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規劃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城市化、環境動態化的背景下,城市的發展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城市規劃決定了城市的格局和發展方向,合理的城市規劃是實現城市資源高效利用的關鍵,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正是由于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的特殊地位,業界都把規劃看成是城市建設的“龍頭”。20世紀60年代以來,城市概念規劃在新加坡、英國、香港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廣泛采用。我國計劃經濟發展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傳統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模式即: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這套城市規劃模式對于我國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這個模式嚴重滯后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的發展速度,傳統的城市規劃對城市管理和發展的制約作用愈發突現,難以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更為簡潔有效的規劃模式,而城市概念規劃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規劃類型,以其更加靈活、滾動、富有彈性、淡化時間期限等特性, 在中國的現實需要下應運而生,因此具有很強的適應性。20世紀90年代末期,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出現的新形勢,城市規劃學界借鑒國外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開始探討一種獨立于傳統規劃的,以城市整體發展策略和土地空間開發的政策綱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規劃,即城市發展“城市概念規劃”。“城市概念規劃”簡稱“概念規劃”在目前國內屬于剛起步的規劃學術類型,它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框架等諸多方面在業界都尚未形成共識,還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方面。
在中國,業內對于“概念規劃”有多種理解。王蒙徽等認為:概念規劃不是規劃層次中某一層次,而是在任何一個層次均可進行的規劃。它側重于發展方向和各學科的綜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詳細的規劃設計。趙燕青認為:概念規劃是一個橫跨經濟與空間的規劃,其內容涉及部分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并包括總體規劃大綱階段的主要工作。張兵認為:概念規劃是要表達城市與區域在一個長久階段內發展的整體方向,以及可以指導當前行動的整體框架。實際上概念規劃著重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各種問題,是規劃師對城市的理解和概念物化的過程。針對“概念規劃”這一新的范式,城市規劃學術界展開了諸多討論,并形成兩種主要觀點:一種認為概念規劃可取代城市總體規劃;另一種觀點在國內占主導地位,認為概念規劃獨立于城市規劃體系,指導總體規劃或者是總體規劃的前期研究概念規劃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總體規劃標準單一、運用死板、適應能力差的狀況,推動城市規劃實現革命性的變革。
概念規劃的對象涵蓋從宏觀到微觀多個層面的內容,可以是公園、港口、校園、城市中的一個地區或者整個城市。從城市規劃這個角度看,目前國內普遍考慮概念規劃為戰略層面的宏觀規劃。因而,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性質的規劃,其稱謂目前也存在多種形式,如“城市總體概念規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城市戰略性空間規劃”、“城市空間戰略規劃研究”等。
“概念規劃”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規劃中那些整體性的認識和觀念。可以說, 所謂“概念”表明的是規劃的工作深度和研究把握的層面。從已經正式出版的文獻中大致可以得出“概念規劃”基本概念特征:概念規劃是一種注重規劃理念而非詳細的規劃設計,可為任何層次的規劃提供思路和發展框架。它是在不斷循環的規劃過程中解決城市發展的現實問題和探索實現目標的途徑。
城市概念規劃在對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進行簡化、區分輕重緩急的基礎上,選取對城市發展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進行基本研究、宏觀研究、微觀研究。
基本研究指規劃目標的自然地理基礎、歷史文化特征、經濟發展歷程、經濟結構特點以及重大問題的研究。
比如麗江是一個特色十分鮮明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其城市特色就主要表現在:自然風光、人文古城、田園景色、納西家園等。因此,麗江未來城市發展的基本理念為:在保護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堅守特色。
宏觀研究指城市定位問題研究,也就是以基本研究中的結果為基礎,在國家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大背景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宏觀分析和判斷,準確把握城市發展建設中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最終確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為科學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的長期發展戰略奠定基礎。
比如麗江城市的功能定位應為:保存完好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區域旅游中心,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之一,麗江地區以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為支柱的新型經濟基地。從麗江古城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綜合性要求來看,在經濟結構上,麗江應以旅游業、生態產業和特色農業為主導產業。在旅游方面,應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新型旅游產品。在農業方面,要結合自身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抓住生物多樣性的優勢,積極發展新型農業。
微觀研究指深入城市發展的各個部分和層面問題的研究。既包括對基本研究和戰略研究中某個重點問題的深入研究,也包括城市發展中的一些專門規劃問題的研究。
城市概念規劃側重發展方向和各學科的綜合平衡。它是一種運用哲學規劃觀完成的規劃,是在辨證思維中定格一個城市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融入了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美學、藝術、建筑學等多學科的思想。
我國最早的“概念規劃”實踐探索源于2000年的“廣州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從我國已經進行的若干城市的概念規劃實踐來看,我國“概念規劃”主要側重于對城市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和論證,提出并論證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可以作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選擇的一部分,與空間物質形態相聯系時,可以理解為較為宏觀的空間結構選擇,一般用研究報告的形式來表達規劃成果。與通常政府行為下的規劃不同的是,“概念規劃”的成果作為一種學術性技術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發展政策的決策依據或參考,不是法定城市規劃的組成部分。
城市概念規劃不是規劃層次系列中的某一層次,而是在任何一個層次均可進行。但是,由于概念規劃側重于發展方向和各學科的綜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詳細的規劃設計,因此概念規劃多出現于城市的、社區的和局部地帶的規劃范圍。總之概念規劃強調對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進行簡化,區分輕重緩急,注重長遠效益和整體效益,對城市發展中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進行集中、專題的研究。如從國家、區域的角度對城市的定位、發展方向等進行探討,從經濟、社會與環境的角度提出城市發展的綜合指標體系和發展戰略等,以適應城市迅速發展變化和決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春艷. 城市概念規劃理論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07
[2] 王春艷. 概念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S2)
[3] 項冉,譚婧婧,時靜. 淺談城市概念規劃[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10)
[4] 夏杰,林炳耀. 從國外概念規劃引起的思考[J]. 城市規劃匯刊. 2003,(01)
[5] 李欣,劉科偉. 概念規劃在我國的應用[J]. 現代城市研究. 2006(01)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 自動化 體系結構 自律分布系統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re proposed,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ompare with the conventional system architecture, we argue that the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architecture is an ideal architecture for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finally, the outline of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was described from technical maturity and advantage point of view respectively.
