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醫學檢驗就業形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檢驗就業形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學檢驗就業形勢

第1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藥管局局長瑪格麗特?漢伯格說,藥管局傾向于讓食品制造商“自愿”減鹽,但可能以合伙關系參與行動,幫助民眾逐步減少食鹽攝入量。

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藥管局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藥管局正綜合考慮食品制造商和研究人員的意見,準備逐步把民眾口味調“淡”。

美聯社評論說,這一做法意在幫助消費者和生產工藝逐漸適應“新口味”。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不少食品生產商宣布“自愿”減鹽。

不少食品健康研究人員認為,如果藥管局能夠出臺行業規范,減鹽效果將更加明顯。

解讀/魯灣

美國人為什么對減鹽弄出這么大的動靜?因為醫學調查證明,高血壓病和食鹽過多有關聯。有人做過調查發現,剔出其他因素,每天每人食鹽7克,高血壓患病率為6.9%,增加到10克,患病率為8.6%,而增加到26克,患病率則急劇增加到39%。美國人食鹽過多主要來源于加工食品和飯店,國人食鹽過多,不僅來源于加工食品和飯店,也來源于家庭。所以,我國高血壓患者世界第一,據新華社2009年12月報道,這幾年我國高血壓患者逐年增多,已達到2億人。高血壓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心腦血管疾病又是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減鹽就成了健康的關鍵。

鹽,從開天辟地就和動物的生存密不可分,“白鹿飲泉”,“羝羊舔土”,記載的都是動物的生理本能。《本草綱目》認為鹽在“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千百年飲食實踐告訴我們,鹽乃“百味之母”,無鹽則百味皆無。所以自古鹽和鐵成為統治者手中威權的象征。怎么突然嬗變成百病之源了呢?所以,也有人打抱不平,如美國鹽研究所就發出不同聲音,認為“人體攝入的鹽多,排出的也多,不存在過量說法。”

第2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企業;知識轉移;障礙研究

中圖分類號:G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0)04-0042-05

Study on Impediment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in Reasearch University

LIU Yan-fang1,2, ZHANG Qing-pu1, HAN Xiao-lin1

(1.School of Ec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ies,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y and other institution.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general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constructed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model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then it analyzed main obstacle factors i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Key words:research university; enterprise; knowledge transfer; impediment study

1 引言

研究型大學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需要,在不斷推動社會和科技進步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大學形態,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型大學以其突出的科研優勢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王戰軍認為研究型大學是以創新性的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的精英人才為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1]。知識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之一是高效率的知識共享,知識共享的必要條件是實現知識的有效轉移[2]。研究型大學創造了科學領域的前沿知識,但這些知識只有經過轉移,運用到社會經濟發展中并且轉化為生產力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知識轉移是知識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科學知識社會化的一個主要環節,它在整個科學知識發展的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3]。研究型大學知識轉移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學校創新知識的利用效果,因此,對研究型大學知識轉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現實是知識轉移存在障礙,由于知識具有相對不可移動性[4],尤其是技術知識,易于粘滯于局部環境[5]以及知識擁有者,難以順利轉移到知識受體[6],因此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完成知識的轉移。

本文認為大學知識轉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大學內部知識轉移,大學―大學知識轉移,大學―企業知識轉移,大學與其他機構的知識轉移。以下我們將以校企知識轉移的具體過程為基礎,深入分析我國研究型大學知識轉移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并針對此進行相應解決策略的探討,以期為研究型大學創新知識的有效轉移提供一定的實踐參考。

2 研究型大學―企業知識轉移的一般過程分析

在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知識是企業最具戰略重要性的資源之一[7]。企業開發、維護、培育競爭優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創造、吸收和運用知識的能力[8]。企業自行創造知識不僅在人財物方面消耗較大,而且創造周期也較長,經常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因此,更多的企業將從外部獲取所需的創新知識作為滿足自身產品創新的主要技術支撐。研究型大學作為培養高精尖創新人才,創新知識的主要基地成為眾多企業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Siegel等人認為大學與企業的知識轉移始于大學科研人員的知識創新,即新發明或新發現,然后科研人員會向學校的知識轉移辦公室(TTO)或科研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對該項發明進行專利保護。由于申請專利需要支付一定的專利費用,因此,TTO或科研管理部門會事先對本項發明的潛在商業價值進行評估,并做出決定是否對這一發明進行專利申請(無論學校是否支持專利申請,該項成果都將被收錄到學校的創新知識庫中)。通常情況下,如果大學的合作企業中有對某類創新技術感興趣的,他們會提供充足的理由為該項發明申請專利。因此,在企業為該項技術進行專利申請前,TTO或學校的科研管理部門必須做出決定,正確判斷學校是否應該出資進行專利申請,是進行國內專利申請,還是申請國際的專利保護,后者顯然要比前者的花費高很多。

如果學校為新技術成功申請了專利保護,TTO或學校科研管理部門就可以就該項技術的使用與企業進行磋商,并就有關知識產權事宜達成協議,最終將該項技術市場化。在知識轉移的最后階段,技術最終轉化為商業產品,體現出了自身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同時為公司與大學帶來了經濟效益,實現了雙方利益的共贏,技術研究者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9]。

在以上大學與企業進行知識轉移的過程中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1)大學的研究者:創造新知識、發明新技術的研究人員;

(2)大學技術管理者和大學管理人員:管理大學的知識產權,連接校―企知識轉移的橋梁;

(3)公司、企業:將大學的知識與技術市場化。

在實際的知識轉移過程中,大學要選擇合適的轉移媒介,通過一定的路徑,把知識轉移到企業;知識使用者需要經過一定的知識引進與融合過程,將新知識與企業原有知識相融合,對新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利用。在對已有研究文獻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大學―企業知識轉移的一般過程如圖1所示。

在實際的轉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攙雜各種噪音,為知識的順利轉移帶來障礙。如:轉移媒介的選擇、轉移雙方意愿、環境的影響、知識自身的性質、轉移雙方的文化差異,等等。下面對大學―企業知識轉移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做進一步的探討。

