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的基本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數控機床;基本功能;方法與技巧
1.前言
數控機床基本功能的調試是機床調試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數控機床廠家的技術人員在用戶現場通過設置機床參數來完成,但此類技術并不作為培訓內容對用戶的維修人員開放。然而,在數控機床的使用過程中,由于如操作意外等原因造成數控機床部分或全部參數丟失而引發數控機床部分或全部功能喪失的狀況卻時有發生。若要恢復數控機床的功能,就得求助于數控機床生產廠家,而他們的服務不僅是有償的,而且也不可能保證隨叫隨到,這樣勢必會給用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對于用戶單位的數控維修人員來說,學會數控機床基本功能恢復的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保障本單位數控機床得以及時修復,而且還可以使數控維修人員能更全面地了解數控機床的控制功能,有助于拓展排故思路,提高日常維修效率。
2.數控機床常用參數介紹
數控機床基本功能的恢復與調試主要包括數控機床參數的設置與數控功能測試這兩部分工作,而參數設置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那么,究竟有哪些參數決定著數控機床的基本功能,它們的作用及意義有如何?
2.1 數控機床參數的作用及分類
數控系統的參數在數控機床的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完成數控系統與機床結構和機床各種功能的匹配,這些參數在數控系統中按一定的功能組進行分類。例如,伺服軸參數配置數控機床的軸數,各軸伺服電動機參數、速度及位置反饋元件類型及反饋元件參數,串行通信口參數對串行口進行數據傳輸時的波特率、停止位等進行賦值等等。
下面,就以配備有FANUC 0i-mate-TC數控系統的CK0625數控車床為例,具體介紹與伺服軸及伺服有關參數的意義。
2.2 伺服軸設定參數的意義
(1)1825#參數:各軸的伺服環增益,該參數是用于設定各軸的位置控制環的增益。在進行直線或圓弧插補時,各軸的伺服環增益必須設定相同的值。環增益越大,位置控制的響應速度越快,但是設定值過大,伺服系統會不穩定。位置偏差量會儲存在位置累計寄存器中,并進行自動補償。
(2)1828#參數:各軸移動中允許的最大位置偏差量。在X或Z軸移動過程中,如位置偏差量超過此參數設定值,會出現“某軸超差”報警,并立刻停止移動。如果經常出現此報警,可將該參數設大些。
(3)1829#參數:各軸停止時最大允許位置偏差量。當X或Z軸運動停止時,如位置偏差量超過此參數設定值,會出現“某軸靜止超差”報警。如果經常出現此報警,可增大該參數的設置。
(4)1320及1321#參數:各軸正、負方向軟限位坐標值,此值是相對參考點設置的,根據機床行程及位置確定,要求正、負限位位于正、負硬件限位開關之內。
(5)1410#參數:空運行速度。此速度為程序模擬運行時各軸的運行速度。
(6)1420#參數:各軸快速運行速度,在自動方式下G00的速度,需根據機床剛度設定,選擇適中速度。
(7)1421#參數:快速倍率F0的速度,即選擇操作面板上快速倍率F0時的速度。
(8)1422#參數:所有軸的最大切削進給速度。此值為限制值,即在所有方式下,各軸的運行速度不得超過此數值,當速度超過此值時,以此速度為當前進給速度。
(9)1423#參數:各軸的手動連續進給速度,指進給倍率開關在100%時的進給速度。
(10)1424#參數:各軸手動快速運行速度,即快速倍率選擇為100%時的速度。系統回參考點時的速度=[1424]×快速倍率,若回零速度過快,可將此值改小。手輪運行速度的上限速度也是此值。
(11)1425#參數:各軸回零的FL速度,回參考點時,各軸先快速移動,碰到減速檔塊后,以回零的FL速度搜索零脈沖信號。
(12)1620#參數:各軸快速進給的直線型加減速時間常數T或鈴形加減速時間常數T1,系統推薦值64(不要輕易改動此參數)。如要改動,應設定為8的倍數。
(13)1622#參數:各軸插補后切削進給的加減速時間常數,系統推薦值同1620#參數。
(14)1624#參數:各軸手動進給加減速時間常數,系統推薦值同1620#參數。
2.3 伺服設定參數的意義
(1)初始化位設定值:系(下轉第73頁)(上接第71頁)統通過FSSB初始伺服參數后顯示00001010,若沒有初始化過,設定為00000000,重新上電,系統會重新初始化參數。
(2)電機代碼:根據實際電機類型進行設置,本裝置采用βis4/4000型伺服電機,故應設為156。
(3)AMR:采用標準電機,故設置為00000000。
(4)指令倍乘比:通常,指令單位=檢測單位。指令倍乘比為1/2~1時,設定值=1/指令倍乘比+100;指令倍乘比為1~48時,設定值=2×指令倍乘比。
(5)柔性齒輪比N/M:根據螺距設定。設定好螺距再按自動,系統會自動計算柔性齒輪比N/M和參考計數器容量。系統最小指令脈沖為0.001mm/Pluse,且系統計算電機一轉時的計數脈沖為1000000個脈沖。計算公式如下:
參考計數器容量=絲杠螺距/最小指令脈沖。
柔性齒輪比=參考計數器容量×指令倍乘比/1000000。
(6)運行方向:從脈沖編碼器看,順時針設定為111,逆時針設定為-111。
(7)速度反饋脈沖數:設定為8192,此參數不可更改。
(8)位置反饋脈沖數:設定為12500(半閉環的系統設定值),不可更改。
3.數控機床基本功能的調試方法與技巧
下面,具體介紹數控機床基本功能從無到有的調試方法與技巧,掌握了這個技能之后,對于由于部分參數丟失所引起的機床對應功能喪失的故障維修就會顯得輕而易舉了。
3.1 系統參數的配置
系統第一次通電時,最好先做一次參數全清,所謂全清就是將系統所有參數恢復出廠設置,即在系統啟動過程中,同時按下MDI面板上RESET+DEL鍵。全清后一般會出現如下報警:
100#:參數寫保護打開;
506/507#:硬超程報警;
417#:伺服參數設定不正確;
5136#:FSSB放大器數目少。
注意:在初次調試時最好進行全清,如果只是進行參數的修改,切勿全清!
