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 觀察早期康復干預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的效果。方法 選擇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68例,隨機分為康復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4例,康復組按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同時,術后病情穩定即開始肢體功能康復干預;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及隨意自我鍛煉,兩組分別在術后第1天和術后30天行肌力測定和Barthel指數評分。結果 康復組術后30天行肌力和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腦出血;康復;治療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efficacy
Li Li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operating room,Yueyang City,Hunan Yueyang414000)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e the neutrological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to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68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mparable group, each of them is 34 case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treated as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 at the same time, after a stable condition followed with physical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Meanwhile, the comparable group did conventional and self-care and free exercise, two groups were checked strength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after the first day and 30 days. Results The strength and barthel index score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mparable group. It appea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Rehabilitation;Treatment
高血壓腦出血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社會的老齡化,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仍是當代醫學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多數學者主張在發病后,應盡早進行康復治療,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殘疾[1]。我院康復科自2003年6月致2007年12月對6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34例進行早期康復干預,取得明顯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擇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68例,均經頭部CT及手術中明確診斷,除外伴有心肌梗死和有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4例。治療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歲。對照組:男61.2例,女11例;平均年齡62.5歲。兩組患者在入院時年齡、性別、神志、肌力及ADL評分等一般情況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2 護理方法對照組按腦部手術后常規治療、護理及隨意自我鍛煉;康復組按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同時,術后病情穩定即開始肢體功能康復干預。具體康復干預方法如下:(1)由主管醫師及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宣講高血壓腦出血的相關醫學知識、早期康復及長期鍛煉的重要性,樹立患者及家屬對戰勝疾病的信心,確保患者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康復治療,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2)由經過康復專業醫務人員以“一對一”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系統的運動療法,以Bobath療法為主,配合其它訓練方法,按腦出血的功能障礙特點,循序漸進,訓練內容包括床上良性肢放置、定時變換、肢體關節的被動運動、床上翻身運動、起坐訓練、床-椅轉移訓練、站立平衡訓練、平地行走訓練等,在訓練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和指導,如刷牙、洗臉、更衣、進食等。訓練時間安排為每日一次,運動療法每次45~60分鐘。其它時間由陪護和家屬幫助訓練。(3)配合其它理療方法,如電針治療、超短波治療等。
1.2.2 評定方法兩組分別在術后第1天和術后30天行肌力測定和Barthel指數評分[2]。
1.2.3 統計學方法結果采用X2檢驗及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30天肌力比較,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肌力比較
組別 n上肢 下肢
≤2級≥3級 ≤2級≥3級
對照組 34 151912 22
康復組 34 727 4 30
X2值 3.99 4.32
P值
2.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 見表2
表2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X±s)
組別 術后第1天 術后30天
對照組 28.66±11.32 52.82±12.58
康復組 29.51±10.76* 70.19±15.46**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 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傳統觀念認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康復治療應從患者病后2~3周開始,而現在則提倡病后即開始早期的康復訓練[3]。有研究表明[4],早期康復干預的腦出血患者再發出血和癥狀加重的比例并未增加,早期康復對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即恢復期康復療法,并可減少誤用或廢用綜合癥。同時有研究表明,腦出血患者康復干預的時間越早,其功能恢復的療效越好[5,6]。本研究利用Bobath療法和運動再學習療法為主的康復干預,通過反射性抑制模式和正常的運動功能訓練,誘發來自皮膚、關節深淺感受器的大量信息傳入活動和來自大腦中樞的大量運動信息的傳出活動,促進大腦恢復功能重組,最終恢復對運動的控制能力。本組患者結果顯示:康復組術后30天患側上下肢體肌力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而康復組術后30天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王喜全,張京.急性腦出血偏癱的早期康復[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1):28-29.
[2] 談躍,任惠.腦卒中現代臨床與康復[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99-100.
[3] 張玉珍,蘇訊,陳尊霞.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訓練意義的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4) :3-4.
[4] 李紅玲,賈子善,曲雷. 腦卒中的早期康復[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6,11(2):275.
【關鍵詞】環境適應;訓練;功能康復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9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638-02腦卒中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目前治療水平的提高,患者存活率已極大提高,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1]。實踐證明,腦卒中后功能恢復可持續到形成固定損害之后5年以上[2]。在重新回歸家庭和社會的病人仍需要大量的維持性訓練,否則可能使已取得的療效衰退[3]。本項目旨在探討環境適應性訓練對腦卒中出院患者功能康復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康復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1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首次發生腦梗死或腦出血,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4],經頭顱CT或MRI證實,年齡40-80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8分;伴有偏癱;住院期間接受過系統的康復治療。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肺、肝、腎等功能不全和嚴重高血壓等,患有腫瘤或有癡呆病史。10例符合入選標準的腦卒中偏癱患者同意參與此研究男7例,女3例,平均年齡(67.7±3.1)歲;平均病程(76)天;右側偏癱4例,左側偏癱6例,腦出血7例,腦梗塞3例。
1.2方法
1.2.1康復訓練患者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同時接受以國際公認的Bobath、Brunnstrom法等神經生理學療法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并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訓練1次/日,每次40min,每周不少于5次,由治療師一對一完成治療。
1.2.2心理支持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根據其心理表現,給予及時的關懷和安慰,使患者的心理處于適應階段,完成角色轉換并正確接受殘疾,盡量發揮患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患者每天的穿脫衣、進餐、入廁等日常生活活動進行具體的ADL示范和指導。鼓勵、督促患者完成每天規定的ADL練習,并盡量進行“自我照顧”,減輕依賴行為。
1.2.3陪護干預圍繞總的康復原則和計劃,由治療師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家庭干預目標和實施計劃,并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對家屬進行針對性的易懂可行且通用的康復技術,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放映神經康復光碟,協助和實施比較規范的康復干預工作。
1.2.4護士監督對全員護士強化培訓康復理論知識和訓練方法,根據制定的個性化作息訓練表,每天由夜班護士根據訓練表內項目對患者進行運動功能康復訓練的強化、監督和協助,使患者24小時內肢體擺放,運動等符合功能康復要求,以正常運動模式來活動,堅持康復治療原則,使功能訓練貫穿始終。
1.2.5家庭改造和訪視衛生間安裝扶手,清除地面障礙物,安裝床欄,使用特制的專用便器,根據偏癱側改變家具位置等措施增加患者活動安全性。在患者出院前一周進行家庭訪視,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與家庭生活環境有密切聯系的家庭功能訓練指導,包括對移動、關節的運動、軀體平衡、行走、輪椅使用訓練指導和監督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以及患者家屬功能訓練方法的調整。
1.3評定方法ADL評定,按Barthel指數(BI)評分法評定總分[5]。0分為完全依賴,
2結果
見表1。
3分析
據報道,腦卒中病人出院后遺留肢體功能的障礙,缺乏較為規范的家庭康復訓練,主要是因為家庭生活設施沒有進行相應改造,病人的綜合自理能力及陪護的輔助訓練能力均較差,所以環境適應性訓練、家居環境改造與陪護輔助訓練能力在病人康復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6]
4討論
通過對10例腦卒中病人康復過程中采用了因人而異的家居環境改造與適應性訓練的康復指導,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家庭條件,將治療效果轉移到治療環境以外的實際生活中,邀請病人與其家屬一起參與制定康復計劃。指導和教會病人與照顧者康復訓練的步驟和方法,使其共同參與整個ADL訓練過程。其方法簡便易行,經濟實惠,既減輕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又提高了病人生活自理和參與社會能力對病人生存質量提供支持,病人及其家屬樂于接受,對出院病人進行ADL能力指導與培訓,可擺脫病人一出院康復訓練就結束的不良后果,所以家居環境改造與家庭探訪對腦卒中偏癱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具有促進康復價值,是值得推薦的。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參與研究樣本量小,無法覆蓋更廣泛得分情況。
參考文獻
[1]歐海寧,康健.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綜合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4(3):106.