3 我國研究型大學知識轉移主要障礙因素識別

3.1 知識本身帶來的障礙

不同形態的知識具有不同的特征,企業為獲得這些知識的投入也不相同。一般來講,價值越高的知識越復雜,其隱含性與系統性越強,企業獲取、吸收這類知識所投入的人力、財力、時間也越多,但獲得的收益也是相對較大的。企業所要獲得的研究型大學提供的知識大多都具有一定的隱含性、復雜性,對這類知識的獲取及與本企業原有知識的融合需要一定的磨合過程。

3.2 信任危機帶來的障礙

成功的合作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但在現實的合作中合作雙方真正的動機很難揣測,一方的失信往往會造成合作另一方的嚴重損失。在大學與企業合作開發知識(合作開發是大學―企業知識轉移的形式之一)的過程中,企業即使不主動竊取大學所擁有的知識,也會在客觀上獲得一部分關鍵知識內容(比如:相關專利,設計圖,核心資料等),造成知識擁有者(大學)的知識資產流失,投入難以回報等現象。一般來說,大學與企業之間的信任程度越高,知識轉移的效果就越好,雙方獲得的知識轉移收益也會越多。

3.3 知識產權歸屬帶來的障礙

大學與企業進行知識轉移時,雙方的目的、動機和視角是截然不同的。企業的業績目的更直接,他們尋求大學產生的創新知識是為了獲得利潤,并渴望對大學產生的知識擁有獨占權。因此,除了利潤之外,企業最關心的是如何保持對知識專利權的控制。大學通過知識轉移,可以使知識商業化,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同時可以獲得進一步研究所需要的資金。大學進行知識轉移的方式有多種,在西方國家,大學通過知識產權經營進行知識轉移是主導方式。大學知識產權經營下,知識轉移的突出特征是只許可,不轉讓,大學最終擁有所轉移知識的知識產權[10]。進行知識產權經營能為大學帶來更多的利益,但這一做法與企業想保持對知識專利權控制的想法背道而馳,因而雙方能否在這方面達成一致將直接影響轉移的結果。

3.4 知識轉移主體帶來的障礙

從知識發送者的角度看,影響知識轉移的因素主要有:發送意愿、傳授能力、發送媒介、發送方式、發送路徑的選擇等。

從知識接收者的角度來看,造成知識轉移障礙的因素主要有知識接收者吸收知識的意愿、知識吸收能力、組織激勵、對吸收知識價值的判斷能力等[11]。接收者對所接收知識價值的高低的判斷會直接影響其吸收知識的意愿和能力,一般來講,這種判斷越低,接收者吸收知識的意愿和能力會越低,在轉移過程中形成的粘滯知識就越多,對知識帶來的障礙越大。

另外,轉移主體間各自既有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知識存量等方面的相容程度也會對知識轉移的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一般說來,雙方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越接近,知識轉移就越順利;而知識存量的差距必須適度才會促進知識轉移的順利進行,因為知識存量差距過小會導致可以轉移的知識量過少,而差距過大,企業則無法有效消化、吸收轉移來的知識[12]。

3.5 知識轉移情境帶來的障礙

Szulanski在1996年對企業內部轉移最佳實踐的障礙進行研究時發現了情境對于知識轉移的影響。他指出企業內部的知識轉移是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是從知識的源單元到接受單元的信息傳播過程,并將這一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開始階段(Initiation),實施階段(Implementation),調整階段(Ramp-up),整合階段(Integration)[13]。Szulanski的研究表明,知識是嵌入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是一定情境下的產物。知識的轉移,意味著知識從原來產生的情境轉移到新的情境。不同類型的知識情境嵌入的程度是不相同的,情境嵌入程度越高則其對原來情境的依賴性越大,轉移的難度也越大。一般來講隱性知識情境嵌入度相對較高,因此其轉移難度也相對較大。研究型大學與企業之間進行轉移的知識大多具有高復雜性、高隱含性等特征,因此具有高情境嵌入性,情境對轉移效果的影響較大。根據對已有研究文獻的分析,本文認為在大學―企業知識轉移中,影響知識轉移的主要情境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組織制度、組織距離、知識距離(或知識勢)。

根據以上分析,研究型大學―企業知識轉移主要障礙因素如圖2所示。

4 研究型大學―企業知識轉移的主要促進策略研究

基于以上對研究型大學―企業知識轉移主要障礙因素的分析,本文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促進研究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知識轉移。

4.1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主要指對于研究型大學―企業之間的知識轉移,政府要從宏觀上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以激勵大學的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從實驗室轉移出來用到產業部門,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部1998年12月1日頒布實施了《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科技部、教育部等七個部門于1999年3月聯合頒發的《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運用公司注冊和稅收等方面的優惠鼓勵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其科技人員采取多種方式轉化高新技術成果[14]。這些舉措充分表明國家對大學知識轉移的重視。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與企業間的知識轉移,將是當前以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提高生產力、增強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之一。地方政府應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下不斷修訂和完善地方的各種相關政策,以更好地發揮其在促進大學知識轉移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地方政府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便利,建立地方知識轉移中心,積極為本區域的大學與企業搭建知識轉移的橋梁,促進本地區研究型大學創新知識向生產力的有效轉化,同時也為本地區企業吸引新知識,利用新知識,打造新產品,提高生產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知識保障[15]。

4.2 建立轉移主體間良好的信任關系

知識轉移的發生與實現是建立在知識供求雙方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信任構成了知識轉移持續進行的基本機制。在本研究中,只有當知識的擁有者(研究型大學)確信對方(企業)會向自己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和報酬時才會向企業進行知識的轉移;同時,企業只有確信研究型大學提供的知識能夠為本企業核心技術的創新產生實際的價值才會支付必要的報酬來吸收和消化這些知識,并與企業原有知識進行融合[16]。

在研究型大學―企業的知識轉移活動中,轉移的知識往往具有高隱含性、復雜性,因此必須有專門的人員進行指導才能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如果沒有轉移雙方相互的信任作基礎,這種行為幾乎就不可能發生。因此,轉移主體間良好的信任關系將有助于推動知識轉移的進程,也將有助于被轉移知識的吸收與應用,對轉移主體間建立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3 建立研究型大學―企業共同的知識轉移愿景