keywords: urban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一、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特點及其技術需求
在討論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自動化系統之前,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特點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WWw.133229.coM下面從七個方面逐一進行分析。
1. 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的可持續性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主城區向外擴展、主城區和衛星城連成一體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規劃要能適應這一不斷發展和擴展的需求。然而,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準確地預測未來的發展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也就是說,當前的規劃在將來是要變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規劃要充分考慮系統的變化因素,反過來也要考慮現有系統和未來系統的平滑銜接和升級。用技術的語言講就是系統結構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2.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的階段性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受投資、征地等諸多因素制約,不可能像大鐵路那樣一次設計、一次建設,需要分階段地建設和實施,一般的形態是逐線建設,即使是一條線也要求分段建設。這樣的建設模式給系統運行帶來很大的挑戰。對于分階段實施的系統而言,很明顯要求系統具有擴充性。對于能夠一次建成的系統,建成后的系統升級和改造,要求不中斷系統的運行,從這個角度看,要求系統具有在線特性,即邊測試,邊運行。此外,還應考慮系統運用過程中的在線培訓。系統的擴充性和在線特性對于降低系統的開發成本,運行成本都是有直接好處的。這一問題也可以歸結為系統結構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3. 運輸組織的多樣化和高密度化
運輸組織的多樣化是指根據節假日和重大活動適時地調整運輸計劃并付諸實施。這就要求建立在線實時的運輸計劃系統,即運行圖系統,實現小時級計劃的調整。
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實現列車的高密度運行是必須的,比如120秒的運行間隔。高密度運行與列車自動控制方式(atc)和行車指揮系統密切相關。在這樣的需求之下,存在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信息集中控制集中,信息集中控制分散。就行車指揮系統而言,如何進行選擇可用下面的事例來說明。
日本的新干線由jr東日本,jr西日本,jr東海道等鐵路公司運營。因此,新干線的運輸調度指揮系統分為二大類:其一為comtrac(jr西日本,jr東海道采用),其二為cosmos(jr東日本采用)。comtrac采用的是信息集中控制集中模式,而cosmos采用的是信息集中控制分散模式。
基于可靠的理由,在阪神大地震后,comtrac建有第二指令所(調度所)。
需強調指出是信息集中是指列車計劃信息(運行圖)的集中,以及列車運行實績(在線狀態)的集中。控制分散是指列車進路控制由各個車站的系統——程序進路控制裝置(prc)完成。站間協調的準則就是列車運行圖。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車站prc只要有運行圖信息就可以實施進路控制。在正常情況下,由調度中心向車站prc傳送運行圖信息;而在非正常情況下(災害),由各車站prc定期保存基本運行圖信息,以備緊急情況下使用。
至于列車在線信息的集中,可以這樣考慮,在災害時,只需收集列車運行狀態的最少基本信息,而不必建設1:1的備用中心。
日本東京圈自律交通運行控制系統(ato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律分布系統,它管理著東京地區的200多個車站和2000多公里線路。實現了行車指揮、設備監控和旅客信息服務綜合自動化,實現了列車的高密度運行(120秒),實現了系統的分階段的建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這一系統也是采用的信息集中控制分散模式。
就列車自動控制系統而言,有兩種模式。一是在地面系統生成速度指令,發送到軌道電路上,列車按速度指令行車;一個是地面系統只發送停車點信息,列車根據這一信息和自身的位置以及制動性能自律地生成平滑的制動曲線。后一種模式也可以稱為(列車位置)信息集中(制動)控制分散,可以適應不同車輛不同的制動性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高密度運行。
因此,實現運輸組織的多樣化和高密度化時,采用何種技術路線是必須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4. 旅客服務的實效性
為旅客提供列車運行信息的顯示和廣播是基本的要求。在非正常運行情況下,實時地信息是關鍵。要求旅客服務系統和行車指揮系統實現互連。
5. 維護作業管理模式
系統的維護模式是一個較少探討的問題,面前維護作業管理很難實現自動化。系統維護模式也決定著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方式。
第一個問題涉及系統自身的維護。是不中斷運行維護,還是在線維護與測試。即系統是否具備在線維護的能力。這又與系統的體系結構密切相關。
第二個問題是維護的管理模式。是集中還是分擔。現有的維護管理模式可以說是一種集中模式,一切均在調度人員管制下完成。分擔的維護管理模式是指由調度中心、車站和現場作業人員共同完成維護作業。在這種模式下,調度中心負責信息(維護作業計劃)集中,車站負責進路控制,現場作業人員負責維護作業時的進路申請和作業實施。可以說,將過去調度中心的相當權限下放給了車站和現場作業人員。各個環節具有相當的自主權并相互協調。支持這一維護管理模式,需要相應的系統結構和技術。
6. 安全性
安全性是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基本要求。具體地講就是在軌道交通系統的各個環節如通信信號、行車指揮、列車控制、牽引供電和車輛等領域采用故障-安全設計原則。故障-安全涉及硬件、軟件和通信編碼等方面。如何應用故障-安全的理論和方法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7. 可用性
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而言,故障-安全是不夠的。故障-安全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被動的技術措施。如何保證運輸服務的連續穩定性,即可用性是我們的首要目標。做到100%的可用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代價往往是高的。有時由于外界因素(如災害、人身傷亡事故等)的影響導致服務中斷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是無限期的。非正常情況下的快速恢復是一個關鍵。
在高密度運行區間,為防止列車故障或事故時引發混亂、盡量減小列車晚點,需要靈活快捷的列車群自動控制系統。在正常情況下,列車群自動控制依賴于運行圖;在非正常情況下,要實現列車群的協調,如安排列車的避讓或折返、避免列車在站間停車等。傳統的列車群控制大多依賴于調度員的指揮,難于實現快速的事故恢復。
為保證運輸服務的可用性,快捷的列車群自動控制系統是必不可少的。從技術上講,實現可用性也有兩條技術路線:容錯和防錯。防錯主要采用冗余技術,100%的備用,系統的成本太高。容錯是真正容許模塊的錯誤和故障的發生,采用模塊級備用方式,實現低成本化。
綜上所述,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技術需求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1) 系統的在線擴展性
(2) 系統的在線維護和測試性
(3) 系統的在線容錯性
(4) 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術路線
(5) 調度中心-車站-現場作業人員協同的業務分擔模式
二、 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的設計開發理念和方法
為滿足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技術需求,需要建立新的設計開發理念和方法。提出如下觀點和方法供參考。
1.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術路線
為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輸組織的多樣化和高密度化,采用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術路線是一種理想選擇。
2.調度中心-車站-現場作業人員協同的業務分擔模式
這一模式對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高效協同運行有重要意義。
3.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體系結構
目前廣泛采用的是集中式體系結構和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對于大規模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而言,集中式的體系結構已不能滿足系統動態變化和擴展的要求,而客戶/服務器結構又存在著系統負荷過于集中在服務器方等問題。因此,研究適合于大規模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體系結構,以滿足系統動態擴展的要求是一項重大課題。
4.系統設計方法學
目前,系統設計大多采用自頂向下的方法,包括結構化設計和面向對象設計等方法。這些方法假定在設計階段系統的結構、規模和功能是確定的。系統的擴展和變化,必將引起整個系統的變化,可謂“牽一發動全身”。對于大規模系統而言,不可能一次設計、一次建成,需要分階段地設計和建設實施。采用自底向上,由子系統逐步構成整個系統的系統設計方法學勢在必行。
5.系統容錯技術(可靠性)
目前的雙機或多機冗余備用技術從根本上講是一種防錯技術,即防止錯誤的發生。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成本高,防不勝防等問題。針對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的特點,研究開發低成本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容錯技術是必要的。
6.故障-安全技術
對于軌道交通電氣化自動化系統這類要求故障-安全特性的系統,需要從硬件、軟件和通信等層面對故障-安全技術進行系統研究,并重點解決工程實用化問題。目前這一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
三、 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的體系結構
1.體系結構對系統運用成敗的影響
在討論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的體系結構之前,先以ctc系統為例,說明體系結構對系統運用成敗的影響。
鐵路行車調度指揮系統采用ctc已有漫長的歷史。美國1927年開發了第一套ctc系統,以單線無人站為控制對象,以增加區間列車運行數為目標。實踐證明,其投資效果是明顯的,到1955年所有干線基本實現了ctc化。歐洲(1943)、日本(1954)開始采用ctc系統,其目標是實現車站的無人化和經營的效率化。
我國開展ctc的研究已有40余年的歷史,廣深、大秦、鄭武等線裝備了ctc系統而沒有開通或使用。其主要問題是:調度集中模式下,行車和調車作業的矛盾沒有解決。
基于ctc的運輸管理模式可以說是一種集中模式,一切均在調度人員管制下完成。但調度員的管制能力又是有限的。
從技術上講,ctc采用的是典型的集中式體系結構,對于大規模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而言,集中式的體系結構已不能滿足系統動態變化和擴展的要求,而客戶/服務器結構又存在著系統負荷過于集中在服務器方等問題。
在高密度區間、客貨混跑條件下,傳統的ctc系統面臨如下問題:(1)大規模樞紐站仍然由人控制,不能實現自動化;(2)發生故障恢復運行時相當費時;(3)維護作業依賴于人,存在安全隱患。
在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仍然存在上述(2)(3)之問題。
在第一部分已經提到,調度中心-車站-現場作業人員協同的業務分擔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調度中心負責信息集中,車站負責進路控制,現場作業人員負責維護作業時的進路申請和作業實施。可以說,將過去調度中心的相當權限下放給了車站和現場作業人員。各個環節具有相當的自主權并相互協調。這一業務模式可稱為自律分布模式。
以“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為基本理念的自律分布鐵路調度指揮模式是解決我國ctc系統主要問題的一種理想選擇。支持自律分布模式的體系結構是一種對等式體系結構,又稱為自律分布體系結構。
2.集中式體系結構
在自動化系統中,廣泛采用的是集中式結構。對于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而言,集中式的體系結構已不能滿足系統動態變化和擴展的要求。在運行過程中,其缺點表現為:
圖1 集中式體系結構
(1) 所有的現場設備信息必須匯總到通訊前置機后再由通訊前置機發送到控制中心。這增加了信息傳輸中間環節,并且隨著現場設備的擴展,增加了通訊前置機的負擔,通訊前置機是現場設備和控制中心交互的咽喉,如果它出現故障,則整個監控系統處于癱瘓狀態。
