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西文化;相遇;《活動變人形》;反思
《活動變人形》是王蒙創作生涯里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作家懷著濃烈的憂患意識,對20世紀初期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形象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
一、中西文化的對立
傳統文化熏染下長大的倪吾誠,在出國留學、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對傳統文化的背離情緒。他帶歐洲文明的皮毛,帶著他眼中的西方文化歸國,嘗試著用他所認識的西方文明來重塑他的妻子和家庭,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性。但這無異于以卵擊石,“一切價值系統的有效性都需要依靠人們自愿的心悅誠服即發自內心地服從權威,所謂權威不是實力,也不是科學,而是內在凝聚力。”[1]
如果說封建與現代的沖突是保守文化與開放文化的沖突,那么野蠻與文明的沖突則是落后文化與先進文化之間的沖突。野蠻性不但體現在中國國力積貧積弱的大環境下,也體現在中國人的生活習俗上,隨地吐痰、不喜歡洗澡這種“小毛病”姑且不說,倪吾誠的父親青年時代就抽大煙,倪吾誠的母親甚至陪著他抽,古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而倪母卻用畸形的野蠻的行為損害了兒子的健康。當一個母親主動讓自己兒子健康受到摧殘,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支撐這個目的的思想已經是野蠻落后的了。這種思想與西方注重開放、積極探索、冒險精神相對立。
二、倪吾誠性格分析
受“”的影響,倪吾誠對傳統文化采取的是全盤否定的態度,他出國留學,迫不及待地擁抱西方文化。按照弗洛姆的說法:“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途經卻是多種多樣的,各種滿足途經之間的差異與精神健康的不同程度之間的差異相一致。如果這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出現精神絮亂。”[2]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占據“道德制高點”的人卻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恬不知恥地與漢奸來往,毫無氣節。
王蒙以夸張的筆調和嘲諷的語氣,深刻地解剖了倪吾誠精神人格上的巨大缺失,“對于倪吾誠在氣節上的沒有骨氣,作者是批判的;對于倪吾誠在道德上的缺失,作者是憤恨的;對于倪吾誠在生活上的失意與落魄,作者是哀憐的。”[3]
三、中西文化客觀的隔膜
(一)倪藻與中西方文化
與倪吾誠態度不同,倪藻能以客觀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及其關系,可以說倪藻是對其父的繼承與超越。倪藻來到歐洲H市后處處以一種客觀辯證的態度對比中國和歐洲的情況進行分析。一方面,倪藻對某些中國人因為較差的文明素質而被歐洲人瞧不起的事實,中國依然在世界處于落后地位的現狀感到憂憤,另一方面,在史福崗夫婦身上倪藻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客觀現實性,中國文化具有生命力的。
(二)中西學者的交流
在倪藻等人訪歐的最后一天上午,他們訪問了M市一所大學的東方研究中心。接待他們的是一位特別喜歡中國文化的女士,她對中國文化的喜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練太極拳,學做中國菜,撫育著一大家子的人,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她被稱作“奇妙的女人”。當中國學者提到中國近百年落后于西方發展時,主任認為這是一個嚴重問題,但并不是問題全部。在歐洲,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科學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后果。甚至有觀點認為工業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比積極影響還多。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傾心于“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調整人際關系的變化”的古老的中國文化。主任認為:中國文化向來是兼容并蓄的,中國人用智慧將佛教、馬列思想等等加以改造、吸收、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的文化。在主任看來,中國對自己文化的保留與對西方文化的“揚棄”的智慧需要他們西方人學習。
互相羨慕,憤憤不平自身所處的環境,這是中西學者的共性。造成中西方隔膜的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雙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或者認為這種別人眼中的“優點”是理所當然,根本不值一提的,而對于自身的不足卻是用放大R放大渲染,驚天動地,恨不得要將之割裂舍去,殊不知人無完人,更何況是人創造的文化呢?有得必有失,對待中西文化,不能一刀切地定義正反兩面,而應當辯證地看待。
四、結語
就像活動變人形的“腳”一樣,環境改變人的命運。王蒙通過《活動變人形》中倪吾誠的個體生活悲劇,傳達出要通過廣闊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來達到呼喚人的主體意識,反思中西方文化各自的利弊,讓人的“頭、身、腳”更加協調的愿景。他在小說結尾“赦免”了被判精神死刑的倪吾誠,表達了他對社會變革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祈盼。
參考文獻:
[1]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6.