參數全清后,顯示器上將恢復英語顯示。若想改成簡體中文,則需按照下列步驟操作并設置參數:
(1)在操作面板上選擇“MDI”方式,按“OFS/SET”功能鍵,再按[設定]軟鍵,找到設定畫面,將“參數寫入”選項設置為1;
(2)按下“SYSTEM”功能鍵,再按[參數]軟鍵,找到參數設置畫面,將3190號參數的第6位設置為“1”,即設置系統語言為簡體中文;
(3)警“000請關閉電源”,按操作面板上的“停止”按鈕,再按“啟動”按鈕,重啟數控系統。
各表(1―3)提供了與數控機床基本功能相對應的各個參數及其建議值,分別為一般參數、伺服參數、主軸參數及軸設定參數。請按照下列各表的順序并依據“設定值”一列中提供的值對每個參數進行設定,這樣可使我們在機床功能調試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參數設置的過程中,每次遇到提示要求斷開系統電源的時候,都說明剛剛被設置完成的參數需要斷電才能生效,那么就要對系統執行一次斷電再上電的操作,以激活所設參數。
3.2 數控基本功能的測試
分別選擇手動連續進給、手動回參考點、手輪、超程檢測、MDI、編輯及自動運行等操作,觀察伺服軸及主軸的工作是否正常。另外,還要進行各進給倍率開關、急停按鈕及手動/自動換刀等測試,用以檢查機床是否正常工作。
當功能測試全部完成后,千萬不要忘記將配置的所有參數及時做好備份以防再次丟失。至此,數控機床基本功能的調試工作結束。
參考文獻
[1]FANUC Oi Mate-TC簡明調試手冊.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2008,6.
[2]FANUC Oi Mate-TC參數手冊.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2008,6.
作者簡介: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ontrolling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s lack of sharing and reus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low-energy construction cases is low.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ontology is used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ling to express knowledge and cases, and an ontology-case library is established. Traditional way to calculate the object properties' similarity is optimized. The way to control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s given by case searching. An example is used in this model, improving that the model can get the way of controlling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This model is advantageous to the sharing and reuse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nd has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P鍵詞:本體;建筑施工能耗;案例檢索;相似度
Key words: ontology;constr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case searching;similarity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198-03
0 引言
建筑施工能耗是指建筑施工企業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為完成單位合格產品所消耗的能源數量,主要包含建材或構件加工能耗、施工運輸能耗和施工過程能耗[1]。傳統的建筑施工能耗控制依賴現場施工和管理人員的經驗,難以實現經驗的共享和重用[2]。本體能夠對領域的知識進行規范化描述[3,4],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例的存儲、共享和重用[5]。因此提出用本體方法對建筑施工能耗控制領域知識進行規范化表示,建立已完工程施工能耗控制本體案例庫,在本體案例庫中檢索與擬建項目相似度最高的案例,借鑒相似案例的能耗控制經驗,制定擬建項目的能耗控制措施,實現擬建工程施工能耗的合理控制。
1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體模型的構建
1.1 建筑施工能耗的影響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過程中影響施工能耗水平的因素眾多,如自然環境的好壞、施工機械的種類與新度、水文地質條件、施工管理水平及工人技術水平的高低[6,7]等。以土方工程為例,挖掘一類土時施工能耗比較低;挖掘四類土時施工能耗比較高[8]。
1.2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體的構成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體模型采用五元結構CECO={C,R,F,I,A},在上述施工能耗影響因素分析基礎上,結合建筑施工特點,對施工能耗本體建模元描述如下:
①C:概念集合。1)項目信息術語,包括工程類別、參建單位、建設地點等;2)自然環境術語,包括土壤類別、氣溫、海拔等;3)施工管理術語,包括施工管理水平、組織結構形式;4)施工技術術語,包括施工方案、工人技術水平等;5)述施工機械術語,包括機械種類、機械新度等;6)施工能耗術語,包括施工材料加工能耗、施工運輸能耗、施工過程能耗。7)能耗控制措施術語,包括施工前控制、施工控制等。
②R:概念間的分類關系集合,對象屬性(Object Properties)關系和數據屬性(Data Properties)關系。對象屬性表示概念或實例之間的關系,如父類關系(Super Class Of)、實例關系(Instance Of)等;數據屬性表示概念或實例與基本的數據類型(int、short等)之間的關系,包括海拔高度、施工過程能耗量等。
③F:函數,概念之間的非分類關系集合,如施工總能耗量=∑分部分項工程量×單位工程量的施工能耗量。
④I:建筑施工能耗工程實例集合,概念的具體表現,如黃土為一類土的一個實例。
⑤A:公理集合,約束概念、屬性、實例之間關系的公認正確命題,如“土壤堅硬程度與施工能耗量成正比關系”。
1.3 建筑施工能耗控制本體模型的構建實例
將“建筑施工能耗本體”設為最頂級概念,作為本體結構的根節點,并向下逐層建立子類及實例,應用Protégé4.2構建部分本體模型如圖1所示(以土方工程為例)。
2 基于本體模型的案例檢索
2.1 案例檢索原理
本體模型構建完成后,使用本體模型對低能耗案例進行統一表達,形成本體案例庫。擬建項目(即問題案例)出現時,將其與案例庫中各案例相似度比對,尋找相似度最高的案例作為最優解案例,輸出其節能措施,即可為問題案例的能耗控制提供參考。同時,問題案例作為新案例存儲入案例庫。
2.2 案例檢索方法
案例的屬性根據其可否計量分為兩類:對象屬性和數據屬性。對兩類屬性運用不同規則,確定其相似度、權重,即可得到案例之間的相似度,實現案例檢索。
①數據屬性相似度。
2.3 實例應用
某基坑開挖工程,基坑挖深5.5m,開挖面積約為151.5m2。根據地質勘探報告,基坑開挖的土壤為黃土,地下水在地面下1.5m,擬采用輕型井點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并用土釘墻對基坑進行支護。土方開挖采用機械挖裝,自卸汽車外運,輔以人工挖土與修土。施工場地距離最近的堆土場5.3公里?,F需根據已有本體案例庫制定相應節能措施。
假設本體案例庫中已存入5個案例,問題案例及案例庫中5案例的屬性如表1所示。
①屬性間相似度的計算。
因此選擇案例三作為案例匹配結果,調取其施工能耗控制措施作為參考:提高現場管理水平及施工人員素質;對施工機械操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指導;制定施工機械操作規程,出現異常及時排除;保持施工機械清潔,加強保養,及時調整、緊固松動的零部件,降低磨損和破壞。
3 結論
①建筑施工能耗控制領域涉及概念和影響因素眾多,本體方法能對其進行清晰和科學的表達,提供規范和統一的描述。
②本體模型和本體案例庫的構建,使能耗控制不再簡單依賴現場施工和管理人員的經驗,為建筑施工能耗控制I域知識、經驗的共享與重用提供基礎。
③在本體案例庫中進行案例檢索,提高了對已有的建筑施工低能耗案例的利用率,對象屬性相似度計算方法的改進使案例檢索過程更趨合理。
參考文獻:
[1]許偉,徐偉,李幗昌.建筑建造能耗分析[J].施工技術,2014,43(16):74-77.
[2]Hendro Wicaksono, Fabian Jost, Sven Rogalski, Jivka Ovtcharova.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manufacturing through an ontology represented knowledge base[J]. Intell, 2014, 21 (1):59-69.
[3]王重洋,邱炳文,龍榮,等.基于本體案例推理與規則推理的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研究[J].資源科,2013,35(2):363-361.
