入校兩年后再分專業的培養模式,從而有利于學生根據個性、特長選擇專業,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有利于資源的優化整合;中國科技大學秉承“基礎與創新并重”的辦學理念,實行重基礎、“輕”專業,注重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寬口徑個性化培養模式。浙江大學提出“以人為本、整合培養、求實創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3M(多規格、多通道、模塊化)和“寬、專、交”為特征的KAQ(知識、能力、素質)并重,將本科專業分成若干學科大類,實行前期按大類培養,實施通識教育,后期實行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新模式。華南理工大學的培養模式與浙江大學既具相似性,又各有側重。華南理工大學以注重精英人才與個性化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為特色,如按大類分電子、機械、化工、材料、經貿等各大類專業精英班,“基因組科學創新班”和"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英才班"等。

(2)注重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如卓越人才培養、產學研相結合人才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近幾年,各高校均十分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卓越人才計劃旨在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其特點包括: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61所高校,第二批共有133所年高校加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3)國際化人才培養,通過與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人才培養合作項目,進行聯合培養。如教育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CEAIE),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國州立大學與學院協會(AASCU)共同合作的“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積極推動中美高校學分學歷互認,促進中美高校師生雙向交流、共同制定大學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等。此外,近年來,各校紛紛與歐美、澳洲著名大學建立了各種靈活的本科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推進教師雙向交流,專業課程實行雙語教學或全英教學等。

(4)個性化人才培養,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學生過程中,根據學生知識結構與特長,注重個性化培養,如,一方面鼓勵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修讀“雙學位”,另一方面,也接受其它專業學生修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雙學位”;通過“學生研究計劃(SRP)”,“百步梯攀登計劃”、“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大賽”等,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科研能力。

課程建設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的規范化提供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根據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趨勢與社會需求、以及各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優勢,理工科院校設置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的課程體系,既存在共性,又各具特色。其中,理論教學部分,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領域課,實踐部分,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認識實習、工程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各理工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中的公共基礎課頗為相似,主要有政治類課程、大學英語、大學物理、大學化學、數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工程制圖、大學體育,以及人文、社會和技術類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大多數高校以生物醫學電子與信息為主,包括電路、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等主干課程,并設置解剖生理學、臨床醫學概論、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重要基礎課程;各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課程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專業領域課,同時也最能體現其專業特色。一般以其優勢學科方向開設不同的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如浙江大學按數字醫學信息、生物傳感器與醫學儀器、定量與系統生理學三個方向設置專業課程,東南大學則分生物傳感與生物電子學、生物信息學、生物醫學材料與納米技術、醫學信息工程等四個方向,上海交通大學包括生物醫療儀器、神經科學與神經工程、醫學成像與圖像處理、生物材料與納米生物醫學等幾個方向課程;清華大學按學科方向分為醫療儀器、神經工程、醫學影像和微納醫學等四個主要方向,分別設置不同的專業課程。

華中科技大學則包括按生物醫學光子學、醫學影像學、生物信息學、納米生物材料和組織工程等方向的專業課程;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本科課程,主要涵蓋了醫學電子儀器、醫學影像、醫學信息、生物力學和生物醫學材料等五個方向,分別開設了醫學傳感器、醫療儀器設計、生物醫學測量、醫學超聲學、生物醫學信號處理、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圖像處理、醫院信息系統、遠程醫療、生理系統仿真建模、生物力學、生物醫學材料等重要課程。

實踐環節主要包括綜合實驗、課程設計、臨床實習、金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其中綜實驗包括工程生理學、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儀器與信息工程3門綜合實驗課程,設置了數字電路、微機原理與應用、醫學儀器等3門課程設計。由于廣東省醫學資源和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具有較強的特色和優勢,尤其在醫療儀器行業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企業,華南理工大學充分利用這種地域的產業優勢,知名企業聯合建立了本科實習基地,和具優越醫療資源的醫院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為本科生的臨床實習與畢業實習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此外,華南理工大學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暑期實習計劃”,即由老師或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單位,經院系和老師推薦,學生有機會在暑期到相關高?;蚩蒲性核鶎嶒炇?、企事業單位實習。

在雙語課程、全英語課程、新型課程和特色課程方面,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也正在積極進行建設,如《醫學圖像處理》和《醫院信息系統》已經實行雙語教學,正在為全英文授課做準備;不定期地邀請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和企業負責人進行專題講座或創業教育;為新生開設《生物醫學工程概論》課程,計劃進一步開展新生研討課、系列專題研討課。

總結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具有鮮明的交叉與復合特性,它對解決人類生命與健康中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與相關產業發展亦極為迅速,如何培養適應學科發展需求和符合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是各高校生物醫學專業面臨的重要問題。理工科院校在電子、計算機、信息、生物、材料、制造等學科具有一定的優勢,充分利用理工科的資源優勢,培養研究與應用兼顧的高級專業人才,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教學的重要目標。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逐漸形成以生物醫學電子、醫學信息工程、生物力學為主導的培養體系,十分注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充分利用廣東省的醫學資源和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地域優勢,努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材料方向發展迅速,先后成立了國家人體組織工程重建工程中心、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在生物醫學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此,華南理工大學正在為利用生物醫學材料方面的優勢,加強生物醫學材料方向的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積極地進行探索。

第4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關鍵詞 醫學儀器;實驗平臺;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 G6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32-0053-02

先進精準的醫學檢查及診療儀器已經服務于人們的生活,為使學生盡早進入醫學儀器技師角色,熟練使用各種儀器,成為合格的應用型醫用人才,有必要建設一個成熟先進、安全可靠、易擴展、可管理的教學科研一體化醫學儀器技能實驗平臺。以吉林醫藥學院為例,探討醫學儀器技能實驗平臺建設的相關問題。