關鍵詞:東方韻味;中西文化;碰撞
緒論
今年年初,《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在全國院線上映,作為系列片,相較于2000年那部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觀影熱潮,獲得好口碑的《臥虎藏龍》,不得不說《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讓許多影迷感到失望,很多人在探討原因,其中有一個名字絕不會讓人忽略
李安。他憑借《臥虎藏龍》成為首位問鼎金球獎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出自他手的《臥虎藏龍》以其獨特的東方韻味,受到世界市場的肯定,創下了全球兩億多美元的票房。此后,中國武俠電影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到了另一個出口,不再是單純地以拳腳走天下,而是用充滿東方韻味的視覺享受將“武俠”藝術化。對于《臥虎藏龍》產生的這些連鎖反應,李安說他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會制造出這等狀況。電影比我大,電影引發的回響又比電影大。作為一個小小的個人,我只能面對,且戰且走,見招拆招,一點一滴地學,一件一樣地應付。
李安――生于臺灣,祖籍在江西德安。作為一個臺灣外省人,李安身上自然有著這類人的特質。他們“繼承了文化中國的古典養分,同時也吸收美歐日等各地涌入的現代文化……”。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李安于1975年從藝術學院畢業后前往美國留學,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對中東西文化差異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也為之后他在電影里將中西方文化柔和并進,處理地游刃有余奠定基礎。《臥虎藏龍》這部完全以東方世界為背景的電影中如果少了李安擅長的中西并存,也決計不會造成這么大的轟動。
一、演繹于東方韻昧中的《臥虎藏龍》
武俠世界,這個中國特有的虛幻境地,承載著中國人的夢想,虛無縹緲卻又真實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它的存在本身就含有東方的神秘特質。電影以其特有的表現方式,成為了還原這個江湖夢最好的載體。“武俠片,除了武打還要有意境,最重要的就是講情與義。”李安在籌備《臥虎藏龍》前,對武俠片這樣定位。的確,《臥虎藏龍》呈現的這個武俠世界有別于以往武俠片純粹的感官刺激。李安用他自己對意境的理解,架構了一個隱忍、含蓄的江湖。
(一)什么是意境
“意境”的概念最早在唐代王昌齡的《詩格》中被提出,后衍生到中國繪畫領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境”被解釋為“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強調“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藝術作品的“形象描繪”是直觀的、可見的,而“境界與情調”卻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上的東西,它以“形象描繪”為基石,游弋于具體的表現形式之外,需要觀者透過表象去慢慢體會和細細品味。引申到電影中,便是用光影世界來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影片中外部景觀的美學呈現滲透了人物的心緒,延伸了人物的性格。
(二)《臥虎藏龍》中的意境
什么樣的導演就拍出什么樣的電影。如同《英雄》出自張藝謀的大氣、豪情,《臥虎藏龍》也只有經李安之手才能這樣儒雅、含蓄。如果說《英雄》中張藝謀用明亮飽和的色塊將蕩氣回腸的殺戮江湖直白地呈現于觀眾面前,用視覺刺激來震撼觀眾。那么李安的《臥虎藏龍》則是用寫意的水墨畫式的畫面引導觀眾走入江湖,體會江湖。
1構圖
中國繪畫與詩詞一樣講求意境。《臥虎藏龍》里,畫面構圖就有不少借鑒于中國繪畫,其中更以遠景和空鏡頭為甚。玉嬌龍和羅小虎在大漠里奔馳,寬廣遼闊的大漠景色,采用遠景呈現,使觀者的心境也隨之開闊。縱馬奔馳的兩人與景致融為一體,就像是一副活動的駿馬圖,讓觀眾的心也隨之在大漠里馳騁。竹林打斗前那個空鏡頭,青翠欲滴的纖竹隨風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竹子本身的韌性使得婆娑的姿態生動飄逸。翠竹上方繚繞氤氳的白色霧氣為畫面營造出“留白”的效果,被覆蓋或者說留白的遠處景色讓看不真切的觀眾充滿猜測與遐想。片中類似的鏡頭很多,讓這個原本就發生在東方的故事,更顯東方韻味和神秘色彩。
2色彩
《臥虎藏龍》全片在色彩上的不明亮、不飽和,猶如水墨附于宣紙之上,勾勒出江湖的生活畫卷。善與惡,正與反的矛盾在色彩處理上弱化了。或許這正印證了道家陰陽調和之說,世間萬物相生相克,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青藍色的色調幾乎占據了整部影片,綠色和藍色讓這個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顯出了儒雅,平靜的氣質。面對仇恨與殺戮的江湖,卻有了一種極不相襯的安寧、淡定之感。正如李安自己所說“對武俠世界,我充滿了幻想,一心向往的是儒俠、美人的俠義世界,一個中國人曾經寄托情感及夢想的世界。”李安營造的這個世界關于惡向善、動向靜的回歸,善是它的主題,靜是它的歸宿。綠與藍的靜謐色調也暗示了它最終的情感與夢想。
3音樂
大提琴低沉而緩慢的奏響,展開了那副神秘的水墨長卷,引觀眾走入臥虎藏龍的江湖,經歷愛恨情仇的跌宕人生。影片的音樂與敘事節奏配合得天衣無縫。李慕白為救玉蛟龍,反遭碧眼狐貍暗算,轉眼間,生命已經到了盡頭,只一息尚存。音樂適時漸起,大提琴低沉的聲音像兩人此時的感情糾結纏繞,只希望將浪費的一生在這一刻留為永恒。俞秀蓮凄涼無助的眼神,李慕白在生命走到最后才說出的傾訴,久久盤踞在觀眾心中的情,都與的音樂融合起來,一泄而出,勢不可擋。譚盾的譜曲舒緩而優美,一絲傷感隱在其中,就像東方性格中的細膩、含蓄、內斂,再多的惆悵與悲涼都只能自己獨自傷感與消化。通篇的音樂承接更像是一首長詩,蕩氣回腸,卻自始至終隱而不發,在自斟自酌中回轉融合,與光影所呈現的意境異曲同工。
二、《臥虎藏龍》中表現的中西文化碰撞
李安的成長經歷讓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他的電影很西化卻始終以帶有中國色彩,中國古典文化植根在他的電影里面。東方性格里的細膩、含蓄、內斂被充分地柔和進他的電影。縱觀李安所有的影片不管是對于情感或者鏡頭場景的處理都蘊含了這些特質。在《臥虎藏龍》這樣一部講述神秘江湖的電影中,東方文化的呈現理所當然。然而如果電影不存在西方文化,沒有西方人所熟知和了解的東西。那這部電影也不會在西方社會引起這么大的反響,收獲遠遠高于中國本土的票房。中西方文化向來就不是不能和平共處的,即便有很多相互矛盾的情況,卻從來不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在《臥虎藏龍》這樣一個完全東方的環境里,中西文化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李安對于兩種文化又是怎樣處理呢?
