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花鳥魚蟲市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你見過彩色的泥鰍嗎?你見過一寸長的鯊魚嗎?你見過頭上長大包的金魚嗎?你見過游動時像潛水艇的游魚嗎?……下面就帶你去參觀一下花鳥蟲魚市場吧……
在一個萬里無云、人們心里又開闊的日子里。我和爸爸踏著好奇而興奮的腳步來到花鳥蟲魚市場。喵!喵!我們來到了賣貓的地方。那兒的貓都是剛出生的小貓,還蠻可愛的。摸摸它那毛茸茸、順滑滑的毛皮,就好像它就是你的心肝寶貝一般。再摸摸,它就用舌頭舔一下你的手,好把你當成了它的親生父母(它們都注射過疫苗的)。爸爸說:“好戲還在后頭呢!”于是我就戀戀不舍的離開了賣貓的地方。
離開了賣貓的地方,接著我們就來到賣魚的地方了。一進門,就彷佛自身于大海里似的,自己就是海洋中的一條小魚。里面的魚多的很,有:肚皮朝上游泳的翻天鼠、尾巴像孔雀一樣尾巴一樣的孔雀魚,等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的魚。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的就來到了賣狗的地方。我們一進門就看見一條大狗,把我們都嚇了一跳。幸好它只是一條“迎賓犬”,不過這只是我們的猜測。走過“迎賓犬”我們就見到兩個大魚缸一般大的小籃子,里面裝著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幼犬們(它們也注射過疫苗的)。再摸摸它,自己心里也感到很爽快。可是其中有兩條狗非常矛盾:一只非常活潑,老是想偷偷的跳出籃子,就是想逃跑;而另一只卻一直呆在一個地方發抖。我想他們是基因不同吧,或者不適應這里的環境。不過在那個時候溫度不是很低,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建議開一個辯論會。鳥語花香的市場大家就比較少見吧!我也沒想到那里真的有這樣的市場,而我就是被那兒的鳥語花香吸引過去的!這里面真美呀!里面大的很,人來人往。賣東西的遍地都是,跟趕集沒什么兩樣。到了賣鳥的地方,可真是“一看驚人”那兒的鳥兒可真多。如唐詩中杜甫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又如一個“鳥的天堂”。(這個市場多么宏偉呀!一個國家有這樣一個市場,是多么的驕傲啊!)
地址: 廣東廣州解放中路絨線街。
交通:解放中路站,公交14、29、64、87、88路等。
二、廣州嶺南花卉市場
地址:廣州市芳村大道西28號。
交通:廣佛路口站,公交81、123、132、281、260、286路等。
三、廣州花地灣花鳥魚蟲批發市場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花地大道。
交通:廣州地鐵一號線花地灣站C、D出口。
四、廣州大南花卉街市
寧睿晗
今天早上,媽媽喊:“快起床,快點兒!”我揉著惺忪的眼睛,問媽媽:“咱們干什么去呀?”媽媽說:“咱們上早市。”我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穿好衣服,跟爸爸媽媽去早市了。
剛一進市場,一陣陣清脆的吆喝聲和叫賣聲就傳進耳朵里。
“青菜,青菜,新鮮的青菜,便宜啰!”
“玉米,玉米,新掰的玉米!”……
我轉身一看,青菜攤上擺著各種各樣的青菜,有紫色的茄子,金黃的玉米,水靈靈的蘿卜,綠油油的青椒……都是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
一股香味兒飄過來,回頭一看,一個胖師傅在炸油炸糕。他把一層面里裝好豆沙,包好,放在手心里揉一揉,放在鍋里一炸,嗞的一聲,油炸糕立刻變胖了,再翻一下,一個金黃的油炸糕就做好了。
一天,我和爸爸來到花鳥魚蟲市場賞魚,各種各樣的魚都有,大的、小的、紅的、白的、黃的……五顏六色,看得我眼花繚亂,心想如果都能搬到我家該多好啊!
最后我只能精心挑選出來幾條最喜歡的小魚買回家,有嘎魚、珍珠魚和紅帽魚,然后和爸爸又買了一些裝飾品,有小橋、小亭子、水草和塑料石頭,并且在魚缸后面貼上一個海洋世界的背景,小魚似乎對這個家很滿意,都歡快的游了起來。我把它們分成嘎魚兄弟,紅帽姐妹和珍珠少女,它們一起玩耍,一起游戲,一起吃食,快樂極了!
