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群眾體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需求;群眾;體育文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11)06―0049―04
1 問題的提出
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新型體育文化項目已經不再陌生,對傳統的體育文化也不再感到新鮮。新穎、時尚、潮流、高科技等現代一些文化元素已經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平常百姓家”,“嘗鮮”、“追新”成為眾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趨勢,如果這時還要大家一起來跳“廣播操”、進行整齊劃一的表演或健身活動,無疑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興趣與愛好。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有必要對體育文化的內容與方法進行創新研究。“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才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體育作為最貼近群眾生活的文化內容與形式之一,更應該進行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法、觀察法、調查法、邏輯法、數理法等對群眾體育文化及其創新進行研究。
2.1 文獻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維普、方正數據庫,Baidu、sohu等搜索引擎收集、查閱、整理了大量的關于此研究相關的書籍、論文、信息等資料。
2.2 觀察法
采用實地觀察法,選擇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區進行體育文化活動開展情況的現場觀察,如:浦東陸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長風街道的“健身手杖操”、滬東街道的“彩球健身操”、南碼頭的“扁鼓”、松江、徐匯地區的“排舞”等,進一步了解到群眾性體育文化及其創新的內容與形式。
2.3 調查法
利用學術會議等機會,課題組訪談了國內社會體育學界知名的學者、專家10余人;選取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共26個社區,發放《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市民問卷600份,回收591份,剔除無效問卷64份,有效回收率為87.8%,并進行了效度與信度的檢驗。
3 結果與分析
3.1 群眾體育文化需求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使得人民群眾已經不再僅僅滿足現有的體育文化內容與形式,為此,我們就此問題做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在“喜歡體育文化”的402名受調人群中對于問及“是否”有“比較固定的體育文化活動項目”時,286名受調者回答“沒有”,占總數的71.1%。在對新型體育文化的態度調查中我們分為有固定體育項目和無固定項目兩種類型。結果,對于“沒有固定體育文化項目”的人群而言,有九成的市民“愿意參加或嘗試新型體育文化形式”;對于“有固定體育文化項目”的人群,這個數字也接近二成。說明現在許多城市居民普遍有種“嘗鮮”、“獵奇”的心理,只要一種新型的體育文化形式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健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就會有一定的適用人群或市場需求。
3.2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內容與形式
通過文獻參考、專家問卷和現場調研,我們將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方法分為四種:原創、整合、重塑和引進。如表2所示,本文以創新方法為依據,并結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對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進行分析。
3.2.1 原創
原創,即創造全新文化形態和文化內容的過程。相比較而言,它是程度最深、難度最大的一種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活動,具有開拓性的價值同時也是非常稀缺的。根據2005年的統計我國60歲以上人口是1.44億,占全國人口的11%,無疑,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上海社會的老齡化程度更是國內列前。因此,關注老年人健康問題,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針對老年體育不足的問題,上海復旦大學劉建教授創造出“手杖健身操”,在推廣后深受老年男性朋友的喜愛,曾在東方明珠表演過場面宏大的“千人手杖操”,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可以說,手杖健身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老年男性健身操的一處空白,滿足了他們喜歡健身操的需求,體現了原創型體育文化的價值。在2005年10月29日上海市長鳳街道在長風公園大草坪上舉行的“首屆社區體育健身節閉幕式”上,來自各居委會的200名中老年男性朋友表演的手杖健身操成為了滬上一絕,得到上海市領導的高度肯定。同年在參加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群文系列活動的“我們的家園――群眾綜合藝術成果展演”的155個節目中被評為12個優秀作品之一,并在東方網“東方新品系列合作活動”欄目中被評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在上海市首屆廣場中老年健身舞蹈匯演中獲“廣場舞表演獎”,并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舉行的閉幕式上再次進行表演,獲得好評。據統計,目前,在上海已有數萬名老年男性朋友跳起了這套手杖健身操。
在所有的創新類型中,原創型體育文化創新的價值和難度無疑都是最大的。作為創作者,劉建教授為了手杖健身操的創作可謂費盡心血,從動作編排、繪制成冊到音樂創編、剪輯,都是一個人獨立完成。個人進行原創活動,不但要求創作者具有扎實的體育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而且需要創作者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與堅韌的意志品質,只有具備這些優良的素質,進行原創型體育文化活動方有成功的可能。單兵作戰在創新過程中。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具有將本人想法完全付諸現實的優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從2003年第一套手杖健身操問世以來,直到2007年,劉建教授才創作出第二套,時間跨度達到四年,從中也反映出“單兵作戰”的創新主體在海派體育文化創新中的局限性。
3.2.2 整合
整合,即以某種文化為主將不同類型或性質的文化按一定秩序結合起來,在功能上實現優勢互補,構建出新的體育文化內容、形式體系。整合是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創新方法,在今天的上海出現了一項深受居民喜愛的全民健身運動項目――海派秧歌,它的產生與發展,與整合的創新方法是分不開的。
