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穴位敷貼;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療效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氣管哮喘,因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沉重等特點,近年來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所面對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此類疾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一般治療上應用祛痰劑、鎮咳、平喘藥或抗膽堿藥、β受體激動劑、激素等對癥處理,但臨床上存在療效不顯著、耐藥和毒副反應等不足。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3]。故本研究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住院患者92例,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所規定診斷標準;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氣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氣管炎15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齡41~82歲,平均(65.25±9.34)歲,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齡47~81歲,平均(67.50±9.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肺功能、癥狀等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臟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過敏體質、局部或全身皮膚感染等。
1.2治療方法分別按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2008年修訂的《COPD診治指南》,哮喘學組2008年修訂的《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對照組:控制性氧療、支氣管擴張劑、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癥狀好轉后減量)、祛痰劑、霧化吸入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治療,貼敷藥物為穴位敷貼治療貼(上海豐澤園醫藥研究所研發),貼敷部位:包括肺俞(雙側)、腎俞(雙側),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風門、定喘;貼敷時間:每天上午外敷相關穴位,1日1次,治療7天,每次貼2~4h,依個人皮膚敏感度不同,可適當增減時間。
1.3護理干預
1.3.1一般護理病房環境安靜、舒適;提前準備敷貼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治療的目的、方法、療效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惑和不安情緒。
1.3.2操作護理操作護士敷貼前需洗凈雙手,操作時,一般站于病床右側,貼前清潔患者局部皮膚,確定貼敷穴位,將治療貼貼于相應位置,將雙手拇指指腹在貼有治療貼的穴位緩緩施加壓力至患者能耐受為度,局部感覺以酸、麻、脹為宜,按壓手法為先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接著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每個穴位持續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貼的穴位,共持續15~20 min。
1.3.3操作后護理一般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若貼敷后局部皮膚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時,應立即取下藥膏,囑患者切勿抓撓,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告知醫師,必要時聯系皮膚科會診。
1.3.4情志護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加之社會、家庭、環境、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常伴有焦慮情緒,對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護理人員需經常關心患者痛苦,耐心傾聽其主訴,并協助患者獲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關懷。
1.3.5飲食護理告知患者在貼敷治療期間,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或軟食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飲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觀察指標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參照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支氣管炎”章節所觀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癥狀、兩肺的聽診)及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MRC),治療第1、7天各評估一次。
1.5臨床癥狀療效判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療效評定方法:以治療前后的積分差與治療前的積分相比的比值來評定療效:療效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①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率≥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證候積分
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土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或四分位數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正態分布),對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Mann-Whnitney U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3討論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發展病情遷延不愈,導致患者肺功能明顯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亦較明顯,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期望于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貼,由治療膏、醫用膠布和保護膜構成,通過生物波效應和經絡穴位效應發揮作用。特別是它能通過吸收人體和周圍環境的能量,發射8~14μm的生物波,該波作用人體時通過“吸收”、“透射”、“反射”等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作用于人體穴位,通過經絡傳導發揮其疏通經絡、調節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體內確實存在由機體細胞為基本單位的生物場,該生物場自人體組織細胞的物理場效應而表現出來[5]。
同時,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廣泛應用于COPD、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評估,與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能夠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臨床癥狀。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訂版,已將該量表列入病情評估體系中,其可靠性和反應性均較滿意,可以體現出患者的健康損害[6]。
本研究發現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在臨床療效、呼吸困難指數指標方面均優于常規西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其具有費用低廉、操作簡便等優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姚建義,苗樹軍,紀雪梅,等.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15-17.
[2]崔宴醫.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貼敷治療緩解期哮喘500例[J].中醫雜志,2009,50(5):438-439.
[3]王蘭娣.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補肺益壽合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26(6):33-35.
[4]王超東,鄧柏穎,蘇莉.經絡實質假說的文獻綜述[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71-72.
[5]張懷亮,潘鈺蔚,李曉霞,等.中醫經絡細胞生物場與生物共振概述[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性病學雜,2009,8(5):329-330.
【關鍵詞】 肺;院內感染;真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18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964-02
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只有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才引起感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時間延長,各種導管介入性治療和器官移植治療的深入開展,系統性真菌感染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呼吸系統真菌感染占所有內臟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內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數患有基礎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為多見[1]。本文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2011年6月――2012年12月呼吸內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進行了臨床資料、病原學分布的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內科住院期間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統基礎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47-99歲,平均年齡75歲。
1.2 診斷標準 院內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華內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的《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作為依據[2]。
1.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肺部陰影吸收。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肺部陰影未完全吸收。無變化:臨床癥狀和肺部陰影均無變化。惡化:臨床癥狀加重,肺部陰影增多。
1.4 研究方法 本組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病史資料、易患因素、診斷、治療及預后進行總結和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有關數據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
2 結 果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發生了院內肺部真菌感染,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率為3.8%。其中確診病例3例,臨床診斷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為5.6%。
2.1 基礎疾病 院內肺部真菌感染可發生在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本組資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為多見,肺炎及哮喘分別占22.2%和11.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 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指靜脈及口服應用廣譜抗生素超過2周)52例(96.3%),最短3天,最長時間15天,合并低蛋白血癥(指血清白蛋白