過了兩天我突然發現嘎魚兄弟肚皮向上很奇怪,趕緊叫過爸爸來看,爸爸說我們的新環境不適合嘎魚兄弟生存,所以它們死了。我好傷心啊!
原來干什么都不是那么容易,都需要多學習,用心去做。
石家莊草場街小學一年級:小雨萱
放生是我國傳統民俗,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有正月初一放生鳥的習俗,據《列子說符篇》記載:“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日獻鳩于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佛教傳入中國后,其“眾生平等”的思想和輪回生死的因果觀念使放生更加流行。
然而,時下放生規模越來越大,甚至買鳥放生衍生還出了捕鳥產業鏈。還有一些放生行為直接導致當地生態失衡,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損失。有人不禁質問:放生怎么了?這是放生,還是殺生?這是慈悲,還是可悲?
百蛇放生的慘劇
深圳梧桐山,因其優美的自然環境,成為周邊人們的放生首選之地,其中蛇類放生的數量最多。路邊、草叢、樹枝上,隨處可見蛇或蛇群。有的蛇單獨盤成圈,也有雙蛇互相纏繞,甚至還有近百條蛇盤在一起的。這些蛇大的有1米多長,小的有10多厘米長,其中包括的有蝮蛇等毒蛇。
然而,梧桐山的居民和登山客卻對放生蛇一事頗有微詞。他們認為,放生是人類對動物的一種慈善的行為,然而,在梧桐山放生了上千萬條蛇卻違背了放生的意義。
登山客王先生的話為我們做了解釋:在這里,數量巨大的蛇同時被放生到同一個地點,根本就無法保證它們會不會傷害到人。并且,放生的人將這些蛇放到陌生的環境,根本沒有考慮它們有沒有食物?能不能繼續生存?
事實已經證明,這些蛇的確有很大一部分因為不熟悉環境,爬行到公路上被來往的車輛碾軋得血肉模糊,或者被來往行人打死。而蛇更多的則被捕蛇業者又帶進了餐廳和放生行列中。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梧桐山放生的蛇多為外來物種,尤其是佛教徒偏愛的赤鏈蛇,它們因分布廣、數量多、價格低廉而被大量購入。這些蛇在梧桐山生活的很滋潤,胃口極好,鳥、蛙、蟾蜍、蜥蜴、魚、蛇,什么都吞,嚴重擠壓了很多本土蛇類的生存空間。
是放生還是殺生
無獨有偶,這樣的慘劇發生在北方城市也有所發生。每月農歷初七、十八、廿六之后的幾天,長春市的一些公園和郊外便會出現上百只麻雀成片死于草叢中的慘狀。這些麻雀都是被買來放生的。由于麻雀素有不吃“嗟來之食”的特征,加之放生環境不適合等因素,所以便出現了被放生的麻雀大批死亡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慘狀,放生者說:“我們也困惑了,難道真是好心做壞事?我們是放生還是‘殺生’?”