[2]侯曉敏,韋向軍.恢復期腦血管病的家庭治療和護理體會[J].蘇州醫學院學報,2000,20(8):776-777.
[3]蔡海鷗.腦卒中后的社區康復[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6(1):49-50.
[4]中國神經科學會,中國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國神經科雜志,1996,(29):379-380.
【關鍵詞】 脊髓損傷;護理;脊髓損傷加重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71
頸椎術后早期脊髓損傷加重是指頸椎手術后患者出現1個或1個以上肢體感覺消失或運動功能喪失, 伴有或不伴有呼吸困難或窒息。癥狀較術前明顯加重、并急需處理者。發病率雖然低, 但后果嚴重。椎前路減壓、植骨伴內固定術是治療頸椎病的經典手術, 但手術難度大, 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脊髓損傷加重發生率為1.21%, 頸椎后路手術多節段脊髓獲得徹底減壓后血流迅速再灌注也可導致脊髓損傷[1-4]。2011年6月~2015年1月, 本院共實施218例頸椎手術, 術后2例發生了脊髓損傷加重, 現將有關原因分析及其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1年6月~2015年1月本院共實施218例頸椎前后路手術, 其中頸椎前路108例, 后路110例, 術后各發生1例脊髓損傷加重。前路術后脊髓損傷加重患者男48歲, 為頸椎間盤突出癥術后, 發生時間為術后5 h。后路術后脊髓損傷加重患者女63歲, 為脊髓型頸椎病術后, 脊髓損傷加重發生時間為術后16 h。2例患者均發現及時未發生嚴重后果, 康復出院。
2 護理
2. 1 術前評估 研究表明[5]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術后發生脊髓損傷加重的幾率高, 臨床觀察發現, 有呼吸系統疾病及有吸煙史者容易導致脊髓損傷加重, 所以應對所有擬行頸椎手術的患者進行正確術前評估。有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及吸煙史者予以重點關注, 術后定時巡視, 仔細觀察, 盡早干預。本組高血壓患者1例, 糖尿病患者1例。監測血壓、空腹及三餐后監測血糖2次/d, 遵醫囑降糖降壓治療使其達到目標值。術后常規吸氧、心電監護、監測血糖。
2. 2 早期觀察 頸椎前路手術并發脊髓損傷加重與下列因素有關:器械使用不當;減壓后再灌注損傷;頸椎管重度狹窄, 強行分離時損傷脊髓;手術止血不徹底, 血腫壓迫脊髓[6]。頸椎后路多節段脊髓獲得徹底減壓、血流迅速再灌注、脊髓內壓升高也會導致脊髓損傷, 術前由責任護士與主管醫師共同評估患者四肢的感覺、活動、肌力及痛、溫、觸位置覺等情況, 以便與術后對比觀察。術后持續吸氧、心電監護24 h。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及四肢活動、感覺情況。①術后24 h一級護理, 每1小時巡視并監測、評估、記錄患者呼吸和四肢感覺、活動情況, 指導患者主動活動手指和足趾, 動態觀察四肢及軀體感覺和活動、肌力的情況, 并與術前進行比較, 耐心傾聽患者主訴, 密切觀察切口滲血情況, 出血較多及時換藥。②保持切口引流管通暢, 檢查引流管有無打折、壓迫、血凝塊堵塞情況, 監測引流液顏色、性質和量的變化, 每日更換負壓引流袋。③檢查患者有無吞咽閑難、大小便失禁、肢體感覺活動障礙等神經功能異常癥狀。如發現患者感覺異常、四肢運動功能減退, 立刻報告醫生, 迅速采取相應措施。本組1例患者術后5 h雙下肢自覺麻木加重, 感覺障礙平面較術前上移, 雙下肢肌力為0級。1例患者術后16 h自訴四肢麻木、口唇發紺、呼吸費力, 且逐漸加重;第一時間發現頸椎術后脊髓損傷加重的癥狀后, 立即安撫患者, 通知醫生, 加大吸氧流量, 頸部圍領固定, 查看切口引流管是否通暢, 通知手術室接患者, 做術前準備。醫生立即去手術室, 在全身麻醉下行原路頸前路或后路探查術, 發現椎管內血腫是由于出血形成凝血塊壓迫脊髓所致, 給予徹底清除、止血, 回病房后采用甲基強的松龍沖擊療法, 并給予脫水、營養神經常規治療, 術后患者癥狀即刻緩解, 四肢感覺恢復, 肌力恢復。
2. 3 保持患者頸部穩定性 頸椎術后患者的正確搬運很重要, 頸椎術后患者搬運不當可造成二次損傷,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臥, 頸部圍領制動。6 h后可半臥位, 二次術后24 h內盡量不要搬動患者頭頸部, 給患者變換時, 一人固定頸部, 其余兩人分別站患者兩側, 保持軸線滾動, 防止頸部錯位對脊髓造成損傷而加重病情。外出檢查前, 戴好圍領固定, 途中盡量減小震動以免造成脊髓損傷加重。本組2例患者未造成脊髓再損傷并發癥。
2. 4 給藥護理 術后發現脊髓損傷加重后, 為獲得最佳療效需早期使用甲強龍沖擊治療[7]。給藥時應正確計算甲強龍劑量;用輸液泵準確控制輸液速度, 維持23 h;并嚴密監測血糖、血壓, 遵醫囑準確應用降糖降壓藥物, 注意觀察用藥效果及患者四肢感覺、運動情況。本組2例患者均接受沖擊療法, 無一例發生并發癥。
2. 5 心理護理 頸椎手術患者常常由于發生肢體功能障礙, 喪失生活工作能力造成心理和生活上的沉重負擔, 患者常表現出焦慮、恐懼或憤怒等心理反應。因此要與患者多溝通, 注意觀察患者心理反應, 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 必要時給予心理干預, 應耐心、正確的引導患者。把手術的相關事項詳細的交代清楚, 使患者能夠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手術, 對手術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術后長期的康復訓練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對于出現了脊髓損傷加重的患者更應安慰和鼓勵, 使其對于病情變化能夠充分理解并積極配合治療, 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及朋友多關心照顧患者。
2. 6 基礎護理 本組2例患者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應加強基礎護理:①預防壓瘡, 定時按摩受壓部位。②加強晨晚間護理, 會陰護理2次/d。③準確評估患者雙下肢功能恢復情況。④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 使患者出院后能適應家庭和社會生活。
2. 7 康復訓練 脊髓損傷加重后, 患者肌力減退, 容易發生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或足下垂等畸形, 需盡早康復訓練, 麻醉清醒后即可開始, 早期以被動活動為主, 進行肌肉按摩, 促進血液循環, 下肢使用連續性被動運動康復器, 2次/d, 30 min/次。患者肌力恢復到Ⅲ級以上后, 可采用引導式進行康復訓練。可用啞鈴或拉彈簧鍛煉上肢和胸背肌肉, 腰背肌鍛煉可采用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四點支撐法、背伸法等, 教會患者具體的訓練方法, 確定康復意向, 采用節律性動作。總之, 應遵循的原則是:長期循序漸進, 主動和被動活動相結合, 關節活動范圍和幅度由小到大、活動強度由弱到強[8]。本組2例患者通過及時治療護理均痊愈, 佩帶支具步行出院。
綜上所述, 術前做好正確評估;術后24 h內加強巡視, 密切觀察, 早期發現問題, 及時采取有效應急預案, 保持頸椎穩定性, 準確的給藥, 加強基礎護理及心理護理, 采取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 醫護密切配合是保證患者手術成功、減少并發癥、促進康復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壬新偉, 裒文, 陳德玉, 等.頸椎病術后早期神經功能嚴重惡化原因分析.中華骨科雜志, 2009, 29(12):1093-1098.
[2] 王巖, 白一冰, 肖嵩華, 等.頸椎病前路擇期手術術后早期并發癥分析.中華骨科雜志, 2004, 24(9):538-542.
