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哲學物質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哲學物質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哲學物質的概念

第1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一、板塊:感知哲學的宏觀架構

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哲學的基本范疇總是弄不清楚,答題時常常是“張冠李戴”“破綻百出”如:題目明明要求回答辯證唯物論知識,他們卻答了唯物辯證法的知識,得分之低可想而知,真可謂“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哲學理論體系沒有一個明晰的宏觀把握,對哲學范疇混淆不清。所以,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理清哲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結構非常關鍵。

從理論體系上講,哲學主要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板塊,而辯證唯物主義又可細分為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個板塊,歷史唯物主義可細分為唯物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個板塊。如果學生將這些哲學板塊牢牢地印刻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個“電腦文件夾”,并將相應知識點分門別類地儲存在每一個文件夾中,如:將“聯系”“發展”“矛盾”“創新”存放在“辯證法”板塊這個文件夾中,讓每個知識點都有自己很清晰的歸位,答題時就能從中快速而準確地提取出來,從而大大地降低錯誤率。

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這些板塊,我們將哲學理論體系簡要概括為“一二三”:“一”即哲學(母親);“二”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母親的兩個兒子);“三”即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兩個兒子各有三個兒子)。這不就是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嗎?看來,要巧記哲學理論體系的方法還是很多的,只要我們多思考、勤總結,方法一定比困難多。

二、對子:清楚哲學的突出特點

哲學研究的是整個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運用了很多概念、判斷和推理來構建起它的理論大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本質性、一般性。而高中學生由于邏輯思維能力尚未發展到一定高度,因此對哲學課本里的諸多概念感覺難于理解和記憶,做起題來更是頭暈腦脹,如:一元論、一點論、二元論、兩點論、辯證法、形而上學……簡直就是云里霧里。所以,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好這些基本的哲學概念或術語,為學生學好哲學這門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萬物莫不有對”,對子是哲學的突出特點。分析哲學教材,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絕大部分概念或術語都是成對出現的,如: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一元論與二元論,運動與靜止,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實踐與認識(理論),真理與謬誤,聯系與孤立,整體與部分,靜止與發展,量變與質變,前進性與曲折性,內因與外因,矛盾同一性與矛盾斗爭性,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與矛盾次要方面,全面與片面,兩點論與一點論,重點論與均衡論,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等。發現并運用好哲學的這一特點,通過對比來分析和研究這一個個概念對子,對學好哲學很有幫助。

三、××性:明確哲學的敘述方式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特點和敘述方式,哲學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表達某概念或原理時常用“××性”來敘述其屬性和特征,以全面闡述相關理論。如:哲學的實踐性、科學性、革命性、階級性;世界的物質性;人的主觀能動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或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是運動,物質還具有可知性、永恒性等屬性;運動的永恒性、無條件性、絕對性;靜止的暫時性、條件性、相對性;規律的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實踐的直接現實性、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絕對性、相對性;認識活動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具體性、條件性;發展的永恒性、普遍性,發展趨勢的前進性,發展道路的曲折性;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主體差異性、階級性。諸如這樣的“××性”表述,在哲學教材里有很多,初學哲學的中學生常常被弄得一頭霧水,稀里糊涂,老是混淆不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告知學生哲學的這種敘述方式,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些“××性”表述做一個專門性歸納,以很好地解決學習難題。學習中,不僅要對各“性”準確理解,還要對它們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探討,甚至還要在比較中去分析各“性”的不同與相通。

下面,就以“辯證唯物論”的“物質”和“意識”兩個概念為例,簡要介紹“××性”表述歸納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能為破解哲學教與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提供一條行之有效的思路。

辯證唯物論“××性”歸納

概念 解釋“×性”理解 高考典型例題

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對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現象的共同本質和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與概括,強調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看不見、摸不著,不可創造、不可改變、不可消滅。

(2008年上海政治第14題)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這說明(B)

A 世界上存在無物質的運動

B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C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D 物質是運動的內在動力

運動性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可知性 物質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永恒性 物質是永恒不滅的

意識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

意識活動的目的性 人們反映客觀世界時,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2009年江蘇政治第28題)“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鄭板橋的這句話蘊含的道理是(A)

A 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 B 意識活動具有客觀實在性

C 意識活動具有生動形象性 D 意識活動具有主觀隨意性

意識活動的計劃性 人們在實施行動之前要預先制定藍圖、目標、行動方案和行動步驟等。

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 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主動反映,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夠“復制”現在,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出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識活動的自覺選擇性 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有選擇的,并不是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據實踐的需要來選擇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

四、觀點:把握哲學的基本內容

哲學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原理觀點也不少,學生學習常常是顧此失彼,真是“熊瞎子劈包米”。其實,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哲學觀點的理解和記憶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我們在把哲學理論體系“板塊化”的基礎上,借助哲學基本“概念”,再來將之細化成“十一觀”,從而實現知識的由點到面。如:辯證唯物論包括物質觀和意識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包括實踐觀和真理觀,唯物辯證法包括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和創新觀(或辨證否定觀),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唯物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哲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結構就更加清晰明朗了。根據各“觀”,我們通過其核心概念進行“觀”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形成一個個原理和觀點。這樣,有了一棵棵蔥郁的原理樹木,哲學這座森林自然能夠茂盛起來。

以“物質觀”為例來說明辯證唯物論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過程。根據“對子”這一哲學的突出特點,由物質觀的核心概念“物質”可引出其對子概念“意識”,進而得出辯證唯物論的第一個基本原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即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又由“物質是運動的”引出“運動”概念及“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由“運動”可引出“靜止”概念及“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再由“運動是有規律的”,引出“規律”概念及“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進而得到辯證唯物論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這樣,哲學的知識庫就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起來了。

在平時的教學中,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重視用這種演繹的過程和方法去引導學生推演出每個板塊中的相關哲學原理,不僅對他們全面系統深入地學好哲學這門課程大有裨益,而且對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也很有幫助。

五、圖表:學好哲學的重要方法

圖表,相對于整段整段冗長的文字表述,具有簡潔明了、直觀形象的效果,對學生而言,無論是知識的積累、理解和運用,還是思維方法、學習能力的培養,甚至是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提高,都非常有幫助。

六、反思:體悟哲學的人性養育

學習《生活與哲學》這門課程,絕不只是通過記住幾個基本概念、幾條基本原理,來解答幾道試題,為高考賺取一點分數。哲學的價值更在于它對人生的指導意義,它對問題的思考方式、它對真理的探索使命……正如教材上所說,“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具有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指導人們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功能”。“哲學是人生的根本指南”“學好哲學,終生受益”“讓哲學思維融入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第2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哲學物質觀是人們對物質是什么的總回答(或根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就是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對物質的科學規定。那么這一物質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是如何必然地合乎邏輯地發展成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

傳統的觀點是按照唯物主義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來闡明哲學物質觀的發展線索(即“三階段”分析法),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近代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如下圖)

這一思路當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其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它雖然能使我們了解哲學物質觀從低級到高級、從具體到抽象的形成發展過程,但它究竟是如何從低級到高級、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發展的?(這一點非常重要!)而這一點在傳統的“三階段”分析法中反映不出來,這就無法令人信服地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必然結論。列寧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最終形成不是頭腦發熱的結果,更不是來自神秘啟示的靈感一現,它應該是以往的物質觀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我們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正確理解和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科學規定、深刻內涵及其偉大意義。因此很有必要通過研究哲學物質觀的邏輯演變歷程。從而揭示哲學物質觀發展的內在聯系。具體來說,就是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發展規律來探索人們對哲學物質觀認識上的規律性,探索哲學物質觀發展各個階段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從而揭示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產生的必然性以及偉大意義。

由此,筆者認為:從邏輯學的角度,人類對哲學物質觀探索的邏輯軌跡應該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即以泰勒斯為代表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一阿那克西曼德的物質觀一愛爾維修的物質觀一恩格斯的物質觀一列寧的物質觀即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如下圖)。

其別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無規定者”(這一天才思想使人們的眼光從個別、具體事物上升到一般,具有啟蒙的意義)和愛爾維修關于物質的天才說明(盡管帶有形而上學的痕跡,卻為以后物質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本文將重點介紹這兩個階段。