一、學校相關專業實驗室建設現狀及問題

吉林醫藥學院于2004年開設了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簡稱BME)專業和影像學專業。專業開設初期,學校成立了電工電子學等實驗室,在本科專業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各種實驗實踐環節,包括電路分析實驗、模擬電子技術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實驗、醫學儀器實驗、單片機實驗、金工實習等。依托各實驗室開展電子設計大賽、本科生畢業設計、小型診療儀器研制、醫學生物信號采集等實驗項目。但學校實驗平臺實驗室面積僅為100平方米,對實驗的準備、開出率、實驗效果、學生課后輔導及各種實驗設備器件的管理維護造成了很多不便。一是生物醫學信號采集分析環境差,實驗環境無法提供恒定的溫度壓力及無磁干擾的要求。二是實驗室缺乏虛擬仿真實驗環境。虛擬仿真實驗環境能夠為學習者提供逼真的虛擬實驗場景,讓學習者任意操作虛擬實驗場景中的儀器設備,對實驗過程、實驗現象進行實時模擬和再現,具有與實驗教學要求相適應的輔助功能。如明確實驗目的的功能、掌握實驗原理的功能、實驗指導和演示的功能、練習測試的功能以及填寫實驗報告的功能等。三是學生創新設計小型診療儀器條件需要提升。心電檢測技術是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術[1],相關的檢測系統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已從模擬化向數字化發展、從大型化向小型化發展[2][3][4],小型檢測、診療儀器在醫療臨床、診斷、衛生領域得以應用,如血糖儀、疼痛測試儀、便攜式超聲波眼軸測距儀等。因小型儀器價格低,同時具有無創傷和實時獲得人體數據、實施診療的優勢,如能夠開發、研制成功,不僅會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且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

二、一體化醫學儀器技能實驗平臺建設方案

加強BME專業的專業理論課程設置。根據BME專業發展方向及特點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礎醫學和電子學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如學科領域內生物醫學信號處理、生物醫學傳感技術、醫學儀器原理、系統建模與控制、醫學測量技術、生物材料、醫學影像技術等。通過這些課程為學生真正掌握理論分析、醫學診療設備操作等能力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合理設置醫學儀器實驗課程。醫學儀器實驗課程是為了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專門設置的。BME專業的實驗課程應包括電子學相關課程實驗、醫學影像學實驗、醫學儀器實驗、單片機實驗和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等。每門實驗課程都是一個完整的實驗體系,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要創造條件,安排學生到醫療單位的相關部門或醫療設備生產企業實習,確立個人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學生參與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的崗位實習,將重點放在BME的應用和相關效益上,使學生獲得臨床應用經驗,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利用Labview開發醫學儀器技能實驗平臺。虛擬儀器是儀器技術與計算機技術深層次結合的產物。充分利用現有計算機資源,并配以獨特設計的儀器硬件和專用軟件,能實現普通儀器的全部功能以及一些在普通儀器上無法實現的特殊功能,常被稱作“軟件儀器”。虛擬儀器技術的發展為醫療設備的開發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由于醫療儀器在研發、生產及改造過程中需要反復地做大量的實驗,而傳統儀器的許多功能又是通過硬件來實現的,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利用虛擬儀器技術,可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將儀器硬件通用或軟件化,大大促進醫療儀器的開發應用。學生掌握虛擬儀器的技術對于今后從事醫學儀器的開發和應用有很大的幫助。利用Labview開發平臺來實現的儀器設計、應用教學在國內暫時還沒開展。因此,醫學儀器使用開發平臺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前瞻性。

參考文獻:

[1]王保華.生物醫學測量與儀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陳浩,李本富.用MSP430實現腕式心電檢測儀的研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4(5):427-429.

第5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運用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原理與方法,從工程學的角度研究生物體(特別是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揭示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研究和開發用于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裝置、系統和工程技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1],是理工類學科與生物醫學學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邊緣性學科,所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具有“覆蓋廣、交叉深、發展快、變化多”等其他學科不具有的特點。根據研究側重點,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分為信息技術型、材料技術型、生物技術型、生物醫學研究型、醫療器械產業型、臨床生物醫學工程、軍事生物醫學工程等7類[2]。當前討論和研究的熱點領域主要有:生物醫學材料、生物力學、醫療信息技術、生物芯片與傳感技術、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介入醫學工程、醫療器械等7個方面[3]。

    二、醫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教育現狀分析

    高等醫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和臨床醫學結合緊密,醫學大背景很深厚,具備豐富的醫學類學科教學資源和優越的臨床設備實踐條件等優勢,但同時因學科體系不完善、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專業實驗室建設投資大等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的高效快速發展。

    1.理工學科體系不完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科涵蓋面非常廣,廣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包羅萬象”,如果用“學科頻譜”來描述學科涵蓋面寬度,生物醫學工程無疑是88個一級學科中“頻譜寬度”最寬的學科。目前大多數開設生物工程學的高等醫科院校,物理、數學、化學等基礎學科相比理工科院校比較薄弱,而且缺乏材料、自動化等重要工程學科的有力支撐,這些支撐學科的缺少會導致相應課程設置不完善以及綜合性實踐訓練平臺缺乏,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工程類課程,得不到系統扎實的工程技術訓練,影響人才培養目標的整體實現。

    2.復合型師資比較缺乏。要實現培養醫工結合與交叉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目標,首先需建設一支醫工結合與交叉的復合型師資隊伍方陣。在高等醫科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師資隊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醫學教育背景的教師比較多,而既懂醫學又懂工程技術,能將工程技術與醫學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的復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師資比較缺乏,教師隊伍知識結構普遍不夠合理,與各相關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弱,這些現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體系構建以及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3.創新能力培養不扎實。生物醫學工程專業85%以上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都要開展實踐教學,必須建設相應的實踐教學平臺,這些實驗室建設要求高、儀器設備多、投入大,部分院校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實驗條件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單獨開設的實驗課程比較少,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完善;課程標準中演示性、驗證性等基礎性實驗設置比較多,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設置比較少[4];缺乏“大學生電子設計創新基地”等綜合性實訓實驗硬件軟件平臺和組織管理經驗;學生規模小,缺少其他理工科學科支撐,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設計競賽等活動較為困難。