2.3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類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屬,本組資料中酵母菌屬51例(94.4%),其中白色假絲酵母菌33例(61.1%)。其次為曲霉菌屬。
2.4 臨床特征 臨床表現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有無色透明的“拉絲”樣痰42例(77.8%),口腔內頰黏膜、舌表面可見白色斑點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線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現也無特異性,與普通細菌性肺炎類似,常見3種類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氣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結節型4例(7.4%)。
2.5 治療和預后 已發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療,51例用氟康唑治療,3例用伊曲康唑治療。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轉49例(90.7%),無變化2例(3.7%),惡化死亡3例(5.6%)。
3 討 論
院內肺部真菌感染可發生在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為多見,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別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見的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低蛋白血癥,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個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內科病房患者多為老年人,這些患者年齡大,多有反復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損,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癥等多種問題,同時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以及機械通氣等因素,本組資料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占85.2%。由此可見,呼吸內科病房患者特別是有嚴重基礎疾病,同時存在多種易患因素的患者極易發生院內肺部真菌感染。
此次研究發現,培養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屬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絲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還發現曲菌3例。與國內外大多數報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臨床表現以及胸部x線表現上無特異性,并且因多是繼發感染,常與肺部原發病很難完全區分,早期診斷比較困難。但在原發病的診療過程中,出現呼吸系統癥狀、體征;發熱、白細胞增加;影像學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釋的肺部浸潤影;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用一般細菌感染不能解釋的病例應考慮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經直接鏡檢發現菌絲,真菌培養2次陽性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可做出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
在治療方面,目前針對真菌感染治療可選擇的藥物不多,主要有三唑類,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類,如:兩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國外資料認為對于嚴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別是全身真菌感染者應首選兩性霉素b治療,但其毒副作用較大。本組資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屬,對于51例患者我們選擇了同樣對酵母菌有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對毒性低,半衰期長、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組織體內分布廣泛的氟康唑治療,痊愈或好轉47例,有效率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療,有效率66.7%。我們在抗真菌治療同時亦積極的控制原發病,合理選擇使用抗生素,嚴格掌握糖皮質激素的用藥指征,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糾正低蛋白血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積極控制血糖等綜合治療,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療中,及時應用高效的抗真菌藥外,積極控制原發病和易患因素的綜合治療對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樣極為重要的,應引起我們廣大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關鍵詞:肺;白色念珠菌;急診病房
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在通常情況下并不致病。只有在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器官出現菌群失調時才會成為致病菌。近年來,由于醫療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生存時間延長;抗生素的升級并廣泛使用;腫瘤患者帶瘤長期生存;植入性導管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器官移植量增多,免疫抑制劑的應用隨之增多,系統性真菌感染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在系統性真菌感染的中,呼吸系統真菌感染最多見。真菌感染多發生于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為多見[1]。本次采取回顧性調查的方法,對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診病房的58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進行了臨床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楊浦區中心醫院急診病房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肺部真菌感染58例,有呼吸系統基礎疾病的46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齡37~96歲均齡75歲。
1.2方法
1.2.1診斷標準 院內肺部真菌感染以2008年中華內科雜志編輯的《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作為依據。
1.2.2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影像學顯示肺部陰影吸收。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影像學顯示肺部陰影好轉但未完全吸收。無變化:臨床癥狀和肺部陰影均無改變。惡化:臨床癥狀加重,影像學顯示肺部陰影增多。
1.2.3研究方法 本組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病史、疾病的易患因素、診斷、治療及預后進行總結和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有關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計算百分比及統計列表等。
2結果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診病房住院患者1920例,其中58例發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為3.02%。58例均由痰微生物檢查確診。死亡5例,病死率8.6%。
2.1真菌感染的基礎疾病 真菌感染多發生在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6例,占79.3%,最為多見。 2.2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 使用抗生素超過2周者56例(占96.5%),低蛋白血癥者54例(占93.1%),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超過兩周者8例(占13.7%),其中54例合并2種或2種以上易患因素。
2.3感染的真菌類型 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念珠菌屬,其中白色念珠菌38例(65.5%),光滑念珠菌12例(20.7%),曲霉菌屬6例(10.3%),其他2例(3.5%)。
2.4臨床特征 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發熱等癥狀,有咳嗽、咳痰56例(96.5%),口腔燃照襯ぁ⑸啾礱嬋杉白色斑點21例(36.2%),在X線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現也無特異性,與普通細菌性肺炎類似。
2.5真菌感染的治療和預后 所有患者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療,50例用氟康唑靜脈滴注或口服,6例用伊曲康唑口服。53例患者痊愈或好轉,5例死亡。
3討論
急診病房的真菌感染大多發生在原有的呼吸系統疾病的基礎上,其中以COPD(慢性阻塞性肺部)最為多見,占79.3%。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低蛋白血癥、糖尿病是重要的易患因素。
急診病房患者多為老年人,這些患者年齡大,呼吸系統防御功能差、腦血管意外后肢體功能喪失長期臥床、或不能進食需長期鼻飼、低蛋白血癥、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肝病,肝硬化,晚期腫瘤惡液質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種疾病。大多數患者多次住院,在反復住院過程中,就可能存在機械通氣、靠呼吸機長期維持,使用抗生素超過兩周、糖皮質激素使用等因素,本組資料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54例,占93.1%。
本組研究發現急診病房真菌感染病人中培養出的真菌,最多的是念珠菌屬,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5.5%,光滑念珠菌占20.7%,另外還發現曲菌6例,占10.3%,與國內外大多數報道相似[2]。肺部真菌感染在臨床表現以及影像學上并無特異性,真菌感染且多數為繼發感染,常與肺部原發病感染很難區分,早期診斷比較困難。在臨床上,治療原發病的過程中,如果出現肺部癥狀、體征加重;體溫一度下降后復又上升;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在治療的過程中增加;胸片或胸部CT提示有新的、無法解釋的肺部病灶等等;在抗感染過程中出現的用細菌感染不能解釋的癥狀或體征,均應高度懷疑真菌感染的可能,及時地送檢痰液做培養,培養陽性是確診的關鍵,同一真菌培養2次陽性結合臨床即可做出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3]。
抗真菌感染可選擇的藥物不多,主要有三唑類,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多烯類,如:兩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本組資料中的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念珠菌屬。對于52例患者我們選擇了抗真菌活性強、毒性低的氟康唑,先靜滴后口服維持,痊愈或好轉48例,有效率為94.2%。6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口服,有效率66.7%。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體會,由于真菌是條件致病菌,一般真菌感染又多發生于高齡、營養條件差、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所以在選擇恰當的抗真菌藥物的同時一定加強支持治療,糾正低蛋白血癥,嚴格控制血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綜合治療,才能提高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好轉率。
參考文獻:
[1]楊繼紅.呼吸內科病房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36):156-157.