海派秧歌在繼承傳統秧歌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了外來文化元素,為秧歌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海派秧歌的音樂是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調”等江南名曲為基調和主題,進行多方面的變奏和開展,并以交響手段來取得更為新穎、豐富、立體的音響效果;其中既有最具民族特色的抒情委婉的二胡獨奏,又有優雅高貴和輕曼柔和的弦樂發揮。在動作的創編方面海派秧歌既汲取現有北派秧歌的特長精華又增加了江南的婉約秀麗。還兼收了海外的別樣風情。如在傳統動作“走、擺、扭”的基礎上加入了拉丁、恰恰、斗牛等國外體育舞蹈元素,使其中西合壁、南北兼容、剛柔相濟;在服裝設計制作方面海派秧歌突破了傳統服裝不是大襟就是肚兜的樣式,嘗試采用民族與西洋結合的式樣和色調,比如喇叭加中袖、掐腰斜襟短衫等更加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歡;另外在道具的實用上,盡管沿用了扇子和手絹,但是卻根據舞蹈動作的需要進行適當放大和加長,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種道具價廉物美、易做好買,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不必顧慮花錢太多,更利于項目的推廣與普及。從2002年陸家嘴街道成立舞蹈隊,到2003年第一套海派秧歌(梅園秧歌)面世,直至承辦2007年11月13日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泛長三角地區“浦東陸家嘴一梅園杯”海派秧歌邀請賽,經過幾年的普及與推廣,推進與發展,深受群眾喜愛,曾在2007年作為群眾文化活動比賽項目登上了享有聲譽的上海國際藝術節舞臺。
與手杖健身操“單兵作戰”相比,海派秧歌的創作則是由一個創作團隊組成,包括音樂創作團隊,動作編排團隊,服裝、道具團隊等,所有的成員共同組成一個社會體育組織協會――海派秧歌專業委員會,由街道辦事處群眾文化科科長負責具體的工作。時至今日,由于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海派秧歌創作團隊已經完成五部音樂創作、三套動作創作,目前計劃是一年出兩套新品,十年出20套,可謂是年年有新品,年年跳新品。在創作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海派秧歌已經發展成為一項能夠滿足群眾體育文化需求的體育文化項目。
3.2.3 重塑
重塑,是將原有體育文化的核心要義加以重新闡釋賦予新的時代含義,使原有體育文化發生質的飛躍而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達到一種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發展規律,更能強烈反映實踐和時代的要求。重塑是通過修正、完善和改造原有文化中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觀念、理論和價值體系,實現內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與時偕行,與世界潮流同步從而保持這種體育文化形態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古代中國是個典型的農根國家,在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風調雨順,舞龍便是人們為達到這一目的而祈求神靈保佑的一種方法。于是,舞龍與祈求豐年聯系起來成為民間舞龍的主要文化內涵,而時至今日社會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使得舞龍運動傳統的信仰價值變得毫無意義,要使流傳千年的舞龍運動重新散發生命力,必須對舞龍運動的核心內容重新加以詮釋賦予新的時代含義,使舞龍運動在表演上、內容上、價值上發生質的變化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以被國家體育總局定為“中國龍獅運動之鄉”的上海浦東三林龍獅為例,在傳統體育文化的重塑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詮釋。上海三林龍獅在繼承傳統民間龍獅文化的基礎上集舞蹈的優美肢體語言、戲曲的定格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技巧的騰挪翻騰等多項文化藝術于一體,并輔以現代科技手段加以豐富想象和精心的安排,為古老的龍獅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他們采用現代“光、電”技術使古老的龍獅運動散發出青春、時尚的光彩。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體育文化活動上海三林龍獅隊敢于突破傳統,打破自古“女子不舞龍”的習俗,成立了女子舞龍隊,使專業、民俗味道很濃的龍獅運動真正變成了一項現代全民健身運動,而領命或受邀赴國外進行表演或傳授技藝,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國外。另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行體育文化產業的運作則是上海三林龍獅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的又一典范。上海三林鎮大膽探索舞龍文化的產業化運作,逐步形成競技、表演、游戲、龍具制作、知識授課和培訓等產業鏈,同時還將申請舞龍知識產權、出版畫冊及音像制品、吸納企業贊助冠名等。通過舉辦各種形式培訓班并進行各種演出,上海三林龍獅運動走上了一條改事業型傳統體育文化為半事業半產業性質的現代體育文化產業之路,并且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目前上海三林有男龍、女龍、奶奶龍、娃娃龍、少兒龍、中學生龍等共20多支隊伍,其中男子競技龍20人,表演龍60人,學生龍8支,教師龍1支,幼兒園娃娃龍2條,每個中學各有男、女龍隊,共青團干部有一條50米長女子龍、4條8米長的5人龍,舞蹈隊有兩條小手龍。參加舞龍隊的人員年齡從4歲到60歲。全鎮匯演時,一次可以出現十幾條各色龍,接近200人參加,按照男、女性別、年齡的不同,各種龍都有自己的舞法。可以說,龍舞已經成為三林全體人的精神象征。在進行舞龍運動的同時三林人也不忘舞獅運動的發展,“三林舞獅運動在明清時就比較發達,最初的舞獅動作只有10多個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動作,期間經歷了多個演變階段,極具本土特色”。近年來,三林舞龍舞獅培訓了3000多人次,現在鎮上幾乎每所學校都有舞獅隊,形成了一群娃娃龍,舞獅隊的成員也有梯形結構,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都喜歡這項特殊的運動,龍獅運動已經成為上海三林地區的全民健身運動。
3.2.4 引進
