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游黃土高原范文

游黃土高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游黃土高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1 試驗園基本情況

試驗區海拔高度35米。年平均氣溫12.9℃,1月平均氣溫-3.1℃,7月平均氣溫26.8℃。年平均降水量62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529.2小時。無霜期192天。土壤為潮土砂壤,pH值為7.6。試驗區位于林場東南部。面積50公頃。行株距4米x2.5米。每667平方米栽植67株,其西、北面有大片楊樹防護林。主栽品種為黃金梨。授粉品種為綠寶石、圓黃梨。配置比例為6:1。幼樹行株間套種當地大花生。按常規方式管理。以楊樹速生豐產林種植模式為對照。

2 試驗方法及結果

立足林場的土壤。自然環境等生態因子。主要采取強化培肥地力。適時適量間作。科學整形修剪。綜合花果管理,推行無公害病蟲防治等措施。幼樹前2年以早成形,快長樹為目的。株行間充分利用空間套種花生。達到“以短養長”的效果。第3年起梨樹掛果,花生停止間作。截至試驗結束。開發試驗園區5年累計667平方米產值16395元。對照楊樹豐產林累計667平方米產值7000元(表1)。效益提高1.3倍。隨著幼樹進入盛果期。其667平方米產值將穩定在7500元。是種植楊樹的5倍。獲得了經濟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3 主要栽培技術措施

3.1 科學定植、合理間作

黃金梨與授粉樹綠寶石、圓黃梨按6:1的比例配置。行株距為4米x2.5米。既為樹體留下了足夠的生長空間。前2年又可充分利用行株間空閑地合理間作。采用南北行向。挖長×寬×深為100厘米x100厘米x80厘米的大穴。穴底填入20-30厘米的切碎麥秸。每穴施優質土雜肥50千克和二銨0.5千克。土肥混勻。回填。選擇根系完整苗高80厘米以上的壯苗。栽植時,扶正苗木、填土,并輕輕提苗,使根系舒展,最后踏實,灌透水,留足1.5米見方樹盤。覆膜保墑。樹干套袋。保濕防蟲。4月下旬,行株集間間作地膜花生。

3.2 強化肥水管理

黃金梨、圓黃梨等幼樹生長勢強。對肥水條件要求高。開發試驗區為沙化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保肥能力差。必須強化肥水管理。培肥地力。每年秋季果實采收后施基肥,最佳時期為10月份。幼樹期年株施優質土雜肥20-30千克。磷酸二銨0.35千克:結果期每株施優質土雜肥50-70千克。磷酸二銨0.5-0.7千克,氯化鉀肥0.3-0.5千克。基肥的施肥溝可以開成環形。半月形或放射狀。溝寬20-25厘米。溝深約35厘米左右。

根據梨樹不同生長發育期的需肥特點,適時追肥。3月上中旬花前追肥,施肥種類以氮肥為主。每株施尿素0.2-0.5千克;4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后追肥。株施二銨0.2-0.5千克:7月中下旬果實膨大期追肥。以磷鉀為主。株施二銨0.3-0.5千克,氯化鉀0.15千克。

1年灌水3-4次。分別在每次追肥及秋施基肥后。為進一步改善沙化土地理化性狀。培肥地力。每年6月中旬麥收后。利用下大雨的時機在梨樹盤內覆蓋麥秸。厚度20厘米左右。其上壓少量土。秋季結合施基肥將秸稈埋入地下。可大大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3.3 合理整形修剪

3.3.1 整形梨樹干性強。有直立生長特性。樹形采用三主枝改良紡錘形。主干高度70-90厘米。基部三主枝各保留1~2個側枝。基部以上選留8-10個主枝,為單軸延伸的大枝組。保留60°-70°角。中小型結果部位全部拉成水平。樹高控制在3.0米左右。

3.3.2 修剪 生長季節隨時疏除徒長枝、競爭枝、過密枝。夏秋季及時調整背上枝角度。冬季修剪仍以疏枝、調整角度為主。黃金梨成花容易。但連年結果后。樹勢易衰弱。應注意在適當部位及時培養預備結果枝組。同時充分利用背上枝拉平后培養成結果枝。對于弱花枝和腋化芽枝,應盡早疏除。

3.4 花果管理

3.4.1 授粉疏果開發試驗園每0.3公頃放養1箱蜜蜂。或進行人工授粉。疏果應在坐果后半月內完成。每花序留1果。葉果比40:1,果間距25-30厘米,667平方米留果量控制在8000-10000個。腋花芽果全部疏除。

3.4.2 果實套袋花后30-40天進行全園套袋。果袋選用外黃內黑的優質果袋。套袋前,噴布殺菌劑和殺蟲劑。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2000倍液,以及阿維菌索類農藥。

第2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黃土高坡包括中國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

