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防止危化品泄漏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發電企業;危化品;存儲管理
廈門華夏國際電力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我公司”)是一家燃煤發電企業,其正常生產所用的部分物資從屬性上說,屬于危險化學品(簡稱危化品)范疇。為加強危化品的安全運輸及儲存管理,我公司先后制定了《易燃易爆品管理規定》、《油品及化學品管理程序》、《移動式氣瓶安全管理規定》、《公司燃油罐區火災事故處置方案》、《氨站氨氣泄漏事故應急預案》、《公司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化學危險品倉庫火災事故處置方案》等,通過這些安全管理條例和規定要求從制度上確保了危化品在運輸、存儲和使用等環節過程中的安全、健康、環保,建廠十幾年來沒有發生一例危化品事故。
筆者結合日常物資供應工作實踐,談談對在用危化品的認識及儲存環節如何加強危化品的管理工作。
一、燃煤發電企業的危化品
凡是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蝕、放射性等性質,在運輸、裝卸、儲存保管過程中容易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而需要特別防護的貨物均屬危化品。我公司目前使用的危化品主要有:毒害物品(如液氨、丙酮等)、腐蝕性物品(如硫酸、鹽酸、燒堿等)、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如易燃氣體乙炔、氫氣、助燃氣體氧氣等)、易燃液體(如己醇、丙酮、煤油等)。公司對危化品的危險源進行了評估,其中主要有:酸、堿、氨車的接卸,有可能發生酸堿氨的泄漏,造成傷人、水體污染、土地污染;化學試劑有害氣體揮發,造成人員中毒;易燃易爆品未隔離遇火種,發生爆炸;油泄漏,造成地面污染、人員滑倒傷人、對皮膚造成傷害;氧氣、乙炔使用未按規定擺放、固定、漏氣,發生爆炸傷人。針對這些危險源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制訂電業安全工作規程(化學工作)、化學危險品管理規定、化學實驗室管理辦法、化學藥品庫管理規定、化學主要危險品事故處理預案、公司危險化學品概述與防范及處理措施、化驗人員和倉管人員取危化品證上崗等。
二、危化品倉儲管理的一般性要求
1.設計及施工
危險品倉庫的建筑、設計須嚴格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儲存室或倉庫的構造必須符合有關安全防火規定,并根據物資的種類、性質設置相應的通風、防爆、防火、防雷、滅火、防護攔壩等安全設施。任何易燃和爆炸性物資的儲存都必須與相關法規相適應,不得隨便存放。具體實施:對于儲存的易燃液體,應建立適當的攔壩,以容納任何溢出或泄漏;評估倉儲物資在正常和異常情況下的兼容性;對于小型倉庫的危險物資儲存應分間、分類、分堆儲存;性質相抵觸能引起燃燒爆炸的物資要單獨儲存;所有裝有易燃液體的窗口都必須貼上相應的標簽或標記;所有易燃、易爆壓縮氣體必須使用統一的標準氣瓶裝載,并貼有相應的標簽或標記,使用中的壓力氣體必須做好記錄(如壓力、數量、存放地點等),用后的空瓶必須送回到專門地點存放,并做好標記;安裝在倉庫或儲存室的通風、照明設備至少每月一次進行定期檢查;存放易燃、易爆性物品的所有倉庫都應適當加鎖,以防止未經許可者進入;危險品倉庫的建立必須呈報有關主管部門審批,并獲得許可證;對不用的、過期或老化的危險化學品按有關規定妥善封存及處理。
2.倉庫的整潔
存放危險化學品的倉庫必須保持整潔,倉庫內必須有統一的劃線保持人行走道的暢通。所有易燃品、化學品、爆炸品必須分類,分間存放,貼有標簽并在貨架上排列整齊。所有裝載危險物質的容器(無論是氣態、液態或固態)都應處于完好的密封狀態。對于有可能傾倒的氣瓶、液罐等物資應采取措施妥善地安放在支架內或擱板上防止意外。如有溢出的物體應立即清除。儲存危險品的倉庫不得用于其他用途。裝卸危險物品必須輕拿、輕放、嚴防震動、撞擊、摩擦和重壓。應在大門入口及儲存室內顯眼處張貼“嚴禁明火”和“禁止吸煙”等必要的圖形標志。及時消除倉庫內使用過的舊布和其他可燃物料。在適當的位置標明最大庫容量。
3.使用接地
若有需要,倉庫應按標準使用接地裝置(避雷針),接地電纜和接地狀況良好,并經檢測符合標準要求。對接地裝置應定期檢查和試驗,確保其安全性,并做好記錄。當將易燃液體從一個容器倒換到另一個容器時,為了防止靜電荷的積累,應進行適當的接地連接。接地連接用的導線或電纜、線夾應狀態良好,且正確使用。連接用的設備應放在固定的位置,并妥善保管。強調倒換過程中易燃性,安全工作程序的警告標志應張貼在工作現場。
4.容器及包裝
進庫的所有物資都必須在包裝容器或箱上清楚標注。標注必須正確無誤,對于特殊的物資除注明常規參數外,還應顯示其基本特征和安全注意事項。物資應存放在適合的容器內或包裝箱中。入庫時應詳細核對品名、規格重量、容器包裝等,如發現品名、包裝不合規格,容器滲漏必須立即采取措施轉移到安全地點處理,不得進庫。除留足必需的空容器備用或換裝的需要外,盡量減少容器的庫存量,以降低風險。員工應有適當的培訓,以便學習、了解物資標注的含義。
5.HCS大容量儲罐
HCS大容量儲罐必須有足夠的機械強度以防爆裂。設計時應考慮在周邊增設攔堵壩,以防止泄漏時污染周圍環境或河流。正常運行或使用時應有一定的措施確保排放閥全關閉。應有合適的監控手段和設備并制訂應急措施(預案)以滿足意外危急時的需要。大容器儲罐必須按要求加標簽。
三、危化品倉儲管理的一般工作程序
1.物資需用計劃制訂
選擇有資質的供應商,制訂危品廠區運輸路線圖:其中對大宗用槽車罐車裝運的酸(堿、氨)的進廠應專人專車按指定路線帶路監督過磅,且設有液氨(酸、堿)車輛交接記錄表,包含日期、車牌號碼、帶車進出廠人員簽字及接卸車人員簽字、交接時間、車輛的毛重、凈重。裝卸過程中注意使用PPE防護用品,按照安全操作規程進行裝卸。倉庫嚴格按照公司《油品及化學品管理程序》進行收發料,危險品庫應安裝通風設施及溫濕度計,倉管員應每天對通風設施進行巡查,保證通風設施的正常運行。在高溫季節應每天檢查危險品庫室內溫度,如危險品庫室內溫度高于30℃,應立即采取降溫措施,并向部門領導匯報。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危化品倉庫全面檢查,主要是檢查庫房的照明、通風、堆放、整潔狀況。庫內顯眼處懸掛有儲存危化品的MSDS(物料安全技術說明書),便于倉儲人員或使用人員及時了解物資的屬性及采取相對應的防范措施。
2.確定公司區域范圍內危化品的存放點
每月對各工作區域的化學品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制訂公司所有危化品現有的庫存清單。清單內容包括:儲存或使用的化學品的名稱、化學品類別及危險性分類、化學品數量、存放場所。同時檢查各點個人防護用品的配備情況。
3.建立倉儲管理系統
將儲存場所要求、儲存標志、儲存安排與儲存量、收發儲存化學品、儲運條件、禁配關系、信息化管理、人員培訓與管理、廢棄等按要求進行有機整合,同時利用倉儲管理系統制訂標準的工作程序。
四、加強危化品倉儲管理應采取的措施
1.基礎性安全規定是保證危化品安全存儲和公司員工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防護用品:個人防護用品包括防護帽、防護服、防護眼鏡和面罩、呼吸防護器、橡膠手套等防護用品;相關的崗位及人員必須配備、配齊個人防護用品。
安全標志:放置或使用化學危險品的部位或崗位必須有相應的安全標志或警告牌;標明危險品的名稱,注明其危險性質,如“易燃氣體、有毒氣體、易燃液體、氧化劑、劇、有、腐蝕品”,“防止腐蝕、防止中毒、嚴禁煙火”等。
排氣設施:由于化驗或水處理工作中常常產生有毒或易燃的氣體,因此凡是有藥品存放或使用的地方均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我公司的通風設施一般采用通風柜及排氣扇。
沖洗設施:應在大量使用或儲放酸、堿、氨等部分或崗位設置噴淋器,以便人體不慎接觸藥品后的沖洗;應在上述部分設置沖洗水裝置(沖洗水閥、水管等),以便在發生藥品泄漏或擴散的情況下有足夠的沖洗用水。
消防器材:應根據儲放或使用藥品的化學性質及其危險性放置相應數量的滅火器材。
安全保衛:化驗班或倉儲班應將腐蝕品及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鎖在專門的藥品柜中,按《化學藥品庫管理規定》進行領用及雙鑰匙保管;建立完整的化學危險品臺賬。
應急藥品:在儲放或使用危險化學品的部位或崗位,應配設急救箱,內含急救包、云南白藥、紅汞、紫藥水、碘酊、膠布、美寶燙傷膏、繃帶、創口貼、紗布、棉花等藥品或用品。
化學藥品:在儲放或使用危險化學品的部位或崗位,應配備洗眼裝置及洗眼液;同時應根據危險化學品的類別與性質配置低溶度的碳酸氫鈉或硼酸及硫代硫酸鈉溶液,作為酸堿燒傷時的應急涂洗之用。
2.不斷加強對企業員工進行《安全生產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宣貫講座
增強企業員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對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和從事危化品工作的員工要重點進行安全專業培訓,這是提高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及危化品從業人員安全技術素質、確保安全生產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措施之一。
3.模擬現場突發事故的緊急救援
以此檢驗相應人員執行《危化品事故應急預案》的水平,提高員工的應變能力。
4.加強企業內部的檢查、監督力度
關鍵詞:危險化學品;內河運輸;風險分析;風險類別
引言
危險化學品[1],是指具有毒害、腐蝕、爆炸、燃燒、助燃等性質,對人體、設施、環境具有危害的劇毒化學品和其他化學品。在運輸過程中其易發生爆炸、燃燒、泄漏等危險事故。事故一旦發生,將對運輸沿線的社會經濟及自然環境造成極大危害。由于水運運量大、成本低、能耗低,內河水運以成為危化品運輸的主要方式。但也造成了運輸船舶流動污染源的高度集中,對水源產生的污染和危害日趨顯現出來。而且如果在運輸環節中對危化品控制不當,極易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水路危險品運輸研究中,國外的研究主要關注于航運油泄漏問題。Magnus S.Eide和Qyind Endresseen等[2,3]對油泄漏事故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基于船舶動態識別系統進行智能船舶監控;并建立了動態環境風險模型來降低船運風險。Erik Vanem 和Qyind Endresseen[4]建立了成本模型對船運油泄漏風險進行控制。除此之外,D.Roelevan和M.Kokc[5]對船舶事故的概率進行計算及預測。P. Leonelli和S. Bonvicini[6]通過對風險進行分析,而選擇運輸有害物質的最佳航線。Janey S.Camp[7]改進泄漏管理信息系統來進行決策支持。
