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

第1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專科院校 食品機械 課程設計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086-01

當前,高職高專教育主要是以一線就業為直接導向的專業技術教育,這就要求專業基礎課教學中需要更加系統的介紹專業知識,并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基礎知識綜合應用分析實際生產問題,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1]《食品機械與設備》是食品類專業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活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和綜合運用能力。目前,該課程主要沿用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是考前突擊,應付考試,教學效果一般;而一些學者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2],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仍然存在空缺。

一、課程設計概述

課程設計是指課程內容完成后,集中一段時間,以單獨或分工合作的形式,繞某一設計課題,通過查閱資料、確定方案、設計計算、繪圖等步驟[3],完成既定任務的專業實踐活動,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

1.課程設計的目的和作用

課程設計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綜合分析運用能力,具體作用如下。

首先,課程設計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理解、融會貫通的過程;其次,培養學生對文獻材料的收集、整理、再加工能力;再次,課程設計是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有效結合,可以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外,課程設計還可以提高學生整體思維和創新能力[4]。

2.課程設計流程

課程設計主要由選題、指導與管理、考核三個環節組成。其中,選題是關鍵,指導和管理是過程控制,考核是最終的檢驗。

二、食品機械與設備課程設計實施

1.課程設計的內容及要求

課程設計題目為《**生產線設計》,擬從焙烤、飲料等常見食品中選擇一個或一類產品,結合其生產工藝特點,制訂生產方案,選擇、裝配生產設備,完成生產線設計示意圖,形成設計報告書及答辯PPT。

1.1設計報告書應涵蓋以下內容:(1)產品方案,包含產品名稱、配方、工藝參數等;(2)生產方案,計劃年度或月度產量,班組生產產量及人員需求;(3)生產線設備,包含設備選型,擬定選用廠家報價等;(4)生產線示意圖;(5)物料衡算;(6)投資估算與利潤預測等。

1.2課程設計要求:(1)設計報告內容要求:產品方案應符合食品加工科學要求;生產方案和設備應科學合理;物料衡算可只考慮生產消耗;投資估算和利潤應符合基本財務準則;(2)設計報告格式要求:設計報告最終形成word文檔,按畢業論文格式整理;(3)設計報告不得出現雷同卷,否則不計成績;(4)時間要求:答辯前一天提交電子版和紙質版設計報告書,以及答辯PPT文檔。

2.課程設計的過程和管理

課程設計時間為兩周。首先,下發設計任務及要求,組織學生選題,擬定設計方案和工作計劃;之后,學生查閱資料并進行生產線設計;然后,撰寫設計報告,制作匯報PPT;最后,舉行答辯,評委評比。

設計過程中的教師指導采用現場答疑和在線答疑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安排老師在固定時間在教室針對高難度及公共問題進行集中答疑;同時通過微信和QQ群等網絡工具構建學生自我討論和教師點評指導的在線答疑平臺,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決學生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

設計過程中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管理,記錄學生出勤情況,并最終根據出勤情況給出平時成績。

3.課程設計的考核

課程設計考核從平時表現、設計報告、答辯成績等三個方面分別計分,滿分100分,其中平時表現占10%,設計報告50%,答辯成績40%。最終課程設計成績以40%權重計入課程考核。

3.1平時表現是根據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出勤情況綜合給分,由指導老師給出。

3.2設計報告成績按內容、格式、科學性等三個方面分別給出成績,且以給定權重合計得到報告成績,評分要求如表1所示,該部分成績由指導老師給出。

3.3答辯成績于答辯結束后由三位評委老師按照PPT制作、問題回答、個人儀表、語言表達等四個部分分別給出,各項之和為該評委總分,最后取平均值即為該生答辯成績。

三、食品機械與設備課程設計實施中的問題與討論

1.專業課程體系的系統化和匹配性問題

《食品機械與設備》作為食品類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在第三學期開設,此時食品專業課程學習并不充分,只有《食品工藝學》作為專業基礎課同步開設,這使得食品機械課程設計的開展出現系列問題,影響了課程設計的最終效果。課程設計規劃時可整體考慮專業課程先后順序與銜接,知識點的融會貫通,達到更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2.學生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亟待提高

實踐表明,課程設計過程中,學生對資料收集整理能力欠缺,特別是對學術文獻資料的查閱、收集、整理能力,部分學生在設計開展前從未了解過文獻資料。通過課程設計的開展,普及了文獻資料的查閱、收集方法,為學生以后求知發展奠定一定基礎。

3.課程設計中的職業道德教育

課程設計之初,學生普遍表現態度不端正,出勤情況差,缺乏必須的職業素養。課程設計中通過企業生產流程的模擬、工作態度的培養,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到課程設計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四、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多次實踐證明,食品機械課程設計深化了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一種實踐教學模式,課程設計可以更好地實現實踐教學環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寬度,提升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全面思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增強了學生就業中的競爭力。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大專院校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提供一定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朱亞珠.調整高職《食品機械與設備》課程結構[J].科技信息,2012(35):301.

[2]段續,朱文學,張仲欣.食品機械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的探討[J].科技咨詢,2009(26):201-203.

第2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隨著單片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單片機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工業自動化控制、通信、儀器儀表的智能化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作為工科類專業的學生,怎樣學好《單片機原理》這門專業基礎課,作為教師,怎樣通過《單片機原理》課程的學習及《單片機課程設計》來培養在校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敢于動手、善于動手和獨立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課題。由于這門課程自身的特點和教學目標,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采用了《單片機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 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對實驗內容進行教學改革,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

2、利用單片機課程特點,為學生創建一個實踐與創新的學習平臺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是一門技術性、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歷年來的全國大學生競賽試題(電子類)都幾乎會汲及到單片機技術的靈活運用。而實驗與課程設計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我們將實驗課與課程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做一定數量的驗證性實驗,讓學生充分掌握單片機的基本原理、指令系統、接口技術,使其具備初步的單片機硬件設計、軟件開發能力基礎上,才進行綜合性實驗,在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做得得心應手的時候,再進行課程設計。單片機課程設計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包括單片機軟件設計、硬件設計,調試等實踐內容。通過這些環節的實踐、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這樣,學生通過實踐、實戰,一步步深入,當學生們將每個實驗內容完成、理解、吃透后,就會有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獨立、高效、有創造性地去開發新的項目。這樣,就能很好地、充分地利用實驗課及課程設計為學生構造一個實踐與創新的學習平臺(如圖1)。同時又為他們將來參加各類競賽做了很好的鋪墊。

3、對實驗內容進行教學改革,提高開發效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適應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3.1 改用C語言作為開發單片機的主流語言

以前,我們進行實驗時主要是以匯編語言為主。因為匯編語言能直接操作計算機的硬件,學習匯編語言能幫助我們去了解單片機的硬件構造,當然同學們必須掌握匯編語言的基本方法。但采用匯編語言編寫單片機應用系統程序所花的時間長,且調試及排除錯誤亦比較困難。為提高編制計算機系統和應用程序的效率,適應社會競爭的需要,改善程序的可讀性和可移植性,我們在要求學生了解匯編語言的基礎上改用了高級語言編程,用C語言作為開發單片機的主流語言。要求學生用C語言來編寫目標系統軟件,這樣就會縮短開發周期,增加軟件的可讀性,便于改進和擴充,同時,亦方便學生將C語言編寫的程序很容易在不同類型的計算機之間移植。

3.2 采用Keil C51 Windows集成開發軟件及51MCU DEMO試驗板作開發平臺

我們采用了Keil C51 Windows集成開發軟件及51MCU DEMO試驗板作學生學習單片機技術的開發平臺。Keil C51是德國Keil公司開發的基于Windows平臺的單片機集成開發環境,可以講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最強大的51單片機開發應用平臺之一。它包含一個高效的編譯器、一個項目管理器和一個MAKE工具。它集編輯、編譯、仿真于一體,支持匯編、PL/M語言和C語言的程序設計,界面友好,易學、易用。特別是,它內嵌的仿真調試軟件可以讓學生采用模擬仿真和實時在線仿真兩種方式對目標系統進行開發,而且學生在軟件仿真時,不但可以隨時模擬單片機的I/O口、定時器、中斷之外,甚至還可以仿真單片機的串行通信。而51MCU DEMO試驗板功能強大、用途廣泛,它集與PC機通信的電平轉換電路驅動字符液晶及點陣圖形液晶接口、行列式鍵盤、音響實驗電路、中斷實驗電路、I2C總線、DIP開關、程序的ISP在線下載接口等于一體的51單片機開發板。學生除了能在其上進行一般的驗證性、綜合性實驗外,還可以學習開發、設計較高級的智能化、應用型實驗項目如:單片機與PC機的遠程交互通信、單片機在線編程控制等。

