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落實新課標的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學新課程標準;存在問題;培訓建議
我國于2001年實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在十年的改革實踐中,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可,同時也對培養學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受當時對各課程的認識的局限性,再加上十年多的實踐證明,當時的很多內容已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作為新的課程標準,各地紛紛組織教師積極學習,以體會新課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課程標準,盡快地適應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往的組織學習雖然為教師更好地把握課改精神起到了推動和指明了道路,但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結合本地中小學以往的課程標準的學習及實施,提出在2011版新課程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和解決建議,以使2011版新課程培訓工作更順利地開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培訓為教師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和新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正確利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起到了推進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訓過程中往往采用教師集中培訓的形式,受訓者只能被動地接受培訓知識,教師對新課標的實施與理解停留在表面,達不到課標指導教學的效果。同時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也缺乏跟蹤指導,從而使得新課程標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影響了課程標準的實施。
二、解決問題的建議
1.培訓前期準備,解決好“學”的問題。
(1)分層、分專業培訓。
傳統的培訓模式對教師培訓學習的積極性和培訓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首先建議在培訓前期對轄區內教師根據專業的不同分專業組織培訓一方面培訓者可以根據各專業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對各專業的新課程標準進行細致的分析、討論。另一方面同專業教師在一起學習跟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探討,將各自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進行分享,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所有教師的集中培訓不利于教師的合作交流。建議在培訓中首先對各縣區的代表進行培訓,然后由各縣區對縣區的學校的各科目的教學骨干進行培訓,再由骨干教師負責本學校本專業教師的培訓學習。這樣一來每次培訓的人數下降,更有利于受訓者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把握等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整體提高。
(2)帶著問題培訓。
在進行個人培訓時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動性,“帶著問題學習、研修”。在培訓前先讓每位受訓者研讀新課標,對新舊課標進行對比研究,找出新舊課表的異同點,并根據理解在培訓會議上進行發言,對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問題進行交流總結,然后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2.培訓過程解決好“用”的問題。
新課標的實施要落實到每位教師的具體教學工作中,因此如何“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師的具體教學”是培訓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建議在培訓中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培訓工作。
(1)新課標針對知識技能都做了哪些調整。
教師通過新課程的培訓,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用課標來指導教學實踐。因此,教師如何使用課標、如何適應課標變化、抓住課標特點都是在培訓中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新舊課標都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變化?課程標準的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有哪些影響?如何適應課程標準的改變?都是我們在培訓中需要解決的。在培訓中通過受訓者的積極發言、探討,從而加深受訓者對新課標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課標的宗旨,以指導我們的具體教學工作。
(2)如何利用課標取舍教材內容和教學設計目標。
新舊課標在內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應的改變。這些改變怎么與我們的具體教學相適應?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在教學設計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課標的方向?建議在培訓過程中采用受訓者現場根據新課標進行教學設計,然后進行集中展示,大家對照新課標要求進行討論分析,找出新舊課標在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從而更好地把握新舊課標的變化、抓住新課程標準的特點,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設計教學目標提供參考。
(3)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師的首要任務和最終目標。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培訓中如何利用新課程標準實施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是我們在培訓中應該解決的問題。建議在培訓中集思廣益,根據受訓者對新課標的理解,在把握新課標的基礎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對一些自然學科,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充分體現自然學科的“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如何準確把握新課標,實現分層教學目標。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不管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普通高中教育階段,由于對新課標認識不夠而存在隨意拔高教學要求的做法。但是義務教育階段作為基礎教育、大眾教育,在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更應該切實把握教學難度,強調知識的基礎性、啟蒙性,達到分層學習目標。
(5)如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增強評價的多樣性。
傳統教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要通過各類考試來檢驗。但是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的評價應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使得對學生有一個更具體的、更準確的評價。通過培訓解決教師的認識,可以采取學校、家庭、教師、同學、小組互評也可以采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動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評價方式進行中和評價。
3.做好培訓后期的跟蹤,隨時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標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培訓者應該時時關注受訓者的實際教學,實時組織相應的研討會,多開展一些現場教學觀摩、經驗交流等類型的活動,組織大家對新課程標準實施階段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總結,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與困惑。
三、結語
新課程的培訓最終要落實到受訓者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切實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來實施教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不是通過幾天的培訓就能使受訓者熟練掌握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隨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不管是培訓者還是受訓者都要有長期學習與總結的意識,培訓者更應該時時關注受訓者的實際教學過程,長期的對教師的實際教學進行跟蹤,通過舉行示范課、公開課、研討課等形式對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幫助解決,從而幫助廣大教師真正地理解新課程標準并積極在教學中按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使得新課程標準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223-02
英語作為世界廣泛應用的一門語言,現如今被大多數國家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和使用。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各國家之間交往頻繁,英語作為主要的交流語言,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初中英語是學好英語的基礎階段,因此,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教學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我們初中英語教師來說顯得尤其重要。有效性教學是英語新課標中提出的重點要求,開展英語有效性教學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優化教學設計,通過總結歸納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結合學生的教學環境和成長特點,遵循教與學的正常規律,策劃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不僅僅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精神,還要將新課標的要求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然而,目前初中英語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完善,為此,我們要抓住新課改為我們帶來的機遇,筆者將在本文中淺略談談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分析。
一、目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占用的教學時間多,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這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部分,任何教學活動的實施都應該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授課占用了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學生只是機械地聽老師講課,真正學到的東西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應試思想較深,實用思想較淺。通過考試的形式驗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是長期以來一項重要的評價途徑,受陳舊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和教師的主要學習目的就是圍繞中考這一重心,卻忽視了英語作為一門交流語言的實用性。由于教師在教學目的上的片面認識,導致在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也出現偏差,英語學習效果并不明顯。
