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學科的魅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科優勢;審美能力;素質教育
教育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培育能力及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得到整體提高。換句話來說學生不僅要有知識技能,而且要有更好的身體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心里素質和人文素質。要全面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能,就不能丟棄培養學生良好審美素質的任務,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離不開美育。審美素質是現代人的素質結構中基礎性的要素之一,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又能對道德、心里、人文等素質要素的提高產生影響。所以,沒有美育的素質教育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一種天性,審美趣味就是這一天性的具體體現。但是。由于各種后天因素的影響,比如,家庭環境,人際交往,社會風尚等。故此,審美趣味不僅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且還存在高雅低俗之分。人在青少年時期,趣味是最濃的,若不將他們引導到高尙趣味的路上,他們就可能流入低俗趣味的污道。因此,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去做呢?現在就以我這十來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淺談幾點看法,與同仁們商榷。
1 用形象生動的審美材料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育活動中來
生物學科恰好具備了這方面的優點,生物課程里的生動形象的審美素材隨處可見。比如,植物的花和果實以及根、莖、葉幾乎毫無例外地受到人們的歡迎,尤其是植物的花朵更是令人賞心悅目。不僅如此,生物學還包含了可以用數學表達的形式美。例如蜜蜂所造的巢穴和燕子搭的窩都蘊含著數學美。蜂房不僅是完美的,而且是科學的設計:它的正面由正六邊形組成,不僅美觀整齊,而且使用面積最大;其底部由三個全等棱形頻接起來,而且每個棱形的鈍角都是109度28分,另外的銳角是它的補角,為70度32分。那么,在生物教學中我們如何巧妙地利用他們呢?比如,在講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這點知識時,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同學們下去認真預習,通過預習讓他們列舉出生活中常見的昆蟲有哪些?并對他們的生活習性、發育情況和所筑巢穴進行了解,在上課時我先按教學大綱將書本知識以師生互動的形式講完,然后我就抓住適當時機對同學們進行美育教育: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家蠶、蝗蟲、蜜蜂、蒼蠅、蚊子等昆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們對蜂的巢穴了解有多深呢?這時,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回答:了解,它們是由許多許多的小孔連在一起而形成的。我接著追問:那你們知道這些小孔是一個什么樣的幾何外形呢?這時就有大部分的同學回答不知道。我急忙抓住同學們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給他們詳細地講解蜂房的構成:它的正面由六邊形組成,不僅美觀整齊,而且使用面積最大;它的底部由三個全等棱形拼接起來,而且每個棱形的鈍角都為109度28分,另外的銳角是它的補角,為70度32分。同學們一聽不由得發出“哇!”的一聲驚嘆。同學們的驚嘆聲剛落我就說:這只是你們對蜂房的一個了解,生物學乃至大自然中有許多許多奇妙的東西,只要你們用心觀察,用心體會,有待于你們發現的問題還很多呢!這樣一來,不但引發了學生的想象,而且還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審美意識。
2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美引真”,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美”而歪曲“事實”
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生物學的教育尤其要強化客觀性。一個合格的自然科學工作者不能以個人 的喜好影響他們的理性判斷,簡單來說,一個搞植物學的人不能因為喜歡花兒討厭給花帶來養分的糞便。就拿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鮮花插在牛糞上”來說吧!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某個漂亮的女子找到了一位不如意的郎君。但 換個角度來看,鮮花也只有插在牛糞上才能夠茁壯成長。沒有牛糞的無私奉獻,哪來鮮花的嬌艷呢?所以說自然科學工作者個人的主觀意志要服從于客觀規律。故而生物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時這點是萬萬不能忽視的。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先生給我改作業,發現我畫錯了小臂的血管,是因為我為追求美觀而忽視了實際存在的客觀事實。《藤野先生》給我的啟示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里,即使是為了審美的目的,也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就拿顯微鏡下看到的洋蔥表皮來說,由于每個學生選擇的觀察范圍不一樣,畫出來的圖像就不一樣,這時我們老師就要給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同學們,你們視野內看到的洋蔥表皮細胞是什么樣子就把它描繪下來。切記,不能照課本的圖形畫,也不能照著其他同學的圖形畫。如果你在顯微鏡下什么也沒有看到,就請舉手讓老師幫你解決。這樣同學們就會認真地去完成實驗,并把自己的所見如實的描繪出來。但是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許多老師不能做到這點,他們把自然科學教育的藝術性理解為是在講授過程和課堂組織才會有所體現的教學技巧,而沒有花力氣去挖掘教材的審美特質。如理論及推導,實驗方法等所具有的審美價值,甚至有些老師還認為自然科學教育與美育是水火不相容的,這種看法是違背素質教育規律的,所以“引美為真”的做法應當提倡。
3 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中學生物課程教學多媒體整合
素質教育的主題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進步,“素質”的內涵在不斷演變,不斷延伸。為教育教學的改革開辟了一條無止境的路。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投影機、實物展示儀、多媒體設備作為新的教學儀器進入了課堂,互聯網也被運用到了教學中。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不但促進了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正逐漸為教師們所采用,并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對于生物課程中那些枯燥、抽象及難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如果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就可以化枯燥為有趣,變抽象為直觀,從而解決并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比如細胞分裂、DNA的結構和復制、基因的表達、生殖發育、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教學內容,不易于學生的觀察和實踐,因此可采用課件動畫或觀看有關科教紀錄片的形式演示這些生理過程或實施過程,讓學生有更形象、生動的認識,也便于他們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的教學內容。生物課程的信息量大,通過計算機輔助還能對大自然的萬千事物信手拈來,在有限的時間和場地內就展示大量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利用計算機還可以將生物題目中繁雜的題干快速地展示出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教學法,它的特點是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多種相關的“媒體”:如標本、實物、動畫等,這些教學媒體,不僅準確、豐富地“攜帶”了教學相關信息,而且把知識點轉化為了聲音、圖像、動畫等,使生物課中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具體。學生在多媒體的幫助,對所學知識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激發和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并有效地提高了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恰當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
中學生對生物課感興趣是因為生物課講述的是鮮活的生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真實現象,但是在如今是信息時代,同學們渴望到更廣闊的生物世界中暢游。
通過實物投影儀,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一只昆蟲的結構,如:在講《節肢動物門》這一節內容時,抓一只蝗蟲,放在實物投影儀的展示板上,對照實物講解,非常充實和生動。
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將蝗蟲的頭、胸、腹部一一指出,并數一數蝗蟲有多少對足,讓學生仔細觀察蝗蟲發達的一對后足,從而了解蝗蟲跳得又高又遠的原因。恰當地運用各種多媒體設備,把實物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巧用網絡,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課堂的四十五分鐘,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呢?
