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4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的主要特點如下:
1、由商品進出口貿易四個主要指標觀之
2014年商品進出口貿易額分為進出口各自貿易額與進出口總額、差額角度觀之,按美元計價,如下圖1-1換算為億元(人民幣,)[1]我國進出口總值43,030億美元即286,282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增長3.4%。[2]其中,2014年出口貿易額23,427億美元即155,861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22,100億美元增長6%;進口19603億美元即130,420億元人民幣,上升0.5%;貿易順差3824億美元即25,441.3億元人民幣,同比擴大47.27%。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貿易順差額分別增長3.4%、6%、0.5%和47.27%。[3]由此可見在四項類別中,中國對外貿易主要依賴于出口總額的增長,因而由出口增加6%,進而導致相對進口減少,所以貿易順差大致超過40%,相較之下進口總額只加了0.5%,說明2014年我國對外貿易政策以出口導向性型為主導。
2、由商品進出口貿易四個時間階段觀之
2014年四個季度觀之,2014年第1、2、3季度進出口值分別為9754.1億美元、10220.2億美元、10629.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5%、4.3%和6%。前三季度累計進出口總值3.0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7%。其中出口1.61萬億美元,增長8%;進口1.45萬億美元,增長7.3%;貿易順差1694億美元,擴大14.4%。其中,7、8月份外貿增速分別為7.8%、7.1%,9月份回落至3.3%。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下跌0.6%,進口價格總體下跌1.8%。價格條件指數為1.01,表明我國對外貿易條件有所改善,對外貿易效益有所提升。[4]
二、固定匯率制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對外貿易層面
本處采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該模型相交于IS―LM模型考慮國際資本流動因素,如上圖AR直線為所代表的r0為世界利率平均水平,AR直線之上,代表本國利率高于r0,資金流入本國;AR直線之下,代表本國利率低于r0,資金流出本國,三線同時相交,表示經濟達到均衡狀態。而政府發行貨幣量不變處于LM1時,單純采取財政政策,因此固定匯率制度下,財政政策比較有效。如下圖2-1固定匯率下財政政策的效果圖。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控制利率,進而影響國際資金流動。
而政府發行貨幣量不變處于LM1時,單純采取財政政策,由上圖財政政策效果圖可得出以下可能情況
1、政府若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政府投資增加,使IS1曲線向右移動IS2曲線,在貨幣政策不變即貨幣供給不變的前提下,短期內本國利率高于世界平均利率,即資金大量流入國內,外匯流入量增加,即外匯在本國市場供過于求,國家應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因此會出現LM1曲線向右移動至LM2曲線,本國貨幣供給量增加,在國民收入上升的同時,維持初始時的利率E,E'等于E,那么E'為新的經濟均衡,財政政策的效果顯著。E上升至E''點,利率上升會吸引國際資金流入本國,給本國帶來升值壓力,政府必須賣出本幣,買進外幣,進而增加本國的貨幣供給,進而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的配合,因此使財政政策的擴張效果進一步增強。
政府投資減少,使IS2曲線向左移動至IS1曲線,在貨幣政策不變即貨幣供給不變的前提下,短期內本國利率低于世界平均利率,即資金大量流出本國,外匯流出量增加,即外匯在本國市場上供不應求,中國應減少本國貨幣供給,因此會出現LM2曲線向左移動至LM1曲線位置,本國貨幣供給量減少,在國民收入下降的同時,維持初始時的利率E,即E為新的經濟均衡,財政政策的效果顯著。E'上升至E''下降至E,利率水平會下降,這會使外國資本流出本國,政府需要減少本國的貨幣供給,相當于配合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使財政政策的緊縮效果有所加強。
因此,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趨于被支配地位,財政政策比較有效,處于主導地位。若實行固定匯率制度,貨幣政策無法獨立發揮作用,必須以財政政策作為支撐,政府無法實際控制本國貨幣供應量。而政府可以通過對利率的影響進而引導國際資金流動,使財政政策效力增強。
財政政策具體體現層面在于:
(1)國際收支與國民收入層面。于是緊縮性的政策在貿易順差和國內通貨膨脹并存的環境下,一般會導致順差的進一步強化也即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加劇;這也符合米德沖突關于內外均衡沖突矛盾的論斷,雖然有利于穩定物價,同時也造成順差擴大;支出增減性政策有利于解決內部均衡而對外部均衡不利的論斷也驗證了這種效果。國際收支順差程度的增加必然導致本國貨幣國內供給量的增加,這會使國內過熱的經濟更加深化,價格上漲的趨勢進一步強化,人民幣內貶外升造成國民收入水平的下降。
(2)人民幣幣值與國際進出口層面。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可能造成未來國際收支逆差的急劇增加,不利于未來出口。
(3)國際貿易條件層面。加劇了國際貿易間的摩擦,貿易條件惡化并且增加了未來國際間經濟交流的不確定性,尤其對中國這樣的以出口需求為主而不是內需拉動GDP的貿易大國更是加劇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波動。
(4)機會成本層面。付出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造成國民收入損失,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這對于未來的國際收支穩定同樣不利。
三、浮動匯率制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對外貿易層面
1、政府若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即順箭頭方向LM曲線向右移動到LM'曲線,只考慮貨幣政策的影響,政府的投資曲線IS不變的前提條件下,均衡利率從E點下降到E'點,利率降低會刺激投資需求,進而IS'曲線向右推至為IS'曲線,而IS'曲線與LM'曲線的交點為E'',即是政府投資增加,國民收入增加,而利率維持先前E點的均衡,達到世界利率的平均水平,利率下降導致本國貨幣大量外流,致使本國貨幣面臨貶值壓力,外幣由于數量相對較少,則出現外幣相對升值的局面,有利于本國出口增加,進口相對減少,從而增加經濟中的凈出口需求,進而增強貨幣政策的擴張性。
2、政府若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貨幣供給量減少進而導致利率上升,抑制經濟中的投資需求,并且利率提升,導致國外資金大量流入國內市場,外幣貶值,本幣升值,降低經濟中凈出口需求,加強貨幣政策的緊縮性。
若一國實行的浮動匯率制,則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政策中具有導向性的作用,貨幣政策利用中介利率工具,對于進出口貿易額產生影響,相較于財政政策相對有效。
【注 釋】
[1] 中美匯率1美元=6.65人民幣.
[2] 貿易額增長率=2014年貿易額-2013年貿易額/2013年貿易額(單位忽略).