內河航運作為我國危險品運輸的主要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內河危險品運輸風險的分析與評估。李路,雷孝平等[8]對內河危險品運輸進行了風險定量分析與評價的探討。王造、劉清和鐘華杰[9]應用層次分析法設定長江航運現代化評價指標。劉鄢立[10]分析了危險品船舶運輸過程中可能引發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針對水路危險品船舶運輸安全管理的建議和對策。孫國慶[11]對內河水路危險品運輸安全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的策略。另一方面,是將相關技術方法應用于內河危險品運輸中。如王衛、曹從詠和何笑[12]將CBR(案例推理)技術引入到水路危險貨物運輸事故應急救援決策系統設計中,建立了貨物運輸事故應急救援決策系統模型。操志強、劉威和陶文杰[13]提出將RFTD技術應用于水路運輸中,有助于監管部門掌握內河航道交通現狀、船舶通行動態和安全狀況,有效防止和減少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事故的發生。另外一方面是對現在危險品水路運輸現狀的介紹和分析,特別是針對長江流域的危險品運輸現狀的介紹及運輸事故的總結。
危化品運輸安全的實現,依賴于三個方面的工作:危險辨識、危險性評價和危險控制。本文主要基于對重慶內河危化品運輸企業的調查,分析危化品內河運輸的流程,從流程的三個主要環節出發,分析內河危化品運輸各環節中所面臨的風險類型。從而便于對影響運輸安全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使運輸企業識別風險,在運輸各個關節中,有針對性的進行風險控制,實現危化品內河運輸的安全。
1 重慶內河危化品運輸流程
1.1危化品運輸流程
在內河危化品運輸整個過程中,大部分化工企業將廠區或儲藏區建于碼頭或航線岸邊,以方便裝卸貨物,并減少貨物損耗。化工企業通過管道運輸,配合運輸企業將危化品裝船,運輸企業只需提供內河運輸將貨物運至目的港,最后由收貨方將貨物通過管道運至儲藏區或廠區。此外,存在少數化工企業的廠區距離碼頭較遠,這種情況需要公水聯運,采用公路運輸將貨物運至碼頭,采用罐車自卸式將危化品裝船。當前重慶內河危化品運輸企業主要承保內河運輸部分,需要與公路運輸企業合作,完成這部分運輸。兩種運輸流程通過圖1進行展示。
1.2內河危化品運輸流程
通過對4家重慶內河危化品運輸企業的調查,在內河運輸過程中,主要環節有裝卸貨、停泊及航運,以及對這三個環節進行安全作業的監控和應急。在圖2中,標明了五個環節的基本過程及相互關系,以及整個流程中的包括運輸企業和海運相關政府部門的兩個參與主體。由于研究主要運輸方式,不考慮公水聯運情況,將危化品企業、港口企業及危化品運輸車隊排除。對于內河危化品運輸企業而言,主要發生運輸安全事故的環節主要為裝卸貨、停泊及內河航運。企業和政府部門通過對流程的監控可以控制風險源,當發生緊急情況時進行應急響應,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
2 風險類別分析
下文將按照圖2流程圖中的三個主要環節進行風險類別的分析和識別,從而掌握在重慶內河危化品運輸過程中的主要運輸風險類別有哪些。
2.1 停泊環節的主要運輸風險
在整個運輸過程中的起始環節就是停泊,船舶的停泊主要分為靠泊和離泊。危化品船舶在停泊環節中的主要作業有船員的停泊值班;拋錨;船舶開航前檢查;蒸/洗艙作業;船舶加油作業以及出現緊急情況時的應急響應。在船舶停泊過程中,一定要使錨泊的船舶按照值班制度加強停泊管理,做好停泊期間的安全防范,注意水情變化以及周邊環境,從而防止船舶在拋錨過程中由于駕駛失誤與其他船舶及水岸其他礙航物發生碰撞事故。其次,要認真檢查船舶錨泊情況,確保船舶停泊安全,防走錨等事故的發生。同時還需在船舶進行蒸/洗艙作業時,安全操作,防止出現由于洗艙產生的有害氣體造成人員窒息和中毒事故。最后,還要核實船舶裝載情況,確保后期船舶航行安全,防止船舶擱淺觸礁事故的發生。 因此可以看出在停泊環節中主要容易出現的風險事故類型有:碰撞、走錨、人員中毒、觸礁事故。
2.2 裝卸貨環節的主要運輸風險
在船舶停靠岸后,進行船舶的裝卸貨作業,裝卸貨的主要過程是船舶在危化品碼頭,通過泵加壓或自留的方式,使液態危化品通過管道及控制閥等設備,流入船艙內或從船上輸送到儲罐的過程,是危化品運輸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保證危化品貨物質量的重要環節。圖3和圖4為危化品船舶裝卸貨流程圖,在圖中可以了解裝卸貨的主要過程。在裝卸過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船上人員與港口公司要在裝卸前做好船安檢查,檢查甲板、液貨管系、閥門、消防報警系統,并且要檢查各艙的殘水,盡量收凈殘余貨物。通過檢查,保證裝卸作業順利完成,減少因為設備問題導致的在裝卸中的泄漏、火災、溢油污染等事故的發生。第二,合理編制裝卸貨計劃,控制裝卸貨進度與輸油壓力,注意在最后貨艙留有充分余地,以便容油管系里的余貨。第三,在裝卸時要時刻注意貨品在管道中壓力、溫度和液置的上升速度,避免因為輸送速度過快發生靜電,從而防火、防爆。最后,做好作業巡回檢查和應急救援的準備,發現異常,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從源頭遏制事故發生。通過與船運人員進行訪談了解,危化品初裝卸貨時風險較大,如果順利完成出裝卸的流程,整個過程發生風險的概率將降低,并且會影響航運過程的安全。同時,由于重慶山地地勢,碼頭落差較大,不同于長江沿岸其他區域的碼頭,這種地勢特點導致管道裝卸貨負荷量大,運輸量小,也增加了輸送環節的風險。通過了解裝卸貨的主要流程和注意事項,在危化品船舶裝卸貨過程中主要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有:火災、爆炸、泄漏、污染、貨品污染。
2.3 內河航運環節的主要運輸風險
航運是整個危化品運輸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所占運輸時間比重也是最多的。通過調研取得的數據資料顯示,船舶航行時間占所有船舶全年運輸時間的35%左右。航運中主要的作業有航行操作、船舶過駁、拋錨作業、航行中停泊作業、船上值班作業、船舶及設備維護以及應急響應等。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風險類型發生較多的環節,和裝卸貨環節比較,航運環節風險發生概率大,但風險發生產生的影響相比要小。在此環節中發生的主要風險類別有:碰撞、泄漏、觸礁、擱淺、船舶磨損、火災/爆炸、設備失靈、進水、人員傷亡/疾病、浪損、溢油污染、船舶失電、人員落水、安保事件、遭遇惡劣天氣等。
3 內河危化品運輸風險類別
根據上文內容分析了運輸三大環節中容易發生的風險類別,通過表1將這三大環節的主要作業及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總結。各家危化品運輸企業在上級航運部門的管理下,針對企業的業務和安全管理體系對運輸風險的類別劃分存在差異,但總體主線一致。通過表1的總結,本文對危化品風險劃分為20類,包括:碰撞、走錨、觸礁、擱淺、泄漏、危化品/油污染、貨品污染、垃圾污染、人員中毒/傷亡/疾病、火災/爆炸,船舶磨損、設備失靈(舵機、主機、車葉等設備)、進水、浪損、船舶失電、人員落水、遭遇惡劣天氣(遭遇臺風、泥石流、山體滑坡、濃霧、暴雨等惡劣氣象)、船舶沉沒、棄船。
4 總結
本文從重慶內河危化品運輸三個主要環節分析了風險事故的類型,并通過表1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總結,將危化品風險劃分為20類。內河危化品運輸企業應針對這些風險事故有所警惕,這不僅對于重慶內河危化品運輸企業進行風險管理有利,國內從事危化品內河運輸的企業及水路其他種類的運輸公司都有指導作用。此外,通過在企業進行調查以及對長江及重慶海事管理部門搜集的事故數據,在長江內河運輸中,發生的風險類型主要集中在碰撞、擱淺、觸礁、火災/爆炸、遭遇惡劣天氣(主要以風災為主)。其中近一半為碰撞,數據顯示其比例在50%―60%之間。擱淺和觸礁可占35%左右,余下為火災,其他的風險事故發生則較少。這幾種風險類型值得運輸企業的極其關注,在運輸各環節中中加強航運管理,提高船員安全意識,做好應急準備,避免這幾類事故的發生及降低事故帶來的危害。
參考文獻
[1]王宇.危險化學品物流.第一版.化學工業工業出版社.北京.2010.
[2]Magnus S.Eide,Qyvind Endresseen,Qyind Irevik.Intelligent ship traffic monitoring for oil ship prevention:risk based decision support building on AIS[J].Marine Pollution Bullelin,2007,54,144-148.
[3] Magnus S.Eide,Qyvind Endresseen,Qyind Irevik,Odd Willy Brurde .Prevention of oil spill from shipping by modeling of dynamic risk[J].Marine Pollution Bullelin,2007,54(10),1619-1633.
[4] Erik Vanem,Qyvind Endresen,Rolf Skjong. Cost-effectiveness criteria for marine oil spill preventive measure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2008,93(9),1354-1368.
[5] D.Roelevan,M.Kokc,HI.Stipdonk,W.A De Vries.Inland waterway transport: Modelling the probability of accidents[J].Safety Science.1995,19,191-202.
[6] P. Leonelli,S. Bonvicini, G. Spadoni .Hazardous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a risk-analysis-based routing methodology[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anuary 2000,711,283-300.
[7] Janey S.Camp,Euggere J.Leboef,Mark D.Abkovoitz.Application of an enhanced spil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inland waterway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9(13),583-592.
[8]李 路,畢翠平,雷孝平.水路危險品運輸風險定量分析與評價探討[J].交通環保,2004,25(6),4-7.
[9]王造,劉 清,鐘華杰.長江航運現代化測評指標[J].水運管理,2010,32(1),18-20.
[10]劉鄢立.長江危險品運輸事故原因分析及對策[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15-18.
[11]孫國慶.內河水路危險品運輸安全狀況分析與對策[J].交通企業管理,2012,6,75-76.
[12]王衛,曹從詠,何笑.CBR技術在水路危險品運輸事故應急決策中的應用[J].系統安全,2010,68-69.
[13]操志強,劉威,陶文杰.內河航運危險品運輸中RFID 技術的應用研究[J].城市公共事業,2011,22-25.