3.3 開好(重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的全過程

在確立了開發語言及實驗平臺搭建好后,強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一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選題時要求學生結合理論課及平時的資料收集,自己確定題目。自己分析、設計、自己動手編程、調試安裝,并最后完成一個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與實現。強調學生自己動手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通過查閱資料、確定方案、軟硬件設計及調試和撰寫設計說明書等,從而對單片機應用系統的設計過程得到一次全面的實踐訓練,從而使學生獲得單片機應用系統開發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以后參加種類比賽及將來去設計和實現單片機應用系統打下良好基礎。

4、課程設計典型案例分析

4.1 課程設計目的

單片機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要求通過理論教學和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在理論的指導下,主要依靠實踐活動,設計出一個小型單片機應用系統。課程設計目的是使學生增進對單片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單片機理論方面的理解,掌握單片機內部功能模塊的應用,如:定時器/計數器、中斷、片內外存貯器、I/O口等,熟悉單片機應用系統的軟硬件設計過程、方法及實現,為以后設計和實現單片機應用系統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樹立嚴謹的科學作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單片機軟硬件設計、調試、整理資料等環節,初步掌握工程設計方法和組織實踐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開展科學實踐的程序和方法。

4.2 課程設計要求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題設計,掌握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方法;完成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及調試工作;在課程設計中要注重培養工程質量意識,并寫出課程設計報告;通過查閱手冊和有關文獻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電路方案的分析比較、器件的選取、安裝、調試等環節,掌握單片機應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設計方法;掌握常用儀器設備實驗仿真開發系統的使用方法,學會實驗調試,提高動手能力;綜合應用課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去獨立完成一個設計任務;培養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4.3 單片機課程設計總學時安排

單片機課程設計總學時為18學時,安排學生每天用2學時進行課程設計,具體安排見(表1)同時還安排專門的老師作指導。包括對學生所選課題的深入分析,對實施方案的探討,對學生所擬定的總體設計方案進行認真研究、論證,以避免定稿后才發現方案上的疏忽,造成開發進程的延誤。

4.4 課程設計實例

4. 4. 1 實驗題目:單片機與PC機的通信實驗

系統開發環境: 采用MCS-51單片機軟件Kei C51及51MCU DEMO試驗板作開發主平臺;采用C語言作為開發單片機的主流語言

實驗所需器材:并口下載器、16×2字符液晶顯示模組、128×64點陣圖形液晶顯示模組、5V高穩壓電源、一臺PC機

實現方法探討: PC機發送一個字符給單片機,單片機收到后即在個位、十位數碼管上進行顯示,同時將其回發給單片機。要求:單片機收到PC機發來的信號后用串口中斷方式處理,而單片機回發給PC機時用查詢方式。

4. 4. 2 MCS-51單片機軟件Kei C51的開發過程

1)開發的全過程的過程,請見圖2。

2)單片機C源程序清單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code SEG7[10]={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uchar code ACT[4]={0xfe,0xfd,0xfb,0xf7};

/*************************************************************/

uchar code as[]=" Receving Data:\0";

uchar a=0x30,b;

//****************************************************

void init(void)

{

TMOD=0x20;

TH1=0xfd;

TL1=0xfd;

SCON=0x50;

TR1=1;

ES=1;

EA=1;

}

//************************

void delay(uint k)

{

uint data i,j;

for(i=0;i

{

for(j=0;j

}

//**************************************

void main(void)

{ uchar i;

init();

while(1)

{

P0=SEG7[(a-0x30)/10];

P2=ACT[1];

delay(1);

P0=SEG7[(a-0x30)%10];

P2=ACT[0];

delay(1);

if(RI)

{

RI=0;i=0;

while(as[i]!='\0'){SBUF=as[i];while(!TI);TI=0;i++;}

SBUF=b;while(!TI);TI=0;

EA=1;

}

}

}

//*****************************************

void serial_serve(void) interrupt 4 ;

{

a=SBUF;

b=a;

EA=0;

}

5、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單片機課程設計后,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有了單片機課程設計的經驗和掌握了技術知識及具有了實際操作能力的的基礎上,老師再去有的放矢地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全國“跳戰杯”、廣東省的軟件大賽等,通過競賽努力去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為學生們畢業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實踐證明:《單片機課程設計》做得好,參加過各種類競賽、參加過學校學生科研立項,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實驗立項、做過大量項目的學生,畢業后都能找到好工作,都會受到用人單位的熱烈歡迎,都會成為單位的重要的技術人才。

6. 結論

通過“單片機課程設計”,使學生初步掌握了單片機系統的設計方法,并使學生得到了對項目開發及應用方面的初步訓練。懂得了如何去開發一個項目:從總體方案的初步設計、編程、軟件硬件調試、編寫設計報告、系統使用說明書,到系統功能的最終實現的全過程。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體現了由理論知識的學習到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的過渡過程。實踐證明,經過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普遍得到極大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志良.單片機原理與控制[M].北京:機電工業出版社,2002.

第3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網絡課程設計;學習;現代遠程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教育教學的目標、方法、形式、載體也隨之不斷更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網絡課程、數字課堂是互聯網時代,快速獲取有效知識不可或缺的新型學習手段。

一、網絡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網絡課程設計即以人本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根據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習者、學習目標內容、環境條件等對課程呈現形式、結構模塊、界面、導航進行具體計劃的活動,該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在線學習,滿足其多元學習需求。目前國內高校的很多網絡學院開發的網絡課程不計其數,但真正體現人本主義學習理念,滿足學習者的需求的優質學習資源卻并不見多。筆者通過對國內一些高校網絡學院的網絡課程進行采樣、分析后發現目前網絡課程設計在內容、結構、功能等方面還存在著問題。如網絡課程設計缺乏教學理論的指導,“重技術、輕教育”的現象較為凸出。其次,未能提供有效的自主學習資源,信息更新率低。缺乏網絡課程交互設計。學習評價方式單一等等。這些問題如不科學地看待和解決,勢必影響到現代遠程教育今后的發展,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優質網絡課程設計的建議

針對目前網絡課程設計現狀與問題,本文對如何設計優質網絡課程展開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以下建議:

1.重視培養復合型的網絡課程開發團隊

一個完整的課程開發團隊應由任課教師、教育心理學家、教育技術人員、網絡技術員以及學習者組成。任課教師提供學習內容,知識重難點,以及相關學習資源;教育心理學家擬定所要達到的各類目標、制定課程設計方案;網絡技術員搭建課程的網絡技術平臺,教育技術人員制作各種媒體元素以及課程的界面。由于網絡課程內容、結構的開放性,在實施推廣過程中,要不斷收集學習者的建議,及時進行改進和更新。

2.提供豐富、有效的自主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貫穿于學習實踐活動的全部過程,影響著學習者知、情、意、行的變化。設計者在提供學習資源時,首先要針對課程內容及各類目標,詳細考慮學習者要理解、吸收這個知識點或是解決相關問題需要輔助學習資源。其次,有效分析資源的學習活動支撐屬性。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將人類學習活動結果分為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和態度五種。對應而來的,可將學習資源分為認知類、工具類、動作技能類、情感類四大類,網絡上的信息資源分秒更新,猶如浩瀚海洋,課程設計者必須及時篩選提煉出有效資源,去除冗余信息,針對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的不同階段,為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多類型學習資源,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3.開發功能完善的交互平臺,進行網絡課程交互活動設計

根據Moore的交互分類理論,可將網絡遠程交互劃分為學習者與學習資源的交互、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三種類型。學習者與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交互,即P2C(peopletocontent)的學習方式,是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并不能反映e—learning的本質,學習或教學本質上仍然是人與人的交互,人與人的相互作用,P2P(peopletopeople)的學習方式才是e—learning最有價值的體現”。“學習就是對話:即是內部的,又是社會的協商。學習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社會對話過程。”可見,網絡課程交互設計應該以P2C學習方式為基礎,以P2P學習方式的設計為重點。根據學習任務的本質和學習者特征,合理設計課程內容層次、結構、多媒體元素、界面布局,同時提供諸如電子詞典、筆記本、在線搜索、在線問答等個性化學習工具,方便其與學習內容交互。搭建完善的交互平臺,如電子郵件、BBS、聊天室、Blog、QQ、MSN等,利于師生、生生組建成學習共同體,使學習者在社會化的交互中,通過“協作”和“會話”建構意義。

4.多種評價方式的設計

評價是對教學結果及學習過程的體驗、分析和判斷,借此可了解教學活動各方面的情況,判斷在線學習的成效與問題,對教學過程進行監督、控制、反思。網絡課程所包含的評價應根據課程自身性質和學習者個人特點,以動態評價為主,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對學習者評價為主,學習者評價與學習資源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實現對學生學習書面知識掌握、技能熟練程度、情感體驗、實驗實踐、探究能力、協作精神等的多元評價。

5.重視網絡設計課程導航設計

網絡課程的信息組織是超媒體、非線性的,學習者可以自主安排學習進程,自由瀏覽學習資源,具有最大的學習自由度。有效的導航設計可以讓學習者避免偏離學習重點,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常見的導航策略有:模塊導航、幫助導航、線索導航、導航圖導航、檢索導航等,網絡課程導航設計視覺上要求清晰、明確、簡單,避免增加認知負擔。首先,使導航具備精確便捷的定位功能,學習者可隨時到達目標知識點,并且能夠判斷自己的位置。其次,提供全文檢索功能,讓學習者快捷找到所需信息。最后,對一些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提供幫助檢索,使學習者快速找到與學習相關的多種輔資源,方便學習者尋找、理解和操作。

參考文獻:

[1]R•M•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皮連生,王映學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余勝泉,楊現民.辨析"積件""學習對象"與"學習活動"———教育資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7(12):60-65.