二、人類探索哲學物質觀的邏輯軌跡——“五階段”分析法

第一階段:泰勒斯“水是萬物的始基”的物質觀。這是哲學物質觀邏輯演變的起始階段(它包括除阿那克西曼德之外的所有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的物質觀)。

作為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自然科學家,泰勒斯并未留下什么著作,我們關于他的哲學思想主要來自于別人的記載以及其他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他依據經驗的直觀的猜測到萬物的本源是水,“水是萬物的始基”。“因為熱的東西需要潮濕來維持,死的東西就干燥了。凡是種子都是濕的,所有的食物都充滿著汁;所以說每一種東西都是從水那里獲取營養是很自然的。因為水是潮濕的本性的始基,又是養育萬物的東西。因此他們得出結論:水是一切的始基,并宣稱地浮在水上”。這種思想反映了古代人們的認識能力和水平——簡單、直觀、猜測。它否定“神明”的作用,對于宗教唯心主義無疑是有力的反擊。可以說,正是他開啟了從物質自身認識世界的先河,奠定了認識復雜多變的物質世界的唯物主義基礎。但同時他也成為把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混為一談的始作俑者。

第二階段:阿那克西曼德的“無規定者”。幸運的是,泰勒斯物質觀的這一缺陷很快被其學生察覺并試圖加以修正,盡管因其思想的抽象和思辨在古代只是曇花一現,但他的影響卻是深遠的,他就是阿那克西曼德。

他和泰勒斯一樣,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的,但他認為萬物的本原不是水,也不是大家承認的其他元素,而是一種沒有固定形態或固定性質的原始物質,他稱之為“無規定者”(還有譯為“無限者”“未定物”“無定”等,但據學者楊適考證,“無規定者”比較切近他的原義——參見《哲學的童年》第91頁。為統一起見,本文一律使用“無規定者”的譯法)。這個“無規定者”本身是不生不滅、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從這個始基中產生出一切的天,以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世界”。阿那克西曼德“無規定者”的提出恰恰說明他已經認識到泰勒斯“水”的思想的局限性,因而想用一種更準確的東西來說明。阿那克西曼德為什么不滿意于泰勒斯的“水”呢?楊適先生是這樣分析的:因為他發現要用“水”或某一特定的物質去解釋萬物及其生成,是要發生困難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水是濕的、冷的東西,如何能產生出干的、熱的東西來呢?如果只用這樣一種東西做本質,豈不是非但不能說明萬物,反而會毀滅了那些與之對立的事物嗎?萬物是多樣的異質的東西,而用某一種物質做本原,則只有一種質的規定性,這一種物質如何能說明多種物質呢?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這個緣故,他認識到,本原不應當是某一個具有特質的元素,而應當是質上不定的東西。

怎樣看待他的“無規定者”?第歐根尼·拉爾修說,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始基是‘無規定者’,‘無規定者’變換其部分,而全體則常住不變”。“從這個‘無規定者’中分離出對立物……對立物就是熱和冷,濕和干等等”。顯然既然“無規定者”中包含熱和冷、濕和干等這些只有物質的東西才具有的性質,這種“無規定者”當然只能是物質的東西而非精神的存在。黑格爾更是十分明確的指出:阿那克西曼德的“無規定者”“所指的不是別的,就是一般的物質,普遍的物質”。黑格爾的眼光是敏銳的,這一結論盡管有夸大之嫌,但表明阿那克西曼德的“無規定者”顯然不是精神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無規定者”所包含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阿那克西曼德用“無規定者”去取代“水”作為世界的本原,這種觀點揚棄了“水”所具有的特定的具體性質和形態,比“水”更有普遍性,一般性(抽象性)。他認為,“無規定者”化生一切的作用應當什么都不缺,“它包容萬物,并且支配萬物”。“無規定者”是一種沒有固定性質、沒有固定形態的“混沌”。因為這種“混沌”狀態的“無規定者”,可以更好地解釋世界上多種多樣的事物和現象,既可以說明與“水”相關的事物和現象,又可以說明與氣、土、火等有關的事物和現象,這就初步克服了泰勒斯為代表的樸素唯物主義者把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混為一談的缺陷。從人類認識發展史角度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無規定者”作為世界萬物的始基的思想是人類認識從個別轉向一般這個過程中極具價值的一大積極成果,它表明了人們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

遺憾的是,這一極有價值的天才思想,由于其理論的抽象和當時人們的認識能力與水平制約被其學生阿那克西美尼過早否定并代之以“氣”這種“原初物質”,沒能真正實現從個別到一般的飛躍、上升,但他對哲學物質觀的最終形成以及對人類認識發展史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階段:愛爾維修對“物質”的天才說明。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的冬眠期之后,唯物主義又得到了充分發展。在近代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中,原子論物質觀被認為是主流的思想,即認為世界在本原上是物質的,物質就是原子,原子及其屬性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共同構成世界的本原。這種觀點是把近代自然科學家關于物質結構研究的最新成果絕對化,把它移植到哲學上來而形成的,帶有濃厚的形而上學痕跡。從實質上看,這種物質觀仍未擺脫把物質歸結為某種固定形體的窠臼(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恰當的。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提出近代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應該是“物質實體論”物質觀)。

“眾人皆醉,終有醒者”,在“原子論”物質觀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成為哲學認識論和科學研究的顯著特色與主流思潮的時候,愛爾維修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盡管這聲音是如此的微弱,其見解也沒有為人們所接受,甚或他最終還是與大眾同流合污,但他畢竟顯示了他的與眾不同。

對于愛爾維修,我們以往研究的最多的是他的以經驗論為特征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基于功利的社會歷史觀以及以教育為手段的社會改革論。其實。愛爾維修對“物質范疇”的認識顯然比他的同時代人更加理性,也更接近于對“物質范疇”的正確認識。他反對把物質定義為實體的觀點。“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確定了意義(指確定物質這個詞的意義——引者注),我們就會承認人是物質的創造者;物質并不是一個東西;在自然中只有人們稱之為物體的個體,我們只能把物質這個詞了解為一切物體所共有的性質的總合”。在這里,愛爾維修認為物質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切物體所共有的性質的總合”,即一切具體事物和現象的共同特性的總和,這就初步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把哲學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混為一談的缺陷,使認識由個別上升到一般,通過具體事物而高度概括抽象出哲學的物質范疇,這是他的偉大的卓越的貢獻,他為以后哲學的物質觀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但遺憾的是僅此而已,他未能擺脫籠罩在他那個時代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迷霧,并在這種形而上學思維方式誘惑下,回歸到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中,“這個詞的意義這樣不確定,我們想知道:是否廣延、堅固和不可人性就是為一切物體所僅有的共同的性質;是否一種力的發現,比如引力,不能夠使我們推斷物體還有不可認知的屬性;像感覺能力,這種感覺能力固然顯現于動物的有機形體中,但是也可能為一切個體所共有。把問題歸結到這一點之后,我們就感覺到:如果嚴格說起來,不可能證明一切物體都絕對沒有感覺,那么關于這個課題任何不為天啟所啟示的人,只能靠衡量和比較這種意見的或然性的和相反意見的或然性來解決問題”。在這里,實際上他認為,物質除了廣延、體積、不可人性外,還有感覺性。他從物質結構人手,把哲學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關于物質結構的理論等同起來,把自然科學家的關于物質結構的研究成果移植過來,升華為一切物質的共同屬性,把廣延性、體積、不可人性甚至感覺等作為“一切物體所共有的特性”,這就不可避免地和他那個時代即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同流合污了。

