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科技創新的利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創新的利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技創新的利弊

第1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畢業設計;創新能力;企業課外實踐;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3-0153-02

畢業設計是本科四年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對于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通過幾年基礎課、專業課學習,如何在畢業設計中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設計中,如何在畢業設計中提高學生工程設計能力與創新能力,是高等學校能否培養出一個同時兼具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關鍵所在。

一、指導教師在畢業設計中自身創新意識體現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在工程類人才培養過程中,指導教師自身的創新意識決定了創新教育體現。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由于現在高校考核評價教師多數只注重論文和經費額,使許多教師重視學術,輕視工程能力提高。只注重理論研究和數量。沒有設計經驗更談不上設計中如何來體現創新。因此在畢業設計中教師一定要有工程實踐經歷,多深入企業,理論聯系實際。在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基礎上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培養學生具備開拓、創新的意識。對于工科教育而言,就是要求大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和培養。基本具備現代工程素質和專業知識。在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的悉心指導下,成為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應用人才。

二、畢業設計選題體現創新亮點

隨著科學的發展,機械制造裝備在我國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作為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對現代裝備工程類人才的培養方式和培養方案的研究,尤其是在機械工程類的實踐環節如何培養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良好工程素養的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學實踐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畢業設計是體現教學實踐的一個重要過程,在畢業設計中,如何設置一個有新意、有亮點的科學的課題是決定畢業設計是否有創新性的必要前提。課題選擇是否恰當,內容是否符合本科生的能力要求,能否在短短的一個學期里,讓學生順利完成并且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選題的關鍵,好的畢業設計課題是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設計和保證畢業設計質量的前提,并且能使指導教師與學生體現各自的優勢,在具體設計中體現本學科的新技術、新工藝,成為設計中創新的亮點。因此,在設置畢業設計課題時,必須首先優化選題內容,進行科學選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盡量到企業中去尋找需技術攻關的課題,真題真做,體現實際意義和經濟效益的結合。(2)體現本專業最新科學前沿的研究方向,體現本專業新工藝、新技術。(3)課題既要符合本科生專業理論基礎,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4)對于機械類專業學生,由于現代化裝備都是機電一體化。課題應該同時涉及機械與電,做到機電有機結合。

三、畢業涉及指導注重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通過畢業設計培養受企業歡迎的合格的高素質人才,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題內容,正確地指導學生。機械設計方向的課題實踐性強、綜合性強。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努力與學生溝通,讓其了解課題背景,講清課題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學生再對其講授基本理論根據課題要求進行參數設計、結構設計。學生只有牢固掌握好本專業所需理論知識,自主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有了基礎。這就要求指導教師能結合工程實際,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講授。對于課題一些設計細節進行合理性分析,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盡可能在沒有參考圖紙的情況下,深入企業調研,現場測繪,請教資深工程師,拿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雖然學生方案不盡完美,但指導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然后由指導教師認真修改,指出學生設計上的不足并且鼓勵師生間互相討論甚至爭論,盡可能地拿出合理完美的設計方案,獨立完成畢業設計。

四、校企合作進行畢業設計指導

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是畢業設計階段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對于未來工程師的培養,應該讓學生在畢業設計這個階段,深入企業。優秀工程類大學生培養應突出實踐為主的原則。現行推行的“卓越計劃”有一部分課程是安排到企業中進行的。這些課程主要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學生在現場由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授課培訓。畢業設計也可以讓學生帶著課題深入生產第一線,讓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優秀工程師進行帶教。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實踐工程設計能力。由于企業工程師相對于高校教師具有更強的工程設計能力,理論和實際結合方面優于常年處于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師。讓學生到企業中,依托企業的人才優勢讓學生在畢業設計中到企業開拓自己的視野,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實踐在機械制造業中的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畢業設計的積極性。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工科類高校應依托先進制造業發展,以產、學、研戰略聯盟為平臺,以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作為辦學模式,這些會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發揮不可估量作用。

五、創新是考核畢業設計成績的主要依據

目前,很多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在大學本科四年的最后半年,他們大部分時間忙于找工作,應對面試或被招聘單位要求提前到崗實習。所以用在畢業設計中的時間大大縮水,許多學生只有拿著指導老師給的參考資料作藍本,拷貝不走樣。雖然在答辯時,所拿出的圖紙標準、規范,但絲毫沒有創新意識。有的課題,明眼人一看就是碩士、博士的課題,本科生是沒有能力做這些課題的。所以畢業設計的成績必須公正。成績評定標準必須為創新教育服務。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應該是考核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開發個人潛力,展現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能力,作為評價學生畢業設計的成績的重要量值。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評價原則要建立在對新穎的與社會問題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對于那些在畢業設計中能涉足學科領域的難點和前沿問題的學生給予較好的成績。成績評定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設計是否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設計思路是否提出一些新的觀點;能否運用新方法對數據處理,并根據處理結果將它應用在畢業設計中;畢業設計作品是否能用實物體現;所做課題是否來自企業實際課題;是否存在抄襲;是否在參考前提下基本屬于原創。其中,能否融入創新理念并用在實際設計中是評價畢業設計成績的主要依據。

畢業設計過程系統地融合了學生信息獲取能力、獨立設計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撰寫論文總結這四大模塊的能力。隨著新興科技產業不斷涌現,企業需要大量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寬廣知識面同時又具有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應強調在畢業設計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他們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來永斌.本科畢業設計創新能力培養探討(論文)[J].科技創新導,2010,(20).