(2)現場的所有信息都是最終匯總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計算機進行各種數據處理,最后由操作員工作站的屏幕上顯示出來。同時將各種控制信息發送給現場設備,進行統一監督和控制。這種集中式的監控系統隨著監控規模的不斷擴大,必將大大加大控制中心的負擔。
(3)若要對集中式結構的監控系統增加新的設備時,必須停止整個系統的運 行,并且還必須將控制中心的軟件進行修改,甚至重新編寫軟件,這也將大大影響 監控系統的運行,而且將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3. 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
客戶/服務器結構雖然減少了中間環節,方便了動態擴充,卻又存在著系統負荷過于集中在服務器的問題。
圖2 客戶/服務器式體系結構
(1)客戶端每一次操作必須通過服務器統一處理。這樣使信息交互中的大量負擔集中到了服務器,客戶端只執行一些簡單任務。特別是在如今系統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對服務容量要求必然會迅速增加,負荷進一步加重,嚴重情況下,很可能導致網絡擁塞,服務器處于癱瘓狀態。
(2)同時由于客戶/服務器結構中服務器必須處理大量的信息,且客戶端均由服務器連接,如若要加入新的客戶端雖不影響其它客戶端的運行性能,但必須對服務器進行調整修改,服務器軟件也將被修改后才能使得整個系統運行正常,這時,修改服務器將導致服務器部分失效或全部停止運行。其它客戶端無法交換信息進行連接,必然影響到整個監控系統的正常運行。
(3)傳統的客戶/服務器應用軟件模式大都是基于“肥客戶機”結構下的兩層結構。它面臨的一個主要的問題是系統的擴展及安裝維護困難。開發人員寫出的程序在客戶端運行,占用了大量的系統資源和網絡資源。而在分布式實時控制系統中,c/s結構更顯出他的不足:
client與server直接連接,沒有中間結構來處理請求,server定位通常需要網絡細節,server必須是活動的(active),客戶端的應用程序嚴格依賴于服務器端數據存儲和組織方式。應用接口的異構性嚴重影響系統間的互操作。許多相同的功能模塊被多次重復開發,代碼的重用很困難。無法保證數據的實時性,系統可擴展性差(無法實現在線維護和在線擴展),容錯性差,對多數據類型的應用支持較差。
由一個中心服務器處理所有數據,所有的數據都必須通過服務器的中轉,而不是直接的點對點的方式,從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延時。這種模式在服務器具備所有需要的信息的時候可以正常工作,而當數據來源于多個節點且同時又被多個節點使用的時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且服務器還是整個系統的性能瓶頸,若服務器由于某種原因出現故障,則整個系統的通信都將陷入癱瘓。
所以,客戶/服務器結構無法滿足分布式實時應用系統的需求。 4. 系統的通信模型
傳統的通信模型對應于其傳統的體系結構,同樣具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需要解決。傳統的通信分為polling型和請求/應答型(request/reply)。
(1)polling通信模型
其主要問題在于控制中心的服務器采用定時輪詢技術,控制中心發出信息后,各個客戶端是按照與控制中心聯接的順序來接收信息并對控制中心的信息做出反應,例如在master對slave1發出信息后,slave1接收信息并做出反應后將發出回饋信息到master, master在接收到slave1的信息后再向slave2發送信息,以此類推,在最末端的slave i將在最后接收到master發出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如若其中某一個slave出現問題或聯接中斷,則該slave后的其他客戶端將接收不到信息,無法做出反應。并且這種通信方式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對于監控系統的可靠性和實時性造成很大的障礙。
(2) 請求/應答通信模型(request/reply)則對應于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
請求/應答通信模型是基于tcp/ip協議的一種網絡化通信模型。它是一種客戶端向服務器發出發送信息的請求后,在得到服務器應答后才能發送信息的通信模式。與polling通信模型相比較而言,其優點在于無需各客戶端按照順序來進行應答,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但是如若一旦服務器發生故障,則通信就無法進行,也將影響到監控系統的正常運行。
從上述兩種通信模型來看,兩者都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影響了監控系統的動態擴展及可靠性,需要有新的通信模型來加以改進。
5. 自律分布系統結構
自律分布系統(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ads),在降低系統復雜程度、實現系統的擴展方面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自律分布的思想是向生物學習而提出來的。在生物體中,每個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據此,自律分布系統認為構成系統的各個節點具有相同的潛在能力,任何一個節點可以從其他節點接收信息,然后選擇必要的信息加以自律地處理。在自律分布系統中,任何程序只與數據域(池)發生聯系,從而避免了程序之間的直接連接,有效地降低了系統的整體復雜性。在自律分布系統中,采用功能碼通信方式。發送數據的節點將數據與表示其內容的功能碼組成一對,向數據域(池)發送。接收數據的節點從數據域中讀取數據。當一個程序所需的數據到達數據域時,由系統自動啟動該程序。這種方式稱為數據驅動方式。數據域、功能碼通信、數據驅動是自律分布系統的三大特征。自律分布系統已從專用控制網絡擴展到通用網絡如以太網。自律分布系統在降低系統復雜性和實現系統在線擴展、在線維護和在線容錯方面是有效的。
四、解決方案---自律分布系統(ads)技術
1.ads技術綜述
系統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表明,在設計自動化系統時,不可能一次性將各個部分、各個環節都考慮完整周全,而必須隨著系統的分階段建設不斷擴充規模、不斷完善功能。現有的自動化系統都是一次性建設完畢,如要進行擴充和維護,只能終止整個系統的運行,這必然會給運輸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自律分布系統,即ads(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構成自律分布系統的首要條件是子系統的存在性。整個ads 系統是不能事先定義的,只能籠統地定義為若干子系統的集成。ads 系統最關鍵的特點就是子系統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協調的能力。
(1)自我控制表現在一旦某個子系統出現故障、進行維修或剛剛加入,其它子系統可以不受干擾地管理和運行自己的功能。
(2)自我協調是指一旦某個子系統出現故障、進行維修或剛剛加入,其它子系統能夠在在它們內部協調處理完成各自的任務。
正是子系統的這兩個特點保證了整個系統的在線擴展、在線維護和容錯。因此根據ads 思路設計的自動化系統體現了以下優點:
首先,它不再基于傳統的c/s 模型,而是由若干子系統構成。各個子系統之間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依附關系,可以自主運作,但這并不表明它們不與外界交換信息。實際上,各個子系統不斷向外界以廣播方式發送信息,同時又根據各自需求接收來自外界的信息以為自己服務。這樣一來,c/s 模式中服務器大量的負擔被有限地分散了,而且加快了子系統間信息的交換速度。
ads的核心協議adp是建立在tcp/ip的udp協議之上的一個應用層協議。因此,只要支持tcp/ip協議的環境都可以支持ads技術。目前,ads標準草案(iso/tc184/sc5/sg5)已提交給國際標準化組織,即將被采納為國際標準。另外,ads 與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和corba的融合及其標準化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日本東京圈自律交通運行控制系統(ato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律分布系統,它管理著東京地區的200多個車站和2000多公里線路。實現了行車指揮、設備監控和旅客信息服務綜合自動化,實現了列車的高密度運行(120秒),實現了系統的分階段的建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下圖所示。
2. ads的技術成熟性
自律分布系統體系結構和相關技術是成熟的、可靠的,其理由如下:
(1)ads是一種開放的技術
ads的核心協議adp是建立在tcp/ip的udp協議之上的一個應用層協議。因此,只要支持tcp/ip協議的環境都可以支持ads技術。
(2)ads即將被采納為iso國際標準
目前,ads標準草案(iso/tc184/sc5/sg5)已提交給國際標準化組織,即將被采納為國際標準。
另外,ads 與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和corba的融合及其標準化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3)ads有成功的應用實踐
日本東京圈自律交通運行控制系統(ato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律分布系統,它管理著東京地區的200多個車站和2000多公里線路。實現了行車指揮、設備監控和旅客信息服務綜合自動化。實現了列車的高密度運行(90秒),實現了系統的分階段的建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ads有較成熟的開發平臺和工具
目前,自律分布系統的主要開發工具有:nxdlink, nxdfs, nxconstructor32, nxmart-view, nxmart-watch等。均支持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統平臺如unix, windows nt, 還支持plc和設備網(devicenet)。
因此,采用自律分布系統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其產品是可靠的。
3.采用ads技術的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主要特點
3.1 在線可擴展性
(1)在系統中假如有新節點(車站)加入,在數據域中的所有節點都將接收這一信息,同時可在控制中心看見這個新站加入系統中。
(2)假如在線的車站突然因為網絡故障退出了網絡系統,其他所有節點都會知道這一狀況,當網絡故障被排除以后,節點重新加入系統,并且自動向控制中心發送自己最新的信息。并且盡力來恢復故障前的狀態,可見系統有很好的伸縮性。
3.2 在線可維護性
運行圖文件可以在控制中心在線修改,修改后可以下傳到各個車站控制子系統。在節點在線的情況下可以自由地對軟件系統內容進行修改和維護。
3.3 在線容錯性
(1)假如控制中心主機發生了故障,在控制中心的其它備用主機就會自動取得控制中心的控制權,同時系統中的其它節點也會重新確認新的控制中心節點,向它傳輸最新的信息。當發生故障的原控制中心主機重新加入系統以后,系統會自動的接納它,同時它也會確認為新的控制中心。
(2)處于遠程控制模式下的車站節點,在發生本地網絡故障時,該節點會將自己升級為控制中心并且由遠程控制模式切換為本地控制模式。
(3)在發生災害時普通節點可以通過請求應答的方式來向控制中心請求成為控制中心,這樣控制中心就可以自由的漂移。可見系統有較為理想的在線容錯性。
3.4 能較好地貫徹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術路線
信息集中要保證信息的實時性。這里有二層含義:調度中心實時地得到列車在線信息;各個車站平等地得 到調度中心的運行圖信息。ads系統采用的/定購通信模型能很好地保證信息的實時性。控制命令在網絡上傳輸的話,通信線路故障或主機故障將導致系統失效。采用ads技術實現控制分散可有效避免系統失效的風險。
在ads體系中,由于各個系統節點是對等的,任何一個節點都具有潛在的相同的能力,區別只是應用層的功能不同而已,而且這種區別是由管理者的方便造成的,而不是設計階段決定的。這意味著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節點隨時可以成為控制中心。這種靈活性對保證系統的可用性是非常有效的,特別是在災害發生時。此外,車站節點的本地/遠程運行模式能方便地實現調度中心臨時管制。
五、結論
本文從七個方面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特點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了軌道交通系統的五大技術需求,分別是1)系統的在線擴展性;2)系統的在線維護和測試性;3) 系統的在線容錯性;4)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術路線;5)調度中心-車站-現場作業人員協同的業務分擔模式。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新的設計開發理念和方法。為滿足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技術需求,需要建立設計開發理念和方法。為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輸組織的多樣化和高密度化,采用信息集中、控制分散的技術路線是一種理想選擇;調度中心-車站-現場作業人員協同的業務分擔模式對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高效協同運行有重要意義;自律分布體系結構是適合于大規模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的理想選擇;采用自底向上,由子系統逐步構成整個系統的系統設計方法學可以支持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分階段建設實施。
最后對自律分布系統技術進行了綜述,并從技術成熟性和技術特點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討論。采用自律分布系統技術在技術上完全可行的,同時自律分布系統能很好地滿足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的技術需求并支持本文提出的設計開發理念和方法。
參考文獻