黃土高坡,又名黃土高原,主要由山西高原、陜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橫跨中國青、甘、寧、內蒙古、陜、晉、豫7省區的大部分領域。

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750公里,位于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海拔高度800米至3000米,黃土高原屬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大地構造單位主要包括陜北隴東地臺、華力西褶皺帶、太平洋式燕山褶皺帶、隴西地塊、中條山地塊、呂梁山地塊和汾渭下游沉帶等,并以秦嶺地軸和鄂爾多斯地臺為南北二大界線。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第二章第三節第1課時外流區為主答案

課前預習

一、1、流入;沒有流入

2、64%;36%;外流區;95%

二、1、季風;夏季風

2、豐富;較短;很大;無

3、高山冰雪融水;夏;季節

三、1、內流;外流;咸水湖;淡水湖

2、青藏高原;東部平原;青藏;長江中下游

課堂探究

探究一

(1)①A河流位于秦嶺一淮河線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

B河流位于秦嶺一淮河線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

②A河流經濕潤地區,水量大;B河流縊半濕潤地區,水量小;

③A河流域雨季長,B河流域雨季短

(2)黃土高原

(3)氣溫;降水

(4)D黑龍江;C珠江

探究二

(1)塔里木河。西北地區。

(2)

分布地區西北地區

主要水文特征補給水源高山冰雪融水

季節性河流夏季為豐水期,其他季節水量少,甚至斷流

流程因為蒸發、下滲、灌溉用水多,流程短

課堂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A4A

2B5C

3B6C

二、綜合題

7、(1)36%;5%;64%;95%

(2)雅魯藏布江淮河珠江塔里木河

(3)外流;夏

課后提升

一、單項選擇題

1D6C

2C7B

3C8D

4D9A

5D10B

二、綜合題

11、(1)略。

(2)400;季風;非季風

(3)長江;黃河;珠江;淮河

(答案不,黑龍江、海河等都可);

大;明顯(大);夏

第二章第三節第2課時滾滾長江答案

課前預習

一、1、青藏高原

2、東海

3、6300

4、川;鄂;皖

5、橫斷山區;四川盆地

6、岷江;漢江;湘江;贛江;

7、宜昌;湖口

二、2、第一;二;水能;三峽段;金沙江段

3、葛洲壩;三峽

三、1、東西;黃金水道

2、7萬;60%

課堂探究

探究一

(1)在圖上標注略。長江上、中游的分界點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點是湖口。

(2)上游;濕潤;豐沛;大;大

探究二

(1)增多

(2)亂砍濫伐;過度;水土流失;圍湖造田

課堂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C4B

2B5B

3A6D

二、綜合題

7、(1)見下圖

(2)加固中游河段大堤;修建分洪工程;裁彎取直;修建水庫

(水利樞紐工程);疏通河道;植樹造林,防治水土流失;退耕還湖等

課后提升

一、單項選擇題

1C7B

2C8A

3B9B

4D10B

5D11C

6C12C

二、綜合題

13、(1)嘉陵江漢江葛洲壩;三峽;上海;南京;武漢;重慶

(2)江蘇省(蘇);江西省(贛);貴州省(貴或黔);四川省(川或蜀)

14、(1)見下圖

(2)上;三峽

(3)減小;增大;上游亂砍濫伐,中游圍湖造田,生態環境被破壞等

泥沙淤積、河床抬高、航道阻塞、洪澇災害頻發(意思相近即可)

第二章第三節第3課時滔滔黃河答案

課前預習

1、巴顏喀拉山;青;川;渤海;二

2、河口;河口;桃花峪;桃花峪

3、龍羊峽;水能;洮河;

湟水;寧夏;河套

4、黃土高原;中游;汾河

5、華北;地上河

6、黃土;水土保持

7、修堤筑壩;小浪底

課堂探究

探究一

(1)源頭;河口;河口;桃花峪桃花峪;人海口

(2)地上河;抬高;支流

探究二

(1)B大;中

(2)少;稀疏;C

(3)黃土;千溝萬壑

(4)植樹造林

課堂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

1B4B

2B5B

3C6C

二、綜合題

7、(1)青藏;渤

(2)黃土;植樹造林,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3)太行;河北;山西;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課后提升

一、單項選擇題

1A7A

2A8D

3D9A

4B10C

5A11D

6D

二、綜合題

12、(1)渤海

(2)青海湖

(3)河口;桃花峪

(4)渭河;汾河

(5)③;③河段所在的流域為黃土高原,土質較為疏松,并且該地區氣候干旱,加之人們不合理的墾荒、放牧等,使得該地區植被稀少,夏季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因而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答出“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中的三點即可)

13、答案:(1)洮河;湟水

(2)略(注:黃河上、中游的分界點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點是桃花峪)

(3)青海

(4)河南

(5)一;二

第4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我國唐代詩人李白曾寫道:"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從地圖上看,黃河干流像一個巨大的"幾"字.

