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第1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中西醫結合;穴位敷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6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933-02在中國古代眾多的醫學典籍當中,最早提出“治未病”的防病思想的可追溯到《黃帝內經》。此應算是我過現代預防醫學的早期理論。而支氣管哮喘為呼吸內科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有資料顯示其發病率表現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其防治措施向來也是當代重點研究的醫學課題方向[1]。而我院在近些年將“冬病夏治”的治未病思想運用于本疾病的防治,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8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包括男女患者分別為61例和47例;年齡19-71歲,平均(48.411.3)歲;病程0.5-18年,平均(8.74.7)年。將此10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1與對照組2三組,36例/組,三組對應的全血比黏度分別為(5.22±0.79)、(5.38±0.8)和(5.42±0.94),血漿比粘度分別為(1.93±3.81)、(1.92±0.29)和(1.97±3.81)。三組患者組間比較性別、年齡、病程、哮喘程度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1采用自擬中藥制成的敷貼進行治療,治療時間選擇在三伏天,敷貼組方包括丹參30g、白芥子與元胡各24g、白附子18g以及生甘遂、細辛、洋金花、芫花、公丁香各15g等,將以上藥材合研成粉末后以姜汁和少許白酒調為稠狀,之后將其均分成6份并平攤于直徑約為6cm的牛皮紙上備用,在對華佗夾脊穴、雙側足三里穴及風池穴實施按摩5-10min后,將制得的敷貼貼在雙側心俞、肺俞、膈俞、腎俞等幾處穴位,用塑料布覆蓋后再以膠布固定好,敷貼時間1.5-2.0h,期間若患者感覺有局部發熱、脹痛、瘙癢以及觀察到有較小水泡出現的情況,均為正常現象而無需做特殊處理,通常可在3d內恢復正常,本法治療1次/年,2年一療程;對照組2主要采用西醫療法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的雙側定喘穴實施按摩,待患者自覺背部有發熱感后再采用6號針頭對該穴位行直刺,深度約3.3cm,當患者感覺到酸脹和麻木后分別在雙側各注射2ml丙種球蛋白,另外同時在雙側腋窩皮下各注射2ml轉移因子,核酸注射液2ml肌注;治療組同時采用以上兩種方法進行治療。三組患者在給藥的前后3d內禁沐浴及同房,療程內戒煙酒,并盡量不食用生冷、辛辣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對照組2與觀察組的治療時間與療程均同對照組。

1.3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在治療前后觀察并記錄患者咳嗽咳痰、氣喘以及肺部音等臨床表現,照X線片,同時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顯效:咳痰、氣喘以及肺部音完全或幾乎完全消失;有效:咳痰、氣喘以及肺部音有一定程度好轉;無效:咳痰、氣喘以及肺部音未見好轉甚至加重。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

2.1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三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生有明顯不良反應,且肝腎功能均無異常,其中觀察組顯效19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為91.7%,觀察組1顯效15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72.2%,觀察組2顯效16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69.4%。觀察組與兩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

2.2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全血比黏度為(4.74±0.91),血漿比粘度為(1.72±0.33),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水平,比較具有顯著性(P

支氣管哮喘為呼吸內科的多發常見疾病,其病因與病機均比較復雜,臨床通常認為其病理特點多表現為高反應性與可逆性的氣道狹窄或是痙攣,臨床癥狀多見有發作性呼吸困難、咳嗽以及哮喘等。我國的中醫理論將其歸結為“哮證”、“喘證”或是“痰飲”的范疇。該病癥在長期發作的情況下,可致機體正氣不足,繼而因氣虛又可導致血瘀證,長伴有細胞免疫能力下降以及血黏度增加的病理征狀。

穴位敷貼是中醫眾多外治法之一,趁夏季未發病時,利用三伏天天氣炎熱,在背部腧穴敷以辛溫、逐痰、走竄的藥物,達到溫陽利氣、驅除肺中內伏寒痰、補益人體陽氣的作用,最能充分體現出中醫治未病的學術觀念,特別對支氣管哮喘等這樣的冬季好發疾病,常可達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穴位敷貼是依靠藥物的性能,并借助“天之陽氣”扶助、激發人體陽氣,祛除體內伏邪宿痰,從而減少疾病的反復發作另外,我們再將洋金花、芫花、丹參、白附子加入其中,再配以少量白酒調和,可共濟扶正祛邪、開竅逐飲、溫肺降濁、行散消痰、宣肺散寒、解痙定喘、通調水道、活血化瘀以及辛開苦降等諸多效果。另外現代藥理學研究也進一步正式,以上藥材還兼具有抗菌、抗敏、解痙、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基于本研究結果,筆者認為,西藥可在一定程度更有效地增強患者機體免疫能力,進而可進一步幫助中藥隨穴入經歸肺發揮治療作用,提示采用中西醫結合并以穴位敷貼為主治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療效肯定,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參考文獻

第2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本文針對學生本身的感興趣的學科,遺傳學進行深入剖析,通過追溯學習模式研究對于學生的整體學習興趣的提高及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的協作效果,也進一步研究這樣的學習模式在學生中受歡迎的程度。

1遺傳學教育的現狀分析

所謂的醫學遺傳學就是將遺傳學與醫學相結合,再結合當下的各類學科,將其濃縮至生物科學與醫學的相關核心內容,這是現代醫學趨向著基礎醫學、分子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

醫學遺傳學課程內容相對比較抽象,理論知識比較零散,記憶由困難。運用病例分析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的掌握。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是文科生,高中生物知識薄弱,接受理解遺傳學的分子基礎和細胞學基礎部分有困難。高中“填鴨式”的教學讓學生失去了主動追求知識的興趣和方向,加上學生本身學習能力的限制,導致學生對于醫學遺傳學的學習興趣低迷。

醫學遺傳學是高職學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必要課程之一,充分利用學生對于遺傳學的興趣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教學方法與模式,將枯燥乏味的遺傳學內容通過生動形式進行合理表現,也是醫學遺傳學重要的研究課題。追溯學習方法指的是研究事件發生的結果通過邏輯主線將事件的發展過程及原因,根據事件發展情況進行貫穿式的研究學習。經過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充滿挑戰性、趣味性等,很容易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通過學習而獲得的成就感。

2調查研究

醫學遺傳學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和臨床病例兩大塊,第一部分的基礎理論知識由任課老師講述,先介紹醫學遺傳學發展簡史,然后介紹現代醫學遺傳學的發展現狀和各個相關分支學科,梳理遺傳學發展歷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知識亮點,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格里菲斯的肺炎鏈球菌實驗、沃森和克里克對DNA雙螺旋結構的探索過程、人體染色體數目與疾病的發生、基因診斷、治療和基因編輯技術等等,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理論知識框架。在講授人類遺傳病的特點,診斷、治療和防治部分,采用追溯學習法進行學習引導,幫助學生自主進行資料的查詢,融合,主動搭建網絡知識結構體系。