計算機的應用、互聯網的出現,讓整個世界變小了,人與人的之間的距離更近了,每個人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更簡單了。老師和學生既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新知識,又可以將這些新知識應用于學習之中,開闊學生的視野。
我校電教室里配備了多媒體電腦、大屏幕投影,購置了教學光盤,在生物課上,我經常把學生帶到電教室上課,如為了講生物的適應性,我把《動物世界》這張光盤在課堂上播放;我放上一段《地球的南極》,讓學生了解南極,理解生物是如何適應自然界的。同學們興趣盎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互聯網的出現,為同學們獲取知識提供了便利。如在上《節肢動物門》這一課時,我在講完了課本知識后,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我帶領學生進入“廣東蝴蝶”這個網站,學生立刻被網站上豐富多彩的知識吸引,紛紛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課堂知識內容,而且教會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聲音、圖像、動畫俱全,豐富了課堂知識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使知識點更直觀,更形象,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使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可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觸發學生靈感,培養他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例如,我在上《細胞的有絲分裂》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動畫演示細胞有絲分裂過程,把原本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通過動畫形象演示出來,使同學們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從而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多媒體技術,可以把知識點轉化為聲音、圖像、動畫,可以直觀地表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使課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生機,增加了趣味性,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新課程提倡充分關注學生的感受,引領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交流與探索,要使學生各種素質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培養,這是有效課堂應該做到的.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錯誤生成和變動著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并及時納入臨場設計之中,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使之成為鮮活的教育資源,成為創建有效課堂的星星之火.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生成,有很多看似錯誤生成,只要老師加以點撥或經過老師的引導、改造,就可以化弊為利,讓課堂因此而精彩,讓“錯誤”因此而美麗起來.
一、依學生的錯誤,順水推舟有效地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的確,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某事物的認識傾向,是學生進行認識活動的動力之一.有了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從而主動地、熱情地、高效地獲取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穩定地發展.課堂教學中有些錯誤的理由可令學生感到意外,而意外之事能喚起學生尋找錯誤的
他的解法只是有一點小錯誤,只是沒有注意t的取值范圍,導致y的范圍錯了.但是很有新意!我激動地說了一句:“多么有創意的見解呀!”并帶頭為他鼓掌,大家情不自禁地認同他,頓時,教室里掌聲如雷……
更多的課堂的生成,是出乎教師預計之外,再好的教學設計也可能因為學生情況不同、教學環境不同、學生的一個問題、一次敘述而打亂.因此教師在課前作課堂預設時要為學生的活動和發展留出更多彈性的空間,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教師必須用心傾聽、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讓智慧閃耀光芒.以上案例中,我的一句:“多么有創意的見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認同他,其他學生也興趣盎然.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以一種寬容、耐心的態度去對待,并給予充滿智慧的評價.這樣處理,即巧妙地呵護了出錯誤學生的自尊心,又有效地保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敢”出“錯”,并在錯誤中“吃一塹長一智”,體現了良好的教學民主.這樣一來,師生的情感得到最好的溝通,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教師順水推舟,隨著后面的課堂的進行,不時有同學舉手,不時有新的想法產生.由于教師捕捉到的信息“價值不菲”,從而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迸發了智慧的火花.
二、利用學生的錯誤,鼓勵質疑,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學中生疑,疑則促思,思有所獲,學乃長進.在學生探索思考、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產生錯誤,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對于學生的錯誤 ,我沒有予以否定,而是出了幾個類似的題目,同學們在做的時候,方法雖然是對的,但是結果經常會錯.雖然開始提問的同學最后否定了自己的觀點,但通過自己的質疑、互相啟發與辯論、最后成功釋疑,既使學生對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又保護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質疑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把金鑰匙,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釋放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和才干的好方法.因此要求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疑問,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想想,如果只是簡單的否認該質疑者,不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辨析,其后果可想而知了.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利用“有意的錯誤”讓學生嘗試錯誤,引導其反思自我發現思維中存在的矛盾,自我糾錯,培養發現意識,激活創新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上述解答看起來似乎天衣無縫、完美無缺,解答結果似乎正確.教師并不急于否定,而是引導學生用求得的特殊值a=45,代入a+b=1,得b=15.“這結果與已知矛盾!”有學生叫道.大家一臉疑惑:“怎么會這樣呢?”繼而對這一例題的解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反思錯誤的原因:①題目給出的條件ab
四、正視學生的“美麗的錯誤”生成性資源,有利于推動課堂的生成
學習本身是就是一個不斷地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生正是在不斷地發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找到了科學的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增進了情感體驗.因為出錯,課程才能生成,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教育的敏感、機智和智慧.教師捕捉學生學習中的美麗的錯誤,并善于發現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沒有輕易否定學生,而是敏銳地捕捉教育時機,通過巧妙地點撥,讓錯誤的生成轉化為課堂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折射出燦爛的光芒.有的教師追求“完美”的課堂,特別是公開課,教師教學中不斷地暗示,不敢讓學生“惹事生非”.學生在課堂上出錯誤后,教師以冷漠的表情令學生坐下再想想,被“一棍子”打死,有些稍縱即逝的美麗的錯誤資源常常在不經意中被忽略.久而久之,學生由于怕出錯的心理不敢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也無從獲得課堂上的真實的信息,以致于課堂變得很沉寂,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變得干癟無力.我們應當給課堂中的錯誤重新定位,要以欣賞的眼光去正視學生的錯誤,給予學生足夠的辯錯的時間,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捕捉其中有利于師生、生生多維互動的信息.使“美麗的錯誤”轉變為催化劑,成為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添加資源,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為有“錯”,才讓課堂更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變得更加精彩.這樣有利于推動課堂的生成 .
