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人口腔健康宣傳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老年人牙齒缺失;修復情況;調查
【中圖分類號】R7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412-01
我國老齡人口人數逐年上升,隨著老年人年齡的逐漸增長缺失牙齒的人數逐漸增多。為了解老年人牙齒缺失及修復的情況筆者對2008年1月~2008年12月來我院體檢中心體檢的老年人缺牙及修復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1 一般資料
1.1 對象:抽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來我院體檢的離退休職工、干部等458例,男300例,女158例,年齡55~70歲,其中缺牙者396例,占總數的86.5%。
1.2 方法:進行問診及口腔檢查:①缺牙情況;②原因;③修復情況。
2 結果
2.1 缺牙情況(見表1)
3 討論
本調查458例老年人中,缺牙率為86.5%,與蔡玉惠等[1]的調查結果接近,表明牙齒缺失是危害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調查病例按肯氏分類法統計,肯氏Ⅱ類最多,占統計人數的49.24%。失牙原因以齲齒為主,牙周病次之。通過調查結果分析:老年人缺牙情況較為復雜,這與老年人的全身特點及口腔特征有關,老年人全身疾病多,尤其是糖尿病可加重齲齒、牙周病的癥狀,牙周萎縮、齦退縮、牙槽嵴吸收等導致牙齒松動脫落。牙齒缺失導致咀嚼能力下降,進而影響食物的攝入[2]。本組病例統計分析,修復人數296人,修復率達74.75% 。且55~60、60~65歲年齡組修復率較高,說明進入老年初期的患者要求義齒修復的心情更迫切些,尤其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平時社交活動較多的老年人美觀要求更高些,大部分以烤瓷固定修復為主。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加,有關口腔組織退形性變口腔修復和防御能力下降,牙體牙周組織容易受到損害而導致缺牙增多,加上部分老年患者認為年事以高,行動和語言存在一定的障礙,害怕不能適應義齒,故對義齒修復缺乏信心。所以高齡患者的修復人數相對較少。從表3可看出未修復數隨著年齡的增加明顯增多。針對老年患者的缺牙情況、心理特點在修復時應注意:[1]醫生要有足夠的耐心與老年患者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這樣可增強老年人對修復的信心[2]在修復設計上,盡可能從修復的角度考慮,口腔內余留牙的去留,能治療恢復的盡量保留作為基牙能進行固定修復且經濟條件允許的老年人可進行烤瓷或金屬類固定修復,盡可能減輕老年人的不適感[3]對于缺牙數較多有殘根的可進行必要的根管治療及根面銀汞充,做活動覆蓋義齒。活動義齒的設計應以粘膜支持為主,基托設計盡可能稍大,義齒頰舌徑稍小等都有利于減小對基牙的損傷及避免因力過大而增加牙槽骨的吸收。
綜上所述,牙列缺損及缺失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口腔疾患。廣大口腔醫務人員應加強對老年人的口腔衛生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老年人應積極防治齲病和牙周病,認識及時修復和治療口腔疾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我們應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等特點設計合理的修復方法,使老年患者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詞:老人余留牙意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增加,我國人均壽命已達70歲以上。如何從“進口”第一關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是擺在口腔修復科醫生面前的艱難任務。現報道4年來我院口腔門診對老年人口腔余留牙的治療、修復效果評價。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353位年齡65-90歲的老年人,其中65—85歲229例,牙列缺損188例,牙列缺失41例;80-90歲102例,牙列缺損17例,牙列缺失85例;;90歲以上22例,牙列缺損6例,牙列缺失16例。男162例,女191例。
1.2治療對老人口腔余留牙進行口腔常規治療和可摘局部義齒、全口義齒修復。
2結果
對來我院口腔門診診治的353位年齡65-90歲老年人進行治療后,均不同程度地恢復了咀嚼效率,提高了生活質量。
2.1修復情況353例患者中,已修復337例,修復率95.5%。修復情況與年齡關系見表1。經擴檢驗,P<0.05。不同年齡組缺牙修復率有明顯差異。
2.280歲以上老人修復情況80歲以上老人可摘局部義齒與全口義齒修復對保持咀嚼功能的差異情況見表2。
2.3義齒修復評定標準固位良好、咬合平衡且無軟組織刺激,判斷為合格義齒,否則為不良修復體。
3討論
老年人一般不愿輕易拔牙,有的是全身性疾病不允許拔牙,這給修復帶來一定的困難。如何適當地修復、保護余留牙,恢復咀嚼功能,滿足老年人生理、心理要求,對晚年的健康幸福有著重要意義。
3.1老年人口腔余牙的保留原則隨著口腔醫學的發展,許多以前認為要拔的牙,現在經過治療仍可作基牙,一般下列五種情況可暫時保留:1)余牙有一定的負荷能力。2)松動度小于n度,牙槽骨吸收不超過根長1/2,牙周無溢膿。3)有利于義齒固位。