對高職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新生進行隨機取組抽樣,主要是對4個班級的學生進行研究,其中設置兩個實驗班、兩個對照班,平均每個班級有將近50人。將實驗班分為四組,主要選擇臨床較為常見的遺傳病,例如白化病、紅綠色盲癥、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并指癥等,這樣的每個組就可以主要負責一種典型的遺傳病。各組的主要分工必須要進行以下工作:

第一階段:任務,資料查閱。包括疾病的癥狀、發病原因、疾病的遺傳特點、病理診斷、病理治療、病理預防及最新的研究進展,對國內外的疾病研究文獻進行深入調查。小組的所有成員上交一份完整的學習文案,再通過小組進行討論,全員進行制作PPT。

第二階段:任課教師將課程分為4個板塊,利用抽簽方式將這4個板塊進行4個小組的分配,每個組的成員把第一階段進行資料上的搜集,調查遺傳病的發病機理以及該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在每個板塊結束的時候,選擇兩個小組代表要將PPT內容進行匯報。對方小組成員可以在匯報結束后進行提問,由匯報小組成員進行解釋回答。交替完成后,任課教師進行點評,由班級其他同學進行打分,分數較高的小組成員予以加分的獎勵。

第三階段:進行個人知識競賽,由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智慧職教云”進行知識競答題目的,用時最短,回答最準確的同學予以加分獎勵。

經過以上的3個階段的知識統籌,任課教師對于每個小組進行學習評價。對照組根據遺傳學的教育方式舉辦知識性問答。在相關課程結束后,可以對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遺傳學課程學習情況,其中包括課程的受歡迎程度、課堂氣氛的程度、學習積極性、文獻查閱、學習成績、學生的綜合素質等等。

3數據統計

使用EXCEL2003進行數據及圖表標準化處理,采用SPSS19.0(IBM,2010)進行統計分析,多重比較基于最小

顯著差數法(leastsignificantdifference,LSD)。顯著水平P<0.05。

4結果分析

對于四個學期的實踐與調查,經過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實驗組的學生對于遺傳學的課程學習人數較對照組要多(P<0.05)。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課堂上的學習氣氛較為活躍、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有所提高、文獻查閱能力逐漸加強、參加知識競賽人數逐漸增多、綜合素質也逐漸增高(P<0.05),并且考試成績也較高(P<0.05)。

5討論

第3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案例討論法;醫學遺傳學教學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高校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教育教學從觀念、方法、手段以及培養模式等諸多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傳統醫學教學無法解決醫學遺傳學內容復雜、教學環節繁復、實踐性要求強的問題[1]。醫學遺傳學作為一門新型的學科,其內容主要是從群體、個體、細胞、亞細胞和分子水平來闡釋疾病與遺傳關系。學科的全新視角需要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教學資源的注入,從而整合各種優勢資源,推進其教學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針對醫學遺傳學的教學需要大膽的創新與改革。針對其結合的方法的探索也是推進醫學遺傳學教育改革的有益嘗試[2]。

一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在促進教學目的實現中的作用和具體表現

1、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對醫學遺傳學教育改革的積極作用。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新型網絡教育技術,通過教育中教學過程和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來實現教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新型網絡教育技術主要通過一下幾個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①培養拓展學生的研究精神與創新意識,增強學生主動性。學生通過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改變了以往教師作為教育中心、教學活動主題的傳統模式,增強其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為學生提供更為現實的思考環境。②為教學資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載體。教學資源與教學成果作為信息的表現形式之一,尤其在先進信息爆炸時代,其巨大的數據體現亟須全新的載體,用以支持其產生、傳播、運用,儲存等。③拓展了資源共享平臺,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所依托的互聯網背后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掌握最新的信息、資源是學習和研究的關鍵。網絡所提供的是一個完全透明的資源平臺,超越實踐空間的限制,信息共享從封閉走向開放,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通過網絡共享資源,各取所需。

2、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具體表現。網絡教育技術的體現主要通過對過程和資源的運用和設計,因此在針對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運用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側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提高醫學遺傳學教師的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技能。②提高醫學遺傳學專業學生的新媒體運用能力。③加強網絡教育技術的外部硬件條件,改善教育環境。

二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目的的實現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

1、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案例討論法是指通過傳授臨床實踐中的真實遺傳病例及相關典型實驗操作過程來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的教學方法。它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主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學生通過主動了解病例,在了解過程中基于自身知識結構的欠缺勢必對病例本身產生疑問,疑問的解決方式有課堂講授及課后查找、閱讀、理解、討論等;②客觀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式教學不同于演繹法,更多的是啟發學生通過具體案例來結合理論,這種反向式的學習方法,更利于學生記憶、遷移、運用,并且能夠促進學生思考案例與理論之間的聯系點,刺激學生形成自我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這對培養實踐性人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③增強互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案例分析法的學習過程通過兩個方面體現互動性,首先是學生與學生的互動,這種互動性主要是通過相互爭辯、討論、交流得以體現。互動性還通過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得以體現。老師通過關鍵點的引導,刺激學生思考,從而達到教學設計的目的[4]。

2、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表現。醫學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學科特點,需要從幾個方面側重進行案例討論式教學,這幾個部分通過案例教學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夠成功教授本們課程的關鍵。這幾個部分分別是:①遺傳病傳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學生需要針對具體的病例自主的繪制系譜圖并討論圖表內容,并通過討論歸納傳播規律,在討論規律之后分析計算再發風險,并學會查詢資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斷遺傳病等相關知識,提高各方面相關知識;②醫學遺傳學的技術方法傳授,對于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直白的講授方法本身就與實踐操作有著天壤之別,但實踐操作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教學環境,因此,通過具體的病例進行講授,便能夠克服晦澀的理論概念,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治療該病例的技術方法,從而最終與所要講授的醫學遺傳學方法“不期而遇”來實現教學目的。③遺傳規律的講授,對于遺傳規律的講授也是堅持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討論分析,并對問題進行解釋,最終理解所授知識。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設想與構造

以上是對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和案例討論法這兩種不同教育工具在醫學遺傳學教學終的作用以及表現的概括。本文的設想是結合兩種工具,設計出醫學遺傳學教學的一個整體構造。下面擬從兩個方面入手進行闡述:

1、資源分享平臺設計及運用。依托醫學遺傳學自身新型發展特性,建立靜態與動態醫學遺傳學理論知識平臺。網絡平臺設計需要專業軟件工程設計,軟件設計形式包括教育網站,網站內資源平臺。①靜態醫學遺傳學理論知識平臺:其內容包含專業課理論知識核心展示及思考題、專業圖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練習平臺、主要經典案例索引資源庫;②動態醫學遺傳學理論知識平臺:其內容主要為交流討論組、網絡模擬實驗室、實驗成果展示分享平臺。

2、課堂平臺設計及運用。教師在設計課堂展示的時候,更多將資源分享平臺中討論的案例進行分析,并通過軟件展示學科知識,更多拓展資源分享平臺內的病例,促進學生第二次討論。著重引導學生運用網絡資源等多種途徑尋求答案并討論的能力。建立班級學習小組,在網內網外形成團隊模式,共享成果,共同進步。以上就是我對新型網絡教育技術與案例討論法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結合運用。在充分討論了兩種教育技術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兩者的優勢,搭建信息網絡平臺,促進學生線上線下的討論與思考,是目前醫學遺傳學教學的全新探索,這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實現醫學遺傳學教學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司。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經驗選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

[2]張開.媒介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1):116-118.

