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二如何提高數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計算;能力;提高
計算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從長遠看,學會計算終身受用,生產、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計算;就目前而言,作為數學基礎的計算能力,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獨立計算能力越來越被師生所忽視。在二年級下冊中,教材在上學期學習的表內乘除法和一年級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兩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千以內的加減法,計算占了本冊教材的大部分內容。從每次單元測試試卷來看,有關計算的分數所占的比例很大(約80%),而學生計算失分率卻非常高,可見學生的計算能力普遍較低,無疑給學生的學習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并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
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于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以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教學中,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二、培養堅強的意志。
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對學生能夠長期進行準確、快速的計算,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每天堅持練一練。計算教學中,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可以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進行一些口算訓練,在我們班每天20題的口算訓練已成為學生的習慣。通過長期堅持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針對小學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喜歡做或做不對稍復雜的計算、簡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小學生的思維障礙,克服影響學生正確計算的心理因素??梢酝ㄟ^各種方法進行練習,如:“趣題征解”、“巧算比賽”、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意志。
三、發現問題,改變學生認識。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重要性,我首先在學生中開展了一項活動:讓學生自己搜集計算中經常要犯的錯誤,包括出錯原因,看誰找的認真,錯因找的準。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也就把問題抖落了出來:
(1)題目看錯抄錯,書寫潦草。6與0,1和7寫得模棱兩可;
(2)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等;
(3)計算時不打草稿;
(4)一位數加、減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
(5)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
從一些學生的計算錯誤來看,“粗心”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尚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方面是個自然成長過程,第二方面則可以采取相應方法進行培養,所以在引導學生分析原因的同時,要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出來,這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做題計算中出現的錯誤,大多數是粗心大意、馬虎、字跡潦草等不良習慣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在計算訓練時,要求學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認真對數。題目都抄錯了,結果又怎么能正確呢?所以,要求學生在抄題和每步計算時,都應當及時與原題或上一步算式進行核對,以免抄錯數或運算符號。要做到三點:①抄好題后與原題核對;②豎式上數字與橫式上的數字核對;③橫式上的得數與豎式上的得數核對。
2、想:就是認真審題。引導學生在做計算題時,不應拿起筆來就下手算,必須先審題,弄清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沒有簡便的計算方法,然后才能動筆算。另外,計算必須先求準,再求快。
3、算:就是認真書寫、計算。作業、練習的書寫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尤其要符合規范,數字間有適當的間隔,草稿上的豎式也要數位對齊、條理清楚,計算時精力集中,不急不搶。
4、查:就是認真演算。計算完,首先要檢查計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檢查數字、符號會不會抄錯,小數點會不會錯寫或漏寫;再次,對計算中途得到的每一個得數和最后的結果都要進行檢查和演算.因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途徑。
五、培養學生口算能力,切實打好基礎。
口算是主要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它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打好口算的基礎。
1、為了提高學生口算的準確率和速度,我根據學生知識結構,有意識地讓學生記一些特殊數學的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73和27,98和2等)這些計算結果的記憶,不但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是訓練思維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實踐表明:實際生活中的計算問題大部分運用口算解決。在本冊教材中學習的千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就是20以內的加減法,有余數的除法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則是表內乘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加強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法的口算練習,引導學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每天課堂上都安排兩三分鐘練習口算、背乘法口訣,并把此當成常規工作,常抓不懈。
2、每堂課上安排練習。每節數學課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鐘的口算練習(口算天天練),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種形式變換練。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4、幫助學生明確算理
少兒美術教育指的是對少兒的繪畫興趣進行培養、訓練他們的基本繪畫技法、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并且充分體驗快樂的一個過程。少兒美術是嚴格遵循幼兒教育的基本準則,充分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利用不同的美術活動來提高他們對美術的熱情與興趣,讓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美術創造帶來的樂趣,以符合幼兒身心協調發展的一門學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必須充分調動少兒學習美術的興趣與愛好,使得學生十分樂意、積極主動參加繪畫練習活動。所以,教師應當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提高他們參與美術活動的熱情與興趣,從而使得美術課堂能夠像游樂場那樣對幼兒們充滿巨大的魔力。
一、良好的教學態度