有人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有人說:黃河是一條害河,它在歷史上曾多次決口泛濫,給黃河流域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么,我們將怎樣看待黃河的呢.

黃河流經地區,一般降水不足.黃河水,使一塊塊干涸的土地展現了生機.

黃河的下游早有"地上河"之稱!那"地上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支流也比較多.由于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據觀測,黃河仍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黃河之害,在于下游決口改道.因為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積.黃河泥沙百分之九十來自中游,因此,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黃的根本.

第5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關于黃河的諺語】

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灣

說盡黃河只為水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跛至天涯

九曲黃河十八灣,一碗河水半碗沙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墻不回頭

黃河黃,長城長,英雄百戰走四方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黃河清,圣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黃河十八灣

鯉魚跳龍門

孤柏嘴著了河,駕部唐部忘往外挪不到黃河心不死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黃河船夫曲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黃河的簡介】

麓的瑪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正源,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作詞、冼》,慷慨激昂,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磅礴氣勢,歷史源遠流長。

黃河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由于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因而它又被稱為“懸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里距黃河30公里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后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煬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黃河為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黃河源頭位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自治區,余亞飛的《黃河頌》贊美了黃河的精神:“黃河浩蕩貫長虹,浪瀉濤奔氣勢雄;石障山屏難阻擋,千回百轉總流東”。黃河一路洶涌奔騰,銳不可擋,在山東注入渤海。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

黃河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7毫米。 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

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黃河干流呈“幾”字形。

黃河流域界于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南北相差10個緯度,東西跨越23個經度,集水面積75.2萬多平方公里。黃河全長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內石山區占29%,黃土和丘陵區占46%,風沙區占11%,平原區占14%。

第6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環境教育;思考實踐

正所謂,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因此,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強化環境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的探討有其必要性。

一、立足于教材,強化環境意識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增強課堂上的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將環境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例如,在進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首先,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一下黃土高原的景觀圖,讓學生通過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請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該高原的地表形態特征: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導致這種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你認為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教學引導: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溝壑縱橫,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

然后,教師讓學生針對問題,分析具體的治理措施。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如,上游:建設大型水庫;中游:在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下游:加固黃河大堤,進行就導入到課堂教學中。

通過這樣的教學,既可以考查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等知識點的掌握,又切實有效地強化了學生的環境意識。

二、通過習題教學,滲透環境意識

在習題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環境教育,適時引導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而強化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在這里我們通過案例說明一下:

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舉出以下各種做法中,讓學生從中找出哪些有益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哪些會破壞環境。

①若想吃得好,就吃蛙蛇鳥;②綠化荒山,鳥語花香;③用劇毒農藥消滅病蟲害;④長期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⑤吃飯要干凈,筷子一次性;⑥要致富,大砍樹。

教學引導與分析:蛙蛇鳥是野生動物,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我們應該保護這些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而不能吃它們;綠化荒山,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有益于改善生態環境,建造一個鳥語花香的生態家園;用劇毒農藥消滅病蟲害,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還會通過食物鏈危害其他動物及人類,故該做法破壞環境;長期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服,造成水體污染,可能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發生赤潮等嚴重后果;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要耗費大量的木材,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樹木能夠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大量砍伐樹木,只能破壞環境。

三、利用社會實踐,滲透生態教育

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讓學生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首先,在擬定計劃前要對當地的生態狀況進行調查或通過圖書館、到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咨詢,也可以通過報刊雜志、電視臺或互聯網站收集資料。

其次,讓學生選擇一個當地存在的問題后要詳細寫出具體實例和近些年來采取的措施,進一步收集和學習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知識,以便加深理解,進行評價并寫出調查報告。

第三,結合當地情況,分析在生態環境方面出現問題的原因,指出有關部門和公民在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方面應當如何做,并寫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第7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一、突出優勢

1.重組結構,創新教材設計

本著創新教材設計、優化教學內容的指導思想,八上新教材處理思路相對比較清晰,如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設置三節內容,即第一節“地形地勢特征”、第二節“氣候基本特征”、第三節“河流和湖泊”。很明顯教材是從地形、氣候、河湖三方面說明中國的自然環境,這樣安排教材結構比老教材清晰、簡單。其中第二節“氣候基本特征”將老教材“氣溫和降水”、“氣候的基本特征”兩節內容揉和一起,編者的出發點不言而喻,將中國的自然環境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尤其是“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目的安排,新增閱讀內容“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帶推移及其影響”,讓學生感受到季風對我國氣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降水。接著新教材呈現“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內容環環相扣,成為新教材亮點之一。