[3]戴維•H•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鄭太年,任友群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第4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一、研究背景

“混合學習”來源于“Blended learning”,指在教學過程中綜合使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技術與學習方法、不同學習媒體以及學生支持服務和學習環境的一種策略。[1]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可以理解為是通過對各種學習模式、學習內容、學習媒體、學習環境等要素的有效混合,以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滿意度和經濟效益。而混合學習引起廣泛關注在于“E-learning”遠程在線學習和傳統課堂師生之間面對面教學的有機混合。2016年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教育技術領域短期的研究目標:在一到兩年內,將更加關注學習評價的方法,提高對混合學習設計的實踐應用。混合學習以其便捷性、易于實現,將復雜的媒體與技術、新方法與新思潮進行整合,對于高等教育機構有較高的吸引力。

《現代教育技術》是高校師范類學生的教師技能類公共必修課,是一門集教育技術理論、媒體應用、教學技能實踐于一體的課程,旨在培養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為教師專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構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將課堂教學、網絡學習、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習效益的一個新思路。

二、構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

1.構建混合學習模式的需求性分析

(1)課程內容多學時少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繁多,涉及教育理論、學習理論、教學設計、媒體技術、網絡資源獲取、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技術與教學融合等。傳統教學的課程學時一般為36-48,課時相對不足,學生以囫圇吞棗的方式學完課程后,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不到提升,難以有效將技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2)教學組織方式較單一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一門教師教育類的公共必修課,以韓山師范學院為例,每年約有2500位師范生必修該課程。由于該課程的學生人數眾多,且來自不同專業,學生對課程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按學校常規的開課情況,每位教師通常要兼顧多個班級,為方便教學,通常采用統一的教學進度,各個教學班的教學內容也大致相同,難以顧及學生的專業特性和個體差異。

(3)評價指標單一片面

《現代教育技術》考核方式相對單一,多數院校以閉卷考試和學生課件作品為主,這種單一的總結性評價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而且課程中涉及的教學設計、技術支持教學、多元評價等信息化教學能力在課程評價過程中得不到體現,不利于知識的鞏固和遷移。

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弊端,有必要對“教”與“學”的所有要素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構建混合學習模式,[2]以改善課時不足、學習欠缺個性化、內容缺少針對性、評價方式單一、師生之間交互不足等問題。當然,混合式學習的優勢并非自然而然產生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精心地設計與實施。

2.構建三合一的混合學習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力,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理念、認識、能力、水平是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目標在于培養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與實踐能力。構建混合學習模式應以提升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創新與實踐能力為前提,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進行混合教學,延伸課堂教學時間,給不同專業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支持,促進學生各層面的學習和體驗,以取得最佳學習效果。[3]基于這種思想,我們構建如圖 1所示的三合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

三合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整合了課堂教學、網絡學習與交互和技能實訓三種學習形態,將傳統教學面對面教學、網絡自主學習和現場技能訓練整合在一起,融合不同的教學資源和多元化的學習形式。 [4]

通過“網絡學習與交流”與“課堂教學”的混合,利用在線學習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學容量較少、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問題,而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實現師生面對面情感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課堂教學教師監控網絡教學的質量,解決網絡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偏離和深度不足問題。“技能實訓”則是通過真實環境感受技術應用實際情況,通過作品演練或微格訓練,使學生感受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體驗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通過這樣的混合學習模式,形成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互補的混合學習模式,共同促進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

三、混合學習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1.制定混合學習任務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目標在于促?M師范生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把信息化教學設計作為課程的混合學習任務的主線,課程任務以完成一節課或一個專題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案,設計開發配套的學習資源,在相應的教學環境中實施方案,并加以交流評價。具體任務可分解為:一個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為方案獲取相關網絡資源、設計配套的課件、為課件采集與處理多媒體素材、制作配套課件、熟悉相關信息化教學環境、進行微格訓練實施方案。

2.搭建混合學習環境

搭建混合學習環境,就是整合各種真實的和數字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可以在真實的物理環境中進行學習,也可以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進行在線學習,還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現場體驗。[5]《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混合環境設計也充分體現這一點。

課堂學習環境是在網絡交互課室中實施教學,在這里教師對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進行要點講解,為每個知識模塊提供學習指導、任務要求、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資源圍繞任務進行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組織學生匯報學習成果等,開展各種師生實時交互活動,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構建系統的課程知識體系。

網絡學習與交流環境,在這里為學生提供的網絡課程、相關網絡資源、教程、虛擬實驗等網絡學習資源,便于學生配合課堂學習開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項目協作、學習反思等活動。同時,在交互環境中教師提出問題、發起討論、進行答疑、批改作業等活動;學生能進行在線留言、異步討論、作業遞交、資源分享等活動。

技能實訓環境,則為學生提供各種媒體實操系統,在這里學生進行多媒體教學系統的使用與維護、交互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與管理等實驗項目,熟悉各種信息化的媒體操作與教學應用,以及進行各種信息化教師技能訓練。

通過營造多重混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研討中學、在反思評價中學、在訓練中學,使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得到持續發展。

3.建設混合學習資源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管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還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都需要為學習者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為此,《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建設了豐富的混合學習資源,設計開發了立體化的配套資源,包括新編教程、配套課件、相關電子書、媒體操作虛擬軟件、工具軟件等,并給不同專業學生提供相關學科教學設計案例、學科教學軟件等資源。同時教學平臺還展示歷屆學生的優秀學習作品,供學生觀摩共享。此外,考慮到課程內容的覆蓋面較廣,還提供相關資源如攝影學習專題網站、PHOTOSHOP視頻教程、PPT設計教程、微課設計與制作、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應用等相關的教學站點的鏈接等,為學習者提供充分的學習支持與便捷的學習機會,便于學生自主開展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使得學習活動更加自主化、個性化。

4.設計和組織混合學習活動

混合學習活動無疑是開展混合學習的核心。從圖1的模式中可以發現,本課程把混合學習理念融入整個教與學過程之中,主要體現在課堂學習中以教師為主導、網絡學習與交流中以學生為主導,技能實訓中以學生為主體;對于不同的學習任務,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既有課堂學習中面對面的教與學,也混合網絡的遠程學習與支持;對于不同的學習主題,有的采用學生自主探究,有的應用小組協作。

在課程教學上充分運用技術支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目標的任務驅動,注重活動的綜合性和開放性。[6]

在網絡與交流上設計了認識教育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網絡教學資源應用、教學軟件的設計與制作、學科教學與技術融合五個學習任務,每個任務由學習任務、學習指南、活動要求和學習資源構成,在每個任務活動設計上,根據不同專業學科需求,并充分考慮到學生水平的差異,提供不同學科教學軟件和層次的學習資源,使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水平的?W生能根據自身的需求開展混合學習活動。

本課程的學習組織主要圍繞任務開展,任務包括個體任務和小組任務。個體學習任務除了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為方案收集資料和設計開發配套資源外,每個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都可以記錄自己的網絡學習情況、參與交流、完成相關作業并提交到網絡平臺中。小組協作則是由學生自由組合,每組學習團隊由4-6人構成,在混合學習環境中進行協作與探究,共同解決問題,完成團隊任務。課程設計了不同的團隊任務,有專題網站的設計開發、微課的設計開發、微課程設計開發等綜合性較強的任務供各組選擇,各小組將作品全部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互相學習與借鑒。

