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電設備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保持“樂之者”的角色,教法必須改革創新,靈活有樂趣。
我校積極探索與研究如何上好專業生產實習(技能訓練)課,如何引發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與認識,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都應做好樂中施教和感興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形成了我校在專業生產實習課上新的教學模式――趣味教學法。
趣味教學法在教學上有較多的形式與方法,具體也要根據不同的實習情況而選擇不同的方法。我校在趣味教學法上進行了多次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得出了各種不同的專業性較強的趣味教學方法。
一、趣味教學法在我校教學中的運作方式
1.在模塊教學實習當中,首先必須完成本實習模塊的基本技能操作訓練,再增加趣味教學實習課題,但可以在一開始實習時引導學生或布置與趣味教學實習相關的課題作業等,讓學生設計趣味教學實習課題。
2.可以在空余或晚自習時間安排趣味零件的設計(由于實習班級在晚自習時,作業相對較少),這樣可充分利用學習時間,充實學生的學習內容。
3.在實施趣味教學課題時,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為指導思想,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與愛好,以及個人潛力,而教師只是為學生提供技術指導或引導,并且給予技術難度或課題范圍之內的指導控制。
4.單一的模塊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實習,設計一個綜合性較強的零件,并由學生自己完成制造,加強綜合能力的運用。
5.在設計專業教學計劃或實習課題時,可以考慮學生從開始實習至畢業期間,所實習的課題是前后關聯的,能組裝并完成一件作品(產品或設備)。或者,先讓學生設計或構思一件物品(產品),該產品的所有零件可在未來2~3年的實習當中自己去加工去實現。
6.根據實際情況,可安排每學期未進行一次趣味教學作品(課題)設計比賽,作品由學生在本學期實習期間自行設計、制作等,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7.在高職班級,可采用趣味教學法,讓學生制作或編寫的畢業作品或畢業論文,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在設計畢業論文時的興趣,提高畢業論文的編寫質量。
二、趣味教學法在我校各專業生產實習課中的教學實例
1.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模具綜合訓練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模具設計與繪圖、銑床、車床、磨床、模具裝配、試模調模等操作技能。依據我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實際教學模式和師資條件情況,運用趣味教學法:
同時,該零件加工制造模式,接近于企業模具制造的實際模式,有利于培養與企業接軌的模具制造技術人才。
2.模具專業的鉗工技能訓練
模具專業的鉗工技能訓練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模具或模型的銼配、角度銼配、尺寸精度控制、螺紋加工等鉗工技能,以及結構構思能力、零件裝配的基本概念、間隙配合銼配、組配件銼配加工等鉗工技能。根據我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實際教學模式和師資條件情況,運用趣味教學法:
通過趣味教學法,可加強學生對鉗工專業的認識,增強學生對鉗工實習的學習興趣,掌握鉗工基本技能知識,并能合理或巧妙運用鉗工綜合技能,進行制作或設計作品,從而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學有所用,并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術運用和思考能力,增強或突出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3.機械加工技能訓練
機械加工技能訓練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銑床、車床、磨床、電火花線切割,銑床加工基本操作技能、尺寸精度控制、組合件的加工與配合,零件造型與設計技術與能力等技能訓練。根據我校模具制造技術專業、加工中心與電加工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實際教學模式和師資條件情況,運用趣味教學法:
通過趣味教學法,可加強學生對機械加工技術的認識和興趣,能合理運用不同加工設備的不同機械加工特點,綜合運用技能,進行設計或制作組合件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術運用和思考能力。
4.數控加工與雕刻技能訓練
數控專業的技能訓練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機床切削加工所必需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數控加工主要設備的結構性能、工作原理和使用維護方法,掌握數控機床基本操作與本專業相關的機加工操作技能,了解數控車床的控制原理,熟練掌握編程操作方法,具備機床的使用和維護保養能力。根據我校數控加工技術專業、加工中心與電加工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實際教學模式和師資條件情況,運用趣味教學法:
通過趣味教學法,可加強學生對數控機床基本操作以及技術和技能綜合運用,球面、曲面等復雜零件的編程與加工,組合件的加工,數控產品的設計、制造的綜合能力,從而成為能進行數控機床的編程、操作、維護的應用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5.機械電子工程一體化技能訓練
機械電子工程或機電一體化技能訓練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鉗工基本技能、配合件銼配、機械加工的基本操作、組合零件結構要點、典型機電設備的原理和安裝、掌握機床基本操作方法、機床基本維護保養能力、電工基本知識和技能、電路板的設計與運用、機電綜合運用等。根據我校機械電子工程、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實際教學模式和師資條件情況,運用趣味教學法:
通過趣味教學法,可加強學生對機械加工的基本操作、組合零件結構要點、典型機電設備的原理和安裝方法的掌握,電工基本知識和技能、電路板的設計與運用、機電綜合運用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實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三、趣味教學法在我校各專業生產實習課教學中的總結
(一)趣味教學法在我校各專業生產實習課的教學中的優點
1.提高學生的學習(實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或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術運用和思考能力。
3.提升課堂學習的氣氛。
4.加強學生對專業(技能)的認識。
5.增強或突出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6.觸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
7.彌補實習設備的不足因素(當部分學生沒安排上機操作時,可進行課題設計)。