五、寬容錯誤,給課堂教學構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案例一中,教師的一句“多么有創意的見解呀!”而不是指責他的錯誤.寬容錯誤,也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不挫傷學生積極性,給學生創造一個能主動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更生動活潑自覺地學習.建立了寶貴的師生共同見解的氣氛.這樣也為差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創造條件,創造一種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寬容錯誤,放手課堂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反思、總結,真正創設一個和諧、動態、開放的課堂空間,讓師生在其中自由飛翔.我們的課堂必定會是一個風采迷人、朝氣蓬勃的天地.
六、讓學生在“保存錯誤”中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
讓“保存錯誤”成為學生發展的資源.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錯誤”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教師應指導學生將學習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和錯誤原因進行整理、記錄.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本“糾錯本”,記錄下平時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記錄時既要記下是怎么錯的,也要記下是怎么改錯的,有什么心得.讓學生定期閱讀“糾錯本”,每閱讀一次就是對出錯、糾錯過程的一次回憶,使學生懂得從什么地方“跌倒”了,就應該記著這個“痛”,并從什么地方“站”起來.
【摘要】 目的:建立正常人血漿中紅霉胺HPLC-MS測定法,研究地紅霉素兩種腸溶制劑的人體生物利用度和藥動學。方法:以克拉霉素為內標,血漿樣品堿化后用乙酸乙酯萃取,經Thermo Hypersil-Hypurity C18柱(150 mm×2.1 mm,5 μm)分離,以MS檢測器檢測。采用二周期隨機交叉試驗設計,將1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隨機等分成兩組,分別單劑量口服0.5 g地紅霉素腸溶顆粒劑(試驗制劑 T)或地紅霉素腸溶片(參比制劑 R)。結果:紅霉胺與內標分離度好,內源性雜質不干擾測定。紅霉胺濃度在3.1~736 μg/L 范圍內與峰面積比線性關系良好,最小可定量濃度為3.1 μg/L。回收率為97.0%~99.1%(n=5),日內RSD為4.0%~9.9%(n=5);日間RSD為4.4%~11.2%(n=15)。 T與R的Tmax分別為(2.6±0.7)h、(2.6±0.8)h;Cmax分別為(339.4±118.1)μg/L和(360.8±139.5)μg/L;AUC0144分別為(3 225.0±986.5)μg·h/L和(3 188.2±1057.9)μg·h/L;T1/2 分別為(44.7±3.5)h和(42.6±5.9)h。與參比制劑相比,試驗制劑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03.1±17.5)%。藥動學參數經多因數方差分析顯示周期間與制劑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雙單側t檢驗表明接受T與R生物等效的假設,經計算90%置信區間均在規定值內。結論:T與R為生物等效制劑。
【關鍵詞】 地紅霉素;紅霉胺;高效液相色譜-質譜法;相對生物利用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HPLC-MS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erythromycylamine in human plasma and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two enteric dirithromycin preparations.Methods:With clarithromycin as its internal standard, the sample of blood plasm,after alkalized,were extracted by acetic ether,then separated on a Thermo Hypersil-Hypurity column (C18 150 mm×2.1 mm,5 μm),and detected by a MS detector.In a test of two periods of a random crossover study,an oral dose of 0.5 g dirithromycin enteric-granule (T) and its reference (R) were administrated to two groups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th 9 in each. and the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were studied.Results: The calibration curve was linear within the range 3.1 to 736 μg/L, the recovery rate of erythromycylamine from plasma was in the range of 97.0%~99.1% (n=5), inter-day and intra-day RSD were 4.0%~9.9% (n=5) and 4.4%~11.2% (n=15) respectively.The main pharmacokinetics of T and R were as following:AUC0144were (3,225.0±986.5) μg·h/L and (3,188.2±1,057.9)μg·h/L;Tmax were (2.6±0.7)h and (2.6±0.8)h;Cmax were (339.4±118.1)μg/L and (360.8±139.5)μg/L;T1/2were (44.7±3.5)h and (42.6 5.9)h.The result of ANOVA and two one-side t-t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 and R (P>0.05).The 90% confidence interval was in the regulated range.Conclusions:T and R are bioequivalent.