[3] 王健, 瞿東濱, 金大地, 等. 頸椎前路手術間接相關并發癥的影響因素.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6, 21(9):690-692.
[4] 王義生, 翟福英, 王利民, 等. 頸椎疾病前后路手術的選擇與并發癥的防治(附512例報告).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4, 12(21):1611-1614.
[5] 王麗燕.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重癥脊髓型頸椎病32例圍手術期護理.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4(6):857-859.
[6] 余鵬.湯遜, 徐永清, 等.頸椎前路手術的早期并發癥及其預防和處理.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2, 20(10):874-876.
[7] 袁春梅.綜合護理對頸椎病患者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4(11):128-129.
【關鍵詞】 老年患者;骨折;護理要點;康復訓練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504-02
老年群體因骨質疏松已經成為骨折易發群體,且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老年骨折愈合速度較慢,這樣老年群體一旦發生骨折不僅會影響其活動,嚴重的甚至要長期臥床,影響其機體功能,此外,在康復過程中老年患者還會面臨各種并發癥,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的同時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基于此種現狀,老年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與護理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一環。我院選取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就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復與功能康復及護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老年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齡為62-89歲,平均年齡為(76.8±9.4)歲。52例骨折患者按骨折類型分為經頸型骨折18例,頭頸型骨折患者15例,頭下型骨折患者12例,基底型骨折患者7例。52例老年骨折患者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壓患者24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2例。
1.2 治療方法 52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9例采取保守治療法,有28例進行螺紋釘及多根螺釘加入固定治療,另有15例患者行股骨頭與全髖置換術進行治療。52例患者住院時長為23d-46d,骨折術后均實施精心的護理與康復訓練,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較高。
1.3 康復訓練內容 ①術前康復環節:術前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該類型骨折的老年患者進行術前康復訓練能夠切實提高患者的臨床手術治療效果,還影響到患者術后的功能康復情況。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前康復訓練包括日訓練過程中每次訓練患肢股四頭肌各舒張與收縮30單元左右,且每天保證進行肌肉訓練3-4次,且每次康復訓練時長為30min左右;日訓練還要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伸與跖屈鍛煉,該項鍛煉中要保證患者持續最大耐力[1]。這兩種康復訓練方式要按照醫護人員叮囑,在無疼痛的情況下進行,且訓練的強度、時間、速度等根據患者情況調整[2]。②術后康復訓練環節:該環節的康復訓練一般在術后患者引流管拔出后進行,其康復訓練方法仍采用術前康復訓練方式,但是訓練強度與訓練量要在術后康復訓練中逐步加大加強,醫護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康復情況,并對患者的康復訓練進行調整,切不可操之過急,引起副作用。術后康復訓練環節還包括參照患者的手術方法,于術后7天左右時添加運用下肢功能康復器進行康復訓練。在應用康復器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要將患者的患肢置于儀器上,保證位置準確,康復訓練之初從康復器一檔開始每天3次康復訓練,每次持續2小時左右,后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二到四檔的訓練,每次康復訓練要保證患者無痛苦。此外,患者的患肢訓練過程中還可以進行抬肢練習,該訓練能夠保證患者的協同訓練,增強患者全身的功能鍛煉,利于患者的康復治療。③出院后康復環節:老年骨折患者康復時間較長,出院后患者為保證肢體功能無障礙化仍要繼續康復鍛煉,出院前醫護人員對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方法與安全護理措施,并在患者出院一段時間后對患者進行康復回訪。
2 護理要點
2.1 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可以通過護患關系的建立與關注老年患者生理需求兩方面[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方面,醫護人員應該注重對待患者的態度,對待反應較慢的患者要注重放慢語速,保持耐心;老年患者常伴有心理重負,醫護人員要常關懷患者,并在治療的每一環節都保證患者的知情權,醫護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要注重與患者進行情感溝通,了解患者的焦慮原因,并予以適當的心理指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醫護人員還要關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并針對不同的患者予以個性化的關注與護理。對患者的生理關注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推進康復訓練工作的進展。此外,對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還要針對患者的接受能力、心理狀況、疼痛敏感性及合并疾病病情等予以關懷。
2.2 專科護理 專科護理工作主要包括牽引護理、術后引流、感染預防等護理環節。其中牽引護理主要是對患者進行皮牽引與骨牽引兩方面護理,牽引護理應該進行位置控制,如患者牽引時肢體一般呈內旋位,肢體外展的角度要控制在20-30度,還要注意避免患者牽引繩的斷裂與滑脫[4]。術后引流管的護理要保證負壓、堵塞情況及引流液的顏色記錄等護理環節。感染護理主要是針對患者骨牽引針眼感染的預防護理,在護理過程中要保證針眼的清潔、干燥。
2.3 并發癥護理 老年骨折患者常出現的并發癥有壓瘡、尿路感染、墜積性肺炎及深靜脈栓塞等[5],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或按摩,并保證患者肌膚干爽;還要幫助患者進行呼吸訓練,并做好清潔;并進行靜脈輸液,或協助患者進行肢體活動。
2.4 功能鍛煉 老年骨折患者的護理還要進行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復護理,該環節護理要叮囑患者堅持康復訓練,醫護人員還要予以科學化的指導,以保證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參考文獻
[1] 鐘振美.3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10,13(1):118-120.
[2] 孫玲.中老年骨折護理的研究與總結[J].中外醫療,2011,30(25):127-128.
[3] 趙秀芝.老年骨折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0):128-129.
關鍵詞:腦卒中健康教育康復
Abstract Go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impact of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 In the year 2008 I am 70 inpatient hospital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36 cases of health education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34 cases. In addi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conventional care, but also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health education.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an evaluation criterion. Results: Comparison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of the high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2-0010-03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內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腦卒中患者70例,選擇標準:(1)腦卒中患者;(2)全部病例均經CT檢查證實;(3)診斷標準符合我國現行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健康教育組(試驗組)和常規護理組(對照組)。試驗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最小33歲,最大80歲,平均57.6歲。其中腦出血20例,腦梗死16例,腦出血伴糖尿病4例,一側肢體偏癱26例。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55.9歲。其中腦出血19例,腦梗死15例,伴隨肢體偏癱者25例。兩組病例的主要臨床癥狀、體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腦卒中病例中許多為意識障礙,癡呆或癱瘓等病人,健康教育的方法應多樣化,避免單一。故住院教育應根據不同病情,對其病人、家屬或陪護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通過閱讀、講解、宣傳教育手冊、圖片解說及具體講解、答疑,病區宣傳欄等方式,根據患者入院時、住院期間、出院時不同階段病情特點,以面對面、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護理人員要表達接納、尊重、關心和愛護。首先為患者創造一個整潔、安靜、舒適、安全的病室環境,并主動熱情地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自己、介紹醫院的環境和規章制度,消除或減輕陌生和孤獨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鼓勵患者與醫護人員,同室病友多接觸,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介紹主管醫生及其在治療腦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的住院及隨訪資料,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鼓勵患者家屬、親人等給予患者情感支持,使患者能感受到家人的照顧,來自各方面的關心和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醫師進行治療。
(2)告知患者腦卒中急性期的注意事項、有關治療方案、效果、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對策。怎樣保持良好的,適當進行床上運動訓練及掌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 。可以有效的預防并發癥。
(3)預防并發癥:落實各項基礎護理,減少探視,保持皮膚清潔(會要清潔干燥),定時更換,教會患者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正確喂養,鼓勵患者多飲水,以預防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4)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心理支持。認識腦卒中與情緒的關系,尤其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須嚴格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激動、過度用力,需講清謝絕親朋探視的意義。
(5)指導患者臥床期間的功能鍛煉,如保持良肢位、癱瘓肢體的被動運動、變換、肢體主動訓練等,以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促進肢體功能恢復。認識早期功能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及其具體方法,包括智能康復、言語康復、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方法及注意事項。
(6)根據患者吞咽及語言功能障礙情況給予吞咽功能逐步恢復訓練和語言功能恢復訓練方面的指導。吞咽困難者須掌握鼻飼飲食的具體方法,掌握其常用量、溫度、注入速度及各種注意事項。
出院指導:腦卒中患者出院時其吞咽、語言、肢體功能多存在殘障,有些功能障礙需要長時間的恢復,甚至遺留終身,針對存在的殘障問題傳授家屬繼續家庭訓練的方法,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實施日常生活行為和家務訓練,如刷牙、梳洗、吃飯、穿脫衣服、開關門窗等。另外,指導患者掌握更多的腦卒中危險因素方面的知識,指導患者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鹽低脂飲食、保持血壓穩定、戒煙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過度疲勞、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圍等,讓患者了解預防疾病復發的措施。使病人及其家屬掌握腦卒中的康復知識,正確進行康復功能訓練,了解預防卒中再發的方法,以及再發時的應急措施,提高生活質量。所以應保證康復的連續性,健康教育的進行是非常必要的。