8.對趣味教學法的推廣作用,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和方法。
9.增強學生家長對小孩在校所學的技能的認識和了解程度(部分零件或作品可以帶回家里)。
10.增強學生就業的有利條件與就業機遇(學生可帶著自己制作的零件或作品去參加就業面試)。
(二)趣味教學法在我校各專業生產實習課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與教學計劃或教學大綱有所沖突,部分需重新制定教學計劃。
2.對教師自身能力(綜合技能)要求較高。
3.受實習設備或實習條件、場地影響(部分課題可能會跨越幾個實習模塊)。
4.現有教師觀念思維改變(解放思想)。
關鍵詞:院企聯合;生物制藥;本科人才;實踐教學;建設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我國對生物醫藥的發展特別地重視,我國政府2010年的工作報告首次將生物醫藥產業列入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眾所周知,每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都需要有人才的支撐,而不同的醫藥生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又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制藥企業必須與高等院校、社會職業培訓機構和職業院校等進行合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人才職業教育鏈。高等教育應該與醫藥生產企業進行零對接,培養出符合實際生產需要的高質量和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即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綜合素質高和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實現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以達到學校和企業的“雙贏”[1,2]。
1 生物制藥產業人才需求分析
全球生物制藥巨頭于2002年瞄準了中國較低的人力成本,之后紛紛將其生物制藥和化學實驗研發基地設在了中國,國內一些醫藥生產企業也逐步從仿制藥走上了自主研發和創新的道路。生物制藥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社會對生物制藥專業人才的需求層次化明顯。目前,生物制藥行業人才重點應培養以下人才:
1.1 知識產權人才
在生物醫藥行業,由于企業創新能力不夠,導致產品同質化傾向日益嚴重,同時產品的競爭力也下降。應聘者要有一定的醫藥學專業背景和知識的積累,以及很強的理解、溝通和學習能力。因此,制藥行業急需有能突破思維定勢、有創新型的人才,這樣才能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1.2 高級研究員
隨著制藥行業的發展和研發隊伍的大力擴張,既懂得藥理研究和具有醫院臨床試驗經驗,又能在找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項目策劃、組織運作、落實研發和生產并擔當管理職能的“復合型”人才極為緊缺。
1.3 質檢人才
隨著國家對醫藥、化妝品和化工等產品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質量監察力度的加大,產品質量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要適應這一培養目標,構建一套“院企聯合”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的“理實一體化”的模塊化、層次化和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必備條件和關鍵[3,4]。
2 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學院利用山西省生物制藥企業資源,著眼于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本院的辦學特色和資源優勢,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生物制藥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畢業后能從事生物制藥研制、開發、生產、經營以及醫學檢驗、衛生防疫等工作的高素質生物制藥專業多層次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創新構建了“基礎能力培養+跟班實習+頂崗實習”的3階段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5~7]。
3 人才培養要求
“院企聯合”的生物制藥本科人才培養要求:學生除具有本科生應掌握的知識和達到的素質能力外,特別強調掌握與崗位需求相關的職業資格知識及提升學生發展潛力的知識、生產一線操作所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藥物的研究與生產、藥物分析檢驗和藥品營銷等崗位群要求的專業知識;具備相關企業的崗位生產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擇業就業能力,增強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廉潔自律的職業素質。
4 人才培養措施
4.1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內容和考核手段
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在推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中,使課程體系更加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霸浩蟆惫餐_發高質量的專業特色課程,如“生物制藥學”、“生物制藥工藝學”、“免疫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己朔绞綉旍`活多樣,考核內容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注重實效的原則,改革考核辦法,加強實踐、實訓學分考核,形成以“實踐動手”與“職業能力”考核為主的評價體系[1]。
4.2 建立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體系
形成人才需求調研和畢業生職業發展反饋制度、“院企聯合”機制、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機制和專業教學委員會例會制度等,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門為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學院為主體的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體系。