引進,即是吸收、采納外來的相對比較成熟的體育文化先進形式與內容的主要部分,為我所用,被我消化,同時根據本國或地區的特點和民族特色進行少量的、必要的創作和改進,從而達到使之能夠很好地適合本地居民進行運動的一種創新方法。對于一切外來的體育文化形式和內容在進行引進的時候都要抱著辯證的態度進行辨別和甄選,看其是否適應我國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標準。當前流行于上海等地區的排舞運動(Line dance),就是一種典型的引進型體育文化項目。它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因其簡單易學、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定舞伴等優點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來,2004年傳人國內后很快就受到許多市民的喜愛成為一種健康向上的群眾性體育文化項目,成為引進型群眾性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的排舞運動開始于2004年,在上海市體育局社會體育中心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并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使其流行于申城并成為居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文化項目。
3.3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評價
“創新”一詞帶有中性的含義,即不論是促進人類歷史進步的體育創造性活動(在此姑且認為人類的創造性活動是中性的)還是阻礙人類歷史進步的體育創造性活動,都應視為創新。因此,作為一種實踐性很強的社會文化活動,從宏觀上看,判斷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主要尺度應是能否滿足人民群眾體育文化需求,能否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與城市的發揮。從微觀上看,評價的內容應該更加具體化。表3是我國體育界專家
的看法。
3.3.1 堅持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實際上是創新主體在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原則指導下基于對群眾體育文化發展規律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而進行的文化創造,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它以體育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促進體育科學的發展、創新和體育知識的普及等為使命,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反對迷信反對各種反科學、偽科學的活動,因而它是一種具有高度創新性的文化。以價值尺度判斷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實踐,就是看這種實踐能否實現人的價值訴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看創新成果是否具有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文明、健康、娛樂、和諧以及審美無疑就是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社會價值;而形成體育文化產品追求市場利益最大化,則充分體現了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經濟價值。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應該是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體,兩者合力才能保障創新能夠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3.3.2 堅持歷史尺度與時代尺度的統一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活動應承擔的歷史責任之一是繼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因此,在創新過程中,“尊重原有體育文化本質”則是歷史尺度的重要標準。但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畢竟只是適應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產物,發展至今難免會有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因此,在繼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社會時尚的文化元素,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形式表現出來.則會為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當然,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整合與重塑時,要注意不能“矯枉過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超過人民群眾可接受的情感范圍,不能丟缺傳統體育文化的神韻,否則就會使創新過程迷失方向,因此,堅持歷史尺度與時代尺度的統一,是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的又一尺度。
3.3.3 堅持群體尺度與整體尺度的統一
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要堅持群體尺度和整體尺度的有機統一,就是堅持體育文化創新的整體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堅持群體尺度,可以激發創新主體為某一類人群進行重點服務,使創新更具有針對性,容易突出重點,彌補空白;堅持整體尺度,則會使創新主體具有全局觀,能夠全面的看待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活動,從而為整個人類的體育文化發展作出貢獻。因此,群體尺度與整體尺度都是城市群眾性體育文化創新活動中應該堅持的尺度,兩者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這樣才能形成群眾性體育文化的多樣性與整體性,從而有利于整個人類的體育文化健康全面的發展。
摘 要 社區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區文化活動和新的社會體育形態,在我國城市管理和社會體育發展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開展的狀況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區文化氛圍,同時也影響著社區建設。城市社區體育發展帶動了鄭州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城市社區 社區體育 社會發展 影響
一、社區體育的定義及構成要素
我國社區體育實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首先以“區域性單位橫向體育聯合體――街道社區體協”的形式出現。1991年,群眾體育管理部門(天津市體委群體處,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的同志開始對“社區體育”下定義。1993年11月,國家體委在南京召開的“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首次將社區體育研究作為征文內容,在會議上肖淑倫、王凱珍、李建國3位同志報送了3篇社區體育方面的論文,他們三人都對社區體育下了定義,后來呂樹庭、任海、盧元鎮也對社區體育下了定義。
根據我國學者對社區體育所下的定義,作者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將這幾位學者的定義概括后得出:社區體育是:
(一)區域性體育,區域范圍相當于基礎居民社區(街道辦事處轄區的基層社區);
(二)面向全體社區成員;
(三)以社區的體育設施和自然環境為基礎條件;
(四)是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感情為目的,就近就地開展的群眾體育。
我國學者王凱珍、李建國、呂樹庭、任海、肖淑倫、盧元鎮等,他們對社區體育構成要素分別進行了研究。作者根據他們對社區體育構成要素的分析,總結得出:社區體育組織是社區體育的主導要素;社區成員是社區體育的活動主體;場地設施和經費是社區體育的物質保證;管理者和指導者是聯系社區體育各要素之間的紐帶;社區體育活動是社區體育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直接目標。
二、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興起的背景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興起的背景主要是;社會體育需求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鄭州市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經濟實力得到改善,人們的體育需求和健康意識日益增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必然結果,社區體育也主動去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體育社會化是社區體育興起的促進因素,逐步完善的社區管理體系是社區體育發展的適宜條件,社區老齡人口增多,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體育需求增長和居民參與意識增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催化劑。
(一)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必然結果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是社會體育發展適應鄭州市的必然結果。對于體育來說,單位再也不能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占用工作時間來組織本單位和本行業跨地區的各種體育活動,制度化的“單位體育”受到了單位專業化功能限定,單位經濟壓力等方面的制約,這一系列的變化沖擊了以往的“單位社會化”現象,單位的許多職能正在分給社會,由社區承擔起來,一向以“條條管理”“單位管理”為主的社會體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而人們的體育需求卻在不斷的增長,其體育利益取向開始由單位轉向社區,于是20世紀90年代初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應運而生。
(二)逐步完善的社區管理體系是社區體育發展的適宜條件
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對鄭州市基層社區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多的社會服務職能分離到社區,加強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以成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緊密相關,是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質量與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關系日益密切,盡快建立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的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的社區管理體制已是眾望所歸。社區體育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區文化和社會生活,它對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加強人際關系的交往,培養社區感情,增強社區凝聚力,強化社區意識,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社區老齡人口增多,對體育需求增長是社區體育興起的動力
隨著我國離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離退休人員涌向社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以及人們的健康意識的提升和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人均壽命的逐漸增長加快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據有關資料報告,我國目前60歲以上的人口約1.8億,我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同時為了擴大青年人的就業機會以及企業改制,大批的中年人提前退休擴充了這支隊伍。老年人擁有大量的空余時間,而且還有迫切的健康長壽愿望,體育活動正好是他們保持健康,消除孤獨與寂寞,延緩衰老,打發閑暇時間的理想途徑,老年人對體育的熱愛,推動了社區體育的發展。
(四)體育社會化是社區體育發展的促進因素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人們對體育鍛煉需求的增長,政府一家辦體育已不能適應居民體育發展的需要,必須走體育社會化道路,體育社會化要求全社會都要關注體育,重視體育,支持體育事業。社區體育既是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體育社會化的產物。
三、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對鄭州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內需,帶動了居民的消費。居民不管是參與哪一種體育鍛煉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本身就帶動了鄭州市經濟的發展。居民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就必須有相應的場地和器材,所以,社區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務的領域,政府把這些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調動各方面的資金去建設,這種基礎建設,也是促進鄭州市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城市居民參加各種社區體育活動,就需要購買體育服裝用品和器材,這種體育消費,也是促進鄭州市經濟發展的一種動力。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將會更加注重娛樂性,健身性,達到效果的全面性,社區體育對鄭州市經濟的促進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二)對鄭州市文化發展的影響