關鍵詞:經濟政策 企業經營管理 影響
經濟政策主要是指為了實現現有人員的就業問題,保證價格水平的穩定發展,促進國際之間的收支達到平衡,以及推進經濟飛速提升等宏觀性的經濟政策目標,同時能夠加強經濟福利,有效控制經濟問題的情況下,國家及政府針對性制定的指導原則與措施。經濟政策又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大類。宏觀經濟政策是指財政等政策;而微觀經濟政策是指為了市場經濟能夠運作正常,政府確立的法律條例等。
一、經濟政策內容
在制定與經濟政策時,應當確保其連續性,嚴禁出現忽左忽右的情況,防止給市場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在制定和實施相關經濟政策時,也應當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在遭遇特殊情況時應當視情況來判斷問題,并且及時針對問題對政策中出現疏漏進行調整改革。經濟政策是否正確,關系著是否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無疑正確的經濟政策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錯誤的經濟政策也必然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阻礙,甚至可能導致經濟發展遭到破壞。國家與政府在對經濟政策進行制定時,主要包含,圍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方針和產業政策,通過有效控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來確保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并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對產業布局進行調整規劃;通過制定財政、貨幣政策,以及財政與信貸之間的平衡政策,來有效促進消費與積累存在的比例,進而有效確保社會財力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性,保證貨幣的發型量,防止出現通貨膨脹等情況;通過建立其收入分配政策,能夠為消費需求提供發展導向,進而達到優化消費結構的作用,以保證消費基金與積累基金之間的平衡比例,控制通貨膨脹的情況出現。
二、經濟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一)擴張性財務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財政政策主要包含了擴張性與緊縮性兩大方面,這主要是按照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來進行辨別區分,而擴張性政策是通過減少稅收收入,提高政府支出等手段。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若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時,可通過擴張性政策對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進行合理調整,已達到有效控制供需之間的平衡性。在政府對稅收進行調整時,由于加大支出或者降低稅收等方式,會使社會總共需求出現上升,這時對企業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加大,為此,企業應當及時抓住時機,并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通過整頓管理體系,快速提高生產效率,加大產品出產數量。并從采購原料開始進行改革,改革過程應當包含生產要素,加大生產質量的監督管理,強化物資的控制,優化薪酬的分配制度等方面,進行科學調整,以此來確保更加優質的產品進入到市場銷售行列中。當然,在銷售中,市場的需求并不是永無止盡的,因此,企業的掌舵者應當結合實際情況準確掌握生產數量,并注意控制產品質量,嚴格控制所生產產品的質量達到標準化,確保在取得最大利益的同時能夠滿足市場的迫切需求。作為企業的決策者應當明白,擴張性政策不可能永遠存在,因此,應當及時做好市場調查研究工作,掌握了解消費者的喜好及需求,結合市場的規律,有效確保企業經營能夠更加持久。
(二)緊縮性財政政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緊縮性財政政策也可以稱之為盈余性財政政策,主要是指降低財政支出或加大稅收收入等方式有加大財政收入或有效控制總需求的提高,其主要表現在財政結余,而其主要方法為降低財政支出,加大稅收收入等。若發生通貨膨脹亦或者經濟發展過快的情況時,國家將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對社會總需求進行控制,以此緩解經濟壓力。對企業來說,這時社會對產品的需求隨之減少,給企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擴大生產也不是不可為的,這就需要企業及時調整戰略計劃,加大對市場的調研力度,掌握消費者的需求,結合市場實際情況,來控制生產,并積極研制開發更新的產品,對現有產品進行引導更換,增加時下更加流行的理念,例如:“有機”“環保”等。
(三)貨幣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貨幣政策也同樣分為擴張性與緊縮性貨幣政策,若出現經濟蕭條的情況時,中央銀行將通過提高貨幣總供給,以此來控制利息率的下降,并通過刺激投資及出口,來提高總需求。若出現經濟發展過快或者通貨膨脹等情況時,中央銀行也將隨之降低貨幣供給,加大利息率,以此來控制消費與投資,防止經濟增長過快,使物價隨之上升。在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條件下,貸款也隨之變得容易,因此企業應當抓住時機,進行適當地儲備。在有了足夠資金的情況下,應當加大產品開發力度,積極引入新項目,以此來加強企業的信譽度與競爭力。若出現緊縮性貨幣政策時,企業要取得貸款就相對比較難,這時企業應當減少生產數量,并注意降低生產成本。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經濟政策的不斷變化,對企業經營管理是一大挑戰,為有結合市場、社會以及經濟政策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發展腳步,才能有效確保企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日杰.經濟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J].經濟導刊,2011
Cheng Yuxin
(Guangzhou Jinqiao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510260,China)
摘要: 當前通貨膨脹問題日益嚴重,本文從理論上分析通貨膨脹成因,進而分析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提出通貨膨脹治理的對策和措施。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inflation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nfl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hina's current inflation, and proposes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inflation.
關鍵詞: 通貨膨脹 成因 治理
Key words: inflation;causes;governance
中圖分類號:F8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9-0132-02
0引言
通貨膨脹通常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不同的經濟理論流派對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解釋。如貨幣學派弗里德曼認為“物價的普遍上漲就叫做通貨膨脹。”新自由主義者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是指貨幣數量的過度增長,且這種增長合乎規律地導致物價上漲。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通貨膨脹是指物品和生產要素價格普遍上升時期。
1通貨膨脹成因
通貨膨脹按產生的原因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混合型通貨膨脹、財政赤字型通貨膨脹、信用擴張型通貨膨脹、國際傳播型通貨膨脹。治理通貨膨脹首先要根據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我國理論界根據我國國情,對通貨膨脹成因提出了進一步的解釋,提出了新的一些通貨膨脹成因理論,包括財政赤字論、信用擴張論、國際收支順差論、體制論、摩擦論、混合論。
1.1 財政赤字論認為政府在發生財政赤字時通常采用增收節支、直接增發紙幣或發行公債等措施彌補。如果增發紙幣或發行公債引起的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超過了實際經濟增長的需要,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1.2 信用擴張論信用的過度擴張主要是由于經濟主體對經濟形勢做出錯誤的判斷,中央銀行宏觀控制不力、政府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盲目擴大信用、虛假存款增加、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新的融資工具不斷涌現等原因。信用的過度擴張必然導致貨幣供應量的過度增加,從而引發通貨膨脹。
1.3 國際收支順差論國際收支順差尤其是貿易順差時,國內市場上商品可供量因為出口超過進口而減少,而外匯市場則供過于求,國家不得不增加投放本幣以收購結余外匯,因此會出現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商品,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1.4 體制論在體制轉軌過程中,由于產權關系不明,國有企業破產和兼并機制不完善,在資金上仍然吃國家銀行的大鍋飯,停產和半停產時職工工資和經營風險仍由國家承擔,必然會導致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過度積累,推動物價水平的上漲。