[關鍵詞] 糖皮質激素;門診;臨床應用;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969.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6(b)-0153-02
糖皮質激素是腎上腺分泌的一類甾體激素,機體正常分泌的糖皮質激素可調節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平衡,用作藥物的糖皮質激素具有抗感染、抑制免疫力、抗休克等作用。糖皮質激素作用強大,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因此各級醫院均有一些不合理用藥情況出現。經多年研究探索,2011年衛生部頒布《糖皮質激素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從多方面明確了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1]。本研究就本院門診部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情況進行整理分析,為糖皮質激素的應用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1月門診部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處方2420張,常用的糖皮質激素品種為地塞米松注射液、地塞米松片、潑尼松片、甲潑尼龍片、注射用甲強龍、布地奈德及氫化可的松等,處方應用患者的年齡為12~68歲,應用疾病種類有內外科常見病、兒科、急診科、五官科、血液科及腫瘤科等。
1.2 方法
應用銷售金額排序法以及用藥頻度(DDDs)排序法,統計并分析本院門診部糖皮質激素銷售金額和用藥頻度,進行排序。所統計的藥物有地塞米松、潑尼松片、布地奈德、氫化可的松、甲潑尼龍。其中用藥頻度(DDDs)的計算為某藥的年度消耗數量/該藥的成人平均日劑量。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與糖皮質激素應用標準對比,評價其應用合理性[2]。
2 結果
2.1 應用糖皮質激素的疾病分布
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以內科為主,呼吸系統、腫瘤及五官科尤為多見(表1)。
2.2 糖皮質激素的應用情況
各類糖皮質激素中應用人數居前3位的分別是地塞米松、潑尼松、布地奈德;銷售金額居前3位的分別是布地奈德、甲潑尼龍、氫化可的松;用藥頻次居前3位的分別是地塞米松、潑尼松、甲潑尼龍。其中應用品種最多的為地塞米松,銷售金額最大的為布地奈德(表2)。
2.3 不合理用藥情況
所選處方中,不合理應用有180張,主要體現在:①用法不妥,一般應該1次/d應用,而多張處方3次/d應用,長期應用明顯干擾生理性分泌;②激素應用指征不明確,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及發熱待查的情況均有使用。
3 討論
3.1 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的適應證、禁忌證
糖皮質激素的主要藥理作用是抗感染、抑制免疫、抗休克及抗毒素,在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方面也有特定的影響,其在臨床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內科、外科、五官科、腫瘤科等,尤其在內科系統疾病應用較多。具體的疾病有呼吸系統疾病、腫瘤及癌癥、耳鼻喉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造血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疾病、肝膽腎臟疾病、相關術后并發癥等[3]。本研究中在應用最多的為呼吸系統疾病。
糖皮質激素的主要禁忌證為抗生素不能控制的病毒、真菌感染等,消化道潰瘍、嚴重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心腎功能不全等患者,其應用原則為不必用則不用,權衡利弊,病情嚴重時根據病情酌情使用[4]。
3.2 糖皮質激素的不良發應
糖皮質激素臨床作用廣泛,同時存在諸多不良反應,部分會導致機體的嚴重損害,其不良反應應該嚴格重視。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效果體現在諸多疾病治療中,有顯著療效[5]。但是與治療同時發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及相關的并發癥導致臨床對于糖皮質激素的應用一直存在爭議。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是一項難題,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主要有應激性潰瘍、骨質疏松、庫欣綜合征、水腫、生長發育障礙、肌肉萎縮,應用于感染性疾病可能誘發新的感染或加重感染程度。近年來,糖皮質激素的不合理應用依舊頻繁,因而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相關并發癥日益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糖皮質激素的相關不良發應應該要嚴格重視,遵循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原則,在臨床的應用中發揮最大的療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6]。
3.3 糖皮質激素合理應用的原則
糖皮質激素作用廣泛,但是其副作用及產生的相關并發癥頗多,且部分可以引起患者嚴重的病變[7]。如何規范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一直是臨床合理用藥需要重視的問題。糖皮質激素的合理應用應遵循以下幾點:嚴格遵循其適應證和禁忌證,不必要使用時絕不使用,不能濫用糖皮質激素;根據疾病的特點,病變的不同程度選擇適宜的糖皮質激素,按照早期、足量、長程、緩撤的應用原則,保證藥物足量滿療程應用,不同的疾病、不同藥物品種,其用法、用量及用藥療程各不相同,不能隨意選擇藥物應用,不能任意選擇多種激素同時應用,用量能小就避免大,用法能經口服吸收就避免其他胃腸道外給藥方式,療程可短就避免長期使用。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預防性應用防止并發癥發生的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補鈣等。根據病情,要緩慢減量逐漸撤藥,避免藥物反彈導致疾病復發,反復多次引起激素不敏感。能應用輔助用藥者,應及時使用以減少激素的用量,并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8]。
總之,通過對本院門診糖皮質激素應用情況的分析,其應用基本符合《糖皮質激素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本院執行力度較佳。臨床應用中充分掌握其相關適應證和禁忌證,掌握不同疾病的藥物品種,用藥方法、劑量及特定的療程,遵循早期、足量、長程、緩撤的用藥原則。但是,從本次研究中發現仍然存在部分不合理處方,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依然存在諸多濫用的情況,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經常出現。因此,不能放松對糖皮質激素臨床應用的知識宣教,實行藥師監控處方,藥師與醫師溝通,對一些不合理用藥及時糾正,提高醫療人員糖皮質激素應用知識的掌握程度,強調濫用激素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從多方面進行調控,促進臨床糖皮質激素的合理應用,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進而利于疾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劉佩堅,陳幸誼,肖志斌,等.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門診糖皮質激素應用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13(1):35-37.
[2] 趙籥陶,黃慈波.糖皮質激素的合理使用[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0,8(1):23-28.
[3] 江麗歡.門診處方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應用情況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9):777-779.
[4] 楊秋敏.淺談糖皮質激素的合理使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22):2995-2997.
[5] 葉樹林,王瑞娟.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臨床合理用藥探究[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1,32(4):402-404.
[6] 馬占俊.糖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4):18-19.
[7] 陳莉,曾文誼.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合理使用[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1):39-40.