研究型大學―企業之間的知識轉移由兩條路線構成:主路線是由大學向企業進行知識的轉移,輔路線是由企業向大學的反饋。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合作雙方會致力于實現有利于自己的期望的行為,如果雙方的期望存在交集,即擁有共同的知識轉移愿景,則轉移將更容易實現。因此,大學與企業應當在責權明晰、利益共享的基礎上建立共同的知識轉移愿景。首先,大學作為知識提供方,應具有強烈的知識轉移意愿,較強的轉移能力,并能夠主動選擇有效的知識轉移媒介、合適的轉移方式及轉移路徑促進知識轉移的進行。其次,企業作為知識的接受方,必須具有鼓勵學習、激勵創新的組織文化背景,并建立吸收知識、創新知識的愿景規劃,員工才會主動對新知識積極地獲取與學習。只有雙方互相配合,才能增進彼此的信任,促進知識轉移通道的順暢。

4.4 營造有利于知識轉移的組織情境

根據前文的分析,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組織制度、組織距離及知識距離等組織情境對研究型大學―企業之間的知識轉移有重要的影響,營造有利于知識轉移的組織情境,對提高知識轉移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創建研究型大學與企業之間相融相通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是組織的一種內在特征,組織中知識的使用與表達受周圍文化環境的影響,不合適的企業文化將會阻礙企業對新知識的吸收與融合。研究表明,不同組織其組織文化的關聯性、適應性等因素將影響知識的轉移[17],知識轉移主體間文化的差異性越來越成為影響知識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知識轉移主體間創建相融相通的組織文化將有利于知識的轉移、吸收、消化與融合。

其次,知識快速、有效的轉移在客觀上要求打破機械式、層級式的傳統組織結構,創建有機、靈活的新式組織結構。研究表明,機械的組織結構傾向于維持并鞏固已有的成果;有機的組織結構傾向于不斷的創新、進取及對新事物的挑戰[18]。因此,對于知識轉移這一特定過程來說,無論是轉移方還是接受方,組織結構的有機性將降低知識在轉移過程中的損耗,縮短傳遞時間,從而提高知識轉移的效果[19]。

第三,高效的知識轉移必須有相應的組織制度做保障。知識轉移主體之間如果有比較相似的組織制度,將會加強轉移主體間的信任度,使知識轉移更加順利。

第四,研究型大學與企業進行知識轉移項目合作之前,雙方都應考慮“距離”對今后知識轉移活動產生的影響。這里的距離主要指轉移主體間的組織距離與知識距離。知識轉移主體之間近距離的地理位置、相似的文化與制度、合適的知識勢差將對知識轉移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距離”也可以作為大學與企業之間是否適合進行知識轉移的衡量標準之一。

5 結論

研究型大學以其突出的科研優勢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并成為我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型大學的知識轉移進行研究,找出阻礙轉移進行的瓶頸問題,有助于推動研究型大學知識轉移的有效進行,提高研究成果的轉化率,使大學研究的高新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戰軍.中國研究型大學建設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王軍.企業內部知識有效轉移障礙及其對策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1):79-82.

[3]吳潔.產學研合作中高校知識轉移超循環模型及作用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7,(4):119-123.

[4]Attewell P.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ase of business comput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 3(1): 1-19.

[5]Anderson P H. Organizin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in subcontractor relationship:an investigation of the knowledge-stickiness problem[J]. Research Policy, 1999, (28): 625-642.

[6].粘滯知識轉移研究述評[J].科研管理,2005,(3):71-75.

[7]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6, (17): 109-122.

[8]Drucker P F. Knowledge-worker productivity: the biggest challeng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9, (41): 79-94.

[9]Siegel D S, Waldman D A, Atwater L E, et al.. Commercial knowledge transf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 14(1): 111-133.

[10]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市場環境研究課題組.當代西方大學知識產權經營[EB/OL].,2007-07-30.

[11]張玲玲,羅紅明.知識密集型企業中粘滯知識轉移的一個模型[J].經濟管理,2006,(11):47-50.

[12]徐占忱,何明升.知識轉移障礙紓解與集群企業學習能力構成研究[J].情報科學,2005,(5):659-663.

[13]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 27-44.

[14]美日中高校技術轉移激勵政策比較[EB/OL].省略/article/08-09-26/16214515_10.shtml,2008-09-26.

[15]彭燦.區域創新系統內部知識轉移的障礙分析與對策[J].科學學研究,2003,(2):107-111.

[16]蘇延云.知識轉移的障礙及應對策略[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5):194-195.

[17]賈曉霞,周溪召.合作創新企業間知識轉移障礙因素識別與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1):61-64.

第3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血液檢測;符合性

目前,為提高血液初檢、復檢的準確性,規定血液的初檢與復檢不能經同一人完成操作,初檢與復檢均不能由同一人完成,這是降低檢測誤差、提高準確率的主要手段。我市中心血站為研究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兩次血液檢測結果的符合性,分別對獻血者提供的血液進行2次檢測,檢測內容包含梅毒、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丙型肝炎抗體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血液標本的來源 以我市中心血站2010年5月~2012年3月無償獻血者奉獻的血液為研究標本,共計320份。

1.2血液檢測試劑與常用儀器 所有廠家的試劑均符合標準,產品在使用期范圍內。我市中心血站在試劑使用之前對其進行質量鑒定,鑒別試劑的特異性及靈敏性是否符合國家血液檢測標準的相關規定,為我市中心血站順利開展血液檢測奠定基礎[1]。經鑒別,所有試劑均達到我國血液檢測標準。在本次血液檢測中常用到的儀器主要有振蕩器、加樣器、酶標儀、洗板機及孵育箱等。

1.3方法 分別采用兩種不同的試劑對我市中心血站320份血液標本進行梅毒、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丙型肝炎抗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的檢測。我市中心血站實行血液初檢、復檢不能同一人完成的規定,大大提高了血液保本檢測率的正確性及有效性[2]。如若兩種試劑檢測結果均顯示為陽性,則判斷該血液標本不合格。如若單一試劑檢測結果為陽性,需從該血液標本中重新采樣再檢,此時使用不同試劑予以檢測,如果再檢結果中仍有陽性出現,則確證該血液不合格。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數據選擇[n(%)]表示,兩組比較進行t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我市中心血站320份血液標本檢測后,312份因單試劑或雙試劑陽性被判定為不合格,僅有8份合格。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兩次血液檢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體(抗-HCV)及梅毒(TP)結果符合性統計,見表1。

