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面對采訪,韓家淮說,希望基礎研究得到重視,讓其成為創新的源動力。
發現炎癥反應的信號通路
韓家淮與廈門大學結緣,要歸功于他在美國做博士后研究期間的室友林圣彩。2001年,現任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林圣彩,被廈門大學聘為特聘教授。正是在他的介紹下,韓家淮也被引進到廈門大學當兼職教授。
當時,韓家淮已是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副教授,在炎癥應激反應信號通路的系統性研究上,擁有國際性的影響力。早在1993年,他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與炎癥反應相關的p38絲裂原蛋白激酶。
2007年8月,在校方全力邀請之下,韓家淮放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終身教授職位,到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當全職教授。在廈門大學,他帶領團隊繼續進行炎癥反應機理的研究。
在多年研究中,韓家淮團隊取得被認為是“里程碑”的成績。他們克隆出一系列p38信號通路中至關重要的蛋白質分子,打通p38信號通路,這就為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防止和消除癌變細胞、控制細胞壞死及其引起的病理變化提供可能的藥物靶點。通俗地說,這項研究能幫助開發治療炎癥和癌癥的新藥。
找到細胞死亡的轉換“開關”
韓家淮近期最富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找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轉換“開關”。據悉,細胞在一定的生理病理條件下,或遭遇惡劣環境時,為應對外界刺激維持自身穩態,會采用不同的細胞死亡方式。其中,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是極為重要的兩種細胞死亡方式。
“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物學過程。”韓家淮說,前者是一種細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這一生物學過程對機體沒有傷害,而后者是一種“不安全”的細胞死亡方式,往往會導致細胞內的質膜破裂,細胞自溶,引發組織急性炎癥。
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之間可互相轉換,如果能找出它們之間的調控機制,找到二者相互轉換的“開關”,就能把細胞的壞死轉換為安全的凋亡。
韓家淮的團隊找到了這個“開關”。他們發現一個獨特的現象:在某些細胞中,RIP3蛋白的表達量高細胞走向壞死路徑,RIP3表達量低細胞則走向凋亡路徑。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團隊人為改變RIP3的表達量,結果與預期的一樣。2009年,《科學》雜志以長篇研究報告的形式刊登了這項成果。
“現在,我們已可以在小范圍內抑制細胞壞死。”韓家淮說,這樣就能阻斷組織細胞的病理變化,為多種臨床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潛在的藥物靶點。
該成果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并入選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而作為帶頭人,韓家淮也獲得2015年福建省科技重大貢獻獎的榮譽。
創新建設要重視基礎研究
韓家淮從事的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因為遠離應用終端,普通百姓對基礎科研大多感到陌生,這一類科研專家是“看不見的那批人”。“我還在美國實驗室時,導師做成一個細胞因子的抑制劑,申請專利后就向下游公布。”他說,有一家制藥企業據此制成應用于強直性脊椎炎、嚴重的關節炎等抗炎癥的藥物,全球市場銷售額排行第三,但在用這個藥時,人們基本上是不會意識到前端所做的基礎研究。
事實上,基礎科學研究有前置效應,即距成果投入應用還需付出很多的時間成本―當下的研究并不能立即轉化成生產力,創造物質價值。或者說,基礎研究的成果是無償向下游傳遞的,其本身并不直接創造物質價值。因此,基礎研究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很難被人理解。
“相比應用研究,純粹搞理論的基礎研究更難,因為應用研究會有利益驅使。”韓家淮認為,國內民眾長期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有用”的科學項目才是值得去研究的。其實,基礎科學研究指出一個方向、一種可能性,盡管大多時候這個可能性最終可能沒成果,但起碼有了一定的科學積淀。如果沒有基礎研究的鋪墊與積淀,下游根本做不下去,更談不上進一步提升與開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ome theses on the study of stem cells are retriev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in ISI from the year 2000 to 2011 along with appropriate citation analysis and co-occurrenc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ose more frequently cited papers the knowledge mapping which mainl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of states and institutions, hot topics and tendencies of the research on stem cells is drawn by the virtue of world-renowned software Pajek. On these bases,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stem cells is analyzed, and some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干細胞;知識圖譜;Pajek軟件;引文網絡
Key words: stem cells;knowledge map;Pajek software;citation network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1-0008-03
0 引言
二十世紀是生命科學發展成為自然科學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領域。在1999年末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學成果評選中,“干細胞研究的新發現”榮登了十大科學成果之首。干細胞的研究為什么會引起人們的如此關注?干細胞是什么?當今國際干細胞研究學術界都在研究什么樣的主題?干細胞研究有著怎樣的特征及發展趨勢?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對國際權威期刊中的干細胞研究的主題文獻統計分析。
干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原始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不同的細胞,甚至可以發育成各種復雜的器官,醫學界稱其為“萬用細胞” [1][2]。
在當今科學研究領域,知識圖譜正在蓬勃興起。知識圖譜是一種可以顯示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圖像,并且用可視化技術描述知識資源,來挖掘、分析、構建、繪制和顯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它把學科的理論與計量學引文分析、共現分析等方法結合,用可視化的圖譜形象地展示學科的核心結構、發展歷史、前沿領域以及整體知識架構。它把復雜的知識領域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知識計量和圖形繪制而顯示出來,揭示知識領域的動態發展規律,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直觀的研究途徑。在國內已有的干細胞研究中,樹立和總結國際干細胞研究的成果較為少見,因此,本文擬基于科學計量學的新方法——科學知識圖譜,對干細胞研究現狀進行分析,把握國際干細胞研究特征與趨勢,為我國的干細胞研究提供參考[3]。
1 數據來源及數據處理
本文數據源自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基于Web開發的數據庫——Web of science數據庫,按title(主題)檢索“stem cells”,選擇1996年至2011年間,獲得超過60000條論文記錄,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為科學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的方法,并借助了代表科學計量學最新發展、由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信息可視化軟件Pajek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的繪制。
1.1 國際干細胞研究國家分布 本文利用可視化Pajek軟件的,繪制了干細胞研究論文被引頻次在前100的國家分布圖(圖1),其中v1——v100表述被引頻次前100的文章,表示國家與被引文章的關系。
前100篇文章主要分布在14個國家,中國(2),日本(6),英國(4),意大利(3),德國(7),法國(5),澳大利亞(4),以色列(3),新加坡(3),荷蘭(3),瑞士(1),瑞典(1),加拿大(5),美國(53)。由圖1看出美國干細胞領域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排名中居首位,占到總成果的53%。排在各國的首位,遙遙領先于別的國家.這種趨勢顯示出美國對干細胞研究領域的重視程度之高,達到了近乎壟斷性的優勢。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的干細胞研究還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只占了2%,中國干細胞研究者在國際權威期刊上少,其中被國際科學引文檢索收錄的論文更少,國際地位較低。
1.2 國際干細胞研究成果的機構與作者分布 為了了解國際干細胞的高產機構情況,本文對引文文獻被引頻次最高的500篇文獻進行分析統計,得到圖2。
主要的高產機構前十為HARVARD UNIV,MIT,STANFORD UNIV,MASSACHUSETTS GEN HOSP,WHITEHEAD INST BIOMED RES,DANA FARBER CANC INST,KYOTO UNIV,UNIV MICHIGAN,UNIV CALIF SAN FRANCISCO,BRIGHAM & WOMENS HOSP,從表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機構是美國的哈佛大學,是排名第二的麻省理工學院兩倍多,研究高產機構中排名前10的除了日本的東京大學,其余全是美國的大學或者是美國的研究機構。
美國是一個頗具科學精神的國家,但也是有著深厚基督教傳統的國家。因此,基于人類胚胎的各項研究都飽受爭議。政府對干細胞研究的態度和政策不斷反復。雖然聯邦政策掣肘于干細胞研究,但是美國在干細胞研究領域依然保持著絕對領先的地位。那是因為美國民眾對干細胞的大力支持,不僅有地方和私立基金資助,還有產業界和金融資本的介入,所以雖然美國政府對干細胞抱有搖擺的態度,美國的干細胞研究也是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4]。
1.3 國際干細胞研究機構的研究內容特征 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國際干細胞研究,本人對被引頻次最多的前十個國家的論文主要研究領域進行閱讀、研究和統計得到表1。由表1可以看出美國和德國的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對細胞融合,胚胎干細胞的研究和防止其發生病變,產生致癌物等方向。日本主要是對胚胎干細胞的分化、發育進行研究。法國主要是對基因的表達與基因突變的研究。而中國的主要研究領域在于利用干細胞治療后,防止其發生病變。
由上可得利用干細胞治療人體疾病雖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對干細胞治療之后防止其發生病變及其他后遺癥狀的研究已經成為重中之重的問題。
1.4 國際間干細胞研究的關系 分析干細胞相關的文獻及其被引文獻的關系,使用Pajek軟件繪出干細胞研究領域的引文網絡圖譜[6],圖3。
其中各字母代表相應的文章,表示這些文章之間的被引關系。其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是A1——日本機構研究的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7],由此可看雖然美國在出版文章數量上占絕對的優勢,但日本對干細胞研究更具有權威性,更能代表國際干細胞研究的方向。
2 我國干細胞研究現狀
我國對干細胞及組織工程學研究方面給予高度的重視。為了促進基礎研究向應用的轉化,作為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手段,政府在組織再生應用等方面最大限度的給予了經費支持。在已經設立的多項重大研究計劃中,干細胞及再生醫學相關研究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未來的一到兩年中,政府對干細胞研究的經費投入將持續增加;隨著人才引進力度的增加,中國目前已有100余個獨立的課題組在進行干細胞相關的研究,而這一數目仍在迅速增長。我國科學家在干細胞領域的進步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干細胞研究作為生命科學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近年來在我國十分活躍。據統計,我國每年在SCI核心期刊發表的干細胞相關論文呈逐年增多趨勢(如圖4),2006年和2007年發表的論文數均超過2000篇。
從發表的文章數看,因為2011年發表的論文現在還沒有被完全進入檢索庫以外,上升勢頭顯著。由此可見,我國在干細胞方面的研究工作方興未艾。與此同時,我國于2007年加入國際干細胞組織(ISCF),該組織宗旨是鼓勵國際合作、支持干細胞研究,旨在促進生物醫學等重要領域的研究進程,幫助從事干細胞研究的科學家在生物醫學領域開展創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革命性進展。ISCF成員一致同意關于干細胞研究的關鍵原則,包括使用人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的原則,用最少的材料建立人胚胎干細胞系,構建干細胞研究的國際倫理標準和產學研究一體化的格局,反對人生殖性克隆。
3 結論
本文旨在應用一種融合了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和基于Pajek的知識可視化技術的文獻計量方法,對人們十分關注的干細胞研究領域計量分析,力圖展現出國際干細胞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全貌,包括研究國家分布、研究主題以及發展趨勢。但是為了避免出現不妥之處,本文更多地呈現了有關干細胞研究的統計數據以及圖譜表格。
目前,雖然我國的干細胞研究和應用已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研究成果數量偏少,缺乏國際影響力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并不緊密,研究力量比較薄弱。因此考慮到國干細胞研究的發展現狀和我國的研究特點,有必要加強對干細胞的研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國內與國際合作的強度,早日與國際干細胞研究接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參考文獻:
[1]湯翠菊,田有勇,張穎冬.誘導性多能干細胞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J].醫學綜述,2011,(17):2564-2568.
