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病理學重點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病理學;雙語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6-0034-03
“雙語教學”是指能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學科教學或課程學習的教學。這幾年,來我校學習的國外留學生日益增多,這些留學生大部分來自泰國、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一些鄰近國家,近兩年非洲地區一些國家的留學生數量也大大增加,所以語言的交流日趨重要,而英語則是能互相溝通的共同語言。在這種形勢下,非常有必要在我校開展雙語教學以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為了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學習能力,我們在護理學本科2012―2013級班的學生之間開展了病理學雙語教學課程,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改革的意義
病理學是一門基礎醫學學科,其主要是通過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形態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的改變,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規律。病理學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稱作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
在國內,很多學校的病理學課本都是根據國外的病理學課本進行改編的,因此更新也會相對慢一些。通過推進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病理學的專業詞匯,將有利于他們閱讀國外的文獻資料,以獲取更新的病理學知識,讓他們開闊眼界,也為他們以后在病理學方面進行研究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隨著國家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各方面的交流也會增多,其中當然包括醫學的交流。而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沒有很好地推進病理學雙語教學,將會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醫學知識的溝通交流。
現在國內很多醫學高校都開設國際方向的專業,病理學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進行醫學交流中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特別針對出國留學的高校學生,對其進行病理學雙語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在于醫學高校病理學學科的主要內容涉及基礎病理學和系統病理學,而這些病理知識可以解釋一些很常見的疾病,如炎癥的發生機制及臨床表現,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肺炎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等。在進行醫學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這些基礎病理知識,倘若在和國外的學生、教師進行交流時,你連最基本的pneumonia是什么都不懂,這樣的醫學交流很顯然沒有太大的必要性。
總而言之,開展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是一種勢在必行的趨勢。“英漢兩種語言無論是在詞匯、發音、語法結構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無疑會成為雙語教學過程中的障礙,跨越這障礙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幫助中國學生努力形成英語思維模式和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1]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無論是醫學生、醫護人員或是醫學導師都要接受國外醫學知識的“侵略”,更要去“侵略”國外先進的醫學知識。這不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完成自己的使命,更是為了促進我國醫學的發展,甚至是促進全球醫學的發展,為全人類的健康做出自己僅有的貢獻。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推進順應了信息時代的發展,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產物。作為醫學基礎學科、“橋梁學科”的病理學,推進其雙語教學所謂是為醫學者“侵略”國外先進醫學知識打開了一扇門,是一種不可抵擋的趨勢。
二、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實踐
由于醫學專業的英語詞匯具有專業性,而且繁多復雜,對于從未接受過醫學課程雙語教學的醫學生來說,確實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進行雙語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取得成效。下面,僅結合我們教研室在學校開展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近兩年的實踐經驗,談談該課程的雙語教學實施方案。
(一)課本的選擇
開展雙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掌握常用的醫學專業詞匯,因此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課本的選擇有很大的關系。國外的教材雖然無論在語言表達還是內容上都比較全面和規范化,但是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所以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選擇教材,這樣才能取得成效。
我校的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教材是參照國外教材自編的,本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原則,意在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理解。其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病理學和系統病理學,即組織細胞的損傷修復和適應,血液系統紊亂病理、炎癥、腫瘤、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病理,腎臟及尿道疾病病理和傳染性疾病病理。教材中包括病理學學科的主要專業英語詞匯,其中配備了中文解譯,百分比約為25%,并插入了大量相關圖片以利于學生理解。此外,在使用雙語教材的同時,學生還使用全中文的病理學教材來幫助理解和記憶知識,因為雙語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學英語,而在于掌握專業詞匯并學到相關的醫學知識。
(二)授課的手段和方式
病理學雙語教學并不是簡單的英語學習,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需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而且在課堂上要考慮哪些要點必須用中英雙語給學生解釋清楚,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2]在進行雙語教學的同時也要考慮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進行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學生在理解掌握病理學知識的同時,還要能夠提高簡單運用一些常見的專業名詞進行中英轉換的能力。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到專業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利于他們用英語進行交流。課件的語言形式為中英結合,中英雙語教學的語言比例為中文占60%,英文占40%,課件中的常用專業名詞及重要的病理學知識都標注了英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用中文進行授課,重點突出,方便學生識記,每講解完一個知識點都附上英文表達,用英文再講解一遍,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病理學英語專業詞匯的興趣。因為在掌握中文知識的基A上,學生也會渴望學習更多的知識。