關鍵詞:家具設計;價值評價;功能;成本
以價值工程為基礎來對家具設計方案進行評價,首先要對家具產品的功能與成本進行合理分析,特別是家具的功能。只有通過合理分析,整理好家具各種功能與成本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建立起相對客觀的評價體系。
一、家具設計中的功能分析
功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不同領域功能所指的具體含義不盡相同。在工業技術、設計制造領域通常是指一種產品所具有的特定職能,或者說能提供給人以某種功用或用途。不同的角度,功能可以被劃分出多種不同的類型,比如,從滿足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功能可以被劃分成實用功能、外觀功能和象征功能;從人類心理認知的角度出發,學者張乃仁則將功能分為實用功能、認知功能和審美功能。而我國國家標準認為,產品的功能應該被分為基本功能和輔助功能、整體功能和設計功能、標識功能和慣例功能。綜合以上情況,產品的所有功能實際上都可以被歸納為兩大類:物質和精神。物質就是我通常所指的使用、實用、功用等客觀;精神就是外觀審美、品位象征等主觀。家具作為一類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將會越來越注重精神功能的提升。
1.家具的物質
家具的物質具有客觀性和實在性。作為一種人們生活的必須品,家具總是要被人們這樣或那樣的實際使用,這種能夠被人們實際使用的感受、功效與用途便是家具的物質。物質的概念過于寬泛,把握起來較為抽象和模糊。實際上,物質概念的建立更多的是依賴于人們使用家具的各種直觀感受,比如:有什么用?如何用?是否好用?等等,而這種使用感受實際上又受到多種物理因素的影響,比如:結構是否穩定、工藝是否精到等等。也就是說,家具的物質可以從結構、工藝等角度進行闡釋與體現,是合邏輯的。那么到底以幾個角度來進行闡釋會更顯嚴謹呢?從國內學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看,采用結構、材料、工藝三個角度的較多。我們認為,僅有這三個角度仍不夠全面,還應加上“使用”這一角度,因為“使用”是人們對家具用途的直接感受和客觀感受,這種感受也是“物質的”,加之使用與結構、材料、工藝在概念上也并不重疊,因此,把“使用”納入闡釋之列是合理之舉。換句話說,使用與結構、材料和工藝共四個角度剛好可以完整涵蓋家具物質這一概念。
2.家具的精神
對家具的精神進行分析是一項值得探索的任務,挑戰性很強。因為精神具有主觀的不確定性,把這種主觀的不確定性轉化為客觀的可確定性,首先需要逾越認識的障礙,也就是說,精神可以由哪些角度來闡釋和體現,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國內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者認為,家具的精神應該包括認知與審美,有的學者認為應該是家具的外觀和品味等。綜合國內前期研究,大部分學者認同從一般美學研究的角度進行探討,認為家具的精神可以從四個角度來闡釋和體現,分別是認知、審美、品味(或文化)、服務。這四個角度具有邏輯層次性。認知是精神感覺的第一關,是家具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途徑給予人們的第一個信息刺激,形成人們的知覺印象,他告訴人們這個東西能做什么用?如何用?怎樣用?認知結束后,接下來才是審美,這是更高一層的人的精神活動。這兩層活動完成后,接下來就應該是更為軟性的文化、品味、象征、內涵等給予人們的高級精神刺激,我們可以統稱為品味,這三個都是家具產品給予人們的單向信息刺激。除了單向信息刺激外,家具產品背后的企業文化、企業品牌、后期服務等等,這些隱性內容也可以一并歸為精神要素,因為這些同樣是構成家具產品整體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這些要素我們可以統稱為服務。由此可見,大多學者認為家具精神可以由認知、審美、品位、服務四個角度來闡釋是有一定道理的,直接以這四個角度來建立評價指標,在邏輯上也是成立的。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直接以認知、審美、品位、服務這四個角度來進行指標采集卻面臨很大困難,因為這四個角度所體現的含義非常抽象,彼此之間的界線也并不十分明確。比如認知與審美這兩種心理活動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很難把他們單獨區分出來,很多時候我們的認知伴隨著審美,審美又常常包含了認知,甚至是品味。因此,我們在進行精神分析時應該把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則來進行,也就是說,我們應盡量把過于抽象的描述轉換為具體的、有明確界限的描述,這便于我們后面的研究。我們知道,在認知、審美、品位、服務四個要素中,審美要素對精神起決定性影響,權重非常大,即使是家具的認知功能往往也是通過審美功能中的造型來實現,因此,審美功能三大核心內容:造型、色彩、裝飾完全且必須獨立出來。相對于審美要素,服務、品牌、文化等軟性要素的權重要小得多,它們都屬于品味的范疇。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造型、色彩、裝飾再加上品味共四個角度來代替先前的認知、審美、品位、服務。也就是說,造型、色彩、裝飾、品味四個角度所包涵的子因素,實際上也完全涵蓋了認知、審美、品位、服務四個角度所包涵的子因素,對造型、色彩、裝飾、品味的評價實際上也是對認知、審美、品位、服務的評價。從實際操作的看,以造型、色彩、裝飾、品味為角度進行數據采集要比以認知、審美、品位、服務進行數據采集方便得多,且區分度更明確。因此,家具的精神以造型、色彩、裝飾、品味為角度進行闡釋與體現可行的,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二、家具設計中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指為設計、生產、銷售一定種類和數量產品所支付的費用總和。家具的設計成本是指家具企業在進行家具設計時,借助一定的虛擬制造技術,根據方案中預先規定的使用材料、生產工藝、運輸管理技術等而估算出來的產品成本,它是一種事前成本,并不是實際成本,也可以說是一種預估成本。這種設計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后續生產制造的實際費用,因此,在家具進行方案設計時就考慮到成本的控制往往顯得非常重要。通常來說家具的設計成本包括3個部分:材料選用成本、加工成型成本、運輸管理成本。但是,設計成本終歸不是實際所花費的總成本,在分析實際的總成本時,我們通常以家具產品從概念產生到銷售完成的整個過程為依托來考察的。也就是說,家具產品的實際總成本是由開發成本、原料成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五個部分組成。
三、家具設計評價體系構建思路
以價值工程為基礎來構建家具設計評價體系,需要借助價值工程的表達公式:V=F/C;V為“價值”,F為功能,C為成本,同時,還需要把感性工學則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和方法融入其中,以解決精神的測評問題。整個評價體系分可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目標層,即設計價值的最終結果,對應價值工程的V;第二個層次是項目層,對應于價值工程的F、C要素。第三個層次是維度層,也就是具體從哪些角度、哪些方面來展開對家具產品的評價,第四個層次是指標層,是最具體的評價指標因子,總的來講,第三層和第四層的構建則相對具有探索性,特別是第四層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胡樹華.產品創新管理[M].科學出版社,2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a two-stage supply chain including one supplier and one purchaser, establishes a model considering both inventory cost and transportation cost. The two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and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are analyzed on their logistics cost optimization capabilities under the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conditions.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 logistics cost are same under the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no matter supplier or purchaser offord transportation cost;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關鍵詞: 供應鏈;協調機制;庫存成本;運輸成本;供應商管理庫存
