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政治教學中政治認同與素養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共同參與。時事熱點、重大事件,社會關注度高,公眾認可度高,教師可利用這些事件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通過設計課堂活動、借力校園活動、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樂于為他人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習慣,使學生懂得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公共參與;時事熱點
一、利用重大時事契機提高政治認同素養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問題、關心社會,在教學《我國的政黨制度》這一內容時,筆者呈現的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一個畫面:當選的國家主席手按憲法鄭重宣誓,承諾要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這是對憲法最莊嚴的宣誓,這是對人民最神圣的承諾。在這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黨的性質、宗旨,黨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等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國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價值觀相互激蕩,各類社會成員難免會產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方面的差異,高中在校學生也不例外。通過觀看這樣的視頻,教師不需要設計特別的課堂活動,只要讓學生談體會、談觀后感。在這種濃濃的氛圍中,學生會暢所欲言,相互影響,學生相互之間會被感染,他們的愛國情懷會被激發,不僅能對中國共產課堂密碼黨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也能產生一種對法律的敬畏感和對祖國的自豪感,使學生能夠相信黨、熱愛黨,擁護黨的領導。教師還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要增加這樣一個莊嚴的程序?這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儀式感,國家主席面對憲法的宣誓鏡頭,讓每位領導干部、每個公民,甚至每個孩子,都受到浸潤式教育,共同形成一個充盈著憲法至上的社會環境。國家主席都虔敬地尊崇憲法,那么任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應對依法行政不折不扣;作為公民,也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監督權力,同時要為建設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做可以水到渠成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這類時事熱點內容的運用可以一舉多得。再比如2017年7月30日,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規模盛大的建軍90周年閱兵儀式上,駐訓精銳部隊帶著建軍90年的歷史榮耀,帶著百戰之師的時代擔當集結在閱兵場,現代化的中國軍隊以嶄新面貌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地面方隊受閱官兵全副武裝,斗志昂揚;我國自主研制的各型戰斗機組成利劍般的隊形,呼嘯而過;特種兵方隊戰車組成箭鏃形編隊,一觸即發;以“壓軸”方式光榮地接受檢閱的火箭軍戰略打擊群,更是挾戰略威懾之勢,不怒自威。這次盛大閱兵展示了中國軍事實力,展現了中國軍隊的軍威,這次閱兵也令觀者熱血沸騰,大家禁不住歡呼、鼓掌、贊嘆祖國的強大,感嘆中國軍事力量的強大和綜合國力的堅實。這樣的活動大大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展現我國軍隊與能力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打敗一切來犯之敵。在《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教學中都要涉及我國綜合國力、我國的國家職能以及國際關系的相關知識,都可以用這個素材。它可以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凝聚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它可以堅定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這樣的時事熱點、重大事件,社會關注度高,公眾認可度高。高中學生作為一個即將剛剛進入成年人行列的個體,自然而然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這樣的熱點問題充滿著興趣。而教師利用這樣的事例,必然能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實現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二、利用集體活動培養公共參與素養
公共參與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責任擔當,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公共參與,就要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樂于為人民服務,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履行義務,是其他素養的行為表現。政治學科教學從來不是孤立的,它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所以政治學科以及政治教師必須以各種活動作為載體,讓高中學生把參與公共生活當作一種習慣。
1.設計課堂活動。
課堂教學中通過設定一定的情景或者活動,讓學生獲得相關的公共生活體驗,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文化生活》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教師可以針對“跌倒的老人要不要扶起”這樣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組織小型的課堂辯論活動,引導學生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提升公民素養,懂得作為一個公民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再比如針對校園手機屢禁不絕的現象,課堂開展模擬聽證會活動,讓學生扮演老師、家長以及學校相關部門領導等角色,讓學生切身體會手機進入校園的利與弊。活動結束后,學生不僅理解了《生活與哲學》中有關矛盾的相關知識,也能夠很好地體驗到《政治生活》中有關公民政治參與中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從角色中體會到不同群體的社會責任感。
2.借力校園活動。
學校應有計劃地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時期設計不同的校園活動,通過活動來喚醒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確角色內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學生進入高一后,學校可以利用寒假組織高一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調查。起初,大部分學生認為每一項職業都是輕松而有趣的,然而通過一定時間的跟崗醫生、私營企業主、健身教練、外賣小哥、工程師、超市收銀員等不同崗位并認真分析調查數據后發現,無論是平常的職業還是耀眼的職業背后,都充滿了不為人知的辛酸和苦楚。這樣的調查活動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對不同職業的了解,更是對自己今后職業的一個思考,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學校可以組織高二學生進行公益遠足,通過一天的長途跋涉,不僅培養學生的堅韌的毅力,團隊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同時學生每走一公里,企業就捐出一元錢,從而培養學生的公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到了高三,學生即將成年走上社會,學校可以舉辦成人儀式,讓學生懂得一個成年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責任與擔當;懂得作為一個公民,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回味在校的三年時光,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隨著自我成長,作為一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3.參與社會活動。
筆者所在學校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參加一次志愿者或者義工活動。有的學生來到養老院,通過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明確自己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除了參與這些常規的志愿者活動以外,學校還鼓勵學生及家長參與一些特別的公益活動,例如“行走的格桑花”項目。該項目是由青海省格桑花教育救助會發起的大型公益活動,旨在幫助青海的貧困學子接觸高原之外的世界。每年無錫地區的愛心人士會邀請青海玉樹的藏族孩子來本地參加探營活動,本校的學生有幸也可以參與活動,跟藏族學生一起學習、生活。雖然相處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周,但這不僅僅是一次蕩滌心靈、激發學生公益情懷的機會,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加深愛國主義教育的真實體驗。在這種自覺性的公益類社會活動中,學生深受感染和教育,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隨之增強,思想道德修養、文明的風尚逐漸形成。這樣的集體活動既能促進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也可以培養學生樂于為他人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習慣,也使學生懂得,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當然,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斷地在教學中滲透育人的思想。
作者:秦小萍 單位:無錫市洛社高級中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