[Key words]Dirithromycin;Erythromycylamine;HPLC-MS;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地紅霉素(Dirithromycin)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紅霉胺的前體藥物,口服給藥后很快轉變成紅霉胺而起作用,其抗菌譜和抗菌活性與紅霉素相似。地紅霉素在軟組織中的藥學特性較紅霉素有所改善,消除半衰期長,且與其他由細胞色素P450系統代謝的藥物相互作用少[1]。因此,常以測定紅霉胺的血藥濃度來研究地紅霉素體內的藥動學特征。本實驗建立了HPLC-MS法測定紅霉胺的血藥濃度,采用二周期隨機交叉試驗設計,比較了地紅霉素腸溶顆粒與腸溶片在18名健康受試者體內的藥動學及相對生物利用度,旨在評價試驗制劑與參比制劑的生物等效性,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
LC-MS2010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LC-10AD VP低壓四元梯度泵,CTO-10A VP柱溫箱,SCL-10AD VP系統控制器,LC-MS solution工作站(日本島津);DZF-602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TG16-W微量高速離心機(長沙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ER-182A型電子天平(日本AND公司)。
1.2 試藥
地紅霉素腸溶顆粒(0.25 g/包,海南皇隆制藥廠有限公司,批號:050701);地紅霉素腸溶片(商品名:域大,0.25 g/片,湖南維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20031201);紅霉胺標準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克拉霉素標準品(內標,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997 IU/mg),乙腈(色譜純,Caledon Company);乙酸乙酯(分析純,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甲醇(色譜純,浙江臨海市浙東特種試劑廠);其它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AR級);所有試驗用水均為重蒸餾水。
1.3 受試者及試驗設計
受試者均為健康男性,年齡21~25歲,體重52~72 kg,無煙酒嗜好,試驗前經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無藥物過敏史和藥物依賴史,無慢性病史,四周內未服用任何可能影響本品吸收、代謝的藥物。受試期間統一清淡飲食,不使用除試驗(參比)制劑以外的任何藥物,不接受煙、酒及含咖啡的飲料,試驗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二周期隨機交叉自身對照試驗,將18名受試者等分成二組。分別在二周期內口服地紅霉素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0.5 g,服藥前及服藥后0.5、1.0、1.5、2.0、3.0、4.0、6.0、8.0、12.0、24.0、48.0、72.0、96.0、120.0、144.0 h分別取血5 mL。洗脫期為14 d,交叉給藥后取血方法和時間相同。取血后離心分取血漿,-20 ℃保存。血漿樣品用新建立的HPLC-MS方法測定。
1.4 血樣測定
1.4.1 標準溶液配制 紅霉胺溶液:精確稱取紅霉胺18.4 mg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184 μg/mL)。置于4 ℃冰箱中保存,使用時用流動相稀釋至所需濃度。內標溶液:稱取克拉霉素12.5 mg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應用時進一步稀釋為12.5 μg/mL,置于4 ℃冰箱中保存備用。
1.4.2 色譜條件及質譜條件 色譜柱:Thermo Hypersil-Hypurity C18(150 mm×2.1 mm,5 μm);柱溫:45 ℃;流動相:10 mmol/L醋酸銨(pH 6.4)-甲醇-乙腈=50 ∶10 ∶30;流速:0.2 mL/min。質譜條件:電噴霧電離源(ESI),選擇性正離子監測(SIM),監測質荷比(M/Z)368(紅霉胺,M+2H)和237(克拉霉素,M+H)帶正電荷的分子離子峰,電離源電壓4.5 kV,噴霧氣氮氣(N2),流速1.5 L/min,脫溶劑溫度250 ℃,檢測器電壓1.5 kV。
1.4.3 血漿樣品預處理 取待測血漿0.2 mL于2 mL離心管中,加入內標溶液(12.5 μg/L)50 μL, 加飽和碳酸鈉溶液0.1 mL,混勻,加乙酸乙酯1 mL,振蕩2 min,14 000 r/min離心5 min,將有機相轉移至另一管中,45 ℃真空干燥箱中抽干,殘渣用流動相100 μL溶解,取上清液5 μL進樣。
1.5 參數的計算與數據處理
從藥時曲線獲得兩種制劑的主要藥動學參數,Cmax及Tmax采用實測值,AUC0144以梯形面積法計算,以消除后相血藥濃度對數值和時間回歸計算消除速率常數K和半衰期T1/2。AUC0∞=AUC0t+Ct/K,以試驗制劑AUC0t和參比制劑AUC0t的比值計算生物利用度(F)、AUC0t和Cmax,經對數轉換后進行藥物間、周期間、個體間的三因素方差分析,再以雙單側t檢驗進行等效性判斷。若受試制劑AUC0t的90%可信限落在參比制劑80%~125%范圍內,Cmax的90%可信限落在70%~143%范圍內,則認定受試制劑與參比制劑生物等效。Tmax采用原值進行非參數檢驗。
2 結果
2.1 色譜行為
紅霉胺的保留時間約為5.4 min,內標的保留時間約為 3.2 min,基線平穩,血漿內源性物質及其它雜質不干擾樣品的分離測定。紅霉胺和克拉霉素標準液、空白血樣、空白血樣中加入標準品及受試者服藥后3 h血漿的總離子流圖見圖1。
2.2 線性關系
用空白血漿將紅霉胺標準貯備液稀釋成濃度分別為 3.1、9.2、18.4、36.8、73.6、147.2、368.0、736.0 μg/L的系列濃度溶液,漩渦振蕩2 min,混勻,余照“血漿樣品預處理”項下操作,記錄紅霉胺及內標的峰面積。以紅霉胺和內標峰面積比(A/AIS)與紅霉胺濃度(C)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為:A/AIS=0.0139C-0.0052,r2=0.9981,紅霉胺濃度在3.1~736.0 μg/L 范圍內與峰面積比線性關系良好,最小可定量濃度為3.1 μg/L。
2.3 回收率及精密度
配制含紅霉胺濃度分別為3.1、73.6、736.0 μg/L的血漿樣品各5份,按“血漿樣品預處理”項下操作,記錄紅霉胺和內標峰面積,按回歸方程計算測得濃度,以測得值與加入值的比值計算回收率,并計算日內精密度,高、中、低濃度回收率為(99.1±4.0)%、(97.0±3.7)%、(98.7±9.9)%(n=5),日內RSD為4.0%~10.0%(n=5)。對上述樣品連續測定3 d,考察日間精密度,日間精密度為4.4%~11.2%(n=15)。
2.4 血樣測定和藥物動力學參數
18例健康志愿者單劑量口服地紅霉素試驗制劑或參比制劑0.5 g后,紅霉胺的主要藥動學參數見表1,平均血藥濃度時間曲線見圖2。表1 健康受試者口服0.5 g地紅霉素后主要
藥動學參數(略)血漿紅霉胺平均濃度-時間曲線(0~24 h)
2.5 統計檢驗結果
對地紅霉素試驗制劑與參比制劑的Cmax及AUC0144經對數轉換后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主要藥物動力學參數沒有顯著差異(P>0.05),雙單側t檢驗及90%可信限檢驗表明試驗制劑Cmax及AUC0144的均值落在規定范圍內,結果見表2。Tmax原值經非參數檢驗,兩種制劑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 健康受試者口服0.5 g地紅霉素后Cmax及AUC0144雙單側t檢驗結果和90%置信區間(略)
3 討論
有關紅霉胺血藥濃度測定的方法國內外文獻報道的通常采用微生物法[2-3]和HPLC-UV法[4],也有采用HPLC-MS[5-6]法和HPLC-ECD[7-8]法的報道。與其他大環內酯類藥物一樣,紅霉胺僅在短波長范圍內有很弱的紫外吸收,用紫外法測定生物樣品時靈敏度低。而
微生物法測定的是樣品對敏感菌株的抑菌活性,可能受到血漿蛋白結合、活性代謝物等因素的影響,選擇性差。采用ED可實現靈敏檢測,但對流動相或樣品進行加電壓增敏處理時同時增加了基線噪音和干擾峰,影響測定結果。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具有色譜分離和質譜分離的雙重功能,可以依靠質譜的分辨能力區分不同物質的色譜峰,抗干擾能力強[5-6]。本文新建立的HPLC-MS法,取樣量小,樣品處理快速簡便,方法選擇性好,干擾少,回收率高,最小可定量濃度為3.1 μg/L,完全能夠滿足本試驗低濃度藥物測定以及藥物動力學研究的要求。
試驗證實地紅霉素腸溶顆粒與腸溶片在健康受試者體內的藥動學特征,各藥動學參數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試驗制劑與參比制劑生物等效。
參考文獻
[1] 孫 濤.地紅霉素的抗菌活性、藥動學特性和臨床療效[J].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1998,9(14):297-301.
[2] Mazzei T,Surrenti C,Novelli A,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dirithromycin in patients with mild or moderate cirrhosi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9,43 (7):1556-1577.
[3] Geerdes-Fenge B,Goetschi M,Rau K,et a1.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dirithromycin and erythromycin in normal volunteers with special regard to accumulation in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and in saliva[J].Eur J clin pharmacol,1997,53:127-133.
[4] Teresita M,Calogem S,Andrea N,et a1.Pharmacokinetics of dirithromycin in patients with mild or moderate cirrhosis[J].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1999,43(7):1556-1559.