(1)預防卒中再發應注意的問題:告知病人消除或控制腦卒中的諸多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液粘稠度增高及高血脂等。生活規律,多做輕體力活動,避免過度用力及過勞,戒煙、酒的意義,指導正確的飲食方式。(2)智能、言語、情緒狀態及癱瘓內科康復訓練方法:包括智能康復訓練、情緒穩定、避免激動、生氣、抑郁、欣快、強哭、強笑及情緒波動的處理,正確使用穩定情緒及控制精神狀態的藥物,言語及癱瘓功能訓練方法及注意事項。(3)鼻飼方法:包括鼻飼的適應癥、鼻飼管更換、喂食種類、量、溫度、時間及注入速度等注意事項。(4)排尿排便障礙的處理方法:指導便秘病人的飲食活動及用藥通便方法。(5)出院后服藥指導:包括腸溶阿司匹林,控制血壓藥及其他康復治療藥物。(6)有關卒中再發的知識教育:認識卒中再發超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了解卒中再發時可能出現的前驅癥狀及卒中再發時的家庭應急措施。(7)制訂定期檢查及復查計劃。(8)心理衛生保健知識:指導病人及其家屬樹立長期功能康復的信心和決心;糾正放棄功能康復訓練的安于現狀的思想;樹立對人、對事物的寬宏大度思想,以免由于生氣過度激動而導致卒中再發。(9)建立出院后的互相聯系,告知聯系電話。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3統計分析
應用卡方檢驗對比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恢復效果的差異。
2結果
康復效果判定標準 根據衛生部病種質量控制標準判定康復效果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69.44,(2)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27.28%(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2.78以內。兩組康復效果對比見表1。
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康復效果比較表
組別 總例數 基本痊愈 顯著進步 無效 總有效率(%)
例數 % 例數 % 例數 %
試驗組 36 25 69.44 10 27.78 1 2.78 97.22
對照組 34 18 52.94 14 41.76 2 5.88 94.7
合計 70 43 61.43 24 34.28 3 4.28 95.71
X2= 9.6 P<0.05
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健康教育組發生4例肺部感染。對照組14例發生并發癥,其中發生肺部感染9例,泌尿系感染5例。兩組并發癥對比,差異有顯著性(χ2=9.6, P
3討論
3.1實施健康教育的切入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習慣的不斷增加,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不斷年輕化,如何降低病殘率、縮短病程及提高生活質量一直是許多腦血管病研究者的一項重要課題。許多新的治療方法的出現,使致殘率有所下降,但由于時間窗的嚴格限制,在我國,特別是醫療水平低下的中小城市及農村醫院還很難推廣。由于目前我國康復師缺乏,多數醫院達不到最佳康復效果。因此,早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不僅可以節約人力資源,還可明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3.2實施健康指導內容的選擇 腦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復指導的重點在于如何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防止各種并發癥,減少身體殘障,促進患者盡快恢復功能。因此,在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基本、重要、有用的內容,采用簡單、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使不同年齡、性別、素質、文化程度的患者和家屬都能掌握并實施。
3.3健康教育對預防并發癥的影響 腦卒中患者由于長期臥床、無效咳嗽、留置導尿、肢體癱瘓等原因,極易并發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針對以上特點,及時加強預防并發癥方面的知識教育,落實預防并發癥的措施,有效地防止和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3.4心理支持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人的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大方面,積極情緒對人體可起到積極作用,增添巨大能量,促進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護理可喚起患者的積極情緒,發揮正常的心理防御機制,對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3.5家屬支持的重要性 腦卒中患者的病程長,恢復慢,家屬會有身心疲憊的感覺,所以做好家屬的心理工作至關重要。指導家屬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避免急躁情緒影響到患者。對患者少責怪,多鼓勵,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鼓勵患者生活的勇氣生活的欲望,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黃津芳 ,劉玉瑩護理健康教育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73―176
[2] 蔣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導[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00-302.
[3] 李文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
[4] 徐淑俠,徐鳳美.實施家屬健康教育對肺癌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35-36.
[5] 趙宏文,周次雄.急性腦卒中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與早期康復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4,9:77-79.
[6] 邢俊玲,喬瑞玲,梁瑜.健康教育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18.
[7] 王維治,羅祖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6.
摘 要 目的:探討脊髓損傷(sci)患者實行聯合訓練法對其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效果。方法:選取我科SCI患者52例,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采用聯合訓練法進行康復訓練,對照組采用間歇開管引流方法。3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Barthel指數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指數均較治療前升高,但試驗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聯合訓練法對于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效果顯著,并且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 脊髓損傷;聯合訓練法;膀胱功能障礙;康復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27
脊髓損傷(SCI)導致的膀胱功能障礙是脊髓受損后泌尿系統出現的常見病癥,臨床以尿失禁、尿潴留最為常見[1,2]。由于SCI后往往涉及較多系統,治療較為復雜,膀胱功能的恢復往往到后期才被重視,因此增加了恢復難度和并發癥的發生率[3,4]。據報道[5],腎功能衰竭現已成為SCI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而腎功能衰竭和膀胱功能恢復的護理與其密切相關。早期及時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對于膀胱功能障礙患者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討SCI患者實行聯合訓練法對其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科SCI患者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平均年齡(33.54±6.80)歲。病程14~93 d,平均(43±3.84)d。其中頸段損傷34例,胸腰段損傷18例。診斷標準參照《內科學》(第7版)神經源性膀胱標準進行。將52例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訓練方法 對照組采用間歇開管引流方法,即夾管訓練期間,每3~4 h開放1次尿管,輸液患者每2 h開放1次尿管,如有出汗、發熱、寒戰等尿意指征出現時,則立即開管;夜間完全開管。試驗組采用聯合訓練法進行康復訓練:第1階段(1~4周),膀胱內尿量控制在500~600 ml,當尿量>600 ml時,可采用間斷引流;當尿量>1200 ml時,應限制水的攝入量。同時監測膀胱壓力、容量和殘余尿流量,保證充盈期膀胱壓力<3.92 kPa,排尿壓力<5.88 kPa,排尿后尿殘余量<100 ml。每周進行細菌檢測。第2階段(5~8周),干預性訓練。用9號注射器分4次將600 ml生理鹽水注入膀胱內,注入量分別為50,150,200,200 ml,間隔時間為3~5 min,反復訓練3~4次,讓患者感覺膀胱充盈的程度。其余時間方法同第1階段,并且每周進行細菌檢測。第3階段(9~12周),方法同對照組,并且每周進行細菌檢測。
1.3 評價方法 3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Barthel指數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1)療效評估方法。顯效:殘余尿量<50 ml;有效:殘余尿量50~100 ml;無效:殘余尿量>100 ml。(2)Barthel指數評價方法。正常總分100分,>60分為良,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為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Barthel指數40分以上者康復治療效益最大);20~40分者為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20分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重復測量資料的比較進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或χ2c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表2)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表3)
注:1)為χ2檢驗,2)為χ2c檢驗
3 討 論
膀胱的正常儲尿、排尿功能是在逼尿肌、尿道括約肌、盆底肌等肌肉相互配合下完成的[6]。SCI導致的膀胱功能障礙是由于支配肌肉的神經受損,肌肉不能收到正常的信號導致的失控[7]。有研究表明[8-10],損傷如果發生在2~4骶段以上,尿潴留和尿失禁將會同時發生;損傷如果發生在2~4骶段及其下段,則會出現尿失禁,前者導致的神經源性膀胱是膀胱功能障礙較為嚴重的類型。此外,膀胱功能障礙導致的并發癥也不容小視,尿路感染、突發性高血壓、皮膚潮紅、頭痛等均為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據報道[1,11],尿路感染居并發癥中的首位,占SCI患者感染的73.38%,并且是導致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因此,找到合理的恢復方法和并發癥控制方法對于SCI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試驗中,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療效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Barthel指數比較,試驗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聯合訓練法對于SCI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臨床效果優于間歇開管引流法,能夠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這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聯合訓練法在護理時對患者的膀胱壓力、容量和殘余尿流量指標進行檢測,可以制訂出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及時控制人體水分的攝入量和排出量,是保證護理有效率的基礎。(2)聯合訓練法能夠分階段對患者進行康復,尤其是第2階段,能夠逐漸提高患者對排尿的知覺,對于康復有重要意義,可能也是試驗組Barthel指數增高明顯的重要原因。此外,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比較,試驗組均少于對照組,說明聯合訓練法對于控制并發癥也有很好的效果。聯合訓練法幫助膀胱重新建立充盈和排空的習慣,建立良好的排尿習慣,避免尿潴留的發生,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聯合訓練法對于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效果顯著,并且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 瓊,戴新娟.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4B):593-595.
