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仿真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在進行電工電子相關課程的授課時,許多專業教師采用的是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將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或者預先將實驗設備搬到普通課堂中,課前準備的工作量很大。為了達到省時高效率,在進行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如講到某個具體的電路時,可以用“proteus”這一仿真軟件進行同步演示,這樣電路的電壓、電流數值以及波形等參數,都會以數字或圖形的方式顯示,學生可以很直觀的看到,一目了然,加深了印象。比如在講授《電子線路》這一課程中的二極管的整流電路、單級放大電路、OTL功放電路等知識點時,通過仿真來演示輸入輸出的波形,非常直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樣,我們也可以將“multisim”仿真軟件引入教學,該軟件中提供了大量的虛擬儀表,這些虛擬儀表與現實生活中的儀表相同,使用方法相似,模擬操作起來非常方便,而軟件中所提供的部分高級儀表,實際價格非常昂貴,現實生活中由于經費問題,我們可能無力購買,而軟件中給我們提供了這種高級儀表的使用方法,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便捷。應該說,實驗室里所能開設的電子電工相關電路的實驗,我們都可以利用該仿真軟件來實現,該軟件相當于一個可以移動的功能強大的現代化的電工電子實驗室,借助仿真軟件的使用,使得教師在講授電工電子的相關知識點時,非常清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實踐環節中的應用
在電子的實踐中,采用實物操作和仿真軟件相結合的原則,可以使得事半功倍,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仿真技術減少了實物實驗的故障率,使得實驗的數據更精準。當學生裝配好電路板后,開始進行調試時,一般要對實物電路板進行短路檢測,確認沒有短路故障后再進行調試。而實訓的具體檢測和調試都是帶電操作,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在開始操作的過程中,在學生開始調試之前,先通過仿真軟件演示整個調試過程,這樣學生不僅對調試過程有很清晰的認識,而且可以避免實訓過程中的一些誤操作,減少了調試過程中產生的故障。仿真軟件演示的實驗數據與實際調試的數據相差不大,學生可以比較數據,進行自檢。另一方面,如果要設計一塊電路板的時候,需要對電路的參數反復的調試,在實物電路板上實現起來比較困難,利用仿真軟件可以反復調試,并可以尋找到最佳的方案,再去進行實物的設計,非常便捷。另外,仿真實驗沒有任何干擾信號的存在,更加能夠真實的反映出實驗的本質,做到精準、真實、完美。
2.利用仿真技術可以順利進行故障的分析,并順利找到故障點。在電工電子的實訓中,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電路的調試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電路排故能力。有時候安裝一塊電路板需要的時間可能并不長,但往往查找故障點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另外如果在電路板上人為設定一個故障,比如元器件的接反或某處電路出現短路故障時,部分元器件可能會出現擊穿、損壞、甚至出現電氣短路等現象,這樣在操作的時候非常危險。而我們在授課的時候,如果利用仿真軟件去講解電路時,可以隨意地將元件焊反或將某段電路短路,學生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故障的數據及波形,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思考的能力。
3.利用仿真技術可以進行反復練習,大大降低了成本。對于電子線路的板子,很多時候裝配完后進行調試,往往是只能使用一次,或者僅能對單一功能進行調試,不能夠進行反復練習,尤其是在現代電子產品的高速發展,許多新型器件、集成塊、貼片元件的大量使用,使得裝配和拆裝都不那么容易,另外成本也相對來說很過。仿真技術的使用,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并進行反復練習。而且仿真實驗不需要真實環境的介入,軟件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電氣元件,而且實驗過程中也沒有元件的損耗,實驗室維護管理將更加方便。總之,將仿真軟件應用于教學有很多的優點。另外由于現代電子技術的不斷更新,往往使得實驗室中實踐環節教學資源相對短缺,一些設備不能及時更新和維護,實踐耗材昂貴,而帶來了很多的局限性。利用仿真實訓軟件后,不僅使得實訓具有完整性、系統性、交互性、智能型。極大程度上彌補現有教學資源的不足。如在進行電力拖動的授課時,當講授到三相異步電動機的時候,我們除了可以介紹電機的基本知識,結合實驗室有的電動機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外,我們還可以使用仿真軟件,給同學們展示形式多樣的、不同用途的其他電機。同時我們可以利用仿真技術對相關實驗電路進行通過動態模擬,提高課堂效果。
三、總結
1.1在實際操作前
首先將相關知識點及注意事項認真講解,讓學生以理論知識為指導開展實際操作。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及實驗室現有條件,積極準備相關操作所需耗材。
1.2實施細則
每人一臺多媒體仿頭模擬操作系統,首先由實訓教師串講本次實訓的教學內容,在實訓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并示教,通過實時圖像傳輸系統指導學生學習及實際操作修正,方便學生掌握模擬臨床的操作過程。在仿頭模型的口內按照醫院實際臨床接診時做詳細的口腔檢查,這樣能夠讓學生初步習得接診的方法和醫院口腔科室的工作內容與順序,學習如何正確采集相關病史,系統的口腔檢查,正確書寫臨床病歷,最終做出正確診斷以及確定修復或治療方案。帶教老師通過教學電腦或實際觀看,適時糾正不規范操作,并進行充分講解,示范。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讓學生反復多次操作,直到完全掌握為止。
2結果
此種教學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利用口腔仿真人頭模型的實體性、逼真性和方便的互動性,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綜合視覺多維系統知識體系,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理論更加形象、具體的展示出來,增加了教學灌輸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3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全方位;立體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2-237-01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媒現代化的進步,使得報紙、雜志、書籍、電視、電影、廣播、廣告、多媒體軟件、信息高速公路等傳媒作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計算機網絡的擴充輔射,幾乎把整個世界的古往今來都呈現在人們面前,所有這些構成了“大語文”環境。
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就是從“大語文”環境出發,以“大語文觀”為指導,實施多方位、多起點、多層次、多聯系的立體化的語文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的意義
1、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是時展的需要
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突飛猛進。社會的調整發展,對人們語文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僅僅識一些字,能讀一些書是遠遠不夠的,甚至連能說會寫的要求已日漸有了新的內涵。社會的發展不僅要求人們能說會寫,更要求人們能夠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說到點子上,說到關鍵處,卓有成效地快速解決問題,提高辦事效率;社會的發展更要求人們能寫出有價值的書面語言,做好本職工作,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就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少慢差費的現狀,實施全方位、立體化,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2、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
傳統教育是建立在舊經濟體系之上的,而教育改革提倡新的教育,應該建立在新的經濟體系之上。因此,舊經濟的教育是以傳授知識、傳授技能為目的;而新經濟的教育是以終生學習為目的。 “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們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按照這個樣子發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
3、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是適應人才任用制度改革的需要
現在用人制度雖然還沒有徹底地改革,但是,引人公平、公正的競爭制度勢在必然。例如,招考公務員要考試;律師證、注冊會計師證、英語等級證、各類計算機證的取得都要通過考試。這些考試,都要求應試者有較好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這就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重在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正好適應了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升學考試制度、考試形式也在不斷改革,改革的趨勢就是對學生讀寫綜合能力與語文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現在升學考試中,就是讀寫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非常重視培養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與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適應升學考試改革的需求。
二、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的實施辦法
1、轉變語丈教學觀念
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不僅在于要使學生識多少字、讀什么程度的文章、寫多少字的作文,更要注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以人為本,著眼于人的發展,“授之以漁”,幫助他們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良好自學習慣,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內部驅動力,使學生主動發展,以達到低耗高效的目的。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建立“大語文觀”,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本上,而要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擴大視野,多渠道學習語文,多渠道獲得信息,多讀、多想、多說、多寫,提高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
語文課堂教學要改革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信息傳遞方式,要實施師與生、生與生多向的信息傳遞方式,提倡主動自學、小組學習、分組討論甚至辯論,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變學會為會學,變評價學生單看考試分數為看全面發展、是否學有個性。要實施語文教學立體化,首要的條件就是轉變教學觀念,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和教學。