入院后胸片檢查:雙肺紋理增粗,無明顯斑片狀改變;肺功能檢查:小氣道阻力增加;24 小時食管PH值監測:明顯的食管胃酸反流,以夜間反流明顯增加。給予抗酸、抗反流治療,同時抗感染、抗過敏治療,哮喘很快緩解,繼續治療并觀察半年,未再復發。
所以,兒童反復咳喘,未必就是呼吸系統疾病,還有可能是消化系統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內容物,包括從十二指腸反流入胃的膽鹽和胰液等反流入食管,甚至口咽部,是一種生理現象,但當反流頻率和持續時間增加到一定程度,達到病理狀態和 / 或給機體帶來不適時稱胃食管反流病(GERD)。
由于下食管括約肌(LES)的功能發育不成熟,GER 在嬰兒期非常常見。隨著直立時間增多和固體食物的添加,到 2 歲時 60% 患兒的癥狀可自行緩解,部分患兒癥狀可持續到 4 歲以后,甚至青少年和成年期 [1]。大多數 GER 為生理性,可無癥狀;而病理性 GER 可引起一系列食管內、外癥狀和 / 或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和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GER 主要并發癥為反流性食管炎(RE)、食管狹窄和 Barrett 食管,而 Barret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
易誤診的原因
兒童 GERD 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嘔奶在嬰幼兒時期極為普遍,除外少數患兒伴有消瘦、營養不良等消化癥狀,絕大多數患兒的臨床表現是消化道之外的癥狀,如患兒出現慢性咳嗽、哮喘、反復肺炎、呼吸暫停等呼吸系統疾病。
由于兒童對疾病癥狀表述不清,加上小兒呼吸道感染發病率相對較高,特別當伴有咳嗽、喘息時,往往首先考慮到呼吸道炎癥性改變,故而容易被誤診為呼吸道感染或過敏。
本文的病例誤診為消化道外的疾病而進行治療。這種反流的發生,不一定是大量、噴射狀的嘔吐,多表現為溢奶,輕度的┰輳不安靜,睡眠欠佳,或是體重增加不理想。
GER 常與呼吸道疾病并存,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并形成惡性循環:
主要是因為呼吸道疾病特別是重癥時,高碳酸血癥使胃壁細胞碳酸苷酶活性增加,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從而能反饋性地抑制胃泌素釋放,使 LES 壓力下降;
同時低氧血癥與高碳酸血癥可導致食管長時間黏膜缺氧,食管壁血管收縮,食管黏膜抵抗力降低,造成糜爛和潰瘍,促進了反流的發生和發展。
呼吸系統疾病的癥狀,如咳嗽、哮喘等可引起腹內壓升高、胸內壓下降,導致食道下括約肌壓力下降,進而出現 LES 松弛并發生反流。
治療哮喘、咳嗽及支氣管擴張藥物可能也會促進胃食管反流,如茶堿能增加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β2 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能松弛全身平滑肌張力,有潛在促進胃食管反流的作用,進入食管的反流物可直接(吸入)或間接(神經反射)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形成惡性循環 [2]。
GER 引起的耳鼻咽喉科和口腔科的癥狀在臨床也比較常見,常常被誤診為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喉炎、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復發性中耳炎等。其作用機制均為長期、反復的酸反流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癥改變。據報道,在經過抗反流治療后,GER 伴發的上呼吸道和耳鼻咽喉癥狀可得到緩解 [3]。
診斷
因此,以下幾種情況下應該高度懷疑 GER 的存在:
餐后出現或加重咳喘的兒童,患兒多有喂養困難;
改變后出現或者加重的兒童;
反復出現夜間咳喘或加重的兒童;
難治性或激素依賴性的哮喘兒童。
小兒 GERD 的診斷缺乏特異性,因此,凡臨床發現不明原因的反復嘔吐,咽下困難,反復發作的呼吸道感染,難治性哮喘,生長發育遲緩,營養不良,貧血,反復出現窒息,呼吸暫停等癥狀時都應考慮到 GER 的可能。
在有臨床癥狀的基礎上,采取食管鋇餐造影檢查,食管吞鋇造影檢查盡管存在陽性率不高、重復性和特異性不足的缺陷,但此技術簡單易行,可了解食管形態、鋇劑的反流,對食管與胃連接部組織結構做出判斷,并能觀察到食管裂孔疝等先天性疾患,及食管黏膜的病變 [4]。食管 PH 值動態測定,食管動力功能檢查及食管內鏡檢查,盡管可以提高確診率,但不易被兒童接受。
小兒 GERD 的診斷應根據以下原則:
1. 具有 GERD 的臨床表現。
2. 24 h 食管 PH 值和(或)膽紅素值監測陽性。
3. 胃鏡下食管黏膜無損傷診斷為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有損傷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
治療
治療小兒 GERD 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緩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防治并發癥是主要治療目的,應采取個性化治療方案,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以及抗反流手術治療 [5]:
1. 治療:將床頭抬高 15°~30°,嬰兒采用仰臥位,年長兒左側臥位。
2. 飲食治療:適當增加飲食的稠厚度,少量多餐,低脂、低糖飲食,避免過飽或睡前飲食。肥胖患兒應控制體重。
3. 藥物治療:使用藥物治療時應注意藥物適用年齡及不良反應。
(1)抑制胃酸分泌劑:治療周期為 8~12 周,推薦降階方案,先用質子泵抑制劑(PPI)1.0 mg/(kg.d)4 周,有效者減量至 0.5 mg/(kg.d)或用組胺受體阻滯劑(H2RA)維持 4~8 周,必要時可延長至 6 個月以上。無效者可適當增加 PPI 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間,或改用其他 PPI。
①PPI:奧美拉唑,0. 5~1. 0 mg/(kg.d),早餐前半小時頓服;
②H2RA:雷尼替丁 4~6 mg/(kg .d)(每天最大劑量 300 mg);西咪替丁 10~30 mg/(kg.d)(每天最大劑量 800 mg,嬰幼兒期單次劑量不超過 300 mg);法莫替丁 0.6~0.8 mg/(kg.d)(每天最大劑量 40 mg),分 2 次,q12 h 或睡前 1 次服用。
(2)促動力劑:周期 4 周。多潘立酮,每次 0.2~0. 3 mg/kg,每天 3 次,飯前 15~30 分鐘服用。
(3)黏膜保護劑:周期 4~8 周。可選用硫糖鋁、蒙脫石散劑等。
4. 手術治療適應證:
(1)反流癥狀嚴重,并發食管狹窄、潰瘍、出血,或嚴重影響生長發育;
(2)有解剖異常,如食管裂孔疝伴反復嘔吐、上消化道出血;
(3)與反流有關的呼吸道疾病反復發作,如吸人性肺炎、難治性哮喘,甚至窒息。
參考文獻
1.Suwandhi E,Ton MN,Schwarz SM.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infancy and childhood[J]. Pediatr Ann,2006,35 (4) : 259-266.