4.3 深化實踐教學改革,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4.3.1 構建模塊化、層次化、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按照生物制藥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適應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四段式”(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專業方向實踐和綜合實踐)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一套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的“理實一體化”的模塊化、層次化、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支持“基礎技能實訓+專業技能專項實訓+專業技能綜合實訓+跟班實習和頂崗實習”4個層次、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方案。更新、充實、整合實踐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創新構建了“基礎能力培養+跟班實習+頂崗實習”的3階段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采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企業實習進行教學并采用靈活適用的考核與評價方式。3階段模式實踐為學校教學、學生的學習與職業定位、企業對于員工等需求與要求在具體企業背景、企業環境與具體工作任務中找到有機結合點。
4.3.2 深化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實驗項目為載體,從低到高、從接受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的逐層提高的層次化實驗課程體系,開展實驗教學內容改革,構建“驗證型、綜合型、創新型”的3層次實驗項目。
4.3.3 “院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
由學院選派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教師和企業選配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共同指導實習,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認真進行實踐教學質量監控,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霸浩蟆惫餐訌妼嶒炇摇嵱柣氐慕ㄔO,有效整合實驗教學資源,積極探索有利于資源共享和高效運行的實驗室、實訓基地開放管理新機制[8-10]。
4.3.4 加強畢業論文管理工作
學生在入學第6學期分配導師,導師把好選題的遴選關,增加綜合性實驗選題和調查報告選題的比例,學院加強對導師指導和畢業生論文進度等環節的監控,嚴格畢業論文初審、盲審、答辯和論文定稿等制度,不斷提高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質量。
4.3.5 注重加強“院企聯合”,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校內教師要進行崗位專業化的訓練;制藥企業和營銷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也能夠完成校外崗位操作的現場指導工作,使學生真正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得到培養和訓練。
4.4 加強專業能力培養
開設職業角色體驗、職業指導、潛能開發和人際溝通等課程,通過課程選修、講座、討論和企業訪談等方式培養職業能力。
5 保障措施
在實訓基地建設上,腳步已邁。學院現有15個實驗室共1300m2,有價值700余萬元的儀器設備,有12個校外實習基地,在“院企聯合”共建實訓基地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在“院企聯合”共建實訓基地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院與山西隆克爾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山西省源淵藥業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實訓基地。山西隆克爾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為省級國有企業,固定資產7000余萬元,主要從事研究、生產生物藥品尤其是凍干苗、油乳劑苗,部分畢業班級學生先后進廠參加實習并就業。山西省源淵藥業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龍頭企業,固定資產9000余萬元,為種、養、加、制綜合企業,目前,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部分學生已進行實習并就業。
生物制藥專業已逐步開展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改革,部分課程開始實施“項目驅動、案例教學”和“理實一體化”教學,采取新的重視過程考核和學生能力考核的新型評價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學院領導對教學改革尤其是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高度重視,鼓勵教師從事教學改革,為教學改革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制度保障。生物制藥專業是學院重點建設和改革專業,學院在制度、資金和人員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學院教師,都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均是教學和教學管理第一線人員,都直接參與了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以及教學改革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理論研究水平,具有較強組織與協調能力。特別是學院院長王金勝教授,長期從事教學改革研究和教學活動。
6 展望
改革研究成果在學院生物制藥專業內實施,將極大推動生物制藥專業建設,目前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制藥專業在校學生145人,將直接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應用于制藥專業其他院教學,帶動學校制藥專業教學改革。目前制藥專業在校學生共有300余人,將從中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向學院其他專業推廣,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模式和成功經驗可應用于其他生物科學、中藥資源與開發等專業,會使整個學院師生受益。
所以,高等教育應與當今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高等學校應在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和資源配置,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學院將對生物制藥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作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繼續加強“院企聯合”的辦學模式,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培養生物制藥企業真正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方面探索更多、更好的辦學經驗。
參考文獻
[1] 徐凌云,劉志國,徐偉民,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制藥本科人才培養體系[J].藥學教育,2011,27(4):4-6.