關鍵詞:高危污染行業 事故危害 風險評估
哈爾濱市(包括區縣)現有從事危險化學品(石油、化工、醫藥)生產單位89家,其中石油煉制企業2家,主要生產苯酐、油脂、汽油,柴油,航煤,聚丙烯,精丙烯等;化工企業72家,主要生產鹽酸、液氯、燒堿、PVC樹脂、次氯酸鈉、苯酚和丙酮等化工產品;醫藥行業15家,主要生產各種化學藥品及中成藥。這些企業分布在我市各行政區,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設想,人民生命和財產將受到極大威脅。因此,對高危行業進行污染事故環境風險評估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主要針對哈市5家重點石油、化工、醫藥企業生產過程中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原料(指氣體或極易揮發為氣體的液體)、產品的儲罐,一旦發生泄漏或爆炸,所產生的對周圍環境和人群的影響。
由于篇幅限制的原因,不能在此論文中將5家企業的全部有毒有害物質進行論述,只對其中2種重大危險化學物質進行闡述。
一、 物質危險性識別
經調查,2家重點企業存在液氨、液氯重大危險源。
表1 高危污染源調查統計表
序號
單位名稱
有毒有害
物質名稱
儲存量(t)
儲罐壓力
1
哈爾濱華爾化工有限公司
液氯
5
2
中煤龍化
液氨
270
<2.16 MPa
二、 源項分析
(一)分析內容
根據上述企業生產規模、性質和特征,確定危險化學品在事故發生情況下的泄漏量(根據生產過程或儲罐容量來進行計算)。
(二)危險化學品的泄漏量
泄漏量計算應根據事故發生的類型來分別計算:包括液體泄漏速率、氣體泄漏速率、泄漏液體蒸發量計算。
1.液體泄漏速率
液體泄漏速度QL用柏努利方程計算:
本法的限制條件:液體在噴口內不應有急劇蒸發。
2.氣體泄漏速率
當氣體流速在音速范圍(臨界流):
當氣體流速在亞音速范圍(次臨界流):
假定氣體的特性是理想氣體,氣體泄漏速度QG按下式計算:
管道泄漏事故發生時污染物質泄漏速度統計表
序號
單位名稱
有毒有害物質
泄漏速率(kg/s)
1
哈爾濱華爾化工有限公司
液氯
0.02164
2
中煤龍化
液氨
0.031
罐體破裂事故發生時污染物質泄漏速度統計表
序號
單位名稱
有毒有害物質
泄漏速率(kg/s)
1
哈爾濱華爾化工有限公司
液氯
23.66
2
中煤龍化
液氨
409.9707
三、 后果計算
(一)有毒有害物質在大氣中的擴散
本研究將根據我市氣象條件,采用改進煙團模式,模擬事故狀態下有毒有害物質在大氣環境的時空分布特征。
根據泄漏方式為有限時間內連續排放,我們在煙團模式的基礎上作了改進,即把T時段內的連續排放源看作多個瞬間煙團在下風方某點(x,y,z)造成的濃度迭加。由此得出下面的擴散模式:
(x,y,0,t-ti)
蒸發速度Q按下
氣象參數選擇:年平均風速3m/s,D類穩定度,主導風向sw。
四、風險計算和評估
(一)風險評估原則
大氣環境風險評估,首先計算濃度分布,然后按GBZ2《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規定的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給出該濃度分布范圍及到達時間。
(二)風險計算與評估
后果綜述用圖或表綜合列出有毒有害物質泄漏后所造成的多種危害后果,包括:各關心濃度污染物到達時間、影響范圍等。
將預測結果填入下表(本表所列結果,為不采取任何應急措施,在自然條件下的單純大氣擴散結果)。
管道泄漏情況下有毒有害物質泄漏后毒氣團分布預測計算表
(年平均風速3.0m/s,D類穩定度)
序號
單位名稱
有毒有害物質名稱
泄漏量
(mg/s)
居住區最高容許濃度
(mg/m3)
毒氣團漂移時間(分)
1
2
3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1
華爾化工
液氯
21640
0.1
220
390
—
2
中煤龍化
液氨(管道直徑80 mm)
310000
0.2
220
360
—
注: 最高容許濃度:指任何時間均不應超過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標準限值依據《工業企業衛生設計標準》TJ36-79中“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一次值給出。
罐體破裂時有毒有害物質泄漏后毒氣團分布預測計算表(年平均風速3.0m/s,D類穩定度)
序號
單位名稱
有毒有害物質名稱
泄漏量
(mg/s)
居住區最高容許濃度
(mg/m3)
毒氣團漂移時間(分)
10
20
30
40
60
80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1
華爾化工
液氯
23655590
0.1
2200
4020
5620
—
—
—
2
中煤龍化
液氨
409970700
0.2
2360
4380
6300
8130
11550
—
儲罐車閥門泄漏時有毒有害物質毒氣團分布預測計算表(年平均風速3.0m/s,D類穩定度)
序號
有毒有害物質名稱
泄漏量
(mg/s)
居住區最高容許濃度
(mg/m3)
毒氣團漂移時間(分)
1
2
3
4
5
10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1
液氯
677327
0.1
260
470
660
850
1030
—
2
液氨
376004
0.2
250
440
620
790
910
—
儲罐車罐體破裂時有毒有害物質泄漏后毒氣團分布預測計算表(年平均風速3.0m/s,D類穩定度)
序號
有毒有害物質名稱
泄漏量
(mg/s)
居住區最高容許濃度
(mg/m3)
毒氣團漂移時間(分)
1
5
10
15
20
25
30
40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 許濃度前鋒距離
最高容許濃度前鋒距離
1
液氯
21085570
0.1
290
1180
2190
3120
4000
4830
5550
—
2
液氨
11705210
0.2
280
1140
2070
2910
—
—
—
—
注:罐車儲罐的規格為9m(長)×2.3m(寬)×1.7m(高),儲罐容積28.2m3,載重量18噸,閥門位于儲罐頂部,半徑0.2米。
五、應急措施
當泄漏事故發生后,應立即疏散現場工作人員,由應急處理人員關閉罐區圍堰閘門,防止危險化學物質外泄。若發生火災,應將消防水以及攜帶的危險化學物質導流至事故應急防滲儲池,并關閉儲池排污口,待滅火后進行回收或處理,以確保危險化學物質不外流,以免污染地表水體及地下水。
(一)華爾化工廠主要化學物質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1.液氯
泄漏處理措施:迅速撤離泄露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隔離直至氣體散盡,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穿廠商特別推薦的化學防護服(完全隔離)。切斷泄漏源,高濃度泄漏區,噴霧狀堿液水吸收。嚴禁在泄漏的液氯鋼瓶上噴水。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所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用鋼管將泄漏的氯氣導至堿液池,徹底消除氯氣造成的危害。泄漏現場應去除或消除可燃或易燃物質,所使用的工具嚴禁沾有油污,防止發生爆炸事故。
防護措施:
①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建議佩戴空氣呼吸器或氧氣呼吸器。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必須佩戴氧氣呼吸器。
②眼睛防護:呼吸系統防護中已作防護。
③身體防護:穿帶面罩式膠布防毒衣。
④手防護:戴橡膠手套。
⑤其它: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作業,須有人監護。
急救措施:如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清水沖洗。就醫。如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如果吸入該物質,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呼吸心跳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就醫。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必須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離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風處滅火。切斷氣源。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泡沫、干粉。
(二)中煤龍化主要化學物質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1.液氨
泄漏應急處理: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進行隔離150米,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高濃度泄漏區,噴含鹽酸的霧狀水中和、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殘余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儲罐區最好設稀酸噴灑設施,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廢棄物處置方法:建議廢料液用水稀釋,加鹽酸中和后,排入下水道。造紙、紡織、肥料工業中的含氨廢料回收使用。
防護措施:
①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建議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
②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③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④手防護:戴橡膠手套。
⑤其它: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急救措施:如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著,應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動清水徹底沖洗,就醫。如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如果吸入該物質,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必須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斷氣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正在燃燒的氣體。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參考文獻
1. 張志泉.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氣體的風險性評價.北方環境,2004(4)
2. 韓忠峰,宋學英,時愛民.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準備與響應.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9):60-62
3. 黃學軍,張仁.蘇州市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系統的建立與實施.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2(4):5-9
4. 李虹.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及應急監測.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82-84
作者簡介
李雙江 出生于1978年7月,現工作于哈爾濱市環保產業辦公室,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科研、環境評價、環境規劃,單位地址:哈爾濱市道里區通達街499號,郵編:150076,電話/傳真:84623958,電子信箱:lsj13624509833@126.com