此外,課后作業是必不可少的,學生通過寫作業的形式可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及記憶。作業的內容包括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名詞解釋為英文翻譯成中文并進行解釋,簡答題大部分為英文,其中的常用專業名詞則標注了中文。這樣既降低了學生理解題目的難度,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對專業詞匯的印象,他們可以選擇用英語回答也可以用中文直接答題。然而教學的重點還是在于讓學生掌握重要的病理學知識以及常用專業詞匯,并不要求學生能夠用英文表述全部的病理學知識,畢竟他們還需要時間來學習其他學科,而且這也是有一定難度的。
(三)考核形式的選擇
對學生進行考核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通過考核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的知識,對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可以根據考核的結果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師也可以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價,從中找出優點、缺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對學生進行課程考核時,國內外幾乎所有高校都采用結構化評分,國外高校平時成績占總評分的比例較高,一般都在50%以上。[3]在病理學雙語教學的課程考核中,我們結合學校考核制度的要求,采用了實習課成績占40%(實習課主要是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病理切片,一般在每堂課都會有實習目的和任務)、期末考試成績占60%的考核方法。期末考試設有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簡答題以及病例分析題。其中選擇題為中英文混合題,這是為了保證學生不受雙語教學的影響而出現考分過低的現象;名詞解釋題的中英文比例各占50%,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如果遇到英文的話,需要先翻譯成中文再進行答題;如果遇到中文的名詞解釋,需要先翻譯成英文再解釋,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解題能力。簡答題則為全英文題目,不需要翻譯,直接答題即可,可以用中文回答,也可以用英文回答。對于附加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回答或者不回答,這類題的用意在于增加學生的平均成績。考試所涉及的熱80%為病理學重點知識,20%為中等偏難的題目,其中名詞解釋是病理學中的重點專業名詞,而簡答題更是學生重點需要掌握的內容,包括病理變化、病因及發病機制等。
這樣的考核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病理學的一些重要英文詞匯,還能保證學生不會因為成績過差而苦惱,從而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
(四)教學效果評價
我們把護理學英語本科班2012―2013級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實驗組),簡稱護英本(共3個班),把同年級的護理學本科抽取的3個班作為對照組,簡稱護本。實行雙語教學的實驗組病理學課程平均成績為81.79分,對照組班級病理學平均成績是69.83分,統計結果顯示實施雙語教學的班級比采用普通教學的班級平均成績具有顯著性(P
從教學效果來看,相對普通護理本科班,實施雙語教學的護理英語本科班級的教師由于在課上采用了更多的提問式、討論式教學方法,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自由感,在課上更積極主動,能動性更強,課堂氣氛更活躍。大部分學生不僅掌握了病理學的知識,還學到了一些醫學專業英語名詞。通過向學生了解,他們基本知道炎癥、肺炎、傷寒、肺結核、血栓、潰瘍、腫瘤等一些基本的醫學專業名詞。
而且在這些學生當中有六人將要赴泰國實習,課后交流時,她們談到病理學雙語教學幫助她們更快地適應了學習環境,因為她們知道在國外醫院的實習過程中,交流時只能選擇英語。雖然她們對醫學專業英語詞匯還未完全熟悉,但是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讓她們有了更高的起點。
三、教學實踐體會與思考
我校的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開展得不錯,而且這兩年來,到我校學習的留學生人數逐年遞增,這更體現了語言交流的重要性,在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總結了幾點體會。
(1)在雙語教材改革方面,其中中文翻譯的百分比為25%,這個比例我們認為比較合適,因為如果中文占的百分比太高,那么雙語教學也就沒必要了。但是據學生反映,他們希望中文翻譯占的比例能再高些,這樣在學習的時候就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去查一些陌生的詞匯,畢竟醫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還有很多。對于這一點,編者表示能夠理解,因此在重新編寫教材的時候已經改進。
(2)在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建議教師采取多媒體授課的同時,還要將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像現在比較流行的PBL、TBL、提問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可以都適當采用一些,這樣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興趣,效果比傳統教學要好。
(3)教學考核上也可以創新,這是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比較成功的一點,特別是成績的分配與試卷結構的安排,充分顯示出雙語教學目的,而且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能力,進行國際交流,我們認為,試題中的英文比例應該更高些,這樣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此外,作業的量和難度也應該有所加大,因為作業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記憶所學的知識,提高教學的質量。有文獻指出,可以通過進行國際交流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派遣學生出國留學等,當然不能不承認這是一個有效的方法。[4]總的來說,本次雙語教學實踐是比較成功的,我們計劃在留學生班級中也要開展雙語教學,在以后的病理學教學實踐中還要不斷進行總結和改進,爭取培養出更優秀的醫學人才。
四、結語
雙語教學作為現代高校不可抵擋的發展趨勢,在信息時代與全球交流合作的今天更顯重要。雖然現在病理學課程雙語教學已經在進行中,但是與國外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據赴泰國實習的六名學生反映,泰國護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英語口語并非很好,但是對于醫學的專業英語詞匯她們可以隨口說出來,甚至能準確無誤地拼寫,如Troponin?鄄t,Senility Dementia, Thalassemia。這些都是一些不太常見的專業詞匯,常見的詞匯當然更是不在話下了。由此可見,國內高校的雙語教學還要加強。這一現象不僅充分表明了推進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給國內高校推進雙語教學帶來了一股無形的動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楊雪,賀智,王靜,等.救援醫學雙語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3(8):269-271.