3討論

從我市中心血站本次血檢結果中可判斷導致血液標本因單試劑或雙試劑陽性被判定為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與以下幾方面均有重要關系,①目前血檢科所使用的加樣器,其加樣針多數為非一次性鋼針,鋼針的重復利用可攜帶血液標本中病毒抗原體,從而污染了血源標本,致使在人為因素的干擾下出現假陽性。②因不同獻血者具有個體差異,機體往往含有各種類型非病毒抗原體,且量不同,這就對血液檢測造成一定干擾,從而引發假陽性,體現了獻血者體內的抗原體具有非特異性反應。③不同試劑具有抗原原料不同的特點,而不同抗原原料可導致反應性存在差異,這就影響了不同試劑檢測血液出現結果相反的情況,從而影響血液檢測的正確率。④標本溶血會導致血液檢測出現假陽性。因血液標本中紅細胞受損后溶解入血液,向血液標本中釋放大量血紅蛋白,因血紅蛋白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兩次血液檢測中,從而出現假陽性[3]。⑤血液標本保存不當,出現交叉污染,致使檢測時出現假陽性。⑥血液標本中如若含有纖維蛋白,可導致血液檢測出現假陽性。⑦血液檢測室內消毒使用的消毒劑如若含有氯氣成分,血液檢測可出現假陽性。⑧血液檢測試劑長期放置在血檢室內或于常溫下放置均可提高血檢出現假陽性的機率。

雖然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已具備一定的靈敏性與特異性,但因不同試劑的抗原原料具有非特異性,不同廠家的試劑在血液檢測中存在一定差異,致使血檢兩次結果不符合性,我市中心血站320份血液標本中有312份因單試劑或雙試劑陽性被判定為不合格,由此可見繼續增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靈敏性及特異性至關重要[4]。

綜上所述,我市中心血站320份血液標本檢測中,有312份因單試劑或雙試劑陽性被判定為不合格,僅有8份符合檢測標準,由此看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靈敏性及特異性均應繼續提高,才能確保血液檢測的準確性、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巖,秦樹麗.探討不同試劑在血液檢測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學,2010,10(12):102-103.

[2]高麗.血檢科血液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03(12):112-113.

第4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118)

摘要:2013年對就業難問題的研究顯示,農村家庭出身或是有農村生活背景的普通本科畢業生是就業最為困難的群體。而省屬高等農業院校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或有農村生活背景,他們成為就業最為困難的典型代表。目前,高等農業院校的工作重心應該調整到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和職業轉換能力上,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 :高等農業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學生就業能力;職業轉換能力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02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1—0003—02

項目來源: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規劃課題,課題名稱:新形勢下普通高等農業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H14154。

收稿日期:2014—07—26

作者簡介:趙云昌(1975— ),男,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

孫麗(1979— ),女,吉林德惠人。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等農業院校重視就業指導工作是大勢所趨

黨的十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必須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努力貫徹高校畢業生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畢業生創業的方針,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其多渠道、多形式就業,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

二、高等農業院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

(一)就業指導理念不科學

目前,我國對高校的就業評價往往是用畢業生的首次就業率來衡量,這與歐美國家“發展式”就業指導模式所包含的“大學生職業指導并不是選擇職業的一時行為,而是一個發展的培養人的過程……擴展到整個人生的職業活動”,有太大差距。我國的就業評價指標缺乏發展性、可持續性和科學性,導致就業指導理念定位為幫助畢業生實現首次就業安置,忽略了對學生就業和持續就業能力的培養。

(二)人才培養方案脫離實際需要

吉林農業大學現行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的沒有經過行業、企業、職業崗位需求的實際檢驗,缺少大量的實際調研;有的教師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為完成任務,靠主觀臆斷和直覺修訂,沒有根據社會現實需求、企業長遠發展需要、崗位具體標準來設課和規定學時,培養目標欠科學。

(三)就業指導課中存在的問題

1.就業指導課開設時間短,處于摸索階段。2001年,吉林農業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公共必選課;2009年3月,將其調整為公共必修課。就業指導課程開設時間晚,課程體系還不完善,不能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課程安排缺乏系統性和全程化,教學目的性不強,教學形式隨意,教學質量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

2.就業指導課學時少,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吉林農業大學的就業指導課分為“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和“就業指導”兩部分內容,總學時為38學時,學分為2.5學分,勉強達到吉林省關于就業指導課學時數的最低標準,有應付之嫌。

(四)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

1.學校對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就業指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學校現有在校生18000余人,就業指導教師僅有8人,其中副教授2人,講師5人,助教1人,梯隊結構不合理,職稱和科研能力偏低,師資隊伍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2.就業指導課被邊緣化,進而影響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吉林農業大學非常重視專業學科的建設,在職稱評聘等方面,向一線專業教師傾斜,但卻

很少考慮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導致很多人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就業指導課教學和相關工作,致使就業指導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

3.師資隊伍的構成制約了就業指導質量的提高。吉林農業大學就業指導課的任課教師均為兼職教師,其主要精力大都放在各自的本職工作上。同時,大部分的就業工作由輔導員承擔,其學歷、經驗、指導水平等參差不齊。部分年輕輔導員沒有指導學生就業的實踐經驗,普遍缺少就業指導知識,只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就業信息的、就業單位的接待等一些事務性工作上,很難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導致就業指導工作質量不高。

三、高等農業院校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一)貼近社會的實際需求,科學地修訂專業課培養方案

作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農業大學,學科建設自然要根據社會各行業、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需要來確定,課程設置和具體學時要根據行業需求、崗位具體要求來確定,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學校在修訂各專業培養方案時,更應該根據社會大環境來確定,要經過市場調研,設計中長期培養方案,根據社會需求量的大小來調整各專業的招生規模,進而適應市場的需求。

(二)貼近學生的特點,選用、編寫高質量的就業指導教材

在就業指導課開設過程中,要聽取社會上用人單位、就業指導師及畢業校友的意見,明確要培養的核心競爭力和要達到的專業能力標準。在就業指導教材的選用上,要選用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需要和崗位需求實際的教材,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組織多年從事就業指導教學的專業人士編寫、增補適合農業院校學生學習的教材,同時,要選取典型的案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入學之初就開始規劃其將來的擇業方向。

