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所得稅法釋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實物捐贈; 計價; 交接手續; 指標; 稅前扣除
1981年7月28日我國第一個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近三十年來,基金會的知名度和作用越來越大,數量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國已經有1 597家基金會,包括面向公眾募捐的公募基金會與不得面向公眾募捐的非公募基金會,年募集資金近200億元。
在基金會募集善款活動中,收到的實物捐贈越來越多。實物捐贈因其可以迅速解決被救助人的實際困難,可以充分發揮捐贈物的使用價值,可以減少對捐贈人現金流的影響,而廣受捐贈人的推崇。這本是有利各方的好事,但是,目前我國實物捐贈中存在一些亟需引起關注的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希望有助于促進慈善事業的更好發展。
一、實物捐贈計價問題
表1為某公募基金會2009年度接受實物捐贈明細表。
通過對表1中實物捐贈計價的認真分析,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一)按照捐贈者提供的價格計價,有失公允性
表1中帳篷的計價存在這一問題。該基金會以捐贈單位提供的價格說明為依據確認帳篷的入賬價值。眾所周知,帳篷因品牌、規格、型號不同而價格往往相差甚遠,完全按捐贈者認可的價格計價有失公允。汶川地震中捐贈帳篷的價格就備受爭議,相關資料如下:
資料1:表2是天涯互助――互助救災報道:湖南車友會捐款自己購買的帳篷,價格很便宜。
資料2: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宣傳處處長夏洪艷指出,截至2008年19日,中國紅十字會一共向災區送去了價值
1 540多萬元的13 114頂帳篷。每頂帳篷1 174元。
資料3:2008年5月18日,《人民日報》報道,青海向災區緊急捐贈價值
2 250萬元的5 000頂救災專用帳篷。每頂帳篷4 500元。
帳篷究竟價值幾何?從236元一頂到4 500元一頂,如此大的帳篷價格差距確實提醒人們,實物捐贈的計價不能完全按照捐贈者的一家之言而定。
(二)按照商品定價計價,忽視折扣的存在
表1中圖書的計價存在這一問題。該基金會根據圖書定價確定其入賬價值。我們看到接受捐贈的圖書最少的有一百冊,最多的有幾千冊。眾所周知,批量圖書的買賣都有折扣,完全按照定價確定入賬價值顯然不準確、不嚴謹。表1中圖書共有1 575 550元,如果按照8.5折扣計算,實際入賬價值應為1 39 217.50元,虛增價值236 332.50元。
(三)計價缺乏依據,無從查證
表1中礦泉水的計價存在這一問題。該基金會沒有礦泉水的數量記錄,沒有礦泉水的單價記載。承辦人員已經離職,具體情況無人知曉。
二、實物捐贈移交手續問題
(一)接受實物捐贈沒有及時開具捐贈收據
表1中圖書“小學生圖文雙解字典”和“世界名人傳記”存在這一問題。該基金會沒有及時給捐贈人開具收據。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60號)規定,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在接受捐贈時,應按照行政管理級次分別使用由財政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印制的公益性捐贈票據,并加蓋本單位的印章。
(二)實物捐助出去沒有接受者的接收憑證
表1中礦泉水和500 000.00元的圖書存在這一問題。400 000.00元的礦泉水和500 000.00元的圖書捐助出去,沒有接受者的任何收據或接受證明。只有實物托運單,且接收人也是該基金會工作人員。
一般從事公益活動的基金會在進行對外捐贈或資助時,一定有捐贈協議、資助協議、受益人收據或者其他接收捐贈的證明。有時基金會與當地的政府部門或者民政部門聯系,取得這些政府機構的大力支持,同時有這些機構的相關證明,這些都可以是真實捐贈的依據。但是如此巨額的捐贈,卻沒有接受者的任何接收證明實在令人費解,很難確定該項捐贈或資助的真實性。
以上是某公募基金會實物捐贈計價和手續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基金會在接受實物捐贈中普遍存在以上的一種或幾種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基金會的聲譽和社會對于慈善事業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獻愛心的積極性。實物捐贈問題的危害分析如下,需要引起有關各方的關注,以便更好地完善這一方興未艾的事業。
三、實物捐贈問題的危害性
(一)實物捐贈可能成為基金會完成指標的調節工具
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第29條的規定:公募基金會每年用于從事章程規定的公益事業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
該基金會2009年度公益事業支出3949971.89元,上年總收入5403 184.61元,公益事業支出占上一年總收入的比例為73.1%,符合《基金會管理條例》第29條的規定。
但是,如果剔除表1中沒有受贈憑證的400 000.00元的礦泉水和500 000.00元的圖書,該指標為56.45%;再剔除圖書的折扣236 332.50元,該指標為52.07%。如果再考慮到帳篷的計價問題,該指標一定更低,遠遠達不到《基金會管理條例》第29條的要求。
(二)實物捐贈可能成為捐贈單位偷逃企業所得稅的手段
實物捐贈入賬價值的多少既涉及到基金會捐贈收入的準確性,也涉及到捐贈單位企業所得稅或捐贈人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的問題。
根據我國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根據2008年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假定表1中的實物捐贈單位符合稅前扣除的標準,則其中400 000.00元的礦泉水,236 332.50元的圖書折扣,涉及共計636 332.50元虛增的稅前扣除,導致企業所得稅少交159 083.13元。
綜上所述,實物捐贈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實物捐贈計價有問題,那么基金會當年的捐贈收入就不真實,直接影響其指標的完成;同時捐贈單位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也不準確,最終影響國家稅款的征收。捐贈者是在做慈善事業,我們是否一定要這么苛求呢?筆者認為:實物捐贈有利于國家、捐贈人、基金會和受贈人,是一舉多得的善事,但是,慈善事業更需規范和透明,不要讓實物捐贈成為某些單位和組織謀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
【參考文獻】
[1] 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76-177.