2、改革教學方法
轉變教學觀念要落實到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能力上。改革語文教學方法,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立體化,適應了教改形勢的需要,符合教育發展的要求。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制訂了《語文課程標準》,大綱精神的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實現,都需要改革教學方法。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要建立以培養學生主動自學觀念、主動自學能力為核心的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主動式”教學、“自學輔導法”、“導探教學法”等,體現了新教育思想和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主旨。
3、讀、說、寫結合
在科學計算、通信和圖像處理等應用中,浮點除法運算是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大部分通用處理器中都實現了浮點除法,如Intel Core i7、IBM Power6和AMDK7[1]等。相對于浮點加、減、乘運算,處理器運算除法更為復雜,所耗時間更長,因此設計并實現高性能的浮點除法器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除法的硬件實現算法中提出了一種改進的Goldschmidt算法,使商值的收斂速度以立方的速度增長,但其實現結構非常復雜。就運算速率而言,基于Goldschmidt算法實現的除法器較基于Newton Raphson算法實現的除法器更具優勢。因為Newton Raphson算法每次迭代需要順序的運算兩次乘法,而在Goldschmidt算法中每次迭代需要運算的兩次乘法可以并行,這樣就縮短了單次迭代時間。實現基于Goldschmidt算法的除法器,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如何控制迭代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如何設計面積盡可能小的迭代初值倒數查找表以及如何調度整個迭代過程使其充分利用硬件資源。
1 Goldschmidt算法及誤差分析
Goldschmidt算法[2-3]是計算除法的一種函數迭代算法,這種算法可以使商的精度隨迭代次數呈指數增長,每次迭代需要計算兩個并行的乘法,需要較大的硬件開銷。在除法器設計中,這種算法更適合作高速率、高精度的除法運算。如果用Goldschmidt算法計算A/B,那么運算過程如圖1所示。
商Ni的精度隨迭代次數呈指數增長。迭代次數k的取值由1/B的初始精度pi和運算結果所要達到的目標精度pt共同決定k=lb (pt/pi)。
在Goldschmidt算法迭代計算過程中,需要對中間計算結果進行舍入處理,這種舍入處理會影響運算結果的精度。為了控制誤差在目標精度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需要根據目標精度來確定迭代初值的精度、迭代次數以及中間結果舍入位數。
計算雙精度浮點除法時,根據IEEE(Institute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754標準[5]浮點運算結果精度的誤差要控制在±0.5ulp(unit of least precision)以下,即相對誤差P(N)<2-54。運算過程中Ni-1Fi-1的結果向零舍入賦給Ni,Di-1Fi-1的結果向零舍入賦給Di,2-Di的結果向零舍入賦給Fi。舍入時產生的相對誤差分別為m′、n′、 f′。考慮舍入誤差之后的迭代計算如下。
通過對結果誤差控制來確定迭代過程中的舍入位數。對于雙精度浮點數,結果尾數的目標精度要達到53位,綜合性能和面積的考慮,本文設計采用具有14位精度的迭代初值,迭代次數k取2。根據文獻[6]中的結論,為了確保計算結果達到目標精度,控制迭代過程中的誤差,乘法器的位寬需大于58位,迭代運算中用到的加法器位寬需大于57位。
2 浮點除法器結構
2.1 整體結構
實現基于Goldschmidt算法的高性能雙精度除法器,將其流水化可以提高除法器運算吞吐率。浮點除法器整體結構如圖2所示,其中迭代運算單元是一個整體,查倒數查找表確定迭代初值要在迭代計算前完成,在運算首末要進行數據預處理、規格化及異常判斷。流水站劃分的時候需要考慮給輸入輸出延時預留時間,所以第一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站和最后一站的邏輯盡量少些。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對雙精度浮點除法器流水站作如下劃分:
1)E1站。數據輸入及預處理。在E1站接收以IEEE754標準表示的被除數與除數數據,并解析這兩個輸入操作數以分離出尾數、指數和符號位。
2)E2站。求出除數尾數的倒數近似值,用倒數查找表求解,本文設計使用的倒數查找表為雙查找表[7],求解相同精度的倒數近似值,雙查找表較直接查找表[8]面積更小,并且雙查找表中的兩個表可以同時查詢,速度更快。
3)E3站。實現Goldschmidt算法迭代單元。Goldschmidt算法的迭代過程中,每次迭代要計算兩次乘法和一次減法。乘法計算需要兩個并行的乘法器,減法運算需要使用補碼加法器,用狀態機控制迭代過程。
4)E4站。規格化。在E3站后規格化模塊將尾數相除結果與指數相減結果按IEEE754浮點標準執行規格化操作。對指數相減結果規格化時,通過檢測尾數相除結果的最高位是否為1,來確定指數相減結果是否借位。另外這一站還包括例外數據判斷操作。
2.2 關鍵硬件實現
2.2.1 倒數查找表
為了得到Goldschmidt算法運算的迭代初值,需要構造14位精度的倒數查找表。采用雙倒數查找表算法[7],需要分別構造P表和N表,聯合查找這兩個表確定迭代初值。
倒數查找表的構造方法如下:
構造輸入3y+g+1位輸出3y+g-1位的查找表。其中y取整數,g取值為0,1,-1。3y+g+1位輸入操作數1.b3y+gb3y+g-1…b3b2b1b0此處的操作數“1.”表示什么含義,書寫是否正確?請明確。回復:這里的1是輸入操作數的整數部分,因為浮點數的尾數都是1點多的(二進制表示)。的小數部分被分為三部分:Xh=b3y+gb3y+g-1…b2y+g是y+1位高位索引部分,Xm=b2y+g-1b2y+g-2…by是y+g位中間位索引部分,Xl=by-1by-2…b0是y位低位索引部分。三個部分Xh,Xm,Xl分別以y+1位,y+g位和y位的數表示。將輸入操作數的小數部分編碼為[Xh|Xm|Xl]這種形式后,再根據下面給出的算法分別構造出P表和N表。[Xh|Xm]作為P表的2y+g+1位的輸入索引,輸出3y+g+1位。[Xh|Xm]作為N表的2y+1位的輸入索引,輸出y+1位。
算法1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中點倒數算法。
輸入:整數i≥1, j&g e;1。
返回:i位輸入j位輸出的有限精度中點倒數值。
運算:recipmid(Xi)=RN(2i+j+1/此處的表達式正確嗎?是否少了一個“/”?請明確。(n+1/2))。
2.2.3 補碼加法器
對沒有進行舍入的中間運算結果,按位取反,得到1的補碼。將得到的補碼加1就得到Goldschmidt迭代算法中的Fi←2-Di的運算結果。根據最后一次迭代運算結果的范圍在[0.5,1)還是[1,2)確定指數無偏量是-1還是0。 2.2.4 乘法器
乘法器[9]設計采用Radix4的Booth編碼算法形成部分積,部分積通過42壓縮器進行壓縮,整體設計為三站流水結構。為了準確地用Goldschmidt算法計算出結果,需要把計算過程中的誤差來源考慮到最終結果中。迭代過程中乘法計算結果舍入會產生的誤差,為了達到目標精度,乘法器位寬設置為64×64位。
2.2.5 狀態機控制器
狀態機控制器設計包括兩種狀態:空閑狀態(Idle)和計算狀態(Div_cal)。當狀態機處于Idle狀態時,如果接收到除法有效信號,則狀態從Idle變化到Div_cal。在Div_cal狀態期間,用時鐘計數器(Cnt_div_cal)記錄迭代計算時鐘點,根據迭代時鐘點控制迭代計算正常執行。如乘法器運算一次需要3個時鐘周期,當Cnt_div_cal為4的時候進行第2次迭代運算。當Cnt_div_cal所記錄的時間剛好可以完成本次除法所需的全部迭代計算時,狀態就從Div_cal變化到Idle。通過這種控制方式可以控制Goldschmidt算法迭代過程順利執行。在迭代過程中,乘法器每運算一條乘法需要3個周期,為了達到要滿足的目標精度,需要迭代運算3次,這樣迭代計算共延遲9個周期,而乘法器在這期間并沒有被充分利用,圖4展示了這期間乘法器的流水線填充情況。
如果在迭代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乘法器,除法器的運算吞吐量則會大幅度提高。為此本文對上述的狀態機作了相應改進,使其允許連續三次請求除法運算。當狀態機處于Idle狀態時,如果檢測到除法工作信號有效,就開始獲取迭代初值(Init_v)并將Init_v送入乘法器。除法工作信號被鎖存兩拍之后,狀態從Idle變化到Div_cal,處于此狀態期間,每次迭代送入乘法器的數值Reg_v為上一次迭代計算結果舍入后的數值。迭代次數計數器(Cnt_state)鎖存兩拍之后加1。Cnt_state達到目標迭代次數并鎖存兩拍之后,就完成了一條除法的迭代運算,狀態從Div_cal變化到Idle。表1顯示了迭代過程中狀態與迭代運算數值的隨時鐘周期的變化關系。在這種控制下3條連續的除法就可以順序的流水執行,間隔6個時鐘周期可以繼續送入3次連續的除法請求。這樣流水執行平均運算每條除法僅需要3個時鐘周期。
3 實驗結果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與性能分析
使用Verilog硬件編程語言實現了上文所描述的雙精度浮點除法器設計,并實現了迭代初值8位的內部乘法器非流水執行結構和迭代初值8位內部乘法器流水執行結構的除法器設計,比較這幾種不同配置的除法器性能、功耗、面積。
采用40nm標準單元庫,在“Typical”典型常溫常壓(1V,25°C)條件下對除法部件進行綜合。時序約束時鐘周期450ps的條件下,綜合頻率可以達到2.2GHz,在相同實驗環境下對4種不同配置的雙精度浮點除法器綜合的結果如表2所示。實驗結果表明,流水結構較非流水結構在作大量數據運算時,運算速度更高。14位迭代初值流水結構相比8位迭代初值流水結構運算速度提高了32.73%,而面積僅增大5.05%。綜合性能和面積的考慮,確定14位精度的迭代初值以及全流水的結構設計為相對最優設計。
在NC仿真環境下對設計進行模擬驗證以檢驗除法器功能正確性和異常處理能力。選取特定功能點操作數及隨機操作數,將NC運行的結果與黃金模型的運算結果對比。通過這種方式分別進行了符號位驗證、指數運算驗證、特殊操作數驗證及尾數除法驗證。驗證結果表明本文設計可以準確并高速計算雙精度浮點除法。圖5為一組測試激勵在NC上仿真出來的部分波形,圖5中顯示了浮點除法運算過程中關鍵信號的變化情況,其中信號FDIV_Src1為被除數,FDIV_Src2為除數,FDIV_Dst為除法運算結果,Fnew、Dnew、Nnew為參與迭代運算的數據。
編寫C語言精度測試程序,程序實現的操作為取兩個浮點操作數相除,將運算結果作為下一次除法運算的被除數,除數不變,循環這一過程1000次。編寫與C語言精度測試程序實現相同運算操作的Verilog測試激勵。將C程序運行結果與NC仿真的結果進行對比,兩種模式下除法的運算結果完全一致。實驗表明本文設計能有效控制誤差,確保運算結果達到目標精度。
相比常見的用于除法器設計的SRT算法,基于Goldschmidt算法實現除法器的優勢在于它可以用更短的時鐘周期計算出除法結果。目前基于SRT算法實現的除法器,計算1條雙精度除法一般需要20個時鐘周期左右,不能通過流水執行大幅度提高運算吞吐率。而本文設計的除法器運算1條除法需要12個時鐘周期,流水執行的情況下平均每條除法運算僅需要3個時鐘周期。如表3[10-13]所示(其中:吞吐率表示批量執行時每周期執行指令數),本文設計與其他處理器中基于SRT算法實現的雙精度浮點除法器相比,運算吞吐率提高了3~7倍;與其他處理器中基于Goldschmidt算法實現的雙精度浮點除法器相比,運算吞吐率提高了2~3倍。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4 結語
本文設計并實現了基于Goldschmidt算法的高性能雙精度浮點除法器,提出采用雙查找表法確定迭代初值,有效減小了查找表面積開銷,降低了關鍵路徑延遲;通過流水執行填充乘法器的空閑周期的方法,提高了除法器運算吞吐率。實驗結果證明了本文設計能夠準確計算雙精度浮點除法,并且運算速度和吞吐率相比其他處理器中的除法器更具優越性。
王莉莉
一、改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
1.傾注師愛,改善師生關系
作為英語教師,平時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態,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敏銳觀察學生細微的反應、變化,表達良好的期待,發揮學生自覺、積極的主體作用。