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可以進行自由交流,共享學習資源和成果。這樣,在學習交流平臺上,可以建構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機之間、自我之間多層面全方位的互動。不同的任課教師、不同班級、不同專業同學可以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交流、同步或異步的交流,不僅拓展學習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加大協作學習的緯度和空間,從而提高學生協作學習能力和交往能力。

5.實施混合式學習評價

(1)多元混合的評價方法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課程,內容不僅涵蓋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等基礎知識,還涉及到各種教學媒體操作、應用技能,更重要還有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能力,其學習結果的表達方式具有多樣性,不同的學習結果需要混合不同的評價方式,才能有效的對相關學習結果進行準確評價。因此,在課程中采取多元化混合的學習評價,課程對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分成以下四個部分內容,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

1)綜合知識測試

這部分內容是將教育技術能力劃分為50個知識點,并根據知識點建立試題庫,考試時每個知識點出一道題自動生成試卷,綜合測試師范生的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2)教學媒體應用考核

教學媒體應用是學生規范操作各種教學媒體的技能,采用現場實操的方式進行評價無疑更加具體有效。在這項考核中,每一位學生在教師的指令下對投影機、展示臺、音響設備和多媒體系統、交互電子白板等媒體進行現場操作,演示各種教學信息,教師通過考核量表考核學生獨立操作信息化教學環境能力。

3)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無疑是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核心能力。課程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專業選擇一個教學單元或教學專題,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教學設計,提交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

4)教學課件設計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教學方案,設計開發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并參照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評分標準對學生課件進行評價。

在教案與配套課件的設計開發過程中,學生綜合應用到教學設計理論知識、網絡教學資源檢索與下載、多媒體素材采集與加工、課件設計與軟件開發等多方面的知識,可以比較綜合考察學生初步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2)過程性評價貫穿課程教學

過程性評價不僅能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還能對學生學習成果和學習態度進行混合評價。[7]

網絡記錄:學生在開學第一課就有登錄課程網站的用戶和密碼,借助交互平臺會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進度、學習筆記、學習成果,參與討論等信息。 利用Moodle平臺的活動報表、參與報表與日志可以查看、跟蹤學生的在線學習每個任務的次數、停留時間以及進行了哪些操作,統計學生的參與度與活躍度,也可以通過活動模塊回顧前一天參與活動的情況。

評價表:對于各項任務和技能,都設計了相應的各項評價量表,利用Moodle“互動評價”或“投票”功能,學生即可以進行自我評價、生生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的混合評價制度。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與教師共同參與教學評價。[8]教師通過多角度的綜合評價過程,既可以評價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應用情況,還可以評價學生與人協作的態度和溝通交流能力。

第5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現代企業管理精品資源共享課跨校修讀學分教學過程,是將現代企業管理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利用納入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大系統中進行總體研究,建立以教學課件共享型、教學資料共享型、學習經驗共享型和主講教師講課視頻共享型為主要系統的基本框架,創建精品資源開放課跨校修讀學分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以網絡通訊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載體,以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教學資料、教學課件、綜合測驗試題庫、作業練習題庫、案例分析資料庫為優質資源,逐步打造和建設滿足學生發現式學習、反饋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教學錄像、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學方案、試題庫系統、答疑系統、同(異)步學習交流、素材資源庫、情景模擬實踐、管理技能實訓、管理實務仿真的精品資源共享平臺和運行機制,以培養學生運用網絡資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來設計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的理論教學和管理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其教學考評體系,使之成為指導高等學校利用精品資源開放課資源完成跨校修讀學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機制。現代企業管理精品資源開放課跨校修讀學分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充分依靠管理學科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平臺,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機制和環境,創新性地運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成為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

二、精品資源開放課的教學過程與特點

(一)突出專業特色,實現育人模式創新

構建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創新研究和校企互動教學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提升教學效果、改革培養方式增加實踐教學、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提升管理創新能力。進而,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教學過程體現到培養方案之中,為有效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科學依據和奠定制度基礎。

(二)以職業能力為主導,確定學生能力結構

將管理學科全部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納入到一個大系統中進行總體研究,優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比例關系,將課程教學內容構建為基礎知識模塊、技能知識模塊、綜合創新知識模塊,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術運用與綜合管理能力養成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和培養方案。

(三)完善教學資源條件,滿足應用能力培養要求

由于管理學科實踐性很強,且涉及到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技術知識的相互滲透。因此,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管理實務實訓中心(ERP實訓平臺、情景模擬平臺、沙盤模擬實訓平臺)、會計綜合實訓中心、市場營銷綜合實訓中心、現代管理與電子商務實訓中心;建立教師資格+注冊職業資格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學生考取注冊職業資格機制。由此,強化實踐操作技術培養,實現管理實踐領域相關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有效結合。

(四)根據管理學科學生實踐能力構成,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根據管理學科學生綜合管理能力構成,使課程設計、實驗實訓、畢業設計更加密切結合企業管理實際,通過管理實務仿真教學,豐富管理實踐教學內容,指導管理實踐教學的開展和實施。同時,要構建科技創新教學模塊,包括創業和創新講座、商業計劃書和創業方案設計、營銷方案策劃、企業管理沙盤模擬、ERP模擬實訓、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實踐等等。由此,來啟發學生創新靈感和創業思維,培養學生的管理方案設計能力、組織能力、調控能力和協作能力,實現團隊學習。

三、精品資源開放課教學方法的應用

(一)利用開放課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性學習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線來設計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實訓教學的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將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利用均納入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大系統中進行總體研究,建立起以教學課件共享型、教學資料共享型、學習經驗共享型和主講教師講課視頻共享型為主要子系統的基本框架,創建以網絡通訊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載體,以現代企業管理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教學資料、教學課件、綜合測驗試題庫、作業練習題庫、案例分析資料庫為優質資源,逐步建設滿足學生發現式學習、反饋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教學錄像、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學方案、試題庫系統、答疑系統、同(異)步學習交流、素材資源庫、情景模擬實踐、管理技能實訓、管理實務仿真的精品資源共享平臺和網站。

(二)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案例分析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過程,從教師的單向講課,轉變為授課、案例分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式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過程。教師在講解現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術過程中將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證,以及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案例分析教學方法,把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進而啟迪和開闊學生管理思維和管理理念,使深奧的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通俗化、簡單化,使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企業經營中所面臨的管理問題,使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更加形象、生動、活潑,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知識集成,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創新研究和校企互動教學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在綜合實驗、專業成組課、課程設計、創新項目研究、畢業設計等課程教學過程中,由知識積累式教學模式轉化為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即針對企業實際和管理過程,由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方和使用方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制定項目實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學生研究型學習和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機制下,本方法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教師科研實踐、企業實踐、綜合實訓、科技創新競賽過程,將專業知識集成升華為應用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

(四)倡導親驗性學習,應用現場研究教學方法

現代企業管理課程包括戰略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管理、危機管理等主要內容,為了使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將廣泛運用現場研究的情景模擬式教學方法。通過親驗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逐漸根據情景模擬實踐教學過程進入管理者角色,參與到管理問題的分析和處理之中。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因素,縮短課堂教學與管理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培養協作能力,應用團隊學習教學方法

為了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理念,培養合作精神和協同能力,需要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運行機制,吸納年級專業排名前20%的學生或有專業特長的學生,通過學生與老師的雙向選擇,結成創新團隊,打造更高級的創新性學習平臺,開展團隊學習教學方法。以創新實驗計劃或者創新項目研究為載體,由本科生及碩士生組成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進行項目或實驗方法設計與論證,獨立組織實施并進行數據分析、平臺設計開發、撰寫研究報告的工作過程。學生跟隨導師進行研究型學習和創新性實踐,盡快進入實驗室或者企業感受科技創新和企業實踐氛圍,通過完成導師科研項目、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創新創業項目,積累科學研究和企業管理經驗,為今后從事實際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改革考試方法,突出指揮棒的杠桿作用

為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發揮考核過程在學習方法運用、專業知識掌握等方面的杠桿作用,將對本課程進行考試方式改革。考試方法改革具體形式可以考慮采用:筆試+課程論文(商業策劃書寫作)方式、口試+筆試的方式。使學生把課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從死記硬背轉移到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操作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考試指揮棒的杠桿作用和導向作用,進而實現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