Key words: supply chain;coordination mechanism;inventory cost;transportation cost;vendor-managed inventory
中圖分類號:F2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006-03
0 引言
傳統供應鏈和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是兩種常見的供應鏈協調機制,每種機制均有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兩種情況。在分散決策的情況下,供應鏈各成員以自己物流成本最優為原則進行決策。這種情況較容易實現,也是供應鏈常用的決策形式。但供應鏈某一成員物流成本最優往往會導致供應鏈物流成本的增加。供應鏈成員以供應鏈物流成本最優的原則進行集中決策可以有效地降低供應鏈物流成本,但這會導致供應鏈成員間的利益沖突,通常難以實現。傳統供應鏈一般是采購商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向供應商下訂單訂貨。這種方式可以最小化采購商的物流成本但增加了供應商物流成本,不利于供應鏈物流成本的優化。有學者提出通過供需雙方的合作即集中決策建立聯合經濟批量模型來降低供應鏈物流成本。Banerjee[1]建立了有限生產率下的聯合經濟批量模型,買方與供應商通過合作,達到雙方獨自決策下更大的經濟利益;Goyal[2]建立了假設單供應商和單需求方通過契約方式進行協調的聯合經濟訂貨批量模型。
供應商管理庫存是以供應商管理采購商的庫存并承擔物流成本,這種協調機制可以有效地降低供應鏈物流成本。張愛文等人證明了當訂貨成本比與庫存成本比相差比較大時,供應商管理庫存可以有效降低均衡價格[3];Tayar和Ganeshan[4],Tersine和Banman[5]等人建立了多個訂單一次派送的VMI庫存模型;Cetinkaya和Lee[6]建立了存貨補足和派送的VMI模型;Waller和Johnson[7],Banerjee[8],Goyal和Nebebe[9]等人研究了集成庫存管理問題,提出了單制造商-單零售商環境下的VMI庫存策略;Woo等[10]和Zhang等[11]研究了單制造商-多零售商VMI庫存策略;錢芝網借助Arena軟件求解了VMI模式下運輸成本、庫存成本和缺貨成本最小的最優訂貨點[12];鄭等人將TPL引入VMI,研究表明引入TPL能有效降低供應鏈平均總成本,避免制造商高庫存成本和高運營風險[13]。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供應鏈協調機制不同決策方式的比較分析,不同供應鏈協調機制的對比研究鮮有涉及:羅兵[14]等人在其固定周期檢查派送和存貨補足庫存模型中定性的比較了VMI相對經濟定貨批量的優點;趙金實[15]等人比較分析了對傳統供應鏈、寄售、供應商管理庫存三種協調機制在集中決策和分散決策情況下的庫存成本優化能力。
本文以一個供應商和一個采購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為例,建立同時考慮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的物流成本模型,比較分析傳統供應鏈和供應商管理庫存兩種協調機制的物流成本優化能力。
1 模型構建
1.1 模型假設
假設單供應商向單采購商供應單一產品,構成一個二級供應鏈。采購商根據自己的經濟訂貨批量向供應商下訂單,供應商則根據訂單準備生產。運輸成本有供應商和采購商分別負責的兩種情況,運輸能力無約束。裝卸搬運成本忽略不計,不考慮訂貨提前期。
1.2 模型參數
模型中所涉及到的參數如下:
Q:采購商的訂貨批量,也即決策變量;
D:采購商的年需求量;
M:采購商一次訂貨的訂貨成本;
HM:采購商單位產品的庫存成本;
S:供應商的訂單轉換成本;
HS:供應商單位產品的庫存成本;
P:供應商的產品生產速度;
K:一次訂貨的運輸成本;
CM:采購商的物流成本(供應商負責運輸成本);
CS:生產商的物流成本(供應商負責運輸成本);
CTrad,Dec:分散決策的傳統供應鏈總成本(供應商負責運輸成本);
CTrad,Cen:集中決策的傳統供應鏈總成本(供應商負責運輸成本);
C■■:采購商的物流成本(采購商負責運輸成本);
C■■:生產商的物流成本(采購商負責運輸成本);
C■■:分散決策的傳統供應鏈總成本(采購商負責運輸成本);
C■■:集中決策的傳統供應鏈總成本(采購商負責運輸成本);
CVMI:供應商管理庫存的物流成本;
CVMI,Dec:分散決策的VMI供應鏈總成本;
CVMI,Cen:集中決策的VMI供應鏈總成本;
1.3 傳統供應鏈的物流成本模型
1.3.1 供應商負擔運輸成本的傳統供應鏈物流成本模型
采購商的物流成本模型為
C■=■M+■H■ (1)
供應商的物流成本模型為
C■=■S+■H■+■K (2)
當采取分散決策時,采購商根據自己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則決策訂貨批量Q,即■=-■+■=0 (3)
得Q■=■ (4)
因此,在分散決策情況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為
C■=(M+S+K)H■+■M■ (5)
當采用集中決策時,采購商和供應商根據供應鏈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則決策訂貨批量Q,即
■=-■+■-■+■-■=0 (6)
得Q■=■ (7)
因此,在集中決策情況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為
C■=■ (8)
1.3.2 采購商負擔運輸成本的傳統供應鏈物流成本模型
采購商的物流成本模型為
C■■=■M+■H■+■K (9)
供應商的物流成本模型為
C■■=■S+■H■ (10)
當采取分散決策時,采購商根據自己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則決策訂貨批量Q,即
■=-■+■-■=0 (11)
得Q■■=■ (12)
因此,在分散決策情況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為:
C■■=
(M+K+S)H■+■(M+K)■(13)
當采用集中決策時,采購商和供應商根據供應鏈物流成本最低的原則決策訂貨批量Q,即
■=-■+■-■-■+■=0 (14)
得Q■■=■ (15)
因此,在集中決策情況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為
C■■=■ (16)
1.4 供應商管理庫存的物流成本模型
在供應商管理庫存的情況下,供應商負擔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供應鏈的物流成本模型為
C■=■M+■H■+■S+■H■+■K (17)
可以看出,在供應商管理庫存的供應鏈物流成本模型下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的最優訂貨批量Q是相同的,即
■=-■+■-■+■-■=0 (18)
得Q■=Q■=■ (19)
因此,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為
C■=C■=■ (20)
2 供應鏈總成本的比較
2.1 集中決策的供應鏈總成本比較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由(8)式、(16)式和(20)式可以得出:傳統供應鏈在采購商和供應商分別負擔運輸成本的兩種情況下集中決策的物流成本與供應商管理庫存的物流成本是相同的,即
C■=C■■=C■
=■ (21)
2.2 分散決策的供應鏈總成本比較
2.2.1 傳統供應鏈由采購商和供應商分別負擔運輸成本兩種情況的比較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由式(5)和式(13)可得出
■=
■■
由此可得C■
即傳統供應鏈在分散決策的情況下由供應商負擔運輸成本能使供應鏈的物流成本更低。
2.2.2 傳統供應鏈和供應商管理庫存供應鏈的物流成本比較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由式(5)和式(20)可得出:
■=■
所以C■
即在分散決策的情況下,無論是供應商承擔運輸成本還是采購商承擔運輸成本,傳統供應鏈的物流成本總要大于供應商管理庫存的物流成本。
3 結論與不足
在集中決策的情況下,傳統供應鏈無論是由供應商負擔運輸成本還是由采購商負擔運輸成本,其物流成本和供應商管理庫存的供應鏈物流成本總是是相同的。在分散決策的情況下,傳統供應鏈無論是由供應商負擔運輸成本還是由采購商負擔運輸成本,其物流成本總是高于供應商管理庫存的供應鏈物流成本。傳統供應鏈在集中決策的情況下能夠實現供應鏈物流成本的最優,在分散決策的情況下由供應商負擔物流成本有利于物流成本的優化,與供應商管理庫存的供應鏈相比,不同的供應鏈協調機制只是改變了供應鏈上的成員對物流成本的分擔比例。
本文的不足在于對運輸成本的描述不夠準確,在模型中把一次運輸的成本看做固定支出這并不完全符合實際。當運輸成本對訂貨批量的變化不敏感時此結論較為適用,當運輸成本對訂貨批量的變化比較敏感時此運輸成本的模型則不夠準確,結論也不完全正確。此外模型中沒有考慮訂貨提前期、缺貨成本以及牛鞭效應等因素。
參考文獻:
[1]Banerjee, A. A joint economic lot-size-model for purchaser and vendor [J]. Decision Sciences, 1986, 17(3): 292-311.