1.5 摩擦論在我國特定的所有者關系和特定的經濟計劃運行機制下,由于計劃者追求的經濟高速度增長及對應的經濟結構與勞動者追求的高水平消費及對應的經濟結構與勞動者追求的高水平消費及對應的經濟結構不相適應,從而產生矛盾和摩擦,必然會引起貨幣超發、消費需求膨脹和消費品價格上漲。摩擦說實際上是站在另一角度,從體制上說明需求拉動的起因。
1.6 混合論混合論認為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機理十分復雜,其成因可分成三類,即體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體制性因素是指我國改革中企業制度、價格雙軌制、財政金融體制、外貿外匯體制等;政策性因素是指宏觀經濟政策對社會總供求的調控;一般因素是指在體制性和政策性因素之外,經濟發展本身存在的引起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因素,如我國人多地少矛盾。
2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
當前通貨膨脹,是由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既有需求拉動的因素,又有要素成本上升的原因,同時與國際市場物價上漲密切相關。從國際市場的角度來看,歐美國家刺激經濟所推行的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國際上流動性泛濫,大量熱錢涌入我國等發展中國家和大宗商品市場,存在明顯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另外,全球災害性天氣導致糧食減產,使得糧食價格升高;與此同時,國內的工資水平也在上漲。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2.1 貨幣供應量增加引起的通貨膨脹我國貨幣供應量2005年298755億元,2006年345578億元,2007年403401億元,2008年475167億元,2009年606225億元,2010年725852億元。2010年與2005年相比較短短5年時間廣義貨幣(M2)增加427096萬億元,增加143%,M1增加159343億元增加149%,M0增加20597億元,增加86%。2009年與2008年相比較僅一年我國廣義貨幣(M2)增加13.1萬億元,增加27.6%,M1增加5.38億元增加32.4%,M0增加4千億元,增加11.8%。2010年與2009年相比較僅一年我國廣義貨幣(M2)增加12萬億元,增加20%,M1增加4.6億元增加21%,M0增加6千億元,增加17%。貨幣供應量增速過快,導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在5%左右。這一輪通貨膨脹首先從房地產價格上漲開始,農產品價格上漲而引起全面物價上漲,通貨膨脹。
2.2 信貸規模擴大引起的通貨膨脹我國2003年后國家采取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致使經濟一度過熱,因此國家采取一系列緊縮政策抑制經濟過熱。2008年上半年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2008年下半年出現國際性金融危機,我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實施4萬億元投資計劃以刺激經濟發展,目的是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以及改善民生等。我國金融機構發放各項貸款2007年3171000.3億元,2008年3660394億元,2009年4685586億元,2010年5710570億元,2008年比2007年增長15%,2009年比2008年增長28%,2010年比2009年增長22%。
2.3 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2.3.1 因勞動力成本上升引起的工資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2008年新勞動合同法出臺后,用工成本增加,使總供給方的生產成本上升,導致物價上升。企業因人工成本的增加而提高產品價格轉嫁人工成本的上升。而物價上漲后工人又要求提高工資,如民工荒,導致許多企業提高工資,有些提高到原工資的兩倍三倍以吸引工人,甚至出現爭搶民工的現象。這必然引起物價上漲,形成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從而導致工資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2.3.2 因能源價格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自2003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后,石油價格的上升幅度明顯增大,2003、2004、2005、2006年平均價格分別同比增長了18.72%、33.56%、36.45%和16.6%,至2006年底達66美元/桶。2007年國際原油價格繼續上升,至2008年7月達到歷史最高點147美元,此后因國際金融危機,國際油價一路下滑,暴跌至2009年2月創下的33.98美元/桶的歷史最低價。此后油價又開始一路暴漲,曾一個月暴漲30%,至2011年2月突破每桶一百元美元大關。能源價格上漲引起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帶動與之相關的制造業、加工業等產品價格上漲。
2.4 因國際收支順差引起的通貨膨脹我國國際收支長期順差,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國際熱錢流入、信貸規模擴大,導致貨幣流動性過剩,造成通貨膨脹。具體原因分析如下:長期以來,我國國際收支順差,導致外匯儲備過多,因外匯市場供過于求,國家不得不增加投放基礎貨幣以收購結余外匯,截至2010年1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28473.38億美元,以1美元等于6.58元人民幣計,需投放人民幣18.7萬億元人民幣,而這些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派生出大量貨幣,從而使流通中增加大量貨幣量,過多貨幣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3我國通貨膨脹的治理
3.1 通貨膨脹治理理論通貨膨脹對一國國民經濟乃至社會、政治生活各個方面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各國政府和學者將控制和治理通貨膨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研究的重大課題加以探討,并提出治理通貨膨脹的種種對策措施。主要有宏觀緊縮政策、收入緊縮政策、收入指數化政策、貨幣主義學派單一規則理論、凱恩斯學派和供給學派的增加供給政策等。宏觀緊縮政策包括緊縮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主要采取公開市場業務、提高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再貼現率。緊縮性財政政策主要通過削減財政支出、增加政府稅收來治理通貨膨脹。緊縮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都是從需求方面加強管理,通過控制社會貨幣供應總量和總需求,實現通貨膨脹的目的。收入緊縮政策主要是根據成本推進論制定的,主要采取強制性或非強制性手段,限制工資提高和壟斷利潤的獲取。抑制成本推進的沖擊,從而控制一般物價的上升幅度。收入緊縮政策一般實行工資管制和利潤管制。
3.2 我國通貨膨脹治理通貨膨脹的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考慮采取多種措施共同治理。要根據通貨膨脹的成因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3.2.1 緊縮性貨幣政策一是降低貨幣供應量,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抑制總需求;二是提高利率,抑制投資需求,增加儲蓄,從而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使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均衡。我國中央銀行采取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商業銀行差別貸款率、提高再貼現率,提高存貸款利率、控制信貸規模、公開市場業務等途徑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減少投資規模,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3.2.2 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增加財政收入,如通過提高房產稅、消費稅、開征物業稅,加強稅收征管征收等方式來增加財政收入;二是降低財政支出,減少政府支出,如減少各項行政開支、公車費用等;三是增加各項財政補貼和福利支出,如提高低收入人員的社會救濟和社會救助支出、對實行農產品補貼等;四是降低個人所得稅,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五、調整財政支出規模、優化支出結構。在增加社會保障、衛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的同時,適時適度調整財政投資規模、結構和進度,并適量縮減國債發行規模。
3.2.3 調整外貿政策我國基礎貨幣供給增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收支順差,因此應擴大進口,控制出口,人民幣適時適度升值,人民幣走國際化道路。改變外貿結構,降低國內緊缺資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設備、技術產品的進口關稅,增加進口。提高資源型、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關稅,減少這些產品出口。此外。改革現有的外匯管理體制,逐步放松強制結售匯制度,增加企業和居民的外匯持有量,從而降低因國家外匯儲備增加而導致的貨幣供給量。
3.2.4 價格政策加強對關系國計民生產品的價格調控力度,控制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價格,控制與人民日常生活有關的輕工業品的價格、以及水電煤氣油等價格,嚴格控制房價等。加強農產品儲備,對這些產品價格通過市場進行干預。在市場干預無效時,政府就要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干預,以避免物價上漲過快。
參考文獻:
[1]唐毅亭,白靜.目前通貨膨脹的性質、特點和趨勢分析叨.宏觀經濟研究,2007.