    4.學生專業思想不牢固。生物醫學工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覆蓋面廣,涉及領域跨度大,專業知識體系復雜,專業課程內容在各學科之間交叉頻繁,本科學生對本專業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夠的信心和學習熱情;相對材料、自動化、機械、通信以及臨床、醫學影像等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所學知識普遍存在“寬而不精”,“廣而不細”等問題,就業時相對處于劣勢;部分學生由于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導致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專業思想不夠牢固,甚至影響到專業整體的學習風氣。

    三、對策初探

    高等醫科院校要盯準醫工結合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學科交叉綜合培養、工程技術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素質培養,深化教學改革,加大教學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醫學院校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具有醫科院校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培養模式,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提升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1.堅持走“先研究生后本科生”的教育培養模式?!案采w廣、交叉深、發展快、變化多”等特點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的開設和建設,對教學基本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力量、實踐教學平臺等方面要求比較高,必須具備一定水平的軟硬件條件。醫科院校在開設建設之初,往往存在培養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科學、平臺條件不完善、師資力量不足等困難和問題,因此,對于計劃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高等醫科院校來說,要堅持走“先研究生培養后本科生培養”的教育培養模式,通過5-10年時間的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加強教學基本建設,積累教學經驗,規范教學管理,建設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和一批高水平的實驗教學平臺,構建完善的課程培養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為本科生培養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

第6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關鍵詞】數字化影像 檢查方法 成像手段

中圖分類號:R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2-325-01

隨著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及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 醫學影像學(技術)在當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使單純的放射診斷科室發展成為集診斷與治療于一體的大型臨床醫學影像科室。CT、MRI、DSA、CR、DR、PET、SPECT以及超聲等先進影像設備應用于臨床并深刻地改變著原有影像技術實踐的內涵,先進的影像設備和技術對專業人員素質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促進影像技術人員與高精尖設備的有機結合, 如何發揮醫學影像學先進技術在醫學實踐中的作用, 是當前醫學影像技術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我國醫學影像技術隊伍的現狀, 結合多年的醫學實踐經驗, 提出醫學影像學技術隊伍發展的新方向,新途徑。

1 材料和分析

1.1 新設備對技術人員的寬容度越來越大,技師發揮的舞臺越來越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X線設備對人的依賴越來越少?,F在許多大醫院都采用DR,CR,數字化影像系統以及激光自動洗片系統, 數字化影像系統的后處理技術可以改變窗寬、窗位明暗對比度以及邊緣勾勒等新技術, 不僅可以提高圖象質量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對操作技能的要求, 而激光自動洗片系統的運用,幾乎拋棄了原有的暗室技術。從而使放射科技師在整個醫學影像實踐中的經驗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這是醫學影像發展必然。數字化影像已經使放射專業從技能型向知識型轉變, 設備的性能對醫學影像的影響越來越大, 這就要求影像科的技師不光懂得醫學常識,還要了解設備性能,知識更新的速度要跟上數字化變革的步伐[2]。

1.2 影像檢查方法的多樣性決定技師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現在的高端數字影像設備,比如說CT,它的成像介質雖然還沒離開X線,但與X線投影已經有著本質的區別。已經不是經典意義上的X線投照,而是經過X線掃描斷層后的計算機成像,雖然它還保留著千伏,毫安,毫安秒等成像參數的自由設定,但是CARE技術(自動調節系統)的應用,使人為的干預越來越少,但是技師要求掌握的知識卻越來越多,比如說選擇斷層掃描還是螺旋掃描,是否需要動態掃描等,圖像后各種處理技術等等。還有磁共振,它的成像原理早已超出了X線的范疇,它是通過磁場激勵和磁場能量轉換的方法來成像。成像手段很多,比如說T1像,T2像,質子像,彌散像,腦功能成像等等,分別對應不同的成像參數,成像因子,內涵越來越豐富,外延越來越廣。因此要當好影像技師,如果對這些成像原理,成像方法,以及成像參數,沒有很好的理解和運用,那是很難當好影像科技師的。

1.3 檢查方法的正確運用對疾病的診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技師的醫學水平正受到考驗。現在醫學影像檢查的水平在原有解剖顯象基礎上,已經到了分子成像水平,比如PET-CT等。技師如果對病理病因了解不足,就很難安排好掃描方法和掃描序列。比如說,CT的薄層掃描,它對肺的孤立性結節,肝小囊腫等鑒別診斷是很有意義的。但是技師如果對疾病的認識不足,經常就會漏掃。MR的掃描的序列意義就更多了,MR壓 脂,MR彌散,MR波普,MR功能成像等,這些成像原理,方法以及診斷已經是緊密得不可分割。所以現在一些三甲醫院MR經常是由醫生在操作。我們得承認如果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如果檢查方法運用不正確,可能會給疾病診斷帶來麻煩。因此筆者認為,技師應該懂得更多的醫學知識,從而使檢查更加規范化,合理化。

1.4 設備新技術新功能的開發,技師責無旁貸。一臺高端設備,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我們購買的不光是裸機硬件的價值,實際上還包含了軟件的費用,在許多醫院多存在軟件功能閑置,或者功能開發不全的現象,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好多1.5T的MR,不會做MR波普分析,MR腦功能分析等。醫院一般對購買設備熱情普遍較高,而對設備的功能開發卻不那么重視,這一點,技師應該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個責任。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新設備為開展位新技術新業務提供了平臺,為我們技師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應該熟練運用手中的武器,積極參與到新課題和科研中去,為課題的設計提出意見和建議。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好技師的作用,體現一名技師的價值,。

2 討論與結果:

當代的醫學影像專業技師已經不是過去一般的攝影師(攝片技師),不管是從內涵還是外延都增加了許多新的元素,不可同日而語,要想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技師,必須兼備理工和醫學,并且能熟練運用各種檢查方法,否則將會被時代無情的淘汰;作為醫學影像技師,做出符合疾病診斷要求的醫學影像,這才是一名醫學影像技師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第7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關鍵詞】醫學圖形圖像處理;信息學;大專;醫學院校