據了解,在放生動物的隊伍中,鳥類放生是人們最常選擇的,但真正能夠被放回大自然的鳥類只占被捕總數量的1/10,更多的鳥死在獵捕、運輸和放生的流通渠道中。
據鳥販子介紹,全國各地都存在大量的捕鳥人,他們在林中架起巨型粘網,然后敲鑼打鼓,受驚嚇的鳥兒倉皇逃命時紛紛落網,有相當一部分鳥在網中奮力掙扎時造成傷亡。像麻雀這種性子剛烈的鳥,一旦被捕捉后,困在籠子里很難養活。因此落網的麻雀最多活不過一周,而進入放生渠道的麻雀死亡率已接近100%。
一位賣鳥的業主告訴記者,他們大多選擇在放生日前一天進鳥,一般想放生的人都提前預約,預訂多少,他們就會讓鳥販捕多少。至于賣不掉的鳥,它們的命運將是被低價出售給飯店,成為人們的腹中之物。
“善心”背后的利益鏈
除了鳥類,放生者手中其他的野生動物從何而來呢?記者走訪了多家花鳥魚蟲市場,看到不少商鋪都打出了放生的招牌。當買家提出自己有放生意愿時,一家店鋪的老板立即向買家推薦蛇這一動物,并表示絕對野生且供貨沒有問題。
當記者問及蛇的來源時,店鋪老板表示一般為現抓現賣,并透露有很穩定的野生蛇貨源。“每天給我送貨的有10~12個人,如果要找到5公斤蛇,可能得找一天,但是找0.5公斤的蛇還是很好找的。”店鋪老板說。
據了解,在花鳥魚蟲市場上,野生的三線蛇批發價從每斤180元~240元不等,也有零售價為每條30元的。而麻雀一般每只2元~3元。一家花鳥魚市場的業主說,每年從他這里賣出去的麻雀、貓頭鷹等放生鳥約有上千只,如果再加上其他地方出售的,僅一個地區每年出售的放生鳥可謂不計其數。
在記者調查時,恰好遇到一位40多歲的婦女要買放生鳥,她說70多歲的老父生病,有“高人”指點買鳥放生,病人很快就會好轉。業主稱,為治病買鳥放生的人不在少數。
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放生背后存在一條野生動物的捕捉、買賣的鏈條,甚至有人一邊放生,一邊做著販賣野生動物的買賣,以行善的名義,在野生動物的自由與生死中牟利。
一位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告訴我們:“放生現在已經升級為產業化,由于放生者愿意花錢從市場上購買動物放生,市場上就出現了很多放生鳥、放生蛇。有買賣,就有捕獵。大量的野生動物通過野外捕獵,運到市場買賣,然后由放生者再次放生,形成一條傷害野生動物的非法利益鏈條。”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盲目放生實為“殺生”,違法分子在捕捉野生動物的過程中,動物極易因掙扎而死亡,此外,許多動物被獵捕后放生,通常已喪失野外生存能力,放生之日等于“殺生”之時。一些鳥被幾度放生、幾度捕捉后,生命力極其虛弱,也有些候鳥被放生時已錯過季節,無法返回南方,因而會被凍死餓死。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規定,從國外或者外省、自治區、直轄市引進野生動物進行馴養繁殖的,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其逃至野外,需要將其放生野外的,放生單位應當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科研機構進行科學論證后,報國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準。
富商大賈都擁有巨大的宅邸,為了裝飾宅邸他們不惜重金求購各種奇珍異寶,“樓臺亭舍,花木竹石,杯盤匙筯,無不精美”。這些奢侈的生活需求體現的是他們在物質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對精神財富的極大渴求,當時流傳著“堂前無字畫,不是舊人家”的說法。書畫作品作為重要的精神產品被當時人們所追捧,受供求關系的影響揚州這個龐大的書畫消費市場自然吸引來產生了許多畫家前來。根據《揚州畫舫錄》的記載,本地畫家和各地來揚州的畫家中稍具名氣的就有一百數十人之多,并且還有許多是當時的名家,其中聲名最顯著著當屬“揚州八怪”。“揚州八怪”也就是后來的揚州畫派,其作品風格受人們審美趣味的影響無論題材立意,還是構圖用筆,都有鮮明的個性。明末清初繪畫受保守思想的禁錮,推崇一味地“摹古”,“八怪”不愿意完全摹描古人,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發展創新,當然他們的這種創新很大一方面也是由當時的商品經濟所促成的。
二、繪畫商品化的發展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作為繪畫商品化最大的需求方商人尤其是鹽商,他們雖然處于“四民之末”的社會地位和形象卻是希望按照文人士大夫的“儒雅”來改變自己,特殊的社會環境使得他們樂于接受新鮮事物。面對“喜新尚奇”的社會風尚,繪畫商品的需求方對作品個性的推崇以及繪畫藝術市場嚴酷的規律性,使得這些憑借繪畫借以謀生的畫家們只能按照市場的供求關系進行藝術的變革。正如薛永年先生所云:“新經濟因素的滋長與由之而來的繪畫供求關系是導致八怪藝術新風尚形成的根本原因。”畫家們從藝術觀念、繪畫題材以及繪畫語言等各個方面進行創新來迎合聚集于揚州的大量儒商的審美趣味。
1.受市場化影響在藝術觀念上更具創新精神
繪畫作品作為商品在市面上流通一定程度上一定要遵守商品的特質,同樣都是畫家用勞動力創造出來的作品,為了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畫家就需要讓自己的作品從內容和風格上更加新穎、獨特來吸引消費者。例如金農尤擅墨梅,作品有《墨梅圖》等,他還有一個獨創的隸書體,自謂“漆書”十分有代表性;黃慎以草書入畫,多以神仙佛道和反映社會貧困人民生活為題材,作品有《醉眠圖》《蘇武牧羊圖》等;鄭燮他對繪畫創作頗有創見,能做到以詩出畫詩畫相通,擅畫竹、蘭,他還創造了一種六分半書體既集真、草、隸、篆于一體,代表作品有《墨竹圖》《蘭竹圖》等。揚州畫派中除了上述提到這幾位畫家還有李方膺、汪士慎、華嵒、李鱓、羅聘、高鳳翰、高翔、閔貞、邊壽民等諸人,他們每一個都以其極具創意個性鮮明的作品吸引著購買者的注意。