[2] 余曉敏,劉忠祥,張強,等.我國基金會的稅收制度[J].稅務研究,2010(5):25-26.
[3] 司徒望.紅十字會應直面帳篷價格疑云.新快報[EB/OL]. http://news.省略/pl/2008-05-28/102115634811.
shtml.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稅務 內控體系構建 意義和方法
內部控制是一個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一種手段,在企業內部管理監控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企業內部控制已經很熟悉,它已經充當著企業防范風險舞弊的一面“防火墻”。但是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起著一個重要成分的稅務內控,卻還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伴隨著我國稅收環境的不斷改善,國內很多企業整體的稅負在逐年的下降,稅負的下降給企業帶來諸多實惠的同時也導致了企業的稅務稽查風險也越來越高。這種外部稅務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稅務內控水平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企業在加強內部控制的同時,更要防范稅務風險的意識,應將稅務內部體系融入到企業整體內控體系中。
一、稅務內控的背景、定義和目標
稅務內控已經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心和注意。作為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稅務內控,業界對此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國學者普遍認為稅務內控是由企業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企業的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保證企業實現“在防范稅務風險的基礎上,創造稅務價值”這一最終目標的一整套流程、規范等控制活動。從稅務內控的定義中可以得出:企業實施稅務內控的最終目標有兩大類:一是防范稅務風險;二是創造稅務價值。
二、房地產企業構建稅務內控體系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房地產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房地產稅收收入也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逐年增長,成為國家稅收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政府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影響下,政府部門(尤其是稅務管理的部分)對房地產業的管理日漸嚴格。自2002年起,房地產企業一直被國家稅務局列為當年度稅收專項必檢的對象。并且公眾目前普遍認為房地產企業偷漏稅現象特別的嚴重,這也說明了目前房地產企業涉稅風險很高。
首先對于國家來說,從2006年開始,國家逐步加大了對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的力度,比如限購令、銀行加息等政策的出臺,2011年密集出臺的調控政策已經對整個房地產市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限購城市成交量普遍同比下降,房價下調的趨勢已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全面蔓延。但是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稅收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中還是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立有效的稅務內控體系有利于引導房地產行業健康和諧的發展,對整個金融系統和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其次對于企業自身來說,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保證企業高效率地實現其經營目標。一方面成立稅務管理部門進行稅務內控管理可以使企業進行整體涉稅事項布局,合理安排稅務事項處置,并利用相關稅收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納稅籌劃,節約稅收成本,實現企業稅后收益最大化,創造稅務價值。另一方面可以經得起稅務機關的納稅檢查、避免稅收處罰、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信用評價。另外企業稅務內控機制紊亂會導致企業稅務風險的產生。稅務內控制度不健全或者涉稅事項處理的不正確都可能產生重大的稅務風險。企業能否進行有效的稅務內控管理會直接影響稅務機關對企業的納稅風險評估、檢查,進而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三、構建適合房地產企業稅務內控體系的方法
為了盡可能的規避稅務風險,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房地產企業應該在深入學習和研究《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等文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本企業的稅務內控管理實踐,現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幾點房地產企業建立稅務內控體系的方法。
(一)為了提高企業稅務內控管理水平