3.學習方式過于機械,缺乏靈活運用。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知識記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初中英語學習階段,學生掌握的詞匯較少,必須通過不斷記憶來補充英語知識。然而,部分教師和學生卻將這種記憶理解為死記硬背,并且過于強調死記硬背的重要性,反而忽視了理解記憶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語言學習本身就具有其靈活性,過于機械化和系統化的學習語言,反而抑制了學生在理解和應用英語方面的發展。
二、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性的措施
1.創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會實施什么樣的教學方案。在英語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初中英語教學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其中工具性主要指的就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重視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人文性就是人文素質。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英語教學的性質和理念,在英語新課程教學中,除了要傳授給學生英語知識,還要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對學生的重要價值,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情感價值的發展。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談論教學法時說道:教師教的方法要依據學生學的方法。強調了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也體現了教學活動一切以學生為主的重要思想。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僅僅要研究英語新課程的重點內容,還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特點,將設計和實施的教學方案都以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認真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內在需求,通過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和個性差異,設計出學生可接受范圍的教學方案,通過引起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的內在潛力,將客觀的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主觀需求,讓學生從被動學轉向主動學,從真正意義上表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3.明確教學目的,正確認識英語教學。有了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而教學目標就是支配整個教學過程的指南針。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明確初中英語教學的正確目標是什么。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能根據主觀的認識來判定教學方向,要在了解學生教學需求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另外,英語教學具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學到更多的英語知識,還要明白英語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歸于生活,要重視學生情感教育、語言文化教育、價值觀培養、自身素質等,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4.實施多元化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英語學習不同于其他科目,學生學習語言能力不同,在英語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層次差異,為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置不同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鞏固其文化知識的同時,可以挖掘他們在各方面的創造力,鼓勵多方面發展,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可以降低學習標準,循序漸進,適時地給學生以鼓勵和關心,通過結合學生的情趣和特長,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衡量好英語練習中數量和質量的關系。
綜上所述,新課改的深入進行為我們初中英語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要及時反思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精神,端正教學態度,將學生的利益視為首要出發點,落實新課標的要求,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提高自身修養,創新教學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為社會培養出全方位的新型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新課標;文化背景;要求
在新課標的實施推廣中,我們集中把精力傾注在對語文新課標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新變化的認識、對于新課標內容知識的學習、理解的拓展以及對于語文教師形成新理念,運用新理念的倡導及操作設計上。這些研究是有益的,也是有效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其背影更多的是局限在對語文教育自身的比對,而往往缺乏宏觀背影的思考和研究,尤其缺少對與語文教育關系密切的文化背景的關注,由此也必然縮減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內涵,并與語文的文化特點不相適應。
一、語文教育的文化內涵
教育自身是一種文化現象,而語文教育作為文化現象的特點更為鮮明,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對語文課程性質和地位的闡述中明確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而這種文化教育的著眼點應是人文性的文化。而人文性文化的構成包含了人文的歷史積淀,也包含了現實的人文背景,以及由此構成的文化觀念,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語文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對文本的不同內容,不同寫作背景,不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文化意義的分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任何一種文化,它的產生和存在都與整體的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語文教學在具體分析、理解、滲透文化的過程中,只有將文本中的文化內涵與它所存在的當時社會總體文化聯系起來才有其合理的價值和意義,也才符合文化自身的邏輯,語文新課標中非常強調跨學科的學習,特別是語文資源的開發,這就使得作為一種文化教育的語文教育與社會文化、不同學科的文化有了更緊密的、更廣泛的聯系,跨學科學習中,尤其是語文課程與史地課程聯姻的學習中,它會突破語言文字自身文化蘊藏的局限,從時間和地域兩個視角拓展它的內涵,使其對于當下文化拓展到歷史上存在過的社會文化和異地文化甚至是異域文化,這種拓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注釋,也就是說跨學科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在新文化理念支配下的文化行為。而課程資源的開發,使作為文化教育的語文教育與社會文化融為了一體,語文新課標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明確地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也就是說,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都是課程資源,也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從中我們體會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文化教育內容與社會文化的聯系達到了從未有的高度,在教學目標上,語文教學目標對文化素養提出了要求,總目標的第二項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的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這里是從文化視角和文化的個性方面提出了對學生的文化要求,文化不僅是與社會聯系的文化,而且要與整個人類歷史和現實聯系的文化。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將語文教育這種文化同整個人類文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二、實施語文新課標對文化背景的要求
對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文新課標的把握,不僅需要現代的文化物質基礎,更需要現代文化意識。許多教師在討論語文新課標的落實困境時,往往把眼光放到文化的物質基礎上,諸如教育的現代化,必須具備現代化設施等等。當然,現代化教育設施的缺乏不能不說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阻礙因素,但觀念的因素、習慣的因素、制度的因素、對語文新課標實施的影響更為直接也更為深刻,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是一個文化觀念的轉變過程,即從舊的傳統文化觀念,轉到新的文化觀念的過程,沒有這種觀念的轉變,就不可能奠定適應于語文新課標存在的物質基礎,有些學校有錢可以建樓,買車,但不去買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甚至相反,將購置設備的費用挪用去買車、建樓,新課標的實施,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社會成員普遍的觀念的轉變,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突出了文化教育內涵的語文課程標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文化支持,沒有這種支持,缺少適應于推廣新課標的文化背景,再好的教育設計也都會落空,成功的德國職業教育無法在中國推廣,是因為中國缺少促使德國職業教育走向成功的文化背景,同樣,美國基礎教育的民主氛圍無法在中國推廣,同樣是中國缺少促成美國基礎教育民主氛圍形成的文化背景,因此,要使語文課程標準真正得到落實,在探討通過具體方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應該從更廣闊的視野,更大的層面上展開對文化背景的構建、語文新課標所蘊含的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理念,它在繼承了我國優秀教育有文化傳統,尤其是吸收了一百多年來語文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全新視角,吸收了國外基礎教育的先進理論和成功經驗,從而構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化,傳統語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已經明顯不能適應,在傳統教育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教育觀念,也明顯地落伍,而漠視文化背景要求的差異,在新課標實施中就新課標的要求而狹隘地致力于所謂觀念改變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沒有文化背景相應改變的所謂觀念的改變,很容易被背景同化而重新走回改變之前的狀態,那么有哪些背景文化不適于新課標進的落實呢?首先是人本文化的背景。