2.受市場化影響繪畫題材及創作手法的轉變
受鹽商和大眾審美的影響在繪畫題材選擇上多是尋常之物,在傳統的梅、竹、蘭、菊四君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各種花鳥以及身邊常見的瓜果蔬菜魚蟲為題材;人物方面則多以神仙鬼怪及下層人物為對象;畫山水則以一些殘山剩石片水進行勾染皴擦,既能表現出文人畫的逸趣情懷,又能讓鹽商及普通大眾所喜聞樂見,這便導致了揚州畫派在畫面的審美表達上更加個性化和現實化。揚州畫派多用寫意作為創作手法,不像古人那樣“五日一山,十日一河”的精工細琢,繪畫題材多為寫意花鳥,他們當中也有擅長人物和山水的,但幾乎都是運用寫意的手法,用筆瀟灑流暢透露出大寫意的酣暢淋漓感。畫家這種快速作畫的創作手法實際也是由于繪畫的商品化為了更快的獲得物質資料。在作品的展示上,揚州畫派中多數畫家都是詩、書、畫、印兼善,他們把詩書畫三位一體的繪畫格局從演進推向成熟。揚州鹽商大賈對畫家們的個人修為也有全方位的要求,如“揚州二馬,以文會友,凡文人來訪,進門須先做詩一首,待審定后再決定接待等級”因此畫家還必須提高自己的詩書畫綜合能力,在客觀上也造就了揚州畫家詩書畫兼善的特色。
關鍵詞:剪紙;替樣;祭祀;本質形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173-01
盛行于河南廣大地域的傳統地方剪紙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民間廣泛流行,河南的剪紙發展為豫東、豫西兩大流派。豫西剪紙多為傳統剪紙;豫東剪紙多取材于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風民情。剪紙藝術應當走出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更好地面向市場。
而在我的家鄉南陽,民間剪紙中也蘊藏了豐富的中原文化內涵,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并一直在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之間流傳,主要的題材表現在對自然題材的選擇上,通過對自然形象的藝術把握成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民間種類之一。直到如今,在廣大農村和山區仍能尋覓到它的蹤跡,依然有一些承襲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家通過剪紙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來表達她們對生活的理解、熱愛和追求。
南陽民間剪紙的用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于“替樣”的剪紙(即做刺繡的繡樣、扎花等比較復雜的工藝剪草圖做樣板的),如繡花鞋樣等。這一類作品規格較小,不做獨立的張貼欣賞使用。另一類作品規格較大,用于年節或婚禮上,作為獨立的張貼欣賞來來使用,如剪紙窗花,喜花等。在題材的選擇上都顯示出對自然形象的愛好,這兩類不同用途的剪紙卻有著同樣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
在南陽民間一些古老的剪紙紋樣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原文化的歷史脈絡,成為古老的中原文化流傳著的珍貴活化石。從諸多的民間剪紙作品來看,花鳥魚蟲到蝶、草、樹、果無處不在,剪制這些作品的老人年紀最長的已達百歲,年紀最輕的也已八旬。據他們回憶,傳統的南陽民間剪紙紋樣任務題材主要是以童子為主,常見的有蓮生童子、鞭牛童子、釣魚童子等;動物題材主要有猴子吃桃、兔子吃白菜及豬拱籃等居多;植物中以蓮花、、蘭花、牡丹為主題;其他花草往往作為人物、動物等主題形象的裝飾出現。飛舞的蝴蝶、鳳鳥、游動的魚蟹更是頻繁,比如一蟾一鶴的紋樣,是南陽地區最普遍流傳的用于老年婦女壽衣上的繡樣,已經被嚴格限定用于“壽衣”繡樣。一蟾一鶴的形象是娃與鳥的形象演化,是遠古中原文化中對生命概況的圖像符號,它代表著遠古人類有意識以來對生命自身的崇拜,它用于人生命的終結階段,表明民間對于“死”的理解不只是哀喪,只要是高壽而終,被認為是正常的生命歷程,是正當的進入另一個世界,不只是生命的完結。
南陽民間剪紙的另一藝術特點是以“影像”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影像”是以現實形象為比照,基于現實形象投影的造型手法,具有形態生動,細節少的特點。這種造型手法在南陽漢畫像石減弱細節與修飾,高度夸張的形態造型手法,形成了和南陽漢畫像石同樣追求整體形態變化,注重動態表象,不重細節裝飾的簡潔的線條與輪廓圖景形象表現的主要特點。然而南陽民間剪紙沒有形體動作的高度夸張,而是注重對自然形象和諧蓬勃的生命力進行刻畫。用于老人壽衣衣角上的花鳥繡樣,鳥的動態異常生動,通體設計沒有過于細節的裝飾,花草的表現從枝干的走向花與葉的形態,強調的都是一種和諧的動態,使人感覺到花草仿佛再生長,鳥兒仿佛在扭動著身子歌唱。只有通過對這些自然現實形象的真實感受,并掌握熟練的剪紙技藝,才能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