別林斯基說:“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對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師對孩子應該傾注愛心。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英語課是一門語言實踐課,師生的直接接觸頻繁,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眼里總是帶有褒貶獎罰的因素。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對全班每一位學生都抱著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并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態度,那么學生就會得到鼓勵,敢于大膽開口、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躍躍欲說,從而產生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有意識地發現他們的積極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勵,多對學生說:“GOOD”。對后進生和淘氣的學生,教師要耐心的給予說服和教育、鼓勵和信任,發揮他們的特長,經常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師生情感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2.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
一個星期的英語課都圍繞著過去的試卷、試題打轉,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情。因此才會出現學生希望在英語課中增加游戲、課本劇表演、故事和課外知識的愿望。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上課的興趣從頭至尾都很濃郁。
現在的教材是有趣味性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知識呈現的形式也豐富多樣。這套教材是否能受到學生和教師的歡迎,(教學論文 7139.com)讓我們拭目以待。
3.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注重教育語言的審美性、藝術性、感染性,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或將教學內容以直觀的形態再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一般來說,創設情境有五種方法,即直觀畫面再現情境;生動語言描述情境;優美旋律表現情境;質疑問難創設情境,參與表演演出情景。
二、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
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認識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長久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教師還可以經常性地編輯英語學習園地或辦英語壁報等,還可適當刊登一些游戲方法、英語小詩歌、謎語、典故、趣聞、學生日記等;可以成立英語課外活動小組等小組活動;結合實際組織英語競賽。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水平,長久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優化英語教學
計算機以操作簡易、反饋及時、交互靈活等特點,為當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喚起了新的生機。那么何謂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就是將文字、圖像、圖形、動畫、音頻和視頻在計算機內有機結合并運用的一門技術。
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以創設出集聲音、圖像、動畫、文字于一體的仿真交際環境,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英語氛圍中,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的興趣和運用英語開際的欲望。有了興趣,有了欲望,就必然會孕育出開際的實際行動,在行動中,所學的語言知識轉化為了言語技能,言語技能必然發展成為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學生對待某一學科的態度往往不是因其重要而努力習之,而是因其有趣而樂意習之。因此,“趣”是吸引學生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圍繞“趣”設計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計算機多的媒體參與賦予了教學鮮活的生命和無窮的趣味,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云計算;資源再分配;用戶評價;自適應;神經網絡
中圖分類號: TP338; TP391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Concerning the problem that previous studies mostly consider from the resource providers perspective, and users evaluations have not been fully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resource decision making 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d a resource reallocation method focusing on the users evaluation feedback. First,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cloud resource allocation, several factors influencing decisionmaking were defined, and an adaptive cloud resource management framework with users involvement was proposed. Next, the main idea of method of resource reallocation with users involvement was elaborated, and a formula was designed to guide users evaluation. Finally, based on similarity theory, the users expected satisfaction of a new cloud task was predicted. Together with the cloud task parameters and environment parameters, it was used to be the input of BP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to mak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sion. In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s with the allocation scheme without users involvement, the average users satisfactor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ncreased by 7.4%, maintained at more than 0.8, showed a steady upward trend. In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s with MinMax algorithm and Cloud TasksResources Satisfactory Matching (CTRSM) algorithm, its average users satisfactory increased by 16.7% and 4.6% respectivel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ud resource reallocation method focusing on users evaluation is selfimproved, and it can improve the adaptive ability of cloud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resource reallocation; user evaluation; selfadaptive; neural network
0 引言
云計算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向用戶提供動態可伸縮的IT資源,通常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和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但在這些研究中,用戶評價多被用于從眾多可用服務中選擇高可信高可用的服務,影響不到既定的資源分配策略。
盡管云計算后期較成熟的云資源管理更多關注了資源分配的總效用和更多的SLA參數[9-10],但一般是一些離線的解決方案。目前,常見的動態資源管理往往通過反饋控制來實現,但這些都是在已知的多個任務間進行的一種資源分配控制,無法應對云中心任務到達的隨機性。林軍等[11]采用神經網絡PID控制的自適應資源分配,以求解任務間公平服務質量為目標,在線調整資源分配,但針對的是有限資源開放式系統,本質上仍然是多個任務間資源的調配調配問題。楊文軍等[12]提出了領域自適應的Web服務評價模型,通過動態定制不同領域的服務評價因子以及權重來提高服務評價的精確性,但沒有對服務評價結果進行進一步的使用。目前幾乎沒有研究將用戶服務評價與自適應資源分配策略的制定相結合。
綜合以上,本文提出一種關注用戶服務評價反饋的云資源再分配方法,充分利用寶貴的用戶意見,合理確定新任務到達時的用戶評價預期,通過反饋神經網絡來來自適應地持續保持改善云資源分配決策能力,持續改善云平臺資源分 配方案。
1 用戶服務評價反饋的資源分配框架
1.1 云資源自適應再分配框架
云資源的服務過程包括:用戶將任務提交給云中心,約定服務水平協議SLA,云中心為任務分配合適的計算資源,執行任務,提交結果給用戶,對比用戶任務需求和約定的SLA,用戶反饋對服務的意見和建議。本文充分關注用戶服務評價反饋意見,將前期用戶評價融入到后續任務的資源分配策略的制定過程中,其資源管理框架如圖1。
該模型框架主要包括用戶、云中心資源和云資源決策調度中心。用戶,通過提交任務請求以及約定的SLA體現其對資源服務的期望,通過服務評價發揮其對改善資源管理的寶貴建設作用。云中心資源狀態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具體某個資源性能的發揮受整個云資源環境影響。云資源決策調度中心,負責接收分析用戶的任務請求參數,給出可以獲取高用戶評價的資源分配方案,完成用戶任務。其中運行監控模塊和資源狀態收集模塊記錄云環境中物理資源和總體資源環境的狀態信息;用戶評價處理模塊通過分析已有資源分配方案的用戶評價,確定出合理的資源分配要達到的用戶評價期望值;自適應資源再分配模塊決策出資源分配方案參數;資源選擇模塊匹配出最適合任務執行的資源,調度模塊調度執行任務;最后將運行結果提供給用戶,用戶通過對比任務請求、SLA承諾和服務結果,給出一個綜合使用體驗,向云中心真實反饋服務評價,為后續的用戶任務進行資源決策提供參考,進而構成一個自適應的、持續完善的資源分配機制。
1.2 云資源分配決策要素
1.2.1 用戶任務請求
根據目前云計算、云服務的情況,用戶請求一般是獨立任務,顆粒度較大的任務。而顆粒度大的任務總是可以變成獨立任務。為此,本文研究的用戶任務請求是云平臺中的獨立任務,其形式化定義如下。
定義1 云任務T。指來自用戶的,請求云平臺提供計算、存儲、帶寬等資源完成任務、具有QoS(Quality of Service)質量參數要求的用戶應用,可用一個五元組T表示,T=(λ,w,d,τ,c)。