[2] Brown JM,Barbe MF,Albo ME,et al.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performing a nerve transfer from the femoral branch to bilateral pelvic nerves in a cadaver:a potential method to restore bladder function following proximal spinal cord injury[J].J Neurosurg Spine,2013,18(6):598-605.
[3] 葛秋華,田 亮,胡筱燕,等.授權教育對脊髓損傷間歇導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7):573-575.
[4] 鄭珍香,顏小茜.早期康復護理對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8):1265-1266.
[5] 陳小玲.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復訓練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2):68-69.
[6] 巨寶蘭,楊艷平,許麗英,等.脊髓損傷患者重建膀胱功能護理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9):345-346.
[7] 劉昌桃.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復訓練探討[J].維吾爾醫藥(上半月),2013,7:2-3.
[8] B?thig R,Fiebag K,Thietje R,et al.Morbidit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fter urodynamic examination of hospitalized SCI patients: the impact of bladder management[J].Spinal Cord,2013,51(1):70-73.
[9] 茍會君,何小燕,張錦華,等.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復訓練及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3,10(7):87-90.
[10]Reitz A.Afferent pathways arising from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after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or cauda equina lesion:clinical observations with neur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J].Urol Int,2012,89(4):462-467.
[11]陳尚學,龍雪梅,劉 靜.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康復護理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1):23-25.
1 腦卒中康復
由于現代醫學在診斷和治療上的進步,降低了腦卒中的病死率,但由于沒有及時進行康復治療,或對康復知識了解不夠,90%的腦卒中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腦卒中可發生單癱、偏癱和言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行為異常、精神癥狀、失用、失認、吞咽困難等,危害甚大,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一些障礙如不及時康復或康復不當,就會成為終身殘疾,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有調查顯示,未進行康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42%為嚴重殘疾,而經過康復治療的約10%的患者留有嚴重殘疾,20%的患者有中度殘疾,70%的患者只有輕度功能障礙或無功能障礙。
不論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程度如何,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自理將有利于患者恢復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質量。通過采取以改善運動、言語、認知和其他受損功能訓練為主的綜合措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會上得到再適應,盡可能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由子搶救腦卒中患者生命是急性期的首要任務,所以醫師往往強調臥床、制動,這樣便失去了早期康復時機,只要3周即可產生“廢用綜合征”。另外,由于醫師的指導可能存在不恰當,加上家屬求治心切,很容易使患者不按照規律進行卒中后肢體恢復。例如,本應在發病初期進行抗痙攣等治療的,卻急于進行肌力訓練或還沒能站即練行走。使用方法不當或運動過量,易造成肩關節半脫位、關節變形與不穩定等,致肌張力增加使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內翻與劃圈狀的異常行走模式,此“誤用綜合征”給以后的康復治療和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困難。如果能經過系統、正規的康復治療,最終能使47%~76%的腦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達到部分或完全的獨立,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達到較高水平。
腦卒中發病后,藥物治療是最先進行的,而大量臨床實踐證明,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僅靠藥物是不夠的,早期、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能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挖掘損傷的修復潛力,促使末端突觸再生。目前除了推拿、針灸等傳統的康復訓練外,常用的現代康復方法有運動治療、作業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干預等。
在運動治療中,有一些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訓練,由于康復方法簡單易行,便于掌握,往往可以得到有效實施。還有一些則對專業要求比較高,如運動再學習方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神經發育療法(Bobath)等。MRP是上世紀80年代初由澳大利亞學者Cart J.H.等提出的一種腦卒中治療方案,是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區運動功能恢復訓練視為一種再學習或再訓練過程,以作業或功能為導向,在強調患者主觀參與和認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學的運動再學習方法對患者進行再教育,以恢復其運動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MRP在提高ADL方面即生活實用動作方面比Bobath方法更有價值。Bobath強調床上運動及技巧性動作的掌握,技巧性動作以姿勢控制、調正反應、平衡反應及其他保護性反應為基礎,基本技巧包括中線對稱、直立反應、軀干旋轉等,更重要是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治療,去體會和掌握肢體運動時的感覺,而不是運動時的動作本身。正確的運動感覺對發展運動控制能力是不可缺少的,MRP強調運動技能的產生不是靠神經肌肉傳達的信息,而是靠重復學習在腦中形成的運動程序。
近年來,化學物理治療方法如高壓氧及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也在臨床得到了一定的應用。高壓氧治療是通過阻斷“腦缺氧一腦水腫一腦缺氧”的惡性循環,促進腦功能恢復,從而改善其臨床癥狀。而FES治療則是通過低頻脈沖電流刺激功能障礙的肢體或器官,以其產生的即時效應來代替或矯正已喪失的功能,并通過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整,促進功能重建的一種療法。FES治療還可以有效促進神經肌肉的反應,改善肌力,增強運動過程中肢體的協調性,使垂足、劃圈步態得到明顯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
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的目的是克服殘疾所造成的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功能恢復在發病數天后開始,一般認為康復訓練治療在發病后1~3個月內效果較好,3個月后因廢用綜合征而恢復減慢。早期進行有計劃的康復護理訓練,能明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所以,康復訓練治療愈早,功能恢復愈快。但是在急性期開始康復訓練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如腦水腫、再出血等。目前根據WHO推薦的康復時間,為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后48h開始進行。
2 腦卒中康復的影響因素
長期以來,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一直注重于穩定病情,忽略了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影響的研究。近10年來預后預測日益受到重視,瑞典學者Fugl Meyer提出,對腦卒中患者結局的研究應從3個方面來考慮:①最終功能水平(final level of function)。②最終能力水平(final level 0f capacity)。③最終生活質量水平(final level in quality of life)。這樣能了解哪些因素影響患者出院時生活自理能力,以便早期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和出院目標,避免患者及其家屬對預后的期望過低或過高,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2.1 年齡
在腦卒中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對于年齡是否為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一直存在著爭論。Wade等和Nakaya-ma等通過前瞻性研究發現,年齡對預后影響最大的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對神經功能的改善和恢復速度影響不大。燕鐵斌等的研究并未發現年齡與出院時生活自理能力有明顯的關系。
2.2 入院病情
入院時有無肢體癱瘓、失語、尿失禁、肺部感染,均是預測出院時生活能否自理的重要參數。其原因顯而易見,由于肢體癱瘓直接影響了步行能力,失語限制了患者與醫護人員及其家屬之間的交流,尿失禁和肺部感染則增加了患者臥床的時間,因此,凡同時存在這些因素者,其生活自理能力必然受到影響。
2.3 神經受損程度
康復治療效果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相關。神經功能缺損愈重,預后愈差。而大小便失禁是影響患者ADL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對這些患者入院早期應積極搶救,這不僅對搶救生命,對改善功能也至關重要。在疾病的恢復期應控制血壓,調整飲食,忌煙酒,口服阿司匹林等