[l] f. kitahara et al. “distributed management for software maintenance in a wide-area railway system”, proc. of isads97, berlin, germany, 1997, pp. 311-318
[2] f. kitahara,et al. “widely-distributed train-traffic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and its step by step construction”, proc.of isads95, phoenix, u.s.a., 1995, pp.93-102
[3] k. mori, et al.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oftware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proc. of fjcc’86, dallas, u.s.a., 1986, pp. 1056- 1063
[4] k. mori,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s: concept, data field architecture and future trends”, proc. of isads93, kawasaki, japan, 1993, pp.28-34
[5] k. kawano, et al.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test technique”, proc. of compsac89, florida, u.s.a., 1989, pp.52-57
[6] h. yamamoto, et al. “on-line software test techniques based on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concept”, proc. of the forth workshop on future trends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lisbon, portugal, 1993, pp.29 l-296
[7] tetsuo takashige, “signalling systems for safe railway transport”, japan railway & transport review 21, september 1999, pp.44-50
[8] kazuo kera, et al. “hitachi’s initiatives in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21st century railway systems”, hitachi review vol. 48 (1999), no. 3, pp.126-133
[9] fumio kitahara, et al. “phased-i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tos”, proc. of isads99, tokyo, japan, 1993, pp.415-424
[10] hiroshi wataya et al. “the cooperating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 architecture”, proc. of isads95, phoenix, u.s.a., 1995, pp.40-47
[11] takashi kawakami, “future framework for maglev train traffic control system utilizing 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proc. of isads97, berlin, germany, 1997, pp.327-333
關鍵詞城市 規劃 設計 環保 理念 可持續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urban plann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modern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cept of sustainabl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設的管理依據。建設現代城市會涉及到諸多問題,例如在何處建城、城市與所在地區的關系如何、城市規模應有多大、城市性質如何、城市功能布局如何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如何使城市建設具備可靠的工程技術基礎,如何使城市有健康、衛生的環境和美麗和諧的面貌,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城市的各項建設進行全面規劃。可見, 城市規劃的目的是在全面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的歷史和自然條件,確定城市的性質和規模及各部分的組成, 合理選擇這些組成部分的用地, 加以全面組織和合理安排,使之各得其所、互相配合,為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環境。
1、我國城市規劃的整體發展趨勢
(1)、城市規劃逐漸向生活型城市轉移,注重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規劃方案中日益呈現出“重經濟、輕環保”的現象。同時,由于我國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規劃中也多是重視生產型城市的建設,而相對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設理念。隨著城市的日益發展,以及人們對于環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規劃逐漸向生活型城市轉移,已經開始注重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近年來,在我國的城市規劃中越來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適性和方便性,逐步將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目標。
(2)、通過城市規劃,有效促城市的經濟發展
城市經的濟發展是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質疑,也是城市規劃的主要目標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規劃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規劃僅僅是建設規劃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規劃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經濟問題,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對經濟空間布局的協調作用,及對不同階層經濟利益的調配能力,有效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3)、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現代城市規劃中要堅持以人類居住、生活、工作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標和行動綱領。城市規劃的可持續性發展,要嚴格按照城市的整體情況進行全面的規劃,使城市資源的地區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規劃還要有效促進
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促進人類的健康與教育、保持區域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可持續德使用城市的現有資源。同時,在城市規劃中,要重視對地區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并保證后代生活中對于能源的基本需求,還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氣、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態環境的質量。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是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2、強化現代城市規劃中環保理念的措施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并將這種預測付諸實施的活動, 城市規劃中的環保理念只有在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中得以落實,才能真正實現其應有價值。落實城市規劃中的環保理念,應結合以下問題考慮:
2.1 合理布置工業用地
工業是城市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也是城市環境問題的主要來源。工業生產中排出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并產生強大的噪聲,使空氣、水、土壤受到污染,造成城市環境質量的惡化。為減少和避免工業對城市的污染,在城市規劃中布置工業時應注意:首先,工業在城市中的布置要綜合考慮風向、風速、季節、地形等多方面影響因素, 不宜將散發有害氣體的工業過分集中在一個地段。同時設置必要的防護帶,以減少有害氣體對城市的污染。其次,為保護城市水源, 不許在城市現有及規劃水源的上游設置排放有害廢水的工業, 亦不得在排放有害污水工業下游附近開辟新的水源。同時,按照不同水質要求,把工廠串聯起來,實行水的重復利用。第三,防止工業廢渣污染。在布置工業時,可根據其廢渣的成分,綜合利用的可能,適當安排一些配套項目,以求物盡其用。第四,防止噪聲干擾。在規劃中將噪聲大的工業布置在遠離居住區的地方,亦可設置隔離綠化帶,以減輕噪聲危害。
2.2 合理布置生活居住地
生活居住用地是安排與布置城市各項生活設施的用地。隨著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城市規劃建設將更為關注,對其生活環境在環境保護與城市空間景觀的組織方面也將有新的要求。在居住區布置方面,除需處理好生活居住區與工業區的相對關系, 防止工業污染之外,還應注意保護生活居住環境,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帶來的噪聲、煙塵及安全問題。同時,對于生活居住區的內部環境進行合理組織,按各項生活設施對環境的不同要求進行布置,并創造良好的城市建筑藝術空間, 在建筑面貌和風格上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
2.3 合理布置城市園林綠地
城市園林綠地是城市用地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園林綠地在改造自然、消除自然災害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大面積綠地能起到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減低噪聲的作用。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布置時,必須和工業用地、道路系統、居住區規劃,以及當地自然地形等方面條件綜合考慮,使園林綠地均衡分布,聯成完整的園林綠地系統。在街道綠地布置方面,由于樹種及其規劃布置對于減低噪聲效果關系較大, 因此應合理配置植物,以增強吸聲能力。
3、我國城市規劃中環保概念的科學發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強調科學的發展理念和觀點。城市規劃是地區政府干預城市建設的一種有效手段,主要是通過對城市建設進行綜合、全面的部署,積極處理城市建設中面臨的各項問題,維持城市的和諧與公平,有效促進城市的科學發展,實現對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隨著城市規劃工作在城市建設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國城市規劃中環保概念的應用越來越多的注重對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并逐步向科學發展的方向發展。
我國城市規劃中環保概念的科學發展,即在充分考慮城市區域功能劃分的同時,還要在規劃中加以適當的科技元素。對于已建成的部分不合理的建筑,要利用科學的方式予以改造,或改善其功能和用途。科學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形成和完善必然要經歷一個曲折的過程。我國城市規劃中環保概念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的工作經驗也相對較少,這就要求城市規劃相關部門和技術人員要在不斷摸索中,尋求適合中國城市規劃的環保概念,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理念,進而將其應用于我國各大中城市的規劃方案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規劃中的環保理念源于自然生態觀。自然生態觀是現代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生態觀, 它著重于物質要素的相互聯系,強調處理好城市與自然要素的相互關系, 也重視城市物質空間的組合關系。城市發展需要相應的環境支持,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太陽能等可再生的無污染能源來支持現代城市消耗,落實現代城市規劃中的環保理念。
參考文獻
[1]石微.淺談現代城市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J].市政建設工程.2006,(12).