其中:λ是指任務的計算類型,影響著多種資源之間的分配比例;w是云任務的計算負載量;d是云任務執行完成的精度要求;τ是用戶要求的任務完成時間;c是任務完成的預算費用。
1.2.2 云計算環境
本文用云資源節點來描述單個物理計算節點的資源情況,用云資源環境來描述云中心整體資源情況。虛擬化技術使得一個云資源分配方案的制定在根本上取決于云中心整體資源的可用情況,而單個資源節點則是虛擬機的載體。為了描述方便,僅選取資源CPU、內存、帶寬作為資源的性能參數,外部存儲等其他資源,可以作類似的處理。
定義2 云資源節點P。指參與計算處理的服務器、計算機以及在此上面建立的虛擬機,對外提供CPU、內存、帶寬等多種計算資源,又稱為計算節點,本文用一個五元組表示,P=(λ,v,m,b,c)。
其中:λ是資源節點類型;v是指可用CPU的處理能力,單位為GFLOPS;m指可用存儲能力,單位為Mb/s;b指可用網絡帶寬,單位為Mb/s;c為云資源節點價格。
定義3 云資源環境E。指某個時刻影響到資源決策的整個云中心可供分配的資源總量,用向量E表示,E=(n,vsum,msum,bsum),其中:n為系統中總的可用資源總資源個數,vsum、msum、bsum分別表示目前系統中總的可用計算能力、存儲能力、網絡帶寬等。
1.2.3 用戶服務評價
用戶任務請求通過云平臺執行完成之后,接收云服務結果,對比SLA約定,用戶對本次云服務質量和好壞有一種主觀的感受,本文建議一種量化的度量。
定義4 用戶服務滿意度r。根據用戶請求,參照SLA約定,對一次云計算服務結果進行理性評價,用r表示云服務的綜合滿意度,r∈[0,1],r=1表示非常滿意,r=0表示不滿意,r取不同值,表示不同的滿意程度。 用戶服務評價無論滿意還是不滿意都是對云資源分配和管理持續改進的寶貴建議。接下來將討論如何利用用戶評價,如何學習先前的資源分配策略中的經驗和不足,以及如何讓其在后到達任務的資源分配方案制定發揮作用,作到持續改善云資源分配決策能力,提高資源決策的自適應性。
2 用戶服務評價參與的自適應持續改善的資源分配思想
2.1 用戶服務評價參與資源分配的主要思想
2.1.1 研究動機
用戶服務評價體現出用戶個性化的服務追求,及其對具體云資源環境下資源分配效果的理性判斷,用戶服務評價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云平臺的發展。而云計算環境下一個顯著特點是用戶需求多樣化、資源環境動態變化,同樣的資源分配方案不同的用戶會給出不同的評價,即便是同一個用戶,在不同的云資源環境下對同一資源分配方案也會有不同的使用感受。把握用戶使用體驗,不斷學習把握已有的資源分配方案與用戶服務評價反饋之間的關系,根據資源環境和具體用戶任務需求進行用戶服務評價預期,將使得云系統的資源決策能力不斷提高完善,最終自適應地進行資源分配決策。為此,有必要增加用戶評價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使用戶參與到資源分配方案的制定過程。對于云平臺而言,每一次任務資源分配,都體現出云平臺的資源管理策略。每次任務和資源分配的結果都是確定的、已知的,并且可以記錄和保持,可供今后參考和使用,因此用戶的服務體驗是可以把握的。
假定云平臺的第i次的資源分配決策fi,可以吸取此前的資源分配決策f1, f2,…, fi-1此處的下標“i-k”,是否應該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為“i-1”?以便與式(1)中的表達相一致,請明確。的經驗,隨著i值的增大,通過逐次的迭代學習, fi變得逐漸完善,從而在有任務Tnew進入云系統時,根據用戶的任務需求和可用資源環境Enew,以及云平臺期待獲得的用戶評價re,自適應地決策出最適合任務執行的資源分配方案Snew,過程形式化如式(1):
用戶服務質量滿意度是用戶感覺狀態的一種水平,來源于用戶對服務結果與自己期望所進行的對比,不僅僅是用戶對服務質量、價格等方面的直觀滿意,更深層次是服務與用戶期望、要求等相吻合的程度,因而產生了用戶對服務的不同滿意程度。
2.1.2 云服務滿 意度的量化評價
通常來說,用戶任務完成得又好、又快、收費又便宜是用戶最高的期待。所謂好,是指任務執行完成的精度越高越好;所謂快,是指在用戶指定的任務截止期限內越快越好;所謂便宜,是指在滿足完成精度和響應時間的前提下,收費越合理越好。服務結果好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才能追求快速度和低成本。處理速度和收費之間則存在一定的正向依賴關系,而單純的價格便宜但服務結果不好或者速度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帶來不好的用戶體驗,因此用戶服務滿意度是對三方面綜合體驗給出的一個評價,接下來建議一種用戶滿意度評價量化度量,以期評價更理性客觀。
假設針對云任務T=(λ,w,d,τ,c),云平臺對該任務進行計算,反饋給用戶的服務結果為G=(d′,τ′,c′),其中:d′為運算結果實際精確度,τ′為云系統實際完成任務截止時間,c′是系統收費。用戶服務滿意度評價如式(2),主要思想是任務完成精度越高,評價越高,任務完成時間越短越好,評價越高,評價值均在[0,1]區間;系統收費與用戶預算完全符合時評價最高,取值為1,本文假定任務低于預算的任務完成效果的可信度較低,并不提高其用戶滿意度,評價值在[0,1]區間。
2.1.3 用戶服務評價對資源決策的影響分析
用戶評價ri是在按照資源分配方案Si服務完成后給出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可以認為是資源分配方案Si在特定的用戶請求Ti,資源環境Ei下,為了追求用戶評價ri而給出的資源分配策略fi。遺憾的是,由于用戶任務請求和資源環境參數的千變萬化,根本無法用一個固定的函數關系表達Ti,ri,Ei與Si之間的復雜關聯關系,因此,如何將用戶評價融入到資源分配中來,就存在以下問題:1)如何尋求一種方法無限逼近這樣的一種關聯關系;2)如何參考已有用戶評價的資源分配方案;3)盡管希望評價越高越好,但由于受制于資源和用戶請求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約束,需要確定一個合適的預期用戶評價值。為解決以上問題,本文提出基于神經網絡的自適應持續改善資源分配機制。
2.2 自適應持續改善的神經網絡資源分配模型
由于用戶任務請求和資源環境參數的千變萬化,根本無法用一個固定的函數關系表達Ti、ri、Ei與Si之間的復雜關聯關系。而神經網絡恰恰針對這一類問題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具有良好的輸入輸出映像特性,能夠充分逼近任意復雜的非線性函數關系。為此,本文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經網絡來進行云資源再分配,如圖2所示。
當第一個云任務T1到達時,由于沒有可以參考的用戶評價,本文設定用戶評價期望值re=0.5,即寄希望于之后的資源分配都會在此基礎上有所改善。任務完成以后,用戶會給出服務評價r1。這樣,〈T1,r1,E1,S1〉就構成了神經網絡一個新的學習樣本數據。盡管在神經網絡的建立初期,可能資源分配不盡如人意,但隨著學習實例的增多,不斷有新任務Ti到達,每一次決策都會參照此前完成的資源分配的用戶評價確定決策用的用戶評價期望值re,在任務執行之后,〈Ti,ri,Ei,Si〉也成為學習樣本數據,可再次參與到此后的資源分配決策中去。神經網絡不斷地學習已有資源分配方案的經驗和教訓,從而使資源決策越來越完善。
對于反饋神經網絡而言,隱含層神經元的個數是影響神經網絡性能的重要因素,將隱含層的神經元個數設定為2n+1,其中n表示輸入層神經元的個數,是T、r、E中影響資源分配的因素的個數和。輸出層神經元的個數由要得到的輸出個數決定,輸出向量S描述了資源分配方案中的參數。神經網絡的輸出可以通過式(3)[13]來計算:
其中:xi表示第i個輸入層神經元的輸入,i=1,2,…,n;uj表示第j個隱含層神經元的輸出, j=1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2,…,2n+1;yk表示第k個輸出層神經元的輸出,k=1,2,…,m;ωij此處的ωij?是w,還是ω?請明確。、θj和f分別表示隱含層到輸出層輸入層到隱含層此處是否應該是“輸出層到隱含層”?請明確。的權值、閾值和激活函數;ωjk此處的ωij?是w,還是ω?另外,其下標是ij,還是jk?以便與式(3)中的第2個表達式相一致,請明確。、θk和g分別表示隱含層到輸出層的權值、閾值和激活函數。
接下來討論神經網絡的參數設定、訓練和使用。
3 基于神經網絡用戶評價參與的資源再分配方法
資源分配的神經網絡是不斷自適應學習和完善的,學習訓練的數據來源于已完成的任務、資源分配結果和用戶評價。訓練樣本可以表示為訓練對(Xi,Yi)(i=1,2,…),其中:Xi為訓練輸入向量,Yi為訓練輸出向量。
3.1 神經網絡學習階段樣本數據
3.1.1 訓練樣本輸入數據的獲取
用戶向系統提交任務時,對任務的描述和期待在通過與云提供商簽訂SLA協議的時候得到專業的解釋和確定;之后按照一定的資源分配策略進行資源分配,分配資源的數據都記錄在云平臺的資源管理模塊中,其后調度模塊運行任務,系統監控執行過程中的資源狀態和任務執行情況,監控數據可以從各個管理模塊提取。在服務完成后,云平臺提供用戶評價接口,收集并保存用戶評價反饋信息。
神經網絡輸入的3個方面參數量化計算如下。
1)云任務T=(λ,w,d,τ,c)參數的量化計算。
x1表示任務計算類型λ,用數字1,2,…表示不同的任務類型。
x2表示任務工作量w,用應用程序的負載作為任務的工作量,應用程序本身占用的資源包括在資源分配用量中。
x3表示任務完成的精度要求d,由用戶輸入,是一個百分比數。
x4表示任務完成時間τ,由用戶輸入,根據處理的數據量和對系統處理速度的期望確定。
x5表示任務完成的預算費用c,由用戶輸入,用戶多是將傳統任務遷移到云中心,可參考傳統計算資源的使用等情況確定預算。
2)云資源環境E=(n,vsum,msum,bsum)參數的量化計算。
x6表示目前可用的云資源個數n,通過統計系統當前可用的資源節點確定。
x7表示目前系統中總的可用CPU能力vsum,通過統計系統當前每個資源 節點可用CPU確定。
x8表示目前系統中總的可用內存msum,通過統計系統當前每個資源節點可用內存確定。
x9表示目前系統中總的可用帶寬bsum,通過統計系統當前每個資源節點可用帶寬確定。
3)云服務滿意度的量化計算。
x10表示用戶綜合評價r的量化計算,參照2.1.2節。
綜合以上,神經網絡的輸入向量記為X,X=〈x1,x2,x3,x4,x5,x6,x7,x8,x9,x10〉。
3.1.2 訓練樣本輸出數據的確定
首先通過監控運行模塊監控任務執行過程,可以獲取CPU峰值速度、內存大小以及通信帶寬,分別為:
y1表示CPU主頻值v,取任務執行時的CPU峰值速度。
y2表示內存大小m,取任務執行時的最大內存占用量。
y3表示網絡帶寬b,取任務執行時的最大網絡速度。
綜合以上,神經網絡的輸入向量記為Y,Y=〈y1,y2,y3〉。
3.2 新任務請求到達后資源分配決策預測
接下來回答2.1.3節中問題2)和問題3)即:如何參考已有用戶評價的資源分配方案?如何需要確定一個合適的預期用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戶評價值re。
3.2.1 神經網絡輸入參數re的確定
由于本次用戶任務還不曾被調度執行,所有沒有服務的滿意度評價值,考慮到與新任務請求Tnew越接近的已處理過的任務的用戶評價越具有參考價值,與此同時分配環境越相似的用戶評價也越具有參考價值,本文采用最相似用戶任務請求和資源分配環境方法來確定合適的用戶服務評價期望。
1)確定可參考的資源分配方案集合。
任務類型相似度可由系統定義,同類型任務相似度為1,在沒有相同類型的任務時,選擇與他最相近類型任務的用戶評價作為參考,集合M請確認M是集合,還是矢量、向量或矩陣?需明確。另外,“集合”與“矢量、向量或矩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書寫格式也不同),不要標識錯誤,請確認原來矢量、向量的標識是正確的嗎?回復:已請作者確認M是集合了。是從任務類型上看可作為參考的資源分配的集合,M1={i|Ti.λ符合用戶評價選擇的標準}。
2)計算新用戶任務資源分配與第i(i∈M1)次資源分配在任務請求方面的相似度simti與資源環境方面的相似度simei。
為了將不同尺度統一到一個可比較的尺度上,對向量Ti和向量Ei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向量Ti′和向量Ei′,采用余弦相似度函數來求解兩個向量的相似度,如式(4):
4 實驗分析
4.1 神經網絡的訓練
4.1.1 云任務樣本數據
由于云環境處理若干種任務類型,包括計算密集型、數據密集型、通信密集型、I/O密集型、混合型等,本文選用的云任務樣本如表1。
4.1.2 云計算環境
本文搭建的云平臺包括廉價420PC、Dell服務器、聯想筆記本電腦、IBM P570小型機等,具體參數如表2。
4.1.3 訓練樣本數據
通過若干次實驗,收集每個樣本應用在不同的資源上的執行情況,得到一組訓練樣本數據。根據應用程序不同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其工作負載單位不同,例如:3DsMax是圖片的大小,WinRAR是處理的圖片數據量,PPTV是訪問量,AntiSpyware指的掃描的軟件大小,Gcc為要編譯程序的大小,Nbody是粒子數量,數據庫備份軟件是數據量的大小,Flashget是處理的任務數量等。訓練樣本數據如表3。 4.2 神經網絡資源分配和驗證