(一)“父親”與“家庭”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影片中李慕白和玉嬌龍始終沒有以師徒的關系出場,但影片最后玉嬌龍的變化確是因為李慕白的影響和教導。對于玉嬌龍的野性難馴,李慕白沒有直接鏟除毒龍,杜絕隱患,而是加以包容和引導,希望她能體會武俠的境界,導正劍法。他在片中承擔父親的職責,約束玉嬌龍的心性,引導她走向正途,教她些許做人的道理。竹林打斗之后,玉嬌龍答應李慕白三招之內如果能奪去青冥劍就拜他為師,寶劍被奪后,玉嬌龍反悔,這個場景就像是叛逆的女兒與父親之間的對持。
即是父親與女兒,便像是一個家庭。中西方的差異在家庭這個社會文化的縮影里表現得最為明顯。對于家庭的剖析和詮釋更是李安始終不曾放棄的,即便是在這樣一個沒有家庭實體的武俠世界中依舊能看到它的影子。
影片中,俞秀蓮一直希望能和李慕白雙宿雙飛,這便是一種對家庭的渴望,她是一個很傳統的女人,她對玉嬌龍說:“嫁人是大事,女人一輩子總是要嫁人的”,“我雖然不是出身于你們這樣的官宦人家,可是一個女人一生該服從的道德和禮教并不少于你們”。但即將成家的玉嬌龍卻對俞秀蓮說:“我就要嫁人了,可我還沒過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對于家庭,玉嬌龍更多的是不想成家。她本來已經準備安安分分嫁人了,可是羅小虎的出現再次喚起了她對于自由的渴望,最終拋棄家庭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面對李慕白,她心高氣傲,不愿接受他的“調教”,如果可以,她會像對付酒館里的武林人士一樣對付李慕白。玉嬌龍身上隱約體現了來自西方的“弒父”情結,比如她初人懷安稱李慕白是她的手下敗將。李安在影片中的處理柔化了弒父線索,變成了對父權體系(家庭)的解構。隨著李慕白的倒下,“家庭”徹底地瓦解了,俞秀蓮對于家庭的幻想破滅,玉嬌龍失去了作為“父親”存在的李慕白。看似“家庭”消失了,卻是在玉嬌龍救李慕白時以另一種方式被重建。玉嬌龍終究是明白了走江湖不是“遇上不服氣的就打”這么簡單,她終究知道了江湖也有它的生存法則,她浮躁、高傲的心終究回歸平靜。李慕白的堅持在她的感悟中延續下去,她去了武當山,還掉了羅小虎的情債。無從得知她飄落山崖時到底許了什么愿望,或許這便是她得道的方式。
(二)西方個人主義的體現
李慕白――作為世人敬仰的大俠,在武林中調和紛爭,維護善與正義。“走江湖,靠的是人熟,講信、講義,應下來的就要做到,不講信義可就玩不長了。”俞秀蓮的這句話正是行走江湖的規則。李慕白在江湖中能受人尊敬,大名鼎鼎,自是遵守了這江湖規矩。武林中的處世原則就像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寫照,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顧及周遭的人,講信講義。而玉嬌龍身上更傾向于西方的個人主義,俞秀蓮訴說完關于孟思昭的事后,她說:“……愛了就愛了唄”;去貝勒府還劍被李慕白撞見時,她說:“高興就還,不高興就不還”;碧眼狐貍問起俞秀蓮的事時,她說:“我愿意跟誰混就跟誰混”,這些都是玉嬌龍的臺詞,極度的個人化,以自己的喜好為做事的準則。在她理解中,江湖便是“到處都能去,遇上不服氣的就打”,于是便有了懷安酒館里的“大鬧天宮”。
(三)東西方哲學的提煉
李慕白,這個像是從詩中走出來的人物,不僅讓影片充滿了中國武術靜中生動的神韻,更是為全片奠定了悲愴的基調。他說:“李慕白就是虛名,宗教是虛名,劍法也是虛名,這把青冥劍還是虛名,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他沒有用他所擁有的“實”――高超的武藝來鏟除毒龍,而是用武德的最高境界――包容,去感化玉蛟龍那顆尚未被泯滅的心。包容,這是一個人的修養和情懷,它看不見摸不著,虛無縹緲,但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得到。李慕白的“虛”讓他身上透露出安靜的氣質,他的“靜”是影片安定、融合的基調,制衡了作為武俠電影不可缺少的“動”,使再激烈的打斗看上去都是那么從容和鎮定。作為一個武藝超凡且遵循社會規范行事的名副其實的大俠,李慕白在片中作為維護“善”的角色存在,既然影片是關于善向惡的回歸,那么所有的動勢在最后都會歸為靜。玉嬌龍在最后救李慕白,帶著羅小虎的愿望跳下山崖的時候,李慕白便完成了他在片中的使命,防止了一條毒龍的橫空出世。“靜”始終貫穿全片,在開始處由李慕白引出,在結尾處由玉嬌龍終結。
雖然結尾回歸了“靜”,但玉嬌龍的“動”仍是影片節奏鮮活、生動,具有韻律的功臣。她的每一次出場都會調動觀眾的神經,原本平緩的呼吸會不知不覺間隨著她的一舉一動而絮亂。從小隨師傅秘密練功,雖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卻對江湖恩怨豪情充滿幻想。在她眼中的江湖就是到處都能去,遇上不服氣的就打,對于江湖信義卻一臉的不認同。就像一個不知道規矩的小孩,用任性難馴來架構心目中的江湖。在中國武俠電影中這樣的角色很少見。相對于李慕白的虛無縹緲,玉嬌龍承擔著片中“實”的部分,就如她自己所說:“從今以后,我認劍不認人。
介于李慕白和玉嬌龍之間,愈秀蓮是一個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人物。不同于玉嬌龍的“外陰內陽”,俞秀蓮的特質是“外陽內陰”,她們兩者通過互換對比來推展劇情。“俞秀蓮,一個行走江湖的女俠,外在做的是拳頭上站人,胳膊上跑馬的男人事業。武藝雖好,但她從未表現出對武功的興趣,她是實用派,擁有江湖智慧,人事練達,然而內在卻十分的女性化,她想成家,穩定性強。李慕白只要肯丟下寶劍(欲望、爭雄),與她雙宿雙飛,她會立刻拋棄一切……”在影片結尾,李慕白死后,愈秀蓮用青冥劍在玉蛟龍的脖子上輕輕一揮,表面的意思表達明確,但是內心晦澀的悲痛卻是無法表達的。這般的虛實相生,最終回歸至含蓄與隱忍。
李慕白、玉嬌龍,或虛或實、或靜或動。包括俞秀蓮,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是典型的東方式哲學。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到體現在這些人身上的關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哲學理論。
李慕白和俞秀蓮他們在江湖上行走,始終遵循著江湖道義,卻也是為江湖道義所束縛。他們兩人堅持要“對得起孟思昭和那一張婚約”,始終沒有放任自己的感情。他們遇上玉嬌龍這條任性倔強的毒龍,本應鏟除卻“下不去手”,都來教育她,教她做人的道理。從這點上看李慕白與俞秀蓮都是超我的。而玉嬌龍從小生長在官家,她所知道的江湖都是從她師娘口中得知。碧眼狐貍的江湖是“恩恩怨怨,你死我活。,因此玉嬌龍也理所當然地以為江湖就是“遇上不服氣的就打。。所以說玉嬌龍在這個故事里是自我的,甚至有點本我的影子。“因此,李、俞與玉嬌龍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超我與自我之間的矛盾,他們對江湖的不同理解歸根結底也是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李慕白希望收玉嬌龍為徒”暗意為超我對自我的約束,但是玉嬌龍不但拒絕甚至反抗,則是自我對超我的突破。”
如果說面對玉嬌龍的俞秀蓮是超我的,那么面對李慕白的俞秀蓮就是自我了。她從不掩藏自己的感情,她對玉嬌龍承認她和李慕白的感情“日漸深厚”。她用自己的法子找回了青冥劍,同時顧及了大家的顏面,她同李慕白一樣遵循江湖規矩卻并不像他那樣固守,她懂得變通,處理事情穩重而周到。影片中另一個比較自我的角色是羅小虎,在大漠中長大,他懂得那里的生存法則,“……要活著就要不斷地拼殺,大家要聯合起來才有機會活下去,你的同伴就成了你自己的家”。他對玉嬌龍說她的父親找來找去是他的麻煩,如果他們有一個女兒不見了他們也會找的。他在李慕白和俞秀蓮的勸說下去武當山等消息。羅小虎的世界是理智的,他會為了心中所愛千里迢迢從大漠趕到北京,但他也乖乖地在李慕白的安排下去武當山。他懂得在社會規范中做出理智的判斷,他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
“如果說小龍的自我更傾向于本我,慕白的自我更傾向于超我,那么俞秀蓮和小虎則更為純粹的自我而已。”
三、結論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文化差異