[5] María José González de la Huebra,Ursula Vincent,Guy Bordin,et a1.Characterisation of dirithromycin and spiramycin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direct infusion mass spectrometry[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4,503(2):247-256.
[6] 王本杰,郭瑞臣,卜凡龍,等.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測定人血清地紅霉胺濃度及其藥動學研究[J].中國藥事,2005,19(3):175-177.
關鍵詞:探究熱情 教師情感 電子白板 探究實驗 巧妙提問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07
有效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快樂探究的基礎上,是一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互相作用的結果。現代教學更加重視情感在認知活動中的參與,新課改提出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倡導快樂教學、趣味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我們也要擺正素質教育下生物學科的地位與關系,改變機械而單調的理論灌輸,要善于為學生打造一個富有活力的快樂課堂,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激情與動力,讓學生信心滿滿、快樂滿滿。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來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飽滿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快樂學習、全面發展呢?
一、用教師的熱情換來學生的熱情
正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要想讓學生對生物學科充滿激情,首先就要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喜愛,學生只有喜愛教師,才能將這種積極的情感轉移到生物學科的學習上來。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形象的樹立,要對學生傾注愛心,對生物傾注熱情,以對學生之愛,對學科之愛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換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對學科的熱愛。
(一)對學生要面帶微笑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性,教師要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生,要將學生當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而不是機械而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只有尊重學生不同的心理、情感與學習需求,讓學生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尊重與熱愛,才能換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學生才能愿意接近教師,他們會將更多的注意力與目光集中到生物學科上來。
(二)對學科要充滿感情
作為生物教師我們必須要熱愛生命科學,要有一顆不斷鉆研、不斷進取的心。要充分利用各種培訓、在線培訓等來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要能夠充分利用課堂這個小天地來帶領學生走進生物學科的大世界。教師只有對生物學科充滿感情,熱愛學科,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現生物學科的魅力,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這樣才能換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熱愛。
二、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吸引學生注意力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科技化時代的必然產物,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交互式電子白板集圖文聲像于一體,不同于單調而枯燥的傳統黑板教學,也不同于高度程序化的傳統課件教學,而是繼承了傳統黑板教學與課件教學的雙重優勢,更具互動性與有效性,是推動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將交互式電子白板運用于生物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利用其講解標注功能、繪圖功能、遮屏功能、聚光燈功能、放大功能、錄音錄屏功能以及實物投影功能等,可以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教學界面,帶學生走進奇妙而豐富的生命殿堂,可以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學習熱情,更加利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深刻理解,這正是新課改下推動生物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如在學習“呼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一內容時,為了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事物上,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聚光燈功能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將呼吸系統結構圖直觀而形象地展現于白板之上,帶給學生一個全面而直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利用電子白板的聚光燈功能,依次顯示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這樣逐一顯示,就可以讓學生對呼吸系統結構的認識更為直觀、更為深刻。而這正是傳統的掛圖教學所無法取得的效果。
三、用生動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本身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與實踐性,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與研究方法,可以說實驗讓生物探究變得更加精彩、更加生動。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無視實驗,認為實驗在整個生物教學中是可有可無的,教師以講實驗代替了做實驗,教師的演示實驗都很少,更不要說學生的動手實驗,這樣的教學只會陷入機械的灌輸中,教學枯燥無味,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而學生對于抽象的知識也只能處于膚淺而機械的記憶層次,一知半解。初中生只有具有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對于實驗才會更感興趣。為此教師要重視實驗,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以直觀的實驗操作、生動的實驗現象來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當然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也不能無序展開、放任自流,而是要突出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性,注重實驗方法的傳授,這樣才能發揮實驗的橋梁功效,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深刻理解與掌握抽象深奧的知識,掌握實驗操作這一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打開生命科學的大門,走進生物科學的殿堂。
四、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正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究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善于運用提問藝術,以富有趣味性與探索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我們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選準問題的切入點,把握好問題的難度,這樣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制造懸念,引發沖突,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漣漪,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進而使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
(一)問得好
即問題本身要具有探索價值,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深處,讓學生的探究更有激情與動力。問題本身的設計除了要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更為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中心,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果子。