新教材修訂以八年級下冊尺度為最大。八下“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為中國地理分區開篇,之后設專門章節分別講述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分區。四大地理區域中穿插不同尺度的地理區域,既有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必學的北京、臺灣、香港、澳門,又有東北三省、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從而實現課程標準關于“此外,教材編寫者和教師還必須從全國范圍內選擇至少五個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的基本要求。這些區域作為其中的一個自然或行政區域,在四大地理分區的背景下,有宏觀地理知識作鋪墊,學生學習會比較輕松,也利于深化對四大地理分區知識的理解。

2.情境導學,激發學習興趣

八下中國區域地理新教材編寫的思路和七下世界區域地理新教材編寫思路相同,由導學情境與區域主圖和名片一起占據完整的一頁,構成獨具特色的“導學篇”。問題情境設置的基本策略是:選擇一幅與本節內容相關的畫面,或提供照片,或給出地圖或人物圖像,以資料卡的形式提供材料,用簡短文字敘述,自然地切入教學主題,集中學生注意力;通過巧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子目標題,突出區域特征

八下新教材中國區域地理每一節內容都設有子目標題。子目標題往往是對某一目內容的高度提煉和概括,其很強的概括性便于學生理順圖文脈絡,建構知識框架以掌握主要知識內容。雖然老教材編寫也注意突出區域特征,但新教材處理更為明顯。如關于每一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老教材專門用一目進行介紹,新教材則將各個區域的位置和范圍安排在導學篇中進行學習,每一節的每一目都以區域最突出特征作為標題。這對于感性知識較強而不善于邏輯思考的初中生而言,學習有關鍵詞可抓,易降低學習難度。如八下“黃土高原”一課,共由四目組成:第一目“全球最大的黃土區”、第二目“水土流失嚴重”、第三目“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第四目“生機煥發的黃土地”。再如,“東北三省”一節,共由三目組成:第一目“冷濕的自然環境”、第二目“重要的農牧業基地”、第三目“轉型中的工業基地”。每一子目標題都是對該目內容的高度概括,很好地突出了區域特征。

4.地理活動,關注探究過程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課堂活動設計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過程,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生成和學生的終身發展。如八下“黃土高原”一節第20頁新增設的活動“水土流失小實驗”,討論水土流失的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筆者認為這一活動不僅是本節教材的亮點,更是必須重視的活動內容――地理探究活動。該活動通過三個對比實驗,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水土流失的強度與地面植被、降水強度、坡度大小的關系。該活動并未直接給出結論,需要學生自己探究發現。這類活動不僅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更為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生成過程及探究意識的培養。

5.圖片精美,承載信息豐富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能夠承載豐富的地理信息。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重新繪制地圖、示意圖,使其更加科學、美觀、形象,景觀圖片更具視覺沖擊力。圖像與課文結合緊密,起到以圖引文、以圖釋文的作用,形象直觀地反映和說明地理問題,對學生產生很強吸引力。八年級下冊新教材這一特點非常明顯。如“黃土高原”一節中直接提供有效信息的圖表多達17處,其中第18頁圖6-3-1“黃土高原范圍和地形”,可了解黃土高原位置,清晰找出黃土高原范圍、流經該地區河流、所處地形單元等有效信息,利于培養學生讀圖素養以及獲取信息能力。又如,第19頁黃土地貌景觀圖和第21頁黃土高原景觀圖,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特征,可為后面教學創設情境――“假如你生活在這里,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你會有哪些舉措”,從而過渡到第四目“生機煥發的黃土地”的學習。

6.海洋國土,全面認識國情

八下新教材增加了“我國的海洋國土”一章。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它順應時展,體現課程標準“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的要求。同時也避免老教材中國區域地理只講陸地區域,不講海洋區域的局限。教材由陸地到海洋的編排方式,隱含了中華民族正在以開放的胸懷和氣魄走向藍色海洋,走向世界,有利于引導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國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和國土觀念。

二、不足之處

1.個別內容表述不夠嚴謹

八下新教材第54頁香港組成描述如下:“香港位于珠江口東側,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這種描述會讓學生產生錯覺,即“香港只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而從圖7-3-4“香港特別行政區”圖上可知香港組成不僅有香港島、九龍和新界,還有周圍200多個島嶼。教師新授課時應讓學生明確香港的組成部分。

2.某些地方搶占學生探究空間

八下地理新教材編寫有許多地方用文字形式直接給出結論,筆者認為這樣做忽略知識的生成過程,也阻礙有效教學活動。如八下新教材“黃土高原”一節第二目“水土流失嚴重”,開篇即給出結論“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土質疏松、降水集中等自然原因,也受亂墾濫伐、過度放牧、陡坡耕種等人為因素影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原因是本課重點,也是組織學生從事探究活動最好內容,這樣設計忽略知識生成過程。可做如下改動:在組織學生做完“水土流失小實驗”,得出水土流失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后;呈現課本第21頁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干燥的黃土遇水后變為泥漿、延安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引導學生口頭描述或寫出黃土高原的外在特征;最后讓學生分組探究,歸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原因,可通過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得出結論,體現知識的生成過程。