[2]胡利勇,陳定權.引文分析可視化研究[J].情報雜志,2004,(11):78-81.
[3]劉則淵.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日前,科學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輕的固體金屬材料,并稱即便把這種材料壓在蒲公英上面,也不會損壞蒲公英的絨毛。
這種新材料99.99%的成分都是空氣,重量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1/100,密度僅為0.9毫克/立方厘米。另外,這種材料具有超強的耐壓性,在被壓縮超過50%后幾乎能完全恢復,并且還有“極高的能量吸收”屬性。“這種新材料是由1/1000頭發絲那么細的微型空心金屬管編成。金屬管以十字交叉的方式編成了斜紋網格,臨近的網格之間還留有空隙。”參與研究的托比亞斯?舍德勒博士介紹說。
英國首次進行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試用
近日,英國在首都倫敦開始首次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試用。本次試用將使用高通公司的無線感應式電力傳輸技術,該技術能夠在較遠距離內實現高效的電能傳輸,并且簡便易用:駕駛員只需按照平常的方式停車,系統就將自動校準電力傳輸,使停車和充電都變得更加輕松和方便。
高通公司負責人表示,無線充電摒棄了電動汽車的插入型電纜,使駕駛者可以更輕松簡單地為電動汽車充電。
日開發出防瞌睡駕駛手機軟件
在正常情況下,即使頭部發生運動,但由于人體保持平衡的器官發揮作用,眼球的運動會得到自動調節,使視線固定于一點,而當人打瞌睡時,平衡能力下降,視線變得難以固定。根據這一原理,日本中部大學教授平田豐領導的研究小組設計開發了一款手機應用軟件,能夠通過監控汽車駕駛員視線的變化察覺他們的倦意,并在其打瞌睡時發出報警音。
平田豐說,開車時只要把安裝軟件的手機置于駕駛席前方,就能通過手機攝像功能監控駕駛員視線變化,如發現駕駛員打瞌睡,軟件會發出報警音,提醒駕駛員注意。
豐田造世界首輛意志控制變速自行車
科學家最近研制出世界首輛用意志控制速度的自行車。豐田普瑞斯項目的Parlee PXP自行車擁有由意志控制的變速箱,它會對大腦的指令做出響應。專家認為,通過一些練習,每個人都可熟練掌握控制這種自行車的方法。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成果斐然
本刊訊 日前,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主辦的“第十五屆北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在京隆重召開。
本次論壇以“協作創新?加速融合發展”為主題,邀請到來自跨國公司、國內優秀企業、科研院所及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及北京市相關委辦局的代表600余人參會,其中包括跨國企業及國際機構的90余位外方嘉賓。
論壇認為當前北京生物醫藥產業應抓住三個機遇:一是在全球人口突破70億之際,以中國、日本、印度為首的亞洲醫藥市場巨大,生物醫藥產業的“東方新世紀”已初見端倪(亞洲人口占全球60%,中國市場即將成為全球第三大醫藥市場,2020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應抓住這一世紀機遇,加強與亞洲區域內企業合作,加快拓展亞洲市場;二是抓住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實施和大量專利藥到期機遇,解決北京原料藥供應、生產工藝和關鍵技術平臺問題,通過仿創結合、以創為主,加快北京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實現生物醫藥產業向高端發展;三是抓住新醫改和新版GMP實施機遇,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大力建設新型CMO代工線,孵化中小企業,培育龍頭企業,提升行業集中度。
本屆論壇的“G20工程高峰論壇”全面展示了G20工程的整體形象。各界代表對北京實施G20工程和取得成績表示高度贊賞。相關政府部門積極響應,北京銀監局、人行營業管理部等共同實施了“推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的金融激勵試點方案”,市教委等共同啟動“G20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市藥監局等正在圍繞G20企業需求成立北京生物醫藥創新促進平臺。G20企業高度贊揚了市政府“實施G20工程,扶持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紛紛表示工程的實施為企業切實解決了問題,堅定了企業與北京共發展的信心。臨床醫院已經參與到G20工程實施過程中,并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在臨床研究和院內制劑開發方面的合作。
本屆論壇上,日韓方面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將北京作為其國際化戰略要地,多家日韓企業已表現出強烈的技術轉移與合作意向。基于此,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醫藥業商會、北京生物醫藥中心聯合韓國生物經濟研究中心、日本生物技術協會通過本屆論壇共同倡議構建“三小時創新合作圈”,加強亞洲區域內技術轉移與合作,推動亞洲與全球的交流與合作。
此次論壇上,中外企業抓住時機,積極溝通,了解北京產業環境,了解G20工程,并與相關政府機構探討來京發展方案,堅定了他們來京發展的決心,部分企業已明確表示將在京落地。 本刊記者 劉俊
北京市科委向首都科技界倡議學習踐行“北京精神”
首都科技界熱議“北京精神”
本刊訊 11月29日,北京市科委組織召開了“首都科技界學習踐行北京精神研討座談會”,邀請來自首都科技界的院士專家、企業代表和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學習研討“北京精神”的實質和內涵,交流踐行“北京精神”的體會與感悟。會議由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主持。市科委黨組書記、副主任楊偉光介紹了“北京精神”的核心內容,并發出首都科技界學習踐行“北京精神”的倡議,號召科技人員深入學習踐行“北京精神”。
楊偉光在倡議首都科技界學習踐行“北京精神”時強調:一是要大力加強首都科技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二是大力加強首都科技界創新精神的弘揚和培育;三是大力加強首都科技界開放包容意識;四是大力加強首都科技界社會主義主流品格培育。
中科院林群院士、莊文穎院士等來自首都高校、院所、企業等科技界的專家、企業家以及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紛紛表達了自己對北京精神的理解以及在實踐中踐行“北京精神”的體會,并對如何在科技界更好地發揮“北京精神”的導向、凝聚和激勵作用提出意見和建議。 本刊記者 陳治光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
本刊訊 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首都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創新高峰論壇”上,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首都十大危險疾病科技攻關與管理實施方案》(以下簡稱為“方案”)實施以來,在十大疾病領銜專家和科技支撐體系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是十大疾病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診療實用技術和前沿創新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編制了73項臨床診療技術規范,推廣科技成果26項,推廣單位包括400余家(次)各級醫療機構。其中,“中國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標準”等6項技術規范得到衛生部、中華醫學會等國家級機構的采納。制定了23項“社區康復適宜技術”,其中,腦卒中和骨關節病示范社區的就診量增長了29.8%和79.8%。制定兒童慢性病干預方案,被納入《北京市學校衛生防病工作規劃》。制定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社區康復技術,將在全市推廣。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在生物標志物、組織工程、基因治療等十大前沿技術領域,持續組織開展科技攻關。目前,干細胞治療惡性血液病等研究已完成臨床Ⅱ期,這也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干細胞產品;肺癌、直腸癌、胰腺癌等6類腫瘤的分子標志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二是項目組織形成“北京模式”推廣全國。形成重大科技項目組織管理的“北京模式”,以“政府組織協調,嚴抓頂層設計、整合全社會優勢資源協同攻關,建立公開公平競爭機制和引入過程監管”為理念,獲得科技部相關領導認可,并推廣至全國。在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首批啟動的三個重大項目中,依托“北京模式”,成功承接了“腦卒中”、“慢性腎臟病”兩個重大項目,獲得國家經費2.4億元。
三是培養出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團隊。以項目為依托,培養一批在國際醫學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醫學科學家,成為優秀學科帶頭人。截至2011年7月底,共培養3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引進11位海聚人才,7位學術帶頭人、40余位科技骨干。 本刊記者 陳治光
33位中外農業專家
獲第七屆大北農科技獎
本刊訊 11月20日,由大北農集團主辦的第七屆大北農科技獎頒獎大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33位有突出貢獻的中外農業專家獲獎。
在之后發表獲獎感言時,顏寧說:“今天在這個更大的舞臺上,‘華’變成了華人,變成了中華。同樣,我們有人,我們有才智,我們現在有非常好的硬件條件,有經濟發展。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做頂天立地的工作。我們在一起構建一個橫向的華人世界;在地平線上,進一步托舉起我們的‘人’,再創造出偉大的成就“匕首”――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各種各樣的文明、物質、經濟,各種各樣的成就……”
“我喜歡自由的人生”
1977年顏寧出生在山東萊蕪,或許誰也不曾想到,小時候的顏寧上樹摘果、下河摸蝦,直到進了學校之后,她才成為眾人眼中的好學生。在老師的印象中,顏寧是個富有浪漫情懷的女孩,喜歡唐詩宋詞,愛讀散文小說,文科成績極其優異,那時候她的目標就是北京大學中文系。
顏寧說:“上高中時我確實喜歡文科,在文理分班的時候也選擇了文科班。但那時候班主任老師堅持認為:年級第一的學生當然要學數理化,因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這樣我進了理科班。”
在理科班,顏寧的成績還是遙遙領先,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母親希望她學醫,但是想到學醫就要上解剖課,濃濃的福爾馬林的味道讓她立馬退卻了。恰在此時,父親聽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勸她去學生物,這個建議著實讓顏寧看到了希望,生物跟醫學挺近,這個選擇父親支持,母親也一定滿意,于是乎,顏寧就這樣走進了生物科學。
1996年,顏寧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當全國的尖子生都成了自己同學的時候,顏寧有了壓力。大學第一個學期,顏寧總是做同一個夢――考試不及格被勸退。那樣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期末考試,考高數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甚至平時倒背如流的基本公式卻怎么也想不起來,那一刻,她感覺“噩夢成真”了。當成績公布的時候,“67分”!顏寧釋然了,發揮得那么糟糕都能及格,看來自己離勸退還是有距離的。
沒有了壓力,顏寧的成績也越來越優秀,在課余,她的生活也是極其精彩,攝影、國標、游泳……她都有涉足。
大三的時候,機會來了,顏寧被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帶到了自己的實驗室,在這里,她愛上了做實驗的感覺,在擺弄燒杯、試管、顯微鏡的過程中找到了無限的樂趣。大四時,就獲得了諾和諾德中國制藥公司的獎學金,同時也贏得了進入該公司做畢業設計的機會。因為表現出眾,顏寧還沒有畢業就收到了這家公司的offer,而且對方開出了優厚的薪水,面對這令人羨慕的機會,顏寧卻搖了搖頭。她說:“我了解自己,我喜歡做實驗時的專注,但肯定受不了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因為我喜歡自由的人生。”
2000年,時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回清華作報告,作為當年負責面試亞洲學生的面試官,他向清華學子們推介普林斯頓大學。
那時候的顏寧也在考慮出國,于是她給施一公寫了一封很“拽”的信,信的結尾說:“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申請出國很浪費時間,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
初生牛犢不怕虎”,她的信成功“震懾”住了施一公,施一公遠程電話面試了她。這封信和她優秀的個人實力使她成功拿到了普林斯頓的offer,也打開了科研工作的一扇大門。
“學術女神”是這樣煉成的
2000年,顏寧來到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在導師施一公的帶領下,顏寧開始研究起腫瘤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調控機制來,她喜歡攻克課題的的,沉醉在做實驗的快樂中。