一、引言

1999年6月9日,經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CMB)理事會批準資助,成立了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1nstitute for Interna-

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該委員會的任務是為制定醫學教育“基本要求”提供指導。在該機構制定的培養要求當中,生物醫學工程相關知識,特別是“醫學圖形圖像處理”被作為基礎知識要求被提出。[5][8]

當前我國數字化醫院建設的重點是醫院內部的數字化建設。為實現無膠片化,需要建立覆蓋全院醫療和辦公區域的網絡和pacs系統,實現ct、核磁、x線、病理、彩超、電子胃鏡等圖像的網上數字化采集、傳輸、存儲、調閱等功能。而這些方面,都需要從業者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是醫學圖形圖像處理教學在專科層次教學當中處于盲區。經過調查國內各省的40多所相關大專院校,其中開展了醫學信息教育的學校目前的有12所。[1]授課內容基本是信息檢索,少數涉及到了一些醫療管理軟件的應用,至于醫學圖形圖像方面的課程,高專的醫學信息學教育中沒有涉及,因此在目前大專層次的醫學信息學教育體系的現狀是:醫學信息教育停留在信息素養的培養的階段,沒有進一步的考慮醫學信息的處理,也就是說沒有提升到技能的層面上。

二、國內外關于醫學信息學教育的現狀分析

醫學信息學是交叉學科,起源于美國?,F今美國的醫學信息涵蓋面,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醫學情報,信息資源建設、檢索,其內涵已經擴展到了轉化研究信息學、醫學圖像信息學。[3][4]

德國是國際醫學信息學會(IMIA)的官方國家成員,其醫學信息學、生物測量和流行病學協會(GMDS)提出醫學信息學(Medizinische Informatik,MI)內涵:應該包括醫療信息的收集、加工與提煉過程。具體研究內容包括:生物信息學,醫學圖像處理,信息檢索、決策支持等。[9]國外一些發達國家,醫學信息學已經從信息素養教育上升到了信息技術教育的程度,并形成了專科-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培養體系。

20多年來,醫學影像已成為醫學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其結果使臨床醫生對人體內部病變部位的觀察更直接、更清晰,確診率也更高。20世紀70年代初,X-CT的發明曾引發了醫學影像領域的一場革命,與此同時,核磁共振成像象(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聲成像、數字射線照相術、發射型計算機成像和核素成像等也逐步發展。計算機和醫學圖像處理技術作為這些成像技術的發展基礎,帶動著現代醫學診斷正產生著深刻的變革。各種新的醫學成像方法的臨床應用,使醫學診斷和治療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同時將各種成像技術得到的信息進行互補,也為臨床診斷及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而醫學圖形圖像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成為了一般醫學本科院校臨床專業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主要的學科。

三、國內政策對于醫學信息教育的扶持與指導方向

衛醫研教發[2007]01號文件指出: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在相關部委的支持下,決定在全國開展“醫療衛生信息技術普及教育”工作,旨在建立和完善我國“醫療衛生行業信息技術教育體系”,并使之成為指導我國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建設對各類IT人才需求的重要依據;成為我國醫療衛生信息技術人員和醫學院校學生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的橋梁和紐帶;成為我國全體醫務人員和醫學院校在校生必須掌握的一門現代化工具,從而提高醫療衛生行業的整體服務水平,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衛醫研教發[2007]02號文件指出:加速推進信息技術在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衛生監督、科研教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普及醫療信息化知識,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為廣大醫務人員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快速培養符合我國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建設急需的專業人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衛醫研教發[2007]03號文件指出:隨著信息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廣泛應用,對“醫信”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已成為各級醫療機構在醫療信息化建設、應用和管理中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作為國內的大專院校,其教學的宗旨與目的是為基層輸送大量的實用型醫學人才,同時兼顧了向更高層次醫學教育輸送可持續培養的醫學生。無論是從實用出發還是從可持續的培養出發,醫學生在醫學信息學上的教育都不容缺失。

四、目前醫學信息教育環節當中的拓展方向

醫學信息學是醫學和計算機學科的結合,是醫學發展的必經階段。[2]該學科的發展需要大批掌握相關計算機技術和醫學只是的高素質符合人才。

當前社會對于醫學信息處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通過課程建設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懂得醫學信息處理應用類人才。使學生掌握醫學圖像的相關概念與圖像處理中的圖像變換,增強,恢復,壓縮,圖像的分割及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論;掌握醫學圖像處理的基本理論、技術、方法、應用和進展;了解醫學信息三維可視化的技術和基本實現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掌握醫學圖像處理的整體結構框架,逐漸形成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圖像處理算法的編程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的才能使學生在數字化醫院建設的大背景下適應需求,提高競爭力。[7]

五、專科層次開展醫學圖形圖像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醫學圖像處理是當今各醫學領域應用和需求廣泛的一門學科,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學應用和醫學智能信息處理方法)的專業主要課程。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1)使學生掌握數字圖像的相關概念與圖像處理中的圖像變換,增強,恢復,壓縮,圖像的分割及特征提取等基本理論;(2)掌握醫學圖像處理的基本理論、技術、方法、應用和進展,并在此基礎上掌握醫學圖像處理的整體結構框架;(3)掌握數字圖像與醫學圖像處理的基本方法,逐漸形成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圖像處理算法的編程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7][8]

目前國內的專科院校鮮有開展這門學科的基礎教育,主要原因是相關的教學條件要求較高(師資,設備)。但是做為??圃盒?,無論是從向基層輸送基層的醫療服務人才這個方向來看,還是從為本科醫療院校輸送繼續教育人才方面來看,我們都有必要把這門重要的學科,在醫學類??茖哟芜M行普及性的基礎教學。最為恰當的方式就是在醫學信息學的教學內容中補充豐富醫學圖形圖像內容。

專科層次的學生有他們的特點:基礎和自學能力有待強化,而且在校學習時間比較短,他們需要和能夠掌握的是跟專業相關的簡易并實用的醫學信息概念和技術,而不是高深的理論。根據??茖W校的特點和學生基礎情況,以及各用人單位(基層醫院)對醫學信息技術的需求情況,查閱國內外各醫學院校醫學信息專業教學資料,在現有計算機課程內容基礎上,引入一定課時的醫學數字圖形圖像處理,通過實踐教學進行論證之后,完善出一套適合專科層次的教學大綱和實驗大綱。

通過對大專醫藥各專業學生進行實用的醫學信息技術與醫學圖形圖像學教育,其目的是使學生更能適應各專業崗位的需求,從而提高??茖哟萎厴I生就業競爭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行業的整體服務水平,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任洪琴.關于開設醫學信息學課程的探討[J].數理醫藥學,2006,4:443-444.