3.局部內容編排略顯混亂

八上第二章第二節“氣候基本特征”第二目編寫,教材內容略顯混亂,層次感不強。為了承接第一目季風氣候顯著,可這樣編排:“季風影響下,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是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重要體現,人們通常根據一個地區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將我國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然后呈現干濕地區分布圖。“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還表現在氣溫時空分布上”,緊接著呈現“中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中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及其相關內容。“我國氣候復雜多樣還體現在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上”,可呈現教材內容與“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這樣編排教材,內容緊湊、層次分明。

第8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關鍵詞:作品 風格 時代性 民族情感 地域文化 安塞腰鼓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228-02

《安塞腰鼓》是陜西延安籍作家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1986年秋,當祖國上下為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業績歡欣鼓舞之時,《安塞腰鼓》以其磅礴的氣勢,激蕩生命的力量發表在10月3日的《人民日報》副刊上。這篇帶著西北黃土高原特有的樸實、厚重、火爆的文章陜西省,一時引起文壇的極大關注,被譽為“無韻之信天游”。

90年代以來,《安塞腰鼓》陸續被全國多家省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它的閃亮出現極大的推動黃土文學的繁榮,可以說,許多人知道并認識“安塞腰鼓”就從這篇散文開始的。它表現出來的磅礴大氣,震撼人心的力量,宣泄生命涌動的熾熱情懷,成就了其狂飆之風格。當然作為一個文學作品,其風格總離不了特定的歷史環境、時代、地域和民族情感的哺育和影響。因此,我試圖從時代、環境和地域及作家的創作動機、個性等方面對《安塞腰鼓》做一定位和審視,解讀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以怎樣的內容和主題存在和出現,取決于特定的時代和社會環境。東漢與唐朝末年,社會動蕩、政局動亂、民不聊生,由此出現了諸如慷慨激昂的建安文學和以杜甫為代表的關注社稷民生的一大批現實主義作家作品。同樣,強盛的西漢和唐宋王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由此也造就了代表中國文學的漢賦、唐詩、宋詞走向鼎盛。“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禮記·樂記》)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解讀劉先生的《安塞腰鼓》。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10年動亂的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號角聲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政通人和,萬象更新的局面。此情此景,成為激發、觸動作者煥發創作激情的最根本動力,它轉化成劉先生期盼已久,終日感悟又在“那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復合物的東西”,[1]這就是大氣磅礴的《安塞腰鼓》。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黃土地作家,時代賦予了他一項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謳歌故土。作家用“安塞腰鼓”這種特定的意象來傳達他對生活時代的審美感受,傳達他對黃土地上質樸、厚重的生命詩意的理解。在這篇散文中,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酣暢淋漓的筆墨,表現安塞腰鼓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其宏大的場面奔放的動作,鏗鏘有力的節奏,熾熱的情感,激昂的火爆的鼓點……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其本身已超過了一種地域文化所傳遞的信息,而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堅強不屈、意氣奮發、蓬勃向上的精神象征,更是古老的華夏大地在風雷激蕩的改革開放大潮中發出沉重而有力的回響,成為一個時代催人奮進的號角。