第2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畢業設計 創新能力 導師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6-0023-02

為了有效的解決本科生畢業設計問題,從根本上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質量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目的,經過一年多的試驗與跟蹤調查分析,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畢業設計的選題可以更加靈活

畢業設計選題的過程通常是這樣的,先由指定的老師擬出題目,經專家組審核通過后,按專業由學生抽簽決定作哪個那個題目,一般一個指導教師平均帶3至4個學生做畢業設計。這樣的過程,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學習基礎,學生在整個選題過程中過于被動,導致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做不上,不感興趣的、太難的課題硬著頭皮做也做不好。

為了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畢業設計選題過程中變得主動。首先,教師先擬定一些題目,經專家組審核通過后,由學生自己按興趣及特長自由選擇。然后,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不同的知識掌握程度,對題目可作適度修改。經過修改后的題目,再經由專家組審核認定,通過后即可開題。這樣,雖然在程序上復雜了一些,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卻能夠使得畢業設計題目更加符合每一名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點,使得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有的放矢,為后續畢業設計更好地完成奠定了基礎。同時,這樣確定出來的題目,也使得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變得更大,使得學生在自己擅長的方面能夠有更深更廣的發揮,也更利于學生在畢業設計環節進行創新。否則,學生如果選到自己無從下手且不感興趣的課題時,不僅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基礎知識的儲備和學習上,相對縮短了創新的時間,同時,對著自己不感興趣的題目,也就降低了可能創新的概率。這樣,也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一個教師無論有課題沒課題都得帶學生的死板規定,致使一些教師編出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課題。使得學生在整個畢業設計的選題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整個過程更加人性化。

但是,這樣做可能導致很多學生同時選一個指導教師。畢竟,指導教師精力有限,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只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幾個學生。所以,在調整畢業設計題目時,可以將一些符合學生興趣,具有實際生產應用價值的題目分給其他老師。而且,隨著高考括招形勢的逐年平穩,本科畢業生數量較前幾年已有所下降。過去,平均一個教師帶4至6人,現在,平均一個教師帶2至3人。因此,有好題目的教師可以適當多帶學生,沒有好題目的教師可以少帶甚至不帶學生,可以更好的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同時,對指導教師也是一種競爭與鞭策。

二、鼓勵學生創新,但也要允許創新過程中出錯,甚至失敗

以往在整個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一直擔心自己最后能不能作出結果。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做出結果,畢業設計也是無法通過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即便有的學生有了一些創新性的想法,也會礙于做不出來就無法畢業的想法而放棄了。

既然大力倡導學生創新,就不能在學生創新的路上設置更多的障礙。況且,創新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實踐的過程中并不是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的創新行為也不是每次都很完美。對于本科生而言,畢業設計過程應該重在實踐,而不是結果,目的是要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更加深入細致的學習一些應用知識,了解掌握實踐的過程與方法,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嘗試探索發現新的思路與方法,并對其進行驗證。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否真的認真思考了、求證了,至于思考求證的結果,我們不能過分的苛求。

鑒于此,對于畢業設計成績的評定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加大創新方面的給分力度,強調創新的思想而不是結果,以此來鼓勵、吸引學生進行創新。

三、延長推免生畢業設計的有效時間,以此為龍頭,帶動本科生整體畢業設計

現有的教學計劃規定本科生畢業設計時間為5個月左右,一般定在第八學期,除去選題、論文答辯的時間,做畢業設計的有效時間只有3個月左右。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生還要參加招聘會找工作。要想在三個月里完成一份高質量并帶有創新思想的畢業設計,其難度相當大。因此,怎樣延長畢業設計有效時間,是保證畢業設計質量的必要條件。

推免生的確定時間為第七學期的第一個月底。這一部分學生沒有考研、就業的壓力,確定推免資格后,除了少數幾門專業課的學習外,跟其他學生相比,有著更充裕的時間。如果在他們確定推免資格后即開始畢業設計,那么畢業設計的有效時間就可以達到7至8個月。這樣,學生就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資料查閱、試驗方案設計,以及項目的創新。這也就避免了以往畢業設計時間較短帶來的學生遇到問題就想走捷徑,只是單純做實驗沒有創新的狀況。

除了能夠延長畢業設計時間以外,碩士導師還可以直接承擔學生的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導師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項目給學生確定畢業設計課題,與學生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向相結合,為后續的學習打基礎。碩士導師還要為學生提供實驗環境及相關設備,學生在導師的科研環境中完成畢業設計,承擔相應的任務,具有一定的緊迫感與學習動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提高畢業設計的創新性。

由于大部分學生在大四階段都要面臨考研、就業的壓力,因此全部實行這種延長畢業設計的措施現在來看還存在一些困難。因此,以推免生為切入點,可以很好的回避這一問題。而且,這一部分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好,學業壓力較小,有著充分的時間、精力以及足夠的能力更好的完成畢業設計從而進行創新。

四、建立學業導師制,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始終

學生在大一期間,主要學習數學,物理、外語等基礎課。這一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答多是共性的。此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配備班主任老師。班主任老師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解決學生基礎課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大二以后,學生開始進入專業課的學習階段。此時,每班一個的班主任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知道要求了,需要為每一名學生配備指定的學業導師,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且引導學生發現專業特長、興趣及潛力,探索專業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學生與導師可以雙向選擇,按照本科生導師的基本資料、專業方向、講授課程及科研情況,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方向填表報名選擇自己喜歡的導師,然后,導師根據報名情況選擇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如果學生發現導師的研究方向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不相符,可以提出申請更改導師。學生在本科期間即可參加導師的項目研究,在此過程中,可以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更早的確定畢業設計題目,使畢業設計有效時間達到2到3年。這樣,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有動力,方向性也更加明確。除了可以進行深層次的研究以外,也可以更好的與后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連接起來。