[2]向華明.城市規劃中環保概念的應用與發展[J].市政工程管理現代化.2004,(2).
[3]胡曉敏馬成學.如何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規劃的全面發展[J].福建建設科技.2005.(3)
[4]孫立軍,王宏遠.城市規劃現代管理理念與科學應對[J].中國西部科技.2001,(10).
[5]趙鵬遠.城市規劃中環保意識的強化和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01,(18).
【關鍵詞】生態城市;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研究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的發展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在城市出現初期,城市就一直擔當這國家政治文化活動的這一重任。現代城市的發展要比以往更為復雜,現代城市發展面臨著,城市擁堵、交通阻塞以及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必定會影響城市正常運轉,因此規劃生態城市,是現代人一直追尋的問題。
一、生態城市概念分析
目前對生態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很系統,但是基本可以從這幾方面對生態城市進行概述即:生態哲學角度、生態系統學角度、生態社會學角度等進行分析。生態哲學角度對生態城市的概述是,生態城市就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人和自然達到一定的水平。而生態系統學則是要求生態城市采取有利于自然價值的方式,來創造社會文化。從生態學角度來看生態城市,需要將城市的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實現生態系統化。
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涉及面分析
生態城市是將建設生態環境為目標,生態城市要涉及到社會、經濟和自然等方面,這三點的要在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上,應用科學系統的手段對人工生態系統的各種關系進行辨別設計,提出設計最佳化方案。
生態城市設計和以往城市設計不同,原有的城市規劃設計最要強調對城市物質空間以及城市建筑進行規劃。而生態城市規劃要涉及到對城市區域內的水資源、空氣以及土壤等保護工作,生態城市規劃還要涉及到城市環境污染、土地退化以及水資源的涵養等方面,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一定要將可持續性發展等觀點應用到生態城市規劃上,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一定要做好城市生態規則、城市總體經濟規劃等工作,要保持這些工作相互滲透緊密結合。在對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在掌控設計方法時還要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更符合現代經濟的發展。
生態城市要重視低碳發展模式,低碳發展模式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等基礎上提出來的,低碳設計理念必須要體現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上。低碳設計理念就是強調城市發展中要降低城市運行中碳的排放量,例如,選擇環保性能較好的建筑材料,以實現構建建筑物的目的。低碳理念還重視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要將一些先進的建筑材料應用到城市規劃上,要讓“生態城市”和“環保低碳”形成密切的聯系,要將低碳理念應用到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讓低碳設計理念成為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中的一部分。
三、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研究
生態成城市和現代城市相比,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遵循生態城市的原則,才能構建出和諧的生態城市。
1、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主要體現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人工環境的和諧性。生態城市規劃要尋找出一種可以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的設計方法。要時刻遵循設計的和諧性。
2、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高效性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高效性主要體現在,要讓城市實現“低耗能、高循環”的運轉機制,科學高效的應用好各種城市資源。例如,城市綠地的應用,要保證城市綠地和城市建筑和諧的融入到一起。要體現建筑的和諧性。還有對城市公園灌溉系統進行改進,讓灌溉系統實現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目的。要不斷的對生產力進行創造,讓能力實現分級利用。
3、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可持續性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可持續性,主要是城市在可持續思想的指導下,對時間空間以及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要讓城市設計既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能滿足后代人的需求。不能只顧及到現代人的利益,采用“掠奪”的方式去促進城市的發展。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有很多城市的環境質量不斷下降,據統計2014年,我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形式嚴峻,環境達標的城市僅有4.1%。面對這樣的情況,設計好生態城市規劃方式很重要。生態環境可持續化發展,需要人們應用科學的方式來完成,如將一些污染嚴重的工廠搬遷到城市的邊緣,并且在工廠的周圍種滿樹,為城市的可持續化發展準備一個健康良好的發展環境。
4、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區域性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區域性,主要是將生態城市作為一個城鄉統一體來看。生態城市要建立在區域平衡的基礎上的,并且城市之間需要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在平衡協調的基礎上實現生態城市。城市之間要相互協調,就應該實現城市之間相互制約,例如,和周圍城市建立起較為協調的關系,不能將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兩個城市交界處,這樣即影響自身城市的發展,由不利于城市環境和諧。所以說生態城市要建立在區域平衡的基礎上。
5、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整體性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整體性要求,城市不僅要緊抓城市經濟發展,而且還要兼顧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整體經濟效益。經濟發展是改善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個城市要是沒有足夠的資金是不可能完成城市建設的,但是盲目的追求城市經濟,只會導致城市發展出現更多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生態整體性規劃設計,需要對城市的發展方向進行規劃,找到城市發展亮點,例如,勞動密集型城市就應該發揮這樣的優點,要在勞動密集產業的基礎上引進新興產業。完善城市經濟發展結構。
結束語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將建設生態城市作為發展目標,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在城市規劃、生態環境以及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可續續發展戰略方針和城市自身發展狀況,將生態城市規劃和諧性、高效性、可持續性、區域性以及整體性原則應用到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以實現協調政治經濟環境發展的目標。讓生態城市規劃成為解決現代城市面臨 的人口壓力、經濟、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的重要手段,幫助城市實現可持續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宇馳.生態城市規劃及其方法研究――以廈門為例[D].北京化工大學,2004.
[2]李浩.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工作改進研究[D].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2.
[3]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 城市規劃,1997,06:17-20.
關鍵詞:數字城市;數字規劃;系統框架
Abstract: Digital urba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ist the digital c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igital urban plann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 proposes to the digital city planning’s build objectives, business scope and the system’s framework and so on.
