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醫療廢物處理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廢物處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療廢物處理措施

第1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400

我院是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擁有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這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都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在醫療廢物管理上存在一定難度。然而,醫療廢物管理是醫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醫院感染工作的重點之一。因此,2009年1月開始我院領導與院感科根據醫療衛生機構出臺的醫療廢物管理的各項法規,對照標準,查找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廢物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與對策,層層落實,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存在的問題

概念區分不清:醫院廢物與醫療廢物概念混淆,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醫務工作者與一些醫院的實習生。不知道醫院廢物是屬于無危害垃圾。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工作中產生的具有危害性的廢物。

對醫療廢物分類不清:醫療廢物分為5大類,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在工作中常常發現感染性廢物中混有藥物性廢物,藥物性廢物中混有損傷性廢物,非感染性垃圾混入醫療垃圾,如輸液袋外包裝,藥物包裝盒等醫療垃圾屬于非感染性垃圾,都混入黃色垃圾袋內。

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放:患者使用過沾有血液的中單、棉簽、棉球及醫務人員的口罩與帽子等混入生活垃圾容器內,還有個別工作人員的生活垃圾混入治療室的黃色醫療垃圾筒內。

醫院廢物暫存庫房管理不到位:庫房無專人管理,位置安排不合理,面積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沒有照明設施,沒有水龍頭及地下排污水條件,沒有防鼠、防蚊、防盜等設施,也沒有各種消毒、洗手等必備設施與條件。

制度制定不夠全面:領導與相關職能部門缺少重視,制度制定不夠健全,管理與檢查的力度不夠。

缺少培訓:醫務人員對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的管理條例和辦法學習培訓不到位,各科處理醫療廢物及管理暫存庫房工作人員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大多是醫院從農村招進來,年齡偏大,對醫療廢物處理的工作流程不清楚,甚至在利益的驅使下有個別勤雜工把一些醫療廢物如橡膠手套等私自出賣。

職業防護不夠重視:各科廢物處理人員與暫存庫房管理人員的職業防護意識薄弱,在收集醫療廢物與處理醫療廢物時沒有佩戴相應的防護用品。醫院發放的防護用品不足,如洗手液、膠鞋等。

管理對策

領導重視:醫院加大投入,與杭州大地維康醫療廢物處理公司簽定合同,使用符合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所要求的各種包裝容器,如防刺破的帶蓋利器盒,各種型號的黃色廢物袋,黃色腳踏醫療廢物桶、黃色醫療廢物周轉箱等,從而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

健全管理制度:要健全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醫療廢物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醫療廢物處理流程、防護措施、各種警示標識及監督考核等,各部門負責人與專職人員要經常督促、檢查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確保工作制度的落實。

暫存庫房的設置:庫房位置應遠離醫院醫療區與生活區。應有嚴密防鼠、防蚊、防盜設施,地基保證不受雨水沖擊和浸泡,排污水管道通暢。具備良好照明設施和通風條件,每天用紫外線燈管對暫存庫房進行空氣消毒。庫房內廢物按醫療廢物五大類分別放入周轉箱內,相應位置設有醒目的警示標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各交接記錄要齊全,簽名要完整。

加強學習與培訓:對所有的醫院工作人員加強有關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等相關知識的學習與培訓。在工作中嚴格按醫療廢物處理流程正確進行分類收集、運送、儲存。充分認識到醫療廢物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強職業防護意識,堅決杜絕醫療廢物的流失、泄漏和擴散等現象的發生。

第2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傳染病醫院 醫院廢物 管理

醫療廢物是因醫用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傳播疾病。為控制醫院傳染病的流行,降低醫院感染發病率及防止廢棄物流入社會造成危害,我們傳染病醫院根據衛生部《醫療廢棄物管理條例》及《醫療衛生機構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由院感科監督指導。指派專人管理,加強對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儲存,運送,集中處置管理。

一 醫療廢物的分類

由于我院是傳染病專科醫院,衛生部對傳染醫院的醫療廢物有嚴格的要求,病區所產生的垃圾都屬醫用垃圾(包括病區病人的生活垃圾)。因此,醫院所有人員,特別是醫生和護士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產生的醫用廢物,有責任把醫用廢物正確分類放置,將不同的廢物分類放入相應容器內,由專職工作人員(如護士,病區保潔員等),在廢物產生地即對廢物進行分類包裝。所有以用垃圾都應放入黃色的廢物袋中,并在裝滿3/4時負責封袋,粘帖危險標識,填寫科室、類別和出科日期。我院按照醫療廢物儲存污染管理規定,建造標準的醫療廢物儲存室。

醫療廢物分類目錄

二 醫療廢物的危害

醫療廢物所造成的危害有含感染性微生物,致畸致突變物質,有毒的危險性化學制品或藥物,放射性物品和銳器等造成的危害,比較突出的是醫療廢物造成的健康危害。感染性廢物中的病原體可能通過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肌膚上的傷口,通過黏膜等途徑進入人體,另外體液也是病原體的傳播途徑。所以在醫院內,醫生,護士、醫療互輔助人員、從事洗滌、廢物處理及運輸工作人員都是處于潛在的危險之中,均屬高危人群。一旦銳器被HIV、HBV、HCV污染,被刺者就有可能發生相關傳染病的感染,所以醫療廢物是傳染病的重要傳染源之一,要加強管理。

三 加強培訓 專人管理

第3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PDCA循環;醫療廢物;分類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873―02