(三)貼近學生職業發展的實際,為就業指導提供理論保障

1.職業意識啟蒙。結合專業教育,對剛入學的大一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啟蒙,通過專家講解、企業參觀等途徑,使他們對職業、就業有初步的感性認識。

2.職業能力提升。大二、大三學生在經過職業認知的啟蒙階段后,開始自覺地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此時,學校應該注重其職業能力的提升。

3.具體的就業指導。畢業前期,職業選擇成為學生的首要任務。經過前三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學校在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針對學生不同的擇業方向,給予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就業指導提供智力保障

1.改善師資結構。加大建設力度,構建以校內任課教師為主、外聘教師和外請專家為輔的師資隊伍。

2.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的能力水平。吉林農業大學正在開展“七位一體”的教師培訓、提升模式,從而全面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教學水平。一是自修總結,個人學習的模式;二是內外培訓,集中學習的模式;三是團隊學習,互相促進的模式;四是走入企業,實戰學習的模式;五是開設選修,以選促講的模式;六是以賽代練,競爭學習的模式;七是申請課題,研究提高的模式。

3.穩定就業指導教師隊伍。評職稱時,學校應該對就業指導教師給予政策傾斜,使其能夠潛心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此外,還應提高就業指導老師的各項待遇,使其隊伍不斷充實和壯大。

4.增加就業指導課總學時和學分,適當增加實踐課,使理論課與實踐課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宋東海.中國大陸和美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比較研究[J].內江科技,2008(1).

[2]祁帆.當前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5).

[3]吳曉華.當前高校就業指導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1(38).

第5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08-0032-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3.008

1 引言

2004年1月國家教育部制定并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2004:7)。由此可見,自主學習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與自主學習理論具有相通之處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建構主義從心理認知的角度提出了知識學習主體的主觀性、自我構建性。本文通過對建構主義教學的研究和調查,驗證新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有效性,從而探討更為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

2 理論依據

2.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及模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又稱結構主義,是一種認識論,是在認知主義進一步發展基礎上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研究的一次巨大飛躍(何克抗,1999:31)。建構主義理論在發展中形成許多分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認知建構主義的創始人是認知發展領域中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他認為人類對外界的認識其實就是不斷在已知和未知之間尋求一種平衡(balance);這種平衡是通過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來實現的,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無限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轉引自范琳、張其云,2003:18)。后來,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Vyogtsky)、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Jerome Bruner)等又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發展條件、人類社會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以及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建構主義理論,也為其具體應用于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Duffy&Jonassen,1991:31)。

與建構主義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與傳統教學相比,顯然在這種場合里,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但這些作用與關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這種教學模式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

2.2自主學習理論

Holec認為,自主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學習者具備自主性學習的能力,也就意味著學習者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內容、材料和方法,能夠確定學習的時間、地點和進度,并對學習進行評估。Sinclair根據自主性的程度,將自主性分為完全自主性和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自主;他認為自主性可在課堂內外的活動中形成,不同的教學環境需采用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習者發展其自主性。如果學習的目標、任務、過程、評估等完全由學生決定,就是完全自主性;如果教師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就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自主。本研究的自主學習應屬于后者,這種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不是放任學生自主學習,或是簡單的個人獨立學習,必須在師一生、生一生、學生與其他人之間、學生與媒體虛擬交際者之間的互動中得以實現(張殿玉,2005)。

3 實證研究

3.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2010級80名專科生。受試班級每周的英語課時為4學時,一個學期(18周)的總學時數為72學時。使用的教材為高教社出版的《大學體驗英語》。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把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2010級80名本科生平均分為兩個班即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為期18周的實證研究。實驗班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激發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進行教學;對比班采用傳統三步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試圖多角度、全方位解析建構主義教學對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有效性。定性研究采用探究性訪談,從受試學生中隨機選擇15名進行訪談。定量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關注的是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態度和效果。

3.3研究結果與討論

3.3.1問卷調查

實驗班與對照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調查的對比與分析: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實驗前兩個班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接近;兩個班的平均分表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低,大部分學生仍習慣于被動學習;P=0.526>0.05,說明兩個班的學生實驗前關于自主學習能力沒有顯著性的差別。

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經過半年的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試驗教學工作,實驗班與對照班在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有了明顯的差異。實驗班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提高,如相對于對照班,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態度更為積極,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也較善于使用學習策略。

為了解建構主義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效果,筆者在期末對實驗班進行一項問卷調查。問卷在課堂上發給學生完成,沒人缺席。調查內容包括對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學習能力和教學效果等的看法。問卷及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數據表明,經過18周的建構主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教學,78%的同學滿意網絡輔助教學環境(題1);80%的同學贊同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題2);78%的同學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題3);88%學生認為新模式使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題4);88%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教學模式使自己有一定程度的選擇學習任務的自由,說明學生在采用該模式的學習過程中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力,可以有選擇性地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進度吸收信息、重構信息含義并將之融入已知知識中(題5);68%的同學愿意在和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題6);70%的學生認為該模式能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說明該模式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使他們更多地依靠自己來學習英語(題7);認為該模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自己英語成績的提高分別占60%和58%(題8和9),說明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是理想的,但專科生英語基礎較差,提高英語成績和綜合能力還需要很長時間量的積累,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78%的學生認為對該模式應繼續并加以推廣(題10),說明大部分學生對該模式持肯定的態度。

3.3.2訪談分析

教學第18周從受試學生中隨機選擇15名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圍繞學生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學習策略以及對此教學模式的感受等幾方面展開。調查結果表明:較傳統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構建其知識體系和綜合學習能力,學生在不斷探究中,主動積極參與、獨立思考、相互啟發,其批判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高。

第6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新專業;以學生為中心;啟發式教學

南華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于2014年成功申報了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新專業,本文結合我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新專業建設的實際情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對該專業實踐教學進行獨立探索。

一、我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新專業實踐教學課程設置

右表是我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集中性實踐教學安排。主要包含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習和課程實驗等幾個方面。

二、實踐教學體系優化

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必須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明確教學目的和要求,從實驗、設計和實習等方面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不斷優化。

1.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非常重要的環節。我校城市學院依托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和南華大學工程技術檢測中心承接項目,將實驗教學與工程實踐有效結合。

2.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在該課程課堂教學完成后進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該課程的靈活應用程度。一般會與相應的設計軟件相結合,如緯地、鴻業、Midas、橋梁博士等軟件。

3.實習

實習一般包含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其中認識實習一般安排在第5個學期剛接觸專業課的時候,主要是通過到工作環境進行參觀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分別開設在第6和第7個學期,是在對本專業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開設的。

4.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對大學所學課程的一個綜合應用,是大學最后階段一個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設計主要包含: 開題報告、設計任務書、說明書和設計圖。

畢業設計選題應盡量切合工程實際,以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畢業設計應涵蓋城市道路、公路、橋梁和隧道等各個方面,讓學生根據工作需求和個人興趣進行自由選題,指導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宏觀調控。雙向選擇將更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黃 敏,盧海林,胡小弟.地方高校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優化途徑[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0).