一、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變交際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的人之間的交際”。國內學者賈玉新(1997:23)的定義更為簡單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可見,跨文化交際最顯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語言的交際者之間的“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簡而言之,就是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既有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也存在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1)、詞匯隱含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上,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上,但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論文大全。事實上,詞匯隱含的文化意義往往隨著文化、時間和個人經歷的不同而變化;同一詞匯會由于不同的文化環境而表現出不同的意義。論文大全。如:“西風”與“west wind”而言,這兩詞是漢英兩種語言中的對應詞,但所涵蓋的文化概念卻完全不同。在漢語文化中,“西風”指“秋風”,還喻指一種勢力或傾向,《紅樓夢》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西風有時甚至是破壞者:“昨夜西風過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王安石《殘菊》)。看來,“西風”在中國是不受歡迎的,與英語west wind 的內涵截然相反,對英國人來說,“西風”是溫暖的春風,生命的催生劑,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詩歌中有許多贊美西風的詩句,其中最著名當數雪萊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用語表現出的文化差異可以反映在許多方面。學生由于缺乏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英語的會話規則知之甚少,從而出現語篇運用失誤。筆者曾觀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請一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做一次五分鐘的教學示范,該生面對同學,說了如下一段“開場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這位外籍教師當時對這段語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國友人邀請一位中國學者到家中吃飯,這位學者在電話中不停地說“thank you。”最后還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這使得這位美國友人十分納悶,并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他不知這位學者到底是來還是不來。
2、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間的文化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交際上而且反映在非語言交際上。所謂非語言交際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交際行為,它是不依附語言代碼而進行的交際,在人類交際中起著語言代碼無法替代的作用[3]。同語言交際一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尤其是女性,在表達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較含蓄委婉。即使中國女性在微笑時,也常常“笑不露齒”或“掩面而笑。”而美國人則截然不同,相反,他們情感外露,喜怒哀樂往往表露無遺。又如,美國人伸舌頭表示對對方的蔑視和挑釁,而中國人伸舌頭是一種自知失禮或失言表示尷尬的方式;再如,美國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數目是“二”,而中國人做出同樣的手勢表示的數目卻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ds,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語言和文化,這種語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果交際雙方不注重彼此間的這種文化差異,交際時必然會有文化的不同而產生誤解,導致語用失誤,使彼此間的交流產生雜障礙。
1、文化差異會引起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若不了解文化差異,就會出現語用失誤,鬧出笑話甚至不快。讓我們來分析以下兩個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舉起祝酒:“來,來。今天各位光臨寒舍,蓬蓽生輝。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麗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嫻揚著手,那樣象轟一只蒼蠅。“……再就是,我們美麗的密斯林遠道而來。”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論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搖頭(諶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說“露西,你真是越發動人了。我想每個人看到你時,都會情不自禁愛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約瀚遜小姐笑著說:“謝謝,菲利普,謝謝你的夸獎。”)
在例(1)中,中國女士章淑嫻被男士夸“美麗”反應很強烈,用了幾個“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對男士的稱贊,欣然接受,視夸獎為一種禮貌的表示。這種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點的差異。若用中國對稱贊行為的回應方式去對待外國人,后果不堪設想。
2、文化差異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著差異,賦予語言不同的含義,如果不加了解,勢必造成交際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與漢語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內涵不同。英語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稱,其內涵與性關系有關,而漢文化中男女朋友則專指結婚前的戀愛關系,二者沒有性關系;“Valentine’s Day”(情人節)在英語文化中是指將信、卡片或禮物作為愛情的象征贈給異性朋友以表示傾慕的節日,而在漢文化中“情人”卻專指配偶以外的異性;“single parent”(單親)在英美文化指單身父親或單身母親,意味著未婚或離異,漢文化中則指離婚或喪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語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會上公開自己的身世,將孩子稱為“love child”顯示了英美對其的理解和寬容,在漢語中“私生子”卻反映了其與漢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視。
三、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表達又靠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民族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標準是大勢所趨。如果與外國人或赴外國學習工作,就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鄉隨俗)。
參考文獻: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語言代碼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參考文獻]