第4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CBI;多元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9-0186-02

醫學遺傳學是臨床與基礎醫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遺傳學基本原理在醫學領域中的具體運用,主要研究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因素的關系,專業性強,內容相對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加之與臨床的緊密關系,內容涉及面廣泛,富有理論性與實踐性[1]。如何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與參與性,一致以來是我們教學關注的焦點。以病案為切入式(Case Based Instruction,CBI)的教學方法是目前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并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醫學課程教學模式,基于PBL,但和PBL有所不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在老師和教學大綱指導下進行的調查學習過程,強調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1],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自學能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國外對CBI與PBL的對比研究表明[1~2],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CBI的教學效果好得多,更多的老師與學生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選擇CBI。醫學遺傳學教學實際情況是學生課程多,時間少,任務重,為更好的利用老師和學生的時間,在教學上構建多元化的CBI教學模式是必要的。我們自2009年開始嘗試將CBI教學模式應用于醫學遺傳學教學,目前已經在五年制的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中醫學等專業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在CBI教學框架構建、課堂組織教學、教材及病案編寫、教學效果評價、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此基礎上初步確立了具有醫學遺傳學教學特點的多元化的CBI教學模式,為醫學遺傳學教學水平、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提供的新的思路和空間。

一、從醫學教育理念上充分認識CBI對醫學遺傳學教學的重要性

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改革,面對世界范圍的教育教學改革潮流,我們仔細分析了醫學遺傳學教學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充分認識到了醫學遺傳學教學中實施CBI的緊迫性、可能性與必要性。基于我國初等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從屬地位,自主和主動學習能力差,同時醫學遺傳學教學內容多、發展快、學時少,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也是急切要解決的。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在醫學遺傳學CBI教學模式做了些嘗試,比如: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核心課程,小組學習,早期接觸臨床,基礎與臨床融合課程等[3]。在教學中以案例為載體,有利于學生自主參與,對所學內容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課堂教學更高效,使學生在自主性的探索活動中實現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這對突破和解決傳統教學中的某些弊端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二、從教學內容出發,構建多元化的案例教學模式

醫學遺傳學具有基礎性、臨床性,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以案例作為教學的載體,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3]。在教學內容上編寫了包含體檢、診斷、病史及治療等完整案例,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目睹了這種教學改革所帶來的變化[4~5]。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醫學遺傳學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并不是每一個教學內容都能承載到完整的案例中。因而針對教學內容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必須的。一是完整教學模式,對于與臨床疾病有密切關聯、病因相對明確的教學內容,編寫完整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討論分析理解教學內容,強化與臨床實踐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從職業醫生角度綜合性把握所學習的內容。二是情景模式,對于與臨床疾病有一定關聯但又不能編寫完整案例的教學內容,編寫小案例或是情景故事,讓學生通過故事來理解學習教學內容。三是問題模式,對于不適合編寫案例的教學內容,設計好問題,在教學中以這些問題為線索,把相關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學習,一個關聯問題可衍生出下一級關聯問題,問題逐步深入。在教學中核心問題由教師提出,關聯問題則由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提出,關聯問題的提出與解答是學生綜合性理解和思考教學內容的過程。對于無法用上述方法教學的內容,我們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

三、從教學目標出發,明確師生角色定位

CBI教學的特點就是要讓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進而舉一反三,在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發展創造性思維[6],就這要求在CBI教學中師生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要始終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現在的大學生由于中學教育環境的關系,自主學習,主動意識相對還較差,為此在開展CBI教學中有意識的把學生設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不單單收獲知識,還要組織配合、樹立自信心、培養責任感。鼓勵每位學生都要在課堂中發言,提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參與意識。為了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其中,課前制訂了詳細方案,引導學生強化自身的知識貯備。其次是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CBI教學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教學基本素養還是專業知識,在教學中我們有計劃、有目的的創造條件,使教師慢慢適應這一角色的轉換。比如:我們要求老師要對授課內容提前熟悉,涉及的案例內容要胸有成竹,相關的知識體系要了解透徹,課下要組織收集各種教學反饋信息,舉辦教學觀摩課,相互聽課評課等。對教師而言,還有一項工作不可缺少的是,因材施教。針對本校的學生知識結構特點,提出和制訂學生課前需要了解掌握的本學科及相關學科基礎性內容,要對編寫的案例內容撰寫“參考指南”,對案例的基本特點及中心問題給予必要的提示,提出基本的教學要求,以保證不同教師所授課班級達到規定的教學目的。參考指南的作用還可為教學中教師引領方向,控制教學進程提供策略性的參考,有利整個教學的進行。

四、從提升教學效率的意義出發,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我們在實踐中參考國內國外多個評價體系,科學制訂了CBI教學模式下的師生評價標準,涵蓋了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及課堂效果等多個方面。教師評價由三大項三十五個問題組成,學生評論表包括五大項七十個問題。在學生成績方面,加大了對實驗教學的權重,理論考試也強化了創新分析題目的比重,突出對具體案例的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領域對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醫學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新知識所帶來的沖擊。對于醫學教育工作者來說,培養出專業理論扎實,富有創新能力、開拓能力的醫學人才迫在眉睫,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探索更高效的教育模式意義深遠。CBI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模擬實踐經驗,增強翻譯實踐的能力。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課程組對CBI教學模式有了更新的認識與體會,初步建立了具體本校特色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多個層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們深深的感覺到,在實施CBI教學模式中離不開師生充滿熱情的參與,離不開師生雙邊的互動,離不開師生課前的充分準備。我們也發現不少制約CBI教學模式順利開展的不利因素,其一是目前招生人數較多,教師工作量太大,雖然CBI教學模式深受學生的喜愛與認可,但受益面還相對局限,下一步我們設想研究更好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使受益面擴展到整個醫學生。其二是教師的責任心與執教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組織能力、授課經驗及責任感等直接會影響CBI教學模式效果。為此,我們將采取更有具體并行之有效的方式強化對教師的培訓,并借此完善CBI教學模式,使醫學遺傳學課程更貼近臨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醫學遺傳學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今后在臨床工作中的遺傳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許雪青,王燕,王艷艷,等.構建病案導入式教學法的新型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6).