[2]鄭雨,李新波.我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金融管理,2007,(1).
關鍵詞:通貨膨脹;需求拉動型;供給推動型
近幾年來網絡上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則都是通貨膨脹的產物,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困擾。尤其是油價的上漲和房價的飆升,更是讓人一目了然了這場風暴的來勢洶洶。在通貨膨脹下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低收入群體,物價上漲必然會導致他們支出增加,生活會更加困難。從而使貧富差距變得更大。正確的分析出通貨膨脹漲的成因,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穩定我國的貨幣波動,這樣才能使經濟穩定。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通貨膨脹問題,這將會給我國經濟帶來致命傷害。
一、中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0年11月以來,消費品價格急速上漲,每月的CPI的漲幅都超過5%。2011年國民消費指數CPI同比上漲55%,物價上漲已成為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人們普遍意識到我國陷入了一場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中,而我國的經濟和人民生活受到通貨膨脹的嚴重影響。
以下是我國2001年至2012年我國通貨膨脹率的變化情況。
近十年來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情況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通貨膨脹率(%)18154859-072254262620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在2008年達到了最高值,原因很簡單,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罪魁禍首”,在國家實施緊縮性政策的治理下,在2009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有了一個明顯的下滑,從59% 到-07%,可以看出政府的措施得到了有效地發揮。
但是,進入2010年以來,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再一次逐年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知,2010年的通貨膨脹率又一次變為了正數22%。而2011年,中國仍然是通貨膨脹之年,在2010年的基礎上呈現出繼續上升的勢態,幾乎與2008年的最高值相持平,達到54%,但是2012年的數據又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通貨膨脹這一經濟現象,并且在不斷地與通貨膨脹做著斗爭。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一)國內原因
1、貨幣供應量過大,流動性過剩。由于中國多年的資本項目和經常性項目順差,每一塊進入中國結匯的美元,都換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去,造成了高額的外匯儲備。而政府為了維持人民幣的低匯率,就不得不增發人民幣,又進一步的加劇了通貨膨脹。而政府投資以及與各級和各地政府所“發動”和“促動”的公共設施建設項目,也造成了投資過熱。
2、經濟結構失衡。在經濟活動中,各個部門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門的興衰更替頻繁,各部門同世界市場的聯系密度不一樣,而社會經濟結構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產要素從生產率低的部門轉移到生產率高的部門,從衰落的部門轉移到正在迅速發展的部門,從非開放性部門轉移到開放性部門。但是,生產效率提高慢的部門、和非開放性部門在工資和價格等問題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門享受一致的待遇,這就導致了通貨膨脹。
(二)國際原因
1、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為了應對經濟危機,許多發達國家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就會極大地增強國際市場的流動性。由此引起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比如油價)以及美元的貶值,很有可能會傳導到中國。美元貶值會導致國際大宗商品等資源性產品價格猛漲,而中國又是這一類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大國,從而也會推動中國的通貨膨脹。
2、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給我國帶來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在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國際背景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隨著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我國對能源與原材料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除了本國國內資源以外,需要向國外進口原材料或半成品等產品,這些商品的價格上漲勢必會通過國際輸入抬高我國最終的產品價格。
3、大量熱錢的流入。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但它疲軟的經濟形勢以及較低的利息率都影響了它對這些流動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斷貶值,使大量熱錢把貨幣升值預期好,匯率穩定的市場作為目的地。近幾年,我國人民幣不斷升值,匯率也保持相對穩定,促使國際上大量熱錢以套利為目的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乘機在房地產、股票、債券市場中獲取巨額利差,導致資本市場價格高漲,對我國經濟秩序產生巨大的沖擊,促使我國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
三、我國應對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緊縮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應對通貨膨脹最常用的方式。緊縮性貨幣政策包括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出售政府債券等手段,通過種種措施,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抑制消費需求,降低物價水平。可以采取的緊縮性財政政策有減少財政赤字、改革稅收制度等,通過財政支出的變化,對市場中各種需求形成引導,朝緩解通貨膨脹的方向發展。
(二)調整產業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增強經濟的自主性、內生性,鼓勵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升級,阻斷國際通貨膨脹向國內傳導。我們首先要對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質量,讓我國的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變化。然后是促進科技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家應該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來促進高新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最后,國家應該相應地進行政治、社會、經濟、科技制度的變革,使之能與經濟的新結構、新的增長模式相適應。
(三)控制境外熱錢流入
熱錢的目的是純粹投機盈利,而不是制造就業、商品或服務。熱錢的形成,是由于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和國際性投資基金快速擴張等原因。
那么,如何控制國外熱錢的大量流入呢?第一,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縮緊銀根,控制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但是這一措施可能對股市的影響程度有限;第二,尋找另一個分洪之地,例如房地產市場,但是這會使房價繼續上漲。可見,控制熱錢的措施雖然能夠降低我國的通脹壓力,但是考慮到它所帶來的弊端,政府在實施此做法時必須謹慎。(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策略 企業經營管理 影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宏觀經濟策略對企業經營管理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企業決策有重要作用。要想使宏觀經濟策略更好的發揮其作用,就應該對財政策略和貨幣策略進行相應的分析。如何將經濟策略更好的運用到企業經營管理中,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
一、宏觀經濟策略概況
所謂的宏觀經濟策略就是國家或政府有意識、有計劃的運用相應的政策,對宏觀經濟的運行進行調節,以滿足一定政策性目標。宏觀調控就是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責,也就是公共財政,其主要作用是為了更好的彌補市場損失,向社會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分配行為或是相應形式的經濟行為。宏觀策略是以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等為目標的。充分就業是指勞動就業,也可以指包括勞動資源在內的一切資源被充分利用的狀態;物價穩定就是指整個經濟社會總體物價的穩定,其一般是通過價格指數和服務價格進行衡量的,只要是價格水平相對穩定即可;經濟增長就是保證經濟持續穩健、均衡的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就是國際收支的赤字或是盈利保持在規定的范圍內。