法國著名學者伏爾泰說:“從寫作的風格來認出一個意大利人、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和一個西班牙人,就像從他的面孔的輪廓,他的友善和他的行動舉止來認出國籍一樣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講,劉先生本生就是“一個茂騰騰的后生”,是一個沾了一身黃土氣息的作家。《安塞腰鼓》傳達出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質樸的風格,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奮發向上,生生不息的個性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文學史上,歷朝歷代的作家共同創造了我們輝煌燦爛的文化,許多作家作品已成為世界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先生筆下的《安塞腰鼓》,無論從展現的題材內容、人文社會環境還是藝術表現手法,以及作品中濃郁的西北方言,都很好的秉承了漢民族文學的傳統。我們能從這篇散文中很熟悉的讀出漢賦的鋪陳,唐詩的浪漫,宋詞的豪放以及邊塞詩蒼涼壯闊的意境和古代將士精忠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安塞作為中國古代西北邊關的一個軍事要塞,歷來戰爭頻仍。作品中從“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聯想到“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正是我們民族從奮起抗擊外族入侵到爭取獨立解放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令人稱道的是,劉成章先生不僅從民族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秉承漢民族文學的傳統,而且從長期意識的實踐和積累中,把新時期彰寫民族個性的散文推向一個更新的高度。其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也正是我們民族文學不斷進步、發展的動力。俄國著名小說家果戈理說:“一個作家的民族性在于他具有的民族精神,只要他的感覺和他所說他的同胞的詩,仿佛正是他們自己這么感覺和這么說似的”。劉成章先生正是用“民族的眼睛”去看去寫,《安塞腰鼓》所表現的濃郁的民族氣息,激發了千千萬萬的同胞強烈的共鳴,也是這部作品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至風沙茫茫的毛烏素沙漠,南至關中平原之間這塊廣袤的黃土地便是陜北黃土高原,其山大溝深、溝壑縱橫,自古以來就是遠離繁華京都的荒蠻之地,但它是連接中原農業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從秦漢時期一直到,戰亂不斷,外族入侵、將士戍邊、移民墾荒,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匯合,形成黃土高原獨具特色的文化。《安塞腰鼓》就是陜西黃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和符號,他與陜北古老的歷史密切的聯系在一起。在古代與外族頻繁的戰爭生活中,《安塞腰鼓》既是古代邊關將士沖鋒殺敵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們出征凱旋的歡迎曲,它充滿激情與力量,雷霆萬鈞,具有極強感染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戰爭擂鼓鳴金的場面已永遠的消失了,但這種具有戰爭生活血統的激情和力量的腰鼓,卻深深的根植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并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娛樂形式而代代相傳。在發展過程中,《安塞腰鼓》與高亢嘹亮的陜北嗩吶,粗獷豪放的陜北秧歌和信天游融為一體。可以說它是陜北高原雄渾剛健,野性大氣和陜北人淳樸、厚重的鮮活意象。對于劉成章而言,他生長在這片土地上,這里的一草一木,他是再熟悉不過了。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他筆下的《安塞腰鼓》如“紅豆角”、“老南瓜”泥土味十足;如山大溝深的黃土地,氣勢磅礴;如紅高粱釀就的一壇老酒,醇厚而火烈。這種張揚的個性,宣泄生命的激蕩,豪氣勃發的激情,也只有在這塊古老沉實、厚重博大的黃土地上才能發掘出來的元氣和神魂。“安塞腰鼓是屬于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這塊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如此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為一個本土作家,從他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黃土地和安塞腰鼓的無限向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2]站在這個高度上去看,我們也可以說,這是西北文學和黃土文化所具有的一個共性,而劉成章先生則是這個文頭上一面鮮艷奪目的旗幟。

有人說劉成章先生是陜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是因為《安塞腰鼓》是高原生命的一曲熱烈的頌歌。也因為他以詩一般的語言,磅礴的氣勢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打開了一片更為廣闊的而令人神往的視野,我們說它不僅僅是生命的贊歌。

參考文獻:

第9篇:游黃土高原范文

關鍵詞:譚盾;西北組曲;傳統音樂;音樂元素;運用分析

1 陜北民歌――“信天游”

《西北組曲》在民歌旋律的移植上,直接借用了屬于陜北民歌“信天游”里的《信天游》與《腳夫調》這兩首樂曲。“信天游”是黃土高原地區民歌的一種類型,又稱作“順天游”。黃土高原上的民歌體裁分為山歌、秧歌、小調及勞動號子。山歌又分為“山曲”、“花兒”、“信天游”等,然而就其內容與結構而言,這幾種山歌常有相似之處。[1]“信天游”的特色正如其名稱,是一種在廣闊天地之間漫游的歌曲。過去晉、陜 人民傳統上有“走西口”討生活的習慣,這些外出的人們被稱為“腳戶”、“腳夫”或“趕腳的”。為了討生活腳夫們常年奔波于荒涼空曠的山路,在行路中靠著一曲曲的山歌度過寂寞的時光,他們常年持續的傳唱成為“信天游”的保存者與傳播者,由于演唱者孤獨的內心世界也使得“信天游”的音樂風格更具蒼涼。黃土高原常年干旱少雨,風沙極大,地勢廣闊,河川的切割使得高原上有許多相對高度極大地谷溝。惡劣的環境造就了這個區域的人們剛毅、質樸且豪放性格,同時也使當地的語言與音樂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高低落差的巨大地勢影響下,為了交談清楚,陜北方言字調往往起伏大,語調常常拉得很長,慣用疊字或者襯字。同樣,民歌在用字上承襲了方言傳統,常帶有呼喊式的長音、旋律富有激烈的跳進、帶裝飾音符。[2]此外“信天游”的歌曲以口頭傳唱為主,經常發生一曲多詞或是近似的詞但曲調相異的情形。