[2]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2007,82(1).

[3]方瑾,于敏,張惠丹,等.構建多元化的細胞生物學PBL教學模式[J].中國細胞生物學報,2013,35(1).

[4]詹光杰.病案教學法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調查與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4,27(1).

第5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R181.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1(b)-133-02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進了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生命科學已經體現出信息化、網絡化及學科之間高度交叉、滲透和融合的特點,成為了21世紀的主導技術力量。醫學遺傳學作為生命科學重要的前沿學科之一,其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新理論和新技術滲透到檢驗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等現代醫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成為醫學生,尤其是高等醫學院校檢驗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學科。我們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就醫學遺傳學的實驗教學進行了研究與探索。旨在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加深基本理論的掌握,增強實驗操作、實驗設計和科研能力,為將來的檢驗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素質的人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醫學遺傳學是基礎醫學課程,也是一門臨床醫學課程,是遺傳學和臨床醫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Cq。因此,傳授醫學遺傳學的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分子生物學的技能操作,還要兼具臨床醫學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疾病的臨床癥狀、發病機制和鑒別診斷等理解和描述得較為詳盡。另外,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不斷推進,醫學遺傳學知識發展迅猛,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術、新理論層出不窮,而教科書本身存在著滯后性,很難真正反映出本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所以只有不斷地充實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手段,注重實用性教學,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還要首先強調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基礎知識及理論是一切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根源。任何科學研究都應該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之上,否則科學研究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開展和持續。所以,一開始就要對學生開展基礎知識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基礎知識和理論的重要性,為以后的實驗教學做好準備。

2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興趣

素質教育是當前學生教育的主流,在任何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始終貫穿這一理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有的調查發現,大多數醫學院校畢業生對遺傳學的基本知識、原理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實際運用方面卻存在較大的差距。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做,事先由老師準備好實驗材料,寫好詳細的實驗步驟,學生先聽老師講解實驗的原理、方法、步驟,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整個實驗過程,這樣的模式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動手能力下降。一些學生甚至對實驗內容一無所知,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機械地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無暇觀察實驗過程,更不能分析、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實驗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應該轉換教學理念。努力實行“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對他們適當加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驗進行之前,可以讓學生自己親自準備實驗器材和試劑。其次是酶的質和量,有一些來源的酶易出現非特異條帶,而另一來源的酶則不出現,酶的量過多有時也會出現非特異性擴增。那么對這些原因的分析過程中,適當地激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安排充足的時間鼓勵他們逐個排除可疑原因,可以通過減少酶的量或更換另一來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適當增加模板量、減少循環次數、適當提高退火溫度等對策,親自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3 開拓進取,創新性實驗的探索與嘗試

實驗教學在醫學院校基礎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授課方面,實驗教學首先要注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實驗課上,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對不同觀點及不同結果進行討論。

第6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 醫學遺傳學;說課

說課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向同行和專家敘述教學設計及其依據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1]。它是一種新興的教研形式,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理論及實踐水平,成為推動教師職業發展的動力[2],另外對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發展,教育理論的理解、把握和運用,教學過程的研究和反思,無疑都是一種可取、積極有效的途徑[3]。

本文將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體系、教學方法及手段、教學資源、學情分析、課程考核、課程特色及質量評價這七個方面對《醫學遺傳學》的整個教學活動進行規劃。

1 課程設置

1.1 課程定位、性質與作用 醫學遺傳學是醫學與遺傳學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是遺傳學知識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它與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有廣泛聯系,還與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密切相關,既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課,又是臨床各學科的基礎,在醫學專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醫學遺傳學的研究對象是遺傳病,主要研究人類遺傳病發生機制、傳遞方式,為遺傳病及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預后及后代再發風險的估計提供科學依據和醫治手段,從而控制遺傳病在家庭中的發生,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深入了解遺傳病的發生機理,探討國內外醫學遺傳學進展現狀,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

本課程是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共32學時,其中理論26學時,實驗6學時,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

1.2 課程目標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認真分析本課程特點,經多次討論,確定了本課程的培養目標:(1)知識教學目標:能夠記住醫學遺傳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知道常見遺傳病的遺傳方式、發病的原因、診斷、防治方法;了解遺傳咨詢的基本方法。(2)能力培養目標:具有分析臨床常見遺傳病的遺傳方式、發病的原因、診斷、防治方法的能力;具有分析與處理臨床常見遺傳病的遺傳咨詢的能力。(3)素質教育目標:熱愛本職工作,敬業、創業,并具有辨證思維的能力;具有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職業道德素質。

1.3 課程設計理念及思路 根據課程性質,緊扣臨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秉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具體實施是以學校教學大綱為導向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時進行設計,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基本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靈活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透徹理解基礎理論知識;實驗教學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動手操作的方法來提高實驗技能,使學生具備人類正常染色體核型分析、處理臨床常見遺傳病的遺傳咨詢的能力。

2 教學內容與體系

2.1 教學內容 本課程核心目標是加強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將整門課程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遺傳病的基礎):醫學遺傳學概論、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遺傳三大基本定律、實驗一 人類正常染色體核型分析、實驗二細胞分裂的形態觀察。共10學時。

第二部分(遺傳病):單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體病。共12學時。

第三部分(遺傳病的診斷與防治):遺傳病的診斷與防治、遺傳咨詢、實驗三 遺傳咨詢。共8學時。

第四部分(結業考試):共2學時。

2.2 教學設計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形成以“提出任務啟發講授學生參與歸納總結教師點評”良性循環的教學體系,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能夠進行人類正常男性染色體核型分析、細胞分裂的形態觀察及遺傳咨詢,體現了“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

2.3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程重點為單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體病、遺傳咨詢。難點為學生對典型遺傳病的辨別及再發風險估計的培養。解決方法:(1)結合教學大綱、學校辦學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生源情況,制訂本課程實施方案。(2)整合教學內容,更好地為專業服務。(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促進學生能力發展。(4)改革評價與考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3 教學方法及手段