四年后,她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就在她準備繼續深造的時候,她所在的實驗室決定研究膜蛋白。要知道,這可是學術界公認的難題,很多研究者不敢輕易涉足,但這個命題卻深深吸引著顏寧,因為她知道這項研究背后的意義――如果真的能做出成果,人類在攻克癌癥的道路上就往前跨了一大步。于是,她又做出了一個讓別人看不懂的決定――放棄攻讀博士后,去新的實驗小組。
就這樣,顏寧帶領著師弟師妹們做出了第一個膜蛋白結構模型,讓很多科研人員有些吃驚。在這之后,顏寧回國探親,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偶遇大學時的系主任、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南明。趙南明表示:“要是你能回來任教就好了,現在咱們國家急需你這樣有想法的年輕人。”主任的一番話讓她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為母校做點什么,為國家做點什么。于是她毅然決然選擇了回國。
2007年10月,顏寧回到清華,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教授、博導,她在醫學院獨立建設并領導了一個實驗室,帶領著她的團隊開始了膜蛋白研究之路。
“剛建實驗室的時候,我都快瘋掉了。”顏寧說:裝實驗臺、訂購儀器試劑、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曲折之多,進展之慢,讓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約有半年我都異常焦慮,后來步入正軌后,就順暢得多了,感覺做實驗跟國外沒什么區別。”
2009年,顏寧的研究成果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一年后,顏寧團隊解析了大腸桿菌中巖藻糖轉運蛋白FucP的晶體結構;2012年,成果再次入選《科學》年度十大科學進展;2014年,首次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人類有望“餓死”癌細胞的研究成果,鼓舞了許多患者和研究者;2015年,獲得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2017年2月10日,顏寧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近原子分辨率三維結構》的研究長文,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以下簡稱“鈉通道”)的3.8?分辨率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其作用機制和相關疾病致病機理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顏寧研究組成功地克服了層層瓶頸,獲得了性質良好的蛋白樣品,并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的方法,重構出了可以清晰分辨絕大多數側鏈的真核生物鈉離子通道(命名為NavPaS)的三維結構。他們利用電鏡技術,但是反其道而行之,放棄了對于大分子量蛋白的追求,而利用序列分析選取長度最短的真核鈉離子通道,成功利用重組技術獲得了表達量較高、性質穩定均一的美洲蟑螂(電生理重要模式生物之一)的鈉通道蛋白。該結構的解析為理解鈉通道的離子選擇性、電壓依賴的激活與失活特性、配體抑制機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為解釋過去60多年的大量實驗數據提供了結構模板,并為基于結構的分子配體開發奠定了基礎。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顏寧始終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里;如果在攻堅階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點。
她追求的是一名科學家的境界:“我剛回清華不久,同事劉國松教授跟我說過做科學家的3個境界:第一重是職業,第二重是興趣,第三重是永生。也許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理解,但重大科學發現給社會、人類帶來的改變卻不可磨滅。”
關鍵詞 普通生物學 教學問題 教學改革
《普通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及其交叉學科的基礎課程。在非生物學專業的開設是培養跨學科人才的重要保障。通過系統學習《普通生物學》課程,有利于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本科生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作為教師必須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輔助手段,使學生全面發展”。對《普通生物學》問題剖析及改革探討如下:
1普通生物學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授程度的深淺難以把握
由于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是非生物專業,與生物學科所授重點知識點有差異,所以教師教授內容的多少,章節內容的取舍均非易事。再者,該課程設置遵從于實驗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的模式,但普通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實驗教學的設置。
1.2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從專業學科人才培養的整體需要來看,現有教學沒有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貫穿于教學過程,忽視了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
1.3 缺乏科學的考核體系
傳統的實驗教學以終結性考核為主,偏重單一知識點,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考核,特別是創新能力考察不夠。
2普通生物學的教學改革方案
2.1轉變教學思路,提高學生興趣
介紹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講授普通生物學主要基礎知識時應注意穿插生命科學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國內外動態。內容可以是每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獲獎成果或全球科學十大進展。比如講到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結合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講述囊泡在細胞物質運輸中如何通過完美和精確的發揮作用來控制生物體內的信號傳導、荷爾蒙的釋放以及對免疫系統等的影響。
申報大學生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興趣。我們鼓勵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在教師指導下申報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及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開展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科學研究興趣,培養學生現場調研、分析、觀察、動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2.2改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探索啟發、互動式教學,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我們探索了啟發、互動式教學,在課前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在課堂上提出,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講;然后將這些問題由淺人深逐步地展開,并實時展開課堂討論;教師概括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
利用網絡資源,提高知識信息量。在課堂教學中以圖片、動畫或者視頻的形式來展示生物的微觀性、多樣性和運動性,并適當穿插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教他們如何快速準確地鎖定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生物學資料。在課程教授中我們為學生提供各種生物學相關的網站。如國際頂尖雜志Nature(http:// /)和中國生物信息網(http:///)等,并在課堂上向學生快速演示搜索方法 。
分組查閱資料和演講,培養學生認知策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和課堂講演的方式培養學生查閱文獻、分析歸納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對50個學生分組――題目探討――文獻查閱――課堂講演――評分幾個環節實現對學生認知策略的培養。題目探討:限定在生物學研究前沿及生物納米技術學科的熱點問題上。文獻查閱:學生查閱文獻,制作幻燈片(約10―15分鐘的演講)。課堂講演:每名學生都要充當“教師”的角色。評分: 講演結束后由學生提問評分和教師綜合評價,給出改進建議。
2.3 優化教學內容,實現有效的教與學
課堂教學內容決定課堂教學的形式,優化教學內容可以起到升華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深入性和生動性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提高豐富性。要培養跨學科人才,就要求教師對生物學概念和理論的講解要涉及很多學科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通過舉例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擴寬知識面。如講到生物學研究方法時,不僅要將探索生物進化方法介紹給學生,同時達爾文的生平、發現生物進化論過程中承受的社會輿論壓力等,也要呈現給學生,提高學生興趣。
增加深入性。在章節內容的取舍方面,我們注重基礎的生物學內容,并額外增加與之相關的前沿知識介紹,開拓學生視野。在制定課程大綱時,我們協調各學科的教學內容,避免前后知識的重復。開設綜合性和創新性試驗,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培養。 (下轉第76頁)(上接第66頁)
體現生動性。內容講解的生動性對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提高學習興趣非常重要。首先,使用道具+解說的方式來形象介紹相關知識,如講到人腦結構的時候,借用人體解剖實驗室的人腦模型,更直觀地展示大腦各部分組成及功能。另外,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講到蛋白質三級結構的穩定性時,列舉女孩子燙發過程的原理是將維持頭發原來形狀的二硫鍵打斷,再在相近距離形成新的二硫鍵,從而形成新的發型。
2.4 提高教師素質,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素質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知識獲取具有直接影響,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師德是教育的保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思想相對單純,以嚴謹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堂課和用積極的思想引導學生是必要的;其次,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這就需要教師不斷調整知識結構,與其它高校教師交流并積累經驗,并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并及時做出調整;再次,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多在課堂和課下和學生交流,建立良好的溝通,可以為以后整個課程授課過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礎。
2.5 完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常見的考核方式主要為考試或撰寫課程論文,但是兩者都不能同時客觀準確地衡量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程度及學生綜合素質。因此,我們采取以下考核體系:平時成績(15%)、理論(50%)和實踐(35%)。平時成績由出勤情況(5%)和課堂回答問題(10%)組成,來評估學生積極性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理論考核包括文獻翻譯(10%)和期末考試(40%),考核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一些生物學熱點問題的分析。實踐部分由課堂演講(15%)、實踐操作(10%)及報告撰寫(10%)3個方面綜合評價,考察學生的創新及認知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及結果的分析能力。
隨著生物學研究的飛速發展與生物納米學研究的深入,對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普通生物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探索、實踐、總結,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彭惠民,胡先明.《普通生物學》課程中的興趣教學方法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8):912-914.
[2] 羅h佶,曾杰,李妍,等.利用網絡資源優化醫學生物化學教學[J].生物學雜志,2016,33(4).
[3] 周晶晶,李震宇,黃訓濤.淺談如何優化教學內容[J].科技咨詢,2013(5):203.