[1]陳勇.錢穆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三聯書店,2000
3]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4]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M].北京:三聯書店,2001.
[5]錢穆.國史新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1
6]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M].北京:三聯書店,1998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例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所謂翻譯,主要是對兩種不同的語言進行轉換,讓受眾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了解不同語言所表達出的含義。在今天,為了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種翻譯活動不可或缺,尤其是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已經成為了當今譯者的重要工作,但是英語文學作品必然會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響,包括宗教文化、思維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中西在這些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在進行文學作品翻譯時,必然會面臨著很多障礙。那么,如何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問題,進而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恰當地翻譯呢?下面筆者將就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英語文學作品;翻譯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為了對外來的知識進行傳播,翻譯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是在延續民族文化方面,還是促進民族文化的更新發展,翻譯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季羨林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他認為,中華文化就像一條長河,其中的水可能會或多或少,但枯竭的現象卻不會出現,這是因為其會被不斷注入新的水源,而這種注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翻譯。中英文學作品能夠進行翻譯的基礎是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文化個性也不容忽視,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就必須對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行充分考慮。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及其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主要影響
藝術感染、文化內涵等很多方面在文學作品翻譯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從事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工作的人來說,除了應當熟練掌握兩種不同的語言外,更應當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詞語的內蘊才能更為顯著地體現出來。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具有顯著的影響,下面筆者將從地理環境、思維方式、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1.在地理環境方面的差異及影響
自古以來農業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基礎,在地理環境的作用下,耕作方式主要是牛耕,因而漢語文化中,與牛相關的詞語非常多。而英國主要是以島國的方式出現,在古代,耕作工具主要是馬。這兩種動物在兩個國家的傳統生產中有著重要作用,這種重要性在語言表達上也有較為清晰的體現。比如,在漢語表達中的“吹牛”,用英語表達就是“talkhorse”,漢語中的“力壯如牛”用英語表達就是“asstrongasahorse”。再者,英語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大多臨近海洋,與海洋經常發生聯系,因而在英語表達中,與水有關的詞匯較多,例如“ableseaman”這樣一個短語翻譯為漢語意思為“一級水手”,其中,如果進行直譯,很明顯,“seaman”是海員的意思,但在英語國家中,這個詞語是指一個海員具有較高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將這個短語翻譯為“一級水手”較為恰當。相反,在漢語中會出現很多與山川、湖泊有關的習語,這些習語很難在英語中尋找到恰當的翻譯,因而意譯就是一種較為適當的辦法。
2.在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及影響
思維方式的形成與民族長期的發展歷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往往會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也會給文學語言交流帶來一定的障礙。例如,漢語中的“紅茶”和“紅糖”在英語中一般被翻譯為“blacktea”和“brownsugar”;而“blackcoffee”在進行漢譯時,一般翻譯成“(不加牛奶和糖的)清咖啡”。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僅在詞匯翻譯上具有明顯的影響,在句子理解中也有所體現,不充分理解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就很難準確地翻譯。除此之外,中國文化中非常強調“萬物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做是獨立的個體,可以說,中國對意更為注重,而英語則對形更為強調。中國對群體文化的重視以及西方對個人中心的強調,對文學作品的翻譯也必然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就將“Lyceum”這個詞翻譯為“蘭心劇院”,很顯然,這是譯者在充分考慮中國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翻譯,“蘭”在中國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充分顯示了中國的文化。
3.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及影響
在人類的文化中,宗教文化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其主要構成部分是民族的宗教意識和信仰等。在中國,佛教、道教和儒教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這些具體在我國的漢語語言中也有所體現,比如“玉帝”則是從道教文化發展而來,“閻王”則是來源于佛教,除此之外,“臨時抱佛腳”“借花獻佛”“五體投地”等習語也是從佛教文化中發展而來的,但這些在西方文化中卻沒有體現。而在西方,《圣經》這一著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基督教的重要著作,對西方文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載體。上帝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表達祝福還是痛苦與憤怒,都可以使用到“god”這樣一個詞匯。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更是有很多與《圣經》有關的典故,其中,很多典故也發展成為了習語,并得到了廣泛運用,比如“Solomon”“Judah’skiss”等等。總之,《圣經》中的典故在英語文學作品中使用非常廣泛,只有對其有深刻理解,才能夠對文學作品進行適當翻譯。