畢業設計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相對集中的過程,但是創新能力培養卻應該是貫穿整個學習階段的。因此,在學生四年的本科學習中,要時刻灌輸創新的思想,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活動與實踐鍛煉的平臺。從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到成立課題科研小組,再到創新實驗室、E維協會,再到五四科技作品大賽等各項比賽,最后到畢業設計,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讓學生時刻處在創新的環境里,具有創新的意識與能力,才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姚錫遠. 關于創新教育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4,(1):20-23

[2] 歐陽振中. 怎樣做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 [M]. 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

[3] Sternberg,RJ.SuccessfulIntelligence[M].NY:Simon&Schuster,1996.82-88

[4] 李萬全,高長銀,史麗萍.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探索[J ] . 黑龍江教育,2007 , (5) :71 - 72

第3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膿毒性休克;血必凈注射液;氧利用率;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乳酸

中圖分類號:R6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1-0176-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ffects of Xubijing Injection on 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 and Lact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ING Ziqiang,YU Linming,LV Yinxia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Xinchang People's Hospital,Xinchang 315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Xubijing injection on O2UC、ScvO2 and Lact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Methods:Sixty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 Both of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Xubijing injection simultaneously. 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5% glucose injection. Artery blood and central vein blood were drawed for blood gas analysis before and at 2,4,6 and 12 hours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of both groups. Central venous oxygen extraction rate were tested.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tion differences in ScvO2, lactic acid and O2UC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ll P>0.05). The levels of Scv O2 at 4,6 and 12 hours after treatment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ll P

Key words:Septic shock; Xubijing injection;oxygen utilization coefficient;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Lactic acid

膿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指嚴重感染患者經足量液體復蘇仍持續低血壓(收縮壓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5年1月-2011年4月ICU收治的膿毒癥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60.2±10.2)歲;原發膿毒部位:重癥肺炎18例,重癥急性胰腺炎2例,重癥膽囊炎5例,泌尿系膿毒3例,彌漫性腹膜炎2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9.2±18.1)歲;原發膿毒部位:重癥肺炎17例,重癥膽囊炎4例,重癥急性胰腺炎1例,泌尿系膿毒3例,彌漫性腹膜炎5例,兩組性別、年齡、入選前24h內APACHE Ⅱ評分、原發膿毒部位等均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均衡良好,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和重癥醫學會(SCCM)聯席會議規定膿毒性休克的診斷標準:①臨床上有明確的膿毒癥;②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存在;③收縮壓60mmHg至少1h,或血壓依賴輸液或藥物維持;④有組織灌注不良的表現,如少尿(lh,或有急性神志障礙。

注: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診斷標準參照1991年8月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和重癥醫學會(SCCM)聯席會議規定的診斷標準:①體溫>38℃或90次/min;③呼吸頻率)30次/min,或PaCO2(32mmHg(4.3kPa);④血白細胞>12×109/L或 0.10。具備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表現即可診斷。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厥脫證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主癥符合:神萎倦怠,面氣短,四肢欠溫或暖,口渴汗出,氣息微弱,舌質紅或淡紅,苔薄,脈細數(氣陰耗傷證);或神恍驚悸,面色潮紅,汗出如油,口渴欲飲,飲不解渴,身熱心煩,四肢溫暖,舌光干枯無苔,脈虛數或結、代(真陰衰竭證)。

(2)年齡≥18歲。

(3)預期ICU住院時間≥24h。

1.3 研究方法

1.3.1 設備和藥物

(1)設備:動、靜脈血氣分析及血乳酸測定采用美國GEM3000血氣-內環境監護分析儀(美國試驗儀器公司)進行測定,分析包由美國試驗儀器公司提供。

(2)藥物:血必凈注射液(由天津紅日藥業集團提供,批號:國藥準字Z20040033)。

1.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對照及組間對照研究方法。

1.3.3 試驗步驟

(1)治療組和對照組均按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進行復蘇治療,包括液體復蘇、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抗膿毒、嚴格控制高血糖、氧療(包括機械通氣)、輸血、血液凈化等,經右鎖骨下靜脈或右頸內靜脈放置中心靜脈導管,拍攝X-ray片確認中心靜脈導管位于上腔靜脈內。

(2)治療組給予NS150mL+血必凈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2次/日,連續7天。對照組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以同樣速度靜滴。兩組在試驗觀察期間不給予其他中藥湯劑或者中成藥治療。

(3)兩組分別在用藥前及用藥后2h、4h、6h、12h分別經中心靜脈導管抽取中心靜脈血標本行血氣分析,測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02)及乳酸。

(4)于相同時點行動脈血氣分析,計算氧攝取率(O2ER),按公式O2UC=C(a-v)O2/CaO2[5],推導為:O2UC=S(a-v)O2/SaO2。式中Sa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v)O2:動脈-靜脈血氧飽和度差。觀察一般血流動力學指標:平均動脈壓(MAP)、中心靜脈壓(CVP)、心率(HR)。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 果

2.1 統計結果

2.1.1 兩組用藥前后ScvO2比較 見表1。兩組用藥前ScvO2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用藥后2h、4h、6h、12h的ScvO2水平與同組用藥前比較均有所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1.2 兩組用藥前后乳酸比較 見表2。兩組用藥前乳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用藥后2h、4h與同組用藥前比較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4h治療組乳酸濃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1.3 兩組用藥前后氧利用率(O2UC)比較 見表3。兩組用藥前氧利用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用藥后2h、4h、6h、12h與同組用藥前比較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西醫常規復蘇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較單純西醫常規復蘇治療可更大程度增加膿毒性休克患者的氧攝取率、提高SCvO2,降低乳酸濃度,提示血必凈注射液可改善膿毒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謝狀況。