(一)規范性
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符合國家標準的規定,和諧地標出必要的項目和信息。《科學技術期刊編排格式》規定科技期刊封面應該標明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責任者、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期刊條碼等項目。因此,在進行封面設計時,這些項目和信息必須做到沒有遺漏、簡潔清晰。同時,在期刊卷號、期號表達上盡量采用國際通行做法。總體而言,規范化標示封面信息是科技期刊封面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封面的認識功能。
(二)穩定性
科技期刊具有無限期連續出版的特性。如果刊物要保持區別于其他刊物的辨識度,并樹立品牌形象,封面設計應該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進行有規律和細微地調整,使期刊封面能始終延續一種穩定的風格,最終在讀者心中形成獨樹一幟的期刊整體形象。因此,可以精心設計一種能產生深刻影響力的封面元素,讓這種元素成為貫穿各期封面設計的一條線索,由此積淀成為期刊的標志。總之,期刊的封面設計要注意連續性和穩定性,即使有變化,也是有規律的、細微的變化,以此發揮封面的認知功能和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
(三)專業性
每種科技期刊都會涉及一種或多種學科和專業,每種學科和專業都有專屬的研究對象和特色。這些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特色能很好地傳達科技期刊的專業范圍和專業內容,因此在進行封面設計時,可以注意從學科和專業領域的特色中尋找設計靈感,尋找獨特封面設計的切入點,通過色彩、布局、構圖等封面設計勾勒出刊物的專業特色,突出刊物應有的個性,使科技期刊的封面成為其學科和專業服務方向的指示器。
(四)藝術性
優秀的科技期刊總是能同時駕馭好科學性與藝術性這兩個維度,而不僅僅是一種嚴肅、莊重的學術傳播載體。科技期刊通過封面上的圖形、色彩等刺激讀者的感官,進而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使讀者產生進一步閱讀的欲望,這就是封面設計藝術的魅力所在。對于科技期刊而言,封面設計更宜“以少勝多”,以簡潔、精練的線條,通過抽象象征的藝術手法表現期刊的專業范圍或者內容特色,具體而言就是采用明快簡潔的幾何構圖、象征性圖案或者刊徽之類來展示刊物的內容,同時要注意線條、色彩、圖片的完美結合,形成簡約大方、優美精致的藝術風格,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當下國內科技類期刊封面設計的現狀
筆者對國內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規范性、穩定性、專業性和藝術性這4個方面作了抽樣調查。筆者登錄知網,進入出版物檢索頁面,隨機查閱近3年來50種基礎科學類刊物的封面和50種工程科技A類刊物的封面。調查發現,這100種科技期刊在封面設計的規范性、穩定性方面都做得比較好。規范化是科技期刊質量評定的一個重要方面,封面設計的規范化則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100種科技期刊都在封面完整、規范地標注了必要的信息項目。同時,為了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和提高辨識度,這100種科技期刊在封面要素布局、色調和刊名字體字號方面也非常注意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其中約80%的科技期刊除了變更出版年月、卷、期號等信息之外,近3年基本使用同一種封面設計,穩定性比較強。另有科技期刊封面設計雖有變化,但注意平穩過渡。如《地球學報》的封面每年都會呈現細微、有規律的變化,但整體格局始終如一。但是,這100種科技期刊在專業性和藝術性方面則明顯不足。其中只有50%左右的科技期刊能通過封面設計傳達其專業特點和辦刊特色。而富有藝術美感、能產生視覺沖擊的科技期刊封面設計則更少,在這100種科技期刊中約占10%。上述調查結果說明,國內科技期刊封面的專業性和藝術性還不夠,在辦刊實踐中尚需重點從這兩個方面去改善。
三、科技類期刊封面設計的可行性路徑
(一)以封面故事來凸顯期刊的專業性
封面故事中刊載的圖片內容往往與刊物本身密切相關,因而采用封面故事突顯科技期刊的專業特色、宣傳相關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是一個有效的辦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刊物,始終以推動生命科學發展為宗旨,現已發展成為被SCI、CA、俄羅斯文摘等國際權威檢索系統收錄的優秀科技期刊。登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的網站,可以看到該刊物采用封面故事的形式來加強對該領域創新型科研成果的宣傳,刊物在每期封面選登當期發表的優秀論文中的制作精良的圖片,圖片一經選用,該論文即被作為刊物的封面論文,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簡介論文的研究內容,并附上作者、文題和文章所在頁碼。《地球學報》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的惟一科技期刊,該刊物每期都選用“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成果或中國地質科學院科研團隊的重要創新成果作為封面照片,同時在封面刊載與之對應的封面故事。這樣可以有效展示《地球學報》的辦刊特色和水平、宣傳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創新性科研成果。
(二)以封面固定圖案設計來凸顯期刊的專業特色
封面中最有視覺沖擊力的當屬圖片,因此在封面設計時,采用最能反映科技期刊專業特色的圖片,形成固定的圖案設計,能充分標示刊物的專業特色。《機電工程》是以機械為主,自動化、計算機技術、電工技術為輔的跨學科類科技期刊。該刊物的封面將一幅齒輪的圖片和一段波形圖進行組合,來代表傳統的機械行業和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于傳統機械行業的現代機械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期刊內涵。同時,在設計時采用寫意的圖片,圖案線條簡潔明晰,跨學科的科技期刊內容特色清晰明了,從而簡潔又形象地傳遞了刊物的專業范圍,并將這種圖案固定貫穿在《機電工程》的各期封面中,突出了期刊封面的認識功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
(三)以背景色彩及整體布局設計來增強視覺美感
科技期刊在背景色彩及整體布局上講究均衡或對稱、分散與呼應、尺度與比例等,符合視覺審美原則,能夠增強封面的美感。例如,《機電工程》封面采用雅致的橫向條紋圖案,背景色采用單一色彩,比較符合學術研究嚴謹的氛圍,但單一色本身又采用漸變式藍色,使嚴肅、莊重的封面風格中又透出活潑清新的氣息,同時刊名的色彩在背景色的映襯之下又具有較強的辨識度。對讀者調查表明,這樣的封面美觀大方、藝術性較強,增強了視覺傳播效果。
(四)以個性化表達方式來襯托獨特的藝術品格
科技期刊通常在封面設計上強調莊重、嚴謹的風格,因此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維定式,封面往往嚴肅有余,生動、活潑不足,更難以談得上藝術創作設計的靈動與創新。《建筑節能》2010年4月與國際知名建材企業奧地利堡密特(Bau-mie)公司進行一次廣告設計合作。在封面設計中采用藝術化的綠色樹葉這個元素,將人的眼睛作為“綠葉”布圖的基本構思,表達了刊物和廣告產品共同的追求———綠色環保。設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圖面由雙人組成,借此呈現出人、家、自然這3個元素和諧共生的主題。這種個性化表達方式沖破了科技期刊封面設計的拘謹和呆板,使《建筑節能》封面呈現獨特的藝術風格,為進一步提升期刊品牌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分子生物學會(TheMolecularBiologySocietyofJapan)發行的《GenestoCells》的封面圖片將細胞中的種種過程與極具日本傳統風格的藝術完美結合,形成了聞名于世的獨特風格。每一期都是浮世繪風格流溢的素雅畫作,各色封面中暗藏種種玄機,擅長將日本特色的物件和場景與細胞生物學模型融合得不漏痕跡。如2014年的第1期封面,祝福新的一年繁榮興旺。兩匹駿馬牽著象征F-肌動蛋白的紅白旋索在奔跑。地面的透明流漿讓我們想起了原生動物的偽足———它們利用G-肌動蛋白聚合產生的能量而不斷生長。
四、結語
1、學習xx大文件精神、胡**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貫徹落實市教委《關于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師德與育德能力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以“感動校園十大人物”、“師德小故事”為榜樣,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
2、大力促進班主任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1)以班主任例會之際,請部分班主任就班主任管理、教育心得、典型教育個案等方面進行交流與學習,同時針對暑假閱讀《窗邊的小豆豆》一文,交流心得體會,倡導愛心教育,真正融入到“學生在我心中,我在學生心中”的辦學理念中,促進班主任班級管理水平。
(2)注重培訓與學習。有組織地安排年輕班主任外出培訓,并將所學內容傳達給全體班主任,相互學習、共同促進;學校也充分利用校內德育資源,聘請名師沈家善老師作《加強體育工作,促進德育、智育的發展》。為讓年輕班主任盡快成熟,學校在本學期繼續實行帶教制度,并形成機制,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3)注重家校聯系。加強家長學校的德育功效,有計劃、有步驟地召開各年級家長會,同時為更好地作好畢業班學生的思想工作,不定期召開初、高三班主任特召會,了解學生動態,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對初、高三學生繼續開通師生熱線。
二、統一思想,形成合力,構建“兩綱”課內體系。
1、聚焦課堂,形成“學科育人”的氛圍
以課程、教材、課堂作為落實“兩綱”的主要陣地,積極探索“兩綱”教育與二期課改的有效結合,充分挖掘各門學科的德育內涵,積極探索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重點做好語文、歷史、品德與社會、思品(政治)、科學、生命科學和體育等五門學科的推進工作,凸顯學科育人功能。
2、開展以落實“兩綱”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教研活動。認真學習和積極組織教師解讀《上海市中小學各學科教學進一步貫徹和落實“兩綱”的實施意見》精神,聚焦課堂教改,加強專業引領,開展以落實“兩綱”為主要內容的教研活動,引導教師對照“兩綱”和《新課程標準》,積極開展教材教法的實踐。
3、將“兩綱”教育與學校“校訓”相結合,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起始年級學生開展了“校訓”的解讀論壇。培養他們熱愛桃浦、熱愛班集體,奮發向上,更快融入到班集體中。
三、全員發動,有序推進“兩綱”課外體系的建設
1、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活動為載體是“兩綱”深化推進的重要抓手,通過學生志愿者進社區服務,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黨校學習“xx大”精神,并開展了“我與祖國共成長”的征文評比,也更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堅定了永遠跟黨走的信念;組織初二、高一、高二學生觀摩“特奧會排球比賽”,懂得了關愛他人等高尚品質;組織學生參加各類體育比賽,如學生參加市“亞龍杯”龍舟比賽并獲學生組二等獎,在體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的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頑強拼搏精神,寓“兩綱”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2、認真組織,精心設計“民族精神月”的教育活動。將培育民族精神與“兩綱”相結合、與“一校一品”相結合、與學科教育相結合。(1)舉行“傳承優秀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暨開學一日捐”。通過學生會發起倡議,全體師生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紛紛捐款,全校共計捐款金額:3868.3元。(2)舉行高一新生軍訓匯報演出。(3)收看形勢教育片,感受“生活新變化”。讓學生了解“黨的xx大”以來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社會生活領域取得的積極進展、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積極作用和黨的xx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誓言為中華崛起而奮斗。
3、開展涉臺教育周活動。這是落實《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對學生進行國家意識、文化認同的有效抓手。學校積極落實“五個一”:即組織一次升旗儀式;開展一次主題教育活動;懸掛一條宣傳條幅;出一塊宣傳版面;推出一個教育展試點。通過活動的實施,進一步增強師生的愛國意識,樹立維護祖國,促進祖國統一的歷史責任感。學校制作的《涉臺教育展板》獲區教育系統二等獎。
5、學校積極開展網絡道德教育,開展“文明網上行”活動,引導學生文明上網,健康上網的好習慣。積極開展校園德育網站的建設,安排專人作為德育信息員,負責學校德育網站或網頁的維護、區域“德馨網”信息的傳遞。加強對德育信息員隊伍的管理、指導與培訓,確保德育信息化工程的優質高效。
四、拓展功能,整體推進,打造德育品牌
1、高度重視,有序實施“偉人教育”系列活動
初中以初一年級為代表全面開展《手拉手,奔小康》學習體驗的教學工作。通過《手拉手,奔小康》學習體驗手冊的使用,引導初中低年級同學“親歷”與“了解”在“xxxx”偉大實踐中祖國、家園、學校和家庭的變化與發展,體驗、感受蘊含在其中的“xxxx”重要思想,同時通過學生代表談體會等從而帶動、感染其他年級學生,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義。
1、 積極規劃,不斷深化“一校一品”建設。
精心策劃并組織憲法宣傳周系列教育活動,活動也獲取了圓滿成果。如以學生干部名義,將法制宣傳小報發送給社區居民;在政治組老師的努力下今年憲法宣傳周主題活動方案征集我校獲得了區教育系統一等獎的榮譽;聘請桃浦鎮青保辦的領導莊建法老師為初一、初二全體家長作《學校、家庭保護及法律責任》的相關知識,提高了家長的法制意識。學校的“小小法律通”再次發揮了其特有的功效,“小小法律通”展風采獲xx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特色項目。