3.2余留牙的去留從修復學觀點注意以下幾點:1)應爭取雙側留牙,有利于義齒固位與平衡。2)盡量保留咬合關系。3)應盡量保留前牙。4)胎關系或其它原因不能作基牙,但牙根好,經過治療調改冠根比例[z],作為覆蓋基牙。5)第三磨牙的去留:第三磨牙即使是殘冠或近中阻生,均應盡量保留,可避免形成游離端義齒,防止基托下沉和基托下私膜壓痛。6)松動牙的去留:一般n度松動,X線片顯示牙骨吸收不超過根長1/2都應保留。7)個別牙去留:僅剩一顆的情況,只要對義齒固位有利就保留。8)伸長牙的去留:作治療后磨改盡量保留。
3.3戴義齒的主動性、耐心的差異,影響義齒的效果。有的患者過去戴過義齒,對此有一定了解,戴用新的義齒時常與原義齒比較;有的從未戴過,就有一個適應過程,所以醫生應耐心給患者交待注意事項,增強患者信心。患者往往對戴過義齒者的話更易信服,所以,醫生應掌握好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提高患者對自己的信任度,這樣可以提高病人戴用義齒的積極性、自覺性,增強病人的適應能力和信心。
3.4余牙去留與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關系
3.4.1生理特點1)牙胎系統特點:(1)牙周、牙釀組織萎縮,牙槽骨嚴重吸收,牙周膜面積減小,表現為牙根暴露,臨床牙冠伸長、食物嵌塞、牙松動。(2)牙冠磨耗,鄰觸點由點接觸變為面接觸。(3)牙髓活力降低,牙體組織脆弱,牙髓病變,根尖孔閉鎖。(4)余留牙負擔加重。(5)老年人口內病變多,如齲壞至殘根〔’〕、殘冠、松動牙、牙周病、磨耗、咬合紊亂等。(6)由于各種原因致缺牙而未及時修復,就會形成各種不良習慣(如偏側咀嚼,下領前伸等),給修復造成困難。2)全身特點: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有關組織呈退行性變,適應能力差。
3.4.2心理特點1)前牙缺失,影響發音和美觀,社交活動受到影響,形成了心理上的壓力,于是要求修復的心情很迫切。2)余留牙數量越來越少,嚴重影響咀嚼,使生活質量大為下降,也形成了心理上的壓力。3)牙列缺損尤其是少數后牙缺失的患者,沒有意識到牙齒缺失的潛在危險性,因怕麻煩、費時間、費用高、有恐懼心理,或修復后不習慣、疼痛而不愿戴用等原因,缺牙后沒有及時修復。因此,應耐心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動員患者及時修復。
3.5高齡老人及時進行全口義齒修復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4年間對進行義齒修復的102位8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了訪問和效果觀察比較,發覺老年人口腔余留牙及時進行義齒修復,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重要的有效方法之一。
3.5.1高齡老人及時進行全口義齒修復有利于恢復咀嚼功能80歲以上老人余留牙的去留問題,根據4年來的治療觀察,我們在老人無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情況下,對余留牙發生病變后盡可能的給與了拔除并修復,以免隨著年齡的再增大身體不能承受拔牙、牙槽骨被完全吸收等生物代謝規律的原因,不能修復者,進食只能是粥類流質飲食,極大地影響多種營養的攝取,使生活質量大為下降。筆者曾多次在城市義診和醫療下鄉活動中調查統計了21位9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缺失牙齒較為嚴重,但均因高齡身體不能承受拔牙、牙槽骨被完全吸收的原因,再也無法修復及安裝全口義齒,帶來生活上的不便。
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發后迅速全球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將這次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級別提升至6級,病毒傳播活躍,疫情進一步向社區和農村擴散,疫情防控形勢嚴峻。
始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簡稱甲流)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造成死亡例數逐日攀升,控制甲流蔓延已成為當務之急。甲型H1N1流感是由一種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致死率高,至今尚無治療的特效藥[1]。我國人口眾多,如不嚴加控制,勢必造成大范圍流行,威脅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建立和依靠以社區為群體開展健康教育以及預防接種將成為防控甲流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對甲流的社區防控做一綜述,為甲流防控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學特點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種新的甲型流感病毒。病毒基因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與季節性流感不同。病毒對烷胺類藥物耐藥,對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類藥物敏感;對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劑敏感;對熱敏感,56℃條件下30分鐘可滅活[2]。