3討 論

膿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礎是微循環的功能改變和組織的代謝障礙,其本質是組織細胞缺血缺氧。因此改善組織灌注,糾正組織缺氧,改善組織氧代謝是感染性休克治療的核心。氧代謝參數是評價感染性休克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近期研究[4]表明,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及血乳酸對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復蘇治療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在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全身組織的灌注己經發生改變,即使血壓、心率、尿量和中心靜脈壓仍處于正常范圍,此時可能己出現ScvO2降低,提示ScvO2能較早地發現病情的變化。2008年的《嚴重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管理指南》中的早期目標指導性治療(EGDT)將ScvO2>70%作為感染性休克早期復蘇的終點目標之一,提示ScvO2對感染性休克早期復蘇治療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但是,由于影響ScvO2的因素較多,所以,ScvO2須與其他氧代謝指標結合對感染性休克的氧合狀況進行解讀。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給予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后ScvO2明顯增高,且用藥后4h、6h、12h的ScvO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相同時點的ScvO2水平,提示在常規復蘇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膿毒性休克患者,可較大幅度得升高ScvO2水平。其機制可能是:血必凈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赤芍、川芎、丹參、紅花和當歸等活血化淤藥,血必凈注射液能拮抗TNF-α、內毒素[5] 及IL-1、IL-6[6] 的釋放,保護血管內皮細胞[7],增強單核細胞人類II細胞抗原(HLA-DR)表達,促進免疫功能恢復[8]。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組織灌注及微循環,從而能夠控制全身炎癥反應、對全身各組織器官起到保護作用,為急危重癥的搶救治療開辟了新的治療途徑。

本研究觀察發現:兩組用藥后2h、4h血乳酸濃度均繼續升高。一些臨床研究[9]也證實,盡管感染性休克患者經過復蘇治療后,組織灌注改善,組織細胞的氧供應和氧攝取均有所增加,但患者仍然存在高乳酸血癥。由于血乳酸的濃度取決于糖酵解的速度和乳酸被利用的快慢,嚴重感染時可能通過各種途徑促進糖酵解或抑制乳酸清除,使單位時間內乳酸清除速率低于糖酵解的速率或使糖酵解速率快于乳酸清除速率,而使血乳酸增加。近期的基礎及臨床研究[10]也證實了上述機制,嚴重感染時可通過以下途徑影響血乳酸水平:①抑制丙酮酸脫氫酶的活性,抑制葡萄糖有氧代謝,使無氧酵解增強;②乳酸清除減慢;③丙酮酸產生增加。另外,本研究結果也顯示,雖然兩組用藥后2h、4h乳酸濃度均升高,但治療組用藥后4h的乳酸濃度低于對照組,血必凈對乳酸代謝的影響機制可能為:(1)血必凈改善了膿毒性休克乏氧、低灌注,抑制無氧酵解途徑,使乳酸產生減少。(2)血必凈對肝、腎功能的保護,從而保證了肝臟、腎臟對乳酸的清除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氧利用率均處于較低值,表明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即出現線粒體的功能的損害,其機制與缺氧導致大量氧自由基產生,引起線粒體膜脂質過氧化損害,以及感染對線粒體的直接毒性作用有關[11]。本研究結果亦證實:感染性休克患者給予血必凈注射液治療后氧利用率明顯升高,且高于對照組。機制可能為:血必凈能調節細胞因子的釋放[12]、改善缺血再灌注損傷,清除氧自由基、保護線粒體,增加細胞的氧攝取。

由此可見,在西醫常規復蘇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治療膿毒性休克患者,較單純西醫常規復蘇治療能更大程度地升高膿毒性休克患者的SCvO2,降低乳酸、增加氧利用率,從而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謝狀況。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 Crit CareMed,1992,30:864-874.

[2]蔡柏薔.危重癥患者組織氧合狀態的監測[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3):135-133.

[3]劉清泉,李雁,冠蘭俊.多臟器功能失常綜合征中醫病因病機及治法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3(3):53-58.

[4]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成人嚴重感染與感染性休克血流動力學監測與支持指南(2006)[S].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1):7-13.

[5] 雪琳.S IRS和MODS防治新對策的實驗研究-血必凈的藥效學觀察[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7,9:720-722.

[6] 曹淑華,高紅梅,王永強,等.血必凈對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大鼠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學,2005,12:94.

[7] 曹書華,王今達.血必凈對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大鼠組織內皮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2,14:489-491.

[8] 張畔,曹書華,崔克亮,等.血必凈對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單核HLA DR表達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2,9:21-23.

[9] Joynt GM,Lipman J,Gomersall C D, et al. Gastric in tramueosal Ph and blood lactate in severe sepsis[J]. A nae sthesia,1997,52:726-732.

[10] Gavin Joynt, Charles D Gomersall.全身性感染時的組織氧合第2部分:動物和人體研究的評價(一)[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11(5):259-261.