PDCA循環法是一套廣泛用于質量管理的標準化、科學化循環體系。即通過遵循P(plan計劃)、D(do實施)、C(check檢查)、A(action總結)的一套工作程序〔1〕。醫療廢物管理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可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2〕。我院手術科室自2013年1月以來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運用到醫療廢物的分類管理中,經過半年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方法

1.1 計劃階段

1.1.1 成立手術室醫療廢物質控小組 手術室醫療廢物質控小組成員組成:院感科負責人、手術室護士長、手術室質控員、麻醉科主任。質控小組成員督促科室人員認真執行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及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并按標準進行醫療廢物相關知識考核。

1.1.2 收集資料 收集2012年7-12月手術室醫療廢物分類管理現狀。發現醫療廢物分類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針筒與針頭未分離直接放在針筒合內、口罩與帽子扔在黑色袋子內、玻璃安瓿扔在紗布桶內、特異性感染手術的廢棄物只用單層黃色廢物袋收集。銳器盒使用時未加蓋。醫用無菌物品外包裝混入黃色垃圾袋內。

1.1.3 分析原因 手術室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分類知識沒有掌握,對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醫療廢物管理法規沒有引起重視;對醫療廢物造成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足;尤其是麻醉科醫務人員與手術醫生對醫療廢物的危害性認識還不夠深刻;醫療廢物相關制度與分類細則未落實到位。

1.1.4 制定醫療廢物的分類與處理措施 按照《醫療廢物目錄》把醫療廢物分為感染性、病理性、損傷性、藥物性和化學性5類。手術科室產生的醫療廢物主要為感染性醫療廢物(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簽、引流棉條、紗布及其他各種敷料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及一次性醫療器械)、病理性醫療廢物(手術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的人體組織、器官等。)和損傷性醫療廢物(醫用針頭、縫合針、各類醫用銳器包括:解剖刀、手術刀、備皮刀)三大類。感染性醫療廢物應放入黃色垃圾袋內;病理性醫療廢物及特異性感染性醫療廢物應放入雙層黃色垃圾袋內;損傷性醫療廢物應放入耐刺不滲漏利器盒內。

1.2 執行階段

1.2.1 加強醫療廢物分類管理知識的培訓 由醫務科組織全院醫務人員與清潔工進行培訓,組織學習《醫療廢物目錄》、《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及醫療廢物的分類處置流程。手術室在科會議上及晨會上不定期抽問有關醫療廢物的分類管理知識,做到知曉率100%

1.2.2 執行手術室醫療廢物處理管理制度 根據醫療廢物的類別(注射器、針頭、縫針、刀片、敷料、一次性物品等)對其進行分類收集。分類收集的醫療廢物分別置于有明顯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的醫療廢物包裝容器內。在裝醫療廢物前,應當對包裝物及容器進行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滲漏及其他缺陷。手術室工人每日及時回收各手術間產生的醫療廢物,在包裝袋扎緊,放在固定的廢物存放處。傳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急癥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巡回護士及時通知手術室工人,使用雙層包裝袋,盡量縮短其在手術室內的存放時間,在回收過程中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并與醫院廢物回收人員中做好交接。科室對內部醫療廢物應進行登記。醫療廢物注意在手術室存放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醫院清潔人員每天運送廢物后,對運送工具進行清潔消毒。

1.2.3 執行手術室醫療廢物處理流程 手術室醫療廢物操作人員分類收集分類分色置入專用包裝袋或容器(黃色袋裝醫療垃圾、黑色袋裝生活垃圾、利器放入專用利器盒)醫療廢物暫存地每天定時與收集人員做好交接并做好廢物交接記錄。

1.3 檢查階段

1.3.1檢查考核 手術室醫療廢物質控小組成員定期進行相應檢查,

每周定期檢查一次;手術室護士長和麻醉科主任每月進行一次檢查,將檢查結果與科室人員的績效考核掛鉤,并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全科會議上組織討論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督促整改到位;醫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抽查一次,將抽查的結果及時反饋,并與科主任和護士長的績效考核掛鉤。

1.3.2 處理階段 醫療廢物質控小組每月將醫療廢物分類處置的情況進行匯總,總結經驗,將已經解決的問題納入質控標準和規范中,使PDCA循環能夠持續不斷地運轉。對于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新的改進措施,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

2 結果

實施PDCA循環法半年后,全科人員對醫療廢物的分類管理知識考核合格率從75%上升至100%,醫療廢物分類處置合格率從70%上升至96%。

3 討論

3.1提高手術室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分類管理的認知 手術室工作人員對醫療廢物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對醫療廢物分類目錄與醫療廢物分類處置流程不夠熟悉,對醫療廢物造成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足,因此直接影響了醫療廢物的管理質量。通過對手術室醫務人員醫療廢物管理相關法規及分類管理知識的二級培訓,提高了醫務人員對醫療廢物造成社會危害性的認知,掌握了《醫療廢物目錄》、《醫療廢物管理制度》及醫療廢物的分類處置流程,使考試合格率達到100%。

3.2提高手術室醫療廢物分類管理質量 PDCA循環管理強化了每個環節的管理,人人參與管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使每個人、每個環節均能按照“標準操作規程”執行,消滅了管理盲區〔3〕。手術室應用PDCA循環管理法,不僅提高了手術室醫療廢物分類處置的合格率,還減少了醫療廢物的產量,有效防止了醫療廢物因分類不當而流入到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從而保護了環境,保障了人體健康。杜絕了因醫療廢物分類管理不當而造成的二次感染。應用PDCA循環模式對醫療廢物進行分類管理,使管理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曹國秀.采用PDCA循環法規范門診醫療廢物的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52-753.