基于以上訓練樣本數據,可以建立起一個用戶評價參與的資源再分配神經網絡。本文采用Matlab 7.0提供的神經網絡工具箱建立資源分配的BP神經網絡,網絡各層的權值初始化為(-1,1)區間的隨機數,訓練精度β=0.001,最大訓練次數為5000,學習率設為0.05,采用sigmoid函數作為激活函數。
實驗1 對比有用戶評價參與與無用戶評價參與的BP神經網絡資源分配方案的效果。本文選擇WinRAR作為實驗測試用云任務,通過改變任務負載量,進行多次實驗。其中,無用戶評價參與的神經網絡在進行訓練時,評價輸入項設定為0.5。實驗結果如圖3:有用戶評價參與的神經網絡資源決策方案獲得的用戶平均滿意度保持在0.8以上,較后者提高了7.4%,且總體呈現穩定上升趨勢;而無用戶評價參與的神經網絡資源決策方案獲得的用戶滿意度不穩定,低的不到0.6,高的可達1,沒有規律可循,評價較低的資源分配方案不時出現。可見有用戶評價參與的神經網絡具有自學習能力,使得資源分配方案越來越完善。
實驗2 對比不同類型任務利用本文神經網絡和利用經典MinMax算法、文獻[4]提出的云任務與云資源滿意婚配(Cloud TasksResources Satisfactory Matching, CTRSM)算法進行分配的效果。對每一種類型的云任務進行不同負載下的資源決策,取多次用戶評價的平均值作為該種類型任務的評價值。實驗結果如圖4,與MinMax算法、CTRSM算法比較,用戶平均滿意度分別提高了16.7%和4.6%。已經考慮了用戶偏好因素的CTRSM算法平均用戶滿意度高于MinMax算法11.5%。這一點表明,考慮用戶因素的云資源管理策略更合理。而有用戶評價參與的BP神經網絡利用用戶評價,通過充分吸取歷史上優秀的資源分配經驗,取得比CTRSM算法更高的資源滿意度,表明這種云資源管理方法對不同類型的任務具有了自適應分配能力。
綜合以上,本文提出的用戶評價參與的神經網絡資源再分配方法能夠給出可以獲得較高用戶評價的資源分配方案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并且隨著樣本數據的增多,決策會進一步完善,從而使云資源決策具有了自適應和不斷完善的能力。
5 結語
作為一切皆服務的云中心資源管理,為了提高云平臺的競爭能力,對云資源管理分配的研究開始關注用戶,提出了融合用戶因素的一些資源管理方法。參考已完成的資源分配方案,從用戶評價中獲得經驗和教訓,對于改善后續到達任務的資源分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的關注用戶服務評價反饋的云資源再分配方法,給出了影響資源分配決策的多個要素,建議了一種用戶評價量化度量,使用戶評價更合理更具有參考價值。基 于任務和環境兩方面的相似度確定了新到達任務需采用的用戶期望滿意度值。利用BP神經網絡能夠逼近模擬復雜函數依賴的特性,尋找分配要素和分配方案之間的依賴關系,使云資源決策具有了自適應和不斷完善的能力。最后的對比實驗表明了應用本文所提出方法,用戶滿意度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并隨著訓練樣本的增多,不斷提高。對于不同類型的任務,也能夠給出較好的資源分配方案,具有很好的自適應性。本文的研究豐富了云資源管理分配的內容,為融合用戶因素到資源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強調突出將用戶服務評價參與云資源管理的思想,只對獨立任務的資源分配進行了實驗模擬驗證,
今后將就用戶評價對一般云任務,用無回路有向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表示的用戶任務在云環境中的資源分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實驗。
今后將就用戶評價對一般云任務、DAG請補充DAG的中文名稱和英文全稱。任務在云環境中的資源分配進行進一步研究實驗。
參考文獻:
[1]FOSTER I, ZHAO Y, RAICU I, et al. 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 [C]// GCE2008: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Piscataway: IEEE, 2008: 1-10.
.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1,7(7):26-31.)
.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13, 24(6): 1066-1076.
關鍵詞:電路;仿真實驗;引導式教學法
作者簡介:劉慶雪(1980-),男,山東鄒城人,山東科技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講師;公茂法(1959-),男,山東臨沂人,山東科技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山東 青島 266590)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068-02
“電路”課程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電氣信息類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整個本科教學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本課程內容抽象,理論較多,系統性、邏輯性強。因此,“電路”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電路”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電路的基本概念、一般電路分析理論和電路分析方法,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規程和方法,為電類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1,2]這也是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所具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由于“電路”概念多、定理復雜、內容抽象,定理等概念的理論推導過程設計到“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復變函數”等知識點,對于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大一大二學生而言,要想學好該課程比較困難。山東科技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電路”課程教研組教師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其中有多位教師有多年電路教研經驗,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驗教學幾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電路”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性,因此,如何讓學生在學好基礎理論的同時又能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相關實踐知識,是當前該教學改革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課程組教師通過近年的探索和實踐,在以下方面作了改進和探索,并取得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確保基本理論和定理的前提下,摒棄一些技巧性過重且與實際脫鉤的內容,加強學生實踐環節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確立了“電阻電路分析與動態電路分析并重;時域分析與相量分析及s域分析并重;直流分析與交流分析并重;方程分析與計算機輔助分析并重;解析方法與仿真方法并重”的新課程體系。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引入計算機輔助分析的新內容和計算機仿真、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先進手段,基本滿足了教學需要,并發表了多篇教學論文,獲得多項教學獎。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壓式”的,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中國特定的教學模式的產物,在中國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有它特定的積極作用。但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且,這種“填壓式”的教學模式往往會使得課堂氣氛異常壓抑和沉悶,以至于使得學生產生消極學習甚至厭學的情緒,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電路教研組教師在教學中發現,由于“電路”課程理論性比較強,涉及數學知識比較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針對這種情況,教研組成員積極改進傳統教學方法,重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增加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等幾個方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采用引導式教學法
教師在上課時主動引導學生對課程相關內容和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當然,學生是否按照教師事先準備的思路去積極思考,關鍵在于所引導內容和問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于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與所要引出的問題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因此,教師在授課前應根據所要講授的知識點以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仔細設計本堂課的具體內容,包括板書、教案準備、知識引入、課堂提問、課后作業等。比如,在講授電路定理中的戴維南定理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列舉學生日常生活中MP3的例子,對耳機來說,MP3所有的其他電路部分都可以看出一個實際電壓源。然后再進一步舉例:對于所有的負載而言,負載外的所有電路部分都可以看成一個實際電壓源,直到引出本堂課所要講的戴維南定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明白所要學的內容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3]
2.化抽象為形象教學法
“電路”課程中的很多概念和知識點比較抽象,不但教師很難形象地表達,而且學生也很難理解與掌握。對研究對象的有關信息進行形象化地加工,這樣貯存在大腦里的形象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比較、整合、轉化等),從而從形象上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對于二階電路問題,如果花大量時間講解怎樣求解二階微分方程,學生會感到非常枯燥,而且學完之后依然沒有一個感性和具體的認識。在對待二階電路問題時,首先要向學生講明白,分析任何電路包括二階電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對電路進行列方程,然后求解方程。由于二階電路的特殊性,描述電路的方程為二階微分方程,至于如何求解二階微分方程不是“電路”課程學習的重點,因此,只對二階微分方程的求解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總結就可以了。最后可以舉例汽車的減振系統和天平測量時的振蕩等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來說明二階系統振蕩的意義,這樣,更容易使得學生對所學的抽象問題進行深刻理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歸納總結式教學法