第四階段:恩格斯對哲學的物質的指導性說明。但是,愛爾維修的這一閃光的極具價值的思想沒有也不可能被埋沒。

19世紀70年代,耐格里比較明確地提出具體現象、具體事物和抽象的概念的區別問題,明確提出了“物質等一系列概念是什么”的問題。這就使得馬克思、恩格斯必須對“物質”以及時空、運動和靜止等哲學范疇問題做出認真的研究和說明。其時,馬克思正忙于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進行《資本論》的寫作。回應這一挑戰的任務就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恩格斯吸取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在物質觀方面研究的優秀成果特別是繼承并吸取了愛爾維修對物質的天才說明,同時又克服了他的定義的形而上學缺陷,對物質做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解釋:“確實有人認為,我們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質和運動!因為抽象的物質和運動還沒有人看到和體驗到,只有各種不同的、現實地存在的實物和運動形式才能看到和體驗到。實物、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取出來的。”恩格斯對哲學上的物質的這一說明,雖然沒能給哲學的“物質”做出科學的定義,但他準確地抓住了哲學上的物質和經驗中把握到的具體物質形態之間的本質區別,清楚地認識到了以往哲學物質觀的嚴重缺陷,明確指出了哲學的物質或物質范疇是對“各種實物”即一切事物和現象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和普遍性的抽象和概括,這對后來列寧為哲學物質做出科學規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階段: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形成。歷史發展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研究也進入到了新的層次,隨著電子、放射性現象、放射性物質、光的波粒二象性自然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原子的內部世界被打開了,“原子即物質”的近代唯物主義物質觀在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面前暴露出它致命的缺陷。當時許多深受形而上學物質觀影響的科學家提出:“物質湮滅了”“原子非物質化了”“物質(原子)被消滅了”,一些唯心主義者也乘機進攻唯物主義,提出“唯物主義破產了”。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列寧擔負起了捍衛唯物主義的歷史使命,他總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經驗,依據自然科學提供的最新成果和材料,吸取了歷史上唯物主義哲學家對“物質”及其范疇的理解和說明,其別是恩格斯對物質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性說明,對哲學的物質做出了科學的規定:“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這一定義從物質和意識的對立性上堅持物質對意識的根源性、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的唯物主義原則,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從物質和意識的統一性上指出物質是可以被認識的,從而堅持了可知論,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更為重要的是它從哲學的高度準確地概括抽象出一切事物現象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即客觀實在性,提出“物質就是客觀實在”,克服了以往舊唯物主義物質觀把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的結構屬性混為一談的嚴重缺陷,從而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的物質觀。毫無疑問這是列寧對哲學的偉大貢獻。

第3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萊布尼茨;真空;時空觀

萊布尼茨生活于被科學史家譽為“天才的世紀”的17世紀,與開普勒、伽利略、笛卡爾、帕斯卡、波義耳、牛頓等科學巨匠處于科學史上的同一個時代。萊布尼茨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而且是近代一位(也許是唯一一位)可比肩亞里士多德的百科全書式學者。他在自然科學以外的其它人類理智領域,比他同時代的其他科學巨匠取得了更多的成就。他被譽為德國的科學、哲學之父,還在神學、技術發明、法學、歷史學、語言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著堪稱同時代一流的建樹。西方的一位學者曾這樣評價:“萊布尼茨可能是近代世界最全面的天才,……觸及了現代知識的幾乎每一個分支。他是最后一位希望掌握現代知識的所有領域,并且是百科全書式人物的人。”也許正因為萊布尼茨所涉及的研究領域過于寬泛、龐雜,他的許多研究成果的重要價值在相當長時間內未得到重視,譬如他對真空問題的研究。盡管由于當時的客觀條件所限,萊布尼茨在真空研究中更多的依靠科學的猜測和哲學的思辨,但其結論竟與200多年后的科學大師愛因斯坦、狄拉克等人對真空研究的成果暗合,確是令人不得不感嘆其思想之天才。

1“真空問題”的歷史脈絡

對真空問題的研究及爭論可追溯到古希臘。德謨克利特等原子論者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提出了真空這一命題;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宇宙中充滿了“以太”,因而真正的虛空是不存在的,他的名言是“大自然厭惡真空”。這可以說是人類對真空問題探討和爭論的源頭,并一直延續至今。

不過,在這里有一點必須指出,真空的概念是有歧義的,有所謂“物理真空”和“哲學真空(或稱形而上學真空)”之分,而“物理真空”又有“經典真空”與“量子真空”之別。歷史上對真空概念不同時期也各有側重,古希臘的真空概念更多是哲學意義上的,偏向于“虛空”、“虛無”的含義;17世紀的真空概念是“物理真空”和“哲學真空”兩者兼而有之;而現代的真空概念更多地是指“物理真空”。當然,“物理真空”和“哲學真空”的概念區分并不是完全清晰的,也無法成為在該領域嚴格區分科學問題和形而上學問題的依據,真空問題依然是(也許會永遠是)科學、形而上學糾纏在一起的一個前沿領域。

17世紀的真空研究與笛卡爾有很大的關系。實際上,人們對自然的看法總是首先基于自身的日常經驗。對于物質與空間的關系也不例外。按照常規思維,人們很自然地把空間想像為一個巨大、不動的空房子,物質就是被一件件搬到這座房子里的東西,因而空間必然是先于物質存在的。這樣,空無一物的真空就是可能的。這就是所謂的絕對空間的觀念。于是有人就想像地球到太陽間的地帶是真空。但笛卡爾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空間與物質不可分,空間只存在于已有某些物質的地方,是物質的存在才使空間得以存在;空無一物的真空是不存在的。他說:“實際上,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空無一物的容器,一如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谷的山:這將意味著無需廣延就能設想容器的內容,或者無需實體就能設想廣延:確實,沒有什么東西能夠不具有廣延。”至于星際間的地帶,笛卡爾認為不是真空,而是充滿了物質的,這種物質就是以太。笛卡爾從以太演繹出了他的宇宙學說。

笛卡爾否認真空存在的學說受到了托里拆利、帕斯卡等人的強有力挑戰。他們兩人分別做的“托里拆利實驗”、“真空實驗”使人們“眼見為實”地相信實驗中水銀柱上方的玻璃管中存在著一段真空。近代原子論者及牛頓學派也都相信真空的存在。從那時起,贊成真空存在一派似乎占了上風。

2萊布尼茨“相對時空”與牛頓“絕對時空”的對立

萊布尼茨是笛卡爾之后否認真空存在的代表人物,為此他與堅持真空存在的牛頓學派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他認為,真空即是虛無。牛頓學派的克拉克就曾指責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把真空與虛無等同了起來。克拉克認為,沒有物質的空間無疑是一無所有的空間,但并不表示空間本身也被消除了。在克拉克看來,“如果廣延是物質的本質,那么物質就等同于空間本身;由此可以推出,物質必然是無處不在的、無限的和永恒的,并且它們是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回歸虛無,這是荒謬的。”也就是說,依牛頓學派,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的錯誤之癥結就在于把空間與物質等同了起來。

我們知道,經典力學大廈賴以建立的基石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其精要可概括為“時空獨立于物質而存在”。萊布尼茨明確反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他曾寫道:“我把空間看作某種純粹相對的東西,就像時間一樣;看作一種并存的秩序,正如時間是一種接續的秩序一樣。因為以可能性來說,空間標志著同時存在事物的一種秩序,只要這些事物一起存在,而不必涉及它們特殊的存在方式;當我們看到幾件事物在一起時,我們就察覺到事物彼此之間的這種秩序。”在這里,萊布尼茨把空間看作是一種“并存的秩序”;把時間看作是“接續的秩序”。所謂“并存的秩序”、“接續的秩序”,更通俗的理解即為一種關系,即相對時空觀。

萊布尼茨認為,空間、時間本身不是如牛頓理論所言是絕對的、實在的存在。時空與物質及其運動密不可分,離開了物質就無所謂空間,同樣離開了物質的運動也就無所謂時間。空間并不是邏輯上先于和獨立于物質存在的容器。他認為,物質在邏輯上先于空間的存在,并以空間的形式排列,空間只不過是一種關系,除此之外沒有什么空間存在。因而萊布尼茨認為,牛頓理論中的絕對空間是不存在的,一個物體僅能改變其與另一物體的相對位置,它不能改變其在絕對空間中的位置,因為空間是非實在的,除了物體間的位置關系,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參照系,也即不存在所謂的絕對空間本身。時間也是如此,除了是事件之間的關系外,它什么都不是,也就不存在絕對時間。由于反對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萊布尼茨自然也反對牛頓理論中的絕對運動概念。與他的相對空間觀念對應,他認為,運動也不過只是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變化,因此,運動根本不是什么絕對的東西,它只存在于關系之中。也即,那種依托于不動的絕對空間背景之上的絕對運動根本是不存在的,任何物體的運動必然與其它物體的運動相關。與以上的這些觀點相關聯,萊布尼茨自然否認虛空的存在,因為他是反對原子論的,同時他認為空間既可以被充滿也可以是空的這種觀念是無法接受的。