二、宏觀經濟策略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1、貨幣策略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所謂的擴張性貨幣策略就是市場需求較冷的狀況下,政府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費,使總需求有所增長。這種策略在需求增加或失業增加的狀況下,也會采用貨幣策略。一般情況下,增加貨幣供給有兩種,一種是降低存款準備率,一種是降低再貼限現率。無論是哪種手段對都會對市場供求關系有重大的影響,對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經營管理就需要一個變量,來降低企業成本。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需要降低的成本,就應該從企業資本、勞動力兩方面著手,不僅要提高資本的比重,還要降低勞動力的比重,同時也要積極的吸收資本,進行相應的資本儲蓄,但是這里的資本儲蓄,必須在企業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進行。此外,還要結合公共關系的需求,對生產要素進行適當調整,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謂緊縮性的貨幣策略就是政府通過減少貨幣供給,提高利率,對相應的需求進行抑制。緊縮性貨幣策略,正常情況下,可以達到抑制總產出的目的。但是總產出過少也會減少國家收入,甚至會抑制經濟發展,會給企業造成重創。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對產品進行適當的調節,并適當的降低資本成本要素的比重。同時也應該適當的吸收勞動力,適時的對產品進行更新、對員工進行培訓,也可以用資本儲蓄或是銀行投資對相應的產業進行調整,使企業在市場上占有有利地位。
2、財政策略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財政策略包括擴張性財政策略和緊縮性財政策略。擴張性財政策略就是在經濟運行狀況較差的情況下,政府為了刺激消費,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和減少稅收的方法以增加人們的收入,實現充分就業。當市場上出現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下,政府就采用這種策略。一旦政府采取這樣的經濟策略,企業就應該將自身實際和社會需求及國家經濟策略結合起來,并對其進行相應的分析,為企業作出正確決策提供相應依據。要想作出正確的決策,企業就應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以保證采購到到市場銷售環節與客觀要求相一致。企業要知道在這時期,市場對商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應該及時對相應產品的數量及品質進行相應的調節,以便在保證利潤的同時,也能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企業要明確現有的擴張性策略是暫時的,要時刻關注國家相關的經濟策略和市場需求,把握市場規律、消費心理,對產品更新換代,以便更好的實現企業價值。這些新的策略雖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擴張性策略卻有促進性作用;緊縮性財政策略就是政府在經濟較熱情況下,政府通過支出或是稅收等方法,來抑制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以達到穩定物價的目的。國家一旦采取緊縮財政策略就會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一定的損失,特別是中小企業。緊縮財政策略不僅會減少資金外貸,同時也會使企業出現資金困難狀況,且短時間內企業利潤得不到保證。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就應該有步驟的對相應策略進行調整,根據市場的實際狀況有計劃的減少不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產量。要不斷的研究產銷對路的新產品,并對產品進行升級,在市場供求關系的引導下,將相應的產品投入市場。
三、結束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策略對企業經營管理的作用呈上升趨勢。在經濟策略中,宏觀經濟策略是比較重要的,其不僅包括貨幣策略,也包括財政策略。這兩種經濟策略對企業管理都有促進作用,通過這兩種經濟策略,企業通過經濟策略中的相應規定,能正確的把握供求關系,根據相應的信息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促進現代化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易冰娜.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影響[J].科技咨詢導報,2007;13
[2]李巍.淺析財務管理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作用[J].品牌(理論月刊),2011;06
本大題共48小題。每小題1分。滿48分。在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黃金具有商品和金融資產兩種屬性,其價格是在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力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影響供求關系而形成黃金價格的波動和變化。下列關于影響國際黃金價格變動分析合理的是
①歐美主要國家的通脹率上升——紙幣的購買力削弱——黃金的吸引力上升
②美元在外匯市場上走勢強勁——投資美元升值機會增大——黃金的吸引力上升
③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對黃金的需求增加——黃金的開采成本下降——黃金價格下跌
④全球股市劇烈震蕩——避險情緒升溫——黃金的投資價值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分值】:1分
【解析】:本題是傳導性試題,難度適中,必須明確變量之間的關系,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握影響供求關系而形成黃金價格的波動和變化。歐美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上升,紙幣貶值,購買力下降,黃金吸引力就會上升;美元在外匯市場傷走勢強勁,美元升值概率大,黃金的吸引力會下降,而不是上升,②錯誤;現代高薪技術產業對黃金需求量增加不一定導致黃金的開采成本下降,③錯誤;全球股市劇烈震蕩——避險情緒升溫——黃金的投資價值上升,④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選C。
【考查方向】:本題考查了影響價格的因素的基本知識,是必考點。
【易錯點】:外匯升值還是貶值的判斷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了影響價格的因素的基本知識,②錯誤;現代高薪技術產業對黃金需求量增加不一定導致黃金的開采成本下降,③錯誤;全球股市劇烈震蕩——避險情緒升溫——黃金的投資價值上升,④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選C。
2.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這種主治瘧疾的“神藥”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再次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右圖是作為青蒿素提取原料的青蒿葉價格變化數據:
依據信息,可作出的合理推斷是
①青蒿葉的價格最終是由其品質和藥效決定的
②青蒿素價格和奎寧類藥物的需求呈反向變動
③生產規模縮小導致2015年青蒿葉價格的暴漲
④青蒿葉價格的大起大落反映了市場調節失靈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分值】:1分
【解析】:①錯誤。商品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青蒿葉的品質和藥效是其使用價值而非價值,不能決定青蒿葉的價格;②正確。青蒿素和奎寧都是治療瘧疾的良藥,但是奎寧的療效較弱,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首選指導性用藥而代替奎寧,它們是替代品;③錯誤。世界衛生組織把青蒿素首選指導性用藥后,青蒿素的需求量上升,青蒿葉需求量增加,市場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升;④正確。青蒿葉在2005年前后價格波動較大,生產青蒿葉利潤可觀,生產者急劇擴大生產規模,導致2006年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青蒿素價格大幅下跌,反映市場調節盲目性的弊端,出現市場調節失靈的現象。本題正確答案選A
【考查方向】:本題考查了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是高頻考點
【易錯點】:互補品和替代品的誤判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了價值與價格的關系,①錯誤;②正確;③錯
誤;④正確,本題正確答案選A
3.2016年初,我國央行采取了多項措施與國際投機資本開展激烈對決,有效阻止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單邊急跌,打了一場漂亮的人民幣匯率保衛戰。央行此舉的必要性在于
①我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 ②防止資金過度外流阻礙國內改革發展
③避免人民幣匯率單邊急跌挫傷外向型企業 ④國際投機資本威脅人民幣信用和國內外經濟穩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分值】:1分
【解析】:央行采取的措施與國際投機資本開展激烈對決,有效阻止了人民幣對美元單邊急劇下跌,防止了人民幣繼續貶值。說明人民幣在國際投資資本的操作下,具有大幅度貶值趨勢,必然會導致我國資本外流,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度變化,必然影響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故②④符合題意。我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不是央行此舉的必要性,排除①;人民幣貶值有利于出口,不會挫傷外向型企業的積極性,排除③。本題正確答案選C。
【考查方向】:考查了外匯匯率產生的影響
【易錯點】:人民幣升值和貶值產生的影響是難點。
【解題思路】:考查了外匯匯率產生的影響,故②④符合題意。我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不是央行此舉的必要性,排除①;人民幣貶值有利于出口,不會挫傷外向型企業的積極性,排除③。本題正確答案選C。
4.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狹義貨幣MI(MI是一個宏觀經濟學概念,其計算方法是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加上商業銀行所有的活期存款)余額為10. 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 1%,增幅比上個月增長0.5個百分點,增速繼續上升。這說明
①一定時期內社會消費活躍 ②居民存款收益
率增加
③國家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 ④存在物價上漲的壓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分值】:1分
【解析】:本題考考查貨幣流通的有關知識。MI增多意味著流通中的貨幣量充足,居民準備用于消費的資金充足,故①符合題意;余額增速繼續上升,意味著有可能發生通貨膨脹,故④符合題意;從社會流通貨幣總量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總額增加無法推出居民存款收益率提高,故排除②;物價上漲壓力加大情況下,政府應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材料講的是貨幣政策而沒有財政政策,故排除③。本題正確答案選擇D。