城市文化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意識形態,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而社區體育活動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還可以讓他們在鍛煉中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社區體育文化已與社區居民息息相關,對人們日常生活有較大影響。社區體育文化表現出大眾化、生活化、本土化。社區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抵制不良文化,還可以發揚本土優秀文化。鄭州市在發展過程中常常伴隨著一些不良文化現象的泛起,迷信、賭、黃、毒等,給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帶來不良影響,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有關部門除了運用社會強制手段之外,還利用社區體育活動在健康本質精神上與這類現象對立形成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于體育手段鏟除其存在的根源,再進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居民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改變一些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讓他們從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來,獲得身心上的健康,從而排斥了不良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發揮本土化的優勢,河南省是武術傳統之鄉,少林寺,塔溝武校等武術訓練基地都集中在鄭州市郊縣,傳統的習俗對居民的影響至深,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對武術,太極的熱愛,帶動了這項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
(三)對鄭州市社區居民的影響
根據作者的調查,近80%的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參與了社區體育活動,他們也肯定了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對自身發展的促進作用。社區體育活動調節了人們的情緒,提高了人體各個系統器官的機能,消除了人們在工作中的疲勞,提高工作效率,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參與社區體育活動可使人們從中獲得重要的基本經驗和感性認識,通過參與社區體育活動,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不愉快能夠得以快速發泄。居民開始走到一起來,由不認識到認識,再到熟悉,形成一個社會文化交往的圈子,通過參與輕松愉快的體育活動,體驗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的快樂,懂得了互相關心,支持和配合,促進居民相互交流與合作,使居民對社會責任和道德價值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從而獲得身心健康發展。社區體育活動對建立人們之間新型社會關系和融合家庭與家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社區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有益的休閑娛樂健身活動,吸引眾多的居民參與到其中,善度了居民的閑暇時間,豐富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抵制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促進作用
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社區體育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屬于精神文明范疇。社區體育活動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豐富,全面開展的社區體育活動使社區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還加強了社區內部居民的交流,發展了社區經濟,改善了社區環境,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社區的穩定繁榮,社區的功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是政府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高度關心,更是積極倡導人民群眾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區體育作為連接政府與社會、居民與居民、政府與居民的紐帶,在融洽情感和凝聚人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社區體育活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發揮了社區的紐帶作用,加強了社區體育建設,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促進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明的和諧發展。
鄭州市城市社區體育推動了社區建設,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調節了居民的情緒,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加強了社區的穩定,對構建和諧社會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社區體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在滿足居民體育需求的同時,對促進社區整合、增進社區居民溝通、規范人們行為、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社區文明程度有著很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體育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強,它已成為精神文明和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在力量,促進了社會和人全面和諧地發展。
基金項目: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青年基金項目。
參考文獻:
[1] 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 顧淵彥,李明.21世紀中國社區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3] 樊炳有.社區體育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 任海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征[J].體育與科學.1998(2).
[5] 王凱珍.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4(6).
[6] 周傳志.新時期社區體育的機遇與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6).
[7] 盧紅梅.河南省城市社區群眾體育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