教師應當盡可能讓學生在一種輕松自如的氛圍中進行繪畫。教師應當面帶微笑、態度和藹可親、充滿愛心、有足夠的耐心,與學生成為知心朋友、并且以師長的身份完全信任學生。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想法,避免以成人固定僵化的思維強加于學生身上,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課堂繪畫氛圍,從而使得課堂繪畫能夠更加色彩斑斕、形式多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直觀和快樂體驗式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更加應當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孩子們創造一種將游戲形式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使得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這些活動帶來的直觀感受以及快樂體驗例如可以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運用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在教學生繪畫時可以通過一些實物模型或者帶領學生到戶外實地進行觀察,然后利用欣賞一些成型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知。比如在學習《雞媽媽的快樂寶寶》過程中,通過觀看實物模型之后,可以讓學生模仿公雞、母雞以及小雞的不同動態表情,通過這種有趣的游戲形式,使得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角度有不一樣的感受。同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敢于表現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總結與分析。利用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得他們畫出來的雞寶寶一家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此外,還應當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設計出滿足學生具體實際的教學內容。
三、選擇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與題材
即然有這樣的想法,那就要著手準備了,但是如果將數學知識與游戲很好的結合呢?我認為學習的環境很重要,小班的幼兒還處于視感敏感期,在開展數學活動時,創設新穎的故事情境、顏色豐富的操作材料,這樣可以很好的將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在游戲、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教學活動中了。
一、創設游戲性激發幼兒的參與性
小班的數學活動“1和許多”中,按照以往的教學經驗,老師會出示實物,讓幼兒點數,區分1和許多,但這樣孩子根本沒興趣參與到老師的活動中。怎樣才是創設游戲性,讓孩子積極參與呢?首先在上課之前,教師應該多熟悉教案,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創設教學活動,小班孩子年齡小,沒有什么生活經驗,參加活動時,經驗會有些小朋友坐不住椅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數學活動中創設游戲情景,讓幼兒在生動、有趣、的游戲中,玩中學、學中玩。符合了小班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在有趣的游戲中感知“1”和“許多”,好奇心和探索興趣可以得到最好的滿足,又可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帶著兔媽媽的胸牌,帶小兔子們到小狗家做客,可以引導幼兒發現,有1只兔媽媽,許多只小兔子。這樣可以引出“1”和“許多”的概念。幼兒在情境中一下就能理解1和許多的概念,為了加深1和許多在幼兒的心中的概念,教師在帶小兔子到小狗家的路上,可以邊走邊念兒歌:一只兔媽媽,許多小兔子,幼兒一下融入到情境中,數學概念一下清楚、明了的讓幼兒理解了。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幼兒更加直觀的理解決。老師可以播放一段課件,幼兒通過觀察小兔帶來的禮物,“一個大桌布,許多小桌布。一個藍色的碗,許多個黃色的碗。以便幼兒來區別1和許多了。最后就可以通過操作環節,讓幼兒更進一步的理解1和許多的概念。
二、數學活動與運動相接合
為了復習鞏固“1”和“許多”,我結合了晨間活動、戶外活動。例如:拍球時可以在游戲中增加“拍一下”、“拍許多下”、等,或者可以讓幼兒玩跳圈游戲時,邊跳邊說:“跳一下”、“跳許多下”。玩拋接球時,也可以讓幼兒說“接到一個”、“接到許多個”等等。這樣改編后的晨間、戶外游戲可以更好得數學活動相接合。
三、豐富操作材料營造學習的氛圍
陳鶴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具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為重要”。這就是說操作材料和幼兒游戲、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材料的選擇上要注意所選材料的安全性、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價的實物,因地制宜地將現實生活中的如:串珠子游戲,我們可以將換成瓶蓋、紙片、小紙球等等材料進行操作游戲。在“小動物喂食”中,可以投放一些圖片、紙球等進行操作。幼兒可以在操作邊表述:“一只小雞,唧唧唧,許多小蟲……”身邊很多廢舊物品,都可以收集起來,通過小小的改動,就可以很好的投入到數學操作中,幼兒有了豐富多材的操作材料,很好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就可以很好的被幼兒所理解、掌握了,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能力強弱,適時的更換一些操作材料,這樣幼兒的興趣一致都很高漲,對數學的學習態度也會是積極、有效地。
四、數學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摘 要】“懂而不會”是高中各門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的現象尤為突出。如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盡最大可能消除“懂而不會”的現象?在教學中可注重概念變式,使學生“會說”;注重問題變式,使學生“會辨”; 注重習題變式,使學生“會用”。
關鍵詞 變式;會說;會辨;會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27-0072-02
“懂而不會”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課上能聽懂教師講的內容,課后卻不會靈活運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的問題,也有學生的問題。王光明教授曾針對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象進行了探討剖析,他在《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象”》一文中指出:“懂而不會”中的“懂”是一種錯誤的個人體驗,而“不會”是不真正“懂”(理解數學知識)的必然表現。高中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象尤為突出,本文就如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消除“懂而不會”現象談談認識。
一、注重概念變式,促使學生“會說”
學生“會”的最基本標志是“會說”,概念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比重較大,能否正確理解概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的內涵需要讓學生熟記,數學概念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關系需要讓學生理清,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說概念。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變式教學,讓學生體驗概念,歷經抽象、概括、具體化形成過程,以使獲得的概念更加準確、穩定。
如在教學“指數函數”概念時,可這樣進行變式教學:
1.提出問題:我有一張白紙,把它撕成兩半,將它們重疊后再撕一次,重疊后再撕一次,那么,撕扯3次后把所有的紙重疊放置有多少層?5次呢?15次呢?
2.若一張紙厚0.1毫米,那么撕紙15次后把所有的紙重疊放置有多高?
3.若一張紙厚0.1毫米,那么撕紙多少次達到你本人的身高?
4.你能建立起“紙的張數y與撕紙的次數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嗎?
引入指數函數定義后,為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可再提出問題:y=2ax與y=a2x 是不是指數函數?