2. 許軍英.侯曉華.胃食管反流檢查方法對食管反流病的診斷價值 [J] 臨床消化病雜志,2011,13(6):260.
3. Megale SR,Scanavini AB,Andrade EC,Fernandes MI,Ansel-mo-Lima W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ts importance inear,nose,and throat practice[J].Int J Pediatr Otorhi Nolaryn-gd,2006,70(1) : 81-88.
關鍵詞:感冒易感性;基礎疾病;相關性研究;臨床流行病學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11-2369-02
在現代醫學,病毒性感冒是一種人們易患而無特效治療的一種疾病,可增加病人的住院率及死亡率。中醫藥卻在治療本病有著獨特的方法及療效。“上工治未病”,我們認為,減輕或消除患者的易感性,減少易感人群也是治未病的一種方式。感冒患者易感性除與人們所熟知的稟賦不足相關外,還是否與患者所患慢性基礎疾病具有相關性?如確實具有相關性,那么相關性如何?此類問題尚為研究空白。為此,筆者調查研究了上海市2004―2005年間6家醫院近千名病毒性感冒就診患者的易感性及其基礎疾病,并分析了其中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調查對象
在上海市曙光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中醫醫院、上海市閘北區中醫醫院、上海市岳陽醫院及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急診科首次就診的感冒患者。
1.2 調查方法
調查起止時間:自2004年7月1日一2005年2月28日。
病例納入標準:①有外感誘因或感冒接觸史;②有感冒的癥狀體征:鼻咽部(鼻塞、流涕、咳嗽等)和/或全身癥狀:(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③白細胞計數低于10.0×109/L,且嗜中性粒細胞不升高(小于或等于75%);④年滿16周歲。病例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標準任何一條者;②有下呼吸道感染癥情者;③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或造血系統疾病者;④無其它感冒癥狀,僅表現為發熱及咽痛之急性咽喉炎者;⑤不愿意被調查者。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感冒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包括:①有感冒流行接觸史;②有感冒的局部癥狀和/或全身癥狀:局部癥狀包括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痛等;全身癥狀包括惡寒、發熱、全身不適、頭痛頭昏、四肢肌肉酸痛等。③血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中醫診斷標準:風寒證主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脈浮或浮緊。次癥:咽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風熱證主癥: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脈浮數。次癥:頭脹痛、咳嗽、痰粘或黃、口渴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邊尖紅。
1.3 調查表內容及質量控制
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發病及就診時間、是否具有易感性(有研究表明,普通人平均每年感冒2~5次,把年感冒次數>6次者定有具有易感性)、就診前是否已自服藥物、是否有基礎疾病及血常規檢查情況。
調查表的質量控制:調查之初由研究者對各醫院課題組成員就如何調查及填寫調查表進行培訓。各醫院課題組組長由該院急診科主任擔任,負責和監控該院調查的進展。調查開始后研究者在每月初到各醫院收集上月完成的病例,監控調查表完成的質量并協商解決所出現的問題。同時發放本月調查表。第1個月發放60份,以后每月發放45份,填完隨時補發。
2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統計分析軟件。統計學分析方法:一般頻次描述、logistic回歸分析法。
3 結果
自2004年7月1日-2005年2月28日,在上海市曙光醫院等6家醫院急診科共收集了有效病例883份。其中上海市曙光醫院159例,岳陽醫院80例,嘉定區中醫醫院340例,上海市中醫醫院153例,閘北區中醫醫院87例,普陀區中醫醫院64例。883例病人中,男439例,女444例。
3.1 服藥情況及分析883例病人中,就診前未服用任何藥物者547例,已服藥者336例。所服藥物涉及抗生素,解熱鎮痛藥,各種中成藥制劑共42種。服藥者之中,有238例病人只服用1種藥物,90例病人自服2種,8例病人已自服藥物3種。服用頻次居前10位及其使用頻次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解熱鎮劑及抗生素是廣大感冒患者首先考慮服用的藥物。抗生素處于較為泛用的位置,即使是病毒性感冒,患者還是會選擇服用抗生素。說明目前患者對感冒的治療存在誤區。中藥制劑有抗病毒口服液及感冒退熱沖劑,但居最后二位。說明在感冒藥市場上,雖然中成藥制
3.2 就診病人年齡分布情況
就診病人例數隨年齡分布情況見表2。劑琳瑯滿目,但為患者所接受并常用的尚極少。
就診病人之中,以20-29歲年齡段病人最多。究其因:或與年輕者侍其強壯,一味追求儀容,而不與四時相調攝。氣溫變化時不能及時添衣保暖而感冒風寒熱邪等有關。
3.3 就診時患者已發病天數感冒是常見病、多發病,一般情況下,患者不會發病即就診,其或待其自愈,或認為自服藥物即可。故對所有就診病人就診時的病程作一分析,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在所有就診病人中,無論自服藥與否,患者都以在發病第2天就診居多。發病前3天就診人數占所有就診人數的87%。
3.4 易感性及其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人體對感冒的易感性,除與稟賦素弱相關外,還可能與患者基礎疾病相關。如有報道認為有呼吸道基礎疾病者易患感冒。然其相關性到底如何,是否其它基礎疾病亦會影響到人體的易感性卻尚不明了。人的易感與否是一個二分類資料,適用于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各影響因素與人體易感性的關系。分析原始資料,發現所調查患者的基礎疾病主要為咽、肺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故以易感性作為因變量(Y),以年齡,基礎疾病中的呼吸系統疾病(咽肺疾病)、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及其它基礎疾病分別為自變量x1x2x3x4x5其
中各基礎疾病的有無均以“0”、“1”標識,年齡為調查所得具體數值。以此在SPSS11.0環境中建立相應數據庫,再行logistic回歸分析。各自變量與人體易感性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14可看出,其它疾病(x5)的有無與人體易感性的關系無統計學意義,被剔除出方程。故得人體感冒易感性與其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方程:
logitP=-1.977+0.01x1+2.561x2+1.254Xx3+1.116x4,
OR:12.954>3.505>3.055>1.01,故對人體易感性的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肺系疾病,循環系疾病,糖尿病,年齡。有肺系基礎疾病者易感性是正常人的12.954倍,有循環系疾病者是正常人的3.505倍,有內分泌系疾病(糖尿病)者是正常人3.055倍,年齡的變化對易感性基本無影響。
4 討論