關鍵詞:液體化工碼頭;消防;安全;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98文獻標識碼: A
液體化工碼頭的消防安全管理是碼頭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消防安全管理水品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能否預防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以及一旦發生火災爆炸事故能否將事故消除在萌芽中。作為天津港大沽口港區的港口管理者,天津臨港港務集團有限公司下轄5#、6#、7#、8#、9#五個液體化工碼頭,碼頭消防安全管理一直作為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現對液體化工碼頭火災危險性分析及采取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進行簡述。
1、液體化工碼頭火災危險性分析
1.1、液體化工碼頭貨類固有危險特性
天津港大沽口港區液體化工碼頭作業的貨類主要分為四類:
第一大類為可燃液體類,大部分為甲、乙類火災危險物品,閃點低,揮發性強,具有易燃易爆性,泄漏后,其蒸氣可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濃度處于爆炸極限范圍時,遇明火或靜電火花即發生爆炸,例如苯、對二甲苯、甲苯、苯乙烯、二氯乙烷等。
第二大類為液化氣體類,均為甲類火災危險物品,此類貨物常溫常壓下為氣態,經冷凍、壓縮液化后,管道輸送,此類貨物泄漏即可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濃度處于爆炸極限范圍時,遇有一定能量的著火源,即發生爆炸。另外,因此類貨物具有高度絕緣性,泄漏過程中,由于壓力較高,成噴射狀,與管道摩擦產生靜電火花,即可引起燃燒爆炸。此類貨物這樣要有,乙烯、丙烯、氯乙烯、丙烷、丁二烯等。
第三大類為油品類,大部分為甲、乙類火災危險物品,與第一類貨類危險性基本相同,油品類主要有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等。
第四大類為酸堿腐蝕品,此類貨物的危險性主要為強腐蝕性,一般無火災爆炸危險,例如液堿、硫酸等。
目前液體化工碼頭,由于尚未做到全密閉作業,在軟管及輸油臂連接、拆卸過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可燃性氣體或可燃性蒸汽,若濃度處于爆炸極限范圍內,遇明火或靜電即發生火災爆炸。貨類在管道輸送過程中容易產生靜電,靜電放電是導致火災、爆炸事故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燃液體及油類粘度一般較小,容易流淌擴散,一旦泄漏,將波及較大面積,擴大危險區域。
1.2、點火源種類因素
焊接、切割動火作業。焊接、切割動火作業引發的油品碼頭火災爆炸事故所占比例較大。這是因為焊接、切割作業本身就具有火災、爆炸危險性,作業時使用的乙炔、丙烷、氫氣等能源,都是易燃、易爆氣體,氣瓶又屬于壓力容器;作業中飛濺的金屬熔渣溫度很高,若接觸到可燃物質,易引起燃燒爆炸;作業時產生的熱傳導,可能引起焊割部件另一端(側)的可燃物質燃燒或爆炸。
違章進行動火作業,也容易導致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違章作業直接或間接引起的火災、爆炸事故占全部事故的60%以上,表現為對焊割部件的內部結構、性質未了解清楚,就盲目動火;未按規定辦理動火許可證,就急于動火;動火前在現場沒有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隔絕、清洗、置換等;動火前未按規定進行采樣分析和測爆;動火作業結束后遺留火種等等。
現場吸煙,汽車尾氣火星,現場作業產生火花。燃燒的煙頭的表面溫度可達到200℃~300℃,遠高于油品的燃點。打火機、火柴或煙頭點燃時散發的熱量也大大超過油氣所需要的點燃能量;汽車及其他機動車輛一般都以汽油或柴油作為燃料,在這些車輛排出的尾氣中夾帶著火星、火焰,若未安裝阻火器,有可能引發車輛所經過的地區爆炸事故;現場進行軟管連接或拆卸作業過程中,未使用防爆工具導致產生火花。
靜電放電,雷電。液體化工碼頭進行裝卸作業時,管線運輸過程中由于摩擦而產生靜電,由于管線靜電導除裝置失效導致靜電積聚;作業過程中船為設置靜電導除裝置,導致船岸存在電位差,產生電流;碼頭現場人員穿化纖衣物,摩擦產生靜電;雨天或雷天作業打閃,防雷裝置失效導致雷擊;進入碼頭現場手機未關機等產生靜電。
2、液體化工碼頭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探討
2.1、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
認清液體化工碼頭的火災危險性,確保消防安全。作為消防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業主、經營者必須增強消防安全意識,提高責任心,樹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觀念,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加大對消防的投入。組織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組織防火檢查,督促落實火災隱患整改。單位要建立健全各項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規程。對動用明火實施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落實相應的消防安全措施,確保動火安全。
2.2、提高碼頭現場本質安全管理水平
防明火、防火花。嚴格控制動火作業的審批,現場有危化品船舶作業時,嚴禁動火作業;動火作業過程中要嚴格管理,必須經隔離、置換、檢測合格后方可動火;進入碼頭作業現場所有車輛必須帶防火帽,
防泄漏。船岸軟管連接前確保軟管打壓試漏正常,船岸軟管連接完畢后應再次進行打壓試漏,確保無泄漏情況后方可作業;軟管每年需找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水壓檢測,壓力管線每年也需找有資質的單位進行檢測;作業完畢后,管線需用盲法蘭盲死,管線所有排空及倒淋均需使用盲法蘭盲死;管線需定期對其彎頭處壁厚進行檢測;管線接口作業區域設置防溢流圍堤,防止泄露的危化品大范圍流動;碼頭現場所有管線必須設置緊急切斷閥,手動和電動均需有效;作業完畢后應及時掃線,管線內不得存放物料,防止因季節溫度變化導致脹管。
防靜電、防雷電。船舶作業過程中必須使用船岸靜電導除裝置,或者使用絕緣法蘭;碼頭現場所有管線、管廊必須做有效靜電接地,并且每年檢測;所有法蘭連接處必須跨接連接;碼頭現場及辦公樓防雷設施必須每年檢測,確保其能正常使用。碼頭現場必須使用防爆設備工具,現場用電設備,開關箱,接線箱等必須防爆;所有進出碼頭現場的人員不得穿化纖衣物,不得穿帶釘子的鞋;
加強消防設施點檢。確保碼頭現場消防設施完好,包括消防炮、消火栓、滅火器等等,每年消防設施需進行消檢和電檢;碼頭現場消防值班室必須確保24小時有人值守。
2.3、加強水上消防保障力量
要加強水上消防保障力量,逐步建立專職水上消防救援組織,確立水上消防應急體系。天津港大沽口港區現配備有消拖兩用的消防船,日常作為港作拖輪使用,應急時作為消防船使用,解決消防船投入及維護費用高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韓傳軍.淺談影響油碼頭消防控制室自身安全的問題與對策[J].水上消防,2014,05:33-35.
[2]虞益良,梅惠平.淺談油品碼頭的消防安全管理[J].水上消防,2006,05:17-19.
[3]萬明.油品碼頭的消防安全管理[J].勞動保護,2012,11:91-93.
犍為縣工業集中區于2008年設立,總面積15.98km2,包括“石馬壩組團”、“ 虎吼壩組團”、 “丁家壩組團”、“ 孝姑組團”四大組團。2012年,為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適應岷江航電規劃,犍為縣政府決定實施“犍為縣工業集中區擴區規劃”:將工業集中區面積由15.98km2擴區至21.8 km2,對原南岸工業集中區4個組團進行調整。2016年3月我縣對該園區控規進行了修訂,調減了縣城玉津鎮范圍內的區域面積6.14 km2,規劃面積15.66 km2,布局上將原光伏產業園、臨港產業園、造紙印包產業園合并為輕工產業園,同時,為加快產業升級轉型,將原鹽化工產業園更名為精細鹽化工產業園,形成了《犍為縣工業集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訂本)》。犍為縣工業集中區在開發建設中,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原則,以綠色發展理念,我縣工業集中區在建設和開發過程中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的規定,嚴格環評制度和環保“三同時”制度。現將我縣工業集中區環境保護工作總結如下:
一、工業集中區規劃環評開展及執行情況
(一)嚴格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犍為縣工業集中區于2007年取得了樂山市環境保護局《關于<犍為縣南岸工業集中區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意見》(川環建函【2012】364號)。
(二)規劃環評跟蹤評價情況
2013年實施《犍為縣工業集中區總體規劃》,暫未開展跟蹤評價,預計在2018年開展蹤環境影響評價。
二、 入區企業項目環評開展用執行情況
(一)嚴把園區環境準入條件。犍為縣工業集中區根據區域環境承載力、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資源能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空間、物流運輸等條件,制定了園區新建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同等條件下,支持有利于構建企業間生態工業鏈的項目入駐園區。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配合相關部門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新、改、 擴建項目要明確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來源,不得以“零排放”、“零污染”等任何類似名義為企業入園開綠燈。 嚴格控制水污染和敏感區域高耗水、高污染行業發展,新、改、擴建造紙、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電鍍等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量置換。目前所有簽約、入駐項目44個,依法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手續38個,環評執行率100%。
(二)環保“三同時”執行情況
工業集中區入駐企業37個,簽約后待入駐企業6戶。入駐企業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審批37個,項目建設期間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環境保護設施和措施均已按照環評的要求配套建設完成。目前,其中,已通過環保竣工驗收20個,在建12個,已竣工未驗收2個,未建設4個,簽約未落實用地6個,環保“三同時”執行率100%。
(三)環保違法建設項目清理整頓執行情況
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清理整頓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川辦發〔2015〕90號)、《樂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樂山市清理整頓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工作方案的通知》(樂府辦發〔2016〕6號)和《犍為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犍為縣清理整頓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工作方案的通知》(犍府辦函〔2016〕18號)的文件精神,進行了園區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專項檢查。通過檢查,工業集中區無違法違規建設的項目。
三、工業集中區環境管理情況
(一)工業集中區環境管理機構設置情況