第4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職業暴露; 危險因素; 防范措施

隨著社會人群乙肝的高發和結核病、艾滋病、梅毒等發病率的快速上升,醫務人員正面臨著極大的危險性,職業暴露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和關注。為了解我院工作人員職業暴露的發生情況,分析其危險因素,以便制訂相應的防范措施,對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工作人員發生的職業暴露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職業暴露的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共發生職業暴露37例,按工作類別分前3位是護士、醫療廢物處理人員、醫生,按危險因素分前3位分別是利器損傷、皮膚黏膜暴露、手污染。發生的職業暴露個案經追蹤均末發生感染,調查對象均為醫院的工作人員。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根據職業暴露發生的個案記錄,對不同工作類別人員職業暴露的構成比及導致發生性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等狀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工作類別人員職業暴露發生情況

在發生的37例職業暴露中,按工作類別分有護士、醫療廢物處理人員(清潔工及醫療廢物專職人員)、醫生、檢驗人員、麻醉師,見表1。

2.2 導致發生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

在發生的37例職業暴露中,按導致發生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分,可分為利器損傷、皮膚黏膜暴露、手污染,空氣污染、其它相關因素,見表2。

3 討論

表1的統計結果表明,基層醫院不同工作類別人員發生職業暴露最多的分別是護士、處理醫療廢物人員、醫生,醫護人員發生率高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接觸利器的機會較多,而醫療廢物處理人員由于每天都要接觸感染性及損傷性醫療廢物,所以也容易發生職業暴露。

表2的統計結果表明, 基層醫院工作人員發生職業暴露的最危險因素是利器損傷、皮膚黏膜暴露、手污染。其深層的原因是因為基層醫院工作人員缺乏職業暴露防護知識及自我保護意識、沒有嚴格落實標準防護措施。表1 不同工作類別人員職業暴露的構成比(%)表2 導致發生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構成比(%)

4 防范措施

4.1 加強職業暴露防護知識培訓,提高防護意識

為了減少職業暴露的發生,除了提供必要的防護用品外,更重要的是加強防護培訓,以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對于防護培訓基層醫院不夠重視,工作人員對防護知識不熟悉,自我防護意識也不高,特別是職業暴露發生率最高的護士。有一些調查顯示[1],護理人員標準預防知識缺乏,對那些患者的血液、體液有傳染性知曉率僅為36.2%,有37.9%的人不知道標準預防的隔離措施,而且防護意識淡薄,因此加強職業防護教育工作,是減低職業暴露發生的主要防范措施之一。

4.2 嚴格執行標準預防

標準預防[2]由美國cdc1995年提出,我國于1999年引入并在2000年編入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 中。標準預防就是把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等均具有傳染性,不論其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性的皮膚與粘膜, 均需進行隔離,它是預防醫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更是預防職業暴露的有效措施。

4.2.1 醫務人員在進行各項醫療操作時應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 在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等及其污染物品,醫務人員均應戴手套;對同一病人接觸清潔與污染部位時應更換手套;當病人的血液、體液等有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眼罩、口罩,并穿防護衣,以防止醫務人員污染。被污染的醫療用品、儀器應及時處理,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在用于下一病人前應進行清潔和消毒。污染的床單要及時處理,對傳染病病人應針對相應的隔離要求嚴格落實隔離措施。在戴手套前要檢查有無破漏,在操作中要注意防止損壞。據報道[3],英國一位護士被一名患艾滋病的非洲病人的含有新鮮動脈血的注射針頭刺破皮膚,兩周后,她的血樣檢查呈陽性。因此,工作中使用一些防護用具非常重要,國外有些醫院已經提倡使用雙層手套,這樣有助于更有效地隔斷肝炎病毒等感染。

4.2.2 利器損傷的防范措施[4] ① 醫務人員執行注射、手術、傳遞銳利器械、侵入性等高危險技術操作時,應注意力集中;② 工作環境光線充足,區域寬敞;③ 物品擺放整齊、有序,銳器盒放置在離操作者最近的位置;④ 對不合作患者進行侵入性操作時,可多人協助,必要時做好約束工作;⑤ 充分暴露注射、手術部位;⑥ 選擇使用安全的醫療護理用具;⑦ 操作過程中禁止用手直接接觸針頭等銳器,避免徒手將針頭插入肝素帽、上手術刀片及將針頭帽回套、徒手撿玻璃碎片等;⑧ 所有使用過的注射器、輸液器針頭及頭皮針不作分離,直接放入利器盒;⑨ 設計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靜脈采血使用真空試管并使用防護用具。

4.2.3 保持醫院工作人員有良好免疫狀態 由于醫院工作人員經常處于接觸各類感染性疾病的危險中,因此保持他們的良好免疫狀態是感染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醫務人員接觸的感染中較為常見的是肝炎。據報道[3],醫院職工乙型肝炎的感染機會比一般人多得多,并被一些機構視為一種職業病予以考慮。一些研究表明,醫院職工的乙型肝炎病毒陽性率比其它人群高2倍,而且隨著在醫院工作年限的延長而增加。對經常接觸乙肝病人的工作人員應注射乙肝疫苗,合理使用免疫制劑,不僅能保護工作人員,而且也能使病人免受感染。

【參考文獻】

   1 李小英,王綠環.護理人員員標準預防知識掌握情況調查及對策.護理學雜志,2005,3:50.