[2]鄒賽德,練偉,盧初瑋等.在醫學生中開設“醫學信息學”課程[J].醫學信息,2003,12:673-674.

[3]Bemmel,(美國)M.A.Musen.nology,1999,22(1):81-90.(荷蘭)J.H.Vail.

[4]呂婷,姜友好.中美醫學信息學教育比較研究[J].醫學信息學,2009,30:12.

[5]van Bemmel JH,Musen M A.Handbook of medical informatics MNew York:Springer,2006.

[6]葉春峰.中日兩國醫學信息課教學比較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1,12:213-214.

[7]Baldo M,A ggleton P,slutk in G.Does sex educat ionlead to ear lier o r increased sexual act ivity in youth?Wo r ld Health o rganizat ion Global P rograme on A IDS.2005.

第8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關鍵詞】 影像診斷; 專家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專家系統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逐步推廣。但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影像診斷方面,較完整的應用尚未見報道,現將筆者在這一方面做的一些嘗試介紹給大家,以供參考。

1 中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專家系統的背景

專家系統的任務是應用人工智能日趨成熟的各種技術,將專家的知識和經驗以適當的形式存入計算機,利用類似專家的思維規則,對事例的原始數據進行邏輯或可能性的推理、演繹,并作出判斷和決策[1-2]。

醫療專家系統最早成功應用的實例,是197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肖特列夫(Shortliff)等[3]開發的醫學專家系統MYCIN,這個系統后來被視為“專家系統的設計規范”。此后的近四十年間,尤其是最近十多年,在網絡互連技術、數據庫技術、程序設計技術等信息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專家系統技術的應用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診斷的準確性或特異性均較傳統診斷方法明顯提高[4-8]。

目前在醫學影像診斷領域內,專家系統在肺部結節定性、乳腺癌診斷及骨齡測定、骨腫瘤診斷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突破[9-13]。在中樞神經系統領域內,專家系統的研發還僅限于單病種或單個部位的應用,如:1999年,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關于鞍區腫瘤的計算機輔助MR診斷研究[14];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進行了基于貝葉斯網絡的腦膠質瘤惡性高低度的自動診斷方面的研究[15];2010年,復旦大學進行了粗糙集、決策樹及回歸法對膠質瘤分級的對比研究[16];2012年,加拿大瑞爾森大學開發的基于DWI成像和磁共振波譜的小兒代謝性腦病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等[17]。

2 設計原理

專家系統是基于知識的系統。一個完整的醫學專家系統應由下列五個部分組成:數據庫、知識庫、推理機、解釋接口和知識獲取模塊。數據庫存放的是已確診病例的臨床和影像信息等數據集;知識庫是用來存儲已知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各種診斷信息數據以及各種診斷信息的發病概率;推理機是專家系統的思維機構,本質是一組程序,用來控制和協調整個系統,它通過輸入的數據,利用知識庫的原有知識按一定的推理策略解決所提出的問題;解釋接口是用戶與專家系統交互的環節,負責對推理給出必要的解釋,便于用戶了解推理過程,為用戶向系統學習提供方便;人機接口主要用來完成輸入輸出工作;學習系統就是知識獲取模塊,它為修改和擴充知識庫存的原有知識提供相應的手段,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人類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結合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教訓,程序設計者與臨床醫師間進行交流后可以通過學習系統來完成顱內疾病知識的完善和規則的修訂,并輸入知識庫中。

當系統診斷一個疑似患者時,就可以將該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影像信息通過人機接口輸入計算機,推理機將這些資料與知識庫當中的規則進行比對、匹配。處理的結果通過屏幕或打印系統提供給用戶。

2.1 知識庫的建立 系統各相關指標的設置是根據日常工作中,影像診斷醫師的常規觀察習慣,并結合各種CT征象在診斷中的權重來選取。主要有:發病部位(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小腦半球、腦干、基底節區、鞍區、橋小腦腳區、松果體區、側腦室、三腦室、四腦室、腦膜、脊髓、顱骨以及跨多部位等)、病灶形態(圓形、類圓形、不規則形)、占位效應(有、沒有)、平掃時病灶的密度(等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是否有鈣化(沒有、斑點狀、條片狀、完全鈣化)、囊變、壞死(沒有、小囊、大囊、多囊)、水腫(沒有、輕度、中度、重度)、腦積水(沒有、有)、強化程度(沒有、輕度、明顯)以及強化的特征(均勻、不均勻、厚環形、薄環形、開環形、壁結節強化等)、病灶境界(清楚、模糊)、病灶數量(單發,多發)等十二個CT征象,以及發病年齡、發熱、智力障礙、功能障礙、外傷史、疫區生活史等臨床指標信息,并建立每項影像特征的標準化選項。

根據各指標分別建立信息庫,信息庫包括每種疾病各指標的屬性值及發生概率。各指標發生概率的系統初始值以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概率為標準設置。在系統開始使用后,隨著每一條隨訪記錄的錄入,系統通過后臺的維護模塊將自動調整各指標的發生概率。