按照縣編委《關于同意縣工管委進一步優化園區機構編制資源配置和完善服務職能的批復》(犍編發【2015】74號)文件精神,在工業集中區設置了專門的環境管理機構(工業集中區服務中心項目股),縣環保局排出2位工作人員為專職的工業集中區環境管理員,實行“零距離”為企業服務。
(二)網格管理情況
工業園區網格化監管納入犍為縣環境網格監管的范圍,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園區所在地鄉鎮及負有監管職能的部門依據職責充分行使環境監管職能,做到環境監管全覆蓋。
(三)風險防范措施情況
1.園區功能布局方面。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根據入區企業及相鄰的工廠或設施的特點和火災危險性,結合地形、風向等條件,合理布置。針對原料場、成品庫,應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要求設置室內消火栓;生產時嚴格限制火種進入庫房,按要求保持相應的防火距離。
2.項目入園選址、總平面布置方面。入駐項目環評中,充分論證項目選址合理性,結合項目安全評價,合理布置總平圖,充分考慮原料罐區以及其它化學物料的安全防護距離,消防和疏散通道等問題,有利于安全生產。廠房按不同的防火等級和生產特性進行設計。
3.工藝技術和設計安全。生產系統嚴格密閉,先用材質性能好的設備和管件,以防泄漏和爆炸。針對有毒有害和易燃氣體化學品泄漏,應設置水噴淋系統(噴霧狀水稀釋、溶解),通過噴淋吸收氣體,儲存區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并將廢水收入事故池。管道破損氣體泄漏:關閉破損前端管道閥門,并采取水噴淋,通過噴淋吸收氯氣,并將廢水收入事故池。針對液體危險化學品的泄漏,在各液態危化品貯罐四周均應設圍堰(兼作事故收集池),發生泄漏,經圍堰收集暫存,杜絕事故排放進入環境。
4.自動控制設計安全方面。一是對于涉及易燃、易爆的化工生產企業原則上均應采用DCS集散控制系,對重要的參數設計自動調節以及越限報警和聯鎖系統,采用緊急停車等先進的控制技術,對易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設備采取安全聯鎖裝置。自控儀表采用隔爆型,各控制室設置了不間斷電源置、消防栓及可燃氣體火災報警監測裝置,以滿足安全生產要求。二是采用雙回路電源,對關鍵設備、儀表等采用互為備用的雙路電源,確保安全和產。對生產單元因停電會造成火災爆炸危險,有毒有害氣體泄漏和其它停電因素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重大損失的場所,必須設置備用電源和應急電源,確保安全生產。三是在可燃、有毒氣體可能泄漏的場所,設置可燃、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以檢測操作環境中可燃及有毒氣體的濃度。
5.化學腐蝕防范措施。對具腐蝕作用的物料直接接觸的設備、管道、閥門應選用合適的耐腐材料制作,電機及儀表先型也應考慮到防腐,建構筑物設計采用耐腐蝕建筑材料和涂料。
6.物料泄漏的防范措施。一是為避免泄漏在各設備之間的影響,對于易燃易爆物料存貯較多及高壓設備,均設置防火防爆墻,同時,為防止其它設備發生事故時的輻射影響,在重要的塔器上安裝水噴淋設施。園區內各危險化學品庫區及使用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裝置周邊應設置物料泄漏應急截流溝,防止泄漏后揮發的蒸氣,在儲罐區設置水幕和噴淋設施,同時在儲罐外圍設置截水堤,以免有害氣體揮發污染環境和造成中毒傷亡事故,對易燃易燃易爆物料量大的罐區安裝大型泡沫滅火系統。二是在有易燃易爆物料可能泄漏的區域安裝可燃氣體探察儀,以便及早發現泄漏、及早處理。三是定期對儲罐外部檢查,及時發現破損和漏處,對儲罐性能下降應有對策,設置儲罐高液位報警器及其它自動安全措施,對儲罐焊縫、墊片、鉚釘或螺栓的泄漏采取必要措施。四是各涉及企業必須建容量足夠的事故應急水池。
7.運輸過程中的事故防范。一是合理地規劃運輸路線及時間,降低事故發生幾率,盡量避免事故發生。根據輸送物料特性和距離,選擇最為安全的輸送方式,減少中間環節。危險品的運輸單位,事先需作出周密的運輸計劃和行駛路線,并制定危險 品泄漏的應急措施。運輸車輛應避免進入城區和開發區的居住、商貿及人口稠密區域。二是危險品的運輸車輛必須通過有關部門的檢查,載有危險品的車輛必須注明危險品名稱、數量、來源、性質和運往地點,須有專門單位人員負責押運。三是被裝運的危險物品必須在其外包裝的明顯部位按規定粘貼《危險貸物標志》規定的標志,包裝標志的粘貼要正確、牢固。危險化學品的包裝必須符合《危險貸物運輸包裝通用技術條件》要求。
8.其它要求。合理布局,園區內擬設置的罐區、危險品儲存區等場所應遠離人群集中地帶和遠離地表水體;嚴格實施園區三級風險防范措施,杜絕事故廢水、液體罐等入河;園區管委會及企業提高水環境風險防范意識,加強水環境風險防范設施的監督和管理,擇時開展相關培訓和演練,加強風險防范,確保危化品不進入岷江,確保飲用水安全。
(四)應急預案情況
由于規劃區內將來入駐項目較多,管理水平和企業本身存在的風險因素均有差異,無論預防工作如何周密,風險事故總是難以根本杜絕,對重點企業和環境風險較突出的企業必須制訂風險事故應急預案并經專家審查通過后報環保部門備案。并按照預案規定,不定期組織演練,最大可能杜絕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五)環境信息公開情況
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環保部關于污染源環境信息公開的要求,通過政府網站和企業自建信息平臺主動公開園區內相關企業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和驗收,排放許可 、省控重點污染源監督監測、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排污費繳納、環保處罰和突發環境事件處理情況等信息。
(六)園區主要污染防治設施建設情況
現工業集中區面積15.66 km2,分為一區三園,即:輕工產業園、精細鹽化工產業園、輕化產業園。目前,精細鹽化工產業園污水處理設施已建成,運行正常;輕工產業園污水處理設施正在建設中,預計2016年12月竣工;輕化產業園污水處理設施已規劃,待園區企業入駐前建設。
【關鍵詞】化學事故;危害;偵查
近年來,化學事故頻發,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消防部隊作為一支承擔滅火和應急救援任務的專業處置力量,只有熟悉和掌握化學事故特點和處置程序才能迅速、科學、有效地完成化學事故應急救援任務。
一、化學事故的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化學事故類型的劃分有很多方法,而不同類型的化學事故又有不同的特點,對救援行動有不同的影響和要求。
(一)按事故的嚴重程度。可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化學事故四種類型。該種分類方法也是化學事故的響應分級標準。其別重大事故為I級響應,其他依次為II、III、IV級響應。當出現或可能出現以上某種情況時,啟動相應級別的響應。
(二)按危險化學品污染的主要對象。可分為空氣污染型、水體污染型和地面污染型化學事故。
二、化學事故的特點
(一)化危品種類繁多,釋放形式多樣性。化學事故中,危險化學品可通過泄漏、燃燒、爆炸等多種形式向外界釋放,各種釋放形式可能單獨存在,也可能共同作用。
(二)污染范圍廣,危害對象多。化學事故中,泄漏和釋放的危險化學品通常會造成較大范圍的空氣、水源和(或)地面污染,其中空氣污染發展最為迅速,造成危害范圍最大。事故危害對象不僅限于人員,還包括動物、植物。
(三)影響因素多,危害性強。化學事故的大小及嚴重程度主要受危險化學品的毒性、危害狀態、泄漏量,事故發生時的氣象條件,事故源周圍的地形條件、人口密度和人員防護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并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傷口、黏膜等多種途徑侵入人體,可引起人員驚厥、昏迷、呼吸困難、骨折等多種危害癥狀,甚至導致死亡。
(四)危害后果嚴重,救援難度大。化學事故的發生往往會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惡劣的環境影響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事故區及其周邊公眾的生產生活,引起巨大的心理恐慌。同時,為了有效地實施救援,還必須搞好通訊、交通、運輸、物資、氣象等各項保障。救援工作內容多、涉及面廣、技術性強,面臨情況復雜多樣,救援行動高度綜合,需要多種力量協同配合,組織指揮協調困難,救援工作實施難度大。
三、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程序
(一)現場詢情。重點關注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事發時的現場情況,有無人員被困,化學危險品種類、性質、儲量,泄漏時間,周邊單位、居民、地形、電源、火源情況及事故先期處置情況等。
(二)警戒隔離。主要指對事發地臨近區域進行的緊急隔離和保護,也包括緊急疏散隔離臨近區域內的無關人員。其目的是減少人員傷亡及避免人員誤入危險區,同時也為便于救援工作開展。
(三)現場偵察。偵察的任務是為警戒、危害評估等后續工作提供依據。其內容主要包括初步判斷事故規模,確認毒物種類,確定中毒人員基本情況,勘查泄漏源位置、大小、泄漏具體情況及附近有無其他危險源等。
(四)疏散救人。主要指對于事發地臨近區域受傷或中毒人員的緊急救護和疏散。如空氣污染型化學事故中,毒物毒害作用發展迅速,尤其是在中心區毒物濃度很高的情況下,搶救中毒人員應快速、有效。
(五)環境監測。主要目的是獲得風向、風速、氣溫、空氣濕度、天氣狀況等環境信息,以判斷污染空氣傳播方向、估計其傳播速度及為危害評估提供環境信息數據。
(六)危害評估。對于空氣污染型化學事故,由于毒物傳播速度快,事故危害范圍廣,且受氣象、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大,根據了解情況、先期偵察及實時監測等獲得信息對事故危害進行評估預測,其結果可作為救援行動部署和開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七)實時監測。即實時檢測危害區內、各危害區域邊界及重點關注部位的毒物濃度變化,以便及時調整工作部署。
(八)現場警戒。即根據危害評估及現場檢測和監測結果等,劃定不同安全級別的區域,對關鍵區域及重要關節點實施警戒,設立警戒標志或派人把守。
(九)指導防護。即指導危害區內公眾及其他救援力量采取適宜的防護措施,必要的情況下組織公眾撤離。
(十)事故源控制。當存在毒物持續泄漏或持續燃燒等情況時,需對事故源進行控制,以從根本上控制事態發展。根據現場情況,具體包括泄漏源控制、泄漏物處置、滅火或控制火源等。
(十一)潛在危險源控制。常用的方法有危險源轉移、水幕壓制等。實施過程中,應根據現場情況選擇適當方法,并注意對潛在危險源的實時監控。
(十二)后果消除。主要指對受染空氣、土壤、水源及裝備的消毒和現場恢復。其中,由于空氣自凈化能力較強,對受染空氣的消毒工作量較小,只是在必要的情況下,需對重點目標內部實施。
四、典型化學事故處置注意事項
(一)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對泄漏部位進行封堵控制是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處置中控制事態發展的首要任務。應綜合考慮泄漏源位置、大小、形狀、泄漏壓力等因素,選擇適合的裝備器材。同時加強毒物濃度監測,掌握污染動態信息。
(二)危險化學品火災事故。危險化學品火災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可以通過皮膚、呼吸道等多種途徑對人員造成傷害,救援人員和周圍群眾一定要做好防護,防止中毒。同時應根據化學事故具體實際情況合理采取滅火措施,正確選擇滅火劑和滅火方法,并做好防爆工作。
(三)危險化學品爆炸事故。在防毒基礎上,應采取適宜的防爆措施。盡量避開爆炸物品,必須接近時可穿著專業防爆服裝,行動時借用堅固的掩體。當發現有再次爆炸危險時,及時疏散危害區公眾,減少人員傷亡,嚴密監測現場,防止二次爆炸發生
五、結語
文章通過分析化學事故的分類及特點,探討了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的處置程序、典型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的注意事項,為消防部隊在處置化學事故中提高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黃金印,鞏玉斌.消防部隊化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與演習[J].武警學院報,2001(05).