以預防復發,更應進行積極的功能訓練,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2.4 肢體肌張力及運動功能
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偏癱側肢體肌張力及運動功能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的影響。隨著偏癱側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其ADL逐漸提高,而肢體的痙攣會影響其ADL的改善。
2.5 大腦出血部位
大腦右半球出血的患者出院時生活自理能力比左半球出血的患者要好,這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右半球為非優勢半球,右半球出血主要影響左側肢體,右側肢體仍然可以自由活動,且右半球出血大多無失語;而左半球則相反,多為優勢半球,出血時影響右側肢體,且常伴有失語,因此,對生活的影響比較大。
2.6 卒中類型
急性腦出血早期康復,其功能恢復快,實踐及經驗證明,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的恢復在發病后不同時期均好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2.7 Pusher綜合征
Pusher綜合征是一種腦卒中后較為嚴重的控制障礙,是腦卒中偏癱患者所表現出的姿勢不平衡的特殊征象,患者在任何都強烈地向癱瘓側傾斜,并抵抗使體重向身體中線或過中線向非癱瘓側移的被動校正。一般認為,Pusher綜合征影響患者的最后功能結果并延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的時間。哥本哈根的卒中研究指出,Pusher綜合征影響患者ADL能力的恢復速度,延長了住院時間。腦卒中患者Pusher綜合征發生的比例是25%,國內統計腦血管病患者Pusher綜合征發生比例是23%。Pusher綜合征是康復訓練中的重癥,其病變機理較為復雜,如用常規的康復訓練方法往往難以奏效。左側偏癱的患者Pusher綜合征的發生率比右側偏癱的患者高。這種綜合征嚴重的特征之一是患者學習自己穿衣、梳理等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動都相當困難。患有Pusher綜合征的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難度較大,影響到康復治療的預后。在未認識到該綜合征的情況下,一部分患者如果通過傳統的方法治療是不能達到獨立步行及生活自理的。應用相對應的治療方法后,能夠提高患者的步行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8 抑郁癥
單純康復訓練而忽視患者的抑郁癥狀是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國內外學者也曾有所報道,抑郁癥狀越重,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基于心理的原因,抑郁癥患者主動意識差,不能主動配合康復師訓練,依賴性強,日常生活全部由護工及家屬代替,這樣不利于患者的康復。
2.9 原發疾病情況
有無心臟病、高血壓史往往決定著腦卒中復發的次數,在這些原發疾病未得到有效根治的情況下,腦血管容易發生再次梗阻或缺血,如心源性來源的血栓能再次阻塞血管;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長期損傷著血管,導致血管硬化及斑塊形成,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大大增加。這些危險原發疾病導致的卒中復發都影響著腦卒中的預后,因此有效控制這些危險因素,避免復發也是腦卒中康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2.10 其他
住院中有無手術,能否堅持訓練等,這些對出院時生活自理能力均有重要影響。
3 討論
長期以來,國內腦出血性卒中的早期康復一直發展緩慢,其原因主要是腦出血發病急,進展快,加上康復專業人員相對缺乏這方面的臨床經驗,致使對此持相當謹慎的態度。根據腦的可塑性理論,一旦腦出血水腫消退,出血吸收,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進功能的恢復。因此,建議在醫院設立康復相關科室,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使得康復的專業人員能及時深入病房,主動介入腦出血的早期康復。
未進行過任何康復治療,只是自行進行鍛煉的患者,由于得不到正確的指導,沒有及時對腦血管病后造成的痙攣、強直和異常運動模式進行正確的訓練,很多患者走路時患腿存在不同程度的畫圖現象,患側上肢呈挎籃狀,手指并攏,肌肉僵直,對于患者的生活自理,重返職業,重返社會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僅給患者本人帶來身心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增加了負擔。據報道,早期康復訓練的患者有90%可恢復步行,30%能恢復手功能,而未進行康復者只有60%恢復步行,5%恢復手的功能。可見康復的介入與不介入,能否早期介入,對于患者的功能恢復乃至于生活質量的影響至關重要。隨著我國老年人比例的不斷增長,老年人中腦血管病患者越來越多,且長期存活者越來越多,因此。盡快地在全國范圍內普及腦血管病早期干預的適宜技術,使廣大患者能夠得到及時的康復治療應成為目前我國腦卒中康復的重要課題。
初發腦卒中的患者,如果持續接受三級康復達到半年以上,就可以基本達到日常生活自理。三級康復是指由大型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康復科及其負責的社區醫療機構提供持續的、規范的康復治療和訓練,包括急性期康復、康復強化和社區康復三部分,但我國迄今仍未建立完善的康復治療體系,其結果是盡管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水平與發達國家比并不遜色,但腦血管病的致殘率高,患者回歸社會率低。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康復體系,這將成為今后探索的一個主要方向。
4 參考文獻
[1]張菊英.腦卒中后遺癥的康復治療及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2006,5(6):849.
[2]卓大宏.中國康復醫學[M].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773.
[3]黃永禧,徐本華.主譯.中風病人的運動再學習方案[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3-27.
[4]黃苡蘋.運動再學習方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2004,19(12):934-935.
[5]李學慧.高壓氧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2005,9(12):41-42.
[6] Kottink AI, Oostendorp L.J, Buurke JH, et al. The orthotic effect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walking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a dropped foot:a systematic review[J]. Artif Organs,2004,28(6):577 -586.
[7]劉忠良,關爽,宋琳,等.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積分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J],2004,8(31):6824-6825.
[8]劉繼紅.早期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7):991.
[9]南登昆.繆鴻石.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6.
[10]Geenough WT, Anderson BJ. Cerebellar synaptic plasticity: relation to
learning versus neural activity[J]. Ann NYAcad Sci, 1991,627:231.
[11 Foxdyce DE, Farran RP. Physical activity effects on hippocampal and pa-rietal cortical cholinergic function and spatial learning in F344 Rats[J].Behav Brain Res, 1992,43:115.
[12] WHO. Recommendation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Stroke, 1989,20 (10) : 1047.
[13] Fugl Meyer AR, On measurement of outcome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C]. Abstract of 8th world congress of IRMA. Kyto Japan, 1997:70.
[14] Wade DT, Hewer RL. Functional abilities after stroke: measurement,natural history and prognosis [J]. Neuro Neurolsur Psychiatry, 1987,50:177-180.
[15]Nakayama H,Lorgensen HS,Radschou HO,et at.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stroke outcome 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ies[J]. Stroke,1994,25:808-811.
[16]燕鐵斌,許儉興,區麗明.腦出血病人有關生活自理能力預測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1999,21(2):79-81.
[17]張捧玉,茍風閣,周群拉,等.早期強化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1998.13(6):251-253.
[18]曹玉靈,馬超,伍少玲.等.早期綜合康復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ADL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2006,21(11):1029-1030.
[19]張新林,王玉展.腦血管病人的康復治療是當務之急[J].中華綜合醫學雜志,2006,7(1):10.
[20]陳穎.Pusher綜合征[J].中國康復醫學,2002,17(1):59-61.
[21] Pedersen PM, Wandel A, Jrgensen HS, et at. Ipsilateral pushing in stroke : incidence, relation to neuro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impact on rehabilitation. 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 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6,77:25-28.