Key words: Digital city; digital planning; system framework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數字地球”(Digital Earth)、“數字城市”(Digital City)概念的提出和相關技術的逐步完善,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技術也面臨著重大的變革。如何在城市規劃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間、優化配置城市資源,適應信息化社會和數字時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在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建設管理中運用新理念、新技術,不斷提高城市規劃行業的科技含量,以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要求。因此,深入地研究數字城市規劃系統的構建及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數字城市規劃的相關概念
1.1數字城市
Al.Gore在提出“數字地球”概念之后,又于1998年9月提出了“數字化舒適社區建設”,即“數字城市”建設的建議。數字城市(Digital City)是數字地球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數字地球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建立數字地球的最關鍵部分,一個城市的各行各業都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城市各種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就構成了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
狹義的數字城市就是城市空間信息系統,是建立在網絡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辦公自動化基礎之上的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
廣義的數字城市就是信息化的城市或城市的信息化,是建立在寬帶網絡技術、空間信息技術、現代通訊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基礎上的城市網絡信息環境。
1.2數字城市規劃
1.2.1數字城市規劃概念的回顧
“數字城市規劃”是伴隨著“數字城市”的發展與建設而誕生的,是指基于數字城市(Digital City)背景的城市規劃(Urban Planning),是在數字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以及數字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支持下,所開展的以數字信息為主要媒介的城市規劃。
2數字城市規劃的內涵和特征
2.1數字城市規劃的內涵
數字城市規劃(Digital Urban Planning)就是將信息技術貫穿于規劃編制、管理與實施、公眾參與以及監督評價的每一個階段,為規劃決策提供所需的數據、模型、優化的方案和環境的虛擬表現等技術支持,以實現城鄉規劃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同時為城管、建設、房管、交通等社會管理和公眾信息服務提供基礎空間數據共享服務。它是傳統城市規劃理論和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是一種全新的規劃理念和方法。
2.2數字城市規劃的特征
作為數字城市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數字城市規劃是數字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實施和發展牽涉到整個數字城市的戰略部署,從這個角度出發,在構建數字城市規劃體系中,規劃的系統性特征是必須首要考慮的,一般說來,該系統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城市規劃信息的完整性、支撐技術的多樣性、系統功能的完備性等三個方面。
信息的完整性主要體現在基礎地理數據、規劃成果等信息的完整上。這些信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在數字城市規劃的系統平臺上,需要動態更新、不斷擴充完善。支撐技術的多樣性體現了技術的優勢,技術的優勢決定了規劃系統自身的質量狀況。在數字城市規劃系統中,所包含的技術是廣泛的,具體包括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輔助與遙感技術(RS)、CAD、DEM、虛擬現實技術(VR)、數據庫技術、空間分析技術、網絡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合理結合支撐著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轉。同時,這些支撐技術自身不斷發展完善,使體系更為完善。系統功能的完備性表明系統的服務項目的多樣性,其功能越完備,服務質量也越能得到滿足。
3數字城市規劃系統構建目標
3.1建設目標
堅持省、市、縣協同聯動,建立全省統一的城鄉規劃數據標準體系,以“一張圖(在同一坐標系下實現多信息、多圖形的一體化應用)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得到全面應用,規劃編制成果質量得到極大提高;城鄉規劃編制、實施、監督、評價等各環節與省、市、縣三級管理形成縱橫銜接、流暢高效的信息流,為各級規劃決策提供數字化、可視化和科學化的先進技術支持;搭建省、市、縣聯通的信息網絡,城鄉規劃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社會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整合多源空間數據,實現規劃與城管、建設、房管、交通等城市管理部門空間數據共享,為“數字城市”建設奠定基礎。具體分解為:
3.1.1互聯互通
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城鄉規劃管理部門的信息傳輸網絡,實現規劃管理信息的分級統一管理、快速傳遞和信息共享。
3.1.2工作協同
通過網絡連通與資源共享,實現城鄉規劃管理的計算機輔助報建、審批、監管、決策、評價與服務,實現基于業務管理的跨省、市、縣三級的數據共享與匯總。
3.1.3網上監管
利用網絡、3S、數據庫等技術,實現對城鄉規劃編制、實施的監管手段信息化、監管對象空間可視化、監管方法智能化、監管行為常態化和監管結果公開化,形成完善的“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動態監管機制。
3.1.4決策智能
采用3D、VR、BI等先進技術手段,結合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充分利用和挖掘各類數據,為城鄉規劃管理決策、分析和預測提供各種分析模型和數據,實現城鄉規劃管理決策智能化。
3.1.5資源共享
建立全省統一的數字規劃標準體系,建成各級城鄉規劃信息資源庫,提供以空間信息為基礎的各種增值信息服務,使之滿足規劃管理與決策、跨部門信息調用、跨級別協同工作以及社會公眾參與的需要。
3.1.6陽光規劃
建立全省數字規劃政務公開與服務系統,加大規劃政務公開、規劃信息公開、規劃方案網上公示力度,推動全省“陽光規劃”的深入落實。
4數字城市規劃業務范圍
數字規劃建設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規劃編制、規劃實施、規劃監管、規劃評價和規劃服務五個部分。
4.1規劃編制
規劃編制主要包括規劃編制任務的管理、項目的審批、規劃編制成果的處理與入庫、規劃編制成果的利用等內容。
規劃編制工作是規劃實施的基礎,編制成果的質量直接影響規劃的實施,因此,要通過數字規劃建設實現規劃編制成果的管理規范化、數據標準化和利用共享化,要通過規劃編制的數字化建設,實現規劃設計單位與城鄉規劃管理部門之間從規劃生產到規劃管理的數據一體化,達到規劃“一張圖”管理的目標。
4.2規劃審批
規劃審批主要是規劃的“一書三證”審批、規劃方案的審查、批后管理等,規劃審批是數字規劃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促進業務規范化、標準化。通過數字規劃的實施,要實現對審批業務的網上受理、辦理、效能監察,對審批項目的數量、類型、時間、占地面積、用地性質等進行匯總、統計、分析,為城鄉規劃管理決策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撐。
4.3規劃監管
根據《城鄉規劃法》要求,城市規劃編制都經過了嚴格、科學的論證和審批,規劃監管是規劃依法實施的有力保障。數字規劃的建設,采用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進行不同時段的衛星遙感影像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控制五線及規劃審批結果對比、疊加分析,可提供有效的建設項目跟蹤監管信息,及時發現建設中的違法現象,實現城鄉規劃編制、審批、實施、修改的動態監管。
4.4規劃評價
規劃評價是對城市規劃實施情況的合理性、科學性進行評估,對城市建設和管理有著重要意義。
數字規劃的建設,要采用地理信息、遙感影像、虛擬現實、數據挖掘與分析等技術,充分利用規劃編制、規劃審批、規劃監管中積累的海量規劃管理數據、空間數據,以直觀、快速、準確的方式,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4.5規劃服務
規劃服務主要包括對企業、社會公眾的信息服務,對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數據共享服務,也可說是“數字城市”的基礎空間數據服務。
從政府作為社會管理主體的角度,規劃部門應當能夠為公眾提供準確的信息和服務,通過網站實現政策信息的網上實時、規劃業務信息公示等。
5數字城市規劃系統框架
5.1總體架構
數字城市規劃系統工程,應在網絡互通的基礎上,省,市,縣遵循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即可獨立運行,又能實現業務協同。全省數字規劃總體框架為“1套保障體系、1個信息資源庫、2個基礎平臺和5個基本系統”,即“1125”工程。
1套保障體系,包括組織機構、規章制度、標準規范、人才、網絡、安全等。
1個信息資源庫,即城鄉規劃信息資源庫,建立覆蓋全省范圍的規劃管理基礎和業務數據。
2個基礎平臺,即城鄉空間信息平臺和城鄉規劃電子政務平臺,是各類應用系統的基礎運行平臺。
5個基本系統,即城鄉規劃編制管理系統、城鄉規劃審批系統、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系統、城鄉規劃統計評價系統、城鄉規劃綜合服務系統。
省、市、縣三級數字規劃工程架構基本相同,只是按照各級規劃管理部門的實際需要,信息資源庫和應用系統覆蓋范圍和內容側重有所不同。
6結束語
數字城市規劃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著城市建設進度,數字城市規劃工作的日臻完善,將極大推動數字城市戰略的實施,為城市發展決策提供準確、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黃小兵 試論數字城市規劃及其完成策略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生態設計
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對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臨的危機越來越嚴重,而生態城市概念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地發展,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1 生態城市概念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一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2 生態整體規劃設計方法的特點
2.1 系統觀
生態城市是一類極其復雜的城鄉復合系統,其中各種社會、經濟、自然因素通過各種功能流和反饋關系結成一個錯綜復雜的時空網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因單果的鏈式思維是行不通的,往往顧此失被,規劃設計必須有系統觀念和網絡思維,綜合分析、研究和處理生態城市各要素的整體聯系。系統思想將生態城市看作一個功能整體,而不是組分間的簡單關聯。
2.2 綜合觀
綜合觀體現在多學科參與和規劃內容拓展的兩個方面。城市規劃不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物質建設的需要,必須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同時考慮生態環境的安全。生態城市規劃不再局限于物質規劃,并改變其原先的統治地位,而融空間、經濟、社會、環境等規劃于一體,是一種綜合性規劃。
2.3 區域觀
生態城市本身就是一種城鄉結合的區域概念,規劃必須以其立足的更大區域范圍為基礎,并把城鄉、區域、國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間層次規劃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動。生態城市與區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態城市單單只追求自身繁榮,而掠奪其區域資源,必將反過來制約自身的持續發展,生態城市應當力求與其區域共存、與自然共生,這要求生態城市規劃不能僅局限于小范圍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關注大范圍的區域、流域、國家乃至全球層次的規劃,如規劃應考慮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3 生態化城市規劃設計的構想