五、統籌兼顧,完善落實各項常規工作
1、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教學、日常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公共安全教育,進一步健全、完善區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本學期,積極參與全區優秀心理咨詢室評選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區級心理活動課教學評比工作,切實預防和控制學生嚴重心理問題的發生,塑造中小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
2、不斷完善家庭教育指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建立《桃浦中學德育重點關愛學生檔案》,加大對特殊家庭子女成長狀況的關注,使其在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3、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共同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發揮有關職能部門的作用,對學校周邊亂設灘現象給予一定的制止,努力爭創《市安全文明校園》。
4、以****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為指導,著力發揮體育組的職能功效,推動我校體育事業的發展。以一年一度的“區運動會”和“校運動會”為契機,普及體育運動,同時加強運動隊的訓練,以“舉重”、“龍舟”兩個項目為龍頭,進一步提升學校體育工作的影響與地位。在體育名師沈家善老師的指導下,繼續狠抓學生三課兩操兩活動。
5、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和人文建設。發揮學校“三網”的功效,大力宣傳教育,在獲區“綠色學校”稱號的基礎上,努力創建“溫馨”教室,不斷綠化、美化、優化校園環境,不斷提升人文素養,為構建和諧校園而努力。
信息通信技術 風景這邊正好
1901年12月12日,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首次實現了人類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當時每秒的傳輸容量僅為幾個比特。百年之后的今天,無線電通信的效率已經提高100億倍以上。當代信息通信技術始終風采不減,繼續向深亞微米、大規模集成、網格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將不可逆轉地把人類社會帶入一個“連通的信息化世界”。新的通信技術、高性能計算機、下一代互聯網和高智能機器人仍是持續的熱點。
光纖通信技術
光纖通信技術的誕生與發展是電信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今天光纖通信技術進入了又一次蓬勃發展的新,其演變和發展的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電信網和信息業的未來大格局,也將對本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中的一個熱點,是繼續提高通信傳輸的速率和頻寬。用電信號傳輸,單波長傳輸的速率極限是每秒100吉比特。光通信潛力則大的多,但傳輸距離延長后由于光信號的波形發生畸變,信號會變差。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在不把光信號變為電信號的情況下開發出了一種新裝置,能在光信號傳輸時檢測到信號的波形畸變,然后將信號恢復原狀,從而開發出世界上最快的光通信技術,單波長傳輸速率達到每秒160吉比特,相當于每秒可傳4部兩小時長的電影。這一速率是現有傳輸速率的16倍,精確度提高200倍以上,并可以適應各種溫度和氣壓變化,顯然這項新技術為建設傳輸速率更快的新一代光通信網奠定了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和佐治亞技術研究所分別利用一束強激光轟擊一團銣原子,生成具備這團銣原子量子態的單個光子,再將該光子傳送過100米長的光纜,生成攜帶同樣量子態的另一團銣原子,從而成功實現了原子和光子之間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項關鍵的技術突破意義重大,將為建造“堅不可摧”的全球通信網絡和運算速度驚人的量子計算機奠定基礎。
高性能計算機
高性能計算機是很多計算機技術的源頭,其研發水平是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重要標志,各國之間你追我趕、互不相讓。2005年IBM“深藍”超級計算機系統繼續蟬聯冠軍,至11月“深藍”再次創下了新的世界紀錄:達到每秒280.6萬億次浮點運算!不過日本已宣布,將在2010年前開發出每秒運算能力達100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以用來進行制藥設計和超微細材料的模擬研究。
美國惠普公司宣布,該公司的量子科研小組發明了一種可取代電腦基本構件——晶體管的新元件,目前科研人員正在分子水平上對計算機進行徹底改造。這種名為“交換點陣式插鎖”的新元件為建造應用納米元件的計算機提供了一項重要的關鍵元件,能夠提供普通計算機所需的信號恢復和轉換,并將計算機的功能提高數千倍。如同當初真空管取代電磁繼電器、晶體管取代真空管一樣,“交換點陣式插鎖”取代晶體管也將成為歷史必然。
每秒峰值運算速度達10萬億次的曙光4000A系統的研制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日之后第三個能制造10萬億次商品化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該系統投入應用后,可以極大地節省如氣象預報、藥物評價篩選研究等方面科學計算的工作量。2004年11月曙光4000A系統在上海正式啟用,標志著中國最大的網格主節點投入運行,一座信息技術領域的"三峽大壩"正在構建。
下一代互聯網
隨著“無時無刻不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用戶繼續快速增長,至2005年底全世界網民數量已接近10億。同時,電子政務、網上醫療、網上購物等網絡應用項目開始風靡全球,互聯網正迅速走進尋常百姓之家,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博客、網癮、視頻,這些過去不曾出現或極少出現的詞匯和事物現在已然成了熱門話題。
下一代互聯網將比現在的網絡傳輸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基礎帶寬可能會在40G以上,并使網絡安全的可控性、可管理性大大增強。2004年12月25日,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核心網CERNET2主干網正式開通,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理論上一部DVD電影可以在4秒鐘的時間里傳輸完成。CERNET2大量采用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網絡技術及產品,其開通標志著我國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全面拉開序幕,在世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上搶得先機。
網絡安全繼續成為政府和企業關注的焦點。在遭遇電子"珍珠港事件"的偷襲——冷不防的、全面出動的網絡突然襲擊時,往往會導致通信、金融、運輸、動力、軍事等重要基礎設施失效而產生嚴重后果。量子密碼技術由于特別適合于光通信環境,己越來越受到關注。繼2004年6月世界上第一個量子密碼通信網絡在美國正式投入運行之后,2005年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量子密鑰分配過程的穩定性問題,經由實際通信光路實現了125公里單向量子密鑰分配,這是迄今為止國際公開報道的最長距離的實用光纖量子密碼系統,使我國的量子保密通信向國家信息安全應用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高智能機器人
隨著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能力呈指數級增長,機器人有可能成為地球上最能干而且適應能力最強的物種。電影《終結者》和《黑客帝國》中,人類被機器人統治的場面在不久的將來或許不再是天方夜譚。從2005年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到,性能日益完善的高智能機器人正在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各種各樣的家庭機器人將成為眾多家庭里的新角色,照顧老人、看護孩子、做家務等等。
日本是發展機器人技術最迅速的國家之一。2005年6月在日本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款完全具有人類女性外貌的“女機器人”,“她”不僅擁有柔軟的硅樹脂仿真肌膚,并且體內裝備的31個傳感器和電動機可以使其像人類一樣運動和感知,包括眨眼睛和呼吸。研究人員宣稱,將來有一天仿真型機器人完全有能力欺騙我們相信他們是真正的“人”。
據說,當年阿基米得在確立了力學的杠桿原理之后,曾自豪地大聲宣稱:給我一支足夠長的杠桿,我將能夠撬動月球!其豪情真可謂是驚天動地了。當代納米科學家們也不遜色,他們同樣瀟灑地大聲宣布:給我一支足夠短的杠桿,我將能夠撬動原子!而2005年的法國科學家們則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讓一個分子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動作!科學人員利用特種顯微鏡儀器,通過刺激分子產生不同的電子狀態,可以控制分子做出各種動作,從而使它變成一個分子“機器”。據稱,這一成果將對今后人類精確控制單分子級別大小的機械、進而開發出納米機器人產生重要影響。
現代生物技術 走進新時代
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將成為21世紀引發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 近20年來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并日益呈現出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現代生物技術可以突破物種界限,有效地改造生物有機體的遺傳本質;其二,現代生物技術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顯著,生物技術產業化今天幾乎遍及人類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許多專家認為,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將會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
基因組研究
基因組研究繼2000年取得重大進展以來不斷續寫輝煌。2001年美、日、德、中、法、英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基本信息。經過初步測定和分析,科學家發現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只有3~4萬個基因,遠非以前認為的10萬個。2004年10月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協作組宣布,經過多國科學家近3年的“修纂”,人類基因組精確DNA序列圖最終完成,其誤差率低于十萬分之一,涵蓋了99%人類染色體組的圖譜。這使得人類在探索自身奧秘過程中向縱深邁進了一大步。
近年來,多種動、植物的基因組圖譜破譯成果繼續不斷涌現,對從分子水平上研究人類健康醫學問題,以及生物機能意義非凡。其中水稻基因組序列全圖圖譜繪制的全面告捷尤為矚目,水稻成為迄今第一個基因全部為人類所掌握的農作物,是人類農業育種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科學家還成功破譯了人類最為密切的“親戚”——黑猩猩的DNA,分析顯示黑猩猩與人類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達到96%以上。可見,現如今這類基因組破譯工作已越來越成為家常便飯,標志著人類基因測序技術已日臻成熟和完善。
2005年年底,美國政府公布了一項癌癥基因圖譜繪制計劃,旨在找到所有致癌基因的微小變異,從而為治療各類癌癥開辟新天地。該計劃將對1.25萬份癌癥腫瘤樣本進行基因測序,涉及50種類型癌癥,測序工作規模預計比人類基因組計劃大100倍。
干細胞技術與克隆技術
從克隆羊多利問世距今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克隆牛、克隆猴、克隆貓、克隆鼠、克隆豬等多種克隆動物相繼誕生。科學家在動物身上的實驗預示,克隆人類胚胎干細胞將會開啟一個再生醫學新時代。科研人員可以利用干細胞培養出用于移植或替換的組織和器官,為病人及老年人帶來福音。制造用于移植的干細胞的最好辦法就是從由病人自身遺傳物質克隆的胚胎中獲得干細胞。這種干細胞以及由它們發育成的組織的基因與病人基因一致,因此不太可能受到病人免疫系統的排斥。
2005年干細胞研究領域最為上鏡的人物當非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莫屬了,隨著其“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雜志上,黃一舉成為基因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風頭之健,一時無人能出其右。不過該神話故事并沒有維持多久,幾乎一夜之間,黃禹錫又從韓國英雄變成了韓國“國恥”,其負面影響可能相當持久。由于該事件可能直接影響到其他國家政府和公眾對干細胞研究的態度,使得本來就已經飽受爭議之苦的干細胞研究變的更為艱難。
2005年3月第59屆聯合國大會批準了《聯合國關于人類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國禁止有違人類尊嚴和保護人的生命原則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實驗。不過,科學家正設法從技術角度解決該問題。美國哈佛大學宣布,首次研究成功將普通皮膚細胞轉變為胚胎干細胞的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無需再使用人類卵子或制造新的人類胚胎。即使該技術無法直接得到臨床運用,它也將大大推進干細胞研究的數量和質量,并且有可能從此結束相關的倫理爭議。有專家樂觀預言,2006年的生命科學研究很可能會突破倫理障礙,迎來春暖花開的新機遇期。
戰勝重大疾病
從艾滋病、瘋牛病、SARS,直到最近出現的禽流感,經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不斷出現。如何加強科學研究,搞清這些原來只在動物中存在或傳播的病毒傳染給人類的途徑、機制,防止人類之間的相互傳染、生產出切實有關的疫苗成為未來科學家攻關的重點。