人體感冒的易感性,既可以為稟賦不足所影響,也可以是因為有基礎疾病的存在。對于患者感冒易感性與其基礎疾病的關系,尚未有研究報道。從上述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看出:OR值從大到小依次排序為:12.954>3.505>3.055>1.01,說明:肺系疾病對人體易感性的影響最大,循環系疾病與糖尿病也都能影響人體的易感性,使人體的易感性增加,但二者的影響力相似。而肺系疾病對人體易感性的影響則是后二種基礎疾病的4倍左右。年齡的OR值為1.01,說明年齡因素對人體易感性基本無影響。已有報道認為有呼吸道基礎疾病者易感冒。此項研究表明:有肺系基礎疾病者對感冒的易感性為正常人之近13倍。未見有文獻報道循環系疾病與糖尿病能增加人體對感冒的易感性。然此項研究表明:循環系疾病可使患者的易感性增加2.5倍左右,糖尿病亦可使患者的易感性增加2倍。從中醫理論看:基礎疾病的存在,就表明患者的正氣已有虛損,故易受外邪侵襲而感冒,與中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認識相吻合。其現代醫學機理則有待進一步研究以揭示。患者的增齡與易感性基本無影響,提示臨床見到的老年人較年輕者易患感冒與其基礎疾病相關性較大,與其增齡基本無相關性。
據臨床觀察,有腎臟基礎疾病患者感冒易感人群較多,本研究中收集到的患者有腎臟基礎疾病者僅2例,歸入其它疾病項而被剔除出方程。究其因可能有二:其一,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疾病患病人群基數比患腎臟基礎疾病者大,因而來就診的患者有此類基礎疾病的較多;其二:可能有腎臟基礎疾病患者到急診室就診人數少而到門診尤其是腎病門診就診者較多,故而納入此次研究的有腎臟基礎疾病的病例數偏少,不能作為單項因素納入統計,可以再針對此部分人群單獨研究。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訓練;生活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各類呼吸系統病變引起的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并且呈進行性加重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本病病程長且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導致呼吸功能衰竭等并發癥而影響患者生命[1]。筆者對2013年以來收治的35例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呼吸功能訓練,患者呼吸功能和生活能力得到明顯改善,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岳化醫院收治的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7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60~75歲,平均(68.9±5.7)歲;病程1~13年,平均(6.5±2.3)年。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60~75歲,平均(67.8±6.2)歲;病程1~12年,平均(6.4±2.6)年。經統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所有入選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治指南》[5],年齡在60~75周歲,且神志意識清楚;排除并發結核病、腫瘤及重癥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有嚴重的感知障礙,有癥狀的缺血性心臟病患者。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氧療、化痰、止咳以及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氨茶堿,100mg/次,2次/d,連續治療1月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同時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具體內容如下:①縮唇呼吸:患者閉口,用鼻子吸氣,然后縮唇呼氣,逐漸延長呼氣時間,使呼氣時間:吸氣時間達到3:1;②腹式呼吸:按照“吸鼓呼縮”的原則,患者雙手分別放在腹部和胸前,呼氣的時候就進行壓腹、吸氣的時候讓腹部對抗手的壓力;③吹水泡訓練:將手置于上腹部,用鼻子吸氣、用口吹水泡,吹氣快結束時手從上腹部往肋肌的方向施加壓力,患者以此狀態吸氣;④行走鍛煉:每天清晨進行20~30min的步行訓練,步行速度逐漸達到5km/h。所有訓練均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完成,學會后逐漸自己執行,每次訓練以患者不感到疲憊能耐受為度。
1.4觀察指標 呼吸功能檢測指標包括:FVC(用力肺活量)、FEV1 (第1s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PEF(呼吸峰值流速);生活質量包括:呼吸困難(MRC)評分、日常活動能力(ADL)評分(Barthel指數)。
1.5統計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功能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VC、FEV1、FEV1/FVC和PEF均有明顯提升,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aP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MRC呼吸困難等級有所下降,而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則明顯提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cP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其危險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外因(即環境因素)與內因(即個體易患因素)兩類,外因包括吸煙、粉塵和化學物質的吸入、空氣污染、呼吸道感染等,內因包括遺傳因素、氣道反應性增高、兒童或老年人等。近年來隨著老年人群的增加、環境污染的加劇,COPD患者人群日趨壯大。現代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換氣功能明顯降低,肺部組織惡化,肺間質細胞萎縮,炎性介質釋放明顯增加,最終出現氣道阻塞、氣道阻力增加、呼吸肌舒張功能降低[3]。COPD緩解期患者由于病情相對穩定,是治療的最佳時機。
臨床中常規使用的氨茶堿屬于支氣管舒張類藥物,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重要作,有效延緩COPD患者發作時間、減少發作頻率[4]。呼吸功能訓練是近年來提出的治療方法,廣泛應用于呼吸系統疾病、脊髓損傷后遺癥等疾病的康復,然而臨床中往往只是由護理人員進行健康宣教時提一下,并沒有落實下去。
筆者在本研究中,為老年COPD患者設計好了訓練步驟,通過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吹水泡訓練和行走鍛煉階段式訓練患者的呼吸功能,并且針對性的予以實時監督。通過3個月的干預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呼吸困難的癥狀絕大部分消失,而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亦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呼吸功能訓練能進一步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玉群,梁賢球,何晟,等.穩定期COPD患者營養狀況與血清脂聯素、肺功能、CAT評分的關系[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7):969-972.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關鍵詞] 高齡;食管癌;賁門癌;外科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3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6(b)-111-02