3萊布尼茨對真空研究的現代價值

針對真空存在派的托里拆利、帕斯卡等人的一系列科學實驗,萊布尼茨也試圖從更多科學的角度及“物理真空”的方面去否定真空。他指出,托里拆利實驗中水銀柱上方玻璃管中的那段根本就不是真空,那里不過是排除了粗大的物質,但仍充滿了精細的物質,如光線仍可透過進入其內。因而,他認定其中并不是真空,因為光也是物質。萊布尼茨還為此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容器就好比是一個滿是細孔的箱子,將它放到水里,箱子里有魚和其他粗大的東西,把這些粗大的東西拿掉,這箱子里仍然還是充滿水的。萊布尼茨實際上在這里是通俗講解了笛卡爾的充滿以太的宇宙模型。因而,萊布尼茨認為空的空間不過是一種想象。

20世紀初物理學革命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真空問題,愛因斯坦和狄拉克分別基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真空進行了研究,愛因斯坦認為真空是“廣義相對論的以太”;而狄拉克把真空看作是“量子場的基態”。這樣,這兩位20世紀的物理學大師就為現代真空研究奠定了“真空不空”這一基本結論框架。實際上,不管是在愛因斯坦還是在狄拉克那里,真空都被當成是宇宙背景。應該說,萊布尼茨的上述關于真空的看法今天看來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它正與現代的愛因斯坦和狄拉克的把真空看作是宇宙背景的理論暗合,的確是天才性的猜測。但由于萊布尼茨實證研究力度不夠,牛頓學派對萊布尼茨的上述論證深不以為然,因而也不可能改變牛頓學派關于真空的觀點。不過,萊布尼茨的相對時空的理念及對真空的研究成果給20世紀物理學革命中擯棄牛頓的絕對時空提供了思想資源。此外,他在與牛頓學派有關真空問題的爭論中,還廣泛涉及了近代科學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如原子、以太、引力、物質等,實際上為后世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思想遺產,寫下了科學思想史上璀璨的一頁。

當然,愛因斯坦和狄拉克的上述真空概念也是屬于“物理真空”層面,只是再歸細類的話,愛因斯坦的屬于“經典真空”,狄拉克的屬于“量子真空”。因而,像任何其他“物理真空”的概念一樣,它們也逃脫不掉似胡攪蠻纏的“哲學真空”的追問:既然真空是空無一物,也就是無,那又何來真空的概念?即是宇宙背景那還是真空嗎?真空的宇宙背景到底是什么?當然,對立者也可反問:真空什么也不是,但什么也不是的東西經過確定就真的不存在嗎?實際上有關真空的此類問題在古希臘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提出他的關于“存在”與“非存在”的學說時就存在著,后世的不同僅僅在表述方式上。而有關真空問題的研究將會繼續(甚至可能永遠是)如萊布尼茨與牛頓學派論爭的那樣是一個科學問題與形而上學問題糾纏在一起的獨特領域。因為,如果認為真空被愛因斯坦和狄拉克認定為宇宙背景而似已得到解決不再是問題的話,那么,人類的理性必然會再去追問似“無中生有”的宇宙誕生機制以及那個宇宙“奇點”到底是什么。這實際上就是真空問題的另一個版本。

參考文獻

1漢姆普西耳.理性的時代——17世紀哲學家(陳嘉明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142~143

2柯瓦雷.牛頓研究(張卜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64

第4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一、哲學視域中“精神”的本質內蘊    

在哲學學科中對于“精神”的研究最科學、最理論化的應是哲學,其常把“精神”“意識”“思維”等看作同一意義的概念。《辭海語詞分冊》對“精神”的解釋就有:“與‘物質’相對。唯物主義常將其當作‘意識’的同義概念。指人的內心世界現象,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有意識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方面。”川其實,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里也常常體現這種思想,如在解釋“意識”“思維”時,“究竟什么是思維和意識,它們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就會發現,它們都是人腦的產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一切思維的本質就在于把意識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把“意識和思維”均是當作具有相同意義來使用,而在解釋“精神”時,馬克思、恩格斯又把“精神”同“意識、思維”一樣都看作是人腦的產物,具有相同性,“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物質的最高的精華—思維著的精神”,“物質在其永恒的循環中是按照規律運動的,這些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必然在有機體中產生出思維著的精神”,這些論述都可以看出馬恩思想常把“精神”與“思維”“意識”看作是同義概念。因此,在闡釋哲學中“精神”的內涵時,會出現以“意識”“思維”等作為替代詞,其意義指向都是限定在同義范圍內使用的。

二、哲學視域中“精神”內質結構的分層    

現代醫學對疾病檢查的手段越來越精密,如LT檢查方式,它可以深入、分層掃描病灶成像,準確揭示疾病產生的原因。為更深入認識“精神”的本質,我們也可以模仿LT檢查法對“精神”的內質結構進行分層級透視。    

應該看到,在對“精神”本質的理解中,對關鍵詞“反映”的理解是認識“精神”本質的“鑰匙”。這里的“反映”不能簡單理解為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摹寫”,即對客觀世界信息的簡單輸入而成像。依據理論精髓講究的“發展、創新、實踐”等可知,“反映”活動應是包括“摹寫”和高于“摹寫”的“抽象”以及更高的“創造”的統一,如列寧就把“反映”看作是“感知、抽象、形成規律等”一系列的過程,“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這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過程,即概念、規律等等的構成、形成的過程”。馬克思也指出“觀念”“意識”的東西不是外在事物簡單搬挪到大腦,需要在大腦中進一步加工、組合、改造。現代心理學在對“意識”的結構分析中,也是把“知(由認識而理性智慧)、情(情緒情感)、意(意志、觀念、信念)”作為其主要的構成部分,因此,這里的“反映”至少應包括三個層面的意思:對信息簡單感知—“反應”、對信息抽象加工—“反思”以及對信息創新重構—“升華”。

三、“精神”內質結構中“三個世界”的劃分及思想資源佐證    

從對“反映”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外在世界通過人腦的“反應”“反思”和“升華”幾個主要流程“進入”人腦后不斷積淀,便形成了人的“精神”,這是對“精神”進行的“分層”剖析,其實也是對“精神”的結構層面以及各個層面包括的內容的展現。因此,我們可以說,“精神”主要是以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而產生以“情緒情感”“理性”和“價值信仰”為代表的“映像”,三者構成“精神”的主要內容。它們在邏輯關系上由內至外分為三個層面,其中“情緒情感”可看作是“精神”的最外層,第二層是“理性”,內核應是“價值信仰”。依據這樣的認知,復雜的“精神”結構很明顯可以劃分為“情感世界’川理性世界”和“意義世界”三個“世界”,這三個“世界”的劃分也可以得到中外思想家觀點的佐證。    

中國文化一直致力于“精神”體系的構建,用來指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馮友蘭在談論人生精神境界時,把精神境界分為“本然的‘自然境界’、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義,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四個層次。自然境界是最低級的存在,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稍高一點,更高的是道德境界,最高的是天地境界,這里把人的精神境界從低級向高級劃分了清晰的層次,在本質上其實也可以看作是“精神”發展過程的四個階段。

四、“三個世界”包納內容的哲學透視    

“精神”結構可以劃分為三個“世界”,能夠得到很好的佐證,那么,三個“世界”里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    