南陽民間剪紙承襲了古老的民間遺俗,各種民間美術與圖騰崇拜、神話傳說、人生禮儀、歲節時令密切相連,內容囊括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草、魚蟲等,可以說它是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南陽民間剪紙不像河南的其它地方民間剪紙那樣受到主流風格的影響,這和南陽所處的獨特地理文化環境有關。南陽民間美術與南陽盆地當地人民生活緊密相連,被勞動人民欣賞和使用,扎根在人們群眾之中,欣賞和研究南陽民間美術,不僅使對鄉土藝術的享受,也可以從中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染,而且能夠加深我們對這一地區古代歷史、文化傳統及民族風情的了解,對理解勞動人民的審美意識,對現在的美術創作和充實理論研究都會有所啟迪。
總之,古老的河南民間剪紙藝術,讓我們感覺到中原文化深厚的積淀以及廣大民眾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眾多熱愛他的人們,而深厚的中原文化積淀,使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民間美術種類之一,廣泛流傳在南陽民間,深受勞動人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梁春蘭.中國民間剪紙技法教程[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2006.
關鍵詞:磁州窯;產品;特點;藝術;影響力
1 磁州窯產品的特點
磁州窯產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常用的盤、碗、罐、瓶、盆、盒等,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磁州窯的裝飾品種數量,在中國六大陶瓷系列中名列前茅。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一氣呵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嘆為觀止。
1.1 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于實用、美觀和經濟
磁州窯是民窯,它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與勞動人民保持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磁州窯產品講求實用、美觀和經濟。它品種繁多能夠適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民族生活習慣的需要。據歷年出土的瓷器分類,主要產品有缸、盆、碗、罐、瓶、尊、爐、枕、燈具、雕塑、玩具等,多達兩千多種,基本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這些陶瓷涵蓋餐飲類容器,如餐具、茶具、廚房用具等。這些陶瓷制品是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必需品,因此,它具有“實用”的物質屬性。磁州窯產品最突出的特點是淳樸、粗獷,大件器皿豪放雄偉、神態端莊古樸、有氣魄。小件器皿制作精美,盤、碗、碟類注重靈巧實用,形體比例完美、輕重適度、線條干凈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充分體現了其美觀特點。
1.2 裝飾內容上取材廣泛、形式生動活潑
磁州瓷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反映了人們的情趣,適合人們的審美習慣,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根據出土的大批瓷器歸納整理,有精工細刻的花鳥魚蟲;有千姿百態的飛禽走獸;有繪畫生動的山水人物;有結構嚴謹的兒何紋樣;有龍飛鳳舞的吉樣圖案;還有“云鶴游天”、“八仙慶壽”、“伎樂飛天”、“唐僧取經”、“牛郎織女”、“紅樓人物”等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這說明磁州窯的工匠們有超高的生活水平和高超的繪畫水平。
在花卉裝飾的作品中,尤以折枝、纏枝牡丹為最多,如圖1所示。筆者認為這種裝飾內容的出現有兩個因素,一是與唐宋以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二是與我們民族的欣賞習慣有關。牡丹花歷來被我國人們稱為“國色天香”、“花中魁首”,用它來做裝飾,含有大福大貴之意。直至現在牡丹花仍然是人們喜愛的重要裝飾題材。
1.3 裝飾手法多樣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并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其中,“繪畫”這一裝飾手法是同時期其他窯系所不具有的,同時對宋以后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此外,還借鑒其它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金銀器、漆器和織繡工藝對磁州窯的彩繪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花卉紋行筆舒暢流利,花形描繪普遍肥大飽滿,活潑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間藝術風格。動物紋、人物紋及常見的嬰戲圖紋畫意格調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繪,生動傳神,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人物裝飾方面,描繪人物的圖案多取材于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氣息和幽默感,如戲嬰等。所謂“嬰戲”,就是以兒童為創作對象,寫兒童的種種活動,如釣魚、玩鳥、繳球、趕鴨、放鶴鶉、抽陀螺等。