3.1 教學方法 醫學遺傳學涉及的知識面廣,邏輯推理性很強,在教學中,注重采用“啟發式”教學,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開拓其思路和思維方式,增強其創新意識;通過課堂討論形式,開展“互動式”教學,加深學生對遺傳學中的一些熱點話題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疑惑;選用大量的圖片、動畫和視頻材料開展“形象化”教學,將一些復雜的和動態的遺傳過程以一種直觀的、形象的和生動的形式表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選取合適角色開展“角色扮演”教學,最大程度的模擬臨床實際,讓學生體會不同角色的心理和影響因素,樹立愛患觀念,增強職業責任感,同時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典型、有趣的遺傳病病例開展“病例”教學,力求使理論通俗化、具體化,引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2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PPT課件把圖文并茂的網絡資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生動,促使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及應用知識能力增強,優化教學效果。

4 教學資源

4.1 師資情況 本門課程共有四名專職教師,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從年齡結構上看(平均年齡37歲),基本上形成梯隊建設,具有中長期建設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均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該隊伍的師資配置合理,保證了學生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培養。

4.2 實驗條件 擁有實驗室兩間,準備室一間,每間實驗室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和設備使用記錄,并有專人負責儀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

4.3 教材及教學資源 選用張麗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和相應學習指導及習題集。教學資源豐富,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參考文獻、授課錄像、實訓指導、練習冊、典型案例等, 所有資料資源共享。

5 學情分析

5.1 學情分析 我校臨床專業的學生都是高考后錄取的學生, 年齡在19歲左右,身心發育已相對成熟, 有較強的理解和自學能力, 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 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 已經具備了學習本門課程的專業基礎知識, 因此具備了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的條件。

5.2 學法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成功的關鍵在于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這就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理清知識脈絡,把握要點;聯系相關基礎知識;課后及時進行歸納總結;熟練實訓技能操作。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即課前預習并寫出預習筆記,課后做適當的練習,這樣有助于對知識的鞏固。

6 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考核體現在出勤、課堂提問、課堂表現、實驗實訓報告,占課程總成績的30%,其中出勤、課堂提問、課堂表現占10%,實驗實訓報告占20%。終結性考核體現在理論考試上,占課程總成績的70%。

7 課程特色及質量評價

7.1 課程特色 本課程以學生學習能力為基礎選擇教學方法,采用做中學,練中學的教學模式;編寫在內容及形式上均適合高職高專教育的模塊化教材;以核心理念為基礎,形成完善的教法、學法和評估體系。

7.2 課程質量評價 主要采取校內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系部領導聽課評價、學生評價,互學互助,達到“雙贏”效果。

總之,“說課”能夠集思廣益,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也是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肖國剛. “說課”的理論與操作研究.教學與管理, 2009,6:58.

[2] 左利利.對高職“說課”活動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122-123.

第7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遺傳學論文4000字(一):南瓜銀葉突變體48a的表型特征及其遺傳學分析論文

摘要:南瓜銀葉突變體48a是在嫩食型中國南瓜中分離篩選到的穩定遺傳自交系,銀色葉不僅可以作為標記性狀應用到育種中,還可為南瓜抗蟲、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礎。筆者對銀葉突變體的表型特征及葉片的解剖結構進行鑒定分析,發現植株整體長勢、熟性與野生型無明顯差異;成熟葉片正面全部呈銀灰色,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葉片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間明顯剝離,存在明顯的空隙。利用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構建的六世代遺傳群體,調查發現F2的綠葉與銀葉符合3∶1的分離比,回交群體BC1P1分離比符合1∶1,表明南瓜銀色葉性狀由單隱性基因控制。

關鍵詞:南瓜;銀葉突變體;表型特征;遺傳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S64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871(2020)04-012-05

南瓜葉片銀斑是南瓜中的常見性狀,主要表現為葉脈的腋處帶銀白色斑紋,俗稱“銀斑葉”,是受單個顯性基因控制的一種斑紋[1-3],區別于煙粉虱BemisiatabaciB型(又名銀葉粉虱B.argentifolii)誘發的葫蘆科作物葉片正面全部呈銀白色的銀葉病[4-5]。2016年筆者在嫩食型中國南瓜資源中分離出1株完全銀色葉突變體,自交后5代后形成可遺傳的穩定銀葉自交系,同時在同一材料中分離出穩定的普通綠葉自交系,田間種植觀察發現銀斑葉南瓜具有很好的避蚜和抗病毒病的效果,這為南瓜抗蟲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對銀葉突變體的表型特征、葉片解剖結構進行了鑒定分析,并構建了銀葉六世代遺傳群體進行遺傳學分析,為后續的南瓜銀色葉基因定位和避蚜上的應用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在嫩食型中國南瓜材料的自交后代中,分離出具有完全銀葉的突變體48a和普通綠葉野生型材料49a,經過5代自交,形成穩定的自交系。以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為親本,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2018年4月將銀葉南瓜親本P1、綠葉南瓜親本P2、F1、F2、BC1P1、BC1P2種子同時種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橋試驗田中。種子采用穴盤育苗,幼苗生長至3~4片真葉時定植,株行距50cm×100cm人字架栽培,進行統一的肥水管理,用于銀葉和綠葉南瓜農藝學性狀調查和銀葉性狀的遺傳學分析。

1.2方法

1.2.1突變體48a的表型及農藝性狀觀察突變體48a在苗期即可觀察到明顯的銀葉表型,定植后到成株期都為銀葉表型,6月中旬成株期,對主蔓長、主蔓粗、葉片長度、葉片寬度、葉柄長等生物學性狀進行調查;同時在生育期內對其始花期(小區內50%植株開花的時期)、雌花數量進行調查,本試驗分別調查測量了突變體和野生型南瓜材料各10株。

1.2.2遺傳學分析方法定植后30d左右,分別統計雙親、F1、F2、BC1P1、BC1P2等世代各群體銀色葉和綠色葉的植株數量,然后通過卡平方測驗,分析控制南瓜銀葉性狀基因的遺傳特性。

1.2.3葉綠素含量測定方法待植株生長到成苗期,定植后30d左右,分別取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的頂端嫩葉和相同位置的成熟葉片用于檢測葉綠體色素含量。參考Arnon法[6],具體如下:隨機稱取葉片0.1g,剪碎,裝入15mL帶塞的玻璃試管中,加入10mL的80%丙酮,黑暗浸泡24h,至組織發白。將提取液在島津公司的UV-1800分光光度計上測定663、645、470nm波長的OD值,計算Ca、Cb、Cx·c和CT(mg·L-1),公式如下:

Ca=12.21×OD663-2.81×OD645;

Cb=20.13×OD645-5.03×OD663;

Cx·c=(1000×OD470-3.27×Ca-104×Cb)/229;

CT=Ca+Cb。

式中,Ca、Cb和CT分別表示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葉綠素濃度;Cx·c為類胡蘿卜濃度,按下式計算組織中各色素含量。