第5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信息時代,人們正樂享信息化帶來的紅利和便利。但對于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化,如何推進信息化,可能很多人說不清。不過這樣的局面將得到改變,因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正農新著《擁抱智慧-信息化理念與實踐》,從哲學的視角,理論結合實踐,全面解析信息的本質。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本書序言中指出:“中國的信息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經歷了豐富多彩的發展歷程。可以說中國的信息化與現代化相向而行。在這個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誤,豐富的實踐需要更多理性地總結和思辨,以指導今后的實踐……總結過去、開創未來,劉正農的近作,可以為此提供有益的借鑒。”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也在百忙中為本書作序:《擁抱智慧》一書,所涉及的信息化問題相當寬廣,密切結合我國當前信息化的實際,可讀性很高。從信息化的哲學思考,到信息化的發展路徑;從信息化需要明白人,到當前信息化一些熱點問題的討論;從信息化體制機制的研究,到海峽兩岸信息化的融合、創新、共建等問題,著者都以幾十年積累的經驗、現實工作中的切身體會和創新思維,沿著探索信息化理論和實踐的脈絡展開,文思縝密、觀點新穎、材料翔實。在當前中國信息化領域炒作之風比較流行的環境下,著者的侃侃道來,有如一股徐徐而來的清風,相信會使很多讀者有“正本清源,撥云見日”之感。

《擁抱智慧》一書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信息化哲學思考,探討信息的本質及與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第二部分:信息化需要明白人,闡述正確認知對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企業智慧化路徑,重點討論企業智慧化的方法。第四部分:壯大信息消費,以消費為中心分析信息化帶給百姓和社會的福利。第五部分:政府信息化推進,主要研究政府推進信息化的全局觀和方法論。第六部分:信息化體制機制研究。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首開信息化哲學研究之先河,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預見性,也因此書第一部分對讀者閱讀提出挑戰,要求讀者有哲學、物理學、信息論、系統論甚至量子論、宇宙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知識儲備。而信息是物質狀態的總和,信息是物質的“意識”,信息是物質與意識之橋、信息黑洞等觀點,讓讀者應接不暇,腦洞大開。

第6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中的概念

1. 定義

2. A的由來

3. 宇宙原始湯的由來

第二部分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

第三部分 ABC-STORM哲學宇宙模型的進一步解釋

1. A(黑宇宙)

2. B(亮宇宙)

3. C(智慧)

4. STORM (風暴)

5. 原始湯(Primordial Soup)

6. 生命時間(life time)

第四部分 宇宙哲學(Cosmology)

1. 對于宇宙哲學的認識

2. ‘完美無原因’宇宙理論(Perfection-no-reason cosmic theory )

第五部分 結束語

前言:

哲學首先要討論的是宇宙起源問題。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存在與意識’模型。創立一個哲學宇宙模型是哲學人的‘千年夢想’。因為哲學首先要回答宇宙起源與本質問題,所以過去和現在都無法做到。我的努力是把可能性揉和在這個模型中。大爆炸理論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理論,如同生命起源學說一樣,本身還存在著缺陷。你可以從ABC-STORM 哲學模型中看到,大爆炸理論的中心—奇點(Singularity)僅是我們現在宇宙形成的可能性中的一個特例或者說一種可能性。盡管紅移現象(red-shift)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支持了大爆炸理論,但同樣的觀測現在和今后也會支持其他的理論。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是在目前科學條件下研制出的。它反映著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部分狀況。我在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中盡可能多地綜合了比較流行的觀點,使大家可以直觀地進行比較和判斷。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的突出的優越性就是這個哲學宇宙模型反映了關于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物質起源,意識,物質,宇宙時間之間的關系與發生的可能性。另外,‘宇宙的原始參照狀態’,‘物質視界’與‘宇宙原始湯’的概念也為我們研究物質起源和現今的宇宙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課題。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不是‘大統一’(theory of everything)的思想方法,僅希望通過這個模型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和交流的平臺。人類的思想是深奧無比的,就算科學家發現了制約宇宙規律的統一理論,它將最終改變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但它不能統一我們的思想。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中的不足之出,它沒有肯定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它僅告訴了我們可能性。你可能會從這個模型中找到最終的答案。

我在‘宇宙哲學’這部分主要談我的思考。我很簡潔地回答了很多前沿的問題,也具體地闡明了一些理論和思想。我把文章設計成‘適合所有對宇宙哲學感興趣的人’。 希望能引發你更多的思考。我這里簡單概括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

? 提出一個哲學宇宙模型。

? 提供宇宙原始參照狀態(A)。

? 提出宇宙原始湯概念

? 指出大爆炸(Big-Bang)理論中‘奇點’(Singularity)僅是A的一種表現形態。

? 提出‘完美無原因’宇宙理論。

? 回答‘宇宙真理’包涵的內容。

? 對宇宙哲學的目標和應包括哪些科學領域(學科)提出建議。

有了生命就有了智慧。人類是至今發現的最有智慧的生命體。人類自從出現在地球上,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對宇宙和自身的探索。這種探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們文明發展的偉大動力。盡管人類目前對宇宙和自身所知依然甚少,擺在我們前面的路還將會很長。只要我們的思想不枯萎,智慧的光芒就會永遠照亮全宇宙。

第一部分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中的概念

1. 定義

1.1 A:即‘黑宇宙’狀態,也稱為可生成物質的宇宙狀態。

1.2 B:即‘亮宇宙’狀態,也稱為有物質的宇宙狀態。

1.3 C:即‘智慧’狀態, 也稱為地球智慧狀態。

1.4 STORM(風暴):意指某種力量導致目前秩序的巨大動蕩。

ABC-STORM 模型中有3種‘風暴’:宇宙風暴,地球風暴和頭腦風暴。宇宙風暴表示物質的起源過程;地球風暴表示生命起源過程;頭腦風暴表示思維和思維的產生過程。

1.5 原始湯(Primordial Soup)

? 宇宙原始湯:物質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環境。

? 生命原始湯:生命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環境。

1.6 物質視界(matter horizon):普通物質存在的起點。

1.7 生命時間(life time)

? TU:宇宙時間。

? TA:A的生命時間。

? TB:B的生命時間。

? TC:C的生命時間。

? TM:人類的生命時間。

2. A(黑宇宙-Black universe)的由來

大多數科學家確信我們現在的宇宙—B,起源于大約137億年前。可以肯定的是,很久以前B(亮宇宙)來源于一個不同的宇宙狀態—X,即B≠X。因為B是‘亮宇宙’狀態,另外,B是有物質的宇宙狀態。而B≠X,所以X一定是個‘不亮’的宇宙狀態,也可以說X是一個可生成物質的宇宙狀態,即X=A。結論是:B來源于A。我也稱A為‘上帝的黑房子’。如果能證明A不存在,那將是人類的驚喜。

3. 宇宙原始湯(Primordial Soup of the universe)的由來

由于B來源于A,也就是說B中的物質一定起源于A。那么A中一定存在‘物質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環境’,即A中存在‘宇宙原始湯’。

第三部分 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的進一步解釋

1. A(黑宇宙)--Black universe

? A就像我們睡著時一樣,我給它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上帝的黑房子’。

? A是宇宙的最原始狀態。

? A中存在著變化,孕育著‘革命’。

? A有3種存在形態:

1. A無窮小。這就是‘大爆炸’理論中的‘奇點’概念。

2. A無窮大。宇宙無起始,但B有起始。

3. A有大小范圍,但無邊界。可認為是一種拓撲形狀。

研究宇宙起源,事實上是對A的這三種變化的不同解釋。

2. B(亮宇宙)--light universe

? B就像我們睡醒時,天可能還沒亮,但不久我們就看見了太陽的光線。

? 發光體與普通物質產生。

? B可能經過n次規模不等的‘宇宙風暴’才到今天這般。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的‘宇宙風暴’大約發生在137億前左右。

? B中時刻發生規模不等的‘風暴’。B中物質的產生是可再發生性的(recurrent),(就像從A到B的過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恒星,星系。

? 產生生命元素并產生生命。

? B的3種表現范圍

1.B>A

宇宙在膨脹,也可稱‘開放’(open)宇宙 狀態。

2.B

宇宙在坍縮,也可稱‘封閉’(close)宇宙狀態。

3.B=A

宇宙均衡狀態,也可稱‘正好’(flat)。

A的存在為‘臨界密度’觀點提供了一個參考平臺。

3.

C(智慧)

生命產生的過程可以說是智慧生成的過程。

? C是B中生命產生的結果。

? 產生意識。

? C對A,B認知。這是我們對宇宙的認知過程,哲學上就是存在與意識的關系。

? C對C的認知。本質上是自我認知過程。

4.