2 分析磁州窯產品的藝術影響力
據歷年出土的瓷器分類,其主要產品有缸、盆、碗、罐、瓶、尊、爐、枕、燈具、雕塑、玩具等,多達兩千多種,產品造型大多隨時代的演變而變化,并具有青銅器、漆器、木器、竹器等器物造型的優點,如精巧實用、千變萬化、無一定式、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等。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并將陶瓷技藝和美術融合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銹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格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磁州窯產品對后世及其他窯系產品具有重要的影響。
2.1 磁州窯裝飾技法提升裝飾的表現效果
磁州窯裝飾技法是以繪畫為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它以直觀的視覺形象,為產品增添美感與藝術欣賞價值。磁州窯制品的繪畫與紙上繪畫不同,它必須根據陶瓷坯釉的干濕而進行操作,繪畫的布局也常因不同產品的器形特點,因形制宜而形成不同的繪畫風格。如有的畫面疏朗別致、簡潔典雅;有的繁縟致密、工筆細致;有的粗獷豪放,由此提升裝飾的表現效果。
此外,磁州窯裝飾技法數量之多,深深影響了后世陶瓷裝飾技法的提升。富有創造性的磁州窯匠,在宋、金、元時代共創造了三十多種裝飾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劃”、“鐵銹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紋刻劃”等等。磁州窯集陶瓷裝飾方法之大成,影響著后世陶瓷作品。特別是黑繪白地黑花寥寥數筆寫出個圖形,生動無比,形成了獨特的有規無束,剛勁豪放,瀟灑自如的藝術風格。在表現題材上,世俗所見、花鳥魚蟲、龍鳳鹿馬、詩歌詞賦、兒歌詞曲無所不繪,真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圖畫。
2.2 磁州窯生活用瓷形成一定的品牌影響力
磁州窯給人印象最深的要數磁州瓷枕了,其造型簡樸實用,具有典型民窯特征。這種造型實用的特點使其生活用瓷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各窯場生產的瓷枕品種繁多、變化豐富、富有情趣。在磁州瓷枕中,形成了當今我們認為的“品牌”,如“王家枕”、“張家枕”、“劉家枕”在當時可是有響當當的名聲。當初瓷州瓷枕采用姓氏標記的“營銷謀略”,其瓷制枕頭的戳刻款識也是花樣翻新,在今天仍具有深遠影響。這種在產品上頗具市場意識的“logo”對后世是很有傳承的,就像今天市場上的LOGO,不難讓人聯想到近代的“張小泉剪刀系列”。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品牌意識和營銷策略值得我們借鑒。
2.3 磁州窯的歷史意義與重大影響力
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尤以白釉最為出名。在裝飾上主要采用黑白對比的方法,其中以畫花,剔花及珍珠地最為盛行。畫花系以當地所產的花斑石為繪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畫出黑色的花紋,其紋飾多以枝葉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動多姿的魚間窯進行創造。一改宋代以前我國南青北白的單色裝飾方式,開創白地黑花釉下彩繪陶瓷制品的裝飾先河,并創造一系列的裝飾紋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礎上,又創造了在已燒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燒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繪宋“紅綠彩”。根據以上兩項技術成果與藝術成就,已確立了磁州窯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3 結語
磁州窯藝術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國無數的陶瓷美術愛好者,使磁州窯藝術廣泛地遠播國內外。磁州窯產品既對其發展過程中的縱向延伸產生過深遠影響,也對其他窯系藝術橫向上產生較大影響。我們在學習其藝術的同時,也要學習其作為北方一大窯系生生不息的演變過程中的精華。
參考文獻
[1] 劉志國. 磁州窯名稱考[J]. 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1992,2.