又如,在教學“向量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先出示題目:甲以4千米/小時、乙以5千米/小時的速度,從同一地點出發向東行走,3小時后,他們相距3千米。甲、乙兩人分別以4千米/小時、5千米/小時的速度從同一地點出發,甲向東,乙向西,3小時后,他們相距27千米。他們的行走速度一樣,為什么3小時后的距離相差這么大?”通過這個例子,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客觀存在的,從而引出學習內容就水到渠成了。接著,筆者再引用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1:你能否再舉出一些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問題2:生活中有沒有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量?請舉例。
問題1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輕松地舉出物理中學過的如重力、浮力、作用力等量;問題2突出了向量與數量的本質不同,學生所舉的例子有體重、視力、周長等,因為讓學生通過舉出一些典型、豐富的實例,可以觀察到他們對概念屬性的領悟,從而初步認識概念,為進一步抽象概括做準備。
這樣,通過在概念教學中運用變式教學,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體系和經驗中學習概念,而這些知識或具體經驗蘊涵著新概念的一些特征,但不是本質特征,反而會干擾學生形成某個數學概念,而通過上述一組變式題,讓學生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可以幫助他們理清抽象概念和感性經驗之間的聯系,從而調動其求知欲望,引導他們積極探索新知,使之對概念真正達到“懂而會”,并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正確描述新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內涵,能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的學習內容作出自己的合理建構,從而“會說”概念。
二、注重問題變式,促使學生“會辨”
在“會說”的基礎上,“會”的進一步標志是“會辨”,在學習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有關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背景的變化,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變式中的不變,明確并突出概念、公式及定理的條件、結論和注意事項、適用范圍等關鍵的地方,使學生對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本質實現透徹理解,從而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不斷改變問題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對比,學會比較全面地看問題,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由于定勢思維而導致解題錯誤的現象。如在教學“雙曲線定義”時,采用以下變式:
1.定義中“小于|F1F2|”改為“等于|F1F2|”,其余不變,動點的軌跡是什么?
2.定義中“小于|F1F2|”改為“大于|F1F2|”,其余不變,動點的軌跡是什么?
3.將絕對值去掉,其余不變,動點的軌跡是什么?
4.令常數為0,動點的軌跡是什么?
5.把條件“小于|F1F2|”去掉,其余不變,動點的軌跡是什么?
上述變式讓學生對概念進行多角度辨識,對概念的本質產生深刻理解,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提升。
又如,在學習“兩角和正切公式”后,可讓學生做如下一組練習:
通過變式練習,辨別了兩角和正切公式的正用、逆用、變形用,使學生對公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習題變式,促使學生“會用”
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掌握數學就意味著要善于解題。”衡量學生“會”的最重要標志是學生能否“靈活運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習題的變式設計,讓學生能夠快速抓住問題的本質,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如在學習了用導數求函數的單調性之后,筆者設計了以下變式習題:
變式1:求函數f(x)=x3-3x+2的單調區間。
變式2:求函數f(x)=x3-3ax+2的單調增區間。
變式3:已知函數f(x)=x3-3ax+2在R上是增函數,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變式4:若函數f(x)=x3-3ax+2的單調遞減區間為(0,2),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變式5:若函數f(x)=x3-3ax+2在區間(0,2)上單調遞減,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最后,引導學生反思解題方法,歸納、總結解題規律:①求函數單調區間的方法、步驟有哪些?②函數單調與導函數的關系是什么?③已知單調區間或在某個區間上單調時如何計算參數的值或范圍?
這樣,通過這一組變式習題的練習,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解題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親歷解題全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去分析問題,選擇最合適的解題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如,在學習完《圓錐曲線》這章節的知識點后,進行章節綜合應用前,先讓學生完成下題:
已知F是雙曲線=1的左焦點,A(1,4),P是雙曲線右支上的動點,則|PF|+|PA|的最小值為_____。
以此題為引,就圓錐曲線的定義的應用、最值的解決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變式訓練。
變式1:已知F是雙曲線=1的右焦點,
A(3,2),P是雙曲線右支上的動點,則|PF|+|PA|的最小值為_____。
變式2:已知直線l1:4x-3y+6=0和直線l2:x=-1,拋物線y2=4x上一動點P到直線l1和直線l2的距離之和的最小值是_____。
變式3:已知橢圓C的方程:過上頂點A作斜率為1的直線l,在直線l上求一點M,使得以橢圓C的焦點為焦點,且過點M的雙曲線E的實軸最長,求此雙曲線E的方程。
利用知識之間的內在遷移規律,由變式1的直接應用,到變式2的拋物線應用,再到變式3的橢圓、雙曲線與直線的綜合應用,這種變式體現了數學知識、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的層層展示與巧妙應用,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體會,誘導了學生的思維,從而使他們“會用”解題方法。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變式,敢于創設問題陷阱,設計變式練習,最大限度地克服數學學習中“懂而不會”的現象,力求使學生逐步達到“會說(融會貫通的會)、會辨(深刻理解的會)、會用(能夠應對多種問題情境的會)”,使學生真正“懂而會”。
參考文獻:
[1]王光明.“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象”[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2,(10).
[2]梁縣輝.“概念性變式在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師版),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