(二)問得巧
即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如果不分主次、輕重地隨意提問,只能讓問題成為學生的負擔,學生疲于應付,怠于思考,這樣就失去了提問的功效,甚至會讓學生對生物學科失去興趣,更談不上探究熱情。教師要在學生思維困惑時、理解膚淺時巧妙地提出問題,以問題來打開思維的閘門,啟迪學生思維,給學生以啟發,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三)問得奇
即要注重問題的呈現方式,如果只是單一的提問形式,教學枯燥,無法激起學生探究的激情。教師要注重提問形式的多樣化,如可以寓問題于生動故事、趣味游戲中,可以以學生所喜愛的多媒體來呈現,這樣的問題更加豐富,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參考文獻:
[1]郭秀芝.淺談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
[2]宋秀敏.寓教于樂――淺談初中生物興趣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2.
【關鍵詞】生物學科;生活化教學;實際應用性
生活即是課堂,課堂即是生活正是生物學科的一大特征,也是生物學科重要的魅力體現。生物學科是一門真正地來自于現實生活、來自于大自然的學科,我們人類本身就是生物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作為21世紀的主流科技,具備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每一個現代化人才都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對于教師而言,如何將生物課本知識生活化,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入手來開展生物教學,不僅關系到生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對于生物學科自身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畢竟,我們學習生物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它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關注身邊的生物科學,努力推進生物教學的生活化。
一、注意采用生活化的導言
在一堂課中,導言的設計至關重要,導言設計的風格基本上就奠定了整節課的教學風格。面對生物這樣一門生活化的學科,我們在設計導言的時候,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學生一眼看上去就能夠產生興趣的生活化的導言內容。例如,在講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教師就可以這樣設計導言: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長的比較像爸爸,而有的孩子則比較像媽媽,還有一部分的孩子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倒是比較像舅舅、姑姑之類的親戚。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決定了孩子的長相呢?今天我們就可以通過遺傳和變異的學習來幫助大家揭開這個謎底。這個導言的設計從孩子的長相入手,聽到這個導言以后,學生會不自覺地把它同自己聯系起來,學生會思考自己長的比較像誰?為什么?有了疑問以后,特別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問題以后,會極大地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樣,學生就會以更加高昂的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有關“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學習中來。
二、積極吸收生活化的教學資源
生物教材是我們開展生物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根據生物科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所編撰的生物教材對于學生打好生物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教材上內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如果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時候,僅僅以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料,這樣,不但局限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范圍,同時也容易使得生物學習顯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的時候,可以大膽突破教材限制,積極吸收一些生活化的內容作為生物教學的資源。例如,學生經常接觸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等,就是我們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方向。在家庭中,一些食物的來源及種類,食物的保存與制作、家庭寵物的養殖、家庭成員的醫療保健、衛生習慣等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把他們吸收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學校環境中,學校里的花花草草、學校食堂、宿舍的環境衛生等都可以作為生物教學的資源來利用;在社區中,社區的衛生環境問題、社區菜市場中的瓜果蔬菜、雞魚肉蛋、社區里的公園環境、池塘里的小魚小蝦都可以作為生物課堂的研究對象。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廣泛利用一些報紙網絡中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來作為生物教學內容。這樣,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從身邊的事物來吸取營養,豐富教學資源,可以使得生物教材能夠與活生生的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
三、作業設計生活化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通過課后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不僅如此,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中,還會發現很多新的問題,增長很多新的知識,因此,我們通常又把完成作業的過程視為二次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在生活化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也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這樣,不僅可以打破過去那種不是選擇就是填空、不是填圖就是計算的枯燥的生物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還可以增加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到環境污染給生物帶來的影響時,我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調查學校周邊的污染現象,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然后再匯總調查資料,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分別研究一個課題,如汽車尾氣對植物的影響、河流污染對水生物的影響、噪聲對動物的影響等,然后每個小組以調查報告的形式把自己的研究結果交上來,再由教師認真批閱,然后評出最佳調查報告。這樣的作業,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能夠在生活中得到實際的用處,這樣不但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豐富了作業的內容,使得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調查總結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進而有效推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升。
總之,生物科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自然學科,它在農、林、牧、副、漁、醫藥衛生、環境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性,因此,學好生物,學好這門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異常重要的。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我們要在學生系統接觸生物科學的啟蒙階段,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從生活實際入手,把生物科學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在生活化的生物教學中彰顯生物科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亞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1年02期.
[2]王愛云.談初中生物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上),2011年第10期.