(七)注重知識集成,實現管理方案設計

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知識集成能力的學習過程,綜合性地運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從實際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啟發生學尋找解決管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布置組織結構設計、企業家素質測試方案、管理人員配備方案、經營戰略制定、企業文化結構設計、人才激勵機制設計、企業籌資方案設計、企業管理流程設計、供應鏈管理模式設計、市場營銷策略設計、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設計等方面的題目,讓學生根據企業背景和素材運用所學管理理論與方法來設計出相應方案,并通過答辯方式來解釋和說明方案設計的依據及其實施過程。現代企業管理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考核是按著每個學生做出的現代企業管理課程設計方案或者管理模擬實訓方案的設計依據、實施過程的可行性、資源配置優化程度、實施效果分析與評價等等,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課程設計或者管理模擬實訓方案的每個環節的完善程度進行分項打分,并依此給出課程設計和管理模擬實訓課程的成績。

四、精品資源開放課的實施策略

(一)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重在應用能力培養

以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時作為課程重點和對學生進行考查的重點,確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并以此為依據編制課程教學大綱,選定和編寫教材,更新教學方法,以其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目的。

(二)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五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從老師的單向講課,轉變為授課、案例分析與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和企業現場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并用;從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發展成為理論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實訓教學和課程設計五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模式;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逐步實現強理論、厚基礎、高素質、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鑒先進管理理念,增設管理前沿與專題內容

注意吸收國內外教育教學先進成果,并不斷創新,部分章節融入管理前沿與專題內容。這種教學過程可使學生更多地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維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并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學以致用,密切結合企業管理實踐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要求現代企業管理課程論文要緊密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的實際問題進行選題和寫作。學生通過廣泛收集與社會、經濟緊密相關資料來增加知識面度,提高學生科技論文的創新能力和寫作水平,為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基礎。

(五)全面利用課程資源,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

課程團隊制定了現代企業管理資源共享課程各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運用試題庫系統和答疑系統來強化教學重點,運用同(異)步學習交流和素材資源庫資源來突破教學難點,運用在線學習、團隊學習、網絡答疑等方式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課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六)調動積極因素,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運用師生互動式教學過程,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望。在資源共享平臺上為學生提供課程知識點、試題庫、案例庫、擴展性學習、資源下載、課程實踐,特別是教師講課視頻將會更加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和提高學生將管理理論運用于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建設開放平臺,實現模塊化教學

根據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實訓教學的內容構成,構思和創建主講教師視頻講授模塊、案例分析與情景模擬教學模塊、課程論壇和網絡學習社區教學模塊、管理技能實訓與管理實訓教學模塊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方案和教學要求,編寫出相應教學課件。

(八)依托精品資源系統,提升學習工作效率

第6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實踐教學;綜合能力培養;教學方法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知識和技術不斷涌現,人們不僅要有接受新鮮事物的觀念和欲望,還要能對各種紛繁復雜的事物的本質做出快速判斷,提取出對自己有益的部分,并具備快速掌握和運用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獲得要靠平時有意識的訓練和經驗積累。從就業來講,綜合能力強的人往往更受用人單位青睞。學習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習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及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得到提高[1]。培養綜合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各式各樣,計算機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可選擇綜合性的實驗項目來實現,具體到網絡工程專業,可通過一些綜合性的課程設計或是課程綜合實驗來鍛煉。

遵循實施素質教育、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指導思想,教學過程強調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主,使學生夯實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質。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諸多課程的特色是理論和實際結合緊密,實踐教學占整個課程教學的比例甚至過半,教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關于新技術和新應用的,要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理清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系統的掌握所學知識。

下面以網絡程序設計課程為例,介紹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經驗做法;在實踐課題的選擇與設計、課題的實施與評估各環節中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1實驗過程的設計與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好師生兩個主體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模式,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在實踐中,教師扮演的是管理者或組織者的角色,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承擔起主體的角色。因此,在課題的選擇、設計、實踐等環節要充分信任學生,既要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又要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2]。

1.1實驗課題的選擇

網絡程序設計課程的授課內容主要包括html標記語言、css樣式表、javascript腳本語言、C#語言和。其先行課程有算法與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網絡原理等,因此,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網站構架、代碼編寫、數據結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在課程綜合實驗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要求,出于考察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和基本學習能力的總目的,要求用動態網頁語言、數據庫和web服務器來構建并設計實現一個小型網站,但具體實現形式不限制。如學生可根據興趣和熟悉程度自由選擇實現一個圖書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購物網站、在線影院,等等。下面以常見的構建“學生管理系統”為例,介紹該小組在實驗過程中的相關情況。

1.2實驗過程的設計

本實驗課題擬以分組討論、形成方案、實施方案、評估總結等環節依次執行[3-4]。

分組討論:首先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每位學生的選題意向、知識層次、動手能力等,對學生進行初步分組。每小組以5~6人為宜。之后動員各小組成員圍繞選題進行討論,談談各自的想法,對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個別小組或個人重新分配。在討論過程中,各小組成員先從各自擅長的語言、熟悉的技術、實踐的經驗等方面作介紹,之后結合要實現的網站的特點,對整個網站進行設計架構、對預計的功能點進行統計、對頁面呈現方式進行規劃、對編程語言和技術進行確定,最后對網站功能模塊進行劃分,責任到人。

形成方案:根據各小組討論情況,教師要指導學生以文檔方式記錄下來,包括預期達到的實驗效果、功能模塊的劃分、任務分配、工作進度、實驗環境、編程語言及技術、涉及的知識領域、以及在實踐過程可能碰到的技術難題等相關信息的詳細說明,形成有一定規范的設計文檔,即設計方案。教師和小組成員在認真研讀各自設計方案的過程中依據本次實驗要求作出相應的修改和完善,并制定出一份有針對性的驗收標準,對實踐進程中可能出現問題或有更佳解決方案的地方進行標記,以便跟蹤實驗過程,及時進行指導。

在我們的例子中,對開發類似“學生管理系統”項目感興趣的學生按照人數要求和人員特點進行編組。動員項目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確定該系統的總體設計方案,預實現的功能,如根據網站使用者的角色進行功能區分、操作(查,增,改,刪)人員(個人、專業、系)的基本信息、消息通知、交流平臺等。頁面風格和布局、站點文件組織方式、編程語言、數據庫、開發平臺等確定。各功能模塊具體負責人,預計完成時間,采用的開發技術,等等,以文檔的形式記錄討論結果。教師認真閱讀提交的文檔,檢查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是否運用了本課程中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并特別留意像數據庫操作這類容易出現問題,以及用戶登錄時需要驗證信息等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培養學生周密思考問題的習慣。最后按照知識點制定一份驗收標準,包括數據庫使用、網頁設計、信息驗證、消息、網頁的動態性和交互性實現。

1.3實驗方案的實施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遵從的原則是3個“指而不導”、3個“既指又導”[5-6]。即學生曾經學過的知識指而不導,讓他們自己去復習。在規范和手冊上有的內容指而不導,讓他們自己去查閱,培養他們查看規范和手冊的方法和習慣。對易于學習和使用的新知識和新技術,指導他們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培養他們勤奮學習的品質和自主學習能力。

因此,在方案實施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如遇到問題,首先在小組內部討論解決,或者是通過網絡方式解決。這些途徑都無效時,才向教師尋求幫助。另外,對于在課堂上不便講或未能講的且有一定深度內容,則既指又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對于少數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要既指又導,幫助他們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出的創新點要既指又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思考,鼓勵他們積極探索的行為。

對提交設計方案時標記的問題,要根據實驗的進展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解決情況,對于疏忽遺漏的問題要及時提醒,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要正確地引導他們思考。另外,各小組要及時記錄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解決辦法。

各小組內部,可通過例會的形式,定期地交流情況,以使大家在進度上相互配合,對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成員,要詢問其原因,并及時調整實施計劃。當進度過半時,全班組織一次中期報告會。各小組就實驗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遺留問題、采用的新技術等進行介紹,也可當場尋求幫助。還可以采用答辯的方式,由其他組成員擔任評委,對小組的方案、實施過程、解決方法等提問,并給出意見和改進建議。最后,教師再根據各組的表現給出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開闊學生思路,活躍學生思維,使其既當選手又當評委,從而引發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另外,從效果上看,由學生自己評判,更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的知識漏洞,不斷學習新的正確的知識。

學生在完成“學生管理系統”實驗時,會遇到諸如數據庫訪問、不同頁面之間共享數據、頁面風格統一等方面的問題,其中像數據庫在其他課程中有介紹,另外兩個問題在本課程中已講述。其實,在互聯網上或相關書籍上也有開發此類系統的實例介紹,因此,相關方面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在此過程中,可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此外,在開發實際項目時,可能會采用一些新技術,如Ajax,應適時提醒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同時,依據進度安排及時與學生交流,了解實驗情況和相關功能實現細節。在中期報告會上,引導學生討論網站開發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如常見的數據庫訪問,通過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掌握多種數據庫訪問方式,分析各種方式的優缺點和適用場合,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識。