應在財務管理部門下設立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即使沒有能力設立專門的部門,也應設立專人專崗來負責企業具體的稅務管理工作,并明確稅務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涉稅崗位不單單指稅務申報的人員或者財務人員,還包括與公司稅收緊密聯系的其他部分人員(如業務、采購部門)還應當有房地產公司領導層的支持。稅務管理的職責包括:稅務申報數據核算、填制申報,發票使用管理情況,稅務風險事項分析、評估、處置和監督;收集并整理分析財政稅收政策的最新變化,確定與房地產企業相關的有效涉稅業務信息;對各業務部門進行一定的稅務指導,杜絕經營過程中潛在的稅務風險;積極參與公司投資、籌資等方面稅務管理討論,并能提出有效的稅務評價意見。
(二)對各環節的風險管理流程進行控制
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是一種防范性的控制機制,是企業防范風險的基礎,也是企業防范風險的前提。內部控制制度包括為企業保證企業正常運作、規避和化解風險等一系列的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作為內部控制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要進行稅務內控管理,就必須要建立科學的內部涉稅事物管理組織。還要加大稅務工作事前籌劃過程的控制力度。實現每個企業流程稅務價值的最優化。房地產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各個涉稅環節的風險點進行評估、控制,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通過這些體系的有效運行,對涉稅風險進行有效控制,最終達到控制涉稅風險,創造稅務價值。房地產企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業務環節,開發建設環節主要涉及土地增值稅;交易環節,即房地產企業的銷售環節,涉及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稅、教育費附加、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和企業所得稅等多個稅種,是房地產企業涉稅最多的環節;保有環節,即出租取得租金收入或以房地產入股聯營分得利潤,這個環節所涉及的主要有房產稅、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費、企業所得稅等。
(三)建立健全企業內部風險匯報制度
風險匯報,是包括匯報制度和匯報標準這兩個方面。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于能明確各級涉稅人員的責任,提高房地產企業對涉稅風險的反應速度。匯報制度,涉稅內控人員要以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公司稅務情況。一些重大的涉稅事項的確定,是很難一概而論的。必須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一般而言稅務的檢查、籌劃、重大涉稅合同、重大稅收優惠政策的應用,稅額超過萬元以上的涉稅風險等都屬于必須的匯報事項。匯報的標準決定了各部門涉稅人員如何進行匯報,是一個流程標準的問題。方便于匯報文本在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人員簽字流轉中能得到統一理解。譬如,稅管人員在工作中發現問題一定要及時匯報,并且已標準化的內部文本進行簽字流轉。稅務主管再與其他部門人員協商糾正那些不合理的處理方式。如果存在較大稅務風險,那么他應該向他的主管部門領導進行溝通交涉,并向公司高層領導進行匯報。
(四)建立內部稅務風險測評制度
所謂建立風險測評制度,就是從房地產管理的角度對稅務風險測評進行明確的制度。并將其作為房地產企業日常管理的一部分。
一是要提高每個員工的風險控制責任感和敏感度。這一點可以通過加強培訓來實現,尤其對涉稅業務崗位、生產經營人員進行基本稅務知識的培訓,使其對涉稅風險有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同時培養端正的風險效益觀。
二是各涉稅部門應當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對本部門的業務進行涉稅風險評估,對于存在的風險應當及時整改,消除風險,對于可預見的將要發生的風險可以合理規避,防患于未然。
三是稅務風險測評制度要根據稅收政策的變化,房地產內部管理體系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另外即使設計了清晰的目標和措施,但是由于相關部門和人員的不理解,可能會導致責任人不能有效的執行,實施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所以,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對整個納稅風險管理工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房地產企業各部門、房地產企業和其他企業以及公司和稅務機關之間都要加強信息交流和溝通,特別是要加強和稅務機關的友好聯系,同時對風險管理結果進行分析,并做好下一步的納稅風險預測。
四、結束語
以上是本人結合房地產公司的行業特點和涉稅事項以及內控體系的流程提出的幾點適合房地產企業稅務內控體系構建的方法,希望對房地產企業構建完整、系統高效的稅務內控體系和對房地產企業防范涉稅風險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方紅星,王宏譯.(美)COSO制定.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郭偉,肖大勇.稅務內控為企業筑牢“防火墻”[N].中國會計報,2008
[3]林鳳羽.企業稅收風險產生的原因及控制對策[J].金融經濟,2007(16)
[4]張紅玫.論企業稅收內控[J].現代商貿工業.,2010(2)
[5]李建瓊.企業稅收風險管理機制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7
[6]張舒.加強房地產企業稅收征管的思考[J].財政監督,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