2.2 程序編寫 中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專家系統編程開發語言為VFP9.0,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為VFP9.0,操作系統為Windows。系統采用采用VFP9.0數據庫和SQL技術。為了確保信息采集的準確性,系統采用下拉式選項框方式進行信息采集。按照影像專家日常分析圖像的習慣,分步驟采集患者各種影像及臨床信息。通過SQL技術獲取符合上述特征的候選疾病,通過各參數在相關疾病的發病概率計算,得出可能的疾病,再結合關鍵性信息,得出最終的診斷結果,供影像診斷醫師參考,見圖1~2。

2.3 準確性驗證 采用三甲醫院有完整臨床和影像學資料并經病理證實的術前誤診病例共173例,包括腫瘤、感染、中毒、外傷、血管、先天性、變性、代謝、脫髓鞘、遺傳性病變等十大類疾病。測試方法:⑴由兩名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第一組)共同閱片,根據經驗進行討論并達成一致,作出診斷;⑵由一名副主任醫師(第二組)和一名住院醫師(第三組)分別將上述病例的相關信息輸入專家系統,記錄所得結果。并分別對第一組與第二組,第二組與第三組進行準確率統計。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三組結果分別進行兩組間 字2檢驗,以P

3 結果

4 討論

4.1 臨床應用價值 醫療診斷是一項典型的專家任務。醫學專家必須具有特定領域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要培養一個醫學專家既需要時間,又花費巨大。因此,開發特定應用的計算機輔助醫療專家系統就成為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一個熱點課題。

醫療專家系統有許多吸引人的特征,如不像人類專家那樣會遺忘或退休,專家知識可以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得以永久保留并廣為推廣應用;專家系統的可靠性高;還可以綜合多個專家的知識和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輔助醫學診斷系統是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中應用的深化。利用專家系統技術來處理這些知識密集性的任務,可以將人們從重復和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國內專家系統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相對來說規模較小、水平較低,應用范圍也有限,這與我國計算機專業人員與醫生缺乏交流等因素有關。通過從事計算機研究的專家和醫學專家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跨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人員的培養,相信專家系統必將在醫療領域得到更為廣泛的重視和應用。

目前在醫學影像診斷領域內,在肺部結節、乳腺癌診斷及骨齡測定等領域有部分應用。顱內病變診斷方面,2009年復旦大學醫學院進行了基于模糊集的腦膠質瘤分級自動診斷方面的研究。1999年,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開發了鞍區及鞍上腫瘤計算機輔助MR影像診斷軟件。而較為完整和全面的神經系統方面的專家系統,目前國內外文獻均未見報道。

由于專家數量相對于患者數量以及醫療機構的數量仍然是明顯偏少的,不少中、小型及偏遠地區醫院的醫生或者經驗不夠豐富的年輕醫生的誤診率偏高。本系統的實現與應用將有助于改善這種情況。

在本項目的數據測試中,未使用專家系統輔助診斷的準確率為37.57%(65/173),與文獻[14]報道類似。這與大多數人的認識有很大差異,主要是因為測試中,僅以第一診斷作為判斷準確率的依據,與日常工作中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有所不同;另外,也與測試病例均為誤診病例有關。使用輔助診斷的兩組的準確率分別為第二組63.01%(109/173)和第三組46.89%(81/173)。兩組的準確率均較未使用軟件輔助診斷的準確率高,其中第二組與第一組、第三組之間具有顯著性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2 關于推理機的設計 傳統的醫學診斷專家系統一般采用概率統計法,為解決醫學活動中的不確定性知識,近來又發展出基于二元Logistic回歸法、分類回歸樹及粗糙集等數據挖掘技術的模糊算法專家系統。影像診斷的特點是要全面分析病灶的各種信息,并密切結合臨床信息,綜合分析。本系統根據影像診斷的過程和特點,采用概率法與關鍵特征相結合的推理機制。相對于貝葉斯算法、二元Logistic回歸法、分類回歸樹及粗糙集等數據挖掘技術的模糊算法,本系統有實現相對簡單,緊密聯系臨床等優點。

4.3 自我學習功能 自我學習功能是提高專家系統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能力的重要途徑。常見的專家系統推理方法,如貝葉斯算法、二元Logistic回歸法、分類回歸樹及粗糙集等數據挖掘技術的模糊算法,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定期進行數據的重新訓練、挖掘,無法實現用戶對軟件在后期應用中的自我更新、完善。本系統初步具備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通過知識補充模塊,可以添加系統原來無法診斷的疾病,也可以補充原本不完整的知識信息,并且,隨著數據庫中樣本數量的不斷擴大,學習程序可以通過每一個隨訪病例的錄入,自動調整各種指標屬性值的發病概率,以達到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目的。

4.4 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 雖然,使用軟件的第一診斷準確率高于常規組,但僅有63.01%。造成第一診斷準確率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可能性:所選病例為術前誤診的疑難病例;軟件對某些征象的描述、分類不夠細化;屬性賦值不夠精確;軟件使用者對一些影像征象的觀察不夠準確。隨著對影像征象的分類、描述更趨合理,系統搜集的確診病例不斷豐富,以及醫務人員對影像資料解讀的不斷提高,軟件的診斷準確率必將進一步提高。

計算機輔助診斷是影像診斷學發展的方向之一。將來,隨著計算機輔助診斷與圖像處理、PACS系統等技術融合,專家系統的臨床應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本系統希望能為這方面的工作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俞思偉.醫學專家系統的設計原理與實現方法[J].醫學信息,2002,15(6):346-349.

[2]韋曉虎,鄭虹.基于事例推理的醫學診斷專家系統[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27(3):179-180.

[3] E. H . Short liffe, S. G. Axline, B. G. Buchanan , et al.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 to advise physicians regarding antimicrobial therapy[J].Computers an d Biomedical Research,1973,6(6):544-560.

[4] Yongqian Qiang,Youmin Guo ,Xue Li,et al.The Diagnostic Rule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Preliminary Study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ique[J].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2007,21(3):190-195.

[5] Engin Avci, Ibrahim Turkoglu. An intelligent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and ANFIS for the heart valve disease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2873-2878.