沒有整個社會以人為本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有作為文化重要內容的教育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落實新課標的基礎,也是新課標的關鍵。其次是考試文化??荚囄幕乾F實文化背景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教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說它是特色,并不是說它是中國所獨有的,而是說我們把它發展到了一種極限,不僅成為百姓觀念中的當然,而且以國家制度的形式確定并實施,即所謂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人作為主體的缺位教育,在這種教育體制下,以人為本,張揚個性的新課標的實施必然是步履維艱的,第三,整個社會改變傳統教育中與新課標相背離的文化理念的傳承,中國教育源遠流長積淀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傳統,新課標現代意識對這些文化傳統進行透視進行了繼承和揚棄的選擇,因此,被新課標揚棄或改變的因素依舊以傳統教育文化積淀的形式存在于現實的教育文化的背景里,這無疑將阻礙新課標的落實,因此,對這些背景因素進行改變,成為促進新課標落實的必要性工作。首先應改變教師在整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從而使他們由知識的權威,課堂的主宰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交流的平等對話者,其次要改變千百年來固定在人們意識中的考試觀念,使考試成為改善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這樣的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之后,語文課程標準才能得到真正推廣,獲得鞏固、發展和創新。 三、新課標實施的文化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是對語文課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設計,語文課程本身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強調外部的社會文化環境對語文新課標實施的影響,強調需要社會全體人員的努力改變當下文化背景中不適于語文課程標準的文化因素的同時,還必須通過語言自身的文化建設,為整個文化增添新因素,促使其文化背景朝著新課標理念方面的轉變,充分發揮教育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在課堂要滲透教育文化理念,對具體文本的教學中,注重文本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拓展,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開闊視野和廣闊的胸懷,認識和理解文本文化,增進師生自身的文化涵養,使師生具備傳播新變化因素的素質和傳播新文化知識和理念的條件,為影響和引導社會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一前提之下,在對社區和家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中,一方面在社區和家庭直接獲取語文資源的素材,豐富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在對素材的處理中,浸注全新的文化理念,使素材成為教學資源時,承載起新的文化理念,特別是在社區和家庭的語文實踐,語言交際中,將語文所負載的新課標的文化理念,直接傳達給社會,努力促使其對社會產生影響,為新課標的實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文化背景。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教育文化觀念的改變將是這一系列行為實施的基礎和前提,要發揮學校教育文化對社會背景文化的影響作用,教師首先要在深入了解的情況下,躬行新課標的文化理念,從師生教學中主體地位的易位到對話式生成教學的實施,從觀念的改變到行為的規范,從課程內容的價值選擇到課程資源開發的文化觀念的取向,從教學的整體思路到具體活動細節,從教學設計到教學評價,都應為新課標的文化內涵做出解說,使人們在這無聲的解說中感受體驗理解和接受其影響,這是新課標實施文化策略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基礎的工作,除此之外,還要遵循語文新課標文化包容性內涵,“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即以新課標所體現的文化態度,對待和處理與新課標相背離的背景文化因素,使新舊文化因素在彼此交往中進行適應性的調整和變化。
語文課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與發展都有懶于人類文化的支撐,語文課程標準,在充分闡釋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也暗含了語文課程的落實中的一種文化背景的適應需要,只有在一種與其和諧,融洽的文化背景中,新課標的文化內涵才能為真正地發掘出來,文化的意義才能得以實現。ma bequeathed by slavery
Besides Panl D,Denver is another character ofhealing the trauma and achieving maturity after suffer-ing.Though eighteen years old,she acts muchyounger,maintaining an intense fear of the world out-side 124 and a perilously fragile sense of self.Feelinglonely and exiled,her self-hood develops with thegrowing of her sense of self.
She is enlightened by the latter crisis of her poorfamily.In the face of Beloved's escalating malevo-lence and her mother’s submissiveness,Denver isforced to step outside the world of 124.Filled with asense of duty,purpose,and courage,her departurefrom 124 marks the beginning of her social integrationand of her search for independence,self-possessionand separate self.Despite all hardships,she practicesher nirvana,which is a great exaltation of the psyche.Vengeful victim and purgatorial one
Beloved is combination of pre-Oedipal complex,a child's early(non-sexual)fixation on the mother pri-or to the child's entrance into the Oedipal Complex i-dentified by Freud and maternal hatred,which seemvery contradictory.
At the very beginning,Beloved and Denver loveeach other like a union.When the truth that Belovedis the ghost of Denver's dead sister is revealed.theydenies each other for their desirle for the same mother.The sense of envy is also pre-Oedipal complex.Underthe circumstance,sister-hood gives way to mother-hood.
Paradoxically,Beloved's desire for mother isvengeful due to her trauma of being killed by her ownmother.She makes efforts to tortures Sethe mentally aspossible as she can.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elovedand Sethe is tense and vulnerable like the enduranceof a chord.Once Sethe reciprocates Beloved's violentpassion for her,the two become locked in a destruc-tive,exclusive,parasitic relationship.
Sometimes,Beloved becomes extremely malevo-lent.The scene in which she almost strangles Sethe,an act that mirrors the way her mother previouslysawed through her throat,suggests her extreme hatredon Sethe.Her revenge is practiced by her violence andviciousness:she seduces her mother's lover(Paul D)and attacks Sethe's dog,her house,and Sethe herself.Because mother and daughter have become indistin-guishable by her wretched demands,in which Sethebecomes emaciated while she becomes fat,her attackon Sethe is effectively a form of self-destruction at thesame time she ruins Sethe fiercely.By the way,herresentment will be eased little.Her vengeful desire isso poignant that that all are ruined won't satisfy her.She is a cursed ghost,who is not only cursed but alsocurses the whole.124 is her considerable place,whereeverything is arranged for her resentment.Her traumaseems incurable because it is frequently deposited andincreased for ever like inanition.
More fortunate than Beloved,Sethe is still cur-able although she is almost ruined by the hardships ofslavery.What she experiences is the purgatorial suffer- ing,the most severe pain in life.
In the hardships of slavery,unwilling to relin-quish her children to the physical,emotional,and spir-itual trauma she has endured as a slave,she success-fully murders one of her children,which she considersas an act of mother's love and protection.Actually,the deed is the extreme of mother's devotion to herbaby,which she repeats and emphasizes for severaltimes in front of others.Her extreme is one of tenden-cy people are likely to have when they are in the posi-tion of possession and losing.She considers her babyas one part of herself,the beautiful part,which shehas right to dispose.In the hardest time,the time ofdespair,she desperately decides the baby's destina-tion by murdering her cruelly.The extreme clueltylingers on her mind as a trauma in her latter life afterthe end of the slavery.Afterwards,Sethe's behaviorbecomes purgatorial.She encloses herself in 124,where she can regret for her cruelty of murdering herbaby.She is unable to tell anyone about her past andshe is totally enslaved by it.