1.4實驗結果的評估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對實驗過程和其中的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寫出規范的說明文檔和實驗報告。然后依據實驗方案設計時制定的驗收標準,組織一次學生評審實驗結果的活動,由教師和各小組推選一名成員組成評審團。各小組派一人就實驗情況作詳細介紹,然后由評委提問,各自工作量范圍內的問題由各成員回答。評委根據實驗的總體完成情況、驗收標準、各成員的工作量和完成質量等給出各成員的實驗成績。然后按加權平均的計分方法,教師給一個相對較大的比重,由此計算學生最后的實驗成績,既做到了公平公正,又能充分反應其實力。

其次,可以組織相關課題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鑒定,從專家的角度給小組成員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在對比兩次評審活動的過程中認知優點和不足,為下一次實驗或實踐活動積累經驗。

2教學效果

這種形式的教學,給學生的感覺既像是一次嚴肅的實驗任務,又像是一次有趣的競賽活動,它使原本秩序散漫、學生普遍輕視的實驗課變成興趣的培養、個性發展的場所,它提高了學生上實驗課的熱情,也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學生的學習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被動和壓迫式的學習變成積極主動的探索,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了多角度思考問題、多途徑尋求

解決方法的素養。

其次,積極的交流探討,鍛煉了學生問題和觀點的表達能力,端正了對他人觀點贊同或批判的態度,理解并能尊重他人的行為舉止,培養了團隊合作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第三,網站構建的全局觀念,讓學生對知識結構有了總體把握,培養了他們系統的思維方式。在實驗過程中養成的良好習慣也使他們終生受益。

第四,教師的充分信任,使得學生能極致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分析能力,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在體驗實施工程項目的完整流程,初步了解項目團隊中各角色的工作職責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任務的分工與合作等綜合素質。

筆者在實驗后通過問卷和訪談兩種方式對參加本次實驗的學生進行調查,學生普遍對實驗的效果表示滿意,且要求教師多設計類似的實驗課程。

3結語

本文重在探索如何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文章以實際教學中的案例講述具體的方案施教過程,以及產生的教學效果和能力效應。其中一些可操作的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對實驗課的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此外,本文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力的培養,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其在不依賴教師的情況下也能獲取知識,通過能力訓練,全面發展,在未來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最終實現社會應用性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 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J]. 青海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61-64.

[2] 謝幼如. 網絡課程的開發與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259-289.

[3] 蔡志平.“網絡程序課程設計”的教學研究與探索[J]. 計算機教育,2007(20):18-21.

[4] 何伏剛. 網絡課程學習活動的設計研究[J]. 開放教育研究,2007(2):89-94.

[5] 張俊林. 在畢業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 重慶科學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191-192.

[6] 李少萍. 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實踐與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2007(4):70-72.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Practice Teaching

YU Miao, YUE Shu-zhen, ZHANG Yan-yan

(Institute of Command Automation,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 China)

第7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實踐課程;在線教學;開放共享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2-0050-02

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外多所大學率先將虛擬仿真技術、多媒體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新興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1],內部分高校也相繼開展了在線實踐類課程的遠程教學,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線實踐課程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模式的優勢正慢慢凸顯,國內外學者基于在線授課模式的相關改革進行了廣泛研究,但大部分論文主要從虛擬仿真軟件的開發、建設等技術角度進行介紹,而基于在線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評價機制、競爭激勵機制和政策保障制度改革措施等并無詳細的研究。作為新型的實驗授課模式,在線實驗不是傳統實驗的簡單網絡化[2],圍繞在線實踐課程所開展的教學改革應將重點落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實際操作等的各項能力上。

一、實踐課程在線教學模式改革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習慣等發生了很大改變,電子產品對他們的吸引力遠遠高于老師的“苦口婆心”、“老生常談”,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個性需求以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中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的實驗教學現狀是學生人數多、實驗老師人數少、教學班次多、實驗室資源嚴重缺乏,實驗教師和實驗室設備每天連軸轉。對于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由于場地和時間的限制,老師采用同樣的方法講授同樣的內容,布置同樣的試驗項目任務,且任務內容以大多數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設置,基礎差的同學在有限時間內全部完成有難度,基礎好的同學很快做完,覺得太簡單。[3]單一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缺乏吸引力。

(二)受時間空間限制,不利于能力培養

傳統的實驗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老師所說的條條框框中,思想不活躍,缺乏獨立性和創新性。學生在實驗課程中未完成的實驗項目或者自己所設計的創新性課題卻沒有渠道和平臺來解決。

問題出現的原因與不具備虛擬仿真實驗平臺以及開放式在線實驗課程網站有關。因此,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還是以驗證性和演示性實驗項目為主,對于難度大的綜合設計類實驗項目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甚至無法開展,學生在空余時間難以進行自主創新實驗項目練習,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等的鍛煉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4]

(三)不利于優質資源開放共享

目前各高校間尚未就優質資源進行開放共享,僅宜昌地區的電力專業本專科院校就有三所,三所院校均有各自的特色實驗室,卻由于相隔距離較遠,無法就某些課程進行委托培養。

此外,由于電力工程生產過程往往伴隨著高電壓、大電流、高溫度、強電場等極端危險的環境,學生在硬件實驗系統上開展實驗時面臨高成本、高能耗、高風險等問題[5],因此同校的不同專業間也無法共享實驗室資源。而新時展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非本專業的學生和老師考慮到安全性等因素,只能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一般性了解,無法深入開展相關實踐活動。

二、在線實踐課程授課模式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構建特色鮮明的在線網站,資源開放共享

目前我校所獲批的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教學網站上能開展電力系統虛擬仿真實驗和水電站虛擬仿真實驗,水電站虛擬仿真實驗是以龍灘水電站為原型,水布埡電站及大崗山電廠的仿真軟件也將相繼開發完成。此外還將采用三維建模技術,呈現設備內部結構及真實場景動態過程,使實驗過程更生動直觀。

要形成以水電發電為特色、教學資源豐富的在線實驗教學平臺還需要整合本學科相關的專業資源,加大虛擬仿真軟件開發力度,最大限度實現實驗器件軟件化、網絡化。如以強電為主、弱電為輔的在線實驗平臺,可加入PLC、電工電子、工業控制等仿真軟件,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為全面,輻射面更廣的電類專業實踐平臺,既可供學生正常學習使用,還可供師生進行科研以及各類專業競賽時使用。

(二)科學分析學生特征及企業需求,加強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由于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個體需求等均不相同,在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時需分層進行。可設置普通實驗和個性化實驗,普通實驗是每個人必須完成的基礎性實驗,個性化實驗更有難度,更具挑戰性,學生根據自己完成情況再選擇預約個性化實驗。個性化實驗可以根據企業需求,設計工程實例情景模式,從易到難,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每門實驗課程設計1-2個綜合設計型課題,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可分組討論進行,以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教師通過錄制教學視頻、上傳課件資料等,介紹實驗系統設備、一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將老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以及科學研究中,把最新的思想方法、技術手段和科技成果引進實驗教學中。

第8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 會計專業;網絡課程;教學設計;應用;研究

目前我國遠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它所實施的環境,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是信息技術支撐的有效應用程度。因此,在我國實際情況下,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的開發僅靠專業開發公司是不能滿足目前教育發展需要的,必須要有廣大教師的參與。筆者認為只有充分認識網絡環境對傳統會計教學帶來的沖擊,認真探索會計專業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的內容,才能加速網絡課程的開發,以適應遠程教育的需要。

一、網絡環境對傳統會計教學的沖擊

隨著網絡環境的發展與完善,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其中網絡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已成為教學改革的熱點。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無論是從手段和形式上,還是從觀念、過程、方法以及師生角色上,都具有許多優越性。主要體現在: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所提供的巨大信息容量等。而這勢必對傳統會計教學帶來很大的沖擊。如傳統的、單方面傳授式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漸被新型的教學模式所替代,教學方法也將朝著“網絡技術融入學科教學”的方向發展。這些都給傳統會計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目標設計

會計專業網絡課程主要是指在會計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把網絡信息、網絡資源及技術與會計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利用網絡技術完成傳授會計專業知識的新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目標設計中,要有完整的學習內容,同時,在網絡課程中還設計了豐富的教學欄目和多種形式的學習與討論,此外還有多種學習工具可供學生選擇。這形成了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的教學資源多元化、教學方法綜合化和教學方式豐富化等特點。