【考查方向】:本題考查了貨幣流通的知識,偶考點。
【易錯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易混合考查,要注意。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了貨幣流通的知識,①符合題意;余額增速繼續上升,意味著有可能發生通貨膨脹,故④符合題意;排除②;物價上漲壓力加大情況下,政府應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材料講的是貨幣政策而沒有財政政策,故排除③。本題正確答案選擇D。
5.下圖是2009~2015年我國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經加工轉換的能量資源,如煤炭原油等)消費及GDP增速,從圖中可以推斷出
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增速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
②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的不斷減少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③能源結構的優化使一次能源的消費量隨著GDP增長而減少
④節能減排的力度加大使一次能源消費的增速低于GDP增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分值】:1分
【解析】:從圖示可以看出,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增速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節能減排的力度加大使一次性能源消費增速低于GDP增速。①④ 正確且符合題意;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量不斷減少恰恰是節能減排的力度加大的效果,不是制約而是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故②說法錯誤;圖示反映的是能源消費增速而不是能源消費量,故③說法錯誤;本題正確答案選B。
【考查方向】:本題考查的是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關鍵詞: 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財政手段;金融工具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放緩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自2010年后,我國為緩解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而大量采取一系列激進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弊端性日行顯現出來,出現了貨幣供給過量,市場貨幣流動出現混亂等情況,加上國內消費者購買水平指數(PMI)上升較快,出現了通貨膨脹預期的現象,截止2015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2%。其中,城市上漲1.3%,農村上漲1.0%;食品價格上漲1.6%,非食品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0.9%,服務價格上漲2.1%。
一、 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的含義
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國家經濟目標,運用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等手段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起到影響宏觀經濟的措施的目的。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貨幣政策可以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般在總需求和經濟低迷的時期使用,其功能是通過提高貨幣增長速度來刺激需求;緊縮性貨幣政策一般在通脹嚴重和經濟增長過快的時期使用,其功能是通過減少貨幣增長速度來降低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物價或一般物價在一定時期內持續上漲,貨幣供應畸形增長,出現投資和消費過旺,生產過熱等現象。我國一般采用居民消費指數(CPI)作為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貨幣發行量過多。究其深層原因還包括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結構失調、供給不足、預期不當、體制等因素。
二、 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市場上,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及非食品價格持續上漲是本次通脹的主要表現。其中,食品中包括大米、豬肉、蔬菜等商品價格上漲最具代表性。
貨幣流動性過剩是引發本輪全面通脹的根本原因。穩定物價水平、防止經濟過熱是目前我國經濟的主要目標。2010年末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多次運用加息、上調準備金率、人民幣匯率升值等貨幣政策工具,對調節通脹預期壓力、遏制物價進一步持續上漲起到一定松緩作用。
由上述圖表數據可知,通脹率衡量指標CPI幾乎隨著央行貨幣利率調整而呈正相關上下波動,根據SVAR模型,研究貨幣供給、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得出結論:貨幣供給的增長會帶來物價的上漲,并且滯后4 個月后達到最大效應。
綜上,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現狀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堵為主。其次, CPI 和PPI 仍在高位徘徊, 通脹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三、我國應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綜合治理。由于導致通貨膨脹既有總需求膨脹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推動與結構失調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貨膨脹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應,調整產業與產品結構,優先發展農業及能源等基礎與瓶頸產業,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價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因此,借此其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打破該行業背后的利益寡頭。
動態監控。由于預期通脹率和實際通脹和利率有很大關系,所以預期通脹對當期實際通脹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央行如能調整貨幣政策來改變通脹預期,則對控制通脹水平有很大幫助。由統計局數據統計可知,貨幣政策與導致的利率變化對最近的物價波動的影響較大,所以以利率為主的貨幣政策應該得到廣泛使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第一,適度采取寬松政策,總體以緊縮性貨幣政策為主。目前流動性過剩問題主要歸因于外匯長期占款,如果此時政府過多運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則會造成利率提高,會減少投資,減少消費,導致國民收入的減少,所以政府因為合理利用貨幣政策,對相關企業降低門檻,環節整體趨勢。
第二,放開金融管制。現在民間資本合法化成了國家金融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民間信貸最根本的問題是國家金融機構出于資產安全性的考慮,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體制不完善。所以國家在近兩年應當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完善民間金融市場的目標,降低金融機構的門檻國有銀行為了資產的安全,對中小型企業不能提供支持,所以在2011 年底政府相關部門也提出了要完善民間金融市場,適度降低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增加政府鼓勵和支持。
第三,加速產業改革和升級。在我國一二三產業結構當中,還是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主,缺乏新興的可持續型企業和有廣闊前景的朝陽行業,這導致了我國的經濟質量水平較低,再加上我國上世紀的人口紅利已經接近尾聲,如果再將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持續下去,會進一步加劇通脹水平,所以政府應引導企業對創新型和高科型企業進行投資。
第四,拓展其他資本市場。由統計數據可知,近年來銀行資產大幅擴張,而證券市場資產不斷萎縮。長期倒掛的利率水平對證券行業影響巨大,政府應當適合考慮調息,這也是社會各界的廣大呼聲。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發展證券市場和其他諸如民間信貸等資本市場。
四、結論
筆者認為,要創立和諧穩定、積極向上、統一有序的市場環境,不僅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大基本經濟因素上考慮,也需要從國家宏觀和個體微觀上的角度上進行考慮。
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人民銀行將利率作為控制通貨膨脹的主要依據,將價格水平穩定在合理的范圍內。提高央行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增強人民銀行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影響力。在央行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和財政部門的協調配合,努力建立長期有效的協調機制,在經濟目標、政府債務和金融監管等方面及時進行溝通協調,充分發揮財政貨幣政策的協同效力。隨著我國財政收支以及國債規模的不斷擴大,保持政府的預算平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證了財政的預算約束,將政府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保證預算公開透明,才能避免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果,讓貨幣政策充分發揮其在調控價格水平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 徐靜.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與成因分析.[J].財會研究,2013(4).