第4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 創新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事實對相關的主觀性評價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對教材觀點進行大膽質疑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以補充。在討論和質疑的過程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和辨證思維。

1 創新教育是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創新教育呢?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立足點放到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上來,努力培養一代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品質的優秀人才。《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就是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集中體現,也是歷史教學中創新教育的行動指南。《課標》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同時指出,要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歷史事實對相關的主觀性評價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對教材觀點進行大膽質疑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以補充。在討論和質疑的過程中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和辨證思維。

2 教育學生認識創新對推動歷史進步的巨大作用,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

通過系統學習普通中學歷史必修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無論一種新生產力的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構建,還是一種新的思想理論的提出,一項科技發明創造,都是人民群眾特別是杰出創造人才艱苦探索的結果,或是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或是深刻總結歷史興亡教訓,或是經過不斷更新和完善,或是付出沉重的代價才取得的,唯其如此,才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社會進步和民族振興,從而使學生自覺形成科學的創新觀念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3 教育學生掌握創新的一般規律,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學生自身發展和進行創新活動的必備條件。創新就是運用創造性思維,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無論科技創新,還是理論創新、體制創新,都是有規律的創造性活動。以科技創新為例,中學歷史(III)展示的影響人類歷史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都蘊含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如:社會需求是創新的原動力,社會實踐是創新的源泉,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對比、推廣、聯想是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等等。在教學中揭示這些創新的內在規律,以及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形成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發現的方法,為從事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學習歷史上杰出創新人才銳意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創新品質

創新作為高層次的智力活動,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歷史上杰出創新人物不僅以其創新成果傳世,而且,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百折不回的創新品質,也值得后人景仰。

5 歷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5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1.淺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障礙

在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加之由于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傳播渠道建設障礙,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絡用戶稀少,加之用戶入網費用的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同時,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加上普遍無償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現象,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從而形成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信息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往造成潛在用戶的流失使得新科技無法得到推廣。加強農業推廣工作是科技轉化的前提。

2.創新科技轉化的對策

對于怎樣提高創新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當前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轉化的重要手段。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項目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項目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才能使農技推廣工作得以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快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設,以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不足,填補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于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結合國情,注重信息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采用多種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并要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在信息傳播中建立并實施信息的準確、規范,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信息的出現。導致農業生產者對信息產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應用受阻。

3.有利于科技轉化的因素

農業經濟多樣化發展(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機制轉向三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傳統地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制造業機制。)必將為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新的契機,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強大的需求之風。而在近期舉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戰略專家座談會”也作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以依托科技中介這一“紅娘”,為科研成果與“三農”牽線搭橋的決定。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培育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造就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紅娘”隊伍,初步形成開放功能完備和高效運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滿足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需求。解決中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整體市場尚不成熟,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閉使技術信息流動不暢、科技成果缺乏實用性、小農生產形式與科技成果推廣相矛盾、中介機構的能力和認識不適應市場需求、資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規范建立也將為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推動作用。

第6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利弊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22-0000-01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過程以實現農民富裕、縮小工農差別與城鄉差別為目標,以科學技術為支柱,以農業產業化為中心內容,以勞動者素質提高為決定因素,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必由之路,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等為途徑,逐漸縮小工農、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和城鄉一體化。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有利因素分析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更有利的條件。首先,工業化、城鎮化的引領推動作用將更加明顯。工業化快速發展,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鎮化加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為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時機;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為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其次,政策支持將更加強化。一方面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加牢固;另一方面黨的十勝利召開,為農業土地的順利流轉提供了宏觀政策支持,這為工商資本流向農村提供了政策前提,從而大大緩解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資金不足問題。第三,農業的科技支撐將更加有力。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正在興起,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更加強勁。第四,農業現代化的合理氛圍越來越濃。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扶持下,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局面,這為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將得到進一步激發和釋放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不利因素分析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經濟,無論在速度上、規模上、還是在效益上,與世界現代農業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還十分漫長。

(一)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勞動力素質低。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已有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部門,但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這些剩余勞動力能否成功轉移,并且他們的勞動素質的能否提升直接影響到城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

(二)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從而無法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聯產承包之后,我國家庭農業生產經營分散、規模小。我國農業除了少量的農場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難以形成帶動我國農業的規模經濟,勞動生產率低。

(三)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機械化水平不高。我國農村,整體上生產技術水平低,機械化水平不高,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再10-15奶奶,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一般都在75%以上,甚至90%以上,而我國科技對農業貢獻率只有45%。特別是我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將面臨國際規模農業的競爭壓力。我國農業發展粗放經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加劇,從而削弱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農業生產資源短缺,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從農業資源角度看,我國水土資源短缺將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長期的、根本性的制約因素。特別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水土資源被擠占的勢頭難以逆轉,農業將面臨日趨嚴峻的水土資源短缺。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十分嚴峻,農業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正在威脅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我國農業現代化對策與措施

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就沒有中國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并加快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的建設。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積極探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土地公有制和嚴格尊重農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權,不僅是我國社會安定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從實際出發,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制度創新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提倡農民土地使用權有償流轉,切實保障農民土地使用權的合法權益,根據區域實際,搞好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二)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走城鎮化道路,是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根本途徑。在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農民在已有城鎮就業遷徙到城鎮定居;另一條是一些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主要是在有條件的鄉村發展為城鎮,農民就地就近轉業從事工商變為城鎮居民。這是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三)全面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突出科技創新是關鍵。農民作為現代化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農民首先必須現代化。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農業工業化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同時,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促進科研成果應用,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提高農業后續經濟效益,大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化,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在農業現代化經營過程中,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力量,它們是農業現代化的載體和基礎。積極抓好市場信息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現代化。

(五)積極順應國際農業發展趨勢,強化農業對外開放,借助外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動態的標準,對于我國農業的現代化,要積極借助國際環境,跟進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利用WTO的機遇,全面深化農業改革與對外開放,借助國際資金、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推進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楊忠泰.寶雞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戰略路徑選擇[J].科技管理研究,2013(04).