食管癌和賁門癌是老年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病情發展緩慢,手術切除及遠期生存率較高。但其并發癥發生率也較高。控制適應證及適宜的術式,同時要加強圍術期的處理。嚴謹的圍術期的處理是70歲以上老年人食管癌賁門癌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人口的老年化速度的不斷加快,高齡食管癌和賁門癌的發生率也在逐年的增加。2004 年10 月~2009 年10 月本院共收治行外科手術治療的高齡食管癌和賁門癌患者90 例。現將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齡70~75歲患者64例,76~80歲患者25例,82歲患者1例。其中,中段患者18例,中下段患者12例,下段患者26例,賁門癌患者34例。病變大小1.5~10.0 cm。所有患者均經食道鏡、上消化道鋇餐檢查及影像學確診。
1.2 病理類型及分期
病理確診為鱗癌共81例,腺癌9例。病理分期:Ⅰ期2例,Ⅱ期31例,Ⅲ期45例,Ⅳ期12例。
1.3 合并癥
43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其中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20例,循環系統疾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等)16例,糖尿病5例,貧血1例,慢性肝病1例。術前對上述病癥予以有效的治療。
1.4 手術方式
本組90例患者中,手術切除86例,切除率95.6%,其余4例因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未行手術切除。采用頸胸腹三切口頸部吻合4例,主動脈弓上吻合42例、主動脈弓下吻合40例。本組患者中除頸部吻合4例采用手工吻合外,其余患者均采用吻合器機械吻合。
2 結果
術后病理結果與術前活檢一致。手術切除率為95.6%(86/90)。術后并發癥為35.6%(32/85),主要有吻合口瘺5 例,其中有 3例三切口病例;肺炎及肺不張11 例;呼吸衰竭6 例,心律失常 7例;喉返神經損傷1 例。在院死亡1 例,死因為呼吸衰竭,院外死亡1例,死因為心肌梗死,死亡率為2.22%。
3 討論
3.1 高齡食管癌賁門癌的臨床特點
老年患者由于其新陳代謝率較低,各組織器官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減退,且合并其他系統疾病較多,尤其是循環及呼吸系統疾病,是導致手術并發癥多、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1]。高齡癌癥患者具有癌細胞分化程度高、倍增周期長、腫瘤組織侵襲力差、淋巴結轉移率低、手術切除率高等特點[2]。據相關文獻報道,高齡食管癌手術死亡率為0~7.5%,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為5.4%~36.0%[3]。本院資料顯示手術切除率為95.6%,術后死亡率為2.2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5.6%,有類似的結果。因此,只要患者全身基本情況允許,腫瘤無遠處轉移,都應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
3.2 高齡食管癌的治療原則和合理術式的選擇
雖然高齡食管癌患者對手術創傷的耐受度和全身代償能力較一般患者低,且手術死亡率較高,但手術治療仍是腫瘤治療的首選方案,若不能手術治療,則根據患者情況行放療。雖然對癌癥的治療都應持積極的態度,但對于不能行根治手術的患者可行姑息性切除。應根據術前內鏡、食管吞鋇X線片所見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結合術中所見等所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最終決定手術方式。
3.3 術后并發癥的防治
食管癌手術系開胸手術,術后并發癥的防治對于高齡患者尤為重要[4]。術后呼吸道并發癥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對于降低呼吸道并發癥的發生率應貫穿始終。術前應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進行呼吸功能鍛煉,鼓勵患者咳嗽;戒煙;超聲霧化吸入及持續吸氧;必要時及時行吸痰治療;痰液的細菌培養。術后呼吸機輔助呼吸,待患者清醒后再撤除呼吸機。常規使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注射和超聲霧化吸入祛痰。同時隨時觀察患者呼吸情況,如出現咳嗽困難、肺不張者應及時給予鼻導管及纖維支氣管鏡吸痰。本組肺炎及肺不11 例及呼吸衰竭6例患者,經上述治療僅有1例重癥患者死于呼吸衰竭。對于術前就有心血管系統疾病者,術后也常常發生心血管的并發癥,因此要針對術前合并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應用消炎、化痰、平喘等藥物治療。循環系統疾病患者應用強心、擴血管、利尿等藥物治療。對合并糖尿病患者每日調節胰島素的應用量,將血糖控制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圍以內。同時加強患者術后營養,對于術后營養狀態較差的患者,給予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以及靜脈營養藥物支持治療。抗生素基本以頭孢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藥物為主,并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作為應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據,同時定期為患者行口腔咽拭子培養。通過上述工作基本可以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近10 余年來高齡食管癌賁門癌患者在院死亡率已基本下降至中青年患者的水平。
總之,高齡食管癌賁門癌的手術治療已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快[5],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與此同時伴隨著現代外科技術、麻醉管理系統、術后監護水平以及老年外科的迅速發展,老年食管癌患者開胸手術的安全性不斷高,高齡已不再是外科手術治療的禁忌證。但是作為臨床醫生必須嚴格把握好手術的適應證,并且對圍術期進行認真正確的處理,不斷改進和提高手術技藝,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愈后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健榮,趙雍凡.80歲以上食管癌病人的手術治療[J].四川醫學,2001,22(1):16-17.
[2]Millikan KW,Silvertein J,Hart V,et al.A 15-year review of esophagectomy for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cardia[J].Arch Surg,1995,130(6):617.
[3]Jougon JB,Ballester M,Daffy J,et al.Esophagectomy for cancer in the patient aged 70 and older[J].Ann Thorac Surg,1997,63(5):1423.
[4]李志軍,張穎,崔永生.重癥肌無力合并胸腺瘤的臨床特點[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4):1055-1056.