2 張彥.對“標準預防”的認識和體會.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8):72.

第5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帶著血液和體液的針頭、輸液管、棉球等號稱頭號危險廢物,如果處置不當流傳到社會上或被非法商販所利用,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我國將醫療廢物都交給醫療廢物處理廠進行焚燒發電,或是把醫療廢物進行簡單的加工,然后做成塑料產品銷往社會,讓人不堪設想。提高醫院員工、患者及陪護人員的環保意識,人人參與醫療廢物管理,制定安全有效地防范措施,實現醫療廢物管理規范化、法制化,有效地控制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貯存和處置流程,真正實現醫療廢物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禁止醫療廢物進入社會刻不容緩。

關鍵詞 醫療廢物危害 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醫療垃圾的來源及危害

醫療垃圾又稱醫療廢棄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傳染病病人及疑似者產生的生活垃圾按醫療廢物處理)”。與醫療物相關的危險常見的針頭、刀片等銳器造成的危害。一旦銳器被HIV、HBV、HCV污染,被刺者就有可能發生相關傳染病的感染。醫院醫療廢物不僅對醫院醫護人員有危害,也對其他人群如垃圾工、清潔工、甚至是玩耍的兒童都可能造成威脅。所以醫療廢物不僅是傳染病的重要感染源之一,而且是由化學或放射性物質產生的其他事故來源之一。醫療垃圾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蟲卵及其他有害物質,其本身還含有微生物繁殖所需的水分和營養成分,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排放或處理不當,造成對水土、空氣的污染及對人體的直接危害。相當一部分的肝炎和艾滋病的傳播源于注射器、輸液器等一次性醫療用品的重復使用。部分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威脅人民的健康。70年代就曾發生過醫療垃圾處理不當引起乙肝傳播流行的事件。2003年春天,SARS暴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教訓。以香港淘大花園SARS暴發流行為例,329名居民被感染,42人死亡的事件觸目驚心。為此,無論是從疾病預防控制還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加強對醫療垃圾處理,加強醫療廢物安全管理,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障人類健康,成為醫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醫療垃圾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對醫療垃圾的分類收集、儲存、運輸和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各個環節都有嚴格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在危險廢物焚燒技術上有突破性進展。我國的醫療垃圾管理和處理與世界各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法律法規制定滯后;二是管理和監管體系不完善,運行機制不合理;三是醫療垃圾分類收集貯存、運輸體系及管理制度不完善;四是醫療垃圾處理、處置設施落后;五是公眾對醫療垃圾管理知識不了解,缺乏環保意識。

二、醫療垃圾處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公眾衛生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醫療垃圾的無害化管理和處理受到各級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全國各地在醫療垃圾管理上出現了許多積極的變化。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在此之前,沈陽市率先建立了醫療垃圾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廣州市于1998年建立的生活環境無害化處理中心集中焚燒處理醫療垃圾,杭州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下發了《杭州市有害固體廢物管理暫行辦法》,目前北京、哈爾濱、無錫、天津、深圳、武漢、青島、湛江等市已將醫療垃圾集中處理、處置納入議事日程,并開始積極籌備集中處理、處置中心的建設。

市直大型醫院每年向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環衛處交納一定的費用,由環衛處到各醫院集中將醫院分裝的醫療垃圾取運至各城區醫療廢棄物處理場地進行集中焚燒。中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垃圾處理還未實行分類管理及集中焚燒。醫療垃圾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未進行規范管理;二是醫療垃圾管理及監管體系不完善;三是醫療垃圾處理、處置的管理和監管不到位,設備及處理能力不足。

三、醫療垃圾的處理對策

(一)健全醫療廢物管理組織和制度

1、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組織結構,醫院成立感染管理領導委員會;設專門管理組織,制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科內成立感染管理小組,由主任、病房醫師、護士長及護士組成設專人上報問題。院內在每個病區設立感染報箱,方便臨床的工作。

2、各科根據臨床疾病護理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感染管理工作制度.突出專科特點。制定醫務人員行為規范,同時制定醫療工作規章制度、制定新業務新技術準入流程,醫務人員銳器傷防護及應急流程等。從而提高醫務人員應急應變處理能力 。

(二)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認識自我防護教育和法制、法規教育是醫院員工必須接受的基本教育。采取多種方式在醫院營造防范醫療廢物污染的學習氛圍,針對不同部門的特點進行定期、不定期組織培訓學習《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配套文件。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和“標準預防”意識,促進人們積極地配合醫療廢物管理。

(三)患者及陪護人員的培訓。醫療廢物管理不僅是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提高公眾意識是最重要的。但公眾對醫療廢物管理的了解卻知之甚少,有對門診患者和醫務人員進行的調查顯示,95%的患者不知道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不能混裝,90%的醫務人員認為政府和新聞媒體對醫療廢物相關知識和危害性宣傳不夠。因此宣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患者入院時、住院間、出院時由責任護士負責宣傳教育;其次,門診導醫設一名負責宣傳教育,讓進入醫院的人們了解存放醫療廢物的地點,將貯存容器及標識告知大家,教會丟棄各類垃圾的方法,讓患者及陪護人員清楚廢棄物怎樣處理,了解醫療垃圾流入社會對大眾的危害,形成人人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醫療垃圾管理的法制建設。首先要借鑒全國先進城市的經驗,根據國家現行和近期出臺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醫療垃圾(廢物)管理法律法規,制定符合各地實際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醫療垃圾安全處置有關的規章制度,以規范醫療垃圾從產生到處置整個過程。