[2] F.M.Noor,H.Harun. Phenomenological Study: Bilingual Teaching Classroom of Malaysian Community Colleges[J].Procedia Soc Behav Sci,2015(204):114 -118.
關鍵詞:中職;內科護理學;自學能力
目前,在護理一線工作的護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中職學校畢業的學生,只有符合中職護理教育特點和未來崗位需求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學生在護士資格證考試和未來就業方面需要重點學習的內容,且在各個考試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應該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
一、引導課前預習,擴充課堂容量
自學習慣的培養需要從指導學生課前預習開始。內科護理學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需要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知識,比如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等,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于提升內科護理學教學效果。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留給教師講解知識的時間太少。那么,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工作就顯得極其重要。教師在上課之前,需要將所講述的知識點和參考書目告知學生,讓學生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查找相關資料,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學生就很容易跟隨教師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二、結合授課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內科護理學的教學內容繁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授課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內科護理學中每個章節的概述都是對基礎內容進行回顧,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可以通過表格、圖形或模型來幫助學生進行復習與鞏固。再如,護理評估的內容可以采用情景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來進行教學。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比教師單純性地講解效果更好。又如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基本的癥狀和體征可以按照傳統方式進行講述,而每個疾病的教學可以采用PBL教學法進行。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后指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資料的搜集、分析、總結,最后得出結論。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重視教師的形象
除了傳授知識,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自學指導,然后對課本中重點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有效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重點知識的講解,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學的方式來進行,并積極對學生進行指導。比如,教材中明確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對于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當學生掌握了知識點后,就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的形象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將自己最佳的狀態展示給學生,消除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的板書要優美,合理設計,充分借助彩色粉筆來進行板書的規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教師,對課堂充滿興趣,積極地進行學習和信息交流,提高教學效果。
四、重視課后復習,提高學生聯系知識能力
在中職內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應該具有結構性和比較性特征,且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內科護理學很多知識點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在講解完某一知識點后進入課后復習環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某些知識點主動聯系起來,然后認真對其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異同之處,找到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提升自身的知識聯系能力,進而提高自學能力,深入理解內科護理知識,熟練掌握護理技能。例如,在講解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其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緩解方式、心電圖改變、實驗室檢查等方面入手,對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進行對比,總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在講解完慢性腎小球腎炎后,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已學過的肝硬化伴血氨升高病人的飲食要求,其需要低蛋白飲食,且以植物蛋白為主。而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可知,慢性腎小球腎炎病人伴氨質血癥同樣要求低蛋白飲食,但選擇的卻是優質蛋白,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探究二者存在這一區別的原因。在講解完消化系統相關教學內容之后,讓學生自主分析慢性胃炎、肝硬化、肝性腦病、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在飲食護理原則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知識,說明理由。通過運用以上方式,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將不斷鞏固并深入理解所學知識,自學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總之,根據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崗位的需求,中職學校對教學內容要進行不斷地更新和完善,改進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衛生職業技術人才。