關鍵詞:版拱花;浮世繪;鈴木春信
1 研究緣起
拱花是我國古代出現的一種無色印刷術,為現代凹凸印刷的先驅。拱花印刷,窮巧極工、凹凸雅致、清新淡泊。名曰“無華”,實為浮雕。拱花圖案造型的靈感源于大自然,一箋中,既有花鳥魚蟲行云流水般的飛動形態,又有山林丘壑精致孤立的形象。這些圖案代表了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是歷代創造者從大自然中提煉出的無限精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表現力。箋中拱花部分紋路清晰、層次分明,紙面其他部分依然平滑,誠為凹凸印刷之先驅。
日本的浮世繪版畫,屬于木刻版畫門類,但絕非是由日本發明。大約在中國的清明時期,即日本的江戶時代,浮世繪產生并發展。該時期,中國精美的木刻版畫作品層出不窮,并且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促成了浮世繪的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拱花技術對浮世繪產生的影響。
2 版拱花技術的緣起與發展
版、拱花一詞的出現,要追溯到明代書畫家、出版家胡正言,此人晚年辭官居住在南京雞籠山側,因其屋前種有十余株竹,故命室名為“十竹齋”。胡正言從此三十余年足不出戶,潛心研究制墨、造紙、鐫刻。他與印制高手朝夕探討,用版、拱花技藝印制四冊《十竹齋箋譜》。從此中國古代書畫印刷中出現了拱花制品。版拱花結合的代表作是明代末期徽州人胡正言在刻工汪楷協作下于南京印成的《十竹齋箋譜》和《十竹齋書畫譜》《殷氏箋譜》,同期還有漳州人顏繼祖與南京刻工吳發祥合作用版印制的《蘿軒變古箋譜》。
版拱花技藝是市場激烈競爭的產物。到明代末,古代徽州的商家為搶占市場占有率、吸引達官貴人的眼球,經反復推敲,自發創造出一種成熟的兼套印、疊印、凹凸無色壓印相結合的印刷技術,該技術在三百年前絕對是一項重大技法上的突破。年畫傳承人陳祖德曾說,版印刷作為傳統的木版水印法之一,是木板水印法中的最高技藝。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套版印刷技術從剛開始的兩套版發展至多色套版,技術上也日趨完善。但在中國水墨畫印刷方面,對于花鳥魚蟲、人物動物以及自然現象的表現很難達到。于是到了明末天啟至崇禎年間,胡正言和吳發祥二人在原有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明了拱花技法,將版和拱花技術有機結合,實現了古代印刷術新突破。所謂的拱花技術,首先要由版套色,通過平面印刷,在柔軟的宣紙上呈現出凹凸不平的痕跡,讓人遠看有浮雕的視覺效果。拱花技術猶如現今的凹凸制版,制作方法與雕版卻相反。版拱花技術將畫面呈現出豐富且相對真實的視覺效果。
版拱花技術使畫面產生真實的立體視覺效果。早期該項技術多運用于信箋中,作為信箋圖案,為閱讀起到傳達信息的作用,通常將圖案壓印在信箋的左、右下角。這樣在書畫作品中,運用了拱花技藝,還能防偽。但由于很少有人專門提及這項技術,久而久之通曉該工藝的人越來越少。2006年在黃小健的主持下,由富陽華寶齋投資,刻印了《西湖十景》《富春山居圖》《十竹齋信箋》《十竹齋箋譜》等雕版水印線裝書籍和冊頁,將拱花的藝術魅力繼續發揚光大。
3 版拱花技術在浮世繪版畫中的發展與呈現
日本早在唐代就有遣唐使訪問中國并將印刷術傳入日本。明末清初,中國的《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傳入日本,致使日本畫家競相仿效。浮世繪版畫也就是在當時的影響下產生。17世紀以后,日本開始出現了町人文化,并進一步發展,從而帶動了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從此,在江戶時代的通俗小說、說唱本和劇本中,逐漸出現了浮世繪形式的插圖。菱川師宣是浮世繪的創始人,在他的說服下,出版商將書中的插圖拆成單頁銷售,至此浮世繪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并在18世紀末進入了全盛期。