由于“電路”課程本身的特點,電路分析的方法特別多,這些分析方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生學起來吃力且不容易掌握和運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電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經常歸納總結,并且多做多講習題,以達到讓學生徹底掌握知識的教學目的,才能使得學生真正弄清幾種分析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區別。而且“電路”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課程,每個章節的內容是緊密相關的,只有教師及時歸納和總結,學生才能理順整個課程體系的來龍去脈。例如:在講授線性電路的復頻域分析法時,可以通過簡單的典型一階電路和二階電路,分別用時域分析法、相量法和拉普拉斯變換法進行分析求解,這樣可以給學生以切身感受,真正體會到這三種電路分析法各自的優缺點,然后教師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可以有比較的理解記憶和掌握。對于簡單的一階動態電路,用經典的時域分析法求解比較簡單;而對于復雜的高階動態電路,拉氏變換法是最好的分析方法,相量法是分析正弦穩態電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
三、教學手段的改革
在“電路”教學中,教學手段的好壞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近些年學校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其中多媒體的應用是最主要的改革內容。對于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采取課堂現場電路仿真實驗演示;對于學生平時沒有接觸的常用電路元件,盡量讓教師帶入課堂,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增加學生的整體印象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大了所要講授內容的信息量,特別是由于“電路”課程本身的特點,電路圖比較多,且復雜,如果單靠教師的板書,很顯然將會占用大量課堂時間。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就會使得教師能夠騰出時間進行講解課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另外,多媒體是多種媒體的結合,如果運用得當就可以對學生形成多種渠道感知和學習知識的刺激,也從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多媒體的使用到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有限的時間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轉化成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圖片,使得學生能夠輕松直觀地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在原理,從而更好地找出其中所蘊含的規律。
四、實驗教學的改革
電路實驗是“電路”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實驗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重要部分,也是學生學習電路知識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實驗操作技能的渠道。電路實驗是檢驗電路理論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從而增加學生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刻認識。電路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際中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
傳統的電路實驗教學都是學生在實驗指導書要求下,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地完成電路實驗項目。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起不到電路實驗應有的作用。“電路”課程作為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生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幫助學生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無疑更為重要,因此,電路實驗的改革應該從以上幾個方面實施。
1.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
學院從2007年開始就著手進行實驗指導書的編制,并于2008年編制一套電路實驗指導書,并在此基礎上于2010年出版電路實訓教程一部。無論是實驗指導書還是實訓教程都重點突出了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對一些理論性過強、與實際脫鉤的實驗項目進行了刪減,目的就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實際動手的能力。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增加對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思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
2.開放實驗室
學院電路實驗室隸屬于國家級電工電子中心,因此,實驗室除了承擔本學院電類專業學生的電路實驗課之外,還承擔著其他學院相關電類專業學生的相關電路實驗項目,這樣將會面臨接受大量學生進行電路實驗的問題,勢必會造成基礎較差的學生不能在課堂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實驗項目。為了幫助這部分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實驗,從2007年開始,實行電路實驗室全天開放,這極大地鼓勵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對于參加各類電子競賽和科研立項的學生,電路實驗室為這部分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驗平臺。
3.增加虛擬實驗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以硬件為主的電路實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虛擬實驗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在普通的PC機上就可以完成虛擬實驗。流行的虛擬仿真軟件功能異常強大,界面逼真,模擬程度幾乎跟傳統的硬件實驗一模一樣,可以完成所有硬件實驗所能完成的實驗項目。另外,虛擬實驗還具備傳統硬件實驗所沒有的優勢,電子元器件和實驗儀器不會損壞,也不會出現故障,避免了學生由于操作不當所造成的安全問題。
由于電路課程本身的特點,虛擬實驗還可以完成傳統硬件實驗不能完成的功能。比如在觀察二階電路頻率特性曲線時,傳統的硬件實驗,如果由于操作不規范所引起的測量誤差問題就很難繪制出頻率特性曲線,但如果利用虛擬實驗,只要參數設置得當,就能夠很順利地繪出頻率特性曲線,并且可以繪出不同參數下的頻率特性曲線,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品質因數的大小跟頻率特性曲線形狀的關系問題。因此,虛擬實驗可以極大地提高實驗效率。
以校園網為基礎建立了虛擬實驗平臺,學生可以從校園網下載常用的虛擬仿真實驗軟件,如Pspice、Multisim等,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虛擬平臺這種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自由學習。
五、結束語
從2006年至今,電路教研組對教學大綱、教材編寫、內容整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007年“電路”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程”,下一步準備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年課題組成員編寫教材《電路實訓教程》一部,并由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榮獲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年來學生創新活動中屢獲佳績,其中在國家級及省級競賽中獲得多項大獎。由于國內相當一部分工科院校特別是知名高校把“電路”作為研究生初試課程,近幾年學院學生考研率較往年有了大幅提高;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也較之過去大幅提升,其中一次性就業率各個電類專業都在90%以上。
如何對“電路”課程的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一直是電路課程教育工作者們所面臨的重大課題,需要廣大教師進行不斷努力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慶雪,公茂法,劉寧.基于Multisim的遠程虛擬實驗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3):191-192.
[關鍵詞] 多媒體 教師教學 素質
現代教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疑地為加快人才培養以及復合型人才開辟了新的天地。教育現代化成為日益受到關注的教育改革課題。我校作為哈爾濱市高護專業學校,教育改革正在深入進行,而教育改革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教學觀念、教學手段現代化。我校根據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配置了許多現代化教育設備,為我校開展多媒體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傳統手段或電教手段傳遞教學信息,也可以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呈現與闡述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既具形象與直觀,同時又有抽象和概括。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目前,該課題已取得較明顯的階段性成果。下面談談多媒體教學對教師的促進作用。
一、實施多媒體教學的意義
實施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抽象與具象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深刻領會專業知識的意象,準確掌握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知識的理解力和應用能力,豐富和擴充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專業素質。
通過動態、直觀的圖像展示,適時地誘導啟發,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向學生有效地滲透專業知識;同時還會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而這種成功感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刻苦學習的愿望。”
實施多媒體教學,可以豐富、擴大教學內容,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課時利用率;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實施多媒體教學的理論依據
1.從教育學角度看
多媒體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正確的學生觀基礎上,它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要為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求知環境,引導學生沿著積極的思維方向,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規律。
2.從心理學角度看