[2] 張軍.生物制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核心課程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覃日強,羅洪波.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示范性建設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8):56-57.
[4] 趙新業,梁建和,陳炳森.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機電類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J].廣西教育(C版),2011(15):98-99.
[5] 陳麗梅,袁月明,閆毅,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鏈”的構建與實施[J].高等農業教育,2012(7):62-64.
[6] 李正文,顧明華,袁濤,等.地方綜合性大學農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2(1):14-16.
[7] 寧海龍,鄒德堂,唐鑫華,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1(5):43-45.
[8] 李第秋,黃富佳.軟件開發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0,26(6):55-57.
[9] 葉莖,何瓊,蓋超會.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交通職業教育,2012(1):52-53.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職教集團化;無縫對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0-030-03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高校和企業是職業教育密不可分的兩個主體。校企合作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2010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校企合作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致命弱點。我們必須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決校企合作問題。
一、校企合作無縫對接的基礎
(一)政府導向是合作的關鍵
制度的規范化是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高校和企業必須本著以人為本,積極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原則,并以此作為校企合作最根本的價值觀。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高校和企業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雙方在社會職責、價值取向、任務目標上也存在差異甚至沖突,要想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僅靠高?;蚱髽I很難做到。政府作為國家公共管理部門,應該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來建立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利益互動關系,構建校企合作的優質高效的運行機制來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持久開展。
政府作為主導機構,要認真履行統籌規劃、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及提供經費保障等職責。一方面,政府應把校企合作運行的資金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建立專項基金。通過頒布有關法律法規,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責權利給予明確規定,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或資金扶持,為高校提供校外實訓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對開展人才合作培訓的企業適當減免稅收。全面落實校企合作的各項優惠政策,促進企業積極參與合作。有政府的政策作為依靠,企業和高校會充分感受到成功合作無縫對接的美好前景。
(二)企業利益為合作的基礎
企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利益,高校要通過利益的驅動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只有正視這一事實,才能在合作過程中找準校、企雙方的利益結合點,健全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校企合作屬于市場關系范疇,而非公益性項目,對利益的追求決定了雙方在辦學過程中的位置。企業參與合作辦學不僅要投入人員、技術、廠房、設備等相關資源,還要解決實習生工資、工傷保險等問題。學校要到企業進行調研并深入行業、掌握技術的最新發展,聯合企業開展科研,使企業看到合作辦學的美好前景,確定合作方向。
(三)高??蒲袨榍斑M的動力
企業需要獲得生產經營的利潤,高校需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儲備有一定的人才資源,現代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企業成功必須依靠集體的智慧,依靠科技人才。校企雙方應以科技和人才為結合點,取得一致的利益,共同發展。雙方共同參與研討教學的組織、協調與考核。高校要以科研作為合作發展前進的動力,成立科技研發小組,與企業技術人員還有學生一起共同研究技術創新。高校要利用科技優勢,主動熱情地為企業服務,使高校的培養形式還有實訓空間的拓展與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做企業的良師益友,讓學生學有所得而成為企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高校必須善于發揮自身技術和人才優勢,在產學合作中扮演主角,使自己的學生得到鍛煉,并帶動企業的積極參與,激發企業的主動性,最終使其走上產學合作的正常軌道并持續受益,達到“三贏”。只有堅持互惠互利,校企雙方的合作才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在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間、學生與企業之間如何更好地構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有效平臺呢?我們不妨從一些成功的例子來思考一下。
二、由成功的辦學模式受到的啟示
(一)集團辦學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一個新生事物。它以專業為紐帶,與企業共同組建職教集團。它可以借鑒現代企業的運行機制,建立符合集團化發展的內部管理制度。通過各種形式的聯盟,借助集團的規模效應、品牌效應,實現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和集約化,同時使得聯盟各方利益共贏,共同發展。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了政府、行業的作用和企業、院校的優勢,充分實現了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的緊密銜接,校企“抱團辦學”,多數高職院校與產業成功“接吻”。
(二)雙元合作
雙元的意思是由學校與企業合作,主要利用職業技術學校教育資源,強化理論與實踐結合,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雙元合作成功的一個例子是淄川第二職業學校與淄博魯泰紡織公司的合作。兩個單位合作12年以來,學校由原來的6個專業24個教學班,發展到現在的28個專業90個教學班,在校生規模達到5000余人。企業也由當初員工不到千人、產值不足億元的規模,發展到現在的員工上萬人、總產值達33億元的上市公司?,F在,公司已接收畢業生5000多人,占公司職工總人數的50%。這就是校企合作的力量!