受到技術的制約,最早的浮世繪作品上只能呈現出黑白兩種色彩。18世紀前半的浮世繪盡管已經發展到了初步的手工著色,但是依然沒有出現較為完善的木板多色套印。直到1743年,奧村正信發明了以紅、綠為主色調的簡單套印技術,即紅摺繪,使浮世繪印刷從使用三種或四種顏色,發展到可以在一張紙上印刷大約十種不同的顏色。同時,《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中拱花和版技術傳入日本,開闊了江戶地區浮世繪工匠們的眼界,從此雕版印刷技術實現了跨時代的發展。當時的鈴木春信正是巧妙地運用了該技術。
鈴木春信是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早年受到奧村政信和西川佑信的影響。致力于錦繪的創作,以描繪茶室女侍、售貨女郎和游女為多。在明和(1764~1772)年間,居住在江戶的百姓,流行互相贈送圖畫日歷。這些日歷的盛行,促使彩色印刷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鈴木春信首次將拱花新技術使用在浮世繪創作中,利用拱版凹凸的輪廓,并與自己的創作相結合,來表現浮世繪版畫壓印花瓣葉片的脈絡、花鳥魚蟲鱗片羽毛、水波云痕等無色凹凸線條,從此開創了一片新天地。這種畫叫錦繪,拓印時在作品上壓出一種浮雕式的印痕,紙面滲透出特殊的肌理效果,讓畫面更加生動。鈴木春信在錦繪的創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種形式的版畫在百姓中頗有人氣,使鈴木春信備受鼓舞,并在創作中更加投入。鈴木春信1770年逝世前,他留下了大約六百多套木版畫。鈴木春信在浮世繪印刷技術中,開拓了新的形式。基于市場因素,游女、茶女等題材較多,所謂的春信式,即呈現詩一般的韻律。
在美人畫方面,鈴木春信率先使用多色套版印刷,完成了較高技術效果的春信樣式。這一春信樣式的產生使雕刻與印刷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日本浮世繪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鈴木春信的很多美人畫中運用了拱花技術。例如,鈴木春信的《雪中相合傘》,作品中運用了拱版凹線和凸線,使畫面精密細致。拱版凹線是在版面上不使用色彩印刷,而使色面上的紋樣、模型等顯現出來。圖中男女在黑白的對照下,受到了版面特有的效果。男的黑色頭巾、黑外套和和服與女的白頭巾和和服,都運用了拱版凹線,表F出和服的紋樣。清爽的氣質與一般具有魅力的浮世繪美人畫具有很大的差別。在雪的描繪上,使用了拱版凸線,表現出堆高的積雪。在鈴木春信當時的許多表現積雪的繪畫中,幾乎都使用了這種拱版凸線的新技法,達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又如作品《源重之》,鈴木春信使用了無色凹凸拱花技術表現河海流水、海濱潮水涌動、海潮波瀾起伏、海水拍打礁石所形成滾滾浪花,這些全都不用色彩渲染,而是運用拱花凸線壓制出無色線條和漩渦紋樣,栩栩如生。
4 結語
日本浮世繪版畫可以說是在改良了中國明清版畫精華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因此我們在討論浮世繪版畫取得輝煌的成就時,也應該辯證地看待中國明清版畫中各項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方曉陽.拱花印刷術淵源初探[J].中國印刷,1995(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