葉綠體色素含量(mg·g-1)=(色素濃度×提取液體積×稀釋倍數)/樣品鮮質量。

1.2.4葉片解剖學觀察方法定植后30d左右,選取生長一致的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植株相同部位的成熟葉片,用于葉片解剖學觀察。首先用FAA固定液固定,番紅-固綠染色,RM2016病理切片機進行切片,切片放入干凈的二甲苯透明5min,中性樹膠封片,NIKONECLIPSEE100光學顯微鏡鏡檢,NIKONDS-U3成像系統進行圖像采集分析。用測微尺測量葉片橫截面的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葉片結構緊密度(CTR)、疏松度(SR)的計算,參考田麗波等[7]的方法。

CTR/%=(柵欄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SR/%=(海綿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2結果與分析

2.1突變體48a的表型與農藝性狀分析

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進行表型對比觀察。子葉期,銀葉突變體和綠葉野生型子葉均表現為正常的綠色,子葉顏色無明顯差別;但進入真葉期,突變體48a長出真葉為綠色,帶明顯銀斑(圖1-A),隨著真葉逐漸長大,葉正面銀灰色逐漸加深,植株長大成熟后,葉片正面全部為銀灰色(圖1-B、C、E),背面仍為綠色(圖1-D)。

由成熟期的田間比較(圖1-B)可以看出,除了葉色有明顯區別外,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南瓜整體長勢和熟性差別不大,對兩者農藝性狀測量數據顯示,兩者的始花期、葉長、葉寬等指標無明顯差異。其中突變體48a南瓜主蔓長度(335.43±14.50)cm,比野生型49a低8.94%,而突變體48a主蔓粗度(1.19±0.03)cm,比野生型49a高4.39%,整體長勢與野生型49a差別不大(表1)。

2.2遺傳學分析

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用目測分級的方法探究南瓜葉顏色的遺傳規律,F1為綠葉、卡平方檢驗結果表明F2綠葉與銀葉符合3∶1的分離比,回交群體BC1P1分離比符合1∶1,BC1P2植株葉顏色全為綠色,南瓜銀色葉性狀符合1對顯一隱性基因的分離規律,為完全隱性遺傳(表2)。

2.3葉綠素含量分析

由圖2可以看出,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間葉綠素相比,葉片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嫩葉與成熟葉間的葉綠素無明顯差別。從成熟葉來看,突變體48a葉片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顯著低于野生型葉片,其中葉綠素含量的變化主要由于葉綠素a含量變化導致,葉綠素b含量相對于綠葉野生型葉片無明顯差異。

2.4突變體48a解剖學特征

從葉片橫切面可見(圖3-A)銀葉突變體48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從圖3-B可見綠葉野生型49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的葉肉細胞之間連接緊密,沒有明顯的空隙。

對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的葉片厚度、表皮細胞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進行測量(表3),結果表明,突變體48a海綿組織厚度(44.2±3.00)μm,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葉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等指標兩者間無顯著性差異,通過測算,突變體48a葉片結構緊密度(CTR)32.06%,顯著高于野生型49a,葉片葉片結構疏松度(SR)40.11%,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表3)。

3討論

突變體48a的銀色葉可能是葉片結構變化所致,一般葉斑/片顏色變化產生原因主要分兩類,色素的變化(葉綠素/花青素等)和葉片結構的變化(表皮細胞/空隙結構)。前人研究普遍認為銀斑是葉片結構變化導致的,由于上表皮組織與柵欄組織之間的空隙,使光線達到綠色組織時候發生二次反射,在葉片上表皮形成多邊形的光反射,而不是正常綠葉上皮細胞形成的白色點狀光反射,使得葉片呈現偏灰白色,即銀色的葉片/葉斑[8-10]。本研究結果表明,銀葉突變體48a的葉綠素含量比野生型49a雖有顯著降低,但也不會造成葉面顯示銀灰色,從突變體48a葉片解剖學特征顯示,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這與張慧杰、張站備等[11-12]對西葫蘆銀斑研究一致,但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葫蘆銀葉病的葉片結構,突變體48a與西葫蘆銀葉病葉片在結構上雖然相似,但西葫蘆銀葉病會造成植株長勢弱、植株矮小、生長點皺縮等特征[4],而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相比,除葉片呈銀灰色外,植株整體長勢正常,與野生型差別不大。所以突變體48a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長勢正常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

銀葉突變體48a的銀葉表型為單基因的隱性遺傳,與Lopez-Anido等[13]研究結果一致,他們在西洋南瓜和中國南瓜雜交后代中發現了1個完全銀葉,研究表明由隱性基因grl控制。而Coyne[14]和Paris[15]等研究認為,南瓜銀斑葉受M基因的顯性遺傳,且認為影響銀葉性狀變異的主要因素有3個,(1)細胞結構:V基因作用最強的部位是位于葉脈的腋處的細胞。(2)修飾基因:影響了M基因的時空表達。(3)包括溫度/干旱在內的環境因素。據筆者田間試驗表明,突變體48a的銀葉性狀,不受環境影響,在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下種植均顯示完全銀葉,也不受時空表達影響,在全生育期內均顯示銀色葉。目前南瓜的基因組測序已經完成[16],下一步擬利用全基因組混池測序的方法,進行銀葉基因的快速定位,為后續研究該基因在南瓜中的作用機理奠定基礎。

遺傳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摘要]面對高職院校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的困境及主要問題,圍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目標,本文從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特點、學校現實情況及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分析適應于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遺傳學課程定位、課程目標及內容設置,舉例探討優化抽象性、理論性強、重點教學內容的方式方法,提出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手段,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探討提升高職醫學遺傳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394;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20)01(c)-0185-05

醫學遺傳學是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病因、遺傳方式、診斷、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科,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是醫學院校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但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學生層次、教材、教學、實驗環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生層次不一、課時少、實驗室硬件條件較差等。教師如何選擇教育模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進行教學的診斷與改革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的醫學遺傳學課程時臨床醫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拓展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的課程,其功能是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基層醫院、衛生所、社區醫院等工作崗位,目標是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醫學遺傳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行為操守,建立能尊重患者、為患者服務、替患者著想的職業素質[1]。

2課程目標與內容設置

醫學遺傳學課程理論知識涉及面廣,綜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醫學倫理學等知識[2-4]。課程的整體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醫學遺傳學的基本知識、遺傳病發生的機制以及遺傳方式,學會利用產前診斷的原理幫助人類減少出生缺陷,降低遺傳病的發生率,而且應注重遺傳倫理學、醫學法律法規等醫學人文知識的滲透融合[5-7]。高職的臨床醫學生通過學習能掌握醫學遺傳學的經典理論和技能,同時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也得到開發,為衛生保健和醫療實踐服務。本課程總課時32學時,其中理論課26學時、實驗課6學時。