[2] 朱宏. 淺談如何提高消防部隊化學事故應急救援能力[J].消防科技,1998(01).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二)編制依據
(三)指導思想
(四)適用范圍
(五)審批及修訂
二、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一)應急領導小組組成及其職責
(二)應急現場指揮組
(三)應急信息保障組
(四)應急技術組
三、事件分級
(一)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二)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三)較大突發環境事件
(四)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四、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預防為主
(二)堅持以人為本
(三)堅持統一領導
(四)堅持平戰結合
五、應急響應
(一)先期處置
(二)信息報送和處理
(三)協調和指揮
(四)污染處置
(五)污染警戒區域劃定和消息
(六)污染跟蹤
(七)調查取證
(八)結案歸檔
六、附圖
(一)環境污染事故報告程序圖
(二)環境污染事故處置流程圖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規范和強化全縣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公共事件(以下簡稱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加強突發環境污染事故處理的綜合應對能力建設,提高緊急救援反應速度和協調水平,確保我縣迅速有效地處理各類環境污染事故,將突發危機事件對人員、財產和環境造成的損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和《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及《浙江省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本預案。
(三)指導思想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預防為主”,規范和強化本縣環境保護機構應對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工作,以環境污染事故偵檢、善后工作為重點,形成本縣環境保護機構防范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協調一致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體系。
(四)適用范圍
凡屬xx縣范圍內發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處置行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適用本預案的規定,具體包括:
1.危險化學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在生產、經營、貯存、運輸、使用和處置過程中發生的爆炸、燃燒、大面積泄漏等事故;
2.生產過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
3.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的其他嚴重污染事故;
4.因自然災害影響而造成的危及人體健康的環境污染事故;
5.其他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
(五)審批與修訂
本應急預案由縣人民政府批準實施。根據實施具體情況需修訂的應報縣政府批準,本預案由xx縣環保局負責解釋。
二、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一)應急領導小組組成及其職責
1.成員
組 長:縣政府分管副縣長
副組長:縣政府辦分管副主任、縣環保局長、縣公安局常務副局長、縣安監局局長
成員:縣環保局、縣經貿委、縣安監局、縣公安局、縣衛生局、縣財政局、縣建設局、縣交通局、縣水利局、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 國土資源局、縣電信局、縣供電局、縣機關事務局、縣氣象局、縣旅游局、縣供銷社等部門分管領導及有關鄉鎮主要領導。
2.職責
提供和解決處置應急事故所需的人員、設備、車輛、物資等;統一協調,做好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的組織和技術準備;建立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技術組,提供科學決策意見;減少污染對周圍環境的危害,保護飲用水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建立健全我縣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技術檔案,組織監察和監測人員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負責與上下級的報告、指示和協調工作,統一對外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環境污染的信息。
應急領導小組下設縣應急現場指揮組、應急信息保障組、應急技術組。
3.成員單位職責
(1)縣環保局:履行縣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負責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協調;負責組織協調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種安全事件的應急救援;負責組織協調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地及周邊地區的環境監測和實時報告;對事故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等有害物的處置提出建議,并協助相關部門進行處置,防止污染擴大。
(2)縣經貿委:負責組織協調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中的物資保障和生活必需品供應工作,具體參照《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物資能源應急保障行動方案》實施。
(3)縣安監局:負責組織協調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和貯運中發生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事件的應急救援;按照危化品應急救援預案的程序負責組織本縣的危化品專業技術人員或邀請省級安全生產專家到場,對本預案提出適用范圍內的事故應急處置和搶救救援實施工作提出意見或建議,派員參與事故的調查和處置。
(4)縣公安局:負責組織協調劇毒危化品生產、經營和貯運中發生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事件的應急救援;負責事故現場警戒、治安維護和交通管制以及警戒區內群眾疏散等工作,保障現場治安秩序穩定,協調縣消防大隊負責事故應急處置和搶救救援。
(5)縣衛生局:負責組織協調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并為事故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6)縣財政局:為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提供經費保障。
(7)縣建設局:負責組織協調城市供水、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燃氣等領域造成環境污染,致使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的重大事故調查和處理工作。
(8)縣交通局:負責組織協調通航河道污染事件的應急救援相關工作;負責協調組織保障應急救援所需的交通運輸工具。
(9)縣水利局:負責事故發生時的水源供給保障和協調工作,幫助、指導事發地保障水利設施安全,參與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10)縣農業局:負責組織專家對本預案適用范圍內的事故造成的農業損失提出處置意見,并參與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11)縣林業局:負責組織專家對本預案適用范圍內的事故造成的林業損失處理提出建議,并參與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12)縣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專家對本預案適用范圍內的事故可能造成的地質災害提出處置意見。
(13)縣旅游局:在旅游景區景點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時,負責采取措施,疏散和撤出旅游團體和個人,禁止旅游團體和個人進入。
(14)縣氣象局:負責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地氣象條件的實時監測,并提供氣象要素變化預測意見。
(15)縣電信局:負責保障應急處置的通訊暢通。
(16)縣機關事務局:負責應急處置的后勤保障。
(17)縣供電局:負責保障應急處置過程中電力安全和電力供應。
(18)縣供銷社:負責組織協調化肥、農藥品運輸、經營、儲存中發生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事件的應急救援,并參與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二)應急現場指揮組
1.人員組成
現場指揮:縣公安局分管副局長
副指揮:縣環保局分管副局長、縣安監局分管副局長
成 員:縣經貿委、縣衛生局、縣建設局、縣交通局、縣供銷社、縣水利局、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國土資源局、縣旅游局分管領導以及縣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縣消防大隊大隊長、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大隊長
2.職責
調度人員、設備、物資等,組織應急小組趕赴現場,指揮應急小組展開行動;通知監測站按照“應急監測預案”進行監測分析,確定污染程度;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并參考技術組意見,確定事故處置的技術措施;指揮各小組人員進行現場調查、取證工作;指揮污染區域的警戒工作,指揮污染物的處置工作;負責現場調查、事故處置、調查取證、形成報告;負責對外協調溝通、事故分析、信息上報等工作。
(三)應急信息保障組
1.成員
組長:縣政府辦分管副主任
成員:縣環保局、縣機關事務局、縣交通局、縣電信局、縣供電局、縣氣象局分管領導
2.職責
根據應急領導小組的統一布置,負責提供和解決處置應急事故所需的人員、設備、車輛、物資等;以及確保應急處置現場供電、通訊暢通,提供 處置事故需要的氣象數據資料;負責與上下級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報告、指示和協調工作,統一對外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環境污染的信息。
(四)應急技術組
1.成員
組 長:縣環境保護局總工程師
副組長:縣衛生局副局長
成 員:縣環境監測站站長、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及安監局、農、林、水利等有關部門專家、危化品處理專家及技術人員。
2.職責:制定現場監測方案,及時提供污染監測數據,負責確定處置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技術方案,為應急處置提供科學決策意見。
三、事件分級
按照突發公共事件的嚴重性、危害程度、涉及范圍,突發環境事件分為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ⅰ級)、重大突發環境事件(ⅱ級)、較大突發環境事件(ⅲ級)和一般突發環境事件(ⅳ級)。
(一)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ⅰ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1.發生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傷)的環境污染事故;因環境污染使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受到嚴重影響,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環境污染事故;區域生態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遭到嚴重污染破壞。
2.因環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
3.因危險化學品(含劇)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漏,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污染事故。
4.高致病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在實驗室研究過程中造成的特大泄露污染事故。
5.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或造成高度侵襲性、傳染性、轉移性、致病性和破壞性的災害。
6.盜伐、濫伐、聚眾哄搶森林、林木數量達5000立方米(幼樹25萬株)以上的事件,毀林開墾、亂占林地、非法改變林地用途屬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林地1500畝以上,屬其他林地3000畝以上的事件。
(二)重大突發環境事件(ⅱ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1.發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傷)的環境污染事故;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污染破壞;因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環境污染事故。
2.因環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庫大面積污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故;因環境污染造成3000畝以上農田污染、農業生產直接損失在500萬元以上,或對種養業造成嚴重危害、社會影響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
3.盜伐、濫伐、聚眾哄搶森林、林木數量達1000-5000立方米(幼樹5萬-25萬株)的事件,毀林開墾、亂占林地、非法改變林地用途屬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林地500-1500畝,屬其他林地1000-3000畝的事件。
4.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造成重大直接經濟損失的環境污染事故;因資源開發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可能導致主要保護對象或其棲息地遭受毀滅性破壞,或直接威脅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游客安全的事故。
5.由于自然、生物、人為因素造成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種群大批死亡或可能造成物種滅絕事件。
6.進口再生原料嚴重環保超標或進口貨物含有爆炸物品的事件。
7.非法傾倒、埋藏劇毒危險廢物事件。
(三)較大突發環境事件(ⅲ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突發環境事件:
1.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傷)50人以下的環境污染事故。
2.因環境污染造成跨市行政區域糾紛,使當地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影響。
(四)一般突發環境事件(ⅳ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1.發生3人以下死亡的環境污染事故。
2.因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的群體性影響。
四、處置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突發環境事件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中長期影響。
(二)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作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首要任務。凡是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前,要及時采取人員避險措施;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首先開展疏散、救援工作和控制事件擴大的應急行動;加強搶險救援人員的自身安全防護;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三)堅持統一領導。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充分發揮行業、部門的專業優勢,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充分發揮各鄉鎮人民政府和職能部門作用,堅持屬地為主,實行分級響應。