第7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 醫學院校 環境科學專業 學生就業優勢

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按理說環境類相關專業就業形勢應該相當樂觀,但因為我國如今還處于發展階段,環保體系還不成熟,所以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呈現有價無市局面。再加上高等院校的擴招,就業更加困難。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很多人懷疑環境科學專業開設在醫學院校是否合理,因為環境科學是一門理學類專業,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演化規律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的科學,而醫學院主打專業是醫學類。在看似如此矛盾的情況下,很多人懷疑醫學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是否有就業前景。

但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們在注重自身身體健康的同時,越來越關注居住環境的健康,關于環境的學科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環境類專業在未來勢必大有作為。據有關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環保投入將超過日美,達到3.1萬億元,這必將增加環境學生的就業機會,緩解其就業壓力。

雖然環境科學專業在醫學院校中并非主力專業,但其具有其他理工科類學校不能及的優勢,下面以溫州醫學院為例,簡要分析學生就業優勢所在。

一、醫學院校師資特點

環境科學屬于理學類,溫州醫學院是醫科類大學,但其師資力量并不亞于其他理工科類大學。閱歷豐富的老師能培養出更出色的學生。我院擁有一支高學歷、年輕化的教學和科研隊伍,現有專任教師51人。高級職稱教師占35.29%,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研究生學歷(位)占86.27%,博士26人(其中“海歸”博士8人),碩士18人。學院以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創新人才為宗旨,重視教學質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加強建設綜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重點培養學生實踐學習能力。目前還與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開展環境科學專業“2+2”本科生聯合培養模式,更好地拓展了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知識面。

二、環境科學與醫學相結合,培養交叉型人才

我院在專業建設上十分重視多學科交叉滲透,在學科交叉中,尋找新的發展點。其實環境科學與醫學有相似點:醫學生是治病救人,環境科學學生是醫治自然為人,兩學科可以相互滲透,從而拓寬環境科學的應用領域。所以,我院利用身為醫學院校的特性,結合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開設了醫用有機化學、實用儀器分析、食品理化檢驗、環境醫學、環境流行病學、環境毒理學等與醫學密切相關的學科,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環境科學專業學生的相關知識內涵,相比同類理工科學校環境科學專業類學生而言,更增加了學生的就業優勢。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發展動手能力

新的歷史時代下,某些高等學校以成績為第一要義,只抓成績而不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注定導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差。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終究不能得到很好的動手能力,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招本科畢業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本科畢業生實踐操作能力差,勝任力不足。所以,我院在建設環境科學專業相關課程時理論教學結合實際操作,開設了多門動手操作的實驗課,如水質指標的測定,混凝凈化,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等的實際操作控制,還開設了參觀污水處理廠、參觀垃圾發電廠等實地教學課,提高了學生對實際流程的認識水平。當今社會,只有理論知識是不足以應對飛速發展的社會的,只有增強實踐能力才能在進入社會后更好地適應社會并施展自身才能,讓學生們在就業前就做好自身能力的充分準備,適應時展的要求,提高動手能力,更有效地解決大學生難以學以致用、勝任力差的問題。

四、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的圖書資源

學習氛圍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影響非常重大,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帶動很多人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醫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壓力相較其他專業要大得多,要學要記要背的課目也比一般專業多,因為這畢竟是關乎身體及生命的學科,不能有一絲馬虎,所以我院學子在學習上你追我趕,學院教室和圖書館總是有很多人在勤奮看書學習,稍微遲點去就沒位子了。受這種良好學習氛圍的影響,學生都勤奮學習。而且,我院圖書館館藏圖書資源豐富,也有多類文獻資源檢索庫,再加上與溫大校區地理位置相近,學生交流較多,也可以去溫大圖書館查找更豐富的資源,更加增加了其優勢。

五、結語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時展的主題,環境科學作為一門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必將得到更加廣闊的發展,環境科學專業的畢業生也一定會受到更多用人單位的青睞。綜合考慮,醫學院校開設環境科學專業是有優勢的,其相較于同等學歷的其他理工科類學校環境科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更強。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其培養模式應與時俱進,適應新的形勢要求,根據特色增強其就業競爭力。如果學生能用心做一份職業生涯規劃,為前行的路途點亮一盞指路明燈,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奮力拼搏,就業前途就將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

[1]粟茂,劉潤剛.基于勝任力提升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6):150-152.

第8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社會需求;導向;醫學生;就業前景;影響;對策

隨著高校規模擴大,招生人數增加,醫學生畢業人數越來越多,由于金融危機影響,就業崗位不斷減少,醫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相對加大,在嚴峻就業下,醫學畢業生要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變醫學生就業觀念及就業方向,樹立準確擇業觀,并保持健康心理狀態,正確面對成敗得失,醫學院也應積極采取有效解決措施,緩解就業壓力。

一、基于社會需求導向下,分析醫學生就業前景的影響

1.醫學生就業狀況

近些年,醫學院招生規模不斷增大,醫學生畢業的人數越來越多,在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人才供需間逐漸失衡,不同層次畢業的醫學生,已由原來供不應求向專科供過于求、本科平衡及研究生的供不應求轉變,與普通醫學院相比,重點院校的就業率要高一些,而同所院校中,影像學、預防及檢驗等專業的醫學生因畢業生少,需求依舊旺盛,但臨床等專業的學生就供應高于需求,就業率相對低一些,但整體看來,醫學生的就業率依然處于下降趨勢,大城市就更是趨于飽和,醫學生大都愿進入大城市當中的醫院工作,但隨著多年補充完善,二甲以上醫院的醫療人員基本飽和,甚至出現了超編狀況,同時,這些醫院對應聘人員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除非常優秀人才及個別崗位外,醫院大部分人員均要在碩士及博士學歷以上。