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學特點
傳染源:甲型H1N1流感病人為主要傳染源,無癥狀感染者也具有傳染性。目前尚缺乏動物傳染人類的證據。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的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通過氣溶膠經呼吸道傳播有待進一步確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重癥病例的高危人群:妊娠期婦女;有慢性呼吸、循環、血液、神經系統疾病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疾病、腎病、肝病、免疫功能抑制、19歲以下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體重指數≥40危險度高,體重指數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生嚴重并發癥),年齡≥65歲的老年人。具有2種以上上述特征的人群在患甲型H1N1流感后更易發展為重危病例,如妊娠期婦女合并肥胖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3]。
甲型H1N1流感的臨床特征
臨床表現:通常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包括發熱、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頭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現嘔吐和(或)腹瀉。少數病例僅有輕微上呼吸道癥狀,無發熱。體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體腫大。孕產期婦女感染甲流后更多表現為氣促,更易發生肺炎等并發癥。
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細胞總數一般不高或降低;病毒核酸檢測RT-PCR法查呼吸道標本中的甲流病毒核酸結果可呈陽性,動態檢測雙份血清甲流病毒特異性抗體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胸部影像學檢查:合并肺炎時肺內可見片狀陰影。
甲型H1N1流感的社區防控
甲型H1N1流感的預防接種:接種疫苗是預防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手段之一。接種甲型H1N1疫苗后,可刺激機體產生針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體,對該病毒所致流感可起到免疫預防作用。我國生產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不含活病毒,不會因為接種疫苗而感染該疾病[4]。國內外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疫苗保護率可達85%以上,青少年對疫苗反應性較好,兒童和老年人反應性較弱。疫苗接種將增強易感人群的整體免疫力,已接種人群中不會出現大規模甲型H1N1流感爆發。疫苗接種實行“知情、自愿、免費”原則,以社區為單位根據疫情進展和疫苗供應能力適時調整重點人群的接種范圍。
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基層醫務人員是實施健康教育活動的主體,應該通過培訓學習,了解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掌握預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知識和防治原則。建立和依靠社區內健康教育網絡,組織開展社區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及健康教育活動[5]。普及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知識,指導社區居民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癥狀,懂得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應根據病情輕重居家治療或到醫療機構就診[6]。發放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材料,定期更換宣傳欄的信息或制作板報。張貼宣傳畫,指導社區居民采取有效的自我保健和防護措施,避免恐慌,消除誤區,適宜防范;加強社區慢性病防治,加強健康指導,避免居民因害怕甲型H1N1流感而延誤治療。提倡家庭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和勤曬被褥。指導家庭采用正確的消毒方法,避免過量消毒的不良做法。加強孕婦孕期保健與指導,禁用和慎用藥物預防甲型H1N1流感,避免造成流產或早產;倡導家庭體育健身運動;通過咨詢服務,幫助精神情緒緊張者、心理壓力過度者,消除對甲型H1N1流感的恐懼[7]。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