(三)訂單班、冠名班
“訂單班”是企業根據崗位需要提前預訂人員,由高校對口培養學生,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冠名班則是給班級直接冠上企業的名稱,以增加學生的榮譽感。例如,2009年10月,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安松班”、“眾喜班”、“連銷經營”、“倉儲配送”等訂單班,就是與西安安松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寶雞眾喜水泥有限公司、人人樂商業集團、福建信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辦學的結果。
(四)廠中校、校中廠
這種校企合作模式是教學由高校和企業共同承擔。企業可以派人到高校傳授學生實踐操作技能,高校也可派教師赴企業講授專業理論知識。比如:海南經貿學院開設的旅游管理專業“駐店教學班”;陜西財經職業學校和榆林永昌國際大酒店合作的“店中?!?。這些合作都采用了理事會管理體制,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臺,極大地推進了工學結合運行機制的創新。
(五)三明治模式,即“工讀交替制”
學生一段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一段時間到企業參加勞動以驗證理論,然后再學理論又到實踐中驗證,交替進行直到掌握所學課程知識。為了創建水電站機電設備類人才培養,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校與廣西那板水庫管理處達成共識,獲得了那板水庫技術人才在生產實踐經驗上的優勢支持,學生采取的方式就是屬于工讀交替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也加深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友誼。
三、如何實現校企無縫對接
(一)聯合招生
高校和企業共同商榷招生計劃,落實招生專業和招生人數。并根據企業的標準與用人計劃,共同考核錄用新生,使學生入學即應聘,就學即就業,實行招工與招生相結合的新型的招生方式。
(二)教改融合
企業和學校結合企業案例編寫講義和實訓教材,制定學生實訓方案,為校企的無縫對接打下基礎。并共同制定教學大綱,在教材中融入崗位職業元素,設計符合學生和職業特點的教學環節,依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授課方式,共同進行教學考核。另外,再通過工作崗位的分析來構建教學情景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根據這些工作崗位的分析來設計實踐場景和安排任務。
(三)互認教學評價
實行考證制度,學校負責理論教學和校內實驗實訓教學工作,為學生頒發畢業證及各種職業資格證。企業負責生產性實習和頂崗實習教學工作,并為學生頒發實踐技能培訓證。對頂崗實習的學生,學校可以派教師上門與企業人員一起共同組成畢業論文答辯小組,對學生進行畢業作業的考核,以此來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
(四)共建教師隊伍
一方面,高校利用企業提供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支持,在建好實訓基地的同時促進教師知識能力的更新,企業定期派遣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到高校進行專業實訓課的指導,幫助高校培養“雙師型”的專業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高校通過向企業派遣的教師團隊,到企業中學習,掌握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在做到學以致用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服務,從而提高雙方參加聯合辦學培養的積極性,實現校企雙贏的辦學目標。
四、“三贏”的輝煌局面
(一)高校方面
1.獲得了就業安置基地。高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校企合作,高校把企業作為實習和就業基地,一直以來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是畢業生為找工作發愁。高校不斷開設新專業,但卻難以適應企業的需要。實現了無縫連接之后,高校能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就業難題。比如,廣東惠州商校職教集團對接了56所農村中學、7所中職學校、100個鄉村和部分國際職教,還有128家企業(行業),使校企合作全面鋪開,集團化的無縫對接模式使高校獲得了更多的就業安置基地。
2高職健全了教師隊伍。部分教師由于課時安排較滿,一本通書讀到老,與實踐接觸的機會少,對新技術的掌握相對滯后。高校如果能聘用一線工作的能工巧匠,則有利于將最新的企業技術傳授給學生。另外,高校每學期都安排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課題研究、共同開發項目、掛職頂崗,這樣可以強化教師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出更多的“雙師型”教師。比如,陜西鐵路工程職業學院積極推行“能工巧匠進課堂”機制,每年從企業聘請20名具備技師或工程師以上職稱、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經歷的兼職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另外,要求教師至少有1-3個月的工程現場鍛煉經歷,并逐步形成5年一輪的下現場鍛煉的輪訓制度,逐漸形成“雙師型”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優秀教學團隊。
3.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在校園建設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企業資金建立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也可以利用企業資金設立獎學金。廣東東莞職教集團實行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共管的管理模式。在未來的三年內,將投入650萬元進行項目建設。其中300萬元,用于支持師生和企業技術開發、服裝多功能廳以及T臺建設。投入350萬元,用于實現研發、表演及營銷一體化,到時候高校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另外,科技的進步,不斷更新的生產設備使學校的設備很難做到與企業的生產現場同步。通過廠中校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一部分的實訓項目放到企業去進行,或者校企共建實驗室、共同承擔實訓項目,可以大大地節省實訓設備投入,從而把節省下來的資金投入到教學改革中去,有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