[2] 王勇.對運用貨幣政策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3(5).
[3] 楊毅.貨幣政策、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2(16)
一、凱恩斯主義者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
財政政策是凱恩斯主義者非常喜歡使用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他們認為,對總需求的調控,財政政策比之貨幣政策更有效,財政政策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被用來變動總需求,以對付嚴重的通貨緊縮或者通貨膨脹,也可以被用來微調經濟,熨平經濟周期的較大的波動。財政政策的措施十分簡單明了,如果經濟正處于嚴重的蕭條時期,財政政策就采取“減收增支”的辦法,減收就是減稅,增支就是增加政府開支和增加社會福利的辦法。
減稅和社會福利的增加會使漏出減少,注入增加,會很快刺激總需求的增加。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涉及到政府預算的制訂和實施,由于時間間隔較短,效應也就較顯著。在西方國家,減稅,主要是減個人所得稅,既減少漏出,又對個人的勞動和投資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增加支出和社會福利的作用是直接擴大總需求。但是,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究竟會使總需求增加多少,最終使GDP增加多少,很難作出估計。如果人們把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的一部分錢用于增加對進口品的需求,并且邊際進口傾向較高的話,則總需求的擴大就不會很大了。
減稅和增加社會福利,對總需求的擴大作用甚小。增加政府支出是刺激經濟的一種最直接的手段。政府支出可直接作用于總需求,因而有較充分的乘數效應。同時,政府支出可以直接為宏觀調控目標服務,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擴大總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國民經濟的瓶頸缺口,增加社會的生產能力。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經濟特別蕭條的地區以幫助該地區的經濟走出困境。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不太使用進口品的項目上,盡可能以乘數效應增加GDP.政府可以把資金用于增加就業的項目上,以減少失業人口。但是,政府支出如果花在基礎設施方面的話,就會耗費較長的時間,很難立竿見影。當然在對付長期性經濟蕭條方面還是有效的。不過,政府實施的項目往往由于缺乏責任心和管理,工程質量較差,很多被稱為“豆腐渣工程”,弄得不好會勞民傷財。
與解決通貨緊縮缺口的財政政策相反,如果經濟存在通貨膨脹缺口,經濟基本已達到了充分就業,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此時就應當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即增收節支的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
從近代歷史看,在西方國家,只有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存在過持續的通貨膨脹缺口,這主要是由于戰爭經費支出急劇增加所致。其余時候,基本上都是通貨緊縮缺口存在,通貨膨脹缺口只是暫時性地存在過。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存在過一個怪現象,就是在高通貨膨脹率的同時,失業率也上升,也就是滯脹。凱恩斯主義者把滯脹的原因歸結為在收縮總需求的同時,總供應也收縮了,這樣抵消了通貨膨脹的效應,但國民產出也下降了,結果社會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失業率上升。
總需求和總供應的同時萎縮會對總供應產生不利的影響。稅收的增加會對勞動和投資產生反激勵的作用,也會進一步推動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政府支出的削減會對某些依賴政府支出的部門(如衛生醫療部門、教育部門、公共交通部門等)產生嚴重的影響,減少政府對社會的公共提供。對基礎設施支出的削減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持續的通貨緊縮政策還會使私人投資減少。所有這些都會使國民經濟的生產能力減少。
經驗表明,對付通貨膨脹并不難,即使有的國家發生過嚴重的通貨膨脹,經過治理,也能平息下來,難的是在治理通貨膨脹的同時不引發通貨緊縮。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都可被用來微調經濟,只要政府對總需求實行有效的管理。所謂微調經濟是指通過政府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干預,以避免經濟周期出現較大的波動。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作用更為明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政府針對經濟的冷熱,實施相反的對策(逆向調節),如果政府在經濟蕭條時期采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經濟高漲時期采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則國民經濟的運行就會比自發運行的軌跡要平穩得多。當然,政府要完全熨平經濟的波動是不可能的,也有可能由于對經濟形勢判斷失誤,使國民經濟秩序更加紊亂。
政府調節經濟的的主要問題是時滯。如果時滯效應很長,穩定經濟的政策可能反而會成為“不穩定的經濟政策。”因此,只要對經濟形勢判斷正確,財政政策制定和實施得當,經濟的波動雖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國民經濟一樣可以實現相對平穩的發展。
二、貨幣主義者對政府調節經濟的做法持反對態度
貨幣主義者反對把財政政策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的主要理由是:減稅或增加財政支出并不會對經濟有什么刺激作用,國民產出不會因此而增加,因為在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貨幣供應也相應擴大了,增加的只是名義的GDP.從長期來說,擴大總需求的財政政策只能導致通貨膨脹。特別是在浮動的匯率體制下,這個結果更為明顯,因為總需求的擴大會使本國的貨幣貶值,從而使進口品和進口原材料價格上升,進一步推動通貨膨脹。在經濟蕭條時期,公共部門的借款需求會增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能會使這種借款需求更高,結果可能會發生社會公眾的信任危機。利率可能會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最終會將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應抵消掉。
貨幣主義者認為,財政政策必須要與貨幣政策相配合,才會產生持續的效應,說白了,貨幣政策是真正對總需求發生影響的因素。弄得不好,財政政策只會造成總需求更大的波動。實施財政政策可能涉及的問題主要是對三方面的效應要作出估計:(1)政府支出和政府稅收的變化對別的注入和漏出的影響程度究竟如何?(2)乘數和加速數的規模如何?(3)時滯效應如何?