各國政府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美國率先告捷,8月6日美國國家過敏癥與傳染病研究所宣布,該所研制的禽流感疫苗人體試驗取得初步成功,針對H5N1型病毒產生了很強的免疫反應,有望運用于禽流感的蔓延。這是首次有證據顯示,注射疫苗可以成為對抗禽流感致命病毒的強大武器。隨后,俄羅斯、中國、法國也相繼宣布成功研制出人用抗禽流感疫苗。11月22日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人用禽流感疫苗——“大流行流感疫苗”開展臨床研究,標志著我國在防控大流行藥物研發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此外,日本東京大學開發出短時間內生產針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技術,使疫苗的生產速度大幅度提高。
艾滋病成為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至今已有近20年時間,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非常有效的預防辦法和治療藥物。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成功地在兔子身上獲得可以阻止多種艾滋病病毒入侵的抗體。雖然抗體目前只是在實驗室里實現了其功能,但足以為艾滋病疫苗研究展示令人樂觀的可能性。
新材料技術 無限風光在險峰
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不僅是當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革命的基礎,而且給信息、綠色制造、生物和醫學等領域帶來極大的發展空間。進入新世紀,新材料技術繼續向材料的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的方向發展。
納米材料
納米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材料和器件的制造方法,孕育著新的技術革命,進而將引起21世紀又一次產業革命。納米技術的應用研究目前正在半導體芯片、光學新材料等領域快速發展。在前一領域,納米級晶體管的應用研究期望突破傳統的極限;在后一領域,目前可調控直徑5至幾百納米的納米導線。
碳納米管是由一層或若干層石墨卷曲而成的籠狀“纖維”,其比重只有鋼的1/6,而強度卻是鋼的100倍。如果用碳納米管做成繩索,是目前所知的唯一能從月球上掛到地球表面而不被自身重量所拉斷的繩索。美國IBM公司的科研人員在2001年用納米碳管制造出了第一批晶體管,這一利用電子的波性而不是常規導線實現傳遞信息的技術突破有可能導致更小更快的芯片出現。由于10-20年內硅晶體管將達到其物理極限,因此該項技術突破對未來的芯片性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可能使現有的硅芯片技術逐漸被淘汰。
2005年10月美國萊斯大學宣布,該校科研人員歷時8年終于成功研制出了由納米單分子制成的世界最小的“汽車”。這輛納米汽車的整車長度不超過4個納米,卻擁有底盤、車軸、車輪等基本部件,能在凸凹凸不平的原子表面行進,是世界上第一輛能像真車一樣滾動運行的納米汽車。假如把一根頭發絲設想為一條柏油馬路的話,那么其寬度足以使2萬輛納米汽車浩浩蕩蕩地并排行駛!科學家希望,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型機器將來某一天被用來向細胞“運輸”藥物,或許還能用于消滅癌癥及治療其它疾病。
超導材料
超導現象自1911年被發現以來,超導領域的研究一直圍繞著4個主要方面進行,即新超導材料的探索、超導機理研究、超導體本身的宏觀量子相干特性以及基于超導現象的其它應用。超導材料在電動機、變壓器、磁懸浮列車等領域有著巨大的市場,如用超導材料制造電機,可增大極限輸出量20倍,減輕重量90%。超導材料的研制關鍵在于提高材料的轉變溫度,若此問題得以解決將會使許多領域產生重大變化。
科學家目前已擁有多種極其靈敏的實驗技術,這些技術將有助于更有效地研究高溫超導機制。2004年5月,俄羅斯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專家開發出一種超導磁測量裝置,能夠在磁場中測量物質從接近絕對零度到室溫等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導電性能。利用這種超導磁測量裝置,俄專家已經在尋找高溫超導材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2005年科學家已經制造出138K的高溫超導體。此外,有3家美國公司利用幾種新技術制成了長度達100米的第二代超導導線。這種由釔、鋇、銅和氧組成的第二代高溫超導導線不僅性能優異,而且成本也有望大幅降低。
材料結構與新材料
2004年日本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由摻有二氧化鈦粒子的環氧樹脂制成的、充滿空洞的立方體,該立方體能夠神奇地把電磁波儲存起來。專家認為,這一技術不僅將能夠用來儲存電磁波,并將其轉變成電能,還可用來制造能夠儲蓄光的“光池”。下一步將致力研究白天可儲存光能,夜間再釋放使用的“光池”,以及用空中電磁波作電源的手機等實用技術。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發現了一個以前不為人所知、成員多達數千種的材料新家族。這類材料只有一個原子厚,具有重量輕、強度高、柔韌性好、性質穩定等特性,并且在不同環境下表現出許多不同的性能,為工程師和設計師提供了多種可選擇的新材料。
美國航天飛機上的防熱陶瓷瓦片脫落問題曾給太空飛行帶來極大的隱患,2005年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發明的一種碳纖維耐熱陶瓷瓦有可能消除這一危險。這種通過采用新工藝制造的碳纖維增強碳化硅防熱瓦可以反復經受1700℃的高溫,并且具有很強的抗沖擊性和耐化學性,在大尺寸下也能保持性能穩定,沒有裂紋。因而極有希望用于解決當前航天飛機上的防熱陶瓷瓦脫落的難題。
2005年3月28日,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和“耐高溫長壽命抗氧化陶瓷基復合材料應用技術”這兩項成果,從而改變了該獎項連續6年處于空白的尷尬狀態。前者涉及高性能炭/炭剎車材料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其成功不僅開辟了我國高性能航空剎車制造新產業,而且對航天、化學化工、交通運輸等行業的技術進步產生重大推動作用。后者研制的連續纖維增韌碳化硅陶瓷復合材料是國際上公認的反映一個國家先進航空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新型、熱結構材料,可以滿足航空航天器向高速度、高精度、高搭載和長壽命發展的要求,也使我國成為繼法、美之后第三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
能源技術 推陳出新天地寬
雖然在可預見的將來,煤炭、石油等礦物燃料仍將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但人們對核能以及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水力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整個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顯著提高。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煤炭和石油的發電量每年增長1%,而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年增長率高達20%。預計在未來10年內,可持續能源將能夠與礦物燃料相抗衡,從而結束礦物燃料一統天下的局面。
再生能源新技術
進入新世紀,在石油、天然氣價格不斷上漲且儲存有限,能源普遍緊張的情況下,再生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韓國將2004年定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元年”。 2005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占全國總發電量的比例已達10%,德國政府希望在202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例至少提高到20%。2005年底由日本經濟產業省制定的作為日本未來能源政策指針的《新國家能源戰略》明確表示,在降低石油依存度方面,將確立使用太陽能、風能等能源的產業,將日本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從目前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0%降低到40%。 風能可利用的潛力非常巨大,根據測算全世界可利用的風能約為10億千瓦,比水利資源多10倍。風力發電技術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比較成熟,發電成本不斷下降,僅2002年全球新增風力發電容量已達7227兆瓦。最新數據顯示,風能電價已經降到每度電3-5美分,美國一些地方的風力發電已可以與天然氣發電相競爭。預計到2020年,全世界的風力發電將占全球總電力的10%。
2005年8月10日,美國南加利福利亞愛迪生公司宣布,將在洛杉磯市東北110公里外的沙漠中建立一個面積達2.7萬畝的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該發電站采用太陽能匯聚發電技術,比目前流行的太陽能光電電池板技術的效率高一倍,發電能力可達50萬千瓦。美國能源部計劃到2020年,該類電站總發電量將達到700萬千瓦的規模。
現如今巴西的絕大多數交通工具由純酒精發動,其他由80%的酒精和柴油混合驅動,成為世界上唯一不供應純汽油的國家。據估計,未來幾年內巴西蓖麻的年產量可達到200萬噸,能生產生物柴油1.12億公斤,同時創造1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燃料電池與氫的制備
燃料電池是通過氫氣(甲醇、天然氣、汽油可代替氫氣)和氧氣的化學反應來產生電能的,其副產品只是少量的水。由于燃料電池不包含任何中間熱反應,所以能量轉換效率非常高,-般可達50%以上。以前,燃料電池主要用來為宇宙飛船提供動力,近年來燃料電池的應用已從天上回到地面。日本的豐田公司、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都已開發出了燃料電池汽車試用產品,從而使無污染交通成為可能。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燃料電池將把人類帶出燃火的時代。”
2005年9月,世界著名咨詢公司德勤咨詢《2005年技術發展趨勢預測》的報告,指出燃料電池將可以作為前沿消費品的集成電源進入商業市場,并開啟充滿設計潛力的嶄新世界。燃料電池將提供充足的電源,持續使用可達數日,待機時間長達數周,從而徹底改變我們使用移動電話、筆記本電腦、便攜式音樂播放器的習慣,并促進其它便攜設備和應用的發明。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在2005年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在用碳氫化合物——異辛烷作燃料時能源轉換效率有望達到50%。這種新型燃料電池在經過更多試驗后,能廣泛應用于汽車、飛機,甚至眾多家庭。在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示范性小型燃料電池上,燃料反應所產生的電能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厘米0.6瓦。
隨著氫燃料電池的普及,預計氫的需求量將急劇增加。2004年美國愛達荷國家工程環境實驗室和塞拉曼技術公司宣布,它們聯合研發出了利用下一代核反應堆制氫的技術,并認為這是氫能源生產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以往普通條件下電解水生產氫不僅耗費大量電能,而且電解過程中的氫轉換率也比較低,不適合大規模生產。而此次模擬第四代核反應堆的高溫進行的實驗表明,利用下一代核反應堆進行高溫電解水不僅成本大大降低,具備經濟可行性,而且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對環境也不會造成危害。在今日世界各國普遍感到能源緊張的情況下,此項用核反應堆大規模制氫的研究標志著美國以擺脫現階段能源消費結構缺陷為目的的一種戰略性調整,其意義十分重大,值得充分關注。
核電
核電是一種安全、清潔、經濟、高效的能源,自20世紀50年代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建成以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核電能源開發領域,自持式的核聚變被普遍認為是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換代能源,對緩解能源危機,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
美國在2000年曾統計,該年度美國核電共發電7500億千瓦時,平均每千瓦時電成本1.83美分,而市場平均成本為4.6美分,充分顯示了核電的光明未來。2005年法國總統希拉克發表講話表示,法國將啟動第四代核電站的設計和建造計劃,無論是從反應堆還是從燃料循環方面都將有重大的革新和發展,并將在2020年把第一個第四代核電研究堆投入運行。日本目前正積極研究開發新一代原子能發電設施,確保原子能發電所需的鈾資源,完善投資和建設環境,將核電的比例從現在占總發電量的30%提高到40%以上。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英文縮寫是ITER,它在拉丁語中是“道路”的意思,這正好反映了該項目的宗旨:用受控核聚變發電走和平利用核能的道路,為人類尋找可替代的潔凈能源。2005年6月28日,在計劃提出近20年,選址耗時18年后,全球最大、代表世界未來能源科技最高水平的核聚變反應裝置——ITER的建設地點終于花落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Cadarache)。如果一切順利,ITER將是世界上第一座產出能量大于輸入能量的核聚變裝置,并為真正的反應堆做準備。這一為期30年、投資超過100億歐元的國際超大型科學合作項目將于2006年正式啟動。這是一個事關世界未來能源安全的國際重大合作項目,其意義不亞于國際空間站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空間技術 更上-層樓
俄羅斯“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在一百多年前曾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躺在搖籃里面。”宇宙探索始終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方面,不斷發展空間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過去由于受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只能在地面上仰望浩瀚的宇宙;航天技術發展后,才有可能在空間站或通過空間望遠鏡對宇宙進行全天候觀測。今天,人們對宇宙的勘測已從近地空間逐步向深遠空間發展,從遠距觀測逐步發展到對太陽系其它天體的實地探測。進入新世紀人類空間探索活動可謂是好戲連臺,美不勝收。