會計專業網絡課程雖然有許多特點為傳統教學所不及,但它不是萬能的,不能取代傳統教學。因此,在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目標設計中應進行會計專業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課程教學設計的融合,即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將網絡課程教學與傳統學科課程教學有機結合,使它們在新的水平上結合成一個整體,共同完成專業課程教學任務。

基于“會計專業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課程教學設計融合”的思想,借助網絡技術為會計教育帶來的現代化的教育平臺,在實踐中,將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目標設計方案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網上會計基礎知識模擬學習與操作;第二步,財務信息模擬分析與研究;第三步,綜合資源決策與預測。

(一)網上會計基礎知識模擬學習與操作

網上會計基礎知識模擬學習與操作是指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制作全新的、全面的會計核算的教學軟件,嚴格按會計核算具體要求設計不同的模塊,分步驟進行模擬操作;建立單項會計實驗操作模塊,同時設計綜合的業務操作規程,使學生初步掌握會計核算的基礎理論和會計業務的基礎知識,了解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中的會計操作及要求,了解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職能的實現過程及步驟。同時通過模擬實驗操作,使同學們掌握供、產、銷過程中的會計核算流程,做到全過程的會計實務一體化。教師要帶領學生拓展會計專業業務知識水平,培養學生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理解會計業務,適應信息社會給傳統會計業務帶來的沖擊。這也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熟練掌握互聯網的運用,掌握會計軟件的操作。

(二)財務信息模擬分析與研究

財務信息模擬分析與研究是指教師模擬企業現實情景,提供財務數據、圖表等實驗材料,并從模擬企業情況或環境出發,設計有關財務問題;學生結合問題的性質,根據已有的會計知識,利用網絡資源分析、整理相關資料,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這一教學方式,即教師設計問題,學生探索問題,其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會計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財務問題的能力及發展學生分析、整理所需財務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不同研究階段提供不同的指導,如在學生探究財務問題時,引導學生確定問題的重點及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現代信息技術與會計理論、方法的融合。

(三)綜合資源決策與預測

綜合資源決策與預測要借助ERP這種管理工具來完成,即借助ERP這一管理工具,由教師組織管理類學科各專業的學生模擬企業團隊,根據不同角色進行分工協作。這里模擬的企業管理范圍不僅包括企業內部還包括企業外部的管理環境,教師根據企業供應鏈和資金鏈上各個環節中有可能涉及到的重要問題,為不同角色的學生確定學習主題,并幫助他們圍繞這一主題,提出開展業務協作的一些工作方案。因為其教學內容涉及到經濟管理類各個專業的理論知識,在會計專業開展這種協作學習,對拓寬會計專業學生知識面具有積極作用。這一教學方式,實行企業銷等業務與財務一體化管理,注重強調學生之間的互動協作和交流,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在群體中與別人協作。這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展開問題的討論,發展學生思考判斷能力,同時,還要鼓勵并指導學生在群體中與別人相互協作。

三、對會計專業網絡課程應用的效果分析及評價

通過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會計專業學生學習過程的了解,筆者發現,會計專業網絡課程從其教學設計角度來講,已經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教學目的。那么,其應用效果如何呢?主要表現為:

(一)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學效率即用較少的時間達到課程教學內容的要求。心理學研究發現,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教學效率要高于單一感官感知的教學效率。會計專業網絡課程隨著各種文本、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素材的綜合靈活運用,使教學目標更清晰、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活動更靈活、教學評價更及時,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會計專業網絡課程具有知識容量大、教學情景多種多樣、學習方式多、教學信息更新快等特點,這種教學方式,方便了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或提出的問題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各取所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動機,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

網絡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資源共享。會計專業網絡課程通過鏈接、提供網址資源等多種方式引入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豐富了信息量,從而實現了最大范圍內的、跨時空的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

(四)拓展了師生交流的空間

網絡環境為師生提供了廣闊自由的教學環境、拓展延伸了教學時空、豐富了師生交流方式,在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的學習中,師生之間利用BBS、E-mail、QQ、電子公告牌、聊天室、討論室、問答天地、疑難解答、視頻會議系統等方式,隨時隨地進行著交流,實現了師生之間在空間上的零距離。

總體上講,使用過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的學生對網上資源的使用效果是比較認可的,大部分學生認為網上資源內容豐富,對其涵蓋的學科領域比較滿意。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學習時,有時因會計專業知識的相對枯燥乏味或對會計缺乏興趣,或遇到困難,而產生挫折感、迷失方向甚至由于信心不足而出現放棄等情況,還有學生反映網上資源更新不夠及時等等。

四、會計專業網絡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從會計專業網絡課程設計角度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會計專業網絡課程設計中,只注重學習內容的呈現,而忽略了教學設計。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光有形式多樣的學習內容是不夠的,關鍵還要讓學生能夠堅持學習。雖然大部分課程的課程實施方案(細則)里都有課程學時安排、學習方法介紹等涉及教學設計的內容,但大部分是過去傳統教學中積累的經驗,并沒有根據網絡環境的特點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設計,所以,多數學生對網絡環境中的自主學習方法缺乏了解,這就使網絡課程的許多內在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第二,在會計專業網絡課程設計中,所提供的網絡信息比較豐富,更新速度也比較快,但這也成為一個致命缺點,即資源包羅萬象,過于龐雜,使學生眼花繚亂,思維意識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負面影響。

第三,在會計專業網絡課程設計中,將傳統的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改為利用網絡先進的技術組織上課,根據目前的技術手段及網絡教學環境,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還不能方便、自如、及時地進行溝通交流。

第四,在會計專業網絡課程設計中,沒有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設計。網絡教育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特征,但是能夠真正做到自主學習不是非常容易的,多數學生不能把會計專業網絡課程的應用與自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是學生主動參與網上學習的意識還比較淡薄;二是課程設計中沒有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環節。

五、完善會計專業網絡課程設計的方法

(一)注重遠程教育“教學設計”環節的研究

會計專業知識相對枯燥乏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呈現形式多樣的學習內容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有學習方法的介紹。由于大多數課程開發人員是由會計學科專家、主講教師和技術人員組成,很少有教育技術專家的參與,所以課程中出現的涉及教學設計的內容大部分是過去傳統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驗,而沒有專業的、系統的教育技術和教學理念,這嚴重影響了網絡課程的設計和使用。因此,建議在設計人員中加入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或者對參與開發的人員進行有關“教育技術”、“教學設計”、“遠程教育”方面的培訓,轉變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模式以便更好地為網絡教育服務。

(二)在網上建立全方位的會計專業課程的資源庫

這主要是指按我國高校中現行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組織的教學資源庫。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制作教案,學生還可以利用資源庫演練所學習的會計專業知識,進行會計實驗的模擬操作。當前我國網上的“立信會計網絡教學資源庫”就是在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的開發。通過資源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多媒體素材的同時,為了方便使用,開發人員還應從資源庫的可操作性角度加強設計,即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弄清如何獲取、在哪里獲取、如何有效地利用與本課程有關的信息資源等。而且對于重要知識點,通過鏈接、提供相關內容、參考文獻、網址、資源等多種方式引入豐富的學習材料,比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會計”這個概念,提供給學生有關這方面的幾個網站,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網站,讓學生自己上網查資料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既感到好理解,同時也開闊了視野,學生學到的不僅僅只是授課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且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相關知識,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三)注重網上人際情感交流

課程建在網上,可以借助互聯網交互性的特點,營造一個智慧共享,合作學習的交流和協作環境。這種學習環境以它的寬容、自由、平等、及時、大容量、超鏈接等優勢開發著學生的智慧。但這也是目前網絡課程設計中的一個難點,需要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多項技術支持。教學質量依賴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效果,所以我們要根據會計學科知識和學生的特點確立信息擴充點、信息技術和教學有效結合點,通過交互界面設計,如開辟集中答疑、教師信箱和常見問答庫(或問答天地)等交互操作模塊定期或不定期地與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和重點、難點解答,以及學生之間學習心得交流,這樣便于師生之間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

為了保證學生高效自主學習,要運用“啟發式”或“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思想,通過設計各種類型的學習任務控制學生的學習過程。比如通過登陸次數、翻看答案的次數、在線完成作業、在線考試、提問、討論參與度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必要的督促,其中,對于重點知識內容的學習,還可以提出:沒有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就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等要求。新加坡肯特崗數碼研究院研究的思維工具就是一個智能型的學習幫助系統,它除了能解答學生的一些疑問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對學生在討論與學習過程中進行監控、指導。

綜上所述,會計專業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對會計教學改革具有非常顯著的推進作用。在現代先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他可以使得教學平臺操作更加簡便、快捷,會計學科的教學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

[參考文獻]

[1] 謝幼如,柯清超.網絡課程的開發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第9篇:在線課程課程設計方案范文