二、在中西文化差異背景下如何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
在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下,要想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恰當翻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下面筆者將進行具體分析。
1.讓中西方文化融合及交流得以加強
今天,一體化和全球化正在不斷加強,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正在碰撞與交流中得以共生和融合,文學翻譯是不同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借鑒西方國家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英語文學作品國家的文化習俗和歷史背景等各方面加強了解,讓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得以增強。譯者所翻譯的作品,只有充分結合文化氛圍和語境,才能夠讓文化差異導致的障礙得以消除,給讀者呈現出一部兼具內涵與靈魂的文學翻譯著作。
2.對文化的適應性給予足夠重視
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文化適應性是不可避免的一個重要現象,由于文化觀念方面的差異,經常會產生很多翻譯方面的障礙。進行翻譯時,絕不能將文化和語言內容分開考慮,必須將文化適應性作為翻譯的重要問題。比如,楊柳作為一種樹木種類很常見,一般在春天時煥發生機,因而在中國文化中,其經常被用來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也因此留下了一些較為優美的詩句;但對于英語國家來說,佩戴楊柳一般是代表對死者的哀悼,例如:“wearthewillow”就表示“服喪戴孝,痛失親人”這樣一種含義,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必然很難理解這樣一種含義,這就需要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借助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手段。
3.對翻譯策略進行恰當運用
在進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時,針對譯入語和源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如何進行恰當地處理,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具體來說,人們主要提出兩種翻譯情形:一是主張借助源語為重要導向,進行“異化”翻譯;二是主張借助譯入語作為主要導向,進行歸化翻譯,但無論是異化還是歸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翻譯策略,在具體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作用也都不容忽視。歸化通常是指在進行翻譯時,要盡量以譯入語為中心進行思考,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需要,盡量對異域風味進行本土化翻譯,使得譯本符合讀者的語言文化習慣,盡可能地降低讀者閱讀的困難。通過歸化翻譯,能夠使得譯本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也更為通俗易懂。而異化則是指在翻譯時,盡可能地去尊重原文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使得譯文能夠充分體現出異域文化,整個譯本與原文能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一種以原文為中心的翻譯方法。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不管是異化還是歸化,都是翻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行歸化翻譯時,要盡量不改變原文,避免文化失真的情況出現,而進行異化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接受能力,避免產生一些文化錯覺,從而出現理解上的錯誤。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對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策略要靈活地進行使用,掌握一定的分寸和尺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歸化和異化與意譯和直譯是不同的,前者已經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是一種策略,而后者只是翻譯方法的體現,前者對于后者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就歸化策略來說,比如: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有一些短小詩歌的表達,詩歌中往往有比較明顯的押韻,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想在翻譯中也能夠體現出原詩歌的押韻,對于翻譯者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適當的押韻可以使得整個詩歌更具有可讀性,同時也更為生動并且富有音樂感。對于孩子們來說,有節奏感的詩歌能夠增強他們閱讀的興趣,也更容易記住其中的內容。但是要想使得翻譯具有韻律和節奏感,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既需要譯者有很強的雙語素質,同時也要充分使用歸化的翻譯策略。而就異化翻譯策略來說,主要是指在西方的文化中所孕育產生的一些獨具特色的詞匯,對于這些詞匯進行翻譯時,通常很難在漢語中找到適當的詞語予以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
三、小結
總之,對文化起源和發展來說,語言是極其重要的土壤與載體,其中,翻譯活動為中西文化交流構建了橋梁,對雙方文化交流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異,要想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充分詮釋,并且做出準確的翻譯,就需要對兩種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恰當理解,找到適當的翻譯策略。可以說,不管是“歸化”還是“異化”,在翻譯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針對具體情況,對這兩種策略進行恰當運用,能夠讓譯文更為準確,也能夠適應更多人的需要,最終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者:李潔 單位: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丁碩.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文學作品翻譯的影響及翻譯原則[J].英語廣場,2015(12).
[2]馬歡.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分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02).
[3]劉建芳.淺談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4(01).
[4]譚穎.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2).