作曲家譚盾在《西北組曲》中直接連用了《信天游》和《腳夫調》兩首“信天游”民歌:這兩首民歌,在舞劇《黃土地》的配樂中也都有使用。這個曲調的民歌《信天游》常見的詞除了“你媽媽打你你給哥哥說,你為什么要把那洋煙喝;我媽媽打我無處說,因此就把那洋煙喝;你媽媽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紅鞋”,另一個常見的歌詞版本是“山又高來路又長,照不見哥哥照山梁;想你想你真想你,三天沒吃半碗米,三天沒見哥哥面,大路上行人都問遍;有朝一日見了哥哥面,知心話兒要拉遍。”[3]后者的歌詞第一段被譚盾用在舞劇《黃土地》中被配上了電影陳凱歌寫的《女兒歌》的歌詞并由女聲獨唱,同時將這個曲調用在搭配舞蹈的部分,在《西北組曲》中除去了女聲獨唱僅僅留下音樂的部分作為第一樂章《老天爺下甘雨》的后半段的主體部分,并在第四樂章《石板腰鼓》前的引子再現此一曲調,以此達到回應第一樂章的效果。音樂調式主要以徵――宮――商――徵為骨干,上句結音在商,下句結音在徵,形成五度的音程關系;上句音符變化起伏較大,以上行四度大跳與下行七度大跳構成,下句則以級進為主。這在“山曲”《割莜麥》中也有類似的曲調。

《腳夫調》是“信天游”民歌中著名的歌曲之一,在許多探討“信天游”的文章或是民歌曲集中都經常可看見它的身影。歌詞主要內容是描述由于“走西口”所帶來的艱苦,歌詞主要從腳夫的立場出發,其中以“三月里的太陽紅又紅,為什么我趕腳人兒這樣苦命”最為常見。《腳夫調》的記譜有許多種,但是大體來說變化不大。譚盾將《腳夫調》的旋律用在舞劇《黃土地》中翠巧的獨舞中,管子為伴奏。而在《西北組曲》中,這個段落成為第一樂章《老天爺下甘雨》的一個段落,樂器則改為嗩吶獨奏。改換樂器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管子的音量較小音色較哀怨,較適合舞劇中翠巧纖細、受到迫害的形象,但是音樂《老天爺下甘雨》則沒有此表現需求,從而顯示出作曲家不同的藝術考量,并不是單純的移植舞劇音樂作為獨立作品。

2 鼓傳統樂――安塞腰鼓

譚盾在《西北組曲》中,打擊樂的使用尤其是鼓樂更富有特色,既有傳統味道卻又與傳統樂吹打樂不同,當中第四樂章《石板腰鼓》擊樂更是重要的靈魂角色。該樂章雖然是一個想象的完美情景,但同時也是作曲家本人受到安塞腰鼓實際啟發所做的藝術選擇。

腰鼓是一種民間鼓樂,通常一邊行走或在一個場地內邊舞邊敲擊同時變換隊形,其中安塞腰鼓是當中極出名的一個種類。安塞腰鼓源于陜西省延安市安塞縣,該地境內土地貧瘠溝壑交錯,宋朝時取“安定邊塞”之義將此處定名為安塞堡,由此可知此處在古代屬于軍事的險要地方。杜甫磅礴的邊塞詩“焉得一萬人,極驅塞蘆子”就寫于此地。腰鼓在古代戰爭中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安塞腰鼓的誕生于發展便被推測與當地的軍事背景相關。此后安塞腰鼓逐漸提升為文化娛樂活動,成為節慶時一種民間廣場上集體的娛樂性質表演。1942年延安與陜甘寧邊區興起了新秧歌運動,安塞腰鼓被視為農民的藝術而得到注視,之后以“黃土高原的珍寶”之美稱被推廣至中國各地。

安塞腰鼓的表演除了聽覺的部分,視覺上肢體的舞蹈動作與隊伍的圓形變化都是當中極具藝術價值的部分。由于演出時陣容龐大,在廣大的高原上轟轟作響,配合鼓手有力的動作,構筑了安塞腰鼓充滿生命力的形象。在電影《黃土地》與舞劇《黃土地》中,腰鼓的演出場景被喻為解放的象征。在《西北組曲》之中,譚盾連用了鼓面、鼓邊與鼓棒互相錘擊等不同的演奏方法,并且設計三人同時奏鼓與鈸產生了類似鼓隊的豐富音響。除此之外,譚盾在還借鑒樂傳統鼓樂的群奏手法,這種奏法最早出現在他1983年的作品《鼓詩》中。在他后來為電影《臥虎藏龍》、歌劇《秦始皇》中都有連用類似的寫作方法。