(五)建立完善的醫療垃圾管理及監管體系。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建立醫療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完整的管理和監管體系,明確醫療垃圾收集、運送、貯存、處置及監督管理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各個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加強醫療垃圾處理、處置后產生的廢氣、殘渣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及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的監管。

(六)建立專業化、企業化醫療垃圾處理中心。醫療垃圾污染治理要實行產業化、專業化、市場化,走集中、專業處理的道路。建立專業化、企業化的醫療廢物處理中心,實行企業化管理,引進環保高新技術,使醫療垃圾達到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回收利用其余熱,實現其資源化。醫療垃圾處理中心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對各家醫院醫療垃圾進行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理,便于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實施,把醫療垃圾從產生到最后治理,統一管理和監管起來,形成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七)努力提高公眾衛生和環保意識。通過媒體大力宜傳新出臺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使公眾對醫療垃圾的產生到處置及其危害性有充分的認識,切實提高公眾的衛生和環保意識,推動全面的環境無害化管理。

醫療廢物屬于高危險性廢棄物,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只要采取有效的持續改進措施,形成人人參與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實現醫療廢物管理規范化、法制化,就會有效地避免醫院感染及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 1 ]趙由才,張全,蒲敏. 醫療廢物管理與污染控制技術[M]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36.

[ 2 ]肖西平,張建莉,黃利虹,等. 加強醫療廢物管理的探討[J ]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 ,14 (8) :9142915.

[ 3 ]范秋萍,張會芹,李俊艷. 醫院感染管理對保潔工作實施監管的探討[J ]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 ,13 (7) :659.

第6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介入室護士身處高新技術密集、相對封閉緊張的環境中,由于介入導管室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介入導管室護士這個特殊群體的職業防護,尤其感染防護特別重要,我院介入室是面向全醫院臨床科室,工作量相對較大,開通綠色通道后,由于時間限制,急診患者血液檢查未出具任何結果,直接由救護車或急診科進入導管室,醫護人員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救治,同時醫護人員被盲目感染的機率增加。因此,我科進行急診手術在感染自我防護方面重點采取的措施介紹如下:1 血液、嘔吐物、體液感染防護

介入室是一個頻繁暴露于血液的工作環境,而通過血源性傳播的傳染病有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多種疾病,具有傳染性的血源性病原體已被證實多達50種。血液透析過程中護士意外的血液接觸,如被血液污染的穿刺針刺傷以及其他種類銳器刺傷;血液、嘔吐物濺落到皮膚或眼睛里等,使他們感染各種以血液、體液為傳播途徑的傳染性疾病機會增加,也是導致醫務人員發生血源性傳染疾病的最主要職業危險因素。因此,介入急診手術應遵循“設想”原則,即假定患者血液、體液都有潛在傳染性而進行相關處理采取的一系列標準預防原則。

1.1 首先,洗手是最簡單而有效的預防感染的方法。醫務人員的手是醫院感染中一個十分活躍而重要的傳播媒介,各種經驗教訓證明,經手傳播往往比空氣傳播更具危險性。洗手的目的既是消除手上的微生物,切斷經手傳播的途徑。因此,嚴格掌握洗手指證,采取正確的七步洗手法是防止感染擴散的一項簡單而重要的措施。在血液檢測未出結果前,介入急診病人一律按照特殊傳染病人程序進行防護,無論治療時間長短,護士應穿隔離衣、戴手套、防護目鏡、鞋套進行一切操作。有研究證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銳器,刺穿一層乳膠或聚乙烯手套,醫護人員接觸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時接觸的血液量低50%以上。戴手套可以防止感染污物接觸皮膚,也是防止血液意外接觸的防護措施之一,戴手套還能減少暴露時進入傷口的血液量。因此,我們要求護理人員在進行接觸病人血液、體液或破損的皮膚黏膜等操作時一定要戴手套,若操作者皮膚有破損時必須戴兩層橡膠手套,以防止病原體進入傷口。2 銳器損傷的防護

由于介入導管室的特殊性,被銳器損傷是不可避免的,按照《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中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分別處理的原則,醫療廢物中的針頭、刀片等能刺傷人體的各種銳器須裝入銳器盒內處理。因此,加強安全培訓,提高防護意識是關鍵。

2.1 銳器盒的使用能使針刺傷發生率降低50%,使用后的一次性銳器及時正確地放入帶蓋的容器中,由指定人員收集,連同封閉的銳器容器焚燒處理。

2.2 禁止雙手回套針帽,尤其是工作忙碌時,快速的針帽回套針易發生針刺傷。更不能徒手處理破損的玻璃,減少感染風險。

2.3 操作后要遵循“誰操作誰清理”的原則,避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時被刺傷,使用止血鉗夾取銳器放入銳器盒中,以降低其對人體直接和潛在的危險性。

2.4 發生銳器損傷后,按流程處理,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動清水沖洗傷口;反復輕輕擠壓傷口盡可能擠出損傷處少量血液,傷口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傷口。并立即報告相關部門,必要時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職業暴露處理,及時就診。跟蹤急診患者術后的各項免疫學檢查結果。3 手術耗材、器械防護

第7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甘于寂寞、不怕當“垃圾教授”