第7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1國外科研績效分類評價

研究概況歐美發達國家歷來重視科研績效評價工作,將其作為發展科技的重要指揮棒和保護墻。因此,由政府主導,委托高校、研究機構或者社會機構開展科研績效評價研究,建立與科技創新相適應,引導科技與國家發展和社會民生相銜接的科研績效評價方法和體系,成為社會學、科研管理學甚至經融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并取得了重要進展。(1)建立了政府專職機構、半政府性質的聯合機構、社會機構在內的多層次、全方位評價管理體系,其中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士等歐盟國家和美國為典型代表。(2)完善建立文獻計量分析、同行評議、經濟回報率分析、案例分析、指標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科研績效評價方法體系。(3)設立了可行性研究,特性描述,專家論證,聽證與答辯,委員會最終意見與建議報告和最終反饋意見的陳述等系統評價程序。隨著第三方評價制度的形成,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科研分類評價體系[2-3]。(1)實施學科分類評價。德國針對不同學科特點制訂了不同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法國、意大利等對不同的學科類別在評價時使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英國將所有學科劃分為科學學科和其他學科兩大類別,分別制訂指標體系實施分類評價。(2)實施項目分類評價。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按照國際通例將科研項目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三大類,采用分類評價的方法對科研項目實施評價。(3)實施科技人員的分類評價。建立了終身教授、非終身教授、研究員和其他研究人員的分類職稱評審制度,美國對大學教師績效考核時還建立了系主任評價、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4種不同層次的廣義分類評價制度。(4)對大學實施分類評價。美國依據卡內基分類法,將大學分為全國性大學、地區性大學、全國性文理學院、地區性綜合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工程學院及其他專門學院7個類別,并分別評價排名。

2我國科研績效分類評價的現狀研究

2.1科研分類評價的理論基礎與方法科研績效分類評價的基本依據和理論基礎,在于同一類別要素的同質性和可比性,而不同的類別之間不存在這一屬性。科學的評價應遵循按類別歸類和同類別分別比較的規律和原則。同時,同一類別的要素配置或產生于科研活動的不同過程,也是分類評價的重要理論依據。科學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階段性、延續性是其顯著特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違背科學研究規律,將導致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的特征被抹去,從而產生錯誤導向,造成錯誤的資源配置,不利于科學研究的良性發展。因此,從科研投入、配置和產出的全視角看,實施科研績效分類評價,不僅必要而且依據充分。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由于我國高校存在的多樣性、層次性、地區性和復雜性,更需要遵循分類評價這一最基本的原則。在分類評價的方法上,結合大學的類型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科類別的不同,以“不過度分散”為基準,在明確評價對象層次的基礎上,根據層次特點確定分類標準,依據標準選擇適宜的評價方法和手段,設置不同的權重系數,既能分類實施科研績效評價,又避免增加理解的難度和操作的復雜性[4]。

2.2科研績效分類評價的實踐我國開展分類評價的實踐研究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采用系統聚類分析法,將我國28個省市成人高校劃分成5類開展評價工作[5]。此后,科研績效分類評價的實踐活動逐漸增多,應用的領域和范圍逐步擴大,包括對科研項目、科技成果、科研實驗室、科研人員與教師隊伍、醫院、協同創新中心、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對象分別實施分類評價研究,而對科技人員和高校等科研機構的評價是實踐研究的重點領域。其中,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關于我國大學分類評價的實踐研究公認度較高。2005年該中心首次使用分類評價的方法編制大學排行榜[6],并在“同類比較、分類評價”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完善分類評價體系。具體的分類方法是:將大學分為重點大學、一般大學、民辦學院3個層次;將大學按學科屬性分為科學技術類與人文社會科學類2個領域;將大學按學科類別分為綜合性、醫藥類、師范類、理工類等8個類別,同時還按地域進行分類評價。根據大學類別、學科屬性和學科類別不同,構建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設定不同權重進行評價。

3關于科研績效分類評價的思考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圍繞科研績效評價開展了系列研究,在評價理念與策略、評價方法和理論、評價客體與主體、評價機制與體系等方面取得了諸多進展。例如,針對以SCI論文影響因子進行評價的片面性,研究提出了h指數進而修正為w指數的研究者個體績效評價;針對評價客體與主體為“同一體”的不足,有研究提出了基于“第三方”的績效評價體系;基于評價方法在定性與定量、評估與激勵等方面無法兼顧的缺陷,先后提出基于標桿管理和數據包絡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基于循證管理,以及基于自適應層次分析法等的科研績效評價方法[7-8]。這些進展對科研績效評價改革與發展,引導保護和重塑創新生態,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這些進展對于科技創新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求,還遠遠不能滿足。對于近年來廣受關注的分類評價,我國在必要性認識、理論和實踐研究方面,尚需深入分析和思考。

3.1加強分類評價標準和實踐研究開展科研評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不同研究水平的科研機構及其成員獲得公平對待[9],公平既是評價的目的也是基礎。要加強分類評價的內涵研究,從狹義和廣義的角度明確定義;要加強分類評價標準的制訂,科學構建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以實現分類評價公平公正的目的。

3.2推行分類分層分級評價新模式分類評價是依據評價對象屬性、特征、規律的不同而劃分成不同層次、類別,基于客體層次及類別的特點建立針對性較強的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及方法等進而實施的評價活動。因此,分類評價不僅僅是簡單的分類、畫圈,還必須分層次、分級別。從引導和保障科技創新的視角而言,分類就是要探究科學研究活動的本質、搞清楚科學研究是什么并以此劃分類別;分層就是要把握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兼顧輻射帶動的方方面面并以此建立立體的評價體系;分級就是要著眼科學研究活動的全部要素,遵循科技資源的配置規律并以此劃分級別。