貨幣主義者堅信市場的自身調整力量,認為上述的三方面的效應是很難估計的,宏觀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行得到解決的,所以財政政策是沒有必要實施的。
貨幣主義者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財政政策,一種是會引起貨幣供應變化的財政政策,另一種是不會引起貨幣供應變化的純粹的財政政策,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之所以會引起貨幣供應的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的貨幣政策往往同時實施,二是在實施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會連帶出貨幣供應的變化,而貨幣供應與財政政策的同方向變化會抵消財政政策的效果,擴張性財政政策會引起貨幣供應的增加,收縮性的財政政策會引起貨幣供應的減少,結果對國民產出的變化無濟于事。再說,會引起貨幣供應變化的財政政策會對總需求發生影響,但這是貨幣供應變化的結果,而不是財政政策實施的結果。后者對總需求的刺激是有某些短期效應的,但由于時滯存在,要預測人們對財政政策的反應是很困難的,再加上各種復雜的經濟因素都會起作用,很難分門別類,對癥下藥,財政政策不可能把經濟調整到主觀設定的精確位置,微調經濟的目的是很難達到的。從長期來說,純粹的財政政策是無效的,對國民產出是沒有影響的,只會產生擠出效應,就是政府支出的增加會減少私人消費和投資的減少。
財政政策的貨幣效應究竟如何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者密切不可分、實施財政政策的時候,或多或少會產生貨幣效應,純粹的財政政策(一點也不影響貨幣供應)幾乎是不存在的;實施貨幣政策的時候,也或多或少帶有財政政策的含義。真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經濟正處于蕭條時期,本來財政預算是平衡的,政府為刺激經濟決定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產生財政赤字。財政赤字的彌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發債,社會公眾把錢借給政府,這不涉及到貨幣供應的變化。政府利用財政赤字的同時,既刺激了總需求,也增加了貨幣的交易需求。另一種方式是政府向中央銀行借債,這種國債發行方式結果增加貨幣供應。
政府增加財政赤字,注入增加,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增加均衡的國民產出。政府支出的增加會使貨幣的交易需求也增加。如果財政赤字增加的結果使貨幣供應增加,市場利率可以因貨幣需求和供應同時增加而保持不變,由于市場利率保持不變,不會對投資產生影響,所以沒有擠出效應。如果財政赤字增加的結果沒有增加貨幣供應,市場的貨幣交易需求增加后使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的結果就會使投資減少,產生擠出效應,注入量就會低于期望的水平,國民產出不會增加。
擴張性財政政策在貨幣供應不變的條件下,究竟是否一定會產生擠出效應就要看兩方面的變化情況。一是貨幣需求彈性,即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貨幣主義者認為,貨幣需求是比較缺乏彈性的,同樣是靈活偏好曲線水平上移,利率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貨幣需求是較有彈性的,總需求擴張后,對貨幣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貨幣的靈活偏好曲線會上升,結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不大。二是投資彈性,即投資數量對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貨幣主義者認為,利率的變化會對投資額產生較大的變化。而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投資額對利率變化通常是比較缺乏彈性的。投資者決定投資與否主要是取決于經濟形勢發展趨勢和所生產產品的銷售前景,而對市場利率的考慮并不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率的變化只對投資額產生較小的影響。
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財政政策的實施只會對利率產生很小的影響,對投資額的影響更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擠出效應。總需求的擴大可能會通過加速器效應使投資額增加。貨幣主義者認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使利率明顯上升,從而對私人投資產生嚴重的影響,擠出效應明顯存在。他們的觀點是,政府必須要減少財政預算赤字。從長期來看,假使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話,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會完全擠出私人投資。凱恩斯主義者與貨幣主義者由于在上述兩個問題上的分歧,導致兩者對財政政策實施的效應預期發生很大的偏差。
[關鍵詞]緊縮政策 雙順差 擴大內需 監管
一、經濟背景分析
本年度下半年,央行提高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這也是三年以來的央行首次加息,同時也預示著貨幣政策可能走向緊縮的趨勢。不斷走高的通脹壓力和通脹水平對于央行適時調整貨幣政策造成一定的壓力,此時出臺加息政策的一個顯著目標就是管理通脹預期。從統計數據看,當前我國貨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國內物價上漲的同時人民幣對外連續升值,通脹的預期不斷上升;經濟發展過多依賴出口貿易,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經常賬戶與資本金融賬戶雙順差,國際收支失衡。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見表1),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對收入和內部調節作用較為有效,財政政策趨于無效。所以這種背景下的緊縮性政策主觀上是為了抑制通脹,但在客觀上對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影響。
二、對國際收支的負面影響分析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里,國際收支在會計核算最后總是平衡的,但在實際當中,國際收支經常存在出現不同程度的順差或逆差的失衡,并且現階段我國國際收支的失衡主要是結構性和收入性的。
根據一般性原理,在實行支出增減型貨幣政策進行國際收支需求調節時,存貸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是重要方面(本次政策屬于此)。這種上調利率趨于緊縮的貨幣政策一般意義上會造成資本和金融賬戶中資本流入,逆差減少或順差增加;而對于經常賬戶短期則會導致成本增加,收入下降需求減少物價下降,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貿易收支逆差減少。然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外資的涌入又會造成本幣升值的壓力,導致出口成本上升出口減少,貿易收支逆差增加。個人認為出現了一種順差逆差悖論的有趣現象,這種互抵機制取決于國內出口商品的總需求平均彈性,如果彈性系數E變化較小,則逆差較多;如果E較大,則順差成分大,就現階段來看我國的E比較大,順差居多。
于是緊縮性的政策在貿易順差和國內通貨膨脹并存的環境下,一般會導致順差的進一步強化也即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加劇;這也符合米德沖突關于內外均衡沖突矛盾的論斷,雖然有利于穩定物價,同時也造成順差擴大;斯旺模型(見表1)中支出增減性政策有利于解決內部均衡而對外部均衡不利的論斷也驗證了這種效果。國際收支順差程度的增加必然導致本國貨幣國內供給量的增加,這會使國內過熱的經濟更加深化,價格上漲的趨勢進一步強化,內貶外升造成國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貿易順差的擴大化一是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可能造成未來國際收支逆差的急劇增加,不利于未來出口;二是加劇了國際貿易間的摩擦和匯率戰,貿易條件惡化增加了未來國際間經濟交流的不確定性,尤其對中國這樣的以出口需求為主而不是內需拉動GDP的貿易大國更是加劇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波動;三是我們付出高亢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從而造成國民經濟福利損失,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這對于未來的國際收支穩定同樣不利。
三、合理化的建議對策
1. 擴大內需是實現國內均衡發展,促進外部均衡的有效途徑。促進國內收入分配的均衡,擴大內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過度依賴于出口;利用稅收手段,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改變順差在國內,利潤在國外的不利局面。
2. 在有效防范風險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資本流出的限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進行全球性戰略性投資,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和國際市場,逐步推動境內機構開展境外證券投資。
3. 堅持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保持匯率水平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 增強匯率彈性,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供求, 使匯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調整, 減弱匯率穩定要求對貨幣政策效應的約束,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 發揮匯率作為價格杠桿對國際收支的調節。
4. 有效監管投機資本的流入
現階段由于我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資本與金融賬戶中充斥著大量的投機資本,因此我國金融監管當局要盡快完善對投資資本的監測預警和管理機制,及時掌控短期國際資本流入的源頭、動機、途徑、結構和規模,及時監督管理不良資本的流入。
四、總結
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我國的貨幣當局更要注重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充分考慮整個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各個經濟要素之間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系,有針對的對經濟宏觀方面進行有效的調節與監管。調節的重點要充分考慮國民福利的得失,站在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引導經濟走向積極健康的方向,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正常化,保證我國國民經濟系統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的抗打擊能力,克服短視的行為。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要求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加強對國際流動資本的監管,密切關注其對我國金融系統的沖擊,打擊不健康資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