登陸火星、土衛六和撞擊彗星
新世紀人類空間技術最美妙的華章,應當是“勇氣”號與“機遇”號登陸火星、惠更斯探測器登陸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以及“深度撞擊”的精彩表演。
2004年簡直可以稱為火星年:先后順利登陸的“勇氣”號與“機遇”號火星探測車承載著人類在外太空尋找生命的光榮與夢想。機遇號傳來的數據表明,火星曾經是個有水的濕潤的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勇氣號則發現了火星上潛在的支撐生命的物質——微鹽酸型水的證據,為火星曾有生命的推論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持。共同發現火星上存在水的證據是兩輛火星車此行的最大成就,并且在美國《科學》雜志評出的200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中榮登榜首。
歐洲航天局官員在2005年1月15日宣布,地面控制中心已收到來自“惠更斯”號探測器經由“卡西尼”號飛船傳回的信號,表明“惠更斯”號已成功登陸土衛六。“惠更斯”號探測器是1997年10月由美國“卡西尼”號飛船攜帶發射升空的,經過7年約35億公里的飛行后進入土星軌道。其登陸成功被譽為是空間科學技術領域最了不起的事件之一,創下了人類探測器登陸其他天體最遠距離的新紀錄。根據傳回來的數據,科學家發現,土衛六表面有大量甲烷,外層大氣中有多種復雜有機物,各種氣象和地質活動非常活躍,還存在火山活動的跡象。由于土衛六的環境與40億年前的地球非常相似,“惠更斯”號的探測活動不僅增進了人類對土衛六的認識,也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學探索價值。
2005年7月3日,在走過了4.31億公里的漫長太空之旅,并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之后,美國宇航局的“深度撞擊”彗星撞擊器終于成功擊中坦普爾1號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綻放出美麗的焰火,順利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首次發現慧核內部存在著大量含碳和氨的有機分子,表明彗核的內部含有太陽系初期的原始物質。此次撞擊彗星使人類對太陽系誕生的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上水的來源也有重大意義。天地大撞擊的成功表明,該項目中的無人控制航天器技術完全達到了預想目標,撞擊器在導航控制系統的操縱下,經過80萬公里的自主飛行,其間3次發動機點火調整,最終精確地對準目標,“深度撞擊”項目負責人里克格蘭米爾曾將此項行動形象而又不無得意地比喻為“在高速飛行的針上穿線”。
毫無疑問,這一系列宏偉的空間探索計劃充分體現著人類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孜孜不倦、開拓進取的意志,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很高的前沿探索意義,同時也蘊含著人類科學探索的寶貴精神。
空間站、宇宙飛船與人造衛星
2001年“一代天驕”——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順利墜入南太平洋預定海域。和平號原設計壽命僅為5年,但實際上它圍繞地球飛行了15年共8萬多圈,行程35億公里,先后接待了104名宇航員,共進行了31200次科學試驗,是人類歷史上體積最大、設施最完善、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其成功降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高難度大型航天裝置脫軌作業,同樣顯示了人類在空間科技領域的高超技藝。取而代之的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可長期居住的低軌道基地,是名副其實的太空國際科學研究平臺,各國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將為人類登上火星、開辟天外家園鋪平道路。
美國宇航局的超音速燃燒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研究項目在歷時8年之后終于在2004年修成正果,取得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結局。這架長3.65米、翼展1.5米的無人駕駛X-43A超音速實驗飛機,成功地完成了速度約為10馬赫(11260公里/小時)的試驗飛行,創下了新的世界紀錄,從而標志著將能夠在大氣層內和進入繞地軌道的第一階段提供更加安全而靈活的高速飛行。此次飛行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向未來以更安全可靠和耗資較少的方式向太空發射大型助推工具邁出了一大步。
2005年12月28日,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首顆實驗衛星“GIOVE-A”發射升空,表明歐洲“伽利略”計劃已經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預計包括3顆備用衛星在內的30顆“伽利略”系統衛星全部部署完畢之后,歐洲將有望結束依賴美國的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歷史。“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的30顆衛星覆蓋面積將是美國GPS的2倍,而精度比GPS高約10倍,確定物體的誤差范圍將在1米以內,并能提供即時的定位信息。打個比方講,GPS只能告訴車輛走哪條公路,而“伽利略”系統則能告訴車輛具體應當選擇公路上的哪一個車道。
2005年中國“神六”的成功飛天同樣是世界空間領域的一件大事。10月17日經過115小時又32分鐘的太空飛行,共繞地球飛行77圈,總行程325萬公里,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后,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在世界載人航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外,我國投資14億元的“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已于2004年初正式啟動,分為環繞、降落、返回3個階段實施,預計到2007年發射第一顆繞月衛星,中國人的千年飛天夢——嫦娥奔月已是“指年可待”了。
不過,有專家清醒指出,雖然我國已經實現了載人航天,但如果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們仍遠遠落在國際前沿之后。在空間技術方面,我國發射的航天器所走的距離只是一個光秒,而國外已經達到光時,其間的差距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深空探測
新世紀里的深空探測熱鬧非凡,各式各樣的太空探測器在浩瀚無垠的天宇中你來我往,忙的不亦樂乎,既有成功的無限喜悅,也有失敗的些許遺憾。
2004年格林尼治時間3月2日早上7點17分,歷經3次推遲發射的歐空局(ESA)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由“阿麗亞娜5G型”火箭送入太空,正式開始其長達11年半的彗星探測之旅。其使命是探測67P彗星,即丘留莫瓦-格拉西緬科彗星,這一彗星探測活動將能夠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研究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的過程,探究地球生命生成的奧秘。8月3日凌晨2點16分,美國宇航局“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升空,預計2011年抵達水星,對其展開科學探測,主要任務是探測水星極地是否存在冰。 2005年11月9日,歐洲的“金星快車”探測器搭乘“聯盟”運載火箭升空,前往金星探秘。“金星快車”搭載了7種科研儀器,可以對金星的大氣、離子環境及其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等進行測量。預計2006年4月“金星快車”將進入金星極地軌道,并開始為期486天的探測。
成功的美麗光環也常常伴隨著風險和失敗的陰影。2004年9月8日,美國“起源”號探測器在完成了對太陽風粒子進行850天的收集后,將裝有太陽風粒子的一個回收艙擲回地面,這些樣品粒子對于研究數十億年以前太陽系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回收艙上的降落傘沒有打開,導致回收艙翻轉著直接墜入沙漠,艙體裂開,整個歷時兩年多的探測計劃幾乎功虧一簣。2005年11月12日,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在發射兩年后,向距地球3億公里之遙的“絲川”小行星投放了小型觀測器,但由于投放時機欠佳,導致兩次登陸均告失敗。從中不難體會到人類科研探索的艱辛與不易。
2005年美國、德國多個研究小組競相宣布,已成功地對太陽系外行星進行了直接觀測。天文學家宣稱,他們首次拍到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照片,該行星質量約相當于木星質量的5倍。天文學家們曾在2004年報告說,他們在一顆年輕的褐矮星附近觀測到一個微弱的紅色光點,但當時的觀測數據難以判定這個光點是否代表了一顆行星。2005年證實這一天體確實是顆行星,距離地球約200光年。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卡庫說,“在即將來臨的一年里很可能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大氣中首次探測到有機化學物質,最可能首先找到氨基酸,這將是探索系外生命的重要依據。”
誠然,這類深空探測活動與當前人類生存發展的關系并不是十分緊密,但它同樣表達了人類的求知欲和對了解認識宇宙的渴望與追求,體現著人類科研探索的奧林匹克精神——對更高、更遠目標的不懈追求,由此人類文明的智慧之花才能永遠綻放出異彩光芒!此外,從長遠來看,這類探索活動也會對人類的知識積累、哲學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技術在各個領域里的發展進步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和憧憬的同時,也帶給人們一些嚴肅的問題和深入的思考。生物克隆、網絡安全、能源危機、行星碰撞等等問題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的關系日益密切,一些重大科技問題已遠遠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與技術本身的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各國政府以及科技界的高度重視。不過仍然有理由相信,人類擁有的智慧和理性能夠繼續使高技術為現代文明社會的未來發展錦上添花,續寫輝煌!
參考文獻
1 本報國際部,2005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科技日報,2005年12月31日,2006年1月2,3,4,5,6日
2 院士評出路明杯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科學時報,2006年1月17日
3 匡廷云,馬克平等,生物質能研發展望,中國科學基金(6),2005
4 余翔,余道衡, 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與展望,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1),2004
5 孫凝暉, 曙光4000A超級服務器的研制, 中國科學院院刊(6),2004
6 柯民,2001年高技術發展綜述,中國科學院,2002高技術發展報告,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
7 朱效民,2004年高技術發展綜述,中國科學院,2005高技術發展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
8 朱效民,2005年高技術發展述評,中國科學院,2006高技術發展報告,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
9 LaDeana W. Hillier, Tina A. Graves, Robert S. Fulton, etc. Generation and annotation of the DNA sequences of human chromosomes 2and 4[J]. Nature, Vol.434, No.7034, 7 April 2005
10 Torrence V. Johnson, Jonathan I. Lunine, Saturn’s moon Phoebe as a captured body from the outer Solar System[J]. Nature, Vol.435, No.7038, 5 May 2005
1.省略
2.霸菱投資(香港)公司
歷史投資總量為200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500百萬美元。
霸菱投資(香港)公司在1998年金融危機之時,開始在傳統及IT相關領域進行投資。幾年來,公司在亞太區投資了40個項目。即使在市場大跌之際,霸菱的內部收益率(IRR)還是超過了60%。霸菱有兩個基金,第一個基金主要投資于數字網絡基礎設施;第二個基金主要投資于無線技術等。霸菱在中國已經投資了8個項目。在目前風險投資低迷的情況下,霸菱不但沒有減少在中國內地投資高科技企業的決心,相反更加努力地對中國的信息技術企業加大了考察力度。
公司合伙人徐新認為,現在的風險投資就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受互聯網泡沫破滅而一味恐慌性地逃竄卻忽略了一個大好的投資時機。霸菱對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采取了分散投資的策略,對于啟動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企業,霸菱將整個基金均勻地分成三部分,分別將其中的1/3投資于各個階段的企業。避免各階段企業由于市場因素的變化而可能產生的風險。徐否定了霸菱投資種子期企業的可能,認為中國內地在計算機技術領域沒有核心開發能力,不可能由于技術變革性創新而產生高額利潤,相對于種子期投資的巨大風險,投資商往往會得不償失。霸菱相信一個新的投資時機已經來臨,并將自己的投資重點鎖定在了數據網絡服務、無線數據服務和企業服務等領域,因為有潛質企業資金的匱乏是投資他們的最好時機。