[6] Prasad K, Winter J, Bhat U M,et al. Image Analysis Approach for Development of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etection of Malaria Parasites in Thin Blood Smear Images[J].J Digit Imaging,2012,25(4):542-549.

[7] Florin Gorunescu , Smaranda Belciug, Marina Gorunescu ,et al.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for liver flbrosis stadialization based on tandem feature selection and evolutionary-driven neural network[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5):12824-12832.

[8] Alexandre Savio,Manuel Gra?a.Deformation based feature selection for 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J]. April 2013,40(5),1619-1628.

[9] De Boo D. W.,Prokop M.,Uffmann M ,et al.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CAD) of lung nodules and small tumours on chest radiograph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09,72(2):218-225.

[10] Engin Avci. A new expert system for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GDALS- SVM[J].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2012,36(3):2005-2009.

[11]鄒薇薇,劉士遠.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在肺結節診斷中的應用[J].人民軍醫,2007,50(5):302-303.

[12]王亞輝,朱廣友,喬可,等.X線骨齡評估方法研究進展與展望[J].法醫學雜志,2007,(23)5:365-369.

[13]許春華.多信息源乳腺癌醫學診斷專家系統[D].山東:山東大學,2001.

[14]林燕,高培毅,孫楠.鞍內及鞍上腫瘤計算機輔助MR影像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9,33(12):815-818.

[15]馬軍,楊杰,耿道穎.基于貝葉斯網絡的腦膠質瘤惡性高低度的自動診斷[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6,23(1):184-188.

[16]盧又燃,馮曉源,梁宗輝.粗糙集、決策樹及回歸法根據常規MRI預測膠質瘤分級的對比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6):572-576.

第9篇: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方向范文

[關鍵詞] 糖尿病心肌??;超聲心動圖描記術;心肌速度梯度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c)-0108-04

Research of omni-directional M-mode echocardiography on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WANG Chun GUO Wei DAI Ying

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Provincial 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omni-directional M-mode echocard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of local myocardium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 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DCM(the study group) and 54 healthy peop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curves of omni-directional M-mode echocardiography in 16 segments of left ventricle short axis in each group were collected.Endocardial motion velocity(Ven),epicardial motion velocity(Vep),and related wall thickness(D)were measured at systole and diastole.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 was calculated,and then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MVG at diastole in most of the segments of left ventricle short axis in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Diabetic cardiomyopathy;Echocardiography;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popathy,DCM)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是由高血糖造成心肌微血管病變和代謝紊亂所導致的心肌廣泛局灶性壞死的一類疾病,早期可無臨床癥狀,最終可進展為心力衰竭[1]。全方向 M 型超聲心動圖(omni-directional M-mode echocardiography,OME)是M型超聲成像中不斷發展的一種超聲定量技術,能夠在常規M型超聲無法測量的切面進行測量[2]。本研究采用OME對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縮功能進行評價,旨在為早期發現糖尿病患者心肌運動功能障礙提供可靠的臨床診斷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就診于本院的62例DCM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為(52±18.6)歲。糖尿病診斷參照1999年WHO標準(空腹血漿葡萄糖≥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2 h血漿葡萄糖≥11.1 mmol/L)。DCM診斷標準:糖尿病程5年以上;無心臟疾病病史;排除高血壓、甲亢等;心導管或心臟CTA檢查排除冠心病存在;至少出現以下情況之一:心臟擴大、各類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不全。選取同時期來本院的5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4 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46±21.6)歲,既往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腎功能障礙等病史,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無明顯異常。兩組的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設備

二維超聲圖像的采集使用GE Vivid7 Dimension彩色超聲顯像系統,探頭頻率2.0~4.04 MHz,探頭深度15~20 cm,掃描角度90°~120°。OME參數的測量及分析采用福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制的LEJ-2型OME系統。

1.3 研究方法

1.3.1 圖像采集 受檢者取左側臥位,連接同步心電圖,于受檢者平靜呼吸時采集圖像。所有入選者均行常規二維超聲檢查與測量,獲取左心室短軸二尖瓣水平、肌水平及心尖水平的常規二維切面,要求內膜顯示清楚,每個切面都要連續采集3個心動周期,存入超聲機硬盤。

1.3.2 圖像分析 將所獲取的二維動態圖像導入LEJ-2型OME系統,采用手動分析方式將取樣線分別放置于左心室二尖瓣水平、肌水平、心尖共16節段(美國超聲心動圖協會的16節段分法)。測量時取樣方向盡量使取樣線垂直于所測量室壁,應用M型圖像生成程序,該程序可對每條取樣線上的心室壁生成相應M型超聲圖像。根據同步心電圖選擇同一心動周期內的收縮期、舒張期,并測量心內膜運動速度(Ven)、心外膜運動速度(Vep)及相對應的室壁厚度(D),每個測定值均為連續3個心動周期,3次測量后得出平均值,計算心肌速度梯度(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MVG),MVG=(Ven-Vep)/D。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心率、空腹血糖、傳統超聲心動圖測量指標的比較

兩組之間的心率(HR)、左心室內徑(LV)、左室舒張末期容積(EDV)、左室射血分數(EF)等傳統超聲心動圖測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收縮期三個水平各節段MVG的比較

研究組收縮期左心室短軸切面二尖瓣水平前間隔、前壁、后間隔的MVG均低于對照組,肌水平前間壁、前壁的MVG低于對照組,心尖水平前壁的MVG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收縮期三個水平各節段MVG的比較(s-1,x±s)