3 雙四度結構――地方音樂特色元素再利用

陜北民歌的旋法中,最具鮮明特點的是調式主音下方四度音與上方四度音對主音的支持,構成了鮮明的四度跳進音程,這樣的骨干音組合又被稱作“五度三音列”。以《腳夫調》為例,其音階屬于四聲徵調式,由fa-降si-do-fa構成骨干,并且以四度跳進為主構成旋律線。[4]這種以連續四度的跳進,或是雙四度組成框架來構成橫向線條,成為陜北音樂的一大特色。在《西北組曲》中,除了在橫向旋律大量連用四度的結構外,也利用垂直的和聲形式堆疊四度音程。以四度或其互補的五度作為和聲的基礎,在中國笙的“配音”中由來已久,利用這樣的音響來為中國旋律搭配和聲在中國新音樂中也有相當長的歷史。在《西北組曲》中,作曲家大量利用雙四度進行旋律骨干以及和聲編配,同時搭配二度、七度等不協和音程,不但呈現出渾厚的西北地方風味,也避開了往常中國風味旋律加上西方三度堆疊和聲的不協調。

4 民間風情的完美想象

《西北組曲》四個樂章連綴的重要骨干,就是對民間風情的完美想象。依序透過祈雨、鬧房、愛情、腰鼓四個元素,串起整首樂曲。

這其中水是人類生存無法離開的要素,然而靠天吃飯卻不一定總能順利有雨,古時人們為求生存于是發展出祈雨的儀式。如《呂氏春秋?季秋記?順民篇》就有記載:“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于是剪其發,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由此可以看出古時的祈雨活動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求。民間的祈雨活動更是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在黃土高原上由于經常長時間干旱無雨,因此祈雨的活動十分盛大。在電影《黃土地》中,導演借由祈雨的場面表達表現農民悲愴的吶喊與其精神的扭曲。[5]而以祈雨象征的蒙昧迷信在舞劇中仍被繼續運用。但是在《西北組曲》中,民智未開的象征就與音樂無關。在《老天爺下甘雨》中我們更能夠感覺到的是作曲家借由音響效果用以表現祈雨儀式的虔誠與神秘感。例如原來在舞劇中人聲所吶喊的“老天爺下甘雨,輕風細雨救萬民”在《老天爺下甘雨》中都改成了勞動號子式的呼喊。與前者相比較,后者將祈雨的意象描繪得更為抽象化,并且簡化的音階也更適于演奏者一邊奏一邊喊,同時將黃土地上勞動人民的內心情感刻畫的更為突出。

“鬧洞房”又稱為“鬧房”,在文獻上稱作“聽房”、“戲婦”、“虐郎”。是中國傳統婚俗中一個重要項目。據學者推測這種習俗可以追溯至漢朝。“鬧房”的習俗與由來各地方各有不同,有些地區的“鬧房”習俗過分輕獬野蠻,然而大體來說“鬧房”是為了使新房熱鬧以求吉祥的活動。在電影與舞劇中,婚禮的場景都被用作傳統封建壓迫的象征,但是在《西北組曲》中,與婚禮相關的《鬧洞房》卻被賦予了單純的熱鬧、活潑、喜氣的色彩。這個樂章是由舞劇中的“憨憨、翠巧、頭青”三人舞蹈的段落發展而來,在舞劇與音樂作品中都呈現了歡快的氣氛。譚盾在這個樂章中設計了許多精致的演奏方法,利用滑音的起止時間與音高變化加上連奏或斷奏的控制,共同刻畫了一幅詼諧的場景。

“親親”一詞常見于西北民歌中,特別是山西的河曲民歌。例如“想親親想得我手腕腕(那個)軟,拿起筷子我端不起個碗。想親親想得我心花花亂,煮餃子下了一鍋山藥蛋”、“想親親想在心眼上”,“心中的親親合不上親”。等等。“親親”一詞作為對意中人的昵稱,而“想親親”顧名思義表現了男女之間對愛情、對美好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深刻感受。譚盾在第三樂章“想親親”中借用了這種情感表現的意象,透過夢幻的音色與片狀的音律營造了一種想象的羅曼蒂克氣氛。

參考文獻:

[1] 李雄飛.山曲、爬山調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04(1):57-62.

[2] 王小平.論信天游的審美特色[J].交響,1999(2):69-72.

[3] 姚莉莉.從“信天游”透視陜北民間文化藝術的特征[J].黃鐘,2003(4):48-51.

[4] 劉建峰.陜北民歌特征旋律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2004(6):91.

精選范文推薦
国产无套露脸| 俄罗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欧美交换乱理伦片1000| 91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AV无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在线观看|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直播| 色婷婷久久免费网站| 无码专区3d动漫精品免费 | 亚洲色婷婷久久精品av蜜桃久久| 国产18禁黄美女网站一区二区 | 国产性生交xxxxx无码| 亚洲地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 亚汌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成人精品毛片在线观看| 丰满的人妻hd高清日本| 亚 洲 视 频 高 清 无 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蜜芽|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观看蜜桃|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青青草视频原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被狂躁到高潮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影音先锋男人站| a在线免费|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极品内射| 国产人人干|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国产真实交换在线| 蜜桃视频免费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