2.就業體制不健全,擇業觀陳舊

醫學生就業困難是我國社會體制不健全的具體反映,在社會需求導向下,勞動力間的供需并不是很平衡,勞動力的結構層次不是很合理,與其他專業學生同樣,醫學生大量涌向東部沿海及大中城市,在基層單位及廣大農村地區,需要大量醫療人才充實,但很多醫學畢業生并不愿意選擇這些單位,擇業觀較為陳舊,認為縣級以上的醫院才有可能展現出自身的價值,在就業方面,競爭意識不足,就業期望值較高,還有些醫學生認同的就業面窄,非專業崗位不接受。

3.醫學院擴招專業與社會需求相偏離

目前醫學院與市場供需不相匹配,矛盾較大,特別是醫學生實際能力及綜合素質方面,教學質與量關系沒有處理好,并且醫學院專業設置也不是很合理,臨床實踐與理論教學方面缺乏規范全面的評價體系,在專業設置及教學內容等方面較為落后,社會需求量比較大的專業,沒有畢業生,有些專業的畢業生就相對過剩,像麻醉、影響及護理等專業的畢業較少,社會需求量較大,不合理設置使得學校與社會需求相偏離,影響了醫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前景。

二、影響醫學生就業前景的解決對策

1.鼓勵學生考驗,緩解就業壓力,提高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近些年,隨著大量醫學生畢業,市場需求逐漸趨于飽和,專科畢業生供過于求,本科生也逐漸趨于飽和,研究生學歷的社會需求空間還相對較大,在社會需求導向下,考研成為醫學生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學校可鼓勵學生考研,這樣不僅輸出優秀人才,還緩解了就業壓力。目前大部分實習醫院的實習時間是5月份,醫學生來到實習點之后不久,就面臨考研沖刺,這段時間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學生考研成績,還會影響學生的實習效果。根據這種情況,醫學院可調整一下實習時間,實習時間安排在大四至大五第一學期,在最后學期安排與專業有關的選修課程,對于考研學生能在考前兩月請假,并專心備考,到考試結束之后,再到實習醫院補上實習,學校應該針對考研學生給予有關輔導,并針對考研學生心理、英語及政治等方面給予指導,學校可請有經驗教師實施考前輔導,提高學生考研成績。

2.完善就業市場,調整就業意向

完善市場體系,需要健全的服務、競爭、監督管理及調控等機制,應積極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學生畢業的就業市場,政府應利用宏觀調控方法,對醫學生的就業市場進行規范,并改革就業、人事及戶籍等制度,對畢業生管理及用人單位進行規范,保護畢業及用人單位雙方的合法權益,還應建立就業渠道,實現供需雙方資源的共享,還應制定有關優惠政策,提倡醫學生到邊遠地區就業。醫學院應該建立全程化、全員化與信息化地就業服務制度,學校就業部門,應該加強社會需求分析,并指導學生及時了解有關的就業市場需求,強化就業技巧鍛煉,減少就業障礙,在醫學院低年級,還應設置職業規劃的課程,在高年級開設就業方面的指導課,并組織學生對國家就業政策進行全面學習,讓學生找準定位,端正思想,認識到基層單位及廣大農村地區醫療工作的重要性,醫療市場必將向基層單位市場轉變,醫學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個人價值、目標觀及社會價值結合的統一標準觀,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及主動的就業態度。

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專業,強化實習環節

醫學院應依據市場需求狀況,合理設置課程,對于需求量大的專業,應增加招收人數,需求量少的專業,減少招收人數,并強化實習環節,實習環節是醫學生工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對醫學生就業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學校可把實習生分成大輪轉及后期分流兩部分實習,大輪轉實習主要是依照正常輪轉順序來實習,而后期分流實習又可按實習時間分成正常大輪轉與后期分流時間,前半部分為8個月,后半部分為4個月,依照市場需求與自身發展要求進行培養,像影響、急診及麻醉等專業醫學生的就業形勢比較好,有意從事此方面的學生,就可實施后期分流培訓,這樣就業面就要比大輪轉學生的就業面要高一些,通過實習環節,為自身就業前景增添砝碼。

結束語:

隨著醫學院規模擴招,醫學生畢業人數越來越多,對醫學生就業前景產生了一定影響,為提高醫學生的就業率,醫學院應調整學生就業意向,讓學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同時,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踐工作能力,增強醫學生的市場競爭能力,通過有效的解決對策,提高醫學生良好的就業前景。

參考文獻:

第9篇:醫學檢驗就業形勢范文

【關鍵詞】 護理 就業

近年來,在中國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中國社會問題中排序在前幾位的重要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研究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也就成為社會科學的重要課題。為深入了解護理畢業生就業情況與心態,我們于2008年11月對我院近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以利于今后就業工作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入。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湖北中醫學院護理學院護理學本科2006、2007、2008屆畢業生339人,女336人,男3人,年齡最大26歲,最小22歲,平均23.5歲,學制為五年制。

1.2 方法 采用我院近三年公布、統計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資料。對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另外,對在武漢市就業的部分畢業生進行了訪談,訪談的內容主要包括就業狀況滿意度、擇業心態。

2 結果

護理畢業生就業情況見表1。護理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且呈現出以下特點:(1)參加工作的護生人數遠遠大于考研究生者;(2)就業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3)就業單位主要選擇醫院;(4)就業方向比較單一。通過訪談,我們感到畢業生普遍對能在臨床從事護理工作感到滿意,但對臨床護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遷感到茫然和無奈。

