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育中促進學生共性與個性發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新課改背景中,小學教育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需要明確學生個體是有所不同的,需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等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如此,同時需重視學生共性和個性的和諧發展,讓學生全面發展。如今小學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個性,就需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不過個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夠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小學教育需要做到兼顧學生共性和個性的發展,實現個性和共性的辯證統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第一,教育和趣味并存。在小學教育中,教師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思想品德,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文學作品的教育價值,并據此培養學生的個性。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共性與個性和諧發展,教師要充分地發揮指導作用,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以及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第二,傳統和現代并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給小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教師需活用傳統文化。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也在不斷創新。因此,教師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現代文化培養學生個性。教師需要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正確選擇教學方式,充分地聯系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
二、小學教育中個別教師教學的不足
第一,個別教師教學形式過于傳統。如今中小學高度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但個別學校無法及時地調整自身的教學形式,單純把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有的學生學習較被動,沒有主動地學習知識,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第二,個別師生的互動不多。小學時期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部分淘氣的學生會擾亂課堂秩序,有的教師上課的時候比較嚴肅,在學生犯錯之后會進行批評教育,沒有耐心地進行指導,因此導致學生產生畏懼感。在教學的時候,部分教師和學生沒有充足的互動機會,互動不多,有的學生僅僅是跟著教師學習,不愿意積極地分析存在的問題。第三,個別教師教學內容相對枯燥無趣。在小學課堂中,個別教師主要是帶著學生完成學習、理解知識等,主要講解書本中的知識,沒有積極地拓展課外知識。學生反復地學習書本知識可能會感到枯燥,長時間如此就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導致部分學生對學習喪失興趣,影響學習效率。
三、小學教育需重視的方面
教育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這兩點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中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如果僅僅重視一個方面就會過于片面。小學教育需要重視個人價值以及個體的能動性,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需要重視社會價值,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小學階段屬于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需要兼顧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重視個體在各個方面的特點,其中包括學生的天賦能力、思維方式以及行為習慣等內容。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需要尊重這種差異,需要滿足學生在社會交往以及道德素質水平等方面的共性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和共性的和諧發展。四、小學教育中促進學生共性與個性和諧發展的措施在上小學之前,兒童主要是遵守人的自然性生長發育,進入小學之后,他們開始度過集體生活,建立最初的人際關系。在這個時期,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持續提升,通過和其他學生的溝通交流,會逐漸產生自我認知和個性。設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的培養目標。小學教育時期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小學教育的要求之一。在這個時期,學校需有計劃、有組織和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需按照各個學生的發展特點,把學生培養成更加有個性的人,設置有針對性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的目標。設置兼顧豐富性和選擇性的課程。豐富性指課程種類的多樣性和科目的多樣性,能給學生帶來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落實融合整體要求和個體需求的教學。班級授課是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對于學生的發展需求需借助課堂教學來落實,確保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發展。設置統籌基線標準和個體差異的學習評價。在學習評價的時候,最開始需要掌握各個科目學習效果的基線標準,即全體學生學習之后都可以達到的效果指標,面對全體學生,確保各個學生在學習之后都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小學教育是比較重要的,是各個學生需要接受的最基本的學校教育。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整體素質發展的基礎階段,學校需要在共性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高櫻艷 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