與對照組比較,*P

2.3 兩組舒張期三個水平各節段MVG的比較

研究組舒張期左心室短軸切面二尖瓣水平各節段的MVG均低于對照組,肌水平前間壁、前壁、后壁、下壁、后間隔的MVG均低于對照組,心尖水平前壁、后間隔的MVG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兩組舒張期三個水平各節段MVG的比較(s-1,x±s)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DCM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主要的病理變化是高血糖等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導致心肌代謝紊亂,心肌纖維化以及細胞損害,長期代謝障礙可導致心室肥厚,心肌結構異常,進而影響心臟的舒縮功能[3-5]。本研究中,研究組和對照組在采用傳統超聲心動圖進行心臟超聲檢測后,兩組的EF值、E/A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傳統超聲心動圖通過測量舒張早期和舒張晚期的E/A值來評價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張功能,但是隨著糖尿病病程的發展,心肌纖維化進一步加重,左心室順應性進一步降低,使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而舒張早期二尖瓣口壓力階差也升高,此時會出現E/A比值假性正常,并且測量二尖瓣E/A比值的方法手段單一,不能定量評價心肌的整體和局部功能,特異性不高,難以滿足臨床診治的要求。

福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在傳統M型超聲基礎上,研制出LEJ-2型OME,其基本原理與傳統 M 型超聲相同,但傳統M型超聲只能局限于90°范圍內掃描,而且對檢測角度和檢測對象有很大局限。OME獨特之處在于可在同一個心動周期內不同心臟部位進行任意多條運動曲線的同步成像,通過對圖像數字化處理,可同時顯示心臟內不同結構不同角度的 M型超聲運動圖像,其重要特征就是取樣線可以任意取向,不受取樣結構角度限制,可同步觀察不同心臟結構的運動情況,便于對比分析。心肌應變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心肌組織發生變形的速度,等于以初長度為校正的每單位長度的速度差,即MVG。目前獲得心肌應變率應用較廣的是采用組織多普勒技術分別對要觀察的心肌組織進行測量,缺點是存在很大的角度依賴性,且多研究的是心肌軸向運動。M型超聲心肌運動曲線同樣可反映局部心肌變形情況,對心肌的向心運動評價更有優勢,最大優點在于分析心肌運動時不受心臟整體運動以及相鄰節段心肌舒縮運動的影響,可更加準確地反映局部心肌運動與功能[6-7]。心臟的整體功能未出現明顯下降時,部分心肌局部功能已出現輕度損害。傳統超聲檢測方法敏感性往往不高,OME可提高對心肌早期局部功能損害檢測的敏感性[8-9]。本研究中,研究組的MVG比對照組降低,與不同機構使用其他超聲技術所得出的結果一致[10]。本研究顯示,研究組MVG在舒張期心肌各節段顯著低于對照組,收縮期變化不明顯。國外研究結果也提示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臟微血管病變、心肌生化代謝紊亂和心肌纖維化等所致的心肌結構異常,最終可引發左心室結構及功能異常[11-12]。左心室舒張功能受損可能是DCM最明顯的早期征象,因此早期發現左室舒張功能障礙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3]。本研究從左室短軸切面不同水平、不同節段的MVG來評價心肌各個節段的局部收縮運動功能,研究組部分節段MVG減低,提示DCM在左室整體收縮功能還處在正常范圍時就已出現局部的心肌收縮運動功能障礙,可能是由于心肌通過不同程度的代償機制導致心肌整體收縮功能未出現顯著改變。該結果與既往DCM患者心功能的研究結論一致[14-16]。

本研究顯示,EF和二尖瓣口血流頻譜等傳統超聲指標發生改變前,DCM患者可能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心肌組織損害,提示最早出現的DCM心臟功能損害是心室舒張功能下降。如何早期發現DCM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對減少DCM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目前臨床上對DCM的早期診斷存在一定困難,也缺乏一個統一標準。本研究顯示,應用LEJ-2型OME評價DCM心臟功能具有可行性,值得進一步完善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Boudina S,Abel ED.Diabetic cardiomyopathy,causes and effect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1,11(1):31-39.

[2] 張筠,李越,李蕾,等.應用改進的解剖M型超聲檢測正常人左心室徑向應變率[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7):1044-1047.

[3] Boudina S,Abel ED.Diabetic cardiomyopathy revisted[J].Circulation,2007,115(25):3213-3223.

[4] Stein PK,Tereshchenko L,Domitrovich PP,et al.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autonomic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07,9(4):364-369.

[5] 張鵬,路慎國,鄭洪華.糖尿病心肌病的發病機制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4):18-19.

[6] 郭薇,王春,盧荔紅.LEJ-1型全方向M-型超聲心動圖對心室壁速度和加速度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9):665-667.

[7] 葉振盛,郭薇.全方向M型超聲評價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縮同步性[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10):1803-1805.

[8] Lin Q,Wu W,Huang L,et al.An omnidirectiongal M-mode echocardiography system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J].Comput Med Imaging Graph,2006,30(6-7):333-338.

[9] 郭亮,李越,孟素云,等.改進的解剖M型超聲檢測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肌徑向應變率的研究[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1,8(2):306-312.

[10] 馬紅,謝明星,王靜,等.超聲斑點追蹤成像技術對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縮功能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8,24(10):894-897.

[11] Galderisi M.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diabetic cardiomyopathy:evaluation by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2006,48(8):1548-1551.

[12] Ha JW,Lee HC,Kang ES,et al.Abnormal left ventricular longitudinal functional reserv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implication for detecting subclinical myocardial dysfunction using exercise 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J].Heart,2007,93(12):1571-1576.

[13] From AM,Scott CG,Chen HH.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e-clinical diastolic dysfunctio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10,55(4):300-305.

[14] 趙策瑤,鄧又斌,熊莉,等.超聲斑點追蹤技術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心臟局部收縮功能[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25(4):373-376.

[15] 范瑞,林紅,李翠玲,等.斑點追蹤成像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張功能早期改變[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2,28(11):1991-1998.

亚洲电影久久久久久久9999|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人妻|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久久99青青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野外|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老外和中国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网| 日本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浪潮AV无码性色|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精|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苍井空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av | 男人的天堂在线无码视频|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网红女主播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 成品人视频ww入口|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1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天堂av在线最新版在线| 91情侣在线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天天躁躁水汪汪人碰人|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 一二区成人影院电影网| 在线观看的av网站|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免费| 日韩人妻熟女中文字幕a美景之屋| 国产人妻777人伦精品hd|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少妇放荡的呻吟干柴烈火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