2.1課程目標

該課程教學的知識培養目標是使得學生能熟練掌握遺傳的細胞學基礎以及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學會利用遺傳的基本規律分析常見遺傳病的傳遞方式,學會對人染色體進行核型分析,能運用醫學遺傳學原理解釋一些常見的臨床遺傳病的遺傳機制;其能力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分析正常核型、識別常見染色體病的能力,繪制系譜及分析常見單基因遺傳方式的能力和初步診斷常見遺傳病以及具備優生指導的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目標是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生命觀、客觀的職業認知及職業意識、熱愛醫學專業、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及職業道德,塑造嚴謹的學術學風、務實的職業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積極的職業價值觀,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人格逐步完善,同時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8-9]。

2.2內容設置

課程理論教學主體內容包括醫學遺傳學概述、遺傳的分子學基礎、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畸變與染色體病、優生學等部分。該課程設置與傳統理論、純實驗實訓課程比較,該課程凸顯了學科融合、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培養、實驗技能訓練及理論聯系臨床等特點。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根據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特點優化設計,該課程的實驗課開設染色體核型分析、系譜分析、唐氏篩查3個實驗,均注重遺傳學理論、實驗技能及醫學人文知識的融合滲透(表1)。高職醫學院校培養的臨床醫學生對接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染色體核型分析實驗通過手工剪紙的方式讓學生熟指人類21對染色體的基本形態結構,掌握根據各組染色體的形態特征進行分類,并能進行核型分析,了解常見的染色體疾病及核型;系譜分析實驗整體設計鍛煉學生能在臨床實踐中繪制出患者的家族系譜并進行簡單分析,了解常見遺傳病的臨床表現及遺傳方式;唐氏綜合征篩查實驗通過血清學的方法分析21-三體綜合征的臨床意義,普及唐氏綜合征的影響因素,并從遺傳學角度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優生問題的能力,增強優生觀念,做好基層優生宣傳。

3教學內容的優化

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注重理論知識設計的簡約性,同時融入臨床內容將教學過程豐富和生動活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取活動體驗和問題探討等方式進行指導。如Prochazkova等[10]在講授醫學分子遺傳學時,采用游戲化、數據模擬的方式,開發的交互式應用程序模擬了一個家族遺傳性疾病的分子遺傳學診斷過程,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3.1枯燥乏味、抽象性教學內容的優化

對枯燥乏味、抽象性的教學內容進行趣味化加工處理,如講授染色體病時,適當插入一些病例圖片,既形象、生動,又記憶深刻,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簡易化及圖示化處理(表2、圖1)。

3.2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的優化

對于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如講解遺傳的分子學基礎時,針對基因的分類及結構,文字的講解使得學生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即使加上基因的結構圖,高職的學生還是覺得模糊不清,可適當加上圖表的方式進行匯總歸納,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圖2)。

4創新和豐富課程教學方式方法

根據高職醫學生的特點、高職醫學遺傳課程的培養目標,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應注重教與學互動、教學方式多樣化、內容興趣化。

4.1根據課程內容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及討論教學法可將臨床案例搬入課堂學習,在學生早期還未積累經驗時,給學生提供熟悉的學習背景,幫助學生整合應用專業知識、全面學習評估具體的臨床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工作態度和職業理念的探究,了解職業行為及態度在真實經驗或想象的經歷中的應用[11-12]。例如講解單基因遺傳病時,分析共顯性遺傳時,舉例ABO血型的遺傳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假設某院同一天出生了4個孩子,已知4個孩子的血型分別是A、B、O、AB,4個孩子父母的血型分別為O與O、AB與O、A與B、B與B,請你采用遺傳學的知識幫護士將4個孩子準確無誤地分配給他們的父母?通過故事和敘事的方式,演示推理過程,解釋遺傳學知識,拓展醫務工作職業行為及涉及的法律法規問題,使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案例敘述教學應強調學生參與評論事件,促使學生認識蘊含在行動中的價值觀,這種教學方法可充分展示醫務工作者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討論,促進教學互動[13],使學生以學生的角度是評價、剖析、辨別、反思醫學行為,提高其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和歸納,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相對比而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情境教學法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處于醫務工作的環境。在講述常染色體遺傳病時,舉例史詩級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為什么他無后代,因為他與他的表妹結婚,雖然生育了10個孩子,但有3個從小就夭折,剩余的7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終身未婚,其余的都終身不育,該實例為解釋婚姻法中避免近親婚配提供了實際基礎。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繪制系譜圖,通過連連看的方式說明親緣系數(圖3),假設自己置身于系譜圖中的角色,估算親近結婚的遺傳病發病風險,解釋遺傳規律,拓展醫學遺傳倫理學中有關遺傳病患者的婚配與生育權問題,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增強課堂趣味性。

Ⅲ2與Ⅱ5之間有兩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二級親屬;Ⅲ2與Ⅲ5之間有三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三級親屬

4.2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

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14]。例如,八成以上的罕見病由遺傳因素引起,而且國內的罕見病誤診、漏診很多,但因為罕見性遺傳病種類多、發病率低,大多遺傳學的教材中未曾涉及,如果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罕見遺傳病的診斷識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南通大學的陳曹逸等[15]指出采用“課堂教學+撰寫綜述+課堂討論+教師總結點評”的多元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學習興趣,也能豐富教學雙方的交流與溝通,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4.3用信息手段,開展互聯網教學

將信息技術與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內容深度融合,以網絡資源平臺拓展個性化學習空間,多媒體教學資源由少量文字、圖片、數據圖表、動畫、音頻、視頻等元素組成,能給學生以更強烈的感官記憶[16-17]。我校的醫學遺傳學課程充分利用學院“學習通”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課件、專題討論資料、課程文獻資料、課后復習資料等,開展網上教學答疑、疑難案例討論等活動,形成集電子教案、試題庫、文獻庫、教學反饋等為一體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實現“教學-學習-輔導”無縫對接。在課前,任課老師通過學習平臺共享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預習,學生在預先過程出現的相關問題反饋到教師,教師通過平臺了解學生基本信息,并根據學生的課前反饋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教學設計;在上課中,教師可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通過導入問題至平臺中,學生通過手機直接回答問題,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每個學生都可參與教學的課堂提問或討論,教師可根據全部的學生結果進行分析,針對學生集中容易出錯的知識點、部分未講解清楚的內容等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在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后作業,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后作業并提交平臺,教師對做錯題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實現私人訂制式的個人輔導[18]。普及遺傳學相關專業網站,如中國遺傳咨詢網、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學生可以在相應的網上查看相關遺傳疾病詳細、專業的、科學的遺傳學知識和相關病例分析,拓寬醫學視野和見解,激發學習熱情。