(四)堅持平戰結合。積極做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充分利用現有專業環境應急救援力量,發揮各類專家作用。引導、鼓勵實現一專多能,發揮經過專門培訓的環境應急救援力量的作用。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公眾自我防范、自救互救能力、有序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五、應急響應
(一)先期處置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或可能發生時,有關鄉鎮人民政府和事發單位應及時、主動、有效地進行處置,控制事態發展,并將事件和有關先期處置情況按規定迅速、準確上報縣應急領導小組,并提供給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縣領導小組接到信息后,應做好啟動預案的各項準備工作。
(二)信息報送和處理
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責任單位以及負有監管責任的行政主管部門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后,應在1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和先期處置。
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初報從發現事件起1小時內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置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后及時上報。報告應采用適當方式,避免在當地群眾中造成不利影響。
初報可采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突發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的事件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捕殺或砍伐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名稱和數量、自然保護區受害面積及程度、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續報可通過網絡或書面報告(傳真),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傳真),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主要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污染的范圍和程度、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出具有關危害與損失的證明文件等詳細情況。
(三)協調和指揮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情況,通知各應急小組,各應急小組接到指令后,應立即派出有關人員和隊伍趕赴事發現場,在現場應急指揮組統一指揮下,按照預案和處置規程,迅速實施先期處置,果斷控制或切斷污染源,全力控制事態,各應急小組必須相互協同,密切配合,共同實施環境應急處置行動。嚴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的發生。
應急狀態時,應急技術組迅速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和建議,供指揮部領導決策。需要取得上一級業務技術支援的,應及時向省、市環保技術部門匯報,取得技術支持,包括人員、裝備、技術等。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參與污染程度、危害范圍、事件等級的判定,為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指導應急處置行動;指導對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價。
(四)污染處置
應急現場指揮組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技術組意見,向應急領導小組提出科學的污染處置方案,責令、監督、指導有關責任單位、人員或專業處置單位對污染物進行處理處置,以減少環境污染。涉及大氣污染事故的,現場調查或查取事故發生地有關空氣動力學數據(氣溫、氣壓、風向、風力等);涉及水污染事故的,現場監察人員要測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轉移、擴散速率。對事故發生地周圍環境(居民住宅區、農田保護區、水流域、地形)做初步調查。
(五)污染警戒區域劃定和消息
根據污染監測數據和現場調查,應急現場指揮組向應急領導小組建議建立污染警戒區域(劃定禁止取水區域或居住區域)。應急現場指揮組向應急領導小組報告后可受縣政府委托警報決定。
應急現場指揮組要組織各應急小組召開事故處理分析會,并及時向應急領導小組報告情況,由應急信息保障組負責對新聞媒體污染事故信息。
(六)污染跟蹤
應急現場指揮組要對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調整對策。每24小時向上級部門報告一次污染事故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續報),直至事故污染清除、警報解除。
(七)調查取證
調查、分析事故原因,收集相關證據,確定事故責任人,依法對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八)結案歸檔
污染事故處理完畢后,形成總結報告,按時上報并存檔。
附件1:
xx縣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突發公共事件
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
注:領導小組成員變動須報組長審批。
附件2:
xx縣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
為加強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的管理,及時掌握污染事故情況,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造成的危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的有關條款,制定本預案。
一、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xx縣范圍內發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除核污染事故、電磁輻射污染事故外)的應急監測管理,具體可分如下5類:
(一)危險化學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在生產、經營、貯存、運輸、使用和處置過程中發生的爆炸、大面積泄漏等事故;
(二)生產過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發性污染事故;
(三)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的其他嚴重污染事故;
(四)因自然災害影響而造成的危及人體健康的環境污染事故;
(五)其他突發性的污染事故。
二、應急監測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通過媒體宣傳和環境管理途徑,強化預防措施,積極防止污染事故的發生;對已發生的污染事故,力爭減輕或消除其危害,做到事前預防,事后監測并作出安全評價。
(二)就近應急,建立網絡。
根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來勢猛的特點,按照就近應急的原則,建立縱向和橫向的應急監測網絡。
(三)有備無患,反應迅速。
成立機構、落實人員、配置裝備、儲備技術、明確程序。一旦發生污染事故,能迅速進入應急狀態。啟動應急監測處置系統,快速判斷污染物種類、濃度、污染范圍及可能造成危害,妥善處理污染事故。
(四)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根據xx縣產業結構、污染事故的類型,突出重點,有區別、有針對性地配置相應的儀器設備,逐步形成完整的應急監測系統。
(五)技術支撐,信息聯網。
建立和完善xx縣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危險品檔案庫。危險品檔案庫包括其理化特性、監測方法,相應的標準和技術規范,相關法律法規、處理處置技術和安全防護措施,制定各種不同類型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預案。
三、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
(一)領導小組
應急監測小組設組長1名,由縣環境監測站站長擔任,副組長2名,由副站長和副總工擔任,小組成員由科室主要業務骨干組成(見附表),應急監測小組主要承擔:
1.負責組織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應急小組接到監測指令后,啟動應急監測程序,快速組織各工作小組成員或應急監測網絡成員,趕赴現場,進行應急監測。
2.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污染事故的信息和應急監測狀況,評估污染事故的污染程度,提出污染事故處置建議。
3.負責應急監測人員專業技能、防護措施的培訓、快速測報方法的研究及相應的軟件、硬件設施(應急監測儀器、通訊、防護設備和工具等)的建設。
(二)工作小組
應急監測小組下設現場監測組、分析測定組。
現場監測組:主要承擔環境污染事故現場的采樣監測任務。具體人員如下:
楊飛、陳亮
分析測定組:主要負責實驗室內的分析測定。具體人員:
王水琴、林淑君
(三)應急監測網絡
縱向監測網絡: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湖州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
橫向監測網絡:聯合本縣專業測試機構,組織橫向應急監測網絡。
在本站遇到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或暫時沒有能力進行分析測定的項目時,可向技術網絡成員尋求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援助。應急監測網絡的構架如下圖所示。
(二)應急監測速度及注意事項
應急監測小組接到監測指令后,應在最短時間內成立以應急小組成員為主的現場監測組和分析測定組。現場監測組應盡快趕赴現場采樣監測,分析測定組在30分鐘內趕到實驗室,進行分析準備工作,并在樣品送達實驗室后,立即進行分析。現場監測組和分析測定組成員在布點采樣和分析測試時,應遵守有關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相關文件規定,以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精確性和可靠性。結果按數據審核規定進行審核后,根據監測項目的不同,本著盡快報出的原則,上報上級有關部門。
現場監測中要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組織采樣。
附表:
xx縣環境保護監測站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小組成員名單
……
附件3:
常見環境污染事故一般處置方法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由于其發生的突然性、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應急處理處置的艱難與復雜,通過了解 一些常見危險化學品的基本性質、掌握一些基本的應急處置技術,對我們處置危險化學品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當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危險化學品時,應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參照相關處置技術進行處置。以下一些步驟或原則可供參照。
一、確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性質和危害情況
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時,應盡快確定引發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危險化學品的名稱(或種類)、數量、形式等基本情況,為處置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提供第一手資料,這對減少和降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至關重要。
(一)對固定源(如生產、使用、貯存危險化學品單位等),可通過對生產、使用、貯存危險化學品單位有關人員(如管理、技術人員和使用人員)的調查詢問,以及對引發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位置、所用設備、原輔材料、生產的產品等的判斷,一般可較快地確定引發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危險化學品的名稱、種類、數量等信息;也可通過污染事故現場的一些特征,如氣味、揮發性、遇水的反應特性等,有時也可作出初步判斷;通過采樣分析,確定危險化學品的名稱、污染范圍等。
(二)對運輸危險化學品所引發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可通過對運輸車輛駕駛員、押運員的詢問以及危險化學品的外包裝、準運證、上崗證、駕駛證、車號等信息,確定運輸危險化學品的名稱、數量、來源、生產或使用單位;也可通過污染事故現場的一些特征,如氣味、揮發性、遇水的反應特性等,有時也可作出初步判斷;通過采樣分析,確定危險化學品的名稱、污染范圍等。
二、常見幾種(類)危險化學品的一般處置方法
處置危險化學品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將劇毒、有毒、有害的危險化學品盡可能處理成無毒、無害或毒性較低、危害較小的物質,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盡可能減少和降低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可通過物理的(如回收、收集、吸附)、化學的(如中和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沉淀)等多種方法,進行處置。在可能的情況下,用于處置的物質應易得、價廉、低毒、不造成二次污染,或易于消除。同時,應確保處置人員及周圍群眾的人身安全,按規定佩戴必需的防護設備(如防護服、防毒呼吸器等),進入現場進行處置。
(一)溶于水的劇毒物氰化鈉、氰化鉀的泄漏處置
若固體物質泄入路面,可用鏟子小心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盡可能地全收集;再在泄入路面噴灑過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鈉溶液,清除殘留的泄漏物。
若氰化物溶液泄入路面,可在泄入路面噴灑過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鈉溶液,消除泄漏物。注意對周圍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監控。
若泄入水體、對少量泄漏,可在泄入水體中噴灑過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鈉溶液,清除泄漏物;對大量泄漏,必要時,應在江河下游一定距離構筑堤壩,控制污染范圍擴大,同時在泄入水體中噴灑過量漂白粉或次氯酸鈉,清除泄漏物,直至監測達標。
(二)微溶于水的劇毒物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泄漏處置
若泄入路面,可用鏟子小心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盡可能地全收集;
若泄入水體,可對水體進行噴灑硫化鈉溶液,使溶于水中的三氧化二砷與硫化鈉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硫化砷沉淀,經監測水體達標后,還應對沉積于河床的三氧化二砷和硫化砷沉淀進行徹底清除,以消除隱患。過后,在水體后噴灑漂白粉或次氯酸鈉溶液,以消除噴灑硫化鈉溶液時過量的硫化物對水體的影響,并測定水體中的硫化物至達標。
(三)無機酸(如鹽酸、硫酸、硝酸、磷酸、氫氟酸、氯磺酸、高氯酸)的泄漏處置
若泄入路面,對少量泄漏,用干燥沙、土等惰性材料灑入泄入路面,吸附泄漏物,收集吸附泄漏物的沙、土;再用干燥石灰或蘇打灰灑入泄入路面,中和可能殘留的酸。對大量泄漏,一開始應避免用水直接沖洗,可在泄入路面周圍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耐酸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中,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再用干燥石灰或蘇打灰灑入泄入路面,中和可能殘留的酸。
若泄入水體中,在泄入水體中灑入大量石灰(對江、河應逆流噴灑),進行中和,至水體監測達標。同時應注意對氟離子的監測。
(四)堿(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的泄漏處置
若固體泄入路面,可用鏟子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盡可能地全部收集。若液堿泄入路面,對少量泄漏,先用干燥沙、土等惰性材料灑入泄入路面,吸附泄漏物,收集吸附泄漏物的沙、土;再用稀醋酸溶液噴灑路面,中和殘留的堿液;對大量泄漏,可在泄入路面周圍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中,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再用稀醋酸溶液噴灑路面,中和殘留的堿液。