She is broken down and also cured when she be-comes hysteria in struggle with her trauma,which isunintentionally treated while she is forced by Belovedto recall the unendurable past-stories about herown feelings of abandonment by her mother,about theharshest indignities she suffered at Sweet Home,andabout her motivations for murdering her daughter.Herhysteria is confirmed by her actions in the exorcismscene,where she attacks the liberal white man,Ed-ward Bodwin.Freud and Breuer proposed that hysteri-cal symptoms disappear when the memory of the dis-turbing event that first provoked symptoms is recalledand the affect of trauma is aroused.Cure comesthrough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primal scene of trau-ma,which creates an opportunity for revision of thepaychic events that cause the primal trauma.
Sethe trying to kill Bodwin symbolically consti-tutes a restaging of her trauma:the death of herdaughter.Bodwin approaches the house to collect Den-ver for work in the same way that schoolteacher ap-proached to recapture his slaves.But this time,Sethechooses a difierent course of action.Instead of tryingto protect her children by killing them,she flies atBodwin with an ice pick.For the first time,her protestis directed outward toward the source of oppression,represented by Bodwin(who stands for schoolteacher),rather than taking the form of self-destruction of mur-dering her own children last time.At lhat momentBeloved disappears.She is also released and saved bymother's hysteria and her desperate response to thesame trauma,which the mother and the daughter sharefor so long.
Only when Sethe learns to confront the pasthead-on,to assert herself in its presence,can she lib-erates herself from its oppressive power and begin tolive freely,peacefully,and responsibly in the present.After the climax,Sethe is extremely exhausted while Paul D eventually returns to the house.When she liesin bed,Paul D gives her hope,gently touching herface:"Me and you,we got more yesterday than any-body…We need some kind of tomorrow." "'You yourbest thing,Sethe.YOU are.'His holding fingers areholding hers.'Me?Me?"[5]Although Sethe is unsureabout herself,she begins to recognize that She herselfmay be the center of her life,rather than the passingbaby or the past gone by.She is forgiven not only byPaul D but also by the circles of blacks,who are alsothe victims of slavery.Her desire and Paul D's areunlocked to envision the fresh future for them.In asense,they bring one another back to life.Their con-soling power,which lies in the mutuality of the innerexperience and suffering after all the trauma,leads thecharacters to nirvana,the focus from the traumaticpast to the present underway.
As the demonstration above.people respond totrauma distinctively and deserve various effects."Thehardships have deep repercussions in the inpidual'sinternal world so that even if one is eventually freedfrom external bondage,the self will still be trapped inan inner world that prevents a genuine experience offreedom.[6]If one can save themselves out of the innerillusion of bondage and face the reality despite thetraumatic past and,the mortal trauma will be erased,nirvana beyond the trauma.
Notes
[l]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194.
[2]Ibid,p.308.
[3]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308.
[4]Ibid,p.309.
[5]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273.
[6]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303.
Work Cited
Giroux,Christophe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87,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95.
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5.
Tyson,Lois.Critical Theory Today.New York:A User-FriendlyGuide,2005.
參考文獻:
[1]古爾靈.文學批評方法手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宋焱.百年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與剖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26-28.
一方面,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課堂教學是完成政治課教學目標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而課程目標又取決于新課標的內容,那么新課標又是如何界定的呢?從宏觀來看,國家教育部制定和實驗新課標的目的是大力推進教育創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從微觀來看,新課標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個有機組成部分??梢姡咧姓握n堂教學仍然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要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另一方面,正確價值觀的確立需要整合多種教學策略。價值觀的確立是一個去偽存真、破舊立新的過程,需要把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統合起來,也需要靈活運用案例法、比較法、探究法、情境法、辯論法等多種教學策略。發揮教育合力作用,以克服單個教學策略的局限性。
二、新課標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
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在其中真正扮演“引路人”的角色。然而在貫徹這一理念的過程中,很多政治教師卻認為:這種做法弱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現在的中學生自覺性較差,叫他自主學習他能做得到嗎?基礎差,他怎么能去合作、探究?照這樣下去,拿什么來高考?因此,在實施課改的今天,不少政治教師還是“穿新鞋走老路”,觀念根本沒有得到改變。師生緊緊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其收效往往是事倍功半。
2.教學目標的不夠全面
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作為施教主體的政治教師在教學目標追求上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考分”。反映了教學目標的“片面性”,這種“片面性”又表現為: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同化于社會上的錯誤認識――感到只要認真完成課堂45分鐘,只要讓學生的考試成績理想就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教師”,就足一個“高水平的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備課上只注重于構思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在組織教學上僅敏感于學生知識理解掌握和成績的差異;在對學生的評價觀念上認為成績優秀的就是“好學生”。平時關心學生大多是作業與成績等等。顯然,教師如果只傾注實現這一目標,存在上述教學心態,勢必同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相悖,同教育學相違,也會同自身教學企盼相反。
3.忽視學生主體的差異性
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不同學生主體在閱歷、愛好、語言表達、知識構成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參與的積極性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差異。筆者有幸在06學年的第一學期給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上過課。在教學中,曾經用自我認為比較滿意的教學模式去上課,結果有的班學生相當自信地展現了風采并完全達到教學三維目標的要求;有的班學生在一定的引導和啟示中基本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主體差異這么大,然而我們政治課堂教學的模式卻一味強調樣板或模仿,這本身就違背了新課程理念的初衷,結果必然會適得其反。
三、對提高課堂教學的策略實施
