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子信息技術中安全生產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今天,“信息化”已經不再是某一個領域的專有名詞,它成了所有領域發展的必經途徑,生產也是如此。在生產中,信息化監管已經成為工程可靠性的重要前提。本文旨在從信息技術于生產管理方面的具體實施情況出發,探索該技術在生產中的安全應用。
關鍵詞:電子信息技術;安全生產;應用
引言
生產,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情,人們對其的關注也隨著這種隨處可見而不斷加深,已經從之前的質量層面上升至今天的安全層面。而在安全化管理中,對生產的各環節、各參與方進行信息動態化監管更是變得無可取代。
1管理方面
1.1人員管理
在生產中,人員安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僅憑人力管理,難免會出現管理漏洞等現象,釀成安全事故。因而,在人力管理之余,企業還要對技術人員的人身安全進行信息監控,保證管理的全面性和時效性[1]。(1)制度規劃。在進行信息管理時,企業要先對其進行制度約束,將生產中的安全條例明確記錄在電腦中,并指導涉工人員進行線上學習,為其樹立起生產的“警戒線”。(2)信息登記。生產人員經常要出入一些危險的地方,因而企業要對其實行動態監測,時時掌握他們的工作位置,確保其所處環境的可靠性,而這些僅憑人力是無法做到的,必須借助信息的力量。(3)技術培訓。在信息控制下,企業還能對生產者進行網絡培訓,實現技術的隨時更新,保證技術時時處于潮流前端。
1.2設備管理
在整個生產活動中,設備所處的地位是其他事物無法取代的,某一個環節的設備出現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換或修理,都會導致整個生產的癱瘓或者停運。因而,企業一定要加強對設備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隨時掌握設備的運行狀態[2]。(1)設備的電腦分區管理。對于設備的信息化管理,企業一定要先對其進行功能分區,將性質相近、功能類似的設備歸為一類,進行統一化管理。(2)電腦編號。對于設備,如果只是將其進行電腦登記,卻不對其進行序號編制,很容易會出現管理“一團漿糊”的局面。因而,在對設備進行信息錄入之后,企業還要對其進行標號,便于管理人員對機器信息的準確查找。(3)關系對應。在設備與電腦之間建立起有序的聯系,可以幫助企業減輕管理負擔,實現管理的秩序化、高效化。
2應用方面
2.1危險源控制
在傳統生產模式中,企業想要對生產過程進行安全檢查,必須要實行“三天一小檢,五天一大檢”的制度,這樣不僅耗時耗力,還無法保證檢查的全面性和危險排除的及時有效性。但是在信息管理中,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1)監管的及時性。在信息管理中,企業可以對生產的各環節實行全面電子監控。①設備,管理人員在進行網上監控時,一旦發現設備運行數據超出其安全范圍,即要立即對其進行遠程控制,結束其運行狀態,并指派相關人員對其進行檢修,保證監管的及時性和維修的時效性。②施工技術,企業在進行過程監控時,一旦發現某個人員的操作違反了安全指標,即要立即聯系班組長,指出危險源,指導其及時改進,避免危險的進一步擴大。③現場指導,管理人員在監管時如果發現現場存在某些安全隱患,也可立即上報企業,及時處理,在危險發生之前將其清除[3]。(2)“聲+光+電”控制模式。通過網絡分析系統,企業可以明確生產中的具體危險點,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重點監測,實現監測的及時性和全面性。同時,企業還要對這些“點”進行“警戒”,在危險點的前方100m處設置警示標志,提醒路人繞道而行或者小心行駛。前方50m處,則要進行更加明顯的聲音提醒,增強行人的危險避除意識。為了保證危險避除的夜間效果,企業還要適時考慮在危險點附近安裝警示燈,滿足行人的夜視需求。(3)電子預警。企業可以利用信息系統,對生產環節進行危險評估,并對其進行等級劃分,對很容易發生危險的點段實行預警機制。以井下作業為例,企業就要對其進行壓力測試,安裝壓力檢測表,時時監控地下壓力值,保證地下壓力與人體承受能力相符合。如果出現壓力差過大的情況,壓力表會自動出發報警機制,發出警告,阻止作業員的進一步工作。
2.2ESD“緊急剎車”
ESD,全稱為EmergencyShutdownDevice,譯成中文可表達為緊急剎車裝置系統。在這種系統中,企業不需要對生產過程進行人為監控或者操作,因為這種系統的最大優點是自動化和智能化。在安全狀況下,這種系統處于不動狀態,并不會影響其他生產環節的正常運行。但是在生產出現狀況時,這種系統就能夠及時反映,并自行切斷機器運行的電源,將危險及時扼殺在萌芽階段。之所以稱其為“緊急剎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反應的敏捷性。一般來說,正常人避除危險的有效時間都會≥60s,這種短時反應,雖然可以減輕損害的程度,但這種程度相比于整個危害,還是顯得過于微小。但是在ESD系統中,這種反應的間隔性完全不會存在,為人員的撤離和避除危險爭取了有效時間。
2.3人員定位
因為生產性質的影響,很多工程都會有地下作業環節,這就對工程的地下環境監測能力提出了要求,不僅要具備全面完善的地下監測體系,還要有相應的監測系統和技術,以保證作業人員的位置具有可控性。以煤礦為例,為了保證出煤的質量和數量,作業人員經常要深入地下進行探測。但是,在地下工作很容易出現一些不可控因素,威脅作業人員的安全,例如:瓦斯值變化等。當這些不可控因素發生變化時,如果地面監測系統沒有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對地下人員不能進行很好的位置監控,就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因而,企業一定要重視對作業人員的位置監測,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人在哪里,定位哪里”,以此促進營救的及時性和有效性[4]。
3結束語
總之,在生產中信息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不僅體現在設備的運行信息方面,還體現在人員的技術、位置信息等方面。只有對生產進行全過程的信息把控,才能保證生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傅毅然.電子信息技術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消防界:電子版,2016(6):42.
[2]左銀虎.電子信息技術在提高煤礦安全生產中的具體應用[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7(1):00014.
[3]霍毅.淺析電子信息技術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博覽,2014(18):391.
[4]劉爽,張顏偉,魯尚軍,等.電子信息技術在煤礦安全生產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1(22):219.
作者:李惠男 單位:臺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