變化著的事物,有趣的圖形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從而在腦中形成較深刻的印象。好的課件可以按照既定方案及課堂臨時需要而變化,可以人機交互,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良好的思維狀態。而在良好的情緒下,分析問題最敏捷,解決問題最迅速,學習也最富于創造性。
3.從現代教育理論看
專業課教學是學生對人類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自己的理解的創造性活動。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積極參與、充滿生動思維的創造性過程。教師不能機械地灌輸知識,要讓學生觀察理解、探索研究、主動發現,給學生一個充分的思維空間,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媒體教學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為學生鋪設通道,引導學生去認識、去創造、去收獲,把勞動者的豐收喜悅留給學生。
三、多媒體教學促進教師教學
1.多媒體教學促進教師教學意識的提高
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我科室普遍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是實施素質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老師們越來越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所在,現代化教學的意識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1)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現代教學媒體的頻率明顯提高。(2)我校教師均擁有家庭電腦,部分已上互聯網。
2.媒體教學促進教師教學上的交流
實施多媒體教學以來,老師們深深體會到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合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進行課堂教學已成為教師們的內在需要。科組內老師的公開課、說課、評課,已經成為一件平常而有益的事。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教師對教材處理、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完全顯示出來,有利于教師間的交流、探討,促進教師的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3.多媒體教學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實施多媒體教學,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使用,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能,學習和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已成為課題組成員的內在需要。老師們積極參加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形成了一種積極使用現代化教育設備的氛圍。教師們人人會使用計算機,都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平臺進行教學,都能自行設計制作CAI課件。多媒體教學促進教師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實現在位進修,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跨越,提高自身素質。
4.多媒體教學促進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研究,教師們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明顯提高,有一批教育、教學論文、教案、課件在各級刊物發表或參評獲獎。
5.多媒體教學促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
現代教育思想要求實現“教師中心論”向“學生主體論”轉變。由于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受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自我價值觀的影響,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合理利用多種媒體,使得課堂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課堂教學信息數量多、質量高;通過現代教學媒體創設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形成一種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氣氛。
四、多媒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我們在享受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帶來的便利同時,不能忽略某些不利因素:若多媒體成為教學的替代品,忽視師生間直接的知識探究和情感交流,其結果適得其反;若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不合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結合學生課堂實際情況而隨機應變,這樣多媒體課件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若一味地用計算機實驗仿真軟件代替實驗操作,久而久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無法得到鍛煉,等等。因此,教師應正確理解多媒體輔助教學中“輔助”兩字,教學過程的各階段各環節單靠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不行的,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具體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適時適度地讓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服務。
1.cet考試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后者受前者的影響越來越大。自1987年推行四、六級考試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更加重視公共英語教學,公共英語教師的地位和待遇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公共英語教學條件得到了充實和改善,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空前高漲,公共英語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別提到了教學和測試的關系問題:“測試是貫徹執行教學大綱的重要保證。科學的測試結果可以為教學提供量化的反饋,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因此,測試應以大綱要求和教學內容為基本依據。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測試中,更看重考核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觀試題。務必防止應試教學傾向。”①可以看出,在教學和測試兩者的關系中,教學是第一性的,測試是為教學服務的。cet考試和大學英語教學兩者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改革教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與四、六級考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2.cet中新題型增設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錯誤的考教理念,造成了cet測試和大學英語教學關系的異化。
2.1絕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把四、六級考試作為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指揮棒”,倒置考試和測試的關系,使教學圍著考試轉。受“指揮棒”理念的影響,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越來越偏離自身的目標,而成為達到四、六級考試目的的手段,成為一種“應試教學”。為了應付四、六級考試,有的學校不惜打亂正常的教學計劃,將本該一、二年級開設的課程推遲到三四年級開設,有的根據四、六級考試要求調整英語課程設置,有的大辦四、六級考試輔導班,有的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集中“攻關”,有的發動教師研究四、六級考試“規律”,放任教師拋開原定教材,以四、六級考試大綱和有關輔導材料為依據組織教學。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是全面“服從”考試需要,他們對正常的英語課程提不起興趣,一門心思做參考題、復習題、模擬題、仿真題。
2.2大學英語教師和管理人員把四、六級考試作為評價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價值尺度,以考試成績好壞來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政府主管部門在大學教學工作評價中把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作為重要指標,有的大學以教師任教班級學生的四、六級考試通過率來考核教師的教學業績,考核結果與教師的獎金、津貼掛鉤,有的把是否通過四、六級考試作為是否準予學生畢業或能否獲得學位的一個“硬杠杠”。如此一來,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只有唯四、六級考試是從,一切從考試出發,一切為了通過考試。后果就是,四、六級考試大綱所要求的內容掌握了,英語考試技巧提高了,但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讀寫能力、翻譯能力、交際能力等并沒有多大提高①。
在這世紀之交的年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無疑這種應試型的大學英語教育遠遠滯后于時代的發展,不利于培養面向21世紀的新的復合型人才。我國外語界的許多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所存在的種種不足,并著手對其進行改革,以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健康發展。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新題型的推出及采用就是這一勢在必行的改革的初步嘗試。