[2]Goyal, S. K. A joint economic-lot-size model for purchaser and vendor: A comment [J]. Decision Science, 1988, 19: 236-241.
[3]張愛文,陳俊芳.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價格效應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5,1:98-100.
[4]Tayur, S.& Ganeshan, R.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 Boston (MA): Kluwer Press, 1999.
[5]Tersine, R. J.& Barman, S. Economic inventory/transport lot sizing with quanlity and freight rate discounts [J]. Decision Sci, 1991,22(5):1171-1179.
[6]etinkaya, C.& Lee, C. Y. Stock replenishment and shipment scheduling for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system [J]. Management sci, 2000,46(2):217-232.
[7]Waller, M.& Johnson, M. E.& Davis, T.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in the retail supply chain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9,20(1):183-203.
[8]Banerjee, A. A joint economic lot size model for purchaser and vendor [J]. Decision Sciences, 1986,17(3):292-311.
[9]Goyal, S. K.& Nebebe, F. Determination of economic production-shipment policy for a single-vendor- single-buyer system [J]. European Jour 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1(1):175-178.
[10]Woo, Y. Y.& Hsu, S. L.& Wu, S. An integrated inventory model for a single vendor and multiple buyers with ordering cost reduction [J]. Inte 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3(3):203-215.
[11]Zhang, T.& Liang, L.&Yu, Y. An integrated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model for a two- echelon system with order cost re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7,109(1-2):24-253.
[12]錢芝網.VMI模式下基Arena的最優訂貨點仿真[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9,14(2):21-26.
[13]鄭,劉志學,徐彬彬.確定需求下VMI-TPL分銷供應鏈集成庫存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4):76-83.
【關鍵詞】 網絡數字化多媒體語音室 日常管理
一、引言
語音室是一個學校英語專業和公共基礎課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外語語言實驗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教學試驗場地,是進行外語教學,提高學生外語能力的基礎設施,隨著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促進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大量新的教育信息技術融入了多媒體語言教學課堂,進一步推進了外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
二、網絡化多媒體語音實驗室的基本情況
我院的語音室是基于PC架構設計,全面訓練與評測學生聽說讀寫譯技能的教學與管理的設備,可以實現以下的幾項功能:1、廣播教學,目的是將教師機的畫面轉播給學生,教師可以通過麥克風、耳機等與已聯機的學生進行溝通,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2、聲音廣播,功能是將教師端的教師麥克風聲音和電腦聲音均廣播給學生。3、口語訓練,主要針對語言教學領域,教師可以通過這個功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提升口語水平。4、學生示范,即教師選擇一名學生向教師和其他學生演示她的桌面操作,在示范過程中,教師可以控制該學生的鼠標和鍵盤,還可以與選中的學生進行對話,并讓其他學生聽到他們之間的對話,5、網絡影院,是由頻道和添加的文件組成,頻道就是一組學生的活動空間,各頻道之間的學生可以互不干擾的進行觀看該頻道內播放的媒體文件,教師通過新建的多個頻道同時播放多個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切換不同的頻道觀看各個頻道當前播放的教學內容。6、復讀機,可以打開媒體文件和復讀課件對學生進行復讀訓練,不直播時,復讀機是一個單機播放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以及對學生進行A/B組的播放,以便進行口語和口譯考試。7、外接設備直播,系統默認設置4路外接設備,分別是:視頻展臺、錄音機、筆記本和攝像頭,教師可以在選項里自定義這些外接設備,向學生展示多路畫面,可以對畫面和聲音進行預覽和監聽,音視頻直播。
三、語音室的日常管理
1、制度管理。為了保證語音室的正常運行,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化管理體制,為此,我們制訂了《語音室使用守則及處罰條例》、《語音室使用細則》、《語音室規章制度》、《語音室安全規則》、《語音室管理人員崗位職責》等各種規章制度,教師和學生都要遵守,按要求使用語音室,從而保證語音室的規范化運行,更好地為外語教學工作服務.
2、對設備的管理。每臺語音設備都配有計算機、高靈敏度耳機等重要配件,為了保證語音室的正常和長期使用,語音室管理人員要在語音室開始使用前十五分鐘開門,在設備開始使用之前,要對設備進行檢查,確認完好無故障之后才能使用,使用結束后對設備的軟硬件進行檢查,確認下次使用的設備室完好,然后對設備進行斷電處理,防止因為超負荷運轉導致設備的損壞。網絡數字化語音室都配有網絡,為避免因為中毒造成的設備損壞,應在設備上安裝殺毒軟件,還要給設備安裝還原卡,做好GHOST備份,這樣可以有效的進行維護,可以在下次開機時重新恢復到原來的最初狀態,還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成一個全新的系統,保證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
3、對學生的管理。學生是語音室的主要使用者,學生在語音室上課的時候,必須根據學號按照固定位置就座,不得隨意更改和變動座位,不得在顯示器和桌面上亂寫亂畫,不得在語音室內隨意亂扔果皮等垃圾,對因為人為原因造成的設備損壞,還要嚴肅處理并根據處罰條例賠償設備損失,學生入座后需檢查設備的完好情況,如出現故障,需及時登記并處理,以免影響正常教學!