[5]辛俊武.中西文化差異與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6]王昕.中西文化差異視野下的英美文學作品之翻譯[J].語文建設,2013(1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能力的增強,作為日常生活中用來盛飯盛菜的工具,如今也具備了除實用以外的審美裝飾功能。如此的轉變促使設計師在進行現代餐具的設計時,不僅考慮產品的使用功能,更注重產品文化內涵方面的作用。“中西文化合璧”指的就是從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歷史發展中汲取精髓,并將兩者相互融合,統一為一個整體。融合的可以是中西哲學思想、民族風俗,也可以是美學思想、藝術形式。本文研究的“中西文化合璧”主要指的是外國設計師將中國的繪畫形式及傳統文化符號融入西方的現代餐具設計中,這種融合不只是符號的借鑒與運用,更多的是中國民族精神的體現。
二、現代餐具設計中的“中西文化合璧”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并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是伴隨著我國民族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漸形成的。西方現代餐具大膽吸收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將之精神與西方設計文化理念融會貫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餐具設計。
1.中國繪畫元素與西方現代餐具設計理念的合璧
意大利品牌Seletti的餐具設計大膽地將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和西方繪畫元素相互并置在一起,如此的布局將中西方美學呈現出對比的效果,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在該系列餐具的設計中,無論是盤子、杯子還是碗,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色彩絢麗,圖案飽滿。但是每一個物體卻又分為左右兩邊,中間呈現明顯的分界直線。左右兩邊裝飾有不同的圖案,代表了中西方在同時期的繪畫發展變化。餐具上的分界線不僅反映了我國和西方瓷器生產歷史的不同,而且加強了東方和西方的美學交流與融合。我國宋代繪畫將全景式構圖轉向了折枝構圖,成為了花鳥畫的常用構圖形式。繪畫時不畫整株的花卉,而是畫樹干上伸出的一枝花卉。設計師SamBaron為葡萄牙瓷器制造商VistaAlegre設計的餐具就采用了折枝構圖形式,潔白透亮的瓷器上印著一株花草,簡潔中不失淡雅,簡單中透著靈動。
2.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與西方現代餐具設計理念的合璧
(1)青花紋樣
從12世紀元代開始我國的景德鎮便開始大量生產青花瓷器,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它不僅造型豐富,紋飾優美,而且是我國歷史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以其獨特的東方魅力享譽中外。設計師JaimeHayón完成的第一套系列餐具,潤白的底子上裝飾有青色的圖案,隱約展現著我國傳統青花瓷器的影子。在采用青花圖案顏色的同時,摒棄了我國傳統青花圖案的繁雜與精致,而是用簡潔的幾何圖形去大膽裝飾,圓點、直線、五邊形等小圖案在白色的瓷瓶上跳躍,清爽而又有趣,既呈現出古風的典雅,又擁有現代的機變。
(2)二方連續紋樣
自從二方連續紋樣出現以后,就因其具有的重復美感而被我國古代人民廣泛應用于陶器的裝飾上,隨后,商周青銅器上也普遍出現了回紋、云紋、竊曲紋等橫條帶狀分布的裝飾紋樣,變化多端,古樸厚重。無論采用何種圖案作為基礎圖案,二方連續最終形成的都是帶狀分布的群線構圖。群線的組合形式較多,如分散群線、交叉群線、循環群線等,無論是直群線還是彎曲線,都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帶來視覺上的享受。Vassoioquadro品牌陶瓷方碟的外邊就采用了二方連續的裝飾構圖手法,雖然裝飾圖案用歐式花紋替代了我國常用的回紋等吉祥紋樣,但是仍能感受到圖案重復排列帶來的節奏美感,對方碟起到了裝飾美化作用,凸顯其典雅優美的氣質。
3.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西方現代餐具設計理念的合璧
(1)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是我國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之一,蘊含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在歷經了上千年的傳承發展,在我國宗教藝術、民族習俗、發展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和本土精神的文化象征。由于剪紙藝術主要是在紙上以剪和刻的手法完成的,因此必須采用鏤空的形式,這就需要陽紋的作品要做到線線相連,陰紋的作品要做到線線相斷,如此才能使圖案整體具有連貫性,形成連綿不斷的效果。FabricaFeatures的果盤就采用了剪紙形式中的鏤空法,支離破碎得猶如碎裂的冰塊。根據果盤的特性和功能,大膽進行鏤空設計,使其呈現出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對比效果,呈現一種渾然天成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用如此晶瑩剔透的果盤來盛裝水果,透明的質地更能襯托出水果的鮮美。
(2)書法
如果提到中國的文化瑰寶,書法藝術堪稱其首。它不僅是我國獨創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號,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將書法藝術與現代餐具設計相融合,不僅有利于拓展現代餐具的設計空間,而且對于書法本身的發展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設計師Marc&Chantal設計的餐具借用了中國的書法藝術作為裝飾,洋溢著濃厚的中國風。白色瓷盤上的墨色文字,呈豎排排列,古意十足。字體的一橫一豎、一頓一挫,映襯在潤白的瓷質上,呈現出質樸之美。
三、結語
1. 中西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來看看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1.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1.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地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1.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
2. 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文化上會產生什么樣的差異呢?以下是幾個例子:
例1:一個美國人做完一個演講后回到了她的座位上,她旁邊的美國同事對她說:“你的演講太精彩了!”那位演講者回答道:“是的,我認為我講得不錯,你能喜歡,我很高興。”但中國人對美國演講者的回答難以認同。
例2:一次,幾個中國人去一位美國人家做客,參觀完房間后,中國客人說:“你們的房間真漂亮!”那位美國主婦聽后十分高興,笑著回答說:“謝謝。”中國人對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來,在餐桌上談話,美國人對中國人翻譯說:“你的英語很流利,很好。”這位中國翻譯紅著臉說:“不,不! 我的英語說得很不好。”主人沒想到她會這樣回答,感到迷惑不解。
例3:一名留學生初次出國,到達美國不久被朋友馬克請去參加一個聚會,他準時到達,卻發現許多人姍姍來遲,穿得也很隨便。在聚會上,只有幾種飲料和一些簡單的食物,但是沒有什么像樣的菜肴。聚會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見到了他的朋友馬克,非常高興,于是便與他攀談起來,談了大約十來分鐘,馬克說他要和另一個朋友談談,就走開了,這名留學生很失望。聚會的主人把他介紹給另外一個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兩個鐘頭后,他借故離開了聚會。回到家,他還很餓,只得煮些面條吃,并發誓再也不參加這類聚會了。