3.1 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互不干涉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脫銷原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產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注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3.2 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并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設計,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創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示。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
3.3 建立適應城市生態化發展的職能機構
在城市各機構中通過設立綜合的、跨部門的生態化發展管理決策機構,組織、協調、監督城市生態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同時也作為城市生態化發展的宣傳、咨詢、交流和推廣中心。
3.4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一是保護,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礎首先在于保護。因為,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和完善,通過工程技術措施維持和提高其生態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實踐經驗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4 結束語
面向新世紀,人類的取向和選擇必然是生態化。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創造性的規劃設計需要前瞻性的理論指導。開展對生態城市的研究成為城市(規劃)研究的前沿課題。因為傳統的城市規劃價值觀是“反自然”的,與生態城市價值觀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對當前城市規劃理論進行根本性變革,系統地研究生態城市理論、原理及其規劃設計方法、手段、技術等一系列問題。城市規劃師、建筑師更應該改變觀念,以適應時展的新潮流。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發展;城市規劃;現代化城市
1 城市發展史的回顧
這里,我們引用齊康先生的“期”的概念,來對城市形態的歷史發展時段歸屬進行概括和闡述。所謂“期”,是撇開形形的“時間”分類方法,而用一種適于城市設計本身歷史時段的劃分方法,來決定“期”這個變量。根據對城市設計思想和城市形態特征的綜合分析,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系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以下5個時段:
(1) 萌芽期
這一時期主要是指古希臘以前,及中國夏、商、周3代的城市形態及設計,其特征是宗教禮儀的決定作用,形態設計在闡釋學上的神秘主義。
(2) 成長期
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城市設計及形態。其特征是形成一種新的理性設計思想和實用的規劃準則,有專門的城市規劃設計家,形態的可理解性加強。在中國, 相當于晚周,城市規劃體系建立,“里坊制”的出現。
(3) 進化期
上述設計思想和理性實用準則在整個西方世界普及,發展趨向成熟。這一時段從中世紀中一直到19世紀,形態的決定論特征逐漸加強。在中國,相當于從秦代到唐宋這一時期。當時,城市的職能主要是政治的軍事防御,統治階段為了便于管制市民,將里坊內部設為井字形道路系統, 四周圍的高墻,坊墻,不得隨意開門設店, 夜晚實行宵禁。坊內居民實行“連保制度”,唐長安城就是實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4) 革新期
近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理論的興起, 功能主義的城市形態觀、形體觀。形體的決定論成為主導設計思想,城市形態走向抽象,逐漸導致環境問題。在中國,從唐末到北宋,我國封建制度下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分工日益細密,生產技術和工具有很大進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鎮,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商業、手工業和城鎮中各種行業的發展,與自古沿襲下來的“里坊制”規劃形制的矛盾, 越來越突出,其焦點是:商業市場的活動空間須擴大與開放, 而舊形制下市場過分集中且用地緊錮,這是開放與封閉的矛盾。至宋朝,這陳舊的規劃觀念終于被突破了,北宋東京完全采取了一種新的規劃形制。當時的規劃重新把宮城(大內) 布置在城市的中心,構成了“大內——里城——羅城”3套城墻的格局,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慮。形制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徹底廢棄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墻,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設置商店,并沿著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業和各種行業的布置是開放的,并分布在城市各條主要街道上。這種新型的“街巷制”,適應了當時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在西方,革新就更為突出,15~16 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沖破了人們的精神桎梏,帶來了人類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人文主義反映在城市規劃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為主體,來代替“神”的權威。到了18世紀中期,起源于歐洲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大解放,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先驅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的新概念。直到19世紀末,霍華德吸取了空想社會主義“理想城市”的概念,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摒棄舊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結構模式思潮。這種思潮一時甚為流行,且影響深遠。它把城市和農村結合起來研究,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城鄉結合的結構模式。盡管其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它對人們的啟示,以及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城市發展實踐的引導作用,卻有著不可否認的進步意義。至本世紀初,隨著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對城市空間結構按現代城市功能分區的概念。1910年,法國建筑師戛納爾的“工業城”規劃,首次把城市中的工業區、港口、鐵路與居住區,在用地布局上嚴格地區分開來。直到1933 年,《雅典》明確提出城市的4大功能: 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并提出有“計劃”與有“秩序”發展城市的原則,為世界各國的城市規劃師所信守。
(5) 多元期
從20世紀50年代起,城市設計和多元思想崛起,城市形成建設趨向小型化、環境人性化和決策公開化。二戰以后,世界上很多國家恢復重建,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進入新的。60~70年代的西方國家,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廣泛應用, 第三產業興起, 生活水平提高; 另一方面則是舊的經濟結構經受著變革的巨大沖擊,所謂“傳統工業”開始衰退,環境質量惡化,社會結構和城市的歷史文脈被破壞,新的社會經濟不穩定因素在增長,這就促使人們反思,更深入地思考城市的本質,包括重新認識那些原以為是“金科玉律”的某些城市規劃的觀念、原則和方法,因此,60年代以后,現代城市規劃觀念又經歷了一次新的轉變,直到今天, 這種轉變仍在繼續發展。
2 當今城市規劃新觀念
首先,最令人欣慰的是,從20 世紀80年代至今,在規劃師、設計師以及國仁的努力耕耘下,現就全民意識來說,對“規劃”這個概念已不再陌生或持“漠然”的態度了。當然,最為主要的還是經歷了這十多年的坎坷,城市規劃內容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觀念,對一些已不再適應發展需要的“教條模式”,均作了改頭換面的“革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市規劃中已融入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活躍因素,當其與規劃相結合,也才能真正體現“規劃”是為人服務的。二戰后的西方城市主要面臨的就是一系列經濟問題,所以,才成為制定規劃進行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經濟改革中出現大量的社會經濟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城市規劃。20世紀20年代期間,規劃是以解決城市人口疏散為出發點,而今研究的問題就寬廣得多,諸如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帶來了新的因素,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問題。
雖然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完善、成熟,譬如定量分析研究等,但它為城市規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包括從城市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如何確定城市在區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經濟發展如何解決人口就業、發展新區、保護舊城中心繁榮等問題結合起來。
(2) 從更深層次和角度認識城市結構
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是社會經濟作用的結果,對城市職能的多樣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復雜性有了重新認識,即城市的空間結構必須適應城市社會結構發展變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從空間結構上, 對“功能主義”觀點提出挑戰,引導人們重新研究舊城市;重視保護原有的社區結構,允許適當的高密度,保護城市的歷史文脈,保護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還重視傳統的建筑形式和舊建筑的有機結合,改變過去對舊城市全盤推倒,大拆大建,徹底求“新”的做法。
(3) 城市發展連續化
人們逐步對城市規劃的性質以及相應方法有了新的認識,主要是否定了把城市規劃當作是城市“終極狀態”理想藍圖的概念,而是逐步把城市的發展視作一種連續不斷的過程。現有關條例規定“5年小調,10年大調”的方針,其實也就是促使規劃在實施過程中能得以及時調整和完善。
3 中國21世紀的城市規劃
根據《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提出的發展戰略,要求在2020年,中國城市從總體上、基本上實現現代化,因此,以更高的目標和要求修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已迫在眉睫。在這里,筆者根據多年實踐的體會,從進一步完善問題的方面, 談談自己的看法,在勾勒新一輪總體規劃的初級階段,重點應放在以下幾方面:
(1) 從宏觀方面看,針對城鎮體系結構中,城市之間的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問題,規劃在制定時能否充分考慮,并研究能促進這種“區域協作”切實可行的政策或途徑。
(2) 加強規劃與其它學科的密切合作和運用。規劃的前提是分析研究,而往往在實際工作中,這一點往往被忽視。當然, 這與一些決策人士只注重表象或成果的東西有關, 但在這一過程中, 往往因為信息資料欠缺或定性定量分析手段、方法和技術落后、不明確而造成,更為重要的是, 規劃者不可能熟知某些基礎學科知識, 所以,規劃行業中,應劃分相應的輔助行業或學科,如統計經濟或理化分析等。
關鍵詞:兩型社會:低碳城市規劃;生活;產業;能源
1 前言
鄱陽湖城市群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標志著湖南的發展正式進入國家的重大戰略布局,而且能夠充分發揮鄱陽湖城市群在國家促進中部崛起中的戰略支點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充分發揮鄱陽湖城市群在促進中西互動和協調發展中的引擎作用。然而鄱陽湖城市正處于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過程,必然導致能源消費和CO2排放總量的增加。據統計在全國2002-2007年間CO2 排放量翻了一番。2008年全國CO2 的排放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CO2 排放國家。很顯然我們關于南昌市城市規劃需要改變傳統的城市發展的模式來應對將來對城市變暖的造成的影響。具體來說,我們需要追求一種理想的“低碳”城市模式來化解目前的“高碳”城市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風險。就當今的社會生活方式而言,僅僅通過節能減排的技術手段尚不足以解決減少CO2 的排放問題,還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標準衡量城市規劃與建設,通過低碳城市規劃尋求城市發展的低碳方向,探索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