自1996年1月起,大學英語考試已正式啟用新題型,增加主觀題目的比例。語言測試的試題根據評分是否需要閱卷人員的主觀判斷而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一般來說主觀題如作文等效度高,對教學的后效好,因此大學英語考試無論四級或六級都堅持采用一定比例的主觀題。自1996年1月起,已延續了十余年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題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偏重客觀試題轉向主、客觀題型合理搭配,重視考生主觀應用能力的試題類型。目前已經過研究和實驗并可逐步采用的新題型有翻譯、聽寫、簡答題。考試委員會還在積極開展其他新題型的研究。采用新題型的目的是更好地使考試為教學服務,在可能的范圍內增加主觀題的比例,使全國高校在教學中更加重視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在采用新題型時盡量保持所考核的語言能力構成基本不變、答題時間不變、各部分得分比例分配不變,以保證評價標準的穩定性。例如1996年6月的四級考試,采用翻譯題型后,全國重點大學翻譯部分的均值為6.75分。這一部分用來取代原來的完形填空部分,而1995年6月全國重點大學完形填空部分的均值為6.72分。這說明采用新題型可以保持評價標準的穩定性。此外,考試委員會還決定今后在考試大綱中列舉多種可能的題型,而在某次考試中具體采用何種題型則事先不予公布,以抵消應試教學的心理壓力,使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此外,要探索對新題型進行等值處理的方法,保證大規模標準化考試評價標準的科學性,但等值處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提高考試的效度是第一性的,通過考試正確地指導教學才是考試的根本目的②。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適應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使大學生更加重視英語語言能力的學習,獲得更強的參與國際交際的能力,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自1999年初開始試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口語考試,并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5月兩次擴大試點。總的來說,口試推動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有利于遏制應試教學和片面追求單純通過率,使《教學大綱》規定的“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這一教學目的的實現具有更扎實、可靠的基礎③。
3.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
概括的說,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必須在明確了正確的考教關系的同時,隨著四、六級考試的改革而改革,否則,不但將貽誤一屆又一屆的大學生,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在我國加入wto后面對更加開放、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問題可能使我們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
隨著cet新題型的進一步推廣,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將面臨著新的、更高要求的挑戰,即如何運用行之有效的舊方法和研究新的方法來扎扎實實地提高我國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以滿足社會發展對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提出的要求,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所需求的綜合性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的變化指引我們對近十余年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展開反思,以便充分認識其中的偏差和教訓,端正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把握好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照本宣科”、以測試為目標的教學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善于引導他們進行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的訓練,培養他們在語言運用方面的能力。這使得教師要改變他們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提高他們自身的語言能力和業務水平。
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大都是由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講的東西,成為存貯前人留下的知識的“容器”。這是不科學的。教師應該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在教學中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共同進行學習的雙向交流,使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學習,從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培養。如何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能力呢?
筆者概括出以下幾種策略:
3.1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改革填鴨式教學方式
應惠蘭教授指出:“實際上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教學方法應該分為教法和學習方法兩個組成部分”。過去當我們談到外語教學或教學方法時,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活動能力。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運用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正是遵循這種語言學習規律而創建的。英語是一門實踐課,語言技能的獲得是通過學生的實踐操練得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知識。避免整堂課講授太多的語言點;避免給學生直接指出應該注意什么;避免給學生詳細列出語言點的用法,而是應該恰恰相反。老師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上課時先讓學生講解課文的大意,然后以問題辯論的形式對文章的主題、背景、寫作風格、語言使用等方面展開討論。教師的講解是輔的、畫龍點睛式的。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語言點的用法,而且還學會了,并能夠很好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樣就能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參與,使課堂氣氛更活躍、更充實。同時,在當今這個科技得以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經濟已經成為各國發展的重中之重。教育也走向了市場,這無疑又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與促發的有利條件。在英語教學之中增加多媒體教學是轉變填鴨式教學的最好與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視野空間擴大,而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使之達到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不僅豐富了課堂,而且受益于學習者本身。教師對一些較難的課文還要進行一些系統的講解,以適合學生水平的需要。傳統的授課法是以單詞、語法分析為主體。但這樣一來,課文的內容就被割裂了。語言知識很可能變成無本之木,學生興趣無從談起,積極性無從調動,結果事倍功半。教師講解課文的方式要以語篇教學為主,教師要把文章的信息結構,與文章有關的文化背景,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上。要把語言知識、單詞的講解完全放在篇章內容的整體講解過程中。這樣學生學到的就不是支離破碎的知識,而是從內容到形式都齊備的活生生的語言。
3.2運用交際法進行教學
交際法(communicativeapproach)是以語言功能——意念項目為綱,培養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法。交際法創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西歐共同體(eec),中心是英國。交際法重視教學大綱的研究。教學內容以語言功能為綱,針對學習對象的不同需要加以安排。交際法強調教學過程交際化,排斥機械操練,讓學生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交際場景中操練,課堂教學活動應模擬真實或近似真實的生活情景。
一方面,注意到各個單詞之間的各種系統內關系的同時,還要把它置于句子乃至對話、語篇中呈示。如:角色表演法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對話表演,讓學生輪流到臺上表演。表演根據學生的水平,分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覺得不難又需要做好準備上臺表演。或者進行pairwork或groupwork。在表演中可以準備實物道具,其中豐富的動作、表情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此外,要使教學同真實世界(realworld)建立聯系,如用影視片段、多媒體等來實現單個詞匯或詞匯系列的輸入,讓學習者感覺生動、易學。對某些動詞如swing,snore等,還可以運用表情、動作和聲音來演示,其效果比單純以文字講解要好。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生動活潑,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英語交際情境。如在課堂上播放英語經典原版片,故事內容學生已有所了解,加之畫面優美,身臨其境,收到了出奇效果。不少同學能把影片中的部分英語對話模仿得惟妙惟肖,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
另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呈現詞匯的語用信息。像郵筒(pillarˉbox)在中國為綠色,在英國卻是紅色。這種信息必須提供給學習者,pillarˉbox這個詞暗含的社會文化信息同該詞的概念意義同等重要。此外,不少詞還具有一定文體意義和情感意義。尤其是具有褒義或貶義的詞,其情感意義是該呈現給學習者的。對于指黑人的兩個詞black與nigger,了解二者的概念意義而不知其情感意義顯然會影響交際運用①。前者帶有褒義,后者卻是貶義,這2種不同的情感意義同相應詞語的概念意義一樣重要。內含意義與情感意義因個體、文化、社會的不同而不同,教學主體亦要留心這一點。
3.3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和改善外語學習環境
多媒體軟件集聲、文、圖、像于一體,資料豐富、信息量大,其容量、使用功能、新穎程度為普通教科書所不及,在教學中顯得十分方便。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可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利用其視覺及聽覺器官,緊緊跟隨變化中的設備功能及富于色彩的影音材料,從而使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這就擺脫了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視野中只有那一成不變的老師、黑板、講臺及教科書;聽覺中只有那過于熟悉甚至有些單調的老師的嗓音,因而經常只聽不看或只看不聽,容易走神,心不在焉。總體來說,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在改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方面優勢明顯。具體體現在如下六個方面:(1)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兼顧;(2)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得以鍛煉;(3)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得到保證;(4)地道的語音語調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模仿模式;(5)新穎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豐富的內容能夠激發學習者極大的學習興趣;(6)視聽說各感覺器官積極配合,左右腦并用,提高了學習效率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