聶老師197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系,而后留校進行放射性三廢處理的研究。1981年赴美國Clemson University進修,1983底年回國后開始潛心研究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現為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博士點博士生導師,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生導師。曾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及資源化研究所所長,現為清華大學“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聶老師開始從事固體廢物處理的研究工作時,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沒有多少人愿意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是相對于廢水、廢氣,國家隊固體廢物的重視較晚,直到非典以后,我國才真正的全面重視固體廢物處理的工作;二是很多人認為在這個不受重視領域從事的研究的人都是“垃圾專家”或“垃圾教授”。面對這種情況,聶老師并沒有退卻,而是甘于寂寞,不怕當“垃圾教授”,迎難而上,并在這一領域寫上了濃重的一筆。因為聶老師十分清楚,雖然固體廢物是“最晚得到重視”,但也是“最難得到處置、最具綜合性、最貼近人們生活”的環境問題;伴隨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固體廢物一定會得到重視,需要有人進行研究,需要為國家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勤于耕耘、碩果累累

聶老師的研究內容基本涵蓋了固體廢物處理方方面面,在從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和資源化科研工作近三十余年的時間里,聶老師積極開拓研究領域,涉及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技術以及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方面。他參加和主持過多項國家環保科技攻關研究項目、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和國家部委研究項目。

與此同時,聶老師還非常重視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他與劉玉山合作,組織研究人員成功研制開發出立式旋轉熱解焚燒爐技術和成套設備,已經成功應用于醫療廢物處理,建成多座醫療廢物焚燒處置廠。利用填埋場產生的氣體處理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濃縮液的“滲濾液浸沒燃燒蒸發設備”,實現了“以廢治廢”,具有節能、環保、經濟等優點,已建成示范工程,并獲得第五屆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發明金獎和發明創造獎。飲食有機垃圾濕熱法處理工藝目前正在進行調試,該工藝將實現飲食有機垃圾的飼料化處理,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此外,還有多個項目處于中試階段,待研究成熟后便推向市場。

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研究經驗,造就了聶老師今天輝煌的成就。在理論和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多創見,已發表有關固體廢物管理、處理處置和資源化的論文250多篇,并取得20多項發明專利,專著4部,獲多次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其中,2000年由化工出版社出版的《三廢污染控制技術手冊――固體廢物卷》(120萬字)獲原化工部第六屆優秀圖書一等獎。滲濾液浸沒燃燒蒸發設備獲得第五屆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發明金獎和發明創造獎。此外,《城市污水處理和再利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危險廢物管理國家行動計劃及區域決策管理系統研究》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嚴于律己、善為人師、做學生榜樣

“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茍,對學生的學習嚴格要求,對學生的生活關懷備至。”

“聶老師對于整個業內技術發展方向的把握令我非常佩服,往往幾句話就能為我們的工作指明方向。”

在學生的心目中,聶老師是嚴師,是慈父,指導學生的科研,關心學子的成長。目前,聶老師所在的課題組有青年教師兩名,博士后兩名,博士生十一名,碩士生八名,是一個富有戰斗力的團隊。除了在清華大學校內,課題組成員還在深圳、廣州、杭州等地建設實驗室,開展科研工作。這樣,課題組一年也難得幾次相聚。而為數不多的聚會也成為聶老師最高興的時候,一起交流出門在外的酸甜苦辣,討論學術問題。在聶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細心的指導下,課題組的成員不斷成長,并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不斷取得突破。

聶老師為我國固體廢物的處理和資源化培養出一大批碩士、博士和博士后,他們大多已經成為各個地方和部門固體廢物領域的骨干。看著自己的學生在各自工作崗位上不斷成長,在人生道路上不斷進步,聶老師既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又不忘經常關心和鼓勵他們。一次他到沈陽出差,晚上十點多打電話給在沈陽某高校工作的李潤東,說本來計劃明天去見他,然而時間不允許,只能今天晚上談一下。曾經是聶老師博士后的李潤東非常高興,他一直以來希望聶老師能來指導,便立刻趕到賓館。見面后,李潤東看到聶老師明顯由于近幾天的辛苦工作比較疲憊,但聶老師詳細詢問了工作情況,并就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方面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不知不覺談到深夜,而聶老師還要繼續審報告。在談起這件事時,李潤東非常激動:“這件事一直讓我深深感動,我們這些學生,無論在哪里都是聶老師永遠的牽掛。”

師嚴則徒強,聶老師治學之嚴謹,授道之嚴厲,性情之豁達,讓學生們受益終身。

堅持真理、推進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

當我們說到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時,被《南方周末》封為垃圾焚燒主燒派“領軍人物”、受到不實攻擊、謾罵甚至威脅的聶教授表示他不會因為這些壓力就不敢堅持真理,因為處理好垃圾是保護環境和公眾健康的大事。就城市生活垃圾來說,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對其進行有控處理,但是此后10年建成的垃圾處理設施多為填埋場,大多達不到無害化處理的要求。雖然進入本世紀后,我國垃圾處理技術水平提高很快,建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垃圾處理設施,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的差距,不但體現技術和設備上,同時也體現在管理上。同時,與水氣污染治理力度相比,缺口很大,問題較多。