若泄入水體,可在泄入水體中噴灑稀酸(如鹽酸),中和堿液,至水體監測達標。
(五)相對密度(水=1)小于1、不溶于水的有機物(液體)(如苯、甲苯等)的泄漏處置。
若泄入路面,對少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或就地取材用如木屑、干燥稻草等吸附;對大量泄漏,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中,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理。
若進入水體中,應立即用隔柵將其限制在一定范圍,小心收集浮于水面上的泄漏物,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理。
(六)相對密度(水=1)大于1、不溶于水的有機物(液體)(如氯仿等)的泄漏處置
若泄入路面,對少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或就地取材用如木屑、干燥稻草等吸附;對大量泄漏,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中,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理。注意因向下滲透而造成對地下水的污染。
若進入水體中,由于比水重,沉入水底,盡可能用防爆泵將水下的泄漏物進行收集,消除污染及安全隱患。
(七)有毒、有害氣體及易揮發性有毒、有害液體(如液氯、液溴)的泄漏處置
根據事故現場的風向,迅速劃定安全區域范圍,轉移下風向人員至安全處。
如對液氯的泄漏,由于泄漏后即成氣態,在保證安全情況下,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同時,向泄漏源及上空噴含2%~3%硫代硫酸鈉(大蘇打)的霧狀水進行稀釋、反應。
對液溴的泄漏,若泄入路面,少量泄漏,向泄入路面及上空噴含2%~3%硫代硫酸鈉(大蘇打)的霧狀水進行稀釋、反應;大量泄漏,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耐腐蝕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中,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爾后對泄入路面噴含2%~3%硫代硫酸鈉(大蘇打)的霧狀水進行稀釋、反應,清除殘留泄漏物。
甲醛泄漏應急處理:疏散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式呼吸器,穿廠商特別推薦的化學防護服(完全隔離)。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噴水霧會減少蒸發,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間內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性吸附劑混合吸收,然后收集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如大量泄漏,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防護措施:呼吸系統防護:可能接觸其蒸氣時,必須佩帶防毒口罩。緊急事態搶救或逃生時,建議佩帶自給式呼吸器。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相應的工作服。
手防護:戴防化學品手套。
其他: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淋浴更衣。
急救措施: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立即用流動清水徹底沖洗。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至少15分鐘。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注意保暖,呼吸困難時給輸氧。呼吸停止時,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2006年4月17日,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近期危險化學品事故情況的通報》,總結了危險化學品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及其造成危害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運輸車輛嚴重超載,車輛和槽罐質量狀況差;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識,違規駕駛;承運單位無資質,違規運輸;生產、充裝企業違規違章;道路運輸安全監管不嚴,路面控制措施不利;發生事故時不能及時有效地獲取信息;在發生事故時,人為延遲或因特殊情況無法及時獲得事故位置信息;不能及時得到運送貨物的詳細情況;救援措施不得力。
目前,無論是美國的《危險化學品事故預防條例》、歐盟的《薩維索指令||》,還是我國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都是從管理的角度對危險品的生產、存儲、運輸和使用進行規范,還沒有從技術的手段來解決危化品運輸的安全問題。針對此情況,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交通部、公安部聯合提出了“科技興安”的指導方針,希望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減少事故的發生,在發生事故時提高救援處理的效率。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實現對危化品本身的狀態、泄漏狀態、罐體狀態、車輛狀態進行全方位監測與跟蹤的系統。基于此,我們開發了“基于衛星定位與先進傳感技術的危化品運輸監測與跟蹤網絡化系統”,通過傳感和網絡通信技術實現危化品運輸的智能與安全。
系統功能
基于“衛星定位與先進傳感技術的危化品運輸監測與跟蹤網絡化系統”將先進的MEMS傳感技術與衛星定位和遠程網絡通信技術相結合,實現危險化學品運輸的智能安全與可視透明化,其主要功能如下:
1 實現運輸容器的數字化
當前行業應用的危化品運輸罐式集裝箱和槽罐車基本都是通過傳統的壓力和液位傳感器將其壓力和液位的模擬量值傳遞到模擬量表盤上。要了解某一罐式集裝箱的壓力和液位時必須通過肉眼直接觀察表盤。司機在運輸途中出于安全的需要,要密切觀察罐式集裝箱內部的壓力和液位值,以確保沒有泄露和壓力增高而可能引起的罐體爆炸等。目前這種通過肉眼觀察表盤來了解罐式集裝箱內部壓力和液位的方式,其缺點一是信號不準確,另外由于表盤附在罐體上,司機在運輸過程中要觀察壓力值必須轉頭方可觀察到表盤值,增加了運輸的危險性。
本系統中通過壓力和液位MEMS傳感器,將壓力和液位變送為電信號,并通過信號處理模塊對傳感器輸出的電信號進行處理,將壓力和液位的模擬量變送到數字量,并傳輸給顯示終端。這樣,實現了罐式集裝箱狀態檢測的數字化,其特點是這些經過變送的數字量信號,可以傳輸給本地的顯示終端或司機駕駛室的顯示終端,司機可以在駕駛室表盤位置觀察到車后罐式集裝箱的狀態。除對運輸介質的壓力、液位進行數字式探測外,還可對部分介質的溫度進行探測。同時,這些數字量信號將通過公共通訊網絡如GMS/GPRS將罐式集裝箱的狀態遠程傳輸到監控中心,從而實現對罐式集裝箱的遠程跟蹤與監控。
2 實現介質泄露的實時探測與遠程監測
運輸介質有無泄露,發生泄露時泄露的是何種介質,泄露程度如何都是需要關注的。行業經常發生危化品泄露后司機逃逸的現象,救援人員不清楚具體泄露的是何種介質、危害程度如何、如何處理等。這就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指出的“發生事故時不能及時有效地獲取信息,不能及時得到運送貨物的詳細情況而造成救援措施不得力”。
本系統的危化品泄露探測器采用MEMS氣體傳感器,可以準確實時探測危化品泄露的全面情況,包括介質品類、泄露的是何種氣體、泄露等級和危險程度、泄露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等,從而使發生事故處理時能夠采取有效直接的應對措施。
3 實現運輸載體的智能化
運輸車輛和罐體有無危險?監控中心如何進行應對和預防?如何對運輸車輛進行監管?該系統中的加速度和空間姿態傳感器實現對運輸載體監測,遠程監控中心通過傳感器上傳的數據來判斷車輛有無撞車、傾覆等危險事件發生。在此類危險事件發生時,即使沒有危化品泄露,也要采取緊急應對和處理措施。
4 實現運輸貨物的安全化
危化品,特別是汽油、煤油、航空燃油等非有毒介質的防盜是個嚴重的問題。如今集裝箱運輸中貨物安全(偷盜、掉包)事件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幾乎天天都有發生,其中大部分發生在集裝箱載體上。全世界每年因為集裝箱貨物被盜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200~5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在2000億美元以上。據統計,公路運輸的不安全因素已經導致全球一年至少損失900億到1500億美元。在國內,集裝箱貨物被盜的事件也屢有報道。
本系統開發的腔體開關探測器采用接近開關實時檢測的原理,內部集成微型探測傳感器、低功耗的微處理器和短距離無線發射模塊。針對罐箱與槽罐車偷盜點的不同,設計分別適用于罐箱的腔門開關探測器和槽罐車的閥門開關探測器的結構和探測電路。當閥件開關時,安裝在罐箱和槽罐車的開關探測器內的微處理器會探測到門的開關狀態,并將開關狀態以有線或短距離無線的方式發送給運輸載體檢測終端的中央處理器,并發送給本地和遠程監控終端,實現了對運輸過程中貨物運輸安全的有效監管。
5 實現物流信息的可視透明化
“在發生事故時,人為延遲或因特殊情況無法及時獲得事故位置信息”,也是危化品運輸造成損失的一個原因。2006年6月23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公安部、交通部聯合《關于加強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安全管理的緊急通知》的安監總危化[2006]119號文件。文件要求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安裝的GPS要符合《危險化學品汽車運輸安全監控終端》(AQ3004-2005)要求。已安裝的不符合要求的GPS,要加快改造進程,達到聯網監控的要求。
本系統中采用符合AQ3004-2005標準的車載GPS定位系統,實現對危化品運輸載體的準確定位,并通過手機網絡和衛星通信網絡將位置信息實時傳輸到監控中心,實現對運輸車輛的運輸路線、歷史軌跡、行駛速度的實時跟蹤和事后監管。
本系統實現了所運介質、裝載容器和運輸車輛的相關監測信息的實時傳輸,實現危化品在運輸過程中的物理量(壓力、液位、溫度等)、機械量(碰撞、傾覆、剎車等)、化學量(成分、泄漏、等級等)等主要參數的本地監測與跟蹤。并結合GPSIGSMIGPRS網絡、USSD、衛星網絡和Internet等通訊技術,通過危化品運輸遠程監控中心,實現危化品運輸全過程的遠程監測與跟蹤,確保危化品運輸安全、可靠、高效、環保,實現供應鏈信息透明化,為資產管理和運輸物流提供實時信息流平臺,大大提高企業效率與行業效益。
系統架構與技術指標
“基于衛星定位與先進傳感技術的危化品運輸監測與跟蹤網絡化系統”能夠確保一旦危化品運輸容器、車輛、船舶等發生危化品泄露事件,可以實時探測到泄露的全面情況,包括介質品類、泄露等級、泄露地點、泄露時間等。同時,可以對運載介質和運輸載體進行監測,包括介質溫度、壓力、液位,運輸載體速度、加速度、空間姿態以及環境溫濕度等,來實現對危化品運輸過程中的介質狀態、運輸工具碰撞、傾覆、超速等的狀態監測。
另外,隨著國際上反恐要求和措施的不斷提升和加強,要求盡快實現對危化品的運輸全程實時監測,通過在各罐口加裝開關探測傳感器,判別運輸途中貨物運輸的安全,防止被盜,避免和預防惡意攻擊等恐怖事件。通過配置GPS/GPRS系統、衛星通訊系統,實現危化品在運輸全過程中的全程監測與跟蹤。在確保貨物運輸安全、可靠、高效、環保的同時,也實現了供應鏈信息透明化,為資產管理和現代物流提供了實時信息流基礎。
關鍵詞:危險廢物;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64-02
1 引言
綜合利用、焚燒和安全填埋是危險廢物末端處理處置的三大技術手段,其中,綜合利用是采用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結合的方式。針對含重金屬污泥危險廢物綜合回收利用項目的特點,結合筆者在該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實踐經驗,對此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探討。
2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優勢
2.1 減量化
減量化是指將產生的或隨后處理、貯存或處置的有害廢物量減少到可行的最小程度。廢物減量化包括源削減和有效益的利用,重復利用以及再生回收。固體廢物的減量化是解決固體廢物污染的根本途徑。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是重金屬的減量化,有效減少重金屬排放量,減輕環境負擔。
2.2 資源化
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一般提取污泥中有用成分,或采用化學法將有用成分置換合成形成新的有用物質,將從污泥中提取的物質應用于社會,是資源化的明確體現。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是廢物資源化產業、資源節約型產業、環境友好型產業。也是對大量消耗、大量廢棄的傳統發展模式的重要變革,是推進循環經濟、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3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需正確識別環境影響,做好二次污染防治。
3.1 水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廢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屬,處理不當排入水體可能污染影響項目周圍的水環境質量。故最大程度提取污泥中有用成分后,工藝廢水需采用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廢水中重金屬等污染物濃度降到最低。以重慶某企業為例,含重金屬廢水采用蒸汽機械再壓縮(MVR)工藝,其原理是利用高能效蒸汽壓縮機壓縮蒸發產生的二次蒸汽,把電能轉換成熱能,提高二次蒸汽的焓,被提高熱能的二次蒸汽打入蒸發室進行加熱,以達到循環利用二次蒸汽已有的熱能,從而可以不需要外部新鮮蒸汽,通過蒸發器自循環來實現蒸發濃縮的目的。該工藝將含重金屬廢水中重金屬濃縮到污泥中,交與有資質單位安全處置,確保廢水中一類污染物在車間或車間處理設施達標,其他污染物符合相應排放標準。MVR工作原理見圖1,MVR處理含重金屬廢水工藝流程見圖2。
3.2 大氣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中一般采用化學提取及合成工藝提取重金屬等有效成分,廢物污染源通常為酸溶、氨水浸泡等工藝流程中產生的酸霧、堿霧等,采用的治理方法常用的有堿霧噴淋吸收塔、酸霧噴淋吸收塔等,采用酸堿中和原理,將工藝產生的酸霧、堿霧中和吸收,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3.3 聲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運行后產生的噪聲主要是各種機械設備噪聲,經過對高噪聲設備采取減振、消聲、隔聲及綠化等綜合措施后,確保廠界噪聲晝間夜間等效A聲級達標。
3.4 固廢廢物影響及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固體廢物為提取污泥中有效成分后剩余污泥以及工藝產生的污泥等,多為含重金屬的危險廢物,需交與有資質的單位安全處置,避免危廢二次污染。
4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建議
4.1 注重治理措施的可行性評價
在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合理、可行的固體廢物治理措施。固體廢物治理措施應從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出發,減少危險廢物污染源,最大程度地減少危險廢物排放量。治理措施需要結合區域環境規劃,突出強化監督管理措施。
4.2 注重環境風險評價
環境風險影響評價應注重考慮重大危險源的確定,不僅考慮危險廢物的貯存量,還需考慮相關輔助材料的貯存量,結合相關物質臨界量確定項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險源。若存在重大危險源,需按照風險評價導則做風險相關預測評價。
同時考慮事故池及其他風險防范措施。事故池必須根據泄漏物料、消防廢水、初期雨水的事故應急收集方式確定容積。采取的風險防范措施包括防止危險廢物泄漏的防范措施、危險化工品泄露的防范措施、道路運輸過程中危險廢物泄漏的防范措施、安全管理措施等,同時需要提出項目環境事故應急預案。
4.3 注重運輸環境影響評價
當前危險廢物運輸以道路運輸為主,運輸過程中需遵照《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技術規范(HJ2025-2012)》,做好收集、暫存、包裝、轉移等措施及手續。首先,產廢單位需用符合要求的容器裝盛危廢,暫存地等需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志》(GBl8597-2001);其次,轉運單位需持危險廢物運輸資質,運輸容器符合相關要求,選擇合適的運輸路線,盡量避開居民聚居點、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敏感路段;第三,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單位需做好接收方案,外來危險廢物進廠登記、檢測、入庫暫存、處理等;第四,做好危險廢物轉移聯單手續等工作,做好危險廢物登記記錄,并保留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