風暴(STORM)

4.1 宇宙風暴

宇宙風暴導致了從A到B的變化。下面列出幾種可能的宇宙風暴。

? 大爆炸(big-bang)。特指大爆炸理論,這是A無窮小時的情況。

? 擾動(fluctuation)。

有科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多次擾動產生的,而不是一次大爆炸的結果,也有人提出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說。

我這里給出一個擾動‘公式’。ZnΣXn=B(物質部分)。Z是Zone的簡寫。Xn為A中擾動點。Xn為Zn的核心。Zn中可能產生基本粒子,恒星等普通物質,Zn最終可能形成星系。這個公式可以看成是對‘小規模’擾動的描述,這種‘小規模’擾動可以發生在宇宙進化過程中的任何時候。

? 冷熱聚合力。

其論點是物質通過冷熱平衡變化產生。直觀描述為:

0=(+1)+(-1) 其中A為絕對零(Zero),+1為無限熱能量,

-1為無限冷能量。

? 其他。

4.2 地球風暴(earth storm)

地球風暴導致了生命體的出現。下面列出幾種地球風暴。

? 閃電

? 火山爆發(包括海底火山爆發)

? 宇宙射線,太陽紫外線

? 其他

4.3 頭腦風暴(brain storm)

頭腦風暴是指我們的思維。

5.

原始湯(Primordial Soup)

5.1 宇宙原始湯(Primordial Soup of Universe)

下面列出幾種可能:

? 暗物質(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

科學家愈來愈多地認為宇宙中存在著暗物質和暗能量,甚至推斷普通物占4%,暗物質占23%,暗能量占73%,但尚無法證明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構成。一些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宇宙最原始或固有的‘東西’。暗能量也被認為是‘宇宙常量-拉姆達’(Cosmic Constant—λ)。

? 冷熱能量

假設A是由無限熱能量和無限冷能量組成。

? 弦(string)

‘弦理論’認為宇宙萬物并不是由點狀粒子組成,而是由幾乎無窮小,可振動的一維弦組成。包括超弦子和其他物質基元學說。

? 其他

5.2 生命原始湯(Primordial Soup of Life)

地球生命是B演化過程中的一部分。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基本元素來源于B。生命起源學說分地外起源(extra-terrestrial origin)和地內起源,但不論怎樣,生命演化最終離不開地球。‘有機湯’(Soup Theory)理論是被廣泛接受的地球生命起源學說。

6.

生命時間(Life Time)

6.1 TU 即宇宙時間

不管什么理論,都不能否認宇宙從古至今存在著一條時間線的概念。

我們知道宇宙有過去和現在,正是由于有這樣的變化才有了宇宙時間。

6.2 TA 即黑宇宙生命時間

TA存在了多久,我們現在還無法知道。或許無限長,也許很短暫。對TA的追溯就像對A的追溯一樣,最終還會回到A。一首古老的東方民謠,開始的第一句:混沌之初,不記年。這或許是現在對TA理解的有益觀點。

6.3 TB 即亮宇宙生命時間

有的科學家計算出我們現在的宇宙起始于~137億年前,這也就是TB的起始時間。不過有的觀測小組聲稱發現過200億前的星體。總之,對于TB的推算就像生物學家尋找我們祖先的化石一樣有趣。

6.4 TC 即地球‘智慧’生命時間

科學家發現的最早有生命跡象的化石年齡大約是35-38億年。

6.5 TM 即人類生命時間

有的理論認為現代人類可能是10萬至15萬年前開始演化的。一般認為是14萬至29萬年。由古猿進化成人的學說,其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年齡大約350-450萬年。

上面為你介紹了ABC-STORM 哲學宇宙模型。它不同于一般的物理模型,它的意義在于你可以通過這個模型更直觀地了解到現在流行的起源理論的觀點;還有助于你加深對客觀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主流理論能合理地解釋較多的現象,但實質上也是一種假說。理論的優點不僅是解釋了多少對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人找到更對的東西。哲學就是這樣一種理論。

第四部分 宇宙哲學(Cosmology)

1. 對于宇宙哲學的認識

看到‘宇宙’(Universe or Cosmos)一詞,普遍會聯想到恒星,黑洞或星系,這是因為我們現在聽到和看到的關于宇宙哲學的宣傳大多數來源于‘天體物理學家’,實事上,對宇宙哲學的探討歷史上包括了無數的哲學家,宗教人士和科學家。我認為宇宙哲學的研究范圍不應該僅是大尺度的概念,正如研究宇宙離不開量子力學;同樣它也不是‘包羅萬象’的哲學,比如說生活中的夫妻吵架,也就是說,宇宙哲學不要成為‘天體物理學家’的俱樂部,暫時也不必把經濟學納入。哲學家沒有必要去知道宇宙是用什么數學公式表達的,而只需要了解這些公式計算出的結果。科學家也不必擔心自己被劃分為什么主義,而只需要懂得哲學中包括許多有用的思想和方法。

人類最有智慧的發明之一是哲學,難怪古希臘人稱哲學是‘智慧的朋友’。哲學是系統的思想,它在人類文明的行進過程中提醒和啟迪著我們,可以說任何領域都離不開哲學。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帶來的是淺薄的行動;多元的哲學思想體系,其結果就是文明的快速,健康地發展。宇宙哲學是研究宇宙科學的頭,宇宙哲學的建立是朝著揭開宇宙奧秘邁出的重大一步,使對宇宙的研究擺脫了‘蒙著眼睛,去抓黑洞里的財寶。’的尷尬局面。

宇宙哲學離不開生命科學和思維科學。人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生命科學的研究同樣是解開宇宙之迷的一把鑰匙。另外,對于至今無法解開的無數宇宙迷團,不應只歸咎于現代的科學技術,而是因為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偏離了正確的軌道。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時代要求我們要有開明和廣闊的思想。所謂開明的思想就是,你相信地球是平的,當有人說是圓的時候,你會尊重他的觀點;廣闊的思想是指相信地球可能是平的,也可能是方的。當然,首先是要有思想。

我們現在的理論,學科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它們有的組織成太陽系,有的能組織更大的星系。對于自然的宇宙來說,每顆星或星系都可有可無,也不存在誰比誰優越,但對于人類來說太陽系是不可缺少的,是我們的出發點和基礎。宇宙哲學的一個目標就是 首先找到組織成太陽系的星體。我認為,有幾顆星是可以觀測到的,比如天體物理學,量子力學,生命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當然,我們不能忘了組成太陽系的‘基本元素’-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

談到宇宙哲學,正如電子有正、負一樣,我們無法避免創造論。創造論是我們人類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組織部分。創造論者對生命起源的論述也是很有說服力的。從創造論的觀點,生命本身是智慧的產物,并認為如此復雜而完美的大腦和人體結構,以及上千萬種各式各樣的生物,如果解釋為極其偶然產生,而后又由一個單細胞進化而來,似乎難以令人置信。考古生物學上,至今也沒能找到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中間環節的有力證據,而創造論者相信,一個新種群應當是突然大量出現,這樣的證據倒是有不少發現。再者,創造論者還表示,從遺傳學角度,基因突變對物種的破壞作用大于向好的方向發展。當然,相信創造論會使我們放棄許多探索的努力。把創造論當成一種令人尊敬的學說或思想會為我們對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廣的思考和想象空間。宗教并不像‘人死后上天堂’這么簡單,它解釋了許多宇宙中或我們生活中的現象,它的最終答案是創造;而科學的答案是公式,觀測和實驗的結果。科學現在還無法解釋許多根本性的問題;如何驗證一個科學理論目前也面臨著問題,是實證,還是證偽,還是其他方法,現在還在爭論。本質上,宗教和科學理論都是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宗教也有一套自己的實證體系,只不過現在還沒有人看到上帝。宗教和科學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宗教與科學歷史上都有過錯事,現在科學家對宇宙的認識也不能肯定自己一定是對的,因為得出的理論都是局部和臨時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思想和信念。人類探索宇宙起源,解釋宇宙中各種各樣的現象,了解宇宙的本質,這是我們尋求真理的過程。宇宙真理,我認為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a. 創造或自然發生。即宇宙與人類起源問題。

b. 存在與現象的解釋。即宇宙與宇宙中的規律性問題。

c. 宇宙的定義與本質。即哲學上的宇宙概念問題。

d. 宇宙與人類命運問題。

哲學家,科學家,宗教人士,還有許多思想者都試圖回答‘宇宙真理’,但大部分不能自圓其說,或只是解釋了其中一部分。尋求宇宙真理,我認為就是宇宙哲學的目標,這個過程還將伴隨人類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過去和現在走的僅是這條路上開始不久的一段距離。我們知道要描述一個概念的定義或本質(例如,宇宙的概念)應該包括它所有的組成。宇宙的組成不僅有物質部分,它還有非物質(non-matter) 部分,例如空間,時間,意識。傳統上,科學的發展是圍繞‘物質概念’展開的;而對宇宙中非物質部分的研究相對進展較慢,例如我們一直沒有弄清空間,時間和意識的本質。可喜的是我們已有了思維科學的研究,困難的是我們必須用思維來研究思維。