聶教授認為問題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所收運的生活垃圾還有一多半沒有得到有控處理;其次,得到有控處理的垃圾,多數設施也不能完全滿足無害化處理的要求;而最迫切的問題是,垃圾產生量不斷增加,現有很多設施超負荷運行,既易帶來污染問題,又大大縮短填埋設施的服務年限。如果新的垃圾處理設施遲遲不能建成,一些大城市就不是垃圾圍城的問題了,甚至可能出現2007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城市生活垃圾無處可去,不得不堆放在鬧市區的極端情況。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所產生的環境衛生問題,將會對大多數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第8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血糖監測;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2(b)-014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keep the hospitalization environment clean and comfortable and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9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1 case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blood sugar monitoring, insulin subcutaneously and venous transfusion health education,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dded the medical infection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risk knowledg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edical waste bod was placed bedside the bed, and yellow disposable bag was placed in the box, and the bedside medical infection waste placement of patients was examined at 7 am and 2 pm per day, and the accurate rate of contaminated cotton swab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accurate rat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obvious significance(80.35% vs 14.63%)(P

[Key words] Blood sugar monitoring; Medical infectious waste beside the bed; Health education

血糖O測是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方案的一部分,為醫護人員及患者了解病情,觀察血糖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了依據[1]。輸液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用過的輸液貼、棉簽大部分未按照醫院感染規定回收,據報道,99.02%輸液貼被患者或陪護投放入生活垃圾桶或隨手扔掉[2]。醫療垃圾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3]。醫療垃圾共分為5大類,包括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其中,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棉簽、棉球、紗布等一次性敷料屬于感染性醫療廢物, 為了給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消除安全隱患;按照衛計委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的《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分類目錄》[4]以及醫院感染控制管理科的要求,該科于2010年開始使用自制的紙盒對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進行管理。2016年為了提高患者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投放的正確率,該科對患者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管理流程進行了改進,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6年7月期間在該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97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9例,年齡8~83歲,平均年齡(59.23±14.01)歲,其中

1.2 方法

1.2.1 開展前期調研工作 針對該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垃圾投放現況調研,自行設計調查表,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對醫療垃圾的投放和其危害的認識。該次共調查了138例患者,結果顯示100.00%的患者認為醫療感染性廢物和生活垃圾不能放在一起回收處理,88.25%的患者表示會一直將醫療感染性廢物和生活垃圾分開投放。患者將醫療感染性和生活垃圾混放的原因:①設施不全,標識不醒目(占72.20%);②不知道如何分分類投放(占11.11%);③不知道醫療垃圾危害 (占5.50%)。

1.2.2 管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血糖監測,輸液治療時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將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污染的棉簽、輸液膠貼投入指定回收盒。干預組在常規血糖監測及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管理教育。①提高醫護人員和保潔人員對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重要性的認識:護士長帶領病區組長和組員進行現場查看、親身感受,發現病房患者投放在床邊生活垃圾桶或隨手扔在地上、床上、床邊桌上的棉簽和輸液膠貼很多,大約40%的回收盒里沒有棉簽或很少。組織分析、討論管理方案,建立護士長-感控護士-責任護士三級管理制度[6],強化護理人員對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意識,并進行嚴格要求和管理。②培訓:感控護士組織病區醫護人員、保潔工人學習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知識,醫療廢物處理流程相關規章制度,病區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的實施流程并質控,負責持續質量改進。③實施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于病床邊放置醫療感染性廢物回收專用盒,里面放黃色垃圾袋,標明床號、回收物品的詳細名稱,標示醒目,更便于不能下床活動的患者投放。每日晨間護理時更換垃圾袋,垃圾盒用清水擦拭保持清潔,1次/d發現回收盒被血漬污染時及時給予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④健康教育: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實施床邊健康教育,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生動形象便于記憶的方法方式,告知患者醫療感染性廢物的危害和投放地點,提高患者的積極性和依從性[7]。

1.3 觀察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監測時間點為三餐前、三餐后2 h、睡前及凌晨3:00(被污染的棉簽共8只),兩組患者均觀察6 d,分別于每日7:00(被污染棉簽5只)和14:00(被污染棉簽3只)檢查患者床邊被污染棉簽的投放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不同時段床邊醫療感染性廢物規范投放比較 見表1,結果顯示兩組不同時段醫療感染性廢物規范投放正_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加強對患者垃圾分類投放健康教育,床邊放置醫療感染性垃圾專用盒,能提高患者垃圾分類投放的正確率,提高患者環境安全。近年來,醫院通過加強理論學習,有效監管、定期考核等方式,使醫療廢物處理流程嚴格按照有關條例、法規執行,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積累了很多經驗。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和醫療廢物處置人員對醫療廢物的規范處置和科學管理更加關注和重視[8]。但是對患者醫療垃圾投放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患者沒有意識到醫療感染性廢物必須和生活垃圾分開投放的重要性。

該次調查收集的數據顯示患者醫療感染性廢物投放的正確率達到80.35%,在今后的工作將對容易發生投放錯誤的時間點凌晨3:00,高危人群如記憶力、視力下降,依從性差的患者探索更有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提高住院糖尿病患者醫療感染性廢物投放的正確率,提高住院環境安全。

[參考文獻]

[1] 申忠琴,王青.末梢血糖與靜脈血糖監測的相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10(19):1774-1775.

[2] 高靜,張海林.輸液膠貼回收管理[J].護理學雜志,2009(18):10-11.

[3] 陳月琴.24所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3,10(10):3285-3286.

[4] 楊琳,畢重秀.醫院感染廢棄物管理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145-146.

[5] 陸在英,鐘南山.內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78-780.