公司投資領域跨度較大,并不限于IT企業。對于所投資的公司,霸菱一直堅持具有較多的投票權,以便能較為主動參與公司治理。
地址 香港中環港景街1號國際金融中心1期樓
電話 852-28439327
傳真 852-28439372
網址 省略
3.漢鼎亞太公司
歷史投資總量為200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1800百萬美元,2001年投資總量為70百萬美元。
無論從資金規模、從業時間,還是從員工數量上看,漢鼎亞太都是目前亞洲最大、資歷最深的投資公司。其每投一注,往往均在千萬美元以上,在亞太地區,堪稱風險投資界的豪門。2001年國內最大一筆投資即來自漢鼎亞太(7000萬美元,投資于上海半導體項目),成為風險投資界瑟瑟寒風中的一大亮點。漢鼎亞太公司有著很深的硅谷背景,這也是它能夠在高科技領域闊步前進的原因之一。
其亞太區總裁蕭永強表示,在漢鼎亞太選擇創業企業的標準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與在美國投資追求少數企業成功即可的風格有所不同,漢鼎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要求投資的成功概率很高。從1994年進入中國,漢鼎亞太只投資了10個項目,投資額卻達2億多美元,平均一出手就是1000多萬美元。漢鼎堅持穩健務實的投資風格。蕭永強表示,在美國投10個項目,8個不好,只要1、2個好就行了;但是在亞洲,這樣做不行,10個項目要成功7、8個才行,因為在亞洲很難實現像美國那樣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超額回報。蕭永強表示,漢鼎亞太不象軟銀、IDG那樣主要集中在IT領域內投資,漢鼎對高成長的高科技企業如生物制藥等也很感興趣。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半導體、生物工程、通訊(包括無線和有線)、軟件等。
地址 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國際企業大廈1112室
電話 86-10-88091777
傳真 86-10-88091777
網址 http://省略
4.匯亞資金管理有限公司
歷史投資總量為200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820百萬美元。
盡管由于行事一貫保持低調,匯亞資金管理公司在外界并不廣為人知,然而現今許多活躍在亞太地區的VC卻是出身于此,因此匯亞在業內擁有"VC培訓基地"的顯赫聲名。迄今為止,總計管理著14個基金,總金額達8.2億美元,位居亞洲區規模最大的創投資金管理公司之列。與此同時,匯亞的投資業績也是表現不俗,在已經投資的逾200家公司中,超過50家公司已經在亞洲和美國上市,年平均報酬率達到25%。
在風險投資進入冰封期,大多數VC處于冬眠狀態之時,匯亞仍進一步加大了投資力度。匯亞表示,風險投資重要的是走在市場的前面,目前是投資的最佳時機。原因在于中國對于私營企業和風險投資的扶植政策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從宏觀面上,投資有了保障。此外,經過近10幾年的發展,中國大陸涌現出了一批與國際接軌并具有活力的企業,風險投資的目標范圍在不斷擴大。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整個投資業處于低潮,并且已經接近谷底,正是將許多頗具價值的公司低價收入囊中之時。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電信、計算機通信、微電子、生物制藥等高科技行業。
地址 北京建國門外大街1號國貿大廈1座620室
電話 86-10-65055208
傳真 86-10-65055219
網址 省略
5.美商中經合集團
歷史投資總量為200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300百萬美元。
美商中經合是最早從事跨太平洋高科技創業投資的公司之一,已在全球投資了近100家高科技公司。其創始人劉宇環有"亞洲風險投資第一人"的美譽。公司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但業務主要在亞太地區,在北京、臺灣、香港、新加坡都設有分公司,可以說是一個在亞洲地區很活躍的風險投資公司。中經合1996年開始到中國投資,是大中華地區第一家專業投資互聯網和B2B的公司,也是第一家經中國政府批準設立"北京技術發展基金"的公司。目前管理著5個基金,在中國的總金額超過2億美元,投資了20幾家公司。
美商中經合首席代表邱玉芳表示,美商中經合下一步的投資計劃和投資方向可以用三個字母來概括--BMW。"B"即生物科技,生物科技是一個很重要的科技領域,在以往所做的生物芯片項目基礎上,公司已經著手準備加強這方面的工作;"M"包含的面很廣,主要指新材料、微電子等;"W"則是指無線、通訊領域。這些都是美商中經合看好的方向,而且這三個領域在中國都是很有發展潛力。邱玉芳表示鑒于中國市場的潛力和股權集中有利于投資回報,美商中經合將在未來的投資中,加大對中國創業企業的投資金額。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電子商務、軟件、多媒體、通訊、半導體以及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等其他新興行業。在投資階段上的分布為:40%早期;40%擴展期;20%后期項目。
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橋路50號燕莎中心寫字樓C608
電話 86-10- 64651968
傳真 86-10-64651983
網址 省略
6.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
歷史投資總量為150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1000百萬美元,2001年投資總量為40百萬美元。
IDGVC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在中國兩個領域--媒體和風險投資領域,IDGVC都形象不俗。在美國,其主業是傳媒和信息服務,這一優勢延伸的結果是中國知名的IT專業媒體中,很多都帶有IDG的血統;除了投資傳媒,在IDG長長的投資名單中,不乏國內知名的IT公司。在很多初創企業的融資故事中,IDG成為常常看到的名字。截至目前,IDG已經在中國投入1億多美元,涉及80多個項目。
在國內風險投資界,IDG以偏愛投早期項目而出名,基本上在初創企業進行的第一輪融資,IDG就會介入進去。IDG一般不會投中、后期項目。IDG投資規模一般在50萬-800萬美元之間,具體視情況而定。雖然資金量不大,由于介入早,IDG常以風險投資牽頭人的角色進行投資,對于由IDG早期所投的項目,如果再進行中期或晚期融資,IDG也一般會跟進。如果投資的企業一直進展良好,幾輪融資下來,平均總的投入資金規模在300萬-500萬美元。以前IDG投資的時候,即使創業企業當時不賺錢,但只要之后20個月或更長的時間能賺錢,只要它這個模式好,團隊好,就值得投資。現在IDG調整了,更注重創業企業的生意模式,盈利成了風險投資家們眼下最關心的問題。除了長期性、戰略性、競爭壁壘和管理團隊等因素之外,在選擇項目的時候,首先要把地形看清楚,也就是選對行業;然后,在選對的行業里找能夠齊心合力做事情的企業團隊。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IT領域,包括互聯網網站、軟件、系統集成、電信增值服務、寬帶、無線互聯等。在股權上,IDG一般比較靈活,投入一個企業股權比例有時高達60%,有時低至1%,對公司正常的經營管理一般不太過問。但是,IDG一般會介入公司的董事會。
地址 北京建國門內大街8號中糧廣場A座616
電話 86-10-65262400
傳真 86-10-65260700
網址 省略
7.英特爾風險投資公司
歷史投資總量為150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4000百萬美元,2001年投資總量為30百萬美元。
作為英特爾公司制定的一項戰略性投資計劃,英特爾投資部是英特爾開拓和支持互聯網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英特爾對多家公司進行了投資,以開發創新技術、協助制定行業標準、推動互聯網的發展、改進計算平臺,從而支持英特爾的戰略目標。英特爾投資范圍涉及世界各地425多家高科技或與之相關的公司,投資總額逾30多億美元,公司總值約108億美元。英特爾在亞太地區投資了75個項目,總投資超過4億美元,在中國投資了1億多美元。即使在風險投資低迷的情況下,英特爾在全球包括在美國的風險投資也沒有完全停止。
英特爾公司策略投資部中國部總監鄺子平表示,英特爾一直關注著中國IT業的發展,將對投資計劃進行有條不紊的部署。挑選創業公司時,英特爾首先會考慮所投資公司的科技是否對英特爾未來業務發展有幫助(英特爾投資不單純以回報為目的),其次才是考察創業企業是否有很好的商業計劃并能取得盈利。英特爾通常是和其他風險投資公司或銀行合作,在有潛能的新成立公司投資,并委托當地風險投資公司或銀行負責管理。英特爾投資的95%公司屬于這種類別。除了投資和英特爾業務有關的新成立公司之外,近年來,它開始向電信和無線科技新成立公司投資并逐漸增加投資。需要注意的是:第一,.COM不是英特爾的投資對象。雖然英特爾公司在以前投資過一些.COM公司(經營互聯網站業務的公司),也獲得了成功,但如今.COM公司并不是英特爾公司的投資對象。第二,在不影響投資對象的時候收錢。英特爾公司強調在對被投資企業沒有很大影響的情況下退出。就是說被投資企業已經不再需要英特爾的這筆資金的情況下英特爾才會收回自己的錢和投資收益。如果被投資企業的經營業務違背了英特爾在中國的投資戰略,英特爾公司也會考慮收回投資。第三,由于英特爾進行的是戰略投資,所以將不對被投資企業進行過多的干預,甚至并不進入被投資企業的董事會。其風險投資金額通常低于1000萬美元,在公司總股本中占較少的股份。第四,背靠雄厚的資金支持,英特爾的投資項目并不急于尋找收回資金的通道,也沒有特定收回資金的時間。英特爾認為風險投資面臨的就是高風險,預測這個領域不容易,但英特爾能夠對技術將來的發展方向有把握。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企業計算機化管理、國際互聯網、電子商務、高速聯網技術和各類計算機軟件,包括娛樂和教育軟件。
地址 32F Two Pacific Place, 88 Queensway, Central, Hong Kong
電話 852-22403349
傳真 852-22403255
8.祥峰投資管理集團
歷史投資總量為105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730百萬美元,2001年投資總量為30百萬美元。
祥峰投資管理集團是新加坡科技集團屬下的創業資本巨擎。由于其出眾的表現,祥峰正獲得更多資金的青睞,其管理的資金規模隨之急劇擴大。目前祥峰直接管理著10項投資基金,與其他機構聯合管理4項投資基金,總額超過10億美元。在充裕的資金支持之下,祥峰將投資重點區域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個主要地區,成為一家頗具規模的全球性創業投資管理集團。如今,隨著投資額度的不斷加大,中國大陸已經成為祥峰僅次于美國和歐洲的重點投資區域,目前祥峰在中國已經投資1.1億美元于26家企業,占全球總投資額的14%。
在中國的高科技投資浪潮尚未來臨之際,祥峰即投資于傳統企業,通過這些項目的投資,祥峰對于中國的投資環境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網絡。當高科技投資在中國大陸出現端倪,祥峰的投資方向也緊隨市場變化,轉向高科技投資。2001年第1季度,祥峰帶領新加坡財團向中國最大的獨立芯片制造廠--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美元,其中祥峰出資2000萬美元。反映出祥峰對于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很看好。目前,祥峰多年來所建立的全球網絡的作用正在日益凸現,祥峰將借助其全球網絡進一步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通訊、電腦資訊技術、軟件、電子、半導體、生物與生命科學等高科技領域。
地址 Room 2512/15 Beijing Silver Tower 2 North Rd Dong San Huan Chao Yang District Beijing100027
電話 86-10-64108033/35/36/37
傳真 86-10-64108038
網址 省略
9.凱雷投資
歷史投資總量為80百萬美元,基金總量為12500百萬美元.省略以后,找新的增值點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資本與增值的對話總在進行著,而且變得更為嚴謹和小心。凱雷公司在全球投了很多公司,將繼續為創業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以及管理文化的滲透,凱雷還會把他們在海外的很多開發項目資源介紹給創業企業,真正實現資本與增值的對話。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IT、通訊、航空、安全防衛、環保、醫療保健和房地產等。
地址 28/F, Two Pacific Place, Hong Kong
電話 852-2878-5082
傳真 852-2878-7808
網址 省略
10.宏基技術投資亞太有限公司
歷史投資總量為15百萬美元,基金總量2.6億美元,2001年投資總量為10百萬美元。
宏基創投是國際上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基金規模近百億美元,其中一個專門針對亞洲的技術創業基金為2.6億美元。宏基創投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2000年才開始在中國風險投資市場亮相。不過,即使起步較晚,又趕上了風投不景氣的時候,目前宏基創投還是投了5個項目。
宏基創投亞太公司總經理陳友忠總結過去的風險投資體驗時說,第一,在中國目前的創投環境下,因為整個環境還存在諸多方面的限制,所以,除競爭之外,風險投資機構之間要有更多的合作。在以往投資的5個項目中,宏基創投都是第一個進入的風險投資商,并且都是主要投資人。如今,宏基創投將做出重大調整,愿意跟任何風險投資公司共同參與投資一些好的項目,即使作為一個很小的風險投資方。這是在中國特色的創投環境下,風險投資商要調整的一個心態。第二,風險投資總是希望看到有非常高技術含量的項目,但在中國目前的創投環境下,得到一項好技術尤其是具有全球競爭性的技術總是很難的。所以,風險投資要避其不利,找出其他市場。中國有巨大的內需市場,在這個市場里做服務、解決方案、系統集成等,都將可能誕生出一些成功的公司。風險投資要能夠看到這一點。第三,進入中國的外資風投機構,它在看待中國市場的時候都是從其全球布局的角度去看去規劃的,其全球性的基金在進行具體投資分配的時候,都會再三考慮,所以,投資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宏基創投將使得其全球性基金充分了解到中國的特殊環境,繼續追加對中國的投資。
公司目前主要投資方向為通訊、軟件、半導體。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777號青松城727室 郵編:200032
電話:86-21-6588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