四、上課教師的管理
任課教師對語音室功能的掌握直接影響到語音室的使用,作為語音室的直接操作者,應當對新進的教師和對計算機專業技術不太熟悉的教師提前進行培訓,這樣才能避免因為教師對設備的不熟悉而造成的損壞,方便其更好地使用語音室。
五、管理教師的管理
語音室的管理不僅僅是對教室和設備的維護,更需要管理人員能配置設備和合理的調度,首先要有為上課教師和學生服務的奉獻精神,其次,要有良好的計算機軟硬件的安裝、調試、使用和基本維修能力,能夠熟練地使用語音室系統的各項功能、一定的網絡基礎和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電子電路學知識,能夠及時地解決語音室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發事件,只有管理隊伍水平不斷提高,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保證設備完好率和設備使用率。
【關鍵詞】教學基本功;專業教學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1.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是豐沛富饒的土地,是充滿引力與誘惑的“吸鐵石”,是永遠令人期待而又充滿驚喜的魔盒,或詩意或激情。而在課堂上的語言運用主要體現在聽、說、讀三方面。
“聽”,就是能聽懂少年兒童的說話,能從某些含糊的回答中聽出真意,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說”,指通過口頭表達向學生傳授知識,答疑解惑。說不能含糊、模棱兩可、更不能冗長,要準確、簡明;
“讀”,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帶講,把課文讀得通暢自如、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科學研究表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只有10~15分鐘,我們要想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閱讀教學時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是必要的。
2.閱讀的基本功
沒有一艘非凡的戰艦/能像一冊書/把我們帶到浩瀚的天地/沒有一批神奇的駿馬/能像一首詩/帶我們領略人世的真諦/即今你一貧如洗/也沒有任何柵欄能阻擋/你在書的王國遨游的步履/多么質樸無華的車騎/可是它裝載了人類靈魂的全部美麗。
這是十九世紀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寫的《神奇的書》,高度贊美了書的力量。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最值得做的,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的事情—就是讀書。只有讀書,才能一頭抓著語文,一頭抓著學生,然后從中間串聯起學生,真正的教育家無一不是嗜書如命的人。擁有實踐的教育者,倘若不通過讀書,獲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觀點便容易局限于經驗,或拘泥于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因此,我們要讀書,并將文學這道“甜點”,不但吃在自己的嘴里,還要吃在學生的嘴里,并消化于其精神和思想的胃中。
3.書寫方面的基本功
書寫—三筆字,特別是粉筆字,直接呈現于黑板。由班杜拉的學習觀察理論,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習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征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教師作為他們的榜樣,板書字體的好壞,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學生無形中就會模仿。有人說,學生的字往往像教師(小學生比較突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教師的板書尤為重要,如果教師只要求學生把字寫的美觀、漂亮,而自己的字體卻歪歪斜斜、凌亂不齊,又怎能使學生信服,寫得一手好字呢?
二、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基本功是最基本的,具有處理教材、組織教學、隨機應變能力等專業教學能力,才是駕馭一堂好課的開始。
1.處理教材的能力
上好一節課之前,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即備課。這是前提也是作為一名合格小學語文教師的最基本的能力。備課考慮的不只是教材知識,教法,還包括學生,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具有極大可塑性、可教育性的少年兒童。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而人的身心發展又有其獨特的規律有順序性、階段性、個別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發展規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都要很清楚地把握。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從實際出發,適當增刪調整教材內容,將編者意圖正確地、靈活地傳播給學生,提高教學效率。
2.組織教學的能力
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也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要求下,又一新的挑戰,教學由傳統的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轉變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相交流、相互啟發,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3.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課堂中,總會碰到各種突況,所以教師必須保證個人言行的嚴謹,做到處亂不驚,從容不迫,不影響教學氣氛和學生心情。
在特級教師賈志敏的一課中,就充分體現了隨機應變的品質。課前賈老師把文中的一段話抄在了黑板上,有一個男孩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你把‘它’寫錯了,下面的一瞥不出頭。”賈老師一瞧,嘿!還真是這樣,把所有的“它”都改了過來,還表揚這個孩子“細心”。
關鍵詞:資本品進口;資本與技能互補;相對工資差距
中圖分類號:F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54(2013)03—0023—11
一、引言
根據赫克歇爾一俄林一薩繆爾森(H-O-S)理論,中國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會通過產出和價格效-應增加對非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提高非熟練勞動力的工資;中國進口技術密集型產品則通過生產替代效應減少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降低熟練勞動力的工資,從而縮小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出現工資均等化趨勢。然而,在非熟練勞動力相對豐裕的中國,H-O-S理論所預測的相對工資差距縮小并未完全成為事實。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深化,中國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和工資不斷上升,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不斷擴大。中國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比例從1995年的1.17上升到了2006年的2.06,2007年之后雖然有所下降,但200%2010年相對工資差距仍然處在1.78左右的較高水平。H-O-S理論不能對中國不斷擴大的相對工資差距作出合理解釋,其主要原因在于價格機制和產出效應并不是國際貿易影響勞動力需求和工資的惟一渠道,國際貿易還通過技術溢出、資本與技能互補等機制引起熟練勞動力相對需求和工資的變動。
技能偏向的技術溢出效應以及資本與技能互補效應是國際貿易影響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相對工資差距的重要機制。國際貿易通過技能偏向的技術溢出效應,提高了中國制造業熟練勞動力的工資和就業份額,擴大了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喻美辭,2012a)。資本與技能互補效應對于解釋中國相對工資差距不斷擴大現象也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如果資本與勞動力技能互補,熟練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和相對需求將隨著資本的積累而不斷增加,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工資不平等將不斷加劇;另一方面,中國是資本要素相對稀缺的發展中國家,是資本品凈進口國,資本品進口是中國實現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因此,資本品進口將引致資本積累并通過資本與技能互補機制提高熟練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增加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擴大相對工資差距。本文將基于資本與技能互補機制,探討資本品貿易對中國相對工資差距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針對中國、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相對工資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研究者們大多認為貿易自由化所導致的熟練勞動力相對需求的增加是主要原因。然而,圍繞貿易自由化通過何種機制增加了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學術界存在著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競爭效應。貿易自由化加劇了國際競爭,為了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發展中國家會進行防衛型技術創新(Defensive Innovation),出現技能偏向的技術進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從而增加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Wood,1995:Thoenig和Verdier,2003);二是國際技術溢出和知識學習效應。通過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等,貿易自由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接觸并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機會,由于學習技術知識是技能偏向的,發展中國家也會增加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Pissarides,1997;潘士遠,2007;喻美辭,2012b)。三是資本與技能互補效應。貿易開放后,隨著國際資本設備價格的下降,發展中國家從國外進口更多的機器、設備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由于資本與勞動力技能的互補性,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熟練勞動力與進口的資本、設備相匹配,從而導致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增加(Acemoglu,1998;Krusell等,2000)。