一、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尷尬現狀
1.生物教師隊伍不專業。就我縣來說,全縣42位教師中,專業教師只有9位,其中還有一部分生物專業教師在其他崗位上工作。大部分學校生物課都是其他任課教師兼職,或者安置一些老弱病殘的教師。這些教師沒有系統學過生物學專業,沒有參加過生物繼續教育。可以想象這些人怎樣能勝任生物教學工作,生物教學效果更無從談起。
2.學校對生物教學工作重視不夠。由于生物不參加中考,所以學校普遍重視不夠,每周安排兩課時,其它時間不允許生物老師占用一點。輔助教學的教具、掛圖、模型等更是不愿投資,實驗儀器要么不愿買,要么上級配發了也是束之高閣,一般不讓師生動,生怕占了“主科”的學習時間。
3.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因為生物課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關,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喜歡學習的。但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再加上老師們不能正確引導,就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科不重視,有的學生甚至上課不翻生物書,做中考學科作業。久而久之,學生就對敷衍生物課學習也習以為常了,結果就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普遍較差,更不要說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4.課堂效果普遍較差。由于生物不是中考科目,學校對生物教學不夠重視,教師隊伍不專業,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在這些因素的反復刺激下,生物學科教師必定會自覺放棄對自己的要求,不愿對課堂效果進行研究,固守陳舊的教學方法,沒有新課程理念。有的老師上課時,不愿攜帶生物掛圖、實物、模型、生物標本等直觀教具。有的教師要不“滿堂灌”,要不“滿堂練”,要不“滿堂看”,要不“滿堂問”。沒有習題設計,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愿解答,聽到鈴聲馬上下課。老師的消極情緒又反過來刺激學生的厭學情緒。
5.中招實驗考試流于形式。目前的中招考試中有專門的理化生實驗考試,三門考試共占15分。平時的教學中,由于學校普遍存在實驗室設備簡陋,缺乏實驗材料,沒有專門的實驗員,準備實驗嫌麻煩等因素,很多實驗無法進行。教師只能在實驗課上講實驗,在黑板上做實驗,使原本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失去了魅力而枯燥無味。所以實驗考試前,各校就安排集訓式的實驗模擬練習,突擊讓學生進行實驗學習。再加上實驗考試要求也相對不嚴格,更加縱然學校工作的功利性,靠實驗探究來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成了一句空話。
二、初中生物教學現狀造成的危害
所有這些消極因素造成的影響,最后全部由學生來承擔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交叉性、綜合性、整合性。學科知識是互相滲透的,如物理、化學的某些內容與生物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生物知識學不好,也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造成學生不能得到全面發展。就象一個人由于“偏食”而造成“營養不良”,發育畸形,影響身體健康一樣影響高中的學習。因為到了高中,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學生要選擇學習理科,這樣他們必須從頭學起這些所謂的“小科”。對高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造成較大的壓力,從而影響高考成績,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造成極大地危害!
三、改變初中生物教學現狀的對策
1.建議將生物學科納入中考。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對生物科學非常重視。生命科學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如糧食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動植物資源保護、疾病控制與人類健康等一系列問題都與生物學科密切相關。我國的航天事業,生物科學,遠遠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這與我們的生物學基礎教育不能說一點關系沒有。為了提高國民的生物學素質,培養一大批生物科技人才,就必須從小打好基礎。“考試就是指揮棒”,不考,就不會引起重視。能否把生物學科納入中考,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大影響。從基層學校反饋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教師贊同把生物學科列入中考科目,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廣大生物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學中。也能穩定教師隊伍。有一支強大的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中考恢復生物科目,不但能夠穩定現有的教師隊伍,而且還能吸引一部分改行教師重新回到生物教學中來。還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把生物納入中考科目,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發揮,創造力得以開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以陶冶。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校長和教師要克服“短見”,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觀念。我認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只考慮眼前,只為學生眼前的中招服務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中招考試的,強迫學生學,中招不考的,限制學生學。這樣,雖然在中招考試中,學生取得一些成績,嘗到一點甜頭,但成績只是暫時的,甜頭過后只剩下將來學生生活中無法彌補的苦。在目前的考試制度下,大的政策變化難,但校長如果能有大教育的胸襟,能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觀念,教師能積極主動加強業務學習,認真負責組織生物教學,就能較快的改變生物教學目前面臨的尷尬局面,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學生的傷害。
摘 要: 生物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學科,現如今卻處于尷尬的地位。很多學生對于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不高,主動性差。針對以上的問題,本文提出幾點在生物的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觀點。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聯系生活實際 強化實驗 構建知識網絡
生物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學科,一門實驗性學科。現如今初高中生物教學卻處于尷尬的地位:生物課程設置遭到排擠和冷落,很多學生都認為生物學科就是文科,就是靠死記硬背,對于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不高,主動性差,學生不愿意學。在這種境況下,我個人覺得生物老師要從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興趣入手,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此我個人提出幾點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樂學、好學的觀點:
一、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生物這一門學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研究各種各樣生物的一門學科,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跟我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把書本上的知識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之中,這樣學生對于身邊的事物都有著濃厚的探究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實例來理解抽象的生物原理生物知識,同是又能夠利用學習的生物知識來解決生物鐘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多運用一些生活實際的例子或者現象,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從中可以培養他們對生物的熱愛,讓他們喜歡上生物。比如說在學習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蛋白質》這節內容時,利用三鹿奶粉事件導入新課讓學生思考蛋白質對生物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必修一第二章第四節《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講解脂肪的功能時以胖子和瘦子誰更怕熱?殺雞殺鴨時能夠看到雞鴨的內臟器官外包裹一層脂肪,從生活實際來理解脂肪的功能。不但聯系實際生活便于理解而且使得學生思維活躍,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 注重學科間聯系,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高中理科采用分科教學,在教學中一貫以來都是將學科知識劃分,雖然這樣能促進人們對已有知識的學習。但是過分強調學科知識反而使得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產生了片面性和局限性,缺乏對學科知識間的連接理解貫通,從而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及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
比如說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物質鑒定試驗中,還原糖利用斐林試劑進行鑒定,要求A液氫氧化鈉和B液硫酸銅先混合之后再用于還原糖鑒定加熱后出現磚紅色沉淀,這一點在化學上就是直接用新制氫氧化銅于還原糖反應加熱呈現磚紅色沉淀。充分體現學科知識局限于分割后的條塊知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越來越強,在教學中中注重學科間的知識遷移,能夠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突破學科的封閉性進行開放式教學,解決問題時聯系類比相關學科,使學生思維能力提升,這樣學生才會更喜歡生物,更樂于學習生物。比如說剛提到的關于還原糖鑒定試驗可以將其化學反應原理講明,就是用新制氫氧化銅鑒定還原糖的醛基。便于學生還原糖鑒定及蛋白質鑒定的區別。在比如說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探究光合作用有關色素的吸收光譜,溫室栽培蔬菜用什么顏色的玻璃做頂棚產量更高。這些都涉及到物理中光的色散,物理的顏色等。都可用來啟發學生回憶、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的同學,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 將課本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世紀,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的時代,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和高新技術都是與生物知識息息相關,比如基因工程培養工程菌進行生物制藥、克隆技術培養器官移植材料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領域,所以在課堂上適當的引入生物科學的前沿技術,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生物科學,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激情與興趣。