3.3健全第三方評價機制評價需要確定評價執行的主體和評價目的,即誰根據某種或某些標準,對某個人或某件事作出評論和判斷,以及評價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主體或相同主體不同目的對同一客體觀察的角度不同,那么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分類評價是不同評價主體和評價目的對相同客體實施的評價活動。目前我國第三方評價機構和組織還不健全,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設還存在一定漏洞[10],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以提升第三方評價結果的公信力。

3.4建立監管和約束機制科研績效評價不僅要堅持分類評價,更要推行開放評價。要從體制機制改革上入手,著眼長遠,在建立完善分類評價機制的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機制,確保科研績效分類評價的公平、公開、公正。以我國目前開展的眾多大學排行榜為例,之所以有些排名引發質疑和爭議,與民間或高校評價機構不能完全脫離排名利益關系,存在尋租的空間,也與制度漏洞有一定關系,需要國家政府出臺相關監管和約束法律法規,使我國第三方分類評價制度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志光,張巖波,楊利軍.SCI評價指標與地方醫學院校的建設與發展[J].醫學與哲學,2015,36(1):4-7.

[2]劉莉,朱軍文.歐洲高校科研評價制度的趨勢及政策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4(11):51-53.

[3]陳群民,錢浩.國際科技創新評價機制比較及對上海的借鑒[J].科學發展,2015(7):61-64.

[4]張,林海,張珠,等.軍醫大學科研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與思考[J].重慶醫學,2016,45(8):1147-1150.

[5]侯思康,陳國泉.對中國成人高等學校按區劃綜合分類評價[J].金融管理與研究,1990(3):54-61.

[6]邱均平,張洋,余以勝,等.2005年中國大學排行榜是如何產生的[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21(4):74-84.

[7]張耀天,賈明順,張旭成.基于自適應層次分析法的高校科研績效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106-110.

[8]張日穎.基于循證管理的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探索[J].公共管理,2016(3):44-45.

[9]薛艷.美國大學排名特點與啟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7(8):73-74.

第8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相反,強調市場需求的誘導創新理論,則認為市場需求決定創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產業產品的發明數量與產出銷售額密切相關,由此引申出三個命題:技術發明是一種經濟活動,與其他經濟行為一樣,追求預期收益;預期收益取決于該項發明產品的預期銷售額;而采用發明后的預期銷售額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產品目前的市場銷售額,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和使用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是市場盈利性,技術創新的收益是與農業研究的外部效應——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的增加有關,而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率又受到經濟利益的支配。

近年來一些學者運用上述兩種理論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認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目前仍然是誘導性的。從要素稀缺性來看,雖然中國農村和勞動力市場很不完備,要素價格無法正確體現要素相對缺乏程度,但是作為生產者的農民仍然為追求產出最大化而尋求相應的技術發明。從市場需求來看,盡管中國的主要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作物還受到遺留下來的統購統銷價格體制和行政命令對生產過程的干預,農產品價格和需求數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確體現市場需求的強度,但由于農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體,農產品生產規模仍然能較好地反映市場需求規模,因而農業科研單位依然可根據實際需求規模選擇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技術創新——科技成果創新。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對中國農業進出口貿易產生巨大影響,我國農業經濟迎來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二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其利弊如何最終取決于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近10年來,中國糧食生產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使糧食價格也隨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創新技術成果的轉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是解決我國現階段農業經濟發展瓶頸的問題所在。

一、淺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障礙

在我國,由于農業生產者數量龐大,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雖然廣播電視、報刊等傳媒在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仍然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生產者面對面的溝通。然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傳播特點,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和傳遞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傳遞機制,加之由于近年來面對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原本效果不錯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與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技術大量涌現的新形勢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的問題日趨嚴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傳播渠道建設障礙,我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網上資源匱乏,因此網絡用戶稀少,加之用戶入網費用的提高,進一步限制了網絡信息的開發。同時,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傳遞速度緩慢,信息時效性不強,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網絡作用的發揮。加上普遍無償獲取農業科技信息的現象,使得成果擁有人(包括成果轉化開發單位和各級推廣組織)的經濟利益不能得到切實保障,嚴重者甚至無法收回成本。從而形成一個怪圈:免費或過低的收費,將使科技成果與信息的供給者血本無歸,而過高的收費又往往造成潛在用戶的流失使得新科技無法得到推廣。加強農業推廣工作是科技轉化的前提。

二、創新科技轉化的對策

對于怎樣提高創新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當前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進一步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轉化的重要手段。進行制度創新,改革農技推廣項目的撥款制度,建立推廣項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開公平的農技推廣項目招投標競爭制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個人發展條件,解決其長遠發展的后顧之憂,以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才能使農技推廣工作得以發展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快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設,以彌補了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的不足,填補農業科技推廣的一段真空地帶。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科技推廣組織的作用,積極扶持、促進其健康發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時還要為涉農企業等中介組織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融技術、產品、服務于一體的中介組織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技術成果、技術轉化、技術應用有機地聯系起來,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科技信息傳播效率。結合國情,注重信息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采用多種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并要加快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通過政府和民間、國內和國外等多種投資渠道,加大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融資力度,促進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絡化,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在線推廣。在信息傳播中建立并實施信息的準確、規范,實現標準化和統一性的有機結合,避免無效和錯誤信息的出現。導致農業生產者對信息產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應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轉化的因素

農業經濟多樣化發展(傳統的糧食開發機制轉向大食物開發機制,傳統的種植業二元結構機制轉向三元結構機制,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轉為“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的結構,傳統地耕地資源開發機制轉向多次增值的現代化農產品制造業機制。)必將為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新的契機,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帶來強大的需求之風。