[22]本和.Pusher現象の倆ょアプロ一チ[J].理學瘵法學,1996,23(3):118.
[23]劉世文,安曉芳,宋洪臣.關于Pusher現象的癥狀學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1998,13(2):62-65.
[24]高政,劉啟貴,姜潮.腦卒中后急性期抑郁障礙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3):1890.
[25]Starkstein SE, Robinson RG, Price TR. Comparison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oststroke depression matched for size and location of lesion[J]. Arch Gen Psychiatry, 1988,45:247.
[26]Pohjasvaara T,Leskela M ,Vataja R, et at. Post - stroke depression,ex-ecuiive disfunc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J]. Eur J Nenrol, 2002,9(3):269-275.
[27]李衛東,黃碧波.腦卒中后抑郁治療效應對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復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3):2410-2411.
[28] Ruth EJ.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 with stroke(pert11) :impact and impli-cation for rehabilitation[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4,5:94 - 98.
[29]Alter M,Friday G,Lai SM ,et at.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stroke,recur-rence[J]. Stroke, 1994,25:1605-1608.
1 排尿生理
正常人的貯尿和排尿是由自主神經、軀體神經及中樞神經協調控制下完成的。由脊髓S2-4節段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盆神經至膀胱逼尿肌(內縱、中環、外縱)上的神經叢,與叢內緊靠膀胱壁的器官旁神經節或壁內神經節交換神經元,發出的感覺神經纖維支配逼尿肌。副交感神經分泌乙酰膽堿,與逼尿肌上的膽堿能受體結合引起膀胱收縮,尿道內括約肌舒張而排尿。交感神經自T11—L12節段發出,其纖維經腹下神經至腹下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后發出節后纖維到膀胱后再分支支配膀胱平滑肌,使以a腎上腺素能受體為主的膀胱頸平滑肌和尿道內括約肌收縮,使膀胱體部以β腎上腺素能受體為主的逼尿肌松馳而抑制排尿。
軀體神經S2-4骶神經組成的神經,支配尿道、直腸外括約肌等橫紋肌。
脊髓內的低級排尿中樞接受腦干及大腦皮質中樞膀胱功能區的調節。
當膀胱逐漸充盈尿量達到100 ml時有充盈感,達到300~400 ml時,膀胱內壓升高,壓力上升到15 cmH 2O(1.47 kpa),膀胱壁內的壓力感受器將興奮經盆神經副交感神經內的感覺纖維將沖動傳入脊髓的排尿中樞,并經薄束傳至腦干的排尿中樞及大腦皮質的排尿意識控制中樞。若大腦皮質及腦干對脊髓排尿中樞無抑制,則引起盆神經傳出纖維興奮,膀胱逼尿肌收縮,同時腹下神經(交感)抑制,膀胱括約肌松馳,開始排尿。
2 神經元性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
排尿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主要是為了預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上尿路的功能,使膀胱在貯尿期保持低壓。在排尿期盡量排空,以免造成膀胱的防御功能下降,膀胱攣縮,結石形成。同時能更好、更快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為再就業,回歸社會做好準備。
神經元性膀胱功能障礙分類方法較多,以往的分類,常受檢測設備的限制。隨著尿流動力學檢測設備的應用,1979 年KRANE提出能正確指導治療方案的尿流動力學分類,臨床沿用與該分類相近的有失禁型障礙和潴留型障礙兩種,便于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外科治療,康復工程處理。我院非手術治療的方法有留置導尿、膀胱沖洗、間歇導尿、膀胱排空訓練、外集尿器裝置及藥物治療。在康復訓練前現要測量膀胱內壓和容量并繪制容量、壓力曲線圖。
正常人白天排尿3~5 次,夜間排尿1 次,每次尿量為200~400 ml,24 小時尿量1000~2000 ml,平均為1500 ml。正常成人的膀胱壓力為20~40 cmH2o。正常情況下,膀胱受副交感神經緊張性沖動的影響,處于輕度收縮狀態,其內壓保持在10 cmH2o。由于膀胱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故尿量開始增加時,膀胱內壓無明顯升高。當尿量達到400~500 ml時,膀胱內壓開始升高,并出現尿意。當膀胱內壓達35 cmH2o時,膀胱逼尿肌節律收縮,但排尿可受意識控制,當壓力大于70 cmH2o時,排尿不得不進行。
正確測量膀胱容量及壓力,準確繪制膀胱容量壓力曲線圖,可以正確指導臨床診斷,準確制定排尿功能障礙的康復計劃。當膀胱容量小于正常范圍,壓力明顯高于正常時,患者的膀胱容量過小,會出現每次尿量減少,每日的排次數明顯增多的癥狀。通過繪制膀胱容量與壓力曲線圖,可以對尿失禁的性質作出準確的鑒別診斷。在制定康復方案時,首先要解決患者的尿頻癥狀,最后再減少殘余尿量。當膀胱壓力正常,容量明顯增大時,患者膀胱容量增大,尿潴留,主要康復方案在于較少殘余尿量為目的。以下是正常的膀胱容量與壓力曲線圖:
轉貼于
2.1 康復訓練的方法
在急性損傷或重癥術后因身體虛弱不能排空膀胱患者,或合并有尿潴留、尿失禁導致護理困難的,以及上尿路受損或膀胱輸尿管返流患者,在不益行間歇導尿時,我們多采用留置尿管,每4~6 小時間隔的方法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在留置尿管進行膀胱訓練時常見的并發尿癥有尿路感染(據文獻報道置管24 小時菌尿發生率為50%,96 小時發生率為98~100%)、膀胱結石、慢性膀胱攣縮、附睪炎和炎,尿道損傷、尿道膿腫、尿道狹窄等、陰囊并發癥。還會出現血尿及膀胱痙攣。少部分患者還會并發自主神經過反射,出現高血壓、腦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為了清除膀胱內沉渣防止導尿管堵塞,減少感染,我們常用0.2%呋喃西林液或生理鹽水250~500 ml每日一到兩次膀胱沖洗。
通過一周的留置尿管訓練,患者的病情逐漸穩定。為了能使患者減少導尿管留置時間,減少、陰囊部的合并癥及感染,使膀胱周期性的擴張與排空,近似生理狀態,促使膀胱功能恢復。采取拔出尿管改為間歇導尿的方法。間歇導尿由護士、受過陪訓的家屬或患者實施,操作要輕柔熟練,必要時加用表面麻醉劑(2%利多卡因膠漿),要求在每次導尿時要記錄時間及尿量。間歇導尿可采用日常生活中適用的清潔導尿術代替無菌導尿術,這是導尿技術的一大進步。導尿次數每天4~6 次,若能自動排尿100 ml以上,殘余尿量300 ml以下時每6 小時導尿一次。自動排尿200 ml以上,殘余尿量200 ml以下時,每8小時導尿一次。當殘余尿量小于100 ml以下時可停止導尿,讓患者自行排尿。每周測一次尿常規,逐漸延長。對實行間歇導尿的患者,每日液體入量應控制在2000 ml以內,初期可早、中、晚分次分量飲水,在早8 點、中午12 點、下午2 點、6 點飲水400 ml,在早10 點下午16 點飲水200ml。在晚8 點到次日6 點不再飲水。逐步做到均勻攝入。
在每次導尿前均應配合各種方法進行膀胱訓練,讓其自行排尿,盡量排空,再行導尿,測量排出尿量及導出尿量。每次排尿時間應相對固定,多在飲水后1~2 小時進行。膀胱訓練除了有膀胱輸尿管返流、腎積水、腎盂炎患者禁用。泌尿系感染、結石、高血壓病、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慎用外,應早期進行訓練。膀胱訓練的目的是減少殘余尿量、保持每日3~4 次的規律排尿、減少泌尿系感染、維護輸尿管瓣膜功能,防止返流,保護腎功能。最終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增強社會交往。訓練方法要與定時定量飲水管理方法相配合,形成良好的排尿習慣。常用的膀胱訓練方法有:恥骨上區輕叩法,這種方法常用于上運動神經元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礙者(骶髓以上損傷或病變)的逼尿肌反射亢進者。患者或家屬用手指輕叩恥骨上區,引起逼尿肌收縮,不伴有括約肌收縮,產生排尿。屏氣法(VALSALRA) 是通過增加腹壓來提高膀胱壓力并使膀胱頸開放而引起排尿。患者身體前傾,深呼吸4 次,延長屏氣,作一次深吸氣,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做排便動作,反復數次至尿液排盡為止,盡量排空膀胱。還有擠壓法。這種方法是將手指握成拳頭,置于臍下3 cm處,用力向骶尾部加壓,患者身體前傾,可反復幾次直至尿流停止。
在使用以上方法后效果仍不佳者,可以使用外部集尿器。集尿器包括男女式集尿器、成人紙尿褲、塑料食品包裝袋、改裝的等。
2.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以膀胱尿道神經支配,自主神經受體分部和藥物對膀胱尿道平滑肌的作用為依據,目的是調節介質的作用改進下尿路貯尿和排尿功能。對失禁型障礙的治療原則是促進膀胱多貯尿,常用抗膽堿能制劑減少膀胱收縮(阿托品,6542-片,)。對潴留型障礙的治療原則是促進膀胱排空,腎上腺素能阻滯劑(特拉唑嗪,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
3 小結
脊髓病變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礙,在康復治療上主要依據脊髓損傷平面,是完全和不完全性損傷,尿流動力學檢查情況而定,與原發病因無直接關系。
嚴重脊髓損傷后,常出現運動、感覺喪失,即脊髓休克。一般持續6~8周,此時因為逼尿肌無力,表現為尿潴留,需要留置導尿管,但為了預防泌尿系感染,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時間,并用封閉式尿袋。病情穩定后改為間歇性導尿,平均導尿時間為10星期。
隨著病情好轉,經過康復訓練,配合藥物治療,患者可自行排尿。大部分患者最終可不用藥物自行排尿。對經過膀胱排尿訓練,殘余尿量仍大于100ml者,則應由護士或受陪訓過的患者家屬進行間歇導尿。
參考文獻
[1] 周士枋,范振華.實用康復醫學[M].1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441-447.