[6] 劉英,樊落.急癥科實施層級聯合小組責任制管理的[J].護理學雜志,2015,30(20):80-82.

[7] 邱小雪.學生自主設計圖文并茂健康教育課件的教學模式初探[J].全科護理,2016,14(27):2902-2904.

第9篇:醫療廢物處理措施范文

[關鍵詞] 胎盤;規范;管理

[中圖分類號] R714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2(b)-143-02

根據衛生部衛政法[2005]123號文件內容:產后分娩后胎盤應當歸產婦所有,產婦放棄或是捐獻胎盤的,可以由醫療機構進行處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胎盤[1]。如果胎盤可能造成傳染傳播的,醫療機構應當及時告知產婦,按照《傳染病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置[2]。為了落實相關規定,制定胎盤規范化管理的實施細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制定管理規定

2006年8月制定《產婦分娩后胎盤實施細則》、《產婦分娩后胎盤處理意向書》見圖1,及《胎盤醫療廢物簽收表》見圖2,組織學習及實施制度,加強對胎盤收集人員安全、健康的防護及知識的培訓。

孕婦入院待產時,由首診值班醫護人員與孕婦或家屬說明《產婦分娩后胎盤處理意向書》,孕婦或家屬表示理解在選擇處置的方法后在《產婦分娩后胎盤處理意向書》簽字,《產婦分娩后胎盤處理意向書》存病例歸檔。見圖1。

制定《胎盤醫療廢物簽收表》,每個月填寫1張,表格不得為空白,表格中數據需用大寫;表格數據不得更改,如確有需要更改,須有產房護士長,總務科科長雙方認可,簽名;該登記表次月5日交給總務科存檔;登記資料保存3年。見圖2。

1.2 產婦分娩后胎盤(醫療廢物)收集

所有胎盤在送出處理前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杜絕外賣。1.3 胎盤暫時存放的管理

1.3.1 暫存地點設施處置專用胎盤警示標識,遠離生活垃圾存放點,不得露天存放,且暫存時間不超過2 d,盡量做到日娩日清。

1.3.2 暫存設施要有嚴密的封閉措施,易于清潔和消毒[3]。設專人管理,同時有防鼠、防蟑螂、防蚊蠅、防盜以及預防接觸等安全措施。

1.4 胎盤運送的規范化管理

1.4.1 交接采用《胎盤醫療廢物簽收表》是胎盤(醫療廢物)專用,該聯單一式兩份,每一張,由總務科運送人員和產科管理人員交接時共同填寫,總務科和產科分別保存,保存期限為3年。

1.4.2 產科對胎盤每日進行交接登記,登記資料包括重量或數量、交接時間、以及經辦人簽名等項目,填寫內容不得涂改,如涂改須產科與總務科負責人雙方簽名,登記資料至少保存3年。

1.4.3 運送人員在運送胎盤時,應用專用運送工具必須具備防滲漏和意外,易于裝卸和清潔的性能,防止造成胎盤流失。

1.4.4 運送人員要防止胎盤直接接觸身體。同時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必要時進行免疫接種,防止受到健康損害。

1.4.5 每天運送工作結束后,應對運送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

2 結果

2.1 鑒定結果程序

通過監督檢查產科執行胎盤醫療廢物管理規章制度情況及收集、暫時貯存、安全運送的運行狀況和存在問題及登記資料和記錄是否真實、準確。

2.2 鑒定結果方法

通過胎盤產生的起點、過程、終點的管理要求,明確崗位職責,規范操作流程。工具標示清楚,所有的工作人員必須明確標識,放置流程,從收集到終末處置,都有可追溯時間、記錄、簽名,便于全程監控,并作為科室考核依據。總物科服務部門積極配合,使工作人員執行起來,目標方向明確,執行到位。

2.3 結果及評價

本科在對實施產科分娩后胎盤處理過程中,加強胎盤規范化管理,不會造成傳染病傳播。胎盤處理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管理,消除產婦分娩后胎盤(醫療廢物人)無一例胎盤流向社會。沒有存在安全隱患及對人民健康造成的影響,提高醫療管理的安全性和工作人員加強醫療廢物管理的意識。

3 討論

3.1 管理上

醫務科、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進行定期監督檢查和不定期抽查胎盤收集、暫時貯存和安全運送現狀和存在問題,其監督檢查和抽查。

3.2 運送環節

監督檢查胎盤的收集、運送和處理的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是否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3.3 最終效果

醫院感染管理科每月核對產婦分娩后胎盤(醫療廢物)與當月分娩人數是否相符,并核對總務科收集胎盤(醫療廢物)后的最終去向是否為廣東省無害化處理中心,杜絕醫療廢物流向社會。

[參考文獻]

[1]華潔.醫療廢棄物現狀管理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78-91.

[2]趙由才,蒲敏,黃仁華.危險廢物處理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66-69.

[3]趙由才,魏明遠,呂媛,等.新疆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現狀及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7,22(2):171-172.

骚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www.av在线.com| 精选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丝瓜|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人妇中文字幕视频| 超碰在线公开中文字幕| 人妻中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 欧美孕妇xxxx做受欧美88| 免费看成人啪啪|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aⅴ在线|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国产人与禽zoz0性伦多活几年|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成人亚洲精品久久久久|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中国少妇内射xxxx狠干|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视色| 美女18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在线国产日韩欧美| av中文字幕潮喷人妻系列|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专区免费|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下载|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ⅰ|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