四、 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完善知識體系,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
高中生物知識換換相扣,知識與知識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比如說必修一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就是為候命理解生命的物質基礎、結構基礎等都打下了伏筆。生物學科前后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尤為的重要。例如李良老師在《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教學》一文中運用概念圖的方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建構的以染色體這一概念為核心,構建的“染色體相關的概念圖:[1]
〖XC傅媛琳1.TIF〗〖TS(〗 〖HT7.H〗
運用概念圖的形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在幫助學生整理生物知識點的同時對不容易理清的各種概念和原理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認識,讓零散的知識體系化。同是也能夠培養學生創造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是能夠讓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獲取一定的成就感。在簡單有效的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五、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生物學科很多內容都比較抽象難懂,必修一中的細胞呼吸、光 合作用、細胞的有絲分裂、必修二中的減數分裂,這些內容都是大部分學生反映說比較難以理解過于抽象的內容,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單純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起來掌握起來都很費解,學生解答問題也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學習這一部分抽象晦澀的知識時我都采用一些動畫和視頻的模擬細胞的呼吸、光合作用,在講解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結合動畫演示和引導學生構建物理模型的方式,將這些知識點直觀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視覺、聽覺并用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動腦、動手的機會,將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的展現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貫通。
生物是一門生活科學,所以很多東西都與生活實際相關,相關的素材、圖片等都很多。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采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動畫等等,課堂容量相對較大,而且寓教于樂,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擴充學生的課外知識面,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獲得更大收獲。這樣從根本上讓學生對生物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自然而然的愿意學生物,也愿意花時間自主的學習生物。
當然,要讓學生樂學,好學,除了以上的幾點之外,作為教師本身,應該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感染力和個人魅力,盡可能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生物感興趣了,他們的才會自主的學習,樂于學習。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第一中學)
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逐步展開,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到新課程的大軍中,新課程的實施,給高中教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作為集高考與實用于一體的生物課程,也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改變,這就為高中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上好高中生物課是高中生物教師必須的一個研究課題。作為一個十幾年教學經驗,同時經歷過新課程高考的高中生物教師,就怎樣才能上好高中生物課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切身體會。
一、高中生物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生物學科觀念
高中生物新課程在對國內外生物學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教學要求和目標,既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又可與國際生物學教學接軌。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務和責任,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物學科觀念。我們不僅僅是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夠不斷的成長,進而滿足高考的需要。更重要的要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是一門與我們聯系最為緊密的一門課程,學好生物課程,不但可以對我們自己的身體結構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使我們更加健康長壽,同時還能讓學生認識到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愛護環境的進步觀念。只有高中生物教師有正確的生物學科觀念,我們才能教育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也建立起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和生物學科觀。
二、高中生物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由此可見高中生物教師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多么重要。一位好的高中生物教師的課能讓學生興致高漲,課后則可以讓學生銘記一生,而事實上,能否贏得學生尊重和愛戴,不是某些單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教師的學識見解、能力素養、性格情操、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的高低,才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師吸引學生力量的主要所在。高中生物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淵博的學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來源于善良慈愛、積極樂觀,來源于對學生的信任和寬容,來源于對事業的熱情和忠誠,來源于從不滿足的執著精神。具備淵博知識的高中生物老師不但能在教育教學上游刃有余,而且能很好的處理、協調師生關系,創造出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把學生帶新奇、快樂又具有挑戰性的知識殿堂。這樣的高中生物教師,才能給學生性格帶來各方面的良好影響,并讓他們獲益終身。
三、高中生物教師要努力建立公正、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新課程的指導下,在教育教學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樹立新型的師生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已經是必然的趨勢。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是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這已是無庸置疑的了。因為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不同于一般的生產對象,他們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質、不同個性、不同特點的人;其次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他們有主觀能動性,他們有選擇接受與不接受的權利。新課程環境下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師生平等,民主和諧,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關系,教師要把教育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之間應該是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高中生物教師要努力建立公正、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教學環境。
四、高中生物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能力
高中生物課內容比較抽象,有些內容很難,而學生的初中生物知識又極度欠缺,這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大難度,因此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能力呢?我個人覺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要轉變觀念、更新理念、提高思想水平。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把教師角色的轉換落實到實處,使教師的教育教學能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倡導學生“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的新理念。2、要改變教育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力求突破“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尋求和創設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對課本上有的活動大膽進行取舍,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并自行設計一些簡單而自認為好用的方法進行課堂活動,以活躍課堂氣氛。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交流能力、提出問題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多思善問、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長期嚴格檢查學生的學習常規執行情況。讓學生認識到做好預習等課前準備、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遵守紀律不缺勤、課后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的重要意義,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紀律觀念、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
五、高中生物教師要要結合實際創造條件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并開實驗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