[2] 關驊.臨床康復醫學[M].1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07-110.
[3]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2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631-633
[關鍵詞] 老年人 髖部骨折 圍手術期 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274.1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213-01
髖部骨折是老年病人常見的一種嚴重創傷,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加之老年病人本身多伴有其他疾病,且機體臟器功能低下,患肢的功能康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作,貫穿于整個治療和康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但需要醫生和護士對患者的精心治療和護理,還需要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針對患者不同康復階段的心理特點和對康復知識的需求,采用系統的、全程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正確的康復方法,提高其康復質量,從而提高了護理效果。
1 臨床資料 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髖部骨折傷手術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齡60-88歲,致傷原因:不慎跌倒、滑倒36例,被行人或自行車、摩托車撞倒12例,既往有種疾病都42例,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支炎、心律失常及腎功能不全,同時合并有兩及以上疾病者6例。
2 方法
2.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有效地完成健康教育的基礎。患者入院時,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及家屬,根據性別、年齡、職務有禮貌地稱呼患者,并作自我介紹,告知患者主管醫生、主任、護士長的姓名,向其介紹病區環境、規章制度及同室病友,使其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并感覺到醫護人員在尊重、關心他,從而對醫護人員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使之愿意接受護士傳授的健康知識。與此同時,認真評估患者的精神營養狀況和心理狀態,生活習慣,有無不良嗜好;是否與家人或他人同住或住老人院;是否合并其他疾病;與家人、子女、朋友及鄰里的社會關系如何等。再擬定“標準健康教育計劃”,“對癥健康教育計劃”,“病人個體健康教育計劃”,并實施,且有實施記錄和效果評價。
2.2 術前教育 有研究資料表明,術前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減輕術后疼痛,減少手術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老年人性格較固執,害怕孤獨、寂寞,加上骨折疼痛,不能獨立活動,因而較煩躁、焦慮不安、恐懼等。我們注意關心體貼病人,鼓勵其講出心中感受和需求,給予細心持久而熱忱地悉心照料和支持安慰,鼓勵家屬多給予探望、陪伴、照顧。采取個體指導和定期集體教育相結合的形式,詳細解釋住院、手術、臥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解康復訓練的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和配合要點。
在教授手術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同步循序漸進地進行手術適應行為訓練:說服患者術前2周必須戒煙酒,指導患者練習收腹縮唇式呼吸,有效咳嗽訓練及床上正確使用便器,反復練習,直至熟練掌握為止。同時,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和維持有效牽引,并根據患者入院前的準確運動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維判斷力、既往病史、生活習慣,與病人、家屬一起制訂康復最適宜的運動量和計劃,并實施指導運動訓練計劃:雙側踝關節背伸、距屈、旋轉交替運動,每次10回,每次10-15分鐘;雙側股四頭股舒縮運動,每次20回;健側下肢直腿抬高運動,每次5回,要求抬離床面>50°;健側膝關節屈、伸0-90°;用健足蹬床,保持患肢伸直或牽引下抬高臀部運動,每次5回,要求保持整個臀部平衡,不能歪斜,抬離床面15-30°,維持3-5秒;協助抬高上身和擴胸運動,每次10回,胸背部抬離床>30°。
在指導患者進行訓練和護理過程中,我們經常與之交談,了解其感受和需求,檢查訓練方法是否正確,有無按要求做,是否有進展及運動范圍有無變化,以熱情、誠懇的態度,用安慰、鼓勵的語言,及時糾正、指導、鼓勵、表揚病人,充分維護其個性,以增強信心。對合并有其它疾病者,注意監測生命體征,使患者具有適應手術的良好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準備。
2.3 術后教育
2.3.1 預防并發癥的指導 本組患者均為老年人,術后需臥床局部制動一段時間,易并發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末梢神經損傷、泌尿系感染、褥瘡及便秘等并發癥,嚴重者危及生命。因此,給患者臀部墊充氣氣圈、定時翻身、按摩皮膚受壓部位;囑其多飲水,給予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和含鈣多的奶制品、豆類等飲食及富含維生素D魚類、蛋類、黑木耳等食品,指導并協助其早期功能鍛煉。
2.3.2 康復訓練的指導 手術當日,病人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即實行術后康復訓練計劃。每2小時鼓勵其進行深呼吸運動,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行患肢足趾伸、屈,踝關節背伸、跖屈和旋轉運動,協助病人從足跟開始做壓力遞減的小腿部肌肉的擠壓運動,每天3次,每次10分鐘;并扶患髖保持骨盆平衡進行抬高臀部運動。術后第1天,病情穩定,給予斜坡位,鼓勵并協助患者逐步增加臥位的高度,延長臥位的時間;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和抬高臀部運動,運動量同術前。術后第2天,繼續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舒縮運動、抬高臀部運動、直腿抬高及抬高上身、擴胸運動,運動量從術前量開始逐漸每3天增加1次,每次增加5-10回為宜,術后10-14天,當髖、膝關節屈曲超過90°,踝關節背伸達90°時,就開始扶病人離床,患肢不負重站立。每天3次,每次15-30分鐘,逐步到扶雙拐下地走動。在鍛煉中,運動前后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有異常,立即停止運動。
3 討論 老年髖部骨折傷的愈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加之老年人性格較固執,骨折疼痛,擔心術后功能恢復不良,以及并發癥的發生,而并發癥的發生輕者延長住院時間,增加費用,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加強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家屬很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有利于術后的康復。
健康教育的實施,使患者認識到自我護理對維護自我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了患者、家屬參與健康護理的能力,增強了護理工作的親切感,使患者、家屬、護士三者共同組成一個健康護理集體,從而有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堅強信念,保持積極、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了護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