(二)企業方面
1.降低了企業的職業培訓成本。學生在企業里接受就職培訓,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熟悉企業的生產環節,入學即應聘,畢業即就業,畢業后即上崗操作。企業可以節約招聘新員工所需的上崗培訓費用和招聘的費用,從而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在培訓過程中,企業的技術人才通過傳、幫、帶實現了教學相長,企業的自我提高能力得到了加強。
2.擁有了宣傳企業文化的窗口。在雙元制的合作辦學中,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互相融合。在學生教室和校園板報中將企業文化上墻,在實訓車間里,訂單班學生統一穿著企業實習裝訓練。將畢業實習管理制度與企業接軌,師生與企業員工可以通過文化節同場競技。學生成了企業的“準員工”。通過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擴大了企業品牌的影響力,企業文化與理念得到延伸。
3.提高了職工素質。通過與高校師生的接觸,不但豐富了企業的文化生活,更激發了職工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企業的技術水平。陽光向上、刻苦努力的大學生給企業職工造成了一定的知識壓力,也促使企業職工加強學習和提高。教學活動的開展,為高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技術交流平臺,對企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三)學生方面
1.培養了各項素質。學生作為企業的一分子,在實訓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企業的職業氛圍,有利于培養的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另外,校企合作結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短、中期規劃,明確奮斗目標,有利于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通過培養,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在實習中初步具備了頂崗生產的能力。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的理論指導,在實際生產崗位上接受師傅手把手的教學,感受勞動的艱辛、協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快樂。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也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了學生的畢業就業競爭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無縫對接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團結協作的團隊以及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
2.減輕了經濟負擔。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企業發放一定的費用,學生取得經濟收入。另外,部分地區也設置了一定的獎學金制度。還有通過和企業合作,由企業發放獎學金,例如,2011年,山東工業職業學院與濟南鋼鐵集團、萊蕪鋼鐵集團等企業就聯合為100名學生發放了總額達20萬元的獎學金,為一些刻苦學習的學生解決了后顧之憂。
校企合作是戰略伙伴關系。校企雙方是基于利益的驅動而進行合作的,企業儲備了人力資源,獲得了相對優質的勞動力,獲得了高校的文化資源。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了改善,專業課程得到了改革,培訓的領域拓寬了,也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使學校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提高了。學生有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通過企業實踐增強了職業技能,提高了自身各項軟、硬件指標。入學即應聘,上學即就業。找準三方共同的利益作為結合點,加強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結果必然是“三贏”。
參考文獻:
[1]彭新澧,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2]劉風云,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29):28-30.
[3]校企合作有什么好處?一百度知道,[EB/OL].http://vip.gocheck.on/enterprise/document/detailWebHighlisat.action?dectResultld=9947788.
[4]陶書中,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育,2006,(34):21-22.
[5]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理論思考與南京工程學院的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
[6]郭再泉,抓住機遇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人才[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4.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