摘要:本文從課程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討論了我校對大學本科階段的“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的一些改革實踐。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課程;同步多媒體集成語言(SMIL);課程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華東師范大學自1979年計算機系成立以來,就開設了“多媒體技術”課程,長期以來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及實踐條件的限制,這門課程主要以理論知識的教學為主。隨著PC機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日益廣泛,學生對多媒體技術課程實踐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總結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并借鑒國外同類課程的教學經驗,根據目前的教學條件,針對計算機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下面的課程設計方案。

2課程設計方案

多媒體技術方面國內外有不少教材,但覆蓋的主要內容都差不多,其核心的主題如表1中主題列所示,而主要設計的內容如表1課堂實驗考察的內容列所示。以往教學主要強調多媒體的概念的講解,以及多媒體涉及的算法等,其中涉及較多的微積分公式、矩陣運算和復雜的概率問題。查閱以往的調查表,學生反應該課程內容過于枯燥,而且比較抽象和深奧。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提高教學效率,該課程在保持傳授內容不變的基礎上,調整一下教學方式,通過課堂實驗來增強學生對于多媒體概念的理解,并在課時安排上壓縮了以往對某些算法及公式的詳細推導,而采用實驗對比方式讓學生對這些算法及公式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在課后仔細研究那些推導過程,也鼓勵他們研究與改進算法。

3實施方案

多媒體技術課程由教師授課和學生課堂實踐兩部分組成。實踐方面的實施方案采用NAS為主的硬件環境,學生最終要提交一份實驗演示系統,架設Helix Server流媒體服務器,并利用SMIL語言進行布局和管理,編寫簡單的PHP腳本,以WEB的方式來遠程管理流媒體服務器。

3.1實驗內容

針對表1中的教學安排設想,針對應該完成的十大主題內容,相應的實踐內容設計如下。

① 將圖片和視頻以CMY/RGB/YUV/YCbCr存儲,觀察高分辨率下效果;

② 通過電視、電腦、攝像頭等設備理解模擬視頻和數字視頻;通過麥克風、混音器等理解聲音數字化與MIDI;

③ 利用GIMP、MSPaint等工具查看不同算法下的圖像的邊緣輪廓等;

④ 利用ImageJ觀看圖像不同壓縮率下像素頻率分布圖;

⑤ 利用Adobe Premiere采集,Vegas Video編輯視頻和重現素材;

⑥ 利用Audacity錄制音頻并編輯,利用Sound Forge進行音頻壓縮;

⑦ 利用QuickTimePro,RealProducer及WindowsMediaEncoder

對視頻和音頻進行編碼;

⑧ 配置Helix服務器,編寫SMIL文本,實現多媒體動態網頁,及了解流媒體的傳輸機制;

⑨ 利用Ekiga和Skype進行視頻會議,考察手機接受多媒體的同步化、吞吐量、延遲、抖動和錯誤率指標;

⑩ 編寫簡單PHP腳本,實現內容管理系統,自動生成個性化的流媒體文件。

3.2硬件環境設計

NAS是一種將分布、獨立的數據整合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數據中心,在架構上類似簡單的個人電腦,只需電源與簡單的控制鈕,適合作為課堂實驗硬件環境中重要的流媒體服務器和存儲控制設備。網絡攝像頭作為廉價的視頻采集工具,可通過路由器直接將視頻信號存儲在NAS中。話筒和音響設備作為音響的采集和重現工具,通過數字媒體適配器,將音頻信號送入NAS中,并可以通過電視機觀看最終的影音效果。掃描儀和打印機可以讓學生手工修改某些圖像或者加入自己的簽名,而外接的USB硬盤和閃存可以作為鏡像服務器,在NAS崩潰時進行恢復。USB不間斷電源可以保證視頻和音頻采集過程不被中斷,也可以確保NAS崩潰時恢復過程不被中斷。通過支持多種協議(如NFS、CIFS、FTP、HTTP等)和多種操作系統的NAS,學生可以通過任何一臺手機/PC/Mac,在互聯網上采用IE或Firefox瀏覽器就可以對NAS設備進行直觀方便的管理。多媒體服務器硬件整體環境如圖1所示:

圖1 硬件整體環境

3.3流媒體服務器的選擇

目前常見的流媒體服務器,主要有RealNetworks Helix Server,Microsoft Corona Server,QuickTime Darwin Server,其中以Helix Server較為流行。Helix Server是整個流媒體架設平臺的核心軟件,通過Helix Server的建立,可以使瀏覽者訪問服務器上的影音文件,由此實現網上在線視聽。通過修改服務器的配置文件,定義服務器最大連接數,分配IP地址和端口號,啟用緩存管理,添加用戶和分發許可證等,可以利用RealProducer將原始的影音文件轉化成多流的影音文件,這種文件是可以根據瀏覽者的網速而傳送不同質量的影音文件,以適應用戶的不同網速(如撥號上網、ISDN、局域網、DSL/Cable)。

在NAS上安裝Helix Server,提高了資源信息服務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時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且成本低廉。Helix服務器的日志功能可以整合NAS的日志功能,提供全面的性能分析和故障排除,提供數據在線備份的環境,減少系統崩潰幾率。

3.4多媒體同步集成語言的使用

SMIL(多媒體同步集成語言)是基于XML標準用來描述多媒體內容互動展示的工具。學生制作好多媒體文件后,可以通過SMIL布局模塊,添加屏幕左上方偶爾翻轉的電臺標記或節目標記,在屏幕右下方不斷滾動前置的微型廣告,在屏幕的底端從左到右滾動某些特殊友情提示或其他信息。學生還可以通過SMIL的計時模塊,執行基本配置文件處理DOM事件(如點擊、鼠標移過,事件可以用來開始、中斷和終止多媒體對象和時間容器)來實現交互式體驗,利用提供的3種時間容器(eq、par、excl)對多媒體對象或時間容器的排序來實現同步。學生可以利用內容控制模塊來個性化和預取多媒體對象,定義多媒體流之間的過渡效果(如淡入淡出)。

3.5內容管理系統的實現

多媒體課程的實驗演示系統如圖2所見,學生使用PHP開發內容管理系統(CMS),后臺運行的WEB服務器是Apache,數據庫是MySQL,學生需要擴展他的系統使其適應交互式多媒體對象的演示。在CMS中,樣板參數預先存儲在數據庫中,當有請求需要時被調用填入預定義的樣板中。樣板處理器是CMS中的PHP腳本,響應來自WEB服務器端的CGI呼叫請求。由客戶端提交的XHTML表單文件,最終生成SMIL文檔。樣板是SMIL文檔,通過樣板處理器從MySQl數據庫中收集的樣板參數,通過CGI請求中收集多媒體對象ID參數。基于效率的考慮,多媒體對象直接以二進制文件方式存儲在網絡硬盤上(而非以BLOB的方式存儲在數據庫上),通過SMIL文檔調用,以URL鏈接的方式嵌入用戶瀏覽的頁面中。

圖2 內容管理系統

這個項目建議用戶端采用RealPlayer,RealPlayer比其他播放器有更多的優勢:RealPlayer能安裝在各類操作系統(Windows,Linux/Unix,Mac)上并得到了廣泛應用,RealPlayer支持SMIL 2.0幾乎所有的標準(QuickTime只支持基本配置文件)。圖2的SMIL文檔網頁頁面是生成的SMIL演示文檔的屏幕截圖,該頁面的布局、內容等都可以通過用戶提交的表單來定義。

隨著時間或者通過用戶的交互,演示頁面不停的變化,可以通過底部導航欄來設置自己想看的圖片、聲音或視頻。可以通過向左("")按鈕來選擇所需要的多媒體對象,標題欄的信息通過數據庫取出顯示在網頁上,并且會隨時間變化而產生變化的。通過這個Web版的管理工具,可以自由展示各種圖片、音樂、影片等,并將文字、字幕等信息,并以自定義的方式同步顯示。

4學生考核評價

91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1| 黑人好猛厉害爽受不了好大撑| 久久波多野结衣| 人妖熟女少妇人妖少妇|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国产精品大屁股白浆久久|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性猛交ⅹxxx富婆视频| 亚洲va视频|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网站视频 | 女人高潮抽搐喷液30分钟视频|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小黄鸭|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自拍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天堂资源中文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300部国产真实乱|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精品激情| 无码日韩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人与zoxxxx另类| 91国在线啪精品一区| 欧美片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片| 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不卡无毒影院|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制服丝袜视频国产一区| 国产在线高清无码不卡| 婷婷俺也去俺也去官网|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久久波多野结衣|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av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