Griliches(1969)最先提出了資本與技能互補性假設,認為相對于非熟練勞動力而言,熟練勞動力與資本具有更強的互補性,因此隨著資本的積累,熟練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將不斷提高,而非熟練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將不斷下降,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將不斷擴大,這一結論已得到美國制造業數據的驗證。許多發達國家的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工資不平等現象均可以由資本與技能的瓦補性得到解釋(Lindqusit,2005)。資本與技能的互補性在部分發展中國家也得到了驗證,資本積累至少通過兩種途徑加劇發展中國家的工資不平等:一方面,由于資本與技能的互補性,資本投資和積累將會提高熟練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和工資水平;另一方面,新的機器設備通常伴隨著技能偏向的技術進步,從而增加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Acosta和Gasparini,2007)。Pavnik(2003)對智利的研究發現,由于資本與技能的互補性,資本品進口在相對工資差距擴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Mazumdar和Agnoli(2004)對秘魯的研究以及Akay和Yuskel(2009)對加納的研究表明,資本積累和資本與技能互補是解釋熟練勞動力工資上升和工資不平等加劇的一個重要因素。Yasar和Paul(2008)對土耳其的研究指出,資本品的進口和計算機的使用增加了生產中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度,提高了土耳其熟練勞動力的生產率和工資水平,這意味著土耳其的資本與技能也是互補的。
資本與技能的互補性已得到了一些理論和經驗研究的支持,為解釋相對工資差距的形成和擴大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然而,資本與技能的互補性在中國是否顯著存在,對中國工資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是否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中仍留有空白。而且,從已有的研究結論來看,資本與技能互補是一種瞬時現象還是長期現象,這一問題在現有的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探討。另外,目前的大多數研究僅僅從資本與技能互補效應的角度研究相對工資差距的形成,忽視了勞動力的相對數量效應和相對效率效應對相對工資差距的影響。
中國是資本品凈進口國,資本品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對中國的資本積累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具有重要貢獻。隨著中國資本品進口的擴張和國內資本的積累,資本與技能互補性在中國是否存在?資本與技能互補現象是瞬時的還是長期的?對中國熟練勞動力的工資和相對工資差距有何影響?等等,這是本文擬探討的主要問題。本文的貢獻主要有三點:第一,嘗試采用更科學的方法客觀地測算中國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第二,運用中國的連續時序數據和協整檢驗法實證檢驗資本品進口和國內投資形成的資本積累與熟練勞動力之間的互補性,并關注互補現象的長期性;第三,將相對工資差距的變動分解為資本與技能互補效應、相對數量效應和相對效率效應三個部分,在控制后兩個效應的前提下實證檢驗資本與技能互補效應及其對相對工資差距的影響。
三、中國資本品貿易和相對對工資差距現狀
(一)中國的資本品貿易
根據BEC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準則,所有對外貿易的商品根據其最終用途將分為三個基本的部分:資本品、中間投入品和消費品,每個部分的具體分類及代碼如表1所示。代碼為41和521的商品是資本品,代碼為111、121、3、31、322、42和53的商品是中問投入品,代碼為112、122、522和6的商品是消費品。
按照BEC分類準則,表2統計了1995-2010年中國的資本品貿易、消費品貿易和貿易結構狀況。從資本品貿易來看,資本品進口從1995年的337.51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260.7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0.15%;資本品出口也增長迅速,從1995年的177.04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4680.7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28.24%。在資本品貿易中,機械設備進出口貿易占較大比重。從消費品貿易來看,1995-2010年間,消費品貿易也保持穩定增長速度,消費品進口和出口的年均增速分別為20.17%和15.13%。比較資本品和消費品的進、出口貿易規模,可以發現中國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品,出口的主要是消費品。從貿易結構來看,除2008年和2010年以外,中國的貿易結構均小于1,表明中國的資本品/消費品的出口比率小于資本品/消費品的進口比率,中國是資本品的凈進口國。如果一國是資本品凈進口國(出口消費品而進口資本品),資本品的進口將會導致本國資本品的相對價格下降,資本品價格的下降進一步導致投資成本下降,必然會放大貿易的效率收益,資本積累將會發生(Mazumadar,1996)。因此,資本品進口對于中國的資本積累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的相對工資差距
工資差距是指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技術水平(或教育程度)的勞動力之間工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目前的研究對中國工資差距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地區之間、城鄉之問、不同行業之間工資收入差距,大多認為貿易開放加劇了中國的工資不平等。本文研究的相對工資差距主要是指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平均工資之比,這個比率反映了熟練勞動力高技術能力或教育程度的超額回報,因此又被稱為技能溢價。國際上對熟練勞動力的劃分方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按教育程度來劃分,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勞動力為熟練勞動力,其他為非熟練勞動力;另一種是按工作性質來劃分,不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即非生產性工人)或者白領工人為熟練勞動力,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即生產性工人)或者藍領工人為非熟練勞動力。本文采用前一種劃分方法,認為受過高中及以上(包括高中、大專、大本、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的勞動力是熟練勞動力,初中及以下(包括未上過學、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是非熟練勞動力。
由于中國目前尚未對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的平均工資做出具體統計,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工資差距的衡量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騰瑜、朱晶(2011)按照工作性質對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進行了區分,認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是熟練勞動力,用科技活動人員的平均工資表示熟練勞動力工資,用從事非科技活動人員的平均工資代替非熟練勞動力工資,從而計算了中國制造業各行業的相對工資差距。這種衡量方法忽略了熟練勞動力中的一個重要群體,即高層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雖然他們從事的是非科技活動,但是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工資收入也較高。因此,按照受教育程度劃分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據此我們計算了中國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首先按照受教育程度將各個國民經濟部門的熟練程度進行界定,然后以各行業的歷年平均工資分別乘以各行業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所占比重后相加,分別得到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類行業的平均工資,再將二者相比即可得到熟練勞動與非熟練勞動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關于國民經濟各行業不同學歷層次勞動力所占比重,《中國統計年鑒》在2001年之后才有統計,本文運用相應數據,按照此方法計算了2001—2010年中國的相對工資差距。1995-2000年的相對工資差距數據來源于Xu和Li(2008)的研究成果。圖1描述了1995-2010年中國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之間的相對工資差距變動趨勢。
【關鍵詞】初中思品 德育教育 素質教育
思想品德課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思想品德課在中學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其它途徑所不能代替的。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試從以下幾點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教師首先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理論、新觀點不斷涌現,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充實知識,才能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本領,才能勝任教學。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教師,他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養和道德覺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要勇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要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要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教師要熱心善事,讓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在校園里、在學生中傳揚。
二、利用教材內涵德育思想指導學生行動
思想品德課教材蘊含了眾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發揮人的主體性的前提下,讓學生獨立思考形成結論,主動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論的指導下,用自己親身實踐實現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內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內部聯系,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并將它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編寫教學案例,進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師在講解各個知識點的基礎上,還應幫助學生融匯貫通,形成知識體系,并且學會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或用自己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選擇父母”一課時,應引導學生認識“父母賦予我們太多,我們要應該孝敬父母”,教師在備課中,分析教材蘊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對我們的愛―――孝敬他們”為其內部情感聯系。要把握這種條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導學生知道怎樣做,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觀點的理解及德育意識、德育情感的培養。