5改革考核方式及手段

高職教育是為了培養技能型的人才,評價方式應多樣化,注重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其中理論試卷考核分數占50%,實驗考核占40%,教師平時考核占10%。改革理論考核手段,由傳統的試卷答題改為利用手機學習通進行無紙化電子考核;實驗考核采取抽題作答和現場操作考核相結合,學生的最終實驗考核成績由實驗課平時分(30%)、實驗操作(50%)和實驗現場作答(20%)組成,這種考核不僅能調動學生日常實驗課的參與積極性,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操作技能。

第8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 遺傳與優生學基礎 綜合素質 培養方法

遺傳與優生學基礎是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助產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助產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從事臨床助產及母嬰保健工作的中等醫學技術應用型人才。畢業后主要面向城鎮社區醫療機構、農村各級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計生站、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臨床助產、婦產科護理或婦幼保健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助產工作所必需的遺傳學和優生學的知識與技能,更要具備較強的繼續學習能力、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醫德醫風等,并對相應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的了解。筆者在遺傳與優生學基礎的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1.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素材,使學生了解我國科學家在醫學遺傳學研究中作出的重大貢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講到醫學遺傳學的發展史時,向學生介紹我國醫學遺傳學的實驗研究工作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2年項維、吳旻等首先報告了中國人的染色體組型,標志著我國人類細胞遺傳學的開始。杜傳書(1963)發表對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的研究,標志著我國生化遺傳學的開始。哈爾濱醫科大學有關PTC嘗味能力的調查標志著我國群體遺傳學的萌芽。80年代后期,我國處于前沿的細胞遺傳學,引進了先進的高分辨顯帶技術、顯微切割及微克隆技術,大步地跨入了分子遺傳學行列。在分子代謝病的突變性質、產前基因診斷、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基因的研究、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以至基因治療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1999年9月中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并承擔了1%的測序任務。2003年4月15日美、英、日、法、德、中聯合發表聲明,人類基因組全序列圖已繪制成功。通過這些事例,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部分。教育家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不管知識更新周期如何縮短,社會發展的速度如何迅速,他都會通過自學趕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在課堂上,我們不僅僅是教給學生書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1轉變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養成了很強的依賴性,遇到問題,總要等著別人來解決,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首先都要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和協助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地參與學習。

2.2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

中職衛校的大部分學生,他們的文化基礎都比較差,在初中階段基本上都屬于后進生,受到的批評比較多,自信心不足,對前途感到迷茫。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正確分析當前助產專業的就業前景,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進而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自覺地制訂學習計劃。

2.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以下習慣:①課前預習、利用圖書館及網絡查找資料的習慣;②上課認真聽課、記筆記、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③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④課后復習、及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2.4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

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是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對于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針對中職衛校學生的特點,剛開始時我們給學生設計了一些“提問單”,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監控,“提問單”主要包括學習活動前的計劃、對自己實際學習活動的監察、評價、反饋,以及對自己學習活動進行修正和調控等方面。通過一段時間訓練后,由學生“自我提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

第9篇:醫學遺傳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醫學遺傳學作為一門基礎醫學課程,目前教學存在較多問題: 高職學校專業基礎課課時有限,學生基礎薄弱,課程內容繁多,課程教學方法較陳舊,滿堂灌的講授占領著課堂,學生學習被動,學習積極性低;為了提高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探索項目教學法在在臨床專業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是以現代認知心理學思想、自適應學習理論和探索性學習架構為基礎,采用類似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1]。在項目教學中,老師指導學生根據項目目標制訂計劃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實施計劃,并評價成果與反饋。同時,要求項目小組同學協同完成,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一、設計項目教學任務

項目教學任務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按照項目教學法的要求,查閱文獻、資料一起討論制定多個項目,收集臨床案例。選取與教學目標貼合,操作性、趣味性強的項目。挑選貼近學生生活為項目主題,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知識接受能力,分解任務。比如在講解“染色體畸變”,項目主題為“染色體病”,教師引導學生在圖書館和網絡查詢染色體的相關資料,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二、項目學習情景導入

項目情景導入是讓學生進入相關項目知識背景的情景,為主動學習做準備。比如在講解藥物遺傳時,播放了酒精中毒的視頻,學生直觀地了酒精中毒的臨床特征,啟發學生進入項目情景,確定項目學習任務;隨后教師對項目任務所需要的理論相關背景知識進行講授,與學生共同分析項目要解決的問題和學習目標;小組確定具體任務。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交流討論,找到最佳項目方案。所以,項目教學是一種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過程,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項目實施

項目實施過程中確定學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驟和程序有效地開展工作。在實施過程中碰到問題時要求及時地與同學或指導教師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遺傳病的診斷”項目實施時,一組學生模擬醫師對遺傳病的診斷的過程;一人扮演醫師,一人扮演遺傳病患者,在診斷過程中,醫師詳細詢問了該患者的家族史、婚姻史、生育史,并針對性的對患者父母再生育指導;由于扮演內容與臨床專業學生就業內容緊密聯系,所有同學都積極參與,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了學生溝通技巧和醫學專業思維能力。

在完成“多基因遺傳病”項目主題時,要求學生自主查詢高血壓、糖尿病、精神分裂癥等相關疾病的背景資料,并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各小組就不同的多基因遺傳病主題制作課件,且配有視頻、圖像和文字說明,內容充實有趣。展示后其他小組成員可補充發言,集體討論評價課件的質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修正。教師要對每次項目操作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與講解,再針對學生展示課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講解。

在講解“遺傳與優生”時,師生共同確定“優生優育”為項目主題,要求學生提交三千字以上的綜述。老師首先需要講解綜述的撰寫要點及格式,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源的查詢方法。針對“優生優育”專題,學生要對大量研究論文資料、數據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分析提煉。通過本項目教學,學生既掌握了查詢資料、論文撰寫的方法、又掌握了優生優育的背景、研究現狀與發展方向相,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四、 項目教學成果評價

教師可從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綜合知識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提升等方面來對項目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比如在學生完成一個項目之后可以由考試測評或課堂提問,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綜合知識能力可以通過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來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可以通過學生就業后用人單位反饋;項目教學不僅僅是把知識簡單教授給學生,而是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尋找學習醫學知識的途徑,最終掌握醫學知識并能為己用。

五、項目教學對教師的新要求

一级淫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黑人又大又粗xxxxx|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91网站在线看|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开心|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国产成人免费爽爽爽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虎|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明星| 免费看男女做爰爽爽视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亚洲没码中文字幕|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中文AV伦|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韩国国产综合五月天| 国产桃色在线成免费视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色av|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伊在人天堂亚洲香蕉精品区|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看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 欧美群妇大交群|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1区久久| 在线看片国产| 成年免费视频播放网站推荐| 国产不卡久久精品影院| 性视频一区|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