1.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結合學科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此,確定了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必須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樹立“以生為本”的新課程觀念;要擺正學生和教師的位置,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強調老師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習,體驗學習興趣,發展個性,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的課堂,實現教學相長。
2.精心、全面的設計教學目標
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層次的,整體性的。如果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與說教”“檢查與考試”是非常片面的,顯而易見,這是“折扣”的執行課標,不利于課標的真正落實。從教學過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復雜的師生智力活動過程,也是奧妙的師生心理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完美的課堂教學整體目標,應該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前蘇聯著名教學論專家贊科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同時要得到一般發展。限于智力開發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務的思想政治課更是如此。事實上,政治課教學如果在目標上存在“單一性-低標準-小范圍”,就自然地捆住教師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學思路,就會阻礙學生各方面能力和個性心理的發展。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在目標上應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政治教師要在每堂課教學中想方設法努力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覺悟和心理素質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壓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學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3.努力促進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和“活動質量”的有機結合
新課程強調在課程實施過程注重學生參與,開展必要的學生活動形式,但更強調活動教學只是對學科課程、學科教學的輔助。高中生的思想趨于成熟,思維趨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就不應該是為了讓學生開心而設計幾個flash或笑話;也不應該以知識為核心來設計相關的活動。更應該做的是:讓學生輕松的同時,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探討人生;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教師必須提高對活動的指導水平,將對“活動形式”的重視與“活動質量”結合起來,正確處理活動過程與活動結果有效性關系,切實做好既要內容活動化,又要活動內容化。在設計活動時,要堅持適度原則;在開展活動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發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學生的參與、體驗、思考和踐行達到明理的目的;在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并學會深刻反思。
參考文獻:
[1]白高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空中英語教室(新教師教學),2011(5)
通過對教學常規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對新時期的教學常規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我認為新時期教學常規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深入研究新課標,積極貫徹新課程理念。在這個前提條件下,認真領會區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會事半功倍。我們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行動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認為這只是一種手段,它是一種宏觀上的要求,一種客觀的、理性的教學常規的制度。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轉變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努力培養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我們的教育應該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師的素質為目標的。目標雖然明確,如果沒有必要的手段,也是很難保證目標的達成的。因此我認為落實《小學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應該是一種管理手段,我們應該把它作為學校教學管理最基本的規范來加以認真落實,以期能有效地達成我們的教育目標。
《中小學教學常規實施細則》從三大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對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二是對教師教學常規提出了符合新課標理念的要求;三是對學生學習常規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每一方面的內容都十分詳盡,作為學校我們應該嚴格遵照常規進行教學管理,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推進校長引導工程,加大管理、指導力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學習教學常規,對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把教師勞動前移,嚴格按照備課要求進行備課,抓好備課、上課環節。不斷學習新課標,理解新理念,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每一個環節,形成課后反思習慣,做好教學札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自身發展;作為學生應該徹底改變以往被動的學習習慣,轉變學習方法,形成主動學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落實區教學常規實施細則,應該同校本教研形成合力。常規作為學校教學的一種管理手段,不僅對教學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對校本教研也有促進作用。教學常規落實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校本教研進行的質量,最終也是決定著學校教學質量的優劣。反過來校本教研活動也是教學常規的一部分。校本教研的出發點就是本著解決學校里一線教師教學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的研究方案。這是在廣大一線教師進行精心備課、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課后積極進行反思、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圍繞學校教學改革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校本教研抓的實,課題研究進行得順利,在很大程度上對學校教學常規管理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所以我們學校把校本教研與科研課題一起進行,利用每周四的教研活動日,扎實有效地開展此項活動,不流于形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教育局制定的教學常規管理辦法,積極吸收其他學校在教學常規管理中的先進經驗,補充完善自己學校常規管理辦法,努力縮小與先進學校的差距,力爭取得更大的成績。
關鍵詞:課改 培訓 實踐 思考
中圖分類號:G4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250-01
如今課改已經十余個年頭了,實踐證明培訓起到了一定作用,回顧培訓歷程我們重點做了五項準備工作、抓了十方面培訓、突出了三個特性。
1 強化學習 充分準備――突出一個“真”字
(1)強化學習,提高認識:學習《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素質教育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習讀本》;課改文件,先期進入課改實驗區的經驗,課程標準等文獻。充分認識課改的迫切性、必要性和艱巨性。樹立新的人才觀: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終身發展所必須的自學能力;樹立新的教學觀:關注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學習,創建師生平等、互動的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新的課程觀:進一步明確教師是教材及課程的使用和開發者,激勵廣大教師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及課程資源,增加師生交往;樹立新的評價觀:自覺改善和創建評價的方式、方法,發揮評價的促進作用,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綜合素質提高。
(2)廣泛宣傳,增強信心。開好研訓工作會議、領導小組會議、工作年度安排會議、階段總結匯報會、校長聯系會等。通過會議、刊物、給家長一封信、寫宣傳標語等形式和手段,加大宣傳力度,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征得家長和社會的支持,明確課改的意義、目的、目標及實施。增強信心,激發干勁。
(3)明確任務,提前備課:0二年初師校確定專人搜集材料,備課,撰寫數萬字的講義,準備通識性培訓。要求學科研訓員做好培訓準備,他們積極參加省、市培訓,查閱資料,撰寫講義,觀看先期進入課改實驗區的課例,確定培訓方案,為學科培訓做好準備。確定素質高,年富力強的骨干教師擔任課改任課教師,組織學習有關文件和新課標,為任課做好準備。
(4)強化管理,重在落實:強化制度管理,做到四個落實:一組織落實。教育局、師校、中小學都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規劃、領導、指導課改工作,落實課改實施。突出“校長是課改第一責任人”的地位和作用。二制度落實。制定持證上崗制度;研訓一體,管訓結合,以校為本的研訓制度;課改調研制度;課改總結、匯報制度等。三是方案落實:在教育局的直接領導下制定課改實驗方案和各階段工作安排,并督促落實。四是經費落實: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落實專項資金用于研訓員的培訓及資料設備的購置等。
(5)硬件建設,優化教學:購置課改書籍、資料,多面體教室,大屏幕,教學模型、學具等。改善教學條件,使教學更直觀、生動、形象,調動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突出過程教學,優化教學質量。
2 全面培訓 注重實效――追求一個”實”字