哲學同樣是方法論。實證主義似乎成了科學研究方法的代名詞。天文學家還有一個反感的詞匯是‘工具主義’。天體物理學家對建立‘數學模型,預言,證偽’這種思維方法更感興趣,我沒有反對這種對局部問題形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對宇宙各領域的探索中,各個科研小組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想說的是,宇宙哲學應該在方法論方面有更多的注意力,或許可以避免錯上加錯。經常的情況是:思維方式的偏差比科學觀測的偏差更容易使我們遠離宇宙的真諦。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或許反映了我們的思想和觀測的不確定性。這就是為什么總是有新理論代替舊理論的原因。

對于宇宙的未來,現在主流理論的預測大都是悲觀的。‘大坍縮’(Big Crunch)和‘大撕裂’(Big Rip)的觀念已經充滿在大眾的頭腦中。這些理論給出的樂觀概念似乎宇宙還有幾百億年的生存時間,而對于人類的命運來說,這與明天滅亡沒有什么區別。科學是不講感情的,而宇宙卻以某種方式一直眷愛著人類。沒有人不贊嘆宇宙和生命的完美,這使我想一句諺語:結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2. ‘完美無原因’宇宙理論(Perfection-no-reason cosmic theory)

? 宇宙本身就是完美

? 完美才有規律和秩序

? 完美不需要原因

? 完美產生于完美

宇宙深處蘊含著一種信息——完美。完美是宇宙所固有,宇宙‘完美無原因’的演化過程中從來沒有做過錯事(wrong doings)。我們可以問宇宙為什么會這般,也可以發現規律,但我們無法找到是誰發明了規律。‘完美無原因’宇宙理論為你解答這些難題提供了一個答案。我們是宇宙的產物,人本身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這或許就是宇宙的智慧。

創造論對上帝存在理由的推理主要依據是‘完美產生于完美’,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上帝與我們在一起,那的確是我們的萬幸。

‘完美無原因’理論僅是對理解宇宙提供了一種解釋,但我依然渴望能夠看到更科學的答案。

第7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一、還學生一雙“自由”、“明亮”的眼睛

新課程標準強調探究式教學,但教學中有些教師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課后生活。初中物理知識是最基礎、也是與現實生活最接近的,只有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自然、了解自然,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體驗成功解決問題帶來的喜悅,才能使學生對物理學習有較高的興趣。

從另一方面講,解決物理習題的過程是學生還原出題人構造物理模型的過程,一般說來,出題人是根據自己頭腦中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結合某些物理關系編寫的物理習題,學生在解題時能否正確的還原這個物理模型是解題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注重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詳盡講解課本中重要的定理、定律

課本部分重要的定理或定律的敘述“過于精簡”,造成了學生對定理和定律理解的片面性及模糊性。物理學中的概念和定律是幾代物理學家經過反復推敲才建立起來的,是以最精簡的方式展現在教科書中的。正是由于這種簡潔造成了學生的“消化不良”。做為一名物理教師,應當給學生詳盡地講解定律中隱含的或不易注意的內容。學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的條件下,才能更順暢地解決物理習題。

為了能使學生正確理解物理定律以便更好地解決物理習題,教師很有必要對定律進行“咬文嚼字”,扣住其中的關鍵字詞。例如,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敘述,課本中是這樣的: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定律本身的簡潔性使學生不能清楚地理解物體最終的運動狀態。問及很多的學生,他們的答案是有可能靜止也有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這種不定性的答案是不符合物理思維的。我們首先應當對學生起引導作用,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到底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還是靜止狀態,是什么決定了物體最終的運動狀態,引起學生的深思與討論之后再講解定律。首先教師應講清楚“保持”的意思。“保持”就是不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讓學生選擇一個固定的參考系,如果物體相對于這個參考系是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外力消失后,物體仍然相對于這個參考系保持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相對于這個參考系是靜止的,那么當外力消失后,物體仍然會保持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作用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為止。最后我們可以把內容做適當的擴展,講解這個物理定律的來源,為什么是伽利略做的思想實驗結果,卻冠名為“牛頓第一定律”?這時我們就應當給學生講解物理學史,講解物理學家們發現物理定律的過程和有關的趣事。 轉貼于

三、使學生的物理思維逐漸順應課本本身所隱含的要求

初中學生的物理思維還沒有達到相應課本本身所隱含要求的程度,而日常的生活習慣也會誤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還是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教師應當瞻前顧后,有時要把課本后面的東西拿到前面來講會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滬科版的初二物理教材把牛頓第一定律拿到質量的前面來講,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又給學生說明了“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盡管慣性的概念在前面已經學過,但學生對這一抽象的概念還是感覺很陌生,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就是質量,在學習重力的計算時,也用到了質量,課本中是以加油站的形式給出的。

總之,“質量”的概念在學習之前反復用到,而課本上的“質量”和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說的“質量”完全不同,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很熟悉的“質量”的理解必然會影響到對有關物理概念的理解。因此,我們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課本的一些章節的安排順序加以適當的調整。

此外,我們還應當把課本上嚴密的科學語言以通俗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物理學中的重要定律和概念。把中學物理中的概念盡可能集合成各種組合。使學生把這些組合變成自己的概念,并且應當懂得這些概念此時此地在他實際生活環境中的應用。使學生通過實際的應用而由衷地感受到學習物理的快樂,并且對學生的實際觀察操作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使學生克服物理的思維和現實生活所逐漸養成的思維的矛盾沖突,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的抽象概念。

四、以唯物辯證法貫穿物理教育

第8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世界本質;人類本質;哲學觀;精神體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3)01-0072-02

現代信息社會引致的多種變化,給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討論增加了許多未知領域和挑戰。隨著網絡的廣泛應用和虛擬化認知空間的演進,一種“物質一意識一精神體”的“三元素論”哲學觀應運而生,深入闡析其內在特征尤其是“精神體”這一“三元素論”哲學觀核心理念的屬性,對推動關于哲學本質和人類本質的探討,進而正確地認知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人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探索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在農業社會時代,哲學對世界本質的認識是一元要素的“自然神體論”,西方社會將之歸結為“上帝創造世界”,東方社會將之概括為“神靈造物”。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哲學成就,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感性。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哲學對世界本質的認識開始升華到兩元要素的“主體客體論”階段。這一時期的哲學學派以研究人作為主體與自然界作為客體的關系為主題,并將哲學的基本問題歸結為物質對意識的世界本源問題。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哲學成就,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理性。按照這一時期主導學派的觀點,世界首先是物質的,世界的物質屬性,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卻又是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人類的意識來源于對物質的認知。但是,關于物質―意識的認知理性是建立在人類科學發展的一定時代基礎之上的,它具有時代的正確性亦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常常受制于一定時代的認知模式和認知工具局限,需要隨著科技進步尤其是認知工具和認知模式的變革而不斷深化,這已經被無數的實踐活動反復證明。因而,當以互聯網為標志的虛擬交流日漸普及、影響日益廣泛,并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時候,或者說,當現代科學技術將人類社會送入信息時代以后,隨著社會聯系的日益廣泛和認知模式的持續演進,關于世界本質的認識同樣也面臨著新的考驗,關于哲學基本命題的闡釋需要與對當代信息社會的再認識聯系起來,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二、關于“精神體”的屬性及其認知