3 護理畢業生就業特點的原因分析

3.1 護理人才需求量大 盡管近年來護理人才培養不斷擴大,但是根據社會對護理的需求,護士數量仍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每萬人擁有護士數為7.6人,這與發達國家如美國(71.4/萬人)、日本(41.7/萬人)相比差距很大。另外,為完善初級衛生保健和滿足人們對健康多方面高層次需求,護理人員與醫生在數量上的比例應達到2∶1或4∶1,而我國目前只達到1∶1左右。因此,為實現WTO“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戰略目標,迫切需要大批高層次護理人員。本院近三屆本科護生的高就業率也證明了這點。全國政協委員王智瓊委員表示,我國目前護士總人數相對于13億的總人口來說,這一數量還遠遠不夠,我國護士仍然嚴重缺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護士與總人口的比例約為千分之五,而我國這一比例只有千分之一,以此計算,我國尚缺數百萬名護士。整整一百萬護士的巨大缺口,顯然,醫療領域也同樣出現了類似于“民工荒”的“護士荒”。有人認為“護士荒”缺口達百萬是醫改不成功的另一標志。表1 近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一覽表

3.2 衛生服務需求高 為了使衛生事業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本科層次護士充實到臨床第一線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隨著醫學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應用,系統化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對護理人才的知識、技能,職業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為此用人單位在招聘新護士時優先錄用本科學歷層次的護理人員。

3.3 護生專業思想較穩定 本調查顯示,大部分畢業生選擇了臨床護士這一職業,說明護生通過5年的學校學習、臨床見習和實習,專業思想逐漸穩定。也有部分畢業生選擇了護理教師及其他職業(主要指國家公務員、企業管理人員),雖然這一部分畢業生占的比例很小,也說明護理畢業生正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在調整著自身的選擇,但也不排除個別畢業生厭倦護理工作想改行的心態。

3.4 擇業中向往城市心態 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深入人心,經濟收入的高低也成為畢業生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大多數畢業生最理想的工作單位位于地市級以上城市,只有少數畢業生愿意到鄉鎮農村。這種向往城市,不愿到農村基層的心態,與我國農村基層對護理人才的需求現狀背道而馳;這樣過分追求經濟利益,淡漠社會責任的傾向,增加了就業難度。很多縣市級醫院已有明確的用人意向,可我院學生卻不愿簽約也說明了這點。

3.5 提高學歷層次受現實的制約 由于目前研究生公費名額相對較少,而大部分畢業生又來自農村,經濟條件相對不好,加上護理本科層次畢業生不太多,就業形勢好。另外,將近20年的寒窗苦讀使學生們身心疲憊,考研需要大量的精力、財力和足夠的耐力情況下,大部分護生選擇畢業后工作而非考研究生。

4 建議

4.1 加大改革力度,為畢業生就業做好指導和服務

4.1.1 領導重視、政策支持是做好就業工作的保障 就業工作是護理高等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用人單位對護理本科教育培養工作的檢驗。學院應有相應的經費與政策支持,讓各院系走出去、請進來,定期與各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溝通,了解進人情況。每學期到醫院了解學生實習、就業情況,聽取用人、臨床教學單位的意見和建議,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友誼與信任。

4.1.2 加大就業指導工作力度 加強學生畢業實習期間的就業指導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畢業實習階段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關鍵過渡時期。畢業實習生往往從實習中了解自身職業的社會價值,感受職業的社會認同感,從而促進學生做出今后職業就業展望和擇業,確定今后職業的奮斗方向。在畢業實習期間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會影響到護理從業人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為進一步加強畢業實習期間的就業指導,適時調整集中教育內容,突出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探索適合就業工作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徑,通過多途徑指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轉貼于

4.1.3 加快推進護理教育教學改革 現代護理觀要求護士向服務對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整體護理,護理場所從醫院擴大到社會、家庭。為適應21世紀人人都享有衛生保健的需求,護理專業的知識結構體系要更加優化。一方面,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及公共衛生知識方面的內容;根據市場需求開設老年護理、社區預防保健護理、臨終關懷護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涉外護理等方面的專業課;護理教育應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大力加強。在訪談中,很多畢業生對臨床護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遷感到茫然和無奈,這最終將影響護理人員專業思想的穩定,是學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用人單位應特別重視的問題。

4.2 護理專業畢業生應努力完善自己

4.2.1 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社會競爭力 各級各類各層次都在擴大護理專業的招生,另外護理成人學歷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力量辦學機構也在進行現有護理人員的學歷提高和技能培訓工作。因此,護理專業畢業生更應提高綜合素質,包括提高心理素質、實踐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4.2.2 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主動性 社會形勢的發展、就業環境的變化,要求護理專業畢業生必須更新就業觀念,大膽地、主動地尋找能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位置。如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找準自己的定位。

4.2.3 調整就業定位,降低就業期望值 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有期望值過高的傾向[2]。一方面,用人單位的期望值是按照利潤最大化要求來選擇人才,有片面追求高學歷的傾向。而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定位不準,就業期望值過高,追求實現自我的最大化。護理專業畢業生比其他醫學專業就業形勢好,就使得畢業生缺乏競爭意識,沒有緊迫感,普遍把擇業定位在大城市、大醫院、經濟效益好的單位,反

映出畢業生追求高薪、舒適、名氣的心態,導致就業的期望值居高不下。畢業生及其家長對到基層或邊遠地區就業準備不足,這在今后日趨嚴重的就業形勢下會錯過很多就業機會。另外,湖北省的醫學教育資源豐富,在近幾年教育快速發展的態勢中,護理學專業的招生規模逐年增加,畢業生就業的競爭愈加激烈。我們必須對護理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有正確的認識,認真思考,確立對策。在高等教育中,應對學生的定位、專業技能上給予引導和指導。

4.3 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信息庫和用人單位信息庫 今后根據學生人數的增加和就業意向狀況,加強非醫療單位就業信息庫的建設,擴大就業渠道,滿足不同畢業生的需要。同時要加強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信息庫的建設,使內容更加完善和具體,以提高就業推薦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国产偷人爽久久久久久老妇app|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欧美一区二区午夜福利在线yw| 女人被狂躁到高潮视频免费网站|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亚洲中文字幕人妻诱惑| 黑人大荫蒂老太大| 亚洲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特级毛片| 欧美大屁股熟妇bbbbbb| 日韩av无码免费大片bd|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色老头| 欧美激情第一区| 久久精品丝袜| 冲田杏梨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经典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一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爽爽精品视频天美传媒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视主播|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天堂а√中文在线官网| 亚洲人成网站色www| 啪啪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91AV免费播放|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av免费看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丰满熟妇xxxx| 欧美性猛交xxxx富婆| 中文字幕乱码无遮挡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一线二线三线区| 天堂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