課改是系統工程,是對傳統課程的完善和補充,涉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手段、教學內容和策略等方面。課改的效果取決組織者、指導者和一線教師的素質及對把握、理解、運用的程度。培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之一。我們重點抓了十項培訓,突出了三個特性。
(1)十一項培訓。
①培訓者培訓:培訓者的素質是做好全員培訓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和培訓兩支隊伍:一是專兼職研訓員隊伍:聘任優秀教師充實研訓隊伍。通過統一目標要求,自學,研究,編寫活動講義,師校把關,講座輔導的形式培訓。二是骨干教師隊伍:國家和省級骨干教師,采取給任務、分課題、壓擔子的方式進行培訓。通過集中講座,帶新教師,指導科研,教學觀摩等培訓,發揮骨干的輻射作用。
②通識性培訓:通識性培訓是課改的基礎。通過巡回講座,培訓第八次課改的指導思想、背景、內容、課程設置、新課標及新教材的風貌和編寫指導思想、課時計劃、教學理念等內容。
③干部培訓:“有一個好校長,就能帶出一所好學?!保餍nI導干部都是課改領導小組的成員,他們是指揮課改工作的先決條件。干部培訓開設課改專題。
④任課教師培訓:課改任課教師的培訓是全面落實課改的根本保證。通過集中培訓全面系統地了解通識性、課標、新教材及教法,先期進入課改實驗區的經驗。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學生觀,掌握通識性、教學設計常識、新教材的體系、教學要求。
⑤深入調研,跟蹤培訓:學科培訓后,深入一線調研,采取聽課、座談、查看教學設計等全面了解培訓效果。對個性問題及時糾正,共性問題提出對策。撰寫調查報告,充分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和意見。
⑥觀摩研討,集中培訓:對調研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采取觀摩研討、集中培訓等方式進行指導和糾正。
⑦深化指導,強化培訓:抓反復,反復抓是強化培訓的方略。觀摩研討后,再次深入一線強化培訓,深入課堂跟蹤聽課,召開座談會,查看教學設計,對觀摩研討后仍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編發《與課改同行》等期刊深化指導。達到“扶上馬,送一程”的目的。
⑧評價方案的設計與培訓:能否有突出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呢?隨著課改的深入,經過充分醞釀,廣泛征求意見,編制學科考核方案,筆試抽測。研討、培訓、征求意見。完善學科考核方案。
⑨校本培訓:新課程的實施給校本很大的空間。首先對研訓員進行培訓,再由研訓員培訓一線教師。培訓校本、校本資源、校本課程及特點和形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關系、校本課程開發的建議、課程綱要的一般形式等內容。明確校本,校本教研和開發。各校結合實際制定校本培訓規劃,全面開展校本培訓、研修活動。
⑩課標培訓:課程標準的使用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標志。新課程實施取決于對課標的理解和掌握。師校研訓員先學一步,為培訓教師做準備,然后以學科進行課標培訓。通過出復習題,組織學習,統一命題考試,閉卷筆試,核定學分,記錄學分,強化學習,深化理解,正確使用。
(2)突出了“三性”。
突出實效性:五個“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容與教師實際相結合;形式與學校實際相結合;集中與在職培訓相結合;通識性與學科培訓相結合。注重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突出基礎性:七個“為主”、七個“面向”:通識性培訓以《走進新課程》為主,面向全體教師;學科培訓以教材為主,面向任課教師;培訓者培訓以研訓員為主,面向骨干教師;校長培訓以課改為主,面向理念更新;校本研訓以課題牽動為主,面向資源開發;課標培訓以掌握理論為主,面向學科教學;教師培訓以轉變觀念為主,面向學生發展。
突出全面性:實現五個“到”:從領導到教師;從理論到實踐;從通識性到學科;從集中到課堂;從教學教法到教學評價。
參考文獻
[1] 素質教育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習讀本[M].
開展“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研究”,是基于農村小學的層面,探討并實踐《標準(2011年版)》對計算教學有效性的要求;是在聚焦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從教與學的角度,致力培養農村小學生的計算興趣、良好的計算習慣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幫助教師走出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的誤區,提高學校的數學教學質量。重點探討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意義、內容、過程和成效。
[關鍵詞]
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年版)》)于2012年1月頒布和實施,縱觀其中的變化,最為明顯的是數學課程目標的變化?!稑藴剩?011年版)》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以下簡稱為“四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簡稱為“四能”)。對比課程標準實驗稿,《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的定位上進行了拓展,即從實驗稿的“雙基”變成了“四基”,“兩能”變成了“四能”。當課程目標發生改變,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最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四能”,發展學生的“四基”,有效地執行數學課程目標所規定的要求,以滿足課程目標的有效落實。
那么,如何從一個點進行細致的研究呢?考慮到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且當前部分農村小學已出現了計算能力弱化的現象。基于這些考慮,“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研究”的課題因而確立。
一、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意義
(一)體現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計算教學的要求
《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相對于課程標準實驗稿,當前小學計算教學不僅要關注“雙基”“兩能”的教學,而且更要關注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不僅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更要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而且更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聚焦小學計算教學的有效性,是對在小學計算教學研究方面的學者專家成果的總結,又是在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依照新的課程目標進行新的研究與探索,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執行《標準(2011年版)》對計算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其價值對當前小學計算教學研究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和幫助。
(二)提高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計算教學的質量
因為良好的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生活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增強學生計算能力這一目標,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之一,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聚焦“四基”和“四能”目標進行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研究,才能使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使學生獲得更充實的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更豐富的活動經驗,才能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發展。此外,課題研究內容重點在于“有效性”,教學有效性應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上,體現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上?;凇八幕焙汀八哪堋蹦繕司劢剐W計算教學有效性研究,其價值對促進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計算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有深遠的意義,其研究圍繞農村小學進行,對農村小學計算教學研究能提供一個參考依據和研究的方向。
二、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內容
(一)農村小學計算教學目標定位有效性的研究
1.了解《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在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的要求。
2.探索農村小學計算教學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清晰地定位“三維”目標。
3.研究怎樣針對學生的學情,將“三維”目標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二)農村小學計算教學內容處理有效性的研究
1.了解各學段計算教學內容安排,知道各章節計算教學內容的作用與特點。
2.探索計算教學內容與農村小學生實際的差異,結合農村小學生的實際,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問題情境,落實“四基”和“四能”目標。
3.研究怎樣結合農村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內容處理上溝通起口算、筆算與估算的聯系,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遷移,發展學生的能力。
(三)農村小學計算新授課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1.探索計算新授課教學中情境創設與復習鋪墊如何有效結合。
2.研究計算新授課教學中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如何有效結合。
3.研究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如何有效落實。
4.探索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新授課有效教學的策略。
(四)農村小學計算練習課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1.研究如何通過有效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2.探索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練習課有效教學的策略。
(五)農村小學計算復習課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1.研究如何通過有效的復習,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和綜合運用計算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探索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復習課有效教學的策略。