[關鍵詞] C反應蛋白;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 R560.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6-167-03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感染的急性期反應物。組織炎癥時,由巨噬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IL)等刺激肝細胞合成[1]。C反應蛋白參與機體反應,它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即使是反應低下、常規檢查正常的患者,C反應蛋白亦可呈陽性,并隨著感染的加重而升高。同時它還有助于細菌、病毒感染的鑒別。CRP能結合多種細菌、真菌、原蟲以及核酸、磷脂酰膽堿等。有激活補體、促進吞噬和調節免疫的作用,廣泛存在于血清和其他體液中,是反應機體感染、組織損傷、壞死和惡性腫瘤的一個極敏感指標[2]。CRP作為炎癥標志物,盡管為非特異性的,但對于細菌感染、各種炎癥過程及組織壞死與損傷及其恢復期的篩檢、監測、病情評估與療效判斷,都有重要的價值。為探討CRP定量檢測聯合白細胞(WBC)計數在呼吸系統感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對2012年5月~2013年2月來本院就診的100例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的CRP水平、WBC計數和體溫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14~80歲,平均(54.9±4.1)歲。其中,25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肺炎、3例哮喘、5例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期、11例急性支氣管炎、5例胸腔積液、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其他。
1.2 方法
1.2.1 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 測定前均經抗生素控制感染及退燒治療,于1周后清晨采集靜脈血,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對患者CRP陽性率進行測定[3]。
1.2.2 白細胞計數 患者清晨空腹情況下采集靜脈血,選用Sysmex K -4500儀器對患者白細胞計數進行測量,當患者白細胞計數大于1×1010/L時,則判定為陽性。
1.2.3 測量體溫 患者入院24h內進行體溫測量,記錄患者體溫。健康體檢組人群體溫設為陰性。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選用SPSS17.0軟件分析,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P
2 結果
2.1 各病種的WBC、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體溫陽性率比較
患者入院前均使用過抗生素或者退熱藥物治療,但CRP水平、WBC水平以及體溫的陽性率存在差異性,CRP陽性90例,白細胞計數陽性24例,體溫陽性51例;入院前已用過抗生素或退熱藥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CRP水平與WBC及體溫采用x2檢驗分析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RP是一種炎性時相反應蛋白,是人血清中常見的非抗體性蛋白質,屬于球蛋白,能激活補體與T淋巴細胞特異地結合,改變或限制T淋巴細胞的功能,同時還具有重要的調理素作用,能增加吞噬細胞的活性和運動促進其對各種細菌和異物的吞噬。CRP在感染后2h即可升高,48h達高峰,遠早于體溫、WBC計數、ESR等的改變。在危重患者由于機體反應差,感染后體溫、WBC計數、ESR可不升高或降低,使感染不易早期發現,而CRP濃度不受此因素影響。一般來說,急性細菌感染,C反應蛋白(CRP)的值15~35mg/L,它的值可能與組織損傷的嚴重程度有關。大多數病毒感染的患者,C反應蛋白(CRP)值較低,10mg/L。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在臨床上極為常見,發生呼吸道感染到就診及住院時,多數患者已或多或少用過抗生素、退熱藥、甚至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而常規檢查。如,體溫易受上述藥物的影響,加之有的患者反應低下,往往反映不明顯。呼吸系統感染患者就診及住院時,已或多或少用過上述不同種類藥物,甚至是兩種以上聯用,但CRP不受這些因素影響,除非控制了原發病,CRP才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因此CRP較這些常規指標敏感。隨著新的檢測方法和儀器的出現,CRP檢測結果定量化,因此CRP檢測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國內外有報道CRP測定可作為臨床診斷呼吸道感染的檢測指標[4-5]。雖然C反應蛋白(CRP)不能準確地用于區分感染的病原,但結合臨床表現、其他化驗檢查及對治療的反應,對臨床的診斷是很有幫助的[6]。
3.1 C反應蛋白水平測定與胸腔積液的關系
有關文獻資料顯示,C反應蛋白水平能夠對良性、惡性胸腔積液進行鑒別,部分國外臨床治療資料中顯示,滲出性胸腔積液中呈現的C反應蛋白水平較之漏出性胸腔積液中呈現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要高;結核性胸腔積液以及細菌性胸腔積液的C反應蛋白與惡性胸腔積液中的C反應蛋白相比明顯要高,由此可以推測C反應蛋白是判斷胸腔積液為良、惡性的有效指標[7]。
3.2 C反應蛋白測定與哮喘的關系
C反應蛋白是一種非抗體性蛋白質,當發生炎性反應時,濃度急劇上升,其上升的速度、幅度以及時間提示疾病發生、和發展,可作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效監測指標。當患者病癥處于急性期時,C反應蛋白便會呈現上升趨勢,從而預警炎癥的增高,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中的哮喘病患者,其處于急性期的C反應蛋白相較于處于緩解期的C反應蛋白明顯要高,因此C反應蛋白水平測定對于哮喘病的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預警意義[8]。
3.3 C反應蛋白測定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通氣綜合征的關系
經過文獻資料發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通氣綜合征患者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是其發病的首要因素,C反應蛋白如果持續呈現升高趨勢,則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對C反應蛋白進行測定,有利于預防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并發心腦血管疾病或缺血性中風,提高治療診斷的價值。
3.4 C反應蛋白測定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關系
慢性阻塞性肺病隸屬于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其由肺氣腫或者慢性支氣管炎引發,目前處于疾病譜中死亡率為前四位的疾病之一。氣管、支氣管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惡化的主要原因,當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長期寄居在患者咽部,便容易使患者咽部被病毒細菌感染,進而導致病情惡化。從臨床檢驗中,很難對藥物治療效果以及病情變化作出評估,而C反應蛋白的升高程度則成為患者病情惡化的有效指標,因此對于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3.5 C反應蛋白在肺炎中的診斷價值
CRP具有激活補體、促進吞噬和其它免疫調控作用。細菌感染時,CRP值迅速升高。Almirall J等[9]報道,CRP水平可作為診斷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一個較為敏感的指標,肺炎球菌性肺炎和嗜肺軍團菌肺炎患者CRP顯著升高,敏感性高于體溫變化、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清CRP水平可反應CAP的嚴重程度,其對決定患者接受何種相應的治療起重要作用。van Vugt SF等[10]通過分析早期癥狀和體征均提示肺炎的患者,加做CRP及降鈣素原的測定,發現CRP能提高肺炎的診斷準確率,而降鈣素原則未能顯示出明顯的價值。本研究顯示:患者入院時 CRP 陽性率達到90%,與傳統的體溫、WBC和分類相比,CRP更為敏感和精確。
[參考文獻]
[1] 李秀芳.超敏金血C反應蛋白聯合血白細胞檢測在感染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誤解診誤解治,2013,26(2):85-86.
[2] 李雪華,黃少興,卓麗文.血清降鈣素檢測在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意義[J].現代醫院,2013,13(2):57-58.
[3] 劉艷紅,劉興宇.呼吸系統疾病中紅細胞沉降率與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計數之間相關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11):1313-1315.
[4] 張曉燕,盛英.血清C-反應蛋白測定對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價值[J].浙江醫學,2003,25(7):423-425.
[5] Hopstaken RM,Muris JW,Knottnerus JA,et al.Contributions of symptoms,signs,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and C-reactive protein to a diagnosis of pneumonia in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Br J Gen Pract,2003,53(490):358-361.
[6] 李天琳.C-反應蛋白對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的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1):1925-1926.
[7] 王敏,劉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與預后關系的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3(3):26.
[8] 孟穎華.血清C-反應蛋白檢測在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診斷中應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3):235-337.
[9] Almirall J,Bolibar I,Toran P,et al.Contribu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to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hest,2004,125(4):1335-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