2兩型社會與低碳城市規劃
兩型社會內涵主要為“一核、兩型、三優、四業”。一核主要指科學發展觀,兩型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三優是指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主體需求的最優化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最優化實現;四業為兩型經濟、兩型生活、兩型文化、兩型治理。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建設低碳城市,必須推行以下政策措施:低碳生產,實行可持續的生產模式;低碳消費,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控制高碳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大力開展國際合作,引進低碳技術。
目前低碳城市規劃相關理論研究較少,而低碳城市規劃和建設實踐又迫切需要相關理論進行指導,并逐步系統化,筆者認為低碳城市規劃是在“物權”和利益集團基礎上將有著不同目標和社會需求的社會群體通過低碳城市規劃理念、低碳城市規劃指標體系、低碳城市規劃方法和低碳城市規劃方案的公眾參與等實現低碳城市和社會“共識”的追求,實現我國低碳城市規劃概念框架(圖1)。
圖1 我國低碳城市規劃概念框架
3“低碳城市規劃”探索與創新
3.1低碳兩型編制體系分析。堅持城鄉統籌,創造性地編制《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兩個規劃在編制方法有大量創新點,突出了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區域和中心城市同步研究,突破現有編制方法的限制。按照城鎮體系集聚發展,民生設施網絡推進的思路,建立了“一心五區、兩軸兩通道”的市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拓展了規劃區范圍,為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空間載體。建立了完整的立體綜合交通體系。為我市火車站的提質改造,城市地鐵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進入國家和省規劃和建設的“籠子”奠定了基礎。
建立南昌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及基于規劃管理的測繪信息服務系統”,實現規劃管理的現代化。成立城鄉規劃協會,建立專家咨詢制,引進高水準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國際水準的規劃設計大師,為南昌市的重要規劃和課題研究提出指導性意見。
3.2城鄉功能綜合布局與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1)建立“一軸”:鄱陽湖生態經濟發展極軸,區域發展的大動脈,“一中心”:南昌中心城區,區域發展的核心,“三區”:九江示范區、新余示范區、景德鎮示范區的空間網絡結構。避免城市空間過度集中的狀況,促進城市各地區的平衡發展,優化了城市交通網絡的組織,減少擁擠與堵塞。(2)通過江北集約用地規劃、江南棚戶區改造實現高效能的土地利用、高質量的功能配置、高效率的交通體系,高品質的宜居環境等建設目標。通過開展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和村莊用地整理和工礦廢棄地整理,提高城鄉建設用地集約化水平和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要求,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資源節約與良好的經濟效益。
4結語
關于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規劃的研究,這是一個在國際和國內都比較新的理念,其基礎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求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鼓勵低碳發展的相關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建筑規劃設計;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建設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依據,城市建設是在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的。建筑是城市的構成要素,建筑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城市規劃建設與建筑規劃設計兩個概念出發,對建筑規劃的設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要分析。
一、建筑規劃設計與城市規劃建設概念簡述
(一)城市規劃建設
所謂城市規劃建設,是指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所謂城市建設,是指對城市這一區域內的人們的居住環境、使用物質設施進行改造和建設的過程。如果說在人類社會中,整個城市的正常運行是通過城市管理這一系統工作來實現的,那么城市建設就是城市管理的基礎性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開端。換言之,沒有城市建設,城市管理也就無從談起,更不可能有什么城市運行。總之,城市建設是城市發揮其應用的功能,為人們從事生活或生產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是整個城市有序運行的基礎。
所謂城市規劃,就是對城市建設的設想和計劃,它是城市建設的依據。具體說來,在城市規劃當中,規劃者根據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對城市的未來發展作出科學的預測,對城市區域提出合理化的布局策略,對城市的各項工程建設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意見。總之,城市規劃是對城市建設各個環節和階段的綜合部署。如果說城市建設是城市管理的基礎,那么城市規劃則是城市建設的基礎,是基礎的基礎。總之,城市建設以城市規劃為基礎,最終實現整個城市的有序運行。
(二)建筑規劃設計
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就被稱為城市。城市包括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并且具備一定的行政管轄功能,建筑是城市的構成要素。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規劃也包括建筑規劃。城市規劃設計是對城市各個要素的規劃設計,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規劃設計、景觀建筑規劃設計等等,建筑規劃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筑規劃設計是對建筑物自身的規劃設計,重點考慮的是建筑物本身的實用性和美觀性。如果說城市規劃設計關注的是整個城市或者整個城市群落的規劃布局,是一種宏觀的空間區域設計。那么,建筑規劃設計則是在微觀層次上對空間區域進行設計,它關注的是建筑物本身的空間特性。當然,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規劃也應該充分考慮建筑物與周邊環境的適應性,建筑規劃設計應該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建筑規劃的設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性
(一)建筑規劃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自身的居住環境和生產活動場所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建筑規劃設計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建筑規劃設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于建筑規劃設計主要是立足于建筑物本身的微觀空間區域設置,因此很多建筑規劃設計過分追求建筑物自身的美觀和實用,忽略了它與城市其他物質設施的重要聯系,導致建筑規劃設計的孤立性。很顯然,這種設計忽略了建筑規劃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事實,僅僅從建筑范疇出發進行建筑規劃的設計,城市規劃的設計理念沒有得到彰顯,城市規劃設計效果不佳。
從這個角度來看,注重建筑規劃的設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性,首先應該認識到建筑規劃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建筑規劃設計不僅僅是建筑領域之內的單獨事件,建筑規劃的設計不能僅僅將設計視野局限在建筑物自身的作用,還應該關注建筑物自身的內部設施之間的聯系、建筑物與建筑物之間的關系、建筑物的建設對周邊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用城市規劃設計方法去進行建筑規劃的設計,保證建筑規劃的設計是與城市規劃設計步伐相一致的。總之,建筑規劃設計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規劃的設計應該與城市規劃設計相統一。
(二)建筑規劃是城市規劃的基礎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復雜的社會生活環境對城市建設提出了越來越的要求。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之下,原有的城市結構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城市發展的迫切需求與較高要求,城市建設迫切需要方法或技能方面的改革。為了更好地進行城市建設,促進人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城市規劃的理念開始出現。
我們已經說過,在城市規劃當中,規劃者立足于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城市的過去、觀察城市的未來,通過科學合理的論證和積極的探索及分析,對城市的經濟結構、空間結構以及社會結構進行有步驟、有計劃的規劃和部署。也就是說,城市規劃是對城市建設的規劃,城市規劃設計則是對這些規劃和部署的可行性論述。隨著城市規劃的迅速發展,城市規劃的設計理論和實踐也開始迅速崛起并飛速發展起來。建筑是城市的構成要素,建筑規劃是城市規劃的基礎。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建筑規劃事業取得到了一定的進步。然而,建筑規劃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建筑師在建筑規劃中往往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性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關懷,對環境的關注也不夠,沒有從城市規劃的全局出發進行建筑規劃。建筑規劃是城市規劃的基礎,建筑師在保留自身建筑風格的同時還應該從城市規劃的全局出發,注重建筑與周邊建筑及整個大環境的協調。在我國,開發區建筑規劃就常遭遇類似問題。開發區是由某一個地方政府規劃的專門區域,開發區建筑規劃與整個城市規劃相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在開發區的建筑規劃中建筑規劃設計必須立足于整個城市的城市規劃進行。
(三)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依據
建筑是城市的構成要素,建筑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具體事宜進行規劃和部署,是城市建設的依據。在城市規劃中,規劃者用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回溯和展望城市的過去及未來,對城市與城市之間以及城市內部各設施之間的布局進行合理的部署,以此實現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認識建筑規劃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理順建筑規劃設計、城市規劃(設計)以及城市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簡單地說,建筑規劃設計是建筑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規劃設計不但應該注重建筑自身的微觀空間區域設計,還應該注意其在整個城市規劃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才能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保證整個城市體系的正常運行。
結語: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城市建設事業不斷崛起。建筑是城市的構成要素之一,建筑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規劃能夠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促進城市的正常運行,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認識建筑規劃的設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性,綜合考量多項因素進行建筑規劃,能夠帶動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廖菁.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作用表現[J].科技與企業,2013(06)
[2]蘇明超,劉超峰.生態低碳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建設[J].經營管理者,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