三、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過程
(一)農村地域學校小學數學教學課型與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
課題組在對農村小學計算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三種課型的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中,形成了新授課“促、探、練、測、評”五字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案例與教學設計;形成了練習課“準備、導練、概括、檢測、反饋”五環節教學模式的實踐案例與教學設計;形成了復習課“憶、清、析、練、評”五步驟教學模式的實踐案例與教學設計。
(二)農村小學有效計算教學研究與實踐
課題組在對農村小學有效計算教學研究與實踐中,提出了以“標”立算、以“趣”激算、以“探”思算、以“用”引算、以“效”評算的策略,彰顯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計算教學價值取向;提出了小學計算教學應關注學生“愛算”“會算”和“用算”三個方面內容,從學生主體地位的角度去探索、研究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凸顯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計算教學價值取向,提高計算教學的課堂效益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在小學計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驗算意識”“估算意識”和“簡算意識”三方面內容的培養,進一步豐富小學計算教學的內涵,凸顯《標準(2011年版)》對計算教學的要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等觀點。
(三)農村小學計算教學現狀的調研
課題組對農村小學計算教學現狀進行專項調研,針對農村小學計算教學目標定位、內容處理及計算教學新授課、練習課和復習課三種課型教學特征的認識及操作等內容做了科學的調研,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計算教學現狀及農村小學生計算能力做了專項的問卷調查,初步形成了農村小學計算教學要“尋找情境創設與復習鋪墊的平衡點”“尋找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的平衡點”“尋找學生探究與教師引導的平衡點”“尋找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的平衡點”等調研建議,以此解決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對計算教學目標定位模糊、教學過程不當,教學效率低下等系列問題;提出了采取情知引算、活動研算、練用促算的策略,以解決農村小學計算教學中出現的重情境創設、輕起點鋪墊,重算法指導、輕算理理解,重計算結果、輕思維過程,重練習題量、輕訓練質量等四大問題。
四、基于“四基”和“四能”目標的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成效
課題組通過近年來認真、踏實的研究和實踐,在學生個性成長、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提高等方面,均取得一些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并在農村小學計算教學課堂中產生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應用效益。
(一)在學生個性成長方面
通過項目研究,學生計算興趣不高、計算粗心、計算正確率不高、計算速度緩慢等問題將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實驗學生在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獲得上、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上與普通班的學生有明顯的區別,學生的思維將得到較好的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也得到一定的提高,更能體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其應用價值能在實驗學生與普通學生中得到充分的確認。
(二)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
通過項目研究,教師在《標準(2011年版)》理念下思考當前農村小學計算教學的現狀,并結合“四基”和“四能”目標,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計算教學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知識起點去實施有效教學,重塑學生計算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和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與口算、估算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成功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組織教學中能聚焦課程標準,從教學有效性的視域轉變教學觀念,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對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均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三)在教學質量提高方面
項目研究前,我校的數學學科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其中暴露出來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的計算能力相對較差,究其原因,一是我校是一所廣州地區農村中心小學,經布局調整,有18所“麻雀學?!辈⑷胛倚#?0%的學生來自農村,學生的計算能力參差不齊,良好的計算習慣沒有養成;二是教師在計算教學中以填鴨教學、題海訓練的方式對學生計算能力進行培養早已習以為常,其有效性甚低;三是教師沒有從“四基”和“四能”目標去研究計算教學,重點訓練學生的計算技能,忽視了計算教學中的思維成分。
通過項目研究,并按照實施方案有條不紊地將項目研究計劃落實到位,特別是能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在聚焦教學有效性的同時,致力學生“四基”和“四能”的提升,學校的數學學科教學質量已有很大改善,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了較大提高。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形成的一些成果,能為廣州市乃至廣東省農村小學計算教學提供可參考的依據,為致力提高農村地區小學計算教學質量提供一個可參考的范例。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新課標 小組合作學習 高中地理教學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缺乏
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其本質在于初中地理教學的基礎,才能決定高中地理教學質量?;诔踔械乩斫虒W的不重視,導致高中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趨于不足,有部分學生甚至放棄地理學科的學習。其本質原因有幾點:1. 地理偏理科,在學習上絕大部分的女生直接不感興趣,不想去思考、劃分與分析地理圖表;2. 高中教學體系中對于高中地理的基礎教學不夠重視。因此,學生逐漸地對于學習地理學科缺乏興趣。
(二)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其教學系統本質是依仗地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對于高中而言,學校應當擴展與優化高中地理學科教研組,解決地理教師匱乏、綜合水平不足、青黃不接等現象。就目前而言,絕大部分的高校地理教師,其實際職能范圍大大超出其崗位職能工作,除此,要實現師資隊伍的完善,必須加強對于教師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優化現階段教師的教學手段,從思想上,破除學生、地理教師以及學校領導層對于地理學科的懈怠,改變其傳統的教學觀念,從而實現新課標下的高中地理師資隊伍建設。
(三)教學資源匱乏
地理,是一門理科,但同樣是一門引人入勝的學科。其教學內容中的地理人文故事與古今軼事,是許多青少年會去探索與興趣學習的。比如:許多不優秀的學生,熱愛三國類的游戲,但其對于古今中國的地域分布情況,卻能夠了如指掌。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接觸與興趣,通過游戲可以接受更多的課外知識與故事,豐富其部分的地理綜合素養。新課標下的我國高中地理,其教學資源依舊處于匱乏階段,比如設備:地球儀、投影機、多媒體計算機;又比如教材:教師缺乏對于訂閱地理學術雜志的習慣、學校圖書館地理書籍存量少、地理教師缺乏特定的地理模型。正是由于教學資源去匱乏,導致了地理缺失了引人入勝的學科魅力,讓學生無法去接觸到趣味性的一面,從而全面地降低了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興趣以及學校地理教學的發展進程。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
對于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是實現學生自主與合作化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有利于驅動高中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積極態度。通過不斷地設計提問、學習、交流與表達,教師主導教學目標,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輔助教學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的培養,營造一種趣味化、知識化與探究化的教學課堂氛圍,逐漸地改變其傳統地理教學的自然過程,從而優化其本質教學,實現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打造效率教學課堂,從而讓學生全面性地發展學科學習。
三、新課標下高中地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初探
(一)教學設計
要實現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課程教學,其本質在于教師應當熟練“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結合現階段的高中地理教學困境,引入課外性的教學資料,構建初步的地理模型,遞進式與探究式的知識傳授過程,不同教學內容,則引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觀看與活動,讓學生對于每節課都有著充分的新穎感,從整體教學大綱上,優化每節“小組合作學習”的小課,力求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從而更好地優化其教學質量。
(二)分組模式
古語有云:教學相長也,其揭示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必須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交流與促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當采用合理化與科學化的分組,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方式,對于班級學生進行6人一組的“小組合作學習”,參考學生地理學情,綜合每組地理綜合知識。本著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與促進的目標,安排小組長,協同教師“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小組學習協調,從而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地理教學目標。