三、德育思想在問題情境中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然也應是教學情境創設的積極參與者,不應把教學情境的創設只當作是教師的事,而讓學生只是被動進入教師所創設好的情境中。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的交流,是通過教學行為顯現出來。以教師的“教”為主導時,由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能夠促進思維的問題,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形成師生之間的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情緒氛圍,此時相對理想的教學情境就形成了;以學生的“學”為主體,也一樣能形成教學情境,如在熱烈的討論或辯論時,學生認真、積極的態度,執著追求知識的精神,將構成一種學生之間的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而這種雙向交流是受教師指導和控制的。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應精心設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展示教學目標,為更好地開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廣闊的平臺,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載理,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輸德育意識。
例如,講到“天下父母心”這一節內容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錄音播放兒子給父親的一封信,設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觀地渲染某一種氣氛,通過情境還可以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播放后有很多學生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對學生的感觀產生強烈的刺激,常常會激起豐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對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動機將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四、展望未來發展,加強德育功能的發揮
改革開放過程中,社會轉型引發的各種矛盾與丑惡現象也隨之迸發,我們要正確估計、科學思考、合理引導,體現國家意志和符合社會要求,教育青少年學生認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遠的視角、積極的心態、科學的思維來認識社會、設計人生。
綜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遵循相關的德育原則,注重情理法并用,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滲透措施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作為品德教師,我們也應該以自身為榜樣,積極為學生樹立優秀的德育典范。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能力本位 《工程測量》 課程體系改革
隨著科技的發展,測量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測繪科學不斷地分化和綜合[1]。面對日益發展的現代測繪科學技術,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必須與高速發展的測繪技術相適應。因此,加強測繪教學改革,以能力培養為本,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使學生與快速的社會發展相適應。為適應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我校測繪工程教研室以能力本位為指導思想,對《工程測量》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程體系的構建
由于《工程測量》教學比較復雜,它既有理論知識的教學,又有實踐能力的教學,必須克服困難、大膽創新、承前啟后、勇于改革。因此,我們從我校學生實際出發,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對測繪專業的《工程測量》課程體系進行了初步嘗試,并對原來的舊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拓展,將其分為測量基本技能模塊(包含普通水準測量、角度測量和全站儀的使用)、控制測量模塊(包含三四等水準測量、導線測量和GPS靜態測量)、地形測量模塊(包含紙質測圖和數字化測圖)、施工測量模塊(傳統方法作業測量和動態RTK測量、全站儀施工放樣測量等)和變形測量模塊(包含沉降監測、位移變形監測和傾斜監測等)五個模塊。改革后的課程體系突出了能力本位,加強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工程測量》課程體系改革的措施
2.1以能力為本位,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過去我校將《工程測量》作為專業基礎課定位,往往由于時間倉促與安排粗略,使部分學生無法將課堂知識與技能聯系起來(表1為改革前《工程測量》課程體系教學情況)。舊的培養方案中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不盡科學,造成學生雖然對測量理論熟悉,但對數據處理能力和綜合運用相對較弱的情況。為此我們針對崗位技能的特點,根據測量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社會需要,對其進行改革,改革后《工程測量》課程體系教學情況如表2所示。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測量形勢,我們對教學計劃每年討論修改一次。
由表1和表2的對比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工程測量課程橫跨三年,使工程測量技能的培養達到“三年不斷線”的要求;理論與實踐課時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互相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
2.2以能力為本位,對實驗實習進行改革。
傳統的測量實習,存在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弊端[3]。為保證《工程測量》課程改革的成功,我校把測量實習分為校內、校外兩個階段,同時對工程測量實習基地進行改建,在2008年新建1個校外測量實習基地――周立波故居測量實習基地,實習場地面積增至近6平方公里,能實現各測量模塊的一體化教學,同時承擔200多人的測量實習。并在測量儀器室的基礎上建立測繪實踐教學中心,主要用于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為“崗位零適應期”的目標提供硬件支持,并專門引進工程測量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壯大專業教師的力量。
通過對2011級、2012級和2013級測繪工程專業的《工程測量》課程體系改革后,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后,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質的飛躍。特別是在第四學期結束后的測量工鑒定考試中,學生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成績顯著(如表3所示)。表3反映出在使用新的工程測量課程體系后,考試通過率有大幅度提高,理論成績通過率與實習成績通過率最高分別達到87.36%和98.28%;鑒定考試通過率有很大提高,特別是中級工,參加鑒定和通過鑒定的人數為歷年之最,通過率遠遠高于全省平均值。這充分說明課程改革對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實習單位的反饋,2011級學生對測量崗位的適應時間比往屆學生縮短,運用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在每兩年一次的湖南省測繪技能競賽中,2010年我校參賽選手獲得了個人第二名和團體第二名的好成績。在2012年湖南省舉辦的“拓普康杯”測繪技能競賽中,我校參賽選手獲得個人第一名和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從上可以看出,經過改革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3以能力為本位,加強《工程測量》教學方法的改革。
面對快速發展的現代測繪技術,特別是GPS、RS和GIS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現代測繪教育的要求[4]。為此,我們成立了多媒體課件開發小組,定期舉辦多媒體課件展評和上網交流會,切實提高教師的軟件應用能力和多媒體教學能力。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在課堂獲得的理性知識與實踐獲得感性知識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了采用現代的教學手段外,我們還根據測量實訓的特點采用任務型教學。任務型教學就是設定幾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工程測量的技能。教師根據各測量模塊的要求,結合測量的儀器、場地,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對內容進行再加工,精心設計各種教學任務。同時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體現教學成就,引導學生對這些學習成果進行積極評價,從而達到實訓的目的。
2.4以能力為本位,改革成績考核方法。
傳統的課程考核方法都是以期末考試為主,這樣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為此我們把理論和閉卷答題為主要的考試形式改為以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為主的考核方式[5],以課業綜合考核為主,以筆試考核為輔的考核模式。綜合考核包括學生的實驗實習報告、施工放樣、數字測圖和變形監測等多種形式,通過書面測試和操作測試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己朔绞降母母铮沟脤W生的學習情況得到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價。另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承認的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專業技術等級考試,提高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普海.水利水電工程測量[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吉星升.突出能力本位,強化教學改革――談《土木工程測量》課教學改革[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6,23(1):104-105.
[3]寧津生.測繪工程專業和測繪學[J].測繪工程,2000,9(2):70-74.
[4]汪祖民.對非測繪專業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測繪通報,2002(8):59-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