關于世界本源的基本定律告知我們,物質是意識的本原,意識來源于對物質的認知和反映,就世界的本源而言,物質是第一性的,但人們卻常常不恰當地把哲學意義上的意識等同于精神,走向認知論的另一個誤區。實際上,精神不同于意識,意識是對物質認知和反映的結果,而精神則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即人腦的產物,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人腦產生的觀念和思想成果。精神是一個聯結物質與意識的“中間世界”,或者也可將之定義為一種特定的“場”。在這個“中間世界”或“場”里,物質和意識相互依存獲得了統一存在形態一“精神體”。問題在于,“精神體”作為一個“場”所產生的結果,在人類社會還未達到較高的認識水平之前,很容易與由物質世界感知為意識的過程混淆,因此,必須借助專門的科學工具,進行專門的說明,才能被人們所認知和把握。

從哲學的視野看,“精神體”實際上是一個認知過程的結果,或者說,是反映物質存在的無形化的物態,如同“場”的存在一樣,這種無形化的物態,是一種通過感知來形成的意識流。由于從物質世界獲得的認知,無論是感性反映還是理性反映都會有一種表現形式,當這種表現形式與其依存的無形化的物態融為一體的時候,就構成了一個“精神體”。

在信息社會到來之前,因為這種“精神體”依賴于物質體的形態而存在,不易被獨立認識,如同甲骨文時代人類對“文字”的認識必須借助骨體,在此之后的“文字”表現形式也都難以脫離竹、紙等有形物質一樣,“文字”必然被人類等同于物質本身所認識。換言之,當“文字”的無形之意需要與有形之物“共存”才能被認知、才能形成“識”的時候,“無形”必存于“有形”之中,否則將因無形而遁于無影無蹤。這時,人類往往把“文字”這樣的無形“精神體”等同于它所依附的有形物體。一個反證是,“光”是一個可以使人有感知的無形之物,它在信息社會的互聯網上實現了與“文字”的美妙結合,使人類第一次認識到了“文字”這一“精神體”的無形存在形態,并切實感受到了“精神存在”,以及類似“場”的“識”的形態。當人類的“精神存在”具有了“場”的形態之后,哲學對主體與客體的認知水平,才有條件地從分離形態上升到聯系形態。

在信息社會到來之前,人們很難把握一個獨立實在的精神世界的有形存在。互聯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第一個將物質世界與人類意識融為一體的最具代表性的標志。原因是,互聯網通過信息傳輸手段的變革成功實現了物質與意識融合的復雜過程,―方面它是智能形態生產力的展現,具有非常突出的精神世界的屬性,另外,它又是一種物質的結構形態(表現為實實在在的網絡系統)的反映,二者相結合構成的網絡信息運行體系,是物質與意識統一于精神世界的一個最為集中的體現。在這里,精神世界作為一個實體形態,體現出一種有型的現實存在,構成了一個融物質與意識為一體的“精神體”,并第一次作為物質世界與人類意識的統一體而被哲學所認知,準確把握物質和意識因融合而形成“精神體”的背景和屬性,對于理解世界的本質和人類的本質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三、“三元素論”哲學觀及其現實意義

世界是由人和自然界(包含其他各類生物體)所構成的。從這一意義上說,人類社會與其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不如說更是一個“精神體”世界。因為在人類出現之前,物質世界作為自然界已經存在,當物質世界的“人”成為精神世界的“人”之后,才形成了人類社會。精神世界的人之所以不再是原始社會前物質世界意義上的類人猿種,轉折點就在于意識的產生。從有意識的人類社會掀開精神世界的第一頁一直到今天的現代社會,都是一個“精神體”世界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人之所以區別于地球上的一般動物不在于具有能夠使用工具的肢體器官,而在于具有支配肢體器官使用工具的意識,在于人類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之時,實現了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統一,在于開創了更有重要標志意義的作為“精神體”創造的過程。這一解釋顯然不同于以往各種基于二元論哲學觀的詮釋。

物質世界具有客觀性,“精神體”世界同樣也具有客觀性,只有意識才是主觀的。但“精神體”世界的客觀性不同于物質世界,這種客觀性來自其聯結物質世界與人類意識的實體性,表現為一種反映物質世界與人類意識之間一體化聯系的思維活動的運動過程。這種思維活動運動過程的結果是意識的產生。物質世界的人是主觀意識的主體,人類社會的客觀性來自于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統一。

具有主觀意識的人來自于精神世界的創造過程,是物質世界主體自身的反映,它同樣是一個客觀過程。在“精神體”世界里,這種反映實際上是主客觀之間聯系變化的一個過程,是思維活動運行的一個“場”。對于這個過程或“場”的屬性的認知,同樣經歷了一個不斷演進的哲學思維過程。農業社會的“一元素論”哲學觀認為,上帝(神)是第一實體動因,關于世界本質的物質客觀性顯然還沒有被這一時期的社會所普遍認知。工業社會的“兩元素論”哲學觀,圍繞物質與精神意識的關系問題,劃分成“唯心論”和“唯物論”兩大陣營。其中,“唯物論”發現了世界本質的物質存在性,并對世界本質給出了物質第一性的基本判斷。上述各種哲學觀可以說,都是當時的人類社會認知水平的一種普遍反映,他受制于當時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知能力,因而都還沒有發現客觀存在的連接主體與客體之間思維活動的另一類實體形態一“精神體”。

第9篇:哲學物質的概念范文

1.化抽象為具體。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有不少概念、原理較為抽象、難懂,這對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較弱的中學生來說,掌握起來往往比較困難,如運用一些數學知識來講,情況就不同了。如《生活與哲學》中的概念一般都比較抽象,學生不易把握,學生常把哲學中的物質概念與客觀世界中具體物質概念混為一談。為讓學生搞清,教師不妨分析幾何中的某種多邊形與具體多邊形之間的關系來說明。

如“四邊形”這個概念,它是從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四邊形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共性,而不是指具體某一四邊形的個別特性,但它又存在于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等具體四邊形的個性之中,離開具體四邊形的個別特性,“四邊形”這個共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哲學上的物質是概括抽象了萬事萬物的共同特性——客觀實在性,而萬事萬物除了這一共性之外,還有它們各自的具體形態(個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離開物質的具體形態(個性),也就沒有客觀實在性(共性),就沒有物質,而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因此,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物質之間的關系和四邊形與具體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我們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共性≠個性),混淆起來。因為教師講的平面幾何知識是學生在初中里學的,這對高中學生來說,是很容易領會的。

2.化難為易。高一《經濟生活》商品的價值量一節中,講“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解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若僅從理論上講,既費時又費力,學生不易掌握。如用下面這道數學題來講,就會使這個問題簡單明了,難點易于為學生掌握。

例:現有織布廠35家,一共生產出100匹布。其中28家是手工勞動,生產1匹布15家用7小時、6家需用8小時、7家用9小時,他們一共生產了15匹布。5家機械勞動,生產1匹布分別用3小時、3.5小時、4小時、4.5小時、5小時,他們一共生產了60匹布。2家現代化勞動,生產1匹布分別用1小時、2小時,他們一共生產了25匹布。試問現在生產1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多少?

分析:由于“現有的正常生產條件”是指生產絕大部分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條件而不是指絕大部分的生產廠家,上題中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機械勞動。手工勞動雖然是絕大部分生產條件,但不是絕大部分產品的生產條件,因此,它不是“正常的生產條件”。因此可得出:生產一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3+3.5+4+4.5+5)÷5=4小時。

相關熱門標簽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人体| 大陆熟妇丰满多毛xxxx|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国产精品夜夜春夜夜爽久久| 激情 小说 亚洲 图片 伦| 无码国产色欲xxxx视频| www午夜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一k频道| 好爽受不了了要高潮了av|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毛片一级在线|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国产91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综合网久久| 久久网综合|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加勒比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网站|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狠日狠干日日射| 国产精品片AV片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日本东京热高清一区二区 | 色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看全色黄大黄大色免费久久| 熟女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久久黄色小视频|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桃色| 国产呦系列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