(三)“小組合作學習”案例分析材料
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為課堂教學,課前一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提倡高中生利用地理課本、網絡、圖書館以及老一輩的經驗故事等資料,進行氣候、生物、地質、水質、地勢方面資料收集,由小組長進行綜合記載。
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堂中,教師事先組織小組長進行綜合資料的發言,教師參與討論起水土流失過程的環境演變,并提出:“小組對于‘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進行排列”,讓小組學生能夠自主化想法交流。
利用多媒體教學,繪制出相關的影響因素曲線,并輔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們充分地理解對于地理中的一些科學曲線的認識,并要求小組學生進行自身觀點的影響因素曲線繪制,通過小組課堂學習、交流,加以教師輔導,進行影響因素曲線的初步繪制,讓學生們去自主化、合作化與探究化地摸索,從而接受地理知識中的一些枯燥理科理念,實現對于小組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提升。
結語
總而言之,學校與地理教師對于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對于課堂的設計,深入“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的自主、合作、趣味與探究性的學習氛圍,貫徹與落實“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不單單提升教學方式,更重要擴寬教學手段與教學材料,從本質上推進高中地理教學質量,使高中地理更生動,為高中生學習所感興趣。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閱讀;中學;新課標;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學成敗得失、積累教學經驗的一項重要內容?!靶抡n標”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案研究是語文教師繼續教育能力檢測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價值在于促進教師將課程改革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之中。教學方案的研究使教師處于一種反思狀態,不僅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具體行動,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思維品質;教師通過看課、評課提高教學方案的實效性,有助于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總之,教學方案研究是教師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初中語文教學方案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根據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對具體教學方案中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深刻反思和客觀評價。本文首先論述了新課標下的教學理念,說明了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特點,提出了新課標下閱讀教學方案的相應策略,為中學語文教學方案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新課標下教師的教育理念
新課標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p>
新課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案應該突破過去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學科的局面,樹立大教材觀、大語文觀,讓閱讀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應該強調學生主體建構、自主探究,變訓練為主為積累為主,變深入分析為培養悟性,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尊重師生的個性和作品的個性,體現現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個性化。應該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重視學習結果但更要重視學習過程,特別要努力做到把以教為主的過程變成以學為主的過程。
二、新課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特點
1.師生角色定位準確,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學習的過程
從角色定位來看,教師不是知識的輸出者,而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來看,通過將教學內容的合理分解,使得學生能夠有目的地查找資料,從而做好課堂交流。而在教學中,學生能夠逐個環節進行集體交流,教師總結時點出需要識記和重點掌握的知識,從而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做到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學習。課堂上,教師信任學生,讓學生搜集資料、競賽研討,又應不放棄指導的職責,教學活動井然有序,時效性強。
2.現代語文教學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一是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內容要立足于課文又不局限于課本,如搜集作家作品、文學常識和歷史背景等的相關資料,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二是指教學形式開放性。學生分組競賽與教師參與歸納總結相結合,既不按部就班,又不放任自流,課堂充滿生機。三是指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在查找資料、分組競賽的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討論、辯論,無疑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個性化特征
在教學中采用自學、競賽加老師點播、總結的方法,使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交流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所得,學生有思考的權利和精神自由。師生的學習和思考成果就會成為課堂上寶貴的學習資源,而不是將教師的觀點或者教師用書上的結論強加于學生。
三、新課標下閱讀教學方案的策略
新課標要求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以張揚師生的自主與創造精神。閱讀教學必須開發豐富多彩的行動策略,這是新課標的精神,也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在方案研究中重視以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策略為參照研究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和教研訓練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新課標倡導多種教學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自主性閱讀教學策略
教學方案應采取學生的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閱讀教學策略。自主性閱讀教學策略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發現法、問題法、討論法等,在方案制訂時,應做到:(1)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提出并確定教學目標,積極發展各種學習和思考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2)教師認真指導為學生提供學習范圍,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指導作用;(3)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保證充分的閱讀、思考。
2.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
學生就閱讀材料提出問題,并以問題為中心,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使學生通過主動探究、溝通、交流獲得知識、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方案設計應做到:(1)以問題為主線。“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中要解決的第一個核心問題,學生確定的“教學目標”又成為要解決的新問題;(2)學生根據自己確定的目標查閱資料解決問題;(3)有多維交流的空間。
3.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性化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個體調動全部的心智和情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從而對作品產生見仁見智的個性化理解的教學方法。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尊重閱讀主體的自主性,倡導閱讀實踐的探究性,承認閱讀結果的差異性。
4.創造性閱讀教學策略
創造性閱讀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誘發他們的創造動機,使學生在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和個性特征的前提下,涵泳、體味思考作品,讀出自己或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及結論。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5.對話式閱讀教學策略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對話式閱讀教學是教師激勵并促成學生與課文、與作者、與學生自己、與他人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汲取作品營養,提高語文素質的教學活動。
將新課標的理念落實到教學方案之中是教改的當務之急,應加速這種落實與轉化。只有不斷探索語文教學方案的研究方法,才能使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促進我國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涂樹林.新課標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與探討[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20):121.
[2]王琴.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對話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201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