例4:再來看看一名外語學院的大學生在對一女性外教打招呼的錯誤中是如何體現出文化差異的。一名外院學生早上騎車去上課,途中遇到學院外教Mary Eyre,學生大聲說道:“Hi, Eyre! ”然后走了,這位外教聽后非常生氣。為什么? 因為這樣的稱呼對西方女性來說是不禮貌的。原因是“Hi”在英語中是非正式的打招呼方式,且單獨稱呼一位西方女性的姓氏是不禮貌的。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西文化之間確實存在差異,處理不好,容易引起交際上的障礙與誤解。這一點應當引起充分的重視。要學好英語,僅僅學好英語語言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在學好英語語言的基礎上,去了解英語文化及其背景知識,增強文化敏感性,自覺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只有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才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使用英語,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并掌握良好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感覺應當是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人們常說掌握兩門語言,須掌握兩種文化就是這個道理 。
3. 消除中西文化差異的對策
【關鍵詞】諺語;中西方文化;動物詞;歷史;宗教;環境
諺語有著它無可替代的魅力,這種魅力體現著諺語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又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的概括及總結。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文化包含著語言,語言中又滲透著文化;語言與文化,既相互制約又互相影響。首先從現代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是文化的根基,即“沒有語言,何來文化?”;而任何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即獨特、互不相同;其次從辯證唯物主義論的角度去分析,語言會受文化的影響,卻又能反映出文化。總之,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人民在其生活經驗中的態度、思想。諺語作為語言的一種,不僅在內容上的表現手法簡練精辟,在寓意中更能發人深省;它不僅具有廣泛地感染力,還可以反應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以及生活哲理。諺語是出自民間的警示箴言或至理名言,不僅在用詞上趨于簡練、便于記憶,在用句上,語言生動、切合實際;而且在理解范疇因句子短小而通俗易懂。可以說是集該民族人民的聰慧、精神和經驗的結晶。本文就中西方諺語在、習俗差異、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與共性,研究各自特點。
一、關于諺語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習俗上的差異
中西方諺語的最典型差異,就是以動物詞為主體的習俗方面的差異。究其原因,無外乎是相同的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中除了其固有的字面意義外,還存在著文化內涵方面的不同。眾所周知,含有動物詞的諺語在英漢語言文學中的數量相當龐大,而且構成了諺語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說一個動物詞“狗”,狗在漢語意義中是種卑微的動物,如果在中國,被對方比做是狗,那將是很惡劣的中傷。我們漢語中也有不少與“狗”這個動物詞有關的諺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等,但大多都是貶義詞,雖然在現代社會有很多愛狗人士,社會上許多人把寵物狗當成家族成員的一份子,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與日倍增,可由于漢語文化的根深蒂固,狗在漢語文字及口語表達中的貶義形象卻不曾改變。而在西方文化中,狗作為人類忠實的朋友,地位很高,并且在英語諺語中出現以“狗”這個動物詞來比喻人的行為的一般為褒義或是贊美。如:“Youarealuckydog.”(漢語翻譯為:你是一個幸運的人);“Everydoghasitsday.”(漢語翻譯為:人人皆有得意時)等。不僅“dog(狗)”這個動物詞,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意義存在較大差異性以外,還有很多動物詞在英漢兩種語言諺語中的意義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dragon(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龍”在人民的心目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多最尊貴的人或物都以“龍”冠之。而在西方語言中,贊揚“dragon(龍)”的詞語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貶義。比如在英語中,“dragon”一詞,指兇狠殘暴之人、嚴厲嚴肅之人、惡毒的老婦人。
二、宗教上的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其信仰的宗教,它是一種人心向往,又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諺語中宗教對其語言的影響反映得也頗為具體。西方大部分國家的人們信奉的宗教都為基督教,所以在西方說英語的國家中的許多諺語都與基督教有關,如:“Christmascomesbutoneyear.”(漢語翻譯為:佳節難逢);“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漢語翻譯為: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等。眾所周知,我國地域宗教種類繁多,在古代尤以古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儒家學派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很多諺語多與這些宗教有關,如:“借花獻佛”(意為:拿別人的東西做自己的人情);“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意為:平時不用功,不提前做好準備,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時才慌慌張張開始準備);“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意為:即便一時可以逃脫,但由于其他無法脫離的牽絆,最后還是無法全身而退)等。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信奉佛教的人們相信有“佛祖”保佑必能成事,“佛祖”可以主宰世間的一切。“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混跡則亂”(意為: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等諺語則反映出了道家在漢語文化中的影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意為:別人不來侵犯我,我也不會主動去攻擊別人。別人要是侵犯了我,那么我也就得侵犯你了)等諺語則反映漢語文化中融合了儒家學派寬待以人、禮儀為先的思想。
三、環境方面存在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