而在近期舉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戰略專家座談會”也作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以依托科技中介這一“紅娘”,為科研成果與“三農”牽線搭橋的決定。大力推進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培育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的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造就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紅娘”隊伍,初步形成開放功能完備和高效運行的農業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以滿足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需求。解決中國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整體市場尚不成熟,農業科技中介機構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閉使技術信息流動不暢、科技成果缺乏實用性、小農生產形式與科技成果推廣相矛盾、中介機構的能力和認識不適應市場需求、資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規范建立也將為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推動作用。

第9篇:科技創新的利弊范文

關鍵詞:創新理論;經濟增長;技術創新;生產過剩;蕭條;繁榮

一、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約瑟夫·A·熊彼特(J. A. Schumpeter,1883—1950),奧地利籍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是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的博學多聞、兼收并蓄的經濟學大師。在其1912年出版的早期代表作《經濟發展理論》中,熊彼特開創性地提出了“經濟發展理論和創新思想”。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所謂“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講,是由技術創新和生產組織形式的創新所引發的經濟生活內部的一種創造性變動,需要通過引進“新組合”,進行創新來實現。因此,“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實質,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

(二)企業家的意志和行為是創新活動的靈魂在熊彼特創新理論中,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實質,而領導和發起創新的創新者——企業家,則是“創新”、生產要素“新組合”以及“經濟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三)經濟周期是經濟階段發展的必然結果。即用創新理論解釋經濟周期。

二、實踐意義

(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

大致從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人類的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紀元。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為契機,接著發明了一系列機器,提高了生產力,滿足了人們更多的消費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代表,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內燃機,進而,不僅生產力又得到進一步發展,交通工具也得到巨大革新,從而對生產力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各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第一次科技革命到第二次科技革命還有后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都是技術的革新帶來的經濟的突飛猛進的發展。

經濟之所以增長,一是由于對現有的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二是生產效率的提高。因此解決這兩個問題最根本的是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就像人體細胞不斷分裂生長一樣,正是細胞的不斷分裂生長才有人的生長發育,也正是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才推動了經濟的不斷增長,有了全球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較發達國家來說還比較低,因此,我國一方面可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政策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補充國內的空白。

例如,2006年2月國務院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從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多方面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財稅政策方面,在進一步落實國家關于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及設備更新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實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政策方面,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創業風險投資機制,并制定保障創業風險投資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其次要積極推進創業板市場的建設,建立健全推進科技產業化的資本市場體系。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并通過一些列政策法規為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創造寬松的金融、外匯環境,以支持高新技術創業風險投資企業進行跨境資金運作。

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外資企業在沿海地區投資建廠,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就業,另一方面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我國,促進了我國技術的發展,并且激發了我國的自主創新。進而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鑒于技術創新對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我國應堅定不移地繼續推行管理技術創新的政策,對科技創新人才及企業給予相應的鼓勵,對創新型企業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減免他們的一部分稅收,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與熱情。

(二)創新理論解釋經濟周期

企業為了提高其利潤,必然會努力提高其生產效率,進而從中獲得高額利潤,這就需要企業通過創新來實現。既然通過技術創新可以獲利,就會引起其他企業的效仿,并且由于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其他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是必然尋求更高的技術水平,這樣循環往復,結果一方面提高了整個行業乃至國家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技術創新達到一定熱潮,促進經濟較快發展,使得人們對未來經濟的預期看好,投機開始出現,信用開始膨脹,最終將波及到整個經濟領域。當新的技術普及開來,大量產品在市場上出現,供過于求,產品價格下跌,利潤消失。當新的技術出現之前,能力強大的企業會稍適調整,但此時企業并無利潤可圖,處在蕭條狀態,而另一部分小企業,可能會由于資本不足,決策失誤等因此而面臨倒閉,這樣,經濟便從繁榮走向了暫時的蕭條,直至新的技術出現。

在這里還可以用幾次科技革命來進一步闡釋創新對經濟周期的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現的新技術,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較快的發展,投機活動增多,并且當新發明的機器普及之后,市場上出現大來那個同類商品,此時供過于求,大量商品賣不出去,物價暴跌,大量工商企業破產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關系破壞,銀行紛紛倒閉。經濟進入蕭條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再次走向繁榮便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

同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將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推向了,但又在1929年陷入了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原因也同樣是生產過剩,人們的投機行為等。

由此來看,科技的創新一方面可以促進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必將導致經濟的繁榮轉向蕭條。因此,我們不必懼怕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中放寬心態。在經濟繁榮之時要居安思危,做好應對經濟蕭條的準備,在經濟蕭條時期制定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提高總需求,并且始終不放松促進技術發展的政策,好順利度過蕭條期,盡快進入新一輪的繁榮。

看來技術創新也有其利弊,但是總體來看利是大于弊的,畢竟整個世界的經濟一直都是在向前發展的,盡管偶爾會處于暫時的蕭條期。所以我們還是要堅持發展科學技術,以促進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經濟學》 R.格倫.哈伯德 安東尼P.奧布萊恩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年4月

国产视频入口| 欧洲av毛片| 尤物视频在线播放你懂的|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免费AV|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 日产a一a区二区www|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玩弄放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欧美日韩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 亚洲AV无码国产成人久久强迫| 国产无套露脸| 国产成人美女AV| 综合色天天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系列| 免费无码日产av| 夜夜爽妓女8888视频免费观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小片| 色妺妺视频网| 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www午夜精品男人的天堂|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三区|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视频精品费观看视| 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偷拍亚洲首页| 亚洲色五月| 91在线中文|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久久性视频| 亚洲女同系列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免费观看| 精品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aⅴ精品网站婷婷| 中文字幕资源网|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