作者:白潔 單位:晉中市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關鍵詞:骨科教學 LBL-PBL-LBL 醫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a)-0226-02
在外科臨床教學中,骨科不僅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更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重點學科。傳統骨科教學模式與現代醫學教育教學觀念嚴重背離,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加拿大大學提出的PBL模式以問題為中心,主張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式學習。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國骨科教學實踐中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基于以上原因,我院對PBL模式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提出適合我國骨科教學實際情況的LBL-PBL-LBL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內容是該院在骨科教學中實施LBL-PBL-LBL教學的報告。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我院骨科專業的學生100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為A、B兩組,每組50人。A組為對照組,男生23人、女生27人,年齡21~25,平均年齡22.3;B組為觀察組,男生26人,女生24人,年齡20~25,平均年齡21.9歲。由以上數據可知,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課時分配
A組接受LBL-PBL模式,課時配置為2學時LBL課,2學時PBL課。
B組接受LBL-PBL-LBL模式,課時配置分為兩期,前期2學時LBL課,1學時PBL課,后期1學時LBL課為增加課。具體授課方法如下。
A組的LBL課主要根據骨科學教學大綱的要求,講授骨折概論、開放性骨折的特點及常規治療方法,采用教師口述講解的形式,學生課上記錄要點,課下自主復習、發現問題。LBL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完整地掌握骨折概論和開放性骨折的基本概念。PBL課上教師主要負責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是以臨床實踐中開放性骨折病例為例,就治療方法的選擇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
B組前期2學時的LBL課和1學時PBL課與A組LBL課和PBL課教授的內容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在于,B組后期增加了1學時的LBL課。LBL課上,教師以學生在PBL課上出現的問題為依據講解一些骨科重點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臨床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具體的臨床問題的方法。比如,骨折的病因、臨床表現、術后護理以及一些具體的臨床對策等。
1.3 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有兩種:一種以成績單中4個等級成績的數量及平均分為依據;一種以學生的反饋評分表為依據。
將學生的出科考試成績單的成績劃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100~90分、89~75分、75~60分、60分以下。分別統計兩個組50人4個等級的數量,并計算出兩組的平均分。
學生反饋評分表評價內容分為5個方面:一是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感興趣程度;二是學生對教學大綱中骨科知識要點的掌握程度;三是學生對具體的骨科臨床病例的應對和處理能力;四是學生對骨科中一些常規性操作的掌握程度;五是考試結果是否能真實反映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這五個選項,每項0~5分,滿分為25分。對兩組各50名學生的教學反饋評分表進行統計,計算出兩組的各項評分及總分。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兩組的出科考試成績和學生教學反饋評分進行統計學分析。對連續數據進行Student檢驗,P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出科考試成績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AB兩組的出科考試成績P>0.05,這表示出科考試成績比較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結果見表1。
2.2 學生反饋評分表比較
學生反饋評分結果顯示,B組學生的各項反饋評分及總評分明顯高于A組。且兩組評分P
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AB兩組之間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骨科具體病例的處理能力和對常規操作的掌握程度這3個方面。另外兩個方面,AB兩組的差異不是太明顯。
3 討論
在醫學外科教學中,骨科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僅與解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基礎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骨科專業本身教學內容有著很強的理論性、操作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傳統的骨科教學采用LBL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沿襲傳統的“三中心”教學理念,一股腦地將相關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而且基于LBL的教學評價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來自學生的反饋,并不能有效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并不能與臨床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很容易遺忘。這樣學生在日后的臨床實際操作中用到某個知識點時不得不重新學習,在實踐中強化理解和運用。但是需要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PBL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推崇。但是,通過骨科教學實踐證明,單一的PBL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骨科教學。基于PBL的骨科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把課堂教學及自學主動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帶入PBL教學中,確保PBL教學有的放矢。但是,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式”學習,在PBL教學中積極性不足。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有些“吃力”,不得要領。另外,根據學生反映,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透徹、記憶更牢固,且能夠掌握一定的臨床問題解決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模式有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學生對具體臨床問題的解決過于呆板、程序化,不能靈活應對、有效解決。這主要是由于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并不能掌握實際的臨床經驗,只是生硬地套用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